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7篇)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政府组织法》共五章,条。
第一章,总则,共条,分别对在地方各级行政区域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以及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权限问题作了规定。
第二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条,分别对地方各级人大的性质,代表的选举方式,各级人大每届的任期,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人大的职权,各级人大会议召开的程序。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及罢免案质询案的提出及处理程序、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选举方法、各专门委员会的设立,以及对代表的法律保护等作了规定。
第三章,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条。分别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常委会的组成、任期、职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常委会召开的程序,议案、质询案的提出及处理程序,主任会议的组成、职责、召开程序,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设立和职责,如何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以及常委会设立办事机构和其他工作机构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第四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条。分别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性质、地位、组成人员、任期、职权、工作制度、机构设置等作了规定。
第五章,附则,只有条。规定了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对本法执行中的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制定宪法和法律,组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和国家最高检察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要事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本行政区域的国家权力机关,组织本级其他国家机关,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事项,在行政区域内处于最高的地位。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乡两级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会议行使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经过五分之一以上的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由乡镇上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召集。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和通过决议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地方组织法第条规定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十五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以及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实施。
二、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至于哪些属于应当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法律没有规定,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凡涉及本地区较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或者较多数群众关心的事项,都可以认为属于重大事项。
三、行使任免权,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有权罢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本级人民请登陆原创网站:政府领导人员、本级人民法院院长、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和罢免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上级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四、行使监督权,包括听取和审议本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议和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五、保护各方面的权益,包括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选举。
本法所指的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是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人民政府的正副职领导,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如何选举本级国家领导人员,地方组织法有明确规定,选举时必须按照本法所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
⒈提名。
根据地方组织法条的规定,享有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提名权的有:
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二、代表依法联合提名。联名人数地方组织法也有明确规定,即省级人大代表三十人以上联名,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人大代表二十人以上联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主席团提名和代表参加联合提名的候选人都不能超过应选名额。提名人负责
介绍候选人的情况。
⒉确立差额比例和正式候选人。
分两种情况:一是正职领导(包括人大常务委会主任、秘书长,乡镇人大主席,人民政府正职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数一般应多一人,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额选举。进行差额选举还是等额选举主要根据提名的情况而定。二是副职领导人员和人大常委会委员,副职领导人员(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的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一人至三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副职领导人员和常委会候选人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应选人数在选举办法中规定具体差额数,进行差额选举。差额数应当根据应选人数的多少确定,应选人数多的差额数也应多选,不能一律规定最低的差额数,如果提名的候选人数符合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数超过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预选,根据在预选中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进行选举。
实践中应当注意,一、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提名、酝酿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
二、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代表对于确定的候选人可投赞成票,可投反对票,也可以另选他人,还可以弃权。
三、选举时,获得过半数的候选人超过了应选名额,以得票多的当选。如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得票相等,就应当把得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再次投票得票较多的候选人当选。
四、在选举过程中,如果落选的候选人超过差额数,当选人数就达不到应选名额,在这种情况下,就得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选举,也就是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可以根据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候选人,也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另行提名,确定候选人。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不足名额的另行选举,可以在本次会议上进行,也可以在下次会议上进行。另行选举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乡镇人大副主席、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时要依照本法第条的规定确定差额数,进行差额选举。
三、罢免案的提出及处理程序。
罢免权是法律赋予选民和国家权力机关依法撤换国家机关人员的权利。根据地方组织法第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和由它选出的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同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还可以罢免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的其他政府组成人员(即政府部门的正职领导人员)。
