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精选10篇)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篇1

如何做好语文阅读理解题从中考语文改革发展的趋势看,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在逐渐加大,其中主观测试题的题量呈上升趋势,而学生在中考中失分较多的地方也在于此。碰到阅读题,多数同学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知该如何下手,做题不完整,答题答不到点子上,本来会做的题也往往丢分,导致成绩不理想。

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象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

1、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一般情况下,阅读理解中的说明文比较容易,议论文次之,记叙文较难。因此在答题时,千万不要心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人手,逐渐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在审题时,要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的答案失之交臂。(要求注音,有的同学解释;要求回答论证方式,有的同学回答成了论证方法)类似的情况在考试中常见。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仔细、认真细心审题至关重要。

2、仔细研读阅读语段,整体感知原文内容。阅读完语段后,是记叙文要能明确主题及作者的爱憎感情;是议论文要能把握作者所持有的态度和观点,是采用什么方法论证的,只有整体感知,才能把握文段要领。此外还要根据思维的特点,讲究研读的有序性,即整体感知——思考选择——排除筛选——组织概括,切忌把讯问选文搞得支离破碎,断章取义,否则将会顾此失彼,回答不到点子上或者回答不完整。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篇2

关键词:能力,应用,分层教学,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进校时的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差距很大, 尤其是地方三等院校的学生。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地方院校在学生入学时, 通过一定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级、分组教学。但如何具体实施分级教学, 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及应用, 具有很大挑战性。作为这项改革的参与者, 我们这些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把一些语言理论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欲结合本校的分级教学实际, 谈点自己的想法、体会。

一、不同层次

大学生 (非英语专业学生) 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各个高校的英语教师一般把学生的英语水平分成三个基本层次:初级, 中级和高级。尽管这些术语的确切意思往往取决于你在哪里工作和你使用什么教材, 然而, 大体上初级的学生是指那些不懂英语的学生, 高级的学生是那些英语水平高、能阅读非简单的事实报道和原版故事、流利地与外国人交流的学生, 中级者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有基本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有能力理解相当简单的听力和阅读材料。准确地说, 大学生从英语水平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生、中级学生和高级学生。在这里, 初级学生不再是初学者, 能够用一种基本的方式进行交流, 他们能把一些句子连在一起, 构建一个简单的故事, 或参与可预见的口语互动。然而, 他们尚未取得中级能力---更流畅的口语和对一些地道的英语的一般理解, 此类初级学生仍然有很多知识领域, 比如:时态结构、名词短语结构, 词汇的使用等, 没有掌握、领会。

二、能力与应用

美国伟大的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前者是指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对其语言规则的知识, 后者是指这种知识在实际话语中的实现。能力使说话者能够产生和理解无数的句子, 并能识别出语法错误和歧义。一个说话者的语言能力是稳定的, 但他的语言运用往往受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例如: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可能是完美的, 但在某些场合, 由于各种因素, 如压力、痛苦、焦虑或尴尬, 他可能不会执行得很好。除此之外, 口误、错误的开始、不必要的停顿, 都属于语言运用缺陷。一个人可能在演讲时犯语法错误,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知道语法规则。如果给他一个不合语法的句子, 他会辨认出它是不合文法的。所以, 说话者的语言运用并不总是与他的语言能力相称。

三、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通过我的调查, 在我的教学中, 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有一个普遍问题:他们没有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是什么导致的?众所周知, 高考是很重要的。因此, 教师和家长强迫孩子们努力学习, 这些孩子成为考试的工具;英语教师每天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灌输所谓的能力---语法规则, 为了培养高分的“优秀”学生, 他们把重点放在语法上。虽然在初中和高中英语教材里有许多有趣的对话、活动和话题, 学生告诉我, 他们的老师只把这些材料作为学习语法的材料。学习英语的唯一动机是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因此, 他们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认为学英语很无聊。确实, 有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但很多学生不会运用英语。他们不会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更糟糕的是, 他们对许多单词不会发音。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在不会读单词的情况下让他们死记硬背单词是多么难。假如他们没有具备最基本的语言能力, 就教他们系统的规则有意义吗?“关键”的考试过后, 唯一的动机也失去了。当然没有兴趣和目的, 学生的英语自然会下降。在我看来,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完成这样的任务:一方面完成以前的老师没有完成的任务, 另一方面继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

