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培训考核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师德培训考核(精选8篇)

师德培训考核 篇1

------暑期师德培训体会

根据市局要求,桐浦镇中心小学暑期师德培训如期进行,与往年的师德培训相比,真的有些不一样,很接地气,很贴近老师实际,很受教育启发。

(一)践行师德,就在身边

在从身边人的故事教育身边的人---陶山教育学区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上,金洁老师讲述的班级家庭日活动,给学生集体过生日,与学生一起做美食等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德育小故事。感化了学生的心灵,感动了学生的家长,感受了金老师的一颗爱心。桐善校区的叶璐璐老师坚持任教于偏远山区的一所小学校,从语文老师到班主任,从大队辅导员到教导主任,干一行,爱一行,让我看到了叶老师多方面的才能。

四校联合师德培训,徐燕老师结合自己人生中遇到的3位好老师,进行了阅读分享《爱有八种习惯》,她讲得投入又动情,使我感受到做到慷慨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许可老师介绍了自己从教来所取得的成绩,展现了努力争取的重要性。徐祥平老师分享自己接触航模一年来,辅导学生参加温州市、浙江省、全国航模比赛与学生同甘共苦、努力拼搏、放飞梦想、终究成梦的艰辛历程。讲到每天上午4点多就起床接学生去温州训练,带学生去桐庐、三亚比赛取得了好成绩,而学校没给他报销路费。我很佩服他的坚持,还好他自己也有收获,不经意间成为瑞安教育队伍中在航模方面有一点名气的老师。

本校5位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自己的所获,去感动自己身边的人,这样的师德培训真得是接地气,有教育效果。

(二) 专家引领、感悟至深

张津老师《心有所向,才能不受制于当下》的主题讲座,引起全场听课老师的共鸣。她从陌路、探路到熟路三个时段讲述了自己从教4年来的成长历程,她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以坚强的毅力,敢于担当的精神,刻苦耕耘在教育教学的沃土里。在短短的4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让人佩服。从徐燕老师、叶璐璐老师的听后感和老师们口中蹦出的“真了不起”、“真厉害”、“真好学”······可以看出这位90后教师给老师们带来的震撼。她特别讲到第一年被安排到湖岭穷山沟一所小学校,有一种怨恨和不公的思想波动,荒废了一年的学习时间而感到后悔时,我觉得真的好惭愧。这么年轻,从教这么短,成长这么快,取得这么多成绩的老师还在不断地反思自己,你说这样的老师不成功谁成功?正如她所说:时间是公平的,心在哪,时间就在哪,行动在哪,收获就在哪。

谢余清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列举了大量生动的事例,作了《阅读增添教育底蕴》的主题讲座,他从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三方面阐述了阅读能改变人的命运,改变民族的命运,甚至改变世界。是的,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读过书的人与没有读书的人真的有点不一样,读过书的人与经过高等教育的人相比又有点不一样,爱阅读的人与不爱阅读的人思想境界又会不一样。我们是教师,应该是阅读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正如谢老师所说:“教书要有底蕴,底蕴是书堆起来的”。

两位专家因为自己好读,就比同行人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成就。周国平校长说,我们在坐的大部分可能不怎么喜欢阅读,但我们作为教师有义务使下一代成为喜欢阅读的人。所以为了做好榜样,从现在开始阅读还不晚。

(三)搭建平台、教师成长

沙岙小学的陈孝拉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与书为伴闲度日》,在我的印象中,陈孝拉老师也不是一个怎么会喜欢读书的人,听了他的故事后,我感觉他变了,变成熟了,变高大了,变美了。周校长后来评价时说:“孝拉老师今天特别帅”,我认为陈老师能坚持做到与书为伴,他就会越来越帅。

徐祥平老师几年来上台讲话都是从“啊、嗯”开始的,这次分享他的暑期航模比赛故事时,我觉的他讲话思路清晰,有魅力,台风也特别好。啊!变了,完全变了,是阅读和挑战15篇成长了他。

三位主持人,她们的开场白能集聚人心,她们的过程概括小结恰到好处,她们的过度语言自然优美,她们落落大方、娓娓动听的主持风格让人感觉到很有水平。是啊,年轻人了不起,成长了,成熟了。

别样的2017暑期师德培训已结束,但师德永远在路上。

郑长旺

2017.9.2

师德培训考核 篇2

根据这一考核办法,福建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考核的内容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方面。其中,以下20种为教师严禁的行为,一旦发现,师德考核将被“一票否决”:

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的;对教学工作不认真负责,上课该讲授的内容不讲授,留到课后进行有偿家教谋取私利的;以获取利益为目的,推荐、暗示学生接受有偿家教或到社会培训机构学习培训的;工作日未经批准在校外社会培训机构兼职、兼课的;无正当理由,拒不承担班主任工作的;在招生、考试、评估考核、职称评聘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组织、怂恿学生考试舞弊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影响恶劣的;歧视、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在学校散布反动言论,或向学生传播有害身心健康的思想和信息的;组织、诱导学生参加非法组织、“黄、赌、毒”和迷信活动的;擅自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集会或商业性活动的;以盈利为目的,向学生推销或代购教辅资料和其它商品的;向学生和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收受学生和家长贵重财物的;擅自停课、调课或请人代课的;在课堂上吸烟或酒后上课的;工作时间打牌、炒股、玩游戏的;因违法违纪行为受到纪律处分的;其他严重违反师德规范,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师德考核“落地”才有效 篇3

