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精选10篇)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 篇1

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系统推进”。开始,宁波在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用3年时间精心谋划,绘制宁波版本的落地“蓝图”,搭建“1+X”政策体系,扎扎实实构筑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四梁八柱”。

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如今,通过强化系统设计,理顺条块关系,夯实基层基础,宁波走出了一条以“区域化党建、社会化参与、扁平化指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为特色的新路子,成就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宁波样板。

“一号课题”,绘制蓝图系统推进

古语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尤为重要。

20下半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宁波将“社会治理”作为“一号课题”,围绕“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开展重点研究,组织了17个市级部门进行联合调研,形成了1个课题研究总报告、9个子课题报告。

第二年7月,宁波市委专题召开全委会作出了《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决定》,总结过去社会治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做法,对未来的社会治理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让宁波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更进一步。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

如何搭建宁波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我市明确提出建立基层规范化组织体系、清单化权责体系、法治化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网格化工作体系、信息化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多元化矛盾调解体系、制度化保障体系等“八大体系”的总目标,涉及社会治理主题、方式等方方面面。

如何让社会治理创新真正落地生根?我市又相继出台了深化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网格化管理、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推进基层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县级综合指挥中心建设等10余个配套文件,形成“1+X”政策体系,全面细致地落实设计的蓝图。

截至目前,我市各地均已完成社会治理创新试点,“1+X”配套政策正在各乡镇(街道)落地生根。

“可以说,通过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宁波充分发挥制度供给的优势,对社会治理各主体之间的组织协同、机制协同、信息协同和工作协同作出制度安排,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高效化。”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一个中心”,体制改革力量下沉

社会治理创新,根子在基层。

如何让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街道)真正发挥优势,打破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层级较多的瓶颈,实现其整合相关资源、提高服务效能的价值?

宁波给出的解法,是巧借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全面推进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内设机构按“6+X”或“5+X”模式设置,让社会服务管理和经济发展并重,让扁平、高效的“大办制”架构成为可能。

下放行政编制、下沉执法力量、改革考核机制……一系列的配套机制,使得宁波这场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增添了更多看得见的诚意,也让基层政府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增添了更多话语权和执行力。

与此同时,作为各级社会治理的资源统筹平台,实体化运作的乡镇(街道)综合指挥室,也在各地落地开花。

不仅仅是挂个“牌子”,每一个“指挥室”都明确了信息汇总、综合研判、流转督办、绩效评估等工作职能,承担着统一指挥、及时响应、协调联动、有效处置等功用,融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于一体,将过去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将过去不足的力量统筹起来,推动事件处置的高效化。

镇海区庄市街道的“多网合一”模式、江北区中马街道“网格+工作五法”模式、海曙区白云街道推出便民“云服务”……截至目前,宁波市3223个村(社区)都建立了综治工作室,154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综合指挥室,10个区县(市)都建立了综合指挥中心。

既顺应国家战略,又从实际出发。一年多的时间,宁波以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建设为龙头,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层,乡镇(街道)人员编制净增200多名,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进一步强化。

“一个根基”,区域化党建引领发力

九龙治水,如何形成合力?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基层多个治理主体、治理平台和服务中心有集成无联动、各自为政、配合不力,缺乏统筹联动机制,缺乏统一指挥调度力量,往往重复操作、交叉执法,造成社会治理人财物的浪费。

谁来当这个牵头的“核心”?我市在区域化党建的基础上,加入了“党建+治理”的元素,夯实以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强化社会力量的组织、发动和演进,推动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

在原有城乡社区“一委一居一中心”体制上,宁波拓展建立新型城乡治理体制,构建起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区域化党建、以村(居)委会为主导的协商共治、以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的综合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新型城乡社区治理基本架构,统筹各类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的力量和资源,构建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同时,推行“党建+治理”工作方式,开展组建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试点,让三社(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联动、社区协商、全能社工等工作在全市全面推开,推行社区“大党委制”,探索“网格建党”,统一调配、集约利用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多个、区域党建联合体188个;全市划分12242个网格,设立4万余名网格员,培育各类调解组织3759个,平安志愿者提供服务18万余人次,1.5万家企业引入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 篇2

一、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的价值目标契合

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在国家价值目标和终极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国家价值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终极价值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而社会治理就是要通过调动社会各个层面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共同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 从而使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好, 以求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状态。而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项目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协调人际关系, 改善社会风气,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承担一些公共服务职能, 实现参与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促进社会民主发展;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城乡发展、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和具有特殊困难以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志愿服务;力行保护自然环境, 倡导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等绿色发展理念, 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这都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治理始终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治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于人民的觉悟, 社会治理的动力在于人民的参与, 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人民共同受益。社会治理的终极指向是“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3]。而社会组织作为独立于党政体系、企事业之外的正式组织, 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自治性等特征。

二、创新社会治理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 加快实施政社分开, 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 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这就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保障和发展空间。

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 就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形成社会治理和服务合力。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价值多元化趋势的日益强化, 社会组织在促进社会治理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政府没有必要包揽一切社会事务, 也不可能满足社会成员的一切诉求, 许多事情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来凝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治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大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让群众自治组织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 使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 政府管理力量与群众自治力量互动。这就迫切要求, 在新形势下大力扶持、培育和促进社会组织成长, 给其以更充分的信任和更广阔的空间, 以充分发挥社会自我管理功能, 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三、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都体现出它不可忽视的角色, 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是降低治理成本, 促进经济发展。当前,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不足, 公共服务由政府一手包办的旧体制不断受到市场需求多元化、群众需求个性化的挑战, 社会治理成本大大增加。而社会组织的存在能够有效弥补社会治理的缺损。社会组织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参与目前市场解决不了、政府解决不好的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 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来解决一些需要耗费大量物力财力的公共事务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政府财政支出, 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扩大政治参与, 完善民主自治。社会组织具有群众性和广泛性, 这使得社会治理能够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更贴近基层。社会组织针对在日常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可以通过提交研究报告、与政府部门进行对话协商等形式, 向政府部门提出制定或修改社会公共政策的建议。它让全社会共同参与, 鼓励公民发现并解决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三是引领社会风气, 弘扬核心价值。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以及宽容、互助、互惠、利他和公益志愿精神, 使得社会组织成为公益服务的担当者。一些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精神, 带动更多的人去帮助别人, 传递社会正能量,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缓解社会冲突, 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组织扮演着公共参与的组织者、公众诉求代言者、群众权益维护者的角色, 能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 并及时作出直接有效的反应。它能够减少民众与政府的直接对立,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增进社会和谐。五是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绿色发展。

摘要:社会组织是和谐社会的“减震器”和“润滑剂”, 具有舒缓政府压力、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在国家目标和终极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创新社会治理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治理,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

[3][德]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篇3

一、社会治理创新是现阶段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人民内部矛盾易发多发。社会矛盾涉及各行业各阶层,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领域,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股市房市投资受损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二是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增多,截至2014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54.7万个,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35.9万个;另一方面,政社不分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不足,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三是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时有出现,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恶性案件和极端事件有所增多。信息网络管理任务日益繁重,我国有5.64亿网民,4.2亿手机上网用户,是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外部势力千方百计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国家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使我国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从经济层面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大批人员需要下岗转岗,以多种形式创业就业;随着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统筹各方面利益难度增加;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组织形式需要作出相应变动;工业用地、城市用地需求激增,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容易产生大量矛盾;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引发不少社会问题。

第二,从社会层面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大部分已经剥离出去,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导致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从思想文化层面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一方面,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第四,从社会治理工作层面看,一些部门和地方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治理一手软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面对新情况,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完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式的要求。

