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博士试题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暨南大学博士试题

暨南大学博士试题 篇1

一、名词解释

epicranial aponeurosis

椎前筋膜

iliotibial tract

奇静脉

肋膈隐窝

二、面侧深区的境界及内容

三、胸锁乳突肌区的境界及内容

四、上纵隔的层级结构

五、腹横筋膜和腹膜外筋膜的延续及临床意义

六、盆筋膜壁层和盆筋膜壁层的配布

七、肩关节及肩袖的组成八、胸部交感干的形成及节前节后纤维的走向

九、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鉴别

暨南大学博士试题 篇2

索而观之, 这些国文试题不过一些巧妙实用文言, 或从文言作品精粹中抽绎而出, 涉及实用古文 (非古文运动之古文) 以及交际文言、浅近文言, 甚至旧时企业庆典之通用联语。出为选择题, 稍有文言基础者, 到眼即辨, 不假思索。

其实, 这些试题很高明, 活泼而具有深度, 但又很讲究, 全然不需死记硬背。有感觉, 或有较深印象者就可以从容答出正确内容。譬如第八题是:

(甲) 万古丹心盟日月, 千年义气表春秋。

(乙) 未劈曹颅千古恨, 曾医关臂一军惊。

(丙) 天意欲兴刘, 到此英雄难用武;人心犹慕项, 至今父老尚称王。

(丁) 由仁居义, 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知言养气, 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问:上引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 若依序排列, 正确的选项是:

(A) 关羽、扁鹊、项羽、孔子 (B) 关羽、华佗、项羽、孟子

(C) 文天祥、华佗、刘邦、孔子 (D) 文天祥、扁鹊、刘邦、孟子。

而内地之中青年博士笔杆咬破, 不能作答, 勉强答之, 谬误百出, 贻笑大方。

文化的危机远非博士不能答题一端, 更为内在的悲哀乃是教育的使命严重走偏, 固有文化土壤层层剥落, 学生对于固有文化并无记忆。其所带来的后果, 是在全球文化交流多元的情况下, 没有对话的本钱和能力, 对于文化的再生再造, 不具有任何其他的选项。学生本人不能答题的背后, 也没有自主的个人, 没有理性与道德的公民影子。

文史哲经典被轻忽与轻视, 文化的层面被平庸、冷漠与失落占据。学生面对数千年来先圣大贤孜孜累积的文化成果毫无叩问触摸的能力, 结果产生如同生物学意义上的返祖现象, 行为多出自生物食色本能的反射。

现在课程设置片面偏向实用, 致使文化素养的培育成为单薄的附庸。中文系大量的应用或商业写作, 既不能做抽象之文史哲之思辨转圜, 更不能体悟思想巅峰激荡之美学欣快。就是一般企业企划、单位总结、广告文案, 也写得拖泥带水, 恶性欧化, 市面上多不可数的商业广告文体, 疙疙瘩瘩, 生造硬来, 令人头胀不已。更多的师范院校竞赛似的开设影视编导课程, 好像国民都是电影迷, 将有无尽的市场。草台班子, 仓促上马, 不意竟于高校见之。教出来的学生, 非特不能拍片, 就是跑龙套也还勉强。大量的时间, 竟然拿来制造次品。

片面注重实用, 结果是无根之木, 难以根植培育, 既不实、也无用。急功近利, 实为不智。

梁启超、鲁迅、施蛰存、胡适……当年都给青年人开过书单, 大多是中国文史哲之最基本著作。如梁氏所开书单, 子部无非老庄荀韩, 史部前四史加《资治通鉴》, 鲁迅偏向子书, 但都很常见而不生僻, 并非钻牛角尖。这些书单乃以大学低年级、中学生为对象。而今人往往中壮年以后才去匆匆补课, 或者根本陌同路人, 接受融汇的成分当然不免大打折扣。

中国文史之最基本, 包含价值判断、古人生活经验之总结, 以及伦理道德、人生哲学之观念。看似不能直接为今之学生择业所用, 实则它的作用乃如文火煨药, 作用价值乃是潜在地长期地显现出来。当年大诗人陈衍和青年钱锺书谈艺, 说若是修习文学, 中国文学已经很好, 又何必到外国去呢?这是老年人说的稚拙话, 当年的钱锺书们留学西洋, 所学远非文学一端, 更多为老大中国社会转型之需要。但老人的话, 细想却有至理在。尤其对于今之现实, 具有查缺补漏、固本扶元的效用。

经典中, 饱含建立于人性的人文观念, 需今人以现代的眼光, 摭拾贯穿。再说, 六经皆史, 其中更充溢人类智性、感性、理性历史的经验, 同时也蕴藏普世价值可能性的因子。作为一种普及, 百家讲坛之类随心所欲、不着边际的发挥也自有其市场、意义。但市场难持久, 意义也不大。根本基础的巩固培育还需从典籍原著着手。一旦进入, 非特不难, 反而有无尽之乐趣。

陈刚 青海大学博士第一人 篇3

细雨绵绵,润物无声。8月初的西宁已有凉意,青海大学副校长陈刚准备当天下午的中科院院士三江源项目咨询会,一边对第二天带团队到基层科研调研进行最后布置。忙碌之余,陈刚接受记者的采访,谈及自己,他谦虚的不愿多说;讲起学校发展变化,他却滔滔不绝。

情系母校 不改初衷

陈刚出生在东北,童年跟父母西迁到青海,从此扎下根来,成为一名“青二代”。牧草摇曳的如画风景和苍莽奔放的大漠豪情,在他的成长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至今回想充满感怀:“记得我小时候,国家号召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支援西部建设,我父母都在地质单位工作,两人响应号召来到大西北,我也随着落户这里。”上学时,陈刚学习成绩很好,却无奈与同龄人一样,在时代大潮中上山下乡,失去宝贵的读书机会。光阴一晃许多年,终于盼来恢复高考的喜讯,陈刚考入青海畜牧兽医学院,攻读兽医学。“我很喜欢这个专业,家里人也非常支持。动物不会说话,我却能给它们把病看好,这是我的本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本科期间学习很好,毕业时各科平均达到93分,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留校。我们那一届畜牧班一共留校三名,都是各专业前三名的学生。”

