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阅读答案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月是故乡明阅读答案

月是故乡明阅读答案 篇1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作者在第四、五自然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

3.从第五自然段中摘抄与第六自然段划横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无横线(字后有点··)

4.“月”座位作者思乡之情的依托,贯穿全文。请写出两句借月抒怀的诗句

参考答案:

1.黄昏看星星,和摸蛋。

2.用世界各地的月亮和故乡的明月做对比,以突出故乡的月亮格外令人思念。

3.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是故乡明阅读答案 篇2

【选文再现】

1.《桂花雨》(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略)

2.《春酒》内容简介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还有个家家户户邀饮春酒的节目,而我则作为母亲的代表去喝春酒,喝完春酒手里会捧一大包吃的回家,其实,我家吃的东西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母亲在冬至那天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母亲就拿出来请大家尝。

除了喝春酒,我家还有一个特别的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用钱,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凑钱的人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红厅。

母亲从不上会,但总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并且捧出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会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告诉大家,高兴得两颊通红。除了酒,母亲终年都是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会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会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无论做什么事,她都有个尺度在心中。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但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3.《粽子里的乡愁》内容简介

异地客乡,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光景。

端午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因为她会包种类很多的粽子。除了家人享受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我不明白讨饭的人有什么福。母亲告诉我:“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敲了一下。后来再看到那些乞丐,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一次,一个女孩悄悄地让我给她一个粽子,说是阿婆有病走不动,想带回去给她吃。等我给了她一个肉粽后,她才告诉我,她没有阿婆,是后娘叫她这样说的,而且经常打她。听了她的话,我的眼泪马上流下来了,让她跟我回家,可她却摇摇头,很快地跑了。

日月飞逝。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很少吃粽子。但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选文缘由】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主题,选取了《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和《小桥流水人家》四篇文章,让学生通过不同体式文章的学习,体会漂泊异乡的游子那份浓郁的思乡情愫,并用心揣摩、感悟作者是怎么表达的。

抚今追昔,多少漂泊异乡的文人墨客通过文字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这些名家名作,虽然传递的都是思乡的情愫,但因为生活阅历、生命体验的不同,在思乡意象的选取上有很大的区别。《古诗词三首》中,王安石通过春风、明月的意象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张籍的乡愁则融入在那一封拆了又封、封了又拆的家书里;纳兰性德在风雪交加、灯火通明的夜晚沉浸在乡愁中辗转难眠。值得关注的是,古诗词中的意象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春风(春天)、明月、家书等意象已经在诗词里成了约定俗成的乡愁代名词。如,“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等。古诗词如此,那么散文中的意象又是怎样的呢?孙绍振教授曾指出,古诗词中情感的意象选择大多数是共性的,融入了集体意识,而散文中的意象则是个性的,是作家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的相遇。如散文《梅花魂》主要通过“梅花”这一意象传递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桂花雨》中,琦君的思乡情愫在“桂花”的香气里萦绕不绝;谢冰莹在《小桥流水人家》中呈现的意象就更复杂,小溪、垂柳、木桥、老屋……思乡的情感在意象的叠加、融合中散发开来。这些散文中呈现的意象带着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具有一定的个体化特征。然而,发现、体验散文中思乡的意象,并由此感悟那份思乡的情愫,对于处于“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懵懂状态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就需要探寻一个阅读的范式,让学生在思乡散文的阅读中“得法”,由个及类,去阅读其他思乡的文章。基于此,琦君的散文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琦君的散文文字温婉雅致,淡淡的笔墨浸润着一丝伤感的情愫。本组课文中的《桂花雨》,通过中秋节回忆起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及一系列往事,淡淡的乡愁由此散发开来。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将琦君的散文《春酒》和《粽子里的乡愁》放在一起对比阅读。琦君在《春酒》中,描绘了儿时在故乡喝春酒、会酒时的一番景象,母亲勤劳善良,邻里之间和睦融洽,清淡白描的文字透露着一股浓浓的“酒香”,让人沉醉忘返。《粽子里的乡愁》一文中,作者通过端午节吃粽子、分粽子的生活剪影,刻画了母亲的聪慧、善良,细腻地传递出了那份淡淡的思念和伤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琦君的这三篇散文融叙事、抒情于一体,分别描述了中秋节、春节和端午节时一系列的童年生活剪影。值得关注的是,琦君的童年生活是非常快乐、温馨的,她的散文中的母亲,温柔敦厚。事实上,这个母亲并非亲生,而是养母。琦君从小就失去了亲生父母,是由养母叶梦兰抚养长大。童年的底色会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若不是这样一位有着佛心般善良、贤惠的母亲对琦君千般呵护、万般疼爱,相信琦君的童年不会如此温馨、快乐,更不会在长大成人远离故乡后,如此深切地留恋故乡的一切。母亲在琦君生活中的位置非同小可,在她的散文里,我们也总是能发现那个勤劳、纯朴、和蔼可亲的女性。因此,琦君的乡愁,除去那些细细碎碎的快乐往事,更多的在于对母亲的无尽怀念。

