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求真务实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求真务实(精选7篇)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求真务实 篇1

摘要: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战略重点和基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的体育与课程标准下,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舞台,各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却看到和体会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是逐年下降,肥胖与患近视的儿童逐年增多,本文就针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校体育; 运动量;有氧运动

前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在全国正式实施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渐转化为教学行为,但是,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体育教学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不够全面等,致使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下滑,影响到学生的体质健康,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过分夸大,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能的学习、锻炼与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的意志品质的培养。脱离了学校体育的本质(通过身体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懂得科学的锻炼和保健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生体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淡化运动技能的学习,课的练习密度降低、运动负荷减少,在缺少运动实践体验与身体力行的锻炼,学生怎么可能获得终身体育的能力,更不要说为将来的工作与学习打下良好身体基础了。所以,目前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认识。

1、我国小学生的体质现状。

1、1国家体育总局近日在京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2005年,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31.67%,比2000年增加了8.5%。

数据显示,男学生肥胖率增幅较大,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还透露了其他令人忧虑的数字,我国7到22岁汉族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以城市男生为例,2005年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3.25%和11.39%,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4%和2.7%;城市女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8.72%和5.01%,分别上升了不到1%。乡村的男生和女生的这两项指标也分别比2000年上升明显。

1.2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学生的身高、体重两项指标有所上升外,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素质都呈下降趋势。

2、学生体质现状的原因。

2.1、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忽略了对身体的锻炼。由于家长对学生望子成龙的心理,学生被过重的学习与各种课外班所累,没有专门的时间去锻炼身体。

2.2、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场地与器材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在的生活社区,虽然有健身器材,但大多是为成人设计的,很少有为儿童设计的,适合儿童锻炼的体育器材。

2.3、学校的体育教学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3.1、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的许多体育教师没能把握体育教学的本质,忽略了体育教学本身的特征,更多的关注在体育教学的方法与形式上,体育课虽然上的好看热闹,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收效甚小。

2.3.2、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关心是学生的安全,而严重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教学,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因此学生一堂体育课的练习强度和密度几乎为零,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负荷要求。

2.3.3、学校体育教学中,设置的教学内容具体目标不够明确。新课标的制定出发点是好的,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有一些灵活,让体育教师去灵活地掌握,这就造成了每一位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同,而有的体育教师由于缺乏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与理解,造成了教学中片面追求教学形式,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效果减弱,特别是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下降

3、学校体育教学的应对策略。

3..1、加强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理解。学习新课程标准,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认真领会它的内涵,不要流于形式,真正做到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下体育基本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全面提高。

3..2、学校应给予体育教师理解与支持。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是以一定的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意外情况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体育教师在尽量避免意外发生的前提下应大胆教学,不能因噎废食。

3.3、体育教师应注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质量,讲效率。

3.3.1、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体育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严格按照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好体育课,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锻炼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这一点的执行上没有变通与回旋的余地,保证完成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达到标准的要求。

3.3.2、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和生理负荷。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组成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将量和强度的关系处理适当。强度越大,则量就要相应减少,强度适中,则量可以相应加大。心理负荷则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它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小学生体育课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二者是否适宜还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3.3.3影响学生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的因素。

3.3.3.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在运动时的生理负荷量,常用心跳频率来表示。

3.3.3.2、小学生的活动时间。它包括小学生连续活动的总时间和练习时间、间歇时间,其中,学生的练习密度(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一节课,学生总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而且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3.3.3.3、活动项目的特点。不同的活动项目对学生身体的影响也不同。生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一般两种负荷均较大。

3.3.3.4、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前者指练习的次数、距离的总和,它们与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后者指练习的正确规格和要求。对练习质量的要求越高,学生需负出的心理负荷则越大。

3.3.3.5、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教师组织体育课内容的难易是否合适,是否具有趣味性,组织措施 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运动和心理负荷。如过多的排队调换队形,分组太少而导致小学生长时间的轮番

等待,均易使学生产生烦燥情绪,甚至注意的分散,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较好完成。

3.3.3.6、学生的个别差异。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个别差异。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3.3.7、此外,教师的教态、教具、环境、气候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3.3.4、合理调节学生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策略。

3.3.4.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宜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学生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3.3.4.2、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一般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是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的水平,持续一定的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学生出现两种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运动量由大变小。前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更认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以中或小运动量在强或较强的密度下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练习兴趣效果更好,而大强度和大密度的教学则不适合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它更多的是用于体育训练,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它们失去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而远离体育教学。

