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刍议论文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刍议论文(共13篇)

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刍议论文 篇1

【摘要】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教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基础学科,其较为注重学习的实践性。作为当前不少中职学校在教学改革当中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效的突破通常的整体性课程体系,强调在教学当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本文当中重点阐述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

引言

中职学校是我国培养技能型与实用型人才的基地,因此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定制性”,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中职学校应依据社会实际需求,来科学合理的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而开设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初衷也正是基于此点。中职学校应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利于快速高效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1.模块化教学所具有的优势

第一、在模块教学中,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模块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就业针对性。因此,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过程当中会感到困难较大,而应用模块化教学,其重点即为可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划分为许多的模块,并进行分步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第三、由于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存在个性与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而应用以往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课程,难以较好的满足此种差异性。但是应用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效的应用教师、教学设备、网络等多种教学资源,而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出“可选择、多元化”的设计特点,能够让学生较好的展现自我的个性,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

2.1设计出具有实用性教学大纲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应用课程模块化教学,必须按照模块化的理论知识与操作的教学内容、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来设计出具有实用性教学大纲,再编制出相关的教案。理论知识教学大纲,应重点围绕知识的实用性以及等级考试涵盖的考试内容来展开,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原则;实际操作知识教学大纲,则要按照职业岗位与学生专业水平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实际操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2.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化之后,在公共必修的模块当中,能够让所有教师来进行统一授课,一起来对此模块的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如此一来,即可在教学当中进行开放式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而在选修模块当中,教师在教授此模块所有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当中,能够让教师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技能,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另外,中职学校应安排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当中进行工作岗位的`学习与培训,也可邀请企业当中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培训讲座与实训指导,让教师在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当中,获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有效提升。

2.3构建任务指引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应用实际案例来进行学习指引,在教学的实际案例当中合理的导入模块知识点,并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出相关的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高效的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并依据此模块的目标任务来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相关任务的指引下,来自主学习此模块知识;并在教师适时指导下,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紧密结合实际案例与任务指引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高效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2.4应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

在教学当中,应尽量选择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如此一来,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在应用案例时,必须围绕该模块的知识点来展开,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例如excel模块,应用案例时可建立与编辑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表,在这个现实生活的案例当中涵盖了以下的知识点:文本的输入、合并和拆分单元格、数据排序等方面,按照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可由学校安排所有的教师统一编制教案与课件,并尽量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应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较好的学习效率。

2.5应用模拟岗位的教学方法

应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必须有效的接近技能岗位,可应用现场案例教学方法,来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模块,可安排学生以拆装计算机的现场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用性教学方式,既可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也可让学生学习与掌握计算机的实用性技能。

2.6构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开展教学实践时,对于模块化教学当中所有的知识模块,可应用分模块的课堂考试的方法:教师在教完一个模块之后,围绕相关的知识点来设计整体性案例,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来完成,围绕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来进行课堂考试,学校采用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形式;在进行等级考试时,必须将教学与考试分开,通过考试来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公正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能够持续关注实际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客观全面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教师能够立足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合理的应用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当中来发现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考核学生职业化办公技能水平时,可应用例如参加计算机操作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来进行考核,通过计算机类的职业资格认证的理论与实作的两类考核,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在计算机知识考试和实践操作技能。

3.结语

总之,将模块化教学导入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所具有的部分问题、并能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有效的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04:82-84+88.

[2]洪晓青.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

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刍议论文 篇2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中的作用和地位

1. 信息技术的作用

中职计算机应用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能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等, 所以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使中职学生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 为他们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职计算机学习的开设,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能力, 推动了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开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开发, 增加了中职计算机应用的教学内容, 引导了中职计算机教学发展的方向。

2. 信息技术的地位

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前进动力。在众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中, 对计算机应用的划分, 基本上都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 确立了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主导地位, 计算机教学工作也围绕着信息技术的内容而展开。为此,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学好信息技术, 明确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主导地位, 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来。

二、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1. 加强学习指导, 改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 信息技术作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主体, 要求学生学好基础知识, 虚心接受教师的辅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技术和知识, 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教师的辅导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信息技术的好习惯, 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动脑能力上, 学生要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专业知识和动手动脑结合起来, 在实际操作中, 深化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尝试分层教育, 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 分层次教学;将信息技术的考试分成笔试和实际操作, 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综合得出学生的学习优势和弱点, 提高教学质量。

2.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教学, 不能单单依靠教材的讲解, 这样的教学, 让中职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也就没有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在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使学生不仅懂得信息技术知识, 还能够熟练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实际中, 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 计算机应用教学中,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技术的讲解和讨论, 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 使学生能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

三、总结

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中占有主导地位。从目前的国内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工作来看, 信息技术教学仍然采用落后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上, 只是敷衍对待, 没有真正的做到认真备课、发散思考、实践锻炼。所以, 今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教学, 应该继续并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 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创新, 在教学设备上加大投入和在教学活动上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颖.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敖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细化与定位[J].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2013.

