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难点问题(共8篇)
社区不仅要管好常住户籍人口,还要管理流动人口,加上中央、省、市、区驻塔一级单位九十多个,还有大量的二级单位、三级单位以及近几年商品房的热潮,租房、购房居住的人口也日益增多,社区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管理范围大、管理人口多,情况复杂等难点。
一是空挂户多。改制企业户口落到居
委会;蓝印户口多;农村人口为方便子女上学将户口迁往居委会,又居住在农村,有户无人,情况不明,人员不知去向,计生工作无从抓起,育龄妇女信息难于掌握。
二是流动人口登记、办证、验证、出生人口统计难。商品房有部分无物业管理,房屋售完,人住满(外来人购房),无人管理;有物业管理的小区没有建立协调机制,只管收物业费,不理计生工作;流动人口多,流动性大,一证管多证、综合治理、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唱了多年,尚未真正落实,工作仅靠计生部门来完成,没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三是房屋出租甚多,单位出租、改制企业闲房出租和居民出租都只管收钱,不管租房者是什么情况,也不配合计生部门的工作,有的甚至干预社区工作人员抓计生工作。公安部门在管理租房时也未将计划生育纳入管理范围。
四是社区干部无执法证,工作难开展。如在清理流动人口和统计人口出生、政策外生育调查取证等时候,被工作对象要求出示证件,因没有证件,又没强行措施,多数人不配合反而横加阻拦或根本不理,社区干部显得无能为力。
五是管理体制不顺,近几年中央、省、市、区驻塔单位计生工作划归社区管理后,各部门均未完全建立《育龄妇女信息卡》,也未启用月报告单,计生信息不完整,报表不准确、不及时;无固定的计生干部,今年这个管管,明年那个管管,业务根本不熟,没把计生工作当回事,安排了也不服从,有个别单位说“怎么下级管上级”,社区干部伤透了脑筋,用尽了心思想不出办法。
六是社区居委会有微机的没联网,有的社区还没有微机,给计生工作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不适应社区发展的要求。(如重名查询等工作,专干只能靠打电话联系,既费财又费心。)
七是社区工作经费难于保证。如会务费、宣传资料复印费(包括召开辖区单位开会,为辖区单位复印表格等)都是社区开支。社区计划生育经费没有财政保障。
一、关于劳动关系及其依法建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同劳动组织之间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主要是指劳动者同劳动组织之间, 因劳动而产生的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是一种生产关系, 是构成生产力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中, 具有不同的性质反映出不同的经济形态。而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 在世界各国往往又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 劳动关系一方面是所有经济活动或模式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具有经济属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 就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来讲, 它又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是一种政治关系, 具有阶级性和主观性。一定的劳动关系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社会关系都能产重大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劳动关系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我国《劳动法》的颁布和实施, 劳动合同制度已经在全国实行,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也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应该看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国有企业的内部劳动关系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国有企业员工身份的多样性又形成了劳动关系的多样性。同时, 随着企业用人自主权的独立, 劳动关系的调节由国家行为变成了企业行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 也由国家和职工, 变成了企业和职工, 职工的身份也由国家职工变为企业职工。对劳动关系的管理, 也由以往的行政化管理, 变为市场化、契约化的管理。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的行为不规范, 就很容易引发突发事件, 引起劳动关系的紧张, 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 企业要保持和谐的劳动关系, 就应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国家的劳动法规和政策, 依法签定管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健全劳动法规, 用法律来规范各种类型的劳动关系, 来调节各种情况下的劳动关系, 这是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的基本前提条件。
二、工会在建立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及如何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工会在推动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其一, 倡导和组织作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较为容易取得劳资双方的共识和反响, 这也为工会有效履行职能, 打造了一块有力的活动平台。工会积极倡导、并主动承担起具体组织者的责任, 对劳动关系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二, 沟通和协商作用。工会的介入, 使企业劳资双方有了平等对话的基础, 劳资双方沟通渠道变得更加畅通, 工会把协调劳动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各种关系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 这为协调劳动关系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劳动关系的问题上, 不仅职工需要工会, 经营者需要工会, 政府也需要工会。工会通过在正常组织制度内进行沟通和协调, 进而使劳资双方在让步和妥协中化解、缓和矛盾, 彼此间相互尊重、忍让、协商、协调、合作, 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从而达到“劳资两利”和“双赢”的目的。其三, 纽带和推进作用。工会在劳方和资方、上级工会与本企业之间也有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 沟通信息, 反映情况, 反映要求, 工会通过在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等形式, 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协约”, 使企业劳动关系通过平等协商, 达到改善劳动关系的共识, 并使劳资双方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双方权利和义务, 履行自己的职责, 共同保持和谐的劳动关系, 形成企业利益共同体。同时, 工会通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 对职工进行技术和岗位培训, 开展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等, 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并不断提高经营者对工会的信赖和依靠程度, 进而按照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有效机制目标, 以企业为载体, 以劳动关系为内容, 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这也是新时期工会组织的明智选择。
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它必须要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在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的过程中, 必须要以保障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其实质是要解决好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公平。权力和义务的不对等, 是造成劳动关系紧张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 研究和确定对等和公平的标准, 是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最关键和基本的任务。在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中, 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的身份和地位。一是由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二是由工会自身的性质和历史作用所决定的;三是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
工会组织不能再游离于职工群众之上, 不能游离于政党、政府、行政与职工之间, 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成为劳动关系中的当事人一方。在这个身份和地位上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实现“纽带”、“桥梁”作用, 来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上, 全面履行工会的四项社会职能。在全面履行工会四项社会职能的同时, 以签定集体合同和建立工资谈判协商制度入手, 突出维护职能, 和谐劳动关系, 既依法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 又协助企业强化管理, 促进企业发展。
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应从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依法签定集体合同, 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企业工会在负责起草集体合同文本时, 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并紧密结合本企业实际, 将工作时间、休假、劳动安全与卫生、女职工特殊保护、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等内容都在合同条款中逐一明确, 还要明确规定协商程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违约责任。集体合同正式签定后, 工会重在抓合同的履行。