《桂花雨》《春酒》和《粽子里的乡愁》在意象选择、情感传递和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共性。以“举三反一”的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梳理、感悟这些共性,产生明晰的阅读线路,并进而以一组带一类,打开一扇思乡的阅读视窗,去阅读、体验更多的思乡文章。

【备课构想】

琦君的散文字浅情深,主要的旋律就在于对故乡深切的怀念。这份怀念学生能通过阅读粗浅地感知,却不能自觉地把握、梳理情感背后的承载物。情感是抽象的、复杂的,琦君在这三篇散文中,描述了儿时在故乡的一系列情境,白描的文字暗藏着款款深情,抽象的情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慢慢散发开来。因此,我要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去解读、鉴赏:一是童年的往事,在琦君所描述的这些天真、纯朴、温馨的往事里让学生自在惬意地遨游,并调动自身经验,发现自己与琦君的“相似点”,达成情感认同。二是母亲的形象。母亲对琦君的童年底色以至生命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琦君萦绕不绝的乡愁的根源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多篇文章的互文阅读中还原、丰满母亲的形象,深化对思乡的感悟。

琦君的散文是专属于琦君的,三篇散文在写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本课的最后,可让学生在对比中,高屋建瓴地归纳琦君的文字密码,发现琦君清淡、白描的写作手法,以及追忆式行文结构。这对于体味文字中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言语图式,提升其言语敏感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在本课中,要采取怎样的阅读方法,才能有效地达成以上目标呢?

一、以“读”为基,提炼资源

阅读是一种带着自身体验融入的创造过程,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只能是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中,学生要从文本的角度去思考,不做盲目、随意的猜测。三篇散文的横向阅读,要让学生梳理文本的脉络,把握内在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提炼资源。首先,按照儿童的阅读认知规律,初次接触到文本时,通常会关注文本中形象性、具象性的事物。因此,我以童年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梳理琦君童年生活的片段,再感悟母亲形象的环节,引导学生在横向对比阅读中,学会浏览、提取画面,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品读关键的句段,体验情感。然后,在“聊童年”和“聊母亲”的基础上,提炼、归纳内在的思乡情愫。最后,散文写法的归纳,只需要学生略读归类,发现潜藏其间的专属于琦君的语言形式。这也是一种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方式,让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地去发现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

二、以“聊”为本,外化认知

和谐自在的“闲聊”式阅读能为学生营造轻松的阅读情境,以实现心灵的共振、智慧的交融。散文的阅读更倾向感性的活动,学生因生命体验的不同,阅读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应。在“聊”中,学生将体验、感知不设防地跟学生交流,没有硬性任务、评价标准。轻松闲散的“聊天”,更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但这里的“闲聊”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唠嗑”,而是在议题的统领下,发散性地呈现有序而随性的交流方式。从“聊童年”聚焦散文中的情感意象,“聊母亲”体味情感背后的根源,到“聊思乡”把握整体的情感基调,最后“聊表达”归纳行文的脉络。学生的阅读收获、阅读体验都通过简简单单的“聊”来外化。

教学中,以“读”为基,以“聊”为本,“读聊一体”,边读边聊。在“读”“聊”的交替中,散文的情感基调、文本结构、表达体式都会慢慢呈现出明晰的脉络。

【课例呈现】

一、聊“童年”

导语:同学们,在老师很小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有一次放学回来,我看到我家旁边的小山坡上有几头又白又嫩的大胖猪,突发奇想:咦,既然人们可以骑牛,可以骑马,那我为什么不能骑猪呢?于是,我就跑到小山坡上,准备骑一骑这些大胖猪。谁知道这些猪家伙们特别不听话,我刚走近,它们就跑了。好不容易发现一头比较迟钝的猪大哥,可这头“后知后觉”的猪大哥也不好驾驭啊!我的左腿才刚刚垮上猪大哥的肥腰,它就像触了电一样,撒开粗壮的短腿狂奔,我摔了个仰面朝天。(生哈哈大笑)

听了老师童年的故事,在你的童年中有没有很难忘的事情呢?(生交流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段)

