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要注重诵读(推荐10篇)
王岭
“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培根(英)
刚上高中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高中与初中最大的区别是要抛开旧有的狭小的学习意识,即注重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不仅要注重文章语言表层分析,还要注重文章内在阅读方法的探寻;在写作上,要彻底纠正只重作文外显形式,不重写作内气养成的倾向。高中实际上是初中知识的高一层循环,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高一层理解力、评价力和创造力。我认为这些能力的形成,必须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看到前人如何运用正确的思想思考和分析问题,才能有条不紊地组织自己的思想,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高中正是识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高中学生的记忆心理和记忆特点谈起。
记忆是个有“记”有“忆”的过程,“记”是指识记和保留,“忆”是再认和再现。识记是需要对客观事物反复感知,在头脑中形成的第二成像,加以后来的巩固成为一个固定的信息存入头脑之中的,在外界需要时可把它调出来应用。因而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与其它心理过程,如感知、想象、思维、情感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高中学生心理记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表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大幅度过渡
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多以直观接触、感知形象的形式保存在大脑中,这种表象的记忆是记忆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学生年龄越小,这种记忆方式愈显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科目增多,知识面扩大,到了初中,学生在表象记忆基础上有了突破,开始通过想象思维,利用标志性的词语句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生发展的规律以抽象的形式保存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重新显现,回忆,变为一种比前者较复杂的心理过程。但这毕竟只是一种突破,起主导地位的还是表象记忆,参与者不能够摆脱老师的束缚和强干预,特别是在中考应试体制下记忆多在教师的指挥棒中落实。再者,抽象记忆应用的范围小,整体知识常被肢解,特别显现在语文科目上,背什么,记什么是老师的事,“我”只是被支配的对象,考试卷面出现的,可重点识记,至于这对自学能力有什么价值多不在考虑范围内。因而从本质上讲,这种识记也是一种目的不明确的浅层记忆。而到了高中,抽象记忆的活动方式将成为主导,原因是多方面的:知识容量的膨胀,知识间相互依存性越来越显著,要想博闻强识,铺垫雄厚的语文功底,客观上需要学生寻求自己记忆的活动特点和规律,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学生独力自觉的记忆活动势在必行,因而高中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心理趋于成熟,学生在主观上对知识的自觉渴望度增加,目的性更加明确,再者,近些年高考知识涵盖量已远远超过书本所要求的权限,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扩展课外知识的识忆面。所以高中生自觉记忆的心理较之初中生是一个进步。
二、有意识记能力大大加强
有意识记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经过一定努力后的识记。它与无意识记相反,不再是随意的、片段的.识记,而是有明确目标,需要意志和努力的识记,这种识记对提高人们的记忆水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到了高中,有意识记开始占优势地位,原因有二:
(一)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成熟过渡,同时抽象思维中迅速渗入辩证的思维方法,理解力得以迅速发展,因而使有意识记保持得更加牢固。
(二)成人意识的思想成熟。高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教师能及时正面引导,学生懂得知识积累的价值作用,他们就可以自觉而独立地提出应该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并为之付出意志品质上的努力,这就使有意识记的能力愈来愈强。
三、意义识记的意识迅速膨胀
意义识记是相对于机械识记而言的。从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看,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在交互发展中,意义识记日益显得重要并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
(一)高中客观上要求提高识记效率。
学生此时单纯靠简单重复或符号式背诵等识记方法已远远赶不上知识的膨胀量,他们只有靠寻求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关系,利用特定的词语把材料进行综合概括,使之成为一定的和有意义联系的系统进行识记,效率才可提高一大步。因而意义识记成为高中阶段主要的记忆方式。
比如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是要求高中生熟读成诵的一篇佳作。熟读后,同学们可利用对应规律背诵这篇文章的说理部分,可谓是意义识记的一个典型。
在学生的头脑意识中,记叙性的段落按一定记叙顺序,或有时间、地点、人物等标志性词语来帮助记忆,所以比议论性的文章好背。议论说理性文章则必须从文章层次理路入手,弄清一定的逻辑关系,相对难度会大些。在这篇文章中共五个自然段,除第五段是全文记游落款外,其余四段,正好第一段与第四段、第二段与第三段是两两对应的关系。其中第一段、第二段是记叙部分,较容易识记,第三段与第四段是议论说理部分,可以借助于与第一、二段对应先理出层次思路,再利用具体的词语对应进行细节勾勒,建立记忆网络图,加强识记印象,提高背诵效率。
现附第三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对应的意义网络图如下:
意义识记实际上是寻求个性快速识记的手段。
(二)主观上高中生倾向于意义识记
高中学生对于材料不再喜欢用朗朗读书式的方法去记忆,更烦倦了枯燥的机械识记的方式,对于识记内容他们倾向于开动脑筋靠他们充分的想象去寻求一些兴趣进行识记。
因此,根据识记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在诵读教学中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学生提高意义识记的能力。例如班里可定期进行“诵读文章讨论会”。比如讨论《论积贮疏》一文背诵时,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先把文章分成几大结构块,然而利用句式特点,如排比、对偶等把文章内容进行连贯,背时再按结构块间的逻辑关系把前后文加以对照,即先化整为零,再积散为整进行背诵。有的运用制图法,先找出各段中重要的概括性字词组成一个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网络图,再进行背诵细节的落实。有的先把文章改编成现代文的政论文,拉近语感距离,熟悉文章的内在精髓及逻辑关系,再重新体味古文的文言精妙,加强记忆……会上同学们唇枪舌剑,自我立说,有的做幻灯,有的写板书。类似于这种文章背诵的讨论会,开始可指定学生谈背诵方法以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并鼓励其他同学积极主动地谈自己的看法,取长补短。时间长了,学生就能自觉地养成先寻求文章自身规律,再开始背诵的习惯。在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行动,不可强行划一,在实践的比较中教师应起积极指导作用,不断改变背诵的刺激方式,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记忆能力。
