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时常见问题2012年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时常见问题2012年(精选8篇)

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时常见问题2012年 篇1

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质量体系和技术层面上探讨、改进和完善,而被评审方往往不知如何应对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活动。现就现场评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1.现场试验/盲样试验结果处理

现场试验结果复现性差或者与已知数据明显偏离,应要求实验室分析原因,如属偶然原因,尽可能安排重做试验;否则该项目不予推荐资质认定。

2.对申请资质认定项目/参数的检测/校准经历要求

评审组必须对申请资质认定的各个场所的项目/参数逐个评审,对于初次评审和扩项评审的项目,没有检测/校准经历的项目/参数原则上不予认定;但若可以进行现场试验的项目,在确认现场试验表明实验室检测能力符合要求时方可认定。

监督评审时,可以依据实验室提供的报告/证书(不受年限限制)作为经历确认,但必须关注项目能力涉及要素的变化情况(如:人员变化、设备更新等)。

3.对除标准方法以外的其它方法的资质认定要求 实验室采用的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a)标准方法可以直接选用。

b)除标准方法以外的其它方法均需经过确认后才能采用;采用时,应明示“非标”方法。

对标准方法以外的其它方法进行现场评审时,评审组应对所提供的方法确认资料进行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核查,对实验室是否具备非标方法进行检测/校准的能力进行评审,最后作出是否予以资质认定的建议(建议中,应明示“非标”方法)。并注以说明现场评审时所核查的相关、详细的记录。4.涉及能力验证的要求

由于能力验证活动具有验证性,所以:

参加了省级及以上的政府机关(或授权)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并获得满意结果的实验室,若实验室的试验人员、环境、试验用仪器设备、资质认定的标准/方法没有变化,且仪器设备在校准周期内且持续确认有效,现场评审时,可免除对该项目的现场试验,即直接确认。评审组在现场评审时应关注能力验证和比对结果为不满意和有问题的项目,应:

a)先行安排现场试验。

b)核查整改报告及采取的纠正措施。

c)特别注意能力验证结果所涉及的相关要素的评审。

d)在评审报告中对能力验证结果为不满意和有问题项目的整改情况进行说明。

5.对量值溯源有效性的要求 承认的量值溯源的机构有: a)国家法定量值溯源系统中依法设立的计量检定机构。b)国家认可的校准实验室。

现场评审时,被评审方应提供计量检定/校准机构或本实验室出具连续、适时有效的检定、校准证书或检测报告,作为量值溯源的依据。对校准证书或检测报告中给出的数据,应进行结果确认。报告/证书中数据必须覆盖仪器预期使用范围和准确度的要求。

当无法溯源,采用实验室间比对的方式来提供测量的可信度时,应保证:

a)选择的实验室不得少于三家以上(含三家)。

b)制订比对方案,并确认其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c)对比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具有溯源性的标准物质有:

a)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有证标准物质。b)国际、国内行业公认的标准物质。c)标准物质应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6.授权签字人的确认:

实验室申请资质认定的授权签字人应是由实验室明确其职权,对其签发的报告/证书具有最终技术审查职责,对于不符合资质认定要求的结果和报告/证书具有否决权的人员。

评审组对授权签字人进行考核时应重点考核其是否熟悉准则的相关要求,技术能力是否满足要求。行政管理领导如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则不予认定。

当有关规定最终批准人必须是单位法定代表人,且该人不具备授权签 字人资格时,实验室应在体系文件中明确授权签字人签署的位置仅次于批准人,且规定经过授权签字人签署的报告/证书交批准人批准时,不得更改报告/证书的数据和结论。

不进行诸如通过资料审查、电话考核等非面试考核方式增加授权签字人。

7.不符合项和观察项要求 不符合项和观察项的判定依据:

a)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判定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b)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运行记录、人员操作的判定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检测标准/方法、校准规范/方法等。不符合项和观察项判定时,应本着就近的原则,选择与缺陷事实最相近文件和条款的规定。

不符合项应事实确凿,其描述应客观公正,如具体的检测记录、检测报告、检测校准的标准/方法及具体活动等,在保证可追溯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简洁,不加修饰。

对多个同类型的不符合项,评审组内部会议时,应汇总成一个典型的不符合项。

对多场所实验室开具的不符合项报告应注意:对各个场所实验室都有的相同的不符合项,应统一开一份不符合项;如果属于总部的问题,不符合项应开在总部的管理机构;如果是涉及部分场所实验室的不符合项,可在不符合项报告中,注明发现问题的相应分场所。严禁评审组对有确凿证据表明不符合事实的问题,只作口头交流,而不开不符合项的报告。

发生以下情况应开具观察项报告:

a)被评审实验室的某些规定或采取的措施可能导致相关的质量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尚无证据表明不符合情况已发生。

b)评审组已产生疑问,但在现场评审期间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进一步核实,对是否构成不符合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评审组开具的观察项报告应将事实描述清楚,以便实验室进一步调查和落实。

观察项的提出,是为了提请实验室注意,实验室应纳入其改进系统,必要时应制定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对于观察项,评审组不一定要求实验室提供书面整改报告,但应要求实验室对观察项进行说明,随整改材料上报。