罢免案的提出及处理程序地方组织法第条作了规定,根据地方组织法第条的规定:
一、罢免案必须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提出。
二、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联名,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五分之一以上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
三、罢免案必须写明罢免理由。提出罢免案总是要有一定理由的,但罢免理由不等于被罢免对象的错误。法律没有规定罢免的条件,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犯有错误时才能罢免,只要代表认为某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不称职或者有更合适的人选,就可以罢免。罢免不同于行政处分,罢免决定经多数代表通过后,某人不再担任原任职务的法律后果已经发生,事事后也不可能使其恢复原任职务。罢免不存在需要撤销的问题。如果提出罢免的理由事后证明有不符合事实的情况,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可以予以澄清,但罢免决定无法撤销,所以罢免应当十分慎重,罢免理由应当充足,符合事实。
四、被提出罢免的人员有权进行申辩,申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主席团会议或者全体会议上进行口头申辩,一种是书面申辩。在主席团会议上提出的申辩或者书面提出的申辩,主席团应当将申辩意见印发会议。
五、向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罢免案,主席团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罢免案直接交全体会议表决,另一是提议组织特定调查委员会,经全体代表表决同意后,该罢免案就不付表决,由下次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是否予以罢免。如果组织调查委员会的提议没有获得全体代表的过半数同意,主席团即应将罢免案交付表决。
四、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其职权。
根据地方组织法第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具有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在同级人大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行使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部分职权。
常委会的组成:县、不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省、自治区、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和委员若干人组成。
常委会组成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⒈是本级人大代表,无论哪一级的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都必须由本级人大在本级人大代表中选举产生,不是本级人大代表的,不能被选为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⒉不得兼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如果已经担任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必须辞去其中一个职务。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任期与同级人大的任期相同,为五年。但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期限与同级人大不完全一致。人大行使职权的期限从本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时开始至下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时终止,而在每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时,本届的人大常委会尚未产生,所以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时间是从每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人大常委会开始至下届人大选举产生新的人大常委会时终止。
常委会会议由主任召集,每两个月至少举行一次。常委会的决议由常委会的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一、其职权是法律直接确认赋予的,具有国家意志性、规范性和不可侵犯性;
二、其职权所代表的是国家和本地区全体人民的利益;
三、其职权的行使采取集体负责制,集体讨论决定问题。本法第条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有十四项,归纳起来为四类;一是组织方面的职权:包括领导或者主持本级人大的选举,召集本级人大会议。二是决定权;主要是对地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地方人大常委会是地方的国家权力机关,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是行使地方国家权力的直接的重要的体现。三是监督权:主要是监督政府、法院、检察院是否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是否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是否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其工作人员是否遵纪守法,尽职尽责。这种监督是代表人民行使法定的监督权,它的监督具有法律效力,在国家各种监督中处于中心地位,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的方式有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题工作报告,提出询问,提出质询案,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行使免职和撤职权,受理公民的申诉、控告和检举等。四是任免权:这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权力。各级人大通过选举和任命来决定其他国家机构的组成,如果认为选举或者任命的人员不宜再担任原来的职务,则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将其罢免、免职或撤销其职务,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任免权包括:⒈任命权,如根据省长的提名,决定任命厅长、局长;⒉通过人选权,如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通过本级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人选;⒊免职权,凡经过常委会任命的人员都可以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免职;⒋撤职权,如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个别副职领导人员的职务;⒌接受辞职权,如在大会闭会期间,接受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辞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行使任免权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充分保障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民主权利。正确解决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的关系,任免干部时,既要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又要保证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免,这二者不可互相替代,相互混淆。
五、议案、质询案的提出及处理程序。
议案是指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讨论并作出决定的建议,地方组织法对议案的提出分别规定了两种情况,一是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二是向人大常委会提出。我们着重学习向常委会提出议案和处理的程序。
根据本法第条的规定,主任会议,人民政府、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省、设区的市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名以上,县级名以上)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向常委会提出的议案,必须是属于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不属于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不能作为议案向常委会提出。
向常委会提出的议案,根据提出主体的不同,议案的处理程序也有所不同。
一、主任会议提出的议案,直接由常委会会议审议。
二、人民政府、各专门委员会提出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也就是说,对于人民政府、各专门委员会提出的议案,主任会议有权决定提请当次的常委会会议审议,也可以决定先交给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提请以后的常委会会议审议。但主任会议无权决定不提请常委会审议,只交给专门委员会审议。
三、对于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提出的议案,主任会议可以决定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也可以决定不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处理方式有:⒈经主任会议决定,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⒉经主任会议决定,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专门委员会提出报告后,主任会议决定提请以后的常委会会议审议;⒊经主任会议决定,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专门委员会提出报告后,主任决定不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