二、当下社会治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社会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治理逐步受到重视并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社会治理方面的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许多地方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注重增强基层自治功能,逐步提高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水平。各地普遍重视加强社会保障、就业、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等制度建设,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不少地方注重运用调节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创新联动机制处理突发事件,构建大防控格局维护社会治安,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但是,现行社会治理方式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观念与民众期盼和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甚至较大差距。如有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官本位”“权力本位”“政府本位”等观念仍较严重,不重视如何在管理中更好地服务公民、社会,而偏重于怎样方便政府自上而下的实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响应慢、效果差、效率低、成本高的状况。有的社会组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行政色彩明显,有的基层组织自治意识不强,影响了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的成效。

第二,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社会治理体制存在一定缺陷。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仍干预过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履行仍显不足。同时,有的政府部门尚存在职责不清、结构不顺,协调不力、运行不畅,管理无序、效率不高等问题。

第三,社会治理工作机制不健全导致社会治理滞后。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社会民主程度的日益提高,需要全面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但目前由于多种原因,新的机制如社会治理综合决策与执行、社会利益整合、社会保障、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与管理、危机应急管理等机制,有的虽已建立但欠健全,有的尚处于探索构建阶段,以致社会治理力度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管理空白”。社会治理的缺失导致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第四,社会治理方式与手段比较单一效能难以发挥。如有的政府部门仍习惯于以行政手段为主进行社会治理,导致其社会治理活动突击性、简单化,缺乏有效性、规范性、系统性;有的管理人员执法不当,以强制性手段侵犯相对人利益,从而造成管理过程中与公民的冲突,降低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社会治理模式的弊端不但不利于解决矛盾纠纷,在某些领域还导致矛盾纠纷的激化,带来更大的社会冲突。

第五,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不足尚未形成整体合力。近年来,各地在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截至2014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54.7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8.9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5.5万个,基金会3549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共计68.3万个,其中,村委会58.9万个,村民小组466.4万个;居委会94620个。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基层自治制度不断深化,覆盖群众日益扩大。但由于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部分组织行政色彩浓郁,成员素质不高,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比较有限,效果不甚明显。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因担负的行政事务重,加之自治意识不强,参与社会治理不足,公民因缺乏机制保障,参与立法和社会政策的制定较少,全社会没有形成一个公开透明从而促进政府与公众互信的良性机制。

nlc202309051827

三、对社会治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社会治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转型期社会变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社会治理模式。基于考证和实证分析,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定位,即应成为为公民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的管理者、服务者,应更加关注社会困难群体,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努力促进和实现成果共享,使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及参与社会发展的不同群体,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同时,应最大程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充分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应着力减少社会治理和发展的成本,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深化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主体协作治理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改革创新的重点应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部门之间关系,明确职责,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切实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更加注重公民文明素质的培养,引导公民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提高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第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应以确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理念为基础,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逐步实现统筹规划与政策引导、法律法规制约、利益调节、行政控制、舆论宣传与思想道德教育等方式的有机结合,提升社会治理的综合化、科学化水平。

第四,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社会治理能力。应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完善管理机制等途径,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统筹协调社会群体利益,发展社会事业,处理社会矛盾纠纷,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社会引导等方面的能力,为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第五,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机制体系。应着力建立健全以下机制。

一是社会治理综合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构建由政府部门、有关社会组织和利益群体参与的社会治理综合决策机制,有利于满足决策主体多元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使政府在社会政策、法规制定等方面符合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为实现社会治理的综合治理奠定基础,为推进依法加强社会治理提供依据。为此,应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建立健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执行机制,即要求执行主体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有违政府公共管理法规标准和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的相关信息,指挥调遣各方面的管理资源及时执法,保证政府社会治理职能执行到位,使各种违反社会治理政策法规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这两个层面的机制既要有所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做到决策符合实际、利于执行,执行过程出现的新情况又能够及时反馈到决策层。

二是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和谐,核心在于人们利益关系的和谐。建立健全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垄断,促进资源自由流动,使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同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促进各利益群体在利益分配上机会均等,逐步扭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同利益群体差距扩大的趋势。二是建立和完善公正的利益约束机制。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防止在社会利益的获取过程中出现权钱交易等非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减少社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加强道德约束,进一步引导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利益,使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发展精神上的健康需求。三是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首先,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作为各阶层利益表达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制度平台,积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表达各阶层利益诉求的作用。其次,应建立健全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发挥其表达民意、解释政策、提供决策帮助的作用。应扩大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将传统的来信来访、来人来访,进一步向来电来访、网上来访等渠道拓展;推进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化、下访常态化;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限时办理制度,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办结。再次,应建立规范利益表达方式的运作机制,支持合法的制度性表达,控制和疏导抗议性表达,防止和化解非制度性表达。四是建立健全利益矛盾调处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健全矛盾发生前的超前联动排查调处机制、矛盾发生时的合力化解机制、矛盾调处中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和矛盾解决后的责任追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不同矛盾纠纷,避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

三是社会保障机制。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保障困难群体———失业者、低收入者、残疾人等的最低限度的日常生活,将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群体真正纳入城市政府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视野,加强其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工作。应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方式,积极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优化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和管理,打造新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拓宽社会保障的内涵,加大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进行就业培训和就业扶持的力度等。

四是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与管理机制。各类社会组织如学会、协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更是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协同作用的主体。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建设机制:一是要注重制度规范,在国家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出台、修订完善之前,根据地方实际,制定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培育发展的地方性规章,以促进其健康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实行放权,实现社会组织由“官办”向“民办”的转变。三是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集中有限资源,对公益性、互助性、专业服务类的社会组织予以重点扶持。四是要指导、帮助、监督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持续发展能力。应将党建工作覆盖到各种社会组织,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或设立兼职党建联络员等途径,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党建促进和保障其顺利发展,发挥其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五是要建立健全社区建设机制,进一步理顺社区内不同组织机构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改变社区纵向管理模式,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扁平化社区管理与服务网络;进一步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合理界定社区居委会职责,使居委会摆脱行政化束缚,减轻负担,切实发挥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作用;切实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对基层政府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合理分类和规范,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按照工作量向社区转入必要的人员和经费。

五是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由社会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环境等突发性事件引发的社会风险危机,对公共利益构成较大甚至严重的危害,必须构建有效的机制予以应对。应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加强对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有关领域的监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提前预判,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以及善后恢复的保险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陈兴林,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一级法官;江北区政协委员;民革重庆江北区副主委,民革重庆市社法委委员。)

社会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感想 篇4

第二次来到社会实践基地,一样的地点,一样的同伴,一样的空气,心情却是截然不同的。第一次是胆怯,而这一次却是期待。是的,期待。期待着烈日炎炎下的军姿,期待着激昂高亢的军歌,期待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期待着学习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烈日炎炎下,我们正在站军姿,双手贴紧裤缝,双脚打开成六十度,膝盖夹紧,重心落于前脚掌,身体微微前倾,大腿因为长时间不动早已麻木,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阳光照射在我们稚嫩的脸狭上,但是我们稳如泰山,纹丝不动,因为我们是我们是青少年,是七八点钟的太阳,太阳应该尽己所能地普照大地,而并不是轻易落下,我们肩上担着的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让祖国的太阳永不落下。

军姿过后,我们体力消耗过度,像饿虎扑食般冲到饭桌前,安静等待吃饭。没想到,教官却要带领我们齐诵感恩词,“训练这么累,饿死了,怎么还不让我们吃饭,念什么感恩词啊。”我不开心地嘀咕道。话虽这样说但是却没那个胆子不听话,乖乖随着教官念道“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让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请老师长辈先用餐!”我愣了,以前总觉得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曾想,我们现在拥有的都是所有付出的人给予的,一切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感动不已,想到在家的父母,心底涌出浓浓思念:回家,一定要谢谢他们把我带到世上。

