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解读(推荐8篇)
数学抽象的素养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抽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概念、命题、结构和系统,有利于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化繁为简,理解该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本质特征。
表现:
形成数学概念与规则 形成数学命题与模型 形成数学方法与思想 形成数学结构与体系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小范围成立的命题推断更大范围内成立的命题的推理,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大范围成立的命题推断小范围内也成立的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命题是数学结论的主要形式,也是数学交流的主要内容,因此,逻辑推理是数学交流的基本品质,使数学交流具有逻辑性。
逻辑推理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习得,可以使人们的交流合乎逻辑,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效果。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一般结论的来龙去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习惯和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事物本源的能力。
表现:
发现和提出命题
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
探索和表述论证的过程
构建命题体系
表达与交流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能力指能够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得到模型,用数学的方法得到结论,验证数学结论与实际问题的相符程度,不断反思和改进模型,最终得到符合实际规律的结果。反思贯穿于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数学建模突出学生系统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发展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现:
发现和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求解模型
检验结果和完善模型
直观想象主要指借助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几何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主要包括利用图形描述数学问题,启迪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形与数的联系,加深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认知。
直观想象是建立数学直觉的基本途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借助图形和空间进行分析、推理、论证的能力。
表现:
利用图形描述数学问题 利用图形理解数学问题 利用图形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 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
数学运算能力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的能力。运算能力是学生学会数学的基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提升逻辑推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培养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表现:
理解运算对象 掌握运算法则 探索运算思路 设计运算程式
数据分析是从数据中获得有用信息,形成知识。数据包括记录、调查和试验获得的数集,还包括通过互联网、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数字化得到的数集。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提取信息、利用图表展示数据、构建模型分析数据、解释数据获取知识。
数据分析能力已经成为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获取知识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养成基于数据探究事物本质和变化规律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提升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基于数据提取有用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
表现:
数据获取 数据分析 知识构建
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要思考一些问题: ►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新知识?
►这个知识与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这个知识与前面学习的知识是什么关系? ►这个知识产生的过程有现实背景吗? ►用什么方式把这个知识生成的过程表现出来? ►这个知识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 ►这个知识是否有应用背景? ►这个知识会怎么发展?
1. 数学核心素养的起源
在英国,数学素养被人们第一次提出并且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重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英国发表了题为“15~18岁青少年的教育”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数学素养这个概念,而且这个概念是有着两方面的含义的:第一就是对于观察、假设等方法的理解,第二则是对于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定量思考.在这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对中小学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2. 数学核心素养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在我国不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普通高中的教学大纲中都提到了“数学素养”这个词语,而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素养”这个词语更是出现了十几次.但是对于数学素养这个词语的含义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由于数学素养被提到的十分频繁,所以在我国的学术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开始研究数学素养的热潮,虽然是理论方面的比较多,但是也是有着具体的实践的,这些实践基本上都是在中小学,又是以小学居多.而且近年来关于它的研究是有着逐渐降温的趋势了[1].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征和构成
1. 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征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般数学素养比较高的人对于数学在自己现在或者是未来的个人生活、职业的生涯和社会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需求都是比较好的,而且他们也十分的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和应用.他们的外在表征有: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更加愿意强调概念和问题存在的条件;他们在观察问题的时候,也十分擅长抓住其中的关系,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也习惯于将已经有的严格的教学概念,比如说对偶、相关、非线性等概念做到更加的广义化,并用还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
我们所提到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它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而且还是需要学生在已经具有的数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数学活动,来对数学产生的感悟.从狭义的方面来说,它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之中有意识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等特征.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涵盖非常的多,主要有和数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数学的思维、思想方法、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以及数学文化、信念等.
三、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对策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对数学素养的内涵、起源、外在表征和包含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也明白了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高中的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使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掌握在未来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数学素养.在高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以下就是具体的培养对策.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的层次性
在教师教授新的数学内容时,他需要知道知识的基本结构,因此来延伸教学内容的内涵,同时还需要了解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学习方法和他们的思维等.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新鲜性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欲望,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结果.比如说给出他们一个特例,让学生来总结出一般的结论,或者是要注意变换题目的条件,来引申出另外的结论.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学习,不再是之前的那种数学即教师一味的进行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效率不高,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的脑袋来代替教师的嘴,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好方法.
