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标准(精选10篇)
适应专业: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课程类型: 学时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化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标准适合化学化工系本科学生使用,理论学时数不少于108。《有机化学》是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和高中教师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工生产方面和教学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本门课程面向化学和化学师范专业类全体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素质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突出学生主题,尊重个体差异
本门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本门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4.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本门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现场实际,能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课程资源。
5.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等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产、学、研结合,走订单式教育
本课程要求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到中学教育实习,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7.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校内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团体,参加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针对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本着为社会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本门课程设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对知识目标描述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目标动词,对能力的描述使用了“描述、掌握、会用、知道、完成”等目标动词。标准中理论知识模块为重点论述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则更注重学生参与及实际效果。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中学教师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教学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中学教师等方面的工作,培养化学师范类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通过实践技能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训练主要有蒸馏、分馏、减压蒸馏、重结晶、萃取等。还要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的培养。改革训练环节,更新实验内容。将传统的有机实验整合为认知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岗位实践三大模块。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处理化学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有关内容的联系,将其内容融会贯通。要充分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把学生作为主体,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尤其要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要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精心编排具有较强思考性的讨论和练习,且在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醒悟的时间,寓能力发展于求知之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以及善于质疑,勇于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程教学中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生活态度:
(1)具有主动参与、积极进取、崇尚科学、探究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意识;(2)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5)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即有机化学概述、各类有机化合物、立体异构、有机合成四大模块。实验分为认知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两大模块。
第一单元 有机化学概述模块
课题一 绪论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1.了解有机化学及其发展简史;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3.掌握共价键理论、键参数及键断裂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4.掌握诱导效应的定义和特点;
5.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步骤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2 提高内容。
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
3.诱导效应 §1.3 扩展内容。
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掌握有机化学的历史发展,了解其基本内容。
(三)学时分配。2学时
第二单元 各类有机化合物模块
课题二 烃
烷烃 单烯烃
二烯烃和炔烃 脂环烃 芳香烃
小结及习题课
课题三 烃的衍生物
卤代烃 醇酚醚 醛和酮 羧酸
羧酸衍生物
小结及习题课 含氮化合物 杂环化合物
小结及习题课
课题四 有机生命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和核酸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小结及习题课
(一)课程教学内容 §2.1 基础内容。
1.了掌握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和 Markovnikov规则,理解自由基型的加成反应历程;
2.掌握炔烃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 3.掌握单环芳烃的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和定位效应的解释及应用; 4.掌握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影响因素; 5.醛、酮的化学性质。§2.2 提高内容。
1.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及醇、苯酚、醚的制备; 2.理解β-消除反应历程及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 3.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2.3 扩展内容。
1.掌握芳香族重氮化反应及其重氮盐的性质,了解染料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2.掌握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制法。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其制法;掌握相关反应机理。
(三)学时分配。72学时
第三单元 立体异构模块
课题五 对映异构 §3.1 基础内容。
1.掌握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掌握手性、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等概念;
3.掌握fischer投影式使用规定,及与Newman式、楔形式、锯架式的转换;
4.掌握含有一个和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及R、S命名规则; §3.2 提高内容。
1.构型的R、S命名规则;
2.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3.3 扩展内容。
1.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掌握立体异构基本原理。
(三)学时分配。4学时
第四单元 有机合成模块
课题六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4.1 基础内容。
1.掌握有机合成思路;
2.掌握有机合成基本方法。§4.2 提高内容。
1.有机合成路线设计。§4.3 扩展内容。1.路线设计。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掌握有机合成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8学时
第五单元 化合物鉴定模块
课题七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5.1 基础内容。
1.掌握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掌握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5.2 提高内容。
1.能对较简单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的谱图进行解析。§5.3 扩展内容。
1.通过四大谱图鉴别有机化合物。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掌握化合物鉴定的基本现代物理方法。
(三)学时分配。10学时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
教学中要根据有机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反应,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
(2)充分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模型、图表、教学资源库,尤其要在课件中制作具有动画效果的立体结构模型,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3)设计课程内容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难点教学单元组织课题组教师集体备课。
(5)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中要考虑相关知识向专业课的延伸和基础知识的巩固,利用实验过程进一步化解教学难点。如羰基还原和由格式试剂制备醇,芳胺中氨基的保护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等。
(二)考核方式建议。