带班上课、钻研业务,年轻的陈刚在三尺讲台上继续自己心爱的事业。然而,不久他就感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从专业发展来讲,个人知识积累不深对未来发展有很大限制,正好1985年学校组织考试,通过的人以委培形式到北京农业大学,也就是现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我经过努力,顺利考取到北京读了四年硕士研究生。”

看似平常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给陈刚日后带来的影响非同一般,他讲起导师,家畜寄生虫学家孔繁瑶先生饱含深情:“孔先生知识面非常广,对中国古书籍很有研究,上课时随手在黑板上画的家畜例图生动清晰,写的寄生虫拉丁文名称准确无误。他的学识和教学效果,在农大和兽医学界有口皆碑。不仅校内学生爱听他的课,校外也有许多相关专业的学生选修他的课。他过去的学生有的已是教授了,孔先生的课也已听过几遍,但有时间仍去听,一方面重温他的教诲,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教学的启发。我常常一边听他讲课一边琢磨,这些知识如果换成自己该怎么讲。每每有想法就在教材上做眉批。孔先生今年年届九旬,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我很感谢他。”

1988年,陈刚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农业大学想把我留下,但我还是回来了。”1994年,陈刚再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毕业时,他又一次面临多种选择,“当时南方省份比内地开放,又缺博士,好几家企业邀请我过去,待遇优厚,我既可以南下,也能留京,但父亲是老革命,又叮嘱我说‘青海人民培养了你,你应该回来为青海做点贡献。’于是我最终选择回到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回到青海,一直到现在。”

1997年,刚博士毕业不久的陈刚正赶上全国高校结构调整,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于是陈刚随学校进入青海大学,成为当时青海大学唯一一名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那时整个青海省一共有三名博士,在外人看来我们挺吃香,我们三人心里清楚肩上责任有多重。”再登讲台的陈刚发现自己的变化:“我首先努力让自己讲的内容知识点突出,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消化重点,第二要把逻辑性告诉学生,让他们懂得怎样学习。大学老师的任务不光是传授知识,还有培养人才,精心培养的人才一批批走向社会,15年、20年之后,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更大。”此后17年间,陈刚跟青海大学一起经过三次大的院校调整,经历风风雨雨,中间几次出去进修,最终都还回到这里。

培养人才 服务一方

身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家畜生态学会理事、中国兽医协会理事,陈刚和同行们是以农牧业为主的青藏高原上不可或缺的人。在世人眼中湖水碧波潋滟、羊群吃草悠然的大美青海,在强调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今天,有很多工作需要陈刚他们脚踏实地去做。

“我读大学时,牧区牲畜、人口数量都不是太高,因此生态问题尚未突显。改革开放后,农牧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草场、牲畜包产到户,牲畜数量发展非常快。有的牧民会注意保护自己的草场,有的缺乏这些理念,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制定管理规划。”

陈刚是青海省海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联点单位负责人,几年来他带领课题组参与各级政府、生产企业和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政策制定和技术咨询等工作。2006年,陈刚和课题组成员通过调研分析,提出发展“有机畜牧业”,“因为牧民发展养殖,草原超载问题突出,超载对于草原而言是坏事,但是牲畜少了百姓就有意见,因此我们提出减畜不减收,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我们在2006年提出有机畜牧业,牲畜数量下来了,但是产品质量提升,价值提升,农牧民不会减收,相当于草畜平衡,我们先后在海北、海南做了三次现场展示汇报会。课题组的教授把不同牧场和种类的动物都赶来,现场称重给牧民看,展示试点成果。下去开会有时两三天,有的只有一天。第一次在门源县开现场展示会时,时任青海省省长骆惠宁亲临现场。”在海北州召开的三次现场观摩会,让牧民们切实感受到减畜增收、科学放牧的神奇。

野外考察的艰苦,非亲历者难以想象。陈刚讲起刚刚结束的玛多调研:“下面非常艰苦,玛多是黄河源头,平均海拔4200米,高的地方4700米,每次到那里都感到头疼,走路时好像脚踩棉花一样,非常辛苦。我们从样地到住地大概七八十公里,一般早上七点半左右出发,基本天黑才能完成工作回住地。中午每人分几个馒头和一袋榨菜,外加一瓶矿泉水,就已经是非常好的午饭。晚上回来才能吃一顿热饭,不过大家工作起来非常敬业,白天采样后晚上回来还要记录数据和录入分析。我们搞生态移民、草地保护工程时,要到县里进行调研,每次都要十天多,所有县都要走到,我是总负责。我们计划明天去河南县,那里现在有我们的有机畜牧业点和鼠害防治基地,有二十多名学生和十多位老师已经在那里调研十多天了。”

艰苦中也不乏温暖,陈刚记得,有一次他们在黄河源头村庄边取样调研,县长得知后找人为他们买来冰冻的羊肉送去,有的牧民好奇地前来围观,看到他们条件艰苦就把他们叫到家里喝一杯热奶茶,“这都让我们非常感动,后来我们再上去调研时专门带水果糖、茶砖分给他们,大家就交成朋友。”

2012年5月,在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青海省委提出“三区”战略,其中一项便是在未来五年中,青海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根据2014年5月发布的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90%国土被列为限制及禁止开发区域。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上大学时研究寄生虫病防治,从当时和现在放牧牛羊的寄生虫病情况对比来看,总体感染比例有所降低,但虫体有所变化,而且肝吸虫病在青海这几年感染率有所上升,程度有所加深,这些年我和我们的团队也在加强对此的研究。目前我们团队中有李英博士专门研究草原蜱虫,青海要保护自然环境,提升旅游业和服务业比重,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草原旅游,草原上蜱虫非常多,因此我们申报一个蜱虫分子生物学项目,解决蜱虫传染病的问题。康宁教授负责肝吸虫病研究。一名由奥克兰大学留学归来的李希来博士主要组织草原生态方面的研究。”

相比于陈刚博士毕业时,现在青海大学已经有110多名博士,人才数量今非昔比,但他还是觉得不够,“青海大学这几年发展与青海经济发展相结合,定位于‘做强工科、做精医科、做优农科,提升经济管理学科,积极发展新兴管理学科’,人才不只止于书斋讲堂,还要服务社会民生。”不过令陈刚欣慰的是,“现在发展加快速度了。”