2. 建立工资协商谈判机制, 随时调节劳动关系。
工资分配涉及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 也是最敏感、最容易发生争执的热点问题。因此, 企业工会应建立工资协商谈判机制。每当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时, 企业工会都及时与企业的经营者进行通报、协商, 相应提高本企业员工的工资待遇。通过建立协商谈判机制, 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 也使员工与经营者之间的一些工资纠纷及时得到缓解和处理。
3. 围绕生产这一中心开展竞赛活动,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工会在维权过程中, 应该深刻地认识到,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增加员工收入、提高员工福利的重要基础。因此, 工会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 也应十分重视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 引导员工积极投身生产中去, 为企业的发展与振兴多作贡献。这样, 就能使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企业得到健康发展;企业劳动关系得到合理协调, 工会作用得到发挥。
三、建立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途径
1. 坚持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这是建立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石。其标准应该包括经济、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内容, 要适应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要求。在坚持对等原则的同时, 还要做到平等和兼顾原则, 所谓平等是指劳动者与劳动组织在地位上完全平等, 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所谓兼顾原则, 一是要相互兼顾对方的利益, 二是要兼顾好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利益。
2. 要坚持效益和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公平不是指平均, 而是指公正, 要符合社会公正的要求, 如果企业经营者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高于广大职工的平均收入, 很难说是公平的。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的资产是国家的, 效益又是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 如果把效益换来的利益集中施实在经营者身上, 是不符合公正的原则。
3. 推进工会自身改革, 适应形势的发展。
我国工会自身改革已历经十余年, 几经波折, 步履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是身份问题不够明确。现在《劳动法》已明确规定了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并且还要代表职工同行政签订集体合同。这些都要求工会组织加速改革步伐,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此, 工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完善工会干部的知识结构, 应以劳动知识为主要内容, 比较全面地掌握劳动法学、劳动心理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生理学等内容, 以适应工会协调劳动关系问题的需要。
(2) 在干部制度上, 应逐步实现工会自管干部, 在组织制度上实现会员群众直接选举工会主席, 以便工会能够更好、更直接地反映和代表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3) 在活动方式和内容上, 做好服务工作, 围绕着劳动问题多开展一些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律咨询。让广大职工群众知法、懂法、守法, 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工会还应多开展劳动技能的培训, 同时, 及时解决由工资、福利、劳动条件等引起的劳动争议, 鼓励职工积极参与。
关键词:地质找矿;找矿重点;找矿难点;对策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找矿工作先后取得了较大成就,我国不仅地域十分辽阔,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分布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部分矿产资源在储量上也相对较大,所以矿产行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但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各类矿产资源供需关系上出现了较大矛盾,所以这便要求我国地质勘查单位要不断提高地质找矿工作,确保可以为我国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这样不仅可以让我国矿产企业抓住飞速发展这一机遇,同时也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生产领域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对各类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加,而地质找矿工作的整体效率及质量决定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在能源危机形势下各国都开始加强了地质找矿工作创新发展,对我国在新时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着紧密联系。现阶段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宜的新机制,这个新机制的形成可以基本满足我国社会各领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它自出现起便开始为全社会环境资源保障而服务,尤其是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很多现代科技衍生的新型找矿技术、设备正在不断的进行研究与应用,对促进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地质找矿工作的方法也在不断的进行改进与创新,很多地质找矿技术在发展中都在兼顾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向着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再者,地质找矿工作机制及技术手段的创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地质找矿工作格局与文化的稳定发展,对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找矿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3、我国地质找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体制、技术、方法、格局以及文化正在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但是这些现象只能在一些地质找矿工作的前沿单位中看到,并没有将其普及到各地区地质找矿工作中,很多发展较为落后的找矿单位,在地质找矿工作中依旧存在较多的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良性发展。
首先,现阶段地质找矿工作资金投入十分分散是一个普遍现象。地质找矿工作的顺利展开无法离开足够资金支撑,只有相对较为充足的资金才能确保地质找矿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也确保其工作效率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要求,而缺乏足够资金支持是国内很多找矿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便导致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突破创新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其次,现阶段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地质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多个共同协作,因此,地质找矿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只有通过对地质找矿工作人员的约束与激励,才能有效提高地质找矿工作的整体效率。地质找矿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基于国家发展的角度对地质找矿单位进行管理与监督,而当前地质找矿单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整体成果。
再者,地质找矿工作缺乏市场监督机制。地质找矿工作在开展中具有很高的风险系数,但是地质找矿工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很大,这也促使我国社会中出现了很多民间找矿单位,但是这些地质找矿单位的技术水平、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弊端,而且其在地質找矿工作开展中是以创造利益作为主要目标,这也是你管钱地质找矿市场中呈现公益找矿和商业找矿界限模糊现象的根本原因,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地质市场缺乏监督机制和监督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
最后,现阶段我国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创新人才十分匮乏。地质找矿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发展,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整体效率,但是部分单位在发展中只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严重忽略了创新型专业人才对促进地质找矿工作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限制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
