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教师报》的故事(精选11篇)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镇二中李慧丽
打开窗,迎进了十月暖人的阳光;泡上一杯绿茶,让悠悠茶香盈满肺腑。准备好了,我和老朋友的约会又如期而至。
德国大文豪歌德这样说过:“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向来深以为然,阅读是我的最大爱好。除了那些流芳百世的名著,作为一名教师,我平时爱看的当然首推《中国教师报》,它是陪伴我多年的老朋友了。在这里我了解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每一处新动向,分享着海内外教育家的教学经验;那一位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优秀教师的事迹总是让我感动,使我折服,催我奋进;那一篇篇有关校园幽默的小文又常使我会心一笑,疲惫顿消„„
这个学期,我任七年级的班主任。为了了解新生情况,我多次和家长联系,情况都比较了解了。不过与一位家长的谈话却让我颇感同情和无奈。这是一位年近四十的母亲,她略有文化,把对孩子的培养放在一切之上。本来住在大山里的她听说我们二中办学质量好,辗转托人把女儿转来读书。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平日能吃饱睡好,毅然丢下了大山里头的丈夫和家,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陪伴女儿读书。这一无私付出本应让女儿感动,未料孩子没能理解妈妈的苦心,并不甘愿。在我班上很快交上了不爱学习的玩伴,厌烦妈妈的训戒,竟然这样对妈妈说:“不用你陪我,你回去好了。”
可怜的母亲对我诉说着这一切时泪光闪闪。我很为她难过,安慰了她一阵才将她送走。看着她充满忧伤的背影,我心中不由感叹起这中国式的“孟母”情结,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今天的“孟母”在学校的四周,租房居住,艰苦度日。言辞间,不免焦躁,不免抱怨。亲子间的感情反而渐离渐远。
我该如何帮助她们呢?
那以后,我找她女孩谈了几次心。一开始,女孩把我归为妈妈的“帮手”“同伙”,很有抵触情绪,不愿说话。我不再和她谈她与妈妈之间的问题,总是跟她讲有关母爱的故事,也讲自己和女儿相处的故事,明明白白告诉她一个母亲有时的无奈和在教育上的困惑。好在孩子还算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终于明白了我的苦心,渐渐和妈妈处好了关系,学习也有进步。这位母亲很感激我,一来二去的就熟了。话语里我仍能听到对孩子不够懂事的抱怨,能感觉到她内心深深的寂寞。我常想帮帮她。
有一次,正聊着,我陡然间想起一篇在教师报上看过的文章,忙找起来。真好,找到了!我把今年九月一日出版的一份《中国教师报》拿给她看,那里头有一篇《满街皆“孟母”》讲的就是母亲们为了孩子择校陪读的文章。这位家长细细地读着,良久才抬起头,轻轻地说:“写得真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临走时,她恳切地对我说:“李老师,谢谢你给我看的这文章。别人都可以做得这么好。我既然已经这么做了,就会坚持做下去。我会照你说的不再抱怨,努力理解孩子,陪着她一起进步的。”听了她的一席话,我觉得非常安慰。我想她们母女会过得好的,因为其实她们都深爱着对方。
现在,每当我和“老朋友”—— 《中国教师报》约会时,想起这件小事,心里倍感温馨。
一、干一行爱一行
其实, 走上体育教师的岗位, 并不是我自己的选择。在刚参加工作时, 由于自己天生嗓门小, 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喊口令的方法, 每天上完四节课, 嗓子总是哑的, 再加上风吹日晒, 心里不免滋生几分怨气, 那时我也真的很茫然, 一到上体育课时就犯难。这一切被细心的王老师看在眼里, 他对我说:“万事开头难, 体育老师可不是谁都能干好的, 首先就得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要敢于战胜困难, 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心, 要干一行爱一行才行。”在王老师的指导下, 我开始挤出时间练习喊口令, 两个月后, 当能够熟练地掌握喊口令的要领时, 我发现上体育课也不是那么累了, 而学生们的练习激情也激励着我。于是, 我开始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 也更加喜欢我的学生了。
二、挑战自我
1998年冬季, 学校要参加哈尔滨市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的滑雪比赛, 校领导决定让我带高山队的训练, 可是我对滑雪是一窍不通, 于是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对此, 王老师似乎又看出了我的心思, 及时鼓励道:“没问题, 只要你肯吃苦、肯学, 我教你。”