四、高中是易记易忘的时期
这就好似一张孔很大的大网,网到的东西很多,但漏掉的也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在让学生多记忆的基础上需及时处理好知识巩固的一环。
记忆的对立面是遗忘,如何能使知识更多地停留于头脑中,这里有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知识需及时复习反复记忆: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薄的,这是任何人凭经验都会知道,但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记忆才会淡薄下去呢?为什么有时儿时的记忆会保留终生呢?根据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那条有名的遗忘曲线上所揭示出的科学数据可以知道记忆后的二十分钟再记忆省时率为58%,反过来遗忘率是42%,由此可见初期的遗忘率是很迅速的,而在这以后的遗忘率却是缓慢的,一个月以后的省时率约为20%,即一周至一个月以后,为了恢复最初的记忆,只要最初记忆所需时间的80%。通过这个曲线,我们就会明白遗忘是在学习之后急速进行的,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想巩固识记的成果,应在学习之后及早进行复习,特别是在识记后的一到十五天,以后再逐渐拉大复习的时间间隔。比如要求背诵的文章,在背后的一到两天教师可采用课上提问,课下默写的方式进行大范围检测,一到两个星期后可再实行笔头抽查的方法,以后再不定期地小范围检查。期中期末考试前的复习也是一个巩固再记忆的好时期。当然常诵常用是记忆的最好方法。
(二)编织一个坚固的知识网:记忆是需要寻求突破口的,人们在记住部分知识后,依赖联想、理解可以越来越快地记住更多有关的知识,即记忆的“核心”一旦形成,以后的记忆就比较容易,如若再经过多次反复,就会记得更牢……这是一个记忆规律。学生每每记忆新知识时都要形成一个新的记忆板块,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与旧知识进行联想与对比,培养学生自觉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规律的学习习惯,最好刺激学生记忆的“核心”成为永久性的知识板块停留在头脑中,这样新旧板块不断吻合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克服不必要的识记干扰:比如学生在考场上易忘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心理情绪上的影响。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培养学生适应各种外界环境的能力。例如公众演讲,公众辩论,走向社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学生需在自信而熟练地掌握知识的前题下尽可能地从主观方面排除各种不必要的干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五、客观原因带来学生心理上的弱点不容忽视--初中知识容量及难度不断降低与高中知识容量难度加大形成鲜明对比,高中生面临许多困难
就拿高一学生来说,有的学校使用的是高中重点中学实验教材,高一一学年主要以学习文言文为主,重在字词语句文言句法的积累,并要求背诵大量的古代精品佳作,为今后的文学赏析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这是非常好的做法。正是如此,高一对文言的侧重正好与初中淡化文言的教学目标形成对比。学生原本文言读底子薄,再加上时代距离远,文言语感差,大多数学生对文言不感兴趣,甚至有恐惧心理,识记任务相对负担量变大。因而高一教学在让学生多读多记多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锻练他们学习文言的自信心及毅志力。
以上五个特点正是高中学生所独有的。如果教师在他们的这个记忆的黄金时期不重视对他们记忆力的锻练和记忆品质的培养,不仅对他们获得丰富科学知识是不利的,而且对他们智力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有计划地从高中一开始就着手进行记忆原则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觉识记忆能力。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科研98-1)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审美情趣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 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 放手让学生诵读, 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词的意境, 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达到积累祖国语言, 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初读, 赏诗语
古诗文用韵抑扬顿挫, 用语精当典雅, 特别讲究字句的干练、洒脱、清峻。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语言特色, 引领学生学会诵读, 自主感悟, 倾心欣赏诗文的语言美。初读时, 首先要读准字音, 掌握文章的字词。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 并及时纠正, 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了其含义, 把诗文也能读得文通字顺了。其次, 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 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 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 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第三, 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 或为某种表达效果, 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 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过零丁洋》就要读得气壮山河、慷慨悲壮, 《归园田居》就要读得与世无争、清新自然, 《春望》就要读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第四, 注意节奏。初读中的节奏需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 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 可用慢节奏。如《陋室铭》骈散结合, 音调和谐, 节奏明快, 读起来朗朗上口, 充满了音乐美, 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二、诵读, 解诗意