为了叙述方便, 我们称上述初级学生为C班学生、中级为B班、高级为A班。A班学生已经获得甚至理解了英语语法规则。此外, 学生能够把规则应用到写作上。也就是说, 他们能够写出好的短篇文章。至于这些学生, 他们的英语“根基”牢固、坚定。然而, 我们都知道,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应用英语, 尤其是用英语进行交流。所以我们要注重英语语言运用。在某种程度上, 所有的课堂时间应该花在执行、参与各种活动上。其实在活动中, 学生将会更掌握英语规则, 将会进一步理解语法规则。有时我们可以增加教材的难度, 或用西方文化陶冶学生。例如, 让学生讨论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并从文中引出例子;谈修辞方法—明喻、隐喻、夸张, 委婉等;分析小说的人物;欣赏环境描写;剖析作者的态度。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材料, 以便下次与同学讨论、分享。总之, 要鼓励学生使用, 特别是说英语, 解决学生“吃不饱”的状况。

在B组的学生, 他们部分地掌握语法规则。那就是说, 他们的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因此, 我们的任务是完善他们的知识系统。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解释语言的一些规律, 澄清其模糊的知识。当然, 有许多类型的课堂活动。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来帮助提供直接、深入的了解规则。对这些学生, 教学材料就足够了, 没有必要补充大量的课本外材料, 掌握教科书材料很重要。这一组的学生可能在活动中犯错误, 如角色扮演。活动后教师最好指出错误。总之, 完成并澄清一些知识要点至关重要。

关于C组, 他们几乎没有英语语言能力, 也就是, 语言“根基”。所以没有办法继续“建造”。首先, 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大部分的时间应该花在这方面。围绕这些基本的语法规则, 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 对这些“初学者”水平的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是发音和拼写。他们第一步是要朗读并背诵、记忆。怎样处理教材?老师不需要向学生解释每一部分, 而是挑选适合此类学生的学习材料。这意味着教师为

学生选择一些易于消化和简单的英语语言学习材料。我们可以忽略一些很难的部分。例如, 我们不要问一些欣赏语篇的问题, 如“这篇文章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指出文中的明喻和隐喻。” (此类问题只适用于高级水平的学生。) 相反, 我们问一些简单的问题, 如“发生了什么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故事发生的地点?”“请描写主人公的外表。”要解决的此类学生“吃不了”的状况。

结语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状况要求我们采取相对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事实上, 语言能力一部分是与生俱来, 一部分要在孩子早期学习语言黄金阶段获得。然而, 今天的大学生在他们的童年没有获得语言基础能力。基于这种情况, 我做了一些分析和建议。当然, 语言的应用, 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但我们应该注意语言能力、语言应用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因此, 投入到能力和应用上的时间和精力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Neil Smith.Chomsky:Ideas and Ideal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顾士才.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6]胡壮麟, 刘润清.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篇3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用它。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英语运用方面一直有所欠缺。近年来,人们渐渐开始重视该问题。英语语言能力涵盖了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交流等来展现语言能力,而语言运用就是需要在一定环境下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把握好英语语言学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关系,才能在英语水平方面得到提升。

一、英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新的教学模式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水平,而是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于学生而言,经过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才能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自身是主要掌控者。但是这并不代表外界对学生就没有影响。在英语教学方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学生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对教师所讲的语法进行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其能熟练的应用英语知识。

