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山西省农业厅
观光农业是一项新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开始兴起。近年来,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随着大中城市市民观光休闲需求的增长,我省各地观光农业也开始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各级对观光农业产业的认识逐渐提高,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成立领导组,并联合下发《关于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意见》,农业部还增设“休闲农业处”专门主管指导全国观光休闲农业工作。省长孟学农同志在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拓展农业功能,把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加快发展。
一、提高对发展观光农业重要意义的认识
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农村自然环境,以及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等,吸引游客观赏、品尝、购物、劳作、体验、休闲和度假的一种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观光农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新的产业面的形成。
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农村民俗文化资源,既减少了传统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又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当地资源,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范围,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协调发展。一个成型的、推向市场的旅游产品,必然涉及到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观光农业不但可以带动农村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可以促进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餐饮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观光农业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
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展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农民就业压力。根据研究,观光农业每增加1 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相关行业5 个就业机会。我省观光农业资源丰富,如果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既可以壮大旅游产业,又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围绕观光农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可以有效解决广大农村劳动力资源富余的问题,促进广大农村的社会繁荣和稳定。同时,通过开发观光农业,可以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的多项、多次增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开辟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与旅游产业
有机结合的效益型农业发展道路。
(三)观光农业有利于丰富和保护农村地方文化。
我省是黄河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螺祖养蚕、后程教农都源于我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发展观光农业可资利用的最珍贵的资源,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了可能。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可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展,可以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当地农民更加注重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
保护,使几千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蕴含的古老文化、民风习俗得以传承和发扬。
(四)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观光农业是集第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一个新行业,对农业的科技水平有较高要求,对农产品质量标准有较高要求,对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有较高要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素质,可以大幅提高农业效益,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观光农业相对于一般农业来说收入来源广,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可以促进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富裕的生活;观光农业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卫生环境和农村的村容村貌要求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可以促进村容整洁,村貌美化;观光农业可以吸引众多的城市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实现城乡文化的有效交流,把现代城市文明引入农村,促进农村文化升华,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有利于形成更加文明的乡风;观光农业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的管理水平要求高,要求有规范化的管理规章,有现代的管理理念,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及民主决策程序,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化进程,实现农村民
主管理。
二、我省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观光农业整体规模得到壮大。目前,全省观光农业点已发展到104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点有23 家,省级示范点44 家,省级农业观光点37 家。可以说在数量上实现了突破,成为全省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在这些单位中,有农园观光型,如大同的白马生态园。农园采摘型,如清徐葡峰山庄、农科院的农业观光采摘园等。特色村镇型,如大寨村、西沟村、贾家庄以及锡崖沟等村镇。农业科技观光型,如太谷怡园酒庄、东湖醋园等。自然生态型,如苗
城圣天湖农业观光园、万荣阳光地中海农业观光园等。
(二)农业观光旅游市场得到拓展。随着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业观光旅游成为市场热点。其特色鲜明、参与性强、消费水平适中,通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开发,形成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和休闲的需求。全省已有巧家示范点被组合进入旅行社
销售的线路产品中,大多数点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客户群。
(三)一批典型示范单位脱颖而出。进入旅游示范点行列之后,老点得到了提高,新点得到了发展。多数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原产业的附加值,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大寨、西沟、东四义和贾家庄等老典型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同时。皇城相府村、后沟古村、和谐生态园、锡崖沟、葡峰山庄等一批新典型也脱颖而出,特别是近年以来在太原市区周边的清徐、晋源、草坪以及榆次、太谷等地有10 多个房地产、煤焦和其它民营企业开始参股和新建观光农业点,建设标准越来越高,越来越规范,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个新亮点。
我省观光农业虽然有一定的优势,并取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易忽视的问题,也面
临着许多的困难,总体看,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观光农业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难以留住游客。75 家观光农业点中有直达硬化公路的51 家,区内有观
光专用硬化路的33 家,有标准化厕所的25 家,有宾馆和标准化农家乐客栈的18 家。
二是宣传不够,客源不稳,效益不高。每年有专门宣传经费的仅5 家(大寨、皇城相府、和谐生态园、后沟古村、葡峰山庄),有宣传主题活动的13 家。每年接待游客以10 万人次以上的5 家,5 万人次以上的3 家,1 万人次以上的n 家,其余都不足万人。年收入在100 万元以上的2 家(大寨、皇城相
府),在50 万元以上的2 家,在30 万元以上的7 家。
三是投入不足,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首先是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少,省级从2005 年起,将观光农业列入专项预算,每年100 万,每年扶持ro 个左右示范点,平均不到10 万元。市一级,除了晋城每年有万元专项资金,其余均无专项扶持资金。其次是示范点自身投入不足。据统计,累计投入在1000 万元
以上的仅有6 家,在500 万元以上的仅有5 家,其余大部分投入在二、三百万元左右。
四是缺乏科学规划。有专门规划的25 家,规划经过省级评审论证的13 家,由县政府整体规划的仅
太谷五村1 家。
五是管理不规范。其突出问题是村企不分,没有专业管理团队,有观光旅游独立法人和专业管理团队的有H 家,实行承包经营的有9 家,绝大部分还是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直接管理。
三、科学布局,分类指导,规范发展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美化农村环境,繁荣农村文化,增进城乡交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按照观光农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的要求。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具有观光、品尝、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点),使观光农业成为我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试验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具
