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共10篇)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篇1

反思一:注重转变角色,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一个重点是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如引导学生体验玩绳,教师示范简单的玩绳方法,然后提出精彩的玩绳方法来自大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教师则巡回观察、指导、鼓励、帮助,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完成动作。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互评、表演评比的形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使整堂课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开始的示范,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引导,提出“要求”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学生则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自主的探究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创新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只有我们体育教师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才能使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反思二:注重器材的一材多用,发挥体育资源的多功能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下,体育器材的作用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辅助教具,如看到垫子就要练习滚翻,看到垒球就要练习投掷等,而新课标提出要利用和开发器材资源,来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发挥创新精神,合理利用和开发体育资源。一次课中,我合理地利用和发挥器材的多功能性,确立以绳子为中心,提出明确的练习目标,突出“玩”字,让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绳子而进行,从而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身心协调发展。从玩绳器材创编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玩绳可以一组一条绳子,也可以两条,甚至可以每人一条。不同数量的绳子,都可以玩出不同的水平。同样在其他常见的器材中,只要加以开发,也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如垫子,我们可以开发出推小车、作为跳跃的障碍高度等;如垒球,我们可以踢、可以抛、可以滚、可以换物跳等。

只要体育教师善于开发和利用器材,以学生的需要和实践为出发点,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焕发出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反思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体验成功的优越性

让每位学生都能乐学、爱学,对体育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是体育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本课一开始,教师设置玩绳情境,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愉快和好奇的心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玩绳的展示设计中,教师要求把最佳的方法展示和评比,并把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练习和大家一起练习、一起分享,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无形中告诉学生:只要付出,必定会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始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让成功的喜悦传遍体育课堂。

反思四:关注个体差异,突出合作探究的实效性

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爱好、能力、个性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实施,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本案例由于在分组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只求自由分组,形成好的小组,各方面都突出,差的小组什么都不行,就出现学生课后要求换组的想法。如果不加以改善,久而久之,在课堂中将无法融体,使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自卑感,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在课后的调查中,85%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自由组合与教师调配相结合的分组最佳。这样,既可以与自己要好的伙伴分成一组,又可以使各小组能力、水平都差不多,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在这样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中更应关注相对而言能力较弱的小组,让他们在教师的关注下,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五:关注技能教学的过程和评价,突出教学的层次性

在确定运动技能领域各水平段的具体教材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接受能力。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就更应注重学生的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然而,“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并不是说对于运动技能的教学的过程就可以非常笼统,应循序渐进,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有效地抓住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激励学生学好运动技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教师应对技能动作在不破坏核心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分解,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练,进而体会和形成对动作的分解及整体概念。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3个班的149名护生, 其中男生6人, 女生143人。

1.2 方法

根据我省护理专业技能抽考的评分标准, 在完成手术室基本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及操作练习后, 分别对3个班护生进行手术室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护生在考核中的失分情况见表1。

2 常见问题

2.1 护理评估方面的不足

不够重视, 流于形式。如:无菌物品、容器的有效期没有检查, 手套型号不对等。

2.2 护理操作实施方面的不足

操作程序不熟悉:表现为部分护生操作时不能按操作顺序进行或操作不连贯、遗漏操作环节、颠倒顺序等, 如刷手顺序颠倒, 指缝不刷;穿手术衣时衣服腰带及下摆拖地, 手接触衣服外表面和跨越无菌区;与巡回护士配合欠佳;戴无菌手套时手套内外两面互相接触。

2.3 其他方面的不足

2.3.1 心理素质较差

表现为部分护生操作考核时比较紧张, 讲话语无伦次, 操作时手发抖。

2.3.2 应变能力不强

表现为部分护生考核中不够灵活, 发生意外时 (如出现夹取毛巾、碘纱布时掉地, 穿手术衣时被污染或掉地, 戴手套时手套污染或破损等) 不能及时处理。

3 教学反思

根据护生在考核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笔者对手术室基本技能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总结, 以促进手术室护理操作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3.1 加强无菌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强调、指出违反无菌原则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后果, 增强护生的无菌观念, 并结合护生在考核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使护生养成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的习惯。

3.2 加强实训

教师在进行手术室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也应注重课后练习的指导, 开放实训室, 让护生相互学习、相互协作, 强化训练, 掌握操作重点。增强护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相互协作的能力。增加护生对操作规范的重视程度, 增强护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效果[1]。

3.3 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护生毕业后面对的是病人, 如果心理素质较差, 就无法适应工作, 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因此, 教师应加强护生心理素质的培养[2], 对心理素质较差的护生多给予练习、操作的机会, 布置作业、开放实训室, 让护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操作训练, 树立自信心, 增强心理素质。