因为训练场地在距离学校3公里外的山上, 当时的气温只有零下二十几度, 王老师的头发和眉毛上都结了霜花, 冻得他在雪地里直跺脚, 可他却没有叫过苦、喊过累, 也从来没有一句怨言;饿了, 他就咬一口冻得硬邦邦的面包, 而渴了, 他就喝一口带冰碴儿的水。他一直都耐心地指导着我这个“门外汉”, 而我也正是在他这种精神的鼓舞下, 一次次地摔倒, 又一次次地爬起, 队员们在这种情境下, 也变得更加刻苦、更加有韧劲。最终, 我在那年冬天学会了高山速降和回转的技术, 更和王老师一起带队获得了高山组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我也因此被评为了阿城区“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的先进个人。
三、做有思想的体育教师
王老师常说:“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体育老师。”而他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 也始终在坚持学习。在课改初期, 面对纷杂的课改理论, 应该怎样上课呢?正当我不知所措时, 王老师拿来了他自费订阅的《中国学校体育》, 推荐我阅读并从中学习。在王老师的指导下, 我在学习过程中渐渐领悟到了课改的思想与主旨, 体验着课改给体育课堂带来的活力与激情, 并在2005年的“中国学校体育报纸游戏通讯比赛”中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奖。
四、科研上的启蒙老师
前些日子,当我了解到正在举行《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征文比赛时,内心一阵狂喜,心想终于能借此机会表达内心对《中国教师报》的钟爱与感激,它可是我的精神上的好食粮,生活中的好伙伴,或者说它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吧。
我与《中国教师报》刚刚结识在去年的秋季。去年的9月,我满怀憧憬,满怀壮志来到了现如今任教的一所比较简陋的小学。这里的教室不是如我所憧憬的那般宽敞明亮,道路不是如我所预想的那般宽阔平坦,同事不是如我所期待的那般年轻有活力……实不相瞒,当时我的内心萌生了些许的失落,些许的彷徨,些许的迷惘,甚至些许的动摇,正当我心生“悔意”之时,我结识了《中国教师报》这位工作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是它拨开了沉寂在我内心许久的那片乌云,拯救了我近乎绝望的灵魂,照亮了我并不宽阔的人生之路。的确,读一份好报,就如同与一群高尚的人对话,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初来乍到的新任教师而言。每到一期,我都认真细致的研读,渐渐懂得了报纸所阐述的办刊理念“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慢慢的熟悉了她的栏目和风格,我觉得这里是了解教育世界的一扇窗口,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思维跳跃展示的平台,在这里我可以驰骋思想,飞扬激情。《中国教师报》“阅读”、“健康人生”、“对话”、“新课程”、“校长峰会”等栏目上的一篇篇教师心得体会与经验之谈,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案例,让我豁然开朗,一则则充满人问关怀的新闻报道,观点,让我不禁凝眸沉思。教育工作者的真切经历,班级管理心得体会、学生管理智慧精选等短小精悍文章深深的吸引着我,一次次与坛友对话,与编辑交流,似乎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某次在《课改研究周刊》中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校长,他就是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的王红军校长,他开设了“校长聊天课”在轻松的环境中体察学生的心灵,借助非正式教育手段游戏和以谈话形式为主的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的表达平台。在王校长的文章中,我放佛看到了一位充满童趣的长者,作为校长,他没有高高在上,作为长辈,他没有让孩子们感受到任何压力,所有的孩子可以在“校长聊天课”中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倾诉自己想说的话。王校长说在聊天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着教育的本真:相比于外显的身体健康,心灵的健康更为重要。这种新型的课程开发给我带来了很多反思,因为现在我们所处的还是更多的以分数讲质量的环境下,分数无疑成了衡量孩子的关键一项。因为有分数考评机制的存在,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也是避免不了的更关注孩子对于知识的把握,没有倾听孩子的声音,我做得很不好,看到了王校长的聊天课程以后,我忽然觉得很惭愧——孩子不是机器,很多孩子或许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 才表现出一幅爱学习的样子,他真正喜欢的或许从不敢说出来。或许,我该经常换换角度了。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要一个苹果,而我却倾囊卖来了一车香蕉,孩子怎么会快乐的吃掉呢?
