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规划设计建议书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项目规划设计建议书(精选8篇)

项目规划设计建议书 篇1

1.1. 借助一流资源打造一流品牌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项目地离崆峒山仅十余公里,具有隔天读后的区位优势,可以以崆峒山深厚的文化自然资源为依托,深度挖掘其延伸产品,凭借一流的资源,以商业为主线,将本项目打造成为一流的品牌。

1.2. 市场上面广,潜力无限

崆峒山客源市场主要来自西安、兰州、宝鸡、银川等大城市及周边经济圈城市,每年约有一百万游客从客从这些城市来崆峒山,而项目地是去往崆峒山的必经之路,相当于项目地每年有一百多万人的潜在市场,如此庞大的客源基数对于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保证。因此,本项目只要合理的利用好这一客源群,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吸引这一客源群再次驻足消费,将有潜力打造成为甘肃的七彩云南。

1.3. 竞争平台,决定了发展方向

从小的区域环境来分析,项目地位于崆峒大道起点位置,周边正在兴建崆峒古镇和会展中心,当前已经有五星级度假酒店。从大的环境来看,老崆峒山旅游的来自西安、兰州、宝鸡、银川等大城市的游客多为中高端消费群体,消费能力比较强,综合以上因素,本项目的开发方向应该定位为中高端消费,并且要避开大型度假酒店、古镇、会展的项目,减小与现有项目的竞争力度,发挥其他方面的优势从文化体验、度假、养生、购物等方面来开发。

2. 发展机遇与背景解读

2.1. 西部旅游发展环境与机遇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旅游随之得到跨越式发展,甘肃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平凉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位于甘肃前列,本项目的实施将在西部旅游业发展大潮中凸显亮点,成为平凉市乃至甘肃省的七彩云南。

2.2.平凉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甘肃平凉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旅游特色优势产业统筹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响亮提出了“立足丰富旅游资源新优势,打造人文生态旅游新形象,把平凉建成极具活力的区域性旅游中心和西部重要人文生态旅游基地”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全市旅游产业不断展现新的蓬勃生机,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平凉市以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做强崆峒山、王母宫两大精品,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崆峒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大国家级名片”效应,挖掘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成纪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内涵,不断拓展旅游市场,提升产业要素,扩大产业规模,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本项目的打造正好迎合了平凉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将会强有力的推动平凉市旅游业发展。

2.3. 崆峒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项目规划设计建议书 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价值工程,标准化设计

0 引言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是一个由投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等建设程序各个阶段全过程的控制。在不同阶段造价控制的重点和效果完全不相同, 投资决策阶段对整个项目造价的影响力为75%~95%, 设计阶段为35%~75%, 施工阶段为5%~35%, 竣工阶段为0%~5%, 把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放在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1 工程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设计作为整个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各环节的设计, 反映了建设项目的技术构造状态, 是编制和审查建设项目概算、施工图预算的基础。设计概算又是编制项目投资计划, 确定和控制项目投资的主要依据。因此,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起着关键作用。

由于设计阶段技术、经济的偏差, 造成工程项目造价失控、投资效益低下、“三超”现象, 往往导致后期设计变更、甚至方案的变更。因此, 必须加强设计阶段的管理, 优化工程设计, 体现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功能的最优化。

2 工程造价失控的因素

2.1 工程设计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观念相分离

由于设计走向市场化, 设计费实行向业主收取的设计收费制后, 设计要尽可能服从业主的要求, 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往往重视技术, 忽视经济。部分设计人员技术水平、知识储备并不差, 但缺乏经济观念, 设计思想保守, 创新意识不强, 忽视经济方面的比较。

2.2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深度不够

许多方案设计只有几张效果图和平、立面图, 连最基本的尺寸也没有, 投资估算估计不足。施工图设计的深度不够, 建筑设计不够细化, 给结构设计确定荷载的大小带来困难, 再加上设计人员缺乏责任心, 结构设计不规范、不标准。

2.3 设计概算的深度不够、质量不高

概算的编制大都是大范围的框框, 如土建只完成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楼地面工程等各分部工程的扩大单价的计算, 概算不够细化, 致使工程造价的材料消耗量、人工消耗量无法核定, 也无法分析材料、人工的价差, 与施工图预算相比, 差距甚大。设计粗糙、概算简单化是设计概算流于形式的主要根源。概算人员与设计脱节, 又与施工脱节, 工程量算错, 定额套错, 费率计取错误, 又不按实际询价等,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计概算的准确性。

2.4 设计收费不合理

现行的设计费与工程成本无关, 只取决于工程造价的高低或建筑面积的大小, 如:设计费用=工程造价×费率, 或设计费用=建筑面积×费用标准 (元/m2) , 其中的费率完全按工程性质、结构类型分别制定, 没有考虑造价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的因素。设计图纸质量好坏, 投资是否超限与设计费没有太大关系, 导致设计方案没有认真进行经济分析, 或为保险起见, 随意加大安全系数, 造成投资浪费。另一方面, 优化的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 但设计方也得不到应有的报酬, 不能调动设计人员主动控制造价的积极性。