质询是指针对被质询机关的工作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质问,要求被质询机关作出澄清、解释的一种活动。质询的目的是获知被质询机关工作情况。或对被质询机关的工作提出批评,以监督被质询机关改正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地方组织法对质询案的提出也规定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另一种是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学习向常委会提出质询案及处理程序。
地方组织法第条对向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提出质询案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本条的规定,向常委会提出的质询案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质询案必须在常委会会议期间提出;
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提出;
三、采用书面形式提出,不能口头提出;
四、写明质询的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质询案由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处理,但主任会议只能决定被质询机关答复质询案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不能决定被质询机关不作答复。主任会议可以决定被质询机关在常委会全体会议上作出答复,也可以决定被质询机关在有关专门委员会会议上作出答复;主任会议既可以决定由被质询机关书面答复,也可以决定口头答复。书面答复应由被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签署,口头答复应由被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如果提出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被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或通过质询发现重大问题,也可以进一步采取其他举动,如提出罢免案,或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等等。
应当注意的是,质询与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议案和报告时向本级国家机关提出的询问是有区别的,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询问是常委会组成人员为弄清议案、报告和工作中的某种疑问而提出问题,由有关部门派人答复,以便更好地审议议案和报告,不需要特定的联名人数就可以提出。受询问机关的答复,带有解释性质,目的是使常委会组成人员了更多的情况以便于常委会组成人员作出决策,参加表决。
六、主任会议。
第四十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主任会议;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成主任会议。主任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
主任会议的职责有:
一、在大会闭会期间,主任会议向常委会提名任命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和委员;提名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选。
二、对议案是否交付常委会全体会议审议作出决定。
三、决定质询案答复的方式和地点。
主任会议采取会议的方式决定问题。主任会议可以定期召开,如一周或两周举行一次,也可以不定期召开,以便于随时解决问题。主任会议在工作方式上实行集体负责制,不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会议开会时也应充分发扬民主,任何问题的决定,都要在充分讨论、听取各方面意见后,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
七、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根据地方组织法第条的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立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提名,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职责,就是审查代表的选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由主任会议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议,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主任会议在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中提名,提请全体会议通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为本行政区域内重大违法失职事件或其他重大事件组成的调查委员会,这种调查委员会不同于一般的视察和调查,它是一种法定的监督形式。调查委员会结束调查后,应当及时向常委会提出调查报告,以便于常委会作出相应的决议。
八、工作机构。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担负着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监督一府两院工作,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繁重的工作。所有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周到、细致、准确、及时地作大量具体工作。为此,年以后,我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先后设置了工作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办公厅或办公室,另一类是按照专业分工设置的工作委员会或。不管是办公厅或办公室,还是工作委员会或,都是本级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都是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人大代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发挥作用提供服务的。工作机构不同于专门委员会,不能按照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来确定工作机构的职责。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有:
一、为会议服务,包括为本级人大会议、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服务。主要是发送会议通知,准备会议文件,提供必要的资料,起草会议的议程草案,安排会议、会议记录等。通过上述服务,保证各种会议按照召开,顺利进行,使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效地行使职权。
二、为日常工作服务,包括负责联系代表,组织代表活动、视察,处理代表和委员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接待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
三、提供研究、咨询服务,包括围绕人大制度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行调查研究、理论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问题提供信息和参考。
四、提供后勤服务,包括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提供一切必要的物质条件。关于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置哪些办事机构,由于我国各地情况很不一样,法律没有作出统一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当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自行决定。我市人大常委会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设立了“五委三室”,分别是:办公室、研究室、信访室、人事代表委、法工委、农经委、财经委、教科文卫委,我们这些工作机构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会议服务,为日常工作服务,为各位主任、各位委员和代表服务。
1“舆论监督的温州模式”分析
多年来, 地方人大在监督方面作了很多探索, 如述职评议、工作评议、个案监督、代表视察制度等。然而, 这些制度的效果非常有限, 仅仅给人大代表工作起到一个提供信息来源的作用。作为人大代表, 应当首先是一个民意代表, 起到一个民意通道的作用。在这方面, 我们国家的人大监督制度是有欠缺的。2005年温州人大和新闻媒体推出了以《代表在线》和《实事面对面》两个栏目为代表的“舆论监督的温州模式”, 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舆论监督的温州模式”其实是把人大代表行使履行监督职责的过程公开化, 保证了社会公众和人大代表对政府的知情权、问政权的实现, 是促进政府工作公开化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也为加大民主监督力度提供了一个“人大与舆论联手监督模式”的新思路。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新举措的推出, 为人大监督提供了一个现实“范本”, “搅动”了当地的社会生活, 同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内有关人士纷纷指出:温州人大的“两个栏目”, 实际上开辟了一条媒体监督与人大监督互动的新路子, 是对当前实践中监督系统各自为战、互不通气现象的突破。温州人大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 人大借力媒体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可行的, 对其他地方人大完善行使监督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我国, 人大享有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监督的权力。但是, 如何监督?监督的效果怎么样?往往缺乏公开性。如何做到更大范围的公开, 对人大来说, 显然缺乏手段。而媒体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平台, 可以使人大监督从封闭走向透明。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 媒体可以把某些老百姓关心的事情,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快报道出来。人大和媒体的结合, 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我国人大监督暂时性的制度缺失, 同时也增加了人大、媒体共同对政府工作监督的力度, 可谓是一举两得。
