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2025-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贵州省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精选7篇)

《贵州省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省餐饮服务许可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0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省餐饮服务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核、决定、变更、延续、补发、注销及管理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餐馆、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食堂、集体用餐配送等经营活动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并依法承担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责任。

本实施细则不适用于食品摊贩和为餐饮服务提供者提供食品半成品的单位和个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铁路运营中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审批发放,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并监督指导全省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工作。各市(州、地)或县(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工作。

第五条 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审批发放,按属地管辖原则,由餐饮服务提供者所在的市(州、地)或县(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第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示下列与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事项相关的内容:

(一)许可依据及具体条款;

(二)许可条件、程序、期限;

(三)许可申请所需申请材料目录;

(四)许可申请资料的示范文本;

(五)受理机关的通讯地址、咨询联系电话、投诉举报电话;

第七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餐饮服务许可信息和档案管理制度,定期公告取得或者注销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名录。

第二章 申请和受理

第八条 申请人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餐饮服务许可申请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合法的经营场所;

(二)具有与制作供应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三)具有与制作供应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洗手、采光、照明、通风、冷冻冷藏、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四)具有合理的布局和加工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五)具有符合法规要求的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以及经食品安全培训、不属于《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和第 三十七条被限定人员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六)具有与本单位实际相适应的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申请餐饮服务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餐饮服务许可证》申请书,(二)名称预先核准证明(已从事其他经营的可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和设备布局、加工流程、卫生设施等示意图及说明;

(四)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业主)的身份证明(复印件);

(五)符合相关规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证明资料;

(六)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合格证明;

(七)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包含以下内容:

1.食品和食品原料采购查验管理;

2.场所环境卫生管理;

3.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和卫生管理;

4.清洗消毒管理;

5.人员卫生管理;

6.人员培训管理;

7、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8.加工操作管理;

9.餐厨垃圾管理;

10.消费者投诉管理;

11.保障食品安全所需的其他管理制度。

(七)餐饮服务场所合法使用的有关证明(如房屋所有权证或租赁协议等);

(八)自备水源的,需提供生活饮用水安全检测报告;

(九)特大型、大型餐馆,学校食堂、幼儿园食堂、工地食堂,供餐人数500人及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连锁经营餐饮服务企业的总部,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还需提供以下资料:

1.设置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岗位及人员的证明资料;

2.关键环节食品加工规程(包括但不仅限于食品和食品原料验收操作规程、食品贮存操作规程、食品加工操作规程、食品添加剂贮存使用操作规程、专间操作规程、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处理规程);

3.卫生检查计划;

4.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十)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还需要提交以下资料:

1.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产品包装材料证明;

2.与实际产品内容相符合的标识说明样张;

3.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配送设备设施的有关资料。

(十一)不属于以下情形的说明资料:

1.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后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并给予警告未满1年的;

2.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未满3年的;

3.申请人为被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餐饮服务提供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且在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未满5年的;

4.聘用曾任被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餐饮服务提供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作为管理人员,且在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未满5年的。

(十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条 所交材料除图纸外应用A4纸打印或用碳素笔书写,逐份加盖公章或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印章,按次序装订,一式两份;凡提交的材料为复印件的,均应在复印件上写明“系原件复印”,并加盖单位公章或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印章。

第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申请人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责任。

第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申请人提出的餐饮服务许可申请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申请事项属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职权范围,申请资料齐全且符合规定形式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决定,并给予申请人《餐饮服务许可受理决定书》;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应即时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依法不属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其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三)申请资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人应当对更正内容签章确认;

(四)申请资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形式的,应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餐饮服务许可补正申请材料通知书》,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资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三章 审核与决定

第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理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资料后,应当按照本实施细则第九条的规定审核申请人提交的相关资料,并按照餐饮服务分类许可审查规范进行现场核查,制作《餐饮服务许可现场核查笔录》。对于需整改复查的,出具《整改通知书》,申请人根据《整改通知书》进行整改后,提出整改报告,申请重新核查。经再次核查,仍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许可。

第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申请资料和现场核查的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并发放《不予餐饮服务许可决定书》,同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做出行政许可决定。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许可期限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发放《餐饮服务许可延期通知书》。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餐饮服务许可证》。整改不计算在审批时限内。

第十六条 对于已办结的餐饮服务许可事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有关许可材料及时归档。

第四章 变更、延续、补发和注销

第十七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业主)或者地址门牌号改变(实际经营场所未改变)的,应当向原发证部门提出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记载内容变更申请,提交《餐饮服务许可证变更申请书》,并附以下资料:

(一)餐饮服务许可证复印件;

(二)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居民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餐饮服务提供者名称变更需提供工商部门核准的证明资料;

(四)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业主)变更需提供拟任者的任职证明或有关资格证明(如董事会任命文件等),并提交居民身份证明复印件;

(五)地址门牌号变更需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地名或门牌号变更证明。

第十八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许可类别、备注项目以及布局流程、主要卫生设施需要改变的,应当向原发证部门申请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许可事项变更手续,提交《餐饮服务许可证变更申请书》,并附以下资料:

(一)餐饮服务许可证复印件;

(二)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居民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提供第九条中与变更内容相关的资料。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理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应当审核申请人按照本条规定提交的相关资料,并按照餐饮服务分类许可审查规范以申请变更内容为重点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准予变更《餐饮服务许可证》记载内容或者准予办理许可事项变更手续的,颁发新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原证号和有效期限不变。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做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并发放《不予变更餐饮服务许可决定书》。

第二十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需要延续《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应当在《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发证部门书面提出延续申请。逾期提出延续申请的,按照新申请《餐饮服务许可证》办理。

第二十一条 申请延续《餐饮服务许可证》应当提供以下资料:

(一)《餐饮服务许可证》延续申请书;

(二)原《餐饮服务许可证》复印件;

(三)原《餐饮服务许可证》的经营场所、布局流程、卫生设施等内容有变化或者无变化的说明资料;

(四)从业人员健康检查证明;

(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二条 原发证部门受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延续申请后,应当重点对原许可的经营场所、布局流程、卫生设施等是否有变化,以及是否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九条的规定进行审核。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申请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业主)、许可范围、有效期。

(二)加工经营场所、房屋结构、卫生设施、产品种类、原辅材料、工艺流程、设备布局、卫生管理等现场审查和核查。

(三)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证明情况。

(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存档的监督、监测记录,守法经营情况。

准予延续的,颁发新的《餐饮服务许可证》,证号不变。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做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并发放《不予延续餐饮服务许可决定书》。

