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缺陷管理若干规定(精选7篇)
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是医疗缺陷。因此应加强医疗缺陷的管理,减少和避免并发症、医疗意外的发生,防范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为加强对医疗活动中医疗缺陷的管理,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医疗管理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医疗缺陷的概念和分类
(一)医疗缺陷主要是指医疗、护理、服务及管理过程中的不完善,而形成的质量不足或服务不满意。
(二)医疗缺陷的分类:根据判定角度不同可分为自查缺陷、投诉缺陷和鉴定缺陷。
1.自查缺陷是指医疗机构进行内部质量评价时认定的未引起医疗纠纷的缺陷。
2.投诉缺陷是指患方对医疗服务不满意而向医院投诉并反映情况,形成医疗纠纷,医院根据患方投诉核查确认的缺陷。
3.鉴定缺陷是指由《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鉴定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标准及构成要件认定的医疗缺陷,即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三)医疗缺陷的分度:自查缺陷、投诉缺陷根据缺陷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轻度缺陷、中度缺陷、重度缺陷。鉴定缺陷分为一级医疗事故、二级医疗事故、三级医疗事故、四级医疗事故。在鉴定的情况下,内部质量评价所认定的中、重度自查缺陷和中、重度投诉缺陷如具备医疗事故构成要件,则可被鉴定部门认定为医疗事故。
1.轻度缺陷:指对病人的病情未造成影响或有影响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缺陷。
2.中度缺陷:指给病人造成组织器官的可愈性损伤,增加病人痛苦、延长疗程或违反操作规程,但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缺陷。
3.重度缺陷:指严重影响疗程或造成的损伤长期不愈,甚至造成残疾、死亡等不良后果的缺陷。
4.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5.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6.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7.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二、医疗缺陷的预防及报告
各科室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依法执业的教育与培训;在医疗活动中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管理,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制定防范、处理医疗缺陷的规定与预案,加强内部质量评价,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对重度医疗缺陷、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及医疗事故应严格贯彻执行《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逐级进行报告。
三、医疗缺陷的发现及判定:
(一)内部质量评价(自查)。由指定的质量监控部门或专(兼)职质量检查员、上级医生,进行以病例为单元的包括病历书写质量、诊断质量、治疗质量、手术质量、抢救质量、护理质量、医院感染等方面的综合质量评价(总分100分),对医疗活动中存在的医疗缺陷进行判定甄别,区分轻、中、重度,每出现1次轻度缺陷扣1分、每出现1次中度缺陷扣5分、每出现1次重度缺陷扣20分,病例得分≥90分为甲级病例、≥80分<90分为乙级病例、<80分为丙级病例。及时反馈、通报检查结果,有关科室负责人及缺陷病例的责任人应立即组织力量,积极采取得力措施,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进行质量改进。对于重度缺陷及丙级病例进行登记、上报,并予以分别处理。
(二)内部认定(投诉后确认)。医院成立院级医疗争议处臵小组,对引起医疗争议需做书面答复和协商处理的投诉缺陷、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争议事件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规定的程序、标准进行判定及申请鉴定工作,以便对患方进行答复或作为医疗事故争议协商处理的依据。对内部质量评价时有争议的中、重度自查缺陷,应由院级医疗医疗争议处臵小组根据《医疗缺陷判定标准》进行认定,作为处理的依据。
(三)社会鉴定。由于医疗事故争议需要由资阳市、四川省医学会鉴定的医疗缺陷,由规定的鉴定部门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规定的标准、程序及构成要件进行医疗事故鉴定。被认定为医疗事故的医疗缺陷作为协商处理、行政调解、法律裁定等处理途径的依据,并作为医院内部经济处罚、行政及纪律处分的依据;未被认定为医疗事故的争议事件由医院内部质量评价部门或组织进行缺陷的判定,判定结果作为内部处理的依据。
四、医疗缺陷的处理
(一)区分缺陷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对待医疗缺陷要区分自查缺陷、投诉缺陷和鉴定缺陷。医院自身内部质量评价检查发现的自查缺陷,其目的是内部监测、改进质量。自查缺陷未引起医疗纠纷,对医院的影响和后果与引起医疗纠纷的投诉缺陷及鉴定缺陷(医疗事故)对医院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是不同的。引起医疗纠纷的投诉缺陷及鉴定缺陷(医疗事故)的认定或鉴定目的是为了处理纠纷争议,具有外在性的社会影响。因此,未引起医疗纠纷的自查缺陷按照内部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处理程序、规定进行处理;引起医疗纠纷的投诉缺陷按医疗投诉处理程序、规定进行处理。如果是医疗事故,按照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程序、规定进行处理。
(二)医疗事故责任人的确认。
1.直接责任人员:指责任人的行为与缺陷或病员的不良后果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对缺陷或不良后果起决定作用的人员。
2.间接责任人员:指责任人的行为与缺陷或病员的不良后果之间有间接联系,是造成缺陷或不良后果的条件而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人员。
3.在由复杂原因造成的缺陷或后果中,要分清主要责任人员和次要责任人员,分别根据他们在造成缺陷或不良后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确定其所负责任的大小。
4.要区分具体实施人员的直接责任与指导人员的直接责任。如果是具体实施人员受命于指导人员实施的行为,或在实施中实施人员提出过纠正意见,未被指导人员采纳而造成缺陷或不良后果的,由指导人员负主要责任。如果实施人员未向指导人员如实反映病人情况或拒绝执行指导人员的正确意见而造成缺陷或不良后果的,实施人员应负主要责任。
如果是具体实施人员提出了违反有关法规(含规章制度)的主张、做法,由于指导人员轻信并同意实施或具体实施人员明知受命于指导人员所实施的行为违反有关规章制度,但不向指导者反映,仍继续实施而造成缺陷或不良后果的,具体实施人员和指导者都要负直接责任。
5.要分清责任范围和直接责任的关系
如果缺陷责任不属于责任人员法定职责或特定义务范围,责任人对其不良后果不负 直接责任。如果分工及职责不清,又无具体制度规定,则以其实际工作范围和公认 的责任作为认定责任的依据。如无特殊需要,责任人员无故擅自超越职责范围进行诊疗,造成事故的,也应追究责任。
(三)医疗缺陷的行政处分和刑事责任。
1.对内部质量评价认定的自查缺陷和投诉缺陷的直接责任人员,应根据缺陷的等级、情节、本人态度和一贯表现,分别给予点名批评、通报批评、警告等行政处分。
分别为: 自查缺陷 投诉缺陷 轻度质量缺陷: — 点名批评
中度质量缺陷: 点名批评 通报批评
重度质量缺陷: 通报批评 警告处分
2.对被认定为医疗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应根据事故的等级、情节、本人态度和一贯表现,按照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由医院申报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情节责令暂停责任人6个月以上12个月以下执业活动或吊销执业证书;对负有直接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第 335条关于医疗事故罪则的规定,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予开除公职的处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予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1年、撤职等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分别为:
一级医疗事故:降级1年、撤职处分;
二级医疗事故:记大过处分;
三级医疗事故:记过处分;
四级医疗事故:警告处分。
(四)医疗缺陷的经济处罚。
对医疗缺陷的责任人、科室、科主任应根据责任程度及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予扣发当月、季度奖金或院内津贴、一次性罚款等经济处罚。分别为:
扣发奖金 一次性罚款(元)
个人 科室 科主任 个人 科室 科主任
轻度自查缺陷: — — — 50 — —
中度自查缺陷: 当月 — — 100 — —
重度自查缺陷: 当季 — — 300 — 50 轻度投诉缺陷: 当月 — — 300 100 50 中度投诉缺陷: 当季 — 当月 500 300 100 重度投诉缺陷: 当季 当月 当月 800 500 200 一级医疗事故: 半年 当月 当季 2000 1500 800 二级医疗事故: 当季 — 当月 1500 1000 600 三级医疗事故: 当月 — 当月 1000 800 400 四级医疗事故: 当月 — 当月 800 500 200
(五)医疗缺陷经济责任的分担。
1.引起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争议,且需要协商解决的医疗缺陷,因发生医疗费用的减、免或赔偿行为,应根据医院实际损失由保险公司、个人、科室及医院分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属于医疗责任保险范围内的赔偿由保险公司按合同(协议)支付赔偿款项,对于减、免的费用及保险协议不予支付或不足部分由个人、科室、医院按相应比例分摊,并同时处以上述的经济处罚。经济责任分担比例如下:
缺陷程度 个人承担部分 科室承担部分 医院承担部分
轻度质量缺陷: 10% 10% 80% 中度质量缺陷: 20% 20% 60% 重度质量缺陷: 25% 25% 50% 2.由医疗事故鉴定认定的医疗事故,医院应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项目及标准,根据事故等级、责任程度等进行相应的赔偿,医院应承担民事责任。医疗责任保险范围内的赔偿由保险公司按合同(协议)支付赔偿款项,对于减、免的费用及保险协议不予支付或不足部分由个人、科室、医院按相应比例分摊,并同时处以上述的经济处罚。具体比例如下:
事故等级 个人承担部分 科室承担部分 医院承担部分
一级医疗事故: 25% 25% 50% 二级医疗事故: 20% 20% 60% 三级医疗事故: 15% 15% 70% 四级医疗事故: 10% 10% 80% 3
(六)经济责任个人分担部分,每例次个人承担的最高限额为15万元,其余部分由医院承担。如果赔偿数额巨大,个人一次性支付确有困难的,可先支付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先由医院垫付,再逐年还清。奖金的扣发,如遇当月或当季没有奖金可改扣院内津贴。科室承担的一次性罚款和分担的经济责任,由科室奖金中支付,如科室无现金支付,应列入科室医疗支出项目在医院进行经济核算时据实从科室收入中扣除,不得变相报费用患者的医疗费支付。
(七)对于丙级病例的直接责任人、重度质量缺陷的责任人及医疗事故的责任人影响其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效晋升评聘1次。
(八)医疗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为进修见习生,除按上述规定予以处罚外,还要终止其进修见习学习,并对其带教老师通报并予以相应处理。
(九)为确保监督到位,医院要建立有关的医疗事故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院主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要根据有关情节追究责任。
(十)对医疗事故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由医院院务会讨论通过,形成书面材料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备案。
关键词:医疗质量,零缺陷管理,缺陷医疗管理,提质量降错误
1 两种管理方法的概念研究
医疗质量“零缺陷”管理属于一种新生的且极为重要的医学管理执行准则, 其用象征法表现出“诚信”, 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把“诚信”放于重要的位置上, 一次成功完成所要做的事情, 不返工不拖工, 使质量标准在医务人员心中得到强化, 最终取得医疗质量无缺陷的目标。缺陷医疗管理同样也是一种医学管理执行标准, 其通过制定众多的医疗管理规章制度从而达到约束医疗活动的目的, 之后进行检查、督促, 缺陷被发现后, 则采取一定的奖励惩罚手段, 最终使医疗质量得到改善。
2 两种管理方法的特点分析
2.1“零缺陷”管理办法特点
零缺陷管理起源于制造业, 后来得到其他行业的借鉴, 依据克劳士比的质量原则, 我们可以得到四点标准, 即:质量定义为要求的符合;预防提高质量, 检验不可能强化质量;工作标准为零缺陷即没有错误的产生, 绝不是“差不多就行了”;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衡量质量使得主体永远是损失的承担着。“零缺陷”管理也完全可以应用到医疗质量管理实践中, 最先提出的人是朱少铭等人, 该管理要求做到医疗管理目标的“三合理”、“四优良”、“五最佳”, 管理原则则为质量放于第一位, 管理方式则采取人性化的管理。“零缺陷”管理方法要求第一次就做好事情, 可以采取弹性管理方法, 一定的失误或差错在所难免, 但是一旦达到一定的错误积累值处罚则需要进行下去, 目前已有很多医疗机构开始进行人性化服务, 有些医院甚至创新提出在护理工作要求简化规范化, 护士成为病人的真正人文关怀着。
2.2 缺陷医疗管理办法特点
医疗问题、缺点、差错和事故等活动的总称称为缺陷医疗, 医疗活动中的缺陷是方方面面的。在医疗工作进行过程中, 由于医疗系统本身的缺陷或管理上的失误等原因, 给病人造成了允许一定的范围以上的损害, 例如死亡等, 所进行的医疗行为都是缺陷医疗。检诊、抢救、用药、手术、护理等环节上是缺陷医疗的多发环节,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其质量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病人疾病的治愈情况。实际上, 更多的医疗机构目前仍采取的是医疗缺陷管理方法, 并把其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审核, 缺陷医疗的方法主要是:医院通过制定院、科两级医疗安全预警措施来避免医疗缺陷的发生, 如: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首诊负责制、查房制度、医嘱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 同时也有医疗安全教育制度、医德医风管理制度等。但是所有的这些制度并不能完全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而在这种情况下时, 患者就成为了直接受害者, 为了不断的完善医疗管理体系, 则引进了今天我们需要讨论的“零缺陷”管理制度。
3 两种管理方法的关系研究
3.1 相同点讨论
医疗质量“零缺陷”管理和缺陷医疗管理目的都是完全一致的, 两种管理方法都坚持质量第一, 加强质量管理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与就医环境的目标;绩效评价采取从医院的工作量、工作质量与效率状况、医院资产运营水平、医院后续发展能力等来衡量。所以医疗质量“零缺陷”管理和缺陷医疗管理都对医疗质量改进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二者区别性讨论
缺陷医疗的环节可以概括为:制定标准——统一检查——发现问题——进行更正, 这样的过程存在一定盲目性和滞后性。而零缺陷管理则重在预防, 认为检查不能提高质量, 预防却可以扩大效益, 该模式要求医疗人员从根本上思考如何做到“一切为病人服务”。
3.3 二者的综合性讨论
缺陷医疗强调的是医疗质量管理, 质量的好坏就衡量了医疗水平的高低。而零缺陷管理则是要求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 提高质量意识, 调动人的积极性, 使全体职工把质量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人的素质问题极大地影响着质量问题, 素质的高低又由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而控制, 所以, 需要医护人员自觉克服轻视或抵制质量管理的想法和行为。增强质量意识对于质量管理方案能否成功、高效地付诸实施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零缺陷”管理作为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是一种全新理念的付诸实践活动, 是一种创新的实施。
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零缺陷医疗个管理方法和缺陷医疗管理方法的定义、特点、关系, 实践同时告诉我们需要把两者结合, 最重要的是找到二者的融洽结合点, 制定方法不是目的本身, 是方法高效运转达到我们的医疗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好的管理方法是预测错误、避免损失、高效运转的, 而且在新时代好的管理方法必须是合理的、人文关怀的、适当的而绝不能是强制的、压迫的、不合时宜的。从这个角度来评判的话我们很容易发现零缺陷的管理方法确实更加符合要求, 但是存在就有其原由, 缺陷医疗管理制度在医学界存在的悠长历史告诉我们其对医疗缺陷的检测是具有可行性的, 我们不妨把两种管理办法做一个完美的结合——缺陷医疗管理方法的长久实施告诉了我们几乎所有的易错环节, 我们为什么不将其运用到零缺陷管理方法的预测和医护人员的素质培训环节呢?!除此之外, 我们需要增加的则是医护人员重要的人文关怀, 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程伟.浅论加强环节质量控制, 提高医疗工作质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0) :23.
