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修实例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例研修实例(精选9篇)

课例研修实例 篇1

2013-04-08 09:06:40|分类: |字号 订阅

从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始,再到这本《怎样做课例研修》始,在学习有关课例研修内容的同时,我开始关注我的课堂。做了这么几年的老师,虽然也在努力上好自己的课,努力听课,从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习,可是现在想来,也从来没有用过什么科学的方法来听课、评课,来改进自己的教学。真的是我的老师如何教我,我就如何教我的学生。听课、评课是完全凭借经验和感觉来。虽然也在不断的学习、反思,可是发现自己这三年半的教书生涯,自己的课堂并没有很大的改进,依然是传统的不能在传统。直到上学期听周卫教授的讲座,然后看这本《课例研究与课例报告》,才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无知。所以从今天开始决定,努力、认真地对待我的工作、我的课堂、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做个努力、积极的人。

还记得读《教师阅读地图》里面也有说到教师的三种知识:原理知识、案例知识和经验知识。原理知识是关于所教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的教学方法的知识。从心理学专业跨到数学课堂,貌似所教的那些知识自己也都会,也是涉及到的数学思维还有具体的细节,很多很多是我所不了解的;而关于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自己更是欠缺。所以说,听专家的讲座,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离专业的数学教师有多远的距离。《小学有余数的除法》课例给我们这样一种理念:数学就是生活,所以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如分豆子的经验。数学是在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中间的铺排,是穿梭于实物与算式之间所做形式

化的过渡。对于聋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来说,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如何从具体的实物到抽象的算式是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得以完成的。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性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所以课例研修是在说课备课、上课观课、说课评课三个环节中不断循环,直至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它很像以往公开课、赛课前的磨课过程,但是课例研修的目的不是教学水平的“亮相”,教学技能的“示范”与教学成果的“展示”,……而是为不断解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依靠群体在自己教学岗位上更快成长,更好发展。所以教师在做课例研修,也是在不断的自我成长。

二、如何听课、评课:针对如何听课,那就是要做专业背景下的课堂观察: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关注关键事件;对照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观察的目的也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针对如何评课,如何评估教和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评估老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然后看学生怎么学,最后看作业,看学生学的如何。课堂观察有四个维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性质、课堂文化。而针对自己以往一直以直觉和经验为主的听课、评课,还有更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而针对周教授提供的课堂观察记录表,给我们听课老师也提供了几个不同的观察维度,让原本以为无法量化的听课进一步量化,也让上课的教师意识到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自己的教学课堂、改进自己的教学课堂。

三、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关注主题的选择,一定要切口小,必要可行。这个和论文的题目的选择方法是一致的,忌大而空的课题。课例研修的主题应该

来自真实的课堂,来自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因此,课例研修的主题可以来自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可以来自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可以来自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课例研修的主题应具有普适性,研修主题一定是参与教师共同面临的教学难题或是共同感兴趣的教学问题。

结合我目前的课堂以及我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我们中学组老师感兴趣的问题,以及我们聋生学习的特点,我想我们的课例研修的主题可以是有关学生学习方面的,比如小组学习对聋生学习能力的作用探讨这个方面的,究竟课题定为什么,需要我们再进一步探讨。

四、而关于文献的参阅、引用是我们一线教师所欠缺的,不过自己这个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课例研修的基本框架:研修的背景、研修的过程、问题的讨论、结果、鸣谢与文献。

课例研修实例 篇2

《中考说明》P7的“物质的形态及变化”, 顺带复习“温度计”的知识。

【教学目的】

1.知识的查缺补漏。2.综合应用知识解题。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探究《中考说明》一书与课本知识在编排上的差异。用时2分钟。

探究过程:让学生回忆, 课本上的知识是按声、光、热、电、力的顺序出现。问:《中考说明》是不是也按这个顺序?让大家翻看《中考说明》一书目录的第二部分, 提示目录上有三部分内容, 是哪三部分?生答: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得出:《中考说明》与课本相比, 其内容顺序被打乱了。师:要求我们能快速回忆知识、重组知识和应用知识去解题。再以“物质”为例, 说明它包含第四章“物态变化”与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申明该课只复习第四章。又叫学生翻看课本第四章目录, 该章内容可简单分为“温度计”和6种物态变化, 说明本课只复习“物态变化”。

观察:学生能跟上教师思维, 且能力较强。

判断:下一步可多“放”些内容给学生“悟”。

2.让学生看《中考说明》P11页上的第12题 (学生手中有书, 题没板书也没念;该课练的题均为该书上的, 教案中只指出页码) 。用时8分钟。

如下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 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结成小水滴或凝结成小冰晶, 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 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 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 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 就形成了雨。

