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个人总结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个人总结(通用9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个人总结 篇1

财务0901班 张琪 01号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经历了中考,高考,最终走入了盼望已久的大学校园。可以说,我的学生生涯是比较顺利度过的,没有经历过较大的坎坷。能比较满意的通过中考,高考并走入大学和我的勤奋与努力是分不开的。

五年的时光,使我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成熟。在学习上,我努力的学习,因为我知道“勤能补拙,立能成业”。为了能考入理想的学校,我只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在思想上,我慢慢地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在面对困难时,我会冷静地考虑问题,而不是像原来的我,很冲动。

是的,我在逐渐长大,我在逐渐懂事,我会替父母分担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会让父母担心。由于是女孩儿,妈妈总教导我说:要做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性。因此没事的时候,我妈妈会教我做饭,现在我已经能做基本的饭菜了。

五年的时光,我变成了一个成年人,我在逐渐学会用成年人的眼光思考问题,家里如果有重大的决策,一定会征求我的意见。

五年的时光,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在逐渐变老,他们的鬓角在逐渐变白。曾经站在爸爸的后面,看着老爸的背驼了,还有点老花眼了。老妈的记性是越来越不好了,心里不禁有一丝酸楚。由于爸妈的辛勤工作,这几年,家里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每到放假的时候还能和父母一块儿出门旅行。逛街时,看见喜欢的东西偶尔还能奢侈一把,把它买下来。

展望将来的五年,我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与期待。在接下来的五年中,我大学毕业了,真正进入了社会,希望凭借自身的努力能获得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因为我家离工人体育馆不远,为了感受一下找工作的艰辛,我去工人体育馆招聘会体验一次。

一进去,可能是专场招募,来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我有点紧张,不知道招聘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就直着往前走。突然,一个一个人多高的板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是XXX公司的招聘要求,我停下来看着上面的要求:有四级证,至少大学本科,有一定的经验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后面的要求是找专业性比较强的人员,我就没有再看。就这样,我看了四五家公司的要求,和我自己做了一个对比,至少我知道了自己要努力奋斗的方向。

很普通的一次招聘会,我感慨多多。还有两年,我也即将面对毕业,面对残酷的就业环境,我该如何在社会上定位?我该如何充实自己,提高能力?都是我所要面对的问题。至少对于现在大二的我来说,通过四级是我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同时努力学习好我们自己的财务专业知识,只有扎实的知识才是找到一份比较满意工作的前提。在大学期间,我还要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等。

我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

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在这样一种追求完善与一步到位的就业理念驱使下,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个人总结 篇2

一、“十一五”回顾

(一)取得的成就及进步

1. 经济规模逐年大幅扩大

“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配套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逐年大幅增长,连创历史新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末船舶配套业经济规模比“十五”末扩大了三倍。

2006年~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企业由252家增加到74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从249.8亿元增加到769.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236.5亿元增加到632亿元;出口交货值从39.6亿元增加到103.2亿元;利润总额从15.9亿元增加到41.8亿元(1~11月)。这五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0.9%、32.5%、27.9%、27.0%和27.3%。

资料来源:《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07年~2011年。注: (1) 2006年~2009年统计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船用设备制造企业。2010年统计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船用设备制造企业。 (2) 2006年数据是按照行业的统计口径得出。2007年及以后的数据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得出,并且根据2008年及以后的统计范围,对2007年的数据做了调整。

2. 主要设备产量逐年提高、产能大幅增长

2006年~2010年,我国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从132台/228万马力提高到336台/600万马力,船用中速柴油机产量从8145台提高到16242台,船用高速柴油机产量从4927台提高到12687台,船用起重机产量从333台提高到1018台,船用锚绞机产量从765台提高到3271台,船用舵机产量从206台提高到422台。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中型船用柴油机及曲轴、甲板机械等主要船用设备扩能项目上马较多。从“十五”末到“十一五”末,船用低速机企业由3家增加到13家,船用低速机曲轴企业由2家增加到5家,船用中速机企业由5家增加到10几家,船用中速机曲轴企业由1家增加到3家,大中型甲板机械企业由5家左右增加到近20家。“十一五”末,我国船用低速机产能达到1000万马力以上,船用低速机曲轴产能达到300根以上,为出口船和内销远洋船配套的中速机产能达到2200台以上,船用中速机曲轴产能达到近1500根。几种主要船用设备及核心部件供不应求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3. 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装船率逐年提高

通过对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2006年~2009年建造的各型船舶的本土化设备装船率进行测算,并参考中船重工集团经济研究中心对2008年典型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情况的调查结果,对“十一五”末我国本土设备装船率现状做出如下估计:我国本土化设备装船率平均水平已超过40%,但不足50%;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的本土化设备装船率平均水平已超过50%,其中,散货船平均水平达到或超过65%,油船平均水平接近50%,集装箱船平均水平接近40%;高附加值船舶的本土化设备装船率平均水平在25%以下。

4. 设备国产化和自主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骨干企业主要船用设备国产化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制造并交付了8K98MC、8K90MC-C、7RTA84TD等超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7RT-Flex84T-D、6RT-flex50B、6RT-flex60C-B、7RT-flex68B、8RT-flex68D、6S50ME-B、6UEC43LSⅡ、YB-192 6S42MC等智能型船用低速柴油机;8L32/40、12V32/40、7L27/38、L23/30H、6DKM-28、DK-20、DK-28等新型船用中速机;8K90MC-C、8K80MC-C、8RT-flex 68D、6S70MC-C、6RT-flex50B等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低速机和中速机成熟机型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分别达到了70%以上和80%以上。一些超大型船舶、高附加值船舶 (如VLCC、VLOC、4250TEU集装箱船、8530TEU集装箱船、10000TEU集装箱船、17.7万吨散货船) 的动力系统 (主机、螺旋桨) 或甲板机械已实现国产化。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成功研制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设备,其中部分产品技术、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进口。这些产品包括:船用中速机、低速机曲轴、中速机曲轴、船用高速机、传动装置、大型船用齿轮箱、大型螺旋桨、大型锚机、KGW吊机、大型船用双体克令吊、转叶式舵机、大型低压拖揽机、绞车、海洋工程船/平台起重机、船用中央冷却系统控制装置、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新型板式海水淡化装置、灭火装置、分离机、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大型船用净水设备、救生/救助艇、高速工作艇、船舶电站成套设备、高压发电机、新型船用中压配电板、船用自动转换开关、高压变频数字化船用岸电系统、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船舶数控自动操舵仪、船舶操舵控制系统、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货舱进水探测报警装置、电子海图及其应用系统、船舶监控报警设备、集成船舶管理系统、液位测量报警装置、减摇鳍装置、船用大功率测功器、智能型船用航行灯/信号灯控制系统等。船舶配套业正在逐步由制造型向制造与自主研发结合型转变。

