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精选12篇)

音乐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毫无疑问音乐成为帮助人们舒缓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让人们通过音乐得到更有效和舒缓的放松,可以在教育阶段,就将音乐教育生活化。音乐教育生活化就是指在上音乐课的过程中,音乐教师教会学生仔细聆听自然的声音或通过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的赏析,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层次;生活化

一、音乐教育的三个层次

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好的开展音乐教育生活化,则需要音乐教师首先了解并掌握音乐教育中的三个层次,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打好音乐基本功

音乐教师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音乐,那么就需要学会抛弃音乐中华而不实的地方,寻找其最根本的特点,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将音乐的基本功做扎实,为以后的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一首音乐作品的表达是节拍、旋律、歌词和演唱者对音乐本身理解的综合体现。我们将音乐中的旋律和音准作为音乐的本质表达,但是这往往被音乐教师所忽略。我们看到很多音乐演奏大师能够毫无压力的将音乐及其自身的思想完全的表达出来,这也依靠其本身扎实的基本功。所以音乐教师要想达到好的上课效果,就需要其练好音乐的基本功,做到上课游刃有余。

(二)了解音乐创作背景,掌握音乐思想

每一首音乐都有其要表达的思想,其背后都存在着故事。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水平,让音乐成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和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想要表达思想,首先要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音乐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对音乐要表达的思想都不能完全的掌握,怎么能做到有效引导学生思想的工作呢。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授课之前,应该对本节课要教授的音乐曲目提前有全面的了解,如提前掌握其创作背景和其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对音乐曲目做到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音乐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音乐思想的表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理解和表现。只有扎实的打好音乐基础,才能真正意义上展示音乐的意。能够在上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音乐的本来面目,才能够称的上是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在一个合理且正确的角度,向学生做好音乐的展示和授课,是这一个层次的重点。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

理解音乐的最高层次,就是能够做好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那么音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想必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回答,一百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但是最主要的是,人们能够抛弃音乐的一些外界因素,展现出音乐的本质,从而引发来自于心底的共鸣。这也要求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授课时,能够抛除来自于外界对于音乐本身的干扰,展现出音乐最原本的声音,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即使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但总会存在相同的情感。即使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但是对于父母的爱和对国家的爱一定都是相同的。音乐教师如果能够进行音乐授课的过程中,将学生内心最本质的情感激发出来,便可称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

二、实施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与生活有关的音乐

好的音乐对于音乐的聆听者来说,是一场听觉盛宴。毫无疑问,在音乐教育生活化的背景下,为了达到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的目的,应该选取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作品。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各种声音的习惯,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指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倾听,让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自身的情感代入其中。生活中的聆听可以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来自于自然的声音,第二种声音就是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声音,第三种声音,就是真正音乐的声音。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活用学生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对于声音的认知。

(二)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

在学生的不同阶段,要选择适应该阶段学生性格特点的`音乐教材,能够让他们更快更好的融入到音乐教学的情景当中,达到更好的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目的。例如,在幼儿园阶段,音乐教师就要尽量选择活泼有插图的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阶段,应该选择一些爱国或民族的歌曲,加强学生对国史和民族特色的理解。总而言之,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对于音乐教育生活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三)创造合适的精神世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好的音乐有正确引导学生自身发展的作用,坏的音乐则有腐蚀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因为学生喜欢音乐,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音乐来培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一方面满足学生放松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缓解他们因学习造成的精神压力。

三、结语

音乐教育生活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其中主要有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学校的不重视和教师的不专业等因素。所以要顺利开展音乐教育的生活化,不仅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也应该注意培养专业的音乐老师,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哈罗德艾伯利斯.音乐教育原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2:120

音乐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 篇2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品德,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关系到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格的构建,鉴于此,新课改提出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注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展现更多的生活气息,使教学活动更具活力,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借此,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展开分析探讨。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堂教学更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小学生来说,受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书本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不足,如果在课程导入的时候能够选择小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会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结合其活动体验的逻辑规律,选择贴近生活的素材应用到具体教学中。以“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为例,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教材列举了《苏秦刺股》的故事,但是故事发生的时代久远,让很多学生感到虚幻,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好笑,不能理解。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教学中,我并没有仅仅围绕课本的内容展开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我给班里的学生播放了一则《苏秦刺股》的动画视频,别出心裁的课程导入方式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在看完动画视频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你在这个动画视频里学到了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也碰撞出了很多令人感到意外的思维火花,在小组内部讨论了十分钟以后,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大多表示要以苏秦为榜样,认真学习,长大后成为一名成功的人等。在此过程中,我并没有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引导,但教学效果令人非常满意。