3 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途径

3.1 优化工程设计

3.1.1 加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地质资料提供数据的正确性, 将直接影响地基基础设计。如地质资料提供过小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将使基础设计过于保守, 从而增加基础的投资,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又如地质资料勘探深度不够细化、详细, 致使基础设计无法用多种方案比较、实现优化, 甚至无法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另外, 如地质资料与实际地形相差较大, 又会导致大量的工程设计变更发生, 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

3.1.2 运用价值工程控制工程造价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方案优选, 通过工艺流程比较、功能分析和功能评价, 把设计项目寿命周期成本的观念渗透到具体设计技术措施之中。方案设计时, 征求多方面专家意见, 进行了多种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 按实际要求设计, 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和环保要求。

3.1.3 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 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 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块的前提下, 按分配的投资控制不合理变更, 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

3.1.4 推行标准设计

标准设计又称定型设计、通用设计, 是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组成部分, 各类工程建设的构件、配件、零部件, 通用的建筑物、构筑物、公共设施等, 只要有条件的都应该编制标准设计, 推广使用。

3.2 提高设计概预算的编制质量

3.2.1 积累与总结工程造价资料

设计概算专业实践性强, 要编好概算, 提高概算的质量, 及时收集资料, 整理分析资料。资料的收集是多种多样的, 如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及价格的确定, 专家审计评审的意见、建议、工程竣工后的竣工决算等资料。把收集起来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 找出设计概算和实际情况的差错, 并分析其原因, 最后进行归纳, 建立完善的资料和信息库。

3.2.2 灵活应用概算编制方法

编制建筑工程应优先选用概算定额法, 也可用概算指标法或类似工程预算法;设备安装工程可选用预算单价法或类似工程预算法;设备安装工程可选用预算单价法、扩大单价法、设备价值百分比法和综合吨位指标法等, 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和设计深度应选用不同的概算编制方法提高概算正确法。

3.2.3 加强概算人员与设计人员的联系与沟通

在编制概算过程中加强概算人员与设计人的联系与沟通, 搞清图纸上不清楚的地方, 使设计与概算形成有机的整体, 避免相互脱节;概算人员要多深入实际, 多了解施工, 严格执行询价估价制度, 使材料、人工、设备报价与实际相吻合;做完概算后执行三审制度 (自审、审核、审定) , 避免漏算、多算、定额的套错等。

3.2.4 提高概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概预算编制不仅仅只是工程量的计算统计工作, 它与建筑学、建筑结构学、施工技术、数学、生产工艺、建筑材料、工程合同管理、地区行业的法规与政策等都密切相关。因此, 概算人员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 应广泛了解和掌握有关其他学科的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培养成既懂技术、经济管理, 又遵纪守法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 熟练掌握各种计价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基本掌握材料价、设备价, 了解造价指数测算、动态管理软件的应用和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李佐华.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J].建筑经济, 2004 (2) .

[2]史春琰.浅谈当前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山西建筑, 2010 (36) .

水滴行动项目倡议书 篇3

灾情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大家的心。在伟鸿高端教育专项基金(该基金隶属于民政部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公募基金)的倡导下,清华大学战略经营总裁班组织全体学员企业,发起“水滴行动”,我们坚持践行“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的口号!哪怕我们只是一滴小水滴,哪怕我们只是一瓶饮用水,只要我们汇聚在一起,就是对灾区的支持,就是干涸土地的希望;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兄弟姐妹,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战胜困难必胜的信念!在3月22日,清华大学战略经营总裁班举行了抗旱救灾捐款仪式上,众多学员郑重承诺:我们要像水滴一样汇聚到一起,以爱心灌溉西南五省受灾同胞的家园。

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就不再是一滴水,会变成大海,以爱和力量灌溉那些干涸的家园。我们呼吁越来越多的爱心水滴,加入这个行列,支持“水滴行动”,共同抗击特大旱灾的挑战,齐心协力再创美好家园。

为此,清华大学战略经营总裁班、求是《小康》杂志社和伟鸿高端教育专项基金共同发起,中国小康网等单位向社会各界联合发出倡议:

希望心怀天下的企业家们拿出社会责任感,奉献真情,参与“水滴行动”。同时邀请您随时关注,对其进行监督,以确保其能落到实处。

我们承诺:捐款绝不仅仅出于一时的冲动和激情,而是将之视作我们终生的使命;

我们保证:捐钱捐物绝不是在做秀,而是要将每一笔款项,每一项捐助都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我们呼吁:中国每一位企业的总裁,都贡献出自身的力量,给灾区人们以希望,扶助他们走完这段艰辛坎坷路。

目前,在伟鸿高端教育专项基金的倡导下,“水滴行动”已在清华大学战略经营总裁班内如火如荼地展开。现已向灾情严重地区募集了水、牛奶等食品,并陆续组织送往灾区,帮助受灾农户渡过难关。第二批赈灾款也在募集中。同时,清华大学战略经营总裁班将派出代表组成志愿者,和求是《小康》杂志社的记者一起深入灾区展开救灾和全面采访报道,并且监督保证食品发放的合理有序进行。