体的发展思路是:科学布局、分类指导、规范发展。
科学布局,就是根据观光农业的市场需求和资源分布,有计划地、有重点地规划观光农业的布局。从我省实际出发,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是在“十一点三区”发展一批观光农业项目。所谓“十一点三区”就是以十一个地级市为中心,在城区、郊区和山区因地置宜发展不同类型的观光农业项目。城区交通便利,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观光农业要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作为主,可以重点发展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垂钓场以及市民租赁农园等观光体验型项目。郊区,重点发展观光采摘、租赁农园和农家乐项目。观光采摘项目,是在农产品收获季节吸引游客观赏田园风光,农业风景,采摘果实,购买新鲜农产品。租赁农园项目,是指向城市居民收取一定费用,将少量的果树、菜园、瓜园等租赁给他们,他们在节假日前来从事耕作、播种、灌溉、打药、采摘等全过程农事生产活动。可以实行定期租地、有偿管理或承包租地、自选管理等多种方式。农家乐是指到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感受乡土生活和文化习俗。山区,重点发展休闲疗养项目。让城市居民摆脱城市的喧嚣嘈杂,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主要包括森林
旅游和水库垂钓。
分类指导,就是根据不同类型观光农业的特点、市场潜力、资源享赋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经营模式。一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近几年我省各级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如大同的白马生态园、农科院的农业观光采摘园,这类型观光农业点,今后要重点在拓展功能,提高科技品味,完善服务设施上下功夫,逐渐建设成农业科技人员和中小学生观摩学习、培训、实习的场所,形成固定的客源。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联加工企业、下联农户和基地,是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体,是发展农业和工业旅游的结合点,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拓展旅游观光业务既有利于扩大企业品牌宣传,也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怡园酒庄、东湖醋园做的比较好。这类观光农业点今后要在开设观光通道,建设实习体验车间,开放生产基地,培育企业文化,开辟旅游专线,成立观光公司等方面多作文章。三是特色村镇。我省是一个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小气候众多,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的省份。如梨乡― 原平同川、葡萄之乡― 清徐白石沟等都是既具特色农业生产,又具旅游观光资源的特色村镇。如大寨村、西沟村、贾家庄以及锡崖沟等村镇都是既风景秀丽,又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观光农业品牌。这类型观光农业点,今后要在美化村容村貌、完善生活服务设施、升华地方文化,推行标准化服务,开辟农家乐,建设专业管理公司等方面多下功夫。四是水利工程和森林资源。我省境内河流众多,黄河依山而过,汾河穿境入黄,又是桑干河、淖沱河、漳河、谏水河的发源地,再加上万家寨、汾河水库、漳泽水库等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苑如一串串明珠,散落在三晋大地上。我省是个多山的省份,境内有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中条山、系舟山、恒山等众多山系,森林
资源独特。如万家寨、漳河水库、恒山、庞泉沟、芦芽山等景区碧水清山、风光秀丽,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这类型观光农业点,今后重点在增设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开设农家乐,规
范境区管理,开辟旅游线路,加强宣传广告等方面多做工作。
规范发展。就是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我省实际出发,在观光农业发展中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必须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农业是基础,离开了农业,观光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观光农业必须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发展,绝不能脱离农业另搞一套,更不能脱离农业,搞太多的人文景观。二是必须与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相结合。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业和旅游业都已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稳定的布局,观光农业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要尽可能在农业现有基础上开发增加观光农业的特性。通过发展观光农业,达到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三是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观光农业要突出个性和特色,在求新、求异上下功夫,力戒大而全和重复建设。四是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循序渐进。发展观光农业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根据我省目前的居民消费水平,观光农业要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和短期采摘型以及休闲型的项目,教育型和租赁农园项目应有选择地适度发展。五是必须突出文化品味,形成有特色的观光企业文化。观光农业项目要注重文化品味,继承和发扬我省的地方文化特色,丰富乡土文化内涵,要把教育、健身和科考等寓于旅游活动中,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农业技术和科学知识教育的基地。六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观光农业之所以吸引游客,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因此,观光农业在发展景点建设的同时,一定要
严格控制基建占用耕地,防止出现新一轮项目建设热,特别是变相的房地产开发热。
四、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保障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1,加强领导。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各级农村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赴观光农业搞得好的省份去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要积极向财政、计划等部门宣传、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现有的农业项目要向观光农业倾斜集中。观光农业是一项涉及面广的产业,各级农村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主动承担其观光农业的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对外联系和协调,为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力求形成部门间协调配合、上下级齐抓共
管,行业内争先发展的良好局面。
2,创新机制。一是广泛发动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民营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观光农业项目。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开放的多元性社会化投资机制和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山西省观光农业协会要会同各市、县策划和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充分运用各种融资手段,对外招商引资。三是对于观光农业项目的投资者,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团合作企业,也不论是农民个人,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只要符合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好,省里在各项政策上都一视同仁,给以支持。四是旅行社和观光农业企业可以相互参股、持股,通过各类要素在资本与产权层面上合作,形成功能完善、市场
发展潜力大的旅游线路产品。要整合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资源,实现规模集聚效应。
3,科学规划。省、市要根据本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制定观光农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形成政府引导、各方协作、共同发展的机制,使观光农业成为各部门、各行业的纽带和桥梁,构建“大农业”、“大旅游”格局。各观光农业点在开放之初要先做好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要走出去、请进来,要到发达省份,甚至到发达国家去参观学习,洋为中用、博采众长。要请国内外的著名规划设计师进行创意规划,在规划上要舍得下本钱。要搞好规划间的街接,观光农业点的规划、行业规划,地区规划要相互对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行业标准的制定要精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家乐旅舍、导游导购、餐饮服务、景区环境、娱乐服务等都要有相应的执行标准。各观光农业示范点要积极探索实践,主动制定本示范点的管理标准。省观光农业协会要在各示范点企业标准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尽快制定出台我省的观光农业行业标准,标准的制定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从我省实际出发,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切实可行。标准制定后,要大力推行,积极实施,在发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到2010年10月底止,我县经过多年的扎实努力工作,全县共发展了23家上规模的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分别为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兴国县绿宝米业有限公司,以脐橙、山茶油种植贮藏加工为主的兴国将军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矿泉水、鱼丝、灰鹅、红薯干等饮料和食品加工为主的江西国兴集团百丈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以山茶油种植加工为主的江西山村油脂食品有限公司,以生猪加工为主的兴国县斌杰食品有限公司。