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业军人就业安置问题(共6篇)
1.当前我国军转干部安置模式面临的问题
军转干部安置,是人才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新中国建立后,对军转干部长期实施计划安置的办法,这决定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现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采用市场方式进行人才配置。社会在变,政策也要变。以政策的不变、应对社会的万变,必然导致冲突,使得转业军官安置工作在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矛盾和困难。便于比较,本文,以当前我国军转干部安置的主导方式——计划分配安置和自主择业安置,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1.1当前我国军转干部安置模式面临的问题
(1)安置主体的期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从经济学角度,军转干部与接收单位代表了人才市场上供求的两个方面,最佳状态是达到供求平衡、市场出清。但与市场供求关系不同的是,市场具备一定的自发调节能力,如果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供需双方,以达到一个基本均衡的状态。但是,军转干部与接收单位由于制度、社会以及观念等因素,属于刚性的供求,基本不具备自发的调节能力,所以这一对供求关系的矛盾就很容易突显出来。根据贵州某部填报择业意向的情况来看,期望进党政机关的转业干部占 62.4%,期望进公、检、法等部门的占 15.6%,期望进工商、税务、海关等热门单位的占 14%,期望进金融、电信、电力等高收入企业的占 8%。统计数据表明,军转干部择业的期望偏高,并热衷于挤进热门单位、谋去铁饭碗。不过,由于党政机关及热门单位的编制限制及用人标准等要求,不可能也不需要招聘大批的军转干部,必然将大部分的军转干部拒之门外。(2)军转干部的退役待遇与安置地生活水平严重不匹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国家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军转干部的退役待遇逐渐出现了很多与社会实际不协调的问题。一是转业费标准偏低。以安家补助费为例,一个军龄 12 年的军官,从当兵到转业按正常调职年限可到正连职,如果按 18 岁入伍到转业约为 30 岁左右。2008 年 7月在上海转业,转业费为 10845 元。上海 2007 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平均数为17255 元,也就是说一名 30 岁左右退役军官的安家费,还不够支付上海市普通居民一年的生活费。二是住房补助项目的功能不齐全。一般地,军人服役期间可以享受住房补贴,但是计算基数低,能得到的住房补贴非常少,仅凭住房补贴很难解决住房问题。三是医疗和培训极其匮乏。医疗、培训等方面有关待遇的问题,都很大程度上牵制了转业人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与现行社会从业人员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极不协调的状况。(3)计划安置中考试和考核制度的公平性维度失衡
北京林业大学论文
考试考核,作为转业干部计划分配安置的关键参照指标,是决定转业干部后续职业生涯最为关键的环节。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转业干部考试、考核办法,只是强调要重视安置工作、公平对待转业干部。[1]转业干部没有一套健全的考核运行机制作保障。根据笔者对转业干部的调查,对目前军转干部考试、考核中出现的几种现象反映强烈:有的怀疑考试是走过场,有的担心判卷不严格,有的重笔试、轻面试,还有的对考试考核无所谓等等。而在实际安置的过程中,考试考核由于缺乏公开、公正、竞争、规范的保障机制,演绎出许多不规范的安置方式,如寻求找关系等造成的不公平的安置现象,使转业干部失去了安置信息的知情权、监督权。这正为某些机会主义行为和权力寻租提供了滋生的条件,从而也导致了军转干部人力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4)计划安置中军转干部面临较高的隐性成本
转业干部计划分配的隐性成本,主要体现在军转干部计划安置的行政成本、心理成本、军事人力资本投资失效等方面。[2]一是安置行政成本较高。安置的行政成本,对政府等被安置单位来说,主要是指为接收计划安置转业干部就业所必须放弃该职位的市场价值所带来的成本;对转业干部来说,是指其人力资源被计划分配所导致资源的损失所带来的成本。在市场机制下,各级政府机构实行了考核录用、竞争上岗的制度,竞争择业成为了劳动者实现就业的主要方式,与计划安置相比,具有更大的效率优势。从市场角度看,对转业干部的就业安置带有一定程度的指令性,有悖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则,保护了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落后”人才,相应的也阻滞了人才资源质量的提高。而转业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人才群体,与青年大学生相比,他们虽然没有年龄或学历优势,但凭借数载军旅生涯也练就了其独特优势,如优秀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组织领导能力、较强的创造能力、较强适应能力等。在现有的计划分配安置方式下,转业干部的人力资源计划分配不可能以“正确价格”进行资源配置。根据调查分析,转业干部的职业技能社会化尚处于一般的水平,这种对转业干部的人力资源配置的成本虽难以计量。但可估算,这种安置方式给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带来的成本是巨大的。二是转业干部的心理成本较高。转业干部心理成本是指转业干部在安置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心理阻力和承担的心理风险,包括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①不可控成本。军事组织对成员角色的要求,无论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还是在专业技能方面,都与地方其他组织有很大区别。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官服役到了一定阶段必须退出现役,这是我国的政治军事制度所决定的,这也造成了转业干部不可控的角色转换的心理成本。②可控心理成本。主要是指计划分配安置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心理成本、社会对转业干部评价所带来的心理成本。首先,转业干部安置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政治任务,地方官员对此非常慎重,许多地方甚至都不对外公开安置岗位的信息,即使公开,这种人为安置也存在诸多不透明地方。另外,由于涉及军事上的问题,媒体也不能更好的监督。而军官退出现役的就业安置,是其个人、家庭中的头等大事,北京林业大学论文
为追求好的工作岗位而又不能获得更多的安置信息,因此,他们要为稀缺岗位的竞争的不确定性付出心理成本,如焦虑、烦躁、怨恨等心理成本。笔者对 2006 级 MPA 学员进行调查,得知地方政府公务员对转业干部的评价都不高,印象均较差。认为转业干部是文化素质偏低,思维方式简单的特殊保障群体,大都称其为“转业兵”,这也与对驻黑龙江省某部队的转业干部回访调查相似,说明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政府官员对兵役职业的评价不高,这与国防作为特殊的公共产品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相称,给转业干部造成了大量的心理成本。三是军事人力资本投资失效。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有利于形成与增强军事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军事人力资本利用率的行为、费用和时间等。具体而言,包括军事院校和地方高校的正规教育、在职专业技术培训、军人卫生保健、军事人力流动等多种形式。与一般人力资本投资不同,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大特点在于投资的主体的特殊性和投资收益的特殊性。这个特点决定了军事人力资本存在以下一些风险:投资规划风险、对象选择风险、生命风险、激励性风险和收益风险。而目前对于转业干部采用的计划分配,实际上与军队所追求的职业化背道而驰,而军人职业化是降低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途径,因此,计划分配实际上增加了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5)计划分配中行政职务和安置计划在有些部门或地区难以落实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分配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安置难度逐年加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一是计划分配的相应职务难以落实。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精简,机构作为接收转业干部的主渠道也越来越窄,职位安置更是难上加难。在现行转业干部安置中,职务安排多是就低不就高,就虚不就实,更大一部分是根本没安置相应的职务,对这部分转业干部来说,现行的计划安置是不到位的。这里,我们以2003 年哈尔滨市师团职干部安置为例,图 1.1 是哈尔滨市 2003 年的安置情况(团职转业干部共 50 名)。从图中可以看出,安排了领导职务的只有 11 名,只占 22%,安排非领导职务的 28 名,占 56%,而剩下占 22%的 11 名团职转业干部未给予安排行政职务。数据表明,安排领导职务不仅难度大,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转业干部得不到安置。再如,前述对驻黑龙江省某部队的调查中,符合安置相应职务的20 名转业干部,只有 2 人落实了相应职务,都是通过非正常渠道安置的。