1.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体验一位作家的童年生活,这位作家叫琦君。

(板书:琦君)阅读三篇散文,看看琦君描写了哪些童年生活片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体会体会。

2. 小组合作探究,按表格提示梳理琦君童年的生活片段。

3. 学生交流。

(1)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雨》)

摇花乐,桂花雨,空气里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一“摇”一“喊”,俏皮的琦君,天真快乐、香气袭人的童年。

(2)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春酒》)

小琦君“闻”,小花猫“舔”。小馋人,小馋猫。有趣的画面,香甜的春酒,“醉”了的童年。

(3)有一回,一个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粽子里的乡愁》)

乞讨女孩的穷苦、悲惨,让小琦君生发怜悯之心。送灰汤粽、肉粽,甚至想收留女孩。善良、博爱的童年。

…………

4. 读着琦君的童年,聊着琦君的童年,我们看到了一个无忧无虑、天真快乐、善良可爱的琦君。

二、聊“母亲”

1. 从琦君的童年往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快乐、善良可爱的小姑娘。

可是,琦君的身世是怎样的呢?(出示琦君的资料)

琦君出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小名春英,童年在农村度过,上有兄长一位,因亲生父母早逝,兄妹俩就过继给伯父,由伯父潘鉴宗与伯母叶梦兰扶养长大,潘父与潘母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亲与母亲。

追问:一个人的父母早逝,你觉得这个人是怎样的?(不幸的、可怜的、自卑的)那么,在琦君的文字里,你读到不幸、可怜和自卑了吗?是什么让原本不幸的童年如此美好?(因为琦君从小就有一个疼爱、呵护她的养母,是养母的宠爱造就了活泼可爱、天真善良的琦君。)

2. 那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散文中有很多描写母亲的文字,找一找。

(1)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桂花雨》)

(2)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春酒》)

(3)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粽子里的乡愁》)

……

3. 聚焦有关描写母亲言行的文字,体会母亲的善良、勤劳、贤惠、仁慈。

认识到正是这样一位有着佛心般的母亲给予了琦君厚重、深沉的母爱,为她的童年打下了敦厚、纯朴的生命底色,并以此度过了无忧无虑、温馨美好的童年时光。

三、聊“思乡”

1. 同学们,你们看。

我们就这样读着、聊着琦君的童年、琦君的母亲。我们感受到她的童年多么美好、多么快乐。可是,琦君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些呢?(琦君很怀念儿时的生活,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2. 哪些地方直接表达了她很思念故乡?默读,圈画相应的句子。

依据学生的交流,出示关键句子:

(1)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桂花雨》)

(2)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春酒》)

(3)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粽子里的乡愁》)

(4)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粽子里的乡愁》)

月是故乡明,琦君的三篇散文都传递了那份真切的思乡情愫———生齐读关键句子。(板书:月是故乡明)

四、聊“表达”

1. 我们读到的三篇散文都是琦君通过回忆童年时代的生活片段,表达对家乡的怀念,文字中浸润着一股淡淡的乡愁。

那么,在写法上,大家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1)描写的时间都是中国传统佳节,分别是中秋节、春节和端午节。

(2)文章的结构相似,特别是《桂花雨》和《粽子里的乡愁》,开篇都点出了现实生活中处在什么节日,并由此回想起了小时候。三篇散文的结尾都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3)文字都很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

(4)内容看上去有些散,但表达的主要情感都是思念家乡。

2. 好的散文往往不用繁琐的辞藻来堆砌,琦君的散文文字浅显,但细读细品,浓郁的思乡情愫就会蔓延开来。

从古至今,许许多多漂泊异乡的游子写下了很多思念家乡的文章。大家课下有兴趣可以去读读这一类文章,你会发现不同的作家笔下的乡愁是类似的,但思乡的根源和表达是不同的。细细读、对比读,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读聊”结合,在多样化的“读”和轻松自如的“聊”中横向对比还原童年、探寻根源、发现主题、归纳形式。散文中童年的片段,是那样的温馨美好。学生在教师呈现的童年往事中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畅所欲言交流自己难忘的经历,为后续读、聊琦君的童年铺设了“先前经验”。我想只有融入自身情感体验的阅读,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也才能在这一张张童年剪影中体味那种思乡的情愫。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的底色对未来的生活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琦君的童年是充满爱的。相对于她的身世(自小无父无母),这份爱就显得弥足珍贵。当学生了解到琦君的身世,再观照她的童年时,就会在情感的颠覆中深切体验到母亲的伟大。并由此打开了一个阅读琦君、了解琦君的入口。

在叙事作品中,感知人物的形象是一个重点。三篇散文中对于母亲形象的还原,是深入体味思乡的密钥。学生在横向阅读中,提炼出描写母亲的文字,温柔、善良、纯朴、勤劳的母亲形象逐渐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那至善、至真、至亲的母亲,怎能不让琦君忧思难忘、感怀不已呢?