一篇诗文在诵读中把握了结构, 了解了作者的思路, 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支撑句, 掌握文章的思路, 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 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变静为动, 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 教师根据文义、诗意配图、配乐, 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诗文, 能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如教《陋室铭》时, 教师根据文义, 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 使学生从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 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 利用多媒体设计动态板书, 扣住思路, 抓住关键句, 用缺字法训练背诵, 从易到难, 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 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 又把握了文章,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研读, 悟诗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古诗文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都在古诗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感悟出《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爱国情, 《春望》中的忧国忧民之情;才能悟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是相隔两地的亲人的深情祝愿,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是爱国志士的铮铮誓言,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是执著的信念, 这些生动、具体、独特的个人阅读感受, 不是老师能分析出来的, 只有细心阅读,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将自身先前的独特体验融注到文本中, 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和解析, 这不是教师的分析所能代替得了的,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自我完成, 真切领悟作者创作的动机, 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情感, 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
四、吟读, 品诗味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反复吟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同样, 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吟读的兴趣。在吟读中,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 激发其想象。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 学生不展开想象, 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 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 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吟读, 在吟读中想象, 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吟读感知形象, 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 品味诗意, 走进诗人的意境。如, 读《出塞》, 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 明月下, 望着辽阔的荒野, 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 这关城, 从秦汉到现在, 洒下了多少征人的血汗?为什么战争却连年不断……学生只要充分发挥想象, 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诗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51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注重古诗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美读,飞扬诗情
(一)读节奏
通过朗读,学生能把握古诗的节奏,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仄音调的差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有的古诗节奏明快跳跃,表现了激动、紧张、欢快的情感;有的古诗节奏缓慢绵长,表现的是一种忧郁、怀念、哀伤以及沉痛的感觉。学生在朗读不同古诗的时候需要注重不同的节奏。例如,在朗读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这首古诗的时候,就需要用一种欢快、明朗的语气,这样才能将那种活泼、惬意、调皮的情感表现出来。
(二)读诗韵
古诗的韵律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美的氛围,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古诗。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时候,就可以将古筝乐曲引入课堂,表现出那种云雾弥漫、树影婆娑的境界。
(三)读诗情
所谓“诗言志”,就是说诗句中赋予了作者的情感。因此,只有了解诗句中的思想感情、意境感悟,才是真正理解诗歌。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这首古诗不仅仅是描写石灰,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作者那种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学生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情感。
二、补白,放大诗境
(一)补画面
古诗中经典的修辞手法就是巧用留白。学生在理解古诗时需要对其进行补白。而在补充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呈现出不同的画面。例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这首诗呈现出来。
(二)放大画面
学生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可以对古诗中的画面进行放大,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古诗。例如,《书湖阴先生壁》一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教师可以进行拓展,让学生根据诗句所营造的情境来说一说在画面中还可能有哪些内容。有的学生说还可能有飞舞的蜜蜂、绿油油的稻田,田里有成群的蝌蚪,还有飞翔的鸟儿。通过这样的画面拓展,学生就能体会到诗句中清新、舒适的田园风光。
