木笛读后感(共9篇)
文章讲述了热尼亚与家人一起摘草莓,热尼亚因为懒惰,不想弯腰,发现不了草莓,所以一个草莓也没有摘到,十分生气,蘑菇爷爷用热尼亚的小水罐和自己小木笛交换,这样发现草莓就轻松多了,但是没有容器,怎么摘草莓呢?热尼亚又去向蘑菇爷爷要小水罐,蘑菇爷爷十分生气,干脆不和他换了,热尼亚便自己动起手来,弯下了腰,发现了许多草莓,摘了满满一水罐!
文中,热尼亚是一个小懒虫,因为他拿着水罐去摘草莓,但懒得不愿意弯下腰,发现不了草莓,说这样太麻烦,抱怨草莓们长得太低。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可不能做一个懒惰的人,只有勤劳,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哪怕很小很小,也要努力去完成呦!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儿名叫热尼亚。他们一家人去采摘野草莓,一开始热尼亚怎么找也找不到草莓。后来爸爸告诉她,草莓是长在叶子下面的。但是热尼亚不喜欢蹲下去找野草莓,于是出现了一个老爷爷,老爷爷有神奇的小木笛,可以让草莓长在叶子上面,热尼亚便用自己的小水罐与爷爷的小木笛做了交换,当他回到采摘地时,发现没有小木笛和小水罐都不行。但他两个都想要。爷爷知道热尼亚是因为不愿意蹲下去采摘草莓,便生气的走了。最后,热尼亚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草莓。
我认为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踏踏实实的去做,不可以偷懒,那样害的是自己。文中的热尼亚,就因为不愿意蹲下去摘草莓,还偷懒。爷爷知道后生气了,什么也没给他留下。如果我是文中的热尼亚,我一定会踏踏实实的蹲下来摘草莓,劳动后,就可以自豪的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
1.导语:木笛,一种中华民族乐器。清音洋溢,圆润厚实。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自由的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点名回答)
3.说到这里,老师有几个疑问需要同学们来解答:在考场上,朱丹为什么放弃最后的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答案,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
1.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他放弃的是什么? 放弃了进入乐团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途;前途错过了,再也无法挽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朱丹竟甘愿放弃自己美好的艺术前途。
2.朱丹为什么放弃了最后的考试?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他的生命。在前途与纪念中他选择纪念;他的内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波澜,使得他如此义无反顾?让我们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1)出示图片: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的历史佐证。
(2)出示课件: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史上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
(3)学生谈感受:看着日寇兽性摧残中国人的情景,听着这组血淋淋的数字,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小结:痛恨日寇,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土,虐杀无辜的百姓;同情死难的同胞,为他们生命的逝去感到难过、惋惜;心中充满了悲愤,为我们的祖国曾遭践踏而痛苦;我们要记住历史,要振兴中华。
3.南京大屠杀,一段屈辱的历史。朱丹国耻铭记在心,满怀哀痛。所以在欢乐与纪念中他选择了恪守悲伤。考场上他毅然离场,心潮难平,你们体会着此刻朱丹的内心想法,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1)自由找伙伴练读。
(2)学生展示,大家从他们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暮色来临,雪花飞扬,他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在这里他看到了什么?(点名回答)
出示课文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2.朱丹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看到了这片幼松林,看到了这滴滴红宝石般的泪。那么就在此刻,就站在这片烛光面前,朱丹最想干的一件事儿是什么?(点名回答)
1.播放木笛曲。此刻,你们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动笔写一写,和其他同学说一说。
出示课件: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_____,犹如_____;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是在为______ 而哭泣,是在诉说______。
3.这笛声道尽了朱丹内心的悲痛,他对死难同胞的深深悼念,他对日寇累累暴行的控诉,他不忘国耻的浩然正气都凝聚在这幽幽的笛声里,充塞在天地之间。这是他的生命心曲。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在现场还有谁听到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没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9-32自然段,想想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朱丹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了?
(点名回答)
显然大师是被打动了,他是被什么打动的?(点名回答)
是他理解了朱丹拒绝演奏的深意,他得遇一位有才华而又爱国的青年,分外激动,他为白天自己的做法深深地致歉。他敬重朱丹,被他具有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情怀打动。
(五)情感升华
朱丹吹奏的乐曲连绵悠远,如泣如诉,融入了深深的爱国之情,一曲悲歌更使他的音乐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再加上纪念碑前的烛光方阵,这些怎能不使大师感动呢?