琦君的三篇散文,无论在意象选择还是表达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共性,是属于琦君特有的语体风格。学生在三篇散文的“比读”中梳理出了行文的脉络,“举三反一”地验证琦君的独特的表达,发现白描的写作手法和追忆式的行文结构。这对于学生以后阅读思乡类的文章,起到一定的范式作用,至少为他们寻找到一条通往言语密钥的思维路径。

“闲聊”并不代表着随意和轻率。“聊书”主要是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交流氛围,在“聊”中有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融、思想的启迪。学生在“聊”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并由此去开拓更宽广的阅读空间。

【教学评析】

鲁林红老师的“走近琦君”主题阅读教学既让我惊讶,又让我叹服。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散文是最难教的一种文体,因为里面的诗意和烂漫很难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更遑论这种思乡主题的散文。阅读是带着自身体验融入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在没有背井离乡的经历的前提下,如何才能体味散文中萦绕的乡愁?从宏观的文化角度来说,从古至今,许许多多漂泊异乡的游子都写下了大量思乡的散文。尽管这些散文的情感聚焦点都是思乡,但不同的散文所呈现的思乡载体是不同的。那么,在阅读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散文的阅读,内化阅读范式,达成“由个及类”的阅读效应,需要教师深入探究。但无论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还是宏观的文化定位上,鲁老师都给我们呈现了一堂丰满、明晰、灵动的主题阅读课。

一、议题的选取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议题”是主题阅读教学最核心的元素。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议题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鲁老师在教学中所定位的议题是多个的:“聊童年”“聊母亲”“聊思乡”和“聊表达”。但这多个议题并不散乱,而是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建构,并且议题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呈现由浅入深、由具象到抽象的阅读形态。

教师由自己的童年生活切入,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唤起了学生的相似经历,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童年的心理场,大家兴致盎然地聊童年、忆童年。在情境的催发下,教师顺势而入:“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体验一位作家的童年生活,这位作家叫琦君。”学生的先前经验一旦被唤醒,并将经验融入到阅读中,与作者进行对话,后续生成的经验认知就更完整、立体。

二、学法的指导强化阅读范式的习得

琦君的童年让人流连忘返,那些快乐、细腻的文字引发我们很多的向往。教师带着孩子们边读边聊,体验了琦君的童年,认识了琦君的母亲。“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就这样读着、聊着琦君的童年、琦君的母亲,就能感受到她的童年是多么美好、多么快乐。可是,琦君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些呢?”巧妙的一问,将前面的“聊童年”“聊母亲”与“聊思乡”紧紧地衔接起来,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琦君的乡愁是通过童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和母亲的形象来呈现的。具象的画面与抽象的情感达成融会贯通的美妙境界。

琦君的散文文笔雅致、手法特殊,教师在最后让学生将三篇散文归纳探寻,发现行文的脉络,体验文笔的清淡,为学生的阅读起到很好的范式作用。尤其是教学的最后,鲁老师进一步归纳:“好的散文往往不用繁琐的辞藻来堆砌,琦君的散文文字浅显,但细读细品,浓郁的思乡情愫就会蔓延开来。从古至今,许许多多漂泊异乡的游子写下了很多思念家乡的文章。大家课下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读这一类文章,你会发现不同的作家笔下的乡愁是类似的,但思乡的根源和表达是不同的。”既有入乎其内的指导、揣悟、体验,又有出乎其外的阅读拓展、引领,可谓意法兼得。

三、承接的形态提升教材教学的效果

鲁老师以教材中的《桂花雨》为探寻点,统整了琦君的其他两篇相同体裁的散文,既关注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又承接了同类体裁的文章,延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发挥了群文阅读的最大效益。

月是故乡明 篇3

在广东,许多人读过江先生所写的小说《师姐》。这部作品获得广东鲁迅文学奖,还拍成电影,产生过较大影响。后来,他又出版过电影文学剧本《晚霞》,人们多以为他是专业作家。其实,江先生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是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导,是我国微生物学领域著名的学者,被法国学术机构聘为外籍院士。我曾问他,《师姐》是怎样写成的。他回答说,在病床上写成。原来,江先生从小爱好文学,又当过记者,还想考读中文系。抗战军兴,他深感科学救国要紧,才决心攻读理科。他说,“文革”后,生了一场大病,入院留医,不能在实验室搞科研,只能在枕上飞驰想象力,这就有了写作《师姐》的机会。江师母在旁嘟哝:“他真不要命,一面打吊针,一面在稿纸上写。”能在病床上写成廿万字的中篇小说吗?对此,我将信将疑。不过,后来江先生又一次生病住院,我去探望他,看到他戴着心脏起搏器,正在写《晚霞》初稿,这才服了。当时,江先生病情不稳,视力模糊,稿纸上的字歪歪斜斜。我劝他保重身体,并从心底里敬佩他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才华!