英语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包含词汇、句式结构、阅读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组成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在应用英语知识。虽然英语语言学能力和语言运用有一种相符相成的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语言学能力于语言运用存在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让英语学习发挥最大的价值,就需要通过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来运用它。在应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对它就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之后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

二、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的关系

1.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而言,语言运用的过程能够展现语言能力。所以说,语言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的范围要比语言能力的范围要广。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不可分割。英语语言能力作为语言运用的基础,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语言运用就有了稳固的基础。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对英语各个环节知识进行理解,这些知识的理解最终可以在语言运用环节体现。如果缺少这个过程,就难以进行语言运用。因此,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2.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是否拥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是需要通过语言运用来体现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是为了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应用它。而想要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对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充分的理解不仅是语言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方法,更能够保证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出现错误。因此,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总之,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相辅相成的。

三、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有很多说法。例如,乔姆斯基认为,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所涵盖的范围不相同。他认为,英语语言能力指的是辨别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材料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语言运用则需要通过这些认识的总和来把具体的知识表达出来。所以说,英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是不相等的。此外,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干扰,致使语言运用会变得不那么简单。如果一个英语学习者只掌握了英语语言的规则,而没有掌握在不同的社交环境中正确合理得体的使用语言,那么,这个学习者语言运用就会出现问题。简单来说,语言运用就是语言能力在不同情境下的交流活动。有人认为,这种交流所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交际语言能力。认为交际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了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了语言运用。对交际语言能力也有相应的描述。总之,不同的观点对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都有不同的认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结构,是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了解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是英语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的重要方式。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知道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了解英语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实施教学策略,而且还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田曲平.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关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3:85-87.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篇4

一、加强朗读的训练。读是说的基础,说是读的延伸。学生只有会读以后,才能进一步灵活运用,进行说的练习。刚接手我的班级时,我发现同学们的英语发音都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怎样使学生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呢?我首先利用的是学校的录音机,每篇课文都会让学生听听范读,培养他们的语感。但是,课文的语言范围还是很有限的,而学校又没有其他的资源可以利用。怎么办呢?我就从网上找一些适合学生的语言片段下载到我的MP3里面,然后自带一个小音箱到学校,课余时间就让学生听听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英文对话、英文歌曲等。经过近半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的发音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也能说一些常用的口语、唱些简单的英文歌曲了。

二、坚持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所学知识有限,还不能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多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机会。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教学,其实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英语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积累。过程可能会有些艰难,但是老师一定要长期坚持,学生听得多了,就会慢慢地说出来。我的做法是,基础好的学生要求高些,必须用英语进行课堂交流;基础稍差的,允许汉英夹用,也允许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但我会及时地把正确的说法说给他们。长期下来,学生就会养成一定的习惯,英语的运用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创设英语兴趣小组和英语角。我们班是把每周三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用来进行英语说话练习,具体的做法是:英语兴趣小组的同学首先要自觉地到英语角跟别人进行口语交流,其他同学可自愿参加,但每人每个月至少要参加两次,每次的时间为半个小时。对于那些表现积极的学生,要及时地表扬,让整个班级都形成一种学英语、说英语的氛围。

当然,我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在说的时候会有困难,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有时我会直接替他把英语说出来。这样一来,就使一些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也会给部分学生造成依赖的心理。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

目前,我存在的困惑及困难主要有:

一、小学阶段每周的英语课只有两课时,如此短的学习时间,学生究竟能学多少知识呢?

