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魅力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叙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魅力(精选12篇)

叙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魅力 篇1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叙事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叙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带入一种审美的境界,润物无声,入耳入心入脑,让他们在反思中收获启示,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让他们在赏心悦目的情景中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接受其中的道理,在感触故事中感动,在感动中感悟,让课堂教学焕发魅力,达到让学科教育与德育整合的智慧。

关键词:课堂教学;叙事素材;叙事风格;叙事功能

有人说,世界是由原子乃至更小的微粒构成,人类生活是由故事构成。确实,我们每天所感受、经历的一切都是故事,因此我们也喜欢讲故事,把自己或他人的经历和体验、喜怒哀乐都告诉别人,所以也有了小孩子喜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在小学阶段,学生生活阅历尚浅,因此很想知道许多没有见识过的事物或事情,这时就需要一个引导者去告诉他们。谁能告诉他们呢?语文老师无疑是最佳人选。他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着讲故事即叙事给学生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反思中收获启示,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无限魅力。

一、叙事的涵义与特点

“叙事与故事紧密相连,讲故事就是叙事。故事是所叙之往事,是叙事之内容;叙事则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1]简单地说“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因此叙事就是叙述故事。

当然,这里所讲的叙事指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述一些和所教授的课文有关的故事,它和教育叙事里所说的教学叙事、生活叙事、自传叙事不一样,并不局限于教育教学当中所发生的事情,它具有人物性、情节性、可读性、感悟性等特点,通过以叙述为途径,以故事为内容,以共情和明理为目的,给学生带来兴趣甚至是影响他们的人格品质。

二、叙事素材的准备与加工 为人师者,望着一双双纯真明亮渴求知识的眼睛,总希望能把全身心的知识给予他们,让他们收获财富,甚至惊喜和感动。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新课程理念下有计划、有组织、高效有效的课才算是好课,能够针对每个学生所能吸收的进度安排,保证全体学生有所收获。

同样,想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铭记终生的故事,叙事素材的准备就得具备以下要素:一是故事情节动人,它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在听故事中觉得课堂有滋有味;二是令人心灵震撼,叙事是为了语文教学,或者甚至是为了教育孩子,使他们明白生活中的种种道理,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三是予人鲜活美感,每个人都喜欢新鲜事物,一个故事听得多或者没有鲜味就会令人心生厌倦,因此叙事素材一定要鲜活有力,给人美的感受;四是留下想象空间,《列子.汤问》中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故事,讲的就是音乐能给予人无穷的回味,叙事素材也一样要如此,要能够令人有所想象,有所回味。记得我在讲《世界上最短的„„》的时候,就给学生讲了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网“字。虽然这不算故事,但许多学生听后都若有所思的样子,都问:“老师,这个‘网’指的是什么网啊?”的确,我们不得不赞叹诗人的高明,因为他给予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此外,叙事素材准备好之后还要进行加工,因为素材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叙事素材加工时可以根据语文课本需要进行修改,也可以和备课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如果老师有对故事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

三、叙事的风格与技巧

叙事素材准备好后等于一个好的故事已经酝酿于老师的心中,但是好的故事也要讲述者即语文老师说得动人心弦才会起到于风平浪静中“卷起千堆雪”的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语文老师做到有热血沸腾的激情、发人深思的幽默、润物无声的平实,具备这种风格与技巧并不容易,需要语文老师在故事演说中千锤百炼。作为语文老师,最好能把这几点与自己的朗诵等基本功结合起来一起训练,另外还要多阅读,扩大自己的的视野,还可以模仿一些学生喜欢的电视或电影角色来进行讲述。

杜甫曾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评价李白的才气,同理要想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在你的叙事中沉迷又不会忘却所授的知识,语文老师就要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让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让他们于行云流水处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心声。另外,叙事最好能够遵守以事动人(情节性原则)、以叙育人(生动性原则)、以情感人(感动性原则)、以理导人(启迪性原则)等原则,这样你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叙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叙事的功能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曾在他的《伴随着教育故事成长》(代序)中说:“故事表达的是‘生活世界’本身,因而省却了作者加工时的辛苦,也省却了读者接受时的辛苦。人们从自然赐予的果蔬鱼肉中获得所需的营养比从维生素片中获取的营养恐怕更自然、更直接、更有效。一句话的简单道理也许容易记住,但它能为人们所接受的程度远比不上渗透着该道理的长篇故事。”李副厅长的话证明了叙事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理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点燃人们的情感之火,照亮人们的心灵旅途。

由此可见,叙事的引趣功能,用故事启动心灵情结能够唤醒学生对故事本身的喜爱,故而能继续听下去。为了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我经常给学生讲从《意林》(少年版)中看到的故事,例如上《幸福是什么》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幸福,我给孩子们讲了《幸福的坡度》的故事,里面讲了一个小男孩为了能照顾残疾的爸爸而在放学后与爸爸相约一起回家,照顾爸爸过马路的故事。这个故事激发了孩子们的听课兴趣,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在生活中要感恩自己的父母。此外,叙事的感动功能也不容忽视,好故事还要在叙述者的话语中令人感动从而引发共鸣体验,这样叙事激趣共情的目的也达到了。在教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时我正是利用了这种功能,我不仅讲述了杏林子的故事,还给学生讲了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Helen Keller)的故事,介绍了她的作品《我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在感动敬佩他们的同时明白了要好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发光发热。

