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析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精选6篇)

试析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 篇1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就业工作已经迈向市场,市场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以及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日益显现。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充分认识市场的作用,紧紧围绕就业市场,围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这条主线,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树立“营销”理念,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以市场为导向,就要以市场的机制和眼光来解决就业问题。我校根据就业形势,及时提出了就业工作要树立“营销”理念,指出高校的就业工作就是企业“营销产品”的过程。各高校的就业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讲,实质上是一个创立品牌、抢占市场、开创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观念的创新、举措的创新,更是工作方法的创新。以这个理念为根本,我校开创了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1.把握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准确定位就业市场

对于高校来讲,能否把握市场的需求,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是“营销”成功的前提,也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近几年,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我们加强了就业市场调研,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能力、地理位置等,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紧紧围绕为河北经济建设服务,从而确定了发展的纵向坐标。在此基础上,我们与其它同类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根据行业流向、培养人才的效用等要素,对人才市场进行细分,找准自身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纵向坐标和横向坐标的结合点就是我们的市场定位,从而找准了毕业生的主体就业区域和就业单位。我校以工为主,培养面向企业的人才,理科、文科的专业方向也是侧重企业需求,因此,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定位是“占领河北,辐射周边,努力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延伸”。有了这个明确的定位,使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渠道有了自己的特色。现在,我校学生除了为河北经济主战场服务外,已经拓展到了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等周边省市,如2004年有400多人分配到这些地区,而且就业面也已逐渐扩展到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2.强化销售环节,拓宽就业市场

我们结合学校的战略规划、品牌特色、就业市场预测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营销战略”,开展一系列“促销”活动:每学年初,把毕业生的综合情况汇印成册,寄发给近千家用人单位,广泛宣传我们的毕业生;积极走出去,到各地市人事部门、人才市场联系,与企业沟通感情,巩固已有的协作单位,并拓宽市场,联系新的用人单位;采用“请进来订销”的方式,主动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举办各种类型供需见面会、招聘会,我校连续三年承办了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每年就业中心组织校内招聘会六、七十场,各学院每年也要分头组织几十场;采取社会实践的形式,编制回访间卷,到各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跟踪调查毕业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及以往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市场需求和信息。通过这些工作,与一些企业签订了校企友好协作协议,密切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构建了长期友好的协作关系,实现了校企双赢。石家庄制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三鹿集团、天津田歌集团、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山东海龙集团等都是我们校企联盟的成员。

3.创品牌特色

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型”专门人才向“复合型”创新人才转变,适应市场的需求,在素质培养上创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才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近几年,我们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层次,成功举办了艺术大赛、大专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实践活动成果显著,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暑期社会实践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燕赵都市报》等媒体报道多次;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建立大学生科研立项的评选机制和奖励机制等措施,每年校内科研立项达八、九十项,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每年举办电子大赛、创业大赛等各种形式的校内科技竞赛。并积极组织学生走出去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我校近三年在全省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有六十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参赛作品最多,获奖数量、获奖层次在省内高校名列前茅。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中获一等奖,在第八届中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受到教育部、中国科协、团中央的表彰和奖励。其中获第八届挑战杯二等奖的武力同学搞的“ZLY系列不孕症诊断治疗仪”,没有教师的指导,完全是靠自己摸索、研制的。2004年河北省大学生科技系列竞赛,在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两大类比赛中,共获特等奖四项,一等奖八项,二、三等奖共十七项。2003年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获一等奖。2003年,我校被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称号。

由于我们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需要,使我校连续五年一分就业率在省属非师范类高校中排名居前三名,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省级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二、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保证学校“销售”渠道畅通的保障。我们现在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基础,以服务为中心,以职业生涯设计、就业观念引导为重点”的工作体系,并完成了两个大的转变:一是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二是从单纯的毕业生择业教育,向就业指导对象全程化的转变。

1.实施“一把手”工程

第一,校领导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视为关系到学校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始终把就业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必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求各学院和机关处室每个同志都要“怀父母情怀,搞好学生就业”,并且把它落在实处,在人力、物力等各个环节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参加全国人才市场,校长逢会必讲就业工作的重要,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多次带队到用人单位回访,对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

第二,成立校院两级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领导挂帅的就业领导小组,并相应建立了学院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小组,实现了校、院“两级管理”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班级辅导员“三级工作体制”,每一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工作规划、具体的工作目标及详尽的工作进度安排,从机制上保证了就业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励机制。我校在2000年就把就业工作做为学院班子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年终对就业工作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评优时实行就业工作一票否决制。制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班子的积极性,各学院把就业工作当成了学院的重要工作来抓,工作中涌现出了很多先进典型。