4、促进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健康发展的策略
4.1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机制
为了确保地质找矿工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要将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机制作为核心内容,确保在其指导下使地质找矿工作想着现代化、市场化以及科技化方向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地质找矿工作中的核心目标,进而确保企业在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国际需要根据我国社会生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为其指明方向,确保地质找矿工作发展的主体是服务于社会生产领域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公益性质的找矿工作服务机制,将公益找矿和商业找矿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准确界定,严禁国内地质找矿市场中出现非法占有使用矿产权的事件,这对规范我国矿产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4.2完善地质找矿工作的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地质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足够的资金支持、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创新型人才,所以要求我国有关部门必须要将完善与地质找矿工作相配套的管理体系作为核心内容,只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加强对地质找矿工作的约束与管理,才能确保每地质找矿工作开展中不会存在非法操作的现象,这对提高找矿工作单位的整体素质及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地质找矿单位要通过建立激励制度与工资制度,来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加入到地质找矿队伍建设中,确保地质找矿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4.3拓宽地质找矿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了确保地质找矿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顺利开展,地质找矿单位在发展中要不断创新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并要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来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在“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来加强主动性,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相互合作来拓宽融资渠道,进而确保地质找矿工作开展中具备充足的资金储备,这样才能为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4.4加强监督并促进矿产市场化发展
地质找矿工作开展中存在市场混乱的问题,这便要在政府的引导下来促进矿业权市场化建设,要构建一个以国家主管部门为主导,并行使监督管理职责的全国统一矿业权交易市场,这一体系在构建中必须由国家矿业权交易中心市场,以及国土资源部授权的各地区联合性分市场组成,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加强监督管理来使市场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这对促进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结语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各领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在新时期应注重地质找矿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及创新发展,确保通过法规约束及制度管理来规范地质找矿工作的整体,只有针对地质找矿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地质找矿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培根,孔锐.地质找矿工作中的重点疑点问题探讨[J].资源与探讨.2010(1)
[2]姚艳华.浅析地质环境改变与全球地质灾害频发的联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1)
[3]白新碧.地质找矿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探讨[J].低碳世界.2014(6)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渐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逐步调整,各类复杂的矛盾日益显现,信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遇到许多纷繁复杂的棘手问题。如何做好当前的信访工作,解决好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的新矛盾、新问题,是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应该研究探讨的课题。
问题一:个别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抓信访太牵扯精力,一心扑在经济效益上,忽略了经济效益与信访工作的关系。二是认为上访群众多是“刁民”,对他们采取哄、拦、卡、压的办法,把自己的地位与职工地位对立起来。三是认为信访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事,由信访部门处理就行了,把自己与群众分割开来。四是认为信访部门是“救火队”、“挡箭牌”,有事时想到,无事时忘掉,平时看不到。
问题二:区域性的政策因素增加了信访工作的难度。一是个别政策的制订远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征求职工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造成了群众对企业的不满,给上级部门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二是对新政策出台后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见性不够、准备不足,造成企业被动、威信降低、形象受损。三是政策口径不
一、相互矛盾,造成操作困难,群众不满。四是执行政策不及时、不到位,损害了
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
问题三:群众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一是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基层组织和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二是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多多益善。三是信“闹”不信“理”,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有理无理占三分,不以政策为依据。
问题四:个别干部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群众不断上访。一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只重视抓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对群众的上访征兆臵若罔闻,既不及时报送信息,也不采取措施,把群众“逼”上上访之路。二是个别领导干部摆不正位子、放不下架子,遇到问题不主动与群众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从而激化了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对立。三是一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不实,态度不好,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不闻不问,以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综合上述难点,如何做好当前信访稳定工作,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一、提高认识,坚持群众路线,实现“三个转变”企业信访工作是直接为职工服务的工作,是企业联系职
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信访工作可以疏通和拓宽干群关系的渠道,使各级领导能够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发现和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可以改变各级干部对信访工作抱有“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信访工作的认识,增强群众观念,努力实现信访工作“三个转变”:
1、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信访工作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动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从而实现变群众上访反映问题为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拓宽信息渠道,了解民情民意,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把群众信访问题都看成是信访部门的事。只有各级组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
施到位、配合到位,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
二、端正思想,增强责任意识,强化“三种机制”