(三)补情节
古诗中为了给读者留下悬念,有时候会将一些内容省略,欣赏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对情节进行补充。例如,《游园不值》一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整个画面都是在描写景物,但是通过景物视角的变动,就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古诗中作者的神态、态度等进行补充,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
三、赏景,捕捉诗心
(一)以诗人之眼观物
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欣赏的时候,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这样才能够与作者感同身受。而这需要对古诗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例如,《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临死前对儿子的叮嘱也是要收复中原。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就能体会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揣摩诗人的构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句,揣摩诗人的构思,了解诗人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诗句。例如,《墨梅》这首古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这四句诗不仅表现了梅花的清香、淡雅的气质,更主要是通过墨梅体现了诗人高雅、淡泊名利的情怀。
(三)问一问诗人的态度
尽管说“诗无达诂”,但是在对古诗进行欣赏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去问问诗人的态度。例如,《江南春》这首古诗中有这样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这单纯是描写江南的美景的,实则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了解佛寺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寓意,这样学生才能够体会到作者那种感慨历史的情感。
综上所述,古诗能陶冶学生情操,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启迪。在欣赏古诗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从诗性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理解古诗的精髓。
隆湖六站小学
李素娟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蕴 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掀起诵读古诗文的热潮。
教学重点:
通过听故事,诵古诗,玩游戏,诵古诗,引导学生关 注国粹,激发兴趣。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
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略)
二、听故事,诵古诗、讲唐诗宋词故事
老师讲与古诗相关的短小精彩的故事。、听故事,诵古诗。
听同学讲故事,结合故事中的情境,想一想,这是哪首诗中描写 的内容,请根据故事诵古诗。
三、玩游戏,诵古诗、个人挑战赛
学生自己找同桌或好朋友对赛,看谁背得多(限时 3 分钟)。、男女生对决赛
男女生分别出古诗词的上句或下句对答决赛。、以点带面,诵诗句。
(1)说出有关描写山的古诗句;(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 海流”„„)
(2)说出有关描写水的古诗句;
(3)说出有关描写花的古诗句;
(4)说出有关描写草的古诗;(5)说出有关描写树木的古诗句;
(6)说出有关描写日、月的古诗句;
(7)说出有关思乡的古诗句;、名句对对碰
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总结延伸
(略)
走进《古诗文诵读》说课稿(校本)
隆湖六站小学
李素娟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
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 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是 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蕴 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掀起诵读古诗文的热潮。
二、教学重点:
通过听故事,诵古诗;玩游戏,诵古诗;引导学
生关注国粹,激发兴趣。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 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三、教学设计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老师的 谈话,导入课题。
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第二环节,让学生“听故事,诵古诗”。这部分老师先讲与古诗 相关的短小精彩的故事,把学生带入古诗文的情境之中。然后听同学 讲故事,根据故事情境,引导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然后诵古诗。
第三环节,“玩游戏,诵古诗”。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一:进行“个人挑战赛”;活动二:男女生对决赛;活动三:以 点带面诵诗句;活动四:名句对对碰。开展竞赛,通过古诗诵读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国粹,激发兴趣。
第四环节,抓住时机激发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从课内延伸到课
外,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
学生在经典古诗文中反复诵读,形成积累,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
四川省安岳县李家中心小学 陶 甫
诵读古诗文是一种意义深远,合乎人性的素质教育。语文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日益全球化的“古诗文诵读工程”要求每个年段的小学生在每年内可背诵古诗文二万五千字。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就是诵读,为了达到课标诵读要求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我们结合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研究》,对“小学古诗文课堂诵读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在诵读中理解
(一)在预习性诵读中理解。
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和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前或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利用诗文所注的拼音和查字典,读准字音、不多字不漏字、读得连贯,初步理解诗意。如学习《春晓》前,要求学生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 找好朋友(包括老师)朗读交流,学生熟读了,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如教学《所见》时,让学生反复地自由地诵读诗句,进一步理解“林樾”、“鸣蝉”的内容,进而发觉这是描写夏天的景物。