叙事的最终目的离不开对学生的教育,因此启发学生智慧让其感悟明理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叙事的明理功能。叙事可以通过叙述故事或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向学生讲道理,又可以故事中好的行为影响教育学生。这样学生既明白道理又看到榜样,心服口服,就增强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听从老师的教导,沿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进。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篇课文时,在讲到刷子李高超技艺时我特别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从何而来?为什么他会有这么高超的技艺?”学生都明确的回答是:勤奋。学生明白了,我就引入了与他们几乎同龄的奥运冠军陈若琳,给他们讲了《陈若琳:13岁的跳水世界冠军》这个故事,我还记得我特意给他们读了其中的一段话:“国家队好手如云,由于实力、伤病等原因,2005年她没有获得一次国际比赛机会。看到队友们在国际大奖赛上摘金归来,陈若琳很羡慕。为了赶超她们,陈若琳训练得很苦。”[2]听完了陈若琳的故事,许多学生眼圈都红红的,不仅佩服陈若琳的勤奋和刻苦,还知道了想要得到一样东西,就要付出艰辛汗水的道理。

很多孩子都认为语文课堂枯燥无味、无聊透顶,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是可以通过叙事而丰富生动,充满活泼快乐的。语文课堂带给人的不应该只是厌烦,而应该是快乐和感动,它也可以焕发无限魅力。我想,只要把生动的故事和情景如诗如歌如画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对他们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带入一种审美的境界,润物无声,入耳入心入脑,让他们在赏心悦目的情景中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接受其中的道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叙事会让学生在感触故事中感动,在感动中感悟,它不仅让课堂教学焕发魅力,更达到让学科教育与德育整合的智慧。

参考文献:

叙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魅力 篇2

●运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阅读教学非常注重词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赏析训练, 而理解和赏析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教材中有许多比较抽象的词语和一些陌生的句子需要学生掌握, 如果只用语言讲述则很难讲解清楚, 学生也难以理解, 即使配上挂图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生动多彩、声情并茂的情境,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 将知识化难为易, 巧妙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 在讨论“爬山虎怎么向上爬”这个问题时, 我请学生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 圈出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了6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触、变、巴、拉、弯、贴, 我随即切换电脑屏幕, 电脑主界面上有动画展示区 (即播放爬山虎用脚爬墙的动画) 、文本出示区 (内容为本段文字) 、移动文本的交互操作区。在我的提示下, 学生用鼠标按顺序拖至交互操作区, 并分步点击交互区文本中的单个动词, 观察分解动作和连续的动画。在我多样化的引导和激励下, 学生头脑里的已有表象被唤起。正是因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表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才有了随着画面入情入境读文本的精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 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解放心灵、发展个性的舞台, 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主动探究。《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 上课伊始我便用课件为学生展现了花园美丽的四季, 学生一下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在学生深深陶醉的时候, 我切换画面:只见春天到了, 巨人的花园里依然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巨人缩在墙角, 冻得瑟瑟发抖。前后画面的鲜明对比,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想了解原因的愿望,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提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了解什么?你从画面里发现了什么?”“我想了解巨人的花园里春天不到来的原因。”“我想知道究竟是谁让花园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师:“下面你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 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阅读后, 解决了一些基本问题, 但同时又对进一步探究“春天是怎样又回到巨人花园的”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 根据学生的兴趣组成协作小组, 选择学习主题。《巨人的花园》这一课主要围绕的线索是:巨人和孩子带给花园的变化。协作小组根据选定的主题在小组内分工协作,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信息技术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结合, 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就是说要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 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 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学习平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经常布置学生上网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资料, 并引导学生把搜集的资料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学习《鲸》一文, 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制作名片, 设立“巨鲸演讲团”这一教学环节, 使学生把搜集到的信息创造性地再现出来, 可谓一举多得:深化了对鲸的认识;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让小学数学课堂在幽默中焕发魅力 篇3

美国著名教育家哈·曼曾说:“那些不想办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像锤子捶打冰凉的生铁一样,教学幽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好办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大量事实也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幽默艺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常常采取这样的做法:(1)讲故事法。这种方法是运用有智慧、有趣味的故事揭示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解题思路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讲解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有所顿悟、有所启示。例如,在学习《几和第几》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一只小猴子饿了,它吃了五根香蕉,当它吃完第五根的时候,它忽然打了一个饱嗝儿,于是猴子想,要是知道吃第五根香蕉就饱了,那四根香蕉就不用吃了。孩子们,你们觉得小猴子的想法对吗?”学生觉得小猴子很好笑,他们纷纷议论起来,于是,我很轻松地给学生讲明白了“几”和“第几”的区别,这样的幽默语言,活跃了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无限魅力。(2)采用拟人化的语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抓住数学和人的语言、活动、思维等方面的联系,巧妙地将数学概念当活生生的人来描述,这样不仅让学生觉得有趣亲切,而且还可以从中悟出道理。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这样对学生说:“孩子们,今天长方体、正方体、圆、三角形这些小朋友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做客,作为主人,你们和它们打个招呼吧?”我拿出一个三角形,对学生说:“这是三角形。”学生立刻打招呼:“三角形,你好,欢迎你”……以此类推,孩子们很快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让课堂充满了无限趣味。

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趣、生动,运用幽默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淀,用幽默艺术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孙建会.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学周刊,2011(27).

[2]吕艳茹.数学情境教学之我见.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1(4).

让语文课堂焕发诗意光彩 篇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们的心田。近几年,我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我校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初步形成了学校教研文化,我们看到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人人想说,人人敢说,人人会说,这种教师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对话氛围最令人感动,在共存和谐的教研氛围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冲撞、分享等行为之中得到提升。

一、过程描述

(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来自对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和优秀教师的启发。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所以我们认为语文阅读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

2、教学困惑

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对教师进行了多轮的培训,也采取多种形式研讨与交流。可是我们的多数课堂涛声依旧,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现在,教师牢骚满腹,把矛头指向改革。而我们认为,改革没有错误,问题出现在倡导改革的同时,忽视了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学怎么教,怎么才能把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奉献给学生?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名师启发

感谢网络,让我们走近了王菘舟老师,一堂诗情洋溢的《长相思》,感觉荡气回肠,余音袅袅„„他仿佛是一位随心所欲、任意挥洒的魔术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师名课的魅力,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令我们陶醉其中,钦佩之至,无以言表。然而,沉醉之后是反思,反思我们的理念,反思我们的课堂„„于是,“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成为我们的追求!

