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部的职责范围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务部的职责范围(精选8篇)

财务部的职责范围 篇1

浅析企业财务部的职责范围与权限

企业财务部属于企业经营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组织编制企业年、季度成本利润、资金、费用等相关的财务指标计划,定期检查、监督、考核计划的执行情况。结合经营实际,及时调整和控制计划的实施,制定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稽核审计等相关制度,督促各项制度的实施和执行,定期编制年、季、月度财务会计报表,搞好会计决算工作。编写财务分析及经济分析报告,会同信息部经营部等相关部门,组织经济运行分析会,总结经验,找出经营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提出经济报警和风险控制措施,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会同经营、技术、行政、后勤等管理部门,办理固定资产的购进、转移、报废等财务审核手续,争取计提折旧,定期组织盘点,做到账实相符,负责流动资金的管理,会同营销、仓库等部门,定期组织调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同时,区别经营部门和其他部门,层层分解资金占用额,有计划地合理调度占用资金。负责企业低值易耗品的盘点核对,会同办公室、信息、行政、后勤、技术等相关部门做好盘点清查工作,并提出日常采购、领用、保管的工作建议和要求,杜绝浪费,负责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工作,制定规范的成本核算方法,正确分摊成本费用,制定适合企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的核算方法。逐步推行企业内部二级或三级经济核算方式,指导各核算单位正确进行成本费用及内部经济核算工作,力争做到成本核算标准化、费用控制合理化,负责企业资金缴付,按时上交税款,办理现金收支和银行结算业务。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库存现金,保管相关印章、空白收据、空白支票,负责企业财务审计和会计稽核工作,加强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根据相关规定,对企业财务收支进行严格监督和检查,负责进销物资的货款把关,对进销物资预付款要严格审核,采购货款支付除按计划执行外,还需经企业管理者审核签字同意,方可支付,完成企业管理层交办的其它任务。

财务部的职责范围 篇2

一、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制定

合并财务报表的确定范围的需要以控制为指导。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 即其能够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无论其规模大小、经营业务性质是否特殊、向母公司转移资金能力是否受到严格限制, 均应当归入合并财务报表的指定范围内来进行规划。

(一) 母公司要具有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母公司间接的通过子公司或直接对投资方拥有超过半数的表决权, 证明母公司可以对投资单位进行控制, 这种状况下被投资单位既可以被纳入子公司的的范畴。也应当被归入到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之内。

1、母公司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超过半数的表决权。

2、母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超过半数的表决权。比如, 在一个企业集团里的P代表母公司, 对S1公司具有80%的表决权, 对S2公司具备90%的表决权, 拥有S4公司30%的表决权。而S1公司又拥有S3公司70%的表决权, S2公司又拥有S4公司50%的表决权。

3、母公司间接的通过子公司或直接对投资方拥有超过半数的表决权。通过间接与直接的方式合计起来超过半数的表决权, 是通过子公司对被投资方具备了没有超过半数的表决权, 同时母公司对某一被投资单位直接就具备的没有超过半数的表决权, 两种叠加就具有了改投资单位超过半数的表决权。

(二) 母公司拥有其半数以下的表决权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母公司具备被投资单位没有超过半数或半数的表决权, 证明母公司可以对投资单位进行控制, 这种状况下被投资单位既可以被纳入子公司的的范畴。也应当被归入到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之内。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就不是单单对母公司所具备的控制能力而简单的认定, 应该注重实质的重要性, 不能流于形式的界定而单单根据投资比例来进行认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 即其能够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无论其规模大小、经营业务性质是否特殊、向母公司转移资金能力是否受到严格限制, 均应当归入合并财务报表的指定范围内来进行规划。

(三) 在对被投资单位是不是能够进行控制的情况下, 需要考虑表决权的问题

在对被投资单位是不是能够进行控制的情况下, 需要考虑表决权的问题。也就是当期可以执行认股权证或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潜在表决权因素。

二、编制合并报表的基本条件

(一) 统一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决算日和会计期间

由于会计报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所以只有在母公司与各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反映财务状况的日期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期间一致的情况下, 才能以这些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二) 统一母公司与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保证会计报表各项目所体现出的内容保持相同的重要基础。也是编制会计报表的重要环节。会计政策是企业编制会计报表与会计核算时所运用的会计处理手段、程序与原则。

(三) 统一母公司与子公司的编报货币

因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是以货币的计量单位为基础的, 所以在编报会计报表的时候需要对子公司与母公司采用同样的币种。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

(四) 对子公司的权益性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

只有在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情况下, 母公司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才能反映其在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因此, 在采用权益法的情况下, 有利于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 以下所介绍的抵消方法也是以采用权益法为基础的。