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这是对师德监督与管理的重要举措。为人师表,首先要讲师德;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通过师德考核,促进教师师德的提高,势在必行。问题是,师德考核如何才能发挥实效呢?笔者认为,师德考核要真正发挥实效,就必须“落地”。

首先,评价标准必须明确、具体。目前,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师德考核办法或标准。但这些考核办法或标准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内容标准笼统模糊,空话、套话太多,可操作性不强。比如,里面经常有“尊重学生”“认真教学”的表述。但是,何谓“尊重学生”?何谓“不尊重学生”?怎样算“认真教学”?怎样算“不认真教学”?语焉不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应该有准确的定位、清晰的边界,这样才便于考核。希望有关部门能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去制定师德考核标准。

其次,评价方式和手段必须科学。在师德考核工作中有两种现象需要警惕:一是个别教师为了获得高分,私下进行游说,暗地拉票;二是个别领导“一言堂”,根据自己的好恶评价师德。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实施这项工作,可采取教师个人自评、学生和家长参与测评、考核小组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这种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全方位地反映教师的真实情况。另外,师德考核还要注重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有助于清晰、准确地描述教师师德的状况。

最后,师德考核激励机制需要健全。师德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激励广大教师践行师德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在师德考核工作中,我们要发挥好师德考核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首先,要注重加强师德教育,激发教师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自律。其次,要注重师德考核结果的使用。比如,可以借助师德考核工作开展评选“师德先进个人”活动,对那些师德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再比如,可以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发放、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总之,我们要通过师德考核工作,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自省、自重、自律、自强。

师德培训考核 篇4

2012暑期师德培训心得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集中培训拉开序幕,在首日报告会上,温州市教育局局长谢树华作师德专题报告《爱与责任——师德之魂》,他强调指出,没有责任就当不好教师。当代教师面临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等三大主要责任。广大教师要把责任落实在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上,关注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要把责任落实在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上,备课要从“严”、上课要尚“实”、作业要求“精”、辅导要务“全”,评价要树“正”;要把责任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充分运用专业发展的三种途径:专业引领、实践反思和同伴互助;要把责任落实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上,强化教师角色意识,正确认识自身不足,步入良性成长循环。谢树华希望全市中小学教师都能走上良性成长的循环中,把爱与责任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为达成“和谐教育、幸福师生”的区域教育发展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其实责任也是一种爱,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一名援藏教师在一篇名为《带着爱启程》的文章中写到:“当我看到那些帮孩子背沉重行李的母亲那期待的眼光时,当紧紧握着家长的手,听家长一遍遍地说‘拜托、拜托’时,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这正是师爱的真挚的表白。“一个孩子的失败,对教师而言,只是几十分子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失败。”这也正是当下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棘手问题的症结。

教师承载着传播文明、塑造灵魂的工作,这就意味着要不断地付出,不断地承担责任。付出的是辛劳、是汗水,归根结蒂是爱,承担的是学生成长与成材的责任。

教师的爱首先应该是一种“尊重学生”的包容的、大度的爱。这种爱不是“师道尊严”式的在学生面前放不下架子的爱,也不是“恨铁不成钢”式的不给学生好脸色的爱,而是要时刻把学生装在心里的爱。

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自觉的、自愿的爱,这种爱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一个既定目标甘于奉献的爱,是自我牺牲,呵护式的爱。

教师的爱还应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怨的、无悔的爱,这是一种不求回报,哪怕是被误解、被歧视、被谩骂,仍然对学生执着付出的爱。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的爱是神圣的!这也正是教师被誉为天底下最崇高职业的原因。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地付出,就要踏踏实实地承担责任,就要严格遵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用“真情、真心、真诚”去关爱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材。

教师的责任首先体现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徐徐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就是师德的规范,作为教师,要自觉在师德修养、人格修身上苦下功夫。

教师的责任体现在具有执着的敬业精神。荀子说:“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教师的敬业精神具体内化为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学生管理工作热情关怀、尽心尽力和无微不至。

师德师风培训讲稿 篇5

(2013年7月5日)

陈明荣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根据县教委的要求,今年暑假各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这里我主要讲师德师风问题,针对我校实际讲一些学习的体会,与大家共勉。(今天从两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一是与大家一起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二是给大家提点希望和建议。)

一、什么是师德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师德观必定反映出其不同时代的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今天在这里谈的师德主要是指我们新时代的师德,在这方面国家做专门的规定,并且几经修改,取名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现行的最新的是2008年修订的。新《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原文]: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解读]:●“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1.学法守法。认真学习、自觉遵守《教育法》、《教师法》等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得有影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的言行。坚决抵制法轮功等邪教组织。