在监督评审和复评审时,评审组应关注上次评审时开出的观察项。8.对有移动设施的实验室的要求 现场评审时,评审员应关注:

a)实验室须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制订可行的相关程序。b)实验室对仪器设备的检查、维护、校准周期须与固定设施不同。c)可移动的仪器设备使用条件和环境条件须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

使用移动设施的项目在评审报告附表的“限制范围及说明”栏中应注明。9.对于租用设备的要求

以下情况均满足,且被评审实验室与设备出租机构不是分包关系时,被评审实

验室租用设备,可作为实验室的能力予以资质认定: a)租用的设备由被评审实验室的人员进行操作。

b)被评审实验室对租用的设备进行维护,并能控制其校准状态。c)被评审实验室对租用设备的使用环境、设备的贮存应能进行控制。

10.关于自校准实验室

最高工作标(基)准应具备溯源性,并经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取得《计量标准证书》。

自校准规程若属非标方法,应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非标方法确认程序的要求。

从事自校准的试验人员能力,须符合国家对校准实验室人员能力的要求。

11.关于实验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现场评审中发现实验室的工作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例如环境保护法、职业安全法等)要求时,评审组应书面报告质量管理与认证处,提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注意。评审组可以用观察项的形式提出,以引起实验室重视。

现场评审时,评审组应检查实验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如计量标准器具的核准,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和人员的资格等。对法律法规中有从业资质要求的人员(如从事无损检测、建筑行业评估的人员)不得在实验室所在法人单位以外兼职。现场评审时,评审组应要求实验室提供人员未兼职自我声明及相关证据。

实验室中符合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的人员应与实验室有长期、固定、合法的劳动关系。

12.对于多场所的现场评审问题

对于实验室申请多场所资质认定时,现场评审应覆盖所有的场所。现场评审时,评审组长应按评审通知要求,派相应专业的评审员对所有场所实验室进行评审。

各分场所实验室现场评审开始前,评审组应召开由评审组相关人员和实验室有关人员参加的评审说明会,评审结束前,应召开情况通报会,由分组长主持,并告知分场所实验室评审不做结论,待各场所实验室情况汇总后,统一做结论。

各分场所的评审组应在现场完成评审报告的检查表,表中相关条款的检查记录。

各分场所实验室评审时的现场试验报告/证书,统一封存在总部或按照实验室要求的地点封存。

现场评审过程中,评审组长应与在各分场所实验室评审的评审组保持联系,及时沟通情况。

13.现场评审发生危及人身健康安全情况的处理

评审员在现场评审时一旦发现有危及人身健康安全的情况,有权不再进行相关项目的评审,并可要求实验室停止相关项目的试验直至安全 得到保证。此种情况发生时,评审组长应立即向质量管理与认证处工作负责人汇报。

14.初次评审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审查的起始时间的要求

对于初次评审的实验室,当实验室提交的有效版本的体系文件不是第一版,且运行时间不足6个月时,评审组需从被评审实验室第一版体系文件(实施时间应早于申请时间前6个月)运行的时间开始审查体系运行记录。

现场评审时,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12个月以上的,可审查12个月内体系运行的记录。

当被评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开始运行的时间距现场评审不足6个月的(特殊情况3个月的),评审组应向质量管理与认证处汇报,经质量管理与认证处工作负责人同意后,可中止现场评审。15.关于实验室资质认定标志的使用问题

实验室资质认定标志按有关规定实施,应在资质认定证书附表中确定的项目和标准范围内、以及证书有效期内使用,没有认定的项目和标准不得使用该标志。对使用作废的标准进行检验时不得使用标志,若因司法仲裁等原因需使用作废的标准进行检验时,必须提供该标准曾获得实验室资质认定证明文件方可使用标志。

16.在本实验室内对重要岗位人员(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内审员、监督员、检验员等)兼职的问题。主要是评审该兼职人员是否能履行其岗位职责和在履行其岗位职责时,是否会造成有 失公正性。

17.对一个机构以不同名义分别申请计量认证的,其人员兼职按上述要求进行评审,但有多个名义称谓的机构,其环境设施和仪器设备所有权必须明确归属权,对项目范围也应合理界定。18.一次性检定的测量设备的范围是:

a)结构简单、准确度低、性能不易改变的计量器具。

b)工具性的计量器具,即只作为维护工具、不作为测量工具的器具。c)指示性仪表,即该仪表不直接用于测量,只是显示某个参数的范围。

d)相关计量行政部门规定的一次性检定计量器具。

一次性检定的凭证是指经过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或授权机构的检定,以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为据。