本门课程是一门考试课,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评定包括小测验、提问和发问、小结、作业、设计方案、综述论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教与学两方面把“过程”与“终结”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理论占总评成绩的70%。
(三)教材选用建议。
1.实用性。理论教材的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强调实用性、综合性。目前师范专业选用李景宁主编的《有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工与制药专业选用高鸿宾的《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实践性。增加实训的内容,让学生易于理论联系实践,技能操作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3.基础性。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即包含职业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还应该考虑近学科,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可采取模块式形式编写,在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模块基础上,根据就业趋向,用“活模块”形 式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4.综合性。教材内容要广泛,适用面广。内容要包含职业要求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还应该包括非技术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5.形式多样性。教材的内容组织形式要多样,内容要灵活。要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理论及时地编制到教案中去。
(四)资源开发建议。1.校内外实训基地
2.网络教学资源 3.教学资源库
(五)条件建设建议。建立年轻教师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主讲教师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分不同时间点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作为保障高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在课程开课初期,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现场听课评估,在结业考试前由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对新入科室的年轻教员和首次承担《有机化学》主讲教员,必须进行培训,培训方法实行专人负责制,要求受培训者在一年之内必须完整地听一轮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在进行正式上课前,必须进行预讲以及进行预实验。
关键词:化学课程,化学教学,新特点
化学课程标准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文件, 其鲜明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 打破了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的传统框架, 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大力倡导科学探究。
目前, 中学化学教学仍是“教师为中心”占主导地位, “请讲多练”相当普遍, 基本的程式是“课时训练———单元训练———专题训练———综合训练”。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大量习题重复演练, 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出现另一个现象, 教师对化学知识点的覆盖、挖掘、延伸和扩展, 偏离了课程本身的要求, 又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习失败感不断地困扰着相当比例的学生。
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 采取“降低要求, 删除难点, 分散融合”等方法, 删除了繁难的内容, 增加了大量对学生未来发展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 充分体现化学在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减少那些远离实际的教学内容, 力求将身边的化学现象用生动、浅显的语言揭示其规律, 促使学生真正走近化学、喜爱化学。
课程内容不再简单地依据学科知识系统来组织, 而是对化学史实、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化学问题进行提炼和整合, 通过“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五个学习领域,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社会生活的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学科的发展来选取和建构最基础的、发展最需要的化学知识, 突出科学探究过程, 强调科学方法教育, 并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各个主题突出从学生生活中切入本学科的学习, 教学资源来源于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种切入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化学和日常生活、生产及社会的密切联系,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 《身边的化学物质》设备了四个主题《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等, 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小学自然常识的学习中熟悉的内容, 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与自然。
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是化学课程标准的又一显著特征。比如, “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个学习领域, 以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为线索, 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认识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课程标准涉及空气污染及防治、水资源保护、无土栽培、金属冶炼和利用、废弃金属回收、化肥鉴别、酸雨来源及危害、土壤改良、石油加工、海水淡化、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多方面的化学知识和活动要求,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强化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民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
化学离不开实验, 初中化学新教材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实验。有专家指出, 在教学中, 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 但实验不是为训练某一技能, 验证某个知识而设置的, 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为此, 新课程增加了探索性实验, 减少了验证性的实验, 融入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 引入真实的、充满魅力的、开放性的化学问题, 将教学过程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变“听化学、记化学、练化学”为“看化学、做化学、用化学”。
为了改变传统的讲授型、灌输型的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 活动与探究建议多达73条, 而教学大纲列出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仅44个, 选做实验和专题实验16个。
关键词:课程标准;化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25-01
兴趣是个人对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一种特殊倾向。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不仅在于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成功地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全面、细致的观察力,提高了敏锐、灵活的思考力,发展了丰富、活跃的想象力,锻炼了坚定、顽强的意志力,同时还有利于良好个性品质和创造才能的培养。可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
一、远景教育,唤起兴趣
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联系实际,并结合内容加强思想教育,利用教材编入大量的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具有时代气息的化学知识为诱因,对学生进行“远景教育”,以触发他们心中蕴藏的学习热情,唤起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讲《绪言》时,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重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介绍我国古代化学科学的卓越贡献、近代落伍的原因和现代飞速发展与辉煌成就;介绍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果及热爱祖国的生动事迹。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二、设疑提问,迁移兴趣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要坚持进行启发式教学,选择问题要富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答出“是什么”,还能讲出“为什么”,进而能想出、答出自己的见解。如复习“酸”的概念时,要是只问:“什么是酸?”显然这样的答案只要求学生重复课本上的话,只能引起学生回忆,不能促进思考。既便学生背出定义,也不一定真正理解其内涵。若换个角度来问:“HNO,是酸吗?为什么?”学生答出后进而再问:“那么NaHCO3是酸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逐步变化,在变化中不断推进,要求学生不断思考解决疑难,不断进行联想、类比,并通过有根据的推理来回答,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三、重视实验,增强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体会到,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讲课不做实验时,去听课者寥寥无几,一旦是上实验课时,教堂里挤满了人。的确,奥妙无穷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问学生:“为什么喜欢化学?”连基础较差的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化学实验好玩。”学生喜欢实验,我们要因势利导,凡是能够做的都要做,个别学生要求补做的也尽量满足。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
四、探究活动,扩展兴趣