二、创设情境,增强体验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也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提炼,要想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除了必要的口传心授以外,教师还要能够充分重视对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各种实践体验中不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让教师的教学做到不着痕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新课程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践行生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现从传授者到引导者身份的转变,走下讲台,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和学生一起开展生活化场景的设计和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吸收知识,并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以《战争何时了》一文教学为例,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播放有关战争的视频和图片,为学生再现南京大屠杀等惨烈场景,通过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将学生“带回”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视频中有很多与小学生同龄或者更小年龄的孩子,他们本该有着幸福的生活,却被刽子手们残忍的杀害,对比发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强烈的反差将课程教学推向高潮,引发孩子们对战争、和平、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让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增强对和平的追求和热爱,能够很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丰富教学,拓展平台

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已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进一步丰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除了充分挖掘课本内容外,还要从课外生活中获取更多的素材和内容,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丰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对课本知识的感悟,实现在真正““生活”中熏陶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为例,可以和班主任商量开展一次班级大扫除活动,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将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教室面貌焕然一新,通过自己的双手将教室变得更加干净美丽,也更能让学生获得满足和成就感,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加深对孩子的教育。再以《伸出爱的手》为例,该节内容讲的是残疾人的生活有很多不便,希望我们伸出友谊的双手去帮他们一把。对于该节课程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去特殊学校亲身观察一下残疾学生的生活,回到教室以后让学生试着蒙上眼睛、绑住一条腿或者手在教室里走一圈或者拿起书包,换位思考,亲身“体验”残疾人生活时的内心感受。再向学生讲一讲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如钱××,在4岁的时候遭遇车祸,截肢失去双腿,将半个篮球套在身下,借助胳膊在地上爬行,经过自己的后天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并获得了很多奖项。号召大家在精神和物质上给残疾人更多关爱,共同构建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从教学的角度展开积极探索,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优化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选择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使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为其今后的人格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土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5.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探讨 篇3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引言:注重对中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真正促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也是走向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过程也是完成初中生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辅助初中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其健康完整的人格,使其在发展中获得满足感。

1、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1.1整体性

整体性指的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个全体性的教育,是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不可以脱离实际生活。假如单独抽离当中的一部分,都会造成教育的片面化。整体性关键展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与整体性生活互相关注。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知识的所有,而是全面发展的知行德美,强调政治生活的全体性就是要坚持知行德美全面发展,不可以割裂开来。二是需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一起促进,在生活中互相感化与改变,实现一起进步的目的。三是需要品德教育不是由专人负责的教育,而是贯穿于学生终身的全程教育。

1.2开放性

生活本身的特点是开放性,因此开放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具备足够的活力。在持续创新中求发展,持续开拓进取,保持生机。思想品德教育的开放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墨守成规,要有选择性与针对性,使课堂上的品德知识指导实际生活。对于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我们要实施肯定或者否定的反思,防止与外界的隔离。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形势需要政治教育不再是陈旧的封闭式与控制型教学形式,要让学生了解到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看到人生百态与群众疾苦。

1.3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后目的是指导实践。人们不可以总是纸上谈兵,需要学以致用。优秀的思想品德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许多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发觉之前学到的政治知识没有一点用武之地,这就变成了中国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悲哀。所以教师要活学活用,在教学中注重实际演练,指引学生去感悟与体验生活。

2、将课堂作为主阵地实施生活化的教学,从而让生活融入到思想品德课堂

2.1新课引入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它是学生得到知识、视野开阔的关键动力,可以让学生的各类感觉处于活跃状态,能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布鲁纳说:“所学材料的兴趣就是对学习最好的刺激。”而思想品德课教育理论性相对强,假如单单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学习那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经过就会变得特别索然无味,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假如把思想品德教学中抽象的知识详细化,繁杂的问题简单化,难懂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生活化,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把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素材引入新课是个非常关键的途径,它既能够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与事,也能够是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国内外重大事件,让新课接近生活,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生活现实,开发与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注意的话题,环绕学生在生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与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与标准,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2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生活化,为学生供应一个轻松的气氛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假如太过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最后对学生的学习不利。因为初中学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时政新闻教师要激励学生在业余的时间内看一些,而且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应用新闻播报以及时政知识的抢答的方式来让学习内容获得丰富。教师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新闻,从而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提升,最后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加具备生动性和丰富性,教师要应用多媒体方法来实施教学,从而可以把视频、照片、图片和影像和思想品德课堂严密结合起来,最后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生活化,能够充分施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2.3重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能力

在中学期间,中学生通常是经过老师或者书本上认识一些思想政治理论,只是认识一些相对简单的东西,不可以对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深入的探究,不可以踊跃积极地用理论知识来指引实践,让自己在实践中更好地诠释理论知识。中学生要试着把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素质。中学生还要尝试着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自己对是非判断的观念,让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从培养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可以培养学生充分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性,推动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推动本身的全面发展。

