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文言文(精选7篇)
拔苗助长文言文及翻译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这就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拔苗助长”的出处。这一成语至少告诉了人们两方面的道理:第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够认识它,利用它,而不能违背它,改变它,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综观现实中的一些实例,很有拔苗助长的影子:老师布置大量作业,推荐五花八门的辅导资料;家长给子女制造多个奋斗目标,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等等。凭心而论,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往往不那么理想。
第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任何事都有个先后顺序。“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在量的积累还没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人为地要求发生转变,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自从拔苗的人的庄稼死了以后,那个拔苗助长的人在家整整哭了三天三夜才想明白,不能不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拔苗人受到了教训以后,就知错就改。
这次这个拔苗助长的人到菜市场买了二十四个天鹅蛋。他把二十四个天鹅蛋放在保温箱,等了三天三夜最后天鹅蛋浮出来了。这个拔苗助长的人的邻居看到了十分羡慕。也买了二十四个天鹅蛋,这件事情让皇帝明白了,他说:“谁先把二十四只小天鹅养成大天鹅,谁就能得到150个金币。拔苗助长的人和他的邻居都想得到这些钱。就各自养着二十四只小天鹅。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犯那个错误了,但是他的邻居整天都给小天鹅喂十顿饭,小天鹅不愿意吃了,还把天鹅的嘴掰开塞。把小天鹅都给撑死了。拔苗助长的人把小天鹅养的又壮又高,小天鹅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皇帝明白了这件事情后就奖励给拔苗助长的人了一百五十个金币。并且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他可真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人。
拔苗助长作文
,
小学生作文大全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24课寓言二则的第一则《拔苗助长》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谭志慧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走进文本,了解寓意。
2.结合小组活动的重点读写结合,寻找文本的空白点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依据教学计划和目标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发挥提问的功能;注意提问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努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接下来我将结合“课堂上的提问”的教学方式,设计我所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直入文本,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拔苗助长。
师:真聪明,这个小故事,还有一个名字就叫:拔苗助长。不过,好奇怪,那人干嘛要拔苗助长呢?快速打开课本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生:因为那个人想让禾苗长得快些。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一段。
师:你真是火眼金晴,一下子就找到了,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第一段? 学生朗读。
师:这一段中哪些地方最能说明那个人想让禾苗长的快些? 生: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师:什么是巴望?
生:盼望、希望、眼巴巴的望着 师:还是天天眼巴巴的望着。出示图片,学生仔细观察。
师引导:瞧,他眼巴巴的看着禾苗,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对着禾苗会说些什么? 生:他会说,禾苗禾苗,你快点长大,我都等着急了。
生:他会说,禾苗禾苗,快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指出不恰当之处)
生:禾苗快点长大,一定要超过别人家的。„„
师:他多想让禾苗快快长高,那禾苗真没长高吗?
生:长高了,只是太慢,他感觉不到,因为人家说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其实是长了。
师:你真是火眼金晴,这也能看出来。是啊,是农夫太着急了,你能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一段话吗? 学生练读。
师:这个农夫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想办法帮帮这些禾苗。生:拔
师:哪段告诉你人家要“拔” 生:第二段。
师指名读:终于想出了办法,干嘛用终于? 生:好不容易才想到。师:那他还会想哪些办法。生:多浇水、多施肥、多捉虫 师:多好的主意,干嘛不用。生拖着长音:太-----慢了 反思:
抓住终于一词让学生想农夫的心理路程,再次加深了学生对农夫愚蠢的感悟,也为我最后设计的说话搭了一座比较完美的桥梁。师: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
学生再读第二段:他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都能看出他很累。师:人家累,可人家高兴啊。
出示农夫开心的咧着嘴大笑的图片:此时,他在想什么? 生:哈哈,我太聪明了,禾苗一下就长高了。生:我的禾苗比别人的都长得高,他们要羡慕死我了。生:我太厉害了,一下午就让禾苗长这么高。反思:
一节课中,这样的不断留白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想象翅膀的展开,更是孩子们语言表达的锻炼。
师:这好消息一定得早点告诉家人,把同桌当家人,一边喘气一边告诉他们吧。同桌互读第三段。
师:力气总算没白费,真的没白费? 生:不是,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
出示图片,师:面对满地枯死的禾苗,面对自己曾经给予厚望的禾苗,农夫忍不住抱头痛哭,此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你真是太愚蠢了,禾苗一拔根就掉了,就死了。生:以后不要拔了,要给他们浇水、施肥、捉虫子。生:你太着急了,以后做事要有耐心。„„
师总结:是啊,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背人家的生长规律。一天又一天,转眼又是一年,禾苗又在风中舞蹈,农夫又来到了地里:(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生:一天又一天,转眼又是一年,禾苗又在风中舞蹈,农夫又来到了地里:他看禾苗需要浇水了就赶快浇水,需要施肥就马上施肥,需要捉虫了就捉虫,不久,禾苗就长的高高的壮壮的。反思: 最后的扩展是最明显的读写结合点,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说的非常流畅,表达的欲望也特别强。
师:这让我想起了咱们以前学过的成语,送给你们: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拔苗助长、徒劳无功 反思:
1.小组活动的主题得以体现
本次我们的活动主题是课堂上的提问技巧,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从问题设计目标、提问表述、学生以有认知、心理水平和思维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多种提问方式,从而进行有效提问。怎样让课堂上的提问不仅仅是个形式,而具有自己实实在在的作用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后来听了张小云老师、李军连老师等老师的几节课,发现课上都有写法的指导,那么我一个四年级的老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写作指导?让学生现场开写吗?《小学教学》此时为我解开了疑惑,上面登了一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问题与重建》,里面明确指出:改变只有动手才是写的观念,读与写应是一个整体,读写结合有外显的,能及时练习,看得见,摸得着,更有内隐的,很多阅读中的积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看到这些,我豁然开朗,因此,我不再刻意追求这个点,而是寻找预言中的空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孩子在不断地想、不断地说中,感悟农夫的愚蠢,就在这不断地说中,孩子们更好地积累语言、走入文本,感受农夫一次次内心的变迁。
2、语文上出语文味
语文最基本的是什么,就是对文字的把握、对词语的积累,在教学中,以词为基,以句为本: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干嘛用终于?对呀,想出办法不容易,猜猜他都想了多少办法,最后才选择拔?没有意思的讲解,但就在这猜猜中,就在学生的解读中推进了文本,终于的意思孩子也明白了,他的内涵孩子们也刻在了心中。
整节课,引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有了前面的想、前面的表达,才有了后面续说的水到渠成。
3、教做人应渗透于每一个细节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想一步登天,更不要妄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水滴石穿非一日之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中,我读懂了,任何事物都有自然发展规律,如果我们破坏了它们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适得其反,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做人。
这则寓言故事讲诉了宋国有一个农夫巴望着自己家里的禾苗长快一些,就想了一个愚蠢的办法。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他从中午忙到天黑,累得精疲力尽。回到家,他兴致勃勃地对儿子说:“可把我给累坏了,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了。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进步是与时俱进,同学们我们只要每天努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就离成功近一点点。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 拔苗助长读后感
★ 拔苗助长文言文
★ 拔苗助长作文
★ 拔苗助长散文
★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
★ 拔苗助长600字作文
★ 《拔苗助长》哲理感想
★ 拔苗助长文言文注释讲解
★ 《拔苗助长》读后感100字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