——读《周芙蓉:走进孩子内心的快乐》有感
一个冷漠不愿与人交谈的孩子,成绩差,性格古怪孤僻,戒备心强。一个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新手老师,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有耐心和责任心。这样的学生,老师与其进行心灵沟通并且从而走进其内心世界,让他重拾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情,前后表现截然不同。学生能有如此大的转变,不得不感叹,教师的作用真的不容小觑。这个老师的成功给予了我莫大的鼓舞与支持。只要用心关注并且努力去做,一定会有收获。
作为一个工作不到一年的新手老师,愿意将教师作为理想去追求,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刚开始时,因为年轻缺乏经验,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方法。常常会有学生在课堂上捣乱,大声喧哗,甚至引吭高歌,更有甚者直接导致课堂的中断。课后不交作业,抄袭作业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一切的一切,无疑给我这样满怀冲劲的新老师泼冷水。对此,我感到非常无奈甚至是气愤不已,但又束手无策。但是,渐渐地,经过仔细的了解学生发现:他们内心里都有认真学习,好好听课的想法,但是却因为自控力太差或者学不进才导致这样的或那样的不合理的行为表现。学生会有好玩的天性,常常会为了玩而忽略学习。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为友谊中的小矛盾,亲情中的小疙瘩,或者师生间摩擦而影响学习的情绪。他们好动,总是无法安静地坐下来看书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关注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
学生的许多烦恼,在我们老师作为成年人的角度看来也许根本不值一提。但是,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也是一名学生。为了一道无法演算出的数学题而自责不已,为了一篇反复背诵却记不住的文章而难过,为了老师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思忖忧虑很久,为了与同桌化解矛盾而写纸条道歉,为了生活的不愉快不顺心而伤心很久。同时,也会为了超过哪位同学而暗自较劲,为了教师的一个小称赞而欢喜不已,为了攻克一道难题而信心大增,为了获得一个梦寐已久的成绩而欢呼雀跃。这就是学生,拥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烦恼。因为小烦恼而心绪不宁,从而影响学习。这就是他们这个时期的真实写照。因此,一直在内心提醒自己,我曾经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应该学会“异地而思之”换角度思考,那么你所觉得的那些不可理喻的东西都会迎刃而解或者豁然开朗。作为教师,我们是否还记得作为学生时我们的这些特点呢?是否用心去关注孩子们的这些变化?其实,用心去关注他们,那你也许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在讲台上,在教室这个场合,我们既是老师也是学生。从教师身份出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树立好榜样固然重要。可是,我认为育人应该更为关键。而如何育人,这个是困扰我们大多数老师许久,让人头痛不已的问题。我想,这个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关注孩子们,了解他们内心的诉求和需要。从教师也是学生的角度看,通过工作的锻炼,让自身得到成长是
学习。通过与学生的相处,用心去关注他们患得患失的缘由,感受他们的纯真简单,体会他们对老师的尊敬而非害怕恐惧。用心去关注他们,我们会懂得,他们真的还只是孩子,拥有孩子的任性与吵闹,他们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并关注内心的发展变化。用心去关注孩子们,你一定会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为他们的忧伤而忧伤。
记得,用心去关注孩子们。他们是有情有意的人,会记得老师给过她们的小帮助小赞许。不因一次的违纪而武断的否定他们。用心关注孩子们,无论再调皮捣蛋的学生,你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和过人之处。用心去关注孩子们,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有违纪吵闹的行为的人,或许可以理解并进行引导。用心用情去关注孩子们,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感受到的。记得,用心关注孩子们的快乐与忧伤。
——读“徐翠梅:留守少年的守护人”有感 “对孩子的关心永远不变,为教育献身的初衷至死不改”这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的铮铮誓言。为此,她十年如一日地关心着、爱护着学校里的留守儿童。她就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中学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徐翠梅老师。
9月24日,《中国教师报》刊载了徐老师的事迹,也是从那一天起,我认识了这位爱心无垠的老师。里她担任过学校的语文老师,负责过留守儿童的主要工作,兼任了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又充当过很多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20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教师”。
她用老师的情、“妈妈”的爱滋养着在家庭教育中“营养不良”的留守儿童,陪伴他们度过了孤独、叛逆的青春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深厚内涵,她是真正的“留守少年守护人”。在她的关爱和教育下,原本桀骜不驯、染上各种不良习气的小亚考上了技校,成为一个拥有一技之长的阳光男孩;在她的引领下,很多留守儿童看到了农民工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深切体验到了爸爸妈妈的辛苦;在她的组织下,留守儿童们参加过“集体生日庆祝会”、“‘保护环境,爱
我母校’的义卖”等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美化了他们的心灵。
因为她的默默付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深度报道了这位优秀的“代理家长”。为此,她曾在大街上遭到很多家长的“围堵”,希望能得到她的帮助。这些让徐老师油然而生一种快乐感、自豪感,让这位“代理家长”更加坚定了做留守儿童的守护人,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的决心,这是怎样的一种献身教育的精神啊!