社会实践活动心得感想 篇5

展开翅膀,放飞梦想

根据重庆市大学生暑期带薪实习活动的总体安排,我被分派到重庆市xxx乡政府社保所实习,在这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完成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感触颇深。

下面,我将对这次实习作简要阐述与大家分享:

首先,本次实习,是我这么久以来第一次有这样的机会参加工作,因此,心中不免多了几分严肃与认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成功地完成实习任务。其实,要真想学到东西,不一定只能通过做事,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同样可以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我的内心,一直都觉得自己比别人的实践能力低很多,我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独力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良好自然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从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开始,我就已经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了一个实习生,而不再是无忧无虑的不用思考任何问题的靠父母挣钱养我的孩子了。通过实习前学校的这个启动仪式,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暑假高效完成实习任务的必胜的决心。其实最本质的一面,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悟,有所解。

其次,在学校启动仪式上校领导的殷切希望和鼓励以及我所在的实习部门相关领导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我开始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实习生活。离开学校,踏上工作岗位的征程,我们巫山人力社保局根据各实习生吃住等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对各实习生的工作岗位又一次作了更细致地分配。而我,也很荣幸地被分到了离我家步行仅一个多

小时的乡政府,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因为我在工作之余还能感受家里面的温馨和谐,从内心真是很感谢巫山社保局这么体贴细致的安排。

再次,工作中,我的责任是辅助办公室社保所郭主任和村官杨大哥为前来办理养老保险的乡民办理养老保险手续以及给一些不懂相关政策的乡民作更细致的讲解。起初,我对此业务真可谓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连有些基本的社会常识都模糊不清,闹了一些笑话。还好,郭主任和杨大哥并不在意我的无知,而是更加耐心地给我作讲解相关常识以及办理手续的流程和资料收集。于是,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我渐渐地熟悉并掌握了这项业务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我甚至可以独立完成这整套手续了,打心底里感谢他们的帮忙和对自己的成绩表示欣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还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我们乡的唐乡长,他虽然外表看起来黑黑胖胖,但是一点也没有官架子,他对待任何工作人员都好像朋友一样,这打消了我长期以来在心里认为一般官员都有官架子的不良形象。

然后,本次实习,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这里,就列举一两件与大家分享吧。一次,村官杨大哥下村去了,郭主任也搬到其他办公室了,并且又是中午大家休息时间,整栋办公楼都没有多少人在,我由于中午回家不便,于是在办公室玩电脑。不一会儿,有一位将近八十几岁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然后以农村老人特有的嗓门对我说:“同志,我来问一下我的钱怎么没有到啊,我的五保户也无缘无故地被下了,我都这么一把年纪了,现在一个人生活,儿子不认我,说不和我一个姓,我命苦啊,麻烦你帮忙查一下嘛。”边说,她眼中同时滚动着热泪。这可着实把我难住了,因为我只知道怎么办理手续,对于查那些属于政府内部的数据,我也就没有怎么了解。但此时又没有人在,可怎么办呢?于是我只好让这位老人暂时坐在办公室休息一下,等郭主任下午上班了再帮忙查。在这段时间里,我和老人谈起了心,了解了情况。下午,我向郭主任讲明了老人的事情,随后,郭主任也作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发现问题确实有点麻烦,因为老人什么都不懂,大字也不识一个,就连自己存折的密码都不知道,这可苦了大家了,忙东忙西。最后,在郭主任和袁乡长的协力办理下,帮助老人解决了问题。工作中,遇到这样的老人我便格外的认真,因为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懂。不只工作中如此,回家后,我依然不忘自己是在政府工作,因此看见百姓有问题,我也好像一个干部一样对他们的问题表示关心。就在我们村里,也有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由于农村的老人如果有几个儿子,那么他和自己的老伴就是由几个儿子分开来养的,不巧的是养他的那个儿子前几年在挖煤工作中不幸身亡了,于是养他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儿媳身上。问题就在于他的儿媳在我认为并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媳,经常让这么大年纪的公公下地干活,还嫌他一天吃饭吃得多。哎,可惜我没有说话权,因此我纵然有很多想法也只能埋在心底。但是行动上我并不如此,每当看见老人背东西或者干什么重活,我都会主动去帮忙。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心里才安稳,我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只知道发表感想而不愿付出行动的人。

总之,如果不是参加这个实践活动,我不会有这么多感悟和想法,如果不是这个实践活动,我可能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理解政府的办事流程和其中的规则,也无法从心里为百姓群众的衣食担忧,是这次实习让我明白了我们大学生的责任的重大,让我明白了不实践是永远也不可能有最真实的感觉的,让我明白了在我们的背后同样还有一个关注我们成长的学校、国家。感谢学校,感谢政府,感谢本次实习的带队老师,感谢一切帮助我的人们!

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还希望自己能更多地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也希望大家都能加入进来,为了自己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社会实践活动心得感想 篇6

这次实践给了我认识莆田的机会,莆田人民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心使我深深感动。炎炎夏日,教育局领导本可以在凉快的办公室办公,可是为了这次的普查工作,他们不畏艳阳,全程陪同我们,提供一切他们可以想到的便利条件,配合我们工作的开展,使得我们的工作能够更高效地进行。

在这次普查的过程中,有一点让我非常感动,那就是这里的大部分中小学都是村民集资建成或是有所成就的人回乡捐赠建成的。他们都为了下一代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令我触动的是,秀屿区中小学负责人和老师都十分关心学生的安全问题,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的调查工作。每到一所中小学,校领导都热情地接待我们,提供我们调查资料,有的更是陪同我们走访学校的每个角落,迫切地引导我们哪里出现了漏水现象,哪里有墙面脱落,哪里出现裂缝等等。从他们的言语中,我能感受到他们有多希望能够快些改善校舍条件,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土头中学的一位老师主动地提供我们校舍以前出现问题的一些照片,并殷切且焦急地说:“学生住在这样的宿舍,不用说汶川地震了,可能小小的地震都会使房子倒塌呀。”此时此刻,我的内心着实受了触动,殷切地希望我们这次的普查工作能够为校舍的整改做出我们微薄的贡献。

一周实习,锻炼不畏艰难,肯吃苦,肯磨练的坚强的心。

我们这次实习的任务是普查莆田市秀屿区七个镇的209所中小学的校舍,光看这个数据就能了解到这次实习的任务有多重,但是我们并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争取能够在一周内高效保质地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顶着烈日,熬着酷暑,挥洒着我们年轻的汗水,在炙热的土地上完成我们的普查工作。每天每组大概要完成5-8所中小学的测绘和实地调查工作。晚上回到居住地,又要以100%的精神将白天测绘的中小学校舍平面图用CAD形式展绘出来并计算校舍面积。每到11点10分断电,如果没有完成任务,我们都会在黑夜中摸索着,争取将当日的平面图展绘完。在炎炎夏日,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我们都略显疲惫,但是我们并没有叫苦叫累,而是每天都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展开一天的工作。一周下来,我们都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将是我们走向社会所提前积累的一份宝贵财富。

走访农村中小学校舍,有震撼,有触动……

以前我从未走访过农村学校,只在电视上看过。当亲眼目睹的时候,才真正地了解到现在有部分农村的校舍还是如此的破旧和简陋。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所小学还是要走过田间一段狭小而又泥泞的小路才能到达,学校建筑时没有埋设地基,只用石条从地面搭盖而成,操场还是黄土地,因为雨水的冲刷仍是坑坑洼洼的。普查的学校中,有俩所学校的厕所还是露天的,大部分学校的厕所环境都非常的脏乱。还有小部分学校的课桌椅都破旧不堪,有的甚至几乎都不能使用,教室的窗户已抵挡不了风雨,屋面的墙体随时都有脱落的可能。我拿着照相机拍摄着这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照片,脑子里想象着孩子们为了求学而在这样危险的校舍里读书的场景,心里真是万般滋味却无从说起。甚至天真地幻想着自己是个魔法师,能够马上变出一所安全舒适的教学楼,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在普查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友谊……