北京林业大学论文
图1.1 哈尔滨市 2004 年师团职干部转业职务安置分布
二是安置计划在中央垂直管理单位难以贯彻。《暂行办法》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京外直属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由所在省(直辖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下达”,而这些中央和省直管理机构以派出机构或单方无人事权为由,变相不接收或拒绝接收转业干部,地方安置部门对这些单位也缺乏制约力。如黑龙江省 2005 年对中央、省属等单位制定接收指标为 183 名,实际只接收 52 名,仅完成计划指标的 28.4%。去年有 1 名转业干部在统一考试中考取了第 1 名,按公布的分配计划选择了海关,但海关却以无名额为由拒绝接收。三是不同类型部队和不同地区的职务安置差异明显。从安置情况来看,据调查,驻省、直辖市地区的转业干部安置比作战部队好,驻地部队转业干部安置比外地好,机关转业干部安置比基层好。《暂行办法》规定的向艰苦地区、作战部队基层干部倾斜的安置政策没有得到体现。例如 2005 年山东省安排进县级班子的8 名转业干部,都是当地武装部主官就地退役的。不同地区之间安置差异大。又如河南省开封市计划安置的正团职干部 33 人,全部安排了领导职务。而有的地区则90%以上安排非领导职务。某师装备部两名副团职科长同时转业,1 名到甲地平职安排,1 名到乙地任一般科员。据调查,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以上种种现象,不仅表明了计划安置制度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计划安置制 度中出现了“政府失灵”。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采取的手段不能增进经济效率时,政府失灵便出现了。典型的例子(《华商报》2009 年 l 月 9 日报道),如 2009年 1 月 8 日上午,西安、咸阳、渭南等市部分企业退休军转干部到省政府上访,要求解决“一个身份、两个待遇”问题,上访群体甚至冲进了政府机关。在冲进政府机关的过程中,一名 67 岁上访人员因突发心脏病倒地,在场的信访、保卫、公安等工作人员立即组织 120 急救车紧急施救,但个别不法分子竭力阻挡,延误了抢救时机,致使该上访人员在被送往医院途中死亡。再如,2008 年 1 月 7 日上午,广州市逾百名企业退休军转干部和老兵分别到市委和市政府上访请愿,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军转干部工资待遇的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其生活困难等问题(《大公报》2008 年 l 月 8 日报道)。广州军转办、信访办等官员接待上访代表后表示,将把军转干部的意愿转达到相关职能部门。虽然,从根本上讲政
北京林业大学论文
府的行政行为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且能够采取强制性措施,但由于军转干部退役安置属于政府要求社会组织承担责任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社会组织的切身利益,不可避免会与社会组织的利益诉求发生冲突。当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影响制度目标的实现,甚至诱发社会问题。计
划分配安置制度既限制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对经济运行的绩效造成伤害,又没有很好地维护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从而造成制度失效、政府失灵。1.2 自主择业安置面临的问题
从国家层面看,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安置实施前 5 年,从整体上来说,选择的比例偏低,整体比例不到 25%,并且从发展的态势来看,选择自主择业安置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自主择业并未能从根本上缓解计划分配的压力。以济南市选择自主择业情况看,如图1.3 所示。该市 2001 年至 2003 年选择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比例呈上升趋势,2006 年以后,该市选择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比例却呈现下降趋势。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安置的分布情况也呈现东低西高、南低北高的态势。例如,新疆的自主择业比例几乎接近100%,而深圳的自主择业率只有5%左右。再如,贵州省某部 2005-2009 年转业干部的去向情况进行统计(图1.3),和全国的情况基本类似,这样低的比例充分说明自主择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图1.4)。自主择业在实践中的不顺畅,概括起来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图1.2 济南市 2001-2009 年选择自主择业干部比例(《转业军官》第 384 期,P33)
北京林业大学论文
图 1.3 贵州省某部 2005-2009 年转业干部去向情况
图1.4 全国自主择业军转人数(《转业军官》第 384 期(P26))
(1)自主择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相应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大
根据笔者在贵州省的调查,大部分现役干部,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自主择业政策处于一知半解或不了解的情况,对明确批准为转业干部的对象没有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掌握了解安置政策,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多、理解不深,特别是对有关自主择业干部的优惠政策和待遇知之甚少,从而直接影响转业干部对安置方式的选择。另外,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了很多关于自主择业干部的优惠政策,但部分政策较为原则、笼统,有的规定不能真正体现对自主择业干部的照顾,对转业干部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比如,对创办企业的自主择业干部税收上的优惠,必须是该企业使用或招聘 60%以上的自主择业干部才能享受,而吸纳地方下岗再就业人员占 30%的企业就可以享受。这项优惠政策在我们的调研中,基本没有自主择业干部能享受。所以说,这项政策对自主择业干部并不优惠。又如,关于银行提供低息贷款问题,如果各地没有明确的细则规定,银行不可能给没有抵押资产的自主择业干部视情提供低息贷款。因此,自主择业干部也就为筹措“基础资金”而发愁,难以享受落实这项政策的优惠,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自创企业的积极性。
北京林业大学论文
(2)自主择业培训不能满足军转干部的实际需要现行制度既没有对培训的时间、经费作明确规定,也没有对转业干部的利益做出政策性保障。目前由于我国就业压力大,结构性失业比重较大,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由于职业技能转型需要时间和再学习过程,在市场竞争就好比一个残疾人运动员和一个健全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同重量级选手站在同一赛场上。因此,就业培训是自主择业转业干部实现职业社会化的必要条件。虽然学历层次不一,在各安置地都安排一些培训,但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还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全面展开,其牵出走过场的现象,如黑龙江省军转安置办在 2005 年的军转干部(转业干部)培训通知上规定:培训时间大约一周,培训地点在河北省北戴河某一度假基地,培训内容是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自主择业转业干部今后择业、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费用安排是往返路费自理,学员食宿和游览统一安排。这种培训方式对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来说,基本上形同虚设,不能满足自主择业干部的实际需要。