徐老师还不断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和途经——她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每学期还至少给学生做3场心理讲座,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她的带领下,紫庄中学的很多老师都义务做起了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
经梅丽
在学校的大力提倡之下,我从过去的走马观花式读报转变为安排固定时间来认真拜读《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真正属于老师的报纸,也是一份丰富多彩的教育催化剂。
报纸里最吸引我的是”幼儿教育”周刊,这里有介绍适合幼儿的经典绘本,幼儿教育案例解析,幼儿心理教育,家有儿女记事还有幼师论坛,国内外幼儿教育等等,不用出门不用在网络中漫无目的的搜索就能收获这么多宝贵的幼儿教育心得,这是我喜欢上教师报的第一个原因。
师范上学的时候,就常听老师们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多读些书,为自己的水桶加满水”之类的话。可是那时候却不以为然。而多年语文教学经历让我体会更深的是,一桶水也有不够的时候。这是时候才真正明白--读书对我是那么重要。
曾多次悔恨自己,没有握住身边逝去的日子,美好的学生时代就在一次次蹉跎中白白流逝了,留下现实无尽的懊悔。每次上完课后这种感觉变得更为强烈。词语的晦涩,使原本生动精彩的故事,变得平淡无味;言不达意,让学生听得也不够透彻。孩子们对语文的.热情慢慢冷却。望着那一双双为求知而不满的眼神,我心里着急万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拓宽自己的语言内涵,增强语言的亲和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再现语言的趣味性、灵活性、厚重性。想要我们的话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作用,多读书是必由之路。
我下定要看书的决心,就为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好在我的语文课上能充分发挥。双休日一到,泡上一杯暖暖的茶,强迫自己静下心,重新拿起那一本本不曾被我重视而一直放在角落里的书,抖掉上面的灰尘。打开书,静静地阅读。我才明白,我为自己打开的不仅仅是书,而是一个个崭新的世界。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从书中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还更清楚的了解了多位语言大师,他们运用语言的技巧让我如获至宝。渐渐地我喜欢上读书,我为书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沉醉,为书里人物的命运而牵肠挂肚。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更让我鼓起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老舍笔下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令人深深地同情,不禁迸发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季老的《牛棚杂忆》更是让我们明白许多事情,了解了“xxx”的可悲,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走好前面的路……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说:“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读书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读书确实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课堂。让我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能够口若悬河。孩子们听的起来觉得有趣,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了,课堂学习氛围日益浓烈。又有人说,无论教育怎么改革,高效课堂模式怎样建立,老师的语言功底是不可缺少的。及时而准确的引导,精彩而有力的点评,都离不开我们老师心底里的这桶水。然而这桶水如果不添,也会有用尽的时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必须要为自己找到这源头活水。是呀!《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发现不足,然后再不断地读书,这样我们才算是拥有源头活水,才能用这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教起书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事半功倍。
《中国教师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一份具有影响力和亲和力的新锐专业报纸,是专门为中国教师服务的周报。
作为“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中国教师报》不仅倾力报道与教师、教育有关的人和事,也请广大一线教师来评说、讨论自己关心的话题。
第一次走近《中国教师报》,你那丰富的板块,精美的设计,贴近教育一线的教学案例,高屋建瓴的专业文章„„深深地吸引着我,在字里行间中得到了你赋予我灵魂的浇灌。在你这里,我细细品味同行们那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刹那间也让我涌出真切地感悟。原来当一门普通的教师也可以这么快乐,这么精彩,就在这不经意间仿佛也唤醒了我那掩藏在心底里的那份萌动和激-情。让我明白教师不光是“教书育人”,更要有一颗赋予责任、承载宽容的心„„
是你——《中国教师报》让我带着一颗童心更加疼爱我们的孩子。负有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重任的幼儿教师,应该像天使一样把母爱和园丁的心融为一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一颗颗爱的种子。如果把幼儿比喻成花朵,幼儿班就好似一个小花园,在这小花园中会有娇贵的玫瑰、淡雅的兰花、华贵的牡丹、无畏的腊梅„„而作为园丁的我们除了要精心呵护它们,还要适时地给花儿们施肥、剪枝、除草,不断地因“花”施教,才能享受“百花齐放”的收获。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孩子的眼中,老师就是神,她无所不能。因此,一个的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将成为孩子们眼中爱的传递方式。是你,让我更加懂得教育的艺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犯错的机会”,用关注和欣赏来处理好每个细节。
是你——《中国教师报》让我带着一份责任去宽容我们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纯洁美好,想着这最初的一笔将由我用心来描绘,我顿时就会感到肩负着的使命是多么神圣。是你告诉我,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就象法国19世纪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的那样“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我们的孩子年幼,难免会做些有别于常规的事,而我们的宽容既要保护他的自尊,又要指出他的不足,尤其在常规要求与孩子愿望发生冲突时,更要对孩子要有更多的宽容之心与宽容之举。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1本学期,我校订阅了《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之余,我便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教师报》。慢慢地,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让我领略到国内、外教育不同的的无限风光;“深度访谈”使我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力量;“教师论坛”给了我与名师心与心交流的机会……每一次读,我都受益匪浅。我品味到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大餐”,她激励着我不断地学习,更让我享受到了一份温馨,一份淡然,一份美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教学理念在逐步改变,教学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了。