化学活动课本身就是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首先,要结合实际,精心组织。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各种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各种力量,统筹安排,系统周到,制订好化学活动课的计划。要定好时、事、人,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务求在教学中较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其次,活动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动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
五、引导自学、转化兴趣
兴趣从起因上看,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是由学生活动过程本身的某些特点所引起的,而后者是由于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或学习结果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所引起的。
培养学生自学的内容和方法多种多样,而根本是“以本为本”,即教师对所学内容的学习目的、方法作简要提示和引导后,让学生读懂课本,能独立完成课本练习,会相互检查练习结果,会结合课本练习出题相互检测,会自我总结等,使他们喜欢课本,热爱学习。平时要注意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调查当地稻草返田的方法,讨论该措施对补充农田氮、磷、钾等元素的作用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有益的建议。
六、鼓励肯定,提高兴趣
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都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因此,我们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运用真诚的称赞和肯定这一方法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他们成功意识,培养适度的成功心理。对于作业做对的,要表扬;任务完成较好的,要肯定;搞出成果的,要展览,要发奖。我们会发现,老师的称赞有助于学生自觉克服缺点,学生会尽力和老师的评价保持一致。受到表扬的学生,下一次还想得到表扬,而不是冷落,更不是批评,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如刚开始做实验时,许多学生既好奇又热情,老师交待还不完有的就想摆弄起来。真的下手时又因知识经验不足,往往引起“惧怕”和“危险”之感,做起来缩手缩脚,连拿滴管手都发抖。这时,我们不应责备大骂,而应和颜悦色加以指导,鼓励学生亲手做一做,使他们按正确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自尝试成功的喜悦。否则,会使一些学生丧失信心,兴趣也会随之淡化。
高塘学校诸承恩
通过这一天的紧张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准》,下面谈一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通过学习《化学课程标准》可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努力提高学习化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化学学科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
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努力使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追求教学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中学”。知识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究、归纳等活动获取。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化学教学要重在“做”,只有学生亲自做了,亲身经历了,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化学教学强调从过程当中获取能力和动手的经历,以此发展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能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答案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它的基本过程是:
①收集有关的资料(利用查阅课本、各种直观教具、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②分析、研究、讨论、交流、归纳有关材料。
③通过验证或讨论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二氧化硫》一课时,学习物理性质时,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物性。通过二氧化硫溶解性实验(学生做)、系列性质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二氧化硫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品红溶液),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如: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变化?是谁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什么使品红褪色了,加热后为什么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结论。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用脑想、用心学。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不断地探究知识奥秘,体会到了探究学习过程的艰辛,取得成就时的喜悦。这是素质教育灵魂之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指导了学法,培养科学的思维品质。
二、认识教材插图的功能
纵观教科书内各类插图,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功能:
1、化学知识的直观呈现
作为传播学习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体,图画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表达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中的一些实物照片和富有情趣的拟人画等,真实、直观、亲切、深刻,往往比文字更具说服力,成为知识呈现的一种重要方式。
2、化学实验的清晰再现
教科书的实验插图,一改以往教材中仅能单独地配合知识,显示仪器和装置的传统,而有了提供更多信息资源的功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一部分。
3、教学内容的形象说明
形象生动的插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力,形成鲜明的印象,加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
热爱大自然的教育、STS教育、绿色化学理念教育以及化学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和应承担的责任等都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教科书中展示的蓝天、白云、海洋、山峦、森林、草原等大自然的美景,我国古代、现代化学工业成就图,对化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内外化学家的肖像等等,都是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同时,教科书中编入的世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以及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的比较图和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木枯死,对一些地区缺水的警示,以及水污染使鱼大量死亡的真实画面、大气污染等漫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等,都会对学生起到强烈的震撼作用。
三、化学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标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这就给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营造学生参与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时机和条件。进行师生易位,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教学特点。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只有参与得多了,才能增强主人翁意识。如在实验课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可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教师则可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习题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和知识,帮助同学分析、答疑、解难,在参与教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古人说得好:“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原则,从听课、实验、观察、提问、记忆、总结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例如,在富集在海洋中的元素氯这一节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钠投入水中后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且会燃烧,有噼啪响声,证明钠跟水反应的系列性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性地提醒学生听、看、记、问、想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给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自我反省
在教学中,我一直要求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要求学生每人都记“错题集”,记下平时作业及考试中的错题,并要求分析错误原因,逐个订正,到下次考试前再拿出来翻翻、看看。实践证明,有了“错题集”,考过的内容再错的机会少了,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益。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
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例如学习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下列溶液中:
(1)紫色石蕊;
(2)FeCl2溶液
(3)Na2CO3溶液;
(4)AgNO3溶液。
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总复习
在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新授课结束后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总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两个“依据”,采取三个“阶段”,注意四个“不要”.