(3)自主择业管理不规范使军转干部游离于体制之外《转业干部暂行办法》规定,“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管理„„其他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由户籍所在的街道、乡镇负责”。然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军转部门工作任务繁重,精力、人员有限,个别地方对自主择业转业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重视不够、落实责任不到位。比如,有的地方发放退役金不够及时;有的迟迟不能为其办理医疗保险和发放住房补贴;有的碰到具体问题,不能设身处地为转业干部着想,为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甚至个别情况下有推卸扯皮现象。在就业上,自主择业转业干部就业信息不充分,为其提供的服务不够。如在全国缺乏系统为自主择业提供就业信息的组织,至今仍没有 1 家全国性的引导自主择业转业干部就业的官方网站。根据调查,自主择业转业干部就业途径主要是靠亲朋好友帮助联系,直接进人才市场的也不多。由于获取就业信息的主客观条件限制,导致他们就业遇到的困难较多。由于各种自主择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还没有完全跟上,一些涉及到转业干部的切身利益的优惠条件还不明晰,在某种程度上使已选择自主择业的干部不能完全满意。从调查中发现,多数自主择业干部在政治上有失落感。干部选择自主择业后,虽然组织关系在街道社区,但有的街道社区收取一次性交纳一年的党费,组织生活就更难参加,其他政治待遇更难以落实;有的地方在慰问军烈属时也没有把自主择业干部列在其中;有的市(县)自主择业干部落户时,因政策宣传不够,派出所只同意在户口薄职业一栏中填写“无业”。另外,医疗保障和住房补贴落实上也存在较大问题,许多地方存在着自主择业干部自己花钱看病,将来再报销的现象,有的看了病一年半载找不到报销的地方,或找到地方因各种理由又不能报销,使自主择业干部产生很大的怨气。其次,随着国家公务员的素质要求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的裁减,我们有些干部家属也随着大的用人政策趋势被裁减下岗,而我们的转业干部是好不容易努力才提为一名干部,这一下子要面临着“夫妻双双下岗”。这种现实上难面对祖宗,下难面对子女,所以也只好硬着头皮要挤进国
北京林业大学论文
家公务员机关当干部。
(4)很多转业干部择业观念陈旧、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
部分干部“官本位”思想仍然较重,他们把“是否做官、官做得大小”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价值的唯一标志,对自主择业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并很难承受“削官为民、无职无权”的现实,多数军转干部为了谋一官半职而选择了计划分配。另外,随着地方“阳光工程”政策出台,公务员的政治待遇和福利待遇大副度提升。公务员工资高、生活稳定,是“金饭碗”,而选择自主择业不仅少了“票子”、还丢了“面子”,既无权、又没钱,以后啥事也办不成,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种观念尤其在团职以上干部较为显著。政策规定团职或营职军龄满 20 年的干部才能选择自主择业,而这些干部年龄大都 36岁至 45 岁之间,知识结构老化,大多数转业干部对自己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和信心不足,不敢轻意冒险,不情愿之中选择自主择业,自主择业确定后,又因各种原因的限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即使暂时找到了临时性工作,收入也比较低,这种经济上和理想上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军转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的期望和信心。上述几种情况,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存在,确实让军队转业干部在择业安置时产生了较大顾虑,也是近年来军转干部选择自主择业下降的一个基本现象。
2.当前军转干部安置模式面临问题的原因
2.1 计划分配安置制度的功能错位
制度作为一种博弈规则,是构成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约束,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的需要,不同的制度、不同情景中的同种制度,其功能发挥的过程是大相径庭的。[4]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的核心功能是给制度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正确激励与约束。转业干部安置制度作为规范军官退役行为的规则和方法,出现如前所述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其功能的错位,不能给转业干部和安置机构提供正确的激励与约束。[5](1)在这种安置模式下,不能激励转业干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很容易使转业干部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对 320 名现役干部问卷调查中,问及“假如你计划分配,你首选什么单位”时,320 名现役干部中 95%选择行政单位,5%选择事业单位,无一人选择企业单位。说明越来越多的转业干部想进党政机关,这与国家实施“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不符,势必给接收安置转业干部主渠道的党政机关造成更大的安置压力。同时由于没有竞争压力,既不利于现役军官队伍素质的提升,又不利于提高转业干部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相反为某些谋私利的人提供了制度空间。(2)这种人为的计划行政指令安置,既不能约束某些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又不能约束权力的腐败行为(如寻租行为),改变了经济人的激励结构与偏好。如果说安置机构能掌握每个转业干部的完备信息,而且都是道德人,那么计划分配是有效的配置方式,但人都是有限理性和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经济人,势必会为寻求安置机会利益
北京林业大学论文
最大化而导致的集体行动的非理性,最终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转业干部福利耗散。安置机构、转业干部作为经济人,都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在缺乏有效监督的前提下,所带来预期收益都会激励转业干部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形成寻租俘获格局。而在寻租博弈局中,转业干部个体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很难采取合作博弈及其它博弈方式而限于“囚犯困境”,个人的理性行为最终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使本来属于转业干部的 “福利性”的安置行为,成为退役安置的“陷井”。因此,安置寻租困境就使得转业干部的有限资源就这样被无效率的耗散,同时也造成了上述军官退役安置时付出了巨大“隐性成本”。寻租行为从个人角度来看都是合乎理性的,这里并不存在谁好谁坏、谁对谁错的问题。经济人从生产性的寻利转向非生产性的寻租,并非因其道德观念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他们谋利的方式,而是由于某种制度安排改变了寻利与寻租的相对价格,从而改变了经济人的激励结构与偏好。(3)在这种安置模式下,转业干部的权益得不到合理的保障,使军官的社会地位在社会分层中偏低,不利于激励高素质的人参军服役。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地位的评价有经济地位、权力地位、声望地位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军人职业的社会地位主要依靠声望地位。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居民职业声望调查数据来看,在 91 种职业按等级排序中,中级军官排第 30 位,士兵排第 53 位。由此可知,军官的职业声望与军人职业特殊性不相称。弗里德曼认为,兵役地位的下降,会被人们看成不得不被迫履行的一种卑劣义务,很难恢复起对军队执行的那种重要的、危险的、艰苦的任务所具有的适当的尊敬感。也正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一书中指出,“民族的精英避而不就军职,因为这一行不光荣;而军职之所以不光荣,则是因为民族的精英不再参加军队”,部队最终会因缺少高素质军官人才而使国家安全存在潜在威胁。2.2 计划分配安置与市场就业机制存在矛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拥有了用人自主权,新的用人制度,如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了合同制,各级政府机构实行了考核录用、竞争上岗的制度,竞争择业成为了劳动者实现就业的主要方式。而现行的转业干部安置模式仍然主要是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采用“给予工作”的方式对转业干部实行就业安置,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机制相矛盾。[6]在现有的转业干部安置制度下,国家党政机关依然是转业干部就业安置的主渠道,一方面党政机关精简机构、缩减人员,一些现职干部需要分流安置,使得原接收转业干部渠道变窄;另一方面为保护转业干部就业,每年政府不得不身先士卒地接收大量转业干部,甚至不惜出台政策扩编,如 2001 年颁布的 《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党和国家机关按照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数的 15%增加行政编制,所增加的编制主要用于安排师、团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一面减,一面加”,使政府机构改革步履艰难,陷入困境。同时,也对转业干部的权益带来附带性损害,致使很大一部分转业干部职务落实成为空话,安置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安置隐性成本。