[3]孙锡荣.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泸州市天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010.

中职计算机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教学 优化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任务驱动。教师应在计算机教学中,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原则,结合教材设计一个有趣味、实用性的教学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验操作中认识到计算机的知识,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完成任务。

2.使用多种辅助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科的,而在计算机本学科的教学中,充分使用更多的媒体信息,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该尊重、关心、爱护、理解每位学生,师生之间通过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建立起信任关系。学生才能把教师当作伙伴、知心朋友,从而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材施教。

二、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因材施教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和挖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并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要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课堂分为基础性和提高性教学环节,课堂讲解基础性知识应占到百分之七十,提高知识讲到百分之三十。在基础知识讲解中重视底子比较差的学生,讲解简单的可以操作的使用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听懂,懂得操作,针对计算机能力很强的学生,学习好了基础知识以后,要重视掌握提高类的知识,并教会她们操作技巧,讲解一些计算机日常处理的知识。

另外,作业也可以进行分层设计,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进行上机操作的时候,可以让底子好的学生去辅导底子差的学生,形成学习小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习共同进步。针对学生基础差的情况下,教师要加以鼓励,个别指导,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解决学习难题。

三、师生互动,进行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领导者,参与者,指挥官的作用,积极调动和启发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积极地学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学习的高度统一。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不断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例如案例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使用学习工具,并进行计算机学习的思考、比较,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的思路,重视学生的学习,找出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一些教学设想和反思中,教师要认真归纳,判断和比较,并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成果,再选择最好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内容,精选学习工具,进行教学设计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中职学校日常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要素,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计算机操作任务的同时,既能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又能够亲身体验发现、探索、成功的学习喜悦,锻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均应以学生为中心,赋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控制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讲练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观看教学视频等教学方法。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内容只靠讲解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造成讲解得越多,学生越糊涂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练习。在讲授完某个知识点后,紧接着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以促进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所讲解的内容。

五、提高职中计算机教师的整体素质

职中计算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计算机教育事业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为了使得职中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有竞争力,计算机教师应跟上发展的速度,自主学习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最新的技术和知识纳入教学中来,做到计算机教学的“与时俱进”。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能够给传统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计算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真正把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作为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和好助手。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 篇4

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都应该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常规操作,并能应用于各行各业。本学期我任教中职一年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将教学计划安排如下: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技能操作课程。在本学期中主要任务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汉字输入能力,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重点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具有一定的文字排版能力;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以及PowerPoint基础入门操作和简单的网络应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

2.能满足基本打字要求;

3.了解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初识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

二、教学方法

1、讲授、演示、实践、任务驱动法;

2、教学与实践同步,即时反馈课堂信息;

3、加强技能操作训练;

4、每节做小结,每结束一章要做总结并布置上机综合实训操作练习。

三、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1、教材内容。这套《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较为丰富,重点章节突出。我主要教授一、二、三、四、五和七这六章。主要内容是基于目前广泛应用的Windows操作平台,包括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并简单的介绍了文字输入方法,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和处理等内容。

2、教材重点突出。本教材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为主,重点介绍Windows XP 的基本操作,突出了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够注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是本教材的最大特色。

3、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体现教材的先进性,以保证学生所学技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在教材的力求介绍最新的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对于常用的算机软件,力求选用最新的版本。

4、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计算机专业的需要,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核与知识结构,在保证学生必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操作内容。

四、教学安排及教学考核方法:

本学期教学计划安排18周,约计授课9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5学时,实践55学时。期末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要技能考察,占该课程的70%,平时作业和上机操作占该课程的30%。学生期末总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

五、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了解计算机

2、认识微型计算机

3、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

4、计算机软件及其使用

5、数制与编码 教学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应用和特点。

2.掌握数制及其转换,掌握计算机的数据单位,了解计算机的编码。

3.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作用,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作用。

4.了解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第二章

Windows XP操作系统

教学内容:

1、Windows XP入门

2、管理文件

3、管理与应用Windows XP

4、维护系统与使用常用工具软件

5、中文输入 教学要求:

1、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

2、熟练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移动、查找和重命名等操作;

3、了解计算器、记事本、画图和多媒体应用程序

4、掌握Windows系统中的屏幕显示设置、日期和时间的设置、打印机的设置

第三章

因特网(Internet)应用

1、连接Internet

2、获取网络信息

3、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要求:

1、掌握因特网的常用接入方式及相关设备

2、IP地址的表示方法,会配置TCP/IP协议的参数

3、会配置浏览器的常用参数及使用搜索引擎

4、会申请电子邮箱,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第四章

文字处理软件应用

教学内容:

1、Word入门

2、格式化文档

3、设置页面与输出打印

4、制作Word表格

5、图文表混合排版 教学要求:

1、了解 Word基础知识;

2、熟练掌握 Word 文档基本操作、编辑、格式化。

3、能熟练地应用 Word的表格功能进行表格的创建、编辑、调整、修饰、计算和排版。

4、能熟练地应用 Word图形功能,进行图形的插入和绘制,能

熟练地插入艺术字。

5、能掌握 Word其它功能,如插入艺术字、页面设置、打印文档、使用公式编辑器

第五章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

教学内容:

1、Excel入门

2、电子表格基本操作

3、格式化电子表格

4、计算与数据处理

5、制作数据图表

6、打印工作表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 Excel的基本操作。

2、学会建立与管理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方法。

3、能对工作表进行简单编辑、格式化。

4、能用Excel的公式与函数进行常用的运算。

5、了解数据库管理方法。

6、学会创建和编辑表格。

第六章

多媒体软件应用

1、获取多媒体素材

2、处理图像

3、处理音频与视频 教学要求:

1、掌握获取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

2、了解并使用ACDSee 10版本对图像进行加工处理

3、熟悉会声会影的操作界面、常用功能及特点

4、编辑整合不同素材,添加效果,完成方案

第七章

演示文稿软件应用

教学内容:

1、PowerPoint入门

2、修饰演示文稿

3、编辑演示文稿对象

4、播放演示文稿 教学要求:

1、掌握PowerPoint编辑区的组成,各窗格的功能

2、会对PowerPoint背景进行修饰

3、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各种对象的操作

4、学会在播放PowerPoint时切换到其他幻灯片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学习其它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出现低效、无效现象。本文利用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教师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计算机技术讯速崛起,是人类社会互联网事业的里程碑。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对社会人类造成巨大的改变,因此具备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是当今人们从事各行各业必需的根本。当下,中职教育正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中职计算机应用这一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增强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如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寻找到事半功倍的课程教学方式是现如今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于是改革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方式对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刍议论文 篇6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存量的个体差异性问题,提出采用任务驱动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法

目前,中职学校一年级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打造学生本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基础为目标,因而,对这门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小学、初、高中三阶段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安排得不够科学,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累累重复,学生进入中职前已有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些都造成计算机知识存量的个体差异性,给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和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乏发展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我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现就如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谈一些想法。

一、以掌握理论精髓为目的,深入探讨任务驱动概念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独立的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活动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进行批判型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更容易获得个体的学习风格。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法一般有五个环节:(1)设计任务;(2)提出任务;(3)分析任务;(4)探索并完成任务;(5)评价任务。例如,在学习Word2003时,教师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已经美化好的文档,其中包括在Word2003中制作的表格、插入图片、艺术字、绘制图形等。然后组织讨论,分析如何制作这些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专业思想教育活动,以《我爱我的专业》为主题,制作一份精美的电脑报。在此过程中,学生表现非常活跃,上网搜索,查找资料,自由创作,进行各种尝试:有的学生把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制成表格;有的学生以专业的名人、品牌、名产品等作为插入图片;有的学生则通过制作艺术字和绘制图形来介绍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该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同时还给学生营造了创新的空间。

二、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目的,巧妙地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重点是设计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具有专业“情境”的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出具有专业“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学习Powerpoint2003的内容时,面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向他们展示以唐装为主题的Powerpoint课件,并重点向学生演示课件中的设置背景、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设置动画、链接等部分,鼓励和激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服饰为主题,创作一系列的充满个性、反映时尚潮流的演示文稿。而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则以“车世界”为主题,创作一系列不同概念、不同品牌的汽车主题课件。与专业密切结合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特性,设计能够促进个性发展的任务

进行“任务”设计时,教师应该注意使任务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专业特点、兴趣等,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强调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式与速度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以满足学习的需要,最终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指导学生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有专家认为,每个应用软件的功能都是非常强大的,一个人一般只用了某一软件的20%的功能。这种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教师可以在网页设计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1)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网页性能提出更高的制作要求;

(2)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强调不同的制作要求。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在版面要求和视觉效果上提出更高的制作要求;(3)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则可在网页内容和版面要求方面提出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高的要求。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弹性教学。

(三)培养合作精神,设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任务

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设计出适合协作学习的“任务”,这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进行:(1)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情况来分组,组内一般要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搭配,或者熟悉不同应用软件的学生的搭配。(2)设计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任务,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带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结合就业思想教育活动,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项任务:上网查找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资料,应用word2003制作一份职业生涯专题报纸;应用Powerpoint2003制作《我的未来》演示文稿;应用FrontPage制作个性网页。(3)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等形式实现多向交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合作,然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