作 者:刘志刚 作者单位:乐亭县王滩镇聂庄初级中学,河北,乐亭,063606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化学总复习一条“主线” 两个“依据” 三个“阶段” 四个“不要”
一、转变教学观念,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新教材
转变教学观念是关键。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 教师总把知识当作一堆现成的成果交给学生, 学生只知道接受。各种考试只可以看作是学生把教师递来的成果再现一下而已。而新课程的教学, 强调素质教育, 不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它主张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 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 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假如我们把知识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掌握知识, 第二阶段是掌握技能, 第三阶段是创造性的运用。那么, 传统的教学只能将学生培养到第二阶段。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新教材。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克服学习困难的动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课中有很多有趣的小实验, 比如, 魔棒点火、白纸显字、烧不掉的手帕, 等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尽量将兴趣与化学概念的强化结合起来, 如果只是为了兴趣而兴趣, 那么对提高学生兴趣的稳定性以及注意力的集中性帮助不大。例如, 在学习可燃物燃烧条件时, 我们可以把白磷置于开水中, 学生看到它不能燃烧, 这时问学生:那么高的温度, 怎么不能燃烧呢?又该如何让白磷在开水中燃烧呢?接着再向开水中通入氧气, 此时学生会惊讶———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起来了。只因为白磷在水中的燃烧,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了冲突, 所以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同时也强化了化学中常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重要性。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1. 大力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并不是把以前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 而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要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忽视了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独特的、独立的人来培养。因此,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 传统教学中, 常常会选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做反应, 用托盘天平称一称反应前后的质量, 然后再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来说明一下就可以让学生记忆定律了。学生对此没有任何的学习兴趣, 仅仅把掌握知识当作是一种负担。假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能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问题, 组织学生探索, 并从白磷燃烧、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等多个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入手, 为学生创设矛盾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做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最后再利用多媒体给予辅助说明, 学生就能自己得出结论。可见, 学生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不仅能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还体验了像科学家那样做科学研究的过程, 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 灵活做好“边讲边实验”教学
部分教师, 总认为新课程教学就是将所有实验都转变为学生的探究实验, 这是片面的理解, 并不是真正地理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个核心理念。探究不是学习化学的万能钥匙, 也不是所有化学知识都能适合学生探究。但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 因此, 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中, 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多体验。例如, 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 有很多实验———木炭、磷、硫、铁丝等与氧气燃烧, 在教师边讲边实验后, 可以让学生当堂再做一遍。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还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元素与化合物的知识。
3. 处理好讲练结合的矛盾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只顾自己讲, 然后再布置大量的练习, 让学生在多次、反复、机械的练习中提高考试分数, 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特别重。新课程要抛弃这种题海战术, 提倡采用讲与练的有机结合, 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教师能将化学上的难点逐步分散到平日的教学中, 并注意精讲精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 也能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讨论的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避免了“满堂灌”的现象, 强调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更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化。
一、活化教学规划,重视学生作用