中國小康网

2010年3月19日

捐款方法:银行汇款

户名: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

账号:35060188000050322

开户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朝阳支行

注:捐款者的电话,请务必同时告知,以便共同监督落实款项、公布信息及专款专用。并请在捐款上特别注明 “伟鸿高端教育基金会”。

清华大学战略经营总裁班联系人:

刘冬 电话:010-62795756

求是《小康》杂志社联系人:

辛颖 电话:010-51266968-652

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

缪力 电话:010-66062935

伟鸿高端教育专项基金:

徐天启电话:01062784812

发起单位:

清华大学战略经营总裁班

求是《小康》杂志社

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

伟鸿高端教育专项基金

医院建设项目建议书总规划 篇4

医院建设项目建议书总规划

医院建设项目建议书(又称立项申请)是项目建设筹建单位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国内外市场、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提出的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医院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

第一部分医院建设项目建议书摘要

第一章 医院介绍

第二章 技术与产品

1.资源及原材料供应

2.现有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

3.扩建设施、要求及成本,扩建后生产能力

4.原有主要设备及添置设备

5.产品标准、质检和生产成本控制

6.包装与储运

第三章 市场分析也属于医院建设项目建议书的一部分

一、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划分

二、目标市场的设定

三、产品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及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

四、目前医院产品市场状况,产品所处市场发展阶段(空白/新开发/高成长/成熟/饱和),产品排名及品牌状况

五、市场趋势预测和市场机会

六、行业政策

第四章竞争分析

一、无行业垄断

二、从市场细分看竞争者市场份额

三、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医院实力、产品情况(种类、价位、特点、包装、营销、市场占有率等)

四、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变化分析

五、医院产品竞争优势

第五章 医院建设项目建议书中还包括市场营销

一、概述营销计划(区域、方式、渠道、预估目标、份额)

二、销售政策的制定(以往/现行/计划)

三、销售渠道、方式、行销环节和售后服务

四、主要业务关系状况(代理商/经销商/直销商/零售商/加盟者等),各级资格认定标准及政策(销售量/回款期限/付款方式/应收账款/货运方式/折扣政策等)

五、销售队伍情况及销售福利分配政策

第六章 投资说明

第七章 投资报酬与退出

第八章 风险分析

第九章 管理

第十章 经营预测

第十一章 财务分析

项目规划设计建议书 篇5

项目规划建议书

巧家县药山镇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山区乡镇,中药材资源是我镇较有特色的主要生物资源。建立以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为主的生物资源创新产业是目前我镇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和突破口,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平安乡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规划建议书》结合我镇的气候类型、生物植被和土壤状况等自然条件,确定了具有药山特色、市场发展前景较好14个中药材品种(半夏、当归、丹参、玄参、川乌、草乌、板蓝根、白术、桔梗、重楼、牛膝、白芍、牡丹、红花)作为药山镇未来5-10年期间重点开发种植的中药材品种。《项目规划建议书》充分结合药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要求,制定了药山镇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性发展目标,是“药山镇生物资源创新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基本情况

(一)土壤结构

药山镇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区域性特点,主要包括: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等,土质均为偏酸性。

(二)气候资源 药山镇最低海拔1307米,最高海拔4041米,属于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气候类型,具有寒、温、热三种气候特征,“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7.1℃,最热月气温15.9℃,≥10℃积温1691.1℃,汽温≥0℃积温2956.8℃,年日照数1949.9小时,有效光时占25%,年降雨量年降雨1100-1400毫米,蒸发量563.4毫米,相对湿度76%,无霜期185天,霜雪短期4个月,长期9个月。

(三)水文条件

药山东西陡,南北缓,东西北三面被金沙江、牛栏江切断,从江底最低点到药山最高点,海拔相对高差3523米。水从高到低,顺山而下,汇集成药山境内最长的荞麦地河,药山既是天然大水库,又是水源头,水源涵养价值较高。

(四)土地资源现状

全镇土地面积384.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3.8万亩,耕地面积68000亩,其中退耕还林地5636.26亩。根据不同海拔和区域特点,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区域:第一区域为海拔1800—2400米的有天生、发泥、塘上、荞麦地、大元五个行政村;第二区域为海拔2400—3000米的座脚、发拉、大村、小村、半箐、大富、羊场、团堡八个行政村;第三区域为海拔3000米以上的麦坪、药山、木瓦、洗羊塘四个行政村。药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153225亩。

(五)生物资源

药山属于典型草甸外貌,以竹类灌丛和箭竹群落为主,原生植被为青岗栎和白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生长有少量的樟科和山茶科,主 要植物有云南松和水冬瓜,还有珍贵树种—珙桐,灌木有杜娟、香柏、小蘖等,牧草有箭竹、细根白毛、翻白叶、画眉草、野燕麦、火草、鹿茸蒿等。药材有云南柴胡、党参、贝母、天麻、虫草、三棵针、三分