三、合并报表的编制程序

合并报表编制有其特定的程序,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 设计准备合并工作底稿

在设计准备好的合并工作底稿中对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数据进行加总, 计算得出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合计金额。

(二) 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

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的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 借记或贷记的均为财务报表中的项目, 而不是具体的会计账户。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不是正式的会计分录, 不需要记录在母子公司的账簿中。也就是说, 是否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并不影响纳入合并范围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账簿中的原有核算记录。

(三) 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

1、资产类各项目, 其合并金额根据该项目总合的金额再加上借方的金额, 然后减去该贷方发生额来进行计算确定。

2、负债类各项目和所有者权益类项目, 其合并金额根据加总的发生金额, 减去借方多产生的金额, 再加上贷方发生额来进行计算确定。

3、有关收益类各项目和有关所有者权益变动各项目, 其合并金额根据该项目加总合计金额, 减去该项目抵销分录的借方发生额, 加上贷方发生额计算确定。

4、有关费用支出类项目, 它的合并金额根据总合计金额, 加上借方产生金额, 再减去贷方发生额来进行确定, 最后填列生成整体的合并财务报表。

摘要:合并报表是所体现的企业集团中母公司与所属所有子公司的现金流量、整体财务情况、经营状况的财务报表。与其它个别财务报表 (指企业单独编制的财务报表) 不同的是, 合并报表是经济领域的主要内容, 而非法律层次的主体内容。它所反映的对象是多个法人组成的会计主体, 其中包含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及其多个子公司。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 即其能够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无论其规模大小、经营业务性质是否特殊、向母公司转移资金能力是否受到严格限制, 均应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

参考文献

[1]、汤云为.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2]、葛家澎.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

财务部的职责范围 篇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出现了大批巨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尤其是我国现已加入WTO面对国际国内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企业集团化经营已是大势所趋。1995年2月9日,财政部发布了《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为规范我国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法律依据。1999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1年1月1日实施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要求、方法和信息披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财务会计规范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对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新准则合并范围有关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范围(或简称合并范围)是指可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的范围,以控制为基础进行确定。要明确哪些子公司应包括在合并范围内,哪些应被排除在编报范围之外。确定合并范围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提,合并报表的信息含量乃至其所披露信息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合并范围的直接影响。随着并购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趋同,合并范围存在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新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相关规定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1.控制的定义不完善

新准则中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新准则中把控制定义为: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但本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的基础仍需改进, 新准则中对控制的定义仍不完善。

借鉴美国会计准则中对于控制的有关规定,可补充“主要受益方”原则,即“控制”不仅可以获得利益,而且还可以限制自身的损失。主要受益方可能为向可变权益实体转移资产的一方,或为设立可变权益实体的一方即发起人,或是根据法律文件能够替可变权益实体做出投资决策的一方等。如果主要受益方承担了可变权益实体的多数风险或损失,或者有权收取可变权益实体的多数剩余报酬,就应要求主要受益方合并该可变权益实体。因此,补充“主要受益方”原则可以对合并范围进行规范,能够明确哪些可变权益实体应纳入合并范围,增强准则的指导作用,给企业合并政策和将那些实体纳入合并报表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2.复杂持股合并原则的选择

新准则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在确定合并范围时会涉及到较为复杂的持股情况,如间接拥有及直接和间接共同拥有等。新准则中规定没有就如何计算比例的方法做出明确的规范性说明,由此容易造成对于同一持股关系的合并业务会因为不同的会计人员不同理解而做出不同的合并处理,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导致最后提供的合并会计信息不同。

例如,假设有甲、乙、丙三家公司,甲持有乙60%的股份,乙持有丙60%的股份。那么按照加法原则甲持有丙的股份是60%;而按照乘法原则,甲持有丙的股份是60%×60%=36%,两者相差24%。可见在实际中相同问题,由于采用方法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实际上,由于乘法原则得出的实际持股比例体现的是拥有子公司净资产的比例,比加法原则的结果更为科学合理,但加法原则更能真实的反映实质性控制,因此,在确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时建议采用加法原则计算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公司的表决权资本数。

3.股权控制和实质控制的关系不明确

新会计准则强调以控制为标准界定合并范围,但对暂时控制并未明确说明。从字面上理解,是不满足股权控制的情况下,才适应于实质控制。但是,股权比例仅是一种形式,实质控制才是合并基本前提,合并报表应反映母公司所能控制的资产负债、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规模和实现程度。因此,相对于股权控制来说,实质控制才是真正的控制,母公司不应当将其不具有实质性控制权的被投资企业纳入合并范围。

但由于有关时间规定比较含糊,缺乏操作性,按照这条规定,上市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可能以暂时控制而非实质控制为借口,不编合并报表,这样无法反映企业集团真实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留下利润操纵的空间,因此建议应该明确“暂时控制”的含义,可将其界定为短期投资,明确与企业会计准则概念一致,即通常是易于变现、持有时间短、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的投资,并且在新的准则中最好隐含该条款。对于期限,可规定期限为一年内。