无论是现代初中化学教学还是传统初中化学教学,搞好教学规划,做好教案编辑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在应用新课标之前,初中化学教学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呆板性,教师将教案当做教学的唯一指南,并且严格按照教案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不能结合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活化教学的规划,为课堂教学预留出可以发挥的余地。
例如,在学习“水的净化”过程中,学生听了教师的讲解向教师提问,自己家里的水经常会有杂质应该怎么进行处理?这是教案中没有进行规划的内容,但是让学生就该问题进行讨论,对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师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安排,组织学生就如何为自己家制作一个净水器进行讨论,让学生形成探究精神。
二、营造教学氛围,丰富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引导,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融入教学氛围中,就很难保障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上下工夫,让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学习。现在营造教学氛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多媒体教学法,教师通过播放PPT或者视频资料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激发,并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中。例如,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微课的方式,利用微课向学生介绍何为营养物质,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展示营养物质的图片,使得学生对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除了营造课堂气氛外,初中化学教师还应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革新,让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多的能动性。现在备受初中化学教师青睐的新型教学方法主要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等。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不必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搭配使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金属进行观察,并总结出生活中都有哪些金属,各种金属表现出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在正式上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在确定学生掌握了部分金属的物理性质后,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这对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顺利融入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三、强化实验教学,提升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涉及众多的实验内容,只有为学生提供化学实验的机会才能让学生的化学成绩得到更大的提高。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展开得并不顺利,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初中化学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教学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化学实验的需要。因此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初中院校应首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并积极拓宽资金来源,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化学教师才可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首先,初中化学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其次,初中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的设计,通过实验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进行解答。
最后,初中化学教师要搞好实验的点评工作,让学生对自己自主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有所认识,获得较好的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化学实验危险性较高,因此学校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并且在进行实验前教师要给学生介绍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步骤,保障学生的实验安全。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课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但是随着现代新课程标准的出现,长期被沿用的教学传统开始被摒弃,如何对初中化学教学进行有益的革新,是现代初中化学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初中化学教师都将目光投注到了教学策略的改革方面,力求借助教学策略改革的方式,弥补现行初中化学教育中的不足,让学生更喜欢化学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常茹.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8).
一、修订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丁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4.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5.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考
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6.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
7.删去部分“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降低一些实验的要求。删去了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