第四,实行主管就业领导定期督导制度。学校主管领导定期主持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定期到各学院进行现场办公,听取就业工作的专题汇报,了解就业工作进度,帮助解决困难,督促学院抓住薄弱环节,改进工作。建立了各学院、各专业就业率“每月一公布”制度,以校长办公室名义行文公布,促进各学院明确各阶段的就业工作任务和责任。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树立“以人文本”就业指导理念

我们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单位服务的意识,彻底改变过去“管”就业的思维模式,强调学生、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为您提供永远的就业服务”川为毕业生服务,使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为用人单位服务,使单位招到合格人才”两个服务的理念,并落实到行动上。实施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三位一体”宣传服务方式,力求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做到“以迅捷、全面的信息服务人,以热情、真诚的服务感动人”,从而树立服务品牌。我们重新修订了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岗位服务技能,外树形象,内练素质,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单位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例如:非典期间,我们通过网络、传真、电话等信息渠道,为毕业生服务,仅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用这种方式就招聘了我校几十位毕业生。

3.实施就业“全员化”工程

我校除就业中心的5名专职人员外,各学院还配备一名主抓就业的专职负责人,毕业生辅导员全力抓就业,毕业生导师协助抓就业,动员全校教师全员抓就业,实施就业“全员化”工程,形成“上下一盘棋,同心促就业”的局面。例如,生工学院实行就业与毕业设计环节挂钩,把就业作为专业教师带毕业设计环节的一项考核任务,年终对在就业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化工学院的许多教授,利用与企业科研合作的优势,主动帮助学生联系工作,已经形成惯例。机关各部门也都积极参与就业工作,为毕业生提供信息。

4.大力加强就业教育,实行就业指导“全程化”

为了增强就业指导的科学性,成立了学校、学院两级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自编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依托,按“专业化、专门化”的要求建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目前,我们实行在一年级开展以“积淀职业素质”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讲座,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指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的概念,了解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在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安排30学时的课程,加强职业道德、成才观、劳动价值观教育和择业技巧训练。在四年级进行择业教育讲座,及时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咨询指导。几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5.努力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拓展就业指导的形式

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是营销的“包装阶段”。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就业技巧等确实能给学生解渴,但是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大学生真正成才,就要拓宽就业指导的内容:注重“三观”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把这些教育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中去。就业指导的形式,不只局限于学校的课上讲解、讲座,我们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聘请相关专业的成功人士、政府官员、校友、大型企业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等,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供职业咨询服务,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特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就业能力。我们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与河北电视台《挑战360行》栏目合作,邀请多家知名企业,进行校园内现场招聘,让学生经历、体会实战场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困惑实行“一对一”式指导,给学生提供切实的建议,帮助学生实现人职匹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就业网站,建立客户资源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在线就业指导、咨询、就业信息发布、网上求职。并且能够作到及时分析各学院、各专业就业状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建立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就业实践单位,创造广阔的就业空间。开展多种技能培训,学生在培训中增加了技能,更提高了就业竞争力。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增强了就业的信心和能力,减少了盲目性。

6.建立就业与招生、教学、管理协调一致的就业指导机制

如果一个高校具备了将市场需求迅速转化为生产优质人才“产品”的生产能力,那么它也就具备了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就业工作部门由于和就业市场的直接博弈从而有了反映市场变化的优势,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学校招生、教学及管理的晴雨表,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建立由招生、就业、教学、管理等部门组成的就业指导体系,是市场所需,是发展所需。我们将毕业生的分配情况、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用人单位回访情况、市场需求情况及时反馈给招生、教学部,以便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根据市场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来培养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计划,使我们的产品质量高,适销对路,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试析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 篇2

目前, 对高职教育双证衔接方面的理论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 我国高职院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二是, 针对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行业需求情况, 提出高职院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政策建议。而针对职业资格认证如何有效嵌入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较少, 更缺乏侧重于实践层面上的总结与探讨。从根本上讲, 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本文从课程体系改革角度出发, 在人力资源市场及行业需求调查与预测基础上, 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 合理设置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的课程组合, 探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的有效途径。

1 参照市场营销专业工作岗位与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建立课程教学目标

为了突出对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培养, 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文化基础课程组合、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组合和职业能力选项课程组合3个层次。其中, 职业能力选项课程组合依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又可以划分为市场调查、市场营销和网络营销3个子课程组合。这些课程组合是在劳动力市场及行业需求调查和预测基础上针对不同职业岗位推行的,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就业形势进行选择, 同时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选修某一组合中的相关课程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课程组合的建立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市场营销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及相应的课程组合见表1。