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分别为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兴国宏祥米业和兴国金牛米业有限公司,以种植加工山茶油为主的兴国县红土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兴国县赣兴油茶发展有限公司,以脐橙种植生产、加工贮藏为主的兴国蒙山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兴国县瑞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饲养生猪为主的赣州市博诚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矿泉水、鱼丝、灰鹅、红薯干等饮料和食品加工为主的兴国县小而大食品有限公司。还有兴国五丰米业有限公司、南方花卉有限公司、兴国惠丰米业有限公司、兴国华泰食品有限公司、兴国赣兴种业有限公司、兴国龙兴种猪养殖场、兴国县来溪牧业有限公司、兴国景林果业有限公司、兴国均福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国华和养殖场等10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都属于加工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注册资金兴国绿宝米业和国兴百丈泉公司为500万元,山村油茶1000万元,将军果业1600万元,斌杰食品2688万元。年销售收入高的在1.49亿元以上,低的也在6800万元以上。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4家属于生产型龙头企业,4家属于加工流通型企业,注册资金少的150万元,多的达500万元。年销售收入高的3692万元,低的也在1664万元以上。2009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销售收入10.9亿元,2010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2.1亿元。
二、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主要涉及粮食、生猪、果业、山茶油、灰鹅、水产等六大领域。在县委、县政府多年来的重视支持下,六大领域主导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少到多、从精到优,各产业发展呈现喜人局面。具体表现为:一是粮食生产向标准化迈进。全县共种植水稻33万亩,在全县25个乡镇都建立了绿色优质稻生产基地。2009年,我县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经农业部绿办验收,被评为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二是生猪生产不断壮大。全县确定了高兴、埠头、龙口、潋江、永丰、古龙岗、江背、城岗、良村、社富等十个乡镇为生猪生产重点乡镇。目前有年出栏3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20个,5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2个,10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6个,1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个,年繁育仔猪2万头以上养殖场1个。2009年,全县生猪出栏48.5万头,今年预计可达到60万头以上。三是果业发展快速高效。到今年10月底,全县共种植脐橙8.5万亩,甜橙3.5万亩,精心打造了埠头和崇贤二个万亩脐橙基地。四是油茶开发规模空前。油茶种植是我县的传统主导产业,全县打造了以均村、茶园、永丰、枫边、南坑、崇贤、江背、樟木、古龙岗等乡镇为主的油茶发展重点乡镇,种植面积达35万亩。通过发展油茶产业,全县先后兴办了山村油茶、浙赣油茶、百丈泉油茶、将军红红天下油茶等油茶加工企业四家。五是灰鹅水产业日益增长。灰鹅、红鲤鱼、草鱼是我县农民多年来庭院经济的主要项目之一,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全县年饲养灰鹅420多万羽,饲养红鲤鱼、草鱼水面共12万亩。另外,我县茶园、均村、江背、城岗等乡镇还种植红薯11万亩,全县饲养肉兔150万只。在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方面,推广种植了丰优丝苗、天优998等优质品种。在新技术应用上实行了肥-稻-稻、肥-稻、油-稻种植模式;大量施用腐熟人粪尿,猪牛栏粪,沼肥、杂草肥、火土灰等有机肥,严禁滥用化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油茶生产则依托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进行油茶树苗培育。果业生产,全县果业基地全面实行了科学管理。在提高基地果品品质上,推行了使用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等有机化肥的管理措施。将军红果业和蒙山果业从2007年至2010年连续通过了脐橙产品有机认证。生猪生产引进了国内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生猪生产的产出效益。
三、做大企业规模,促成农产品加工转化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总值、销售收入、生产规模、生产基地、厂房建设、生产工人等都日益发展壮大。特别是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工能力、附加值等方面年年都有扩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13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目前仍在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项目建设。将军红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完成万吨脐橙气调保鲜库建设的同时,今年又投资6000万元在县红门工业园区内兴建厂房13500平方米,建设年产山茶油3000吨的茶油冷榨、精炼生产加工线一条,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带动农户10000户以上。兴国绿宝米业有限公司已完成县红门工业园生产厂房建设,日可加工大米300吨;此外,拟新建年产10万吨精制大米的生产线并于基地开发三期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江西国兴集团百丈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年加工红薯、鱼丝、灰鹅等系列肉制品7038吨,由于公司处在县城中心地带,不能较好地扩大生产规模,公司已通过退城进园项目可行性分析,确定在县红门工业园购地200亩,建设兴国鱼丝生产线一条、红薯干生产线三条、肉制品生产线二条、罐头生产线二条,打造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基地。江西山村油脂食品有限公司日可处理原料30吨,年生产有机油茶1000吨、脱脂山茶油1000吨、各种数茶粕0.85吨;目前又正在实施山茶油精炼喷雾与现代质谱分析技术研究成果示范应用及第二代高产油茶基地与机械化耕作示范项目。兴国斌杰食品有限公司年可加工生猪5.3万头,加工成品火腿20万只;同时公司已在县红门工业园区购地150亩,建设厂房1.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加工生猪100万头,加工火腿400万只。另外,市级龙头企业宏祥米业、金牛米业年加工大米在50万吨以上,小而大食品有限公司年深加工灰鹅、红薯、草鱼等农副产品也在5000吨以上。
四、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随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各龙头企业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为企业的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几年来,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在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兴国绿宝米业狠抓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大力投入资金进行生产设备改造,主营产品“将军绿宝”“孔雀晋宝”牌大米,先后获得“江西省放心粮油”、“绿色食品”和“江西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目前公司正在进行新建面粉及米粉深加工生产线的项目论证工作,论证通过后,将投入5500万元进行面粉及米粉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江西山村油脂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强势品牌策略,在行业内率先获得全国首批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以及通过IS0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2009年2月被赣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金融信用企业”称号,先后斩获“江西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中国放心粮油”、“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江西名牌农产品”等荣誉,产品远销国内外各大、中城市。江西国兴集团百丈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不断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每年都拿出销售收入的2%作为研发经费,开发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并不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品牌建设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2008年,百丈泉商标获得省“著名商标”称号,公司的多个主导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下一步,该公司计划把公司和产品打造成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国家驰名商标。将军红果业有限公司在取得了“有机脐橙”和“全省优秀农业龙头企业”称号的同时,公司与科研单位共同研发,将农户手中难以销售的脐橙次果进行产品深加工,生产、酿造适应中、老年人饮用的脐橙保健酒,该项目正处于可行性分析和市场发展远景分析之中。兴国斌杰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4亿元,在红门工业园建成万吨级猪肉冷链物流技改项目,年可屠宰生猪100万头,猪肉用于生产冷鲜肉、宗苏火腿及宗苏加纯肉肠。兴国小而大食品有限公司、兴国宏祥米业、赣州市博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兴国蒙山果业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加大企业品牌战略建设,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统计,全县各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投入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的资金在350万元以上。