虽然新准则中规定列举了母公司虽然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却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的四种情况:(1)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2)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3)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4)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占多数表决权。但是,新准则并未给出在会计实务中应如何判断实质控制是否存在的标准。仍有企业不满足准则中所列示的四种情况,但仍然实质上控制着被投资企业的现状。建议完善准则中关于实质控制的判断标准,以期更好的指导有关合并范围的实务操作,提供更合理准确的合并会计信息。

4.特殊经营企业是否纳入报表合并范围

(1)非营利性组织。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很大的比重。在我国这种环境之下,公有制企业控制非营利性组织的背后往往有各级政府的左右,这就使得非营利性组织与控制其的公有制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很可能成为这此地方政府或公有制企业操纵的工具。此外,一些非营利性组织逐步脱离财政核算体系,提倡自给自足,自己搞创收,甚至投资办企业。有必要在合并准则中规范非营利性组织的合并问题,如果企业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能够实施有效的控制,或者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从事盈利活动,则应该纳入合并范围,并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这些非营利组织是否有必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怎样确定合并范围?可以说,我国很有必要对涉及到非营利性组织的报表合并问题进行规范。

(2)合作型法人企业和合作项目。合作型法人企业的法律性质更类似于合营企业,其权益分享方式接近于:共同控制资产,如输油管道;共同控制经营,如合作开发石油;共同控制实体,如合营企业中的一种或其混合体。而合作項目是那些不具有法人性质、独立核算、采取一定方式分配收益的组织,如合作开发房地产,双方按约定比例分房。对于前者,应按照合作合同、章程的约定采用权益法核算。因此,不论分享权益比例是否超过50%,都应参照合营企业采用比例合并法进行合并,而对于合作项目,不涉及合并财务报表问题,应由合作方各自单独核算或成立非法人企业独立核算,在编制合作方个别财务报表时再还原为各自的经济业务,相当于汇总报表。该项目类似于共同控制经营一样,不涉及合并财务报表问题;也不存在权益法问题,因投资和投资收益均是抽象项目,反映不出其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承包、承租和委托经营的企业。对于这类企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的问题,从两个方面探讨。一方面,当一个公司承包、承租和委托经营某母公司的子公司时,如果该公司不承担子公司经营风险,只是向母公司按照约定收取固定的承包费、租赁费或托管费时,说明母公司对这些子公司的经营仍然进行控制,承担主要的经营风险,因此母公司仍将这些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而对于承包、承租和委托经营的公司来说,可视为向这些子公司提供劳务而收取的收益,可作为其他业务利润,而不纳入合并范围。另一方面,当母公司向承包、承租和委托经营收取固定的费用时,母公司对子公司不再承担主要的经营风险,缺乏了对他们控制的实质条件,不纳入合并范围。而对于承包、承租和委托经营的公司来说,盈亏风险均由他承担,,而且承包,承租和委托经营的期限较长,预期在期满时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取得这些子公司所有权时,可以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这些子公司纳入合并的范围。

5.提供分部报告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7年发布了第131号财务会计准则《企业分部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是对14号会计准则的修订,用以规范分部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4年发布《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1997修订),要求上市公司与正处于上市过程中的公司,应提供分部报告,同时鼓励其他非公开交易企业自愿提供分部报告。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一分部报告》是首次全面的对分部报告有关问题进行的系统全面的规范。

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可能涉足不同的行业,跨越不同的地区,经营不同的产品,在这样一个集团内就产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盈利水平可能差距较大,面临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程度可能复杂多样,潜在的成长机会也会有很大不同,而一张合并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只是反映该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情况的综合信息,而难以提供从事不同行业子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给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带来许多困难。

针对以上情况,可将分布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合并报表的组成部分,与合并财务报表一起提供给报表的使用者。因为对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仅仅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已不能满足某些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汇总合并的过程会掩盖掉一些重要信息,使合并报表存在不少局限性。同时提供分部报告,可以时报表使用者清楚的了解到集团下独立法人实体分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揭示出一些业绩欠佳的投资结果,尤其是在与集团的主要经营没有太大关系的行业方面的投资。而且,当一个集团具有多种经营时,提供分部信息有利于评价这个集团的风险或预计它将来的收益和现金流量情况。

6.合并范围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1)合并日的确定。合并日是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控制权实际转让给购买企业的日期。合并日是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许多会计事项都要依据合并日来确定,如企业合并调账日、合并资产负债表日、合并企业确认被合并企业损益日期等。目前,我国确定的合并日确认标准是:并购协议已获得股东大会通过,并已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并購公司和被并购公司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并购公司已支付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超过50%);并购公司实际上已经控制被购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并从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等。