“青海大学注重人才建设,这么多年来引进和自身培养人才,聘请‘昆仑学者’。2013年7月,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第四任校长王光谦院士到任,他的务实作风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我们有目共睹。新的班子承前启后,2013年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申报成功,2014年学校在积极申报大学科技园,现在部分西部高校还没有建立科技园,国家对这些院校也给予充分支持,9月24日已正式获得批准。”陈刚满怀欣喜之情。

采访中,他几次提及青海大学的校训“学竞江河,志比昆仑”,三江发源地与冰雪昆仑的气魄风采,不仅是陈刚科研路上相伴的风景,更是心中不懈追求的动力。

暨南大学博士试题 篇4

一、名解:

interspinal diameterTTTSICSIHLPGnRHECAsherman 症 宫颈糜烂 组织学内口阴道穹窿

二、问答

1、羊水栓塞的病生表现及急症处理

2、葡萄胎的处理及随访

3、子内膜癌的处理

4、反复性流产的概念及病因

5、促排卵药的方案及并发症的处理

6、HELLP的病因、诊断及对母儿的影响

三、论述

1、PCOS的代谢异常,处理及研究进展

暨南大学博士试题 篇5

2、未来的研究计划是什么

3、硕士毕业论文介绍一下

2008上海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1、分析企业边界的类型及其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2、试述库存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

3、分析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企业间组建战略联盟这一途径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取 竞争优势。

4、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绩效关系研究’设计一份研究方案。

5、阐述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强化我国企业管理效果的实践意义。2009上海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1.出口受阻,两头在外的中国企业如何参与竞争?

2.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组织变革,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风险?

3.为适应不确定性的需要,谈谈影响库存的因素?试以以生产企业为例阐述.4.由于不确定性的需要,那种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变革是必须的。

暨南大学博士试题 篇6

天津大学自从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来, 针对博士后的管理工作便得到了国家人事部和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2005年适逢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二十周年之际, 人事部在全国范围内对博士后工作进行了评审, 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王春峰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人员。

随着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我校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校的博士后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对从未出现过的挑战。在新的复杂情势下, 我们应如何继承和保持之前博士后管理工作的特色和传统?在国家着力建设专业化科研队伍的政策指导之下, 博士后面对“硕士后”和“学士后”的冲击和挑战, 如何才能维持其传统优势, 继续成为拥有高新科技、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人才群体?为了解答上述问题, 同时也为了寻求现在博士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疏漏和有待改善之处, 保证以后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本文特开展此次调查研究工作。

1 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针对两部分人群:在站博士后人员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其中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60名, 博士后合作导师25名。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者编写调查问卷, 设置相关问题, 通过网络邮箱将问卷发给被调查人。被调查人按照本人实际情况回答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络邮箱交回问卷, 调查为不记名调查。

调查经过:调查持续一周, 共收回博士后调查问卷52份, 经过筛查得到有效问卷49份, 有效应答率为81.7%;收回博士后合作指导教师调查问卷22份, 经过筛查得到有效问卷20份, 有效应答率为80.0%。

2 调查结果

2.1 博士后招收方面

“博士后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单位的相同一级学科下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受到较大质疑。“您认为不允许申请人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单位相同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是否合理”作为博士后及合作导师都需要回答的题目, 有13名博士后及11名博士后指导教师认为此规定不合理。

结论:通过以上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不允许申请人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单位相同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在博士后工作发展初期特别是高水平创新人才较为缺乏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时代的合理性, 在培养综合型、跨学科的创新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 学科交叉现象日益明显;另一方面, 学科之间的差异也在扩大, 相同一级学科下的不同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博士后研究也逐渐成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入门阶段, 其本身所担负的学科创新使命正在相对弱化。

博士后在站时间为24个月的规定需要做出适当调整。“您认为博士后在站时间为两年, 一般不超过三年的规定是否合理”作为博士后及合作导师都需要回答的题目, 有18名博士后及8名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此规定不合理, 分别占有效问卷的36.7%和40.0%。

认为不合理的理由主要有:规定博士后在站时间不符合科学研究工作规律;不同学科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的时间应该不同 (表1) 。

结论:博士后在站时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例如:学科属性、所要从事的科研项目的时间周期、博士后获得的经费资助情况、博士后出站后的就业情况等等。机械地规定博士后在站时间长短往往导致博士后在限期内无法完成科研课题被迫延期甚至退站, 或者提前完成科研课题的博士后因为无法出站拿不到就业介绍信而与理想的职位失之交臂。建议在规定最短在站时间的基础上, 将在站时间交由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及博士后本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

2.2 博士后培养及日常管理方面

2.2.1 需要尽快明确博士后人员身份明确培养责任方

在“您认为博士后培养经费应由谁来出资”问题上, 16名博士后和13名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应由学校出资, 分别占有效问卷的32.7%和65.0%。理由是博士后工作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学校作为国家拨款单位理应出资, 而且博士后的科研成果大多归属学校。30名博士后和7名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应由合作导师出资, 因为博士后是在为合作导师从事科研工作, 实质上是合作导师雇佣的科研人员, 其培养经费理应由合作导师支付;另有3名博士后说不清楚到底该由谁来出资 (表2) 。

2.2.2 建立常规化、固定性的日常管理及学术交流机制

在回答“您的合作导师对您的科研能力增长是否有帮助时”, 32.7%的博士后选择“有帮助但效果不明显”, 4.1%的博士后认为“没有帮助”。在回答“您与合作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情况如何时”, 38.8%的博士后回答“偶有交流”, 6.1%的博士后回答“交流很少”。

2.2.3 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分配机制

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博士后培养经费该由学校支付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博士后科研成果归学校所有而不是归合作导师所有。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在博士后身份定位以及科研成果归属上的不明确导致博士后培养出资方及日常管理责任人的不确定, 从而导致了两种极端现象的发生:一部分博士后在站期间与合作导师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 所获得的学术指导及科研帮助更是少的可怜;另一方面有些博士后从入站之日就成为合作导师的科研雇佣军, 但是所获得的生活经费却都是从学校领取, 无法体现其劳动强度和学术贡献。

