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资料(共7篇)
一、明确目标, 瞄准方向
1. 宜小不宜大。
将搜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切入点较小又具体可感、互有联系的问题, 使学生的搜集工作有据可依、有序可循。如上《日新月异的交通》这一课时, 我们要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家乡交通发展的资料, 如果笼统地要求学生去搜集, 目标太大, 学生可能会感到茫然。因此, 我将搜集目标分解, 家乡的公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家乡的桥发生了什么变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这三代人小时候的交通工具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调查。这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性强, 让学生对搜集资料有了明确的目标, 有了明确的内容, 不会无从下手。
2. 宜由浅入深。
小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尚浅, 我们品德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能力的水平, 由浅入深, 合理地制订搜集目标, 不能好高骛远, 只有循序渐进, 由“扶”到“放”, 搜集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明确分工, 合理安排
搜集前, 我们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并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 从“课前搜集的分工”到“课堂上的汇报交流”, 都给他们分好工, 每个人承担不同的任务, 让他们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如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说社区》中, 课前要求学生访问自己所在社区的一位居民, 了解他对社区作了哪些贡献等等。我想, 这是一个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的机会, 如果给学生合理地分工, 调查工作一定能开展得好。因此, 我以社区为单位组建合作小组。学生们三五成群组好队, 并选举出组长, 让学生明确任务后, 由组长合理分配给每位成员, 由思维清晰的同学设计并罗列出采访问题, 沟通能力较强的同学采访社区居民, 文笔好的可做资料记录员, 家中有相机的同学拍照等, 采访时间由大家共同商定。因为分工明确、合理, 又有了小组的监督作用, 本次采访活动开展得很顺利, 结果也令人满意。
三、路多渠广, 巧选途径
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很多, 我们品德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指导, 教会学生选择正确、合适、高效的搜集途径。 (1) 文字资料:家中的书房、图书馆、书店里都有丰富的文字资料, 可供查阅。 (2) 访问:进行访问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事前做足准备工夫, 详细阅读有关被访对象的资料, 最好能预备一份详尽的问卷或清单, 以防遗漏。在访问过程中, 应教会学生表现出诚恳友善的态度。在被采访者同意下, 可使用录音机把采访内容记录下来, 也可以用笔记本记录说话重点, 方便日后整理资料。 (3) 参观考察:实地考察前, 我们必须组织学生先编订考察路线及重点, 令考察工作能有效率地完成。考察时, 可以拍拍照、做好文字记录。 (4) 上网:上网是一条最快捷及方便寻找资料及相片的途径。教师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相关网站, 这将更是一条快捷高效的通道。
四、提炼筛选, 深化思考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往往多而杂, 不可能在课堂上直接拿来做交流, 我们品德教师要引导学生迈出资料整理的第二步, 仔细阅读, 进行提炼筛选, 深入思考, 重新组合资料, 让观点更清晰, 重点更突出。如《民风民俗大观园》这一课,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又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 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时间, 要交流全国各地的饮食和民居习俗, 时间上自然不允许。我们可以依据教材, 把“饮食文化”交流的范围锁定在五个地区:即以米饭为主食的“江浙地区”、以青稞和羊肉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以面食为主的“陕西、山西”、有食辣习俗的“四川、贵州”以及地处寒温带, 以面粉、杂粮、大米为主食的“东北地区”。而在介绍民居习俗时, 也筛选出五个极具代表性的地区, 如“北京的四合院”、“湖南地区的吊脚楼”、“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客家土楼”、“大草原上的蒙古包”。而且这五个不同的地区在课前搜集资料时就已明确, 每个组只要查找一个地区就行。这样, 学生不觉得负担重, 课堂的效率也高。
五、及时交流, 多元评价
既然课前有了布置, 课后我们就得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和展示的空间,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搜集的资料是多么重要, 并体验到活动的成功感, 让学生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例如在教学《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这一课时, 我组织学生在课前从服饰、建筑、风俗等方面搜集资料。经过筛选提炼后, 选择一些重点内容, 罗列在一张表格,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然后, 我设计了一个“智力大冲浪”游戏, 出题让学生判断对错, 例:“云南分布着51个少数民族, 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有25个, 其中15个是云南特有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是傣族人, 她擅长跳孔雀舞。”以这样的活动方式, 来反馈学习情况, 学生的兴趣高涨, 而且, 学生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得到了充分、有效的运用。之后, 我又组织学生对所搜集的图片资料进行系统地整理, 在学习园地中进行了一次少数民族风情图片展。这样的展示, 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 不仅使学生共享资源, 拓展视野, 更使其受到莫大的鼓舞, 在下次的搜集活动中表现更加出色。
一、 “背景资料”的开发要适切
语文教材的“背景资料”极为丰富,但是它隐藏在文本的背后,需要教师自觉、能动地开发。虽然教师阅历、学识及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不同,对不同文本“背景资料”的开发会存在差异,但要使其具有教学价值,“背景资料”必须具有鲜明的指向,即“学生”与“文本”。
1.适“生”
“背景资料”运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开发“背景资料”时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他们的认知规律、阅读视野、兴趣爱好、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等。否则,就是无效的。一位教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向学生出示了关于施耐庵的“背景资料”:
施耐庵(约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人,原籍苏州。有关施耐庵的生平事迹极少,现有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陆续发现的关于施耐庵的部分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他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
这段“背景资料”对人物的介绍较为详细,但并不适合学生:首先,从内容上看,人物的生卒年,人物的“名”、“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的介绍及关于对施耐庵事迹的考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相距甚远,偏离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解读文本也无任何帮助。其次,从语言上看,“补遗”“曾官钱塘二年”“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等表达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不相符,使学生云里雾里,不名所云。
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发了如下“背景资料”: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由中国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所著。《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李逵等108位英雄好汉形象。108位好汉个性十分鲜明,读来感觉栩栩如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选自《水浒传》第八回。