3.4 加强沟通协作能力

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协作性, 需护理人员紧密配合, 共同完成。任何一方配合不好, 都会影响手术质量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 在平时手术室基本技能操作练习中, 应加强护生之间的配合, 强调配合的意义、目的, 让护生之间互换角色练习, 体会不同角色的感受, 增强团结协作能力[3]。

3.5 加强随机应变能力

在操作中如出现手术衣碰到其他物品、无菌手套破损、无菌物品掉落在地等意外情况时, 许多护生不知所措, 慌乱地继续进行下面的操作, 导致考核成绩低。在操作训练时, 教师要注意培养护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使护生在考核时能及时处理意外情况, 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综上所述, 针对护生在手术室基本技能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 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 以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护生的动手能力, 使其能尽早适应未来的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桂芳, 王登芹.手术学实验室教学改革的研究[J].医学信息, 2010 (1) :27-29.

[2]廉萍.浅谈提高外科手术学教学质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3) :72-74.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师;操作技能;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7–002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鼓励教师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并为苏州市级的复赛作准备,常熟市举办了“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选拔赛”,笔者全程参与了赛事的设计、组织、考查、评比等工作。纵观整个比赛过程,虽然参赛教师都是各校所推选出的化学实验技能较强的教师,但在比赛中发现不少教师从基本操作技能到实验习惯都存在着种种问题,反映出当前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应试化”倾向。

1 实验操作比赛简介

本次比赛所涉及实验均为初中化学基础实验或常见实验,内容为“氧气的制取及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和“溶液的鉴别实验”。四个实验分成四组,每组实验桌上预先准备好相应的实验用品和考签,每组比赛用时20分钟,选手按抽签号找到指定的实验桌后同时开始操作,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考签内容完成相关操作和器材的清洗、整理及复原。每组实验结束,中间有5分钟时间四组选手同时进行轮换,直至每组选手都做完四组实验,40位选手分成先后两个批次进行了操作比赛。

本次比赛为了全面而详实地记录、评估选手的操作技能,每组实验都按操作步骤制订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和评分表,当进行到一些关键的操作及现象时,在考签上还要求选手必须提示评委观察。组织方特邀了常熟市初中化学中心组的8位老师作为评委,这保证了每组中有2位固定的评委全程给选手记录打分,赛后将评分表汇总,每个选手的四组实验得分相加即得到选手总分。

2 主要问题及分析

通过反思比赛过程和赛后对评分表中的每个操作项目的汇总和统计,发现教师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基本技能掌握不够全面

实验基本操作是初中化学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作为启蒙人,化学教师理应具有全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但分析教师操作,却可以明显感觉到技能层面的欠缺,在装配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次比赛特意提供了一根未经熔圆的短直角导管,在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40位参赛教师都没有想到利用酒精灯给小口径导管口进行熔圆,而是直接将导管插入橡皮塞,锋利的管口切入孔中很难穿过,在现场提供小圆锉可充分扩大橡皮塞双孔的情况下,仍有2位参赛教师将导管压断而割破手掌。组装好气体发生装置后,有32位教师将凡士林涂抹在橡皮塞外部双孔处,殊不知反应时瓶内气压大,产生的气体极易冲掉涂抹在外部的凡士林而起不到任何封堵的作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图1所示),有19位教师直接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后向长颈漏斗内注水,期望出现漏斗内液面不下降的现象以证明气密性良好,却发现气泡从漏斗内不断冒出,导致液面不断下降的窘境。而实验能力较强的教师则是先加水至漏斗下端形成液封,再用弹簧夹夹住橡胶导管,而后向漏斗内注水,来快速而方便的检验气密性。

从这些结果看出,教师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往往依赖实验员,拿现成的装置做实验,导致在实验准备阶段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技能掌握不够全面。

2.2 实验技能水平不高

比赛中也发现不少教师实验技能的掌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对操作背后的要求缺乏思考,操作时做与思脱节,导致了实验错误或失败,这集中反映在对药品的取用量上。

制取氧气时,需收集2瓶氧气,有7位教师取用高锰酸钾用量过少,导致在收集一瓶气体后需重新组装仪器、制取和收集氧气,影响了后续实验的时间。蒸发中和后的溶液时,15位教师未审清题意只需量取10 mL液体蒸发,而误把液体全部蒸发,使得蒸发用时过多。溶液鉴别实验中,6位教师在试管中加入液体的量远远超过了1~2 mL,使得向这些试管中滴入液体时现象反而不明显了。如试管中加入了过多的碳酸钠溶液,滴入数滴稀盐酸几乎看不到有明显的气泡产生。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用量的多少不仅决定了生成物的多少及种类,同时也决定了反应的现象及时间,比赛中教师缺乏对药品用量的准确把握,导致了实验的失败。反映出教师在平时做这些实验时缺乏思考与研究,疏于学习,使自己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