(二)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语文教学的源头去寻找语文诗意的栖息地,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并围绕专题印发《王崧舟与诗意语文教学学习资料汇编》供教师学习。

两个星期后,我们召开了“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研讨会。针对“怎样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氛围?”大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争执不断。经过讨论,我们得出了几个关键所在:

1、诗情—— 珍视每一节课课前的情境计划。

2、诗意—— 时刻注意语言表达的雅致与风雅。

3、诗心——点亮门生伶俐的双眼,叫醒门生善感的心灵。

4、诗韵—— 增强古典诗词的诵读和今世新诗的欣赏。

5、诗语—— 化仿写、补写等语言本事训练。

(三)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所以根据教研组讨论出来的几条营造诗意语文的策略,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印证,于是选定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荷花》一课,由卢老师执教。选定课例后通过集体备课,反复说课、论课,让卢老师在研讨会上公开教学,展示过程,为教研组研讨活动提供了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

(四)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的反思、同伴的反思与专家的反思,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反思、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1、教者反思 卢老师先阐述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再结合教材解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策略:以人为本,设计教学时以“情”为导线,直奔重点,通过赏荷—品荷—醉荷—赞荷,一步步点燃、传递、深化,让学生的情感随文波动起伏,与文共鸣,与景相融,物我两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并充分利用教材留有余地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想象,欣赏荷花的美丽,让他们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并将课文充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荷花的课件,使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学生的自主读书,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同伴评议

接着,教研组的老师们就卢老师的这堂研讨课,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对卢老师成功营造了诗意氛围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如:

(1)刘老师从“课前情境创设”的角度评价了“诗情的营造策略”:“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老师放飞一群“蜻蜓”,送过一阵“微风”,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把教室这个学习的场地布置成一个贴近生活的荷花池,头戴美丽可爱的荷花、莲蓬头饰,使学生对荷花产生无限向往之情。随之播放乐曲《采莲》,观看生活中摇曳多姿的荷花课件,学生因景入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感性的生活世界里,学生的情感丰满起来,想象飞起来了,思维飞起来了,言语也活起来了。

(2)龚老师从“语言表达的雅致与风雅”角度评价了“诗意的营造策略”:她认为卢老师作为引领者,仿佛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知己和知音,时而惊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时而陶醉于学生的精辟读法,时而点化着学生的稚嫩见解,时而又提升着学生的审美情怀。正因为教师给予了学生最真诚的人文关怀,所以,才能在一片片心灵的原野上松土、开掘、点化、撒播阳光„„

(3)邹老师从“点亮门生伶俐的双眼,叫醒门生善感的心灵”角度评价了“诗心的营造策略”: 课堂上举起的小手是钻出泥土的小草的脑袋,是雨后的幼林,是春日拔节的嫩笋„„“孤独”一说的孩子,不期待着钻出土层,不等待着雨丝轻扬和阳光普照吗?他们的生命更需要满足。“孤独”的背后,也许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也许是一段寂寞的时光,也许是一种悒郁的烦恼,也许是„„卢老师有了这份敏感,才能献给学生真诚的人文关怀,所以,才能在一片片心灵的原野上松土、开掘、点化、撒播阳光„„

(4)张老师从“化仿写、补写等语言本事训练”角度评价了“诗语的营造策略”: 当学生醉为荷花的时候,让他说说“此时我最想……”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一言一语饱蘸着深情,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使学生的受到美的洗礼,全身心溢满了美的因子,从而达到了全面发展。

„„

3、教研员点评: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自不待言。从这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不同角度的读,教师引得巧妙,学生读得陶醉。教师力求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做到以读悟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努力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紧扣“冒”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换词品味法”,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大语文观”的全新教学观念,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的突破和创新,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实现知识与能力、智育与美育的巧妙融合。学生徜徉在荷花般美丽的境界里,净心,长智,冶情,无限精彩!

二、活动反思

1、抓住细节,聚焦重点

教研活动中的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是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细节,从而聚焦重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如在多媒体运用上,有的教师认为荷花是学生常见的,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而部分教师则认为借助媒体创设情境,再现具体形象,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让荷花池通过这种灵活、开放化的方式走到学生身边,激起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沉醉其中,越学越爱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底哪一种观点对呢?我们可能无法从一次教研活动中得到结论,但教师对细节的深度思考给了我们所有参加研讨的老师一次有益的启发:那就是一切辅助工具都应为教学服务。

2、观点碰撞,智慧共享

这次“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的主题校本教研活动我们自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当时的研讨不光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更吸引了别的学校的教师情不自禁地参与。发挥引领作用的不单是专家,还有在讨论中发表真知灼见的老师。会场内人人洋溢着激情,碰撞出灵动的思维火花,我们看到了教师的群体智慧被激活了,教师的生命活力在涌动着。

3、以写促思,提升认识

校本教研研究的效度表达除了改善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还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反思也不应流于形式,不是表面走过场,而应是能够抓住与问题本质有关的重要细节和因素,“言他人所不能言”,深入地探究平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因此我们不仅仅满足于教师在口头上的即兴反思,还要求教师能写案例,在写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反思能力。

4、民主平等,文化支撑

在研讨会场上,我们看到说者意气风发,不但敢说而且会说;听者心潮澎湃,不仅善于赞赏更敢于质疑,相互间洋溢着的是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这是我们学校一直营造新型教研文化的结果。因为校本教研需要一种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共赢的教研文化来支撑,我校一直提倡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