2“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推广困境
随着“舆论监督的温州模式”影响力的逐步扩大, “两个栏目”的品牌效应开始走出温州, 走出浙江, 走向全国。许多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和省市级新闻媒体则直接到温州人大常委会现场取经。然而, “温州模式”并没有遍地开花。许多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回去后都在媒体上开办了类似的节目, 其结果是只保留了媒体的柔性监督, 没有复制出温州人大常委会的刚性监督, 而是“貌似神不像。”
“温州模式”为什么难以复制?难道温州模式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推广价值?问题根源何在?笔者认为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1 原因之一———“官本位”意识的影响
温州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官本位意识相对淡化得多, 为“温州模式”的产生提供了软环境。但中国历来是一个“官本位”社会, 一切以官为中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官僚主义,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意识。”【1】但是,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几千年专制文化的影响, 在当前现实生活中, 国人头脑中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官本位意识的影响给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 促进人大有效行使监督职能带来了阻力。
2.2 原因之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 我国公民意识不断增强, 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 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选择。“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这种“温州模式”的出现, 就是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 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专制历史的国家, 政治民主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在传统文化中没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公民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虽然被不断唤醒, 但是文化的传承性在人们心理上积淀下来的臣民意识仍根深蒂固。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仍然是一个公民意识欠缺的国家,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公民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还亟待加强,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低下, 政治参与效果欠佳, 公民政治参与处于低水平状态。这就使得“温州模式”难以复制或处于“貌似神不像”的尴尬境地。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制约了“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推广。
3 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条件分析
3.1 建立服务型行政格局是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首要条件
要淡化官本位意识, 就需要我们健全一种机制, 让行政该有的权力继续拥有, 让行政不该享受的权利彻底剥离, 让民意为主的权益表达变得更加畅通而有序。这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削减政府职能, 以求使政府管得少的一点, 但是要管得好一些;第二, 尽可能地实现社会自治, 鼓励社会自身的公共管理, 也就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 以弥补政府自身的财力不足;第三, 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 甚至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中引进竞争机制, 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 从而使政府彻底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200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我们看到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正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而只有当这种转变进入到一定阶段, “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才有可能推广, 才能收到真正预期的效果。
3.2 民主政治发展是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基础
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也是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基础条件。“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需要公民的参与, 更要求公民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如果大多数公民都不具备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不懂得如何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不懂得如何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 不懂得如何参与, 那么“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将很难推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 我们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和制度, 下功夫培育公民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 不断提高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的能力和素质, 造就一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成熟政治公民,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只有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了, 民主政治发展了, “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才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3.3 通过立法保障民众知情权是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保障
依法监督是人大监督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人大的性质决定了其工作的法定性、程序性、规范性。监督目标的确定, 监督行为的实施, 监督结论的形成, 都要按照法定程序, 坚持依法行使监督权。因此, 通过立法保障民众知情权是推广“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保障。如:浙江省人民政府2005年发出187号政府令:浙江境内发生的所有重大活动其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文字、声像、电子文件、标志性实物等历史记录, 2005年4月1日起将一律向社会开放。这一举措成功之处在于促进了政府工作公开性, 有利于形成成熟稳定的民主政体, 达成社会基本共识, 促进制度体系良好运行。把人大代表行使履行监督职责的过程公开化, 保证了社会公众和人大代表对政府的知情权、问政权的实现, 也有利于“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的推广与实施。
因此, 我们要建设法治型政府, 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 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提供的信息要全面、准确、及时, 行政管理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稳私的事项外, 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政府信息, 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要改进政府的立法工作, 在政府立法工作中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重大或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草案, 要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或者向社会公布草案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行政法规、规章和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后, 应当在政府公报、普遍发行的报刊和政府网站上公布。有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是“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模式推广的有力保证。