2.3 实验习惯有待改善

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础,教师在平时实验操作中应做到规范有序,才能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但比赛中暴露出一些教师重过程轻细节等不良实验习惯。

如“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中,取10 mL中和后的溶液进行蒸发,有19位教师在使用量筒量取中和后的溶液时,竟然发现溶液在量筒中变红,究其原因竟是之前操作中量筒量取过氢氧化钠溶液后未及时清洗。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时,15位教师在蘸取不同溶液之前未用洗瓶冲洗玻璃棒,全然意识不到会使溶液受到污染,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胶头滴管的使用上,4位教师在吸取不同溶液之前未清洗滴管,吸取了溶液的胶头滴管则在6位教师手中出现了平放或倒置。中和滴定实验中,13位教师滴加液体时液滴连成了线,这样操作很容易出现液体滴加过量导致中和滴定失败。这反映出教师在平时做这些实验时随意性较大,不注意细节,操作时图方便、省事,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教师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应试化”的倾向。

以上仅列举了在此次实验技能比赛中失误人数较多的操作项目,实际有错误的操作项目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原因笔者不再列举。

3 反思及建议

新课改进行了将近十年,但“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依旧大行其道,通过笔者与化学教师平时的接触和了解,不少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做实验费时又费力,故而课堂上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的现象相当突出。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日益普及,初中化学教师在繁重教学任务的驱使下,经常利用课件播放视频来代替实验,自身实验经历少,更无时间去研究,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丧失了动手操作的有利时机[1]。如何改变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培训提高实验技能

据笔者了解目前苏州各区市都很重视实验教学,也冀望于通过组织各科教师实验操作比赛来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但是除了对选拔出的参赛教师进行了培训外,对于广大一线教师从实验操作层面的集中培训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针对目前化学教师技能现状,要想迅速提升教师化学实验技能,首先要重视对一线教师的实验操作培训,聘请实验方面的大学教师或实验技术能手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或选派教师到高校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熟练掌握教材中每个实验的操作要领和操作规范,并亲自动手去做一做,对每一实验操作步骤都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其作用和可能结果。同时,教师在课堂做演示实验时也应当规范操作,使学生能够通过化学实验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成功和乐趣,形成尊重事实,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2]。

3.2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式引领着教学价值观[3]。化学课堂有着自身的特征,那就是化学实验既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又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应该成为化学教师特有的素质。假如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实验教学和教师操作能力的评价,那么定会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也会促进优质、有效的课堂的建构和优化。

3.3 重视课前实验的准备与参与

作为化学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要动手做实验,课前更要动手去准备实验。一些教师常常提着实验员准备好的或其他教师用过的仪器和药品就直接进教室,但是往往会在课堂上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实验失败等意外情况。其实化学实验异于其他学科实验,就是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像药品的浓度、量的多少、存放时间的长短、温度、颗粒大小,所用仪器的形状、大小,甚至仪器的密闭性是否良好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成败。所以教师只有在平时主动参与准备实验并在课前预做实验,才能及早地分析、查找和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课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同时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也无形地提高了教师自身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退化而导致实验教学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该引起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从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入手,优化实验教学,从而不断地提升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化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栢品良.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化学教育,2010,(9):67~68.

[2]陈献忠.当前科学教师化学实验技能的问题与建议[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25(2):23~24.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篇4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含义,听、说、和读的技能与写的技能培养有什么联系?(11月教学反思)。

听:听是识别和理解别人说话的能力。听的言语活动是机械地、被动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听是最基本的形式,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这些基本能力与写诗分不开的,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其次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在语言学习中,听是吸收和巩固语言及培养说、读、写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说:说是在听的基础发展起来的,说的技能大致包括语音语调正确、词汇运用合理贴切、语句结构符合表达习惯、言语反应和应变能力敏捷及语言表达简练等因素。

读: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这一过程包括识别和释义两部分:识别是理解单词的意思、句法结构和语句之间系;释义是运用有关主题、文章的语境等非语言知识对上述信息进行处理,复原文章的意义,教学反思《听、说、和读的技能与写的技能培养有什么联系?(11月教学反思)》。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能力。

写:英语中的写作就是学生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用英文影响别人的过程。具体可分成:造句—看图说话—写情景—写段—写作文,由易到难地进行练习。