2.4捕捉生活素材,在活动中体验

教材中来源于生活的语言文字,表现的是生活,也为生活服务,所以字里行间常常传递着生活的气息,所以教师就要从生活开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驗,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与之形成共鸣。“纸上得来总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教师滔滔不绝的说教也比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的点滴感受。这种体验的积攒,变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变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限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例如讲尊重残疾人,不如让学生拄着拐杖走路或蒙着眼睛活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团结的关键性,我布置了一个搬讲桌的活动,先让一个全班力气最大的同学搬,他使出全身力气也搬不动,再让四名同学分别往不一样的方向搬,还是搬不动,最后让四人齐心合力往一样的方向搬,结果搬动了!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动手参加边思考为什么。就这样,在真实有效的活动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孩子们真正的懂得了。

结语:

增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建设。中国以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为核心,让中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经过中,我们要时刻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展现新课程改革中要求课堂回归生活的理念,施展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设置的生活化、实例化优点,有效完成课堂的互动,让思想品德课堂的气氛从死板转变为活跃,学生情绪从被动消极转变为踊跃积极,从而完成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与探讨 篇4

(云南省宣威市第四中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高中政治生活化问题逐渐走入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仅获得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要说明了当前高中政治生活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

从目前的教学大环境来看,我国高中政治教学现状并不乐观,部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停留在热闹和活跃的表层上,因此,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改革迫在眉睫,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把生活经验政治化,是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中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含义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它与人的需求、愿望、情感和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可以将生活视为教育的基础,生活中蕴含着无数的教育因素。而课堂过程作为学生的生活过程,也是学生个体生命历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育必须服务生活,而生活必须影射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为出发点,将政治和生活相联系进行教学,实现“政治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政治生活化包含了三个要点:(1)要日常生活课堂化,政治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把教学内容和一些生动有趣、具有活力的东西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2)现实生活学生化,政治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做到反映现实,更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政治学习不会与现实脱轨,变为形式上的教学。(3)可能生活化,将学生的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现实为立足点,才能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向可能生活。

二、高中政治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1.顺应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高中政治课程应当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要求为目标,把政治理论知识融于社会生活之中,通过生活构建?W科知识的基础体系,使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在课程学习中有机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在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中,应该贯彻“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才能为高中生的身心成长提供更为开放和广阔的空间。

2.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在需求

由于高中政治教育整体性的限制,大多数高中生认为政治课枯燥乏味,缺乏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埋头做自己喜欢的事,兴趣来了就随便听一听,没有兴趣时便睡觉,学生产生这种消极态度的原因是高中政治课堂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显得过于枯燥和抽象。因此,通过政治课堂生活化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带入生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3.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高中生正值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身体和心理都趋于成熟,精力旺盛,喜欢争论,个性上逐渐开始要求独立,思想政治课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其本质就是体现生活真知,只有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现象,才能为政治课堂联系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能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当前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现状

有调查显示,目前的高中生对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了解程度还不到50%,甚至有多于20%的学生完全不知道政治生活化,高中生对生活和政治学科之间的联系不甚了解,对于一些国际上的热点政治问题和时事也没有任何兴趣,然而,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将生活和政治教学结合起来自己会非常有兴趣,并且认为,政治课和生活的有机结合对于培养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鉴于目前的现状,教师非常有必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情景设置和情景体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的政治课堂搭建生活化的教学平台。

四、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就学习相关问题和教师进行讨论,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殿堂,并且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执行统一的实践性原则

高中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应该遵循实践性原则,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在课堂上将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与活动等多种形式去学习,让学生的思想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顺应教学改革的大潮流,高中政治课构建“生活化课堂”势在必行,然而我国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实施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进一步推进带来阻力。本文就高中政治生活化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探讨论文 篇5

为了让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学校应建立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研究小组。学校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刚刚迈入社会的年轻教师。老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对于新型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理解能力较低,而年轻教师虽有新型的生活化教学理念,但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学校应将两者进行中和,建立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研究小组。让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探讨,从而制定出既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又要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为了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生活化教学效率,教师不应仅限于校内的研究与探讨,还需要到优秀的学校与其英语教师进行交流和学术的探讨,从而提升英语教师的教学经验。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的制定生活教学情境,将生活化教学情境融入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轻松、愉悦的学习英语。教师在制定生活化教学情境时,既要符合现代的生活环境,又要符合现代教学特点,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小学生天生好动、好玩,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生活化教学内容。

三、强化生活化教学内容

音乐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 篇6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的习作。如何使学生由害怕作文到喜欢练笔呢?