二、在诵读中体会
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言什么志,抒什么情,论什么道,说什么理,从而通其志,融其情,信其道,顺其理,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1.指导吟诵,进入意境。引导学生边诵边读展开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图画,把他们引进诗的意境中去,从而得到美的陶熏。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把情感迁移到诗人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客居他乡形单影孤,目睹别人合家团聚,怎能不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如:《暮江吟》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吟诵时努力揣摩诗人的情感,努力在脑海里浮现诗中描绘的场面。
2.指导诵诗,体会意境。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诗句,看谁指得准,读得清楚,迫使学生更深一层地进入情境,一遍一遍地诵读诗句,在读中展开想像,将自己与情境、诗句、诗人融为一体,展开对话,从而体会到诗的意境。如《咏鹅》,让学生看看白鹅戏水的屏幕,体会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意境„„让学生从诗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3.指导吟读,体味诗情。指导学生不断反复朗读和吟咏,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如教学《山行》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轻声诵诗理解诗句,再齐诵读全诗,抓住景色(深秋)、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和 调反复诵读配合,这更增强了古诗的语言感染力。又如《赠汪伦》诗句中的“踏歌声”,可以让学生用脚踏地作节拍配合吟诵,也可配上悠扬的笛声或箫声,其诗中情境,便昭然若揭。
四、在诵读中积累
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同时古诗文句式简单整齐、语言精练、琅琅上口等特点,易于学生背诵。
1.在要点背诵中积累。引导学生抓住能引起联想的重点词语、句子,让学生在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诵读,很容易背诵了。如背诵《长歌行》时,可抓住“园中葵”“百川”等词语帮助记忆。特别是古诗文中警句妙语甚多,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背记,烙刻到学生头脑中,渐变为自己的思想,如《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2.在展示背诵中积累。引导学生选择:看一看画面、表演等,听一听音乐、故事等,画一画诗文图,演一演小品,写一写诗句„„一项或几项完成,而再现情景进行背读。如:通过屏幕再现《春晓》图画,鸟儿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在空中飞翔,地面有落花。学生看画面,闭上眼睛,在想象诗中景色中就背诵了。
3.在迁移背诵中积累。指导学生通过以某个方面为纽带,以点带面,拓展学生古诗文背诵的范围。
同一作者联系。如:《静夜思》是诗人李白写的,由此可拓展到诵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文。
相同主题联系。如:《静夜思》的主题是写离乡背井的人思念故乡之情。由此可延伸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郊的《游子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古诗文。又如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间为主题,学生可从《早春》诵读到《小池》、从《秋思》诵读到《江雪》等古诗文。
相似景物联系。如:描写春雨、寄托思念之情的古诗文很多,杜牧的《江南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可同时诵读。
总之,在小学古诗文课堂诵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古诗文诵读,对学生要有侧重地采取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课堂诵读,抓住课堂教学,向课外于1996年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拓展,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技能,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和实现古诗文诵读“量”的积累及质的转变。
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并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二、目的意义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小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弘扬人文精神。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和谐发展。
3、加强思想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学生吸取不竭的精神营养。
4、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诵读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感受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活动内容
1、诵读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为主题的中华诵读诗文或小学教材中出现及推荐的经典古诗词、传统意义的儒家文化经典和蒙学读物;此次诵读形式不限,须使用普通话,人数不少于2人,不超过8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2、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向同学们经典文学作品。每位同学选择其中一本阅读后写一篇读后感,经指导老师点评后,20xx年2月10日每班推荐3篇参评,校大队部将组织评选优秀读后感。
3、诵读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中华诵读诗文或中小学教材中出现及推荐的经典古诗词、传统意义的`儒家文化经典和蒙学读物(如《三字经》、《论语》等)此次诵读形式不限,须使用普通话,人数不少于2人,不超过8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四、组织领导
1、领导小组
组长:欧阳旭
副组长:熊小春
组员:钱培静、熊丽芳、刘会平、李霞等
2、工作小组
组长:熊小春
副组长:各年级组长
组员:全体语文教师。
五、活动安排
1、各班利用每周星期四、五晨会时间和地方课时间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