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探讨任务评价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致力于反映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主动建构的过程,而这种主动的建构是通过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制作某种产品(如电子作品)等活动体现出来的。任务

驱动法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任务,其评价对象从面向知识转向面向能力,注重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评价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在“作品评价”环节中,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根据教师公布的作品评价量规表,对本小组的作品进行自评。教师利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演示学习作品,台下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台上台下的学生可对存在不同意见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与争辩,加深理解,获得共识。最后教师点评,指出每一学习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师选取各班的优秀学习作品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供学生互相学习。

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学生更加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再次分析任务,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

三、以顺利进行教学为目的,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

现有教材的不合理性已不适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开展。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以线性方式展开教学内容的,平铺直叙,面面俱到,没有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例如,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我校使用的教材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在这本教材中没有提供例题,只是将基本操作的步骤加以详细地叙述,就像一本应用软件的使用说明书。可以结合本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与小学、初中的教材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中职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制定衔接要点,力求以任务驱动法开发校本教材,收集任务驱动法教学课例,教材编排的风格与体系应该能够为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素材和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眼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法是以发散思维为特点的教学方法,就像出行一样,任务驱动法只给出学生目的地,而不要求学生乘坐何种交通工具,不要求是坐飞机去,搭火车去或是走路去: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如同不同经济能力的人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一样,只要他认真体验出行这个过程就足够了,走路虽慢,但可以看风景;飞机虽快,但成本高。社会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在不同时空下也需要不同思维特点、不同办事风格的人。这也应是我们职业教育所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刍议论文 篇7

一、实施有效的课前准备

当前,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普遍状况是, 来自于城市的学生均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已全面接受计算机教育, 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家中有计算机, 其已具备了相当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 但是一些来自于农村地区的中职生却很少接触计算机, 导致中职学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为实现有效教学, 就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全面准备。一是钻研与理解教材, 耐心细致地考虑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要依据教学目标之所需, 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法。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以及办公软件使用等。中职生一开始上课时会充满好奇, 但一段时间之后,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枯燥乏味, 就会逐渐打消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中职生的实际状况, 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 对授课的内容与顺序进行合理的调整, 尽可能地做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适应于学生们接受新知识的规律。二是面向学生进行准备。当前,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难以继续升上高中就读且要参加工作年龄还过小的学生, 其整体素质偏低, 在教学中表现为一部分学生过于活泼好动, 从而为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 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 应当全面而充分地了解学生, 在课前须进行大量的准备, 设计出符合其实际的备课方案, 以其生活实际以及感兴趣的问题为突破口, 合理地设计出教学的活动, 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对于课堂中学生们有可能产生的认知偏差, 则应设置相应的应急方案, 帮助学生们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二、积极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系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的过程。当前使用的教材内容并非是全体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怎样让教师所付出之努力能够得到更大回报?笔者觉得应当通过积极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系, 让学生们始终处在高昂、兴奋的知识接受状态之中, 从而让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真正成为可能。

(1) 要实施互动教学, 以提升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学生们来说, 学习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之中, 教师要善于进行以学导教, 与学生们进行密切的配合, 随时关注上课时学生们所处的学习状态, 从而做到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的方法,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 要注重精讲多练, 让教学方法变得多样化。每一次课主要是由讲解、学习以及练习等三个部分构成。计算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采取一边讲、一边现场演示、一边练习的教学方式, 让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 在讲授“windows基本操作”这部分内容时, 要充分考虑到中职生已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文字处理技能等状况, 在设计教学方法时, 重点采取提问法, 也就是把这次课所要讲授的知识要点均用设问的方法予以提出, 再让学生们进行回答和操作, 其后再予以点评。在此基础上, 还应建立起激励机制。对那些积极主动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 从而促使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们也能积极地予以响应。比如, 在讲到“桌面”这一概念时就会提问:“计算机正常启动登录后的整个屏幕界面是什么?”立即就有学生回答是“桌面”。接着又提问:“请你说说桌面中有什么元素?”通过这种问答方式, 就能够把将教材的知识点逐一教授给学生们。从互动的效果来看, 学生们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而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3) 设置合理的任务, 从而让学生们在任务驱动之下开展课堂练习。在实施任务设计的过程时应当从中职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全面考虑到其学习兴趣, 尽可能地设计出和目前所学主题息息相关的教学任务, 从而引导其带着艰巨的任务进入课堂学习之中。对一些新教授的内容或者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 教师应当在学生们投入练习之前就进行合理的提示。在学到新知识或者新技能, 品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之后, 学生们往往都能克服困难, 通过独立思考继续完成下一步的学习任务。当然, 教师在此过程中还要加以启发与点拨, 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破解方法。