这段“背景资料”对《水浒传》及施耐庵的介绍简洁、扼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平实,学生一读就懂。“108位好汉个性十分鲜明,读来感觉栩栩如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选自《水浒传》第八回。”既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感悟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热情,又激起了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开发“背景资料”,只有立足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才能引领学生迁知入文、移情入文,真正为发展学生服务。
2.适“本”
“背景资料”开发的“基点”是文本,与文本相符合的“背景资料”是对文本内涵的有效拓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背景资料”则不仅没有教学价值,还会干扰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一位教师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出示了这样一段“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国榷》:
《国榷》是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书中记叙了从元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明朝抗清政权灭亡为止的317年间的历史。书上记载的重要史实,在其他史学书中很少见到,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但书中叙事有的过于简略,有的事件前后记叙重复且说法不一。另外,封建迷信等思想在书中也有浓重反映。《国榷》仅有手抄本传世,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上述“背景资料”中,“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书中记叙了从元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明朝抗清政权灭亡为止的317年间的历史。书上记载的重要史实,在其他史学书中很少见到,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是对文本的补充,进一步突出了《国榷》价值与地位,有利于学生体会谈迁的精神,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书中叙事有的过于简略,有的事件前后记叙重复且说法不一。另外,封建迷信等思想在书中也有浓重反映。《国榷》仅有手抄本传世,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与文本内容不相关,并不是有效的教学资源。
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往往是零乱、分散的,难以直接拿来应用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零散资源之间的联系点,对其重组、归纳、整合,使之成为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
二、 “背景资料”的介入要适切
许多教师都注重“背景资料”的开发,而对其介入教学研究较少。殊不知,“背景资料”何时介入、如何介入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背景资料”的介入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做到适“时”、适“法”。
1.适“时”
“背景资料”何时介入?不同的课堂相关“背景资料”应该有不同的介入时机,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生硬规定一定要在课始、课中或是课末。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善于把相关“背景资料”无痕地渗透在学生与文本两者碰撞的最佳时机中。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合拍、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服务的时机就是最佳时机。
一位教师执教《诺贝尔》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体悟诺贝尔的“毫不气馁”,搜集、整理出了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付出了巨大努力及遇到的困难等“背景资料”,教学中对“背景资料”进行了三次整合。第一次,在学生交流“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残”时,出示相关资料告诉学生,诺贝尔终生没有结婚,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弟弟和父亲是他最亲的人。引导学生感受诺贝尔悲痛的心情,充分体会诺贝尔的“毫不气馁”。第二次,在学生交流发明固体炸药的时候,补充了邻居纷纷指责诺贝尔是科学疯子、向政府抗议要求制止他发明炸药的内容,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各方面的困难,进一步感受诺贝尔的“毫不气馁”。第三次,在学习“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时,向学生出示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大事年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整个生命”意味着什么,把学生对“毫不气馁”的理解向前更推进了一步。
案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适时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从静态的文字中跳跃而出,深入文本、涵泳体味,充分发挥了“背景资料”对文本解读的补充、对情感体悟的渲染、对理解人物的促进作用。三段“背景资料”的介入做到了相机而为,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机整合,做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面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只要教师持续追问两个问题——“在这里介入的目的是什么?”“在这里介入是不是最合适?”就会觅得“背景资料”介入的最佳时机。
2.适“法”
教师投影出示“背景资料”后学生或者教师读一遍,这是“背景资料”介入教学最常见到的方法。这种方法较为呆板,作用仅仅在于“使学生了解”。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合适的方法灵活介入“背景资料”,能激荡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对课堂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为了帮助学生揣摩司马迁的悲愤心境,走进人物内心深处,许多教师都会相机补充李陵事件。一位教师教学时,首先出示了李陵事件的起因,让学生自由阅读:
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降了,愤怒万分。
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娓娓讲述:
满朝文武官员怎么说的?司马迁又是怎么说的呢?满朝的文武官员们啊,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都成了趋炎附势的小人,他们附和汉武帝,夸大李陵的罪过。而司马迁呢?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一万多匈奴,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没有到来、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这已经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增援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被关进监狱以后,司马迁遭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后来受到了酷刑。他受到了什么酷刑呢……
李陵事件的故事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情感体验相去甚远,如果只是“背景资料”的简单呈现,学生感受司马迁仗义执言、一心为国却遭受酷刑的愤懑情感,体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可贵精神会显得苍白乏力。案例中,教师在学生了解了故事起因的基础上,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他们与司马迁的距离。
同样的“背景资料”,介入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会大相径庭。研究学生、研究文本、研究教学,寻找“背景资料”介入的适当方法,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美国城市有许多别称,例如芝加哥是风之城,洛杉矶等是天使之城。最大的城市纽约因为绰号“大苹果”而出名。许多人来到纽约看看著名的风景,感受这里的活跃气氛。
There are many famous tourist sites in New York. The first is the Statue of Liberty. It is a very high building and it is located in the harbor. The statue represents the freedom and peace, it is the gift from Frech people to American people. Besides the Statue of Liberty,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and the new World Center Building are also the landmarks in New York. People can see these buildings from the movies.