2.学习宣传。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活动,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3.保持一致。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原文]: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解读]:●“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把本职工作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1.敬业乐教。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恪尽职守,乐教敬业,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2.尽职尽力。服从组织分配,乐意接受工作安排,安心从教,踏实工作;爱校如家,关心学校的发展;尽职尽责,出色完成本岗位上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坚持做到教学常规“六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核。也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3.遵规守纪。遵守校规校纪,无违规违纪行为。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中途擅离工作岗位;不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随时随地给学生以良好影响,不随意发牢骚、说怪话;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错误思想。

[原文]: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解读]:●“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对教育、教学工作热爱,也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大批教师为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甚至付出巨大牺牲,这正是崇高师德和人性光辉的体现。而针对“范跑跑事件”,教育部有关发言人说,你可以不崇高,但不可以无耻。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1.以生为本。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坚持客观、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不得歧视后进生和残疾、弱智学生,不得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教师要做到四多四少。即对孩子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苛刻;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冷淡。

2.师生和谐。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接受和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讽刺、谩骂、驱赶学生;敢于同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和行为作斗争。

3.宽严有度。严格要求学生,不偏爱、溺爱、放纵学生,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善于引导、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爱学生不只停留在表面,孩子生病送医院,天气冷了,救助衣服,这还不够。应从生活,学习,身体各方面全面关心。从学生生理,心理重视关心。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教师主动帮助,主动疏导。

[原文]: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解读]:●“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新规范首次加入了“教书育人”这一条,非常必要,非常有意义。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实际上明确了“育人”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强调了教师“育人”的职责。有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全面育人的目标。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建树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中,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和思想倾向。2.言论向上。不发表有损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和易引起政治误导的言论,不传播封建迷信、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原文]: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解读]●“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1、遵守公德。遵守社会公德,做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文明礼貌;坚持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2、文明执教。文明执教,举止端庄,服饰整洁得体、朴素大方,注重职业形象。语言规范、健康、准确、纯洁;日常行为举止文明、高雅。

3、作风优良。思想作风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工作作风认真严谨,讲求效率;待人处事光明正大,诚实守信;生活作风端庄,稳重大方。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健康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不参与黄、赌、毒、邪教等违法活动。

总而言之,教师自身应做践行道德行为的楷模。

[原文]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解读]●“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教师不能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需是终身学习学者。规范的修订对教师职业本身也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1.要树立学习的理念。2.要坚持每天读书。3.要坚持写读书心得。

4.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培训。

二、新旧《规范》的区别

新旧《规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条目数量由8条改为6条。

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条目上由之前的8条改为现在的6条,但在具体内容上却得到了充实。比如,在第三条“热爱学生”中,旧条款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新条款则修改成“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此前公布的新规范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公布的版本基本构架相同,但在一些词语使用方面进行了微调。在征求意见稿中,第二条款为“敬业奉献”,而正式版中,改回到1997年版的“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也被改为更为简练的“勤恳敬业”。而第三条款将“热爱学生”改为“关爱学生”,一字之差感觉更人性,更具亲情味。第四条款中的“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则被“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所取代。

2、“保护学生安全”首次纳入新规。

此次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新形势作出的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在前期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学生安全”被首次写入了新规范第三条关爱学生中。写入该内容是在明确“保护学生安全”是教师应遵守的职业精神。

3、明确抵制有偿家教现象。

有偿家教的恶果很明显:一是导致教师“拜金主义”,二是影响正常教学进行。此次修订的条款更加清晰和简洁,在具体内容上也得到了充实。“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也首次明确列入其中。

4、“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与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现在社会发现这么快,几乎所有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更何况是教师这种特殊行业。所以在新规范中,“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

三、教师礼仪及相关要求要求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事业,不仅要承担知识延递,更要承担起公德的传承。教师不仅要用有声的教学授业解惑,更要用无声的行为当好示范。育人是全方位的,课堂内外都是教育的场所。

教师的衣着代表着教师的精神风貌,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好教师,在穿衣打扮上也应该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育人效应。老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仪表举止,就更不可马虎,应美观大方,有时代感,受学生欢迎,符合教师身份。教师着装要求总的来说,应该力求整洁、文雅、端庄、大方。

教师着装要“六忌”。“忌脏、忌露、忌透、忌短、忌紧、忌异”等。

忌脏,即忌懒于换洗衣服而使衣服皱皱巴巴;忌露,即不宜身穿露胸、露肩、露背、露腰以及暴露大腿的服装;忌透,即外穿的衣服不能过于单薄透明,不外穿吊带衫;忌短,即不能穿着过于短小的服装;忌紧,即不宜穿着紧紧地包裹自己身体的服装;忌异,忌着装过分怪异、色彩过于艳丽。另外还指出教师不能浓妆艳抹,不佩戴夸张的耳环、项链等饰物,不能染指甲和头发。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着装在紧跟时代的同时,也应该适应其职业特点,起到教育、师表、授业的作用。现根据教师着装的礼仪要求,特制定我校教师着装要求与建议如下:

男教师不留长发,不留胡子,不佩戴项链、手链、戒指,在教学区不穿背心、短裤、拖鞋,服装遵循整洁大方原则即可。

女教师不染彩发(切不可染太过夸张的彩发如明黄色、红色等,而接近头发本色的褐色、栗色等较容易被接受);发型力求简洁、明朗,不夸张;盘发位置忌过高,过高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上班时可着点淡妆,忌浓妆艳抹,口红色的选择尤其应以接近唇色为主,忌油彩太重;尽可能少佩戴首饰,尤其是外表过于夸张的项链、手镯、手链、耳环等;上班时间一律不得穿吊带装、细带裙、低胸、露背装、露脐装、无袖装、超短裙及短裤(裙长不短于膝盖以上5cm,裤长不短于膝盖以上10cm),不穿过透或很薄的服装,不穿过高细跟鞋鞋、拖鞋,不留不涂长指甲。女教师着装款式简约、庄重、典雅。女教师的服饰色彩应该是明快的、温暖的。这与一般印象中的女性“办公一族” 现代都市的“白领丽人”服饰的黑、白、灰、蓝等经典色还是有所区别,这几种色彩却不一定适合中小学的女教师。有研究表明,儿童乃至青少年对明快、温暖的色彩特别感兴趣,所以,白、苹果绿、柠檬黄、天蓝、粉红、湖蓝、橘黄等颜色,是女教师的首选,以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师不得穿裙子,不能穿皮鞋,必须着运动装,穿运动鞋、平跟鞋或工作鞋。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寄托着公众对教育工作者的殷殷期望。教师的着装仪表要求,是本行业的行为规范,应成为全体教师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希望各位教师遵照执行。只有约束,才能规范,唯其规范,才能世范。

四、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师德师风“十条禁令”

一、禁止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言行;

二、禁止无视组织纪律,不服从工作调动和正当的工作安排;

三、禁止讽刺、挖苦、歧视、侮辱、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剥夺学生上课权利,对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等问题的学生缺少关爱和疏于管理;

四、禁止参与封建迷信、邪教组织活动和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或在网上发布、浏览、下载、传播反动、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

五、禁止向学生及学生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

六、禁止参与赌博或提供赌博场所以及在教学区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场所吸烟、酗酒;

七、禁止非法集会、集访、上访;

八、禁止弄虚作假,骗取荣誉、职务、职称和其它利益;

九、禁止私自办班、违规家教、有偿补课或利用送生、推销资料、购买保险及其他形式收取商业回扣;

十、禁止单独将异性学生带到宿舍和其他僻静场所。附则:

(一)违反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条及第六条“在教学区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场所吸烟、酗酒”之规定,经教育仍不改者,给予警告及以上处分;

(二)违反第二条者,经教育仍不服从安排的,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并调离到边远学校工作;

(三)违反第九条以及第六条“参与赌博或提供赌博场所”之规定者,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

(四)同一内,违反同一类错误两次者,从重处分;

(五)同时违反两条及以上禁令者,按照最高一级进行量纪,并从重处分;

(六)违反上述禁令者,考核不能评为优秀,本内不得评优评先,不得申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七)违反上述禁令,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几点建议和希望

一、加强学习

1、建议大家多学习点文明礼仪知识等社会公德知识。做一个有高尚素养的好公民。

2、建议大家多学点法律知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3、建议大家多学点业务知识,做一个高水平的老师。

师德师风培训 篇6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因此,人们应从时代特点看待教师形象,教师更应以新的风貌展现于改革的浪潮中,社会应赋予师德以新时期所特有的内涵。否则,错误地理解师德内涵不仅会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造成不良后果,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清楚的理解师德的内涵,对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师德修养的培养方法

(一)解剖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认真进行自我批评,是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师德修养实质上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克服自己头脑中旧的错误的道德观、教育观,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道德观、教育观的过程。教师要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解剖自己,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刻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还必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当前教师要以新世纪的师德原则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社会、学校中的模范典型、优秀教师为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慎独。“慎独”是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把教师师德修养推上更高程度极的重要方法。“慎独”出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顺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教师要时刻检查自己的行动,警惕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动,小心谨慎的不做任何坏事,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慎独”与以前的以封建道德为标准的“慎独”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慎独是以科学的道德为标准,它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一条原则和方法。

“慎独”是教师良好的思想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在学生面前做到的,学生不在的地方也能做到,在无人知道的时间和空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意志是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慎独”是锻炼意志的有效途径,教师自觉地纠正不良行为,不懈地同私心杂念作斗争,在自我批评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独处时依然保持良好的品质。教师要达到“慎独”境界,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勿以恶小而为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人能进行自省,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

(三)心理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主要靠意识导向。心理失调正是人的意识趋向极端化的表现。心理调节就是要调动自己的理智去遏制自己意识中某些不健康因素的极端化,从而恢复它的正常的导向作用,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心理调节的主要方法有自振法、自警法和自宽法等。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由于刺激源的丰富多彩,教师的师德问题日趋复杂,作为当代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解剖自己和调节自己,争取达到“慎独”的境界,逐步适应时代的要求,努力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教师应怎样理解师德

首先,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为建设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奉献自己取之于社会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使命和责任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体现时代赋予教师的时代特征。不仅体现在教师自我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为,还包括先进的社会观、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