3.3.4.3、灵活运用教法。

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领导学生的体育课时应精讲让学生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一般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在45%—65 %较为适宜)。还应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小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学生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小学生的运动量和心理负荷。

在各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应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

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学生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交代任务、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

3.4、体育教学还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适当安排一些有氧运动。

3.4.1、有氧运动是指运动时有充足的氧气供应,以有氧代谢为主要能量来源的运动。有氧代谢是人体内最彻底的代谢形式,只产生二氧化碳、水,几乎不生成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进行有氧运动能够改善锻炼者的心肺功能,使心室容积增大,心肌变得强壮,搏动更加有力,提高心脏泵血功能;并能促进锻炼者呼吸加深、加快,直接提高了肺活量和吸入氧气的能力。

3.4.2、有氧运动可以分为两类,体育教师应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适量安排。

周期性运动:有固定的动作周期、为运动时不断重复固定动作的运动。如走、跑、骑车、游泳、爬楼梯、划船等。

非周期性运动:没有固定的动作周期,为运动时动作不断变化的运动。如球类运动、体操、健身操、舞蹈等。体育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有氧运动的内容教学。

3.5、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3.5.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们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时教师的教学行为甚至是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造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影响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注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6、加强体育常识的教学,适当指导学生的作息与膳食营养。

3.6.1、学生的肥胖和近视率逐年上升,大多由于作息时间与膳食营养的不平衡造成的,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师要真正起到学科作用,既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对学生的身体养护进行必要的正确指导。使体育课堂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去。

4、结束语

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它的作用很重要,既要对学生进行三基教学,又要对学生进行养成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堂中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体育课堂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杜绝那些所谓实行新课标,华而不实的体育教学,让体育教学回归他的本质,以提高体育教学实效为核心,营造务真求实的学校体育课堂。

参考书目:

1、毛振明主编 《体育教学论》高教出版社 2005年7月

2、杨文轩等主编《体育原理导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3、王宏等主编《学校体育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8月

4、刘善言等主编《学校体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5、毛振明主编《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6月

6、曲宗湖等主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8月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求真务实 篇2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堂上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堂上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与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不同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本人认为课堂评价应做到以下四点:

1、评价的语言要丰富

课堂评价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经常欲说又罢;而有的学生所用的语言显得比较单

一、乏味。为了丰富评价语言,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一些评价语言。如:我想为某同学或老师做一点补充,我可不可以为某同学或老师提一点建议,我非常赞成欣赏某同学或老师的想法,我对某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意见„„这样,就能流畅、自然地反映各自的心理活动,从而使评价顺利进行。

2、评价的形式要多样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改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模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认识自我。评价的方式除了最普遍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价外,本人认为,还可以有(1)小组评价;(2)学生自我评价;(3)对评价的再评价等。

3、评价的内容要全面

传统的教育单从知识、分数来评价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后,需要知识、能力、情感、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从单一评价学生结果,拓宽评价的内容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内容应从(1)知识评价;(2)能力评价;(3)过程评价;(4)非智力心理因素的评价等四方面来进行。

4、评价的对象要明确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应为学生服务。评价的对象也应以学生为主。当然,教师评价学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更应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同学评出优点,评出不足,评出建议,评出希望。同时,本人认为课堂上只评价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评教师、评课本。但,在小学生的眼里,教师是法官,是裁判,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课本更是他们心中的神圣,不可侵犯。因此,还不仅需要极好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需要极大的勇气。但这种评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更是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在评价时,要注意以正确观念为评价准绳,以客观事实为评价依据,以激励向上为评价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魅力,为数学活动注入更好的活力。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 作者: 赵党国

武功县小村镇水渠中心小学

赵党国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也可以实践“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评价?怎样才能使课堂评价更加有效?笔者拟从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四个结合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他们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从而牢固的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懂得辩析,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

所谓教师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对学生的言行作出判断,并正确地分析,同时用言语或动作表达出来。如在教学《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当我让学生试归纳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时,我发现学困生郑航道也举了手。于是,我立刻说:“航道同学这节课非常认真听课,也积极举手。”之后,整节课我看到郑航道满怀信心的样子,其他同学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而学生评价是多渠道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对自己参与评价他人评价这一方式总是很感兴趣,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更明确了评价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参评,使他们真正能信服那些好的,优秀的同学,同时真心地愿意向他们学习,争取做到更好。也可以是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充分地认识自我,从而促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尊心和特长得到最有效的张扬。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自评发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自觉地加以克服。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这样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在学生面前更具有亲和力,而且也体现了课堂上真正的民主性。