8.增强科学探究学习实例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二、课标结构更趋于合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标结构注重从从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化学发展的角度,严格控制内容的深广度: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有效地结合;化学知识以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物质为主,不要求建立复杂的知识系统;化学定量要求只涉及有关公式含义的理解和最简单的计算。还降低了一些核心知识对应标准条目的要求。增加了8个化学实验,《标准(2011年版)》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作了更为准确、具体的描述,意在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课标结构修订从四个视角考虑学习情景素材的更新,即化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元素化学知识;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发布日期: 2010-09-27 08:49:18 来源: 《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第3期 编辑: wjzx 人们在追求健康食品的进程中,到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形成有机农业/有机食品。虽然英国土壤协会早在1967年就制定了协会的有机农业标准,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机标准,但并没有形成国际规模,1972年,全球性民间团体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使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标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目前,世界有机食品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全球用于有机农业的土地面积1581.3万公顷,其中大洋洲占48.51%、欧洲占 23.58%、拉美占20.02%、北美占 7.42%、亚洲占 0.33%、非洲占 0.14%。2000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为200亿美元。有机食品占食品的比例2001年为 1.3%,2005年预计达15%。
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对有机食品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现将有关国际组织和主要食品生产和贸易国家制定的有机食品标准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国际组织的有机食品标准(一)IFOAM的有机食品标准
目前该组织有110个国家700多个会员。IFOAM的基本标准,属于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标准,由于其标准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代表性,加上每两年修改一次,因此具有权威性和先进性。此外,IFOAM的授权体系,即监督和控制有机农业检查认证机构的组织和准则(IOAS),和其基本标准一样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
IFOAM的基本标准包括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加工的各类环节。IFOAM制定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国际基本标准有以下4个方面。
1.前提条件
(1)凡标上“有机”标签的产品,生产者和农场必须属IFOAM成员(2)不属于IFOAM的个体生产者不可声明他们是按IFOAM标准进行生产的;(3)不属于IFOAM标准包括农场审查和颁证方案的建议。2.基本标准的框架
(1)生产足够数量具有高营养的食品。(2)维持和增加土壤的长期肥力。
(3)在当地农业系统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
(4)在封闭系统中尽可能进行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方面的循环利用。(5)给所有的牲畜提供生活条件,使它们按自然的生活习性生活。(6)避免由于农业技术带来的所有形式的污染。
(7)维持农业系统遗传基质的多样性,包括植物和野生物环境的保护。(8)允许农业生产者获得足够的利润。(9)考虑农业系统广泛的社会和生态影响。3.采用的方法和技术
可采用遵循自然生态平衡的某些技术,强调指出禁止使用农用化学品,例如合成肥料,杀虫剂等。
4.如何使产品成为有机产品
原来不是有机产品,可进行转换,让其变为有机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按标准要求进行转换,由每个有机农业颁证机构确定转换过程的饿时间,并定期(每年)进行评价,转换计划包括:(1)增强土地肥力的轮作制度;(2)适当的饲料计划(养殖业);(3)合适的肥料管理方法(种植业);(4)建立良好环境,以减少病虫害转换周期时间,如果产品在两年之内满足所有标准则第三年可作为有机产品出售。(二)CAC的有机食品标准
1999年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通过了《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标签和销售导则》(CAC/LG32—1999),其中不包括畜牧生产。2001年又通过了该导则的“畜牧与畜牧产品”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有机食品标准。
CAC有机食品标准基本参考了欧盟有机食品标准(EU2092/91)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基本标准》。CAC有机食品标准的制定表明,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已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同,它将有力地推动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标准的统一,从而有利于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在全球的进一步发展。CAC有机食品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定义、种子与种苗、过渡期、化学品使用、平行生产、收获、贸易和内部质量控制等。此外,标准还对有机农产品的检查、认证和授权体系做了非常具体的说明。
二、美国的有机食品标准
美国农业部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一套管理有机食品的国家标准,但是农场主和其他有机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强烈反对其中的某些规定,因为这些规定没有禁止将下水道的污泥用作肥料,同时允许食品中包含转基因和经过放射处理的成分。美国农业部随后撤消了这套国家标准。
2000年底,美国农业部颁布了新的有机食品国家标准。新标准规定,不使用杀虫剂、激素和抗生素;不使用放射线照射;不使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为了提高环境的质量,必须保护土壤,善待家禽。上述规定不仅适用美国国内的食品,也适用从外国进口的食品。