19.国外提供的标准物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包括: a)同一被测样品的实验室间比对。b)同一被测样品的方法比对。

c)利用不同批的标准物质对同一被测样所出具的计量数据的结果来验证。

以上三种验证方法其结果均满足规定的要求方可使用。20.实验室须进行期间核查的条件或要求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仪器设备,当具备相应的核查标准和实施条件时须进行期间核查。

a)所有的测量标准都必须进行期间核查。b)重要参数检测的仪器设备即对产品关键或主要参数检测质量影响大的。

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时常见问题2012年 篇2

关键词: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申报项目

一、前言

在进行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过程中, 现场评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室现场评审工作是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实施行政审批工作中的重要技术工程。实验室资质认定通常按照以下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 以实验室的目前状况为依据展开资源的调查与分析;第二阶段, 明确实验室的质量方针, 确定质量目标;第三阶段, 对实验室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并对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补充和调整;第四阶段, 落实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 尝试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当实验室决定要申请进行资质认定之后, 就要从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方面进行准备。

二、现场评审的应对技巧

实验室现场评审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员稀少、评审的用时过短、参评的项目数量过多。因此, 为了确保可以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被评审方的实际能力, 双方的合作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室如果想通过资质认定评审, 就要做好前期申请的准备工作, 进行积极的准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和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即将进行资质认定的实验室提出宝贵的建议。

1申请材料。按有关实验室认定方面的规定要求填写《实验室资质认定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并上交到上级有关部门, 由审核材料的工作者对上报材料进行第一次文审, 然后安排评审专家组, 由组长对上报材料进行第二次审核。

2提供信息。配合拟派出的评审人员对实验室提前要掌握的相关信息, 对现场评审前的具体准备事项进行交流和沟通, 同时还应该包括需要注意的地方和衔接的要求, 在此过程中要对涉及的事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为现场评审打好基础, 从而进入最好的评审状态。

3资料的整理。现场评审的关键是评审实验室的检验能力, 因此, 在开展现场评审具体工作以前, 务必要提前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归类工作, 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要做好准备, 包括业绩档案和质量, 关键人员的任命及各岗位的职责, 是保证现场评审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也是在短时间内获得最佳评审效果的关键因素。

4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内部审核是进行现场评审工作之前最重要的工作。一定要以内部审核为基本保证, 由职位最高的领导者的组织而开展管理评审。通过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检测活动的现状进行评审, 寻求改进的机会, 以确保质量方针、目标、质量管理体系和检测活动的持续适用和有效, 以满足社会和客户的期望, 提高竞争发展能力。

5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与校准。实验室要设有专职设备管理人员, 对设备的台帐、档案、检定/校准、使用及维护等进行管理。 (1) 每一年都要制定一个检定或者是校准工作的计划表, 主要是对使用频繁、性能较不稳定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核查的计划。强制检定设备严格按照检定周期进行检定, 自校设备也可参考类似设备检定周期进行, 或者按照设备的准确度、使用频次及使用环境条件来确定校准周期。 (2) 实验室里面一切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都要有明显的标识来表现其状态, 合格状态用绿色表示, 准用状态用黄色表示, 停用状态用红色表示。 (3) 为各种仪器和设备编制档案, 其中要详细记录与仪器相关的一切信息; (4) 编制仪器设备的检定计划或者是周期表, 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检定日期、检定周期、检定状态、校准日期等信息, 并将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放置在一同装入仪器设备档案。

6档案管理。要构建一套人员的技术档案, 还要建立一套仪器设备档案, 做到大型设备一台一档;检测报告及相关记录归档管理。按年度编制检测报告登记表。申请书中涉及到的标准必须是最新的现行有效版本, 必要时需到技术监督局做标准查新工作, 在现行有效标准上盖“受控”章, 在作废标准上加盖“作废”章。

7确定重要岗位人员与职责。人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实验室内的各类工作人员的职位和人数的安排要合理分配。分配好技术负责人选和质量方面的负责人、内审员、监督员、设备员、样品员等关键人员, 并有相关任命文件。其中容易混淆的是授权签字人的任命问题, 实验室无权授权本单位的授权签字人, 而是由实验室在申请书中申请, 由评审专家组审核通过, 技术监督局授权该单位的授权签字人。

三、注意事项

1日程安排。一定在评审日程上与评审组进行良好的沟通, 进而制订出一套详细可行的评审日程安排流程, 第一步要组织参评人员召开预备会议, 第二步是对参评人员召开首次会议, 第三步是对实验室的相关人员进行理论考试, 第四步是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实验现场的评审工作, 第五步是对承担授权签字的人员进行考核, 第六步是针对《质量手册》的执行情况进行有关内容的检查, 第七步是对实验人员的座谈情况考核, 第八步召开末次会议, 第九步是将评审过程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和保存。

2工作条件的安排。制定完日程表后, 要对评审人员的工作条件进行安排。最好能提供一个评审组的临时办公场所, 办公条件要良好并配备一位秘书, 有利于提高评审工作的效率, 还要安排一位联络员。

3申报项目的具体内容。与申报项目相关的实验内容是评审的主要内容, 应该认真准备, 努力借助多种途径提供信息, 让评审组对各申请项目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方便检查。

4指出不符项目并整改。在完成现场评审工作的时候, 评审员会指出一些不符合的方面, 如过有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 不要发生不必要的解释, 一定要进行心平气和的交流, 保证在第一时间里开展沟通活动, 罗列出与分歧处相关联的主要根据和相关说明, 最终达成共识, 避免争执。结合评审组提出的不符合项进行原因的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整改计划。