五、推行灵活经营模式,保障企业与农户利益的相互联结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历经几年的建设,各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形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合同制和合作制为主要利益联结方式,各农业龙头企业纷纷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合作合同,发展基地化种植。全县还先后发展各种、养、加专业合作社81家,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增强利益联接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县农业产业化办积极牵线搭桥,推动龙头企业和农户实行订单种植,这样既减轻了农民种植的盲目性,降低了市场风险,又通过加价回收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县订单农业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每年新增农民收入近亿元。公司有了稳定的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这也使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全县农业产业化订单的履约率达到80%以上。据统计,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6.07万户,直接带动农户5.5万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与直接带动农户总数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0%以上。2009年公司所带动的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人均增收1530元,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人均增收1230元。
六、制定优惠政策,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我县坚持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平台。通过举办农业产业化协会年会等形式,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定期交流制度,拓展政府和企业的交流渠道,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依据。此外,还先后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兴国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办法》等推进措施。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龙头企业调研帮扶,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企业问题多次举办现场会当场研究解决。
二是搭建银行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积极协调农发行、农信社、农行等金融部门,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仅在2009年银企座谈会上就为龙头企业争取到贷款1.1亿元。同时县里对省、市、县级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进行奖补。2009年,共计奖补各农业龙头企业150余万元。
三是搭建培训服务平台。县里经常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举办厂长经理培训班,提升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企业经营制度的建立。
四是搭建内外合作交流平台。积极举办或创办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农产品交易会等,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绿宝米业、将军果业、山村油茶、斌杰食品、百丈泉饮料等企业为龙头的粮食、果业、油类、畜产品等四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主导产业集群,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关于下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工作的思考
1、抓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关键。为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制定更加严格的工作措施,实行更加科学的考核机制,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搭建好政府扶持农业产业企业的平台。
2、抓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农业产业企业的做大做强;没有发展,也实现不了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我县的脐橙、油茶、生猪、果业、优质水稻、花卉等主导产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继续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能带动农户的农业产业企业,全面壮大全县农村经济。
3、抓流转。土地流转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以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平台,通过定时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流出土地,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土地不足的问题。
4、抓品牌。品牌是生产力,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做大了品牌,就等于做大了市场。针对县内粮食、饮料、脐橙、油茶等农业企业产品,我们将大力组织各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著名商标和省级、国家级农产品品牌,以提升全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5、抓推介。有了好的产品,必须有全面的宣传,让市场了解产品,让用户知道产品。结合县内各农业产品,县里将统一整合。一是建立农业产业集群互联网,将县内农产品全部上网介绍,做到既介绍产品,又在网上销售产品;二是利用电视、报纸、会议等渠道广泛宣传农产品;三是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及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在参展中推介产品。
2008年,陕西省紧紧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托科教资源优势,通过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引导资金投向、推进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群化、园区化等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一)加强产业政策和规划宏观指导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陕西,制订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的若干政策规定》、《陕西省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贯彻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省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引导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研究论证并启动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即“十一五”期间,在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个优势重点领域,组织实施30个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建设10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支持50个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到“十一五”末,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实现把我省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持续发展优势。
(三)加大政府引导资金投入
近几年,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以及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安排扶持资金26亿元,对1000多个高技术项目进行支持。“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2007和2008两年陕西省共安排重大科技专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重点科技园区等四大类项目325个,政府资助金额达5亿元。
(四)加快推动创新体系建设
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中间试验、技术集成与工程化验证条件欠缺的问题,陕西省专门研究论证,依托重点大学,吸收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组建了5个各具特色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托西安交大和西工大组建了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我省主导产业集成创新和再创新的平台。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组建了陕西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陕西科技大学组建了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依托西北大学组建了陕西能源化工技术研究院。积极推进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电公司国家高压电气工程实验室、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部超导科技有限公司超导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我省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批复了省高性能碳纤维制造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省力学量传感器及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省营养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省集成电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煤化工工程研究中心和省流体换热工程研究中心等六个省级创新平台。