1、强化“领导责任机制”。领导是信访工作的主体,是群众信访的直接对象,是解决群众问题的主导。发挥领导在信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机制上加以保证,强化信访工作领导机制的基本要求是:领导重视信访工作不是一阵子重视,而是长期的重视;不是仅仅党政一把手或分管领导重视,而是领导班子整体重视;不是哪一级领导班子重视,而是各级领导班子层层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三落实、一追究”:一是落实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纳入考核内容和目标管理;二是落实领导干部制度责任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处理信访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及协调会议制度,及时发现、研究、协调和处理各种信访问题;三是落实领导干部包案责任制,定期排出重大疑难信访问题,由党政领导分工负责包案处理,对所包案件,领导干部要亲自挂帅,组织解决。建立追究领导责任制度,把以上三项责任制作为硬任务纳入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的考核,落实奖惩,对因工作失职导致发生恶性事件或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2、强化“分级负责机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是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则。对群众上访的问题,必须落实制度,分解到位,责任到人,逐级解决。各级要将信访工作纳入单位全年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督促检查,实行一票否决;做到信访工作与部门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比,做到年初有计划、季度有检查、年终有总结,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信访工作的有序运作。
3、强化“信访督导机制”。督导检查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有效的督导工作,使群众信访问题得以尽快解决,改变过去存在的信访问题决而不行、拖而不办、小事拖大、新户拖成老户的情况。
三、突出重点,围绕中心任务,抓好“三项工作”
1、构筑全方位信访工作格局。信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信访工作是全企业的共同职责,需要企业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首先,各级领导对信访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把预防、控制、化解群体性矛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本部门、本单位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妥善处理。其次,信访部门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主渠道作用,认真负责地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的处理工作。三是各部门、单位要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配合信访部门,认真及时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应由本部门、单位解决的问题,切实承担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职责。
2、加大宣传疏导工作的力度。一是要认真宣传国家《信访条例》和《治安处罚法》及有关信访政策法规,教育群众要依法有序上访,要让群众明白处理信访问题在基层而不是在上级、解决信访问题靠法规而不是靠领导。二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三是疏与堵相结合。对于一般性的群众上访,采取教育疏导的方法,以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对于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不良后果的上访,必须坚决批评制止,情节严重、影响较大的,可责成公安部门依法查处。运用疏堵相结合的办法,妥善的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加强党在非公经济领域的领导,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坚持在抓好组建党组织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和总结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发挥作用的经验,不断创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法途径,为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在企业党组织建设上,坚持扩张数量与提升质量并重,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按照非公企业规模,实施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党组织组建工作。一是坚持抓好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对尚未建立党组织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采取建立领导联系点、相关部门包保、落实工作责任制等措施,严格组建时限,使全省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并努力提高党组织单独组建率。二是对规模相对较大的8000多户非公企业(员工30—50人或员工不到30人,但营业收入超过100万的),采取机关干部下派到企业挂职,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推荐党员到非公企业就业,寻找和发现流动党员、“口袋党员”,培养和发展新党员等措施,不断壮大党的力量,为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力争三年内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三是对小型零散非公企业,采取依托工会、商会、协会、楼宇、市场建立党组织的办法,扩大组织覆盖。继续推行“党工组织跨企业设置、工会主席兼任党组织书记”的做法,在全省公开招聘联合工会主席兼任联合党组织书记500名,建立联合党组织500个,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基本覆盖全省小型非公企业。
二、在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上,坚持选派聘任与教育培训并重,进一步壮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力量
一是选好配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帮助非公企业选拔党性强、懂经营、善管理的党员中层干部兼任党组织书记。没有合适人选的,突破地域、行业、职业的限制,采取社会招聘的方式选聘党组织书记。业主是党员的,提倡担任党组织书记,力争到2009年底,企业业主兼任党组织书记的比例达到40%。二是加强对企业党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和完善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库,制定党务工作者后备干部培养计划。采取省、市(州)、县(市、区)分级负责、分批培训的办法,对非公企业党务干部进行大规模培训,组织他们到知名大学学习,请知名专家授课,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不断提高企业党务干部综合素质。三是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省里重点抓好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中选派的1000名企业联络员,联系和服务省里确定的1000户成长型非公企业。各市(州)、县(市、区)以后备干部、在职干部为主,以离退休、离岗党员干部为辅,逐步探索“社会化招聘、派遣式用工、契约化管理”的办法,建立专职的党群工作指导员队伍。
三、在党组织活动载体建设上,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并重,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在全省各市(州)进一步推广开展“新三会一课”活动,组织和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企业生产状况交流会,每半年举行一次员工思想状况分析会,不定期召开企业重大问题党员听证会,每月开展一次新技能、新工艺培训课,坚持开展提合理化建议、设立“党员先锋岗”、建立“党员责任区”、实施“党员承诺制”、“党员先锋工程”等富有成效的各项活动,促进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相互融合。同时,通过各级党组织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走访、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积极探索创新符合非公企业实际的党组织活动。计划从明年开始,在全省非公企业中开展争创“双服务、三促进”活动,即:服务企业、服务员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和谐稳定,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使企业党组织不断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扩大影响力。
四、在党建工作制度建设上,坚持建立健全与狠抓落实并重,切实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有针对性地着力落实好三项制度:一是进一步落实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推行“大党工委”领导体制,在全省各市(州)和县(市、区)普遍建立非公企业党工委,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格局。二是落实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非公企业联系点制度,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2户非公企业,指导和督促企业抓好党建工作。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重点非公企业包保责任,其中,全省各级组织部门包保200户非公企业,帮助企业搞好生产经营和党的建设,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探索实行非公企业管理与党务干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选择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试点,总结经验,研究出台具体实施意见,为党组织负责人进入企业领导班子,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五、在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上,坚持硬件建设与经费保障并重,切实发挥好阵地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调研报告 十四五 觃划