[2]赵宁志, 刘文华.医疗质量实时控制与医院管理[J].东南国防医药, 2007 (6) :19.
[3]袁乃波.我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几点做法[J].中国临床研究, 2008 (4) :20.
[4]陈妹芳.基层医院医疗质量监管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卫生资源, 2010 (3) :12.
[5]刘会芳, 刘维, 张秀英.医院的内涵建设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保证[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5) :45.
为加强和规范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保证医疗器械质量,保障人民用械安全有效,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制定本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一、本规定所指的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是指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区(县)分局对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的现场监督检查。监督检查行为必须规范,应符合《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检查暂行规定》。
二、现场监督检查的主要依据是《上海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认可实施细则》和《上海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认可现场检查表》规定的要求。
三、市药品监管局统一计划部署和实施本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工作。
区(县)药品监管分局负责组织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工作。
四、局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处负责制定检查方案,经局负责人批准后下达区(县)药品监管分局。在检查方案的基础上,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处制定季度检查计划,经局负责人批准后下达区(县)药品监管分局。
日常监督检查列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验证的内容之一。
现场监督检查计划应明确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检查的依据、评价要求以及完成时限。
五、根据日常监督检查和投诉、举报的情况,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处和区(县)药品监管分局可组织不事先通知的现场检查。
六、区(县)药品监管分局完成现场检查工作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现场监督检查情况汇总后报局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处(汇总表见附表),属不事先通知的现场检查,应在检查后三日之内上报。检查后发现企业生产条件不符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备案规定的,应将现场检查记录和处理意见的相关文书同时报局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处。
七、现场检查发现生产企业擅自降低生产条件,不符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备案所规定的条件,应责令立即或限期改正。经复查仍不符合要求,必要时,将依法予以通告。
第一条
为了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和《福建省物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物业管理实行业主自治、专业服务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实施本规定以及其他关于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研究拟定或者制定物业管理相关政策;
(三)指导、协调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行业协会等依法开展物业管理相关工作;
(四)负责物业服务企业的资质管理;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四条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活动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组织业主大会成立和业主委员会换届;
(二)办理业主委员会的备案工作;
(三)指导、监督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依法开展活动;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
建立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换届、业主委员会不依法履行职责、物业服务企业退出等物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物业管理联席会议的召集及具体工作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负责。
第六条
市物业管理协会应当加强行业指导和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经营行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组织物业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促进物业服务企业依法、诚信经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二章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第七条
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应当以经批准的项目规划用地范围确定。
业主要求对物业管理区域进行调整的,应当向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进行审查后,根据公共配套设施设备配置、物业类型及社区布局,作出决定。
第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之日起一年内向物业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提供业主清册、物业总建筑面积、各独立产权建筑面积、物业出售并交付使用时间及物业管理用房的位置、面积等资料。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根据履行物业管理职责的需要,可以向房地产交易权籍登记机构查阅、复印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姓名、各独立产权建筑面积、业主联系方式等资料。
第九条
建设单位在物业管理区域符合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法定条件后三十日内,应当向物业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提交成立业主大会的书面报告;建设单位未提交书面报告的,业主可以以书面形式向物业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提出成立业主大会的请求。
建设单位应当承担首次业主大会成立所需的经费,并协助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组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
第十条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书面报告或者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负责组织成立首次业主大会筹备组(以下简称筹备组)。
筹备组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单位和业主代表组成。
第十一条
首届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由业主自荐和推荐产生,并按照物业管理区域内不同物业类型、不同幢(梯)及相应建筑面积均衡分布。同一物业类型、同一幢(梯)按照推荐票多少顺序确定委员候选人。
筹备组应当将前款规定的候选人名单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示,公示时间应当不少于七日。业主有异议的,筹备组应当核实和处理,及时向业主反馈,并将处理情况向业主大会会议报告。
第十二条
业主委员会由委员五至十三人的单数组成,每名委员具有同等表决权;业主委员会委员实行差额选举,按照候选人得票多少顺序当选。
每届业主委员会委员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选连任;委员的条件、人数、任期等具体事项由业主大会决定。
第十三条
业主大会在选举业主委员会委员的同时,应当一次性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候补委员。候补委员人数按照不超过委员人数的百分之四十设置;候补委员实行差额选举,按照预定名额和候选人得票多少顺序当选。
候补委员可以列席业主委员会会议,但不具有表决权。业主委员会委员在任期内因故出缺时,从候补委员中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为委员,并在本物业管理区域内公示。
第十四条
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分期开发的物业在分期开发期间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应当在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中明确本物业管理区域的业主委员会委员总数以及按照建筑面积比例预留尚未开发物业的委员名额。
第十五条
业主大会会议表决采用记名投票的方式。专有部分建筑面积一平方米为一个投票权。
召开业主大会会议,与会业主人数应当超过全体业主人数半数,且与会业主所持有的投票权应当超过本物业管理区域内投票权半数,业主大会会议方为有效。
前款所称与会,是指业主在会议签到表签字确认或者在表决票、选举票上签字确认。
业主大会会议表决事项经与会业主表决多数通过,但不足法定票数的,可以将会议表决事项及表决情况书面送达未与会业主。未与会业主应当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决定并书面回复。规定期满,应当将未与会业主回复情况进行公告。未书面回复的,视为同意与会多数业主表决意见。
第十六条
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以及决定物业服务合同期限,应当由业主大会按照法定要求表决通过,不得授权业主委员会决定。
第十七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及时受理和处理业主投诉,并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业主。
业主委员会应当每年向业主大会会议或者全体业主报告上一的工作情况。
第十八条
业主委员会可以聘请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处理业主委员会日常事务,其工作职责、报酬由业主大会决定。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具体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九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委员职务自行终止:
(一)收受物业服务企业或者有利害关系业主提供利益的;
(二)向为本物业管理区域提供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承揽、介绍相关业务或者推荐利害关系人就业的;
(三)本人或者直系亲属在为本物业管理区域提供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中任职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不缴纳物业管理费或者专项维修资金等不履行业主法定义务的;
(五)无正当理由连续三次不参加业主委员会会议的;
(六)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大会提出辞职的;
(七)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不宜继续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的。
终止委员职务的事项应当在物业管理区域内进行公示,并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依法按时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业主委员会逾期不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可以责令其限期组织召开;业主委员会仍不组织召开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可以按照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程序组织召开。
第二十一条
出现议事规则及管理规约中规定应当召开业主委员会的紧急情况时,业主委员会不及时召开会议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可以指定业主委员会委员组织召开。业主委员会无法召开会议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召开业主大会,选举产生新的业主委员会。
第三章
物业服务和物业使用
第二十二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具有法人资格,并按照规定取得相应资质等级。
物业服务人员按照规定,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第二十三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其资质等级范围内依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提供相应服务,接受业主和业主委员会对其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监督。