再次,新时期历史时期虽为师德加入了新的内涵,还应认识到师德也表现为一种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教师的形象有历史赋予的光环。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有学问等素质便是历史赋予师德形象的必要因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有人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第四,教师还应认识到教师本身在时代的社会价值,不宜妄自菲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要看重自我,懂得自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

三、社会应怎样理解师德

首先,教师是一种社会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就具有一般普通人从业的特点,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在社会上,人们特别是家长及教育行政的领导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教师首先是普通人,然后才是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

其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有着本行业的特点,人们应尊重行业的特点,应尊重学校那样的育人圣地。教师在社会上是一种具有双层人格形象的群体,在学校是教师,他们这时具有教师的一面,他们应为人师表,恪尽教师的本职,这是他们应尽的职责;走出校园,出没于大街小巷、留连在集市、拥挤在公共汽车里等等时候,他们是社会的普通一员,必须允许他们做社会的普通一员,这是他们应有的权利。

第三,教育行业肩负着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责任,教师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是培养下一代的园丁,他们的从业行为理应受到社会的监督;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理应挑选社会的精英,对于无师德不适宜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理所当然要从本行业清除出去;对社会如此重要的行业理应受到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待遇。

四、对师德的错误认识

教师本身对师德的错误认识。一种认识,认为自己是教师,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他们自诩清高,盲目尊大,最终走向孤独,他们将像隐居山林的“隐者”在不被理解的挫折中倒下,谈不上树立师德形象。另一种认识,无论在从事职业还是非从事职业时,都将自己划为普通人一类,只不过是上完自己那堂课了事,他们不注意教师形象,只认为教师也是一般的人,这种人完全丧失了师德。还有一种认识,自己是教师要处处谨小慎为,在保持自己的形象的同时筋疲力尽,最后,认为自己得不偿失而最终丧失师德形象。还有的自以为是知识分子,人民教师,理应得到最好的待遇,没有认识到自己首先是社会人,在没得到自己期望的待遇后自暴自弃,丧失师德。这些都应为教师认识戒。

社会对师德的错误认识。教师理应思想好、行为端、知书达礼、对人礼让三厢、谦和恭顺;教师的言行举止,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是社会的表率和楷模。他们在与教师有争执时,他们可说粗鄙话但教师不行,他们动辄说:“还说是当老师的。”

五、教师、学校、社会共建师德

1、就教师自身而言:人文关怀,努力学习,修炼人格,实现自我。

我们认为,新时期的教师对待职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2、就学校、社会而言:理解、关怀、规范、监督。

加强师德建设时,我们对广大教师也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建构,我们不能仅仅要求教师怎样怎样,只关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改善,还应充分理解他们的要求,重视他们人文精神和物质精神的充实,建筑起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长城,使广大教师切实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优越与光辉,让师德自立于教师心中。另外,学校、社会应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设立相应的条例、准则,进行一定的监督,建立起良好的师德环境,让环境熏陶教师,以社会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以及教师群体的力量框正教师的个人行为。

只要我们正确的理解师德内涵,构建起树立师德规范的科学体系,良好的师德旗帜就一定在教育改革的今天高高飘扬。

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依法治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使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权谋求私利。

师德培训考核 篇7

一、传统师德的价值内涵

古往今来, 赞美和颂扬教师职业的诗句和典故比比皆是。历代的教育家被广为传颂的教育治学理念, 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师德传统,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当今, 时代又赋予教师职业特殊的使命和责任, 了解和发扬传统师德对构建现代师德具有重要意义。

1. 敬业仁爱。

“仁者爱人”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教师而言, 爱生是敬业的必然, 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何爱生?首先, 尊重学生的人格。孔子提出“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就是爱生的具体写照之一, 平等对待学生, 真心付出、对学生关怀备至才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爱。其次, 严格要求学生。严是爱, 宽是害, 严格要求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体现。“苦其心智,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就为教师的教学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教师要指引学生向高标准努力, 不断提升自我。第三, 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会进步。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对为师之道提出了新标准。荀子在《劝学》中提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其本意是鼓励年轻人在学识和事业上超越前人。这些观点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仁爱”, 信任、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甚至超越教师。

2. 育人至上。

传统师德吸纳“育人至上”作为核心内容。几千年前的周朝, 人们对教师就提出了要培养“修己治人”的人才。孔子更是育人至上的典型代表, 在其众多弟子中, 孔子把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所以, 孔子在“弟子三千”中培养出“七十二贤人”。古人更是把育人作为一种社会责任。

3.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崇高的职责。为人师表在古往今来的师德思想里占据着重要位置。《北齐书王昕书》言“杨重其德业, 以为人之师表”, 最早提出了为人师表的理念。孔子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墨子提出“以身戴行”, 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 荀子提出“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都诠释了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模范不端, 则不模不范矣”、“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 业之未精, 有惑而不能解, 则非师矣”, 则体现了古人如何践行为人师表。作为教师, 首先要端正自身的言行, 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要积极学习, 充实自己, 有高于他人的知识水平, 才能成为别人之师。