(1) 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的物态变化的名称:蒸发、液化或凝华、熔化。

(2) 上面几种物态变化中, 属于吸热的是蒸发、熔化。

(3) 我国属于缺水国家, 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 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1) 淘米水洗菜后浇花。 (2) 洗手时水龙头开小点。

提示:让学生把题目上水循环过程中的关键词划杠, 教师随后板书———水、水蒸气, 小水滴、小冰晶 (云) , 雨, 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物态变化。

分析:该题有4种物态变化, 题上只写3种, 补上。在小组合作学习和自学的基础上, 就题中一、二问相互对答案。题中第三问涉及节约用水, 针对学生少有体验, 师述山区缺水地方建小水窖取水用的故事, 树立节水意识, 激励学生说出几种在家里节水的方法。

让学生归纳6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图, 有3生自愿上台板写, 并要求全体学生同步练习。

巡视观察:大部分学生能归纳。临时决定:指出“熔点”、“凝固点”和“沸点”对应哪种物态变化?讨论一番, 教师转身在学生板书上加注。

问:熔点是个点还是温度?大部分生答:温度———晶体熔化时的温度。追问: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同时满足哪些条件?

3.让学生看P7“能力提升”第3条:“晶体熔化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熔点;二是同时要吸热。两者缺一不可,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液体的沸腾。”并要求用这个知识看懂P8的例3。用时15分钟。

如图所示, 一个烧杯中盛有0℃的碎冰, 把装有0℃碎冰的试管插入烧杯的碎冰中 (试管底部不接触烧杯底) , 对烧杯缓缓加热, 当烧杯中冰有一半熔化时, 试管中的冰将 ()

A.不会熔化

B.全部熔化

C.熔化一半

D.可熔化一半或更少一些

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看题及题中的“解析”, 看懂并同意例题答案后举手:大约2分钟学生都举手了。师:注意题眼“当烧杯中有一半冰熔化时”的意思, 此时表明处于冰水混合物状态, 温度为0℃, 跟试管中冰的温度一样, 无温度差, 不会发生热传递, 试管中的冰当然不会熔化。

通过举手调查, 学生全部搞懂。决定改编题目:

A.把题目中括号内的条件“试管底部不接触烧杯底”中的“不”字去掉, 其它条件不变, 则结论又如何?讨论后得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试管中的冰跟烧杯中的冰一样, 也是“有一半熔化”。

B.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不停地加热, 当烧杯中冰熔化后水变沸腾, 问:试管中的冰也全部化为水, 且温度不断升高, 试管中的水会不会沸腾?讨论得出:不会。

让学生在“能力提升”中第3条旁补写沸腾的两个条件, 教师巡视, 观察到学生书写不一, 有详有简。

师:出示小黑板, 展示题目中的图, 引导学生说出石棉网、铁架台和试管夹, 回忆实验仪器的组装。

提示:学物理要学会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和图形语言间转换。让学生找这部分内容涉及图像语言的题, 学生找出3道题。

4.让学生讨论P9的第2题。用时15分钟。

如下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从t1到t2, 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 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提示:该题选择的是不正确答案, 因为1、2、3条正确, 所以应选D, 为什么?板书:从t1到t2, 冰处于熔化过程中, 即冰在不断熔化、变小, 其质量不断减小。

活动:让学生画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 有3生自动上台板演, 其余学生在下面用课堂练习本画。巡视中发现, 画错的人多, 约占35%, 且状况不一, 评价时注重出错学生的思维, 发现有的学生思维发散、没有框框套套, 给予肯定。让学生对照课本上册第83页的图, 自我纠正, 并相互讨论出错原因。

观察: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时值下午第3节, 天又热, 有些累了, 让学生深呼吸, 稍微休息一下。尔后, 让大家闭目, 用脑袋再画一次图像。

点拨:熔点是个温度, 又是个点———在图像中它就是个点。

让学生画非晶体图像并对照课本检查。

观察:学生很投入, 查缺补漏能自我落实, 且已熟悉新教法。让学生鼓掌, 自我表扬一下, 增加自信心。练习:P9的第5题, 注意图像语言和表格语言的转换训练。

根据下列两个表中的资料, 利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 判断下列说法, 其中正确的是 ()

A.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而沙漠地区昼夜气温差异不大

B.南极的最低气温达-89.2℃, 要测南极的气温应选用水银温度计

C.汽车发动机常用水来散热

D.水达到0℃一定会结冰

练后叫学生找中考说明后附的答案, 自己找出错误并相互讨论。教师巡视督促, 加强个别指导。

5.让学生看P8的例题2。

冬天, 教室里的玻璃窗上往往会“出汗”或结冰花, 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面

B.冰花结在玻璃窗上室内的一面

C.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D.玻璃窗上冰花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引导学生讨论人呼出的水蒸气变“汗”、“冰花”的条件。示范:吹气到窗玻璃上看“汗”, 让临窗的学生也来试试。用时约5分钟。