2.3 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及使用方面

应对当前的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方式及流程做适度的改善。在回答“您认为博士后科学基金对您的科研工作帮助力度如何”时, 13名博士后认为基本没有帮助。原因主要为: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力度过小。相比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资助而言, 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最高五万元的额度显得杯水车薪, 即便是特别资助的十万元对于工科背景的科研项目而言也很难有太多帮助;博士后科学基金存在资助名额偏少的问题。以天津大学为例, 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的申报成功率多年来位于30%~40%之间, 很多博士后是在第二甚至第三次申报才获得资助, 而此时已临近二年出站的时间大限, 还未待基金发挥作用就要出站了;博士后科学基金在使用时往往很容易受到博士后合作导师的支配, 博士后很少有自主支配基金的权利 (表3) 。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应在对资助金做好开源的基础上提高资助申报成功率, 这样既可以提高博士后的申报热情又可以保证资助项目的质量, 进而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品牌价值。

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应该根据申报项目的学科分类及项目实施难度、项目完成周期实施有针对性的资助力度, 尤其应对理工学科项目提高资助力度同时延长使用时间。

2.4 其他问题

在回答“您认为博士后管理工作还需进行哪些改进时”30%的博士后认为博士后管理部门应该在当今萧条的经济形势和悲观的就业背景下更好地协助博士后做好出站就业工作。此外有近15%的博士后要求管理部门在建立博士后学术交流平台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3 调查结论

通过对博士后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所做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虽然天津大学的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拥有25年的宝贵经验但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和日益多元化的博士后需求面前, 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探讨符合博士后工作特点的招收、培养及管理机制;探索科学合理的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和管理体制, 建立起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出站服务机制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博士后管理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作为最早开展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建站单位之一, 相信天津大学的此次调查工作也必然能够为相关博士后管理部门尤其是工科背景设站院校的博士后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邢新主, 柳卸林, 陈颖.跨学科制度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1) .

暨南大学博士试题 篇7

金波(以下简称“金”):蔡总编说的是1983年~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举办的“档案系教师进修班”,一年时间。当时,举办这个进修班的主要原因是:80年代初,随着档案工作的开展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很多高校开办了档案学专业,但师资力量十分匮乏,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文,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举办了这期教师进修班。全班共40人,班主任是陈兆禊老师,他当时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主任、《档案学通讯》主编。在高校坚持下来的同学,现在都是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了。

崔:您当时参加工作了吗?

金:我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同年,学校档案学专业开始招生。考虑到档案学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知识,需要一个有理科背景的人,就从物理系留了我。学校共派了4位教师去参加人大的进修,我的主要学习方向是档案保护技术和档案复制技术。

崔:安徽大学是您梦开始的地方?

金:我是和安徽大学的档案学专业共同成长的。虽然说“成长”这个词显得有些矫情,但事实如此,不论是专业还是我,都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崔:您在安徽大学的发展似乎很顺利。如果我掌握的资料还算准确的话,您1994年就是历史系的副主任,1999年就评到了教授。评教授时您只有37岁,应该算是相当年轻的。

金:当时的档案学专业还很稚嫩,大家都很努力。当你在一个领域内做出一定成绩时,总是会同时获得个人发展机会的。

崔:之后呢?您怎么会到上海大学来的?

金:到上大也是某些机缘巧合吧。上大的档案学专业需要引进人才,1999年,上大档案系主任宗培岭教授到合肥开“华东地区档案专业协作会”,同我谈邀请我去上大一事。我当时是比较犹豫的,将这个消息告诉我爱人和孩子,他们一致愿意去。2000年,上大将我爱人调入工作,给我在上大重新建立了档案(安徽大学不愿意放我走,上海当时的政策是对这部分人可以重新建档)。我因为在安大还有一些工作要交接,2001年,才正式到上大工作。我能来上海大学,要特别感谢宗培岭老师。

崔: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开始新一轮的创业,您当时怎么想的?

金:可能是因为前方还有太多的未知而充满诱惑。同时,自己还年轻,没有到“不惑”的阶段。既然有机会,何不出来闯闯呢?一个男人,总要对自己有要求并多一些担当,于是,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

崔:初到上海的时候难吗?

金:说不难是假的。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所有的工作都要从头做起,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要重新建立。不说举步维艰吧,也是举目无亲,一切从零开始。

崔:心态上有没有受影响?

金:关键是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不能说我已经是教授了,别人就应该对我如何如何。想得到别人的认可,首先要做出业绩来。在高校嘛,首要的任务就是当好老师,把课讲好,把科研做好。

崔:在工作的同时,您也不忘充实自己,之后又读了博士?

金:读博士一直是我的心愿。2002年,我报考了社会学专业,导师是杨俊一教授。

崔:如今,您也是博导了,在招研究生时,您更看重学生的哪一点?或者说,制约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金:人品、努力、机遇一一我认为成功离不开这三点。而这三点中尤以人品最为重要,我对学生特别强调这一点。人品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长久发展的关键,人品不正,可能一时获利,但很难一世得利。之后,就看个人的努力程度了,研究生重点是要提高综合素质,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社会知识。当然,机遇也是必不可少的,当一切都齐备时,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那你成功的机会就大了。

崔:您是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的主任,同时兼任校档案馆馆长。档案专业和档案工作紧密结合,贵校一直是这样安排的吗?

金:以前没有,这种安排是从我开始的。我当时担任文学院副院长,2006年,开始兼任档案馆馆长。

崔: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吗?您认为这种机构设置是否更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金:这是学校领导考虑的事,可能以为我是档案专业老师,兼任档案馆馆长更有利于档案馆的发展吧!你在高校档案馆工作,也知道学校档案工作不属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不说别的,每年的办公经费就给得很少。有些时候,没有经费是很难做事情的。我当档案馆馆长后,主要任务是出理念、要经费。现今,经费已经翻了几番。

崔:有了学校的资金扶持,档案馆都做了哪些工作?

金:一是抓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批年轻人,改善档案馆的人员结构。另外,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从2007年开始的“档案目录中心建设”,对所有的馆藏档案进行文件级目录输入,2009年,已全部完成。

崔:上大档案馆有多少文件级的目录?

金:总计有88万多条。现在,我们正在对利用率较高的学生成绩大表进行扫描、数字化,以方便利用。下一步,就是将利用率较高但存储时间较久、字迹变浅的部分文书档案进行扫描。

崔:档案馆的工作还不少呢!

金:我们还根据当代档案馆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档案服务方向的转变,为进一步发挥档案馆资源储存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制定了档案馆的战略性任务。

崔:具体说来?