这次社会实践,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但是却让我收获很多,尤其是认识了不少同学,彼此间建立了友谊。

我们这支实践团队是由建筑系与规划系和土木系的45名学生代表组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专业互通,团结合作,默契配合,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的前提与保障。在游玩湄洲岛的过程,更是加深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一个大集体在酒店敬酒狂欢,在海边嬉戏打闹,在妈祖庙领略妈祖文化,在鹅尾神石园欣赏奇石蓝海。我们在旅途中互相拍照留恋,互相留下通讯方式。我感觉在实践过程自己逐渐变得外向,更懂得主动与人交谈,学会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经历了这次实践,也许能够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些,不再是个只知道玩的孩子了吧。

一周的实践,在烈日里开始,在骄阳下结束。在这几天里,我们失去了白皮肤,失去了充足的睡眠。我们挥洒了大量的汗水,付出了足够的辛劳。但是,失去的这些远远也比不上我们所收获的。这次实践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的默契;我们增广了所见所闻,丰富了阅历,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开拓了人际关系。这次实践的经历使得我们的大学生活更饱满,更有意义,它将成为我们最为珍贵和深刻的回忆,也将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治理创新 篇7

1.1 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治理理论是西方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治理委员会将社会治理界定为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社会治理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在我国, 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 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 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 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公平, 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

无论在西方还是我国, 社会治理都强调治理主体由原来的一元政府向多元治理主体的转变, 由原来政府自上而下的单一的控制性管理方式向更有弹性的治理方式的转变, 通过政府与社会中各种组织和团体的联合来实现对社会事务的治理。

社会治理创新就是要将社会管理转化为社会治理, 改变过去政府对社会的单一管理, 逐渐向政府和多元社会主体的合作治理转化;改变过去社会管理中唯有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 逐渐向协商、合作等多种方式转化。

1.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 “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深受广大农民的青睐, 必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就地城镇化”符合我国国情, 就地城镇化通过建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社区, 既能有效利用当地优质资源实现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还能解决农民的城乡“两栖”现象, 更加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的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社区也就是新型农村社区。

1.3 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治理创新

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治理创新是伴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发展、成熟而进行的, 是逐步由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管理向以政府为主导, 在培育和引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资本、农民、农民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 通过协商合作等多种治理方式对新型城镇化中的社会事务进行有效治理过渡, 最终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各司其职、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和谐有序的治理过程。

2 新型农村社区社会治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治理参与受限

长期以来, 以家庭为主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造成了农民小农意识强、个体性强, 再加上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 农民大多数认为社会治理是政府的工作, 与自己无关, 参与村民自治的比较少, 作用几乎没有;其次, 这些民主意识比较薄弱的农民进入新型社区以后, 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表现出了很多的不适应, 融入社区生活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对自己社区身份的怀疑, 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相对缺失;最后, 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这导致他们对社会治理的认识、自己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如何参与社会治理缺乏必要的认识。村民自治时民主意识的薄弱、缺乏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再加上自身素质的低下必然导致农民参与社会治理受到限制。

2.2 社会组织力量薄弱

现代社会, 伴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社会领域中的公共事务越来越多, 越来越复杂。面对复杂的社会治理形势, 政府和市场也有许多力不从心的地方, 社会组织种类多, 覆盖面广, 能解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同时社会组织可以将公民组织起来进行有组织、制度化的利益表达, 更好地维护公民利益, 实现社会自治, 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公民都已经习惯了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包揽, 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其参与社会治理存怀疑态度。

2.3 社区居委会自治表象化

社区居委会本应是社区居民实行自治的地方, 然而, 由原来的村委会逐步转变为社区居委会大多是政策推动的结果, 这种行政力量的干预使得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能力大打折扣。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的职责和居委会自治更是难以分清界限, 居00委会承担的更多是上级政府交办的工作, 以致于社区居委会常常被当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机构。其次, 由于村委会变成居委会、农民变成了城镇居民、农村面貌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人还是原来的人, 但是身份、经济关系以及法律地位都不一样了, 管理的方式、对象、内容必然也随之改变, 然而这些却是那些刚刚转变的农村干部需要不断学习和改变的。居委会的性质定位以及人员的素质都是造成居委会自治表象的重要原因。

2.4 政府治理职能转变难

在我国, 长期以来是大政府小社会, 所有的行政事务都由政府来承担, 政府习惯性地“大包大揽”, 通过一级级的政府组织来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在这样的体制之下, 多元主体参与的保障制度、法律法规等都不健全, 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空间更是不足。特别是对于刚刚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这类群体, 政府缺乏对其治理文化的引领、缺乏精神层面的转化, 很难使其在短时间内形成现代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除此之外, 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是通过行政力量来完成的, 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强制手段, 这样的社会治理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也不是以增加社会活力和和谐为目的, 有时候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受我国长期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影响所形成的“大包大揽”的政府以及单一的治理方式压缩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发育以及其发挥作用的空间, 特别是在新型农村社区中, 新型的社会关系更加需要刚刚转变的新主体的参与。

3 新型农村社区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

新型农村社区将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重点。习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 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 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 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 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为此, 应从理念、制度、政策等多方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治理创新。

3.1 改变理念, 提供多元治理主体共存的制度环境

社会治理本身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和治理方式的多样, 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应当从改变治理理念开始, 对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加以认可, 并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制度方面的支持, 使多元主体有机会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服务, 解决一些政府不便管、不好管的公共事务, 从而在政府和社会各司其职, 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和谐有序的氛围中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3.2 提供服务, 为转型农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条件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更是与每个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 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治理必须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农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3.2.1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转型农民参与社会治理创造条件。农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以后, 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就是自身的生存, 政府应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其后顾之忧, 为其参与社会治理创造条件。

首先, 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社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是个基础、长远工程,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建设成本, 避免重复建设, 必须在规划中科学筹划、合理布局。因此,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长远规划, 同时坚持长远与阶段规划相结合, 分阶段、分步骤的有序进行, 与社区建设同步进行。

其次, 重点解决转型农民就业收入等问题。就业不仅是维持人生存发展必需的保障, 还是获得信息促使转型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的关键因素, 因此要千方百计增加其收入来源, 采取各种途径拓宽就业渠道;同时为其提高就业信息, 建立其与就业单位之间的桥梁,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其技能的培训, 使其能尽快适应市场竞争。

最后,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保障是政府对转型农民的“托底”保障,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以增强公平性和适应流动性为重点, 着力完善制度, 扩大覆盖范围,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

3.2.2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培养公民的社会治理参与意识和能力。文化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手段, 要使人们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治理, 必须增强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 社区的社会治理与自身息息相关。为此,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期可以多组织各类活动宣传社区文化, 培养大家对社区的情感和认同;另外, 要通过社区教育使人们真正认识并接受社区和以前的农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不同, 逐渐融入社区生活。

3.3 降低门槛,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主体, 特别是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社会组织能充分发挥其贴近基层的优势很好地将转型农民组织起来, 提高其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为此, 政府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降低门槛、简化程序, 重点加大对社区服务类组织的培育力度, 并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增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在合作的同时积极帮助相关专业人员向社会组织流动, 逐步推动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发展。

综上所述, 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政府、转型农民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 需要从理念到行动的同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5.

[2]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14 (01) .