三、岩白菜、乌头、玉竹、半夏、灯盏花、毒脚连、术断、龙胆草等上百种。

二、中药材种植的历史与现状

由于药山镇境内沟谷河流纵横,海拔高差较大,气候类型复杂,生物植被多样,造就了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根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药材普查提供的资料统计:全镇有药用植物 2000多种(《中药大辞典》收载),有正品中药材90多种(《中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及省级药品标准收载),有大宗药材60多种,名贵中药材10多种。开发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在药山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前大量地产野生中药材通过人背马驮运往四川,冠以“川药”的名称销往全国各地,形成了很多有名的地道药材,如:川乌、草乌、半夏、重楼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药山的中药材开发利用达到了顶峰时期,年收购量达50多万公斤。以后,随着野生药材的大量采挖,导致资源枯竭,地产中药材的年收购量逐年痿缩,到目前为止,只有个别的药农零星收购,年收购量只有30吨左右。

三、过去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与中药药用价值、制药工业的发展以及中药市场行情等因素密切相关,总结药山镇过去开展中药材种植的经验 3 和教训,制约我镇中药材种植向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种植规模小,且分散,产业化程度低

过去在中药材种植方面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长期性投入不足,中药材种植停留在由农民自发种植,或一些公司进行小规模种植,对中药材的整体市场行情不了解,导致中药材种植业经营分散,缺乏自我积累能力,难于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二)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低,人才配臵不合理

我镇虽然拥有川草乌、半夏、重楼等一批传统的道地药材品种,但由于制药工业不发达,设备、技术落后,地产药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原料型、粗加工的格局。产品结构不合理,低质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在中药材的种植、经营过程中重资源、轻市场,重投入、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缺乏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合理配臵的有效机制。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系统的组织协调,各部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能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人才资源配臵不合理,科技人员创新意识不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行业中介组织不健全,新产品开发与市场脱节。

(三)资源综合利用差

过去药山镇野生或种植的中药材大都以原药材销售,其结果是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经济付加值低,有限的中药材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和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导致中药材产业缺乏升级能力,仍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上,管理粗放。

五、取得的经验

通过分析以往中药材种植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认为开展中药材产业化种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应选择野生资源分布广、具有传统道地性、曾经进行过种植、有可靠的种源保证,用途广泛、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作为规划种植的品种。

(二)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化发展应纳入政府的发展规划,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管理。

(三)在中药材的产业化种植过程中,必须在本地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科研、技术支撑体系,能急时解决种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药材种植产业的科技投入,引导和重视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积极发展和培育中药材市场,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柱。

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发展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为突破口,以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药山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大观念创新、技术创 5 新和机制创新力度。立足特色资源,特色品种,重点发展优势比较明显的道地中药材,将药山镇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做大、做强。

(二)发展思路

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立足特色优势资源,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项目为开发重点,以项目规划和组织实施为基础,以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发展。坚持开放和发展意识,重点搞好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优产品,以优质产品和企业发展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原则

创新原则:在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中,要始终贯穿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原则,改造和提升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产业。

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好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种植市场前景好,质量稳定,经济效益高的品种。

产业化发展原则:强化地产药材的基础研究和深加工开发,创新和研制名牌产品,以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化发展,正确分析和研究产业发展中的效益关系,形成龙头企业与原材料生产相适应的产业格局。

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坚持生态资源保护与种植开发相结合,提高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水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突出特色的原则: 开发优势资源,突出特色,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突破,重点发展。

(四)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党委、政府领导和技术职能部门的指导作用,促进我镇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特成立药山镇中药材产业领导组。领导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农业工作副镇长洪宇担任,成员由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我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药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李开云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镇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经济发展办牵头,成立药山镇中药材种植协会,负责组织引导、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提供市场信息等工作。

(五)规划品种

经调查、论证,结合药山镇的实际,以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思路规划中药材种植。初步拟定将半夏、板蓝根、丹参、玄参、桔梗、白术、白芍、当归、牛膝、川乌、草乌、重楼、牡丹、红花14个道地药材品种作为药山镇未来十年间实施产业化种植的主要品种。其中半夏、板蓝根、丹参、玄参、桔梗、白术、白芍、当归、牛膝9个品种,生长周期短,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短期内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拟作为5年内重点开发的种植品种;川乌、草乌、重楼、牡丹4个品种,生长周期较长,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拟作为10年内重点开发的种植品种。

(六)发展目标

2011年,利用河滩改良的土地建立500亩中药材种植试验示范基地,进行种植方法研究及规划品种的引种驯化和种苗培育。

2012年到2015年推广种植半夏、板蓝根、丹参、玄参、桔梗、白术、白芍、当归、牛膝9个品种5万亩,川乌、草乌、重楼、牡丹4个品种3万亩。特别是大力推广退耕还林地下种植重楼5000亩。

2016年至2020年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争取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药山镇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