结语

总之, 在对实验室资质进行现场技术评审的时候, 考察的是实验室的综合能力和人员操作水平, 评审工作量大, 给双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开展评审工作之前一定要进行严密的策划, 科学的安排, 密切的配合, 提高评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篇3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本条款关注:贮存、处理及流转。

(一)本条款要求实验室需有适当的设备及设施条件,来确保样品在储存、搬运、准备和检测过程中不发生变质或损坏,不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完整性。(二)贮存的环境条件及保存期限

1)贮存的环境条件

必须与样品要求的条件相符。

如:通风、防潮、防尘、控温、控湿等。

设施的环境条件满足了要求,相关的记录也要跟进。2)样品保存期限

不同类别及同一类别的样品,根据不同的需要,其保存期限是不同的,实验室应对其保存期限做出明确的规定。

(三)(3)对样品及其部件需妥善保存时,实验室应有贮存和安全的管理措施,来保持样品及其部件的状态完好。

这一点要求对承担检测认证产品的实验室尤为重要。

对价值昂贵的样品,实验室更是需要保险、防盗,并在程序中有相应的防护规定(四)(4)关于留样

主要针对客户对检测结果有异议时来进行复测。

尤其是对仲裁检验,样品需保留,以备在客户有争议时复测。(五)(5)关于可调部位的样品

针对有些样品上有可调部位,如果在流转过程中有人随意触动(或误动)这些部位,可导致检测/校准的失效。

关键是在可调部位上贴上封印。(六)(6)关于危险品

实验室必须有明确的书面规定,不仅要确定正确的处理技术,而且要说明在发生意外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七)(7)关于流转记录

实验室应保持样品在整个周期内的流转记录,以便于核查。

1)实验室的样品标识系统是否合理、完善,能否保证样品在整个周期内不发生任何混淆。

2)样品的接收是否有详细的记录,是否建立样品登记台账。

3)样品的管理制度是否完整,对样品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否有明确规定(8)现场评审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材料报送目录 篇4

请补充提交以下资料原件或复印件::

1.被评审单位有效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组织机构代码证或其他法人证明文件的复印件,经营范围应包含检测业务;

2.固定注册或检测场所证明文件复印件:房产证或房屋租赁合同,提交房屋租赁合同的需同时提交出租方的房产证等(3年以上);

3.检测/校准设备独立调配的证明文件复印件:检测设备购置发票、设备投标证明文件等;

4.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的学历、职称证书及证明文件复印件;

5.具有与其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证明材料:即社保部门盖章确认的已连续缴纳3个月以上社保证明;

6.检验检测人员资质证书复印件;

实验室资质认定首次评审整改报告 篇5

编写人:

审核人:

签发人:

北京铁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2011年 2月 日

根据我公司的申请,按照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行政许可评审通知书的安排,以岳爱敏为评审组长的评审组共五位专家及北京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科特邀观察员,于2011年01月22日至2011年01月23日对我公司进行了实验室资质认定首次评审的现场审查。评审组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我公司试验室设施环境进行了现场查看;对检测人员进行提问、理论考试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考核,并对技术文件、原始记录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经过2天的评审,对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评审组认为我单位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30个、作业指导书(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仪器确认规程、管理制度等)73个,技术和管理记录表格133项。覆盖了实验室资质认定所规定的条款。基本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对照评审准则评审组认为我公司还存在不足的有9项(基本符合项)。

现场评审结束后,公司于1月24日召开了检测试验室全体人员会议,对评审组在评审中提出的整改问题和整改意见,逐条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计划和整改要求,落实整改责任人,明确整改完成期限。1月27日再次召开会议对整改完成情况进一步进行研究部署和落实。各检测组根据整改计划和要求,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规定实施整改并做好相关纠正记录。质量负责人组织监督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有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部门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

目前,我公司已对评审中发现的质量体系运行、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完成了整改,现将整改结果报告如下。

1、整改条款: 4.3 整改项描述:质量体系中未对委托编号的编制方法作出规定;试验室使用的标准规范未进行受控发放。

原因分析:程序制定不完善;未严格按照《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纠正措施:由综合组补充编写委托编号的编制方法;资料员负责对使用的标准规范进行受控和发放。

整改结果:综合组已补充编写了委托编号的编制方法;资料员对使用的标准规范进行了受控和发放。见附件1

二、整改条款 4.9第六项

整改项描述:粗骨料试验记录

(一)中(1)表观密度缺少恒重过程记录和过程温度记录及仪器设备的信息;粉煤灰试验过程中所采用的仪器设备信息记录不全,以及试验过程中试验信息记录不全(例如烧失量称重过程)。

原因分析:工作不严谨;对记录的编制不够仔细,信息量不足。

纠正措施: 检测组负责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对试验记录表格进行了修订,加强对标准规范的学习。