叙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魅力 篇5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培智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开展。如何才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经验,对此问题展开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

不断深入的培智学校课程改革,使得生活化以及适用性的语文课程正在不断地寻找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使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对体验式教学进行有效开展,使得智障学生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参与意识能够得到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让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在培智学校对体验式教学进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理论作为指导,重视学生的直觉经验,并对语文教学情境有目的性地进行创设,使得学生的情感能够得到激发,并引导学生通过听一听、做一做等方式来进行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领悟升华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获取,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对主体建构主义的应用,能够将智障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得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激发,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如何将体验式教学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进行开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探讨,并对体验式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构建。

(一)激发兴趣,准备体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师本身的作用以及位置,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调动,在课程的初始导入环节中,对学生兴趣的调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与班级当中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在课程当中导入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实际情感体验,利用简单的生活经验或者是生动的实例作为切入点,从而开展新课程。例如,在对课文《今天我做饭》《学切萝卜丝》等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对自己参加家务劳动的体会以及经验进行表达,使得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能够得到加强。而在对《迷人的西双版纳》《桂林山水》等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对这些风景的特点进行介绍,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当然,同样的课程在每次教学过程当中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是优秀的导入方法则能够使课堂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够更好地对课堂氛围进行营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心理体验的环节。

(二)指导朗读,初步体验

智障学生并不具备较为丰富的情感,也没有较高的文字感悟能力,因此,要求学生能够一字不落地准确阅读课文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再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做到声情并茂很不容易。然而,语文教学的性质使得我们难以降低对智障学生的朗读要求,“生活化”的课本只能够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而并不能够改变语文课的性质,也就是对语言进行品味、感悟、运用仍然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朗读以及朗读指导的重视,使得学生能够在对课文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对词句的意思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领悟,使得学生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感受作者、文中人物对世界的理解、思考,最终唤起学生的爱憎情感。

在对智障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的过程当中,就应该分层次地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需求,从而使得学生的体验能够有的放矢。例如,课文《钉纽扣比赛》,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先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自由的通读,从而对课文当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在朗读过程当中对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初步的体验,并对其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终使学生能够在体验性的阅读过程当中学到知识。

(三)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在培智学校当中,较强的实践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而体验式教学则能够与实践性较好地进行结合。体验的产生需要体验者能够切身对体验对象进行感受,因此直接经验以及亲身经历对于形成体验来讲意义非凡。在课文《超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除了要开展朗读教学,还应该对多种教学情境进行精心的创设,使得学生的体验能够得到加深,并保证知识自然迁移的实现。与此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智障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到更好的调动,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1.利用实物对情境进行演示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当中很多的事物都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学习到的知识并不需要进行二次转化,因此,这样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加深切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课文《四季的花》时,教师可以分别准备一束塑料花以及一束鲜花,让学生通过观察、闻等方式来对两束花进行了解,虽然两束鲜花看起来较为相似,但是与鲜花相比,塑料花并不能够发出香味,而这样的对比则能够使学生了解鲜花为什么能够吸引蝴蝶。

2.利用视听对情境进行再现

智障学生往往比较缺乏生活经验,同时也缺乏足够的想象力,而对于身边难以接触的事物,学生很难从语言、文字本身来了解这些事物。例如:学习课文《学洗碗》时,对教师在家洗碗的录像以及图片,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来进行展示,则可能使学生得到更佳的体验。

3.利用音乐对情境进行渲染

在教学过程当中,对适当的音乐进行适时的播放,能够使情境得到良好的渲染。教师可以哼唱与课文相关的歌曲,使得大家在对课文朗读时,仍然能够沉浸在音乐当中。在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过程当中,熟悉的音乐也能够更加凸显教材事物的鲜明特点。例如,在对课文《春游太湖乐园》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对相关歌曲进行播放,使得学生能够在歌曲的氛围当中更好地欣赏太湖乐园的美景。

4.利用表演对情境进行体会

叙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魅力 篇6

简报

2012年(上期)2012年4月13日

回龙乡中心小学编

电子白板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记回龙乡电子白板赛课活动

为积极备战2012年雁江区教育学会组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赛课活动,4月12日上午,在回龙乡教育管理组谢正强校长的组织下,乡级初赛在回龙乡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拉开了帷幕。此次活动共有五名语文教师参加赛课,采取现场上课的形式。回龙中心校陈敏老师执教的《奇异的植物世界》、霍侨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鲁家小学彭华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谢春苹老师执教的《鲸》及三元小学胡科老师执教的《卫星比武》,五位老师均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了视野,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在理解课文内容中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同时,老师们全面展示了娴熟的电子白板应用技术,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经过紧张而激烈的比赛,回龙中心校陈敏老师执教的《奇异的植物世界》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她将代表回龙乡参加在保和镇举行的复赛。

以生为本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篇7

关键词:以生为本,语文课堂,活力

生本教育, 属于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重要理念之一, 如何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生本教育的观点就是, 要将学习还给学生, 要根据学生确定教学, 要将教师的教最大限度的转变给学生的学。因此, 其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将学生以及自主学习还有探究及合作凸显出来。下面将进一步阐述如何以生为本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所谓生本的观念, 就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最重要的, 属于教学的主体。而生本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就是, 要真正的认识并且了解这一主体。其课堂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将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 简单地说, 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目标, 不仅能够关注学生的价值以及态度还有情感方面的观念, 同时还能关注到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具备的能力。此外, 树立开放式的教学目标, 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也十分有利。

例如, 在讲解《普罗米修斯盗火》这节课时, 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 要求学生正确熟练的并并且带有感情的去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之后能够将课文简单地叙述出来。