(七)经营管理模式: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操作、带动药农”产业发展机制。由镇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引进药材开发公司进行基地建设。药材开发公司通过承包、租赁、农户以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签订相关合作协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公司为基地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服务,统一购买种苗发放给农户,带动农户在基地种植适合地块的药材,最后由公司按保护价负责收购,产业协会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服务。

(八)资金管理措施

1、为加强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设项目资金的合理管理,建立法人制、督查制、年度审计制,并实行奖惩制度。

2、政府补助资金使用实行事前、事中、事后跟踪审计,发现虚报亩数,骗取补助资金问题,由镇纪委负责查处,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 问责。

(九)实施办法

1、搭建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引进中药材开发公司和药材种植公司。对我镇中药材产业优势进行广泛宣传,解除部份群众失败心里。通过公司开发基地,农户在基地内种植,减轻群众心里压力,由镇统一召开中药材产业技术培训会,由药材开发公司负责技术讲解,由镇产业领导组负责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及云南省打造“绿色经济强省”的政策宣传,分析市县两级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使镇村两级干部不仅能熟练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更能熟知国家及省、市、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2、建立中药材科技示范园。由示范园辐射带动基地农户,让广大种植户到基地现场学习,实践操作,掌握中药材种植各环节的技术规程要领,确保农户真正实现科技规范化种植。镇村两级干部与公司成员组成技术指导组,确保各村有一个技术指导组,全面负责各村种植技术的讲解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并负责向广大群众不断输送中药材相关市场信息,避免群众中药材种植的盲目性。

3、镇产业协会牵头,各村技术员为骨干,定期不定期地巡查各种植户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种植成功。

六、前期工作基础与保障措施

(一)工作基础

1、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早在2002年,昭通市委、政府就提出了“打造以天麻为代表的天然药物产业,寻找 新的经济支柱”的战略构想后。镇党委、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多次指示有关部门开展调研,组织专家对生物资源产业的开发进行座谈、论证,相继出台了鼓励和扶持促进生物资源开发的政策,积极引导我市中药材种植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2、有逐步恢复的良好生态环境基础。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深入发展,我镇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改善。特别是2004年省政府现场办公会议提出,到2020年把昭通建成“三基地一屏障”的宏伟目标后,加快了沿江各县生态环境的改善步伐。这为开展中药材产业化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加之有规划、上规模地种植一些大型物种的中药材,又能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实现了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3、有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县土管、林业、农业多个部门对药山镇的天然药物资源、生物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普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资料,摸清和掌握了我市中药材的现状和发展思路,在一些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获得了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成功经验。这些都为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学理论基础。

(二)保障措施

为推动我药山镇的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未来几年:

1、镇党委政府将研究、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相关部门将积极支持和指导,为中药材产业化种植提供良好的服务,加快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发展步伐。

2、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药山镇党委政府将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重点用于中药材的基础研究。

3、努力打造药山品牌,加大药山文化宣传力度,研究开发中药材市场的措施,逐步培育运行良好、信息畅通的中药材市场网络体系。

4、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基础研究,制定“良种良法”科研计划,加快研究工作步伐,研究和改良传统种植方法,确定规划品种高产、优质、高效的规范、科学的种植技术。

5、加大对企业的扶持,鼓励企业开发研制名优产品,培育地方龙头企业,拉动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

6、加大打假治劣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进一步规范和整顿中药材市场,为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项目规划设计建议书 篇6

规划是以某个基准年算起,未来几年在全面系统的布局某个方面发展方向,深度较浅,点到为止,是后期开展工作的依据或指导性文件

从时间关系上来看,项目建议书是项目立项前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和依据。项目建议书经审查合格后存入项目库,并报上级*发办备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经省级*发办审查合格后,即可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评估论证后,方可纳入计划。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都是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是项目立项后的项目实施阶段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根据经审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批复的项目计划来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是项目实施的依据。从项目管理程序上来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属于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属于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立项后的一项基础工作。从具体内容和要求上来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为项目立项做准备,目的是争取项目立项。内容侧重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理论性重于实践性。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是为项目实施做准备,重点是如何把项目计划落实到具体工程措施上,只有编制了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项目计划才有可操作性,是项目实施的基础,是项目工程招投标及项目监理的依据。

工程项目管理建议及对策 篇7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体制

1 项目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项目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例如,招投标管理还不规范。表现在:一是地区和行业保护主义仍比较严重,招标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现象。二是承发包的价格不合理,有的是甲方评标办法的导向致使无序竞争,有的压价超过了工程结构的成本价,有的比概算降低50%多,导致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偷工减料,造成日后整体工程质量低劣。只有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理顺管理、养护、监理以及财务等各部门的关系,争取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从而在工程管理方面形成合力,促进工程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严格奖惩。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办法,充分调动维修养护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在日常的维修养护工作中,应加强考核检查,按照奖惩制度,结合工管检查结果,该奖则奖,该罚则罚,从而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2 项目管理中责任人分配不明确,项目管理教育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项目法人制的落实还有较大的死角。现在项目建设的投资和运行主体呈现多样化。有的是项目筹资、建设管理、运营、还贷一体化的项目法人制运作;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官”实质上是上级任命的,中国的项目管理往往重视了对执行者的教育,培养了一批一批懂项目管理的基层人员,却忽视了对领导者的教育,无论是政府领导者还是企业领导者,都对项目管理知之甚少。而领导者却往往对项目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并且项目的组织是由领导者安排的。