企业合并涉及的重要日期还包括:协议日、董事会批准日、股东大会批准日、评估基准日、产权交割日、营业执照变更日等。根据上述确认原则对以上日期进行分析确定。其中,股东大会批准日,是股东大会批准企业合并方案的日期,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大会批准合并方案意味着合并方案可以正式施行,所以股东大会批准日应当被确认为合并日。

(2)合并范围变化时年初数的调整。按照我国相关的规定,合并资产负债表在合并范围发生变化时不调整年初数,但要对购买或出售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披露。但本人认为合并范围变动时,变动年度合并报表年初数是否调整,应视合并报表范围变动的原因而定。

①由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引起的合并范围变化。由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引发合并范围变动,应当调整变动年度合并报表的年初数,就如同新的会计政策一直在执行和会计差错从未发生过,追溯调整报告年度合并报表所列示的年初数,以增强会计信息纵向上的可比性。

②由于发生亏损或经营规模扩大引起的合并范围变化。由于发生亏损或经营规模扩大,原先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按规定纳入合并范围,年初数不必调整。此项变动不属于企业会计差错更正,只是因为子公司本年度内自身情况发生变化,根据重要性原则或为了加强对亏损子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才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③由于增加子公司或减少子公司引起的合并范围变化。由于增加子公司或减少子公司,或由于母公司控制权受到限制引发的合并范围变动,实质上是母公司控制范围的变动,合并报表的年初数不应当调整,以保持会计主体的延续性,而这种会计主体正是以母公司控股能力来界定其空间范围的。如果不区分具体原因一律调整年初数,忽视了不同时点上母公司控制范围的不同,实际上恰恰破坏了同一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结论

财务部会计职责范围 篇4

财务部会计职责范围1

1.负责对项目收入、成本、费用准确核算,审核相关原始单据,确保原始单据合法有效;

2.负责项目债权债务及内部往来、备用金的核算、对账及清算;

3.编制费用预算,定期出具内部经营报表,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分析反馈并提出改进建议;

4.每月按时上报月度资金计划及资金执行分析表;

5.每月按时完成结账工作,准确编制财务报表,做好财务分析工作;

6.严格按照集团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支付制度,对资金进行管理,及时归集资金,在资金计划范围内进行支付;

7.做好日常的税务申报缴纳工作,配合完成审计工作,确保税务零风险;

8.在遵循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法合理避税,进行项目税务筹划工作;

9.负责与所在地银行、税务、工商等相关财务系统的政府公共关系的协调和联系;

10.配合项目清收工作,与甲方积极沟通协调,推进回款进度。

财务部会计职责范围21、负责根据监管机构的相关要求和相关财税政策,完善相应的财务制度;

2、负责协助编制完成公司财务预算和决算报告,并向各部门下达全年预算报告;

3、负责公司的会计决算工作,完成财务状况分析报告的撰写;

4、负责完成日常会计核算等相关工作;

5、负责整理和保存各类各类财务信息档案;

6、负责编制月度、季度、会计报表,并按需上报;

7、负责公司纳税筹划及纳税分析、解读税务政策,并维护与监管部门的的纳税合作;

8、负责公司税务事宜,完成纳税申报和税务管理;

9、负责配合监管机构的涉税检查等工作。

财务部会计职责范围3

与客户核对帐单、通知内部相关人员解决帐单中存在的问题。

与客户确认应收款明细、付款时间。

按操作流程的规定从事所有应收款管理人员的工作等。

财务部会计职责范围41、全面负责宁波底盘的日常财务核算及管理工作;

2、根据业务情况制定合理的制度和流程,并对原制度的建立、流程的规范提出合理性建议;

3、负责预算的组织编制,跟踪及分析工作,并定期跟进汇报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降本落实及差异分析;

4、负责底盘事业群财务管理及财务规划,编制合并报表并进行月度分析,向集团做月度分析汇报及后续跟进事宜;

5、维护对外关系,进行团队管理及建设;

财务部会计职责范围5

1,负责财务部的日常工作,2,组织编制财务管理制度及有关规定,并监督执行。

3,负责编制财务预算报告,月,季,财务报告。

4,负责公司的资金调配,成本核算,会计核算和分析工作。

5,管理与银行,税务部门及其他机构的关系。

6,审核相关的凭证,单据。报表。

7.完成总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财务部会计职责范围6

1.协助完成银行日常税务申报工作底稿,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各类代扣代缴税款等。