在纽约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首先是自由女神像。这是一个很高的建筑,它位于港口。雕像代表着自由与和平,这是法国人给美国人的礼物。除了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和新世贸中心都是纽约的地标。人们可以看到有关这些建筑的电影。
The nickname of The Big Apple first came from the sport of horserace. Everyone wanted to have a thoroughbred to win the race and The Big Apple is the best horse. So people named New York The Big Apple to show its feature and wanted to catch more visitors and it worked.
大苹果的昵称首先来自赛马运动。每个人都想拥有一批纯种马来赢得比赛,大苹果是最好的马。所以人们叫纽约“大苹果”,为了展示它的特征,想要吸引的游客,这一做法成功了。
Today, New York is famous around the world, many people visit there and make this city lively.
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学过的标点符号。会写常用的应用文:留言条、请假条、板报稿、日记、书信、通知及简单的读书笔记和会议记录等。要写
作文是字、词、句、段等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小学阶段要求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做到思想健康,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学过的标点符号。会写常用的应用文:留言条、请假条、板报稿、日记、书信、通知及简单的读书笔记和会议记录等。要写好一篇作文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题意。即要看懂题目的意思和要求。
第一,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对象。
如:《我这个小孩》和《邻居家的小孩》,虽然都是写小孩,但前者是写自己,后者却是写别人。又如在状物的文章《我最喜欢的××》一题,仔细研究,它要求我们写最喜欢的东西或有趣的动物等。如果按《我最喜欢的人--妈妈》来写这就弄错了写作的对象。第二,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范围。
有的题目从时间方面规定了范围,如《夏天的晚上》、《课间》。有的从地点方面规定了范围,如《操场一角》、《在公共汽车上》。有的从内容方面规定了范围,如《学洗衣》、《植树》。也有的从几个方面规定了范围,如《放学路上学雷锋》,就是从时间、地点、内容几方面规定了写作的范围。
第三,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重点。
重点是指题目中表示思想意义或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如,《二十年巨变》重点应放在巨变上,写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或家乡)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以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的辉煌成果。
练一练
1.分析下列作文题,按照要求把题目分类(在横线标出题号)
(1)早晨(2)好姑姑(3)友谊(4)比赛(5)上学路上(6)放学以后(7)我的妹妹(8)我和妹妹
(9)我爱劳动(10)难忘的一天(11)和好(12)爱晚前(13)练毛笔字(14)这件事教育了我限制中心的题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制时间的题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制地点的题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制叙事的题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制写人的题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制写人物关系的题目有_________________
2.用~~~~~~ 划出下列题目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它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他家富起来了 我和同桌比手劲 妈妈教我洗衣服 这件事做对了 他的心灵美
2.认真选材
选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这就是选择题材,选材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有关的就选取,与中心无关的就不采用。
第二,要选择熟悉的有意义的材料,使别人读了能受教育或有收获。
第三,题材要力求新颖,吸引人,避免一个模式。但也不能为奇巧凭空编造。
练一练
1.下面是一组半命题,要求选择题材,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选一题作文。我学会了________;我喜欢的________;难忘的__________;
快活的__________;真有趣__________;________教育了我;
2.阅读下面芳芳的十个事例,然后分别以《热爱劳动的芳芳》、《刻苦学习的芳芳》为题,从事例中选择材料,拟出作文提纲,要求中心与材料一致。
芳芳的十个事例
带病坚持到校上课
春天,与爸爸妈妈在院子里垒花坛、种花草
帮助军属王大爷搞卫生
热心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下雨了总是撑着伞接送小同学
作业认真,常受到老师的赞扬
积极参加清扫红领巾卫生街的活动
拾到钱包交给民警叔叔
一篇作文,反复修改多次
刻苦练习跳高
3.《老师来到我家》这篇作文题,可写的内容很多:来的是哪位老师?是哪一次或哪几次来?为什么来?来后说了些什么?我当时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先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写成文,要求紧扣中心,取材新颖。