二、学生除了在英语课堂及教师指定的时间进行语言运用,其他时间却很少有用英语的环境。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篇5

苏教版五上《在大海中永生》课后有一个造句的练习,其中一个是“奔腾不息”。教学时老师让学生造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全班几乎都写了同样的句式:“长江奔腾不息,流向东海”、“小溪里的水奔腾不息”。这样的词语训练只能是学生已有水平的简单重复。教师在教学时,还需加以细致的引导,如:“结合课文说说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教师接着引导:“除了浪花,还有什么看起来也是奔腾不息的?”学生大都会想到溪流、江水等。教师接着启发:“你还看见哪些事物也是奔腾不息的样子的?”如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还比喻其它事物多。此时,教师再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除了那些看得见的江河、车流外,还有什么也可以用奔腾不息来形容?”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母爱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路层层打开,奔腾不息这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一下子变得开阔。学生则可能造出这样的句子:“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运用造句,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二)在体会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态度和感情。教学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感情色彩,学生在运用时才不会“表错情达错意”。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可先介绍日本侵略我国的本质和原因,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奠定本课的教学基调。在此基础上,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反复阅读及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如同样描写夜晚进行偷袭:“为什么描写日寇用‘偷偷地’、‘摸’,而描写我军时用‘悄悄地’、‘进发’?”让学生体会到:“偷偷地”、“摸”这些词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都带有鄙视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则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带有赞许之意。并总结要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一可结合语境,二可反复阅读,三可对比分析。趁热打铁,再让学生找一找类似描写手法的地方。发现同样写战败,描写我军用了“暂时退守”,而描写敌人则用了“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语,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相信在今后的写作中,学生会在体会词语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三)在推敲字词表达的效果后,恰当运用

如教学《推敲》一课,在揭示课题后,可先尝试着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感知“推”和“敲”的不同含义。接着结合插图请学生观察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以此来体会“敲”更显得月夜的宁静。再指导学生猜测当时贾岛的动作、表情、心理等,体会用“敲”更显得有礼貌。这样,多途径推敲诗句中用“推”和“敲”哪个更恰当。学生推敲后的结果和文中大诗人韩愈的想法不谋而合,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追求“推敲”了。这时,教师可把课后第4题,带点的词语能不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适时地穿插到课堂练习中。或者设计相关的练习,如比较词语“宁静、安静、恬静、幽静、平静”并选词填空。相信,学生在今后写诗和作文时,都会自觉地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

二、开发留白,想象中丰富语用

(一)开发文本叙述性留白,填补中丰富语言表达

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写得简略,给学生留下充实的余地;有的会出现情节上的跳脱,从而给学生留下个性填补的机会;有的标点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留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说梦”的练习,放飞学生的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只小珍珠鸟,做了一个甜蜜的梦。你梦见了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我梦到自己与主人在屋里玩捉迷藏”、“我梦见主人在教我学汉语,而我也教主人学习鸟语”等。“说梦”的设计,既实现对文本的充实,学生语言表达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开发文本插图类留白,想象中强化语言表达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运用了许多的插图,它是文本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也有类似留白的地方。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找准插图的“留白”处让学生想象说话,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途径。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编者在编排课文时特别设计了“孟母为儿子送行”的插图。请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分别时,母亲会对孟郊说些什么,面对母亲的叮嘱孟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结合插图进行说话练习,使得教材中静态的画面在学生眼中变成了逼真的分别场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留白进行语言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插图与文本之间跳跃,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三、续编文本,延展中提升语用

苏教版的课后练习中,有许多续编的练习。这是一个体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好方式,更是一个培养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的好机会。当然,仅凭课后的练习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发现和挖掘教材中可续编的文本,设计优质的练习,为他们的语言训练提供机会。《狐狸和乌鸦》想来大家都很熟悉,这篇课文很适合进行续编,但要注意续编前的引导,可提供一些材料,如:“自从乌鸦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就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一直很后悔,它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那只乌鸦,你会怎么对待狐狸呢?”并讨论故事的结局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乌鸦再次被骗了;(2)乌鸦没有再被骗,狐狸只好灰溜溜地走了;(3)乌鸦想出了好方法,惩治了狡猾的狐狸。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及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乌鸦是怎么再次被骗的;如果没有被骗的话,原因要合理;若是乌鸦惩治了狐狸,方法一定要恰当。续编文本时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不是完全脱离文本的、漫无边际、甚至是违背课文价值观的瞎想瞎编。这样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篇6