4 结束语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方人大监督工作,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应当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开展, 要围绕增强监督实效, 探索完善监督方式和监督机制来展开。在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 媒体监督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建立一种“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相结合的模式, 是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的创新尝试。而这种模式的有效实施, 必须要通过淡化官本位意识, 建立服务型行政格局, 加强民主政治发展, 并通过立法保障民众知情权等条件来实现, 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是比较艰巨而长期的一项工作, 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和建设, 才能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摘要:探讨了人大与舆论联手监督模式对人大有效行使监督职能的作用, 分析了该模式难以推广的原因以及推广人大与舆论联手监督模式的背景条件。
关键词: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人大与舆论联手监督”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工作定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0.引言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2006年9月,国家颁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以来迄今已有六年时间,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
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聚集、传播、交流、共享的枢纽和门户,是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纵向来看,我国地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被划分为省级图书馆、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其中县级及以下图书馆通常被称为基层图书馆。只有在一个地区建立起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才能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知识服务覆盖整个人口,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1.地方各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1.1省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近20年来,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视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将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位于大中城市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掀起了一轮建设新高潮,一批新建的省级公共图书馆相继落成并开放[1]。然而,在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开展延伸服务工作中,省级图书馆大多却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省级公共图书馆获得的政府拨款最多,但多数省馆提供的却不是最完善、最到位的服务,没有发挥出引领、协调全省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作用,更没有起到辐射全省的功能[3]。从地理位置及服务方面来讲,省级公共图书馆面对广大省域,却独处省会城市,这使省馆在面对本省民众提供服务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辐射能力远不如直辖市及市级图书馆。另一方面,省级公共图书馆人满为患,绝大部分却是休闲型读者,使学术研究、科研服务等高端服务难以开展。
1.2市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近年来,许多大中城市建成了规模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市级公共图书馆,为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工程”、“苏州—社区分管模式”极具借鉴意义。
杭州市图书馆事业有较好的基础,其发起的“一证通工程”由杭州图书馆、杭州少儿图书馆及七个县馆共同参与,以完全通借通还为资源共享形式,在杭州地区开启了开放、免费、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时代。苏州图书馆开展“社区分馆”模式至今已有近七年时间,以“自上而下的委托关系、紧密型总分馆关系、动态资产权基础上的通借通还,以及孵化式馆员培训”为特色,用相对低廉的成本向更多的市民提供了规范和优化的服务[2]。
1.3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我国从“六五”到“十五”期间,基本上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近年来,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已经开始转移到乡镇和社区两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基层图书馆建设总体状况仍不容客观。纵向看,基层图书馆建设存在脱节现象,如前所述,“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已经实现,但乡镇、社区图书馆建设非常缓慢,部分乡镇、社区尚未建成图书馆。横向看,地区差异严重,呈东高西低之势,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好,反之则落后。
当前,我国基层图书馆面临的最严重的难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对基层图书馆的投入是一次性的,这些图书馆的后续资金得不到保障,致使馆藏资源陈旧得不到更新,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读者寥寥无几,有的甚至关门歇业,形同虚设。
3.地方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定位
3.1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定位
省馆坐落的省会城市相对来说是各类高级人才的汇集地,有大量研究型读者。因此,省馆应建设成为学术研究型图书馆,把提供高端服务,如文献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决策、政府决策咨询等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省馆作为全省公共图书馆的龙头,还需要承担以下工作:(1)组织和协调省内各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建立全省资源保障体系;(2)为全省公共图书馆提供资源后备支持,通过馆际互借、建立流动分馆等形式为省内其他各级图书馆补充资源;(3)建立全省联合咨询平台,帮助中小型图书馆完成读者咨询任务。
3.2市级公共图书馆的科學定位
市级公共图书馆是连接省级图书馆与基层图书馆之间的桥梁,是从服务型图书馆到研究型图书馆的过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市馆应保持好同省馆和基层馆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多与省馆进行业务交流,学习先进办馆经验,发挥在本地区公共文化事业中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指导基层馆工作,通过建立流通服务点等方式来弥补基层图书馆的资源不足。就目前情况来看,市级公共图书馆的首要任务仍是满足本市范围内大众的阅读需要。同时注重发挥在参考研究和文献开发中的作用,全力为本市的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党政决策提供服务[4]。
3.3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定位
基层图书馆主要包括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基层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它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及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否实现。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最接近社会大众的一级图书馆,应定位为服务型图书馆,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阅读需要。基于自身性质和经费严重不足等因素,基层图书馆在购置馆藏资源时应重点购置纸质文献,内容尽可能贴近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如农村地区着重购置畜牧养殖、科普知识等方面的文献,城市可增加文艺类、养生类文献的购置比重。
4.结束语