听、说、读、写训练基本同步、相互结合。听与读相结合,这个过程是把听到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变成输出信息;听与写相结合,把听力理解与写作技能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把写作限制在特定情景中,使写作练习成为综合型交际性语言练习;说与写相结合,因为口语包含大量类似书面语的结构和措辞,可以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技能—写作做准备;读与写相结合,因为写的过程实际上模仿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模仿作者的遣词造句和篇章结构,阅读的文章多了,写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因此,可以说阅读也是模仿写作的行为。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篇5

机电工程部 王慧贞

电子技能实训项目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电子技能实训项目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电子技能实训项目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以下是我对一堂08级电子技能实训项目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具体如下:

(一)知识目标:掌握在电路板上进行元器件的插装、焊接以及拆焊的工艺要求;

(二)能力目标:(1)学会对常用元器件引线按工艺要求进行成形加工;(2)学会在电路板上按工艺要求对元器件进行插装与焊接。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不怕 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简要教学过程如下:

1、全班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5人。教师引入话题——想一想。学生在已经掌握焊接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焊接的工艺,插装与焊接电路板。小组学生可进行评价。

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本拘谨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上教学策略我运用的是“学生主体性教学”。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篇6

一、模块化教学可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中职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最主要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因此,对本专业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中级焊工技术人才。具体要求是通过对焊接专业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焊接技术,熟练掌握引弧、运条、收尾方法及各种位置的焊接要领,达到本行业中级技术工人应知应会的标准。为此,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模块化教学方案。模块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技能性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直观性与示范性教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删加,增加了一些实用性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最新技术成果,可在有限的技能实训课教学课时内最大化教学效果。

二、模块化教学遵循学生技能的形成规律

模块化教学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基本功训练阶段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操作规范,明确交、直流电焊机的使用及常见故障排除方法,学习引弧、运条、收尾方法,并掌握其操作要领。对此,模块化教学在此阶段可采取精讲―示范―分组指导练习―集中点评―生产综合训练―考核六步教学方法,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每一模块课题的掌握主要依赖于认知、分解、组合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1、认知

认知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动作的难度及要点,注意事项和安全事项。从指导教师的角度上看,认知过程包括讲解和演示两个环节,从学生角度上看则包括观察、记忆、实践三个环节。

2、分解

就是指导教师把焊接操作过程中的完整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动作让学生逐个练习巩固。例如:“平敷焊”技能操作技术可分解为:引弧动作练习,运条动作练习,焊缝的接头连接练习及焊缝收尾练习。

3、组合

组合是在完成分解动作基础上将整套操作动作的程序,通过反复练习发展巩固,逐步消除动作的牵强,紧张和错误,加深理解动作与动作,局部与整体,各动作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掌握动作的细节,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使学生较快的正确完成动作,形成技能操作条件反射式的连锁反应。

第二、综合训练阶段

本阶段是基本功的综合应用,也是学生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本阶段知识范围广,教学难度大。为此,在模块化教学中可把各种位置的焊接原理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其操作要领;在工艺上,以代表性强的平焊为突破口,重点训练,严格要求,力求熟练掌握;然后,逐步练习横焊、立焊、仰焊乃至固定管的焊接;最后,再把各种位置的焊接综合起来练习。同时,在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可进行相应的检测,建立“以赛促练,赛练结合”的竞争机制,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显著提高。

第三、强化技能训练阶段

本阶段是集中训练阶段,可结合三种类型的实习进行技能强化训练。一种是假期实习,节假日要求学生在家里或电焊门头实习,多观察、多请教、多动手。二是在校内进行规模化生产实习,可焊接防护窗、防盗门、焊接结构等。三是进行校外生产实习,在毕业前带领学生到工厂实习,拜企业工人为师,利用工厂先进设备,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大规模生产下的技能训练,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技全面发展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技术型劳动者。

以上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配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在训练中的针对性,目的性,遵循切合学生的认知掌握规律,有效的提高了焊接技能实训课的教学效果。

焊接专业技能实训课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进一步有效的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使技能实训课的教学与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是一种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方法,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有利于焊接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周至县职业教育中心

吴 鹏 军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篇7

关键词:认知学徒制,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有关知识和经验, 促进学生学习的定型化或接近自动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1], 主要包括导入、讲解、强化、提问、板书、结课等技能。这些技能包含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层面。理论知识往往仅与问题的表面特征联系在一起, 不能被直接用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所以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应通过实践进一步进行转化, 使师范生形成独立思考并处理教学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即实践能力。美国认知科学家科林斯和布朗提出的认知学徒制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 不仅重视实践性知识的挖掘, 同时对学生观察力、表达力、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

一、认知学徒制模式下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

(一) 教学过程

认知学徒制应用到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过程, 主要分为三个维度:顺序性、方法和社会性。