20世纪50年代,我在中大求学时,便知道江静波的名字了。但他是理科的前辈师长,我学的是文科,我们之间,没有交往。而后来一次误解,使我们成了忘年之交。

20世纪80年代中,我主持中大中文系的工作,系里创办了“中文刊授”,学员多达20万人。正忙得焦头烂额时,有人告诉我:“江先生在到处骂你呢!”我一怔,江先生是人大代表,挨他的骂,非同小可!但不知是否属实,也不知他骂我什么,无从解释,颇感惶惑。

1986年寒假前夕,校领导让系主任们向全校教工汇报工作。我在大会上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文系的办学情况,说明刊授教育与本科教育相互促进的关系,介绍了刊授运作情况以及社会效应等等,反响还好。那年,第一届的刊授学员有2000人毕业,本科生教育也有起色,全系老师才舒了一口长气。

春节的早上,全校教师团拜,小礼堂喜气洋洋。只见江先生径直向我走来,我吓了一跳。谁知他开口便说:“天骥同志,我要到府上负荆请罪呢!”我手足无措,连声说:“不敢。”赶紧躬身向他拜年,并约好改天登门拜访他。

春节过后的一个早上,我和江先生促膝谈心。我们交换对教育的意见;我向他请教治学方法,也详尽地向他介绍中文系有关教学科研的具体做法。说着说着,他忽然站了起来,从书房里拿出一叠文件,约10多张,对我说:“这些,是我在各种场合指责你的文稿。你看,我不了解情况,便乱骂一通,多么不妥!”我说:“我们确有许多不足之处,您严格要求,是应该的。”原来,江先生听了我在大会上的汇报以后,又作了调查,便消除了对我们的误解。看到他真诚的态度,我完全明白,他的“骂”,实在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出于对学校的爱,他生怕我乱搞一气,损害了学校的清誉。而一旦了解真相,他又是那样地胸怀坦荡,竟向后辈坦诚自责。我十分感动,我知道,江先生有时会有点偏执,但他的心,像水晶一样透明。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师长们爱国爱校爱事业的高尚品格。

从此,我和江先生来往多了。每年的5月7日,他必邀我同享师生们送给他的生日蛋糕。他又爱写诗,常常送给我欣赏。

有一天,他要我给他指导的博士、硕士生讲讲唐诗。长者命,少者不敢辞。我说:“您名叫江静波,我就讲《春江花月夜》吧!”这俏皮话引得他拊掌大笑。晚上,十多位理科研究生围坐在江先生的客厅里,我请来王季思老师压阵,便在长辈面前班门弄斧。江先生还特意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客厅里流溢着悠扬的曲韵。我的讲析,并不理想,幸而王季思老师在场,随时给予补充和纠正;同学们提问、研讨,气氛活跃融洽。两个小时一下子过去,江师母又捧出红豆沙糖水请大家品尝。那一夜,江先生组织的教学方式,让师生们沉醉在温馨的氛围中,沉醉在爱心与学术交融的诗情画意里。离开江家,心旷神怡,月色如银。我想,这就是生活在高等学府中得到的最美的享受。

沟通文理,是江先生一贯的教育理想。他经常说:文科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理科学生,长于逻辑思维。无论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都需要有想象力,这是一致的。而形象思维,对促进想象力的萌发,尤有帮助。科技的创造发明,需要想象。在他看来,提高理科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是关系到提高科研队伍素质和水平的问题。这理念,江先生自己一直身体力行。他在生物学领域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和他一辈子爱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大人才辈出,像江先生这样文理兼通的学者,正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文革”期间,江先生饱受折磨。《师姐》、《晚霞》中男主人公的苦难,其实有他的身影在。他的一个女儿,不幸在“文革”期间一次沉船事故中亡去。国乱家难,使他心力交瘁,但他一直努力工作,爱国爱校爱事业之情,始终如一。记得1988年,一位中医学院教授应邀来校作报告,讲述其科研成果获得奖励的感受,一再说明他的研究得到了江教授无私的帮助。江先生说:“这不算什么。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科技系国家之命脉。只要于国有利,不必计较你我。”正是出于科学家的爱国良知,长期以来,他对后辈学者热诚关爱,认真指点,无私地作出奉献。

江先生晚年身体很差,需要亲属照料,不得不居留美国,但他一直惦念故乡,惦挂母校。他来信说,在美感到孤寂,只有女儿在参与交响乐团演出时,才带他到剧院感受一下,得到一点安慰。他还说,等身体好一些,就要回校居住。说实在的,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我也多么希望有一天能再和他一起,在康乐园里,谈学术,论人生,拂清风,对明月。然而,现在切都不可能了。

月是故乡明,魂兮归来!