金:上海大学档案馆战略性任务包括数字档案馆建设、民生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建设三个方面。数字档案馆建设具体分三步规划实施:一是完成现存档案目录中心建设,为档案管理和利用提供高速便捷的服务平台;二是逐步推进电子文件的接收管理工作;三是加强档案馆库标准化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档案数字资源建设。民生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主要是转变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学生档案、学生学籍档案、毕业论文和人事管理等涉及民生内容档案的收集、管理、开发和利用工作。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建设,主要是围绕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和内涵建设的发展要求,拓展“名人档案”和重要科学研究成果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崔:“推进电子文件的接收管理工作”,你们是如何做的?

金:我们现在选了两个单位进行试点,一步步来。

崔:“27号令”提出“有条件的高校档案机构,可以申请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您的考虑?

金:“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建设”就是朝这个方向迈进。

崔:金波老师的野心不小嘛!

金:先要有想法,之后再不断努力!想都不想,怎么能成功呢?

崔:“图书情报档案系”在贵校是与二级学院平级的一个系,老师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金:图书情报档案系创建于1978年,前身为“复旦大学分校图书馆学系”。1994年,新上海大学组建后,设置了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2008年,学校为了整合档案学专业、情报学专业、图书馆学专业教学资源,组建了图书情报档案系。现设有档案学本科专业,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情报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档案现代技术实验室、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科研实体;并在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宝钢集团档案馆等建立了25个教学研究基地。档案学专业为“上海市教育高地”和“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信息资源管理为上海大学重点学科。

崔:“上海市教育高地”是什么性质?要求很高、申报很难吗?

金:“上海市教育高地”是上海市近年来设置的一项针对本科教育建设的项目。投入较大,要求比较高,竞争也很激烈。2009年,档案学专业获得了“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崔:对未来有什么计划?

金:我们将努力建设档案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专业,把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打造成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国际交流基地,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镇”。

崔:系里的师资配备情况如何?

金:全系有专业教师2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5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较合理。此外,还从上海市档案局馆聘请了6位兼职教授。为了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从2002年开始,档案学专业从国内引进了3位知名专家。辽宁大学的潘玉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法学,是国内档案文献编纂学和档案法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安徽大学的丁华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他的“档案学范式研究”在档案界颇具影响,引起了一个“范式研究”热;曾任上海港务局办公室主任、档案馆馆长的张大伟教授。他对档案管理现代化、电子政务颇有研究,实践经验十分丰富。此外,还引进了一批博士。

崔:您在上面提到系里“建立了25个教学研究基地”,主要作用是什么?

金:教学研究基地包括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科研考察点。主要作用是加强同实践部门的教学科研合作,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崔:据我所知,上海大学是参照国外教学模式实行小学期制的高校。一个学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学期,秋、冬、春学期主要进行课堂教学,而夏季学期是专门安排社会实践、军训等。金波老师说的教学研究基地就是用来安排夏季实习的吧?

金:对,这只是一个方面。上海大学十分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夏季学期5周时间可集中安排学生在教学研究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学生4年的大学学习,实践环节教学总计达到44周(毕业班还安排两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5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8.7%。

崔:“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什么?

金: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一个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它是围绕上海支柱产业,以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强的一流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建设的。上海市档案馆与上海大学共同建立了“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得到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的批准。这是上海大学第一批文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崔:为搭建这个平台,上海市档案局馆与上海大学分别做了哪些工作?

金:上海市档案馆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是上海地区唯一的集中保管和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省级综合性国家档案馆。作为“国家一级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在馆藏特色、管理与服务水平、科研水平和条件、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1997年,档案局馆在上海大学档案学系设立了奖学金。1999年,与上海大学正式签署共建档案学系的协议,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委派专家讲学、建立实习和教育基地、支持教学科研、建设重点课程和实验室、拓宽办学门路、创造就业条件等项目的运作,重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2000年至今,上海市档案馆已有8位研究人员受聘担任上海大学档案学系兼职教授。2001年,共同组建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上海市档案局馆设立了档案学科建设基金,用于出版专著、科研立项和研究生奖学金。

崔:您参与的“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校局馆联合培养’机制实践与创新”项目,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个项目是上面一系列工作的经验总结吗?

金:是的。上大档案学专业在校局馆联合培养中加快专业改造,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研究型、高层次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培养方向,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体推进研究生知识体系向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鼓励和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努力提高学术原创力,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崔:联合培养的优势在哪里?

金:可以整合校局馆的优质学术资源,聘请档案局有经验的专家来校讲课和做学术报告,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和“导师组制”。“双导师制”是为一名研究生配备两名导师,其中一名为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教师,重点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一名为上海市档案局馆研究人员,重点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导师组制”是在明确导师负责的基础上,按照3个培养方向为研究生组成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通过联合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能力,缩短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近年来,上大档案学专业的毕业生,包括本科生,一次性签约率一直保持在100%,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崔:学生中有参与基地科研项目的吗?

金:有。从档案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以来,我们和上海市档案局联合共同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等科研项目,每年都有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崔:贵系在安徽和县建立了上海大学图情档系教学科研考察点,怎么想到要建立这样一个考察点?

金:安徽省和县档案馆是我国最早践行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示范单位。2004年,被安徽省档案局确定为县级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和县在整合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档案界被誉为“和县模式”。我们于2009年7月,在安徽和县档案馆建立了教学科研考察点。该考察点的建立,对档案学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追踪档案工作发展的前沿,分享档案工作改革发展的新鲜经验,提高档案学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对档案工作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研究能力,深化并延伸“校局馆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路径,意义重大。

崔:因为您是教育部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吗?我发现,您一直花相当一部分精力在档案学学科建设方面。其中,

“档案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第一)2006年,获“中国档案学会第五次档案

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档案专业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相当不容易吧?

金:教师对教学一般都比较关注。在“安大”时,我曾是历史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并主持教育部“面向2l世纪档案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一一“档案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工作,所以,对教学研究比较关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很难的。一方面,档案专业作为一个小专业,同其他大的学科专业、强势专业竞争往往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教学成果奖四年才评一次,并且需要一级一级地申报。

崔:金老师能以“教指委”委员的身份,解释一下档案学专业目录的调整意味着什么吗?