2 课程结构模块化, 课程内容以职业技能为导向,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结构模块化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教学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不同的岗位群有着不同的职业资格标准, 将这些不同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 细化出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 提炼出符合岗位要求的主要能力点, 设计出支撑相关能力、素质要求的职业岗位群能力模块, 明确每一个能力模块中需要培养的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 并将它们在课程中反映出来。并且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 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技术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下面结合其中网络营销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 以网络营销课程组合为例, 研究职业资格认证嵌入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

结合网络营销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而设置的网络营销课程组合包括“网络营销”、“网络市场调研”、“网络广告策划”和“电子商务实务”4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 是将传统营销与网络运作对接的实务性课程。该课程组合反映了从事网络营销岗位 (网络营销员、商务网站推广人员、网络贸易人员等) 所需的核心知识与能力—网上营销综合能力。

网络营销课程组合将原来教学内容中比较理论化的、抽象的、零散的知识与真实的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型企业网络营销项目运作流程的设计与策划项目相结合, 在课程内容设计中体现网络营销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突出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的职业适应性,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网络营销课程组合内容设置与网络营销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的对应度, 如表2所示。

3 职业资格鉴定与专业考核接轨

课程体系的考核标准应该满足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专业考核要满足本岗位群的需要, 这样才能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有效地将职业资格证书嵌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当中, 市场营销专业考核首先就要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有效地衔接起来, 实现以证代练、以证代训、以证代考。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以营销师考试标准作为实训标准, 由实训教师帮助学生强化练习, 并给予相应指导, 在实训过程中, 学生积极配合, 教师目标明确, 提高证书通过率。此外, 校内考试应突出实用性特点, 强调动手能力, 考试形式不拘一格。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就业岗位的要求, 凡是可以进行社会化考试的,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通行、规范的社会化考试, 相应的校内课程考试可以缩减分值。

不过, 职业证书的考核往往只是针对某一类职业岗位标准来进行的, 有一定的时效性, 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面对的是一个岗位群, 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出“厚基础、宽领域”的大学教育特征。因此, 我们也不能单纯用职业技能鉴定取代高职课程考核, 学生不仅应具有某个岗位需要的职业知识与技能, 还应该具备驾驭多个岗位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拥有一定的转岗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因此, 校内考核要摈弃传统的笔试为主的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 期终考核为辅;考核内容以岗位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 理论知识为辅, 考核标准应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对接, 考核评价以“教师、企业、学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实践教学要吸纳企业兼职教师的考核意见。

总之,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应是一个系统工程, 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培养学生的从业与转岗的能力及创新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2006]15号) [Z].2006-04-18.

[2]周朝霞.建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向沟通”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J].教育与职业, 2004 (12) .

[3]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 2004 (1) .

[4]周国军.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的理论探索[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7 (2) .

试析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 篇3

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应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切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并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以社会需求为结合点。科学设置专业

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载体.又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主要取决于它的专业特色和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一是要按照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企业的原则.主动适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设置专业这种变化主要是指人才市场对各种职业素质的从业者的需求数量和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确定开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甚至取消就业形势不好的老专业.使新老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二是要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及时开发新的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日新月异。敏锐地捕捉职业种类和内涵的变化趋势.适度超前地开发新专业,同样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因此.专业设置应采取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的原则.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扩大专业服务范围。这样既体现了职业岗位的需求.也体现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专业设置在体现方向的灵活性、适应性的同时,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使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的辩证关系得以正确处理三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自身的特色和行业优势对有行业优势,校企结合紧密的急需人才专业积极开设.对社会需要且学校有长期办学特色的专业应保持稳定专业设置切不可“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否则就难以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四是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指向某一职业群.使受教育者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某一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合理设计课程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是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在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学校应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主要形式有:一是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开发和设计课程,发挥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二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订单培养”.“量身订制”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2.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分析开发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分析职业基本能力要求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明确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就能清晰体现就业方向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既可以缩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了条件。

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高职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突出实践性。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改革教学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应根据地区、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尤其是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要求,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制度。这种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制度,其主要核心表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

1.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很难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任务。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是高职教学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一环。“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年制教学管理的情况下,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为就业创造条件,从而形成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逐步实行学分制,或在学年制的基础上引进学分制的一些灵活机制,如选修制、辅修制、双专业等.鼓励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辅修其他课程,从而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使学习基础好、学习主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早成才、早就业。