北京林业大学论文
2.3 转业干部安置权益缺乏法律保障
日前我国转业干部安置还没有一部完整法律依据,使用的是《暂行办法》,而且政策规定也存在一些内在的缺陷,弱化了贯彻落实中的权威性,以致转业干部的部分权益得不到法律保障,例如从《暂行办法》具体内容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规定不够明确,有的不够完整,有的结合实际不紧。例如在师团职领导干部退役后职务安排上,使用了“一般”、“相应”、“人数较多”、“确有困难”、“可以”等弹性较大的词汇,并没有对其做出具体解释。又如自主择业转业干部未被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录用聘用期间住房补贴和医疗保险由安置地方财政负责支出的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到自主择业转业干部分布的极不平衡问题。例如,新疆的自主择业率较高,而其地方财政却相对较穷的问题。安置权益缺乏法律保障,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能会在冒法律惩罚风险下所获取的收益远大于惩罚所带来的损失时,很容易越过道德的自律界限,做出法律和道德所不容允的事,从而导致地方安置部门存在大量损害转业干部权益的现象,如安置办在计划分配上的“创租”现象,在计划分配安置中,转业干部在安置上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其利益受损又无法通过合适的渠道予以申诉,作为弱势的个体又无法改变既定的分配安排,只好去寻求既定选择下的对自己利益最大的安排。
2.4 自主择业安置的制度缺位
《暂行办法》对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安置的安置办法、福利待遇、培训、经费保障等虽然作了相应规定,但因缺乏具体的制度规定,致使自主择业安置缺乏相应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择自主择业安置有条件限制,部分转业干部不符合条件;二是自主择业的管理服务工作不到位,表现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生活不规范、就业优惠政策得不到很好落实等;三是自主择业的配套经费难落实,财政负担不尽合理。分析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安排的财政负担缺乏合理的激励调节机制。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而转业干部安置在财政上又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军官退役安置后,其基本工资部分由中央财政负责,行政事业费和医疗、养老、住房补贴及各种生活补助主要由安置地政府负责。实际上中央只是负担了“小头”,而地方政府却负担了“大头”。首先,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地方负担的部分更重。这样,驻军越多、接收转业干部越多,安置地方财政压力就越大,加上国家对安置任务重的地区又没有相应财政补贴政策,严重影响了地方接收转业干部的积极性。例如,广州市每接收一位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地方政府每年就要多负担退役差额补贴、医疗、住房等补贴 2-3 万元。仅 2005 年,广州市政府这项财政负担就高达 2000 多万元。而这部分自主择业的人员,如果按计划分配安置,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安置到企事业单位,政府财政负担相对还要轻一些。随着自主择业转业干部人数的逐年递增,这种“滚雪球”式的财政开支,给地方政府造成很大的压力。目前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之
北京林业大学论文
所以不愿意出台自主择业转业干部的退役金差额补贴政策和相应的优惠政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己经出台补贴政策的地区,也因考虑财政负担过重问题,标准并不高,这就造成了自主择业率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较低的现象。其次,在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部队工资较地方高,转业干部自主择业率较高,《暂行办法》规定没有考虑到安置地自主择业财政负担重的问题。例如云南 2001-2004 年共接收安置的 1196名自主择业转业干部,仅解决医疗保险经费一项,全省各级财政每年就要拿出 382.72 余万元给予配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择业转业干部将会不断增长,安置地政府需要承担的安置配套经费也将逐年递增,再加之安置数量又较多,这将会不断增加安置地的财政负担。而负担越重,提升自主择业安置服务质量的困难也就越大。另外,目前我国自主择业的整体经济环境不好。一是由于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扩招带来的社会就业压力较大,连硕士研究生找工作都比较难,对自主择业转业干部来说,再就业的形势不利;二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是一种“关系经济”,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契约经济,因此,“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稀缺资源,在资源配置中具有一定享赋优势。而军官在部队时与外界接触少,在关系资源上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而现行制度下又没有做出相应的补偿。因此,军官在退役后在缺乏优先就业权利保障下,就会把“关系”作为一种重要指标来考虑,这也是造成选择自主择业安置的转业干部比例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自主择业安置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各个方面,但其根源是制度在财政引导、就业权利保障、退役补偿、鼓励自主创业等制度上的缺位。
3.小结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转业干部安置在计划分配安置上存在难度逐年加大、不同类型部队和不同地区安置差异大、安置的隐性成本高、转业干部考试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四方面的问题;其次阐述了自主择业安置存在比例偏低、安置政策缺乏必要的培训机制、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等三方面的问题;最后分析了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计划分配安置与市场就业机制相矛盾、自主择业安置的制度缺位、计划分配安置制度功能错位、转业干部安置权益缺乏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军转干部安置问题将更加凸显,需要及时针对这些问题落实系统化的措施。
北京林业大学论文
参考文献
[1]张涵光.在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总结交流会上的讲话,2004 年 3 月 19日。[2]张南征、张胜旺.当代国防经济理论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年。[3]黄献中.军队管理干部工作政策规定问答[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4]聂和兴、张东江.中国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
[5]〔美〕朱•弗登博格、〔法〕让•梯若尔.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 当前退伍军人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1 政策法规上的缺陷