二、及时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

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教师要及时的把肯定的评价送给他;如果发言是错误的,或者有欠缺,那教师又如何处理呢?学生之间在发展上存在个性差异,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或不全面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根据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适当给予点拨,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这就是延缓评价的作用。

及时评价,能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而延缓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教师应灵活把握课堂中的时机,进行及时评价或延缓评价。如在上“利息”一课时,当我讲完储蓄的意义后,有一位平常乱花钱的学生说:“以后我要节约用钱,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到银行里。”他的回答感动了全体同学,而我也捕捉了这个闪光点,及时作出了评价。又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动手度量书本、课桌等实物,知道了把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实物的周长。师问:“如果说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宽会求周长吗?” 生1:我会,把四条边相加。

生2:太麻烦了,把两条长加两条宽。生3:我是把长加宽乘2。师(指图)说:长+宽×2,请观察,(学生们马上发现错了)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4:从图上观察生3只求了三条边。三条边不是周长。缺了一条。应该长乘2,宽也乘2,再相加,才是周长。

(这时生3也发现自己少算了一条边,也举手找出自己的错因)生3:还可以先求长加宽的和,再乘2。教师于是赞许地点点头:“你善于观察,勇于改正错误,最后又找出一种好的求周长的方法,你真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这样的评价,给了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品尝到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两种评价相结合,让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快乐乐地学习。

三、激励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相结合

激励性评价可以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肯定,如某个学生发现的结论正确甚至很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完整。教师评价:“某某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说得真精彩!”也可以是对进步的激励,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计算最粗心的学生板演正确了,学困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多角度发现学生值得称赞之处,努力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自信,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激励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培养,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那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就只需要表扬和激励,对于出现的问题也用激励去粉饰呢?这当然不行。过度的赞美、激励会让学生盲目自大,从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经不起挫折,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所以在课堂中针对个体差异,给学生适当的批评和建议,既能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评价,又可为批评和建议后的激励性评价打下基础。其实,教师的教学和语言艺术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建议而又受到了鼓励。

四、智力因素评价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

智力是指学生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在数学学习方面外化的产物是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有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对于智力活动的结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智力活动的成功,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或解决,是智力因素的直接反映,教师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仅作出智力性评价,而忽视其取得成果背后的非智力因素,那就无法获得更好的导向作用。两种评价的有效结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总之,课堂评价的方式方法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学生学习更加有信心、有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成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根据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究竟需要怎样的评价?什么样的评价语言才是最有效的呢?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就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对话,能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数学的认识等,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能指导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评价语言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因此我们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之前,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显现,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课堂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 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这样的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让课堂上做到“四个有”:有疑问:在课堂口头评价时,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疑问中评价。有惊叹:善于释解学生心中的迷惘,产生惊叹,表达喜悦,在惊叹中评价。有笑声:课堂上应该营造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情境,在笑声中评价。有争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议中评价。

二、把握激励时机

教师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时的动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

三、多角度评价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总之,我认为教师只有把握好对数学课堂的评价,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下面谈一下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之一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主体之一,是否将自己融于数学活动之中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真心投入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应体现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要真心融入到教学之中,而不能将自己看成一个指挥者,操纵者。教师是否真心投入到教学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1)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

(2)是否将自己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

(3)对学生课堂上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决策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教学效果。目前提倡激励性评价,但课堂上老师如何把握呢?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激励性评价不等于一味的表扬。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我们提出了多鼓励,慎表扬,少批评的评价机制。

课堂上观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要掌握评价的时机

课堂上动不动就“你真好你真棒!”,时间长了,学生恐怕不知道查找自己的不足,一味的沉浸在“真好真棒” 之中,产生自满心理。还有,我们常看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完后,老师笑容满面的说:“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一节课下来,学生脸上、身上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星星。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时机,把“真好真棒”送给那些语言、行为确实出众的学生,把“智慧星”送给那些思维与众不同的学生,激励学生向他学习。