三、强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实施评价是体现中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重点环节之一。为了能够更加有利于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调控, 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好地调整自身状况, 评价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前者能够让学生们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认真地反思, 从而为中职生创设出更加人性化、更为宽松的学习气氛, 真正地体现出中职生是计算机知识建构之主体。鉴于评价过程的逐步深入, 中职生的自主性也会不断增加, 他们会得到一种自己要对所学内容负责的感觉, 并且在学习中尽可能地提升主动性。但是, 因为学生们往往会具备自我防范之心理, 所以, 在实施自我评价前一定要向其明确自我评价之目的在于希望其更好地检查自身, 便于教师进行更好地教学引导。后者是教师对于学生思维所进行的点拨。所以, 在评价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 尤其是在能力表现上要减少过于简单的确定性评价, 而更多地运用发展性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要求与教学实践方式。在今后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 要更加兢兢业业地探究有效课堂教学的课题, 从中职生的实际与素质教育目标为出发点, 让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更为扎实高效。

参考文献

[1]牛晓强.浅谈中职计算机有效教学的策略[J].无线互联科技, 2012 (3) .

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刍议论文 篇8

关键词:多谋体教学 中职语文 应用

作为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语文是人们每天都会用到,同时又高于生活的存在。其学科的基础性决定了教学的重要性,而其对学生性格素质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在语文教育中形象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人们观念的更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特别是当其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语文的教学模式,为课堂的多样性带来了可能。

一、多媒体技术相关概念

多媒体技术不仅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电脑、手机等现代电子产品的应用与普及,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如早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主要在于幻灯片与投影仪的应用,结合录音与录像等几种方式进行教学。或者是这几种技术的相互结合与选择性应用,为课堂资料展示、知识点的讲解提供一种相对于传统板书更为丰富多样的途径。而发展到现在,多媒体的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通过语音传播、图像处理与联网技术的支持进行以教学为目的的使用。

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传统的板书相比,多媒体的展示不仅更生动形象,也极大地减少了教师的劳动量。教师可以利用PPT形式把上课所需要引用到的知识与资料进行展示,课件代替了板书,教师能更精炼更有效地利用备课时间来进行教学深化。另一方面,由于PPT展示速度快,学生上课参与性强,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且由于PPT的展示极大地减少了传统教学中不必要的大量书写环节,节约下来的课堂时间可以进行更多有效的教学活动。而多媒体的应用也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粉尘污染的弊病,教学环境更为干净环保,教师的身体健康也得到了有效保证。

同时,由于多媒体技术其自身的优势,在展示课堂资料时,可以选用色彩丰富的图像,结合音频视频资料与相关动画软件进行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展示,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不仅可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知识印象,为提高其教学效率打下牢固基础。另外,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着人机交互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创新,并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趣味性打下基础。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现状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其基础性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这一学科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关键性影响。同时中职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到其日后学习、工作的整体效率,关系到其一生的发展与提高。基于此,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对汉字语言与整个民族文化的应用与热爱,同时还体现在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向上的个性与人格方面。但目前,由于中职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更为重视其技能水平掌握与提高,所以,在语文的学习上存在着主动性不足的特点。一方面,作为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利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与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应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打开学生眼界,提高中职生对于语文的正确认识,使其明白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学习不仅在于其知识能力的掌握,更在于做人做事的态度与其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上。同时,大部分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都是利用其轻松简易的操作方式为上课减负,甚至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多是在公共课堂上。还有一部分教师目前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是把其作为演示教学的工具,而并没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甚至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并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教师就已经展示出了答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备课时,以课件为中心,甚至有时过于求新求异而脱离了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备课原则。这些也反映出了目前中专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弊端。

三、提高中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效率

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势必将成为教学的必备手段,而多媒体技术对于当下信息时代而言具有着提高教学效率,拉近师生距离,促进课堂良好氛围形成的意义。但总的来说,要想提高中专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效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为根本

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新鲜度与其展示的生动性,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而以学生为根本来进行中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则是指应把多媒体课件设计围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上。不应把多媒体的应用单纯地变成对于学生视觉冲击,甚至是只剩下视觉冲击,把课堂变成看“大片”。而应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结合教学重点,进行课件设计。如在进行项羽本纪》一文教学时,笔者利用王立群老师《百家讲坛》中的一个片段来引用课文,在勾起学生兴趣后,恰到好处地停止进入教学课文的讲解。这样的方法才能达到有效地应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而服务的目的。