3 建设资金不能有效地运用到项目中去

由于工程造价越来越低,施工企业为维持生计需要从项目抽取一定的资金,有的施工企业管理粗放,缺乏对项目的制造成本、利润等经济指标的正确分析,有的根本不知道现场该用多少钱才能把质量优良的工程建造起来,由此造成了工程资金缺口大,直接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施工。为保证维修养护项目按时按质完成,水管单位应加强一线现场管理。对较大的项目实现跟班作业的,加强项目管理和验收工作,认真履行项目法人的职责,严把工程质量关。为保证维修养护资金的合理、安全使用,水管单位要严把维修养护资金结算关。在验收前,应组织工管、财务等人员对维修养护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严格核实,充分发挥维修养护投资的整体效益。

3.1 建立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

由于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是以系统工程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赢得值原理、信息集成技术和矩阵式管理结构,以高度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的手段,对项目实施的进度、费用、质量、资源、财务、风险安全等建设全过程实行动态、量化管理和有效控制,以达到最佳投资效益。因此,建议组织各方面专家深入研究项目管理体系,积极引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在广泛总结各行各业项目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我国的项目管理实施准则。实施准则是指导和规范项目业主、工程师 (业主代理人) 和承包人管理行为的基本原则。严格建设程序,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杜绝暗箱操作及各种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项目管理法规体系。

3.2 抓好人才培养

继续发挥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以及现有的国际型工程公司的作用,强化工程项目管理专业队伍的培训力度。培养一大批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企业所需要的项目经理、设计经理、施工经理、财务经理等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以适应当前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的需要。把国内培训和国外的实践培训结合起来,总结和推广进入国际市场工程公司的成功经验,与国外工程公司签订人员培训合同,有针对性地为本公司培养各类专业及管理人才。

3.3 改造和扶持一批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

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工程设计、施工企业通过改造和重组,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充实人力资源,尽快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的工程公司;改造和培育一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有条件的工程咨询、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和造价咨询企业,通过充实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项目管理体系,成为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建议权威部门从现有条件较好、实力较强的大型设计、施工、监理企业中,确定一批重点扶持企业,增强其国际竞争实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 建筑企业自身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建议

为了发展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使建筑企业适应国际国内建筑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建筑企业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项目规划设计建议书 篇8

一、土地治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农业效益。所调研六个县市,有平原、有丘陵、也有山区,仅2013年财政投入土地治理项目存量资金就达到8643万元,平均每个县市1440.5万元,实际建设高标准农田6.75万亩。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耕地质量。麻城市熊家垅、松滋市尤家坪、赤壁市卢青宝灌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将原来排水不畅、大量撂荒或只种一季的水浸田,改造成排灌畅通、两季种植的高产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提高了粮食产量。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规划预期效益,每亩新增100公斤粮食计算,每年要新增粮食产能675万公斤以上。三是促进了土地流转。土地治理前,耕地由于不便于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经营,投入大,见效慢,集中连片流转较少。土地治理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的愿望十分强烈。四是促进了土地增值。京山县曹武镇农田整治后,种植粮食作物每亩可增加产值300元左右;如果流转出去,每亩流转费可增加200元以上。农民还可以在被流转的土地上就地务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五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农发项目的实施,消除了灌溉跑冒滴漏现象,实现了排灌畅通,水资源利用率至少提高40%以上,降低了农户灌溉费用。