(2)要珍视评价奖品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节公开课。整节课无论从学生的活动还是老师的组织,几乎是完美无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非常到位,学生也非常珍视自己得到的奖励,下课了,学生还在欣赏自己得小星星,因为这是自己智慧换来的。老师也沉浸在成功之中,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把剩下的小星星顺手扔到了垃圾桶之中。于是有几个课上没有得到小星星的同学争着去抢。这时,欣赏自己小星星的同学被争吵声打断了自己的甜蜜的回忆,呆呆地看着正抢的场面。这样的评价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呢?这样的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呢?一颗小星星在老师眼里也许是没用的,但在学生眼里,它是无比的珍贵。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也应把一颗颗小星星看作是一颗颗珍贵的心。

(3)要给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

无论是教师语言上的激励,还是给学生奖励性的标志,都要给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课堂上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教师为了活跃气氛,开展小组竞赛或是夺红旗的活动,回答正确的小组会得到一面小红旗。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可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往往然后指定小组回答,到最后每个小组得到的红旗正好相等。自认为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还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提出之后,全班的小手都举了起来,课老师只能叫一个学生回答,回答完之后又是“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得到小星星的学生沾沾自喜,其他学生却噘起了嘴。闹的课堂上乱哄哄的,但不是为了讨论学习内容,而是为了得到小星星。所以,既然小星星对学生是无比的珍贵,老师在课堂上就应给学生均等的机会。

(4)要讲信用

以往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上公开课的时候,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拿一些铅笔、本子之类的作为奖品。可到上完课之后又将这些奖品收回,学生闹了一场空欢喜。恐怕下一次再给这个班学生上课学生的热情就没这么高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讲信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课堂上还是少用奖品评价,多一些赞许的目光,多一些鼓励的话语。

3、调控课堂能力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新的课堂,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秩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观察

(1)能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2)能否调控课堂局面

(3)能否对课堂突发问题作出合理的处理

二、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之二

课堂上,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老师的行为表现。学生,作为课堂重要的行为主体不容我们忽视,只有关注学生的表现,才能说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否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

兴趣不仅仅指学生对课堂感到有趣,而应是充满探究的欲望。也就是说,课堂上学生是不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上,除了看学生满怀兴趣的想学,还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果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了一个问题大声的争论,甚至面红耳赤都是正常的。这样的课堂即使乱一些,那是一种有秩序的乱,是一种有价值的乱。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3、对自己的学习是否负有责任(把学习当作一种内在的需要)

三、师生互动――课堂行为主体的交融

1、课堂气氛是否融洽。

2、课堂是否活而有序。

从师生活动中得以体现。

四、课堂效果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的作用结果

1、学生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学生掌握了那些学习方法。

3、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求真务实 篇3

——县直驻城关工作队认真组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活动

自县委开展“进农家、读经典、唱红歌”活动以来,县人大办公室作为驻城关镇工作队的牵头单位,积极履行牵头督办协调的工作职责,组织驻城关镇县直各工作组因村制宜,精心部署,迅速行动,有序开展。目前,活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具体体现了“三个五”:

一、做到“五个到位”,保证活动有序开展。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为保证活动有序开展,城关镇及驻城关镇各单位分别成立了工作小组,安排了驻村工作人员,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二是安排部署到位。县人大办公室制定了《人大机关加强新时期群众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活动的实施方案》,对人大机关如何开展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对机关干部进村入户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当好“八大员”,即经典教育的传唱员、红色歌曲的传播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党委政府的信息员、村级建设的参谋员、农技推广的联络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农民群众的服务员。完成“八个一”任务,即交一批群众朋友、记一本详实的民情日记、写好一篇体会报告、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完善一套工作制度、选定一个发展项目、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同时,城关镇及驻城关镇各村各工作组也根据村情指导各村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对活动开展进行了认