(一)构建开放式的习作教学模式

1.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这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2.体验生活,自主习作

体验,是由自己亲身经历、感受和体味得来的生活经验。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自然就会生发出借助笔来表达的愿望。

(1)命题求“宽”

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产生表达的欲望,这样写作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就会变“我怕写”为“我乐写”。所以,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主权,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真实。

作文命题不在于大小,而在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述我情”的条件。学生有一吐为快的冲动,乐于写、爱写,写作时就感到轻松愉快,没有压力,这样才会写出生动、有趣而又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来。所以,教师应充分了解什么材料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能写并且愿意写、想写的。凡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感触比较深的,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能展示自己才华的题目都可以写。事实证明,学生自己命题,确实能写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来。

(2)选材求“广”

作文来源于生活。但学校生活毕竟有限,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园,进入社会,尽可能接触各种人和事。我们可有意识地组织活动,让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如进行写人作文的训练时,学生往往会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如果教师在作文前组织学生开展“夸(某人)”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的时间去有意回忆,并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可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

(3)形式求“活”

我们不应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等活动中,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回归生活,创造生活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作文教学同样如此。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是言语学习与实践应用相分离。因此,在生活中写作,既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服务于生活,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基本观念。当然,生活不应是作文的唯一源泉。作为学生,生活的积累和积淀固然重要;想象,也是学生的生活之一。所以,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学会创造生活。

(二)营造校园生活的良好环境

1.创设课堂练笔的良好氛围

将阅读与练笔紧密相结合,实现“读中悟写,以写促读”的目标。通过阅读,学生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通过自主练笔,学生养成自主表达的良好习惯。

2.创设大阅读的良好氛围

学校长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班级成立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览资源。语文教师精简学生作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大阅读。

3.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并记好读书笔记

班级要认真上好读书课,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摘抄,使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学会积累,学会习作。学期末评选出班级的“阅读大王”。

4.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读与写、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如班级教室开辟“生活化作文”栏目,为学生提供成功的舞台。每学期末评选出“作文之星”,并予以鼓励;班级编辑作文集,使每个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班级每学期举行一次现场作文竞赛,并将获奖文章装订成“学生生活作文集”。

(三)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1.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交往,提高认识,发展语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利用家长学校,宣传大语文思想,引导家长为子女开辟小书房,使学生在家拥有良好的读书环境。

音乐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 篇7

1. 目前我国中职语言教学的现状

目前, 我国中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中职语言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 需要中职语言教学过程中,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当前, 中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基础较差, 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足;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学校师资力量匮乏;教学中缺乏丰富的生活素材, 英语教学的应用性不强等。例如, 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比较差, 学习能力较低,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只是在浪费时间, 因为自己以后不会出国, 或者周边的人都不讲英文, 不需要自己学习等。这种英语学习的偏见, 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和无所谓心理, 不能真正实现对英语知识的学习。

中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缺乏丰富的生活素材, 基本上全部依赖教材实现教学的情况。很多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对英语教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实际生活经验不足, 在教学中不能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教学缺少针对性, 教师和学生缺乏积极性, 是一项恶性循环, 不利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实现。

2. 中职语言教学中生活化教育的意义和应用

中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应用生活化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化英语教学方法的应用, 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发教学的教学热情, 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了中职语言教学的教学水平, 有利于语言教学效果的实现。为了保证中职语言教学中生活化教育的有效应用,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1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生活化教育的应用过程中,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实现, 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分析目前我国中职语言教学的现状,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都缺乏学习热情。而且,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 所以在学习英语的时候, 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些原因, 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水平比较低。而且, 因为一些中职学校的语言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用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相对来说, 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教学过程比较枯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实现和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 所以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比较差。因此, 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对生活素材的应用, 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更好的生活, 学会学习。

2.2 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 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 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中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的积极性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直接的影响。但是,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场景比较单一、刻板, 不利于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动性的发挥, 所以需要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结合实际生活,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是一项有效的语言教学方式, 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中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还需要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相关的成功教学经验,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质量。例如, 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情境性话剧或者电影等, 应用这种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实现英语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说英语的习惯, 实现英语学习和学生日常生活的真正结合,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和水平。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中职英语教学的过程,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 为中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中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针对中职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应用生活化教学, 从不同的方面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应用, 才能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素霞.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情感教学策略的运用[J].当代职业教育, 2013, (04) :89.