《中国教师报》给我们带给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反思自身教学,改善自身不足,有效地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国教师报》给我们这群最广大社会专门群体却是最容易被人淡漠的群体带给了表达思想、总结经验、倾吐对教育的思与学的情感园地,它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最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加强和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视自己的教学,为以后工作与生活带给了表达的空间与舞台。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让我拂去心灵的灰尘,端正了一个教师的心态,点亮心灯,不为名利所累,让我做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师,时刻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爱学生是一种职责,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不仅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潜力,而且让我更加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断陶冶中,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正确对待学生,学会了乐观对待生活。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2这是我从中国教师报上学到的一篇文章,是崔其升校长所说的话。很朴实,说的也很在理,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没有什么高深的知识,更没有多高得人格魅力,因为我相貌平平。倒是我坚信工作就是人品,表现就是道德。自从教十余年来,我自认为是勤勤恳恳,善始善终,正像崔校长所说的,不能把工作视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工作其实就是人格的写照,是品行的一种反衬。把工作上升到一种做人、修养、品格,这算抓住了根本。教师只有在做人上加强修炼,反复地区推敲、思考、提炼,形成高尚的道德功底,那么做事时就能将低俗的趣味摈弃殆尽,无私无悔。没有功利的干扰,以苦为乐,以奉献为荣,想的是集体、是他人、是学生。人只有达到忘我、无我时,才是真功力,才能尽身心,才能为公益。
我是一名普通的思想品德教师,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总认为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尤其是刚刚升入初一的小初中生们,在初一时就应该开始培养孩子学会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只有如此,学生才会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走向社会才能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只有这些还不够,做所有这些事的前提是要学会自主,自主是成功的前提,如何做到自主,只有借住我们今天的高效课堂,要靠课堂上的放手、民主、激发、期待来培养、训练。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定,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想,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找,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允许学生走弯路、出差错,只要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比较、去实验、去推敲、去创意、去实践,就是课堂的成功。如今我们的课堂已经慢慢地改变了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平时连话也不敢说的人,他们在高效课堂上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也能像其他那些好学生一样,真正地找到自己的尊严。
健全人格首先就要给学生尊严,只有孩子自己敢说了、敢做了,他们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尊严,这个时候他们自己的人格也就给以了肯定。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3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解放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根本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差异。“班级在线”、“教师论坛”(《中国教师报》中的栏目)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这种规矩应当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把统一的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性的限度,就像陶行知所告诫的“六解放”。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新课程”、“创新课堂”、“综合实践”(同上)中每一篇文章都渗透这新课程的理念,帮助我把握好学科教育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阅读《中国教师报》的日子里,我有了更多的反思,在反思中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正是因为有了她,“热爱、宽容、解放学生”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
有《中国教师报》相伴的日子里,教育、生活真美妙!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4教师的压力无处不在,职称的压力,教学成绩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子女教育的压力……哎!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更难。我突然觉得毫无幸福感。每天课代表的记录本上总有几个没完成作业的学生的名字,而且总是那么几个学生,真让人头疼。为此,我也采取了好多方法,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能起一时的作用,不久又会“一如既往”。我感到很失望、很郁闷,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教师,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