月是故乡明 篇4

一、活动背景

背景分析: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中秋起源、中秋习俗、月亮传说、诗词歌赋、中秋灯谜等,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意识,重视友情、亲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学生现状: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少年儿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已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老师对如何利用中国传统节日这一载体,培育队员民族精神的认识尚不足;对如何挖掘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能力还不强„„

二、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明月这一意象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了解中秋的蕴意,培养学生传统观念,重视亲情友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热爱和向往美好的生活。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佳节中秋文化,月亮传说、中秋习俗、诗词歌赋。参与吟诵、猜谜、唱歌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社会实践能力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考察访谈、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亲身体验,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搜集诗词、月亮传说、中秋习俗等资料做成卡片

播放音乐的录音机

教学环境的布置:黑板明月图画设计 书写“月是故乡明”

2、学生准备

自学课文做好预习布置的问题

搜集资料(与月有关的图片、诗文、音乐)

亲自实践赏月(在周末独自完成)

四、适用年级:三年级4班

活动时间:综合实践课时间、课余时间

五、活动过程

开展“主题一 月是故乡明”活动

第一阶段

自主探究学习(25分钟左右):

三个小组把做成的幻灯片由一位同学有选择地放映,或播放选好的曲目。时间为2-3分钟,展示自己收集来的成果。

(参考内容:三潭印月等图片投影、歌曲《床前明月光》的播放、有关月的歌曲名《月牙泉》《十五的月亮》《月是故乡明》《月亮代表我的心》《二泉映月》《彩云追月》,名家短诗吟诵。)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带入情境。

问: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最富有诗情画的思乡之情的散文。第二阶段

解题、分析课文:

问题设计:从本文的题目中同学们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三组学生竟答收集来的诗句。

(参考内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儿弯弯照九州等教师搜集资料)

从以上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月这一灵妙的意象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深情。作者季羡林老先生也一样,虽然功成名就,但仍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投影季羡林的有关资料,设计为感动中国2006——季羡林 东方学大师【颁奖辞】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大声朗读课文,无论有什么疑问的地方都提出来。(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加以点拨指正。)

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教师设计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2.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3.思乡到底什么滋味呢? 以学生回答互动为主,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份惦记。在一个个团圆的日子不管如何的万水千山,都要赶回自己可爱的家乡。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人们的乡思乡愁。学了这篇课文,希望我们对明月和家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我们就针对最能引起乡思之情的“月与故乡”展开第二个环节的活动。

第三阶段

实践活动(15分钟左右):

1.“月亮”与“中秋”知识竟猜:(教师主持,三组学生竟猜。)主要内容设计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传说故事,拜月、吃月饼、猜灯谜、观潮等风俗。2.吟诗对联:三组各取一句同学吟诵自己准备的短诗。

中秋对联趣谈介绍师生互动完成(内容设计: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教师总结: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愿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有所收获,对家园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

开展“主题二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活动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课题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学习

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做好活动的准备。

(二)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一)启发提问,明确目标

1、分组,确定小组活动子课题。

根据活动课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若干研究问题,组建活动小组。全班45人,分成六个小组。

可研究的的问题例如:(1)秋天的节日有哪些?(2)一年之中哪些月份属秋天?(3)口头描述秋天的景色与特点。

(4)讨论区:如何理解“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

2各小组讨论如何开展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填写活动计划表。3组长分工的时候要和组员商量,以免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活动的开展。

(组队的时候要考虑男女比例,还要考虑活动中要采取哪些方式,谁比较适合担任,成果展示可能采取什么形式,谁比较在行等等)

4、明确目标: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叫《中秋节》。(板书)

(二)活动指导,教给方法

1、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参观、访问和查找资料,开展中秋节的课题探究。自主选题,科学分工,小组合作,是有效探究的一个好办法。参考课题:

(1)中秋节的来历;(2)金秋诗词欣赏;(3)中秋节风俗调查;(4)中秋美食;(5)中秋佳果;

(6)月饼的变迁;

4、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中秋节》的活动方案吧!