对于数学思维层次性的培养还可以通过习题课和复习总结课来进行落实.比如说习题课,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很有代表还要具有针对性,通过对于习题的练习,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习题课也主要有两个环节,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主要是审题环节和习题之后的总结环节.这两个环节都是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完整性复习总结课也需要注重数学思维的螺旋式的上升培养,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秩序性和层次性[3].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因为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加入数学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可以获得最基本的技能.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首先,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的教学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再次,要积极的传授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路.数学学会只是基础,会学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这些都是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在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时候,可以从这两点进行:第一就是要注重对于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让学生可以清楚的指导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第二则是要加强学生的建模能力的训练,先构筑数学模型,然后再用数学方法和理论来探究出最后的结果.
3. 强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想要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更加的好,就不仅要注意教授他们具体的解题的方法技巧,还要注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方法的培养,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较好的数学品质等.数学本就是一门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所以在数学的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也成为了基本的数学能力之一,更成为了数学素养中的核心.它包含了综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等等.所以说对于高中的数学教师来说,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大的任务[2].
数学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它的演绎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教材或许并不完整,因为在教材中的很多公式、定义的发现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给列出来,呈现的只是很完美的结论.这对数学教师的要求就更加的高了,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深入的研究教材,对于教学的内容还应该精心的设计,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让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进入数学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还要积极的教给学生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比如说:可以给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问题的情景,积极的引导他们去主动的思考和学习.更加详细的来说就是,根据概念和定义等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根据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等等.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的强调要以学生为课堂上的主体,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也变得十分重要.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在新课改的持续进行下,高考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不再相冲突,而且还更加的注重对于数学素养的考查,因此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但是当前在我国的高中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因为数学的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丰富多样的,它涵盖基础的知识、数学的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所以我们在提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时,也是从多个方面出发的.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对策使高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康世刚.南非.10-12年级国家课程大纲·数学素养.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
[2]史宁中,孔凡哲.“数学教师的素养”对话录[J].人民教育,2008(21).
关键词: 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 内涵 培养策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教师应及时改变教学理念,利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以注重学生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人”作出贡献。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人们努力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正如柏拉图所说的,“数学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形式”,“一门学科,只有当它成功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达到了成熟的程度”。
数学素养是学生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体,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认识和实践,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在个体发展中不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素养并非特指某一知识,数学素养源于数学知识,又高于数学知识。数学素养属于认识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模式,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高中数学素养指高中生学习数学时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数学素养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水平有着关键影响,在优秀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雍也》),只有学生“乐学”,才会主动地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枯燥的定义、公式、定理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差。为了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永远的“不动点”、“不变量”,是教学的第一“公理”。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通过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设置悬念,让学生先猜一猜、想一想、算一算,使学生愿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好玩的、可亲近的、有感情的、可接近的;数学是不枯燥、不神秘的;数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觉建立健全对知识体系的认识,积极探索,完善自我。