第二十三条 《餐饮服务许可证》变更、延续的程序按照本实施细则第二章、第三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在领取变更、延续后的新《餐饮服务许可证》时,应当将原《餐饮服务许可证》交回发证部门。

第二十五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遗失《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应当于遗失后60日内在本地报刊公开声明《餐饮服务许可证》遗失,向原发证部门申请补发。《餐饮服务许可证》毁损的,凭毁损的原证向原发证部门申请补发。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证部门应当依法注销《餐饮服务许可证》:

(一)《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或者延续申请未被批准的;

(二)餐饮服务提供者依法终止的;

(三)《餐饮服务许可证》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被吊销的;

(四)餐饮服务提供者主动申请注销的;

(五)延续审查时不符合要求,且在规定期限内改进后仍达不到要求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注销《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 《餐饮服务许可证》被注销的,原持证者应当及时将《餐饮服务许可证》原件交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7日内通报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做好注销《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有关登记工作,并予以公告。

第五章 许可证的管理

第二十八条 《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临时从事餐饮服务活动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

第二十九条 同一餐饮服务提供者在不同地点或者场所从事餐饮服务活动的,应当分别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

同一经营场所有多个经营主体,并有独立经营场地的,应分别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

餐饮服务经营地点或者场所改变的,应当重新申请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三十条 《餐饮服务许可证》应当载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业主)、类别、备注、许可证号、发证机关(加盖公章)、发证日期、有效期限等内容。

第三十一条 《餐饮服务许可证》样式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规定。各栏目填写要求如下:

(一)许可证号格式为:黔+餐证字+4位年份数+6位行政区域代码+6位行政区域发证顺序编号。

(二)单位名称栏

应与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核准的一致。

(三)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业主)栏

根据餐饮服务经营者的性质,在“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业主)”栏后填写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业主姓名,其中属法人的,填写法定代表人姓名;属个体经营户的,填写业主姓名;属法人分支机构或者其他组织的,填写负责人姓名。姓名后用括弧加注相应的身份性质。例如某餐饮企业法人分支机构餐饮店的负责人×××,该栏应填写为“×××(负责人)”。

(四)地址栏

按经营场所的详细地址填写。

(五)类别栏

按《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中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分类要求填写。

(六)发证机关栏

1.加盖发证机关印章;

2.填写发证日期:新发和延续的,填写签发日期;变更的,填写变更后新的许可证的签发日期,并在签发日期后注明“变更”字样;补发的,填写补发后新的许可证的签发日期,并在签发日期后注明“补发”字样。

(七)有效期限栏

1.起始日期:新发、延续的,填写签发日期;变更、补发的,填写原证的签发日期;

2.到期日期:新发、延续的,填写签发日期3年后对应日的前1天;变更、补发的,填写原证的到期日期。

(八)备注栏

1.餐馆:单纯经营火锅或者烧烤的,加注“单纯火锅”或者“单纯烧烤”;全部使用半成品加工的,加注“全部使用半成品加工”;

2.食堂:属于工地食堂、学校食堂等的,加注“工地食堂”、“学校食堂”等;

除饮品店这一类别外,供应凉菜的加注“含凉菜”,不供应的加注“不含凉菜”;供应自制裱花蛋糕的加注“含裱花蛋糕”,不供应的加注“不含裱花蛋糕”;供应生食海产品的加注“含生食海产品”,不供应的加注“不含生食海产品”

(九)临时从事餐饮服务活动的,应在“餐饮服务许可证”下方居中位置打印“临时”,并加注括号。

第三十二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取得的《餐饮服务许可证》,不得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出租。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餐饮服务许可证管理中的监督检查和行政责任、法律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行政许可法》和《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的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关于餐饮服务、经营场所、餐饮服务提供者的业态、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用语的含义与《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相一致。

餐馆(又称酒家、酒楼、酒店、饭庄等):指以饭菜(包括中餐、西餐、日餐、韩餐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单位,包括火锅店、烧烤店等。

特大型餐馆:指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3000㎡以上(不含3000㎡),或者就餐座位数在1000座以上(不含1000座)的餐馆。

大型餐馆:指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500~3000㎡(不含500㎡,含3000㎡),或者就餐座位数在250~1000座(不含250座,含1000座)的餐馆。

中型餐馆:指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500㎡(不含150㎡,含500㎡),或者就餐座位数在75~250座(不含75座,含250座)的餐馆。

小型餐馆:指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以下(含150㎡),或者就餐座位数在75座以下(含75座)的餐馆。

快餐店:指以集中加工并快速提供就餐服务为主要加工供应形式的单位。

小吃店:指以点心、小吃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单位。

饮品店:指以供应酒类、咖啡、茶水或者饮料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单位。

食堂:指设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工地等地点(场所),为供应内部职工、学生等就餐的单位。

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指根据集体服务对象订购要求,集中加工、分送食品但不提供就餐场所的单位。

《贵州省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篇2

【发布文号】黔发改就业[2005]633号 【发布日期】2005-07-01 【生效日期】2005-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黔发改就业[2005]633号)

各市、州、地发展改革委(局)、财政局,省直有关部门:

为充分发挥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作用,加强资金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全省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管理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贵州省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贵州省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贵州省财政厅

二00五年七月一日

贵州省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意见》(黔党发[2003]10号)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为充分发挥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省引导资金)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全省服务业的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省引导资金是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用于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补助性资金,目的是调动地方和企业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引导多渠道资金对服务业的投入。

第三条第三条 省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重点支持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市场前景好的新兴服务业,以及有关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国家安排的服务业重点领域建设项目的投资配套。

第四条第四条 省引导资金的使用方式为补助或贴息。

第二章 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五条第五条 市(州、地)发展改革部门和省行业主管部门是使用省引导资金的申报部门(以下简称申报部门)。其中,市(州、地)、县(市、区、特区)的项目由项目法人单位向当地发展改革部门申报,地、州、市发展改革部门审核后向省发展改革委申报,需地县财政性资金配套建设的项目,由地县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级财政部门申报;省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由项目法人单位向主管部门申报,主管部门审核后向省发展改革委申报。

第六条第六条 对国家安排的服务业重点领域建设项目的投资配套(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按《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省发展改革委将根据国家有关批复文件和要求,商省财政厅提出配套资金安排意见,列入省引导资金计划。