社会治理创新的“凯旋样本” 篇8

杭州西湖让海内外游客满足实体山水画的体验。龙井茶、杭帮菜和叠加的景区历史文化资源,亦向世人展示杭州生活方式。从“断桥残雪”往东,沿凤起路横穿杭州主城,10分钟开外便是江干区凯联街道——一处仍保有老杭州味道的生活街区。

得益于杭州城市化发展思路,地处省会主城的江干区凯旋街道面貌变得规整、有序。4平方公里辖区,社区被方格子路网包围,楼宇经济拨地而起,地铁4号线亦从此地穿过。一个互联互通的城市新街区正在成型。

城市规划已然“大而精”,街区生活如何“小而美”?

凯旋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君却说,与杭州主城一些街区类似,凯旋街道是典型老小区,老住宅楼多、老年人口多、困难人口多,“连买个菜都得精打细算。”街道服务提升空间还很大。随经济发展涌入街区的新住户增多,亦考验街道原有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

2011年来,在不改变现有基层管理体制下,凯旋街道以问题导向为基础,街道从单一的机构渐渐转变为综合治理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基层建设新模式。“从单一机构向治理平台的转变,是把社会各阶层发动起来的过程。”朱君说,街道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既锤炼了干部队伍,又调动群众主人翁精神。

“凯旋街道是一种典型的基层再造。”浙江理工大学社会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刘国瀚教授说,居民获得更大自治权,政府和社区、社会组织互动更频繁,符合社会对于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期望。

规范:从无序到有序

64岁的朱红珠是南肖埠社区“姐妹帮扶团”当家人,这支30人妇女队伍共结对47位老人。形象地说就是,60岁大姐服务75岁(及以上)老人。

退休干部沈大伯是朱红珠的邻居,也是后者结对对象。极端天气登门慰问,平常生活搭把手。在儿女面前脾气执拗的沈大伯,对朱红珠倒是挺客气的。

凯旋街道2011年引入专业社工、社区干部助力“姐妹帮扶团”规范发展。这个源于10多年前的邻里帮扶计划,将志愿活动提升为组织化运作,以定期活动和资金支持等手段规范发展,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

“姐妹帮扶团”规范之路不过是街道鼓励居民投身社区治理的一个范例。凯旋街道从人、钱和机制支持居民投身社区治理,让居民获得更大自治权。凯旋街道决定5年内向社会筹集1000万元,支持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已筹集160多万元,远超今年预定目标。参与社会治理已成为街道社区共识。

解决民生需求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抓手。凯旋街道民政科科长张琴娟说,街道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问卷调查,由此收集的微心愿、微公益及民生问题,街道社区将联合企业、社会组织及居民共同解决,“老年人的问题比较典型。”

以养老为例,除整合居民资源,让社区老人帮老人的方式。凯旋街道还整合企业、社会组织及居民力量,打造养老服务圈。如凯旋街道设立“凯乐居”老年生活馆,方便老年人健身的服务项目,由企业捐赠健身器材,并委托专业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人员持证上岗。

据悉,凯旋街道8万居民中,现有在册志愿者1万多人,今后将发动2万居民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活动,达到先进群众带动后进群众参与的效果。

问题导向:科学思考方法

全球经营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其著作《思考的技术》中,告诫读者放弃对既有经验的迷恋,学习有创意的思考方法,才能导出正确思路。并在“谁都有能力预测未来”一节提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将问题逐一分解,导出构成要素,按重要程度抓取“牛鼻子”。

凯旋街道社会治理实践从党员干部抓起,通俗说就是“换脑子”,包括理念、机制、工作、载体系统及思维方式再造。“很多东西必须彻底调整,直至推倒重来。”朱君说,每年为干部开设5堂党课,内容包括“什么叫创新”、“党员干部语言逻辑和思维逻辑如何匹配”、“如何讲话”等。活用党课载体,演示“问题导向”等原则。

早在2011年,凯旋街道提出“问题导向”、“系统整合”、“民生优先”、“文化引领”16字工作原则,排列了基层治理顺序。

问题导向,即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分解并导出问题,成为凯旋街道工作法则。虽说16字工作原则制成烫金大字,印在街道办一楼大堂好几年,实际在社会治理中亦能体现。

凯旋街道还有个“傻瓜研究会”,这种形式类似一场小型头脑风暴,专用于锻炼干部思维,从事情的规律入手,找准问题出处,讨论解决方法——

凯旋街道社区居民曾受盗窃所害,公安部门极力打压,发案率虽说降了,案件数量依然不少。政法委、派出所一干人凑在一起聊开了:有人发问,“哪个发案率最高?”“第一个是入室盗窃。”派出所所长脱口而出。“小偷怎么进去的?”有人答,“爬漏水管吧,杭州都是老小区,管子又大又坚固,爬起来方便。”问题找到了!凯旋街道随后在社区安装防护装置,切断小偷的后路,街道盗窃案呈直线下降。

“问题导向”并不抽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朱冬英说,干好基层工作关键在落实,找准问题出处再解决,“做实基层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障。”

政府治理“有所不为”

变身治理平台,具体事情交由专业组织打理,街道是否做了“甩手掌柜”? 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互动频繁,政府最适合扮演哪类角色?

凯旋街道专为5幢楼宇打造“凯尚e家”服务站,是白领充电、社交新平台:设立企业家“四名工程”,邀请高校专家和企业家面对面,帮助后者整合资源;街道助力格力电器和华家池绿地项目对接,两者初步达成合作;将慈铭医疗与辖区众多企业高管中层年度体检建立合作关系等。

“凯尚e家”设立伊始,由街道党群口、经济口干部单位、楼宇两边跑,负责前期搭建工作,如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及联系企业等。“等做到一定程度,交给社会做,街道人员就抽回来了。”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厘清它所承担责任的边界,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社会需要再组织。

街道既要介入问题治理,又不能大包大揽。惯常做法是:搭建治理平台,引进专业组织,政府购买服务。朱君说,企业、社区及社会组织,都是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体。“从单一机构向治理平台的转变,其实是把各阶层发动起来的过程。”

相比发展经济,社会治理更像纯粹花钱的行为。这能否反哺经济?凯旋街道楼宇以商务型企业为主,便捷服务让上班族安心,企业也吃下定心丸。候鸟变家禽,卯足劲儿谋发展。据悉,凯旋街道近3年招商引资工作获江干区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

实际上,凯旋街道共打造“凯”字民生服务系列,打造系列的“凯”字民生服务项目。如“凯乐惠”社区老年爱心食堂,两年来服务27.3万人次。在社区设立“凯乐购”便民服务一条街,打造社区生活圈。在提供集体活动、居家养老、就业指导等大众服务的同时,单个“凯”产品实施问题聚焦,常就某一方面问题,搭建独立平台,打造专属团队,实行专业化治理水平。

“凯”系列绝非包打天下,对于单个问题,凯旋街道设立“凯益荟”,引入专业机构,孵化培育社会组织解决问题。其负责人陆玫表示:“‘凯益荟’作为服务平台,将激发企业社会责任,让专业机构做政府管不到的事情。”“凯益荟”孵化和管理的社会组织目前有261家,实现对“凯”系列动态完善。

凯旋干部“忙与闲”

“凯旋街道大问题差不多解决完了,干部这两年也能轻松了。”朱君说,为建成街道层面的社会治理平台,凯旋街道一度“一套人马,掰作两用”。

利用“问题导向”,凯旋街道的问题浮出水面。一些问题有鲜明地域特征,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街道工作重点或方向与上级要求不相一致,这也是“街道创新”遇到的压力。因此,几十号党政干部既要投身“街道创新”,又要对接上级各项工作,履行街道职能,“一个人等于同时做两项工作,但解决了很多问题。”