(二)以课堂内容为中心

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应从本质上了解清楚: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而不能做为一种教学的主体出现在课堂上。以课堂内容为中心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指,一方面应立足于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其进行教学重难点的展示与提炼。另一方面则是指以通过其来进行课堂内容的展示科学化,与课堂流程的优化,进而达到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上《红楼梦<节选>》时,笔者鼓励学生从多媒体所播放的短片中去找出戏中人物的经典动作和语言,并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来讨论这些人物代表性动作或语言反映了他们的何种性格。

四、结语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其语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表达能力与思想境界的基础。作为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把握好教学的度,使其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流于表面,流于形式。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水平,进一步优化我国职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刍议论文 篇9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初步应用计算机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其他计算机类课程的基础。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在讲课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完善这门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关键。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所以对中职学生都必须一定程度上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能够使用一些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当代新型的技术工人。现从几方面来分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在教学中的问题。

一、分析问题与课程现状

在教学大纲中,本课程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和操作。学生只能用一学年的时间完成该课程的内容,因此会出现课时少、内容多的现象,尤其是上机实训课。虽然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媒体技术、不断改革优化,但问题还是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1.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生,与高中生相比,整体文化基础较差,且参差不齐;受到中考失利影响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普遍自卑心理严重;初中时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和高中生有一定差距。

2.对课程内容的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它与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相衔接,本教材分为6个学习领域。主要教学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7基本操作、Word文档、Excel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和Internet应用。理论与操作实践紧密结合,体现了以生为本、能力本位、行动导向三大理念。

3.对教学方式的分析

教师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最后上机对学进行以辅导。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非常疲倦;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学生又往往眼高手低。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

二、端正态度、培养兴趣

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关键,是学生能否学到知识的关键。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在学生兴趣的培养的过程中。就要把握差异,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就更为重要,此时教师要给予不同的引导。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内容很简单,而不认真学习。这时教师就需要给这部分同学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另一部分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压力很大,什么都听不懂、什么都做不对。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慢慢来,要多用激励机制,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首先,老师要根据每节课内容的特点,精心备课,把内容设计相关课件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方向的去学习、思考与探索,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对较为简单的知识,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互帮互学,相互促进,这样既调动学习基础好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

第三,在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后,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更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解放思想,转换教学观念

思维决定行动,因此如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厌学现象问题,首先我们就应该要纠正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作为中职教师,应该彻底的改变传统教学思路的舒服,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因材施教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修改教学内容,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克服厌学的情绪,培养他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良好兴趣。让他们能够在中职学校里面能够真正的学习到一技之长,将来才能够走向社会,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有用的人才。

四、优化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由于教材的更新大部分都是跟不上新知识的出现,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某些长时间都保持重要性的知识进行提取,对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讲课时应该提醒学生,让学生有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五、结束语

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刍议论文 篇10

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30%,实验成绩考试占70%。另一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拿到等级证书后增加了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它也推动着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更新,是值得去探究的。

综上,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校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教材;再者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王柯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实训与测试[m],北京:湖南教育出版社,

[3]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6)

[4]杨青,浅谈高职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

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刍议论文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上机操作课;中职学校;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机操作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计算机上机操作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FLASH动画制作》这门课的教学中,通过对FLASH小游戏和MTV源文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FLASH的强大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才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当前企业使用的软件和所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和差距,在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知识面的狭窄。

2.精讲多练做好演示和上机辅导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因此,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应该围绕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开展教学工作。在计算机上机操作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答疑、总结等环节,达到释疑解惑的效果。教师在对新知识的重点难点、操作要点等内容进行讲解、演示之后,应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实践操作时间,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更有效的学习和思考。学生在上机操作课中所发现的问题要比理论课多得多,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将主要的操作要领向学生演示一遍,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然后在对其进行辅导解惑。在上机操作中作好辅导工作,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辅导,相互学习。下课前,要对本堂课的学习和操作情况进行总结,对那些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及时指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3.制定和严格执行机房管理制度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自律能力较差, 基本上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学生随意换机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在上机操作课中必须通过严格的上机登记和“对号入座”制度,并明确上机前发现计算机故障及时报告,上机后发现计算机故障通过追溯,促使学生自觉爱护计算机设备,有效降低计算机实验室的故障率,避免上机操作课课堂混乱的局面。