第七条第七条 省引导资金安排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程序是:

1.申报部门根据省引导资金使用方向以及支持的重点领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对已经审批、核准、备案需要补助、贴息的项目,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2.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对上报项目进行审查,提出安排的项目名单和资金意见,列入省引导资金计划。

第八条第八条 申请省引导资金补助或贴息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必须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或事业法人;

2.项目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地方配套资金、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已经落实,一般能在当年启动,并在1―2年内建成;

4.项目建成后,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九条第九条 申报单位上报的资金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及附件:

1.项目名称;

2.项目法人;

3.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

4.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背景、建设规模、建设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建设目标的保障措施等;

5.资金申请理由;

6.附件: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贷款银行出具的贷款利息单。

第三章 计划下达和资金拨付

第十条第十条 省引导资金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联合下达。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省引导资金计划下达后,省属项目资金由省财政厅拨付给省级主管部门;地县属项目由省财政厅将资金拨付到市(州、地)财政局。

第四章 项目、资金监督和管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省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厅负责对省引导资金项目的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项目申报部门和承担单位要按季度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资金到位情况等上报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省引导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滞留、挤占、截留、挪用。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等行为,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将对当年计划进行调整,并限期收回已拨付资金;情节严重的暂停所在市(州、地)下一申请省引导资金资格。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项目中期评估和竣工验收:省引导资金补助、贴息项目,由申报部门进行中期评估和组织竣工验收,并将中期评估报告和竣工验收报告等上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贵州省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篇3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转发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关于印发《湖南省 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各办事处、市级联社:

为进一步加强对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管理和指导,现将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关于印发湖南省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长银发〔2012〕29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高度重视,积极推广

各市州要及时转发本通知,积极指导辖内县级行社认真学习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人行和省联社有关要求,认真做好助农取款服务申报和开办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助农取款服务。

《贵州省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城市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占用挖掘管理,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安全和畅通,改善城市面貌,根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广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广州市城市道路挖掘管理办法》和《广州市城市道路临时占用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辖区内城市道路车行道、人行道的占用、挖掘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车行道是指允许机动车通行的城市道路,包括机动车道以及与机动车道同一平面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混合道路。

本办法所称人行道是指除桥梁和隧道外,已实施的规划城市道路路缘石至道路红线边缘范围内的人行专用的城市道路,包括与人行道同平面设置的非机动车道。规划道路红线尚未实施的,以现状道路为准。

第四条 城市道路的占用、挖掘依法实行许可制度,并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社会监督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五条 城市道路受国家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占用、挖掘;经许可占用、挖掘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行人、交通和市容环境的影响。城市道路除按法定程序变更城市规划功能外,不得永久性占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城市道路的义务,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损坏城市道路和影响城市道路畅通的行为。

第六条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和规范城市道路的占用、挖掘管理工作,并努力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城市道路管理水平,保障城市道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

第二章 部门职责分工

第七条 市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全市车行道的占用、挖掘管理工作,负责本办法有关车行道占用、挖掘管理的组织实施和许可管理、监督检查、行政处罚工作,并由市城市道路路政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各区承担车行道占用、挖掘管理职责的相关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区车行道管理部门)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车行道占用、挖掘管理的组织实施和许可管理、监督检查、行政处罚工作。

第八条 市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全市人行道的占用、挖掘管理工作,负责本办法有关人行道占用、挖掘管理的组织实施和许可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各区承担人行道占用、挖掘管理职责的相关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区人行道管理部门)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人行道占用、挖掘管理的组织实施和许可管理、监督检查工作。第九条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全市人行道占用、挖掘的行政处罚工作,各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人行道占用、挖掘的行政处罚工作。

第十条 市、区建设、公安、财政、规划、国土房管、工商、质监、环保、水务、林业园林、物价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协同做好城市道路占用、挖掘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十一条 市交通管理部门划定的城市道路主干道的车行道和桥梁、隧道等重要设施的占用、挖掘,由市交通管理部门实施许可;市城市管理部门划定的重点人行道和跨区人行道的占用、挖掘,由市城市管理部门实施许可;其他车行道、人行道的占用、挖掘由项目所在地的区车行道、人行道管理部门实施许可。

市交通管理部门和市城市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道路交通管理和城市管理需要,分别依法划定和调整重点城市道路和重要设施的范围,调整市、区城市道路占用、挖掘的管理范围和许可权限,但不得违反本市有关简政强区事权下放的规定。

第十二条 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和区车行道、人行道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许可的原则,严格审核占用、挖掘面积,尽量避免挤占道路资源;严格审核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避免交通高峰期拥堵、晚上扰民等现象。

原则上禁止横破城市道路主、次干道埋设各种管线;地下管线施工穿越城市道路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采用非开挖工艺等先进施工技术;纵向挖掘的,应当根据各类管线的特点分段进行。

第十三条 同时涉及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占用、挖掘许可,由市交通管理部门牵头会同市城市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实行联合会审。

市城市管理部门实施人行道占用、挖掘许可,涉及开设路口的,应当召集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联合会审。

占用、挖掘许可事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对交通疏解方案进行审核,并出具交通安全审核意见;申请事项影响绿化或绿化设施的,由林业园林部门出具相关审核意见;申请事项影响供排水设施的,由水务部门出具相关审核意见;申请事项影响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由建设部门出具相关审核意见。

区车行道、人行道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合会审制度按照本条前三款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电子政务建设要求,积极推进统一的车行道、人行道占用、挖掘许可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车行道、人行道占用、挖掘许可事项网上受理以及市、区两级的联网许可。

第十五条 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和区车行道、人行道管理部门应当在作出占用、挖掘许可后,及时将许可情况分别告知本级政府负责车行道和人行道行政处罚的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当地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区车行道、人行道管理部门应当在作出占用、挖掘许可的2日内(对于立即开工的项目,应在许可决定的同时)将许可信息分别报送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还应当按要求将所辖区域内占用、挖掘的管理情况,每月综合后报告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并接受其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十六条 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及区车行道、人行道管理部门应当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对外公布下列事项:

(一)许可依据、范围、程序、时限、办理部门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

(二)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的具体管理部门或机构及投诉举报电话;

(三)依照本办法作出的许可事项的内容,包括占用、挖掘单位(或个人)、地点、范围、期限及施工作业时间;