5. 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生产布局日趋合理

“十一五”期间,外资和地方资本大举进入我国船舶配套产品生产领域,三资和地方船配企业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2010年,新设立的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船配企业有100家左右,截至目前我国有三资船配企业150家以上。由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行业外装备制造企业的进入,地方船配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壮大。这两股力量的加入,打破了长期以来船舶配套业以两大造船集团配套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中央企业、地方企业、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环绕长三角、渤海湾、珠三角造修船基地,已形成了10几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为成熟的船舶配套园区或基地,并在加紧建设造船钢板加工、分段建造、大型铁舾件制作、管子制作、分段涂装等中间产品配套加工中心和资材集配中心,船舶配套业的生产布局日趋合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船舶配套业基础薄弱,“十一五”期间配套业的发展进步仍远不能适应我国造船业快速发展和船舶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配套业滞后于造船业发展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船用设备自主研发能力弱、部分核心零部件研制掌控在外方、关键和高端配套设备生产空白多、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不完善、企业集成供货和全球营销服务能力欠缺等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十一五”后半期,船配产品市场需求极度萎缩及来自韩日欧船配公司的强势竞争,更加凸显了我国船舶配套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总体处在产业链中低端、无序发展等弱势,面临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三)发展的特点

1. 造船业快速大幅增长带动配套业增长

“十一五”时期,我国造船完工量实现了年均44.4%的高增长,快于“十五”时期年均32.9%的增速。与此相应,船舶配套业工业总产值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5%。与此同时,船舶配套产品的进口额也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为34.9%。

2. 外资大举进入迅速改变了船舶配套业面貌

“十一五”时期外资集中大批进入我国船配领域,进入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2/3。这些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涉及船舶动力装置、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电力电气设备、舾装设备等各领域。不少独资或合资船配企业产能大,成为该产品领域的骨干力量(如:船用主机、辅机、推进器、船舶电气、船用涂料等),甚至在某产品领域占主导地位,改变了我国船配业规模小、品种少、技术水平低的状况。

3. 投资上项目是船配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力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船用设备建设项目上马最多的时期。2006年—2009年四年间,新设立的船用低速机企业有9个,原有低速机企业也都实施了扩能项目;以新设立企业和原有企业扩能方式上马的中速机项目有10个以上、甲板机械项目有7个以上。其他众多品种的船用设备也都实现了扩能。内外资船舶配套企业投资建厂及扩能,使船用低速机及曲轴、中速机及曲轴、甲板机械及其他多种配套产品及材料的产能都有大幅度增长。因此,这一时期船舶配套业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而内涵式增长不多。

4. 金融危机促使船配企业重视并加强科技创新

金融危机爆发后,船配企业纷纷将精力和资金投注在科技创新上。包括:增加研发和试验设施设备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和培训员工,加速生产线和设备的技术改造,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升级,研制国内空白的船用设备替代进口,研制符合国际规范的节能、环保、高效型设备,打造自主品牌先进船用设备等。企业在自身研发能力弱的情况下,纷纷与技术强势企业或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研发。2010年,“江苏省船舶及配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浙江省启动“船舶动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十一五”时期成为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创出自主品牌船用设备最多的时期。

5. 金融危机促使船配企业大力发展非船设备

金融危机爆发后,船配企业纷纷调整业务和产品结构,将非船业务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或是把已有的非船产品做大,或是进入新的非船产品领域。“十一五”时期,几乎所有骨干船配企业都开发了非船设备,我国船舶配套业的非船业务呈现大发展,涉及领域众多,影响最大的领域是:海工配套设备、风电设备、核电设备、铁路机车设备、工程机械设备、陆上发电设备等。

(四)“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情况

我国船舶配套业经过“十一五”时期发展,《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和《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船配业发展目标部分实现,部分没有完成。其中,2010年船用低速机、中速机年生产能力目标均超额完成,船用设备年销售收入目标超额完成,但是,仍不能满足同期国内造船需求;2010年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目标未完成,原因有我国造船产量增幅大,配套能力扩大有时间差,以及跨国公司携知名品牌争夺中国市场等。

二、“十二五”展望

(一)挑战和机遇

1. 市场需求疲软而船东船厂的要求更高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船市再次出现持续繁荣和可观利润尚需时日,船舶配套产品市场需求疲软还将持续一定时期;买方市场特征突出和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陆续生效,船东、船厂对船舶配套产品及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

2. 内、外资船配企业争夺中国市场的竞争十分残酷

目前主要船用设备供给能力全球范围内过剩。韩国、日本及欧洲船配公司都把争夺中国市场作为其经营目标之一。韩国主机企业已经在以超低价争夺中国船厂订单。此外,已进入我国的外商独资船配企业也成为内资船配企业的竞争对手。

3. 船舶配套设备市场需求结构出现升级趋势

后危机时代,为LNG船、特种船、海洋工程装备、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及海工装备的配套设备需求绝对量增加;节能、降耗、高效、环保、安全、智能化的新型船用设备受船东青睐;能成套、成系统打包供货的船用设备集成商占据市场优势。

4. 我国与欧日韩船舶配套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船舶配套业还处在成长阶段,而欧日韩船配业已进入成熟和发达阶段;我国船配业发展的重点是生产能力,而欧日韩船配业的投资重点是技术进步和服务。我国船配企业与跨国公司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却要“同台竞技”。

5. 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东亚世界造船中心的地位,决定了世界船用设备制造中心加速向东亚转移;我国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决定了我国拥有巨大的船用设备市场需求;我国承接欧美日韩部分船用设备生产转移的可能性增大;我国部分船配企业在部分船用设备领域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研发出中高端新产品的能力。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

我国船舶配套业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式”、“低水平”发展已没有出路,转方式、调结构是面临的紧迫任务。“十二五”时期,船舶配套业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抓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使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业务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龙头企业实施战略性兼并重组,推动同类或相关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企业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控制和压缩过剩产能(如船用低速机、中速机),扩大国内短缺和空白的中高端产品产能(如通导自动化系统、核心零部件、舱室设备),淘汰落后产能。

———企业在发展先进船用设备的同时,积极发展该产品在海工领域及非船领域的应用,倡导多元化经营,并发展产品的服务业务。

2. 使科技创新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

———对于已具有优势的船用设备,不断改进技术、完善质量、推出新机型,巩固市场地位;

———在已有研制基础的设备领域,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创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品牌船用设备,替代进口;

———强化船用设备总成设计和集成化、模块化、系列化技术研发,实现打包和“菜单”供货,提高市场竞争力;

———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壮大,将其打造成为船用设备国产化和自主化研发平台;

———以各种方式引进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实现自主设计和制造;大力发展符合IMO新规范、新标准的节能、降耗、环保型船用设备,赢得市场。

3. 完善产业链、产业布局和产销服务体系

———加快已形成优势的船用设备(如主辅机)的关键零部件能力建设,完善产品的生产链,提高自配率,消除制造瓶颈;

———加快三大造船基地的中间产品及物流配套能力、毗邻造船基地的配套园区建设,完善造船配套生产供应链;

———船用设备生产企业要提高产品营销能力,以销促产,完善产品的流通链,使企业降本增效;

———骨干船配企业为自主品牌产品建立全球营销服务网,完善产品的服务链,使更多中国品牌设备打入国际市场。

4. 通过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优化生产流程,从人工化向信息化管理和自动化控制转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抓企业精细化管理,实现成本控制,降低管理费用,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营销和服务水平,与关联企业或客户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向流通领域要效益。