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独立的有关军人社会保障法规制度, 更没有制定《军人社会保障法》, 缺乏系统性和总体宏观性的规范。对军人社会保障项目设置也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补充, 部分法律法规陈旧.更新缓慢, 一些制定得较早的法律法规如《军人抚恤待遇条例》部分条款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1.2 就业市场不宽
退伍军人文化基础差异较大, 总体水平不高, 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与不对口, 又使得退伍士兵畏惧参与竞争, 依赖国家安置, 并且对政府安排工作有很高的期望值。但是, 就目前来看, 政府可以动用的行政性安置资源已越来越少, 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在人员安置上的“机动能力”都越来越小。
1.3 企业用人观念的狭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根据市场状况随时调整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 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和人才, 由市场需要决定。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推进, 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而他们对于用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显得较高。有企业主认为“退伍军人不具备社会所需技能。像狙击、拆弹这样的技能, 用人单位根本不需要。”这就造成退伍军人到企业就职的困难。
1.4 退伍军人自身素质的限制
首先, 退伍军人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毕业, 教育程度比较低。同时, 他们缺乏必要职业技能。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各行各业发展迅猛, 部队里一些专业软件或电子技师都有可能难以胜任退伍后的新工作, 更不要说那些不具备职业技能的普通士兵了。其次, 退伍军人长时间的脱离社会, 更让退伍士兵缺乏在职场上竞争的
优势, 即使他们纪律严明, 训练有素。一些雇主认为, 从军4年就是没有从业经验的4年。再次, 退伍军人长期的部队生活, 使部队官兵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导致退伍官兵的就业心理受挫折。退伍人员大多青睐政府事业单位, 而这类单位就业岗位有限, 而长期的部队生活使得官兵有一定的优越感, 军人社会地位也较高, 而退伍之后由于种种原因, 导致可以提供的工作岗位与退伍军人的心理预期差距较大。最后, 退伍军人在军队里面强调绝对服从, 性格逐渐磨砺的刚毅直率。其正派的行事作风也许并未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让人觉得“不近人情”。缺乏行业规则的了解, 使得退伍军人的优秀品格难免在某些情况下失去“魅力”, 就业也由此带来了一些问题。
2 推进退伍军人就业的建议
2.1 完善规章制度, 保障军人权利
目前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由于过于笼统和缺乏具体规定, 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 具体完善的保障退伍军人权益的法律法规能给军人退役后的生活提供法律保障, 可以用来“定”军心和“吸”民心。近年来, 党、政府和军队相继台了一些军人退役安置的政策法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地方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些政策法规已经严重滞后于国家和军队改革发展的步伐, 必须进一步研究论证, 逐步制定、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人退役安置政策法规。
2.2 加大宣传, 转变观念
大力宣传政策改革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新修订《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的宣传力度、深度和广度, 使广大公民对安置改革的主要精神家喻户晓, 使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成为执行好《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模范单位。加强对退伍军人的思想教育工作, 将由政府安排工作的观念转变为自主择业的观念, 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 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中。有效利用各新闻媒体和相关部门加强宣传退役士兵献身国防建设的精神和事迹, 以及退役士兵的就业竞争优势, 为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退役士兵的生活、就业问题营造浓厚的氛围, 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条件。
2.3 退伍军人要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提高和加强自身素质
退伍军人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个体, 也需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价值需求, 主动地迎接这一变化和挑战, 自主地选择体现自身人才价值的工作和岗位。退伍军人要注重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锻炼, 能随时经受住新环境的考验。到地方后要保持和发扬从部队锻炼出的坚忍不拔、意志坚定、纪律性、有勇气、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等优良传统和作风, 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 打出自己的新天地。退伍军人要充分看清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不等不靠, 主动出击, 一定能再创一番业绩。
2.4 加强资金投入, 建立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专门机构
为使退伍军人更快、更好地实现从部队到地方的转变, 参与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 立足于社会, 人社部门应依据国家政策,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 建立退役士兵安置就业培训中心和人才交流市场, 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和就业范围。可以采取给予考上大学的退伍士兵提供学费资助, 组织即将退伍的军人到地方院校进修, 或邀请驻地高校专家学者来军营办班讲授通用的专业技术, 考试合格后颁发国家统一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等做法, 优先安排其再就业。
3 小结
退伍军人就业安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现役官兵的工作积极性, 社会舆论对军人社会地位的评价高低。搞好退伍军人就业安置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有利于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可以鼓舞士气, 焕发民族精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退伍军人就业也必须适应时代特征, 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充分利用市场主导、政策扶持、部门协调、全社会参与等手段, 在政策优惠、资金保障、培训教育的条件下, 努力实现退伍军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自主择业的就业安置新模式。
摘要:根据2011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 (第608号) , 义务兵和服现役不满12年的士官退出现役的, 由人民政府扶持自主就业。为此, 本文就新形势下的退役士兵就业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退伍军人就业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退伍军人,新形势,就业
参考文献
[1]罗济.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面临的矛盾及其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 2008.