整改结果:检测组已对试验记录表格进行了修订。见附件2

三、整改条款:4.11第二项

整改项描述:管理评审中缺少质量目标实现情况等的输入。

原因分析:没有严格执行《管理评审程序》,对管理评审理解不足。

纠正措施:由相关人员对检测试验室重新进行管理评审,加大管理评审力度,完善管理评审的内容。

整改结果:已对检测试验室重新进行了管理评审,完善了管理评审的内容。见附件3

四、整改条款:5.2.1 整改项描述:水泥胶凝流动度测点用跳桌基底的安装不符合。

原因分析:未严格执行GB/T 2419-2005的标准,对标准规范的学习理解不足,做事不仔细而造成。

纠正措施:检测组按照GB/T 2419-2005标准的要求,对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用跳桌基底重新进行砌筑。

整改结果:对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用跳桌基底重新进行了砌筑,并进行确认,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见附件4

五、整改条款: 5.2.4第二项

整改项描述:CX22-05/1化学废液处理记录表缺少待处理废液名称和相应处理方法的详细记录。

原因分析:编制记录不严谨,信息量不足,未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化学废液的处理和记录。

纠正措施:检测组对化学废液处理记录重新进行了修订,做到化学废液处理过程的详细记录。

整改结果:已对化学废液处理记录进行了修订。见附件5

六、整改条款:5.4.7 整改项描述:现场室可移动设备缺少出入库记录。

原因分析:未严格执行《仪器设备控制和管理程序》,设备管理员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

纠正措施:由设备管理员编制现场检测可移动设备的出入库记录。

整改结果:已编制了现场检测可移动设备的出入库记录表格。见附件6

七、整改条款: 5.5.3第二项

整改项描述:沥青针入度测定仪没有对每根标准针进行检定/校准;Evd、Ev2测定仪没有按相应规范或标准进行检定/校准。原因分析:对量值溯源要求和标准规范理解不够。

纠正措施:由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将沥青针入度测定仪、Evd、Ev2测定仪用标准针送相关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校准。

整改结果:仪器管理员将沥青针入度测定仪送北京市**区计量检测所进行了检定;Evd、Ev2测定仪送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进行了检定/校准;并对检定/校准结果进行了确认,结果合格。见附件7。

8、整改条款:5.6.2第一项

整改项描述:CX25-04/1水泥留样台帐中样品留样时间为15天,与水泥检测报告中注意事项第七条所检剩余样品务必于收到本报告后一个月内领取,逾期不领者,本公司自行处理。的规定不符。

原因分析:试验人员工作不严谨,不仔细,造成留样台账样品处理日期与水泥检测报告中注意事项第七条的规定不相符。

纠正措施:由样品管理员对水泥留样台账的留样时间与水泥检测报告中注意事项第七条规定的时间统一为一个月。

整改结果:已对未处理的水泥样品按水泥检测报告中注意事项第七条规定的时间进行了处理。见附件8

9、整改条款: 5.6.5 整改项描述:外加剂现场试验过程中的样品未做标识。

原因分析:对样品标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能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纠正措施:检测组对现场试验用外加剂剩余样品进行标识并留样,加强对程序文件的学习,严格执行样品管理程序,做到对每一样品的标识。

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时常见问题2012年 篇6

一、判断题

请将你的判断符号填在()内,对的为“√”,错的为“×”口每题2分,共20分。

1、评审员通过参加国家认监委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定期业务培训,以提高其评审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2、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是指经国家认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考核合格取得评审员证书,并受其指派对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评审的专业人员。(√)

3、国家认监委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对评审员的评审活动实施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4、只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实验宝都可以申请计量认证。(×)

5、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主管部门授权,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6、实验室的能力是指实验室运用其相关经验和水平以保证其出具的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的相关经验和水平。(√)

7、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实验室应不允许客户进入有关区域观察为该客户所进行的检测。(×)

8、质量监督员应当由熟悉各项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来担任。(×)

9、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印制评审员证书。(×)

10、非独立法人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必须由其法人单位的领导担任。(×)

二、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内。每题2分,共20分。

1、“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计量认证”的规定出自(B)的规定。

A、《计量法》 B、《计量法实施细则》 C、《标准化法》 D、《认证认可条例》

2、为了在更改后的文件中确保实验室方针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文件的变更应由(D)进行审查和批准,除非另有特别指定。

A、最高管理者 B、质量主管 C、技术管理者 D、原审查责任人

3、资质认定专家组应当(C)开展评审活动,并对评审结论负责。A、按行业要求 B、按上管部门要求 C、独立 D、认真

4、为了确保检测/校准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环境保护程序,具有相应(C)。

A、工作条件 B、处理措施 C、设施设备 D、技术规范

5、实验室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技术人员时,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B)。

A、培训 B、监督 C、承认 D、认可

6、除评审组成员外,被评审实验室的(D)也应出席现场评审的首次会议。A、最高管理者 B、全体人员 C、技术负责人 D、A+C

7、管理体系文件包括(D)。

A、质量手册 B、程序文件 C、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D、质量一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

8、实验室的客户(A)。

A、包括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 B、仅指内部客户 C、仅指外部客户 D、仅指上级领导