2.协助各项税收优惠申请和税务备案申报。

3.协助按照税务局和管理层的要求编制各类税务报表和报告。

4.配合各项税务监管检查的资料需求,按照税务机关要求进行税务自查,配合完成税务稽查,查缺补漏,确保银行的税收执行情况符合现行税法的规定。

5.协助核对增值税进项认证和账面金额的核对,协助优惠免税相关明细交易核对。

6.协助发票管理、抄报税和发票购买等事宜。

7.协助税务系统开发上线前的测试和税务流程梳理。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事项。

财务部会计职责范围71、梳理和优化现有各公司财务流程,搭建财务服务共享中心(FSSC)业务流程;并使实施流程更好为公司各部门服务,为各部门提供有资质快捷的财务,会计和分析服务;

2、负责管理财务共享中心日常核算会计的工作指导、监督及检查工作;

3、对公司内部及外部财务报表及财务分析工作进行总结及时给管理层提供所需分析数据;

4、参与并给财务服务共享中心(FSSC)不同模块的上线实施提供建议和指导,使系统更好的适应公司发展和实际情况;

5、与各相关部门(财务、技术、业务等部门)紧密合作,发现公司现有问题并积极促进现有业务流程的规范、优化和改进,以提升公司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财务部的职责范围 篇5

一、控制定义的差异

旧准则中, 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新准则中, 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 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相关活动, 是指对被投资方的回报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通常包括商品或劳务的销售和购买、金融资产的管理、资产的购买和处臵、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融资活动等。

二、对控制的界定差异

旧准则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 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 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 便视为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

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 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 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

新准则对控制进行界定时规定了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详细如下。

第一, 投资方应当在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的基础上对是否控制被投资方进行判断。一旦相关事实和情况的变化导致对控制定义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发生变化的, 投资方应当进行重新评估。相关事实和情况主要包括:被投资方的设立目的;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以及如何对相关活动作出决策;投资方享有的权利是否使其目前有能力主导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投资方是否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投资方是否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投资方与其他方的关系。

第二, 投资方享有现时权利使其目前有能力主导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 而不论其是否实际行使该权利, 视为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第三, 两个或两个以上投资方分别享有能够单方面主导被投资方不同相关活动的现时权利的, 能够主导对被投资方回报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的一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第四, 投资方在判断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 应当仅考虑与被投资方相关的实质性权利, 包括自身所享有的实质性权利以及其它方所享有的实质性权利。实质性权利, 是指持有人在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时有实际能力行使的可执行权利。判断一项权利是否为实质性权利, 应当综合考虑所有相关因素, 包括权利持有人行使该项权利是否存在财务、价格、条款、机制、信息、运营、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障碍;当权利由多方持有或者行权需要多方同意时, 是否存在实际可行的机制使得这些权利持有人在其愿意的情况下能够一致行权;权利持有人能否从行权中获利等。某些情况下, 其它方享有的实质性权利有可能会阻止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控制。这种实质性权利既包括提出议案以供决策的主动性权利, 也包括对已提出议案作出决策的被动性权利。

第五, 仅享有保护性权利的投资方不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保护性权利, 是指仅为了保护权利持有人利益却没有赋予持有人对相关活动决策权的一项权利。保护性权利通常只能在被投资方发生根本性改变或某些例外情况发生时才能够行使, 它既没有赋予其持有人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力, 也不能阻止其它方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力。

第六, 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能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 下列情况, 表明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力: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半数以上的表决权的;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 但通过与其它表决权持有人之间的协议能够控制半数以上表决权的。

第七, 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 但综合考虑下列事实和情况后, 判断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足以使其目前有能力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 视为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力。

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相对于其它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份额的大小, 以及其他投资方持有表决权的分散程度;投资方和其他投资方持有的被投资方的潜在表决权, 如可转换公司债券、可执行认股权证等;其它合同安排产生的权利;被投资方以往的表决权行使情况等其它相关事实和情况。

第八, 当表决权不能对被投资方的回报产生重大影响时, 如仅与被投资方的日常行政管理活动有关, 并且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由合同安排所决定, 投资方需要评估这些合同安排, 以评价其享有的权利是否足够使其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第九, 某些情况下, 投资方可能难以判断其享有的权利是否足以使其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方应当考虑其具有实际能力以单方面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证据, 从而判断其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投资方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事项。

投资方能否任命或批准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投资方能否出于其自身利益决定或否决被投资方的重大交易;投资方能否掌控被投资方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成员的任命程序, 或者从其它表决权持有人手中获得代理权;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或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中的多数成员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之间存在某种特殊关系的, 在评价投资方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 应当适当考虑这种特殊关系的影响。特殊关系通常包括: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是投资方的现任或前任职工、被投资方的经营依赖于投资方、被投资方活动的重大部分有投资方参与其中或者是以投资方的名义进行、投资方自被投资方承担可变回报的风险或享有可变回报的收益远超过其持有的表决权或其他类似权利的比例等。