我市是处二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
期间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
增强人才服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二提高“十四五”区域
竞争能力和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十三五”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
推进人才强市戓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觃划为抓手,大力实
施XX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
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挃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印发了《关二
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X个中长期
人才觃划、X个人才队伍丏项觃划、X个重点领域人才觃划,形
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觃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觃划体系。建立了党
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挃
导。
(事)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亊创业环境。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人才市场条例》、《XX丏业技术人
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二进一步促进XX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
亊业发展的意见》、《关二加强XX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二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觃定》等X多项政策法觃文件,推劢了人才工作的觃范
化、制度化,劤力为各类人才干亊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劢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各级党委政
府主劢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
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
借劣XX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XX名、国
内外知名丏家XX名,全职引进博士XX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
校人才交流合作,与XX大学签署戓略合作协议,与XX大学签
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劢XX与X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
践XX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XX
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
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
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市党委政
府围绕优势特艱产业发展,启劢建设了XX产业“人才高地”。
创建了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
效应。大力实施面向X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
创业行劢、市丏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
立市科技创新团队X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X项,取得
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名,累计投入奖
劥丏项经费XX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
来,市组织XX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XX个职
业工种、XX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XX人、技师
XX人、高级技师XX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X万人、农业职业
技能人才XX万人、农业丏项技术人才XX万人。实施XX、XX等
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丏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戒国
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丏业技术人才的素
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一
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
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
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劢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
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事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
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
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规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
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
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二人才发展的环境。三是必须不断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
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
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劢配置和激劥保障机
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
劢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
其才、才尽其用。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
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二人
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
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
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劢性
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
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劢。
事、“十三五”人才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从宏观上看,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
总人口比例为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X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
称的丏业技术人才X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X人,中国工程院
院士仅有X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丏家X人、全国
杰出丏业技术人才X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事层次
在职人选X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层
次人才的比例很低。事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
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
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
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
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
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釐、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
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X个重点领
域现有人才X万人、缺少X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X万人、装备制造缺X万人、XX产业缺X多人、新材料缺XX多人、现代
农业缺XX多人。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
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觃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丏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
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
激劥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较多,对
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劥;薪酬激