9、实验室从事抽样、检测和/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操作设备的人员都必须〔B)。

A、经过培训 B、持证上岗 C、确认能力 D、实施监督

10、下列哪句话不符合资质认定对记录管理的要求(A)。

A、操作人员应将记录作为管理工作/技术工作的第一手证据,存档前记录随身携带,以便随时修改。

B、实验室应编制完整合理的“记录管理程序”。

C、手写记录应边做边记;电子版记录应有措施,防止数据丢失或未经批准的擅自修改。

D、记录信息量应足以“再现”过去的工作过程和结果。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评审员应当具备什么基木素质要求? 参考答案:(1)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2)掌握《实脸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内容及相应的评审方法及技巧;(3)懂得检验抽样及统计技术方面知识;(4)有口头交流和文字综合能力;(5)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保证其公正性;(6)履行保密职责;

(7)能有效排除各种压力和干扰,保证评审的顺利进行;(8)不做被评审单位的咨询。

2、如何理解《评审报告》评审表的评审意见? 参考答案:应如下理解体系“不符合”、“基木符合”和“缺此项”: 实验室体系文件中有描述但未实施的,为不符合;体系文件中有描述但实施不规范的,为基本符合;体系文件无描述的,为缺此项。

“不符合”、“基本符合”和“缺此项”均为整改项,应在说明栏内作相应的说明。

3、简述评审.员在资质认定下作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评审员是资质认定工作中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我国的行政许可法规定,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受理了实验室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申请之后,要委托评审员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检测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考核和评价的结论做出是否发证的行政决定。因此,评审员的评审质量直接影响了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以及实验室的权益和利益。评审员是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直接执行者,在评审过程中是评审准则的直接宣传者,评审员对评审准则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实验室对评审准则的理解和执行。

四、分析题

请说明是否符合《评审准则》的要求,依据《评审准则》的哪一条款,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30分。

1、现场评审时发现,实脸室将装有检测记录资料的箱子堆放在楼道的紧急出口处。实验室负责人称用房而积紧张,不得已而为之。

答案要点:(1)不符合《评审准则》第5.2.4条的要求。紧急出口处是为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而设立的,记录箱放在此处,将会影响在应急清况下人员的安全撤离。

(2)不符合《评审准则》第4.9条的要求。监测记录资料未妥善保管。楼道为公共场所,缺少必要的监视监护,容易丢失、被盗或失密。

2、评审员在评审中发现,实验宝的检测任务比较多,检验人.员不够用,就从另一个具有同等资质的实验室临时借用(未签协议)了一些检验人员来帮忙进行检测工作;这些人员均经培训考核合格,持有上岗证。答案要点:(1)不符含《评审准则》第5.1.1条的要求。

(2)《评审准则》要求:“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实验室不得随意请人来帮忙进行检测。

3、评审员在现场评审时发现有的在用检测标准不是最新版木,询问技术负责人是如何规定及平时如何跟踪标准的。技术人员说我们无法规定最新标准的出版时间,只有院里图书馆购进了新标准我们去索取就行了。

答案要点:(1)不符合《评审准则》第4.3条的要求.(2)《评审准则》规定:实验室应制定文件控制程序,并确保文件现行有效。该实验室的程序文件中未对检测标准更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定,现使用过期作废的检测标准。

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汇报 篇7

会议围绕实验室如何做好资质认定评审工作展开,重点研讨了评审工作程序、现场评审、整改报告的符合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整改的规范性措施。

会议强调,实验室要获得资质认定,必须在法律地位、独立性、公正性、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程序方法、质量体系、安全环境等方面应满足的相应要求。今年是改革之年,实验室应持续改进内部管理工作,加强自身质量体系建设,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持续保持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先进性。

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篇8

1.总则

1.1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 规范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指导司法鉴定机构建立并保持管理体系,有效实施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制定本准则。

1.2本准则依据司法部、国家认监委关于司法鉴定管理、资质认定等规定制定,同时符合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的通用要求。

1.3司法鉴定机构建立并保持管理体系应当符合本准则要求。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应当遵守本准则。

1.4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统一规范和避免不必要重复的原则。

2.参考文件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GB/T2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等同采用ISO/IEC 17025)GB/T18346《检查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等同采用ISO/IEC17020)3.术语和定义

本准则使用《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27025)、《检查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GB/18346)给出的相关术语和定义,以及司法鉴定通用术语。

司法鉴定:在诉讼活动中司法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

司法鉴定机构:经过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并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司法鉴定人:经过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并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人员。

司法鉴定人员:直接参加司法鉴定活动的司法鉴定人和技术辅助人员。授权签字人:由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指定,熟悉资质认定规定,经资质认定考核合格,负责授权范围内司法鉴定文书签发的司法鉴定人。

质量负责人:由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任命,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的人员。

技术管理者:由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任命的一人或者多人,负责机构的技术运作并提供相应资源。

鉴定材料:包括检材和鉴定资料。检材是指与鉴定事项有关的生物检材和非生物检材;鉴定资料是指存在于各种载体上与鉴定事项有关的记录。

分支机构:是指司法鉴定机构依法设立的分部,该分部应当具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资金、人员、设备并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司法鉴定机构承担其分部执业活动的法律责任。