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探讨 篇8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3.6

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大脑与智力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幼儿园教育能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美术教育可以说是幼儿成长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具有多种功能的教育效果,它不仅可以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动手和动脑的协调能力,还能够开发幼儿知觉和情感的潜力,而在当今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发展中,生活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幼儿园对美术教育生活化的认识不足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生活化的发展重要性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认识,但是普遍程度上的重视程度还相当不足,幼儿园以及教育部门在生活化形式的美术教育的探讨和发展中,虽然提出了相应的提倡方案,但是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却并没有付诸实践,对于这一课题的相关投入也相当不足,在教师课堂教学中也并没有严格的实施生活化美术教育的规定,这种状况的出现直接显示出了幼儿园以及教育部门对美术教育生活化的重视的缺失,而这种忽视则表现出了他们对这种形式的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的问题,这是幼儿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难题,必须循序渐进将生活化的教育模式逐渐融入到幼儿的美术课堂,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普遍程度的认可和重视。

2、师资力量以及开发力度不足的问题

在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模式推广过程中,一般由幼儿园的美术教师或具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进行演示,但是,往往会出现美术教师无法适应生活化模式的传授方式的情况[1]。在实际的教师传授过程中,生活化的教育形式往往只是成为了一句口号,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教师主要的教育方式还是传统的美术教育形式,知识和美术技能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对幼儿自身生活体验的发掘也并不深入。幼儿园在专业师资力量方面也比较缺乏,教师的专业素质与现代化的幼儿教育相脱节,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发展。另外,幼儿园美术教育在生活化的开发挖掘上也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可以说是一个新型的教育模式,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我国在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方面开发程度还远远达不到幼儿教育的要求,有的教师也只是在美术示范课上进行过教学模拟,在日常的课堂教育上则没有具体的实施,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生活化程度还比较低。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改进策略

1、立足教育实际,提高生活化教育的认识

如果美术教学内容脱离儿童生活,让幼儿机械地跟着教师的范画学画一些陌生的、枯燥的图案,幼儿在学习中就会处于服从和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做法会严重压抑和挫伤儿童对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在选择教育内容上,教师应该积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增强其对自然景观、生物的感知与认识,比如让幼儿描绘自己眼中的学校,不同的学生肯定会非常积极地根据自己的思想画出不同色彩的校园环境。幼儿园以及教育部门也应该增加相关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加校园环境的美化程度,让幼儿感受到更加丰富的外界自然环境。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节日的主题创设不同的教室情境,新年期间就可以把教室装扮的红红火火,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春联、剪纸等进行布置,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美的元素,体会节日的热闹气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幼儿热爱生活的态度的养成。

2、丰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素材内容

源于生活的材料因具有具象性、熟悉性、丰富性的特点,容易与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亲切感,让美术活动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3]。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大自然中获得美术的材料,比如石头、树叶、花朵等等,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再只是局限在画笔和纸张两种元素之中,它的形式将会越来越丰富多彩。通过从大自然中获得美术的灵感,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開发,而且可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另一方面,美术教育的生活化还可以从日常的生活物品中获得素材,对平常废旧的不用的物品进行再次创造,有助于调动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创新能力发展的主动性,比如利用一些废弃的饮料瓶盖,通过不同的摆设就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动物或者是植物的造型,再比如,通过收集各种包装盒(茶叶罐、牙膏盒、香皂盒),引导幼儿经过组合、变形,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楼房、机器人、汽车等造型,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为环境保护做出一定的贡献。

结束语:

美术教育生活化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创新与革命,是未来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生活化的教育形式不仅有利于幼儿亲身感受、体验生活,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获得美的感知和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幼儿感知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幼儿个性化的培养非常有利,同时也能够推动幼儿美术教育的不断革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菲.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3,14:155-156.

[2]顾玉兰.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2,08:64-66.

音乐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 篇9

【摘要】道德与法制课程是一门以德育为基础的学科,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生活化,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强化生活化实践活动。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146-02

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学习。道德与法制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体,注重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习实践的新教学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过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生活。在此,笔者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作了一定的探讨。

一、教材编写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我是小学生啦》为例,本单元针对儿童开始上学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分别对儿童的学生身份认同、建立新的同侪社交群体、熟悉和了解新生活中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成人群体、认识与熟悉自己的求学之路这四个方面对儿童进行引导,帮助儿童以积极的心态顺利开启上学生活。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创设生活情境也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进入一个充满情感、易于沟通、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切实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易于学生接受教学知识,还有利于其将美好的情感体验转化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抓住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适当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循循善诱,“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在回味生活中,受到了教育。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内容具有以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的特点。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向学生呈现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在他们生活实际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而且在教学中,笔者深有感悟的就是生活其实都是一个个平凡的镜头,而这些平凡的镜头也更能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的办法,引导学生开展如课前收集材料、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等方式,让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的方式,强化自己的认知体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进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从而真正发挥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实际意义。而且现代教育理念当中非常重视和提倡学生在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从这一点来说教师更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并放手让他们深入生活,搜集相关的材料。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书本知识,还应结合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内容设定,空洞的书本知识会抑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如果能将课堂教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的各种是非对错,同时根据自己的是非观念对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判,也可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进而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活并了解社会。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仔细剖析,寻找高效的讲解方式,还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个人实践与体验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感悟,这有利于将学生的知识和行为一体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此外,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生活,社会规范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⒂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道德与法制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各种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充实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制素养。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 篇10