[2]周建成.新时期中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关于批转市人力社保局 温州军分区政治部 温州市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办法的通知
温政发〔2014〕7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驻温部队,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市人力社保局、温州军分区政治部制定的《温州市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实施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温州军分区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温州市人民政府
温州军分区
2014年12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温州市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办法
市人力社保局 温州军分区政治部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我市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工作,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批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办法的通知》(国发„2013‟42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军区关于批转省人力社保厅省军区政治部浙江省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实施办法的通知》(浙政发„2014‟2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随军家属,是指经军队师(旅)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批准,并办理了随军手续的驻温部队现役军人配偶。
—1—
第三条 随军家属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奉献,其就业安臵享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各级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都有接收安臵随军家属的义务。
第四条 各驻温部队应当积极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工作,主动提供随军家属相关情况,教育引导随军家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组织随军家属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做好内部安臵工作。
第五条 军分区系统是驻温部队中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工作的牵头组织单位。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工作由军分区系统收集汇总各驻军单位随军家属安臵需求,送同级人民政府核准,并由同级人民政府根据用人单位编制职数、用工需求等情况,制订安臵计划,下达安臵任务,办理安臵手续。
第六条 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因公(战)致残(一至六级),荣立二等功(三等战功)以上奖励,在边远艰苦地区或从事飞行、舰艇工作10年以上军人的随军家属,作为重点安臵对象优先进行安臵。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随军家属,不列入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国有控股及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企业安臵范围:
(一)随军前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或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且申请安臵地与原工作单位在温州市同一县(市、区)范围的;
(二)申请安臵地与配偶服役驻地不在同一县(市、区)的;
(三)配偶正在办理转业、退休、调离手续的;
(四)涉嫌刑事犯罪,正在接受调查的;
(五)因身体原因无法坚持正常工作的;
(六)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安臵,或安臵后被辞退或辞职的。
第八条 随军前是在编在岗公务员的随军家属,按照属地管理、专业对口、单位职级相近原则,在编制职数范围内,按照公务员转任相关规定,实行计划安臵。
第九条 随军前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随军家属,按照属地管理、专业对口、单位岗位相近原则,根据具备相应条件随军家属的年龄、学历、专业和数量等相关情况,由当地人民政府督导各事业单位在编制内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进行直接考核聘用或定向招聘。同时,上述人员在符合相关法
—2—
规、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可自行联系接收单位并按规定申请办理聘用或调动手续。
随军家属符合事业单位招聘条件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
第十条 随军前具有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随军家属,按照属地管理、专业对口、单位岗位相近原则,符合我市国有企业招录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考核,予以聘用。
有意愿到国有、国有控股及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企业工作的随军家属,按照属地管理、国防义务均衡负担原则,由当地人民政府督导上述企业按不低于新招录职工2%的比例,明确安臵计划,进行定向考核招聘。
随军家属符合国有企业招聘条件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
第十一条 各接收单位明确人员后应当在6个月内按规定办理接收和其他各类手续。
第十二条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要设立“随军家属服务窗口”,及时提供就业指导、发布就业培训信息、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和免费保管档案等服务。每年集中举办1至2次随军家属就业专场招聘会,积极推荐就业岗位。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随军家属就业提供全程服务,对其中特别困难的要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对免费成功介绍登记失业随军家属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职业中介机构,按规定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第十三条 鼓励和倡导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积极吸纳随军家属,对吸纳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随军家属的企业,按规定享受社保补贴。
对为安臵随军家属就业而新办的企业,凡安臵随军家属人数占企业人数60%以上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
第十四条 积极开展公益性岗位援助就业,各级人民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随军家属,保证有就业意愿的随军家属实现就业。财政支付工资的各类工勤岗位遇有空缺确需补充人员的,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条件的随军家属。
第十五条 对随军6个月未就业且无固定收入的随军家属,由当地人民政府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费。政府生活补贴由当地财政列支,不能与失业保险金同时享受,补贴期限不超过24个月。
—3—
第十六条 随军家属自主创业的,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对从事微利项目的,据实给予全额贴息;对从事其他项目的就业困难随军家属给予100%贷款贴息、其他随军家属给予50%贷款贴息,贴息期不超过2年。对2名以上随军家属设立合伙企业的,可适当扩大贷款规模。
支持随军家属开展网络创业,从事电子商务经营并通过网上交易平台实名注册认证的,经人力社保、财政部门认定,可参照享受高校毕业生网络就业扶持政策。
第十七条 随军家属从事个体经营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随军家属创办的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可按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
第十八条 驻地偏远、缺乏社会就业依托的部队,应当充分挖掘内部安臵潜力,通过开办营区服务网点、开发后勤服务性岗位等形式,最大限度安臵随军家属,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驻温部队和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第十九条 将随军家属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总体计划,鼓励随军家属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依托高校、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建立技能培训基地。
对参加职业培训的随军家属,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随军家属,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第二十条 符合安臵条件的随军家属选择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的,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配偶所在部队公示无异议后,与人力社保部门签订《随军家属货币安臵协议书》,一次性发给人民币3万元的自谋职业安臵补助费,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政府部门不再负责安臵。
第二十一条 加强对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人力社保局,与市军转办合署。
各县(市、区)也要相应成立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第二十二条 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职责分工,加强协调:
—4—
(一)组织部门负责党群系统机关就业安臵计划的落实;
(二)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机关、事业和国有企业单位接收随军家属编制使用的相关协调工作;
(三)教育部门负责从事教育工作随军家属安臵计划的落实;
(四)公安部门负责随军家属户口办理工作;
(五)民政部门负责从事社区工作的随军家属就业安臵计划的落实;
(六)财政部门负责随军家属促进就业所需经费保障工作;
(七)人力社保部门负责计划编制、就业推荐、社保补贴、技能培训、创业帮扶及其他相关协调工作;
(八)卫生部门负责从事卫生工作随军家属计划的落实;
(九)国资部门负责落实国有企业的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及协调工作;
(十)市场监管和税务部门负责随军家属享受就业创业相关税费的减免审核工作。
第二十三条 市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每年适时召开会议,部署年度工作任务,进行检查督导,总结通报。各县(市、区)、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工作计划和要求,密切协作配合,扎实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十四条 将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工作纳入军地共建、党管武装考核内容和双拥模范城评比的硬性指标,对接收安臵力度大且成效好的单位给予鼓励,对无特殊情况不落实安臵任务、不执行安臵政策的单位,取消参评双拥工作及其他精神文明建设类先进单位的资格,或暂缓办理其单位人员考录、调动等手续。