笔者认为当前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认识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只要是公共图书馆,就应当完全面向公众开放,实行零门槛,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求。
诚然,普遍、均等是公共图书馆设立的原则和目标,但是它应当是对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而不是对某一个公共图书馆提出的要求。就单个公共图书馆而言,它必然属于省、市、县、乡镇、社区公共图书馆当中的一级,有其自身的属性,它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同时满足各种层次读者的需求。各图书馆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各级公共图书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这个整体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各级公共图书馆之间就要分工协作,科学的做好各自的工作定位,明确服务对象,有重点有区别的开展工作。这样,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将作为一个整体来实现普遍、均等,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服务于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学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2):82-87.
[2]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3]彭飞.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1,(1):51-55.
[4]李亚军.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和存在问题[J].图书馆学刊,2011,(2):105-106.
(1981年6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根据2012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的决定》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选举委员会
第三章 代表名额的决定和分配
第四章 选区和选举单位
第五章 代表候选人的提出
第六章 选举程序
第七章 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辞职、补选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参加军队选举的其他人员依照本办法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三条 人民解放军及人民解放军团级以上单位设立选举委员会。
人民解放军选举委员会领导全军的选举工作,其他各级选举委员会主持本单位的选举工作。
第四条 连和其他基层单位的军人委员会,主持本单位的选举工作。
第五条 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在军队安置和待移交地方安置的离休、退休人员,在军队工作的文职人员、职员、职工、非现役公勤人员以及行政关系在军队的其他人员,参加军队选举。
驻军的驻地距离当地居民的居住地较远,随军家属参加地方选举有困难的,经选举委员会或者军人委员会批准,可以参加军队选举。
第六条 驻地方工厂、铁路、水运、科研等单位的军代表,在地方院校学习的军队人员,可以参加地方选举。
第七条 本办法第五条所列人员,凡年满十八周岁,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具有选民资格,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参加选举。
第二章 选举委员会
第八条 人民解放军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其他各级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上一级选举委员会批准。
下级选举委员会受上级选举委员会的领导。
选举委员会任期五年,行使职权至新的选举委员会产生为止。
第九条 人民解放军选举委员会由十一至十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三人,委员若干人。其他各级选举委员会由七至十七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委员若干人。
第十条 团级以上单位的选举委员会组织、指导所属单位的选举,办理下列事项:
(一)审查军人代表大会代表资格;
(二)确定选举日期;
(三)公布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名单;
(四)主持本级军人代表大会或者军人大会的投票选举;
(五)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六)主持本级军人代表大会或者军人大会罢免和补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接受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辞职。
第十一条 选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承办本级有关选举的日常工作。
办公室设在政治机关,工作人员由本级选举委员会确定。
第三章 代表名额的决定和分配
第十二条 人民解放军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第十三条 各总部、大军区级单位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人民解放军选举委员会分配。
第十四条 各地驻军应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驻地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有关选举事宜,由省军区、警备区、军分区、人民武装部分别与驻地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大军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由大军区负责与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
第四章 选区和选举单位
第十五条 驻军选举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驻该行政区域的现役军人和参加军队选举的其他人员按选区直接选举产生。选区按该行政区域内驻军各单位的分布情况划分。
选区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选一名至三名代表划分。
第十六条 驻军应选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团级以上单位召开军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各总部、大军区级单位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的军人代表大会,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十七条 人民解放军师级以上单位的军人代表大会代表,由下级军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下级单位不召开军人代表大会的,由军人大会选举产生。
旅、团级单位的军人代表大会代表,由连和其他基层单位召开军人大会选举产生。
军人代表大会由选举委员会召集,军人大会由选举委员会或者军人委员会召集。
军人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军人代表大会代表任期从本届军人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开始,到下届军人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为止。
第五章 代表候选人的提出
第十八条 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按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产生。
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各级组织,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军人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推荐者应向选举委员会或者军人委员会介绍候选人的情况。接受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应当向选举委员会或者军人委员会如实提供个人基本情况。提供的基本情况不实的,选举委员会或者军人委员会应当向选民或者军人代表大会代表通报。
第十九条 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实行差额选举,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
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由军人代表大会选举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第二十条 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由选举委员会或者军人委员会汇总后,将代表候选人名单以及代表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并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反复讨论、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如果所提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由选举委员会或者军人委员会交各该选区的选民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以及代表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应当在选举日的七日以前公布。