网络信息安全是近年的热点问题,凯旋街道建成杭州首家防骗体验站,模拟电话录音诈骗、ATM机转账诈骗、互联网诈骗等真实诈骗场景,不定期播放安防短片、展示红外线动态报警监控装置,普及最新犯罪手法,提升居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荣誉称号。

早在2011年,凯旋街道便提出建设“幸福、文明、和谐”目标,由于街道缺乏行政权威和刚性执法权,做起并不顺畅。

关键是将群众发动起来。朱君谈及4年前一次探访社区的经历。彼时,一些社区环境脏乱差,杂物乱堆放现象突出。“是不是又有上级来检查,共产党干部是不是喜欢做表面文章。”面对街道书记的清洁要求,一位社区大伯反问到。朱君表示并非如此,“你再看三个月,如果是表面文章,你来我办公室拍桌子、骂人都可以。”

凯旋街道始终把眼睛放在群众身上,以实干破除形式主义,居民对党委政府好感增强,街道号召力也增强了。4年多来,凯旋街道有6名干部进入江干区区管干部(处级)行列,提振了基层干部谋事创业的积极性。

党建引领基层再造

在党建工作中,凯旋街道活用“平台”这一创新思维,扩大党组织在街区覆盖面,更为新环境下进一步发挥党组织优势作出实践。

有专家指出,街道层面的基层再造是事关全局的软性改革,党组织既有自上而下政治动员能力,又有自下而上社会组织能力,必须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

“党建引领”是凯旋街道核心理念之一,通过设立“凯联盟”统领区域化党建,凝聚街道37家企事业单位力量,打造区域党建共建综合体。即党组织联系辖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让横向联系的党建工作在区域内最大化。凯旋街道还将党组织引入社会组织内部,加强区域凝聚力,有利于基层再造政策顺利推进。

将无形党建转化为有形服务,亦是凯旋街道党建工作的亮点。通过民意调查,凯旋街道有社区成立“巧手工艺坊”,手工艺品上了拍卖会,善款用于救助残疾儿童。还成立杭州市第一家社区食堂“凯乐惠”,方便老年人、打工者就餐。

5年来,凯旋街道先后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浙江省文明街道、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治水美镇浙江样本、杭州市首批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凯旋街道是一种典型的基层再造。”刘国瀚说,在不改变现有基层管理体制下,凯旋街道通过综合治理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参与,提高党委政府资源统筹能力。另一方面,居民获得更大的自治权力,政府和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更加符合社会对于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期望。

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 篇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已进入攻坚“深水区”阶段,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风险隐患逐渐增加,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我们要共同努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一手抓保安全、护稳定,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建设平安家园。

(一)创新社会治理,提高自身觉悟,不断夯实基础,建设平安家园。我们要有忠诚的政治品格,自觉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做好发展和稳定各项工作;拥有真挚的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鲜血乃至生命守护千家万户平安幸福;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勇立时代潮头,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拥有扎实的工作作风,默默奉献,甘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螺丝钉,建设平安家园。

(二)创新社会治理,树立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理念,凝聚社会治理和平安家园建设合力。我们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切实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各部门各单位综治工作主体意识,督促工作抓实见效;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努力破解工作难题、补齐工作短板;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家园。

(三)创新社会治理,切实增强风险意识,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确保建设平安家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抓住突出问题,改进薄弱环节;以统筹规划为重点,认真做好深化平安家园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以“大巡防”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不断细化和落实关键措施,建设平安家园。

我们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弘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健全落实责任制,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家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为了有效回应这些新需要,解决社会的新矛盾,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且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强四个体系建设。

一、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提出要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这里提出“共建共享”。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共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治理的核心思想。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体制转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所有制形式,除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快速发展,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不是都集中在党委政府手上,其他的经济主体也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对社会成员的服务和管理,也不能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社会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服务和治理。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有80%的劳动力在非公经济组织就业。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政府已经不是计划体制下的全能政府,而是一个有限型政府,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地对待各类社会主体,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动员社会多个主体来共同参与对群众的服务和对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形成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局面,努力实现社会共建共治,才能共享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二、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社会治理制度是指社会治理主体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具有约束性的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例如明文规定有严格惩奖措施的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大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例如伦理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在我国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另一方面要加强德治建设,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加强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社会规范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引导公众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道德规范修身律己,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在我国要根据我国国情,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充实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

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随着中国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一些社会矛盾凸显。这不仅有损我们社会的公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制约了我们的发展活力,而且也正极大地考验着我们执政党的治理能力和执政能力。为了有效应对当前的社会矛盾,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以行政调解为主导、以司法调解为保障的“大调解”机制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行政调解作为“大调解”工作体系中的主导性制度,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要加快行政调解立法工作、规范行政调解程序、提高行政调解的专业化水平等等;司法调解又称诉讼调解,在法院主持调解下,使当事人平等协商,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所进行的活动。司法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的保障性机制需要不断加强,特别是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子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调解形式。人民调解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行为。人民调解作为大调解的基础,更要发挥其基层治理的作用。

四、提高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

(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随着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机制及社会机制的作用日益重要,社会治理不是政府独自承担的任务,而是中国亿万人民的事业。社会治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政府逐渐调整与社会的关系,从过去对社会治理事务大包大揽逐步转移职能,通过购买服务和招投标等方式将可以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事务交给企业部门和社会组织承担。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公众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

(二)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保障。社会依法治理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必须加强社会领域的立法工作。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必须加强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增强司法的权威性。第三,要保障执法的公平性,必须规范执法行为,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第四,加强全民法制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高全民遵纪守法的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第五,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制的手段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三)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要我们在社会治理的服务和管理方面应当走出传统的思维方式,实现革命性的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治理提出要提高我们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就是针对我国当前信息的碎片化、条块化、人力和运行成本高、快速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给社会治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平台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使我们的社会治理能够更加精准分析、精准服务、精准治理、精准监督、精准反馈,能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更有效地管理好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四)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专业化,要求社会服务和治理有专业的队伍、专业的理念、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来进行社会治理和开展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专业化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加强社会治理各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服务、就业援助、贫困帮扶、纠纷调解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非常紧缺,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这需要我们加快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健全社会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我们社会治理水平。

五、健全公共安全、社会治安防控、社会心理服务和社区治理四个体系

第一,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是每个公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所在,涉及到公众生命、健康、财产等方面的安全。公共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既是我国社会转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反应,也考量着我们在新形势下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需要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公共安全事故的预防体制建设、应急反应到安全事故的控制与善后处理,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建设平安中国。

第二,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治安的好坏,不但同每个人安全感、幸福感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面对社会治安形势发展变化,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尤其是在整体效能发挥、基本要素掌控、体制机制创新、基层活力激发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和短板。当前,要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手段创新为动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第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型。传统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国外的、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观念交织在一起,观念的冲突和利益的冲突成为转型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这需要我们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塑造社会成员的健康人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 篇10

——关于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的调研

长宁区政协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以下简称中央)精神,对接中共上海市委(以下简称市委)今年1号课题,根据中共长宁区委(以下简称区委)的统一部署,中共长宁区政协党组牵头组织了‚进一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的调研。在陈建兴同志的带领下,区政协充分运用区委重点调研课题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人才荟萃的智库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等多种方式,学习领会中央和本市关于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系列要求,认真听取市区有关职能部门、基层社区、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有关领导的意见,从长宁的实践探索出发,在总结回顾基础上,对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开展协商建言,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对现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推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促进社会组织领军人才纳入今年的领军人才推荐表彰工作和区政协委员调整工作,并对下一步有关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社会组织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同成效逐步显现

1、依据《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本次调研涉及的社会组织范围,主要包括依法登记成立的各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民非组织)、还包括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社区群众活动团队以及各类群众自组织等。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后,区委区政府要求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的有关精神,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大协同‛,取得积极进展。