5.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实现企业国际化

———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生产、合作研发、买断国外先进技术、相互参股、购买国外小型设计企业、聘请国外专家等途径,实现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用设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个人总结 篇3

“十一五”是桂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五年。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现了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就业持续增长。桂林市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重点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广开就业门路,实施创业促就业,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24.54万人,年均增长13.59%,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803882 人,其中安置大龄就业人员2552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3668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1%以内。

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取得职业证书人数比“十五”期末增长了60.64%,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35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桂林市五大保险均提高了统筹层次,提高了基金监管和抗风险能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制度性突破,全市建立起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相结合的安置制度,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10年9月,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企业达5678家,在职参保人数36.54万人,比十五期末增长了37.83%。市本级退休人员月人均领取养老金1230元,比2005年月人均620元翻了一番。医疗保险覆盖面从城镇职工扩大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农民。2010年9月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42万人,比2005年翻了近3倍。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总人数达到462.2万人,覆盖全市91.16%的人口,标志着桂林市迈上了全民医保的新台阶。与此同时,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也大幅增长。五大保险初步实现统一筹集资金、统一使用资金、统一管理资金的“三统一”目标;到2010年9月,五项社会保险全市参保人数达到210.41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长了70%。在实施减轻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险“五缓四降三补”政策的情况下,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总收入达到22.40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1.4倍。

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围绕全市重点项目、优势企业,组织申报引进国外智力项目71个,国家外专局批准实际执行47个,获国家资助145万元,引进国外专家76人次,有力地推动了桂林市技术改革和产业发展。以“中国桂林旅游人才市场”、“桂林市人才市场”、“桂林市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建立和完善了市、县(区)两级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到2009年底,桂林市人才队伍已发展到31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的6.5%,提前达到“十一五”期末的预期目标。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大力推行;规范公务员津贴,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人才政策法规不断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工作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军转干部安置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十一五”期间,共招录公务员1188人,事业单位招聘2231人,培育选拔专业技术人才中级职称16026人,高级职称3238人,安置军转干部1412人。

劳动人事关系基本保持和谐稳定。人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继续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逐步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明显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比较规范,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长。至2010年10月底,桂林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29%;全市已有915家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涉及职工人数206820人。截至2010年10月,前五年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已达8322件,案件数年均增长30%,当年结案率95%以上,法定结案率保持100%。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日益健全。全市完善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依法行政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络;“十一五”初期桂林市完成了建筑业历年拖欠农民工工资7991.5万元的巨额清欠任务,并在全市建立了建筑行业、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为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起长效机制。“十一五”期间,桂林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接待群众来电、来访13万人次,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执法大检查30多次,日常巡查、主动走访用人单位9000多户,涉及人数16万人;共受理举报投诉案件4228件,为劳动者追缴工资等7800万元;督促1113家用人单位清欠、缴纳社会保险费8200万元;接待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42起,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十二五”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时期。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将紧紧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维护劳动人事关系的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桂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总体工作思路是:贯彻一条主线、狠抓两个关键、坚持三个围绕、构建四个体系、突出五个重点,努力开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局面。一条主线,即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两个关键,即狠抓就业和再就业,狠抓社会保障。三个围绕,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创新。构建四个体系,即以充分就业为目标,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平等开放的就业服务体系;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积极构建惠及城乡、功能齐全的人才培训体系;以全民参保为目标,努力健全覆盖城乡、保障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和谐稳定为目标,着力构建面向全员、依法维权的劳动人事关系协调体系。突出五个重点,即以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以统筹城乡和制度衔接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为重点,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培养、引进、使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工资收入分配公平为重点,努力发展和谐劳动人事关系。主要目标有:

——人才发展。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竞争优势,成为桂北地区重要的人才聚集区和面向全区的区域性人才高地。人才总量较快增长。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5万人左右,年均增长4.8%,其中党政人才2万余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5万人,高技能人才20万人,非公和新社会组织人才5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提高到12%以上,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7%,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200人以上,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70%、70%和60%。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5%左右。人才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分布日趋合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人才比例更加协调。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人才效能逐步增强。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4%,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9%,人才贡献率达到26%。

nlc202309030356

——就业充分。逐步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确保每个县都建成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每个乡镇(街道)都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每个社区都设立劳动保障工作站,行政村设立劳动保障协理员,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网络化、现代化和工作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推进各项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20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万余人;其中通过再就业援助行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万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社会保险体系完善。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健全社保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稳步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统筹层次;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和管理服务社会化,进一步增强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十二五”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万人,覆盖率达98%。领取养老金待遇的离退休人员计划达到2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实现100%,其中社区管理率达到98%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0万人,覆盖率达到70%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全体城镇居民享有医疗保障。

——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建立完善以技工学校为骨干,各类职业学校、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广泛参与,覆盖城乡、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健全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机制,开展全面职业技能培训,为提高城乡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服务。对技工学校进行合理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现有技工学校办学潜力,在继续强化作为全国重点技工学校的桂林高级技工学校(桂林技师学院)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将桂林市第二技工学校建设成为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形成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重点,中级技能人才为主体的技工教育体系。“十二五”期间,桂林高级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每年为桂林市经济建设培养1700多名技能人才,其中培养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占学历教育的50%以上。桂林市第二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左右,在国家职业资格证覆盖领域内,毕业生“双证”率达90%以上,年非学历培训5000人次。完善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管理和服务,年均开展再就业培训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万人,创业培训2万人,技师、高级技师培训0.05万人,为3万名劳动者提供鉴定服务。

──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积极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全面提升劳动合同签订率。并通过加强人事劳动争议处理和全面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人事关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覆盖面达98%以上,劳动保障监察年度结案率达98%,人事和劳动保障争议案件年度结案率达99%以上。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个人总结 篇4

重庆市涪陵区李渡新区管委会

(2010年12月22日)

市、区人大代表:

根据活动安排,现将李渡新区“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工作简要回顾

“十一五”时期,李渡新区管委会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按照“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推进工业化”工作思路,大兴李渡新区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服务,扎实搞好各项工作,相继完成了各项控制性详规,基本建成城市骨干道路网络,成功引进大批项目入驻,机械装备、医药食品、电子信息等工业集群基本形成,新城建设正在大规模开展,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期间,李渡新区累计完成各项投入149.58亿元(其中,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建开发投入57.48亿元,完成工业投入92亿元);累计实现工业产值209亿元;先后引进81个项目入驻,协议投资274亿元,到位资金83.76亿元,将最终形成达产产值890亿元;累计实现财政收入13.3亿元。