3.把事写具体
记叙事情或活动,必须将事情或活动写具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动笔时,要把材料准备充足,对要写的事情作认真的回忆。其次,要重点写好一些重要的场面或过程。把它写得具体形象,整个事情就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不要停留在一般现象的记叙上。
练一练
1.下面是《一次拔河比赛》的开头段和结尾段。读后,把比赛过程具体地补写出来,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开头段)哨子嘟的一响,拔河比赛开始了。
(结尾段)体育老师猛挥一下红旗,比赛结束了。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小伙伴跳啊笑呀,沉浸在欢乐之中。
2.我爸爸是一位有名的外科医生。每当我看到那些患者对他十分尊敬和感激的时候,我想长大以后也要当一名医生。请你接着写一段话,要求展开丰富的联想具体地写出自己怎样热情地为病人解除痛苦和病人对你的感激之情。
3.这篇《送书》的短文写得具体吗?根据提供的情节,请你将它补充修改,要求写得具体而生动。
六月一日,我到新华书店去买书。走进书店,简直象走进了书的海洋。我挤进人群,买了一本《少年作文指导》真高兴。这时,跑过来一位少先队员,只见他很着急的样子。原来他也想买这本书。但书已经卖光了。我把自己的书送给他,营业员阿姨看到这情景,笑了。
4.有条理地记事
无论记事写人,都离不了事。认真写好一件事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
记叙一件事(或一项活动),要有条理。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清楚,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下来。
一般来说,记叙的顺序可按时间的先后。事物的发展的顺序和地点变换、方位推移的顺序等来写。但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也可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方法。
练一练
1、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有条理的话。
清晨,雷声隆隆,下起飘泼大雨,接着电光闪闪,跳进水沟,挽起袖子,只见小华脱掉外衣,卷起裤管,拿起铁锹,一锹一锹地清沟排水,学校的水沟积水不通,我心里很激动,望着他的背影。
2、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两篇,分别归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3、从生活中选取一件熟悉的事,自拟一个题目,把要写的内容扼要地填在表格里,然后作文。
题目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经过起因:
经过:
结果:
4.怎样写好写人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必须抓住所要写的人物的特点,具体描写他的外貌、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一、人物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姿态和神情等方面的描写。写人物的外貌要注意三点:
第一,写人物的外貌是为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如:小作者记叙他的老师那时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这是为了用她那美丽的形象和温柔的性格,衬托她那美好的心灵。
第二,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特点,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就拿眼睛来说,千百万人就有千百万双不同的眼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情况下,眼睛的表情也不同。比如当你成绩考得好时,眼睛会闪烁出欣喜的光芒;当你受到委屈时,眼睛又会流露出哀怨的神情;当你看到不良行为时,眼睛立刻会投以鄙夷的目光。抓住了这些特征,你写的眼睛就活了。第三,写人物的外貌,要有先后次序。东一笔,西一笔,就没有条理了。
二、人物动作描写。人的思想品质和性格是表现在行动中的。因此要写好人物,一是要多写他做了什么和怎样做的。写人物的行动,既要仔细观察动作的全过程,又要观察整个动作是分几个环节进行的,分辨出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将一连串的动作写好。同时还要用确切的词语,特别是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以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人物的语言。精彩的语言会使读者闻其声而见其人。写人物的语言,要合乎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经历和性格等要有人物的个性特点,不能千人一腔。人物对话的表述形式,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1.先写话是谁说的,是在什么场合,怀着什么心情说的,然后写说的话。
2.说的话写在前面,然后交代这话是谁说的,以及说话人当时的心情、表情、语气等。
3.先写说的话,然后交代这话是谁说的,以及说话时的心情、表情、动作等,再接着把话写完。
4.只有说的话,前、后和中间都不交代这段话是谁说的,读者一看就明白。但这种对话形式多用于写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群众场合,七嘴八舌,不需要说明说话人时,也不用这种形式。)
四.人物的心理活动。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直接写出人物对事物的感受,表露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练一练
1.下面这段话,写了不同人物的笑:
晚上,弟弟拿着一张讽刺画跑进屋里。大家看了,都笑起来了。奶奶笑,爸爸笑,妈妈笑,姐姐笑,我也笑了。你能将他们笑的神态写得更具体、生动吗?