遵循认知学徒制的顺序性原则, 教学按照全局技能优于局部技能、复杂性和多样性递增的顺序展开。教学开始后, 可以先播放优秀视频案例, 让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全局性技能的应用有初步、全面的了解, 然后进行单一技能的讲授。这样的排序原则让学生在注意到某个领域的细节之前就建立一张概念图, 对整个活动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模型, 帮助他们理解正在执行的技能。

方法维度包括搭建脚手架、示范、清晰表达、反思和探索。从示范到反思环节, 需要教师搭建脚手架, 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在示范、讲解环节, 将教学技能的运用展示给学生。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后, 借助视频案例展示技能的实践操作, 让学生观看, 教师可以边展示视频, 边分析技能的运用;也可以先提出相关问题, 由学生思考并清晰表达教学技能的运用情况, 教师再给予相应地暗示、建议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对教学技能的观摩和模仿, 更重要的是挖掘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在清晰表达的环节, 学生必须将对技能的理解表达出来, 弄清楚技能的内容和实际应用。在对教学技能有了认识并产生自我想法后, 让学生付诸于实践。实践环节借助微格教学系统, 将学生讲课的过程录制下来。在重放录制的视频时, 教师和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 一起交流、反思, 发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不足。通过不断地实践、反思, 在逐渐掌握相关技能之后, 教师可拆除脚手架。脚手架和老师的指导逐渐淡出后, 学生的独立探究就会自然发生。从示范讲解到自主探索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技能训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得到逐步增强。

认知学徒制比较注重学生学习的社会性, 倡导构建学习共同体, 通过合作和竞争,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从而更好地掌握技能。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这种理念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网络平台中最基本的结构是教学内容和交流讨论模块。上传的视频案例, 包括示范讲解时使用的优秀视频案例和学生实践过程的视频案例;对案例中教学技能的使用配以文字分析, 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在讨论交流模块中, 学生可以就示范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可以对同伴在实践过程中的优缺点发表看法。在这个交流平台上, 每个人的实践过程都可以被上传, 进而形成竞争的氛围, 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学习他人的优点, 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认知学徒制运用于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优势

(一)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过程总是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2]。观察能力最可贵的品质是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在示范环节, 学生首先要观察教师教学技能运用的情况。视频案例播放时, 画面瞬息万变, 学生的观察不仅要注视, 而且要搜寻、比较、分析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运用, 并且批评地分析技能运用的恰当与否。最后通过和教师、同伴的交流, 提高观察能力, 使观察更具深刻性、灵活性、批评性、敏捷性和独创性。

(二) 充实学生的知识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主要存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 并且在复杂的教学情境和不确定性的教育对象面前, 实际教育行动往往是随机应变的, 支配其行动的实践知识也是不断变化的, 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完整加以解释。对此, 我们称之为隐性知识, 从认知学徒制的角度而言称为专家技能。运用认知学徒制, 通过示范、讲解及深入分析, 可以结合视频案例中的教学内容, 深入剖析教师为什么用、如何应用相关的技能, 以及哪些技能运用恰当与否, 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技能的实践性知识。这样, 学生不仅了解了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 而且深入地分析了技能的实际应用, 再通过清晰表达, 实践、反思和独立探究, 提高实践能力。

(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清晰表达是认知学徒制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无论是讲解还是讨论环节, 对技能的分析都要求学生能够清晰表达, 迫使学生必须认真听讲, 弄清学习内容, 有助于学生理解技能的知识并能迁移。经过清晰表达的锻炼, 学生还可以克服羞于表达的心理障碍, 养成敢于表达和善于表达的习惯, 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流畅性。

(四) 提高学生的反思探究能力

认知学徒制非常强调反思的作用。它要求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 教师对怎样反思加以必要的指导。实践后的反思, 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对技能理解方面的误区, 对专家技能挖掘的不足。通过视频回放, 还可以向其他同伴学习。学生专长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专家的支撑作用就会逐渐淡出, 学生便接管了学习, 建立了对学习的拥有权, 自主地进行探究;在认知学徒制的探究环节中, 学生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追踪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

(五)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认知学徒制模式注重学习的社会性。一同观看示范案例、接受教师指导、通过观察、实践、反思等活动, 产生个体的理解, 个体理解经过清晰表达上升为组织理解, 实现知识共享。同时, 实践共同体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竞争氛围, 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 学习者通过对比可以取长补短, 完善自我, 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 而且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的意识, 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

鉴于认知学徒制理论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具有的优势, 笔者在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课程中引入了认知学徒制模式。通过实践发现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及教师教学的技能水平。