【课后反思】“先学后讲”在复习课中好用, 学生喜爱且能力提升快!通过解题, 发现学生知识有漏洞, 引导他们自我修复而不是教师代办, 这一方法值得坚持。

在课例研修中收获着、成长着 篇3

课例研修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教学研修活动,没有具体的课例,没有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课例研修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在研修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准备,尽心研讨,大胆地尝试教学设想,每天都感受到了进步的快乐。

—、课堂观察不再是被动观察,而是具有针对性

课堂观察是在课堂预设的观察点上更为细致、量化的研究工作。为此我们课例研修小组的教师专门一起设计了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有观察教师行为的,有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有观察教师移位的,这样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就具有针对性。在议课时,每个教师就可以根据各自观察点的记录,用事例和数据来说话,大家都有话可说,避免了传统评课时教师说到最后无话可说的局面,也便于下一轮教师授课的教学改进。

二、把握和调控好课堂问题预设和生成问题

结合课例研修的主题,我们选定的课目是《风雨中我在成长》。刘居峰老师进行了第一轮上课,课堂上学时基本上是按照刘老师预设的问题来进行的,但他们对问题的挖掘不够深入,如乒乓英雄邓亚萍的事例挖掘得不够到位,而且在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问题生成,尤其是对“战胜挫折的方法”的处理是刘老师自己导出答案,而不是让学生分析而得出的。因此在王世超老师的第二轮上课中,我们创设了一些情境,对每个问题重新设计,让邓亚萍的事例贯穿两个问题,使她的事例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但在评课时,带教老师说可以让邓亚萍的例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材料中摘出关键词、句来分析知识点,这样对事例的挖掘可能更加深入,而且由学生来分析课程资源(创设的情境材料),得出结论,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带教老师的一席话,为我们对下一轮教学情境的深挖指明了方向。为此在第三轮的李秋红老师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例到底的教学模式,当然这次我们把事例换成了“无臂英雄少年刘伟”,加上了视频。学生受到的震撼更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积极活跃,问题不断生成,实现了学生情感上的升华,达到了预期的研修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李秋红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设计了一个辩论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一把双刃剑”,但创设很好的情境却没达到最佳的效果,导致这场辩论赛以不了了之收场。在评课时带教老师也提到了这点,辩论赛不仅要具有可操作性,还要有老师适当的点评、总结。经过三课两反思的研修,笔者认识到:课前预设好的情境,在课上不一定收到预期的效果;学到了在讲课时可以采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模式,对笔者以后参加评优课大为有利;注意对教材的深挖,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合理支配、充分利用教材,而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对问题的预设要具体、适用、深入,要对学生生成的问题给以认真的追问、适当的评价,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三、使课堂环节的设计有效、实用,实现师生情感共鸣、升华

一堂课是否成功,和这堂课各个环节的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各个环节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注重时效性,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能在课上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课堂情境的效果才能发挥到极致。例如李秋红老师的第三轮讲课,采用了“刘伟成长经历的视频”,通过刘伟真实事例把学生带入到了刘伟面对挫折,不畏不惧,顽强克服困难的生活世界当中去,使学生在李老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中,认识到面对挫折时,应如何战胜挫折、困难。学生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经历,加上李老师的激情引导、问题的深入挖掘,使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让整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实用,对教学情境实现了深挖,也实现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

总之,在课例研修中笔者学会了很多,收获了很多,笔者在课例研修中快乐着、成长着。

课例研修心得 篇4

课例研修是教师研修团队的共同行为,教师们在关注对真实教学问题的发现、研究与解决的同时,将理论学习与备课、说课、授课、听课、评课、反思等实践结合起来的。课例研修具有教学性、研究性、实践性,通过观看视频,阅读相关资料,参与讨论等,获益匪浅。特别是“知行”在岗实践的学习,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围绕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的研修过程。更坚定了我在教学实践中成长和问题研究意识,去不断地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改进教学。在培训中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其他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和本班的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

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通过学习“课例研究”,我知道课例研究“三步曲”课例分析面向全体教师。课例分析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 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课题分析主要通过教学观摩、评议提升、形成新案等步骤来帮助学科教师群体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走出经验型教学的低水平状态。课例比较是课例分析的延伸和拓展。最初的课例分析是基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情景下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方式。但是,随着课例分析和比较的不断积累,课例比较开始从同课异构走向同课异教、同课异校。因此,这一阶段的课例比较涉及不同教学环境的研究。同时,为了研究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方式和习惯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性,此阶段还开展了同班异课的比较研究。课例研究是基于课例分析和课例比较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深化。它是在课例分析、课例比较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提升。