(二)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松滋市尤家坪项目区参加座谈的村民代表说,尽管国土整治、农发项目、小农水项目实施多年,但这里没有一个项目,土沟土渠都是“大集体”时兴修的,功能严重缺失,灌溉跑冒滴漏,水流速度缓慢,不仅误农时,群众还为灌溉经常发生争执,一到雨季排水不畅便洪涝成灾。农发项目的实施,是村民的热切期盼,解决了多年来镇里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问题。项目区群众热情高,村镇干部协调有力,4个村主动打破田界、路界、村界、组界,提供优良的施工环境。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疏浚取直河道、修建排灌泵站、硬化排灌渠道、整修机耕道路,改善了群众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三)创造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吸纳项目区农民就地务工方面,据统计,六个县市的土地治理项目直接吸纳了大量当地农民就地务工,按照1个农民工平均每天工资162元、平均在项目区干65天计算,人均可以获得10530元;按照每人每年工作220天计算,全年可吸纳558个农民工就地就业。在带动农机专业户增收方面,据统计,租用机械设备支出大约平均占中标价7233万元的15%左右,约1085万元。每天按8小时计算,挖掘机每天价格在1300—5600元;推土机按土石方计算,开挖土方每立方米5.88元,回填土方每立方米3.91元,一台中小型推土机大约每天1000—3000元,当地农机专业大户在土地治理项目中增收明显。此外,还增加了承包经营收入。排灌站、堰塘、林业措施、科技措施形成的资产,通过拍卖和有偿使用,确权到户,可以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四)方便了群众生活,改善了人居环境。大悟县夏店松林项目区,涉及5个村,1.16万亩耕地。2013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整合资金,开发夏店镇大悟山旅游,筹资修建了旅游公路。农发土地项目借机发力,整修和新建了多处当家堰塘,既解决了农田灌溉和农村防火问题,也解决了洗菜洗衣等生活用水问题。还在堰塘外修晒场、植树美化环境,添置体育设施,农民有了健身休闲场所。远安县旧县镇石桥坪土地治理项目区,主动与国土整治、以工代赈资金相衔接,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方式,将项目区3700亩耕地和村庄基础设施一并纳入治理范围,防洪排涝工程、田间排灌工程、通村连户道路、村庄环境整治一步到位。松滋市洈水镇尤家坪项目区,围绕沿山3个村、中间8000亩耕地,建成了田间道路连户网络,既方便了生产,又方便了出行。各项目区普遍与环境整治、道路整修相结合,农发资金修筑路基,交通资金硬化路面,环保资金清杂除污,农发资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规范了项目管理,提高了资金效益。各开发县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绩效管理办法,大胆实践,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规范项目库建设。普遍重视项目库建设,注重做好前期工作,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作项目建议书,一般都有2—3个入库备用项目。二是规范投资预算评审。对投资预算的审查,各地摸索了四种模式:京山模式,委托水利勘测设计单位作扩初设计、工程造价,不进行投资评审;松滋、赤壁模式,委托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一并作工程造价,由上级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委托中介作投资评审;远安、麻城模式,工程设计单位确定工程造价后,由财政局投资评审机构或委托造价咨询机构作合规性投资审查;大悟模式,委托造价公司造价,县审计局作投资预算合规性审计。三是规范资金拨付程序。严格按照工程协议,在总工程完成30%以上,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工程监理审核后开具支付令,才能预付30%的资金。四是规范群众参与监督。项目区普遍建立了村组干部参与项目质量监督和具体事项协调机制,每个标段都有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此外,还规范招投标程序,规范项目法人,规范社会监督公示,规范工程监理,规范竣工验收等。

(六)创新了管理模式,贴近了基层实际。一是围绕规划建项目。强调项目库建设要与县市区农业发展规划相一致,与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相一致,突出开发重点,彰显地域特色,促进一方经济。二是突出重点问民需。项目勘测设计要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力求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群众期盼的项目上,重点解决好排灌设施和机耕道路问题。三是退出工程招投标。县市农发办彻底退出工程招投标程序,不再参与或干预工程招投标,将项目招投标和项目实施彻底交给市场主体,全力搞好监管。四是阳光操作强监督。各地主动把接受社会监督作为做好项目的重要环节,普遍在项目区醒目位置设立社会监督公示牌,公布省、市、县农发机构监督电话,把受理群众诉求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在“阳光”下做项目,有效杜绝了损害群众利益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土地治理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治理愿望迫切,难以满足群众期盼。湖北省自1989年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以来,已有93个县(市、区、场)先后纳入国家开发县,2013年中央和省级农发投入资金已经突破20亿元。加上国土整治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大部分平原地带和道路沿线建成高标准农田。但平原县市一些边缘交界地带、丘陵和山区一些流域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修的水利设施,土沟土渠严重淤塞,排灌严重不畅。从调研情况看,乡镇干部普遍把农发项目当作提高现代农业产出水平、增强乡镇经济实力、增加农民就地务工收入的实事在办,要求十分迫切。

(二)资金投入标准偏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经过多年调整,农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每万亩投资标准已增加到1300万元,但在南方地区仍显投入不足。平原湖区土地松软,无论是排灌设施还是田间道路,需要大量的垫基砂石,要从丘陵山区购买,运输成本高。平原湖区一般自排自灌能力差,田间用水需要泵站提灌。丘陵和鄂北岗地除了需要修建必要的提水泵站外,还需要大量的农田灌溉当家堰塘,等等。

(三)人工费用脱离实际,投资控制难以“对号入座”。目前农发土地治理项目仍沿用2002年水利工程人工费标准,显然不符合实际。从实际看,六个县市高级技工日平均工资203元,最高达到240元,最低也有180元,日平均工资是12年前人工费标准的近5倍;初级工日平均工资133元,是12年前的7倍多。人工成本预算脱离实际,既反映政策滞后,也给科学规范管理项目带来难度。

(四)管护机制亟待建立,建管分离须有制度保障。按照现行规定,工程管护费按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总额的1%计提。其使用范围主要包括在工程设计使用期内的公益性农发工程及设备的日常维修,必要的小型简易管护工具和运行监测设备购置等。管护经费由农发工程管护单位提出用款计划申请,经所在村民委员会和乡级政府审核同意,报县农发办审查批准,按县级报账制的要求报账和支付资金。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责权分离不对等、运行管护费长期沉淀、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上述规定难以操作。