有一天,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的心里都留着一份空间,等待着来时用爱去填满。老师的一个小小举动,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些不完成作业的孩子,我给与他们的只有“训斥、惩罚”,从没有给予他们“表扬、关爱”,他们心里一定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不爱我”,甚至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我忽然很自责,感觉自己很对不起他们。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并一改往日作风,微笑着亲切地说:“你们几个说实话,讨厌我吗?”他们低着头一声不吭,我继续笑着说:“说吧,我不生气,保证不批评你们。”一个学生小声说:“老师,我知道你是为了我们好。”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老师向你们保证以后再也不对你们大吼大叫了,更不会惩罚你们了。但是你们几个每天会有一份特殊的作业,也就是你们有能力完成的作业。”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并肯定的说:“老师你放心吧,我们保证一定按时完成作业。”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有一天,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的心里都留着一份空间,等待着来时用爱去填满。老师的一个小小举动,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些不完成作业的孩子,我给与他们的只有“训斥、惩罚”,从没有给予他们“表扬、关爱”,他们心里一定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不爱我”,甚至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我忽然很自责,感觉自己很对不起他们。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并一改往日作风,微笑着亲切地说:“你们几个说实话,讨厌我吗?”他们低着头一声不吭,我继续笑着说:“说吧,我不生气,保证不批评你们。”一个学生小声说:“老师,我知道你是为了我们好。”
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老师向你们保证以后再也不对你们大吼大叫了,更不会惩罚你们了。但是你们几个每天会有一份特殊的作业,也就是你们有能力完成的作业。”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并肯定的说:“老师你放心吧,我们保证一定按时完成作业。”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自毕业工作以来,一直都在这个稍偏远的﹑信息不太灵通的小地方任教。虽然这样,但为了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保持与外界信息的接轨,我在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她----《中国教师报》。
在《中国教师报》里我看到了《老师最害怕的七件事》这篇文章,“中国教师报”采用《老师最害怕的七件事》这篇文章,大胆地公开老师们的痛处。贵报刊设身处地为我们老师着想,为广大一线教师代言,让教师们深感慰藉!《行走在乡村教育道路上》一文就动情的叙述了作为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是如何需要这样的精神安慰和指引。也正因为她,让我不再生涩,不再像刚毕业时的那么无助与无知,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很好的升华。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句广告词:公益广告是公众的一盏灯,其实我们老师也是学生的一盏明灯。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教师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孩子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孩子,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孩子,包容所有孩子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孩子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偏爱懂事、听话的孩子,更要对那些调皮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孩子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孩子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孩子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对学生更宽容
我自小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一点也不宽容,也常常令自己不开心,影响情绪。是《中国教师报》,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要学会宽容对待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孩子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当渐渐蹲下来看学生,赏识学生时,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他们都有巨大的潜能的,正等待着老师去发现,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她的一篇文章让我放下严师的架子,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以成长、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热爱、宽容、理解学生”的理念也融入了我的灵魂。现在,我与学生的和谐关系,都要归功于《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解放孩子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应该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从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在具体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孩子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孩子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中国教师报》让我对生活更热爱
当人心变得浮噪,当人们对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时,我对《中国教师报》却情有独钟,渐渐读懂了她。这里就像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除了了解教育信息,还有更多人文化的东西,她没有让众多像我一样热爱读书寄予厚望的读者失望,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在这里,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文学风采精彩纷呈,我看到了教师的成功与艰辛,体验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工作不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需要,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阅读《中国教师报》的日子里,“热爱、宽容、解放孩子”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
姓名:刘堂振
【我与《中国教师报》的故事】推荐阅读:
我与我们的中国梦11-02
我与中国梦同行01-02
我与课改的故事07-10
读中国教师报征文01-11
我与学生的教育故事01-08
我与父亲的故事作文01-14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11-12
读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09-17
我与学生的故事演讲稿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