通过课例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得以形成,并运用于实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个人得以从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实际,促进个人教学特色的形成,从而提炼自己的教学观点乃至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我觉得通过课例研讨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核心教学能力:一是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高解决问题与研究课堂的能力,二是可以就关键教学事件展开教学研讨,分析教学行为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三是可以就教学问题研究并制订整改措施,改进教学策略、方法和组织形式,提高创新思维与完善实践的能力;四是通过观课、议课,既反思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的差距,又可以吸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提高判断反思与不断学习的能力。

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课例研修是一种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课例研修关注的不是教育学或各学科所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师经常遇到或亟待解决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

课例研修案例 篇5

七年级上unit 3 this is my sistersection A

一、研修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课题: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3 this is my sistersection a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

(三)研修的背景和意义:

为了让全校教师提高素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自12月以来,英语教研组按计划开展了“常规教学说课、观课、议课、校本研修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深入课堂,随机点课、观课并议课,课后检查教案、作业批改、教研组活动计划、记录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真正使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二、研究过程:

(一)主要研究过程及方法:在这次研修中主要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即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来上,最后进行评课,找出让教学取得更好效果的方法。

(二)“试教学设计”与“改进教学设计”的主要变化及差异:

1、教学目标:学习this is/that is/these are/those are的用法,学习怎样介绍自己和介绍周围的人。

2、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游戏互动,自主探究学习。通过一系列教辅手段开展教学,创设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爱好和积极性,使其牢固把握知识点,并能理解运用,形成语言技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3、教学过程:

Section A1、学生事先准备家庭照片或和朋友的合照等

a、老师首先介绍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This is my„These are my„

b、由学生尝试介绍自己的家人

由此得father.mother.sister等与家庭有关问题呈现

2、游戏:a guess game

收集父亲或母亲的单人照、学生小时候的照片,通过下列对话,猜出人物 s: Is this xxx’s father?

t: No, it isn’t.s: Is that xxx’s father?

t: Yes, it is.3、2人小组活动

由2人小组完成下列对话(使用已备照片)

a: This is my father.His name is„

b: Is that your mother?

a: No, it isn’t.That’s my sister.4、语言拓展:教师准备一组外貌特征显著的任务照片

请学生提问或表达句子:I think this is„,„that is„

Section B1、教师两次介绍自己的family.如下:

This is my grandfather.His name is Mr.Hu.That is my mother.Her name is „

之后呈现一个不完整的家谱图。如:

a / grandmother

|

|————————|

|———||———|

fatherbunclec

提问:What is a?

What is b?

What is c?

What’s my mother’s name?

(通过这个环节,使得学生熟悉家谱图的结构,也学习了听力)

2、小组活动.两人小组,设计一个家谱图,可以是根据实际生活,也可以是虚构的。准备就绪后,请学生介绍。

3、小组竞赛.教师出示一副焦急的母亲图片,以营造气氛。

提供单词: worried.look for„

要求学生使用本单元的单词。句型对这副图进行对话和描述。

注:四人小组分工,2人表演对话,2人进行记录整理。

根据质量、速度和创意打分。

示范对话:

a: Excuse me, is this your mother?

b: No, she isn’t.a: Is this Xiaoming’s mother.b: Yes,I think so.Why is she worried?

a: I don’t know.let’s find Xiaoming.4、巩固性练习。

学生介绍家人的照片,并就此写成一封信,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课后调查发现用这样的方法由于有多媒体的支持,使得关于人物的外貌特征的形容词语更加形象化,用游戏的方法让师生互动,不但课堂学习氛围很好,而且很多同学都能及时使用学到的句子,让很多学生记住了如何用英语介绍和谈论自己身边的人。

6、教学关键及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课文进行讲解并对主要的词句作详细分析。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记住描绘人物外貌等词语及句子结构上面。据课后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根本没记住如何用英语去描述一个人的外貌。

三、问题讨论:在课例研修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的讨论及分析

在这次课例研修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课堂学习权利还给学生,如何将教学活动中的教的时间有效缩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学校领导和全体英语教师都觉得是很难的问题,经过讨论觉得使用同课异构的办法让大家进行一次全体英语教师都参与的小组备课、上课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然后互相取长补短。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且和老师有一个很好的互动过程。

四、研修结果:

(一)课例研修的主要结论和评论;