所有的爱国者他们心中装着国耻,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出示诗歌,全班齐读。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板书设计
木笛
拒绝演奏 广场悲歌
一、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我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入主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可以在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叙述,在学生叙述课文主要内容时我随时板书:“进入终试→放弃终试→破格录取”借助板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面对朱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让我们带着这种疑问走进课文。这样自然过渡到第2部分的学习。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为使学生透彻理解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难句,在学生展示汇报时我重点引导这三句。例如:
重点段: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课后第2题的第一句话,是本课时的难点)学生能抓住一丝悲戚、沉默片刻、鞠躬、歉疚地说这些词语,以及抓住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牵线地谈出自己的体会,我顺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做到既有小组合作展示,又把学生汇报时理解不到的进行引导。当看到卡片时,朱丹的眼里为什么会闪过一丝悲戚?(说明朱丹内心的悲痛:a他的沉痛心情使他无法演奏b预感到拒绝可能使他失去机会,甚至永远与机会失之交臂。c在这样的日子里,还有人出这样的考试题,这是民族的悲哀。)面对这三点,学生只能谈出朱丹心情沉痛,不能演奏,我再次引导。这样做到了学生自读自悟和老师的有效引导相结合。重点段: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一时间,所有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课后第2题的第二句话。)对于这句话学生理解很到位,能够谈出会场为什么爆裂?考官窃窃私语什么?为使学生更明确地理解朱丹为什么拒绝吹凑,我以追问的形式问学生朱丹没有忘记什么?作为学习下一环节的自然过渡。
记得在讲《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以展示一些南京大屠杀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但那些血腥的图片让学生产生恐惧,效果不是很好,听课的老师也认为太恐怖的图片不要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所以这次教学我在思考:怎样借助资料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呢?于是我以12月13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日子为问题,以黑屏白字进行展示资料,重点部分描红的方法让学生阅读,并且进行追问学生: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然回答:沉痛、悲伤的。于是我再次出示上一段话,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这段话。经过这样的理解、展示,学生的爱国情感被激发,朗读很到位。
三、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第三部分的学习还是以朱丹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为主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组合作。重点段(25自然段),对于这一段的理解,由于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理解了一些重点词语,借助这些词语理解幼松林、曙色萌动、蓓蕾初绽、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等一些词语不成问题。此时学生经过分析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时重点写孩子?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在备课时的疑问,负责展示的小组是这样解释的:这象征着孩子们也会像他的先辈一样,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革命传统发扬光大。我认为这样解释,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还不是很明白。于是我又进行补充:孩子们的表现是受父辈们的影响,使他们教育的结果,这证明了朱丹的所作所为具有了深远的意义,他的行为影响到了下一代,影响到了孩子们,课文此时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情感得到了升华。
朱丹用什么方法来寄托他的哀思呢?课堂也由此进入了高潮:在理解重点句27自然段笛声时,在学生感悟笛声的如泣如诉后,此时我安排了一个填空小练笔,这笛声外还有声音,这声音在控诉什么?在呐喊什么?学生抒发自己的心声,发言很精彩,我想这也是情感到位的原因吧。之后在悲伤的乐曲中学生进行了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层层深入,在齐读中情感又一次得到升华。学生们不仅读懂朱丹的笛声,更读懂了朱丹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形象在这一遍遍朗读中越来越丰满,学生的情感在这一次次反复中越来越浓烈,对课文的理解也是越来越深入。在这基础上理解大师破格录取朱丹的原因就比较容易了,学生能理解到朱丹高超的木笛演奏水平和深深的爱国之情打动了大师。所以,朱丹虽然没有经过考试,也被录取了。
四、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对于外貌的描写我本来设计在文章最后进行学习,由于小组汇报时就谈到了这一点,所以就顺着学生思路进行了学习,经过学习后学生知道了梅花是祖国的象征,朱丹穿这样的衣服也正是爱国的表现,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借助外貌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再如前面学习的借助人物细节和动作描写也能突出人物的品质等等一些方法。
读完《木笛》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朱丹有一颗深深的爱国之情。“在招聘演员的考试中,考官要求朱丹应聘者用木笛吹一首欢乐的乐曲,朱丹不肯,因为今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所以朱丹失去了一次工作的机会。入夜,朱丹怀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起了悲凉凄切的乐曲,他那种爱国情意感动了考官,考官决定录取他。 ”
朱丹虽然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有着一个不平凡的爱国情怀。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宁愿失去宝贵的工作。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不忘国耻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公而忘私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仅仅是朱丹一个人的事吗?当然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爱自己的祖国,都要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那么作为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来爱国呢?我们应该不忘南京大屠杀的雪耻,从小事做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好好学习,努力学好过硬的本领,来振兴中华,因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一位叫做朱丹的音乐家去应聘器乐演奏员,当最后一轮面试开始时,他抽中了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他看了看对评委说:“对不起,请原谅,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不能演奏欢乐。”评委挥挥手让他离开。晚上朱丹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吹奏木笛,今天那为让他离开的音乐大师正站在他身后,并说:“你被录用了。”
朱丹他时刻不忘记国家的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啊!虽然我们大家平时说爱国爱国,但是能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像朱丹先生这样呢?就因为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而放下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呢?