金:教育部1998年调整了本科专业目录,将档案学专业从历史学划归到管理学门类下。这一调整,需要我们对档案学科重新定位,实时地调整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按照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反映在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等诸多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下,各学科专业教育应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这方面,我个人认为,如今的档案学专业教育要加强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档案工作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电子文件将成为档案部门管理的主要对象,因此,档案学专业教育应开设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们的信息化知识。上大档案学专业正在考虑增加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

崔:《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书,是一部人才培养经验积累与知识创新的力作;同时,作为项目,获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介绍一下?

金:该书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一一“档案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方面的专著。对我国档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等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索和总结,反映了档案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副司长刘凤泰评价道:“这一成果,为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积淀,对全面提高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推动和示范作用。”

崔:能否说:“这一项目,对推动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档案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金:我们的出发点是这样的。我们在研究中,对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索,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同时,对未来档案事业发展对档案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新世纪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崔:我看到《档案学导论》是上海大学的两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之一。

金:这门课程,2003年,成为上海大学“T(特色)工程”项目;2004年,成为“上海大学精品课程”;2005年,成为“上海市重点课程”;2008年,成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009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崔:上海大学的本科生是按学院招生的吧?《档案学导论》的授课对象是哪些学生呢?

金:对,我们学校大一、大二的学生不分专业,按学院统一培养,大三开始分专业。2008年以前,档案学专业设在文学院,文学院共有历史、中文、社会、对外汉语、档案五个本科专业,每个系开设一门导论课程,授课对象为刚入大学本科的一年级新生,主要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我们一直有一个7人左右的团队在负责《档案学导论》这门课程。基本上,每一轮课程有5名教师讲授,主讲教师都是教授或者副教授,每人讲两周。教师们要将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拿出来。因为是全学院性质的课,所以,这门课兼具专业引导、档案专业宣传、教师风采展示的功能。至少让学生了解档案学专业是干什么的,我们的教师在做什么,也为学生在三年级分流做好宣传服务工作。

崔:具体的课程内容呢?

金:基本上分档案与档案工作、我国档案事业建设、档案价值论、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档案馆信息社会化与档案馆社会功能、档案法制建设、电子政务建设及其档案资源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数字档案馆理论与实践、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这几部分。

崔:档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金: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改革开放后发展较快,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较为完备的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体系。本科生教育重点是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崔:您在《论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指出,

现在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缺少实践训练环节”,对研究生来说,您更看重哪方面的实践?

金:实践训练可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训练方法很多,包括学术活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等。

崔:您主编出版了《电子文件管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档案保护技术学》(教育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电子文件管理》(上海市档案局规划教材)等教材,出版统编教材不容易吧?

金:国家统编教材需要申报和评审才能获得。教育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档案学专业只出版了4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档案学专业也只有几本。

崔:相对而言,您更喜欢教书还是科研?

金:以前,主要将精力放在教学上,认为科研只是我提升个人能力的一个手段。现在,我认为,一名教师如果想讲好一门课、指导好学生,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研究档案工作和档案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扩大眼界,提高知识和水平。我们钱伟长校长曾说过:“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

崔:“聚精会神地抓学科建设,着力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是图书情报档案系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在贵系的介绍上看到这句话,和您个人的定位是一致的。

金:也是学科建设的需要。现在,学科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作为支撑。再者,科研可以反映一名教师对本专业前沿领域的了解程度,教师有没有自己的观点、实际水平如何,通过科研可以体现。钱伟长校长说:“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崔:上海大学的档案学专业这几年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有瓶颈吗?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又是什么?

金:目前,制约上大档案学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博士点。今年,国家准备启动学科点申报工作,据说,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要求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才有资

格申报;无二级学科博士点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从严控制,一个省市可能只有一两个名额。由于上大有很多大学科没有博士点,档案学科是小学科,覆盖面有限,很难被列入申报对象,这样,上大档案学专业博士点又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申请了。

崔:任重而道远!学校对促进档案学科发展有哪些政策措施?

金:上大对档案学科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致使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有了明显的变化。图书情报档案系成立后,将档案学科列入学校重点学科,积极支持档案学专业申报市级专业项目库项目、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海市教学团队、上海市实验教学中心等。

崔: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文件大量产生,档案学科建设如何适应当今社会与技术的发展呢?

金:档案学科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信息技术、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档案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可能固守传统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档案学理论与实践,才能促进档案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档案学应在保持自身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吸纳国内外一切优秀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加强对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化等技术方法的研究,根据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及自身实力,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崔:看到您2008年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一“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

金:数字档案馆是未来档案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本课题主要是引入生态学的思想来研究数字档案馆,为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视野,进行深层次的审视和多维度的思考,克服技术的单向思维,协调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技术因素、人文因素、效益因素和制度因素,促进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平衡投入,体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促进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与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和谐共进。

崔:金波老师是在教我如何做学问呢!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接受访谈,期待您的项目成果早日面世!

暨南大学博士试题 篇8

考试科目: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

一、问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从传播学与社会学角度看,节目主持人与播音员的主要差别在哪里?

2、如何评价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新闻频道?

3、谈谈你对“电视作为艺术”的理解。

二、论述题(35分)

请论述2003年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新特点、新理念、新趋势。

三、实践题(35分)

2004年新年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就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一号文件。中央电视台将就此事,专门制作一期30分钟的节目。请撰写一份拍摄该节目的“策划大纲”。策划内容涉及:

1、这档节目的样式和名称是什么?

2、整档节目的议题该如何设置?

3、准备如何表现?

暨南大学博士试题 篇9

2005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宪法 1.论制定1954年宪法的正当性基础。2.试析基本权利和法律权利的关系。3.论人民法院的宪法地位。

外国宪法 1.试论建立宪法法院的理论基础。2.试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在公民基本权利救济程序上的异同。3.欧洲宪法如果生效,其将对欧洲传统的宪法理论和宪政体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006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宪法

1、请比较我国宪法中关于公共财产与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

2、论我国宪法和刑法中关于政治权利规定的内涵及其关系。

3、论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系。外国宪法

1、请结合2000年以来国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宪法判例,论述基本权利保障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当公约的内容与主权国家宪法的内容发生冲突时候有什么解决途径?