(一)搞好各项控制规划,促进新区科学发展。管委会按照“长江上游一流生态花园城市”、“重庆市一流特色工业园区”的定位,高

利用涪陵在重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三峡库区特殊的政策优势,突出地方产业特色,利用现有资源要素禀赋,大招商、招大商,不断拉伸产业发展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自2007年1月管委会成立以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累计签约项目81个,已建成投产37个项目,20个项目正在抓紧施工,24个项目正在筹备前期工作。在所有招商引资项目中,从投资规模看,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投资5~10亿元的项目6个,投资1~5亿元的项目 22个,1亿元以下的项目14 个;从产出规模看,建成达产产值过100亿元的项目 1 个,即攀华集团投资的万达薄板及其码头物流项目,建成达产产值50~100亿元的项目4个,建成达产产值10~50亿元的项目9个,建成达产产值10亿元以下的项目 32个。目前,“4+1”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一是以攀华薄板、剑涛铝业、越盛轧辊、奥的斯电梯、钱江摩托等项目组成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二是随着波士顿锂电池、江森蓄电池等项目的入驻和建成形成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三是以涪陵卷烟厂、太极集团、重庆啤酒、富士酱油、盐业榨菜、稻花香白酒、德丰食品等项目形成的医药食品产业集群;四是以仓兴达、伍尔特等项目组成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此外,还形成一个为大型企业配套的轻工产业集群,即围绕攀华薄板、剑涛铝业、越盛轧辊、钱江摩托等大型骨干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轻工产业集群。

十一五辉煌成就十二五规划展望 篇5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

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

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建设十二五,我们要做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过全

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个人总结 篇6

1月17日,******工委组织干部职工收看了中共*****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式,听取了****省长对***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和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讲话,并对会议精神进行了深入学习和讨论。

在讨论中,******结合礼让街街道实际,首先总结了2010年****工作。2010年在****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其次对2011年近期工作提出要求。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总体上看挑战与机遇并存,具体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克服一切困难,再建一个***********,更好的帮助和解决辖区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二要继续推行居民意见征求工作,使*****的工作能更好的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全心全意为辖区居民服务;三要做好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以选出能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工作中踏实肯干、有创新意识、团结奋进的新一届社区“两委”班子;四要协助做好中心广场北扩拆迁工作,加快城中区的建设步伐,更好的为********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奠定基础。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个人总结 篇7

煤化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项重要的产业, 是一个古老的产业, 近期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的重视, 不少地方把它视为GDP增长的法宝, “煤化工热”由此而起。本文介绍一下过去五年中煤化工取得的成绩以及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和应注意的问题。

1 “十一五”回眸

“十一五”期间, 我国的煤化工在科研、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均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我们可以向世界宣称:我国的煤化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1科研投入巨大

我国煤化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巨大的科研投入, 体现在资金和队伍的扩大。以煤气化技术为例, 国家科技部对多种煤气化技术立项支持, 从而使多喷嘴气化、两段炉粉煤气化、熔渣-非熔渣气化、航天炉粉煤气化、多元料浆气化、灰熔聚气化等研究取得良好的成果, 并投入生产行列。目前, 我国拥有十几种气化技术, 覆盖了水煤浆、粉煤、碎煤等原料的气化, 部分技术已经走向世界。包括引进技术在内, 中国煤气化技术的知识和经验居世界第一。

中国科学院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 开展了费托合成、甲醇制烯烃、甲醇制汽油、合成乙二醇等几项重大的煤化工科研项目。经过三十年的努力, 现在修成正果, 其中两项在工业化示范中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成果。

1.2单项煤化工技术的突破

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 国内煤化工企业在单项煤化工技术上有重大突破, 包括气化、净化、合成气转化和加工, 甲醇加工等多个单项技术有重大突破。除了前述的气化技术以外, 净化方面的低温甲醇洗、NHD (聚乙二醇二甲醚) 脱硫脱碳技术都开发出新流程, 并成功地在工业装置上应用。在合成气加工方面, 以费托合成为代表的煤制油技术, 主要是铁基催化剂浆态床技术, 取得了示范厂运行每吨催化剂可以合成1 200~1 500 t油的先进指标, 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在甲醇加工方面, 研制了甲醇制烯烃催化剂, 以及相应的流态化工艺, 甲醇制丙烯的SAPO18/SAPO34流态化工艺 (FMTP) , 以及甲醇制汽油的固定床MTG工艺, 并且将DMTO 工艺用于煤制烯烃的示范厂中, 目前运行情况良好。此外, 还开展了煤加氢液化和合成乙二醇的示范研究, 目前正在试运行。单项技术的突破为煤化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成套技术的示范

“十一五”期间, 我国开展了一项特殊的研究, 即建立以单元新工艺为主的成套示范工艺装置,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几个煤化工示范厂。这些示范厂包括以费托合成为基础的三个煤制柴油装置 (伊泰、潞安、神华) , 煤直接液化装置, 三个煤制烯烃装置 (神华MTO, 宁煤和大唐MTP) , 煤制乙二醇装置, 煤制甲醇后MTG装置。这些装置已经全部开车试运行, 其中伊泰和潞安的煤制柴油装置已经通过有关部门的考核或鉴定。其他装置都在进行一定负荷的运行, 总体情况良好。

在这里我们不妨对伊泰合成油装置作一叙述。这是一套由水煤浆气化、低温甲醇洗、费托合成油、加氢炼制单元组成的煤制柴油装置, 年产160 kt油品, 目前已经达到“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运行的目标。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考核, 吨油能耗为110 GJ, 吨铁基合成催化剂工业合成油能力在1 200~1 500 t, 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地位, 这是中国科学院三代科学家经过三十年努力的结果。由于达到“安稳长满”的目标, 预期很快就要开展规模为百万吨级的大型装置建设, 为我国新疆内蒙地区能源工业作出新的贡献。

像这样以自主开发核心工艺为主的成套组合技术形成的示范厂运行良好, 作为建设超级能源装置的基础, 在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并不多见, 因此, 伊泰合成油示范厂的安稳长满运行是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4传统观念的突破

十多年前, 用煤制甲烷的工艺不被煤化工行业接受, 原因是我国天然气价格很低, 在经济上煤制甲烷是不合理的。但是, 这个观念逐渐被改变, 天然气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逐步认识, 要保护我们的环境, 解决13亿人民的生活用燃料问题, 天然气是非常理想的。由于我们的天然气资源不足, 从国外进口比较困难, 用煤制甲烷作为补充是一个可靠的途径。与进口天然气相比, 煤制甲烷在经济上也是站得住脚的。因此, 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建设四个煤制甲烷工厂, 总产能达到151×108 m3/a。这是一项大规模的民生工程, 是煤化工行业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奉献。

1.5传统产品的结构调整

甲醇和二甲醚是煤化工的传统产品, “十一五”期间, 产能有明显的增长。

以甲醇为例, 2005年甲醇产量为5.35 Mt, 2010年产量将超过15 Mt。而2010年的甲醇产能已经超过30 Mt, 再加上受中东和近邻廉价天然气甲醇的冲击, 国内开工率不足50%。因此, 甲醇企业的结构调整已为行业内所认识, 甲醇装置改制氢和甲烷或者延伸至3M (MTO、MTP、MTG) 工艺的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由此可见, 3M的示范厂对甲醇行业的结构调整极为重要。

1.6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由于煤化工的飞速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煤化工行业过去重点解决硫的排放问题, 现在已经认识到CO2的排放也极其重要。煤化工装置中, 原料和燃料煤中的碳大约有70%要变成CO2排入大气。因此, 一些大型企业已经有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计划, 也有企业开展将CO2深埋地下的试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使企业在环保上增加投入, 这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进步。

1.7存在的问题不容回避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 煤化工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并非歌舞升平。实际上, 存在的问题也展示在大家面前, 具体有以下。