新《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陶先生在多年以前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现在的教育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幼儿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才是有价值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正是陶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新《纲要》让我充分理解,随时关注幼儿的生活,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寻找教育内容,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即生活中的教育点,不断地进行钻研与探索,挖掘教育素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何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来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让幼儿记住多少数学概念、掌握多少数学规律,而重在通过生活和游戏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学前儿童处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萌发及发展的时期,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应是一种启蒙性的教育。因此,在设定数学教育目标时应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

一、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生活化。1.整体、全面性发展为最终目标。教师在制定数学教育目标时,要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全面性发展为最终目标。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发展的水平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在数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数学教育目标的确立应当从幼儿角度出发,包括情感、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并且活动目标是可以预设的、评价的、明确的。

例如,在小班数学教育活动中,理解“1和许多”概念,教师将活动目标设定为“感知1和 许多的关系、理解数字1的实际关系、学习按照卡片取相应的物品”来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显然,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只注重了幼儿的知识技能,结合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我们可以将此目标的预设为:正确感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理解数字1的实际意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2.培养幼儿通过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要求教师通过能让幼儿理解、接受的数学知识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消化在生活实际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在让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这些基本的图形,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既熟悉又深奥,熟悉——因为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图形组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深奥——因为这是几何学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来的太抽象。那么在引导幼儿认识图形时,教师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实物展示、亲子制作等形式感知图形,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周围哪里有这些形状?孩子会积极探索生活中,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以及自己看到的建筑物等,都成为幼儿观察的对象。正如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教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现实世界,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以及周围环境的真实情景中,亲历探究和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幼儿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能让他们感到数学的有用,这样就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愿望,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实践证明,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幼儿越喜欢,因为生动、自然。

1.内容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每个幼儿的受家庭教育、自身思维的影响,幼儿对数学的敏感程度还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选择幼儿能理解的、感兴趣的并且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成幼儿喜欢的、容易接受的、并有一定的价值的活动,让每个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那么,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呢?

A、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创设生活化情景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新教材中的主题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教师可以将各年龄段幼儿数学发展的要求与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数学情景,寓数学教育于幼儿的活动之中。

如小班在开展“水果乐”的主题活动时,通过“分水果”的活动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针对小班年龄阶段发展幼儿数数能力、认识数字和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等要求,在开展“亲亲一家人”的主题活动时,通过“我的家人”、“我家的门牌号”、“我家的电话号码”等一系列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家里人的鞋子号码、身高、体重是多少,为家人选择物品,认识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运用数物对应、点数对应、声音与数字对应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并理解数字的意义。又如,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特殊的号码“110”、“119”、“120”,感知数字不同的意义。

总之,在通过创设主题背景下开展的一系列数学活动,能使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主动地体验、尝试,并积累感性经验。

B、通过区角活动的游戏开展,提供材料展开数学活动。

新课程强调幼儿园环境重在创设。区角活动的游戏情景应配合主题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可展开探索的操作材料,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如开展小班主题活动“娃娃家”时,可以在区角活动中提供材料,创设 “娃娃家”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杯子等整理物品等活动,引导幼儿感知、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

2.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在幼儿的生活中,和数学有关的问题无处不在。如幼儿的桌椅、茶杯、手帕、被子、玩具的等,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室外环境:大型玩具、树木、活动场地、固定设施等从高矮、大小、排列的规律进行探索;有如:幼儿在用餐时,可引导幼儿观察对应现象:每人有一把汤勺、两个碗,吃点心时,可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引导幼儿发现小朋友和餐具、食物是一一对应的,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数学教育形式生活化。

数学教育是一种多元化手段展示的平台,数学教育形式应不限于各种形式,应随机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很多教师在实施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干涩、无味的讲解,只能把答案强加给幼儿,从而让幼儿产生数学无趣的心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感知和体验。1.渗透到幼儿一日生之中。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涉及到数学知识,并且经常性、反复性出现,对幼儿数学的学习和解决问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幼儿动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与数学有关的问题,随机进行教育,生成园本课程。

例如:幼儿园盥洗室排队等候的小脚印标记、活动区域人员控制的标记、摆放玩具的标记、值日生分发碗筷等,都是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比较等数学内容的机会;再如,进餐时,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碗、勺子 的形状,从而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不仅会让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会使幼儿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内化能力增强,能较好的巩固幼儿学过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学习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比如:在建构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房子”,引导幼儿观察,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并且有几个;三角形的积木可以做屋顶,长方形的可以做柱子等,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知数学的乐趣。