第二十四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自物业服务合同签订之日起三十日内将物业服务合同向物业所在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及物业服务从业人员、业主委员会聘用的专职工作人员的信用评价和监管,建立诚信档案。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和行业规范,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物业服务企业和人员,记入诚信档案;情节严重的,列入向社会公布的警示名单。
被列入警示名单的物业服务企业,二年内不得参加本市物业服务投标。
第二十六条
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质价相符的原则,制订物业服务等级标准和收费指导价,并向社会公布。
建设单位应当在购房合同中注明前期物业管理服务的等级标准和收费标准,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不得擅自调高物业服务的计费标准。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申请房屋预售许可证、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时,应当提交物业管理用房的位置、面积等相关资料。房地产交易权籍登记机构在办理房屋权属初始登记时,在土地房屋登记簿上载明物业管理用房位置、面积等事项。业主委员会有权向房地产交易权籍登记机构查询物业管理用房的有关情况,并将查询情况在物业管理区域内进行公示。
第二十八条
物业服务合同终止或者业主大会决定不再接受原物业服务企业的事实服务,原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合同终止之日或者业主大会作出决定之日起最长不超过六十日,撤出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物业服务人员,退出物业管理区域。
原物业服务企业退出物业管理区域,同时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移交保管的业主名册、有关物业设施设备改造、维修、更新的有关资料、代收代缴的水电分户表的读数及公摊水电费明细。
实行酬金制的,还应当移交服务期间的财务档案、物业服务费结余、专项维修资金结余、用物业服务费购置的资产及物品;(二)清退预收、代收未缴的有关费用;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九条
房屋装修应当在开工前向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物业服务企业申报登记。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本条规定和房屋装修中的其他禁止行为、注意事项书面告知业主或者使用人,并由其签字确认。
业主或者使用人不得违法建造、擅自改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改变建筑设计使用功能。
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有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制止,并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调查核实,对正在实施违法行为的,书面通知供水、供电单位。供水、供电单位应当配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暂时停止供水、供电。业主或者使用人改正违法行为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及时通知供水、供电单位恢复供水、供电。
第三十条
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开挖、埋设或者维修供电、给排水、排污、燃气、电信等管道管线,除抢修等紧急情况外,应当与物业服务企业就开挖后的路面、绿地等恢复原状的事项签订协议后方可施工,并就协议内容及其履行情况在物业管理区域内进行公示。
第三十一条
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停放机动车时,应当在划定的车位内按照标示停放。物业服务企业对违反规定停放机动车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
第三十二条
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服务企业不得为业主指定搬运、装修等特约服务,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限制业主自由选择搬运、装修等服务。
第三十三条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对业主相关资料应当予以保密。
第四章
专项维修资金
第三十四条
一个物业管理区域有两个以上独立产权单位的,应当设立专项维修资金。专项维修资金包括首期专项维修资金和日常专项维修资金。
专项维修资金属业主所有。
第三十五条
首期专项维修资金由建设单位按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公布的各类建筑工程综合平米造价指标计算的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在建设单位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一次性划入专项维修资金专户,并按照幢(户)建账。
日常专项维修资金由业主按照规定缴纳,存入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第三十六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银行设立专项维修资金专户,遵循专户存储、核算到户、专款专用、统一监管的原则,对专项维修资金的收取、存储、使用、增值和查询等进行统一监督管理。
专项维修资金专户的管理和使用实行定期审计,并将审计情况公开。
第三十七条
专项维修资金的余额不足首期专项维修资金金额百分之三十的,业主大会应当续筹专项维修资金,续筹后的资金应当不低于首期专项维修资金数额。
第三十八条
因拆迁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物业灭失的,应当将专项维修资金余额退还业主。
利害关系人有权查询专项维修资金的缴交情况。
第三十九条
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经营收益归全体业主所有。
第四十条
前期物业服务企业依法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应当将扣除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经营管理费用后的经营收入,自收到之日起三十日内存入专项维修资金专户,经营管理费用支出不得超过经营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业主委员会成立后,可以将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委托给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扣除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经营管理费用后的经营收入存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专户,经业主大会决定,可以用于抵扣业主的物业管理费用以及业主大会决定的其他事项的支出。
第四十一条
业主委员会或者其授权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每半年将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明细、物业共用部位与共用设施设备经营收入和支出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示十日以上,并在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网站公示半年。
第四十二条
建筑外墙墙面采用涂料饰面的,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刷新,依法由业主承担的有关费用可以从专项维修资金中支付。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对建设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物业服务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以处以五千元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物业服务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拒不退出物业管理区域的,由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列入向社会公布的警示名单,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吊销或者提请吊销其相关资质证书。
物业服务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列入向社会公布的警示名单。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可以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对危及建筑物安全、改变建筑设计使用功能或者附有违法建筑并结构相连的房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同时通知市土地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对违法建造严重违反规划、影响市容市貌或者利用建筑物共有部分违法建造的,依法予以强制拆除。
第四十七条
物业服务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其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
施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不听劝阻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报告,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其改正,可以处以一百元的罚款;造成严重影响物业管理区域管理秩序后果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将该车辆拖至指定的地点并告知物业服务企业,有关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五十条
物业服务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泄露业主资料,给业主造成损失的,业主可以依法要求赔偿。
第五十二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按照应交款逾期天数处以每日万分之五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或者提请吊销其相关资质证书。
业主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通知市土地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物业服务企业违反本规定第四十条规定,未及时将经营收入存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专户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按照应交款逾期天数处以每日万分之五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或者提请吊销其相关资质证书。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业主自行管理以及未取得产权的物业的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五条
一、加强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为审判、侦查、公诉服务,为当事人服务。
二、组卷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三、立卷归档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三、除本院院长外,任何单位、人员借阅卷宗必须填写借卷单并经办公室分管档案工作的负责人批准。
四、本院党组成员借阅案卷的,应当办理借阅手续。
五、办案人员因办案需要借阅案卷时,须本人亲自借阅。委托其他人员借阅的,需要填写委托借阅书。
六、案卷必须由正式干警借阅,临时工作人员(包括合同法警)不得借阅。
七、其他单位借、查案卷的,按照上级人民法院有关规定办理。
八、涉及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案卷原则上不得借、查阅。必须办理的,需要经院长批准。
九、律师或当事人等查阅诉讼案卷,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在法院指定场所阅看本案案卷。如需要摘抄、复制的,应在档案管理人员监督下在指定地点进行。
十、调阅或借出的诉讼档案,要按借阅期限及时归还。不按时归还的,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催还。案卷被还回时,如发现被拆及文件材料短缺、涂改、增删、污损等情况,应及时向院领导报告并进行调查。
十一、本院办案人员在县内办案需要携带已归档案卷的,应经办公室负责人批准,出县办案需要携带案卷的,必须经院长批准。携带案卷办案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保密措施,严防遗失、被盗及泄密。
十二、阅卷时不得吸烟,防止烧损案卷。
十三、档案借阅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需要超过一个月的,由本案主管院长批准后可延长至三个月。仍需延长的,由院长批准。
十四、各中层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及借阅人员违反本规定的,按下列标准扣分,记入院规范化管理考核实施成绩。
1、案卷装订不整洁、不规范的,除退回办案庭重新整理外,凡案卷皮、卷内目录、备考表等填写不完整、不规范、不准确的,每件扣2分。
2、超过借卷期限的,每卷次扣1分。经档案室发出催还通知后仍逾期不还的,每延误一天,每卷次扣0.5分。
3、造成案卷严重损坏的,每件扣10分。
4、因管理不善或工作失误,造成档案工作被上级档案部门批评的,每次扣4分。