在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质,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例如,在必修二《空间几何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及其三视图,让学生在观看PPT的过程中对三视图有全面认识。教学几何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几何体的绘画并将几何体进行平面展开,帮助学生计算表面积,以轻松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及表面积计算。最后,巩固时设计有关生活中常见容器三视图画法和表面积计算的题目,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让学生经历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为教学的“主角”,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对于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不会创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乐于探索的优质人才。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在哪里主导,哪些是该教师做的,哪些应该让学生做要想清楚。不要把该学生做的事抢过来做。要讲大多数学生能够想到的方法,教学程序应当与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相吻合。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己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再好,如果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的,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无用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概括等过程,经过自己的思考把知识学会,使所学内容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你见过体育老师说过“同学们站好,我在跑道上跑5圈给你们看看”吗?当然没有。而“在跑道上跑5圈”给学生看的数学教师并不少见。“我都已经讲过n遍了,他们怎么还没学会?”这正说明学会光靠讲n遍不行。体育教师很清楚,要让学生自己锻炼身体,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说:“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进行逻辑化、符号化、数量化,其过程必定经历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因此,在‘合作之前必须先‘独立。”
例如,教师可改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巧妙利用变式教学。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在不断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圆锥曲线与方程》一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度系数很高。但该类习题的处理方法却十分相似,解题时先假设点的坐标,再由点组成的直线与圆锥曲线对应的方程入手,进行直线和圆锥曲线方程的求解。在学生掌握了该类习题解题方法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通过改变题设条件或所求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自主发展。
(三)通过课后总结,发展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课后总结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课后总结,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加深对知识体系的掌握与了解,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完善,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常教学非常注重对知识的交流,而往往忽略学生自我认识的表达。教师往往在得到想要的结论后就停止交流活动,只让学生汇报结论而不汇报结论获得的经过——开始的假设和预期是什么,证据和事实是什么,认识的发展变化是怎样的,是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等。长期这样做,导致学生的认识思路和结果局限于个体经验自发式积累,缺失自觉反思和表达交流的过程。最好的交流应该是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认识表达空间,让学生经历讨论、改进、再认识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充分外显。在认识碰撞和再建构的过程中发展认识,从而形成比较稳健的认识方式。另外,通常的教学非常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往往忽略对学生认识过程的分析;关注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及时反馈评价,往往忽略对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梳理和反思。课后总结中,我们应该多进行基于认识发展的课后总结,强调对学生认识过程的表达、梳理与反思,从而实现学生认识水平提升和认识方式健全。
例如,在《直线与方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应先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学生在总结过程中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用方程式表达直线的不同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直线方程形式的认识,而且对学生概括能力提高有着积极作用。然后让学生思考几种不同形式的方程各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应用各种方程,你是如何想到的等问题。让学生对自己认识和思考的过程进行表达、梳理和反思,从而发展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
(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合作担当,培养其社会责任。
学生团队意识培养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小组学习正是响应新课改对学生合作求共赢的号召,学生在小组之间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交换思想;也可以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合作担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例如,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教师可让学习小组之间对解题过程中遇到的解的个数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交流集思广益,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同时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除了本文提到的,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还有很多,一线教师如何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是不断努力,传递正确认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不断探索,利用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高水准、高品质的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
[2]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08).
[3]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过程的维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04).
[4]林崇德等核心素养课题组成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09.13.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主旋律。