2.阅读下面一段话,思考:徐新踢足球的连贯动作是按哪三个环节叙述的?-找一找描写徐新踢球的动词,并体会他为什么用得确切生动。
放学后,操场上沸腾起来了。我跑去一看,啊!一场小足球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哩!只见徐新同学脚下生风,带球左闪右躲,直奔对方球门。突然一个队员冲过去阻拦,只见徐新用右脚把球一点,猛地一停,又用脚把球住左轻轻一拨,晃过对方。然后,飞起一脚,小足球飞进对方的球门了。
3.以《168和168的对话》为题,写一个对话片断。要求围绕一个中心来写,要体现出人物的感情、性格,刻划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并注意运用对话的形式(如《医生关心病人》、《老师教育学生》、《父母爱抚子女》、《同学之间的一场辩论》、《售货员对待顾客》等)。
4.读下面一段话,用~~~~ 划出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想一想,这些动作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每当我看到那两只小兔子甜美地大口嚼着我们采来青草时,心里真美极了。常常情不自禁地蹲在兔笼边,看个不停。有时甚至把兔子抱在怀里,一手喂草,一手给它捋毛,有时还把脸贴在兔子身上。
5.怎样写状物的文章状物是指对动物、植物、器具、建筑物等进行描摹。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仔细观察物品的颜色、大小、形状、质地、用途等。观察得入微,才能得具体。
第二,观察后,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下来,做到条理清楚。
练一练
观察一个塑料文具盒,根据表格里的要求,将观察的结果写在记叙的内容一栏里。记叙顺序 记叙的部位 记叙的内容
整体形状颜色
(外)大盖
部分小盖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景色美不胜收,但我更爱家乡的秋天,因为秋天在我眼中是最美的。
秋天的果园最美。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小红灯笼;黄澄澄的大鸭梨像一只只葫芦悬挂在枝头;一串串紫溜溜、绿莹莹的葡萄吊在架子上,紫如丁香,绿如翡翠,一颗颗晶莹透亮,像成串的珍珠,使人口水直流。
秋天的树林最美。梧桐树和槐树的脚下早已躺满了淘气的叶子娃娃,他们早早地离开了树妈妈,来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秋风姑娘也来凑起了热闹,时而把叶子娃娃卷起来,时而又放下,好象在玩荡秋千呢。枫树姑娘可漂亮啦,秋天刚到,她就早已换上了红色的礼服,假如你漫步在红枫林中,就会觉得自己仿佛进入了红色的海洋——黄红、橘红、深红、暗红,还有那半透明的粉红。
秋天的田野最美。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一个个胖乎乎的棉桃吐出了一团团像雪一样白的棉絮;玉米可高兴啦,你瞧它特意换了一束金缨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牙;沉甸甸的稻子也早已笑弯了腰;高粱是最怕见生人的,这不,秋姑娘来了还不好意思地低着头羞红了脸呢!其实大家都是老朋友了何必这样害羞呢!
注意:写景类的文章可参照颐和园。
我的好朋友(写人)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活泼可爱常常惹人高兴。她长着一头乌黑、长长的头发,弯弯的眉毛像挂在空中的一弯新月,水灵灵的大眼睛特别明亮有神,一张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常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一张圆圆的小脸显得她更加可爱。她也很爱打扮,常常在头上做出各种发型,戴头饰。你猜猜她是谁?她就是我的好朋友——吴芳婕。
吴芳婕乐于助人。上个星期五,要做操了,老师叫我和几个同学把本子抱到她办公室去。吴芳婕看到我抱着很多本子还要拿校服,所以,她就帮我抱一半本子,拿校服。有一次,我要跑去排路队时不小心踩到青苔摔倒了,吴芳婕看到了,马上就把我扶起来,帮我把身上的泥擦掉,扶我排路队回家。
吴芳婕喜欢画画、写作、弹古筝,其中她最喜欢画画了。她画的画栩栩如生,她拿起画笔三两分钟就能画出一幅优美的图画。她画画时非常有神像画师一样呢!她的古筝也弹得很好,一串串动听、优美的乐曲真的太动人心弦了, 让人无法用语言表达。
我为有这么一个多才多艺、心地善良的好朋友而感到自豪!你也喜欢她了吧!
想象作文1.《水果星球历险记》
前些天的一个晚上,我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梦,至今记忆犹新。我坐着6606-PK飞船,来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入口处写着“水果星球村”。里面有草莓国王、香蕉警察、芒果小偷。我一进村,妈呀,我怎么变成一个西瓜了,我怀疑着。走着走着,“哇噻!”我大叫一声。“好美丽呀!”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里有清澈见底的小河、有争奇斗艳的花朵、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有绿茵茵的草地。小河旁边还有一棵橡树哨兵样挺立在那儿。
我又往前走,突然,发现了一个芒果小偷,警察说什么也追不上它。我想,该我这个西瓜显神通了,我就地一滚,很快就滚到了芒果小偷身边。香蕉警察对我说:“西瓜朋友,抓住这个芒果小偷,你是产了大功啊!”说完警察要请我吃甘甜可口的水果大餐,我也有机会大饱口福了。
不一会儿,我揉揉惺忪的睡眼,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好美的大餐啊!” 例文2.《未来的教室》
我希望未来的教室与现在不同,它非常奇妙。
未来的教室比现在大一倍,它非常宽敞,墙壁是隔音材料制作的,窗户既可以调温又可以调光,窗台上摆放着各种鲜花,我们每天都臵身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教室的门是声控的,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就自动开启。再也不会让沉重的书包压弯了我们的脊背,因为教室的后面有一排柜子让我们放书包和学习用品。我们只需要把当天要温习的功课带回家。
未来的教室还设有一个房间作为我们的图书室,里面藏书丰富,书架上摆满我们喜欢看的书,有最新的画报杂志,有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有少年科技探索等。课余我们在美丽的地毯上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看书。
网络学习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每个人都有一个文件夹,我们在电脑里起草作文、修改、保存,最后传给老师批阅。优秀的作文被老师贴在网上供大家欣赏,连我们的爸爸妈妈都可以看到。电教平台上有一台电子监控器,上课谁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老师马上就知
道。因为电子监控器会发光,显示他的学号。下课了,墙上的喇叭播放出轻柔的音乐,桌椅自动折叠起来变成木地板,我们在教室里自由出入,不用担心碰到桌子撞伤了。
我喜欢这神奇的教室,我希望我的愿望早日实现,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成长。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称呼﹚
您们好!我现在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回想起这九年来,是你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让我享受着家庭的温暖。
记得刚刚上一年级时,我从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成为一名小学生,背上小书包别提有多高兴了。每天起来吃完早饭,你们就给我准备好书包、红领巾、水壶等,送我去上学。还再三叮嘱我上课认真听,课间时要多喝水,要团结同学,等等。我还总是嫌妈妈啰嗦,有时把妈妈的话当耳边风。
那一天,我光知道玩,带的水壶里的水一滴也没顾上喝,下午回家后就觉得晕晕的,嗓子冒烟,这下你们急坏了,外面正刮着的北风,爸爸都顾不上,赶快去药店给我买来药让我赶紧吃下,然后喝了大量的水。我才觉得好受多了。躺在床上难受的时候,我看见你们忙前忙后的样子,我的心里很感动。
爸爸妈妈,我是在你们的关心和爱护下成长起来的,你们却一天天变老,乌黑的头发上渐渐有了白发。我永远不能忘记你们对我的爱,你们的养育之恩我是永远也报答不了的呀,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我也是永远报答不了的啊!﹙正文﹚
祝: 身体健康
笑口常开(祝福语)
您的儿子:****(署名)
利用文献资料进行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教师科研和专业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 从目前中小学教师科研状况调查结果来看, 中小学教师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文献资料进行教育研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一是部分中小学教师没有认识到文献资料对于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不重视教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不知道如何搜索专业文献;没有研究的方向;不知道围绕研究组织资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通过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对文献资料使用价值的认识, 帮助她们摆脱文献资料搜索效率低、专业性差、没有研究方向的茫然状态。