真细致的部署。三是教材落实到位。为保证学习教材,除要求向村民分户发放县委编印的《宣传手册》外,又从网上搜录了《红歌》和专家教授对《弟子规》的讲解,并将其刻录成光碟,发放到各村。同时,为各村送红片,以院落为单位组织观看。县妇联对《宣传手册》进行了翻录,制成了光碟,使内容更加全面,学习更加方便,每天早、中、晚各播放一次,效果很好。四是宣传教育到位。充分发挥各村学校和党员活动室的阵地作用,利用村班子会、党员会、群众会等会议,组织观看录像讲座、听讲解、看红片。同时,向村民发放惠农政策一览表,讲解党的政策,让农民群众忆苦思甜,知恩图报。从前期宣传教育情况看,人民群众对县委开展此项活动非常欢迎和拥护。郭家梁子村7组村民靳荣升在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时,激动地说“现在政策好,有无儿女不重要,种田有补贴,看病有医保,生活困难吃低保,年满六十领养老,章子一盖钱就到,勤劳持家生活好,感谢党的好领导”。郭家梁子村2组村民郭福南在干部入户调查时,她激动得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五是指导帮助到位。县人大办认真履行牵头单位的职责,与驻城关各县直单位共同研究探讨工作方法,创新活动方式,先后组织驻城关镇的7个工作组的县直工作队员召开了3次会议,强化了督办,指导了工作,为推动活动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坚持“五个深入”,以求活动实效。要求镇党委政

府和县直单位驻村工作队员在开展活动中做实事,求实效,坚持“五个深入”。一是组织学习深入。首先要求驻村工作队员会背《弟子规》,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部分红歌,不仅能在村党员会、干部会、群众会上教,而且能在群众家中教,使联系村村民会唱红歌,懂得《弟子规》的内涵,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目前,驻村干部已开展培训30多场次,培训人数1000余人。二是走访调查深入。自开展活动以来,驻城关镇工作队员将办公地点设在各村村委会,深入村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农民群众建感情、立信任,全面调查了解村情、户情,掌握了详实的情况。截止目前,驻村工作队员已走访群众500多户,各驻村县直单位的其他干部也按照县委要求积极开展联系农户工作。如县人大办除3名驻村工作队员以外的其他20名在职干部共联系农户40户,深入家中进行调查走访。三是研究问题深入。针对各村情况,驻村工作队员认真研究,从村班子建设到全村经济发展,从邻里团结到尊老爱幼,从遵纪守法到家庭和睦等,围绕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认真深入研究,帮定规划、帮制方案、帮想路子、共谋发展。四是排查矛盾深入。驻村工作队员深入村组农户,帮助村“两委”查找和解决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问题,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科学制定化解和整改方案,力求把问题化解在基层一线,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五是解决问题深入。驻村工作队员和其他机关干部在进村入户的过程中,认真倾听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耐心解答群众反应的问题,对能够解决的问题当面及时解决,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到热心、细心解答,以理服人。目前,通过调查走访,驻村干部收集到的问题有50多个,主要反映新胜村精神病人多,要求送精神病院;村民饮水难问题,新胜村、守金店村和郭家梁子村三个村部分组不通自来水;移民问题;环境卫生问题;西关至高桥河堤的问题,村民要求先修河堤后铺设管网;要求对西关街进行改造;水寨村要求财务公开。反映公用田见田不见收;守金店村1至4组因工业园区征地补偿,反映补偿低,要求办低保;守金店村6组村民要求硬化公路等。这些问题,有的已当场进行答复解决,有的尚在调解中。

三、开展“五大活动”,丰富活动载体。一是开展“四大宣讲”活动。即开展政策法规、科技文化、文明礼仪、身边典型宣讲。由县驻村工作组、镇宣讲队及村宣讲员三级联动,进村入户对广大群众进行面对面宣讲,通过集中宣讲,使村民析事明理,激发干劲,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二是开展“四个教育”活动。即开展感恩教育、信仰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组织人民群众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十谢共产党》等传统经典著作,教育人民群众有感恩之心,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三是开展“三个十大评选”活动。拟在全镇评选出“十大诵读标兵”、“十大红歌农民歌手”、“十大孝星”。在各村开展“十好”评比活动,即好婆媳、好妯娌、好姑嫂、好姊妹、好夫妻、好子女、好邻居、好党员、好干部、好村民。通过评比,影响带动和促

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 篇4

王桂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

保证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展现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怎么样,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该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千万不能因要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而不允许学生接近自己,给自己和学生之间设置人为的屏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感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对学生的困难要主动帮助他们想办法解决,使学生觉得你在时刻关心他,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大多数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都是由于负担过重,被动应付的状况。因而,老师应尽力不使学生背学习包袱,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能力偏低的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从口头到笔头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分别检查。评价要有熟练掌握、基本掌握、基本理解之分。提问要因人而异,使学生力所能及,学有所获。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尽量宽容,即使较严重的错误也要委婉纠正,逐步培养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用行为和情感来影响学生。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包含着情感的交流。老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老师的品格,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往往会将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老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师生情感越融洽,学生就越喜欢老师的课,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就越高。