(四)依照本办法制订的全市车行道、人行道挖掘施工计划。

第三章 车行道占用、挖掘许可管理

第十七条 车行道挖掘施工实行计划管理,未纳入计划不得挖掘。

挖掘施工计划应当按照时间控制、总量控制、区域控制的原则进行编制。除本办法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情形外,挖掘施工应当集中于每年的9月至11月进行,并应当分路段、分区域实施,避免因同一道路多处同时挖掘或同一区域内多条道路同时挖掘造成交通拥堵和大范围扬尘。

市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城市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以及各区车行道管理部门,按照“集中研究,科学统筹”的原则,根据城市道路建设和维修计划,结合城市道路的整体规划、养护、维修工作安排以及城市工程管线近期建设规划及年度建设和维修计划,研究编制全市车行道挖掘施工计划,并可根据交通管理和城市管理的需要进行调整;编制计划时,市交通管理部门可视需要进行交通管理预评估和仿真试验。

车行道挖掘施工计划由市交通管理部门统筹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市交通管理部门可会同前款所列部门制定编制车行道挖掘施工计划的具体办法。

第十八条 市建设部门拟定的年度城市道路建设计划,应当自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15日内,通知有关管线敷设单位。有关管线敷设单位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60日内,将本单位管线敷设的计划报市建设部门,并在市建设部门统筹安排下实施。市建设部门应当及时将有关批准文件、计划安排和实施情况告知市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

第十九条 车行道占用、挖掘是指占用、挖掘车行道,以及影响车行道的完好和交通安全、畅通的各类建设、养护、维修、管理等固定或流动作业和单纯临时占用的行为。包括下列情形:

(一)占用、挖掘车行道涉及人行道的;

(二)占用、挖掘人行道涉及车行道的,包括需借道车行道作为行人专用通道、堆放施工物料等;

(三)跨越车行道上空、下穿车行道但不直接占用、挖掘车行道的;

(四)占用、挖掘与机动车道同一平面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混合道路的;

(五)在车行道一侧养护、维修绿化及绿化设施、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包括在车行道上临时围蔽进行养护、维修作业,养护、维修车辆在车行道上进行养护、维修流动作业等;

(六)在车行道安装、设置交通设施、公交设施和路内停车设施(泊位)的;

(七)其他影响车行道交通安全畅通的行为。

第二十条 申请占用、挖掘车行道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车行道占用、挖掘申请表;

(二)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因管线养护、维修或者抢修而不涉及规划变更的除外;

(三)施工单位资质证明文件;

(四)施工组织及道路修复方案,内容包括:

1.占道地点、位置、面积、时间和占用、挖掘期限;

2.交通组织措施(包括经客运交通管理部门同意的公交线路、站场、公交设施的临时调整措施)、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机动车行车便道和行人便道的设置;

3.施工进度计划、分段施工方案、机械配置、施工设计技术图纸和有关设计文件;

4.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施工现场围蔽设置、施工污水排放方式、粉尘及噪音控制措施、余泥及废弃物处理方式;

5.临时建(构)筑物、硬地化、道路等单体设计方案;

6.施工区域内现有市政管网、地下管线和周围的建(构)筑物的保护措施;

(五)交通疏解方案和交通安全事故责任承诺书;

(六)事故预警和应急抢险方案;

(七)按市交通管理部门有关规定,需进行交通影响评估、仿真试验的,应提供有关交通信息基础材料;需安装视频监控设施的,应提供视频布点图纸、设备选型方案、图像传输接入方案、系统运行维护方案等有关材料;

(八)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除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实行联合会审的情形外,如需其他管理部门批准或出具相关审核意见的,还应按规定提供相关文件。

因进行地质钻探而申请占用、挖掘车行道的,不需要提供第一款规定的施工设计技术图纸和有关设计文件以及交通疏解方案等材料。

第二十一条 申请占用、挖掘车行道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四、十一、十九、二十条规定,分别向市交通管理部门、区车行道管理部门提出许可申请。

接受申请的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依法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的,受理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现场勘查,确认占用、挖掘的位置、面积和类型,对影响交通顺畅的项目由市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仿真试验,并将试验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人应当就仿真试验发现的问题,补充完善交通疏解方案。申请人补充完善交通疏解方案的时间不计算在许可审查期限内。

决定受理的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依法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准予许可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占用、挖掘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对影响车行道的完好和交通安全、畅通的各类建设、养护、维修、管理等固定或流动作业和单纯临时占用的行为实行集中许可,申请人可一次性提出半年之内的车行道占用计划项目许可申请。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车行道占用、挖掘申请:

(一)拟在除周末外的法定节假日以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迎春花市等全市性重大公共活动期间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的;

(二)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竣工通车、交付使用未满5年或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未满3年的;

(三)在已建有公共管线走廊的城市道路下敷设同类管线的;

(四)申请占用、挖掘,但未提供合法文件或者提供资料不齐全的;

(五)申请人因违反本办法或者有关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经查处仍未整改完毕或者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者受理许可申请的部门认为占用、挖掘车行道将严重影响城市道路完好、安全或者畅通的其他情形。

属于本条第一款第(一)、(二)项所列情形,确因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等特殊情况需要占用、挖掘车行道的,申请人提出许可申请;申请时除提交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确需占用、挖掘的有关证明材料。

属于本条第一款第(二)项所列情形,并按照本条第二款规定提交申请的,市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市人民政府审批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办法规定的作出许可决定的期限内。对准予许可的,被许可人应当按规定缴纳3倍的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

第二十四条 被许可人需要延长车行道占用、挖掘期限的,应当在原许可有效期届满15日前向原许可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但连续占用、挖掘的期限不得超过半年。超过半年的,被许可人应当重新申请办理车行道占用、挖掘许可。

原许可部门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申请,在原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期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期。

第二十五条 因气候、地质条件等特殊原因需要变更车行道占用、挖掘许可内容的,被许可人应当在该许可有效期届满15日前向原许可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六条 为了公共利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许可部门可以变更车行道占用、挖掘许可:

(一)原许可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

(二)因城市建设、交通组织、城市管理或者其他特殊管理工作需要变更的。

变更车行道占用、挖掘许可的,原许可部门应当告知被许可人变更的期限、地点及范围;因变更减少车行道占用、挖掘时间或者占道面积的,应当退还已收取的费用与实际应收取费用的差额。