三、认知学徒制运用于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反思

切的教学行为都发生在它所在的教学环境中, 大到社会发展, 小到教师、媒体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反思认知学徒制模式下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 课程设置、网络环境、视频资源、教师技能水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影响其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 课程设置

认知学徒制注重对实践性知识的挖掘,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一项技能的学习, 要通过教师示范、分析, 学生观察、清晰表达、实践和反思等诸多环节, 需要充足的课时。当前, 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目标偏重于学术性, 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 在本科师范生师范类课程共306课时中, 实践类课程为微格教学18课时, “三字”与书面表达18课时, 多媒体课件制作10课时, 共46课时。同时, 教材内容重视体系结构与概念, 而忽视对问题解决的设计。没有充足的课时保证, 则无法保证落实每个环节, 也就无法实现对实践性知识的挖掘, 学生实践及其他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认知学徒制优于其他方法的优势无法体现。

(二) 学生积极性

认知学徒制的示范、清晰表达、反思、实践和独立探究环节都需要学生发挥积极性, 主动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需要动力的。然而自1999年起,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连续的扩招造成了师范毕业生绝对数量的快速增加。另外, 2003年以来, 我国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 面向社会吸纳师资, 使得师资来源多元化, 从教不再是师范生独享的权利。1997年的小学入学高峰期之后, 学校入学人数总量大幅度减少, 教师总量超编的现象进一步突出[3]。所有这些造成了师范生就业率下降的趋势。同时, 很多师范生毕业后不愿从事教师这个行业, 不重视对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 缺乏学习动力。

(三) 教学资源

任何教学行为都要依托于教学资源。认知学徒制模式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视频分析。通过视频播放, 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现实践过程, 放大、缩小、加快或减慢实践画面的播放, 达到对技能运用的仔细分析, 从而更深层、更全面地挖掘教师驾驭课堂技能的经验。然而, 目前缺乏教师课堂技能讲解的完整视频资料, 相关教材没有配套视频资料, 有配套视频的, 其中的案例往往质量较低, 表现为画面质量差、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运用不充分等。网络视频资源中, 国家精品课程网的视频资源不允许下载, 局限于网络环境中使用, 并且视频播放对网络环境的要求较高。

认知学徒制同样重视学生学习的社会性, 提出创设学生学习共同体, 网络是最佳的平台。在认知学徒制模式下, 网络平台包括课程内容、视频案例、交流讨论等主要模块, 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比较高。目前青海师大校园网带宽不高, 学生网上学习、交流的条件不佳, 达不到对视频的深层挖掘和相互见交流讨论的预期目的。

(四) 教师教学技能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准教师入职的可操作性标准, 并且由于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原因, 大学教师课堂讲授对于教学技能的运用也不是十分重视。大学教师面对的是大学生, 学生认知发展处于抽象思维提高阶段。在大学, 更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所以相对于中小学教学而言, 对教师导入、提问、板书等课堂教学技能的运用要求不是很高, 达不到深入研究和熟练运用课堂教学技能的水平, 因此就无法更到位地教授和指导学生应用。

四、对策思考

可以看到, 认知学徒制运用在实际教学中, 效果受到客观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自身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 认知学徒制对学生掌握隐性的实践性知识及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确实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认知学徒制要想发挥它在技能学习方面的优势, 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首先, 应加强教师技能的掌握。在认知学徒制模式下, 教师不仅要熟练课堂教学技能的知识及应用, 而且要针对学习的内容和问题, 为学生提供思维过程的指导和示范, 让学生看到专家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 教师还要提出指向技能应用的关键问题, 启发和引导学生, 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即时的反馈。除了专门的课堂教学技能课程外, 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应注意对导入、提问、板书等课堂技能的运用, 让学生能够耳濡目染, 提高运用这些技能的意识和加强对这些技能运用的感性认识。

其次, 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教学赖以高质量开展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才能保证师范生课堂技能学习的良性发展。在认知学徒制中, 最关键的学习资源除了网络资源外, 还有就是教师课堂教学视频资源。而目前没有系统讲授课堂教学技能的视频, 精品课程中, 教师疏于对技能的应用, 且有时应用并不恰当。因此, 需要教师平时注意对视频资料的积累及分类。

另外, 师范院校应更加重视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大实践技能课程的课时,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应用认知学徒制模式, 克服其自身的局限性, 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昌友.微格教学与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7:61.