课例分析:在上述的案例当中,老师都是尽量让自己成为知识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但是在步骤的设计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某些环节的安排上不是特别的合理。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备课方面要多下功夫,多研究教材,参照教学大纲,定好一课的重点难点,在备课中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性的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但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创新而脱离课本的实际。

(二)课例研修中的主要体会和感悟。

课例研修报告 篇6

通过对三次教学实践的回顾与总结,让人收获满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参与度决定教师的积极性

之前的教研活动是负责讲课的教师一人备课,其他教师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教研模式的弊端是除了上课教师外,其他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后的评课也越来越形式化,而且教师的意见是否可行、实施效果如何并没有人去检验。主题式课例研修是所有教师一起参与备课,教师从课堂教学之初就参与其中,授课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集所有教师的智慧于一体,这样教学设计本身存在问题较少,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主题式课例研修才具有意义,教师观察和讨论的重点才能从教学过程的设计转移到本次研修的主题--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上来。并且每个组的观察点不一样,所有观察点都需要听课教师从头至尾记录并分析授课教师每一个提问,这就避免了听课教师出现心不在焉的现象,因为只有全神贯注才能不漏掉问题。通过我的观察,所有老师在讨论的时候说起自己观察到的问题都很激动,都滔滔不绝。主题式课例研修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任务、都要发言,保证了每位教师的参与度,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2.教师的热情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呈现出来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营造一种课堂气氛,受这种课堂气氛的熏陶学生会形成一定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 由于在第一次备课的时候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这次研究的主题--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上,而没有关注到学情,设计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课堂中学生几次没有明确教师的问题与指令,渐渐听课兴趣大减。李耀老师凭借着自身对课堂教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多次唤起学生的热情,虽然第一次实践并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但课堂气氛丝毫不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减。且三次实践下来,虽然李耀老师不断改课、磨课,身心俱疲,但在课堂上呈献给学生的永远是充满热情的一面,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3.设置课堂提问中的“问题链”

问题链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与凭借,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尽量将问题设计成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链的形式,推动课堂环节,尤其是语篇教学的进行。本次上课对教学文本进行了创编,创编成一个哆啦A梦去几个朋友家里寻找食物的小故事。这时候如果将教师的提问设计成环环相扣的一个“问题链”,会很快地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明白故事内容,体验主人公的情感,最终达成课时目标。但本次研修在三次实践之后也并没有形成“问题链”,说明我们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4.减少无效的生成性问题

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课时目标及学生学情预设大部分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中即兴生成过多的问题。在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就多次存在这种问题:第一次实践预设的24个问题中只用到了9个,生成了21个问题;第二次实践预设的22个问题中用到了10个,生成了27个;第三次实践预设到的30个问题用到了10个,生成了25个。而且生成的基本上都是像“Are you ready?”“Yes or NO?”“Are you clear?”等这类无效的组织性问题,或者是像“What do I have for breakfast?”“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这类超出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结果就导致学生虽然一直在用“Yes!”回答老师重复的组织性问题,但实际上他们听不懂教师指令,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这些问题大多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授课教师对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不够严谨,教师授课较为随性导致的。因此,在日后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还需根据教学设计严格设计预设问题,减少无效的生成性问题。

5.调整组织性问题、理解性问题与思维性问题的比例

依据教学的环节和顺序,可以将教师的课堂提问划分为组织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和思维性问题。组织性问题与课堂进展和课堂管理的指令相关,主要为保障教学步骤的自然衔接和实施。理解性问题是有确定答案的、对知识核对性的提问,学生只需凭借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即可。思维性问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对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观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更多的应该是指向核心内容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体验情感的,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在中低年级段,组织性问题与理解性问题与思维性问题的所占比例,最好是能够达到3:6:1或者是3:5:2。组织性问题中的一些指令性问题可以用更容易理解的陈述句或者肢体语言来代替。

课例研修实例 篇7

关键词:视频课例,校本研修,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相关概念阐释

目前,有的学校新建的多功能教室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安装了摄像头(机), 连接了特技切换台,可以进行现场摄像、 网络直播等而不干扰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学校称之为微格教室,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常用微格教学来指代。然而,微格教学和视频课例在内涵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笔者认为不可混淆。

1.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所谓的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练习的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它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2.视频课例

视频课例是一种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为基本目的的教师研修新手段。如何制作、利用好这种新的教师研修手段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视频课例中的“课例”指课堂教学的实际例子。它是教师和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时空内开展教育活动的某个片段,或是师生为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活动的场景和完整过程的实录和描述。课例可以是一节课的节选,也可以是几节课的片段汇集,但这些片段应该围绕着某个主题进行研究。

