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读借条的法律学问(精选2篇)
1、“借条”比“面子”更重要。
债务人和债权人关系再好,借钱时也一定要打借条。不打借条是最大的法律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审查借贷案件的起诉时,应要求原告提供书面借据;无书面借据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根据。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起诉,裁定不予受理。有了书面借条债务人往往不敢抵赖,胜诉才有保障。
2、名称
出借款项时,到底应该打什么条?实践中通常出现的是借条和欠条、收条。但借条和欠条、收条在法律含义上是不同的,欠条和借条都是债权凭证,但他们的证明力也不相同,借条可以明确双方的基础法律关系是借贷关系,有借有还,一般来讲持有借条索要债务证据是充分的,但应注意当借款金额较大时应注意要求借款人同时注明或另外打一张收条记载收到多少钱,因为作为出借人当借款人否认收到借款时,出借人是有义务证明其将款项交付给了借款人的。欠条无法回避双方的基础法律关系,即因为什么事由欠款,还有一个合法性的问题,是借款?还是货款?是投资款?是赌债?情债?等等,一般来讲欠条可能问题不大,但有时会很复杂。《民法通则》第九十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收条是记载资金往来的凭证,可以证明履行了合同义务。持有收条的一方往往不能仅凭收条要求对方清偿收条
项下的款项。同时必须证明其所持有的收条表征的是债权关系,因此会需要再举示别的证据,加大举证难度,涉诉的话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败诉风险。所以,借款时一定要求借款时打借条,而不是欠条或收条。
3、利息
利息约定要合法。《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利息约定要明确,防止发生争议。实践中有约定“年息两分”的,在法律实务界还是有一定争议的,有的认为是年息2%,有的认为是年息20%,尽量避开有歧义的利息利率表述,笔者倾向表述用“日万分之几”来表述。
4、“定期”
民间借贷多为熟人借款,出借人往往抹不开面子,借据上不写利息,一旦借款人不讲信用不按口头约定的期限还款的话,出借人往往会要求支付利息,但如果没有约定借款期限的话,出借人主张逾期付款的利息是获得不了法院支持的,也就是说借款人可以无偿使用出借
人的资金了。所谓定期,就是要求确定借款使用期限或还款期限。定期的法律意义在于:关系到诉讼时效的起算问题;关系到无息借款背景下主张逾期付款利息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九条规定,公民之间的定期无息借贷,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计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3条也规定,公民之间的无息借款,有约定偿还期限而借款人不按期偿还,或者未约定偿还期限但经出借人催告后,借款人仍不偿还的,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应当予以准许。《合同法》第二百零七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5、语言问题
打借条时忌讳使用多音、多义字。中国汉字存在一字多音,一字多解的现象,在借条中一旦使用这些汉字,就有可能造成纠纷。比如“还欠款伍万元”,既可以理解成“已归还欠款伍万元”,也可以理解成“仍欠款伍万元”。
6、催告
对借款人进行催告还款的,应注意保管好催告的证据,比如电话录音、短信、律师催告函、报纸公告等,催告以后的利息可以主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九条规定,不定期无息借贷经催告不还,出借人要求偿付催告后利息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计息。
7、写明借款用途:
写明借款用途的法律意义在于:一是当出现借款人未按约定用途使用借款影响还款时,出借人可以依据《合同法》第二百零三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的规定启动提前收回借款。
二是当借款人虚构借款用途,挪作他用或挥霍时可能已经涉嫌诈骗犯罪,出借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控告,刑事震慑力有助于成功回收出借款项。
8、落款借款人
注意一定要求债务人当面书写借条,防止掉包。如果债务人将事先写好的借条交给债权人的话,就不排除该借条中债务人的签名系由他人代签的可能。一旦涉诉,债务人否认签名真实性,债权人将面临败诉风险。
借款人同时又是某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话,债权人一定要明确债务人是该借款人本人还是其所代表的公司或企业。要知道不同借款人的偿还能力是不一样的,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
介绍人、中间人、见证人是没有还款义务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十三、在借贷关系中,仅起联系、介绍作用的人,不承担保证责任。
代写借条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十四、行为人以借款人的名义出具借据代其借款,借款人不
承认,行为人又不能证明的,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9、落款时间
注意要写明完整的年月日,尤其年份,关系到诉讼时效问题。虽然笔迹形成时间可以鉴定,但催收时间和程序增多,加大费用支出,也不是绝对可靠。
作者:河北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卢海国律师
新《律师法》第十三条规定: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 不得以律师名义从事法律服务业务;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不得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这与原《律师法》第十四条的内容“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 不得以律师名义执业, 不得为牟取经济利益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前半部分除了表述略有差别, 意义未作变动, 而后半部分似乎对未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法律服务做了更加严格的限制, 即除非符合法律的另外规定, 并非为牟取经济利益而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也是不允许的。因此, 有人认为, 该条规定废止了法律工作者以及公民代理专业户, 解决了非律师代理诉讼的问题, 大有为律师垄断诉讼业务提供法律依据之势。尤其是律师界一部分作如此理解的人认为该规定对非律师公民进入法律服务行业的准入机制更加严格, 正式终结非律师公民从事诉讼代理, 要比原《律师法》进步得多。
也有另外一种观点:公民有偿代理的时代来临了。这种观点认为, 对比新旧律师法的规定, 从前半部分规定的内容来看, 法律对未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法律服务业务仍是允许的, 只要不以律师名义即可;而后半部分, 原《律师法》是禁止非律师公民为牟取经济利益而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新《律师法》却把“为牟取经济利益”的字眼去掉, 换以除外规定, 在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下, 未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也可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 而且不受“不得牟取经济利益”的限制。同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二款仍规定, “律师、当事人的近亲属、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它公民, 都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这里却似乎可以理解为对非律师公民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的准入机制放宽了, 为牟取经济利益从事诉讼代理业务也是允许的。如此以来, 公民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的代理人, 并收取委托人给付的金钱并不违反任何法律规定, 也就是说公民有偿代理的时代来临了!