第二, 通过借助实际的语言材料, 能够清楚地知道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伟大事迹, 体会其坚强不屈的精神。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感悟, 去想象课文所讲的画面, 同时还要注意成语的积累, 清楚其所具有的特别的含义。对学习方法加以总结。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十分钟的自学量, 课前让学生进行自学, 上课时让全体学生交流自己自学的情况, 这样能够实现学习成果的共享。不仅能够在课堂高效完成设定的目标,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参加并且尝试整个学习的过程, 使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凸显出来。

二、突出学生自我

学生属于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此, 必须要让学生参加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 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具备更高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 在讲解小马过河这一课程的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们播放小马过河这部短片, 从而将学生们的视觉以及听觉调动起来。同时还要求在引导学生进行听和看的过程当中, 让其将所看到的以及所听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叙述。这样能够使学生们观察以及写作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可以说是一箭双雕。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备课时设计思考线路, 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们先去思考, 考虑翠鸟为何选择地势那么危险的地方居住, 不一定非要给出答案, 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 教师只需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纠正、总结。也可以将这个作为课后作业, 让学生们通过查找材料的方式得出答案,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参加到学习中去, 同时能够将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激发出来, 提升学生的参加率。

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多样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比如有些学生语言发展较强, 所以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有些学生因为读过的书较多, 在情感方面比较细腻, 所以拥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若教师对于学生家庭环境和认知方式还有兴趣以及个性等较为忽视, 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 那么将会抹杀学生们的个性差异。使那些刚步入学校时本来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 毕业之后成了统一的产品。所以说基于新课程教学课堂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让每一个学生们都能够将其个性充分展示出来, 进而对学生多样性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在之前课程教学活动, 教师不管是哪门学科都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对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较为忽视, 使那些学习游刃有余的学生没有办法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满足, 那些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因为无法达到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感到十分痛苦, 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人格上的扭曲。所以说成人学生在程度方面存在差距, 就能够采取同样的形态去对待不同的学生, 给予其同样的赞扬与鼓励, 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学习愉悦, 进而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学习单教学法指的就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及所讲教材单元主题以及课文的实际特点, 将整个目标分成多个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小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通过教师所给的提示, 一步一步地完成目标。从而学会学习的方法, 并且掌握学习的支架, 将其具体的罗列在课堂上, 可以制作成纸质的清单, 也可以采用PPT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 不仅能够将学习单整体的呈现, 也可以针对课文学习时把学习单分开后分别展示出来, 通过学习单教学法, 使学习变得简单明确, 进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有效的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五、结语

通过本文对以生为本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方法的进一步阐述, 使我们了解到我国小学语文新课程追求焕发活力的课堂, 想要让小学语文的课堂能够归回于我们实际的生活当中, 最后让小学语文的课堂能够成为老师和学生生命的绿洲, 其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将学生以及自主学习还有探究及合作凸显出来。所以, 想要以生为本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必须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目标, 确保能够突出学生自我, 同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希望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能够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志芹.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焕发旺盛的生命力[J].小学生 (教学实践) , 2012 (7) .

[2]张业慧.以生为重以生为本——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3 (5) .

叙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魅力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愉快教育

愉快教育是一种极富艺术性的教育方式,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这种教育方式十分受用,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了天真的童趣,对于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保持着很高的热情,而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但是又相对枯燥的学科,如果按照既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小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失去应有的热情,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我们的教育方式入手,让学生能够对这门学科的教学保持一种高度的热情,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更为关键的是学生会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对于其在未来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将会产生十分深远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经验,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实施愉快教育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融洽师生关系,以心灵进行沟通

为了能够有效地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以往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自身既往居高临下的架子,让学生能够从心底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为氛围的营造奠定一个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之中和学习之外都会存在一些困难,教师要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关怀和帮助,而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爱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深切关怀,这样学生才能够打开心怀,接受教师,让教师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通过这种深度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就会彻底消除,为愉悦的课堂氛围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础。

二、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除了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之外,还需要有学生浓厚的兴趣作为支柱,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言辞华美、意境深远、寓意深刻的文章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点的有效途径。对于这些教材内容的充分利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多媒体形象直观以及承载量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学阶段有很多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在对这部分文章进行学习的时候,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文字理解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无法切身感受到文章中所描述的壮美画面,而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将文章中所描述的壮美景色以直观的视频播放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真实的表述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这些新奇的景致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必然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更为深刻的文章阅读。

三、开展分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开展愉快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求知,让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也是对小学阶段学生好胜心理的一种充分的利用,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组内合作学习以及组间竞争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欲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对于个人成长的巨大帮助。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潜在能力也会逐渐地被挖掘出来,这对于其眼下的语文学习以及未来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卜红梅.小学语文“愉快教学”方法浅谈[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23).

小练笔 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篇9

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东关小学 杨玉萍

随着新课程走进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也挤进了语文课堂,且大有安营扎寨之势。“小练笔”改变了往常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的局面。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口头表达能力、观察与写作能力等又都是许多学生的弱项。课堂小练笔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课堂小练笔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呢?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小练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一篇课文时就要找准一个点,进行小练笔。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个点,将小练笔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在情感交接处开始“小练笔”

新课程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感人的文章,这些感人的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中,学生一旦进入情境,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此时,如果设计一个小 1 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文,当学到“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类伟大的朋友,这个曾经把火带给人类、是人类脱离了苦海、教会了人类怎么生活的伟大朋友,如今却身缠铁链被拴在山崖上。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时,我发现有些学生被普罗米修斯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此时,你面对着这样的一位英雄,想说点什么?”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练说,练写。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我寻找到了这个“情感点”,进行巧妙地引导: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声的寂静。七岁的阿曼达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36个小时的?请想象,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进行练笔。我们可以想象,七岁的阿曼达在面临死亡时,会有多少话要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说啊,他的恐惧,他的绝望,他的痛不欲生,或他的美好回忆和希望都化成了学生手下的“小练笔”。学生激动万分,挥笔疾书。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面对无边的黑暗和恐惧,阿曼达不禁害怕起来。但一想到爸爸平日里对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爸爸总会和我在一起!他又变得坚强起来。他坚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的。于是,他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不要害怕、不要紧张!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的,也能救大家的!大家要充满信心。”小练笔成了学生情感宣泄的出口,真可谓“情动而辞发”!这一次的小练笔无疑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找到课文的情感点,关注学生情感的细 2 微变化,通过精心设置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情感场中,洞开学生的心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当然,要想提高小练笔的质量,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深入文本,与作者、与课文“亲密接触”,合理地挖掘课文中的情感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流畅表达创造条件。