[2]徐海珍, 周四红.初中化学观察能力的结构构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2 (4) .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篇8

反思一:基础=附属?——如何解读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及地位

语文,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1]。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及阅读教学的基础地位、主要地位毋庸置疑。但纵观当前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高职院校,不约而同地对“基础”两字作出了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运用:阅读教学的课时一缩再缩,减至最低;学生的文本阅读时间、文本阅读质量大幅下降;阅读教学方法陈旧,阅读教学改革鲜有提及;阅读教学和专业学科教学相比,受重视程度明显低,甚至很难和同出一门的《应用文写作》相提并论……凡此种种,都反映出阅读教学在高职教学实践中仅仅处于附属地位。

事实上,“阅读仿佛一个个车站”[2],高职学生能在阅读中丰富个人的人生阅历,体味到别样的人生;而且,阅读是学生洗涤内在、叩问灵魂的过程,每个学生的心灵会因阅读而高贵,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是引导高职学生做人的基础。其次,高职阅读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些正是高职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备条件,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基础。当然,阅读教学中培养的这一系列能力同样是高职学生学习其他各科知识、掌握各种职业技能的前提,所以我们也常说,阅读教学是高职学生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如何解读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及地位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反思二:“四轻”“四重”——高职语文教师使用阅读教材面面观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教师、学生、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教师如何使用阅读教材,这直接关系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是提高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具体来看,高职语文教师使用阅读教材不当的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四种:

第一,轻整体重局部。教材,大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职语文阅读教材也不例外。以《电大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为例:这套教材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色,以必需、够用为度,分别对每一册、每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训练的重点(详见每一册“编写说明”和每一单元的“单元指要”)。同时又在每篇课文前穿插了“阅读提示”,在每一单元的结尾处安排了相应的“语文活动”。充分体现由面到点、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教材结构布局。但很多高职语文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教课文而教课文,忽略了对课文所在的单元教学重点和本册教学方向的兼顾,造成“轻整体重局部”的现象。

第二,轻独立重教参。由于高职院校对语文学科建设的忽视,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简则简,大都唯教参是从,少个人思考,少独立钻研。不可否认,教参是很多教师备课、教学时的得力助手。但其呈现出的内容毕竟是单一的、有限的,有时甚至是较陈旧的;同时一名语文教师如果长期依赖于教参的话,其对教材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都会逐步退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他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轻客观重主观。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阅读教材的取舍和阅读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考虑到课时安排较少的因素,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大都要经过不同程度的调整,这时,就经常会出现教师根据个人喜好,随意地对既定教材的篇目进行取舍的现象,基本上不再考虑到整套教材编排的特点和重点。以有些老教师为例,为了节约精力,他们往往更多选择自己以前教过的,或是资料较多的文章,导致不少具有时代性、独创性的文质兼美的文本材料被人为地舍弃了。同样,因为语文学科的不受重视,阅读教学进度的安排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课文教学顺序的孰先孰后,某篇课文课时的多或少,一学期阅读教学任务的重或轻,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落实,教师们常常缺少的是对阅读教学要求、阅读教材编排用意的推敲以及对科学理性精神的思考和追求。

第四,轻创新重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目前高职阅读教学还仅仅停留在最传统的形式和内容上。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是语文教师的安于现状心理,一是学校教研氛围不浓,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高职学校对语文等基础学科教学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事实上,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阅读教材使用的创新、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阅读技能的引进、阅读教学新理念的贯彻等等,都会让高职阅读教学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反思三:能读?会读?——高职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培养的缺失

高职学生阅读水平如何?他们能读书、会读书吗?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很可能将不少人问倒。从阅读习惯到阅读技能,高职学生真正掌握的少之又少。

先以“阅读习惯”为例。《电大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了两大方面:一方面要“在初中语文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读习惯”;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记诵名句、背诵名篇的习惯”。但现实不容乐观。高职学生或者缺少必要的引导,尚不能自主阅读;或者缺乏有效的激励,未能调动起他们对阅读的浓厚的兴趣;或者欠缺有力的督促,很难让学生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学积累。

再看“阅读技能”。它主要包括学生运用阅读方法、使用工具书、收集并处理信息资料三方面的能力。其中阅读方法有泛读、略读和精读三种。泛读,是指能从报纸、杂志和一般社科、技术资料中迅速找到所需要的内容。略读,是指能迅速把握文章中的主要内容。精读,则指能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中心、理解写作特点。目前,高职学生阅读技能培养的缺失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要求,但少系统安排。在高职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应掌握哪一种(或几种)阅读方法,培养怎样的阅读习惯、如何培养,怎样引导学生自如地使用工具书等等,都缺少统筹考虑。二是有方法,但实践中少交叉使用。三种阅读方法各有侧重,但高职阅读教学实践中往往较多地运用精读一法,帮助学生“吃精粮”“精吃粮”,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口味发生变化,粗粮的作用和尝试完全被忽视。三是有理论,但教学中少摸索探讨。阅读技能是个宽泛的概念,很多的操作方法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思考探究。简单的一种方法,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和练习,才能掌握其要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才会真正将其落到实处。