(三)制定方案,布置任务

1、分六组(把观察目标接近的分为一组)安排活动地点,确立分课题,活动目标,活动方法。

小组名:....组 ; 小组分工:小组长:...; 小组成员:......; 探究课题:中秋佳果 ;

探究活动方案:...和...先查找中秋佳果的资料,...和...再带中秋佳果回来,...把雕水果工具带来大家一起雕刻水果图案,...把带来的照相机找出水果雕刻,...来记录过程,最后用找出来的相片剪贴报展示成果;

2、活动步骤:观察,参观,收集资料,记录;

3、口头整理:你看到了什么?收集到了什么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活动目标:走出课堂,搜集、调查、积累、整理信息资料,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展开实践调查活动,搜集整理信息资料,作好档案记录。

(二)、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1)为家里设计一个中秋赏月的活动方案,或从外观、色香味角度设计一种月饼。(2)小实践:制作一个中秋花灯。

(3)电脑作画:电脑制作一幅关于秋月的美丽图画,并打印出来贴在下面的画框里。主题:月到中秋分外明。景物要求:月色、山水、楼阁和人物。

(4)秋游登高: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望远,写下你的感想。

(5)赏花灯:以小组为单位或在家长陪同下,逛一次花灯游园会。记得搜集花灯的款式和灯谜哟。

(四)、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1、跟踪、参与、指导学生的每一个活动实施过程。

2、提醒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有关的资料。

3、如何整合收集到的各类资料。

4、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边评价。第三阶段(总结汇报)

(一)、活动目标: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在活动交流中互相学习、发现、反思、改进,促进实践能力的不断

(三)、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一、小组交流:

在这次亲身实践活动中,你们什么收获?

请你们把找到的“中秋节”的材料和组长、组员们商量一下,你们准备与其他小组交流哪些内容?

二、小组汇报:

你们愿意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吗?

1、成果展示展示你所在小组拍摄、制作的图片、灯笼作品。

2、赛诗会与故事会:朗诵小组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诗词,看谁搜集得最多,谁朗诵得最好。

3、集体评议(互相评价),表扬鼓励。

(四)、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1、指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

2、指导撰写活动交流材料。

3、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收获进行总结、反思、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

3、注意对学生的成果形式进行补充。

六、活动反思:

月是故乡明 篇5

这就是为什么辽阔的大海,却不及家乡的小河碧波潺潺;峰峦雄伟的泰山却远不及家乡的小土坡和蔼可亲;四海之内美味的饭菜却不及母亲端来的一碗白米饭;辽阔无垠的草原,却不及家乡松软的青草地,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

透过月亮,我能看见李白在深秋的季节,望着明亮的月光,一丝凄凉环绕肩头。于是便有了千古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大师王维,重阳登高,也禁不住想起了家乡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千古名句传唱着多少思乡的情节。

我也有过一次思想的经历。那年,我在长春玩了五天,可是刚到第二天的时候,思乡的情感便在心底升腾,我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我想念家乡的亲人朋友,我迫不及待的想回到家。

月是故乡明 教案 篇6

一、板块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利用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家园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能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生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能够根据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文本中重要的段落。

4.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选择并至少阅读一本课外读物。

二、板块教学内容

本板块共分两个专题,即“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第一专题 漂泊的旅人

一、专题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学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对文本的理解,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2.学生能够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讨论时交流、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家乡的思考与认识。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家——家园——精神家园——精神寻根”的理解与感受。

3.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选择并至少阅读一本课外读物,或者选读教师为他们收集的有关故乡的美文。

三、专题内容简介 第一专题 漂泊的旅人 想北平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我心归去 《我心归去》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文章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个小节,写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日子真的“能让人发疯”。所以,当有人劝作者留在法国时,他一口回绝了。第二部分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在异国他乡,与孤独感相伴随的是思乡。文章很自然地用“很想念家里”来过渡,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乡土情结

第1、2小节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第3、4、5小节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第6小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作者从历史说到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最后一小节,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四、课时安排

共3课时。其中《想北平》1课时,《我心归去》1课时,《乡土情结》1课时。想北平

一、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从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篇7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贬官华州后,当地发生饥荒,诗人乃弃官去了秦州。当时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战事紧张,音信不通,夜月、秋露引起了诗人对弟弟的强烈思念,于是在边塞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写对战乱中弟弟的思念。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一声一声地响着,由于战事频繁、激烈,秋夜,边塞的路上已不再有行人的踪影,只是偶尔传米一两声孤雁悲切的鸣叫。边地、秋月、雁声,此地此景使客居异乡的诗人倍思亲人,于是便借渲染边塞秋天浓重的悲凉之景以抒发心中强烈的怀念舍弟之情。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题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令已是秋天,霜露在今晚显得分外的惨白;月光洒满大地,诗人对月心乡,故乡的月亮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这两句诗不只是单纯写景,而且也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普天之下一轮明月本无差别,作者却偏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是诗人思念家乡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也点明了题旨。