第二十七条 因城市建设、交通组织、城市管理或者其他公共利益需要,原许可部门可以依法撤回车行道占用、挖掘许可,并办理注销手续。

因本条前款规定撤回车行道占用、挖掘许可的,原许可部门应当告知被许可人撤回的理由,并退还已经收取的全部费用;被许可人已有资金投入的,应当给予一定的补偿。

第二十八条 因处置突发事件、紧急抢修城市地下管线故障需要进行车行道占用、挖掘的,抢修单位可以先行施工,但应当同时向负责抢修路段车行道占用、挖掘许可工作的部门和辖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告,并在施工后24小时内按照本办法规定补办许可手续。

第四章 人行道占用、挖掘许可管理

第二十九条 除城建重点工程的管线迁改、管线用户接驳工程外,人行道挖掘施工实行计划管理;未纳入计划,不得挖掘。

挖掘施工计划应当按照时间控制、总量控制、区域控制的原则进行编制。除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至第三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外,挖掘施工应当集中于每年的9月至11月进行,并应当分路段、分区域实施,避免因同一道路多处同时挖掘或同一区域内多条道路同时挖掘造成交通拥堵和大范围扬尘。

市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建设、规划、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依据管线建设计划和新建、改建、扩建、维修城市道路计划及城市“三旧”改造、城市工程管线近期建设规划及年度建设和维修等计划,研究编制人行道挖掘施工计划,并可根据城市管理需要进行调整。

人行道挖掘施工计划由市城市管理部门统筹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市城市管理部门可会同前款所列部门制定编制人行道挖掘施工计划的具体办法。

第三十条 市建设部门、市城市“三旧”改造工作机构、区人行道管理部门和需要挖掘人行道的管线单位应当及时将城市道路建设计划、维修计划和城市“三旧”改造计划、管线敷设计划送市城市管理部门。

第三十一条 申请临时占用人行道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临时占用申请表;

(二)临时占用设施的具体设置方案和维护管理方案;

(三)交通安全事故责任承诺书;

(四)占用人行道与合法建(构)筑物外立面之间的开放式空地和建(构)筑配建广场的,需提交占用场地权属单位的意见(申请人为权属单位的不用提供);

(五)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除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实行联合会审的情形外,如需其他管理部门批准或出具相关审核意见的,还应按规定提供相关文件。

第三十二条 申请挖掘人行道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挖掘申请表;

(二)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因管线养护、维修或者抢修而不涉及规划变更的除外;

(三)施工单位资质证明文件;

(四)文明施工方案,包括建筑废弃物处置、噪音防治、施工污水处理、扬尘处置、现场围蔽和保洁措施等内容;

(五)行人通行保障措施;

(六)交通安全事故责任承诺书;

(七)挖掘人行道与合法建(构)筑物外立面之间的开放式空地和建(构)筑配建广场的,需提交挖掘场地权属单位的意见(如申请人即为权属单位,则不用提供);

(八)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除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实行联合会审的情形外,如需其他管理部门批准或出具相关审核意见的,还应按规定提供相关文件。

第三十三条 申请占用、挖掘人行道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四、十一、三十一和三十二条的规定分别向市城市管理部门或区人行道管理部门提出许可申请。

接受申请的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依法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申请的,受理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现场勘查,确认占用、挖掘的位置、面积和类型,并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依法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准予许可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占用、挖掘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占用、挖掘人行道申请:

(一)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

(二)除城建重点工程的管线迁改、管线用户接驳工程外,管线建设单位新建管道工程挖掘施工未纳入人行道挖掘施工计划的;

(三)利用城市道路人行道作为营业性机动车停车场的;

(四)申请人因违反本办法或者有关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经查处仍未整改完毕或者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者其他涉及公共安全和交通秩序等禁止占用、挖掘许可的情形。

属于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二)项所列情形,确因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等特殊情况需要占用、挖掘人行道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门或区人行道管理部门参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三款规定的许可程序和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标准执行。

第三十五条 延长、变更或撤回占用、挖掘人行道许可,以及因处置突发事件、紧急抢修城市地下管线故障需要占用、挖掘人行道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门、区人行道管理部门参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至二十八条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道路养护单位对人行道轻微损坏进行零星修补,且其工程量不超过100平方米的日常保养小修工程,不需要办理人行道占用、挖掘许可手续,但应当在施工前7日通知该路段所在区人行道管理部门和辖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经许可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规定缴纳城市道路临时占用费、挖掘修复费;属于城市道路日常养护工程和列入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大中修工程等市政工程施工和养护维修作业项目,不征收城市道路临时占用费和挖掘修复费;

(二)与道路养护单位签订占用、挖掘管理协议;

(三)在施工现场显眼位置悬挂占用、挖掘许可证,设置施工标牌;施工标牌内容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建筑废弃物运输单位的名称、负责人和投诉电话,经批准的占用、挖掘时间和范围,许可证编号等;

(四)按许可的地点、位置、面积、作业时间、施工期限和施工组织及道路修复方案进行施工;在施工组织方案确定前,建设单位应当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有关地下管线单位,对施工可能造成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损坏的现场进行勘查,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施工和地下管线设施安全;

(五)同路段两侧的人行道不得同时挖掘施工;

(六)严格执行交通疏解方案,设置安全防护设施、交通导向标志、交通警示标志,做到标识清晰;

(七)车行道占用、挖掘现场应当设置机动车、行人便道,并应保持平整、畅通,保证车辆和行人通行,需要车辆、行人绕行的,应当在绕行处设置标志;人行道占用、挖掘现场应当保留人行通道,因特殊原因不能保留人行通道的,应当设置临时人行通道,并做好临时人行通道的监督检查,确保行人安全通行;

(八)占用、挖掘应当实施围蔽作业,按照本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的标准合理设置围蔽区,做到整齐连贯、安全牢固和规范整洁;围蔽区内不得设置办公场地、宿舍、停车场等非必要区域或设施;

(九)施工现场应当符合环保规定,依法处置建筑废弃物及施工污水,当日挖掘产生的余泥,应当在24小时内清理完毕;施工污水经沉淀处理后方可排入道路排水管道;不得在道路路面上进行搅拌混凝土、水泥砂浆等污染性活动;保持路面整洁,防止扬尘和噪音等污染;

(十)在城市主次干道占用、挖掘的,应当避开交通繁忙期间进行;严格按照施工作业时间进行施工,不得出现扰民现象;占用、挖掘车行道的,应按照市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加强维护确保正常运作,并将所需视频图像传输至市交通管理部门,所需费用列入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