(1) 部分示范厂规模太大, 技术不成熟, 使装置久久不能转入正常生产。

(2) 在示范厂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急于推广。

(3) 在未取得经验的情况下, 大批量重复引进同一单元技术。

(4) 有些产品在市场需求不明朗的情况下, 过度重复建设。

有问题不要回避, 我们应该积极纠正, 以利今后的发展。

1.8对下一个五年计划产生的积极影响

“十一五”期间煤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 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煤化工行业将以能源产品为主, 建立若干个超大型煤制柴油、煤制甲烷工厂;适当兼顾煤制烯烃的3M装置, 对甲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继续完善现有的示范装置, 尽量降低煤化工装置对环境的污染;在干旱地区的煤化工企业要千方百计地节水, 这些都是下一个五年需要开展的工作。但煤化工是石油化工的补充, 而不是替代, 这一方针将不会改变。

2 “十二五”展望

2.1有序发展, 总量控制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到来之际, 各地都在制订“十二五”的煤化工发展规划。从微观来看, 每一个计划都很精致, 体现了各地对煤化工发展寄予的深切希望, 这些计划都是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但从宏观来看, 将这些规划集合在一起, 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可能实现。摆在我们面前的是, 究竟是局部主导全局, 还是全局控制局部。

假定直至2020年煤化工发展失控, 煤化工产品如柴油、甲烷、烯烃、甲醇、二甲醚、醋酸、乙二醇等产能合计200 Mt, 统统运行后一年要用21 MJ/kg的原煤近780 Mt。按照这个规模, 仅仅煤化工排放的CO2量即为1 200 Mt。如此庞大的数字不仅不能为全国人民所接受, 也不符合我国政府的减排目标。

黄河中游的煤化工基地就位于陕蒙宁交界处, 这里显然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若在这里超大规模发展煤化工必然会挤占农业、生态用水,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危及环境安全。如果这个地区煤化工的年用煤780 Mt, 以平均每吨煤耗3 t水计算, 煤化工的年耗水将达2 340 Mt水, 这是绝对办不到的。

2006年我国煤化工的用煤量是100 Mt, 如果我们把2020年的煤化工用煤上限设在300 Mt, 根据这个指标, 确定各地的分指标, 可以做到各地既发展又有节制。

由此可见, 采取总量控制, 即控制原料煤的总量, 可以达到有序发展的目的, 实现煤化工的良性发展。

2.2完善示范, 巩固基础

“十一五”期间, 国内建设了几个煤化工示范装置, 至今只有一个装置通过有关部门的考核, 其他装置仍在试运行中。有的装置运行得不尽人意, 近期难以达到要求。完善这些装置, 需要时间, 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时间可以等待, 技术上能否突破, 这不能打保票。化学工业中有成功的先例, 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 继续完善这些示范装置, 待作出“可以推广”的结论后, 再作布点, 为时不晚。

2.3突出重点, 指向民生

煤化工的发展, 重点应该发展什么产品?这在国内各界有不同的看法。这个指向如果不恰当, 就会出现某些产品产能过剩, 某些产品又紧缺难求的局面。上一个五年中, 甲醇就是一例。因此, 煤化工的发展指向极为重要, 也值得我们探索。

煤化工的发展应该指向民生, 指向国民经济发展中民生需求最紧缺的产品。

目前国民经济发展中最紧缺的是能源, 其中柴油和天然气是至关重要的。2009年我国柴油的产量约为140 Mt, 天然气的产量约为83 Gm3。我国有383×104 km的公路, 几千万台柴油车, 担负着运输重任, 五亿多家庭渴望使用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国内油气产量是远远不够的, 何况强大的国防需要高性能的柴油支撑。因此, 把煤化工的重点指向柴油和甲烷, 特别是高性能柴油, 作为石油化工的补充, 这是国之所望, 民之所期。

据此, 发展煤制柴油、煤制甲烷, 是煤化工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在“十二五”期间, 集中全国的力量和资源, 适当布点, 依托“十一五”期间已经成熟的费托合成技术, 实施大型国产化的商业示范工程。与此同时, 建设好“十一五”期间已经开工

的几个煤制甲烷商业化装置, 为煤化工转向民生奠定基础。

2.4结构调整, 转移产能

煤制烯烃是又一个热门技术, 许多人极力推荐, 有关规划部门也在各地煤化工发展规划中作了全力推荐, 用于甲醇的产能转移。

煤制烯烃的示范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三个示范厂 (神华MTO, 宁煤与大唐的MTP) 中, 神华包头MTO正在联动试车, 初步认为效果不错, 主要指标好于先前的预期, 开车负荷已达90%以上;宁煤的MTP正由单体试车转向联动试车, 总体形势看好, 但离成功尚有距离。

在经济上, 煤制烯烃的生产成本较高, 一些报道中只计算生产净成本, 忽略贷款还本还息。煤制烯烃得到的聚烯烃总成本, 难敌石油烯烃, 更高于进口聚烯烃。因此, 煤制烯烃的市场仅限于西北产煤地区。

近期有人提出, 甲醇制烯烃可以作为精细化工的导引工艺, 是否可行, 有待实践检验。

2.5技术改造, 增产节能

我国目前已有相当基础的煤化工装置, 已经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这些装置所采用的技术, 并非十全十美。如果我们能对这些装置进行节能和增产改造, 效果要比新建同等规模的装置更好。例如, 山西有个企业, 在十年间将原有的300 kt/a合成氨装置, 进行节能扩产50%的改造, 并不增加总体系列, 使合成氨的能耗从61 GJ/t 降至46 GJ/t, 总投资仅为新建全套系列的48%。这个办法值得在现有煤化工行业中推广。

2.6适度发展, 稳步前进

在新的五年计划中, 煤化工肯定是要发展的, 但煤化工不属于低碳经济范畴, 它的发展受资源、环境的制约, 并不是产能增加得越多越好。有些产品如果国际市场上有低价的成品, 从平衡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 适当进口成品, 可以节约资源, 降低污染, 也是值得的。

总之, 煤化工的发展需要多高的热度, 是个要害问题。防止煤化工过热为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解决如何适度发展煤化工的问题。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篇8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赵湾水库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强力推进,以除险加固工程为重点,抓好工程管理,确保安全度汛,积极发展县城供水和服务工业园区建设,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十一五”重点工作回顾

(一)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局抢抓国家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的建设机遇,以“为水库谋发展,为镇平保平安,为财政拓财源”为目标,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配套资金,长江水利委员会(长建〔2004〕77号文)批复赵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5938万元,工期计划24个月。工程于2005年10月开工,相继建成拦水主坝工程、溢洪道加固工程、输水洞加固工程、机电及金属结构更新、水库安全监测设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完善工程管理设施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84万元。工程竣工后,由水利厅组织专家15人成立验收委员

会,在镇平召开赵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作会议,对4个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估,验收委员会一致通过竣工验收。