社会化用工管理暂行规定暨工作指引
1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社会化用工管理,规范部门社会化用工行为,强化用工风险管控,明确用工安全管理责任,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劳动用工管理暂行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2定义
社会化用工包括但不限于劳务派遣用工、顶岗实习用工、退休返聘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等用工形式。
3管理原则
3.2企业社会化用工遵循先审批后使用、先培训再上岗、安全管理全面覆盖原则。
3.3部门社会化用工必须全面备案,严禁先使用事后补报。4各类用工招聘要求 4.1 劳务派遣用工招聘要求
4.1.1生产一线技能工种(附表1)招聘要求: 4.1.2年龄:年满18周岁,距退休年龄在2年及以上; 4.1.3学历:职业技校及以上学历或中级技能等级; 4.1.4工作经验年限:2年及以上;
4.1.5持证:特种作业岗位具备有效作业证件。4.1.2生产辅助工种(附表1)招聘要求:
4.1.2.1年龄:年满18周岁,距退休年龄在2年及以上; 4.1.2.2学历:初中及以上学历; 4.1.2.3工作经验年限:2年及以上;
4.1.2.4持证:特种作业岗位具备有效作业证件。
4.1.3技术或管理类岗位按企业正式员工岗位招聘要求执行。4.2顶岗实习用工招聘要求
4.2.1顶岗实习岗位:必须是用工部门生产一线技能岗位; 4.2.2人员来源:必须是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 4.2.3年龄:年满18周岁;
4.2.4专业:专业对口符合岗位要求; 4.2.5体检合格。4.3返聘用工招聘要求
按《武汉电力设备厂关于聘用退休人员的暂行规定》执行。4.4非全日制用工招聘要求
4.4.1非全日制用工岗位:保洁、厨师等; 4.4.2工作经验年限:1年及以上; 4.4.3体检合格。5用工流程
5.1用工部门填写《部门用工需求表》(附表2),提出当期用工需求,报分管领导同意后移交人力资源部审核,报厂部审批。
5.2试用人员须填写《个人信息表》(附表2)、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书复印件、技能等级证书复印件、特种作业岗位(附表1)须提供特种作业有效证件、特定岗位(附表1)须提供职业病防治所体检报告)。人力资源部对试用人员进行初试。
安全质量环保部对特种作业岗位及特定岗位人员资质进行审核验证并进行备案。
符合基本要求的由用工部门进行复试,用工部门复试合格同意试用的向人力资源部备案以上信息资料。
5.3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试用人员的厂级(一级)培训,并由安全质量环保部负责予以实施。人力资源部在试用人员资料备案后1个工作日内向安全质量环保部传递《安全培训通知单》(附表3)。
厂级安全培训时限要求:3人及以下的,安全质量环保部负责在当天完成;3人以上的、10人以内的,在次日完成;10人以上的,安全质量环保部负责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
培训完毕后,试用人员持《三级安全教育记录卡》到部门报到,用工部门负责实施部门级、班组级(二、三级)培训,用工部门必须及时完成部门、班组级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并记录在卡。
5.4试用
5.4.1社会化用工人员需进行试用,各类工种岗位具体试用期限由用工部门自行确定,试用期最长为1个月。
5.4.2试用人员试用期间不合格,用工部门须立即终止试用并完成清退手续,向人力资源部移交该人员《社会化用工试用人员离岗备案表》附表5。
5.4.2.1、试用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必须立即停止试用:(1)事假达5天或病假达7天;(2)有旷工记录;(3)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不符;(4)违反企业规章制度或操作流程;
(5)无故不服从部门指挥、命令或正常工作安排、调动;(6)个人提供证件、简历资料信息有不实情形;(7)身体状况不符合岗位要求;
(8)违反职业道德、有损企业利益或形象;(9)损坏生产、经营设备或因过失造成经济损失的;(10)按照企业管理规定及相关规定予以辞退的其它情形。5.4.3试用期满试用人员试用合格,用工部门填报《社会化用工审批表》附表6并附《三级安全教育记录卡》《社会化用工人员试用考核表》附表7一同移交人力资源部。
6相关保险
6.1试用人员在试用期间、顶岗实习人员在实习期间、返聘人员在聘用期间统一由企业根据岗位风险程度购买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及附加医疗险。若以上人员发生工伤按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规定办理,保险费用计入用工部门人工成本。
7处罚
用工部门未按本规定违规用工造成的劳动纠纷、用工风险、人身设备安全事故,企业直接追究部门负责人责任。
8本规定未尽事宜,参照《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劳动用工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9、本规定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10、本规定自文件颁布之日起执行。
《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已于2007年1月16日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2月10日起施行。
部 长
周 济 二○○七年二月三日
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实施专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以下简称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维护民办高校举办者和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民办高校及其举办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保证教育质量。
第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第四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民办教育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民办教育工作。对民办高校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办学许可证管理;
(二)民办高校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的审查;
(三)民办高校相关信息的发布;
(四)民办高校的检查;
(五)民办高校的表彰奖励;
(六)民办高校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 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臵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要求。
民办高校设臵本、专科专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应当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
民办高校的借款、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接受的捐赠财产和国家的资助,不属于举办者的出资。
民办高校对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办学积累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并分别登记建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侵占民办高校的资产。
第七条 民办高校的资产必须于批准设立之日起1年内过户到学校名下。
本规定下发前资产未过户到学校名下的,自本规定下发之日起1年内完成过户工作。
资产未过户到学校名下前,举办者对学校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八条 民办高校符合举办者、学校名称、办学地址和办学层次变更条件的,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程序,报审批机关批准。
民办高校应当按照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学校名称、办学地点、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组织招生工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民办高校不得在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办学地点之外办学。不得设立分支机构。不得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
第九条 民办高校必须根据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党团组织。民办高校党组织应当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民办高校团组织应当发挥团结教育学生的重要作用。
第十条 民办高校校长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具有10年以上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经历,年龄不超过70岁。校长报审批机关核准后,方可行使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职权。
校长任期原则上为4年。报经审批机关同意后可以连任。
第十一条 未列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当年公布的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学校名单的民办高校,不得招收学历教育学生。
第十二条 民办高校招生简章和广告必须载明学校名称、办学地点、办学性质、招生类型、学历层次、学习年限、收费项目和标准、退费办法、招生人数、证书类别和颁发办法等。
民办高校应当依法将招生简章和广告报审批机关或其委托的机关备案。发布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必须与备案的内容相一致。未经备案的招生简章和广告不得发布。
第十三条 民办高校招收学历教育学生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和程序招收学生。对纳入国家计划、经省级招生部门统一录取的学生发放录取通知书。
第十四条 民办高校应当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要求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纳入国家计划、经省级招生部门统一录取的学生入学后,学校招生部门按照国家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后予以电子注册并取得相应的学籍。
第十五条 民办高校自行招收的学生为非学历教育学生,学校对其发放学习通知书。学习通知书必须明确学习形式、学习年限、取得学习证书办法等。
民办高校对学习时间1年以上的非学历教育学生实行登记制度。已登记的学生名单及有关情况,必须于登记后7日内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备案后的学生名单在校内予以公布。
第十六条 民办高校应当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配备教师,不断提高专职教师数量和比例。
民办高校应当依法聘任具有国家规定任教资格的教师,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为教师办理社会保险和补充保险。
第十七条 民办高校应当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第十八条 民办高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学生管理队伍。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配备辅导员,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
第十九条 民办高校应当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转交其他组织和个人。
第二十条 民办高校应当建立教师、学生校内申诉渠道,依法妥善处理教师、学生提出的申诉。
第二十一条 民办高校依法设臵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业务资格证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第二十二条 民办高校必须严格执行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
第二十三条 民办高校应当在每学年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必要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会同有关部门对民办高校进行财务审计。
第二十四条 民办高校的法定代表人为学校安全和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民办高校应当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机制。推进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维护校园安全和教学秩序。
第二十五条 建立对民办高校的督导制度。
省级教育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民办高校委派的督导专员应当拥护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具有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经历,熟悉高等学校情况,具有较强的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能力,年龄不超过70岁。督导专员的级别、工资、日常工作经费等由委派机构商有关部门确定。
督导专员任期原则上为4年。因工作需要的,委派机构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其任期。
第二十六条 督导专员行使下列职权:
(一)监督学校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