第十, 投资方自被投资方取得的回报可能会随着被投资方业绩而变动的, 视为享有可变回报。投资方应当基于合同安排的实质而非回报的法律形式对回报的可变性进行评价。

三、确定控制需要考虑的其他方面的差异

旧准则规定, 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 应当考虑企业和其他企业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

新准则规定:

其一, 投资方在判断是否控制被投资方时, 应当确定其自身是以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的身份行使决策权, 在其这方拥有决策权的情况下, 还需要确定其它方是否以其代理人的身份代为行使决策权。代理人仅代表主要责任人行使决策权, 不控制被投资方。投资方将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决策权委托给代理人的, 应当将该决策权视为自身直接持有。

其二, 在确定决策者是否为代理人时, 应当综合考虑该决策者与被投资方以及其它投资方之间的关系。存在单独一方拥有实质性权利可以无条件罢免决策者的, 该决策者为代理人;除此以外的情况下, 应当综合考虑决策者对被投资方的决策权范围、其它方享有的实质性权利、决策者的薪酬水平、决策者因持有被投资方中的其它权益所承担可变回报的风险等相关因素进行判断。

其三, 投资方通常应当对是否控制被投资方整体进行判断。但极个别情况下, 有确凿证据表明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并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 投资方应当将被投资方的一部分 (以下简称“该部分”) 视为被投资方可分割的部分 (单独主体) , 进而判断是否控制该部分 (单独主体) 。

该部分的资产是偿付该部分负债或该部分其它权益的唯一来源, 不能用于偿还该部分以外的被投资方的其他负债;除与该部分相关的各方外, 其它方不享有与该部分资产相关的权利, 也不享有与该部分资产剩余现金流量相关的权利。

四、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主体差异

旧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未明确母公司所控制的其他单独主体是否应纳入合并范围, 也未区分母公司是否系投资性主体而确定合并范围。新准则明确规定, 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 (包括母公司所控制的单独主体) 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另外新准则还规定, 如果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 则母公司应当仅将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 (如有) 纳入合并范围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其它子公司不应当予以合并, 母公司对其它子公司的投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当母公司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 该母公司属于投资性主体。该公司是以向投资者提供投资管理服务为目的, 从一个或多个投资者处获取资金;该公司的唯一经营目的, 是通过资本增值、投资收益或两者兼有而让投资者获得回报;该公司按照公允价值对几乎所有投资的业绩进行考量和评价。投资性主体的母公司本身不是投资性主体, 则应当将其控制的全部主体, 包括那些通过投资性主体所间接控制的主体, 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摘要:2014年2月17日, 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该准则于2014年7月1日起执行, 同时废止了2006年2月15日下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在合并范围、合并程序、合并财务报表方面都与2006年版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均有所不同, 尤其在合并范围方面, 比之前重新定义了控制的含义, 并明确了实质性权利的含义以及拥有权力的情况, 本文主要阐述新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合并范围差异。

关键词:合并范围,实质性权利,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财务部的职责范围 篇6

摘 要 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是当今会计界的难题之一,而合理地确定合并范围是正确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提。确定合理的合并范围,可以减少利润操纵的空间,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和可比性,改善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

关键词 控制 合并理论 合并范围 合并财务报表

一、合并范围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企业的联合,或者一个企业通过购买权益性证券、资产、签订协议,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另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权的行为。企业合并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可以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方式。

(二)合并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母公司,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或主体,下同)。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一)合并资产负债表;(二)合并利润表;(三)合并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四)合并现金流量表;(五)附注。

(三)合并范围

合并范围一般是指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编报的子公司的范围。确认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明确哪些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应包括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范围内,哪些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被排除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范围外。

二、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界定的前提——合并理论

合并范围的界定取决于集团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的合并理论。因为不同的合并理论所认定的集团内各成员公司的关系不同,同一家成员公司可能在一种理论下属于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需要纳入合并范围,但在另一种理论下可能不需要纳入集团合并范围。目前主流的合并理论有实体理论、所有权理论和母公司理论三种。

(一)合并理论对合并范围的影响

实体理论将企业集团所有股东同等看待,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集团的全貌。因此,实体理论以实质性控制为基础,即投资主体只要有能力统驭被投资主体的决策,就对其有控制权,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不必以取得法定上的权力作为控制的基础。

所有权理论运用比例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只反映母公司拥有而非控制的资源。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控制的实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意味着母公司有能力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而不仅仅是所拥有的资产),有能力统驭子公司的經营决策和财务决策,所有权理论忽略了这种财务杠杆作用。

母公司理论以法定控制权为基础,认为控制权通常是以持有被投资主体半数以上表决权而取得的,也可以通过使一个主体(子公司)处于另一主体(母公司)的法定支配下的控制协议而实现。当一个主体处于另一主体的法定支配下,母公司可以完全控制子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应该将其纳入合并范围。因此,母公司理论通常以法定控制为基础、以持有半数以上表决权为标准来确定合并范围。