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口语词汇的掌握,大班幼儿掌握的口语词汇量迅速增加,所能理解的词汇类别范围不断扩大,对词意的理解也逐渐丰富和深刻。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这些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度。可在本学期我发现幼儿在具体运用中往往会出现“从众”现象,幼儿常常会重复别人的词语,而已有的丰富词汇只限于在教师组织游戏活动中运用,较少运用于与他人的交往。

通过我的分析与思考,总结出原因有两点:1、幼儿不理解词汇的含义;2、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中所用的词汇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脱离,对此我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提醒家长要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在自然的氛围中与幼儿交谈,纠正他们言语上的错误。2、让家长引导孩子用形容词描述在家中和外出和活动时看到的物品。3、建议家长与幼儿玩词汇游戏。如家长说出一个单音字的词,让幼儿找出包括这个字的词。如家长说“纸”,幼儿说“纸盒”、“报纸”、“图画纸”4、建议家长利用真实事例引导孩子用“一边。。。。一边。。。。”“如果。。。。就。。。。。”因为。。。。。所以。。。“有。。。有。。。。还有。。。。”等句式来讲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为了极力促进家中的积极性,我还定时表扬家长检查幼儿。一学期下来还真见成效了。所以有时家长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积极调动和利用。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篇7

一、读进去——着力自主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 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感受到审美乐趣”, “其中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本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读是学习语言的一扇窗口, 可以受到“不待解说, 自知其义”的效果, 可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所以, “以读为本”进行教学, 即以学生自己读书, 独立思考为本,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 让他们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美读、整体读、部分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 在读书中求解, 在读书中品味, 在读书中生情。例如,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中, 可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然后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最后有选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随着读的不断深入, 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 会有这样那样的情感体验。此时, 再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互相讨论、补充、争执。在大量的读书活动中, 学生见识增长了, 视野开阔了, 书中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就会转化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一部分,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自主感悟的读书习惯和品格, 并将学得的读书方法用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去。

二、记得住——强调增加积累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 读熟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慢慢的体会到他们的好处, 也就慢慢的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 广泛阅读、熟读成诵, 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1. 广泛阅读。

新课标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不少于150万字, 做到一篇带多篇。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 放手让学生阅读, 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读物的选择上, 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 思想性、知识型、趣味性强的读物。如高年级可阅读科普读物、民间故事、短篇小说、诗歌, 甚至名家名篇等。同时, 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 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 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如学习《草船借箭》后, 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的童话》的有关故事。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歇后语、精彩片段、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 这样既积累了语言, 又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 熟读成诵。

一篇课文, 读得越熟领会越深;熟读成诵, 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 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 也就能灵活运用了。“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前, 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着词汇贫乏、语病百出、无话可说的问题, 读得少、背得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小学阶段是人生中的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让学生把大量的精彩的段落或篇章背诵下来, 绝不是一种过重的负担, 而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必要途径。通过熟读背诵,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 体会文章的精美布局、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感悟到表达方法的真谛, 这将使他们受益无穷。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背诵的优秀的课文不少于150篇, 古诗词背诵不少于80首。教学中, 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多读, 并从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对课文规定要背诵的内容和那些语言表达上有特色的课文或课文中形象生动的句子、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等, 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用得出——强化实践运用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感悟和积累只是对外在语言的吸收和融入, 而运用才是对语感的内化和实践的过程, 才能使外在语言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就是“举一反三”, 是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小学语文教学, 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在教学中, 笔者十分重视读与写的结合, 学与用的结合。在增加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 及时引导学生“为我所用”, 真正做到把语言的积累材料内化为运用能力。

1. 直接迁移。

在多读多悟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笔头练习, 或缩写、扩写、读写、仿写等, 让读作为写的基础, 为写提供材料和话题, 使写成为读的延伸和发展, 使感悟升华为运用。如《桂林山水》文中的段落语句优美, 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 写一篇赞美自己家乡的短文。这样, 就能做到课内学方法, 课外用方法,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