在日常教学中,多是整堂课的录制,所以以微格教学称之,似不确切。目前,学校内多以微格教学指代视频教学,这其实不是很严谨,因为两者不能等同。故本文中以视频课例代之,也包涵了微格教学的作用。

3.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学校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群体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并凭借着群体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

应用现状

我校在刚开始应用视频课例的一个学期里,共上了27节课;第二学期开学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已经上了24节课(如下页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等需要特定条件的学科以外,视频课例涵盖了多个学科,从高一到高三各个年级,从新授课到复习课各种课型。

从下页表2可以看出,上视频课的教师分布在学校的各个层次,从教授级教师到刚入校的新教师都有来上课的。在其他教师中有2名外校的,是市直教研活动安排的研究课,可见教师们对这种上课的研究模式还是欢迎的。在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视频课例的第一堂课是由校长率先垂范的,有着学校层面的鼓励,因此以视频课例为案例的校本研修吸引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

从我校的应用现状来看,教师积极参与以视频课例为案例的校本研修,已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应用模式

视频课例的校本研修应该有一定的程式,我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应用中不断总结,在全校层面上展开讨论,形成了有我校特色的应用模式。我校教师视频课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备课— 微格教室上课—教师及专家听课—自我反思—教师议课—专家评课。

这里的“备课”是带着研修主题的备课,可以自己备课,也可以请同事帮助,能展现真实的自我教学能力就好。

这里的“微格教室上课—教师及专家听课”,指的是尽量不要在微格教室内听课,不要去影响课堂内的师生, 借助于微格教学设备和网络系统在另外的教室内听课。这一环节是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是带着研究任务的听课,后续的一系列工作将以此展开。

“自我反思—教师议课—专家评课”指的是自己对上课的反思,同组教师对这节课的分析,专家的点评。

这个模式的设想很好,但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每一环节都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从反馈和研究的角度来说,如果在这个模式的最后,教师再进行二次上课就好了。目前,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不过以后可以尝试。

视频课例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

1.提供真实可靠的课堂环境

首先,微格教室的教学环境与普通教室相似,都配备了功能 齐全的多媒体教 学设备。此外, 微格教室还 安装了两台摄像机,以便录制教师上课的过程,供研究。其次,教师和专家不在微格教室内听课,而是通过摄像系统和网络转播在另外的教室内听课,这样做就不会对上课教师产生干扰,能够尽量地还原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视频课例提供的是不加修饰的课堂情境,可以捕获大量的课堂细节,能真实再现教学事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因此有助于观察者形成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观点,也更容易被记忆系统所编码和保存,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最后,呈现内隐知识和提供多元表征。所谓内隐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它之所以“不可言传”,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不能脱离它所嵌入的情境,因此一种可能的途径就是把这类知识连同它所嵌入的情境一起呈现出来。多元表征既是结构复杂领域的基本特征,也是认知弹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是“从不同的概念与案例的角度去表征知识,这样,当以后运用这些知识时,就有能力根据问题解决情境的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恰当的裁剪”,它可以使学习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概念框架去反复观察同一个案例,从而为知识的表征提供了多重的分类图式,也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多向专家学习的机会。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先,促进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能得到在微格教室上课的机会不是经常有的,要将整堂课录下来,要提供给其他教师和专家听课、评课,这对教师来说,必然有着无形的压力,基于教师对自己价值的认同,他也会认认真真地准备这堂课。备课、教学语言、教学体态、教学节奏、师生交互等都需要考虑。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会重新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具体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这种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行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是不多见的,它能促进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使得教师在教学上尽快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次, 为教师提供了阅读自我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 也就不能教育别人”。由此可见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的自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平时教师一堂课上完了,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只能凭印象、 凭感觉,而现在视频课例则把自己的课再次呈现出来,教师可以细细地观看自己的这堂课,对照自己的教学准备活动, 研究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内省自己的教学活动,从中必然会产生新的感悟,有悟得道,自然会促进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改进。

3.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所谓教师学习共同体,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组织与团体,而是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由教师自发或学校组织起来的形式多样而又灵活的教师学习群体。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积极应对实施素质教育中外在的体制性障碍的一个有效策略。视频课例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一起学习的载体,在校本研究中应用, 使得更多的教师围绕着视频课例就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研究,大家一起进行观察、分析、评议,甚至相互纠正与补充。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议课、改课、 再上课等过程,共同交流,由一人忙变为大家忙,一人学变为大家学。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专题研讨,教师们对该专题涉及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由模糊逐渐到清晰,由浅层逐渐到深层。