(一)社会组织已成为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按照市和区里的有关要求,社会组织形式已初步覆盖实施主体。据区社建办的调研统计,长宁街镇综合类、专业类和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机构中,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体育俱乐部、居家养老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服务社、司法社工站、综合协管服务社等,均为民非组织或社工机构。在满足多样化社区服务领域,初步形成了传统人民团体‚阵地‛组织(社区家庭文明指导中心已是民非组织)、区关心下一代协会、区老年协会、草根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协同格局,以‚民生‛实事、‚公益‛活动等为载体,在社区各类困难人群帮扶、慈善超市、外来人口子女关爱等服务事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街镇建立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已逐步成为引入社会力量开展项目运作的公共平台。特别是,区凝聚力工程学会和街镇分会,坚持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动员区域内1800余家单位、组建四个义工大队,持续开展‚困难群众关爱行动‛,帮助救助困难群众约17182人、12345户。

(二)助老等领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已具有良好基础。上 海的老龄化程度已处于较高水平,长宁率先在全市提出了‚幸福养老‛指标体系。面对养老事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在引入社会力量上,全区上下已形成很高共识。一方面,长宁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各种助老公益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性社会组织参与政策托底养老服务,并鼓励他们拓展非政策托定的养老服务,如今年建成的区‚乐活e平台‛引入社会组织提供助老呼叫中心服务,部分街镇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和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与体制内机构开展良性竞争。又如,在全区养老机构37家中,公办8家、床位653张,公办民营4家、床位1013张,社会办25家、床位3605张。再如,鼓励运用社会资源开办老年护理院,全区1189张老年护理床位中,公立医院和民办医疗机构提供数分别为780张、409张,后者占到34.4%。与此同时,在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领域,社会组织正在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

(三)在社区和谐稳定工作中社会组织已成为重要力量。依据全市的统一部署,长宁在推进禁毒社工、社区矫正社工、青少年事务社工三支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积极拓展,形成了许多自身特色。如,2010年,长宁在‚禁毒妈妈义工队‛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了民非组织‚禁毒妈妈工作室‛,开展禁毒宣传、社区戒毒康复治疗和科研以及禁毒志愿者交流 等活动,累计帮扶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76人次,其中26人成功戒毒。又如,针对重性精神病人弱监管问题,2013年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精神卫生专业社工队伍,将重性精神病人纳入更加科学有效的监管服务之中。目前,社工队伍已成为特殊人群和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的基本力量,相关社会组织则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与此同时,围绕化解阶段性突出矛盾,街镇党员志愿工作室、妇联的‚开心家园‛等与区相关调处机构协作,共同参与信访、维权等各类矛盾化解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如,2013年成立的民非组织‚区医患矛盾调处中心‛,初步形成卫生、公安、法院和保险‚五位一体‛医调工作机制,已受理医患纠纷413件,化解353件,化解率85.5%。

(四)宜居宜商环境建设中的社会协同效应已十分明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长宁形成虹储自治家园、葫芦缘议家社等一批小区自治家园,探索了不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家门口‛工程建设等的会商机制。如,在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警务站(民警)‚四位一体‛机制日臻完善。位于周家桥街道的‚虹桥新城‛,是建于2000年的商品房小区,2012年5月在居委会党总支牵头组织下,指导业委会完成改选,通过‚四位一体‛机制的协同,业委会动员小区1193户居民形成共识,将损毁严重、布局残缺的摄 像头、电子围栏、IC门禁卡全部改建完毕,一改小区治安、卫生、停车环境杂乱的局面,得到小区居民的好评和信任。另一方面,以持续推动凝聚力工程为抓手,形成‚党建联线、行政联手、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针对楼宇员工阶段性突出需求,注重运用社会和市场力量,不断深化‚六个便利行动‛,逐步扩大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互动联动,至目前,经常性服务项目已覆盖57幢重点商务楼宇、占比80%,比较有效的帮助解决了白领午餐、交友、劳动争议等主要诉求。

二、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协同的工作措施有力有效 按照中央和市委关于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长宁以区委区政府名义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抓手,抓住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契机,发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党建优势,在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一)将社会组织建设列入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长宁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若干意见》(长委[2010]89号)。文件明确,要构建服务完善、社会稳定、管理有序、文明和谐、宜商宜居、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文件提出,‚以‘凝聚力工程’学会为平台,推动党组织、政府、社会和 企业互促共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扩大群众民主参与‛,‚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2011年,区委办印发关于转发《区民政局、区社建办关于长宁区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长委办[2011]32号),要求贯彻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沪委办发[2011]19号)精神,落实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要求,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社会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六类建设重点。2013年,区委下发关于《加持和发展‚凝聚力工程‛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的实施意见》(长委发[2013]6号),要求‚更加注重凝聚社会‛,‚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善于领导社会建设、协调多元利益,培育社会主体、提升社会协同、增强社会融合‛。2014年,区委常委会《2014年工作要点》要求,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拓宽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载体和平台。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标准等,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引导鼓励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二)着力打造社会组织建设的生态链。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力推进了社会组织建设进程。一是拓宽孵化和培育的渠道。以区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为主体,10个街镇 为孵化平台,N个部门条线为载体,185个居民区为基础,构建了1+10+N+185的孵化、培育、引进工作格局。社会组织从1999年时,区内登记的社会组织74家,至今年9月底,已发展为568家、年增长率8%,提前完成每万人8个以上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各类党员志愿者工作室180家,各类群众活动团队1370余个。其中公益慈善类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445个,约占区社会组织的78%。二是重视社会组织建设载体。初步建立区和街镇两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框架,推动形成‚公益伙伴日‛等一批公益品牌青年公益服务支持中心等一批公益组织,指导街镇推动社区、社团、社工‚三社‛联动。支持发展志愿者协会(网站),至今年9月底,全区注册志愿者人数11万余人,超过全区常住人口的14.5%,为本市中心城区第一。三是推出政府购买服务政策。2011年,区政府出台《长宁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暂行办法》,今年配套制定了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目录、区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自2011年以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资金逐年递增,2014年购买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65个、金额2380.9万元。四是促进社会组织的规范性建设。通过自我申报、指导培训、专家评估、等级评定、公示表彰流程,现有10余家社会组织正在进行评审,已有23家分别达到5A、4A级标准(数量位于 全市前列),30家达到3A级标准。

(三)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发展。一是注重发挥党在社会公共领域的主导作用。通过区‚凝聚力工程‛学会和分会,通过党组织联动,动员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区域性、社会性、群众性活动。推动商务区(园区)内党建共建,组织物业、街道、商务区(园区)参与区内停车、治安、环境等管理的协商协同。积极培育党员牵头或为骨干的志愿者工作室,目前已有180家,其中19家已转化为登记的社会组织。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党支部建设。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方法,依托社区综合党委、社区党员活动中心、枢纽型社会组织等,掌握情况,推动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融合,社会组织党建覆盖率位于全市前列。定期举办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组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五星奖‛评选,通过加强对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引领,团结凝聚社会组织领头人。三是重视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对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宏观管理,支持发展专业社工队伍。特别是今年,在区委关于社会组织建设调研的推动下,社会组织负责人纳入区领军人才推荐范围,三名社会组织负责人被评为区第三届领军人才和第八轮拔尖人才,其中一名结合区政协委员调整,被协商增补为区政协委员。