(五)大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硬环境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为重大项目落户提供良好条件。陕西省发改委和西安市政府“十一五”期间安排5亿元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和2亿元贴息,专门支持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方面,主要是制定有利于引进、留住高端人才的政策措施,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加快陕西航空产业发展,省上确定5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引进航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
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建议加快高技术产业立法工作和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
结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制定《高技术产业管理条例》,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快制定推进生物产业、卫星应用、新材料和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制定创业投资方面的配套政策,加大创业投资工作力度,支持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二)建议国家继续组织实施重点领域重大专项
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议继续组织实施高技术领域重大专项,除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外,加大对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钢铁、水泥、能源化工等高耗能领域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
(三)建议大力支持高技术产业核心区域发展
为积极推进全国六个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建议国家从战略和宏观层面综合考虑,加大对六个综合基地自主创新平台、产业基地支撑服务体系和产业化项目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核心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率先发展带动其它区域产业的发展。
(四)建议建立省部会商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工作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xxxxx定位于旅游、休闲、宜居xxx建设,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现将近年来发展观光农业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态观光农业的现状
截至2011年,我街道已发展休闲农业企业8家,有从业人员82人,2011年实现接待游客24万人次。辖区内较具规模的“xx人家”为例,“xx人家”是我办事处xx村,以丰富的自然景观为依托,总投资700万元,占地面积105亩,职工人数达到45人,日接待能力为800人。2011年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随着人气的不断提升,规模建设的不断完善,周边环境的不断美化,“渌水人家”将称为我市重要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
二、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
xx辖区内共有村、社区13个,境内xx景区森林茂盛、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自然资源丰富;紧靠城区、交通便利、游客众多,为旅游发展打下极好的基础。为扩大市场需求、提升景区品质,办事处将以文化景区建设为契机,将休闲农业打造成西山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xx村xx人家的生态农庄项目和民俗风情园已对外开业,1并建成了面积150亩农业公园。随着人气的不断提升,正愈来愈成为世人关注和向往的地方。在抓好接待服务型的山水人文旅游同时,积极发展农事参与型的休闲旅游,形成了以五里墩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为重点的休闲旅游点。
三、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定位不明。辖区内各地建设了多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园区,但由于缺少整体的规划和有效的指导,对建设的休闲观光园没有正确的定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由于没有统一规划设想,尽管开发点较多,但分散,未连点成片,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资金不足。缺乏资金、投资小、以家庭作坊形式为主,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这样,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吸引力弱;另一方面因内容少,容易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带动力弱。
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宣传不到位,没有得到农民和消费者的的认可;地方领导认识上的差异,或者是热心政绩工程,主抓领导换人后出现生态农业建设不连续;没有充分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人员没有投入生态农业一线建设,无法实现农业生产和高科学技术的正真结合,生态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扶持机制,从事生态农业的企业少。以上问题导致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在旧水平上徘徊不前,无法产生飞跃。
这些问题需要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不断摸索生态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带动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使生态农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薄弱环节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目前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函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C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薄弱。农业生产具有外部性,生态农业的正外部效应往往被忽视。常规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口益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生态农业尽管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目前来看,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不如常规集约化农业,导致生态农业的生产者积极性不足。同时由于生态农产品的认证与监管体系不健全,各个级别的生态农产品标准也不统一,导致消费者无从识别生态农产品与常规农产品的区别,难以刺激生态农产品的有效需求。
组织管理中政府行为较浓,群众主动性不足,企业参与薄弱。纵观中国生态农业二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其成功经验主要来自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推动,主要做法是在全国设立生态农业示范县,在示范县设立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户,各级政府把设计生态农业示范点作为政绩工程,很少考虑农业生产者的意愿,政府干预色彩浓厚,经常导致生态农业的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相脱节,许多在政府扶持下成长起来的示范点在政府扶持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渐趋于没落。
生态试点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中国农业生态建设重建轻管现象严
重,各级政府只重视申报和建立生态农业示范点,关心的是产中环节,管理模式以行政干预为主,很少关注产前农资供应和产后的销售渠道,使得生态农业的产业组织难以融入区域乃至区际市场交易大循环,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其市场价值。
投入动力源不足,缺乏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广泛参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以政府推动为主,但国家投放的资金很少,一个生态示范县的国家资金一般少于3万元,大部分建设项目由国家、省、县和农户共同承担,但实际上省县二级的配套资金经常不到位,资金的不足使得示范点示范片的管理者只能虚报建设规模,重点建设样板工程以供验收。企业以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投资于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市场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生态农业由于生产工序比较复杂,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工厂化生产,使得龙头企业在没有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一般不愿意进入。
10秋 观光农业吴胜学号:105200445410
4近年来,我县紧紧抓住省会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大好机遇,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因势利导,积极探索,按照“一区(最佳人居环境区)、两中心(会议中心和休闲中心),三个产业(现代农业、生态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新型创意农业,强力推进生态经济强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和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市)等殊荣。针对我县这几年来的成绩,本人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分析了历年的统计数据,实地考察了我县万亩茶园、经果林等采摘园,本报告仅就石阡县观光农业的现状、特点、优势、潜力、模式进行以下分析:
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搞好发展规划,挖掘休闲观光农业潜力
一是以整体规划为主导,聘请华南理工大学专家编制我县北部组团概念性整体规划;以专项规划为指导,聘请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河南省规划设计院等知名专家编制经济发展、城市建管、园林绿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规划,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按照郑州市“一带三区”(沿黄观光农业示范带,花乡农家风情游示范区、果乡体验风情游示范区、东南部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观光农业发展规划,依托黄河滩区生态资源优势,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意农业转型,提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构建沿黄生态旅游示范带的发展思路。三是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古汉文化和民间特色文化,整合辖区内金沙泥雕、砖雕、烙画、蛋雕、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四是高水平编制《惠济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一城(古荥阳城)、一带(郑北环城生态景观文化产业带)、一集群(艺术文化村落集群)”。
(二)广泛宣传推介,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影响力
扩大宣传渠道,丰富宣传载体,通过举办丰乐农庄风筝节、富景生态游乐世界葡萄采摘节、民间文艺大赛、正月十五舞龙舞狮大会、炎黄二帝祭祖等活动,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惠济赶超发展成果,亲身体会城市近郊游给人们带来的欣喜和愉悦。深入开展以“畅游绿色惠济,感受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生态惠济游”活动,向市民及游客发放“生态惠济游”优惠券,总价值2000万元。从今年开始,将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周六定为惠济旅游日。积极展示和组织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宣传推介地方特色农产品,拓宽旅游市场内涵和外延,通过农业观光、农业体验、果实采摘、土地认领、旅游超市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认识农业、感知农业、享受农业的理想去处,“休闲度假哪里去,城市近郊游惠济”在省会郑州全面叫响。
(三)创建文明城区,提升休闲观光农业魅力
近年来,我县深入开展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区。投入3亿多元,建设了16平方公里的邙岭生态园、10万亩的黄河生态园、7500亩的黄河大观生态园三大生态精品工程和黄河防护防浪林、索须河、贾鲁河三大林带,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3个,市级生态镇2个,市级生态文明村3个,初步实现了“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目标,全区林木保有量6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生态价值估算40多亿元;投资4.1亿元,全面实施了以防洪除涝、美化环境为目标的“三河一渠”(贾鲁河、索须河、枯河,东风渠)综合整治工程,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效果,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区和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同时,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全区绿地面积达230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11.5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0%以上。2010年3月,我区被省文明委命名为首届“河南省文明城区”。
(四)强化扶持力度,增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动力
一是出台政策扶持。制定《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积极鼓励海外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了“政府扶持、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二是抓好土地规模经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了区、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采取转让、租赁、招标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集中,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三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将人才培养纳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投资4000余万元建立了农民培训中心,每年设立300万元“全民创业扶持基金”扶持农民创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家门口就业计划、“就业直通车”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休闲观光农业管理与服务、行业服务规范等业务技能培训,2009年共培训农民56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取得的成效
(一)休闲农业迅速发展
紧紧围绕城郊型高效农业的发展定位,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提出了“东部养牛,西部种花,中部种无公害蔬菜,北部建高效观光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7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3万头奶(肉)牛养殖基地、1万亩高效观光农业基地、1.8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和1.4万亩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叶菜类蔬菜供应量占郑州市场的80%左右,淡水鱼除供应郑州市场外,还辐射周边城市。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区拥有三全食品、思念食品、毛庄绿园等2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与广大农民初步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
度。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丰乐农庄、四季同达生态园、黄河富景生态游乐世界等11家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140余家农(渔)家乐为点缀,具有独特黄河风情、悠久黄河文化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带,连续6年荣获郑州市现代园区建设一等奖。
(二)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经营类型多样,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一是科普教育型。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兼顾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等功能,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和农艺技术的应用,展示、示范和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郑州市天园农业有限公司为典范,大力推行“养殖+沼气+种植”的种养模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全省循环农业亮点。二是休闲度假型。在原有现代农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基础上,兴建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度假、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内容。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依托高新农业示范园,开发旅游、会议接待等项目,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收入6000万元,成为省会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态旅游观光中心和大型会议培训基地。三是特色产业型。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带和农业资源为载体,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等项目。河南富景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坚持旅游经济与生态农业相融合,让人们零距离观赏黄河风光,采摘有机葡萄,体验黄河文化,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四是创意农业型。以郑州农业高新区为依托,按照“高新园区化、农产品开发创意化,园区经济品牌化”模式,走创意农业发展之路。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500亩郑州农业高新园区,逐步建成郑州市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及成果转化中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推广中心,农业高新区项目管理服务中心和城市近郊游游客集散中心。目前,园区已成功培育出亩产突破900公斤的彩色高产优质小麦,建立400亩彩色红薯基地和200亩的糯玉米基地等创意农业项目。五是民俗文化型。以农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体验生活为特色,培育了黄河人家、惠源生态园、贾河村人民公社等140余家农(渔)家乐,吸引了大批游客。
(三)品牌效应日渐凸显
在农产品方面,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生产资料统一进货、生产技术统一规程、产品质量统一标准、包装统一形象的方式,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目前全区拥有已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21个,注册了“蔬情苑”、“毛庄绿园”、“滴滴香”等一批农产品品牌。在现代农业园区方面,丰乐农庄倾力打造4A级“黄河谷·马拉湾”品牌,引起国内现代农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据统计,2009年,全区共接待大型会议1300余场,接待游客4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5亿元。