团级以上单位的军人代表大会在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提名、酝酿代表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各该级选举委员会将依法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以及代表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印发军人代表大会全体代表酝酿、讨论。如果所提代表候选人的人数符合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差额比例,直接进行投票选举。如果所提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本级军人代表大会确定的具体差额比例,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进行投票选举。
第二十一条 军人代表大会在选举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不限于本级军人代表大会代表。
第二十二条 选举委员会或者军人委员会应当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
推荐代表候选人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军人代表大会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直接选举时,选举委员会或者军人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第六章 选举程序
第二十三条 直接选举时,各选区应当召开军人大会进行选举,或者按照方便选民投票的原则设立投票站进行选举。驻地分散或者行动不便的选民,可以在流动票箱投票。投票选举由军人委员会或者选举委员会主持。
军人代表大会的投票选举,由选举委员会主持。
第二十四条 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处。
选民因残疾等原因不能写选票,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
第二十五条 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经军人委员会或者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并应当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代为投票。
第二十六条 选举人对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弃权。
第二十七条 投票结束后,由选民推选的或者军人代表大会代表推选的监票、计票人员和选举委员会或者军人委员会的人员将投票人数和票数加以核对,作出记录,并由监票人签字。
代表候选人的近亲属不得担任监票人、计票人。
第二十八条 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
每一选票所选的人数,多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作废,等于或者少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有效。
第二十九条 直接选举时,参加投票的选民超过选区全体选民的半数,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军人代表大会选举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第三十条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选代表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根据在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差额比例,确定候选人名单。如果只选一人,候选人应为二人。
依照前款规定另行选举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三分之一;团级以上单位的军人代表大会在另行选举设区的市、自治州、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军人代表大会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第三十一条 选举结果由选举委员会或者军人委员会根据本办法确定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第七章 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辞职、补选
第三十二条 人民解放军选出的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第三十三条 对于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旅、团级选举委员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
罢免要求应当写明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在军人大会上提出申辩意见,也可以书面提出申辩意见。
旅、团级选举委员会应当将罢免要求和被提出罢免的代表的书面申辩意见印发原选区选民。
表决罢免要求,由旅、团级选举委员会主持。
第三十四条 军人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团级以上单位的选举委员会可以提出对由该级军人代表大会选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案。罢免案应当写明罢免理由。
军人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在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罢免案经会议审议后予以表决。
第三十五条 罢免代表采用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
第三十六条 罢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罢免由军人代表大会选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各该级军人代表大会过半数的代表通过。
罢免的决议,须报送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军队上一级选举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七条 人民解放军选出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原选举单位的选举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原选区的选举委员会或者军人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接受辞职,须经军人代表大会或者军人大会全体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并报送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军队上一级选举委员会备案。
因执行任务等原因无法召开军人代表大会的,团级以上单位的选举委员会可以接受各该级选出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辞职。选举委员会接受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辞职后,应当及时通报选举产生该代表的军人代表大会的代表,并报送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军队上一级选举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八条 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由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补选。
人民解放军选出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任期内调离本行政区域的,其代表资格自行终止,缺额另行补选。
补选代表时,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可以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也可以同应选代表的名额相等。
第八章 附 则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调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为进一步加强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的知识产权审判监督和业务指导职能,合理均衡各级人民法院的工作负担,根据人民法院在知识产权民事审判工作中贯彻执行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的实际情况,现就调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标准问题,通知如下:
一、高级人民法院管辖诉讼标的额在2亿元以上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以及诉讼标的额在1亿元以上且当事人一方住所地不在其辖区或者涉外、涉港澳台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
二、对于本通知第一项标准以下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除应当由经最高人民法院指定具有一般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以外,均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3
三、经最高人民法院指定具有一般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可以管辖诉讼标的额在500万元以下的第一审一般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以及诉讼标的额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且当事人住所地均在其所属高级或中级人民法院辖区的第一审一般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具体标准由有关高级人民法院自行确定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四、对重大疑难、新类型和在适用法律上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由上级人民法院自行决定由其审理,或者根据下级人民法院报请决定由其审理。
五、对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案件和涉及驰名商标认定的纠纷案件以及垄断纠纷案件等特殊类型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确定管辖时还应当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上述案件管辖的特别规定。