视频课例在校本研修应用中的改进措施

1.建立明确的视频课例研究计划

目前,为什么要到微格教室上课, 我和多位上课教师交流过,他们自己并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是教务处的安排, 后续活动就不知道怎么做了。鉴于这一情况,建议学校对到微格教室上课、录制视频课例应有详细的研究计划,要落实到文字上,要有章可循。在研究计划中应该制订研究目标、教学活动的研究、同学科教师评议研究、专家点评、目标达成度、自我反思等环节。这样,上完课又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起点,根据研究计划一步步展开,经过一个研究的过程,才能真正使教师认清自身在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合理调整教师的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学活动的研究,提高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

2.提高专家在视频课例校本研修应用中的参与度

此处的专家,有着更宽泛的范围, 除了通常意义上的专家外,还应包括富有经验的学科教师,这样学校才能充分运用校内的丰富教师资源,将校本研修更好地开展下去。目前在视频课例的校本研修中,专家的参与度不够,有时甚至都缺位了。其实,在视频课例校本研修的各个环节,专家都可以参与, 引导上课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做好研究,真正做好传帮带,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不断改善硬件建设,加强相互交流

硬件的更新换代很快,而硬件的建设费用对学校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硬件建设的与时俱进常常成为空谈。因此,在硬件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最好要由学校、学科教师、专业电教人员三方共同探讨需要什么样的硬件,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课堂教学实况。目前,我校的微格教室硬件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是也还有一些缺憾。例如, 实物展示台的信号不能连接到特技切换台上,投影仪在电子白板的正前方挡住了摄像机的视线,特技切换台上“画中画”的功能不能实现,摄像机云台“上下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不流畅等,这些问题现在再来解决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视频课录制人员和上课教师间的交流偏少,视频课录制人员不完全理解这节课的内容,在录制时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很可能出现视频课想要研究的内容没拍好的情况。

视频课例在校本研修中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但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更需要学校制定制度去规范和保障。学校要充分挖掘视频课例的研究作用,在校本研修中建立起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更好、更快地发展,这也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例研修实例 篇8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近年来国际教育领域受人关注的重要课题,园本研修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有效形式。然而,现今幼儿园园本研修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一)园本研修过于高控,教师内驱力不足

当前幼儿园园本研修中多是领导预设研修内容,没有立足于教师的需求,不能完全符合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师而言是勉为其难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二)园本研修形式单一,教师自主性不够

传统的园本研修形式比较单一,多以单纯的说教(讲座)、枯燥的讨论(围绕预设主题向着预设目标的讨论)等形式展开,教师缺乏自主权,无法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研究、学习。长此以往,研修就成了走过场。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园本研修模式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课例研修是一种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职业发展策略的行动研究,但不满足于停留在感性层面,而是与理论相链接,上升为实践智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概念的表述和界定

课例研修:泛指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

教师实践智慧成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直觉认知。它来源于教学经验,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课题设计路径及理念

在本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共同经历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模式:

四、课例研修的实践

(一)架构以教学为中心的课例研修模式

1.课前:读研结合,突出重点

通过课例研究,强调备课要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备好课前课,确定教学思路;备好课中课,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备好课后课,反思促成长。

2.课中:立足教学,关注有效

环环推进式:确定主题——现场观课——主题评课——专题发言——总结反思(团队研修组)

螺旋拔高式:推门课——组内研究课——全园公开课——赛课(特色研修组)

分层展现式:新教师上合格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名优教师上示范课,老教师上好经验课(师徒结对)

3.课后:引导反思,突出成长

很多课堂研修活动精彩纷呈,但是最大的遗憾是忽视了课后反思研讨。听课者与上课教师必须通过课后互评、自评、民主交流后,及时记录课堂教学效果和反思所得,为教师专业的纵向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材料。

(二)形成三种形式课例研修的研究策略

1.导向式课例研究策略

导向式课例研究是指从正面案例中解读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寻找生长点。有的含有实践者创新的成分,有的是可贵的鲜活的素材。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就可通过课例加以传递,让大家共享。

策略:导向式课例必须注意搜集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评价方案等,与教师们研究、反思、讨论,让他们学会如何从操作层面上来概括这些成功的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2.主题式课例研究策略

主题式课例研究具有主题单一集中、参与性强的特点。教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研究专长的专题,自主组成小组,在组内进行合作研究,可以围绕某一典型案例,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

策略:主题式课例一般通过“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不同方式,特别是发生观念和思维的交锋与争论,为教师提供典型教学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使之成为教师实践智慧成长的阶梯。

3.微格式课例研究

微格式课例研究具有观摩与创新相结合等特点,让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导入的情境,用现代化设备记录下来,从而使教研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更便于指导。