(二)监督、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
(三)参加学校发展规划、人事安排、财产财务管理、基本建设、招生、收退费等重大事项的研究讨论;
(四)向委派机构报告学校办学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五)有关党政部门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七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办学过程监控机制,及
时向社会发布民办高校的有关信息。
第二十八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对民办高校实行检查制度。检查工作于每年12月31日前完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检查情况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基本办学条件核查的结果,在办学许可证副本上加盖检查结论戳记。
检查时,民办高校应当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学校自查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和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九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校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
(二)党团组织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安全稳定工作的情况;
(三)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
(四)内部管理机构设臵及人员配备情况;
(五)办学许可证核定项目的变动情况;
(六)财务状况,收入支出情况或现金流动情况;
(七)法人财产权的落实情况;
(八)其他需要检查的情况。
第三十条 民办高校出现以下行为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1至3万元的罚款、减少招生计划或者暂停招生的处罚:
(一)学校资产不按期过户的;
(二)办学条件不达标的;
(三)发布未经备案的招生简章和广告的;
(四)检查不合格的。
第三十一条 民办高校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配合相关主管部门对发布违法招生广告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非法办学机构、非法中介进行查处。
第三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领域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中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行业自律的作用。
第三十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配合新闻单位做好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舆论宣传工作,营造有利于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第三十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7年2月10日起施行。
国家教委关于实施《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1997年10月14日)《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行政法规。它对于调动、保护和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维护举办者、教育机构及其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全面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活动,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和规范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实施《条例》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条例》的学习和宣传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习、宣传《条例》作为实施《条例》的重要环节,做出部署。要组织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员、教育机构负责人和举办者认真学习《条例》,深刻领会《条例》的有关规定。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应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学习《条例》,使教职工和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宣传《条例》。在宣传《条例》的同时,组织宣传一批社会力量办学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使有关行政部门和广大群众了解《条例》的基本内容,为《条例》的贯彻实施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关于《条例》的适用范围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条例》确定的适应范围,把符合《条例》调整范围的教育机构纳入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范畴。
国有企业事业组织、工作组织、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利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办的教育机构以及农村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筹集资金举办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仍按公办学校实施管理,不纳入《条例》的调整范围。
按照《条例》第五十八条,境外的组织、个人在中国境内办学和合作办学,由国务院另行制定办法,不适用本《条例》。在国务院颁布有关办法之前,按照国家教委《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教外综<1995>130号)和《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教外综<1995>31号)执行。
三、关于教育机构的审批、备案
按照《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社会力量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和文化补习、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的教育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举办实施艺术、体育、卫生、财经、法律等培训的教育机构,经有关业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举办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劳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机构,由劳动行政部门审批,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条例》第十一条“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有关的社会力量办学工作”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领导下,与劳动等有关行政部门明确职责分工,确定具体的审核、审批范围和备案程序。避免出现政出多门、多头审批的现象。
按照《条例》有关规定和分级管理的体制,举办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高等学校由国家教委审批,其设臵标准由国家教委制定。在国家教委未颁布新的规定之前,仍按《民办高等学校设臵暂行规定》(教计<1993>129号)执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臵标准和分级审批的权限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未有规定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参照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审批权限提出意见,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社会力量面向本地区兴办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的设臵,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要与本地区公办学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高等教育机构的设臵要经过认真考察,充分论证,从严掌握。在审批教育机构时,除考察办学条件外,还应注重考察申办者的办学能力、思想素质和办学目的,对于以营利为目的以及申办者不适宜从事办学活动的,不予批准举办。
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办学许可证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对批准设立的教育机构发给办学许可证。办学许可证由国家教委制定式样,由国家教委、劳动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组织印制。办学许可证为教育机构的合法办学凭证,不得出借、转让,除发证的行政部门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收缴、扣压或吊销。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条例》规定的职责,完善教育机构的审批、备案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对审批或备案的教育机构予以公告。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或备案,不得举办教育机构。按照《条例》第五十条、《教育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
四、关于教育机构的名称
根据《条例》第二十条关于教育机构名称的规定,为进一步规范教育机构的名称,对教育机构名称做如下具体规定:
实施学前教育的教育机构称为:××幼儿园;
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按其层次和类别分别称为:××小学、中学、学校、学院;
实施学制在两年以上的全日制高等或中等专业教育但不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教育机构称为:××专修(进修)学院或学校;
其他教育机构称为:××培训(补习)学校或中心;
以函授、业余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机构,应在名称中注明“函授”、“业余”字样。
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教育机构,未经国家教委批准,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国际”等字样。
五、关于教育机构的教学和内部管理
教育机构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并严格执行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实施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要执行并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任何教育机构都不得将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委托或承包给其他组织和个人实施。按照《教育法》确定的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教育机构内进行宗教宣传和宗教活动。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审批机关核准的章程,明确举办者、校长和教职工的权利与责任,规范其内部运行机制。举办者不得在章程规定的权限之外干预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和专修(进修)学院、专修(进修)学校以及规模较大的幼儿园原则上应设立校董会。校董会的组成、职责、权限、任期、议事规程等在教育机构章程或校董会章程中规定。校董的年龄一般不超过75岁。教育机构的校长(院长、园长、下同)全面负责教育机构的教学、财务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校长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五年以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以及与教育机构的层次相适应的学历水平,并经过岗位任职资格培训。校长的年龄一般不超过70岁。
六、关于教育机构的财产、财务管理
教育机构应参照财政部、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财务管理办法,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独立设臵的教育机构必须设臵专门的财务部门,配备具有任职资格的专职财会人员,在校长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
教育机构应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和物价管理部门核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收取学费和其他必要费用,并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教育机构举办学习期限在一年(不含一年)以内的教学班,按学习期限收费,举办一年以上的教学班,按学期或学年收费,不得跨学期或学年预收费用。学生退学,教育机构应按学生实际学习时间和收退费规定核退部分费用。教育机构因刊登、散发虚假招生广告(简章)等违反国家规定造成学生退学的,应退还所收的全部费用。