4.项目教学法

在学期开学初期,教师可以将整本书先研读清晰,制定出一整套严格的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相配套的上机实践操作项目,然后再将大型项目根据教学进程划分成每一次上机课必须完成的小项目。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将教学划分为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汉字输入法、OFFICE2003的基本操作和INTERNET的基础知识四个项目模块,再将OFFICE2003项目划分成WORD2003、EXCEL2003和POWERPOINT2003三个模块,然后将WORD2003项目划分成WORD的基本操作、文本的修饰、段落的修饰、在文档中插入表格和对象、页面设置和打印输出五个小项目,让学生在每一次上机操作课完成一个项目,然后在完成WORD2003整章的教学时,将以上五个小项目中的操作集成一个WORD综合项目,完成较为复杂的“黑板报”的排版。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在每堂课上课前,要对课堂的项目和任务进行精心设计,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通过大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再将小项目组成一个大项目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两节上机操作课中完成项目内容,又能通过大项目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推行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老师所制定的项目任务一定要与现实中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充分领会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在WORD2003的理论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展示“黑板报”的效果,让学生明白,只有很好地完成了上机操作课所布置的每一个项目任务,才能最终编辑和排版出“黑板报”的最终效果。

5.分组操作

目前的中职学校的生源较为复杂,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应运而生的分组教学法,教师通过科学的分组,把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直接交流,互帮互学,小组间则互相竞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竞争。在每次上机操作课后,通过对各个上机小组作品的点评,将优秀的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不够完善的作品指出其不足之处,激励小组之间相互比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分组操作的方式,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在这种分组教学模式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导航者,学生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的整体水平都大大的提高了。通过分组操作方式,还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为他们提供了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手段,为其今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6.组织和参加各种层次的技能竞赛

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教研室为单位,精心组织和设计校内的计算机技能竞赛,如:在一年级的学生中组织打字比赛、WORD排版竞赛、EXCEL制表竞赛,在二年级的学生中组织网页设计竞赛、计算机网络竞赛、FLASH和3D MAX动画设计竞赛和PHOTOSHOP图像处理竞赛等。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然后再选拔优胜者参加市、省和国家一级的计算机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练”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与不同学校学生的“同场竞技”,让学生在展示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参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查找大量学习资料和充足的实践练习机会,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总结,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7.结语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提高中职学校的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加以重视,有效的提高计算机上机操作课的效率就成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笔者深深体会到,只有老师不断地加强学习和创新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上机操作课的效率,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向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合格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科]

【参考文献】

[1]王顺利,马俊平.信息化背景下创新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2009(2).

[2]马玉霞.对高职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

[3]陈禄伟.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分组教学探究[J].信息技术教育,2011.4.

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刍议论文 篇12

经过跟踪调查,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开展不顺利。

1. 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或者学习动力不足等因素导致长期英语成绩不理想,使得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漠不关心。

2.学生文化课基础不扎实,知识构架不完整,导致英语理解能力低下,单词语法基础储备不足,给专业英语的学习带来巨大障碍。

为了解决以上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的问题,必须引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教学方法———期望教育。期望是人们主观上的成功概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认识。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实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对其进行鼓励和暗示,增强其自信心并使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来实现激发个体最大的潜能,是一个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实现的完整过程。

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学习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需要、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动机通过发挥自身的指引方向、集中注意和增加活力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教师期待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效果。教师不能忽略学生的潜能,要相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有自控和调节的适应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护理专业技能的增加需要持久地努力、顽强地学习和反复地实践,而推动和维持这种学习和实践的动力就是具有极大自主性、能动性的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激励的心理素质。这些自主性心理素质一般是以潜质的形式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它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方能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和实践的动力。因此, 教师期待效应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心理素质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期待效应的实质所在。

在护理英语教学中,教师期望主要对学生学习能力感、学业成绩及成就动机产生影响。教师期望的实现需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

1.教师期望的实现过程是从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形成期望时开始的。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中考成绩、入学后的英语摸底测验、护理专业学习背景等因素予以过滤、评价和组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期望。据此形成对学生的主观印象,产生对学生行为和成绩的不同期望。教师对不同学生形成不同期望是实现教师期望的首要环节。

2. 教师根据对不同学生形成的期望目标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教师建立的期望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经过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因为这样的目标最富挑战性。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异,无论是采用高要求,还是低起点或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方法。护理英语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在分层次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程度相对接近,针对同一课程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布置学习任务、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评价标准等在教学实践中传递着对学生的不同期望,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的行为,可以做到统一规划,个人发展与集体上进兼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学生根据教师不同的期望,产生不同的态度和反应。学生尽力使自己的行为跟老师的期望相符合。针对不同学生的敏感性做出恰当的、有激励作用的期望容易被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接受。教师应该明确地了解哪些行为与正效应相关, 哪些行为与负效应相关, 并保持对行为的高度敏感性。教师要和蔼可亲,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对待学优生和学困生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要关心,更要注意与他们交往,亲近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帮助他们进步。

4.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维持或调整原来期望。教师要根据学生行为及学习的成绩,及时作出正确的期望效应评价,进而指导学生形成自我期望,促进教师期望和学生期望的有机统一。一般说来,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兴趣、理想等自我意向来确定自己的自我期望。如果教师的期望能与学生的自我期望相一致,学生的自我期望也就能与教师的期望一致起来。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例如:自我认识、正确归因、树立期望和制定目标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应该帮助他们从以前不被人重视的角色中走出来,抛弃自卑感,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

构成教师期望效应实现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联、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其周期性的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应是畅通无阻、首尾相接,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师期望效应。教无定法,有效为佳。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申继亮.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北师大学报 (社科版) , 1995, (1) .