(四)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随着以休闲、观光、度假为主的城市近郊旅游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而且增加了农村的就业机会。一部分农产品直接在田间地
头就地销售,减少了运输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损耗;一部分成为当地宾馆餐厅的食品原材料,加工后价格成倍上扬。全区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65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5亿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6000余人。2009年,全区三产结构为7:48:45,农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为36%,形成了现代农业、生态型工业、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启示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有惠济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之路。
(一)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
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政府的多方支持至关重要。政府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服务规范,举办活动宣传造势等,可以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同时,必须考虑到休闲观光农业具有的形式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等特点,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是休闲观光农业成功的关键。事实证明,“政府+园区+景点+农业”发展休闲农业的模式是可行而有效的,它将旅游产品与客源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企业、农户和游客之间良性循环。
(二)注重把握定位和理性开发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产业布局,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三)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推介
大型的节庆促销活动,对于展示近郊休闲观光游的形象,提高近郊休闲观光旅游的名气,营造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氛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惠济区每年举办农事节庆(节会)活动,通过主题鲜明、参与性娱乐性强、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拓展和挖掘农业旅游市场,积极创造条件,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提高了休闲观光农业知名度,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山西兔业基本情况
(一) 条件。
全省境内山川相间, 山地多, 平川少, 饲草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兔业养殖得天独厚的条件。
1.山西兔业历史。
山西省养兔业历史悠久, 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56年初次引进日本大耳兔、苏联黑优兔、青紫蓝兔、力克斯兔等品种。到50年代末家兔年末存栏99.46万只, 出栏0.32万只, 生产兔肉4t。进入70年代后, 随着国际市场对兔肉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外贸部门为了组织更多的货源出口, 完成创汇任务, 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奖励政策,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兑现,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兔的积极性。70年代中期家兔年末存栏创历史最高峰达765.60万只, 生产兔肉4381t, 居全国第二, 并被列为全国冻兔肉生产基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 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改革和调整, 养兔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种兔质量与商品兔生产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兔肉产量也相应增幅较大。70年代末家兔存栏462.29万只, 出栏878.0万只, 生产兔肉8283t。80年代家兔存栏281.09万只, 出栏872.45万只, 生产兔肉11556.3t。
2.山西兔业现状。
进入90年代后, 家兔年末存栏基本稳定在200万~300万只, 出栏500万~700万只, 生产兔肉8000~9000t。调查结果表明, 到2006年年末家兔存栏271.49万只, 出栏499.89万只, 生产兔肉7419吨。家兔饲养以临汾、运城、长治、晋中、晋城等地数量多、发展快, 饲养量、兔肉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84%和82%。自2004年以来我省兔业发展形势喜人, 发展趋势稳中有升。据调查统计, 全省家兔生产2004年存栏279.33万只, 出栏481.66万只, 兔肉产量7175t;2005年存栏308.80万只, 出栏494.64万只, 兔肉产量7352t;2006年存栏271.49万只, 出栏499.89万只, 兔肉产量7419t。
(二) 特点。
通过对11个地市兔业发展的现状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结果表明我省兔业发展具有如下3个特点:
1.家兔饲养分布不平衡, 各地重视和扶持程度有差异。我省目前主要是以饲养肉兔为主, 皮肉兼用型獭兔为辅, 家兔饲养遍及全省100多个县, 占总县份的90%以上。各地市的兔业养殖也是集中在某些县里, 分布不均匀。2006年年末家兔存栏3万只以上的县全省共有26个, 太原市:晋源区3.01万只、清徐县3.57万只;大同市:阳高县3.83万只、天镇县3.72万只;长治市:襄垣县5.98万只、屯留县3.70万只、壶关县7.84万只、沁县9.35万只;晋城市:陵川县3.02万只、泽州县8.72万只、高平市5.11万只;晋中市:太谷县7.18万只、灵石县8.81万只;运城市:盐湖区3.63万只、临猗县4.42万只、万荣县11.29万只、闻喜县8.16万只、新绛县3.81万只、绛县6.02万只、垣曲县5.17万只;临汾市:尧都9.60万只、曲沃县7.93万只、襄汾县58.60万只、洪洞县11.66万只、浮山县3.85万只;阳泉、朔州、忻州、吕梁养殖规模较小, 没有兔存栏3万只以上县。
对各地市2006年年末家兔存栏3万只以上县的情况统计结果表明:目前我省家兔的主要饲养县分布在临汾、运城、长治、晋中、晋城, 2006年年末家兔全省饲养量最多的5个县是襄汾县、洪洞县、万荣县、尧都县、沁县, 存、出栏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37.02%、35.97%。
各地市政府重视和扶持程度不一样, 其中尤以长治政府扶持到位、力度大、成效大, 兔业发展快。2006年年末家兔出栏达到100.67万只, 部分县兔业产业化程度高, 已经形成一定规模。2007年长治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 对武乡、沁县、平顺、长子等6个县建设18个肉兔出口生产基地进行补助 (每个基地补助30~50万元) 。正在投资建设的基地分别有:沁县6个 (南里、双沟、段柳、长街、郭村、冀家凹) , 武乡3个 (刑村、滥漳、关家脑) , 平顺1个 (莫流) , 长子2个 (暴村、王家疙道) , 长治县3个 (河下、北崖、西池) , 襄垣3个 (侯堡、东故县、桥头) 。每个基地占地1.33hm2, 年出栏在6万只以上。另外沁县政府从2005年开始大抓“三养” (养兔、养鸭、养牛) 工作, 每只种兔补助10元, 目前该县肉兔饲养量达到了近50余万只。
2.兔业公司发展迅猛。各地市兔业公司迅猛发展, 近年来涌现出很多大规模的公司。公司一头连着国内为市场, 一头连着千万家养殖户, 并且承担着技术指导, 带动了本地兔业的飞速发展, 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养殖加工模式, 产业化链条拓展日渐完善。目前我省规模较大的兔业养殖、加工公司有:山西万禾兔业有限公司、山西泉洲兔业有限公司、垣曲华鑫兔业有限责任公司、晋城高平市南阳兔业有限责任公司、侯马市晋良兔业有限公司、长治市高新区宏泰养殖有限公司、襄汾晋獭兔业有限公司等。
3.兔业发展总体势头良好。我省拥有丰富的饲草与饲料资源, 具有发展兔业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现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 兔业发展迅速。尤其, 近两年商品兔的高价位运行刺激了农户养兔积极性, 龙头企业和养兔协会的发展带动了农户养兔, 多数兔农已经掌握了科学的养殖技术。2006年年末家兔存栏271.49万只, 出栏499.89万只, 生产兔肉达到7419t, 据调查2007年兔业发展迅猛, 家兔饲养量将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我省兔业发展总体形势喜人。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 部分地区养殖水平低, 科学养殖方式有待推广。
目前我省一些兔业公司和养殖户无论在兔舍建筑、饲养方式和管理水平上在全国农村养兔界也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但是, 在一些边远地区, 大多数散养户仍是以一家一户的传统的庭院式分散饲养, 生产方式落后, 养殖水平低, 管理粗放, 科学养兔意识和商品意识也都比较差。饲料以野草、农作物秸秆和少量树叶为主, 处于有啥喂啥传统饲养状态, 被称为“捎带”生产;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兔舍及配套设备简陋, 规模小;环境条件卫生差, 圈养居多, 兔舍内阴暗脏乱潮湿, 加上防疫接种不规范, 兔病泛滥;选种选配不重视, 饲料营养不讲究;品种的选择上不考虑生产性能, 只要听说能长到多大体重就认为是好品种。
(二) 兔业市场较为混乱, 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我省目前兔业市场没有形成一定的交易规则, 市场开发不够, 组织化程度差, 市场较为混乱。存在相当一部分散养殖户不了解市场行情, 养殖目标模糊, 饲养和销售行为缺乏组织协调, 较为盲目。一些散养户处于消除自产自销的封闭状况, 自行宰杀, 把肉卖给饭店, 或加工后销到外地;一些大户也只是通过小商贩把活兔成批量的销往河北、河南等省, 主要利润被中间环节占有, 由此制约了我省养兔业的发展。同时, 由于种兔市场缺乏统一监管, 导致种兔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兔业公司和养殖场, 由于近年来资金不足, 技术力量薄弱, 种兔生产制度不完善, 导致种兔质量不稳定, 品种出现退化现象, 生产出“优种而不优”的种兔推向社会, 坑害农民;有些地方“倒种”现象严重,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民致富心切, 打着推广优种兔的旗号, 高价卖出, 低价回收, 牟取暴利, 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扰乱和破坏了正常的种兔生产、管理、推广秩序, 阻碍了商品兔生产的健康发展。种兔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亟待加强, 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三) 组织化程度低, 服务体系亟待健全。