教育机构的财产应当与举办者的财产相分离,在教育机构存续期,由教育机构依法管理和使用。要分清教育机构中的国有资产、举办者投入到教育机构的资产和教育机构办学积累的资产,分别登记建帐。教育机构应当在每一会计结束后一个月内向审批机关提交财务会计报告。审批机关对教育机构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核,必要时可要求教育机构委托指定的社会审计机构对其财务会计状况进行审计。
教育机构解散或停办,应当自核准解散或责令停办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由审批机关、举办者和教育机构的代表组成的清算组,对教育的财产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按照《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七、关于对教育机构的保障与扶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落实《条例》规定的扶持保障措施。要按照《条例》的要求,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教师管理、表彰奖励以及学生升学、考试、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做到对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与对国家举办的教育机构同等对待。要逐步建立对社会力量办学的表彰、奖励制度,定期对在社会力量办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的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职务评定、教师培训等工作纳入职责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教师交流服务机构,承担为教育机构聘任教师及教师档案管理、教师交流等服务性工作。按照《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教育机构的专职教师在教育机构工作期间,应当连续计算教龄。
八、关于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 《教育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社会力量办学事业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是社会力量办学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整个社会力量办学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和统计等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确定一名负责同志主管社会力量办学工作,落实领导责任。要做好教育行政部门内外部的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社会力量办学出现的政策问题,制订和完善有关规章,保证本地区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设臵专门管理机构或确定归口主管的机构。主管机构应全面履行《条例》规定的监督和管理职责,受理《条例》规定的教育机构应当报请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核准有关事宜,并负责对教育机构的检查工作。同时要明确有关机构的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形成归口主管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要配备和充实管理人员,加强管理力量。要严格执行《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在实施监督、管理工作时,不得收取费用。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经费应由政府财政划拨经费或由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事业费予以保障。
按照《条例》第五十九条规定,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在1998年6月30日之前,在教育机构对照《条例》自查的基础上,组织力量逐校进行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学校章程、招生广告(简章)、教学质量、学校证书、学校名称、学校财产财务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检查。检查合格者,发给新的办学许可证,允许继续办学;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或予以撤销。
民办高等学校设臵暂行规定
(1993年8月17日颁发)教计[1993]129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民办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为了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兴办民办高等学校,维护民办高等学校的合法权益,完善对民办高等学校的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民办高等学校,系指除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自筹资金,依照本规定设立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
第三条 设臵民办高等学校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现有各类高等教育统筹规划,有利于高等教育布局、层次、科类结构的改善。
第四条 民办高等学校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接受政府的管理、监督、检查、评估和审计。
第五条 民办高等学校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要建立共产党、共青团和工会组织,以及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第六条 民办高等学校及其教师和学生享有与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民办高等学校招收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纳入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国家承认学历。
民办高等学校应对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第七条 民办高等学校不得以营利为办学宗旨。其财产归学校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其收入应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民办高等学校的校办产业享受和普通高等学校校办产业同样的政策。
第二章 设臵标准
第八条 民办高等学校的设臵标准,应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从满足教学基本需要出发,实事求是地予以确定。
第九条 设臵民办高等学校,应具备下述基本条件: 配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学本科毕业以上文化水平,具有高等教育工作经验,管理能力较强,并能坚持正常工作的专职正、副校长。还应配备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职学科、专业负责人。
配备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力与专业设臵、在校学生人数相适应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各门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课程,至少应有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1人。每个专业至少应有二名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学骨干。
设臵的专业数一般在三个以上;在校学生规模应达到500人以上,其中高等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规模应不少于300人。
有固定、独立、相对集中的土地和校舍。校舍一般应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
室(含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校系行政用房及其它用房五项,合计建筑面积参考指标为:文法财经类学校每生10平方米,理工农医类学校每生16平方米。占地面积应满足校舍建设用地和供学生体育活动的场所。
按所设专业和学生人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和适用图书。实验课及实习条件应达到各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有与建校相应的建设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建校、办学费用由申办者自行筹措,并需有关部门审核、验资。其资金数额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条 自行筹资建校舍尚有困难的民办高等学校,允许租借现有合适的校园或其它单位的适用土地、用房从事教学活动,但须有具法律效力的契约。长期租借外单位适用土地、房屋等设施满足办学需要的学校,其筹办启动资金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第十一条 民办高等学校不得租借以下房产做为校舍: 简易建筑物; 危房;
从事正常教学活动的中小学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校舍; 其他不适于教学活动的房屋。
第十二条 民办高等学校可以利用其他单位的实验、实习设施和图书资料,但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设臵专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设臵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其标准需参照《普通高等学校设臵暂行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设臵申请
第十四条 民办高等学校设臵分筹办和正式建校两个阶段。达到设臵标准要求的,可以直接申请正式建校;未达到设臵标准要求的,可以先申请筹办。筹办条件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批准筹办的民办高等学校可以招生,但不具有发放高等学历教育文凭的资格。学生学习结束后,可由学校发给写实性学习证书,也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高等教育学历资格考试或自学考试,合格者发给毕业文凭。学生考试合格率达到70%以上,并已基本具备办学条件的,可以申请正式建校。
第十五条 申请筹办民办高等学校,由申办者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参照本规定和省级人民政府的有关补充规定进行评议,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抄送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民办高等学校正式建校,由申办者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
第十六条 申请筹办民办高等学校须报送以下材料:
学校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和建校方案(规模、专业设臵等); 建校资金、办学正常经费的数量、来源渠道及证明文件;
学校章程;实行董事会制度的学校,还须报董事会章程和董事长、董事名单及资格证明文件;
已有办学条件和学校基本建设规划; 其他有关文件。
第十七条 申请正式建校要报送以下材料: 省级人民政府的审核意见; 正式建校的可行性论证; 资金数量、来源及证明文件;
学校组织机构、领导班子、教工队伍情况和骨干教师名单及其职称、专业; 学校规模、学制、招生专业、人数、生源面向; 批准筹办学校的结业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情况;
已有校园、校舍建筑面积、图书资料及教学仪器设备情况。第四章 评议审批
第十八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每年第三季度前受理当年的民办高等学校设臵申请,逾期申报,转至下一办理。
第十九条 民办高等学校的设臵申请,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形式审查后,对申报程序符合规定、申报材料齐备、基本办学条件达到要求的,委托全国高等学校设臵评议委员会进行评议。对申报程序不符合规定、申报材料不完备、基本办学条件未达要求的设臵申请,国家教育委员会暂不委托全国高等学校设臵评议委员会进行评议,并及时通知申报者。
第二十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全国高等学校设臵评议委员会的评议结论进行审批,并将结论意见通知省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一条 民办高等学校从批准正式建校至达到计划规模,期限为5年。第二十二条 民办高等学校校名要根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名称的有关规定确定,一般应与其办学层次相符,同时须在校名前冠以“民办”二字。批准筹办的民办高等学校的校名,须在校名后加注“(筹办)”字样。
第五章 管理
第二十三条 民办高等学校由所在地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第二十四条 民办高等学校校长的任免,须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
第二十五条 民办高等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应经其所在单位同意,并须签订聘用合同。
第二十六条 民办高等学校招收学历教育的学生,应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并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录取。举办助学性质的非学历教育班,入学资格考试可由学校自行组织。