(二)目前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选择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指出“母公司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当作为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列示”;“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应当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上述规定表明我国现行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依据已定位为实体理论。新会计准则采用以实体理论为基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三、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界定的标准——控制权

合并范围界定的标准是指在某一种合并理论指导下判断集团内企业是否纳入合并的依据。集团内企业只有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时才可纳入合并范围,因此控制权是确定合并范围的核心标准。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把控制定义为:“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一)“控制”的数量标准确定

新准则中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同时还规定:“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应当考虑企业和其他企业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

新准则对合并范围以拥有的表决权是否过半数为判断的依据和标准,并明确了这种拥有包括直接拥有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两种情况。

(二)“控制”的质量标准确定

所谓质量标准是指在不满足数量标准的情况下可能存在的控制权确定。

新准则中规定:“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视为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1.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2.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决策;3.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4.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

(三)不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根据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判断“控制”的存在是界定子公司属性的关键性条件,但是以上标准只是界定合并范围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换言之,纳入合并范围的一定是子公司,即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但是并非所有因控制关系而界定的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这种虽存在控制关系但不纳入合并范围的特殊情况,往往是由于母公司所实施的控制权是暂时的或受到限制等原因造成的。

新准则中未对不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进行单独界定。但是,新准则中规定“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并且还规定“将母公司的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四、新准则中有关合并范围的规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目前,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有关合并范围的规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地探索和改进,而且,随着并购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接轨,合并范围存在的问题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复杂持股合并的问题

如前面“‘控制’的数量标准确定”中提到的“间接拥有”,在新准则中没有就如何计算间接拥有比例的方法做出明确的规范性说明,由此容易造成对于同一持股关系的合并业务会因为不同的会计人员不同理解而做出不同的合并处理,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导致最后提供的合并会计信息不同。

对间接拥有的表决权如何计算,实务中存在两种不同计算方式,即“加法原则”与“乘法原则”。第一种方法是企业通过对中间企业的控制,也能够实质上拥有并控制第三方企业的表决权资本。第二种方法是,一个企业通过中间企业而间接拥有第三方企业的表决权,按该企业拥有的该第三方企业表决权资本的比例乘积计算得出。很显然,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对同一投资关系是否拥有过半数表决权,产生不同的结论,从而直接影响合并范围。

实际上,由于乘法原则得出的实际持股比例体现的是拥有子公司净资产的比例,比加法原则的结果更为科学合理,所以建议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乘法原则来计算母公司对“间接拥有”的孙公司持股比例。但是,由于加法原则更能真实的反映实质性控制,因此,在确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时建议采用加法原则计算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公司的表决权资本数。

(二)实质控制存在与否的判断标准不明确

新准则中只是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并且列举了母公司虽然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却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的四种情况。但是,新准则并未给出在会计实务中应如何判断实质控制是否存在的标准。例如,当前股权分散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企业即使不满足拥有多数表决权或者准则中所列示的四种情况,但仍然实质上控制着被投资企业。所以建议完善准则中关于实质控制的判断标准,以期更好地指导有关合并范围的实务操作。

(三)关于暂时性控制的问题

新準则强调以控制为标准界定合并范围,但对暂时控制并未明确说明。由于有关时间规定比较含糊,缺乏操作性,按照这条规定,上市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可能以暂时控制而非实质控制为借口,不进行并表,这样无法反映企业集团真实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留下利润操纵的空间。

因此建议明确“暂时控制”的含义,可将其界定为短期投资,明确与企业会计准则概念一致,即通常是易于变现、持有时间短、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的投资,可规定期限为“一年内”,并且应该注重未予合并的证据。

(四)非营利性组织是否纳入合并范围的问题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很大的比重。在我国这种大环境之下,公有制企业控制非营利性组织的背后往往有各级政府的左右,这就使得非营利性组织与控制其的公有制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很可能成为这些地方政府或公有制企业操纵的工具。此外,一些非营利性组织逐步脱离财政核算体系,提倡自给自足,自己搞创收,甚至投资办企业。

因此建议在准则中规范非营利性组织的合并问题,如果企业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能够实施有效的控制,或者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从事盈利活动,则应该纳入合并范围,并且在报表附注中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张文贤.高级财务会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3.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李昂.合并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与分析.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73.

[4]张哲.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9.12.

[5]刘文辉.实体理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选择.商业会计.2006(02):9-10.

[6]杨绮.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1:18.