二是部分中小学教师不会借助文献资料确定研究问题, 提高研究的创新性。具体表现在:只有想要研究的大致方向, 但不知道具体的研究内容;不会对已有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进而发现自己的研究价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通过培训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高效利用文献资料的基本方法, 确立自己的研究问题, 学会在掌握和分析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 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切入点。
三是部分中小学教师不会利用文献资料提高自己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具体表现在:不知道如何学习已有文献资料的逻辑思路, 学会研究范式;没有掌握已有文献的专业写作版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通过培训帮助中小学教师学会利用文献资料形成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 学会规范研究的基本模式。
二、高效利用文献资料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教育研究的整个链条可以概括为:文献搜集、阅读和分析———选择研究领域——确定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学会高效利用文献资料, 对于形成教育研究链条上各环节的基本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高效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超越时空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人类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知识, 几乎全部汇集在文献资料上。人类活动与认识的无限性
筅辽宁省大连教育学院张琳琳
和个体生命与认识的有限性的矛盾, 决定了我们在研究逝去的事实时必须借助于文献资料。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料积累了众多教育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假设, 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掌握高效利用教育文献资料的方法, 可以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超越时空的限制, 全面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是高效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发现和选择研究领域。教育研究要想有所创新, 就必须从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扩展思路、获得启发。在阅读和分析文献资料、学习并了解已有研究的过程中, 中小学教师可以批判性地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 确立自己既感兴趣又有研究价值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 使自己的教育研究具有创新性。
三是高效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分析和确定研究课题。研究领域是一个大的研究范围, 还不是具体的研究问题, 需要进一步分析文献, 在领域内聚焦, 进而找到研究切入点。当广大中小学教师仔细分析和归类某一领域的适量教育文献后, 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前人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 解决了哪些问题,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样, 就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 找到大领域下的具体研究问题。
四是高效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规范研究论文写作。确定具体研究问题后, 就要进入具体的研究写作阶段。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 中小学教师可能需要借用某些学者曾经的论述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而哪些内容能够恰如其分的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就需要对已有研究进行筛选分析。此外, 中小学教师可能会遇到对文章结构布局和论文写作规范不确定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对已有教育文献的学习借鉴加以解决。
三、中小学教师高效利用文献资料进行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
中小学教师要想做到高效利用教育文献资料, 就必须掌握文献综述这一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是教育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要和实用的方法之一, 但广大中小学教师普便不能掌握其要领。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 是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 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述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种形式。综合性的综述是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的, 而专题性的综述则是针对某个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手段的。掌握文献综述法并不是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每次教育研究中都写出一篇文献综述, 而是要学会将这种方法灵活运用到每次研究中。
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文献综述时,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定好范围。进行文献综述搜索资料时, 要确定一个大致研究范围, 围绕这个领域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二是选好资料。按照确定的研究范围, 进行资料搜集, 尽可能做到大量地占有与主题相关的教育文献资料。三是整理资料。要做好综述, 必须对所搜集到的教育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组织, 做好文摘或者有关卡片, 加上标注, 使杂乱无序的文献资料能够按照一定的次序关系排序。四是用好资料。对搜集的教育文献资料, 要认真阅读和研究, 从中筛选出可信度高, 有一定深度、新意和代表性的文献资料。五是拟定提纲。在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的基础上, 拟定按照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来综述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 即用什么方式来“述”已有研究。六是述评结合。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将已有研究的核心内容呈现出来, 而不是简单罗列, 做到逻辑清晰的“述”, 并且要在“述”的基础上对研究进行反思, 找到创新点, 做到论据充分的“评”。七是标明出处。因为使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 因此做综述时一定要标明文章出处, 一方面为读者了解或进行类似的研究提供线索, 另一方面为自己后续研究或者内容查证提供方便。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 要做到运用文献综述法高效利用文献资料, 必须掌握“述”、“评”、“创新”三种能力。
一是学会文献综述法的运用———“述”。在平日的教育研究中, 经常会看到有些中小学教师将文献综述理解为文献内容的摘抄。其实, 文献综述的“述”部分, 是我们在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 对文献资料的归类整理, 是“述”已有研究都围绕哪些方面进行, 获得了哪些结论。“述”不是对一个一个研究的罗列性描述, 而是对一类研究的集体性描述。研究者必须对每篇资料进行细致分析, 然后将类似内容加以归类。只有进行了逻辑归类, 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到已有研究是围绕几个方面进行的。当然, 分类之后, 还需要对每一类内容具体进行了哪些研究, 进行进一步细致分类。只有按照一定逻辑关系, 对已有研究进行层层归类, 我们才能高效完成对已有教育文献资料的整体性、清晰性把握, 完成对文献资料的“述”。