[2]罗森塔尔.稚各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吕明, 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58.

[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王惠来, 汪波.论教师期待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教育学, 2000.1.

[6]路甬祥.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科学时报, 2000.6.8.2000.6.8.

[7]邬志辉.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及其转化中介.东北师大学报, 2000.3.

[8]康永久, 吴航.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冲突与走向.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4.

[9]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教育评论, 2002, 2.

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刍议论文 篇13

摘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用于MBA、医学和法学等教学领域。文章结合案例教学法与计算机实训课的特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训课中的应用。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实训课;案例教学法 中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所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在具备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显而易见,突出专业技能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中重中之重。然而,计算机实训课与文化课的教学模式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计算机实训课迫切需要探索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笔者结合多年计算机实训课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训课中的应用,为计算机实训课教学作了一些有益探索。计算机实训课案例教学的现状与政策 计算机实训课教学的现状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生生源素质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去学习。(2)学生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教育。(3)学生耐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就逃避。其次,计算机实训课中的绝大部分教材是大专或本科的教材,这些教材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对中等职业学校生而言有些难度。再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必须要进行改革。计算机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模式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形式、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软件的构成形式、教学管理方式等等。构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方法为指导。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模式,并使之成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就是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扩展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对象;媒体则是认知工具。这种模式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因而也是最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实训课案例教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训课中的应用特点案例教学法于19世纪70年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是描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此情境中包含至少有一个能促使学生讨论思辨的决策点和富有启发性的隐含内容。案例教学法可分为案例导入、案例例证、案例讨论、案例结尾和案例练习等多种方法。在计算机实训课中采用的是案例练习法。案例练习法是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精心设计案例题,以巩固深化知识,发展能力,以达到熟能生巧。案例练习过程是对重点、难点、疑点再消化的过程,也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有如下作用:(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empirenews.page--]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准备案例库,案例库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有了好的案例,还要有好的实施方法,才能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通过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出了案例练习法的实施步骤: 操作方法的理论准备计算机实训课中包含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如AutoCAD中画圆、切线画法、公差原理及标注,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实施计算机实训课的前提。这些理论不适合用案例教学方法,只能采用讲授等方法。操作方法一般使用教师的“示范、模仿、训练”教学方法。这些内容在技能课中所占课时比例要尽量减少,让学生在计算机实训课中理解和深化,实现“理念—实践—理论”的认知过程。技能理论课、方法课实际上是案例训练法的前奏,也是为案例训练做好铺垫。引出案例练习案例一般以题目的形式给出,其中附有必要的说明提示,具体实施过程则不作提示,并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并作独立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案例作分析的过程。案例的分析要把握几个角度:一是计算机实训课重点,即分析案例包含的主要技能方法;二是难点技能,明确案例的关键所在;三是计算机实训课的主题,确定该案例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相应理论之间的关系,即确定案例主题。自主训练“训练”是学生强化技能操作和积累操作技巧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学生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指标是操作的准确率和速度。教师由易到难地安排具有综合性技能的方案进行训练。学生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这一阶段是学生发挥创造的阶段,教师要鼓励创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群体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这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案例练习法寓原理于讨论之中,这也是案例练习法有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主要地方。由于案例练习法采用的是过程开放的案例结构,所以案例的实践过程是讨论的主要内容。例如CAD中实现外接圆的方法很多,哪种方法最容易、哪种方法最快等问题都是值得讨论的。案例训练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而且通过讨论,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学生在讨论中分享不同的观点,这在课堂外的环境中是找不到的。同时,任何一个学生都会由于自己的创新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兴奋不已。通过对分歧的讨论可以加深对问题的思考,还可以解决操作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只要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开展,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可以由教师来担任,也可以由学生来主持,主要是归纳评价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分析方法,而不是作最终的结论性意见。通过总结,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推广好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开拓人的思维、增强人的自信,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和减少教学时间的目的。同时,案例教学法也融洽了师生关系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我校多年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开展计算机实训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年来学生参加全国的专业技能考试合格率100%。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实训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合作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精神。

上一篇:我学会了做饭的作文下一篇:温州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