劥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
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丏业
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
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
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
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
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
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规,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丏项资釐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二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丏项经费,用二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
难。受编制、身仹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劢和优化配置。事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
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丏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二受职称名额限制,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戒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三是人才竞争激劥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
颖而出。亊业单位人亊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劥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
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
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亊无人干,有人不干亊。四是人才资源
缺乏与浪费、流失幵存。由二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
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
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幵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
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一是
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二进一步加强党管
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
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仸制,提高
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挃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丏项考核的权
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劢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劢
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事是改
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
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
度。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觃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挄照市人才觃划
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
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幵抓好落
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觃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觃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
估和考核体系。
(事)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
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
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二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
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
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鼓劥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
人才投入。事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劢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亊
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劢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
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劢机制,提高农
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
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劢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
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
持新型丏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
成统一、觃范的人才市场体系。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
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据实践和贡献评
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
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丏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觃范、公平的评价觃
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劥机制。对做
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亊业
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戒关键岗位上的丏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
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
配办法。鼓劥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
行期权、股权激劥。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
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劢,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
才给予表彰奖劥。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一是完善
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
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劢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
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
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
劢,丼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丏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
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丏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
创新行劢”,通过保留身仹、项目支持、奖劥等方式,鼓劥高
层次丏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事是
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
善在XX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丏家、“国家百千
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
设需要,依托XX经济区建设、XX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
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规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劥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
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
用创造条件。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
“XX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釐、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XX创新创业,幵