小学体育教学如何拓展体育游戏 篇5

所谓的拓展训练也被称作体验式训练,它主要是指在自然地域,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式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熔炼团队”的目标。

拓展训练游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探险,风险高,有专门的场地设备和培训师,它面向个人高素质的培养。例如:越野识途、负重行军、攀岩、激流划艇、山地滑雪、高空绳索、伞翼滑翔、生存者竞赛等。另一种是体验性活动,其风险较小,利用较简便的器材,自行组织的带有游戏氛围的活动,它更多注重团队精神、增强解决问题、决策和沟通的能力。

在学校体育课中,拓展训练游戏要以小队为单位活动,通过新鲜、刺激和够酷的活动,密切配合,使同学们在欢乐中领悟,当困难来临时,谁也无法逃避,只有面对。任何人在各种困境下都有最后一种选择的自由,那就是态度。选择积极、乐观、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态度,运用自己智慧,借助团队的力量,就不会再有能压垮自己的困难。学习上遇到障碍,生活上碰到难题,谁没有自己的烦恼?不要畏惧,勇敢地上,你会发现,解决之道原本就这么简单!拓展训练游戏与普通体育教学游戏的区别? 拓展训练游戏,与原来的体育教学游戏有本质上的不同,过去的体育教学游戏,以比赛为主,讲究胜负,而拓展训练游戏则是以体验为主,通常它不比赛,而是按照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这样一个学习圈而展开的。它强调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帮助,紧密地依靠团队的协作,使每一个人都能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得感悟和提高。因此,它的教法和学法,完全是自主、探究、合作和创新的,评价的方式方法也与过去的不同,拓展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更重视的是,把从拓展中获得感知体会,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更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乐趣。

在我们体育教师的眼光里,拓展游戏的内容,说穿了无非就是游戏,只不过它专门选那些特别有健身益智作用的游戏,并赋予其生动的情境、明确的目标,更强调人际的沟通、信任、体验和合作,采取一种全新的理念来组织的活动。当然还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变通与拓展。

拓展训练游戏强调的是一种身心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突出参与者心灵感受与自我教育。体育游戏则重视由外到内的训练,身心相较更重视学生的身体教育。如果我们把自我教育的目标突出出来,重视对学生的体育课堂心理障碍的心育过程。这种形式就是身心结合的大体育教学观,而这种形式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接纳,在一种潜移默化中而达到转变的效果。

拓展游戏运用到体育实践课堂不仅能够增强体质和意志力,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朋友;同学和家人重新认知,增强同学间的信任感、自信心及独立生存的能力,提高学员的沟通能力,建立积极的心理环境去应对环境的变化。对那些心理有缺陷、有障碍的学生无疑具有更大的作用。它能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促进同学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建立一个友好、关爱、健康的家庭式班级环境。在实际运用中,因为体育教师不仅是面对那些心理特殊生,更多的还有其他学生,所以教师必须在照顾特殊生同时兼顾其他学生,实现拓展游戏的最佳效果。

在学校体育中,真正的拓展训练重视的不是场地器材、也不是项目表面的名称和练习形式,而是其内化的、固有的操作方式,首先,针对各个水平学生年龄特征选取不同的与体育主教材相关的拓展游戏内容,结合内容进行以下步骤:(1)课前准备——布置场地器材,做好安全保障措施;设计好讨论内容。(2)导入--向学生讲述模拟情景,讲解活动的规则、要求和注意事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讲解易出现的危险和保护帮助措施。(3)讨论--对学生按活动项目进行合理分组;由学生自己进行任务安排,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前的讨论。(4)体验——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入活动,团体项目可以以竞赛的形式开展,做好安全保护,监督学生执行;学生在指导下进行活动,通过活动产生各种心理、情绪的体验;(5)感悟归纳——活动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完成情况,用设计的活动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回味活动感受,进行情感激发与理性启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感染,在道理上有所领悟,最后归纳出该项活动的教学要点;(6)分享交流——在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广泛举例,用大量实例引证所学的观点和道理,导出超越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理论和原理,启发学生用所学的观点来评价具体行为或现象,发表各自的见解展开讨论,共同分享活动体验带来的各种感受;(7)整合应用——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上述几个环节完成后,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提出有效应对的方法和原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并检验,由思想转变为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指导他们行动的理念,从而提高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1、注意游戏的针对对象:一般的拓展游戏要求参与者有一定的身体运动能力作基础,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因此要注意游戏的变通。