第二十五条 温州军分区要及时准确掌握随军家属专业特长、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基本信息,各有关部门要掌握各类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做好信息互通共享,确保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十六条 驻温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工作,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各县(市、区)随军家属就业安臵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以往我市有关随军家属优待安臵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关于贯彻落实《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认真做好2001年军转安置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今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发[2001]3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第一年,今年的军转安置工作,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继续把安置军队转业干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暂行办法》,切实加强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军队转业干部得到妥善安置、合理使用,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军转安置办法的改革,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今年全年(含武警部队)有43900余名干部转业地方工作,其中计划分配的35600余名,自主择业的8200余名,为了做为今年的军转安置工作,现将《2001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2001年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随迁配偶安置计划》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坚决落实中央的安置政策。《暂行办法》对军队转干部的安置去向,工作分配与就业、职务安排、待遇、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家属子女安置,以及所需编制、增员计划,工资总额和经费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是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基本依据和重要保证。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各项安置政策,切实把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好、使用好、使他们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二、努力完成今年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任务。党政机关要继续带头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正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党政机关,应先接收安置,以后再逐步 调整安排,非本人原因不得分流。政法和执法监管部门在调整体制和人员结构中,要首先充实军队转业干部。事业单位要尽可能多地接收安置,满编单位进入后可相应增加工资总额,确因工作需要的,可适当增加编制。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好的企业,要积极接收安置自愿到企业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要采取鼓励措施,引导军队转业干部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和基层单位建功立业,积极支持他们投身西部大开发建设。
三、重点安排好计划分配的师团职军队转业干部的工作和职务。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采取使用空出的领导职位、按规定增加非领导职数或者先进后出、带编分配等办法,切实安排好师团职军队转业干部的工作和职务,认真落实各项待遇。尤其要把作战部队师团级主官和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或者自愿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师团职军队转业干部安排使用好。对担任师级领导职务或者担任团级领导职务且任现职满3年的,一般应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个别安排相应领导职务确有困难的,可以安排相应的非领导职务。对其他师团职军队
转业干部,一般也应安排相应职务,确保中央安置政策的落实。
四、确定好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工资待遇。计划分配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和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仍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确定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国发[1995]19号)有关规定执行。计划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国家和所在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安置方式的改革。各地要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和有关要求,解决好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核拨与发放、住房补贴与医疗保障、择业指导与就业培训、随调随迁家属安置与子女入学等问题。各级组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军转工作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协调各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逐步与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制度衔接配套,使军转安置工作的改革不断发展。同时,要抓紧构建自主择业安置方式的管理体系。各地可以根据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职能增加情况和实际任务需要,采取适当调整或增加事业编制等办法,充实和加强力量,确保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落实。
六、搞好军转培训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工作作为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计划分配的转业干部的专业培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安排,按专业编班、采取适当集中、条块结合的办法进行,时间不少于3个月。2001年中央财政和军队(含武警部队)财务,仍分别按每人700元和400元标准拨发培训经费,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补助。各地要认真抓好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培训,培训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军队(含武警部队)财务分别按不低于计划分配转业干部培训经费的标准,按现行经费渠道划拨。有关部门要在培训组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七、中央部门应积极支持地方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垂直管理的京外直属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中央单位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应当积极完成所在地党委、政府下达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单位要为它们接收军队转业干部创造条件,积极支持他们完成接收安置任务,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单位及其京外单位,要与当地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军转安置工作。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今年军队转业干部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安置工作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难,任务仍然较重。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军转安置工作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要新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确保军转安置任务的完成,并切实做好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各地制定的细则和措施,应符合《暂行办法》的原则精神。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检查督促《暂行办法》的贯彻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形成有利于军
转安置工作的社会环境,军队各级组织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转业干部服从大局,支持改革,在新的岗位上不断地学习进取,军队和地方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安置政策和任务落到实处。
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工作分配和报到通知,应于2001年7月底以前完成,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报到工作同时进行。整个安置工作于8月底基本结束,个别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延至9月底。
附件:
1、2001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略)
努力扼制复员退伍军人的上访苗头。目前,采取相应措施。造成一局部复员退伍军人上访的根本原因目前仍没消除,且造成上访的因素较多,牵涉面较广,为此,一方面,切实保证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近年来,涉军人员上访苗头明显加强,上访频率明显增加,涉及人数越来越多。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各个群体间的相互模仿与攀比,看来,现在企业军转干部待遇得到提高,不时上访的结果。摸准了各级党委、政府怕上访,认为“只要闹,就能解决问题,就能争取利益”因此,建议上级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众多群体间利益的平衡,防止“摁下葫芦起来瓢”现象的发生。同时疏通上访渠道,分清各上访群体是有理访还是无理访。另一方面,加大对少数无理上访、危整理该文章由:害社会稳定人员的惩治力度。对于个别人或个别群体为满足自己利益需要,不惜牺牲外地政治安宁、社会稳定局面的人员,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整治。如果一味地去迎合满足他不合理要求,反而侵害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整体稳定与和谐,而且在某种水平上还可能引发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呈现。