(五)农民筹资投劳困难,计划实施难以落实到位。一是筹资难。六个项目区财政投入资金8643万元,实际核定农民筹资投劳为618万元。如果按人均1.5亩计算,建设高标准农田6.75万亩,受益农民达到4.5万人,每人需要承担137元的筹资费用;每个家庭按5口人计算,共需要承担685元。农民一般不愿意拿出这笔钱。二是投劳难。618万元的筹资投劳,如果按照现行人工成本高级工日均工资38.32元计算,需要投入161273个劳动日,受益农民人均需要投劳3.58个,每个家庭要承担近18个。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一般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也无劳可投。

三、深化土地治理项目管理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要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综合”的优势,突出水田林路与科技措施综合治理、当年建设当年见效、不影响农业生产等特点。要主动作为,把土地治理项目做成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示范工程。要进一步提高亩均投入标准,提高人工费用标准,与国土整治、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投入水平相衔接,增加项目设计深度,建成一片、持久受益一片。

(二)规范项目库建设。按照规划,到2020年湖北省要完成17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各地要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项目库建设,与县市统筹农业发展规划相一致,优先将基本农田保护区纳入项目库管理,防止前面刚建设完,后面就改为城市建设用地,造成资金浪费。县市安排的农发事业费,首先要保证土地治理项目库建设。要规范项目库构成要素,对原有的构成要素进行修改完善。每个县市至少要有3个以上的备用项目,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要积极探索乡镇竞争立项,优先安排群众积极性高、镇村班子战斗力强、开发潜力大、产出效益高的区域。

(三)主动参与统筹整合。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整合与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提出了明确要求,湖北省政府及时总结推广郧县经验,建立了统一区域规划、统一勘测设计、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项目实施、统一检查验收、分头报账的“五统一分”新机制。县市农发机构要在整合与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上,提高认识、迅速行动、主动作为。要及时调整农发项目库,主动与县级统筹规划相衔接。自2014年起,所申报的项目必须经县市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领导小组审核签字。

(四)突出项目治理重点。要保证项目区排灌设施、堰塘整治和机耕路建设,满足群众迫切需要。要加大科技措施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不得破坏土壤有机耕作层,少量土地确需平整的,须经受益群众同意,且必须还原有机耕作层。结合国家深松耕地政策,要及时跟进科技措施,保障农民利益。注重与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相结合,结合堰塘整治和排灌设施建设,兼顾项目区垃圾、污水处理。

(五)简化立项审批程序。按照现行规定程序,从逐级下达资金指标、逐级上报审批可研报告、逐级上报审批项目计划(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到逐级下达支出预算,上至中央下至县,上报级次多,程序极为繁琐,先后需要花费近半年时间,才能批复实施,既影响工作效率,也影响秋冬季施工黄金季节。建议简化为:按照绩效分配原则逐级分配下达资金指标;县市编制上报可研报告和扩初设计(实施方案);所在市州和省办组织合规性初评和合规性评审(国家办派评审专家到省现场指导);县市根据评审意见修改上报备案,省办批复实施。

(六)取消农民筹资投劳。建议将农民筹资投劳改为“受益区筹资增加投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受益区村组集体和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渠道筹资加大投入。筹资应坚持自愿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筹资情况不作硬性规定,不列入考核范围。筹资既包括整合其他财政性资金投入,也包括受益主体投入部分。

(七)盘活农发存量资金。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二十多年来,93个开发县本级有偿账户中沉淀了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省农发办正在着手进行清理,将区别情况分别提出盘活存量资金处理意见。目前已明确,从2014年起,当年投入财政资金必须用于当年项目,因客观因素影响不能用于当年项目的,一律列入下年度投资计划,不得将财政结余资金长期“沉睡”在本级有偿资金账户里。

(八)建立先建后补机制。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谁来种地”问题越来越凸显,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已是大势所趋。根据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精神,建议允许经过土地规范流转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承建农发土地治理项目。依据流转土地面积连片实施土地治理,放宽连片治理面积限制,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先按照投资标准,拿出项目实施方案,经专家合规性评审后,先行自建,并预拨30%的工程建设资金。项目建设完工后,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经省、县两级农发机构组织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一次性兑现全部财政补助资金。

(九)建立绩效评价机制。要大力推进财政投资绩效管理,对农发土地治理项目,从项目规划、项目库建设、项目实施、工程质量、资金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建后管护、社会评价等方面,科学设置考评指标,实行综合绩效考评,并建立以绩效考评结果为导向的项目资金分配机制。

(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县市统筹使用农发资金,形成公开透明、竞争择优、规范有效的选项立项新机制。通过项目区设立社会监督公示牌,将项目资金来源、建设范围、各项措施安排资金、项目预期效益和各级监督电话予以全面公示,广泛接受社会、新闻媒体和项目区群众监督。要发挥监理作用,通过第三方监理把关,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发挥项目区群众监督作用,通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对项目实施全程监督,让项目区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作者系湖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省农发办主任)

上一篇:环艺实习心得下一篇:手机配件地摊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