2、强化情境渲染,加强游戏的故事性:教师在安排拓展性游戏时应该在游戏前活灵活现地向学生渲染游戏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入情入境达到忘我境界,尽量提高游戏的兴趣。如果有可能,教师还可以在场地上布置一些能够突出故事情节的道具。

3、调整游戏分组,根据学生性格将学生分成异质小组参加游戏:教师比拓展训练师更加优势的地方是,教师熟悉了解学生,因而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游戏的内容临时变换游戏小组,让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沟通影响,实现性格上的互补。

4、体育课堂拓展游戏要注意运动量与强度的安排。拓展游戏强度有大有小,悬殊比较大,将其与体育实践课内容结合,内容与强度通过游戏来平衡,避免走两个极端。另外,一般的拓展游戏时间比较长,选择那些耗时少的小游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为了强化巩固拓展游戏的效果,必须在活动中、活动后及时安排一些同学讨论,让学生利用这个时间开展游戏方法、游戏意义以及更加深入的人生思考的讨论,强化游戏的“育心”效果。教师对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可以更多一些课外的点拨。

6、拓展游戏大多是在新颖的情感体验下的一种身心活动,过多过滥会冲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把握度,适可而止是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浅谈如何评价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篇6

论文摘要:

一、对课堂的总体评价:

首先看教学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其次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三看教学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能的开发和提高;第四看教学设计是否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五看教学方法是否重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的培养。

二、对“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

评价“知识与技能”,首先要对学生学习动机进行评价;其次要对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情况进行评价。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首先,体育课堂应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其次,体育课堂要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是充满观察、尝试、实践、合作、思维与交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第三,体育课堂要保证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第四,体育课堂要保证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应当是富有个性、多样化学习的过程。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主要看是否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否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

浅谈如何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1、研究意义:

目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多不会为衣食发愁,他们对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伴随着素质教育,健康标准也逐步完善。但一些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1 传统的体育课堂评价,比较注重与运动有关的身体素质,而不太重视与健康有关的身体素质的评价。

1.2 部分体育课堂出现了应试化现象。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体育课出现了测试标准要测什么就教什么的倾向。

2、研究目的: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展开了“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学生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健康体魄,同时又具有高尚人格的主体性的一代新人。

3、研究方法: 3.1 个案分析法

以某班某一个学生为研究对象,搜集其基本情况,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资料加以缜密的分析,诊断其问题行为的原因,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

3.2 对比、归纳法

通过在连个平行班中开展对比实验,然后对两个班学生体育学习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

4、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笔者结合实际,整理总结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具体评价办法如下: 4.1、对课堂的总体评价

4.1.1 教学思想----符合现代教学论。学校教育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或想法进行多方交流,充分调动在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中的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生活实践能力,全面的发展。

4.1.2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利于全体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就是说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那些最基本、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最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行为动作、技巧作为教学内容。

4.1.3 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能的开发和提高。教学过程尽可能情境化,这样可引起学生及兴趣,激发他们向未知领域不断探索。情境教学要通过创设生动、活泼、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的学风。

4.1.4 教学设计----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教师要加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渗透的教育意识,追求在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构建新知。保证学生参与活动时心情舒畅,投入程度高。

4.1.5 教学方法----重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发现每个同学身上的闪光点,给学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感觉到自我的人生价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既要始终贯彻真、善、美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理解真、善、美的概念,又要强调理性参与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4.2 对“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要求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那么如何评价体育课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初浅建议。4.2.1 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实施新课改并非要改变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反而,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如何评价小学体育课上知识的教学呢?笔者认为:

首先,要对学生学习动机进行评价。体育学习动机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要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对心理和智力也有益。

其次,要对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情况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如果一位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评价能力,他在练习中只会机械重复、死练硬套。产生错误时,不仅辨别不清,甚至有可能由于一再重复导致技术的错误定型。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以此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

4.2.2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体育知识理解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主动的参与者,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对体育的理解。在此活动过程之中,获得经验、对经验进行分析与理解以及对活动过程、活动方式的反思都十分重要。在评价时应关注以下方面:

首先,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来到学校之前,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日常生活经验。而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从学校里所获得的经验会比在学校外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更多、也更重要。一般说来,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将学习与客观事物的实际相结合,尤其会把学习和自己周围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这不仅由于体育有应用广泛的特性,还因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总是喜欢和实际相结合,这才能达到学会体育、学好体育的目的。

其次,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应是充满观察、尝试、实践、合作、思维与交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体育,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育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体育课上,教师应通过布置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器材,让学生自由尝试、思考、再尝试和再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并在这一过程得到身心的锻炼,而不应是被动地听教师指挥。教师的作用是使课堂成为共同进行活动的一个中心,以便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体育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第三,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好体育课堂的标志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体育活动,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学中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合理化。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经历主动“做体育”的过程。

第四,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应当是富有个性、多样化学习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存在差异,并且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上也存在差异。但差异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和劣,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是一个思维模式。因为没有差异就意味着没有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自身发展。

4.2.3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随着教育重心转移向学生的发展后,情感与态度指标更显出它重要的意义。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会增加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投入和学好体育的信心,使学生更深的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和学习兴趣。而消极的情感与态度会在学生心理蒙上一层阴影,让学生对体育近而远之。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消极的情感与态度对学生的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体育素养的养成。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关注:

课堂上是否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一位哲人说过:“人不能在一张振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这说明了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与自由,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课堂上是否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些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创设积极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不孤立,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评价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使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个别对待,同时也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我。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有助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情操和价值观的培养。

5、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长课短教” 篇7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长课短教”

薛花花

修武县高村乡第二初级中学,河南 修武 454350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最后一课》,第十一课《邓稼先》,九年级上册第九课《故乡》等等。对于这样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结果是花费了不少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事倍功半的结果让教师感到沮丧难过。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够明确或是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篇幅较长的课文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究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教师走出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实现长课短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课短教,简单的理解就是用相对较少的教学时间去组织对篇幅较长的课文的学习,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长课”和“短教”分开来讲的话,这在我们的教学中显得很平常,但若将这一“长”和一“短”结合起来,就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够做到长课短教,并且教好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有明确的教学思路。不难想象,如果教师思路不明,而想要学生学得明白,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教师要想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其前提是要深入地去分析研究这长长的.课文。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那就是:要想让学生跳出题海,教师首先要跳入题海。我很赞同这句话。它要强调的是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筛选,从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形成明确的教学思路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追求的境界。上面的这句话对于长课短教同样适用。因此说,要想实现长课短教,教师必须有吃苦在先,分析在先,研究在先的精神。在对长课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楚,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思路明确的同时,我认为教师还必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好短教。在教学实践中我多次尝试,从课文体裁入手,探究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即:明确文体、掌握特点――循序渐进,指导学习――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下面我以《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具体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一些想法。

课前我让学生预习了一下这篇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完成对字词的学习,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堂上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一、明确文体,掌握特点

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并不陌生,因此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有序安排下明确并掌握以下内容: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2、小说的基本特点有: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具有较为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描写具体可感的环境。3、小说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中间切入,上挂下连

不少结构缜密的文章,文中都巧妙地运用了承上启下的过度段。过度段是文章中前后紧密连接的纽带,它不但能把文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基本上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过度段入手,上挂下连,展开分析。

三、循序渐进,指导学习

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就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在长课短教中尤其应注意这一学习规律。因此,我首先请学生简要叙述故事情节,这便于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再找出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小说所要反映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这篇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展开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梳理人物思想情感变化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建议学生采用略读、跳读、细读、悟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对人物展开全面分析。

四、抓住细节,小中见大

怎样才能抓住文章的细节?我以为,达到这一点,更多的来自于教师的悟性和灵气,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的洞察力,技能技巧之类的学习虽然管用,但是收效甚微。不过,以我个人粗浅的经验,文章的细节也非镜花水月,只要我们善于做个有心人,也会上出彩来。如将课堂教学落实在通过体味语言文字去体现语文味,就是一种较有效的做法。

五、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不同分别采用学生自主反馈和教师设计检测题等方法进行检测反馈,以便查漏补缺。

当然,长课短教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从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等方面选择其中一个作为重点目标组织教学,进行专题学习,促使学生专项提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多思考,肯研究,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好方法。

上一篇:跟岗学习情况总结下一篇:七年级生物教学工作计划第二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