一、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让课程“目中有人”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结果的期待,是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学业质量确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据。此次课标修订,力求使课程目标自觉体现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贡献,结合本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课程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素养视角对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进行表述。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课程内容结构化来引领教学实践变革,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生成素养
本次课标修订的一项重要变革,是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结构化,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课程内容结构化,既强调学科知识结构,还强调在这样的结构中所隐含着的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为课程内容的活化、动态化,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提供内容基础。结构化的内容组织方式,凸显出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学科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承载的不同教育价值,提示着教学实践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需要指出的是,内容结构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无视知识点,而是要在知识结构中去重新认识和定位知识点的意义与价值,要在学生的主动活动中实现知识点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一章,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即: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三、依素养发展水平来描述学业质量,让学生素养具体化、鲜明化
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例如:数学学科提出应培养学生具有如下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那么,如何才算具有了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有什么样的表现才能判定学生是“会用”了,能够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中的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会”了?这就既需要有课程目标的总体指向,需要内容的选择、组织,还需要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业要求”及最终的“学业质量”部分中,做具体的描述,使核心素养,不再是空洞的语词口号而变成学生真实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
此次课标修订,希望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让课标使用者感到课标能用、管用、好用,真正引领、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变革,提高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郭华)
课标解读: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主旋律。
一、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让课程“目中有人”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结果的期待,是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学业质量确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据。此次课标修订,力求使课程目标自觉体现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贡献,结合本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课程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素养视角对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进行表述。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课程内容结构化来引领教学实践变革,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生成素养
本次课标修订的一项重要变革,是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结构化,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课程内容结构化,既强调学科知识结构,还强调在这样的结构中所隐含着的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为课程内容的活化、动态化,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提供内容基础。结构化的内容组织方式,凸显出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学科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承载的不同教育价值,提示着教学实践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需要指出的是,内容结构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无视知识点,而是要在知识结构中去重新认识和定位知识点的意义与价值,要在学生的主动活动中实现知识点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一章,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即: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三、依素养发展水平来描述学业质量,让学生素养具体化、鲜明化
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例如:数学学科提出应培养学生具有如下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那么,如何才算具有了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有什么样的表现才能判定学生是“会用”了,能够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中的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会”了?这就既需要有课程目标的总体指向,需要内容的选择、组织,还需要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业要求”及最终的“学业质量”部分中,做具体的描述,使核心素养,不再是空洞的语词口号而变成学生真实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
此次课标修订,希望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让课标使用者感到课标能用、管用、好用,真正引领、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变革,提高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
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
数感
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几何直观
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分析观念
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运算能力
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
1、音乐感受与体验兴趣
感受与体验是人进行音乐活动的基本方式。保持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兴趣是有效实施所有音乐教育的前提条件。高中音乐教育仍然要坚持培养和保持学生对音乐的精神需要,使音乐成为伴随他们心理成熟的艺术伙伴,成为帮助他们情感健康发展的人生朋友,成为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