2. 间接迁移。

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篇8

一、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原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高考题中经常有涉及到语言日常运用方面的题。例如:07年北京卷要求学生写一段对国外游客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某一文化观光景点特色的导游词,08年辽宁卷要末修改学生向老师祝寿时的发言,06年湖北卷要求学生写出两段课本剧汇报演出中的串联词,06年湖北卷要求学生完成报纸的版面设计等。这些语言运用题考查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稍加注意即可掌握。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树立时时处处皆语文的观念。在读书看报时,记下报刊杂志上的俗语、谚语,熟悉文章标题的拟法,注意写一句话新闻和新闻导语的要点,学习各类广告词和启事的写法;在看电视时,倾听并品味流行歌曲的歌词、电视剧中人物的台词,了解各种晚会主持人的串台词和新闻栏目中新闻点评的写法;在春节走亲访友时,读记一下别人门上贴的对联,记住街上特别而有趣的店铺名称,揣摩一下它们的内涵等等。这些都是鲜活生动的语言。在学生留心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如果能够过一段时间就用一节课让学生互相分享成果,或者干脆在班上开辟一块生活语言交流园地的话,学生就能够在潜移默地从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应对类似高考题时,也不至于感到陌生而束手无策了。

二、在课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一讲到底,急于把自己的或者从教学用书上得来的观点和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接受,这样就让联想与想象远离了课堂教学。其实,在课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调动生活和知识储备,通过联想与想象,还原作者在文章中所塑造的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同时,结合文章中的某些关键句、精彩句,给学生留足品味的空间,让学生仔细地揣摩、想象,进一步形成文字。例如,教师在上《荷塘月色》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其中《采莲曲》的场景;在上《边城》这一课时,可吸引学生结合自身的年龄特点想象情窦初开的翠翠的心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现作者创造的形象,更能细致入微地体验作品创设的情境,又能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见到类似的语句或段就会仔细品味,养成琢磨的习惯。像07年全国卷Ⅱ中对奥运会祥云图案展开想象和08年湖北卷借唐朝皇甫松《采莲子》的诗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这样的题,都是对联想能力的考查。经过训练后,学生也不会再感觉困难。

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训练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续写,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1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不要急于脱离教材,教材中优秀的文章实际上就是作文教学最好的范例。教师可先找来一些精彩的语段进行修辞、语言或结构仿写。例如仿照《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排比段,仿照《故都的秋》写景段落写景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仿写中对文章进一步理解和体味,而且还可在遇到类似2006年全国卷Ⅰ中仿写朱自清《春》后三段,2008年宁夏/每南卷仿照示例写句子的题目时稳操胜券。

2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找一些优秀的文章进行补写、续写,甚至是改写。例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补写出祥林嫂在遇到“我”之后到死之前的心理活动: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续写《孔己》的结局;在教学《阿Q正传》时,可以让学生以“现代阿Q”为题进行改写,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提高作文水平,又可以为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做好相应的语言运用题打下基础,而在2007年天津卷就考了续写,而2007年重庆卷则考了补写。

四、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合,提醒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不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现在各学科相互渗透的情况相当普遍,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高中所开科目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高考题中,经常有涉及政、史、地、理、化、生等学科知识的语言运用题出现。例如,07年北京卷中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关情况,就在政治课本中出现过,而07年江苏试卷有关“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就是生物课的相关知识。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只要时时处处留心,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篇9

发布者:王海燕 发布时间: 2011-9-30 9:49:50

小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途径

在国培学习中,我体会到:在英语教学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英语活动有利于养成学生热情、开朗的性格,良好的情趣,健康的情感和善于交际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言是人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外部表现。因而,对学徒进行语言训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初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交际离不开活动,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开展诸如分角色对话,做捉迷藏、“看谁反应快”等各种英语游戏,排演英语儿童节目,朗诵诗歌,唱英语歌等等。少年儿童有爱看爱听爱说的特点,他们都能很投入地参加这此有趣的英语活动。学生亲身参加活动能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激发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有些原来性格腼腆、站起来说话就脸红心跳的学生,通过以上英语活动的锻炼,已能经常自告奋勇地出来对话、表演了。