3、试论日本修宪程序的特点以及修宪的最新动态。2007年博士考试试题 中国宪法

1、试析我国宪法关于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

2、中国百年宪政历程评述。

3、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的是违法审查还是违宪审查? 外国宪法

1、比较议会内阁制和总统制下行政机关的地位。

2、试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在公民基本权利救济制度上的异同。

3、试论地方自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中国宪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内涵。

2、请分析公众参与制度在我国宪法中的具体规定。

3、论述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关系。

外国宪法

1、法国1958年宪法的特点以及对法国宪政进程的意义。

2、比较中日韩三国宪法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暨南大学博士试题 篇10

作者简介:肖清和,男,1980年出生,安徽潜山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现任教上海大学。

1.

在我上学的22年中,充满了坎坷与风雨。7岁时,母亲想让我上一年级,因为交不起钱,只好先上幼儿园,荒废了宝贵的一年时间。12岁时,家里勉强让我上到五年级。差一点因为交不起考试费用,而失去参加小升初考试的机会。班主任老师来我家做工作,可是,实在没钱。结果,班主任代我交了钱。我考了全乡第二名。然而,这个成绩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喜悦,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因为我不知道我家从哪里弄到学费。邻居家的孩子都没有考上,相反却因为有钱,可以买上初中。当他们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地去镇上上学时,我只能在家里帮忙干农活。村里有家好心人,也是同一姓的家里人,想资助我上学。我很高兴。可是,很快希望就落空了。因为他家里人的反对,他也不得不放弃资助我的想法。

那一年秋天,同龄人都在新学校上学,可我,只能在家里放牛。牛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我和它逐渐成为好朋友;慢慢地,我可以把它放在山上,而不去管它。因为,这样我就可以自己看书。那个秋天,我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直到现在,我所能记住的宋词都是那时背诵的。每当黄昏来临之时,我就和牛儿一起回家。和我家共养这条牛的大爷,总是批评我放牛不认真,牛儿没吃饱。满怀委屈的我,也不做争辩,只是在想,我不适合放牛吧。

人是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的。1980年我出生于安徽潜山的一个小山村。我们村里大部分都姓萧,相传是从河南迁过来的。我家到我爷爷的时候,开始衰落。我爷爷有三个孩子,我父亲是老小。大叔脚残疾。奶奶在我出生之前不久就去世了。二叔是个瞎子,很早就去世了。父亲读过新式学堂,但为人怯懦,没有主见,且不会生活。母亲则好强。我8岁时,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块钱,才最终办了丧事。爷爷去世后,家势每况愈下。母亲无奈开始四处做生意,一开始是收破烂,后来是做蔬菜生意。

虽然80年代已经改革开放了,但是我们那个小山村还是笼罩在一篇诡秘、落后、封建的风气之中。当我母亲第一次穿连衣裙回家时,全村都沸腾了。随后,她认识了一个生意上的异性朋友,并带他回家时,全村更是乱成一锅粥。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大叔以及母亲的那个朋友睡在一起的。突然,有邻居急冲冲叫开门,父亲起来开了们,一帮人就像凶神恶煞的土匪一样夺门而入。一群妇女稳住了我母亲,另一群男人则冲进我睡觉的里屋。他们将母亲的朋友抓起来,推搡着去老屋大厅。第二天,他们把他送到了村公所,有村干部在审问,有干部在笔录。全村人都围在外面看热闹,那种情景历久弥新,如今仍历历在目。

本来,母亲因为性格暴躁、又很好强,经常与邻居吵嘴、打架。可是,父亲又软弱。母亲以及我自己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辱。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正在吃饭,有个邻家妇女刚从田里回来,拿了个锄头,啪的一声就捅坏了我家的窗户,把我吓了一跳。因为我家是老屋,比较矮小,他们可以随便捅。还有一次,我们也在吃饭,另外一个邻家妇女刚从山上回来,若无其事、大摇大摆从我家门前经过,结果不知因为何事又和我母亲扭作一团。因为我家是老屋,和他们家共用一个走廊,通过这个走廊,我家可以经过他们家而去共用的老屋大厅,一般都是在大厅里进行红白喜事等大事。结果,他们家就很霸道地在这个走廊里安了一个门,只有他们可以开,而我们不可以。换句话说,他们随便可以过来,而我们不可以过去。还有一件很屈辱的事,现在想起来,真的让我很痛苦。那时我还很小,另一邻家妇女因为和我母亲吵架,结果拿起掏粪的粪勺盖在我头上。在农村来说,这种做法是很恶毒的,其用意也很明显,是希望我永远晦气,永远也不会长大。

2.

因为这些背景,再加上这次事件,母亲想到了离婚。我记得,母亲坐在门旁一边哭,一边抚摸我的头。她说以后就没有人照顾你和弟弟了,你长大了,要多照顾弟弟。那时,我11岁。母亲走了,留下孤零零的我,还有6岁的弟弟。

可怜的弟弟没人照顾,又黑又瘦。直到现在村里人还叫他“黑老”。他常常自己睡在地上,由于没有人管教,他变得很顽皮,时常还小偷小扒。邻居就向我告状,我也没办法,常常关起门来用皮带打他,我一边打,一边哭。

也就是我考上初中的那一年,父亲养了一头猪。我没有求他卖掉猪给我上学,因为我知道,即使这一次凑到了学费,还有下一次。以前,我找他要学费时,他总是让我一个人去要债。他只会卖苦力,而别人也总是不及时给工钱。我只能认命。那一年冬季,他听从邻人的建议,让我跟随邻人的亲戚一起去外地打工。那时,我才12岁,先来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师傅家。帮师傅家干农活,早上要早起。寒冷的冬季早晨,田里全是一层白白的霜冻,我只能咬牙坚持下去。有时,师傅让我给他们孩子送衣服或者书包,看到同龄人在学校里安静地上学,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后来,师傅带我外出了,来到另一个城市,宣城。我师傅是弹棉花的。因为我力气小,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话,如刨旧棉絮、牵线等。刨旧棉絮时,常常弄得鼻子里都是棉絮,几乎令我窒息。牵线是用中指勾着,常常弄得中指关节处裂开大口子,血流不止。那时,我身体还不好,常常有蛔虫爬出来,我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辛苦的冬天过去了,我挣到了75块钱。我穿着在外打工时好心人给的衣服回家了,很认真地将这75块钱交给父亲。他拿着钱去办了年货,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后来,我从别人那里知道,父亲舍不得卖猪给我上学,却听从邻人的建议一起去偷别人家的打稻机,被抓,受罚,结果卖了猪交罚款。