1)学生在实现音乐感受与体验时,能保持较高参与音乐活动的意愿。2)学生在音乐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能发展个性化的音乐爱好。3)学生将音乐感受与体验逐步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习惯。
2、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 用声音表达情感是音乐产生之源。在主动表达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功能是形式掌握音乐本质最有效的实践途径。学生要具备基本的音乐表达和音乐表现能力,充分认识并习惯运用音乐作为表达情感的手段。主要表现:
1)学生能熟唱百首知名歌曲,并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来抒发自己 的情绪和情感。
2)能创造性地改编音乐作品(改词歌唱或即兴唱奏),明确地表达自我情绪 和情感。
3)能正确地表现熟悉的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
4)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唱/奏/动)表达指定的情感。
3、音乐交流与合作经验
音乐是人类用于情感交流的媒介。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特点,使它能够 突破国家、民族和语言的藩篱,超越时空的界线,实现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处在青年过渡期的高中学生,在已习惯并掌握了运用音乐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应逐渐积累音乐合作(合唱/合奏/音乐戏剧/其他音乐形式)与交流(个体或集体)的
经验,提升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主要表现:
1)学生能熟悉并较好掌握数十首经典曲目,能用于与他人进行音乐交流合作。2)学生在音乐合作活动中保持较高的参与意愿和合作意识,掌握音乐合作
规则与方法的经验。3)学生应多次体验到共同进行音乐活动的乐趣,具有参与校内外音乐社团 或综合性艺术活动的经验。
4、音乐情感与审美态度 充分发挥音乐“立德树人”的教化功能,通过唱奏和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将直接体验或移情转化的爱国情感、道德情感、励志情感、友善情感和忠贞爱情融入学生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对在优秀音乐欣赏中逐步形成的正确审美价值观:知美、懂美、爱美,对音乐活动与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选择,以形成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符的健康的音乐审美态度。
学生能将音乐用作调节情绪的心理工具,根据自我需要选用合适的音乐来纾解情绪、调节情绪、平衡情绪,获得自我心理和谐,激励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
1)学生要熟知数十首歌颂爱国、励志、勇敢、友善、忠贞的经典中外音
乐作品,要知词达意,知晓使用场合。2)能够根据自己的心理情感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并能与
所选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
3)具有健康的审美态度和爱好。能够根据音乐经验、社会经验和所掌握的
人文背景,对所欣赏作品的演唱/奏风格、音乐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等
做出相应评价。
4)能够对复杂的音乐作品(如大型器乐套曲)进行审美体验,并在教师指
导下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鉴赏,逐步积累符合社会公认的审美体验经 验。这种审美经验体系就是学生的音乐价值观。
5、音乐文化与社会理解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体裁多样,风格纷呈,承载着各民族的情感;反映中国近现代与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也应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了解和认知,使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国传统音乐培养未来的听众,进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欧洲经典音乐记载了几千年来人类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文明史,最经典的音乐理论,最复杂的音乐形式和最丰富的音乐情感内容都包含在其中。对经典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使高中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社会价值如何随时空发展而不断变化,认识音乐的情感力量及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增强对人文思想发展历史的了解。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一门艺术,各民族和国家的音乐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
产。学习和借鉴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有利于开阔当代青年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与感情世界,也可以有力推动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有利于与各国人民的文化沟通与交流。主要表现:
1)基于对若干首中外名曲创作背景、公众影响、社会作用的深刻理解,全面认识和体验音乐在社会进步中的激励作用和在社会道德中的教化作用。
美国媒介素养联盟认为近十年中媒介素养项目投入应用中发生了重大变化, 即从媒介中相信什么是真实的到批判性思考中相信什么是真实的。这些变化不仅涵盖媒介素养教育教什么, 而且包含应该如何教。为了可以明确区分这些变化, 美国媒介素养联盟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原则, 而并非仅仅关注媒介素养的概念。
一、批判性思考所接受和创造的信息
快速发展媒体让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 甚至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媒体不仅可以影响人的思想, 而且能够渗透进人的心理结构, 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使人失去内心的独立与自由, 进而自愿接受这种控制和操纵。”[1]
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将其他人的 (教师的、媒体评论的等) 代替学习者的观点;不是分享批判媒体的观点, 而却没有分享批判媒体的技能;不是教授制作媒体需要的技能, 而却没有教授批判性的思维;不是教授学习者去批判的思考, 而却没有教授表达技能;不是了解一个特殊媒体的偏见, 而却没有关注偏见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加强批判性思维培养, 让学习者质疑关于媒介的信所有息, 而不仅仅是那些不同意的信息;要训练学习者使用充分理由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结论, 而不是凭感性经验来判断信息的对错。
媒介素养教育要在媒介分析基础上, 让学习者认识到:
1.媒体所呈现的信息可能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本身, 还可以是经过制作者重构的虚拟世界;
2.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以及独特的语言, 只有懂得他们语言和修辞, 才能提高信息的鉴赏能力和取舍能力;
3.媒体信息为特定的目的而产生, 包含潜在的价值观和相应的看法, 深刻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
4.媒体信息能够影响人们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人们需要根据个人技能、信仰和经验, 构建媒体信息的意义。
那么分析媒体信息应该从那些关键问题着手呢?下面表格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帮助。其中有些问题也许不能应用到每一种媒体信息, 并且有些问题将有多种答案。随着媒介分析不断开展, 最终目标是让学习者自己可以经常提出问题。
二、扩展传统素养的概念到包括所有媒体形式
“在当今媒介发达的时代, 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求, 选择和接触媒介、解读和判断信息与利用和创造媒介的能力, 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终身生活技能。”[3]相对而言, 传统的教育重视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 而信息时代媒介素养则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 包括对各种形式媒介的信息解读和创造能力。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外, 还有批判性地解读和创造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体信息的能力。