(十一)占用、挖掘城市道路不得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占用、堵塞或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

(十二)结合施工进度,减少施工占用区域,逐步恢复交通并采取措施确保行人安全;

(十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三十八条 占用、挖掘城市道路实行信息预告制度,被许可人应当在占用或挖掘施工前向社会发布通告,接受社会监督。

有下列对交通或者通行影响较大的情形之一的,被许可人还应当在占用、挖掘10日前,通过本市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等公布占用、挖掘项目的名称、范围、期限、负责人及投诉电话等信息。

(一)车行道占用或挖掘的施工工期或围蔽时间在5日以上(含5日)的;

(二)单方向封闭半幅以上(含半幅)车行道路面的;

(三)围蔽或者占道总长度在车行道超过100米或者在人行道超过1000米的;

(四)临时调整公交线路、站场(点)的;

(五)在公交总站、公路客运站、火车站、机场、客运码头、交易会场馆等重点区域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

第三十九条 城市道路占用、挖掘项目竣工,或占用、挖掘许可证有效期已届满,占用、挖掘许可证已变更、撤回、撤销的,被许可人应当在报请原许可部门验收前,按照原许可部门规定的期限,自行负责清理施工现场,按照城市道路有关技术规范回填夯实,恢复道路平整,修复被移动或者损坏的交通设施、公交设施、路内停车场设施、绿化设施、照明设施等公共设施,恢复道路安全、畅通。被许可人不自行清理、修复的,由原许可部门组织清理、修复,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或者个人负责。

第四十条 占用、挖掘项目竣工后或者许可证有效期届满2个工作日之前,被许可人应当报请原许可部门验收。原许可部门应当自收到验收申请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组织被许可人和道路养护单位进行回填质量验收,必要时组织参加会审的其他相关管理部门进行验收。涉及到交通设施、公交设施、照明设施等其他路上设施需要恢复的,应当通知设施的养护维修单位共同参加验收。

占用、挖掘项目回填质量验收通过后,道路养护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组织人员进场修复路面。被许可人应当按照许可设计要求及时恢复交通标志标线等路上其他设施。

尚未投入使用的道路,由该道路的建设单位按照本条前两款规定参与验收及组织修复。

第四十一条 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和区车行道、人行道管理部门及市、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占用、挖掘现场特别是重点路段施工现场的日常巡查,及时查处违法占用、挖掘行为。

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对占用、挖掘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监督和管理,并定期组织建设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及区车行道、人行道管理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整治违法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的行为。

第四十二条 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和区车行道、人行道管理部门及市、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诚信监督联动机制,纳入市建筑业企业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实施诚信扣分、通报批评等处理措施,并按诚信综合评价体系规定记入企业诚信评价档案。

第四十三条 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和区车行道、人行道管理部门及市、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建立和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督促落实违规施工和扰民施工行为的整改。

市民发现违规占用、挖掘车行道或人行道行为的,可以向“96900”交通管理服务热线、“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或有关部门投诉举报。接到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跟踪处理结果,答复投诉举报人。

第四十四条 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和区车行道、人行道管理部门及市、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资料或者要求被许可人报送有关材料,但不得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被许可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

四十五条 因占用、挖掘造成城市道路及其附属设施污损的,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及时进行清洗、整修,恢复原貌;造成毁坏的,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赔偿。

第四十六条 被许可人违反本办法或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被依法撤销许可的,被许可人除应当依法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外,原占用、挖掘及责令恢复原状期间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均自行负责。

第四十七条 对下列违反本办法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的行为,由市、区交通管理部门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分别依照本办法第七条和第九条的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整改,并依照《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广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广州市城市道路挖掘管理办法》、《广州市城市道路临时占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未经许可擅自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未履行报告义务,未按时补办占用、挖掘许可手续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未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挖掘城市道路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七条第(四)项规定,未按许可的地点、位置、面积、作业时间、期限,实施占用、挖掘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七条第(六)项规定,未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的;

(六)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七条第(八)项规定,未按规定围蔽作业的;

(七)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不清理场地,恢复原有道路功能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 因占用、挖掘城市道路施工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由环保部门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查处。

第四十九条 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和区车行道、人行道管理部门及市、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责任追究;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办理占用、挖掘许可的;

(二)不履行占用、挖掘行为监督管理责任的;

(三)不依法查处违规占用、挖掘行为的;

(四)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规定的城市道路占用、挖掘申请表和交通疏解方案等的文本样式,分别由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负责提供;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许可和管理的有关文书和许可证,分别由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统一制作和管理。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许可事项办事指南由市交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会同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供全市城市道路占用、挖掘管理部门统一实施。

第五十一条 实行交通预评估和仿真试验项目的范围、评估标准和方式,实行视频监控的项目范围、技术标准和安装要求等规定,由市交通管理部门依据本办法和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五十二条 城市道路临时占用费由市物价部门会市财政、交通管理、城市管理部门制定具体收费标准,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城市道路临时占用费、挖掘修复费的减免办法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三条 人行道相关公共场地的占用、挖掘由市城市管理部门和区人行道管理部门参照本办法中关于占用、挖掘人行道的相关规定执行。

前款所称人行道相关公共场地是指人行道与合法建(构)筑物外立面之间的开放式空地和建(构)筑配建广场,但不包括内街内巷以及由林业园林部门和其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公共绿化广场。

第五十四条 从化市和增城市城市道路的占用、挖掘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有关法律政策依据变化或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主题词:交通道路 办法 通知

《贵州省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篇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

(试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简称“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或“公共服务体系”)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中央电大”)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的面向全国提供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的社会化公共服务机构。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批复》(教高厅函[2005]7号)的要求,提出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

一、目的和意义

1.建设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模式,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利于建立规范的终身学习公共支持服务平台,形成遍布城乡、社区的开放式学习网络,为公众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2.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经过25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地市电大分校和县级电大工作站组成的遍布全国城乡的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及教学管理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的经验。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优势,进一步拓展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支持服务功能;有利于降低高等学校远程教育办学成本,规范远程教育管理,促进全国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和综合利用,更好地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务。