(二)取得的成绩

1、除险加固工程顺利竣工,抗旱防汛能力大幅增强。除险加固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消除了水库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汛期抗击洪水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了水库的蓄水保水水平,真正起到了汛期保平安,无雨抗大旱的作用。特别是今年汛期时,面对多年不遇的特大汛情,水库先后六次开闸,累计泄洪1亿立方米,确保了大堤无恙,保障了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完善机制,水源地保护及城区供水水平显著提升。作为县城供水的水源地,本着为全县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把保障供水安全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一是依法取缔网箱养鱼。二是坚决杜绝化肥养鱼。三是依法取缔库区内的采砂船。四是维护供水工程,加强渠道管理。增加渠道专管员,聘用渠道群管员,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有效确保了供水安全。

根据工业园区发展的需要,2009年投入200多万元对玉神路、鸿安路、豫龙路三条路段的5600米供水管网进行完善建设,保证了入园企业的供水需求。同时,为了缓解工业园区周边村庄征地后的矛盾,及时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又投资30万元使500多户居民用上自来水。积极支持企业发

展,为航天水泥厂、普康药厂等重点企业提供用水约600万立方米,不但为园区建设做出了贡献,也成为我局发展水利经济的新亮点。

3、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圆满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水库管理局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可谓万众瞩目。管理局以上级领导机关相关文件要求为指南,吃透精神,“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执行,坚决不搞特事特办。不论是笔试、面试还是综合测评,始终坚持公开透明,顶着压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由于过程公平公正,思想工作扎实有效,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得以圆满完成。

(三)存在的不足

回顾“十一五”工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干部队伍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部分同志大局观念不强,学习劲头不足,服务意识不浓。二是工程管理虽然成效显著,但凭借个人经验的成分较大,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研讨性文章基本没有。三是项目争取工作上层热下边冷,在同志们中间还没有形成共识,部分同志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没有形成人人为项目出注意、想办法的良好氛围。四是我们现有的资源优势发掘的还不够,有

待进一步开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推动我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11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目标,以水库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工程管理和县域供水工作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水库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项目

1、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地项目

(三)保障措施

1、在创新机制上突出“实”。在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中,继续推行领导问责制、承包责任制、市场运作制、全程监管制、考核评比制、长效管护制“六大机制”,坚持建管齐抓,切实保证重点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同时,积极开展优质、便捷、周到服务,为施工单位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从而保证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是项目推进上突出“快”。对各项工程项目建设做到明确责任目标,明确完成时限,采取倒排工时、卡死工期的办法,实行挂图作业,铆劲实干,轮班作业,满负荷施工,严

格按进度要求施工。同时,实行工程进度日汇总、日调度制度,确保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

3、在建设标准上突出“高”。严格按照各个重点项目建设设计标准施工,要做到突出“三精”,即精心、精细、精品,实现“三化”,即标准化、工艺化、规范化,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

4、在监督管理上突出“严”。建立健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机构,明确指挥部、督导小组、监理人员职责,层层签定责任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人,责任明确到岗。对所有参加工程监管人员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责任目标考核,确保职责履行到位。

(四)2011年重点工作

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灌区配套工程

2、抗旱防汛

3、水源地保护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个人总结 篇9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县政府办秘书科: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各项工作快速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五年。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积极而为,百业兴旺,集镇、街道、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教育、卫生、扶贫、惠农等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目前,全镇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可喜局面。

一、“十一五”工作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五年来,全镇国民生产总值4077万元,提高到8817万元,增长了216%;工业总产值由906万元提高到2263万元,增长了429%;农业生产总值由1565万元提高到2511万元,增长了160%;粮食总产量由3525吨提高到4477吨增长了127%;劳务收入由978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增长了306%;农民人均收入由870元提高到1654元,增加了784元。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

—1— 农村公路、人饮工程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和人畜饮水建设步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题。2006年以来,我镇重点投入资金,投入劳动力,加强村级公路建设。动员各方积极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坚持“国家投一点、群众自原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及“一事一议”筹资模式,全镇农村通达通畅公路覆盖9个村,75%的村民组通公路。其中2008年93.3万元:场坝村:仓房村民组2000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四组2000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三组10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岳家沟村民组1000米人畜饮水工程1万元,仓房村民组2500米人畜饮水工程2万元。罗汉村:岩上村民组3500米通社道路工程4万元,四火头村民组10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小车村民组6000米人畜饮水工程3.5万元,罗汉村发开湾村民组7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罗汉村尹家沟村民组4000米人畜饮水工程3万元,罗汉村白家湾村民组5000米人畜饮水工程3万元,罗汉村高坎子村民组55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罗汉村上湾村民组6000米人畜饮水工程3.5万元,罗汉村场坝村民组6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罗汉村下寨村民组4000米人畜饮水工程2.5万元。摩多村:大山村民组500米通社道路工程1万元,卯家湾村民组1500

—2— 米人畜饮水工程1.5万元,摩多块村民组3500米人畜饮水工程3万元,草子丫口村民组3400米人饮工程3万元,大坪子村民组1000米人畜饮水工程2万元。彭家寨村:彭家寨村民组10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付家沟村民组1500米通社道路工程1.9万元,沙朱寨村民组1000米通社道路工程1.5万元,以武村民组5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簸拉村民组8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5万元。安家坝村:窝凼村民组1200米人畜饮水工程1万元,花园村民组2500米人畜饮水工程2万元。锅厂村:锅厂村民组2000米人畜饮水工程9000元。麻塘村:桥边村民组4000米人畜饮水工程2.5万元。麻园村:麻园村民组6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高岩村民组6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簸拉洼村民组6100米人畜饮水工程2万元,岳家沟村民组85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石倮村民组6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2009年38.5万元:巴溜村:中寨村民组14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洋和廊村民组15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街上村民组10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营脚村民组10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塘边村民组12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杨家寨村民组15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以扒拉村民组3000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大枧槽村民组22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大地村民组18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罗汉村:田坝村民组2000米通社道路工程4万元。麻园村:

—3— 发地坪子500米沟堤修建2万元,高家田坝村民组500米沟堤修建2万元,街上村民组500米沟堤修建2万元,以萨沟村民组500米沟堤修建2万元,议团老包村民组500米沟堤修建2万元,苏家田坝村民组500米沟堤修建2万元。摩多村:坪子村民组600米人畜饮水工程1万元,摩多村小山村民组3000米人畜饮水工程2.5万元。2010年74万元:场坝村:杨家寨村民组长1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半沟村民组长1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五组长3000米、宽1.2米硬化道路工程4.5万元。彭家寨村:毛家坡村民组长2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5万元。麻塘村:花秋村民组长3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5万元,石板地村民组长1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和长20米、宽2米便桥共6万元。锅厂村:姚家湾村民组长15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石梯子村民组长1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2.2万元。罗汉村:莫家湾村民组长2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石院墙村民组长2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5万元,尹家沟村民组长1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上湾村民组长3000米、宽1.2米硬化道路工程4.5万元。巴溜村:中寨村民组修建6000米、源头池10立方米、压力池30立方米人畜饮水2.8万元,营脚村民组修建4000米、源头池10立方米、压力池40立方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麻园村:坪子村民组修建6000

—4— 米、源头池10立方米、压力池41立方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新营村民组修建5000米、源头池10立方米、压力池60立方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苏家老包村民组修建4500米、源头池10立方米、压力池70立方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高家田坝村民组修建长20米人行便桥工程8万元,苏家田坝村民组修建文体用房40平方米、硬化体育场100平方米、桌凳20套、乐器1套、文体服装5套、科技书250套等1.5万元。安家坝村:花园村民组修建文体用房40平方米、硬化体育场100平方米、桌凳20套、乐器1套、文体服装5套、科技书250套等1.5万元。