2.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高职教学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其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概念和结论,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条件。如提供各种学习参考资料,网络课件,应用软件,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等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和思考,并在探索和思考中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对学生的考核不能拘泥于单一试卷的评价方式.而更应注重在实际工作情景中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一线职业岗位人员以职业岗位的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突出位置.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高职教学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改变教师只管教,学生只能听的注入式教学法积极推广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环境转入灵活多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氛围,可采用与职业岗位要求贴近的“项目驱动法”、“任务导入法”、“教学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四、以产学结合为立足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教师队伍相配套。必须以产学结合作为立足点.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注意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走专兼结合之路.使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既有专职教师.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从生产管理第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中;I进优秀师资和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指导实习、实训通过具有生产管理实践的专家把企业、行业的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感受企业的文化,从中接受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要求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通过定期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学习培训,顶岗实践,科技服务等形式,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高素质的教师一工程师f技师1复合式的“双师型”教师。即使是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师,也应走向社会,了解企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实行“双证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获得从事某个职业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成为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谓“双证制”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毕业后既可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又可提高就业的适应性高职院校要实行真正意义的双证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设计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把握专业的核心技能,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2.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认证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仿真式的实践教学氛围.使之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又能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鼓励学生获得证书的多种类多层次。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职业和工种,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单一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在获得与本专业衔接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获得“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通用证书和其他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能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能力。

六、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创业教育

试析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 篇4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应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本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定位,介绍了构建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阐述了课程体系由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专业化课程体系组成及各课程体系的内涵.

作 者:肖宏志 刘一兵  作者单位: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湖南,邵阳,42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机电一体化   课程体系   就业  

试析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 篇5

一、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重视程度不够,理解存在偏差

要想搞好高校的法制教育,首先就要搞清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为何。现在不少高校的法制教育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就是高校对于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没有搞清楚法制教育的真正含义。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不足。

虽然高校没有升学方面的压力,但是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法制教育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科目,因此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师根本无法在课上深入的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

(2)概括性过强,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仅就法制概念、简单法律条文等进行介绍,并没有将法律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

(3)教育内容不均衡。

高校教师向学生进行法制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侧重于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规范,让学生通过学习法制课程避免出现违法犯罪活动,但是却忽视了对维权方面的教育,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侵害,却不能合理维护自身权益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专业教师,教师水平不足

法制教学对于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授课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仅依靠教材内容进行课堂的授课,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并且也难以回答学生提出来的一些个性化的问题。通过对部分高校法制教师进行走访,除了拥有法律专业的学校在法制教学方面会应用较为专业的法学教师外,其它绝大部分高校法制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使得高校法制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提升。除此之外,教师授课水平也难以达到相关要求。部分教师仅将法制教学当做一门知识进行传授,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严重局限了法制教育的作用。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

(一)改变高校认识,革新教学观念

德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与法制教育的混同在现在高校中尤为明显,并且高校对法制教学重视不够也经常影响法制教学的发展。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法制教育中,高校首先就要对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改变对法制教育的认识,明确法律对人行为的限制和规范,以及法律的强制性,要认清法制教育与德育之间在功能性上的不同。

(2)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法制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守法意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权益维护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并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有针对的开展与就业相关的法制教育,让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可以通过法律知识来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

(二)联系实际生活,注重素质提升

与一般的学科教育相比,法制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思想层面有所转变。首先,教师要将法制教育的范围进行扩大,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之中,对学生生活中的错误行为、不良习惯等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用法律法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可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在工作岗位中可以安分守己,努力进取。其次,让学生对自身的权利有所了解,联系实际的生活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学生应注意什么?工作单位违反合同内容学生应该怎么办?以及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后对工作单位不满意想要离职应该怎么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学生对法律的生疏感,并且更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的应用。

(三)迎合学生需要,听取学生意见

法制教育是一门实用性课程,而进行应用的主体就是接受教育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法制教学的过程中应走进学生之中,和学生就法制教育问题进行讨论。首先,教师应摸清学生的法制基础,把握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是否正确等等。其次,要丰富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且随时的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再次,要注重以人为本在法制教育中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给予满足,并对学生认为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法制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最后,要多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在班级之中进行场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活动,让课堂教学在趣味性上有所提升,改变法制教育的枯燥无味。

(四)深化教师培养,引进专业人才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除了设有法学专业的院校,一般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水平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学校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保障任课教师拥有足够的专业性,在教师选拔方面进行按个的把关,严禁其它学科的不具专业知识的教师从事法制教育工作。