音乐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措施

科学课程标准是倡导孩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融入学生的实际,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给科学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一、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做到科学教学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科学教与学的效率。因为,生活化的科学教学的实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科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给学生提供一个带有适当难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求知兴趣的学习支架,学生在一个熟悉的、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生活化科学情境中,在教师的积极启发引导下,沿着老师构建的支架,可以主动达成科学学习的三维目标,极大提高科学的整体素养。与此同时,老师也从事必躬亲的机械式教学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教师的主导教学功能,使得科学教学策略不断改进,创造性不断增加,教学效率日益提高,学生也日趋学得轻松、愉快和高效。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1、教学情境生活化。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 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 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获得自信, 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识别什么是科学。儿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心, 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 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要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过程也就相当于认知过程, 让自己的脑力得到充分的活动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中,教师不仅要开展相应的智力活动, 还要深入地挖掘学生非智力性的活动因素,如情绪、意志、感觉、想象等。这些因素的积极发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质量。因此,在科学教学里,教师要全面认识这些问题, 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把握他们的学习动机,然后根据实际的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不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增加常识教学,提高学习生活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其包含的内容千姿百态, 学生要想一下子掌握科学知识是不可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常识与能力培养, 让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锻炼,改善学习状态,同时增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新課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是工具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科学定理是生活化教学的躯体,而生活化教学是语言文字的灵魂。因此在理论的讲解中,教师要注意创新,渗透生活化的训练。

4、课外延伸,科学知识用于生活。

(1)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这一目标,就是希望小学生通过科学教育,在日常生活的态度方面发生一些变化。如:教学《健康生活》这一单元之前,有很多同学养成了各种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贪睡、偏食、个人卫生习惯不良、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意志品质不坚强等。学习后,学生重新制定“一天中的营养食谱”,设计“一天的运动计划”等活动方式,把科学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形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和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2)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用科学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在生活实际中合理使用方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了《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存在哪些噪音污染,并提出整改的措施。学生提出了在小区内设置提示标语,在汽车上安装消声器,在小区内栽植树木和设置隔音屏障等措施。

(3)用科学触角感知社会科技动态。在科学教育中,我们还要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如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推广新技术、宣传科学等等。又如:在学习了《材料》单元之后,学生感受到一种新材料的出现会从一个侧面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甚至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搜索信息,学生了解到各国科学家正在研制更新更好的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对于未来的材料,学生进行了展望和畅想,并用文字和示意图记录了下来。例如,保持恒温的布料,可以模拟出周围自然环境的环保服,可以变色的涂料、隐形材料等等。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 贯彻教学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教学里增强生活化也是现阶段亟需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晓清.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01).

[2] 葛怀杰.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山海经.2016(02).

[3] 王伟民.小学科学教学促使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J].科普童话.2016(03).

[4] 蒋大清.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基本要素[J].快乐阅读.2016(02).

体育生活化探讨 篇12

关键词:体育生活化,目标,缘由,途径

体育生活化是一个政策性问题, 也是一个学术性问题。怎样理解体育生活化?体育为什么要生活化?体育怎样生活化?本文主要阐释了体育生活化的含义, 探讨了体育生活化的缘由, 提出了体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一、“体育生活化”释义

“体育生活化”虽不是新名词, 但到底什么是“体育生活化”?它涵盖的范围有多大?还需我们对其相关文献进行进一步梳理。早在1950年《新体育》创刊时就说:“建设新体育, 是要把体育普及到千百万劳动人民中去。使体育成为广大人民的体育, 溶化到人民的生活中去, 成为人民在自己伟大建设事业和国防事业中获得胜利的一个有力因素和保障。”不难看出新体育的特点是要把体育普及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 和人民生活融汇成一体, 这就是“体育生活化”的原意。但什么是“生活”呢?《辞海》中是这样诠释的:生活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从体育的本质看, 体育是以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为目的的一种身体活动。“经典型”的直接参与与“非经典型”的间接参与是体育的两种基本参与形式。那么究竟应怎样理解“体育生活化”?作者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理念, 一种行为。以维护自身健康, 提高生活品质为目的, 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

二、“体育生活化”的缘由

1. 经济的迅速增长, 为体育生活化提供了物质保障。

曾经有人说“体育是吃饱了撑着的事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经济活性得到充分发挥, GTP、GDP连续大幅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改善。“农民的温饱得到基本解决, 正向小康迈进;城市职工生活逐渐进入小康消费模式, 消费水平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极大提高”。收入增加, 消费能力提高, 是休闲体育开展的经济基础。