二、在经典精彩处开始“小练笔”

孩子有着天然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之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对于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片断,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写一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学文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还要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人生礼赞》和《你,浪花的一滴水》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热情很高,就让学生“笔下生花”写一首小诗。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想不想也做一回小诗人呢?“想”,回答是响亮的。那我们就用诗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吧。我没有做过多的指导,可是学生写出来的诗确实让 3 人耳目一新,真的是棒极了。我发现这样的训练使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们用手中的笔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富有韵味的诗句。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当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富有个性的“小练笔”时,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三、在模仿借鉴中开始“小练笔”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孩子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我根据课文内容,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给予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心灵的善恶美丑;给予是一束鲜花,它能带给人们温馨和祝福;给予是_,它能_,给予是_,它能_。然后让学生仿写。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我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雪后的美丽景色。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景物。真是 4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让我惊喜不已。往往在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写出自己的一点小体会,和孩子们分享。每次,孩子们都会送给我最热烈的掌声,从和孩子们的较量中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幸福。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安排写作训练,虽然只是一堂课中的几分钟时间而已,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练笔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大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更重要的是,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了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统一。

四、在悬念结尾处进行“小练笔”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如果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可能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并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起到理解、感悟、想象、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到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作者以梦境结尾,似喜是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激起人们对凡卡命运的关注。究竟凡卡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梦醒后迎接他的该是什么呢?一个个问号伴随着读蹦跳而出,这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进行这 5 样的创新练笔,使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这节课,学生设计出了很多个结局,真是“一千个观众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阅读教材中有利于素材积累、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的因素,努力找准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之路,而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又是根本之根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表达欲望才会不断加强,写作才能由被动到主动,由怕写到会写,由会写到乐写。

只要我们活用新教材,巧作小练笔,长期训练,就能在“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创出一番“大天地”,使学生的练笔能力快速稳步提高,打下扎实的语言表达基础,让课堂小练笔根深叶茂。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小练笔立足于课堂,可以让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相交。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的“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并且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让小练笔,使语文课堂魅力无穷,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谢谢大家!

课堂剧让语文课魅力四射 篇10

穆月娥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一个好的点子可以挽救一个企业。同样,一个好的教法也可以扭转乾坤。通过课堂剧的实践,学生有了久违的自信,有了盼望以久的热情,还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语言表达。课堂剧成为学生展示自我、进而创造自我、逐步重塑自我、最终发展自我的平台。他们的自觉自愿似乎是水到渠成,又或是润物无声,了无痕迹。本文从服务于学前教育专业为出发点,本着服务发展的宗旨,试图分析改进语文教学方法的途径。从课堂剧的实践中,总结其可取性,从而挖掘其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闪光点。

关键词:课堂剧;自信心;创造力;自主学习

一、教学理念基础

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是教师讲得纵横捭阖,学生听得如醉如痴;还是教师妙言点拨,学生豁然开朗;抑或是老师默然不语,学生却悟得其中深意?毋庸置疑,能说,会讲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功,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要是茶壶里煮饺子,可当不成教师。而孔子又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这可以说是他老人家授徒三千,大浪淘沙的至真箴言:如果学生没有渴望知识的热情,没有对疑难问题的强烈的,甚至是有点神经质的思考与追问,您,千万别告诉他终极的答案。犹如在黑暗的山洞中摸索,当他走至中途时,过早地把他带到光明地带,就会减小喜悦的程度,或者说对外边的光明不珍惜。你,要在他即将拨开迷雾时,也就是上下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时,稍指点迷津,他便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狂喜。

而只有当学生品尝到这种过程和快乐时,教师才获得了机会,享受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果实,那就是引导学生追求主动地、积极地、迫切地学习,而成绩的取得又会他们更有信心,自我激励,自觉地发展自我。

二、方法实施

1.激趣。(1)视频演示。学生立刻有了激情,教师要挑选一些情节生动、通俗易懂的故事,如成语故事“三人成虎”、“朝三暮四”等和童话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小红帽”、“狼来了”等,每节课只放一个。(2)情境设置。假如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我要把故事表演给小朋友看,你会吗?你需要做哪些准备,你面对二三十个四五岁的小朋友,一双双智慧天真的眼睛正渴求认知这世界,你,未来的幼师,将如何把故事演绎给小朋友。

2.分组研讨剧情。首先,同学们分组,分组后固定,每次都一起承担某个剧的演出。其次,教师分配任务。任务一:分析作品的内容是什么?例如《小红帽》,小红帽忘了妈妈的嘱咐,贪玩,使大灰狼提前到了奶奶家,把奶奶吃了,又是小红帽没有仔细观察,自己又让大灰狼吃了。达到的目的是寓教于乐,突出对小朋友的教育意义。正是因为小红帽贪玩,没有安全意识、防范心理才铸成大错,所以主要是对幼儿实行安全防范教育。任务二:小组成员分角色,共同研究角色特点。例如“小红帽”里的角色有:妈妈、小红帽、大灰狼、猎人、花朵等。小红帽的天真可爱,活泼幼稚,语言、动作、情节怎样体现,眼神、语气怎么运用。在小红帽提着一篮好吃的到了奶奶家后,发现奶奶不对劲―――皮肤黑,手指甲长,脸上毛茸茸的,但她没识破这是大灰狼。为了突出她的天真幼稚,语气上要带有好奇,懵懂,语调上扬突出纳闷:“咦,奶奶,奶奶(语速急),你的脸怎么这么黑?(语音轻柔、细、脆)。达到目的―――发挥同学特长,人尽其才;认识角色特点,精准设计。任务三:道具制作,小红帽的帽子,猎人的手枪,篮子等。以期达到好玩、更真实的效果。以上三项任务的完成方法:小组讨论,结合现实集思广益。