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造意识,•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从而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少儿时期是大脑发育逐步完善的时期,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正从简单、片面向着丰富和完整过渡。爱因斯坦说:“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老师只要对学徒进行激发鼓励并引导,学生就会情绪激昂,思维活跃,产生创造的欲望。因此,每当学生学完新的一课,我就要求他们联系新内容和旧知识,设想一个情景,编成对话或小品表演,让学生充分“玩味”课文。有时,我组织学生出版英语小写作专栏;有时,组织学生在班会、校庆会或和校外朋友联欢会上表演自编自演的英语节目。我经常启发、要求学生把英语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设计英语贺年卡、生日卡、教师卡、衣物饰品、房间摆设等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是主人,他们能自由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符合自己意愿的新东西,并能以产生成就感的喜悦心情更热情主动地投入新的学习。

三、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培养敢于“说和写”竞争意识,从而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少儿期是身心蓬勃发展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好胜心都强。教师应精心组织并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竞赛、表演活动或做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又在活动中发扬互助合作精神,去争取集体荣誉。我每学期都组织一两次人人参加的英语小品比赛。比赛规定:同桌两人或前后桌三四人组成一个表演组。每组选定个专题。如到商店买东西,到同学家一起做功课,买了新玩具和同学共玩等等。评优标准为综合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多,语音语调句子正确流利,情节合理,情景逼真,富有表情。这既需每个人的努力,又要相互间的配合。每次赛前,学生们都认真构思,翻阅课本,反复操练。赛后同学们余兴未尽,感到收获很大。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篇10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要对经历了十年实践后修定的英语课程标准重新认识,对全体与会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培训过程中,无论是专家讲座,还是同侪交流……新知识的输入、视听的新刺激、思想理念的冲击都是高密度与高强度的。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学习,我对2011版的新课标有了全新的认识。阐述如下: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它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结合下图所示,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① 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

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② 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

③ 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还要指导中小学生选择正确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学习方法(包括应试技巧)就是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谋,也就是讲究学习策略。现在我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备课要备学生,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要讲究英语学习策略,以便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可是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比较差,我们做英语教师的应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夯实基础,为运用知识服务

众所周知,基础知识是能力运用的基础,要建好一座高楼大厦,没有稳固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应从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抓起。

1、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为了既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又能优化课堂教学,我们英语教师一定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多姿多彩,一定要根据中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在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力求精练的讲授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点难点,易混易错,易忽视等主要内容,把近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学习和练习,并设法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新单词、新句子,强化理解新语法、新授知识、难点等,同时围绕当堂所授新知识,针对教学

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误点,有选择地出一些巩固练习,内容力求做到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层次性、精炼性的统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这样的教与练,大多数学生就能掌握新授基础知识,消化重点、难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目的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培养学生有意识注意,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克服困难,迎着困难上,对难以接受的知识,指导他们突破难点,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英语知识。2、学法指导

霍母林斯基说: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途径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在思考中激活所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语言知识,有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学生学单词时主要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结果是前学后忘,我们就可以教会学生准确的记忆方法,教会他们用单词接龙,单词开会的方法记忆单词,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在短时间内记很多单词。这样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你会发现学生的词汇量增加很快。而在学生非常头疼的英语写作上,我们可以为他们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使他们有内容可写。课文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从而减轻课堂上的教学负担。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教会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接受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英语能力,养成学用英语的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训练要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讲究训练的科学性,训练的内容要精,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这就要求我们把语言知识当做一种言语规范来指导学习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直至形成一种良好的运用语言的习惯。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汉语,使课堂教学英语化;充分利