反思四:“学”“教”之间——当前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若干弊端

对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的看法 篇9

师范生是日后出来社会后教师的雏形,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通过学习科学的教学理论以及专业知识才能登上这三尺讲台。而师范生这个名词仅仅是出现在大学学府里面,作为预备教师的一员,在高校的学习中就要有针对的学习师范技能和专业知识。然而,在高校的学习当中,对于一名只是知道要当一名老师,而不知道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称职老师的师范生而言,技能这个词显得尤其重要。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针对于个人的科学学习,通过教授的指导以及自己的刻苦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相对而言,教师技能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行动指览,走起来会尤其的艰辛。

微格教学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而微格教学的形式可一般描述为一个缩减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的细分,可以让学员更容易掌握教学技能。在维格教学当中分了多个练习技能的板块,其中包括了板书技能,教学语言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等。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篇10

[关键词]专业技能比赛 中等职业学校 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127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是在国家制造业迅猛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尤其在当今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越发显得重要和弥足珍贵,做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是肩负使命,也是大势所趋。而专业技能比赛在大力倡导和举办中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教学与社会脱节的现实,要扭转这种困顿的局面,专业技能比赛就是很好的方式。专业技能比赛就是将所学专业知识拿来进行比赛,以此检验个人的真实能力,达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积极目的,是做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的中坚力量。文章主要就是围绕专业技能比赛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给专业技能教学提供参考和示范,使之得以优化

中等职业学校的书本知识并不是每年都在更新,甚至好多年都没有更新,专业技能教学仍是进行照本宣科式讲解,殊不知学生最终学到的技术已经过时。而通过专业技能比赛,教师就能知道专业技术的发展迹象和整个市场对专业的新型需求。因为专业技能比赛往往都是最前沿的技术比赛,可以从中得到参考,以专业技能比赛为示范,高瞻远瞩地进行教学,教的东西才能与时俱进,这种教学是最优化的教学也是有效果的教学。比如,在书本上的数控铣其生产自动化并不是很高,有些还需要进行手动操作才能完成,而最新的数控铣其自动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有些手动操作完全没有必要也不需要了,这些都可以从专业技能比赛中窥探出来,其影响是深远的也是积极的。

二、给专业技能教学指明方向和途径,目的更明确

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并不清楚该从何处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技术教导,因为知识面广,类型多样,难以把控。而通过专业技能比赛,教师就可以从中了解每一知识点的重点,每一专业的关键点,就可以找到方向和途径,在进行专业技能教学中就更有针对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学起来也更牢靠轻松,不然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还是无功而返。举个例子,在讲数控铣的时候,有很多的安全操作规范,大大小小讲起来显得非常繁杂,而通过专业技能比赛以后,就有了方向性,可以简明扼要归纳,即工作时需要穿好工作服和安全鞋,戴好安全帽和防护镜,开数控铣之前需要检查数控机床的每一个部件机构是否良好,各个按钮是否已经复位,机床在运行过程中不允许打开电气柜门,加工程序需要严格检查以后才可以进行操作运行,加工过程中禁止量活或是变速,当出现异常危险的情况可以按下“急停”按钮,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三、使专业技能教学更符合社会技术人才需求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新的产品,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做好教书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研究新产品,学习新产品的相关技能再将其传授给学生,这有些不切实际。而通过专业技能比赛,教师就可以轻松掌握该专业的最新知识,节约了大量时间,再用节约出来的时间去研究专业新知识和新技能,事半功倍,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更符合社会技术人才需求。例如,在讲解数控技术的数控车时,传统的数控车只是加工性能好,但如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数控车中也得以应用起来,所以现在的数控车不仅性能好,还可以保证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极高,这是计算机技术带来的革新改进。教师要将计算机知识融入数控车教学中,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最新知识,才更能符合社会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推动专业技能教学不断发展进步

如若没有专业技能比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还是原地踏步,将知识进行重复式教学,没有太多的变化意识。而当出现专业技能比赛后,教师就会在无形之中产生压力,学生在比赛中会更有动力。因为比赛关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要是没有跟上最新知识的步伐,好多教的东西在比赛中就不适用,学生在比赛中自然而然就知道了结果如何,而只有跟上步伐,不断推动专业技能教学发展进步,才可以适应专业技能比赛要求。

专业技能比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做好坚实后盾,随着专业技能的规范化、优越化和广泛化,它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越来越好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也会更加成熟。

上一篇:致班主任郭老师的一封信下一篇:手机销售技巧思路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