第二年春天,母亲在外婆家听说了我的事情,非常痛心。尤其是听到有人说我考了全乡第二名之后,便义无反顾要让我重新走入课堂。一开始,村里人还跟我说:“你妈妈会不会拐走你,要卖了你呀?”我无所适从。外婆家离我家有20多公里,那一次天正在下雨,母亲冒雨走来找我,却遭到村里人的白眼。

很幸运的是,通过母亲的努力,以及母亲改嫁后的叔叔——也就是她的那个朋友的支持,我终于重返学校了。我重新上5年级,并于同一年参加小升初考试,结果考了第一名。上了初中,我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但那时也非常艰苦。虽然母亲改嫁了,但家里的经济也很紧张。而且,她改嫁到的地方也是和我们村子一样,对于外来妇,村民们充满了怀疑、敌意与仇视。尤其是母亲执意要给我上学,更让他们愤怒。他们认为我母亲是要拐骗他们家的财产,并不安心在那里过日子。妯娌之间常常吵嘴打架。尽管受到这么大的阻挠与艰难,母亲还毅然坚持让我上学。不过,很幸运的是,我的继父,对我上学还是非常尽心、非常努力,尽管他有时也忍不住会受到别人的挑唆,对我母亲大打出手。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最担心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每个学期开始。因为,学费问题让我常常一筹莫展。常常是开学之初,我在马路边等母亲来。常常是望眼欲穿,常常是欲哭无泪。饿了,啃一口父亲给我做的干粮;渴了,就只得忍着。马路上尘土飞扬,我那时是多么恨汽车!我恨它们耀武扬威地在我面前驶过,而留下令人讨厌的漫天灰尘!

然而,温暖的校园生活让我孤独、受伤的心灵常常充满了阳光和雨露。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常常帮助我。有位英语老师的夫人在食堂工作,好心的她常常不收我的饭票,还多给我饭菜。化学老师常常塞给我10块钱。而我最幸福的事就是每个周末,能买些好吃的东西带回家,给大叔和弟弟吃。可是,有一次,由于我的粗心,让我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因为吃不饱,父亲常常给我做一些干粮让我带到学校吃。但我常常吃不完,就带回家,可以给猪吃,不能浪费了。但是,那时没有多少粮食,大叔很饿,就找到我书包里留下的干粮。可是,这些干粮因为发霉了,大叔吃了之后中毒身亡。无论我怎样后悔,无论我怎样哭泣,无论我怎样呼喊,疼我爱我、与我相依为命、善良可怜的大叔还是走了。在他去世前一年暑假,父亲外出打工了,我睡在床上,他早上起得很早,要去干农活。结果邻人偷走了装有财物和证件的箱子,大叔害怕父亲回来会责骂他,使劲地用脑门撞墙。他恨自己为什么没有锁门?为什么没有看好家?一年后,受尽了痛苦和屈辱的大叔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在,我想好好伺候他,买好吃的给他,可这个简单的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了。

3.

初中三年很快过去,虽然我的分数可以上重点中学。但校长表示,如果我高中的成绩还是和初中一样好,学校就免除我的学费。因此,我还是留在母校继续上高中。最令我焦虑和担心的事就变成了每个期末统计成绩。还好,每个学期我都是全校第一。

高中期间,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更多。新校长常常给我100块,班主任、英语老师等常常让我去他们家吃饭。同学也常常帮助我。周末,同学们也不嫌弃我家的破旧,一起到我家玩。邻居还很好奇地问他们:“他家这么穷,你们来干什么?”因为镇里离家有5公里,初中时,我每个周末都要回家,因为要带咸菜和米。有时回到家,只有我一个人,肚子早就饿了,只好自己烧饭,弄得汗水和泪水一起流。没有米的时候,我就常常吃地瓜。邻居又好奇地问:“你喜欢吃地瓜吗?吃地瓜会饱吗?”弟弟一知道我回来了,就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怕我管他打他。高二的时候,在班主任、校长的帮助下,镇上有位领导陈叔开始资助我。加上学习任务重,我周末回家的次数少多了。

1999年高考,我估了分数可能要比重点线多七八十分。校长就给我填了北京大学。他说如果考不上就免费让我复读。班主任则比较谨慎。因为我在提前录取志愿填了外交学院,我还记得班主任带我去合肥,见了招生老师。结果老师说我太矮(我1.65米)。班主任哀求道:“他还是小孩,还会长的。”最终还是不行。班主任担心我可能考不上北大,太可惜了。

不过,上天眷顾可怜人。我竟然被北大录取了。后来,我才知道,我是北大在安徽招的23个文科学生里的最后一个。我还从别人那里知道,我们县重点中学有个复读的学生分数比我还高,但没有被北大录取。我是打心眼里感谢那一年北大在安徽的招生老师,是这位老师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考上北大的消息传到了小山村,村里人不知所措。或许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我会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也不会想到从小受到晦气的我会有这么好的成绩。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情况往往就是这样。村民们变得比谁还快,他们马上给我家送礼,还张罗了要送我上学,见面了还时常请我去他们家吃饭。要知道,在考上之前,我几乎没在他们家吃过一次饭。那种感觉真是太讽刺了。

因为陈叔的帮忙,我很快就筹到学费。陈叔把我送到了合肥,在分别之际,他请我吃饭。当时,我哭了,不知道是感激,还是担心未来的生活。我只记得他对我说了一句:“清和,不要怕,我们会一直支持你!”

我清晰地记得,我一个人扛着大包裹,坐着学校安排的大巴,来到北大昌平校区。报道的老师问我:“你一个人来北京的吗?”我点点头。她说:“了不起。”一开始,我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常常被人误会。

来到北大后,先前的担心变得没必要了,我们县里有一家人开始无私资助我。同时,班主任也了解到我的情况,常常帮助我。因为学校里有各种资助,还有各种奖学金,我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大一开始,根据成绩以及家庭状况,我就获得了奔驰奖学金,连续四年。也是在大一寒假,我家才通了电,尽管我们村很早就通了电;以前,我一直在油灯下看书。大四时,我一方面申请了贷款,另一方面又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2003年,我获得免试上本系研究生的机会。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孙尚扬教授的帮助,2005年,我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在孙老师无私的帮助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卢龙光教授的支持下,我获得北大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从2006年到2008年期间,我在香港生活、学习。

上一篇:在变化中感悟下一篇: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