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反映了法律服务行业的两方主体律师与其他法律工作者的执业冲突, 律师希望其能在法律服务行业居于主导地位, 而其他法律工作者也希望有一个合法的生存空间, 因此有了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 两者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希望法律作出对自身有利的规定。笔者认为, 新《律师法》第十三条对律师行业的准入机制规定的更加严格, 维护这一特许行业的职业化;但对法律服务行业的其他法律工作者合法提供有偿法律服务降低了门槛, 为一部分基层法律工作者从立法层次上提供了合法的生存环境。
严格界定律师行业的准入机制, 要求以律师名义提供法律服务, 必须取得律师证业证书, 这是由律师行业的特殊地位决定。在原来的《律师法》中, 对律师的表述统称为“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 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而新《律师法》除明确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外, 还特别强调“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维护法律正确实施, 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律师行业的这一定位要求律师群体应当更加职业化, 体现了律师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作用, 与律师担负的使命相一致。律师法修订草案继续提请审议时, 法律委员会发表意见认为, “律师业是特许行业, 担任律师不仅要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还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批。依照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公民, 才可以依法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无条件地从事诉讼代理或辩护业务, 否则, 会冲击律师制度”。新《律师法》对未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 也强调“不得以律师名义从事法律服务业务”的规定, 维护了律师这一行业的专业性, 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公民的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 对法律熟知的程度, 以及可从事法律服务业务的资格。所以强调不得以“律师名义”既是例证, 也是竭力避免律师界所谓的“鱼目混杂”“良莠不齐”等情形。因此, 一部分律师担心“律师的饭碗被抢了”也许是出于对条文的歧义理解, 但这种考虑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律师界企图对法律服务行业的垄断其实也是需要立法层次上需要仔细斟酌的事情。
对于其他法律工作者, 根据本条内容, 未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 也可不以律师的名义从事除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以外的其他法律服务工作, 并且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 并不禁止为牟取经济利益而提供法律服务。这为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未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法律工作者留下了合法的生存空间。可以看到, 律师界往往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对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趋之若鹜;而在基层地区, 贫困地区, 比如相当一部分乡镇、县城地区, 专业律师的存在简直是凤毛麟角, 而稍微熟知一点法律知识的人就担当起来提供法律服务, 因经济利益而代理诉讼或辩护业务的现象。如果对这种情况, 在法律上加以杜绝, 在国家并未强制分配律师去某些地方的情形下, 致使在很多地方, 人们因得不到专业人士的帮助, 这不仅不利于其自身问题的解决, 也不利于当地法律知识的普及。因此, 该条的规定, 实际上是法律服务行业对公民准入条件的适当放宽, 表现为符合法定条件下可“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从事诉讼代理业务;对律师界仍维护其专业性, 表现为对“以律师名义”从业的从严限制。毕竟律师不等于法律服务行业的全部, 其他法律工作者也需要有一个生存的法律空间。但还应看到, 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适用本条但书的规定、用作从事法律服务行业的借口。“法律另有规定”, 往往对可以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的人也做了限制规定的, 如上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就要求律师以外的其他公民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的条件必须符合“当事人的近亲属、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条件之一。因此新《律师法》的规定既不同于那种认为第十三条为律师垄断法律服务行业提供依据, 也不同于“公民有偿代理的时代来临了”。
二、对新《律师法》第十三条的评析
对新《律师法》第十三条的理解, 还需要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加以完善, 毕竟在新《律师法》颁布之后, 对该条的歧义理解造就了相当部分专业人士的忧虑, 有的还认为该条存在法律漏洞, 并有律师在网络上更是以“天下奇闻:律师法的规定, 律师都看不懂”的帖子对第十三条的后半部份表达的意思进行质疑。