用和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情景化;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强化提问意识,加强双向交流,使教材过程交际化;全面训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使课堂训练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英语知识,并最终把知识转化为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交际化

教师要把讲授的知识转化为初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语言实践的机会,进行高密度、快节奏的语言实践活动。要因材施教,使全班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因而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交际英语的重要性,把各种知识贯穿于交际中。要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课堂多用一些pair work 少用一些teaching,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活用英语知识。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扩展交际法,通过做一些小游戏、讲英语小故事等,这样做既可以督促他们开口讲英语,提高了运用英语的机率,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熟练诵读英语文章是提高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教学实践证明,依靠熟读成诵而习得语言的方法非常有效。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证,尽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就会在听说读写中分辨出语言使用的正误与优劣。

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开始于经验,教材内容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体现着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过程。诵读就是反复感受典型语言的语境。这个过程,体现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使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古人强调读书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诵读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并扮有多种思维方式。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诵读既能直接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又能引发思维的聚合发散,反复感受规范语言,必然蕴涵着语感产生的契机。诵读的材料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会在脑海里自动组合成一种语言直觉,产生强烈的语感。由此可见,诵读是促进学生积累规范化语言的材料,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靠活动得以实现的,英语课外活动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和发展诸多能力的场合,它以学生自主实践力主线,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一体,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为一体,全方位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能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和谐发展。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我们可以采用口语抢答、背诵、表演、知识接力、听力竞赛、讲故事、小品表演、对话、课本剧表演等,把语言形式放到语言功能展现的背景下让学生掌握,学生通过模仿角色语言、潜移默化的认识语境,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生活方式,逐步学习和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进行自由交际,从而轻松自如的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我们只有在学生牢固的基础知识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把交际法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督促学生熟练诵读各种英语文章,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才能使学生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我们的教与学达到最完美的结合。作为教师,一、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我们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自身必须要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构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我们不但要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还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许多英语教师认为,讲课就是讲教材,只要将教材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丝毫没有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到自己驾驭教材的实际能力,尽量避免因本身的素质原因而影响教

学效果。其二,要考虑到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尤其要充分考虑这一重要因素,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校能够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设备情况。既使学校设备较差,但我们应该尽已所能去挖掘课程资源,为充分利用教材奠定夯实基础。

因此我们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专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仅注重传授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而学生则一味地模仿、背诵和机械操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思想和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是无法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当把模仿、背诵、机械操练和真实语境下的语言练习、语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语境和交际活动中去认识语言、学习语言,让他们通过目己所掌握的听、说、读、写技能,通过大脑的思维、观察、记忆、联想、想象和创造等认知活动,把书本和教材中的英语变成他们“自己的英语”,即掌握真正的英语运用能力。

遵循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灵活多样的任务型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练英语中学英语,在学英语中用英语,边学边练,边练边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创造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整好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学到自己所要学的知识,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把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语言功能的教学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法,获得英语,以培养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得体地进行交流的能力为教学目的。

四、认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1、掌握知识(含技能)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两者都是教学的基本任务,都很重要,不应有轻重之分;两者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有先后之分。

2、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有区别

实践证明,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不一定同步,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许多事实也说明,同样的考试分数在不同学生身上有着不同的含义。有的学生分数高发展水平也高,表现出善于观察,反应敏锐,思维有条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分数高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理解能力差,思路狭窄,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高分低能现象”。

3、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的。认为学习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能力,或有了能力就自然掌握了知识的看法都不符合实际。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能力发展的影响起促进作用,有的还对发展起阻碍乃至抑制作用。

强调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升学考试以考察能力为主,考察知识为辅,及考察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搞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所学知识变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转化为实际能力。知识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奢谈培养能力,是不可能的,培养能力是方向,是目的,但不能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一味去培养能力,落得两头空;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书虫和书呆子。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再比如,新课程在内容上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

上一篇:体育老师优秀工作总结格式下一篇:六年级数学升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