2、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与学校《中国传统文化导读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相结合,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材料。可充分利用儿童节、校园读书节以及德育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经典诵读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3、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4、20xx年9—10月,开展中秋节经典诵读的活动。
5、1—2月,开展元宵节经典诵读的活动。
6、205—6月,开展端午节经典诵读的活动。
7、检查与考评
(1)每周五检查各班活动开展情况,做好记录,并在例会上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2)每月组织一次检测,每次抽测部分学生,并评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不同等次,同时将检测结果在例会上通报,学期末对检测成绩突出的班级和语文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3)每学年组织一次考级活动(一、二年级学生参加),过关的学生,统一颁发等级证书。
8、活动展示
(1)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国学知识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学生和优胜班级,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状。
(2)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比赛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是大型集体诵读,也可以是情景剧表演、诗剧表演等小型展演。鼓励教师与学生同台展示,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
六、成果收集与资料整理
1、每学期将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评比和表彰。
由此可见,古诗文教学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典文化的浸润呢?笔者认为,使用诵读教学法是教师教学古诗文的必由之路。诵读教学法自古以来就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不仅适应了古代汉语的特点,还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在中国古代经久不衰,显示了其独有的优越性。
然而,现初中阶段,许多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诵读教学法,却常常出现低效或无效的情况,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1、诵读时间仓促
在升学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的古诗文教学课堂都变得功利化,充斥在整个课堂上的“讲译”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即使是课前的预习性的诵读,往往也是两三分钟就“浅尝辄止”了,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学生的诵读练习如同“雁过无痕”。
2、诵读目的模糊
有时候,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上,我们也会“欣赏”到学生的诵读表演: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小组读、集体读……各种形式的读法层出不穷,场面可谓极其热闹,可当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完诗文,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却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如此一味地泛泛而读,缺乏目的性地诵读,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3、诵读指导粗糙
在课堂上,能深情并茂、抑扬顿挫朗读的学生已为数不多,大多数学生怕开口、怕读错,或者机械地将生动的古诗文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活动。造成这一现象,无非是教师在学生朗读前既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又没有经行系统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后也没有及时经行评价反馈,这样的朗读怎能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4、诵读气氛沉闷
郎朗书声是调节课堂沉闷气氛的催化剂,然而课堂上,教师只会提出一些朗读的一般要求,如:解决古诗文中的字音、字形、字义,注意划分句读等,这样毫无深度的朗读要求,只是在课堂上追求诵读技术而不注重诵读艺术,只会让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沉闷,学生愈加觉得诵读是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文,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古诗词其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为千古传唱。如果我们能根据学情,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采取正确的吟哦讽诵之技,必能让学生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曾国藩说:“非高声诵读则不能其起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古诗文诵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保证诵读时间
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诗文篇目教学之前,应当根据学生学情和教材特点等,给予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诵读之后并达到纯熟的境界,学生才有可能去思考品味,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诵读学习能力。反复诵读也并非是一味读书,而是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教师完成精讲,摒弃繁琐的、枯燥的内容解析,提高课堂效率。
2、明确诵读意图
诵读古诗文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文内容有所感受、感知、感悟、体验、积累和鉴赏言语声音形态的自身魅力,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那么可以从五个不同层面上去诵读:
(1)初读,读得清朗
朱自清先生说:“诵读第一要口齿清楚,吐字分明。唱曲子讲究咬字,诵读也得字字清朗;尽管抑扬顿挫,清朗总是清朗。”由此可见,诵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读音正确,吐字清爽,能字正腔圆则更好。
(2)二读,读有节奏