二是学会文献综述法的运用———“评”。对教育文献资料的“述”是基础, “评”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后续研究的关键。在“述”已有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研究的新观点只在字里行间闪现, 没有做详细论述;有些研究方法存在局限, 应该加以完善;有些研究过于理念化, 理论无法指导实践等等。发现这些问题的过程, 就是对文献资料进行“评”的过程。在进行文献综述时, 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学会批判性地审看每篇文章, 在头脑中时刻反思已有研究的缺陷, 只有发现不足, 才能够确立自己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立足点。
三是学会文献综述法的运用———“创新”。学习并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已有研究进行“述”和“评”, 其目的在于找到研究创新点, 从而理清自己的研究思路。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 中小学教师在如何创新方面通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只有大的研究领域, 也就是大的研究范围, 但没有具体的、明确的问题, 因为不确定哪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具有研究价值;另一个是头脑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问题, 但是研究思路尚未理顺、论据尚不充分, 需要通过对资料的学习和借鉴确立清晰的研究路径, 佐证自己的观点。无论上述哪种问题, 我们都可以借用文献综述法来解决。当我们只有大的研究领域, 不明确具体问题时, 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献的“述”, “评”已有研究的不足;在占有并分析了大量教育文献资料后, 我们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在内容、方法、完整性、针对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而我们发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后续研究的创新点;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一点研究不足出发, 围绕这个不足, 重新建构自己的思路, 将原有大的不确定的研究范围聚焦为研究问题。当我们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研究问题, 但研究思路尚未理顺, 或者我们的观点尚不全面时, 我们也可以运用文献综述法综合分析与借鉴前人研究, 取其精华、学习其长处, 进而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观点。
总之, 高效利用文献资料是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掌握文献综述法的注意事项和基本操作环节后, 中小学教师必须在具体研究中不断应用这种方法, 从而实现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温忠麟.教育研究方法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秉德, 檀仁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一、 利用背景资料,顺势导入新课
在开课阶段,教师如果能有的放矢地介绍文章的背景资料,则会顺势导入新课,也会使整节课收到预期的效果。如笔者教学《晏子使楚》,是这样利用背景资料的:一是简单介绍时代背景,引出故事主人公晏子,特别交待了楚王侮辱晏子的原因:其中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谁也不甘示弱;二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晏子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以下资料让学生自由朗读:晏子,名婴,春秋时代齐国人,是齐国的大臣,曾任齐国大夫、宰相,为人机智,很有口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三是组织学生讨论“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这个问题,在学生猜测后,引导学生明白:孔子原名孔丘,老子原名李耳,孟子原名孟轲,因为他们品行好、学问高,深受人们的尊重,所以称他们为孔子、老子和孟子。由此让学生体会到,人们称晏婴为晏子,也是因为人们尊重他。最后以“那么晏子为什么也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呢?”这个问题顺利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在激情介绍时代背景后,师生合作介绍了课文主人公晏子,既初步了解了主人公,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通过“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这个问题顺利导入新课,又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上的铺垫。这样一来,背景资料的介绍既全面又简洁更有效。试想如果教师对相关背景资料不加选择地一股脑儿出示,那么势必会因为资料繁杂加上学生读不懂而无法顺利导人新课,同时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二、 利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并且乐此不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运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故事等方式引入背景资料,则能营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牧童》这首诗,笔者首先问学生:同学们,昨天晚上,老师在看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你们看了吗?有的学生说看了,有的说没看,有的说看过写“八仙”的书;接着我问学生“八仙”是哪八个人,学生跃跃欲试,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八仙”的姓名;然后我作了这样的介绍:刚才大家说吕洞宾是“八仙”之一,当然这是传说。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就是吕岩写的。(教师板书诗题,学生读题,理解诗题。)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八仙过海”故事引入,介绍了诗人吕岩的资料,不但顺利导入了新课,浓厚了课堂的文化氛围,而且激发了学习新诗的兴趣,还为学生体会诗人向往宁静、快乐生活的情感作了铺垫,可谓一举数得。
三、 利用背景资料,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也往往会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些难点。其实,此时介绍一些背景资料也不失为促进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笔者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第3自然段中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两个含义颇深的句子,在引导学生理解面对生命可以有两种态度后,出示了以下一段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做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杏林子,12岁时患了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生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坐在轮椅上,但她凭着坚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同命运抗争,不停地写文章,被称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一生乐观开朗、富有爱心、热心于慈善事业。学生读了资料后畅谈感受,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身体虽然残疾,但意志坚强;有的学生说作者富有爱心,为别人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的学生说作者对自己非常负责,体现了生命的价值……最后我这样总结深化:是的,像杏林子这样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屈服,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就是在好好地使用生命,就是对自己负责;反之就是白白地糟蹋生命。那么你还知道哪些人也在好好地使用生命?你今后怎样好好地使用生命?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了解杏林子面对生命选择了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后,心里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杏林子是怎样做到对自己生命负责的?学生有疑惑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引进杏林子身患重病顽强与命运抗争的背景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交流感受,体会到了杏林子对待生命的态度。