颈联承上启下,诗人由望月转入抒情。“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在这清冷的月夜,诗人对月怀人,在这战乱岁月中,可怜兄弟们都已离散,“家”已不再存在;弟弟们是生是死,我又如何去打听?诗人到秦州,除最小的弟弟杜占同行外,其他的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而此时这两地正处于战乱之中。两句诗在绵绵的愁思中夹杂着对兄弟生死离别的焦虑与无奈。

尾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亲人们四处离散,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送达,更何况现在烽火连天,生死难料!尾联不仅表明了对家人的担忧,而且寄寓了作者对国家破碎的沉痛的心情,深化了主题。

全诗脉络连贯,结构严谨。因“未休兵”而“断人行”,因望月而“忆舍弟”,因“无家”而“书不达”,因兄弟“分散”而“死生”难卜;一句一转,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虽语意平淡,但感情深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月是故乡明作文 篇8

我像没了脚的飞鸟,依旧四处飘荡,没有归家的旅途。我拼命的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我拼命的成为他们的骄傲。却也一直在漂泊,仿佛是一种宿命。从幼年到少年,这十数载的光阴在指尖流成我每一分每一秒的成长。自己仿佛旱地里树苗深深扎根,更加饶有滋味的品尝水分的甘甜,更加努力的走好每一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对家的思念,从未因为漂泊日子的漫长而停止或有分毫减少,想家是这世界上最不能习惯的孤独。

万家灯火,又是中秋月圆,窗外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窗内是同学笑谈笑靥如花。于心底,在一处柔弱中,思家的心情宛如一股腊月的渐渐流水,初时波澜不惊浅浅徊游,再便是如风云突起般老天转眼就变了脸,在那些无法躲避的风口上,品尝这彻骨的风寒与辛酸。比渺茫的未来更可怕的,比孤独的世界更寂寞的,,比无尽的黑夜更混沌的,比单薄的背上更沉重的,是思念,思念家乡,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思念温暖。

多想多想在门口的小路上走走,石子小路,铺到门口,我一路走一路磕绊。路见熟识的老农,每一张亲切的面孔,带着家乡岁月缓缓流淌而过的痕迹。他们不计较金钱,他们不会患得患失,他们站在田梗上眺望远方,有一株水杉的枝桠划开视野。没有物欲的羁绊,生活清贫却觉得快乐,阳光上飘散着闲散与自由的味道,尘埃在其中飞舞,仿佛婆娑起舞的羽毛。

多想多想坐在餐桌前,木质的桌子上铺着大理石,我们在夜晚下一盘不明规则的棋,电视里播着反复播了许多遍的老剧,舅舅的小儿子在那里一边下棋一边换台,下输了便气急败坏。我抛开棋子开始给他削水果,他很有骨气的说不吃,最后还是笑笑不好意思的去抓。梨汁就顺着他的手指流下去。

多想多想在自己的房间里,在深夜不眠的时候,闭上眼睛,任思绪蔓延,融进黑夜里,我变沉沉睡去。夜里梦见喜欢的男孩子,第二天早上醒来天气阴郁,想起昨夜的梦,在那仍旧睡意朦胧的房间里微笑,脑海里记起两句诗“攀条覆花枝,相言气甚欢”。播放器里流出歌手悲伤的音色,我却觉得自在,没有悲伤与难过,走下楼去,即使是阴天也会是一个好天气。

有时在梦里,醒在一个早上,我从楼上下来,到对面的小房间里,拿出一两个喜欢吃的水果,一边看电视一边写杂感,妈妈从对面走来,抱怨我起得太晚,面都凉的不能吃了。在真正醒来的那一瞬,我只觉得隔世般恍惚,什么也不说,又开始一天的洗洗刷刷忙忙碌碌。流离之人不知梦,孤身在外,我有多想在这花好月圆夜,欢聚一堂,共赏一轮明月。梨花院落溶溶月,良辰好景奈何天。举杯相邀,把酒言欢。而不是千里共婵娟,相隔千里,家在云端,山外山,水外水,云一层叠一层,阻断候鸟归程,阻断绵绵思念。在左边胸口第三根肋骨处,真挚的开始想家。

上一篇:面对挫折,勇于挑战作文下一篇:经济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