认为新《律师法》第十三条规定着力于解决非律师公民从事诉讼代理业务, 维护了律师对诉讼业务的专有权这一问题的人, 在欢欣雀跃之余, 会抱怨同步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律师、当事人的近亲属、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 都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并不同步, 《律师法》对该条款的修改仍是空心汤圆, 担心对非律师公民进入法律服务行业的限制性规定落不到实处;而认为该规定预示着“公民有偿代理时代的来临”的人群, 也在担心该条会成为非专业人士从事有偿代理诉讼业务的法律借口, 威胁到了法律服务行业的专业性, 降低了对法律服务专业人士的保护力度。应该说, 这两种担心实际上指向一个问题:不应拓宽非法律人员从事法律服务行业的准入条件;这种考虑并不无道理。如果什么人都可以拿着这条规定作为其从事法律服务行业, 进行诉讼代理业务的借口, 这会大大降低法律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 法律对律师职业的限制将会被规避, 这不仅造成法律的实施的严肃性被排除, 公民得到的法律服务水平会降低, 律师行业的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挫败, 更是对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的不公。但也应该看到, 有些人担心“非律师代理的存在会抢律师饭碗”, 认为“这是国家、政党对律师群体的漠视”的观点也是反映了律师界一部分人服务意识不到位, 只是想着如何能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这完全与其法律上与道德上的义务相违背。这也是律师界应当予以改善解决的问题之一。
西方国家也大都对律师行业的门槛划的很高, 正是为了保证律师行业的整体专业水平, 这与一个国家的整体法律意识, 法治进行的程度也有相当的关系。法律规定的但书“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在得到严格遵守的情况下, 才不至于严重冲击到律师制度。该条能否切实保障实施则更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我国, 法律普及程度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下, 考虑到人口, 地域, 适当放宽了法律服务工作者 (而非律师) 的准入条件, 也是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也就有了第十三条的前半句对原《律师法》十四条的延续, 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律师群体的的整体素质, 另一方面又允许非律师法律工作者的存在, 以解决律师匮乏的情况下, 人们需要法律服务的要求。
三、结论
在我国现阶段, 从事法律服务行业的律师群体与其他法律工作者共同为法律的普及、为民众的法律意识的提高、国家的法制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吕良彪先生说, “律师社会地位与执业保障是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程度最灵敏的晴雨表, 是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标志。”在我国, 律师作为对法律最为熟知的群体, 其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可以说远远高于普通民众。如果律师对自己合法权利的争取都得不到维护, 随之对国家的法律事业丧失信心, 权利意识并没有提升到法治国家水平的普通民众也许更会对国家的法律淡化乃至漠视。因此, 律师制度必须要得到严格维护。新《律师法》对律师的资格仍予以严格限制, 律师资格是要经过严格考核, 符合法定的条件下才能取得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律师这一职业是《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所规定的具体特殊信誉, 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也因此, 国家制定了对律师执业资格的行政许可, 禁止未取得执业资格的普通民众以律师名义执业部分原因也是取决于此。这是国家制度建设问题, 公民要想以代理诉讼为业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获得国家认可, 合法从事法律工作。另外, 应当看到, 在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 律师的比例相比其他大多数国家也是占绝对少数的, 而法律的适用又对全体民众息息相关, 而对大部分民众, 尤其是农村地区来说, 法律似乎是高高在上, 不可及的, 以至法律观念的淡薄, 这就需要很大一部分非律师法律工作者来填补空白。因此, 应对其赋予合法的地位, 在法律上予以规范, 但也要保证法律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要规制法律服务市场。
综上所述, 新《律师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法律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所作的进一步完善的规定, 解决了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在法律服务行业的执业冲突问题。该条作如此规定, 问题是如何在实务中得到遵守, 这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出具更加完善的司法解释, 以防止律师行业部分人员对其片面理解为限制其他法律工作者从事法律服务业务而企图垄断法律服务行业;也需要进一步明确但书规定的内容, 以防止其他人员拿该条作为其为牟取经济利益而从事诉讼业务的借口, 否则, 也许真的“公民有偿代理的时代来临了”。另外, 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有些混乱, 对法律服务市场规制的法律法规往往得不到切实遵守的结果;立法层次上对法律服务市场也缺乏整体和长远设计, 法律的实施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已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新《律师法》的内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尤其在关系到其切身利益的律师界。焦点之一就是新《律师法》第十三条对律师和法律服务行业的其他法律工作者的执业规定的理解所引发的争议, 本文参考法律委的立法目的以及我国法律服务行业的实际情况, 对该条规定展开评述。
关键词:非律师代理,法律工作者,行业准入
参考文献
[1]马宏俊〈.律师法〉修改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贾海洋.律师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刘治成.对新律师法第十三条的分析.http://www.cnwqw.com/Ar ticle_Show.asp?ArticleI D=484, 2007-11-11.
【律师解读借条的法律学问】推荐阅读:
律师百分考核细则解读11-27
劳动合同法律师11-16
律师事务所法律意见书10-11
律师如何做好企业法律顾问工作12-20
律师办理商业秘密法律业务操作指引09-28
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11-15
第四章 重要法律法规解读 试题及答案11-27
律师的中国梦07-18
律师党建的讲话11-24
实习律师的证明责任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