3.演出与点评。带着一颗颗忐忑不安的心,同学们登上了台,观众都扮成了小朋友,带着新鲜与好奇仔细地观看着。老师则犹如欣赏自己亲手抚育的孩子一样,不放过他们的每一个眼神、动作、言辞,并且给每一个学生打一个合理的分数。每一组演完,要由其他的同学说出你观看的感受,向评委说一下优点与不足。比如,有同学评价《阿里巴巴》里强盗头子像极了,为什么?此时,是锻炼学生认真观察,缜密分析,条理表达的黄金时刻,是练习语文的阅读理解的狡猾变换,是不知不觉中,理解分析能力的实际应用。面对同学,如何准确、客观、中肯地表达观点,要思量轻重,推敲语句,顾及心理……可以说学生经受了更高级的语言表达考验。而此时教师提供支架式服务,也就是给同学的表达支起一个脚手架,让他稍动脑筋,就会文思泉涌,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表情、效果几个方面去想,去说,学生把模糊的印象变成了具体的分析,口语表达、分析理解,以及鉴赏能力就会一步步地得以提高。

除了同学点评,学生还要自我解剖,回顾研判。须知,课堂剧是学生再创造的果实,是他们在同学面前的一颗颗渴望出彩的心,是希望更上一层楼的心,所以自己评价自己,写在本上或跟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成为肯定自我,寻找不足的一个平台,也是发展提高的一种必要手段。

三、激扬的魅力

1“。 我要学”。学生上课全部动了起来。因为要制作道具,所以有画的,有剪的,有贴的。因为各有角色,需设计台词,彩排,修改完善。他们忙并快乐着。学生有争上游的劲头,由于是分组演出,老师的打分,同学的点评激发了同学们潜在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创造。没有让学生读课文,他们却绘声绘色;没有让学生分段落层次,他们却准确地安排一幕一幕;没有让他们想一想―――主旨是什么,性格又如何,他们却神形兼备,揣摩到位。例如:看到别的组演的《阿里巴巴》后,另一组便想超越。别组演的阿里巴巴,看见强盗来后,只是躲在树后,向外张望。后边组马上作了改进:让阿里巴巴爬上大树,即蹦到作道具的椅子上,以占据有利地势来观望。一个往椅子上蹦的动作;然后扒开树叶,只露出两个眼睛偷偷往外看,树叶遮挡了面部,更隐蔽。这样的细致改造与加工,增强了戏的动作性。观赏效果更好。又如《小红帽》中,前边演大灰狼扮成的奶奶,就是奶奶坐在椅子上,而后边组作了改进:把三个椅子连成一个床,让奶奶躺下,又把同学的外套拿来盖在身上做被子。这样,伪装起来更像了。同学们不断琢磨,研究,改进,呈现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热烈场面。

2“。 我能行”。出了彩儿,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肯定,这使长期以来被人否定甚至呵斥的同学,心理上有一种被人认同的自豪感,自信心得以提升,这使得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在乎自己的表现,进而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例如《阿里巴巴》,有同学演强盗头子骑着把扫帚,模仿哈里波特,动作滑稽可笑。大家评价她的动作好。她很高兴,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因为以前语文课,她一直是睡觉的,也从不喜欢语文。自此,每次演出,她都仔细研究人物,回回出彩。即使演一朵小花,她也都要制作纸花,戴在头上,拿在手上,左右摇摆,配合别人,尽心尽力。有了信心,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力。作品的再创造无异于打开了同学们想象的.闸门,灵感的浪花一浪高过一浪。例如《小红帽》原本的台词只有几句:从前,在一个大森林里,住着一户人家,他们有个女儿叫小红帽。有一天,小红帽的奶奶病了,妈妈让小红帽去看奶奶,嘱咐她不要贪玩。同学们改编的剧本:早晨,妈妈正在辅导小红帽功课。小红帽和妈妈坐在桌子后,妈妈说小红帽这是什么,小红帽说“tiger tiger,so easy”接着,有一个小朋友叫小红帽出去玩,于是妈妈去做饭,小红帽和小朋友在院子里打游戏,妈妈用书本做的案板、纸糊的刀正在切西红柿,那做菜的动作熟练极了,忽然,电话响了,妈妈把手机贴在耳边,“噢,是妈妈呀,”一旁奶奶的扮演者说,“孩子,(咳嗽)今儿真冷,我感冒了。”“噢,妈,您感冒了,咳得厉害吗?流鼻涕吗?嗓子疼吗?”“不流鼻涕,就是呀,唉……”妈妈对奶奶的关怀孝顺无形中给予小朋友敬老知识的教育。同学们烘托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加上得体的形体动作,简直就是一个童话世界。生活元素的溶入,爱心知识的传递,使同学们觉得语文课就是生活的翻版,认识到还是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去观察,去总结,才会表演好,真正实现让小朋友在生活中学习、成长、受益。