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一个社会活动、一个教育原则或者方法。如何既富有趣味, 提高学习效果, 又包含多种媒体形式, 体现教学目标, 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也不应聚焦媒体的变革, 而漠视教育实践中学习者知识和技能的改变。媒介素养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媒介变革解读, 不能漠视在教育者、媒体和学习者互动中学习者知识技能的改变。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
1.分析和表达所有媒体形式, 包括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以及微型媒体。即强调媒介素养能力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印刷媒体, 而且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
2.与其他媒体结合, 而非相分离。不同于单个媒体的培养目标, 而是共享印刷、视觉、技术以及其他媒体的教育目标, 使学习者认识到不断变化的媒体形式与以往的不同之处, 能够通过多种媒体形式, 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3.运用多种场所和环境, 而不是局限在学校。不仅通过社会项目、在线网络, 还可以通过大学或者学院、民族机构以及家庭等。应该教授跨K-12课程, 不仅在传统素养被教授的地方, 而且在媒介素养没有列入传统课程的地方。
4.帮助学习者建立关于印刷、视觉以及听觉媒体上推理和决策的联系。读图时代,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不但标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转换。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要体现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特色, 满足视觉认知的新需要。
三、面向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加强技能
图文并茂的媒体让青少年容易思想感情沉浸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可能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媒介素养教育要培养学习者辨别媒介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 以便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说:“没有媒体教育的信息时代,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媒体即便是天使也有可能变成魔鬼。”[4]
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向学习者灌输假设的或者事实上的媒体危害;不是决定或者影响其他人对媒体的访问和内容获取;不是仅仅关于学习者有或没有的能力, 而是涉及到他们的技能、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方方面面;不是一个活动、一个阶段、一天或一个周的涉及, 而需要长期的整合、互动以及重复练习。
于是,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
1.让学习者恰当选择媒体, 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长时间接触电子媒体的未成年人, 经常表现出听力视力降低、缺乏求知欲和学习毅力等症状。因此, 要帮助学习者决定哪些媒体可以选择以及花费在媒体上的时间, 促进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
2.提供学习者多样化的机会, 让他们练习分析和表达媒体信息的技能, 以便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 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
3.鼓励学习者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主动地使用媒体。目前媒体信息过剩生产, 远远超出了学习者的理解接受能力, 甚至让他们沦陷为信息的“奴隶”。因此, 鼓励学习者主动地使用媒体, 根据需要应用媒体。
四、发展学习者的社会反应和参与意识
电子媒体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 对青少年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许多青少年沉迷于媒体所营造的虚幻空间, 而越来越父母沟通缺少, 与社会生活交往贫乏, 不利于个人成为参与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
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不应成为媒体的喉舌, 不去代替媒体为大众服务的责任;而应指导学习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 从而通过媒体了解社会, 参与社会发展。
于是,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
1. 让学习者价值观独立的制作媒体, 以便了解媒体信息如何体现真实、如何组织传输的;
2. 从作为一个市民的角度, 激发学习者对新闻和当前大事的兴趣;
3. 在全球化语境中, 探讨媒体信息中缺乏文化代表性或者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观点;
4. 认识到如何教与我教什么同样重要, 探讨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民主原则。
五、让学习者认识到媒体的文化和社会的代理功能
“随着信息时代发展, 报刊、电影、电视和网络等媒介技术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达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无论愿意与否, 只要人们生活在信息社会, 每天都会接触到数以千万计的媒介观念、信息和形象。”[5]媒体不仅是传播文化的工具, 本身也成为文化的某种代理。学习者通过阅读媒体, 不必直接经历, 就可以获得文化体验, 参与社会活动。
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以媒体是紧要的而作为开始的缘由;不是以媒体存在问题而作为展开的前提;不是媒体服务大众社区成员而作为责任的借口。
媒介素养教育着重于培育明事理的公民, 或训练表达与交流的技能, 或增进对社会的认同, 或提高文化自觉。为此,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
1.在不同的声音、视角中整合媒体的内容。媒体信息的意义层次往往是多义而开放的系统, 学习者需要在不同的声音、视角中整合媒体的内容, 解读意义。
2.发掘暴力、性别、性倾向、种族主义和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争议话题, 让学者接触、学习和理解媒介内容, 形成自己的社会行为。
3.给予学习者为自己使用媒体负责任的机会, 让他们感受到被赋予权利而不是受到嘲讽。
六、让学习者根据个人技能、信仰以及经验来构建信息
媒体信息的解读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主观意愿、批判思考力密切相关。学习者选择性接受信息时, 偏爱对所喜好的信息加, 并且排斥不合心意的信息。于是, 学习者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释解。
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让学习者去想什么或者如何选择自己的观点;不是揭示媒体信息暴露的“真实”、“正确”和“隐性”的意义;不是辨别哪些媒体信息是好的或者那些是坏的;不是去让专家观点的判断取代学习对信息的个人解读。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
1. 促进学习者有意识地反思媒体信息的意义, 包括与自己的价值观如何相关的;
2. 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媒体信息的解释可以不同, 培养他们表达和澄清自己的观点;
3. 利用小组讨论, 让学习者分析、理解和欣赏媒体信息的不同角度和观点;
4. 认识不同年龄人的媒体经验和观点, 以及对建构媒体信息的影响。
综上所述, 美国媒介素养联盟不仅提供给教育者、倡导者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原则, 而且致力于运用这些原则作为充满活力和持续对话的出发点。媒体素养教育核心原则的提出有助于人们更好成为媒介化社会中批判的思想者、有效的交流者和活跃的公民, 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产生有益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开, 石丹.提高媒介传播效果途径新探——媒介素养教育与传播效果的关系[J].现代传播, 2003 (1) :81—84.