现代诗人郭小川说过:“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最强。”诗词与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音乐美应是诗词艺术的重要因素。通过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能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三读,读出情感
如何有感情地诵读诗词呢?首先是寻找表达方式,诗词当中如若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那诵读时应特别注意感情地抒发,其次联系作者生平,知人论诗,方能读出情感。
当然情感的把握并非只有这两种方式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尽办法让学生的读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走进文字,发现文字背后那说话人抑扬顿挫的风采,体会其隐含在其中深沉的情感,长此以往,学生的感知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4)再读,品读内蕴
反复的诵读即为此时的品读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在学生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指导学生一起领会、赏析、体味,从不同角度,或选点,或铺面,经行品评欣赏,从作者的遣词造句之中品味古诗文中的精妙所在,感受其中力透纸背的力量。
(5)后读,熟读成诵
学生一遍遍地诵读古诗文,必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古典文化的意蕴和精神气质“化”入身心,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生根,才能在用时随意驱遣,任意挥洒。
3、注重诵读指导
古诗文诵读过程并非是普通话训练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之时,应当重新界定标准,先降低“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的要求,鼓励学生张开嘴,大胆诵读,再逐步强化“读出情感”的要求。纯粹靠机械生硬地朗读而来的情感只会令人“毛骨悚然”,古诗文诵读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地设计,精心地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自然在一遍遍读中慢慢升华出情感。
4、创设诵读情境
有些学生拿到一篇古诗文,并非是不会诵读,而是羞于诵读。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诗意的诵读环境,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例如教学古诗文中以山水描写为主、展现山水风景,表现独特感受的篇目时,教师可以配上一段古典音乐,加上相应景致的图片,便可以使抽象的诗文形象化、生动化,调动学生的诵读激情。
叶圣陶说:“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功夫,他们朝夕诵读,独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意读也自然了解了,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总之,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学生学习古诗文,通过反复诵读中,能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通过潜心涵咏,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诵读古诗文,必能凭添几分雅气,真正出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韵味。
摘要:诵读教学法自古以来就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现初中阶段,许多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诵读教学法,却常常出现低效或无效的情况。改善这一现状可以从诵读时间、诵读意图、诵读指导、创设诵读情境入手。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诵读训练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如何让学生喝了这一瓢而喜爱那浩瀚的大海?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应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图文赏读,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如我教《陋室铭》时,根据文意,按照思路,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从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先以图像渲染离情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蒙蒙中,旅舍前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氛围中,配上一曲《阳关三叠》沉郁的音乐,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
文言文言简意赅,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古文,想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而生动、形象的画面又可以克服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述,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观察、思考,活灵活现的情景能激活他们的灵感,开启他们的悟性。诵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画面深入想象: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如读《狼》,要求学生诵读时根据屠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幅画,想象当时的环境、屠夫心理活动的变化等等,这样一出人狼斗智斗勇的故事,一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主题就较好地品味出来了。
三、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如分组读《狼》,一组读写屠的句子,要求读出其由“迁就退让”到“勇敢警觉”的变化过程;一组读写狼的句子,要求读出狼的凶狠狡诈;最后,两组合起来读议论的段落。第二次,两组调换读。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也掌握了课文。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教完《木兰诗》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再比谁背得准又快,还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背出相关的语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
四、注重精读,加深理解
“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中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见阅读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则是升华。