美国的有机食品标准于2001年开始实施,对有机食品发放统一许可,由农业部授权的许可发放机构负责检测有机食品是否符合要求,并从2002年10月2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有机食品的标识,以此代替原来非正式使用的或各州制定的“有机”标识。美国的有机食品标签分为以下4种: 1.“100% ORGANIC”,完全为有机食品,主要用于蔬菜及水果。2.“ORGANIC”,有机率达95%以上的产品。
3.“MADE WITH ORGANIC INGEDIENTS”,有机率达70%以上的产品。此类产品不贴“有机”的标签,但可以列表显示有机的成分和材料。
4.“CONTAING ORGANIC INGREDIENTS”,包含有机成分,即有机成分、材料在70%以下产品。此类产品不贴“有机”标签,但可以列表显示有机的成分、材料。
有机率为100%和95%以上的有机食品上,可以贴上绿色的“USDA ORGANIC”标签。根据美国有机农业法的规定,所有在美国市场出售有机产品者应由美国农业部认可的认证机构检查和认证,进口产品也必须遵守此规定。因此,向美国出口有机产品者有两种选择,一是出口国与美国达成等同协议。即出口国的认证机构根据本国法律进行检查和认证的产品可以销售到美国并按有机产品销售。二是非美国认证机构直接被美国农业部认可。
三、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
欧盟于1991年7月22日就已开始实施由欧洲共同体颁布的NO.2092/91农产品有机生产法令,从而统一了有机生产的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加工、标签和认证标准。该法令关于有机食品定义法令涉及范围,主要为“未经加工的农作物”和“由一种或多种植物材料制成,供人类消费用的产品”,包括牲畜产品,且用专门的标准。
(一)关于有机食品标准的规定
该法令关于有机食品标准规定,主要包括:
1.只有当某一产品100%的配料,农产、非农产和添加剂均符合该法令(包括附录)要求时,该产品才能在销售标签上(产品名称)注明为有机产品。
如果95%的农产配料为有机的,而剩余的5%为普通配料,而且尚未经有机生产,并在附录中列明也可使用有机产品字样。
2.从1998年1月1日起,表明有机农产配料的最低限度为70%,但并不是说有机配料比重为70%至95%即可使用有机产品标签,而只允许在成分说明中表明有机农产配料所占的比重。
3.过渡期产品,一般停止使用化肥后第三个收获季节为止,只有为单一种农产品配料时,才可标明为有机食品,而且在收获季节前至少12个月必须符合该法令的要求。
(二)关于从非欧盟成员国进口有机食品的规定
该法令制定了从非欧盟成员国进口有机食品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条款是不管有机产品产自何地,都必须符合欧盟规定的要求。由于各国对有机或生态农业的定义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有机”(Organic)一词的最基本含义作统一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有机食品制定出一个权威的标准。不过,近年来以欧盟标准性为范本,美国和日本重新修正原有标准,使得欧美日的有机食品标准正在日趋一致。目前有两种方式可获得欧盟对出口有机产品的许可:
方式一:根据欧盟法规第11章第1~5款的规定,非欧盟成员国(第三国)可依下列步骤使其产品在欧盟境内按有机产品出售:
1.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认证代理机构可通过其在布鲁塞尔的官方代表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将该国列入有机产品出口认可国家的欧盟第三国名单;
2.提出申请的国家必须确认该国已建立运行良好的标准系统和监控程序(法规或规定),必须保证其生产、加工标准和系统监控与欧盟法规所要求相吻合;
3.所有最重要、最新和最完整的信息必须列明,如生产商、产品类别、种植面积(位置、范围)、未经加工和加工产品数量等。当地政府可以协助生产商、加工商和出口商起草上述文件; 4.欧盟委员会审核该申请,并可能要求提供附件资料;
5.欧盟委员会投票表决是否批准该申请,如同意便在欧盟官方杂志上予以公告; 6.已列入第三国名单国家的出口商出口其产品时,仅需填写专门表格(specific form)所要求提供的情况;
7.根据欧盟上述法规的有关规定,现已获准进入的第三国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匈牙利、以色列和瑞士。
方式二:对于从未列入第三国名单的其他非欧盟成员国进口有机产品,根据该法规第六章第六款要求需单独许可,经认证机构核实进口商的情况,获得许可证后才可以进口。
四、日本的有机食品标准(一)实施有机农产品认证
日本农林水产省于1993年4月制定并实施《有机农产品等青果物特别表示准则》,力图规范有机农产品的标识,但由于该规定不具备强制性,所以标识仍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于是日本农水省从20世纪90年代末着手重新为有机食品引进严格的认证制度,即设定严格的标准,使有关认证标准法制化,对违反者予以严厉惩罚,旨在保护有机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者。新的有机食品认证制度,即修改后的《日本物资规格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规》(JAS),于1999年提交日本国会批准。2000年6月10日,日本颁布并开始实施修改后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品加工食品的JAS标准。
修改后的JAS规定,在日本市场上市的农产品有以下5种标志:
1.有机农产品:要求必须在3年以上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工食品中使用95%以上的有机农产品才能标出经过认证的有机农产品标志。
2.无农药栽培的农产品:完全不使用农药。3.无化肥栽培的农产品:完全不使用化肥。
4.减农药栽培的农产品:农药投放量低于一般投放量一半的农产品。5.减化肥栽培的农产品:化肥投放量低于一般投放量一半的农产品。
新标准开始执行后,遗传基因转换技术生产的食品不被承认是有机食品。如通过基因转换技术栽培的大豆等,即使是3年以上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也不被承认为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资格认证事务由农水省注册的日本国内的认证机构批准。(二)实施有机畜产品认证
日本发现疯牛病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为此,日本农水省决定,自2002年起对肉、蛋等畜产品也实施“有机食品”认证制度。对用有机饲料喂养,未使用抗生物质的牛和鸡制作的食品给予“有机食品”的认证。
根据国际有机食品认定机构制定的标准,只使用有机饲料喂养,未使用抗生物质,开放式喂养的畜产品为有机畜产品,以有机畜产品为原料加工的食品为有机产品。日本农水省表示将在国际机构规定的标准基础上制定“有机畜产品”的标准。届时,日本农水省指定的检查机构将定期到农户检查饲养情况,并对符合标准的畜产品给予“有机畜产品”的认证。
中国有机食品协会
中国绿色食品学会
参考文件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推荐阅读:
有机化学期末06-10
大学有机化学11-11
有机化学要点总结05-31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09-20
有机化学发展前沿11-09
有机化学专业英语词汇06-26
有机化学中常见缩写09-21
有机化学教学设计10-28
有机化学期末考试题05-29
有机化学的发展和应用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