(三)、切实控制人口增长,全力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镇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班子成员挂村、干部职工包村民组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认真核准人口基数,建准建实人口台帐,摸清家底,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存在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严把生育节育关,落实奖优免补政策,认真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宣传教育、政策引导、利益诱导和优生优育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其中2010年全镇共完成共完成“五术”1517例,占下达任务1494例的101.51%,其中完成结扎627例,占下达任务622例的100.8%,完成二扎508例,占下达任务479例的106.05%,完成一孩

—5— 放环714例,占下达任务707例的100.99%,完成补救措施172例,占下达任务165例的104.24%;征收社会抚养费146.869万元,占县下达任务132.11万元的111.17%;发放养老补助金、特别补助、教育奖学金等72960元。

(四)加强集镇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改变集镇面貌 我镇按照省、市、县集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坚持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集镇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脏、乱、差”问题开展集中整治。规范摊点摆设,取缔骑门摊和占道经营;规范车辆停放,整治乱停乱放、阻碍交通等行为;清理街巷、居民区、集中点、河道、公路、沟渠等公共区域的垃圾,配备专人进行日常清扫和运输,提高保洁水平;规范户外广告,组织人员集中整治“牛皮癣”。共清除“牛皮癣”200余处,清除卫生死角上百处,疏通阴阳沟10余条,新建垃圾池17个,投资10余万元新修垃圾填埋场。全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领导班子、有专人抓、有专项经费、有规章制度、有阵地建设,工作井然有序,成绩大有所为,群众反映良好。

(五)认真开展支农惠农便民工作保民生

五年来,我镇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资金,粮种补贴资金、家电下乡补助资金、城镇及农村低保资金金额发放到位,民政救济工作开展有序。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奖优免补政策,及时兑现各种计生扶助资

—6— 金,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4%以上;第六次人员普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经济普查顺利完成;便民服务中心已经建成,受理群众各类事项500余起;司法、综合治理、大调解中心联合开展普法宣传10余次,调解民事纠纷200余起,社会治安满意率 100%,“五五”普法顺利验收。

民政工作:全镇孤残儿童108人,残疾2041人,老年人4567人。享受五保630人(孤儿 92 人,残疾人210人,老年人328人),年发放75.6万元;享受农村低保4845人,年发放348.84万元;享受城市低保168人,年发放25.2万元;办理80周岁以上老年人补助494人,年补助59280元;办理优抚对象122人,年发放33.63万元。

救灾工作:2008年五十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和“6〃30”洪水灾害,致使我镇9个村208个村民组10595户46906人受灾,房屋倒损283户524间,农作物受灾13738亩,牲畜死亡1093头,林木受损2620公顷,水泥电杆倒断192根,高压线路受损51.7公里,公路损坏8.1公里,供水管网受损16处117.5公里,洋芋冻坏7000多吨,教育、卫生、砂石厂、煤矿等不同程度受灾受损,直接经济损失3200多万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在第一时间即作出响应和安排,迅速启动抗灾应急预案,积极组织人力和物力进行抗灾救灾,确保因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整个抗击冰雪和洪水灾害过程中,全镇共投入

—7— 救灾抢险人员42500多人次,发放救灾款14万元,救灾洋芋种50万斤,救灾棉被115床,救灾服装9870件,投入各种抗灾救灾款物折合人民币30余万元。2010年60年不遇的秋冬春连旱,致使全镇9个行政村175个村民组3900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0050亩,其中小麦16050亩,油菜4000亩,洋芋8900亩,其它1100亩,农作物受灾中八成绝收,烤烟育苗720池及2622平方米受影响,因旱造成39000人、7166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35000人、4948头大牲畜饮水特别困难,林果业受灾20000亩,成灾4000亩,苗木枯死30万株,全镇因旱直接经济损失1227万元,给人民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县的重大决策部署上,强化领导,深入群众,一线指挥,加强监测,广泛动员,生产自救,加强督导,狠抓落实,进一步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抗旱救灾工作,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督促检查到位、行政问责到位,认真把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摆在首位,特别关注边远村组和弱势群体的饮水问题,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合理安排生产用水,认真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做好良种及农用物资的准备,高度关注群众生活问题,力保社会稳定,通过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确保了全镇旱灾之年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农民生产生活用煤补助:2008年10月兑现60.9315万

—8— 元,发放40621人,人均30元;2009年3月兑现60.9315万元,发放40621人,人均15元;2010年4月兑现141.32万元,共56528人,人均25元;2010年12月补助141.32万元,共56528人,人均25元。

农资综合补贴:2007年119.261万元,补贴33000亩,发放11707户;2008年358.8073万元,补贴99438亩,发放11527户;2009年259.9402 万元,补贴99977亩,发放11589户;2010年农资综合直补223.631906万元,补贴65774.09亩,发放11688户。

退耕还林:2007年25.48万元,补贴1180亩(其中场坝村980亩,麻园村200亩);2008年30.68万元,补贴1180亩(其中场坝村980亩,麻园村200亩);2009年30.68万元,补贴1180亩(其中场坝村980亩,麻园村200亩);2010年退耕还林30.68万元,补贴1180亩(其中场坝村980亩,麻园村200亩)。

家电下乡工作:成立家电下乡工作领导组,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电下乡补助政策,鼓励农民消费,切实做好家电下乡的各项服务工作,确保惠农政策到农家,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2009年家电下乡补贴386户,补贴资金59841.47元,汽车、摩托下乡225户,补贴资金285600元;2010年家电下乡147户,补贴资金22842.04元,汽车、摩托下乡56户,补贴资金29120元,全镇家电下乡工作开展以来至6

—9— 月,共补贴817户397403.51元,家电下乡工作运行正常。

(六)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五年来,我镇教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硬件建设为重点,以安全管理为关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强化德育工作,培育良好的育人环境。始终坚持“执教为民”的理念,牢记“三个面向”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敬业、博学、善教、爱生”,五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二是加大财力投入,重视硬件建设。实施“危改工程”及项目争取情况:通过积极争取,全镇2009年场坝中学扩建工程,中心小学,巴溜小学危改工程,大寨小学,彭家寨小学、花园小学等5所小学的校安工程项目工程相继动工修建,其中场坝中学扩建工程、巴溜小学危改工程修建已竣工,其他学校工程在建。在这些项目工程“三通一平”上,我镇已投资106.65万元。教师廉租房建设情况:全镇2009年争取得教师廉租房建设项目一个,共40套,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于2010年1月启动修建,镇中心学校在此项目修建的“三通一平”上已投入10万元。现此工程主体建设已修建至第四层,预计2010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校园绿化、硬化、美化、亮化更是各具一色,校园环境得到很大改观。