3.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因为要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并且还要分成几幕进行演出。学生不得不想:视频分成几部分合适,每一部分是要表现什么,因此需认真看视频,并且上网查相关资料,还要形象地说,这不得不使他们绞尽脑汁。自主学习水到渠成。例如成语“朝三暮四”这个词。原文:宋有狙公(狙,猕猴,狙公,就是爱养蜂猕猴的老头)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理解)狙之意(心意),狙亦得(理解)公之心。学生演出时,给狙公戴上白胡子,把嘴后缩成瘪状,突显他没有牙了,又躬腰,咳嗽,来显示他的老态,为了体现他与猴子能心心相印,同学们设计让老人给每个小猴子起了名字:大嘴猴,逗逗猴,吃货猴,美美猴……而且让猴子围成一个圈和老人玩猜谜语。老人乐滋滋地说:“谁猜对了,有奖啊!”猴子们争先恐后地叫着,蹦着,各种声音、动作渲染了热闹、有趣的情景。老人接着说:“红屋子,白帐子,里边躺着个白胖子,是什么好吃的呀?”众猴抓耳挠腮,有说“西瓜”,有说“瓜子”,老人背对着猴子,面对观众说:“嘿!连个花生都猜不出,就这智力,还在这混!”

4.合作沟通能力得到锻炼。为了演好剧本,得到高分,同学们就要暂时忘记隔膜分歧,一心一意演好。而随着合作的深入,彼此就有了默契,以前的恩怨也就了无痕迹了,同时,也认识到,只有团队才是生活、生存的大本营,犹如滴水之于大海,大家齐心协力,整个演出才会成功。

叙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魅力 篇11

关键词:作业设计;有效性;原则;策略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作业设计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生机,这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

一、有效作业设计一般原则

作业通常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家庭作业)两种,那么这两种作业的设计有什么原则呢?

1.有效课堂作业设计原则

(1)有的放矢。课堂作业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切不可为作业而作业。(2)难易适度。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即至少80%以上的学生能完成。(3)变化多样。变化多样的作业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切记总布置抄写、填空、造句、组词这类题目。(4)题量适当。语文课堂作业一般按5分钟计算,不能过多或过少。(5)体验成功。作业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价值,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应多做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6)调动兴趣。语文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业应让学生喜欢,能努力去完成。

2.有效课后作业设计原则

(1)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小学生的语文课后作业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特别要培养他们喜欢阅读的习惯为主,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完成家庭作业的方法。(2)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课后作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因而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手段。(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考虑个性差异的作业才是有效的。

二、有效作业设计策略

1.差异化作业设计

差异化作业设计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因而作业的针对性强、效率高。可以说每次设计作业,都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字词积累、名篇名句的积累是必须人人过关的,而且当天就要过关。对于拓展提高的内容,后进生可以不做。

2.综合性作业设计

综合性作业的设计,力求让学生动用眼、手、口、鼻等器官,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大自然秋天的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学习了《春的消息》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请去观察一下美丽的大自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2)画一幅春天的画和同学交流。(3)唱一支春天的歌给妈妈听。(4)拍摄几张春天的照片,在班级展示。(5)收集你喜欢的描写春天的诗歌,和同学一起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3.趣味性作业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体现“趣”字。从内容上看,作业要贴近儿童生活,语言儿童化,要丰富多彩;从形式上看,可以设计演讲、表演课本剧、做游戏、小竞赛等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

4.“开放—活动型”作业设计

在学完“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后,我提出这样的要求:调查一下哪些地方有环境污染,了解人们是怎么处理的,想想你该怎么做?通过实地考察,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有个学生还打电话向环保局举报,解决了困扰当地群众多时的施工工地灰尘扰民问题。

5.小组合作式作业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有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很困难。为了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我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作业任务。

6.自主性作业设计

在学完了《长江之歌》一文后,我告诉学生:“今天的课后作业是随便做。”学生听后叽叽喳喳:“什么叫随便做呀?”“只要和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有关的都可以。”第二天,我收到了无数的惊喜,有的学生设计了基础知识训练,旁边还写着:我又我学会了5个词;有的学生给课文配图;还有的学生出了张“长江之最”的知识竞赛卷。在学生的作业上,我或多或少地画上几个笑脸,我想当他们看到这些笑脸时,也应该是一脸的阳光。

7.“共读型”作业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节日读书”等阅读活动,同时设计有特色的读书笔记,保证阅读效果,从而使作业的有效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语文作业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才能、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设计形式多样,不胜枚举,人人有观点,家家有看法。但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下,如何强化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却值得每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交流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叙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魅力 篇12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是充满知识和浓厚感情的课程,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文字中都蕴含着美丽的画面以及深厚的情感。而我在这方面感觉一直做不到位, 课堂平平淡淡, 没有光彩, 失去语文课的本色, 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 可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语文书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 如《颐和园》《桂林山水》《长城》等展现自然的美文。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虽然这些都是著名的景点, 却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此时, 如果单凭讲读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无法领会到“美”之所在。因此, 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 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展示图声结合, 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我班学生的朗读存在着多种问题:拖音、停顿不清、缺乏情感。这都说明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朗读示范。而小学语文教材中60%以上的课文都配以动画或视频剪辑的朗读, 通过对这些光盘的播放, 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 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学中, 我多次适时地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 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荷花》一文时, 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 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 同时出现文字, 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 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朗读中, 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增强交流效果, 促进读写结合

教完课文后, 要求学生仿写, 这样, 学生就能从所学的知识中潜移默化, 然后从中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再有所迁移、拓展。如, 对《巨人的花园》进行续写;根据《蟋蟀的住宅》进行另一种动物的描写等。但是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 无内容可写, 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写作方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学生之所以会“无话可说, 无内容可写”, 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远离生活, 远离大自然, 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他们缺乏写作兴趣, 缺少写作素材。而网络上丰富了视频资料、图像资料、语音资料等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写作素材。

上一篇:八大行动总结下一篇:园林技术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