策略:微格式课例研修要求录像选择要有针对性、选择性,要取舍片段,反复播放,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从而使教师快速成长,提高教学技能技巧。

(三)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提高课例研修质量

教师研修的过程与结果结合,形式与内容结合,逐步建立完善校本研修评价考核机制。通过一系列研修手段,调动教师们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研修的质量。

五、取得的成效

(一)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教师的学习合作能力

课例研究,使园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愿景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增强了幼儿园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活力。

(二)提升了教师的反思水平,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课例研究强调自我批判性反思,并为教师提供了空间平台。在批评中,教师可以分享同伴的智慧和经验。批评既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课程,还是教师教学成长的手段。

(三)培養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研究课例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接触的大量感性材料、感性认识,经过理性的探索、认识和加工,并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具有创造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对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课例研修方案 篇9

课例研修活动是目前霍山县组织开展的一项以校为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以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为指导,围绕“校本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增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意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研修”的主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切实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时间:

20xx年4月至5月

三、活动主题:

有效学习内容――教什么

四、研修目的:

围绕“有效学习内容”培训主题,结合第四、第五模块内容――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修订版教材分析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理论学习,重点围绕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处理(重点关注和解决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

1、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强者更强,弱者进步。

2、落实本轮继续教育“有效学习内容”的培训任务,研修、探讨和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教师人人参与,个个提高。

3、深入有效开展“学思结合――问题知道――行为跟进”为基本模式的校本培训,更好地将“有效学习内容”专题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课例研修的活动步骤

1、准备阶段

(1)关于“课例研修”的培训

如何做课例研修?

如何撰写课例研修报告?

(2)确定研修主题(教什么),选择一节课,进行人员分工。

2、原行为阶段

流程:学习、设计、教学、反思

(1)课前:集体备课

学习新课标、教材以及“有效学习内容”的相关素材,按照学科或年级组分小组备课,每组由一人主备,其余人员参与,由主备者撰写教学设计。(学习、设计)

(2)课中:上课、观课,填写课堂观察记录单(教学)

主备者上课,其余组员观课,根据“教什么”的观察视角,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课后:说课、议课,撰写教学反思一(反思)

上课者说课,重点反思本节课教材的把握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处理情况,找出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便于改进教学;观课者议课,根据课堂观察到的结果展开讨论与反思,与授课教师一起打磨教学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行课堂教学的重新建构。

3、行为跟进阶段

流程: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

(1)课前:进行教学再设计

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查阅相关资料,关注新理念、新经验,有针对性的进行新的`教学再设计。

(2)课中:二次上课、观课,填写课堂观察记录单

(3)课后:二次说课、评课

重点考虑本次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的落实情况,同上次对比,好在哪里,还有那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教学反思二,撰写课例研修报告。

要点:反思整个活动开展的情况,对两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对比,重点突出“教什么”的落实情况,寻找差距,形成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思路,撰写课例研修报告。

4、总结整理阶段

研修方案、教学设计(2次)、课堂教学实录、研讨记录、课堂观察记录表、教学反思、研修报告等。

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课例研修是新一轮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各校在组织实施教程中,应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制定活动方案,落实参训人员。

各牵头学校要依据本方案,拟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课例研修活动实施方案”和“课例研修活动安排表”。为了保持研修活动的延续性,同样也为方便各校的操作,对于本年度的课例研修活动开展,提出以下建议:

(1) 研修活动的主备教师即上课教师,按本单位参训教师总数的20%比例确定。各校要将确定后的教师参加课例研修活动具体安排,包括时间、学科、课题以“课例研修活动安排表”的形式下发到各参训教师。

(2)同年级无平行班的学校,可将活动流程简化为:“集体备课――上课、观课,填写课堂观察记录单――说课、议课,撰写教学反思――教学再设计――撰写课例研修报告”。

3、加强过程指导,保证研修实效。

各牵头学校可将“课例研修活动”与本单位常规开展的“优质课”、“精品课”评选活动相结合同步开展,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活动过程的指导,特别是在集体备课、观课、议课等环节发挥指导作用,为上课教师出谋划策,及时提出评价意见和修改建议。必要时,可邀请上一级业务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整个研修活动,真正让研修教师学有所获、研有所得。

4、注重资料收集,做好研修总结。

教师个人参加课例研修活动的过程资料包括:“课例研修报告”和“课例研修参与录”“课堂观察记录单”三项内容,分别由上课教师(前一项)和参与教师(后两项)填写。各校在要求每位教师按要求提交个人过程材料的同时,要注重其它诸如活动签到、集体备课、评课议课等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以此作为学校材料备查。

上一篇:记事文阅读教案下一篇:医疗安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