二、主要任务

3.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及远程教育的发展,按照教育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部署和要求,为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及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简称“办学机构”)开展远程教育提供支持服务。其主要任务是:按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共性要求,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及支持服务系统;根据办学机构的办学特点,协助其开展招生、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教学与管理服务、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考点、标准化考场及考试组织、管理与服务;保障教学资源的高效传输,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及有关规范,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整合;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机构委托的专项服务工作。

三、机构及职责

4.中央电大是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决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宜;协调公共服务体系与相关方面的关系;领导和协调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简称“统考”)考务工作等专项工作的实施。中央电大设立专门机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简称“中央电大奥鹏中心”),具体负责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管理与运行。

5.省级电大根据中央电大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负责本区域内各级电大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事宜,协调公共服务体系与相关方面的关系;负责本区域内“统考”考点的设置、考务及巡考工作。省级电大设立专门机构“××广播电视大学奥鹏远程教育管理中心”(简称“奥鹏管理中心”),根据中央电大奥鹏中心与奥鹏管理中心签订的工作协议,承担本区域内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与运行等工作。

6.符合条件的各级电大及其他教育机构均可作为承建单位设立“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简称“奥鹏学习中心”),并负责领导和协调所设

奥鹏学习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事宜,承担法人责任。奥鹏学习中心根据中央电大奥鹏中心与承建单位签订的授权服务合同,承担相应的职责。

四、机构设置程序

7.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发挥各级电大的积极性,根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标准,实行“审批准入”制度。

8.中央电大设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奥鹏远程教育中心”需经教育部批准,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注册名称为“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有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9.省级电大设立奥鹏管理中心,须向中央电大提出申请,由中央电大审批。

10.各级电大及其他教育机构作为承建单位设立奥鹏学习中心,必须符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习中心设置标准》,并由承建单位向中央电大提出申请。各级电大申请设立奥鹏学习中心,所在省级电大已设立奥鹏管理中心的,须经奥鹏管理中心审核,或由奥鹏管理中心统一组织申报。中央电大组织专家评审后进行审批。

11.中央电大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奥鹏学习中心审批或备案手续。

五、运行机制

12.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运作机制,探索以教育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协议(合同)、资本为纽带的业务管理和运行机制。中央电大奥鹏中心与奥鹏管理中心、奥鹏学习中心之间通过工作协议(服务合同)明确各方责、权、利关系,建立动态调整的利益共享机制,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各级电大可采取独资、与中央电大奥鹏中心合资或其他形式建设奥鹏学习中心。

13.中央电大奥鹏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奥鹏管理中心、奥鹏学习中心根据与中央电大奥鹏中心签订的工作协议(服务合同),在业务上接

受中央电大奥鹏中心的管理和指导。

六、技术与服务模式

14.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要根据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所承担的任务的需求,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教学服务与管理平台。按照现代远程教育注重互动的特点,教学服务与管理平台应具备学习管理(学习者管理、课程管理、学习过程管理、学习评价)、资源管理、教师管理、实施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学生支援、教师支持)等功能,并与办学机构的平台兼容、互通,实现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一体化服务,保证公共服务体系与办学机构之间“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与合理共享。

15.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服务模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远程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自主获取信息和资源,方便、快捷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信息交互,及时接受指导和帮助;支持办学机构主要依托计算机网络进行招生、考试、远程教学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与服务;实现公共服务体系内管理与服务的高效运行。

七、质量管理与保证

16.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要引入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遵循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制定各个服务环节规范的管理制度、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

17.公共服务体系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建立岗位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化水平。

18.公共服务体系的各级机构接受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电大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中央电大对中央电大奥鹏中心、奥鹏管理中心和奥鹏学习中心实行年报年检制度;对奥鹏学习中心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估,对不能履行协议或有违规行为、重大失误的奥鹏学习中心,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奥鹏学习中心的资格。

19.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的督导制度。成立由中央电大、合作高校和省级电大专家组成的督导机构,定期监督、检查和指导中央电大奥鹏中心、奥鹏管理中心和奥鹏学习中心的工作。

八、加强领导

20.建设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电大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依托系统,服务社会,产业运作,归口管理”的原则,各级电大要把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发挥办学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功能。

21.中央电大奥鹏中心和省级电大奥鹏管理中心主任原则上由本校主管校领导担任。各级电大要统筹协调、合理配置本单位的资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奥鹏管理中心或奥鹏学习中心的人员和条件,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行。

《贵州省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篇6

发布时间:2008-09-22

(1997年6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第31号令发布、施行 根据2008年8月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修改废止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我省行政区域内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者)。

排放放射性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交通噪声的,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辖区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的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辖区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主管部门。

第二章 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

第四条 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的内容包括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和存储处置场所等。

第五条 污染物排放申报实行按月核定,按季申报。排污者应在每季度的首月15日前,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上一季度的排污情况,填写《贵州省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表》,并提供原始记录及有关资料。

第六条 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排污者填报的《贵州省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表》后的20日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予以登记;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说明理由并予以退回,限期重新办理排污申报。

第七条 列入国家和省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单位,实行月报。在每月15日前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上一个月的排污状况。每年还须提供不少于一次实测实报的监测数据和有关技术资料。

第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的排污单位,在依法试运行期间,必须按实际排污情况进行申报登记。

第九条 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和存储处置场所等需作重大改变的,必须在变更前15日内,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申报登记。

排污状况有重大改变或发生突发性的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排污者须在发生后48小时内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条 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本辖区内的排污申报登记档案和数据库,对排

污者实行动态监督管理。

第三章 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第十一条 排污者按规定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后,须向当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以下简称排污许可证)或污染物临时排放许可证(以下简称临时排污许可证)。

第十二条 省内一般污染源单位应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对是否核准颁发作出决定。对达到规定要求的,予以颁发,并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予以退回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国家和省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单位应向当地市(州、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市(州、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对达到规定要求的,予以颁发,并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予以退回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不超过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者颁发排污许可证;对超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者颁发临时排污许可证,并限期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排污者在持有临时排污许可证期间,应按规定向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污染物削减排放量的进度情况。达到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可申请排污许可证。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的排污者在依法试运行期间办理排污申报登记后,须按规定办理临时排污许可证。经验收合格正式投入运行后3个月内,应按规定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

第十六条 对以下排污者不予颁发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

(一)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明令禁止、取缔、关闭、停产行业的企业;

(二)使用国家已明令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企业。

(三)污染物排放超过许可证规定的浓度或总量控制指标,经限期整改,逾期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