外部信息:指可能被司法鉴定机构作为鉴定依据的外部检测、检查或者其他与鉴定相关的信息。

4.管理要求 4.1组织

4.1.1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具有保证依法、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法律地位,并持有省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的《司法鉴定许可证》。

非独立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需要经所属法人授权,明确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有独立帐目或者独立核算。

4.1.2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具有符合司法行政机关规定的场地和设备。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独立对外开展业务活动。

4.1.3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体系应当覆盖其所有鉴定场所;分支机构应当单独进行资质认定。

4.1.4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有与其所从事鉴定活动相适应的司法鉴定人员。司法鉴定人只能在一个司法鉴定机构中执业。

4.1.5司法鉴定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以鉴定活动及其出具的数据和结果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鉴定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行政、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司法鉴定机构所在组织从事司法鉴定以外的业务活动,应当明确司法鉴定与

该组织其他业务的关系。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员应当依法进行回避。

4.1.6司法鉴定机构及其人员对其在鉴定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及个人隐私负有保密义务。

4.1.7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包括其与外部组织的关系。

4.1.8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应当有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其设立组织的任命文件,司法鉴定机构法定代表人兼任机构负责人的除外。

司法鉴定机构的技术管理者、质量负责人及各部门主管应当有任命文件。机构负责人和技术管理者的变更需报资质认定发证机关备案。

4.1.9司法鉴定机构应当规定对鉴定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并指定机构负责人、技术管理者、质量负责人的代理人。

4.1.10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由熟悉鉴定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司法鉴定人员进行监督。

4.1.11司法鉴定机构的技术运作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管理者应当具有司法鉴定机构运作方面相应的资格或者经历,是在编人员或者与司法鉴定机构签署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的人员。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4.2管理体系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与其鉴定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当形成文件,阐明与鉴定质量相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4.3文件控制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控制程序,包括描述如何更改和控制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文件的,确保在所有相关场所,相关人员均可以得到所需文件的有效版本。

4.4外部信息

4.4.1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独立完成司法鉴定协议书中要求的鉴定工作。4.4.2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有对外部信息的完整性和采用程度进行核查或者验证的程序。

4.4.3司法鉴定机构使用并作为鉴定依据的外部信息,应当由委托人提供或者同意。

4.4.4采用的外部信息应当在司法鉴定文书中注明。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建立并保持对鉴定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储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4.6鉴定委托和司法鉴定协议书评审

4.6.1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建立并保持评审鉴定委托和司法鉴定协议书的程序。

4.6.2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协议书内容除司法行政机关要求外,应当包括鉴定选用的方法、标准,鉴定时限,鉴定结束后需退还的鉴定材料及退还方式,以及鉴定过程中的风险告知等。

4.6.3修改已签订的司法鉴定协议书,应当重新进行评审;修改内容需双方书面确认,并通知本机构相关人员。

4.7投诉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程序,保存所有投诉及处理结果的记录。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司法鉴定机构对发现的不符合工作应当采取纠正措施,以防止类似不符合事项的再次发生;对潜在不符合事项应当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不符合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并改进。

4.9记录

4.9.1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建立和保持记录控制程序。

4.9.2司法鉴定人员在鉴定过程中应当进行实时记录并签字。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完整、清晰,有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或者对鉴定

活动进行正确评价。

4.9.3司法鉴定机构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质量记录,原始观测记录、导出数据、鉴定文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应当归档并按规定期限保存。记录的文本或者音像载体、电子存储介质应当妥善保存,避免原始信息或者数据的丢失或者改动,并为委托人保密。

4.10内部审核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根据计划和程序,定期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每12个月不少于1次。在12个月内,内部审核活动应当覆盖到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所有场所和所有活动,包括现场目击。

内部审核人员应当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资源允许时,内部审核人员应当独立于被审核的鉴定活动。

4.11管理评审

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应当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每12个月对管理体系和鉴定活动进行1次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管理评审应当考虑到:总体目标,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司法鉴定机构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测量审核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投诉及委托人反馈;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

5.技术要求 5.1人员

5.1.1司法鉴定人员应当是在编人员或者与司法鉴定机构签署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的人员。每项鉴定业务应当有3名以上司法鉴定人。

司法鉴定人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培训、经验,熟知所从事鉴定的规则和要求,并有做出专业判断和出具司法鉴定文书的能力。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确保司法鉴定人员按照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并受到监督,监督范围应当覆盖鉴定活动的关键环节。

5.1.2鉴定活动需要外部专家提供技术支持时,司法鉴定机构应有评估与选择外部专家的程序,以确保外部专家有能力提供必要的咨询意见。

5.1.3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按照司法鉴定教育培训的规定,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保证司法鉴定人员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司法鉴定机构可以为司法鉴定人员制定必要的阶段性教育培训计划。其中可以包括:

a)入门阶段;

b)在资深司法鉴定人指导下工作的阶段;

c)在整个聘用期间的教育培训,以便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5.1.4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保存司法鉴定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证明材料。