—10—

(七)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镇卫生事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疫情监测网络和信息报告系统,“五苗”接种率达90%,全面开展了流感、麻疹等15种重点传染病监测,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结核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爱国卫生工作广泛开展:每年以灭鼠、灭蟑螂为重点,春夏秋打三次“除四害”战役,新建卫生厕所6座,新修农村卫生站6个,营造了全乡“创卫”的浓厚氛围。同时,卫生执法监督能力日益增强。三是卫生硬件建设逐步提高,面貌改变,为患者看病住院创造了舒适的条件。四是逐步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到2010年,全镇共有53183人参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比例95.8%。

(八)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全镇共完成民房改建2052户,民房改建配套扶贫项目种植1200亩(核桃500亩,李子340亩,桃子360亩),养殖商品猪825头,连户路8.2公里。2010年茅草房改建改造90户,配套种植核桃600亩,连户路1.5公里。革命老区投资100万元,在巴溜三火头新建恢复了贺龙指挥部。2010年曹德旺曹晖扶贫善款资金100万元:摩多村22万元,发放3

—11— 个村民组110户(其中摩多块78户、兰家湾15户、板板桥17户),每户2000元;锅厂村42.4万元,发放8个村民组212户(其中姚家湾30户、簸箕湾34户、施家湾48户、香椿林30户、青山16户、丫口28户、岔河14户、石梯子12户),每户2000元;罗汉村35.6万元,发放4个村民组178户(其中岩上48户、四合头66户、上寨43户、坡上21户),每户2000元。

(九)抓安全、保稳定、促进和谐场坝建设

1.扎实做好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企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签订各级安全责任书,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大排查和宣传、执法治理“三项”活动,抓重点、攻难点、强整改、保平安,实现了全乡安全事故为零的目标,确保社会和谐,促进了全镇经济健康发展。

2.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坚持矛盾纠纷常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调处,出现苗头早化解,特别人员重稳控,实行党政领导挂帅,建立“四包”责任制,有效遏止了非正常上访,确保全镇社会稳定,五年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56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289件,及时办结市长热线,调处、办结率达100%。

3.加强综治工作领导,有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增强政务、村务透明度,群众民主监督和参

—12— 政议政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律进村、进社区活动,强化群防群治工作,做好防邪排查,帮教处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综治街头宣传,印发资料2689份。

(十)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1.深化“五五”普法教育,开展法律“五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树立人人学法,守法、懂法、护法的公民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2.深化政务村务公开工作。镇上成立了财务清理工作小组,负责全镇村、财务管理工作实行全方位监督管理,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的搞好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特别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代表会议,公示等形式向干部群众进行公开公示,增强公开透明度。

(十一)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1.组织建设。围绕创建“五好”党委、党支部的工作目标,深化“三级联创”、“三村建设”,积极开展“万村党建富民”行动,加快农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和教育管理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五年共发展新党员79名。

2.思想建设。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完善

—13— 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并转化为推动黄庭乡发展的坚定信念、科学方法和行为准则。

3.作风建设。建立联系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实行机关干部包村驻村工作,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严格工作作风纪律,坚持干部职工上班签到和轮流值班制度,加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增强干部竟争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

4.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惩防体系(工作规则)和镇雄县惩防体系《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对重点干部加强了思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以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实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继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农村基础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安全维稳、教育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

—14— 不够理想,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措施还很不健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率很低。二是全镇干部群众思想解放不快,工作创先争优的意识不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工作全盘考虑能力不强。三是工业经济不强,工业项目不多,依然是传统的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缓慢。

二、“十二五”计划

未来五年我镇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123456”战略发展思路,牢牢扭住“打基础、建产业、惠民生”三个工作重点,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争先意识,开放意识”,着力打造“健康场坝、和谐场坝、生态场坝”,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落实“三农”工作各项措施,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新增长

进一步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立足农民增效和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生产,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不折不扣地执行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在8万亩以上,争取粮食产量增长8%以上;继续抓好烤烟生产,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万亩,烤房建设150座,收购烤烟170万斤;推进畜牧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猪、养牛产业,扶持养殖大户,建立完善动物疫情防控体系,促进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继续推进林果业发展,积极规划、合

—15— 理布局,从2011年至2015年计划发展:

1、核桃:41712亩。10年进入丰产期,丰产后总收入为20856万元,人均收入3658元;

2、木漆:7152亩。10年进入丰产期,丰产后总收入为686.5万元,人均收入120元;

3、竹子:2317亩。5年进入丰产期,丰产后总收入为:鲜笋208万,人均收入36元;竹材162.19万元,人均收入28元。合计370.19万元,人均收入64元。

新发展产业丰产时(含已种板栗1500亩),总收入22109.69万元,人均增加收入3878元,届时人均年总收入达5142元。

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坚持注重实效,综合运用各类扶贫措施,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认真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好巴溜革命老区建设项目,全面抓好帮扶工程,集中力量,整合资金,努力形成扶贫开发整体合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真落实技能培训、信息采集、维权服务三大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确保年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人以上,力争每年有2000人左右能在本镇厂矿就地务工,力争实现年务工净收入超过3000万元。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财政管理体制为主的农村综合配套改

—16— 革,完成林权制度改革的扫尾工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要积极争取,多方筹措,千方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证。进一步争取上级支持,继续做好农网改造工作,做到城乡同网同价,切实减轻农民用电负担,继续做好学校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争取资金,修复新街被洪水冲毁的地段,确保新街早日通畅,实施好新老街及场坝村人畜饮水工程,做好质量监督管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解决未通公路、水、电的村民组的各项建设。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市、县的相关政策,以提高计划生育率,降低计划外生育率和多孩率为核心,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强化医学监护,继续坚持“一放二扎”不动摇,严格社会抚养费征收。全力做好环境保护,抓好生态、土地管理工作,围绕林业生态,落实天然林保护和抓好退耕还林工程,严格土地市场管理,禁止乱占耕地行为发生,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四)继续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重视科技发展,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大力开展和推广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17— 产力的观念,使农民能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重视教育工作,巩固“普九”成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控辍保学”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入学。加大对教职工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育人环境,拓展教育空间,推动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努力提高农村边远地区电视覆盖率,全面落实《全民健康纲要》,努力使我镇文化体育事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五)抓好惠民工程的落实

认进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群众上,把农村合作医疗、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家电下乡、农机补贴等资金、信息服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六)继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打造城乡环境风貌。积极倡导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农村、进家庭、城乡环境一体化。

(七)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始终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实行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抓好道路交通、保

—18— 留煤矿、非煤矿山、食品药品、烟花爆竹、加油站等的安全管理,杜绝非法小煤窑私挖滥采现象发生,实行严防死守,一经发现,立即组织炸封,坚决做到零状态管理,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力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平安创建成果,推进依法治镇进程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镇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镇水平,认真实施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公务员法律意识,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发扬基层民主,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的权利;巩固平安创建成果,继续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派出所要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认真按照法律规定依法办案,要依法查处治安案件,提高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打击取缔各种赌博活动,司法所、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积极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

—19— 业。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发扬民主,团结共事,廉洁从政,做到重实际、讲实话、求实效、办实事,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整治机关不正之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工作效率,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自觉把行政行为规范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类,杜绝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加大管理创新力度,继续推进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四项制度”建设,认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都要实行办事公开,提高透明度。

中共场坝镇委员会 场坝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一篇:六一晚会节目串词下一篇:矿山地质专业技术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