第十七条 在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新建污染企业。对已建成的,颁发临时排污许可证,并限期治理。

第十八条 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3年,临时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不超过1年。持有排污许可证的,须于每年2月底前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排污者必须在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期满前2个月内,到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重新申请核发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

因转产、关闭等原因不再排放污染物的,原排污者应向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九条 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和存储处置场所等发生变化时,在申请排污变更登记后,须按规定收回并重新核发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排污许可证颁发、变更、注销的情况予以公告,并定期将持证排污者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二十一条 持有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的排污者不免除缴纳排污费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本辖区内的排污者进行定期监测和监督管理,排污者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人员有责任为排污者保守业务秘密和技术秘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排污者拒绝进行排污申报登记,谎报排污申报登记内容,以及在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 排污者无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而排放污染物,以及超过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及许可证的有关报表和证照。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工本费由省财政、物价主管部门核定。

《贵州省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篇7

贵州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管理工作规定

(试行)

一、范围

依据《中国南方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规定》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规定了贵州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管理的职责与权限、管理内容与要求,是《中国南方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规定》实施中的细化和补充,适用于贵州电网各级调度机构及电网调度管辖范围内各单位调度自动化专业管理和建设。与《中国南方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规定》重复的条款本规范不再赘述,若有冲突以《中国南方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规定》为准。

二、管理机制

(一)贵州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遵循统一调度、分级管理、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

(二)贵州电力调度通信局(以下简称中调)设自动化科,是贵州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归口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代表贵州电网公司行使全网调度自动化专业管理职责。各地区电网(以下简称地调)调度自动化管理机构、县级电网(以下简称县调)调度自动化管理机构是管辖范围内调度自动化专业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工作。各发电企业须设调度自动化运行管理机构或专责人员,负责其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工作。

三、职责

(一)中调自动化科专业管理职责

·3 ·

1、负责贵州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归口管理工作,负责全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管理和技术、业务的指导工作。

2、贯彻执行上级颁发的规程制度,结合本网情况编制有关技术规定和实施细则。

3、参与审查电网调度自动化规划,参与审查网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调度自动化部分设计及技术方案;负责指导所辖地调编制及申报本单位的自动化技改工程计划,参加网内调度自动化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投运前验收工作。

4、负责中调端调度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检修;负责中调端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统计工作。

5、总结和交流经验、推广先进技术、组织全网性的技术培训工作。

6、负责组织所辖地调自动化系统的实用化验收及复查;指导网内各县调的实用化验收及复查工作。

7、协调处理所辖调度自动化系统重大问题,参加重大事件的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向总调汇报。

(二)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机构职责

1、负责所辖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维护、巡视、检查、检验。

2、负责厂站端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统计分析,按时上报上级调度机构。

3、参加厂站端新安装自动化设备的投运前验收工作。

4、贯彻执行上级颁发的规程制度。

5、编制及申报所辖范围内自动化技改工程计划并按要求实施。

6、负责组织所辖县调自动化系统的实用化验收及复查工作。

(三)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机构职责

1、负责对所辖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运行维护、调整试验。

2、贯彻执行上级颁发的各项规程、标准、规定等文件,编制县级自动化系统的专用运行规程和检修规程。

3、编制所辖各类自动化设备的现场运行规程、标准、规定和实施细则,并贯彻执行。

4、向电气值班人员介绍自动化设备正常使用的业务知识。

5、负责本县调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情况的统计、分析,并按规定上报。

6、参加编制县调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规划。

7、参加编制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更改工程计划。

8、制定并实施管辖范围内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定检计划或临检。

9、组织县级调度自动化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10、参加县级自动化系统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处理,并提出改进意见。

11、负责所辖范围内新安装调度自动化设备投运前的检查和验收。

12、负责保证本县调度自动化系统采集信息以及本调度端与有关调度端互送信息的正确性、准确性。

13、执行上级调度自动化管理机构交办的其他专业工作。

(四)各发电企业调度自动化运行管理机构或专责人员的职责

1、厂站端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维护、巡视、检查、检验。

2、厂站端自动化设备的检修工作。

3、厂站端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统计分析,按时上报上级调度机构。

4、厂站端新安装自动化设备的投运前验收工作。

5、执行上级颁发的规程制度。

6、及申报本厂站的自动化技改工程计划并按要求实施。

7、自动化系统的实用化验收及复查工作。

四、管理内容与方法

(一)调度自动化系统设备的运行维护由设备所在生产运行单位负责。生产运行单位应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及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定期巡视、检查和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需更改设备参数(如CT、PT)或发现异常和故障时,应及时处理,按管辖范围上报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部门。

(二)各生产运行单位应按有关规程规定对自动化设备进行定期检验,检验结果报上级调度机构备案。

(三)厂站端自动化设备及相关二次回路的检修工作影响到遥测、遥信、遥调、遥控等功能时应按设备检修管理有关规定向上级调度机构提交检修工作申请,批复后方可进行。当输电线路检修或通信设备检修工作影响到调度自动化信息传送通道时,通信部门应提前通知上级调度自动化管理机构;当通道恢复后,也应及时通知上级调度自动化管理机构。

(四)厂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及相关自动化设备的新建、改建、扩建方案,应按调度管辖范围送中调和有关部门审核,征得同意后方可实施。厂站调度自动化设备应随厂站一次设备同步验收,验收合格后,一次设备方可投运。

(五)电厂AGC功能在投运前,必须经过系统调试。凡具备AGC功能的电厂,均应保证AGC功能的正常可用,并根据本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厂的AGC运行规程,报中调备案。

(六)各生产运行单位应制定相应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调度数据网络信息安全。各类应用系统或设备接入电力调度

数据网络,必须经中调批准后方可实施。

(七)中调及相关地调、厂站自动化管理部门应加强运行值班的技术管理,制定相应的值班制度,设立值班电话,规范值班记录。值班电话更改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保证联系畅通。

(八)各下级调度机构负责每月度4个工作日前向上级调度机构填报考核指标完成率和统计分析资料,及时将自动化设备变更情况向上级汇报备查。中调负责统计分析中调端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情况,每月5个工作日前向总调上报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情况,每月8个工作日前向地调、电厂发布贵州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情况通报。

(九)中调负责组织每调度自动化专业工作会议,总结和交流经验,推广先进技术。负责组织全网性的技术培训工作,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调度自动化技术。

上一篇:高中学雷锋作文下一篇:装饰设计订单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