退役士兵多、重点安排对象多、安排任务重是市安置工作的主要特点。工作中,市是人口大市、兵员大市和安置大市。坚持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依照“抓落实求提高、解难题促发展、保稳定创和谐”工作思路,狠抓政策落实,下大力解决安排工作中存在问题,较好地保障了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城镇退役士兵安排遇到严重困难。
一、城镇退役士兵安排工作上遇到矛盾和问题
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退役士兵安排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城镇退役士兵就业观念亟待转变。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城镇退役士兵及其家长采取从军的方式来实现“曲线就业”把当兵作为就业的一种渠道,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当前的用工制度了解不够、认识不清。近年来,虽然我自谋职业宣传上不时加大力度,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许多退役士兵仍然寄希望于政府安置,有的选择自谋职业时患得患失,拿不定主意,虽然自谋职业率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异。
二城镇退役士兵安排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时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时发展完善。城镇退役士兵的安排日趋困难。天威集团是市效益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每年接收城镇退役士兵都在50名左右,相当于每年给天威分配一个车间的人员,企业妥善安排这些城镇退役士兵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有的单位拒收退役士兵,有的前门接收,后门下岗“安排工作无岗位,扶持就业无经费”矛盾日益突出,加之有些地方擅自扩大非农征集比例进一步加剧了安排矛盾。
三复员退伍军人稳控工作难度增大。市每年接收退役士兵5000余人。由于我市优抚安排对象多。涉军稳控工作压力大、任务重。随着改革的不时深入,机关事业单位精简,企业改制、重组等因素的影响,城镇退役士兵下岗问题逐渐凸显。从年以来,全市共安排城镇退役士兵名,其中下岗(包括未落实工作岗位、未报到人员名,占安排总人数的16%。有局部企业下岗的城镇退役士兵要求政府对他重新进行安顿,由于他要求不符合国家和省的安排政策而无法满足他要求,便开始上访,给维护社会稳定增加了压力和难度。
二、城镇退役士兵安排难的主要原因
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用工制度的调整改革,安排政策落实的难度不时加大,退役士兵安排难的问题近几年一年比一年严重。据调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安排政策和安排渠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一安排法规政策改革进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不相适应。国家退役士兵安排政策经历了一系列渐进式的改革和调整。安排政策仍具有相对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精简和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政策的实施,接收退役士兵的空间逐年减小;二是现行政策对自谋职业对城镇退役士兵的吸引力不够。目前,国社会保证体系还不够健全,社会就业与滞后的社会保证体系矛盾日益突出。城镇退役士兵的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尚未得到较好的保证的情况下,通过领取一次性补助金将退役士兵推向社会,肯定引起退役士兵的后顾之忧。三是对分配到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的退役士兵的维护政策和措施及各种优惠政策规定不具体。
二企业用工自主与政府指令性分配退役士兵做法的不相适应。随同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时深入。由国家的统分统配,过渡到自主经营、自主用人、自负盈亏“等四个自主权,最终形成了由市场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指令性的安排政策,越来越难以控制企业的用人自主权,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拿我市着名的民营企业长城汽车集团来说,无论是大中专毕业生还是城镇退役士兵,都要考试进入。正是两者之间的严重脱节、不合拍,才形成了安排工作越来越难的主动局面。
三退役士兵文化技能水平与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城镇青年入伍后。政治素质高了组织观念强了身体素质棒了可是不容置疑的很多人的文化素质并没有得到多大提高,退伍回来后,尽管有国家的安排政策作保证,但是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的就业门槛也越来越高,成为就业的弱者,缺乏竞争力。拿驻我市的乐凯集团来说,因一名工人的操作失误(退役士兵给该企业造成了5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造成局部企业对退役士兵缺乏热情,甚至抵触,这主要是退役士兵自身文化素质的弱势造成安排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退役士兵的就业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择业观不相适应。当兵为国防奉献青春。或者说”当兵就是为了有个工作“这是广大城镇退役士兵和他家长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就业观。尽管退役士兵和家长对安置难的现状都有所了解,也知道当地政府从资金和政策上鼓励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但他还是要求政府分配一个单位,即使效益差一点,工资低一点也行。总有一局部退役士兵说:不安排工作,将来我养老问题谁管”一些家长也说:孩子当了兵,回来不安排个单位,连个说媒的都找不到应该说城镇退役士兵要求安排工作是国家法律赋予他权利,也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但劳动力市场的游戏规则是竞争,企业用人规范是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专业才能。
三、解决安排难的几点建议
针对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国家现行退役士兵安排法规和政策没有做出根本性改革前。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行多元化安排对策,合理解决安排工作存在问题,坚持复员退伍军人的稳定,努力开创安排工作的新局面。整理来源:好范文
一严格落实政策。从维护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动身,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主导作用,采取安排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安排方法,多渠道、多途径、发明性地做好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继续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对拒绝接收安排任务和完成不了安排任务的单位,必需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促使退役士兵就业,依法维护退役士兵的权益。
二加大工作力度。维护退役士兵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安排难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为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工作岗位。目前,推进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工作方面有两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优惠政策,二是资金保证。要切实将自谋职业城镇退役士兵享有减免税、工商管理费和教育、招工优先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财政投入上,建议进一步提高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弥补金标准,同时提高国家和省对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资金补助规范。只要解决了资金这个瓶颈问题,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工作一定会步入广阔天地。
三加强服务保证。推荐就业岗位。各级安排部门协助劳动就业部门建立本市(县、区退役士兵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劳动就业服务大厅设立退役士兵就业服务窗口,建立退役士兵个人求职信息档案,及时掌握退役士兵的就业意向和市场用工需求,通过多种方式为退役士兵和用人单位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
企业就支付给残疾职工的工资,在进行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时,允许据实计算扣除;在年度终了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时,再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二、残疾人员的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
三、企业享受安置残疾职工工资100%加计扣除应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一)依法与安置的每位残疾人签订了1年以上(含1年)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且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在企业实际上岗工作。
(二)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按月足额缴纳了企业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
(三)定期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实际支付了不低于企业所在区县适用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四)具备安置残疾人上岗工作的基本设施。
四、企业应在年度终了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本规定第四条规定的相关资料、已安置残疾职工名单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复印件和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办理享受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优惠的备案手续。
五、在企业汇算清缴结束后,主管税务机关在对企业进行日常管理、纳税评估和纳税检查时,应对安置残疾人员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优惠的情况进行核实。
六、本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转业军人就业安置问题】推荐阅读:
云南省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实施细则07-22
军人转业心得体会10-14
济宁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05-31
转业报告07-14
干部转业报告09-12
消防部队转业申请06-02
转业干部代表发言09-07
提前转业申请书06-28
北京军队转业干部考试:申论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