[2]AMLA.Core Principle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EB/OL].http://www.amlainfo.org/uploads/2o/MP/2oM-PqKzNa_zdlbh_YzR0Jw/AMLA_CPMLE_1207.pdf.
[3][5]赵慧臣, 张舒予.博雅理念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促进人的终身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5) :4—6.
一、培养兴趣素养,点燃初中英语学习动力
英语兴趣的培养是初中英语课堂亘古不变的主题,这也是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基础所在,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师要对初中英语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和创新,尽可能多地采用丰富多样和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英语兴趣,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英语语言课堂,将要我学真正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为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单词roar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聆听老虎的叫声,并为学生提出问题:What doesthis animal roar?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常识很容易回答:I heardthat a tiger roared.在完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之后,教师可以将老虎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并继续提出问题:How does a tiger roar?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模仿老虎的叫声,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快速的掌握这一单词,还能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在英语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英语素养的提升。接下来巧妙提问学生:Are you afraid oftiger?is it frightening?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出frightening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单词。
二、把握基础素养,夯实初中英语学习基础
词汇和听力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知识输入的重要环节。听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听力的好坏不仅仅会影响成绩,还会阻碍学生阅读语感和速度的提升,而词汇积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最终会制约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将听力和词汇积累结合起来,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积累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教师可以将课前五分钟设定为故事时间,选择适合初中学生英语水平的简短故事,如A Clever Farmer Uncle Sam doesnt likefarmer.He thinks they are very foolish and only know work on the farm.One winter morning.the sun is shining.Uncle Sam SItS on the step of hishouse.At that moment.a farmer with a map m his hand comes to him.Farmer:Excuse me.Uncle.Can you tell me know tO get tO the hospital.please?Uncle Sam:Lie down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et and youll soon beat a hospital.Farmer Please set an example tO me.Uncle Sam:I think youcome to our city at the first time.Its much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field.is that right?Farmer:Yes.uncle.But it is built on the field.Uncle Sam'sface turns red.接下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生词进行解析,并将单词的词性、意思以及相关例句与同学进行探讨,接下来深层次地领悟故事,并针对故事内容为学生提出问题,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大量英语词汇。
三、突出应用素养,落实初中英语知识输出
英语阅读是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的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对英语语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培养学生语言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素养这一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同时也要将阅读和翻译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训练,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把握和分析能力,奠定学生英语素养培养的基础。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因为课内阅读中话题是有限的,为了进行文化教学和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必须要借助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和高效的阅读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英语课外阅读材料如《snOWWhire》、《rhe Frog Prince》、《three Days to see》、《rhe Wizard of Oz》等,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并引导学生边阅读边翻译,加强对英语语言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英语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阶段,更是综合体现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应用和把握能力,也成为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载体。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作文训练,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检验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提升。教师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讨论、调查等写作准备工作,使学生能够进行信息的共享,这样学生的思维也能够达到互补,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共同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寻找一些热门话题为学生提供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将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在学生写作完成之后鼓励学生互批,使得学生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写作业和修改,这样学生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写作训练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解读】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11-02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05-28
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12-02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06-17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09-18
吴正宪数学核心素养07-12
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07-16
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11-21
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1-20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