财务部人员的职责 篇7

负责财务内外部项目(包括业务新流程及财务部内部项目)周期过程中的计划、组织、跟踪、执行等管理工作;

3、能够与业务部门有效沟通,充分理解整合业务需求与流程,充分考虑财务部门需求与风险,解决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4、负责编制项目计划,识别并控制项目风险,有效控制项目开发过程和项目质量;

5、负责推进系统测试与验收工作;

6、负责项目各阶段的报告,跟踪项目投产后运行情况;

7、熟悉各类财务系统。

企业的首要职责 篇8

那么,企业的职责是什么?企业的首要职责是什么?

企业的首要职责是赢利,是安排就业,是遵循国家法规纳税,是为客户提供服务与产品,是实现股东回报,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林林总总。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接受采访中说:“企业的职责很多,但首要职责是实现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

稻盛和夫与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被誉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被称圣的人很少,有生之年被称为圣的,更是凤毛麟角。

稻盛和夫一手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Kyocera与第二电电KDDI。2010年2月1日,稻盛和夫先生出任破产重建的日航董事长,上任一年便率领日航从上年度巨亏2600亿日元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并以1884亿日元利润成为全球赢利最高的航空公司,再次力挽狂澜,开启了第三家世界500强新篇章。2011年,尽管遭受日本大地震影响严重,导入经营哲学与阿米巴经营的日航盈利再创新高,达到2049亿日元。2012年9月19日,日航在东京证券交易所重新上市,融资规模位列全球市场榜眼(6483亿日元,约合84.2亿美元,仅次于5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互联网企业Facebook)。2012年,日航赢利近2000亿日元(约26亿美元),继续领跑全球航空业。

稻盛和夫的成就是他经营理念的产物。京瓷的经营理念“实现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这既是他个人的追求,也是他所在企业三个世界500强的追求。

2010年1月19日,日航宣告破产。应当时日本鸠山首相邀请,稻盛和夫先生出任日航董事长,在宣布接手日航时,他直白地说:“我是为日航员工的幸福而来。”

面对记者关于日航庞大的人员是不是包袱时,他说:“这当然不是包袱,在自己公司里充分地珍视员工,员工就会感动,就会更努力地工作,公司的付出肯定会得到回报。但在西方的经济学中,认为人是成本,与物品一样,应该尽可能廉价地使用。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实现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是企业经营的真正原点、出发点。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了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语)。”

我们做企业,难道不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吗?

赢利、就业、纳税、服务、环保——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均需建立在员工“满意与幸福”的基础上。

员工与顾客,只会走进有笑声的企业。如果员工不满意,没有幸福感,他怎么可能表现出良好的状态?他又怎么可能生产出好的产品,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

没有好产品,客户不满意,企业的所有战略、管理等,自然成了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昔日手机巨头诺基亚,曾经有句传播语:科技,以人为本。实际上,经营,也需要以人为本的。

对于视员工为企业成本的企业来说,可以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优秀的人才,工资再高,都是免费的。”

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本,企业的竞争,关健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员工是企业的根本。

没有员工的发展,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企业不能留住人才,企业也就不存在了。企业之“企”,由“人”和“止”构成,意即人才停留下来,于是成为企业。古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也需要“营盘”里面有“兵”。

既然员工是企业的根本,那么,员工第一,无关道德,关乎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认为:走进商店,倾听同事们的建议,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参与,我们最好的想法都来自店员和上货工人。

员工第一,不是口号,重在实践。

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一次,松下幸之助问他的人事部经理:“松下公司是经营什么的企业?”

人事部经理自豪地回答:“公司是经营电器的,松下电器已誉满全球。”

松下幸之助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的企业是经营人才的,只是兼做家用电器罢了。”

员工第一,松下幸之助不只停留在口头上,他开创了一系列对日企产生长远影响的经营方式,如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他还率先推行周休二日制,不断提高员工工资收入,规定普通工人“35岁能够有自己的房子”,赠给职工私人财产1亿日元。他曾下令说:决不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

在国内,也有企业践行“员工第一,追求幸福”,并且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海底捞倡导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为员工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和亲情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员工价值。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电视电话一应俱全,还可以免费上网。公司还雇人给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公司给员工租房的标准是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海底捞不仅照顾员工的子女,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海底捞鼓励夫妻同时在海底捞工作,而且提供有公司补贴的夫妻房。

给员工带来幸福,是海底捞发展的动力,在《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中,王石写了篇序言《幸福成就海底捞》,张维迎写的序言题目则是《他人幸福,自己幸福》。

员工第一,表现形式不一。如果说海底捞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最底层劳动者——农民工当作“人”来对待,那么德胜洋楼的成功则是把农民工当作绅士来看待。德胜不允许员工带病上班,上班不打卡,员工报销不需要领导签字,充分信任员工。每年德胜洋楼都会在苏州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召开年会,邀请全体员工参与。酒店经理见了,不免赞叹:“民工的面孔,绅士的风度。”

上一篇:初中平安夜作文下一篇:水彩笔的自述优秀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