我想,祖**亲也一定会为有这样一为音乐家而骄傲的!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重点难点: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二、品读考试,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朱丹却选择了放弃,大师能接受吗?为什么?你体会到大师怎样的心情?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三、感动悼念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笛声中有什么?内化情感。
四、感动结局
朱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师被什么打动了?这个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仅仅握住木笛吗?
五、升华情感,点化主题
有个乐团在南京招考演员,其中一名是木笛演奏员。
考试要求苛刻,竞争激烈。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轮到朱丹演奏木笛,他要演奏的`项目是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但他向主考官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大师问他原因,而朱丹说:“因为今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所以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朱丹未能参加考试就走了。
入夜,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许多孩子组成的方阵,每个孩子都手擎一支红烛。顷刻之间,雪大了。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吹奏完毕,那位音乐大师轻轻地拍了一下朱丹,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预定尝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聚焦感悟——深读情感体验——读得共生共鸣”为主要的设计思路。首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抓住“那一曲木笛声”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触摸词句的温度,倾听词句的声音,更是逐渐引导学生从读薄“笛声”到读厚“笛声”之中,真真切切的品味国耻国难的痛楚至极,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铭记耻辱,誓写国魂的满腔壮志!
说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通读课文,限度的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此基础上,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学生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从“国耻”中印证“国魂”。
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聚焦笛声
1、示题,读题,了解“木笛”所谓何物?引出木笛背后的故事。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办法解决读文过程中的词语理解障碍。
3、通过交流朗读令自己特别感动的镜头,反馈学生初次读文效果,并随即正音帮助。
4、话语引领,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直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笛声的相关话语。
(“笛声”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所在,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老师通过“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这样一句亲切引领,恰如其分的对文本的切入作了回望与印证。)
二、读薄笛声 倾听声音
1、引导学生从很长的一段话中,发现并提炼描写笛声的四组词语。
2、读读这四组词语,感受这词语背后仿佛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
3、引领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假如现在朱丹就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问他的?
(读词需要语境。词语从文本中被挑拣出来,而非剥离出来。因此,这些词语的身上依然留存着母体的肤温与体香。由词散发开去,是倾听还是联想,都是对文本语境的回归与拥抱。)
三、追随笛声 品味泪水
1、话语引导学生,随着笛声去寻找朱丹为何流泪的缘由?
2、扪心读读血红数字,品尝国耻国难的无比痛楚。
3、情景深情朗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一段对话。
(追随笛声,发现朱丹为何流泪,课堂开始折向读厚。当学生的目光首先直面那一串殷红的数字,学生的心灵跟随笛声,一起残忍的面对那一份永远不该忘怀的耻辱;当学生的声音,字正腔圆的读响在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中时,笛声又再次的在对读中堆积无言的国殇和无尽的创伤。对读,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由旁观者到当事人的角色置换,场景置换与心灵置换,同时也改变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方式。)
四、再奏木笛 聆听心声
1、随着音乐,我们自然的将目光过渡到画面:来到石碑前的朱丹,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试想:站在这一片烛光前的朱丹,他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3、课堂中真正响起木笛之声,并组织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矛盾反诘话题:朱丹,考入乐团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你就这样草率地离开考场,难道你就没有为自己的艺术前途担忧吗?
4、引领孩子试想:孩子们,从朱丹的角色中走出来!我在想,如果当时那位外国音乐大师也在现场,他也看到了这一片烛光,也听到了这一曲木笛声,我不知道他又该作何想法?
同时顺利的引出故事中被特意隐去的结局。
【木笛读后感】推荐阅读:
读后感《苏轼诗词读后感》01-03
《百年孤独》读后感字读后感06-10
朝花夕拾读后读后感10-31
《边城》读后感作文800字_读后感06-12
六年级读后感:安徒生童话读后感05-24
初中生优秀读后感:《顶碗少年》读后感09-21
高二年级读后感:孟子的读后感700字10-30
大学新生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31
《简爱》读后感_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