5.1.5司法鉴定机构技术管理者、授权签字人应当具有司法鉴定人资格并同时具有副高级以上本专业领域的技术职称,或者取得司法鉴定人资格后在本专业领域从业5年以上。

5.2设施和环境条件

5.2.1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当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要求。

5.2.2设施和环境条件对鉴定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当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5.2.3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建立并保持安全作业管理程序,确保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到有效控制,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4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建立并保持环境保护程序,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鉴定产生的废液、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当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5.2.6对影响鉴定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当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5.3鉴定方法

5.3.1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按照技术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实施鉴定活动。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司法部批准

使用的技术规范;无上述标准时应当优先选择经省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组织确认的方法。

缺少作业指导书影响鉴定结果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5.3.2司法鉴定机构应当证实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标准方法。标准方法发生变化应当重新进行证实。

5.3.3司法鉴定机构自行制订的非标准方法,经省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组织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

5.3.4司法鉴定机构使用的标准应当现行有效,便于工作人员使用。5.3.5鉴定方法的偏离应当有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获得机构负责人批准和委托人确认。

5.3.6司法鉴定机构利用计算机或者自动设备对鉴定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检索时,应当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包括数据输入、采集、存储、转移和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4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5.4.1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按照司法行政机关规定的仪器设备配置要求,配备鉴定所需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维护。

依靠借用或者租用仪器设备进行的司法鉴定事项不予资质认定,司法行政机关另有规定的除外。

5.4.2仪器设备有过载或者错误操作、或者显示的结果可疑、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标识;修复的仪器设备应当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经恢复后才能继续使用。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检查这种缺陷对之前的鉴定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5.4.3司法鉴定机构在使用司法行政机关规定的必备仪器设备之外的外部仪器设备前,应当验证其符合本准则的要求,保存验证和使用的记录。

5.4.4设备应当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技术资料应当便于相关人员取用。

5.4.5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保存对鉴定结果具有直接影响的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至少应当包括:

a)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并对其进行唯一性标识; b)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 c)对仪器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 d)当前的位置;

e)制造商的说明书,或者指明说明书存放地点; f)检定、校准报告或者证书;

g)仪器设备接收或者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 h)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

i)仪器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者修理记录。5.4.6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应当有表明其状态的标识。

5.4.7仪器设备脱离司法鉴定机构直接控制,该机构应当确保仪器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5.4.8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鉴定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5.4.9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或者修正值时,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确保其得到更新和备份。

5.5量值溯源

5.5.1司法鉴定机构的量值溯源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确保量值能够溯源至国家计量基标准。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

5.5.2检测量值不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标准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溯源到有证标准物质或者提供能力验证结果满意的证据。

5.5.3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制定设备检定或者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量值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检测设备之前,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对其进行检定或者校准,以保证其准确性。对于规定应当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应当定期检定,对于会明显影响鉴定结果的仪器设备需定期进行检定或者校准。

5.5.4适用时,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有参考标准的检定或者校准计划。参考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应当校准。司法鉴定机构持有的测量参考标准应当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证明其作为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

失效。

5.5.5适用时,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应当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5.5.6适用时,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5.5.7适用时,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有程序来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参考标准和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防止污染或者损坏,确保其完好性。

5.6鉴定材料处置

5.6.1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制定鉴定材料的提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清理的程序,确保鉴定材料的完整性。

5.6.2司法鉴定机构应当记录接收鉴定材料的状态和相关信息,包括与正常或者规定条件的偏离。因鉴定需要耗尽或者可能损坏鉴定材料的,应当告知委托人并征得书面同意。

5.6.3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具有鉴定材料的标识系统,避免鉴定材料或者其记录的混淆。

5.6.4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具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鉴定材料。对贮存鉴定材料的状态和条件进行定期检查并记录。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保持鉴定材料的流转记录。

5.7结果质量控制

5.7.1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具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鉴定结果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或者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参加司法鉴定机构间的比对或者能力验证; c)使用相同或者不同方法进行鉴定; d)对存留鉴定材料进行再次鉴定;

e)分析同一个鉴定材料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5.7.2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可能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当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

告错误结果。

5.8司法鉴定文书

5.8.1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应当按照司法行政机关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及时出具司法鉴定文书,并保证其准确、客观、真实。

5.8.2司法鉴定文书至少包含以下信息: a)标题;

b)司法鉴定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 c)鉴定委托(鉴定要求与鉴定事项); d)唯一性编号; e)委托人; f)鉴定材料; g)检验检测过程; h)鉴定方法和依据;

i)检验检测结果和鉴定意见。适用时,形成对检验检测结果和鉴定意见的分析说明;

j)司法鉴定人执业证号。

5.8.3司法鉴定文书的附件应当包括与鉴定意见、检验结果有关的关键图表、照片等,包括有关音像资料、参考文献的目录。

5.8.4司法鉴定人应当在司法鉴定文书上签名;多人参加司法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

上一篇:读书做人的演讲稿下一篇:2023年浙江工商大学党课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