第二十七条 民办高等学校不得办分校和设校外办学点,也不得将本校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实施。
第二十八条 未经筹办阶段而直接正式建校的民办高等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其首届毕业生进行考核验收。考核验收合格率低于70%的为不合格学校,允许第二年再次申请验收,再不合格,则改为筹办学校。参加考核验收合格的学生发毕业证书,不合格者发学习证明。
第二十九条 民办高等学校依据国家法规和政策,享有下列办学职权: 制定和修改学校规章制度; 设臵校内管理机构;
聘任校长、教师、职工,确定教职工工资收入标准; 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对教职工和学生给予应有的奖惩; 享有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有关优惠政策; 设臵、调整专业;
根据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精神,确定和调整学费标准; 接受捐赠、资助;开展对内对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兴办校办产业,进行科技协作,开展社会服务;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六章 变更与调整
第三十条 民办高等学校的变更分为更改校名、培养层次等;调整分为撤销与合并。民办高等学校调整和变更,均须按申报设臵学校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一条 民办高等学校调整,由学校提前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由学校负责妥善安臵在校学生。并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下处理校产。
第三十二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民办高等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分别给予警告、限期整顿、停止招生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者,报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予以撤销。
1、未经批准,擅自筹办、建校招生的;
2、乱发学历文凭的;
3、管理不善,办学秩序严重混乱,造成不良影响的;
4、教育质量严重低下的;
5、严重违背办学宗旨的。
国家明令撤销的民办高等学校,校长应负责对其在校学生妥善安臵。必要时,可请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协助。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财务、审计等部门对学校资产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资产,包括校舍、场地等,除依法返还给创办人部分外,均归教育行政部门处理,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第七章 其它第三十三条 省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有关补充规定。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审批权限
《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准、注册或者备案手续。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一条规定,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举办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举办实施高等职业技术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学校,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举办实施其它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举办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函授教育辅导、继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不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高等培训性质的学校和实施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的学校,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举办实施高中学历教育的学校和实施中等专业教育但不具备颁发中专学历文凭资格的中等培训性质的学校,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举办实施初中、小学学历教育的学校、幼儿园和实施初等教育但不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初等培训性质的学校,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举办实施短期培训的教育机构,除举办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和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机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外,其它教育机构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举办卫生、体育等特殊行业的学校,在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前,须经同级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批机关不予批准:
①举办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或者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转为民办学校的;
②向学生、学生家长筹集资金举办民办学校或者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举办民办学校的;
③不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未达到相应的设臵标准的;
④学校章程不符合本条例规定要求,经告知仍不修改的;
⑤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人员构成不符合法定要求,或者学校校长、教师、财会人员不具备法定资格,经告知仍不改正的。编辑本段申办程序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要求,民办学校的设立一般经由以下程序:提交筹设申请材料——提交正式申请材料——接受专家组评估考察——审批机关研究审批——民政登记。
举办人(单位)向审批机关提交筹设申请材料;审批机关同意筹设后,举办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正式申请材料;审批机关在审查举办人(单位)提供的申办材料并认为已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与要求后,组织专家组对该筹办中的学校进行考察评估,专家组撰写考察评估报告并送交审批机关;审批机关召开会议,研究是否同意设臵;获得审批后,举办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持办学许可证等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登记机关进行登记。编辑本段办学条件
学历教育机构
(1)举办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应具有法人资格;举办民办学校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和办学方案,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章程;
(3)有符合同级同类公办学校设立标准的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和辅助设施等办学条件;
(4)有符合同级同类公办学校任职资格与条件的校长和教师;
(5)有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经费来源;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非学历教育机构
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见附件二中《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设臵办法》(试行)。编辑本段办学申请材料
(一)申请筹设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1、申办报告,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2、举办者的姓名、住址或者名称、地址;
3、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4、属捐赠性质的资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二)、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1、筹设批准书;
2、筹设情况报告;
3、学校章程、首届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
4、学校资产的有效证明文件;
5、校长、教师、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审批期限
申请筹设民办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自受理之日起30天内以书面形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编辑本段审批分工
高等学校:
1、专科学校 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初查,省人民政府审批。
2、本科院校 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初查,国家教育部审批。
3、完全中学、高级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由区县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初查,市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市政府、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4、初级中学、小学: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非学历教育
1、高等教育机构:经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初查,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2、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机构:
(1)市属社会组织申请举办教育机构(不含以中、小学为对象的教育机构)由市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2)个人、私(民)营企业及区县属社会组织申请举办教育机构由区县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市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3)凡申请举办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机构经所在区县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由市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初查,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4)举办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由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编辑本段申请办学流程
举办者提出申请→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发放办学许可证→民政局法定代表人登记→物价局核价→相关部门领取发票→新闻单位登广告办理手续→教育行政部门广告备案
管理制度
民办学校的章程应当规定下列主要事项:(1)学校的名称、地址;(2)办学宗旨、规模、层次、形式等;(3)学校资产的数额、来源、性质等;(4)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和职权等;(5)学校的法定代表人(由理事长、董事长或者校长担任);(6)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7)学校自行终止的事由;(8)章程修改程序。(9)学校校长的职权;(10)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11)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民办学校修改章程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由审批机关向社会公告。
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并制定章程。其章程应该规定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和职权等。
【医疗缺陷管理若干规定】推荐阅读:
护理缺陷的管理07-23
临床医疗制度管理规定07-06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07-11
出台《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09-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管理规定10-30
缺陷整改方案表07-08
施工质量缺陷处理07-24
缺陷作文300字09-15
缺陷四年级作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