我省目前的兔产品多以原始产品销售, 相对利润不高。部分生产者和经营者或各自为政, 或松散联合, 常常出现分配矛盾, 没有再分配的有效调节机制来巩固产供销一体化, 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同时又影响了区域优势的发挥和产加销一体化形成。在兔业发展上, 宏观调控不够, 部门间协作不紧密, 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 畜牧部门负责发展生产, 拿不出资金来建设加工厂, 进行兔产品开发利用增值研究, 而外贸部门负责加工外销也拿不出资金用于基地建设, 只能是采取货源少时提高收购价格, 多时又降级压价的方法来保证经营产品的外销, 造成兔业史上几番几次的大起大落, 同时也严重挫伤了农民养兔的积极性。导致我省的兔产品的供销出现脱节现象, 不能完成一体化, 组织化程度较低, 服务体系急待健全。
三、对策建议
(一) 推广科学养殖方式, 提高养殖水平。
首先加强对兔业企业和养殖户的技术培训, 推广科学、规范和统一的养殖和管理方式, 不断更新理论知识, 提高业务素质。更要加强对散养户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 增强他们学科学、用科学能力, 从而提高生产水平。其次是通过培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推广适宜的养兔技术, 提高科技含量。此外, 还要坚持兔产品的增值研究, 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推广技术的同时, 采取措施引导转变传统养兔方式, 建立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导、分散标准化饲养为基础的养殖模式, 努力提高养殖水平, 提高兔产品质量和商品率,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逐步形成地方优势产业, 加速产业化进程, 提高养兔整体效益。
(二) 规范兔业市场秩序, 稳定兔业发展。
根据我省兔业市场的实际和发展趋势, 明确发展思路, 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兔业市场秩序。政府要正确引导, 加大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打击炒种、倒种的不法行为, 保护养殖业的利益, 让养殖户把握市场行情, 明确养殖的目标, 避免盲目发展。兔业协会在为养殖场户提供种兔供应、计划免疫、兔舍修建、商品兔销售等服务的同时, 要积极推行“六统一”模式即统一养殖规模、统一圈舍标准、统一供应兔种、统一中介服务、统一产品质量, 从引种、繁育、规模与分散养殖到饲料、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规划, 分析发展态势与市场前景, 组织销售, 布局重点区域, 配套发展措施, 培育和维护正常的生产和市场秩序, 积极促进我省兔业健康快速稳定的持续发展。
(三)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组织化程度。
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精神,加快我乡水果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6月30日,我乡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及各村支部书记、主任共69人,对山海关休闲旅游农业进行了实地考察,重点走访了xx风景区和xx镇万亩樱桃采摘园。具体情况如下:
一、山海关长寿山休闲旅游带动樱桃采摘业发展概况 山海关是我国休闲旅游农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休闲旅游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农民的就业增收。长寿山位于山海关城东北9公里处,区域面积175公顷,主要由悬阳洞、神医石窟等胜境组成,被誉为长城脚下的天然园林,为国家级风景区。整个风景区,以自然风光为基础,以长寿延年人文精神为主题。风景优美,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xx镇的万亩樱桃基地,就位于长寿山的脚下,依托旅游圣地,通过政府引导,实现了旅游业促进农业发展的最佳结合,形成了以xx新建村为核心,以万亩大樱桃为主阵地,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个村的集生态旅游、田园观光、果品采摘、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格局。我乡考察团成员来到了xx村村民张x经营的金华采摘园,进行了实地考察。据张x介绍,他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种植了7亩樱桃树,亩产约4000斤,在樱桃成熟的季节,大批的客商会来到当地进行收购,价钱在每斤8元左右,年纯收入达到7万元,在石河镇每家每户都种植樱桃,他家在当地属于中等规模,很多旅行社也经常带着游客光顾他的采摘园,观光采摘使他的收入锦上添花。
二、xx镇休闲旅游农业特点
1、政府正确引导,提供多方位保障服务。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无偿提供大樱桃苗木或新栽植大樱桃每亩补助150元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果农的栽植积极性,目前大樱桃栽植面积占全区果树面积的77%,形成了规模生产。为了有效的改良品种结构,几年来先后从山东、大连等地引进了10个新品种,从日本引进了16个新品种。政府每年都举办大樱桃节,发展观光采摘。自2006年以来已成功地举办了四届“山海关大樱桃节暨乡村旅游节”,更进一步促进了大樱桃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山海关大樱桃的知名度,增添了旅游观光的新亮点。
2、品牌特色突出。2001年9月山海关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樱桃之乡”称号,2002年被河北省质量奖审定委员会、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获得了28000亩的省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2008年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认证,申绿获得成功。
3、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2006年启动实施了大樱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并公布了《无公害食品大樱桃栽培技术规程》。通过技术培训等形式,把此项技术推广到每个大樱桃栽植者手中。经过几年的项目建设,大樱桃的面积、产量、产值均稳步增长,大樱桃的果品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
三、我乡旅游农业发展情况
xx乡位于大小虹螺山之间,拥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很多游客都来到我乡登山旅游。我乡盛产杏、梨、李子、大枣等水果,尤其是大枣早已久负盛名,配套的大枣批发市场也吸引了无数客商前来批发。我乡与xx镇的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拥有旅游资源及水果产业。而我乡的观光采摘业尚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为百姓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实惠。据此,我乡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将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学习xx镇的先进生产和销售模式,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打造自己的水果品牌,并依
托虹螺山旅游资源,建设水果观光采摘园,从而带动我乡水果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推进我乡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1、提高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提高有关部门及社会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切实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考虑,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农业在发展经济、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旅游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要重视科学规划。我乡各村村情不同,发展的水果产业各不相同,打造采摘游品牌时一定要进行合理规划,要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各村实际特点,依托当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
3、要优化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环境。一是领导必须重视,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加强服务;二是政策宽松,就是要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4、要加快完善服务体系。发挥各部门能动作用,结合自身实际,在教育培训、信息交流、创业辅导、融资贷款、管理咨询、宣传推介、规划设计上加大工作力度。
5、要加快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休闲旅游农业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开发,它的发展涉及农业、环境、生态、环保、教育、经济、社会、旅游、医疗、文化等,是一个大的产业链条。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不仅要把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把每个链条上的经营者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休闲旅游农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
6、要注重优势企业、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的培育。提高休闲旅游农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关键是要打造品牌企业和品牌
产品。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基础,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休闲旅游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山西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07-10
山西农业发展09-08
山西农业07-06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06-20
山西写生报告07-09
山西平遥考察报告09-06
山西高平科兴新庄煤业有限公司发展纪实07-07
山西省征地补偿标准09-27
山西财经大学毕业生酒店实习报告11-17
山西省物业管理条例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