4. 教育开明。

教育开明是中国传统师德的重要准则。在中国传统的师德思想里, 教育开明一方面要求教育的普遍性, 另一方面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孔子就较早倡导教育普遍性和平民化, 其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学习之道, 有教无类”, 即教育对象没有贫富之分、贵贱之别、品类高低, 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 只要学生有求学之心, 教师则要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 悉心教诲。孔子创立私学, 让一般的百姓都可以享受教育, 是其“有教无类”思想的真实写照, 体现了“教育公正”。传统的师德思想还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平等。孔子提出“学无常师”、“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思想, 正是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是说, 学生通过学习而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师通过施教知道自己还有不甚明了之处。学生知不足, 就会反省自己, 奋发学习;教师知不足, 就会自强不息, 增益其所不能。教学相长不仅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因钻研教材而提高了自己的学识, 而且指学生对教师也会有启发帮助, 所以教与学相辅相成, 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 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 才能真正体现传统师德中的“师道尊严”。

二、传统师德的现代价值

传统师德中的精华是今日为人师者所应具备的道德, 许多教育思想孕育着丰富的现代意蕴和时代价值。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古代的教育与当今相比显得单薄, 但传统的师德思想的内容, 则是当下教育者学习的典范。因此, 正确理解传统师德文化的价值, 对于今天的人才培养和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以人为本, 强调教师自我塑造。

师德教育要关注教师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就要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主体性原则, 强调教师的自我塑造。道德在传统的师德教育里被看成了一种消极防范的力量。随着社会各个层次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 道德不再是人们被动服从或适应社会所认可的习俗或规则, 而是人们建立自我发展、自我肯定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社会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的偏移, 使得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功利心的驱使下, 一些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 将日常教育工作和研究工作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 丧失了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不过, 现实并不太让人灰心, 一些教师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品格向社会不断传递着“正能量”。如为救学生斩断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留守儿童办学, 被誉为“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的女大学生李灵;驻守高原的支教夫妇胡忠、谢晓君等。他们具有崇高的师德信念, 忘我的奉献精神, 不图名利, 默默奉献, 他们是教师中的楷模,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风范和高尚人格魅力。由此可见, 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能力, 是构成现代教师道德主体的一个基本要素。

2. 好学进取, 提升教学能力。

好学进取是传统师德中履行教师职责的重要保证。孔子提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教师本人的学习能力也成为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如果疏于学习, 人们的知识结构会很快落伍。“道之未闻, 业之未精, 有惑而不能解, 则非师矣。”因此, 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好学进取, 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 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不仅学习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教学技法, 加强教师间的交流, 与时俱进。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国家教育的具体践行者, 才能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3. 人人平等, 统一评价标准。

客观公正, 平等待人是学生评价其最喜欢的老师的第一条标准。按照传统师德“有教无类”的思想, 人人平等既体现在师生间的平等,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公正、公平、客观地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影响。因此, 教师在对待学生时, 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 不偏不倚, 是对“有教无类”思想的力行, 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必备条件。

4. 注重实践, 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师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也是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有力保障。“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践行传统的师德思想比学习师德思想更为重要。首先, 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规范师德管理制度化体系。其次, 建立长效机制, 通过多种切实有效的活动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如教师先进事迹交流活动、师德主题征文、优秀事迹图片展等。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使师德教育深入人心, 使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效。

师德培训的价值重构与实践创新 篇8

师德培训;价值重构;德性关怀;教师幸福;感染力;体验互动模式

G41

A

2095-1183(2016)09-00-04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

文章编号

应该说,作为师德建设重要现实途径的师德培训,目前取得的成效无疑是显著的。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对师德培训价值问题缺乏科学、系统的思考,部分机构在开展师德培训时,尚存在较大价值争议行为与种种混乱现象。为增强师德培训的实效,必须在师德培训价值、内容以及实践模式等方面展开科学思考与实践创新。

一、价值迷失:传统师德培训的困境

师德培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中,仍有少部分人怀疑目前的师德培训是否还开展得下去。他们提出,师德培训虽然校校搞、年年搞,但师德低下现象依然突出,“禽兽教师”依然层出不穷,这说明师德培训问题重重、很难有成效。我们体会,这恰好说明师德建设不是不重要而是太重要,师德培训不是不要开展而是应大力开展。目前师德培训面临的困境,首先源于长期以来师德培训价值的迷失。

一是过于强调师德为政治服务。道德是提纯社会风习、升华个体生活境界的规范系统。在过去“行政吸纳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心目中的师德,往往呈现出过于强调为政治、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倾向。由此,师德培训也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在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的高调指引下,社会伦理文化表现出对教师圣化形象的极大渲染。教师长期以来被隐喻为“春蚕”“红烛”“灵魂工程师”等,被神圣化地供奉于高高的祭坛,教师个体、个性的要素则远远地褪隐于其后。这种情形下,师德培训更多地是强调其社会性价值、政治性价值,而忽视了另一面,即师德修养的个体性价值,忽视了师德对于促进教师职业生活幸福、改良人际关系、提升教师内心修为的重大意义。