东钱湖高钱小学 孙颖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不仅如此,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并且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循序渐进,温故知新。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两点体会和做法。
一、诵读为本,不求甚解。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都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炼,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读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二、制定目标与计划。循序渐进、温故知新。
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_____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方法总结
经典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粹,极富情趣。诵读之后,既利于学生的修身养性,又能使他们的语言流畅练达。在多年来的经典诵读教学中,本人经过认真实践和努力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适合本地学生的经典诗文教学方法,即读背结合,分类集中。
一、读背结合。
(一)读。首先,必须让学生做到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注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尽量让学生做到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和意境美。让文学作品中传诵百世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背。背诵对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望而生畏的难题,特别是对貌似艰涩难懂的经典诗文更是如此。因此,在经典诵读教学中,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乐背”、“善背”。要收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做:
1、提高认识,让学生明确经典诗文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学习它,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使自己成长为具有独特性格的中国人。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感的培养。
2、营造浓厚的经典诗文学习气氛。必要时,可以用古诗文的朗读代替课前预备时的歌声,创造一种和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稚嫩悦耳的读书声飘溢校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3、用经典作品中深邃的思想及精彩的句段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苏轼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豪迈;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婉动人等都无不使学生深受感染并自觉吟诵。
4、在平时的教学及作文中适时而巧妙地运用经典诗文名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例如在学习《孔子游春》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论语》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经典诗文的精妙。
5、列出明确而详细的背诵一览表,督促学生背诵,并根据背诵情况打分。这种方法虽然较为传统和普遍,但仍行之有效,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提高。
6、举行经典诗文朗诵赛和书面知识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以上这些方法能从客观上扫除学生背诵经典诗文的障碍,进而通过狠抓背诵,让学生加强经典诗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又能熟读成诵,从而提高其阅读经典诗文的水平和素养。由此可见,“读背结合”,是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分类集中。
所谓“分类集中”,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联类而及,将具有相关性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以加深认识和提炼规律。
在经典诵读教育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标准,把经典诗文丰富博杂的内容加以分类集中,使师生便于操作,从容有序、循序渐进地接受和消化所学知识。具体的分类方法如下:
(一)、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梳理课本中所有的文言文和古代诗歌,并且要求一律熟读成诵。面虽然比较广,但由于穿插在平时上课中,所以难度不大,落实起来也比较容易。
(二)、挑出课内课外所有古诗文中的名句进行赏析。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所蕴含的哲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表达的雄心与气概等,无不值得学生去品味和欣赏。
(三)、对古诗文进行专题分类汇集,便于学生记忆和积累。如“诗中夕阳”、“诗中哲理”、“诗中山河”、“诗中风(云、雨、雪)”、“诗中树(花、草、鸟);散文名篇如《论语》、《孟子》中的至理名言等等。这种做法具体明确,详细清晰,连类而及,妙语联珠,识记、理解和运用方便快捷,得心应手。
(四)、列出课外名著导读一览表。其中包括篇目、作者、主要人物形象或主要内容,主要艺术特色及精彩片段。其中主要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为主,也包括学生比较喜欢的一些古代神话及成语故事等。
(五)、拟定经典诗文及名著百题训练,题型以填空为主,内容生动丰富,在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收束和检查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兴趣。
【古诗文教学要注重诵读】推荐阅读:
古诗文诵读教学调查问卷07-17
古诗文诵读教学计划09-21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09-15
古诗文诵读教学的一点体会06-26
古诗文教学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10-25
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12-27
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07-19
语文宝典古诗文诵读11-01
古诗文诵读主题班会11-28
二年级古诗文诵读串词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