(2)要深化教师的培训,让法制教师可以随时接收到最新的司法资讯,并且针对法条的修改、法律的新增等给予关注,确保高校法制教育的先进性。

(3)要引进专业的人才,提升高校法制教育水平,让学生接受到最准确、最实用的法制教育。

三、结束语

试析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 篇6

在面对市场的过程中, 不管是学生还是学校都应该以市场就业导向为衡量的标准, 那么面对这个标准, 作为学生又该如何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呢, 这是目前高校普刊关注的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规划层次,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来设定自己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范围成为我们高校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所以在这里, 笔者认为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高校学生毕业就业的现状和就业困难存在的原因所在。

由于近几年大学扩招,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 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通过表3了解到:排在首位的是高校扩招影响的原因, 选择这点的毕业生约占总人数的28%, 随着全国大学生待业人数从2004年的69万, 到今年预计的144万, 可以看出大学生待业人数正在逐年增加, 而大学生待业人数的增加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前景。排在第二位的是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占总人数的22%,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 服务西部等。但是, 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 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 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第三的是专业设置错位, 占总人数的19%,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致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均可胜任同一工作岗位, 发生激烈竞争, 使部分学生加大就业困难。第四的是学生期望值过高, 之后是缺乏求职技巧, 最后占3%的毕业生选择了其他。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 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更是难就业。

目前, 我国就业形势呈现十分复杂的局面, 那么学生是如何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又持什么样的态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应该是个十分常识性的问题, 是学生就业的基本准备之一。有关专业应届毕业生这方面反映情况如下, 约53%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难, 这点可以在往年大学毕业生的待业人数逐年增加就可以了解到。但62%的毕业生仍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 表明这部分毕业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并且对目前的就业压力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 愿意参与到社会激烈竞争之中去。约31%和16%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正常和就业容易以及约33%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一般态度, 说明这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与就业前景如何, 都不影响其就业。由于已考上研究生, 或已找到工作, 或打算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 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不错, 早已为其找到工作。所以, 从来没有想过或了解过就业是否困难的问题。2%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所持悲观态度, 就业态度仍然悲观的这部分毕业生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就业指导, 并应鼓励他们参与竞争, 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 做好就业准备。还要让学生了解总体就业发展趋势, 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给他们创造的广阔就业空间, 从而促使他们充满信心去迎接挑战。最后, 还有3%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表示不清楚。由于已经考上研究生或者是对专业没有深入的进行了解。

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是薪酬和以后的发展及升迁机会这两个方面。约占了40%的毕业生选择了薪酬, 由于毕业生来自农村的较多, 其家庭经济状况都不算很好。许多毕业生在校学习了四年之后, 已经花费家里大多数积蓄, 甚至是债台高筑, 毕业时不仅家里而且自己也希望能马上找到工作。约33%的学生选择以后的发展及升迁机会, 表明这部分学生考虑的问题较多也较长远, 主要是以“实现自我”为目的。但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建议这部分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思想。在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十分不利于就业。由于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 一部分毕业生为了实现自我以及以后的发展选择去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还有部分毕业生为了国家的建设以及解决自身就业问题选择去西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因此, 约13%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工作地点。调查显示, 接下来是“单位的地位及声誉”, 占7%。学生更希望去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工资待遇较好的城市以及单位工作。所以, 一方面, 就业指导部门应该教育学生, 树立“祖国哪里需要我们, 我们就上哪里去”的思想;另外一方面, 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 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 并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就业政策。

面对我国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职业规划方面, 民办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为学生拓展就业的范围和提供就业信息,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帮助学生认清就业现状, 帮助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笔者认为对于民办高校学生而言, 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的过程中, 积极努力的给自己去寻找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工作环境, 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不是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 这也是学生职业规划应该认清和看准的问题。

摘要:社会上对于民办院校关注度最高的就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水平, 所以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成为民办高校需要重点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笔者从市场就业导向出发, 谈谈民办高校学校培养与学生职业规划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规划,市场导向

参考文献

[1]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 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07年。

[2]冯建军:《社会公正与教育公正》, 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 (下) , 2006年。

[3]史秋衡:《从市场介入的视角辨析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 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 2005年。

[4]赵红亚:《试论学习型社会大学的整合策略》, 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7年。

[5]郑宏:《本科通识教育改革后教育质量管理探索——实施两阶段分流制》, 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2003年。

[6]陈小红:《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与高等教育科学建设》, 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2003年。

上一篇:班组月度学习工作总结下一篇:中考作文预测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