2. 闲暇时间增多, 为体育生活化提供了时间保证。

休闲体育是一个既需要“钱”, 又需要“闲”的事业。如果说经济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 那么时间就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信息化、自动化时代也已到来, 现代人类的生产劳动也在发生着本质变化。现代化背景下脑力劳动正取代体力劳动, 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 工作时间大大缩短, 闲暇时间大大增加。随着家务劳动正向社会化、科学化方向的发展, 家务劳动时间必然还会大大减少, 闲暇时间还将继续扩大。巨大闲暇时间为休闲体育介入人们的生活, 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时间保证。

3. 思想观念的转变, 为体育生活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发生着变化。“健康就是四肢健全, 身体没有疾病。”这是以前人们的普遍认识, 而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 还要具备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人只有具备了强健的体魄, 良好的心理素质,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尚的道德情操, 才算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现在, “健康第一”的思想, “终身体育”的思想, “花钱买健康”的思想, “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等新观念、新思想正日益广泛深入人心, 成为引领现代人生活方式变革、新体育生活方式建立的先导与思想基础。现在人们所推崇的健康已不是早先传统意义上的健康, 而是“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相互适应, 协调发展的一种完美状态。”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4. 现代“文明病”的蔓延, 为体育生活化提供了时机。

社会经济的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膳食数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谷物和薯类消耗显著下降, 而肉、蛋、牛奶和水产品则明显增加。与此同时,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交通的便利发达、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使人们的运动机会大大减少, 从而引起了各国“富贵病”的流行。现代生活中, 生活的快节奏, 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给人们带来了高度的紧张、压抑。青年人面临升学、找工作的压力;中年人面临事业、家庭的压力;老年人还要为子女的工作、房子担忧。如果人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给自身带来的困扰, 就极有可能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 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和导致人体健康水平下降。亚健康状态的人在城市人口中已占到70%。大量的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运动健身的确是抵御现代“文明病”的良方妙药。体育活动能调节人们的精神状态, 使人朝气蓬勃, 充满活力, 调整人们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绪, 消除情绪的沮丧和消沉。

5. 人类自身的体育诉求, 是体育生活化的根本动力。

体育活动自身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一方面体育现象的存在, 历史悠久。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体育活动。原始人为了生存所进行的上山捕猎, 下河捕鱼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有体育的影子, 体育与生产劳动是融为一体的。体育与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形成同步;另一方面, 最具体育基本特征的走、跑、跳、投、攀爬、负重、游泳等运动形式, 对于原始社会中的人类已十分平常。但是体育的独立也使得体育脱离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体育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 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过度强化, 社会对体育荣誉的膜拜, 这也使体育成为少数精英人才的运动, 现代体育的发展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体育的发展脱离了体育的本质, 竞技体育中的异化现象与体育原有的伦理精神背道而驰, 体育的本质已消失殆尽。好在人们及时清醒, 把目光转向了大众体育。自北京奥运后, 我国政府对体育的投入也转向了大众体育。现在, 有生活情趣的大众体育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老年人体育方兴未艾, 青少年体育培训班随处可见, 各种体育俱乐部如雨后春笋, 体育旅游、体育探险悄然兴起, 学校、社区举办的亲子运动会或家庭运动会……体育运动已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 直到家庭和个人。生活体育已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三、“体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1. 理论上构建合理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生活化的根本是要构建合理的体育价值观。合理、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传统体育价值观的弊端在于着重强调体育的知识传递和技术、技能的培养;所强调的是体育的工具性价值, 轻视了体育的理想性价值;构建合理的体育价值观, 还必须要克服传统体育价值观中的“二元对立”思想, 把理想性的价值观和现实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

2. 实践上倡导生活体育。

针对体育方式的缺陷, 我们倡导生活体育。传统的体育方式具有依附性、被动性、封闭保守性, 体育参与者的生活方式完全被忽视。体育方式的多样化, 自主化, 是克服传统体育方式弊端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我们不仅要引导体育参与者确立健康的心理, 指导体育参与者建立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 还要培养体育参与者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引导体育参与者融入社会生活, 尽快使体育生活化。

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与现代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力紧密相联。因此, 建立行之有效的体育生活方式可以增强现代人的体质, 缓解各方面的压力, 并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有效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解决人们在现代生活方式中所产生的“文明病”和“现代生活方式病”, 使人在完整的生活世界中获得人性的完满和自由, 从而实现体育的价值———使人成为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裴立新.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与“体育生活化”可行性分析研究[J].体育与科学, 1999, 3 (1) .

[2]卢峰.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体育运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8, 24 (4) .

[3]黄俊琪, 饶从志, 朱俊鑫.生活方式与人类健康[J].疾病控制杂志, 1999, 3 (2) .

[4]安雅然.现代体育及体育健康理念[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5 (3) .

上一篇:高中自我鉴定100字下一篇:二手房买卖合同(过户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