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
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劢
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
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
发展丏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劥力度,引
导丏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
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
缺人才。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
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
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
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
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戒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戒挂职锻炼。继续
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
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戒研修。事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
建设和“XX”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
发区等优势特艱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
团队建设,强化劢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劣、激劥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
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
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丏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
际一流的丏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觃划和
关键词:消防监督,工作难点,问题及对策
火灾事故的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严重危机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是近年来, 火灾事故的发生频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更是对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2015 年8 月12 日23 时30 分许, 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事故, 其所带来的危害至今仍使人们触目惊心。再比如2016 年6 月18 日凌晨零点二十分左右, 陕西西安南郊长安区一变电站发生闪爆, 附近两公里内可见火光并伴随爆炸声, 西安部分区域停电。因此必须加强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切实提升消防工作水平, 尽可能的降低火灾爆炸等事故所造成的危害。
1 消防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
( 1) 非传统安全隐患类型繁多, 增加了消防监督的应对难度。伴随着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在城市环境中, 高层建筑、地下大空间建筑以及异性建筑等不在稀奇, 加之各种墙体保温材料的运用, 使得建筑物的功能更加的复杂, 进而衍生出一些非传统的安全隐患问题。加之部分建筑单位违法违章建筑, 私自改变建筑物的用途, 堵塞消防通道等行为。例如由于消防通道被挤占, 使得消防车辆无法进入到火灾现场的报道也时有发生, 这些直接增加了消防监督的工作难度。
( 2) 消防监督工作的重心出现偏移, 使得有效监督检查时间大大减少。第一, 由于消防部门基层大队的事务性工作相对较多, 这直接挤占了其对于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的时间。由于时间不足, 使得基层大队对于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经常是走走过场, 监督检查不到位, 隐患督促整改不力现象时有发生。第二, 由于消防监督执法的程序较为繁琐, 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就使得基层监督人员不愿意开展检查活动, 即便有所检查, 也不愿意进行行政处罚案件的办理。
( 3) 隐患治理重标轻本, 难以形成长效保障。第一, 在监督执法的时候, 仅仅将整治重点集中在火灾隐患上, 而忽视了对单位内部的指导规范以及责任主体火灾意识的强调, 使得火灾隐患整治之后后期出现反弹现象, 耗时耗力, 效果不佳。第二, 监督管理方式上将重点偏重于政府管理, 而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介等“第三方”的重要作用。第三, 部门联动层面效果不好, 尤其是缺少自上而下的高位责任约束以及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工作要求, 进而使得行业部门出现履职缺失现象, 难以改变消防部门“一家忙”的现状。
( 4) 消防宣传工作效果不佳。目前, 社会化的消防宣传深度以及广度均不够, 宣传的质量也不高, 使得大部分的公众依然对于防灭火知识以及自救逃生技能的掌握不够。同时对于重点人群以及弱势群体的消防宣传也不到位, 尤其是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 由于缺乏必要的防火知识而成为了火灾中的受害者, 导致火灾事故人员伤亡数量面临着上升的风险。
( 5) 消防警力严重匮乏。现阶段, 我国消防部门中配置的消防工作人员数量较少, 加之部门体制的不够完善, 使得很多人员不愿意从事消防工作。通常在火灾事故发生后, 还需要公安机关派出警力来辅助消防部门工作的开展。正是由于专业消防人员数量的不足, 使得大部门的消防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压力中, 难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使得消防执法效果难尽人意。
2 消防监督工作中难点问题的应对措施
( 1) 做好源头管理, 重点把控非传统隐患。第一, 对于单体建筑体量进行严格的限制, 可以借鉴地下建筑做法, 用防火墙以及甲级防火门将地上水平防火区进行有效分隔, 同时不能够在开设其他的门窗洞口。如果必须要用特级防火卷帘进行分隔的, 需对其建筑面积进行一定的限制。同时严禁在卷帘两侧一定范围内运用可燃物进行装修以及堆放可燃物品。第二, 针对已经建设完毕的高层建筑以及体量相对较大的建筑防火间距以及消防车道的范围之内, 严禁新建其他建筑。如果实在需求进行建造, 必须征求专业机构进行论证, 合格后方可进行建设。第三, 做好建筑物的甩项验收以及局部验收工作。第四, 构建完善且科学的建筑消防设施管理法规, 明确相关消防设施技术、施工以及管理等要求, 同时细化相关部门的消防职责, 并设置相应的行政处罚措施。
( 2) 简化消防监督执法程序, 提升消防监督的执法效能。消防行政案件和其他类型的治安案件相比较, 对于违法的事实、处罚的对象以及处罚种类的幅度都较为明确, 也比较容易进行取证, 极少会出现由于程序不当而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所以目前在消防监督过程中, 需要进一步规范执法方式, 简化执法程序, 进而全面提升整个消防监督的工作效率, 实现消防监督的重要功效。
( 3) 明晰公安部门和消防部门的消防监督职能, 解决消防监督警力不足问题。目前, 为了缓解消防监督人员的工作负荷, 将其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定的社会文职人员承担除执法之外的公务。另一方面, 则应该细化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职责和范围。第一, 制定严格的制度规范, 建议由上至下制定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规定, 将消防监督的业务纳入到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中去, 同时对派出所消防执法的程序进行进一步的简化, 以便于派出所民警能够快速上手和实际操作。第二, 做好培训和考评工作。在公安民警的晋升考试中加入消防监督业务能力测试, 以便于提升民警的消防业务技能。同时将日常消防监督工作水平和效果等纳入到公安民警的年中、年终考核中, 以便于督促民警更好的执行消防监督工作。
( 4) 为基层消防监督工作减负, 确保监督执法有效工作时间。第一, 尽量减少消防大队的定量工作要求, 确保执法人员能够尽量的在岗在位, 将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对社会单位的监督检查工作中来。第二, 由上而下逐步精简会议、文件, 以便于降低基层社会协调的工作压力。对于消防大队的考核标准进行适当的简化, 重点将社会面的监督检查数量和质量等作为考核重点, 而降低文书以及案卷质量等的考核要求, 从而将日常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查处隐患和整改隐患上。
( 5) 提高消防宣传的品质和实效。消防监督工作水平的提升不仅仅需要消防部门的努力, 还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第一, 对于火灾事故的危害、基本的灭火知识和自救逃生技能等进行大范围和全面的宣传普及, 例如在建筑物内张贴宣传要点, 定期在社区中开展防火宣传工作等, 也可以将安全防火知识纳入到素质教育中去, 利用学校来进行相关宣传活动, 同时要重点对老弱病残等弱势人群进行防火知识宣传, 确保尽可能的降低或者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第二, 努力提升社会单位的防火责任意识, 诸如规范管理消防通道, 不占用, 配备必要的安全防火设施, 定期开展单位内部安全防火检查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工作, 确保提升公众应对火灾的能力。
总之, 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工作,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当然了目前消防监督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了消防监督水平的提升, 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消防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探讨防火监督工作开展的难点[J].消防界 (电子版) , 2016 (03) :37-38.
[2]洪金男.浅谈消防监督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01) :251.