二是强调条条框框的内容体系。有一种观点粗暴地认为,讲师德、搞师德培训,再多的柔情蜜意也枉然,当前必须依靠国家、社会与政府的推动,主要通过外在的规范系统,以清晰律令、道德条框、细致要求的方式,向教师全面宣讲国家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重规范与要求,同时也给师德划出一些不可触碰的“红线”与“雷区”。惟其如此,广大教师才能遵守执行、改善提高,部分师德低下的教师才能畏惧这些条框、服下这些药方,从而使师德培训达到“教育一批、清理一批”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促使教师模范地遵守师德规范,做好人、行好事。

三是流于简单粗暴的运动式培训。就像和尚日日要修行念经,师德本来应该是浸润到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点滴的自思、自省与自为,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师德培训主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上级部门自上而下地开展,随阵阵社会道德建设之风的运行而运动式地铺开。而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单向性的理论宣讲,布道式的内容授受,高大全的榜样示范等等,只会让教师感到这样的培训既遥远又冰冷,无法抵及教师内心的想法与需求,更无法点燃教师内心那团人性之火。上级部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设计的培训,本希望能浇灌出教师的师德之花、师爱之泉,最后却因缺乏教育性而使教师“无感”。

正是上述师德培训价值的迷失,才致使师德培训实践中目标、内容、方式的失当。事实上,唯有以科学的培训价值为前提,才能演绎出生动精彩的培训实践。当前师德培训首要而关键的一环,就是切实反思、科学重构师德培训的价值核心。

二、德性关怀:师德培训的价值重构

我们认为,当前师德培训的价值核心,应该走向以德性关怀为关键词的,重点关注教师德性发展和关怀教师生活幸福的“大师德”。据此,至少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向。

(一)从政治化走向人本化

传统的师德视野中,教师很少敢、能或者会追求自己的利益。一个教师强调个人需求、个人利益与自我关怀,极有可能被视为境界低下、师德缺乏,有辱“春蚕”“园丁”“工程师”“人生导师”等光荣称号。然而,当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与之相对应,一种“自我渐趋完善,超我适当弱化”的社会心理结构早已形成,人们已不再讳言个人利益,自我意识愈益觉醒,此时,对个人利益、个体发展的关注和追求都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把握教师自主发展愿望、个体利益需求来搞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但传统的师德培训恰恰忽视了这一块。政治化倾向严重的价值导向,自然显得软弱无力。因此,当前的师德培训,首先要从服务于政治的价值取向转向关心教师自我发展的人本化价值取向,让教师走下祭坛、回归凡间,让教师从僵化的重重隐喻做回一个活生生的人。培训应该定位与着眼于教师作为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与生活幸福,以教师的自我实现和终身发展作为价值核心。

(二)从规范伦理走向德性伦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总是强调道德的工具性价值,认为师德培训应该强调从教育现实出发,研究和提出针对教师行为改进提升的普遍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而来约束教师行为。这是现代规范伦理在师德培训中的反映,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伦理选择具有合理性,但理论上的合理性并不能对教师丰富多彩的道德生活实践做出全面的解释。诚如有论者提出的,“‘现代性’的规范伦理学——无论其理论的‘可普遍性’程度多么高,其实践的‘普适性’多大——都无法充分料理现代人日益稀罕却又日益复杂的‘私人’道德生活问题”。[1]与之相反,德性伦理将教师德性的养成、美德的培育看成教师道德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依据此理论视角判断教师的道德价值,就不能简单地考察他是否遵守职业道德,更要看他是否具备这种内心的德性。这种德性,内在于教师个体自身,是一种自身对于教育职业、教育生活的内在体认、信念坚守与自觉践行。可以说,内心具有什么样的德性,自然就会外在地表现出什么样的德行,它比外在强加的种种道德规范对一个人的道德约束更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因此,当前的师德要求,必须从外在的规范转向教师内在的德性。

nlc202309090306

(三)从外在律令走向生活关怀

在政治化和规范伦理的价值视野下,师德培训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以外在性要求、律令的方式,向广大教师宣讲国家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给教师提出种种硬性要求,注重对教师施加外在影响,强调规范行为的遵循,却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本身。这样的培训观念,也就是科尔伯格等人所批判的,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他人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即“美德袋”式的“传统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说,这种不关心教师现实生活的师德,没有将师德扎根于具体教育教学与生活情境,不关注教师的内心真实需求,缺乏对教师真实生活的关注关怀。研究表明,只有充分考量与顾及每一位行为主体的本身的利益,才是师德建设的关键。[2]当前师德培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外在的规范律令走向对教师的教育生活关怀,从道德规训走向对教师的生活关怀与心性温暖。可以说,师德培训首先是一个暖心工程,培训只有做到了暖人心窝,才能打动人心,才能使教师从抵触、抗拒走向接纳、移情与感染,从而去温暖学生、温暖教育。

三、幸福指向:师德培训的内容创新

道德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在共生性的存在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系统,构成了一个以自我为圆心的多元动态关系圈,师德内容系统也是如此。当前师德培训内容的建构,必须看到以教师为圆心的这种多元动态关系圈的存在,进而实现师德培训课程的转向,由以往那种强调清规戒律、奉献牺牲、鞭笞挞伐型的“小师德”培训,走向一种综合关注教师生存境遇、专业发展、教育幸福的“大师德”培训。