三、当前需要进一步需要研究关注的突出问题 综合调研情况,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长宁在推进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成效明显。根据调研中各方形成的共识,对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组织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当前需要进一步研究关注的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认识上需进一步增强紧迫性和主动性。相对于全国,上海较早启动社区建设,探索解决了‚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阶段性突出问题,研究推动了社区服务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过程中,长宁以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为契机,基本形成了城区管理大联动、安全稳定大预防、多方参与大协同格局。但是,随着‚社会人‛的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多样化需求日益分化,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中,条线部门仍然比较擅长以传统的行政指令方式部署相关工作,基层也比较习惯以传统的行政化方式包揽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存在群众受惠感受度没有预期高、工作成果持续长效有困难等现象。总体反映出,对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思想上有认识但不够紧迫,实践上有行动但缺乏经验,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方面的主动性不强,对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心存顾虑,步子谨慎,社会组织发展的空间比较狭小。这固然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因素,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但也必须看到,现阶段多元、多层、多角度的特征,已对传统的行政包揽方式形成新的挑战。

(二)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对应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相对比较弱。一是体制内培育的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比较突出。条线在社区布局的民生等工作的实施主体,虽已设计为民非组织,但与其它体制内培育出来的社会组织同样,基本参照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如人员财政核定,经费纳入街镇预算管理体系等,客观还只是街镇相关职能科室的行政性延伸。这些组织完成上级交办任务十分有效,但很少具备社会组织自我发展的特征。二是草根类社会组织缺少要素服务平台。从调研情况看,草根类社会组织大多比较弱小,财务管理、承接项目、专业服务、筹资能力等很弱,对政府的依赖性很高,而一些已经形成较强专业能力的社会组织,由于显性运作成本比较高,社区往往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此外,各区以孵化培育为导向的优惠扶持,在积极促进社会组织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性社会组织跨区域发展形成壁垒。三是对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和形式研究还不深。如,业委会,是基层民主建设的微观基础之一,目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据区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信访矛盾较为集中的前五类中,物业纠纷位列第四,同比上升幅度为五类中最高(36.4%)。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业委 会的主体作用和自身规范化建设还需予以更高的重视。又如,在社区的草根类社会组织,不少还只是‚拾遗补缺‛的角色;全区经备案的1360余支社区群众团队,除群众文体活动外,在发挥群众再组织功能、表达居民诉求、提倡公序良俗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参与和协商的方式。

(三)工作合力和政策引导需进一步加强。一是系统推进和工作合力有待加强。基于传统和‚增量‛思维模式,几乎每个部门都有或主管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建设呈现各部门‚自行设计、自主推动‛的状况,社会组织多样性和工作方式碎片化并存,系统研究、统筹指导不够,由上而下行政推动的‚一刀切‛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诉求有脱节现象,基层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得不到及时的研究回应。二是政府购买服务还需优化。我区政府购买服务起步较早,发展规范,目前已形成向市场购买、向社会组织购买两个口径,初步建立了部门专项经费和相应购买服务项目经费增减挂钩的安排原则,但准入合格性要求和退出界定还需更加科学,购买软件项目需更有力度,引导合理竞争需更加开放,调动基层积极性需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三是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共性的问题上讲,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合理、普惠的财税金融政策不够配套。从区域事权看,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和储备的整体性、制度性 安排需加强,推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需改进。体制内产生的社会组织,由于政社不分,出于可靠、低费用等原因,兼职或退休聘用比例较大,缺少职业成长预期,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要求不相适应。登记制度改革后,特别是面对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态势,对社会组织的有效监管方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改进。就基层社会治理而言,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经验和案例,总结提炼不够,社会影响力不高。

四、有关对策建议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四大要求,为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在长宁良好工作基础上,依据调研中的共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建议。

(一)进一步充分认识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深刻认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基层社会治理是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社会组织建设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深刻认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坚持基层社会治理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开创文明城 区建设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切实增强改革意识。要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高度,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出发,按照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总要求,充分认识当前存在的不适应情况,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紧密结合本区基层社会治理的自身实际,着力深化改革,加强整体推动,注重需求导向,促进开放竞争,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依法监管,努力发展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强专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占领社会建设的主阵地。三是切实增强探寻规律的自觉性。认真研究‚治理‛的深刻内涵,着眼于诉求多元化、需求化特征,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索发展一元引导多元协同的途径、形式和规律,尊重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加强对社会组织回归‚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基本属性的指导,善于突破思想上樊篱,逐步厘清‚公益‛和‚免费‛、‚养人养事‛和合理成本、职业性就业和‚志愿行为‛、政府托底和多元提供、政府购买和社会筹资等等,许多在当前实践中比较困惑的问题。

(二)进一步重视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实践探索。一是增强基层创新动力。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建设列入街镇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街镇在社会建设最前沿的作用,着力增强街镇改变传统行政化包揽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给予街镇更大的统筹协调、整合激励的自主权,促进街镇培育和扶优并举,在开放竞争中引导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参与自治共治,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二是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要求,不断完善本区‚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指导目录‛,引导社区文化、体育、养老、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事项积极运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支持社会组织等参与智慧社区建设,促进在特殊人群服务、重点人群关爱、矛盾调处等领域的社会组织有序扩大竞争,鼓励各类社会组织针对特定人群开展困难救助、权益维护、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等服务,凝聚各界公益人士投身社区公共服务。三是积极搭建社区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的协商平台。以平安小区建设、家门口工程、社区群体活动、困难群众关爱行动、六个便利服务等为载体,以社区服务、社区和谐、社区安全为重点,突出养老、物业、矛盾调处以及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服务,积极拓展公共事务空间,探索涉及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事务公共议题的形成途径,依托社区代表会议、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凝聚力工程‛学会分会以及‚四位一体‛机制,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在发现服务需求、监督社区管理、倡导公序 良约、提高自治共治水平、建设文明社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一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购买服务运作机制。按照国家、市里和区里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坚持底线思维。完善有效需求形成机制和遴选办法,优化购买服务的定价规则和竞争规则。鼓励社会组织综合利用街镇各类‚阵地‛和‚中心‛、开发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引导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筹资意识和能力。完善分类、分级管理办法,适度扩大街镇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中的自主权。二是有序推动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梳理街镇层面建立的各类‚民非‛性质的组织,有序推动此类组织在机构、职能、人事、财务等方面与行政机关分离,转变‚事业化‛管理方式,明确其独立法人地位,规范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促进此类组织依法自我发展,在开放竞争中优胜劣汰。与此同时,推动区层面行业协会商会组织进一步加快‚政社分离‛的步伐,进一步增强其在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中的服务引导能力。三是重视社会组织支持性服务平台。按照‚以社建社‛的原则,将服务社会组织支持性平台建设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需求开发、标准制定、信息集成、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招投标指导、法律咨询、人力资 源管理培训、理论探讨以及规范化建设评估等要素支持性服务项目,推动区和街镇‚枢纽型‛社会组织增强支持性服务功能,防止新的行政化。四是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将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人才工作规划和重点工作,拓宽社会组织领军人物政治参与渠道,在‚两代表一委员‛及青联、妇联等群团组织内,设立社会组织代表的适当比例。加强社会组织专业化、职业化骨干队伍建设,呼吁完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职业体系,鼓励研究探索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分类薪酬制度和合理增长机制,加大对优秀社会组织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对社会组织建设的认同。五是提高依法监管水平。结合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实践,按照坚守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两根底线的要求,认真总结和完善对实行直接登记的四大类社会组织实施综合监管机制,高度重视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指导社会组织以章程为核心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依法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信用监督水平,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六是始终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党建引领。按照‚行业归口、分级管理、区域托底、规范有序‛的要求,坚持全覆盖、分级管理、分类管理和条块结合的原则,依托区域化党建工作优势,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和创新性。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也是抓人心的过程,应切实 增强使命感,加强对社会组织领军人物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组织引领,促进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好主体作用,团结凝聚各界群众,增强政治认同,增进思想共识。

上一篇:k12市调总结报告下一篇:初一语文质量分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