四、 利用背景资料,深化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的情景交融,有的震撼人心,有的催人泪下……读着这些课文,学生定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上,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同时,水到渠成地引入相关背景资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使课堂教学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使课堂灵性涌动,情真真、意切切。如笔者指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最后两个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学生在畅谈之中根据“……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这些句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只看见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怎么说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面对学生的可贵质疑,我大加表扬,并让学生继续思考、互相讨论,接着出示了“周总理的一天(1974年3月26日至27日)”这样的一份背景材料,在学生认真阅读后,我告诉他们,这是从周总理工作表中随意抽出的一天,当时他已身患重病,可从26日的下午三时起床后到27日的下午两时休息前,参加会议、陪同外国贵宾等工作安排得满满的,其实周总理每天都是这样辛勤工作的。听了这些,学生深受感动,最后两段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一字一句总关情,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浓郁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背景资料,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作者的那份激动、崇敬。此时,学生再读最后两段,脑海中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总理日夜操劳的情景,对总理的爱戴、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五、 利用背景资料,推进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的宗旨不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选文的内容,而是抓住契机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言语内容、掌握言语形式。语文课堂中,适时地引入背景资料并与文本内容有机整合,能有效地推进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如笔者教学《再见了,亲人》,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朝鲜人民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为了志愿军战士,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所以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之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找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作出了哪些牺牲,说说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接着出示了以下一段背景资料: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出了无数战斗英雄,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二十三天;著名的战斗英雄邱少云被烈火活活烧死;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所以,朝鲜人民也称志愿军战士为亲人。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资料后,笔者这样激情小结: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用鲜血凝成了深情厚谊,他们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那么你能不能仿照课文1、2、3自然段中其中一段的写法来写一写朝鲜人民告别志愿军战士时说的话?因为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1、2、3自然段的写法(即开头亲切称呼亲人、劝慰,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更因为已经交流、出示了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作出牺牲的背景资料,所以写起来既有语言形式的凭借,更有话可写,非常顺手。
六、 利用背景资料,引入课外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引入相关背景资料,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借此拓展阅读,真正实现依托文本落实课外阅读的教学理念。如笔者教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在学完全诗后,出示诗人的图片及以下背景资料:
范成大,南宋诗人。他为官勤廉,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疾苦,他写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晚年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共有60首,描写了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课本中的《四时田园杂兴》是其中一首。
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后,笔者出示了范成大的另一首同题诗:“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学懂古诗,与文中古诗比较,说说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我还让学生课外读读其他《四时田园杂兴》诗。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文本恰当地引入背景资料,从而自然地引入课外阅读。如学了《小英雄雨来》,向学生介绍管桦写作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的背景并推荐阅读;学了《祖父的园子》,教师简单介绍了萧红的《呼兰河传》的写作背景后,学生肯定想一睹为快……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加课外阅读量,更能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让他们在浓浓的书香中也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发现不少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如果不加选择地滥用,势必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通过加工、重组、整合,适量、适时、适度地引入背景资料,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语言水平,有着水到渠成之功效。
【小学作文资料】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复习整理资料11-18
小学合唱团资料06-24
小学业务学习资料06-26
小学安全教育资料10-31
音标学习资料小学11-24
小学家长会资料12-30
小学安全教育相关资料01-12
小学科技节活动资料06-21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资料09-14
小学英语辅导资料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