首先,这种“大师德”的培训内容,应立足于教师发展,追求一种引导教师走向自我完善的人文关怀。立足于“回到教师发展本身”的师德,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生命、职业的关怀。生存是教师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首先应满足生存的需要。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其身心承载力是有限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建立在牺牲教师身心健康的代价之上,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如严重消耗透支教师的生理能量)来表达或考量师德。我们尊崇教师的牺牲奉献精神,但绝不能一概提倡以种种牺牲与重重不幸为代价的“悲情式”师德。二是注重教师精神的成长。这是实现教师幸福的更高层次。教育的作用是不断提升人的需求层次,由生存需求向心理需求、伦理需求发展,使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师德培训作为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活动的初衷就是引领教师不断实现自我改造完善,过有德性的幸福生活,因而教师精神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总之,这种“大师德”的培训内容,应强调教师主体性的回归,引导教师具有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心灵、坚定的信念,从而超越一切世俗功利的束缚,达到真善美的崇高人生境界。[3]

其次,这种“大师德”的培训内容,应着眼于教师与外部世界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关系,引导教师在不同的交往场景中,增进知识、扩展智慧、提升能力、陶冶情感与彰显德性,实现自主发展与生活幸福。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劳动关系的复杂性,这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侪、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庭、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基于“人—人关系”研究视角,师德就是在教师协调种种人际关系时得以体现与实现的。因而,师德培训必须以教师关系圈为基点,整体建构培训内容。“大师德”培训内容,应以这些道德关系的科学结合与合理处理作为培训的起点,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引导教师学会正确判断、选择,在道德冲突中找寻出路,从而形成与学生的热爱关怀关系,与同侪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与学校领导的民主友好关系,与家庭的和谐融洽关系以及与社会的积极互动关系等多种和谐道德关系。

四、温暖践行:师德培训的策略选择

目前,人们为提高师德培训有效性而不断探索的具体策略很多,基于个人实践和工作感悟,我们体会,德性关怀型的师德培训策略,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一)坚持师德培训的核心原则:激发与传递感染力

师德培训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师培训实践,一种特殊的德性实践活动,它不能仅仅止于道德知识的授受、道德智慧的增进,也不能仅仅满足于道德情感的陶冶,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应该成为一个道德体验、道德践履、实践感悟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师德知、情、意、行综合修炼的过程。这种修炼,必须要靠一种道德实践、道德感染来完成。师德感染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培训者通过自身的魅力、亲和力使得教师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往的师德培训,培训者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板起面孔开展道德训诫的样子,这显然是缺乏温度与感染力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真正有感染力的培训者,必须在培训中能够对教师进行情感熏陶和价值影响,从而使教师获得不同的情绪和感情体验,并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二是培训过程具有感染力。培训需求分析是开展培训工作的前提。要增强培训过程的感染力,就必须充分了解教师的道德困境,分析其原因,从而研究教师对师德培训的真实感受、具体要求,按需施教,抓住教师内心德性中最柔软的部分,通过培训唤醒教师对教师事业的那份关乎良知、责任与使命的初心。事实上,从外在的角度强调与施加感染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师德培训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师的践行,因此,感染力不止于外在的“输入”,更需要教师内心的点燃、激发、被唤醒以及“输出”。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成为自身道德实践的反思者,因为反思是感染力加速激活的助推器。[4]惟有如此,才能实现师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践行师德培训新模式:在体验互动中传递温暖

在激发与传递感染力的核心原则指引下,有效的师德培训应该坚持参与性的“体验互动”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提倡在研修主题指导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忙碌起来、动起来,在培训活动中抱团取暖、感受与传递温暖,进而让教师被激起的师德感染力在更大区域内传递,让美善的师德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开花。体验互动式培训主要由创设情境、主体参与、分享交流和反思提升等阶段构成。创设情境需要培训者结合培训课程的具体要求,充分考量教师需求、特点与兴趣,灵活多样地设计教师乐于参与的教育场境;主体参与强调的是教师应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种种场境之中,将培训活动视作培训者与参训教师共同建构、共同演绎的舞台;分享交流需要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做到时刻敞开心扉,在集体、小组、个人分享活动中乐于参与、积极交流,相互碰撞激发,相互传递人性与师德的温暖;反思提升是要求教师做到主动反思反省,通过被唤醒、被点燃,激发其内心的发展与改进动力,并将培训收获贯彻落实到自身特别是自身工作实践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真正的改变,才有真正的培训。

总之,要提高师德培训的实效,当前需要在转变师德培训价值取向的前提下,立足德性关怀,构建着眼于教师幸福的“大师德”培训内容,让教师在体验互动中感受与传递温暖,在道德实践中激发与传递师德感染力,从而引导教师做温暖的师德实践者。

参考文献:

[1]万俊人.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8(3):19.

[2]赵敏.近30年来我国师德建设伦理学思想的冲突与交融[J].教育研究,2011(2):87-91.

[3]伍叶琴,李森,戴宏才.教师发展的客体性异化与主体性回归[J].教育研究,2013 (1):125.

[4]戴双翔.师德培训的核心原则:激发与传递感染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6(3):2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上一篇:干部考察会议上主持词下一篇: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