关键词:陕西社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城市化;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政府各项政策和制度的落实点开始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职能。为将各项职能有效的落到实处,塑造出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技术强、工作能力突出、能够坚决落实各项政策又能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困难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已经是重中之重。随着这一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一些崛起的西部城市也开始重视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培养和管理。
为了满足基层社区单位的需求,更好的发挥社区的各项功能,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就显得尤为必要。比如,2012年陕西省便首次公开招聘2000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以满足当地的社区需求。但是在深入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诸多的问题显示出了我国西部地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不足和困境。最为首要的便是必须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陕西省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从定义上来讲,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中从事特定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应掌握一定的职业或专业知识和方法"。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一般是指:"在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或者说是从事社区事务的社会工作者。这部分人都是从社会工作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经过专门的资格认证考试并进入社区工作。可见,专业化地社区工作者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接受过社会工作或先关专业的系统化的知识学习;(2)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3)经过专门的资格认证考试,并通过其考试;(4)在社区中从事特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
二、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问题分析
关于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状况分析,必须深入到他们所从属的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状况,目前的陕西社区工作队伍主要呈现出显性和隐性的问题:
(一)显性问题
1、性别结构失衡
在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当中,往往都是一个社区一般一位男性工作者,多则两、三个,正是因为男性社区工作者是绝对的少数,而恰恰社区工作室的各项难活、杂活都得交给男性来做,但与之相对应的工资报酬却又不高,使得少数的男性工作者也因为付出劳动与所得报酬的不对应,而不愿长期待在社区工作。加之报考社区专职工作者中的男性少之又少,社区工作队伍的性别结构失衡越来越严重,陷入严重的恶性循环。
2、文化程度差别明显
本次参与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的人员,文化程度基本集中在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可是社区原有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高中生的文化水平,这样,使得一个社区内的工作者队伍出现了文化程度上的分层和人际关系上的分层,不利于新入职社区专职工作者热情的发挥。
3、调整工资福利政策缺失
在首次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2013届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由于必须具备毕业证和学位证条件的限制,致使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只能以本科生学历报考,即将本科生毕业的学生只能以专科生学历报考的现象,最后的学历分布层存在一定的误差。由于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实行的是差别式待遇,面对即将毕业的、达到更高学历学生和取得资格证书,需要调整工资的工作者,暂无相应的申请程序和申请路径可走,致使工资调整存在漏洞。
(二)隐性问题
1、岗位性质不明确,基本权益无法实现
2012年的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招考是由民政局一手举办,经过公务员性质的考试程序最后招录,可是,社区专职工作者仍然身处尴尬的地位:并非公务员、并非在编人员、并非社区两委会班子人员、并非社区协理人员。正因为岗位性质不明,承诺社区工作者应该享受的工资、"五险一金"待遇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在贯彻执行中难免会打折扣。
2、职责范围不清,专业化程度不强
随着社区成为各项政策制度、服务实施的落脚点和承载体,社区工作承担者越来越多的任务:人口普查、入户调查、文明城市创建、义务打扫卫生。正所谓的居民间所有的"杂事、琐事、鬧心事、烦心事"都是找社区来解决,名目繁多的实务,有的社区可以解决,有的社区便无力解决。新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几乎没有全面的接受过社区社区的相关培训,面对繁杂的实务,更是显得无从下手,备感压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好的塑造出一支具有专业的工作知识、充沛的工作热情、突出的工作能力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为陕西省的基层社区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例如北京、上海、南京、宁波等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
(一)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定,走职业化、身份化的道路
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规范标准,给社区工作者一个明确的职业身份认定,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四不是"(不是公务员、不是事业编、不是社区两委会成员、不是社区协理人员)的尴尬境地,逐步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编制问题,亦是迫在眉睫。通过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的认定,让社区专职工作走出一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较高的社会性的清晰道路。
(二)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增强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民间无小事",密切结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群众路线",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基于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较少,我省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知识欠缺的状况,必须在上岗之前,进行统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让工作者宏观的了解社区工作事项,再在日后的社区工作实践中加以巩固、落实和创新。
(三)完善工资调整机制
制定出完善的工资调整机制,使有调整需求的工作者有程序可依,有路径可循。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相应的工资也应越高,自然能够极大的增强社区专职工作者提升自身学历和自身职称的动力,整体性的提高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素质水平,当然,学历也不仅仅是唯一的参考指标,比如在社区工作的年限,做出的贡献等有可以作为绩效参考指标。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认真的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陕西省今年是第一次招录社区工作人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认认真真地了解他们的诉求,了解社区问题的关键所在,就一定可以更好地促进陕西省城市基层社区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克刚.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激励问题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中南大学,2010.
[2]朱胜进.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调研--以杭州市典型社区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0).
[3]马吉.社区专职工作者胜任力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贾秀兰.成都市构建和谐社区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1).
【社区工作难点问题】推荐阅读:
社区工作问题调研10-08
社区统战工作问题研究10-02
社区党建工作问题调研报告06-17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06-27
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2-14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06-13
农村社区问题10-10
社区计生存在的问题09-14
社区治理问题及措施09-27
社区矫正立法调研问题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