六、军事法院管辖军内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标准,参照当地同级地方人民法院的标准执行。
七、本通知下发后,需要新增指定具有一般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的,有关高级人民法院应将该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一般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标准一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八、本通知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九、本通知自2010年2月1日起执行。之前已经受理的案件,仍按照各地原标准执行。本通知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6号
《浙江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已于2008年11月28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8年11月28日
(2008年11月28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本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行为,增强监督实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和有关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监督法和本条例的规定行使监督权。
第三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集体行使职权,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并向社会公开。
第四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应当突出监督重点,综合运用监督方式,健全监督工作机制,增强监督实效。
第五条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做好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工作。
第六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负责处理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日常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监督工作计划
第七条常务委员会监督工作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二)决算和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四)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五)其他监督活动。
监督工作计划应当明确监督议题和承办机构、时间、方法等内容。
第八条常务委员会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遵循必要和可行的原则,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确定每年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等监督议题。
第九条常务委员会按照监督法第九条规定的途径收集监督议题的建议。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专项工作的要求,或者提出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的建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监督议题的建议。
第十条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按照职责分工,提出下一监督议题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综合协调后,提出监督工作计划的建议,提请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并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主任会议可以根据需要对监督工作计划作适当调整。主任会议也可以根据需要临时确定监督议题。监督工作计划的调整情况和临时确定的监督议题,应当及时告知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第三章监督的方式
第一节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第十一条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主任会议根据需要,也可以委托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就专项工作报告的有关工作组织调查研究。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
对专项工作的意见,由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或者办事机构汇总后,书面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研究并在专项工作报告中作出回应。
第十二条省、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同一专项工作,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第十三条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由其办事机构将专项工作报告送交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征求意见;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在五日内将意见回复报告机关。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根据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意见,对专项工作报告进行修改后,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送交常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一般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将专项工作报告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临时确定的监督议题,可以不适用本条规定的时限。
第十四条专项工作报告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向常务委员会报告。人民政府负责人因故不能到会报告的,可以委托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可以邀请上级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提出意见。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提供相应的调查研究报告。
第十五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应当对报告机关开展的专项工作作出评价,并就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改进工作的措施提出意见。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对报告机关工作人员履职情况提出的意见,抄送有关部门。
第二节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并报告本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十七条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前,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前,听取有关部门和机构的汇报,进行调查研究,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议报告,并提供有关参阅资料。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评估。
第十八条常务委员会对计划的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三)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及落实情况;
(四)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
(五)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落实情况;
(六)其他需要重点审查的内容。
第十九条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二)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三)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四)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六)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七)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条计划、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因国家政策重大调整或者客观情况重大变化需作部分调整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整。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一条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草案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常务委员会可以要求本级人民政府对特定事项进行专项审计,并听取和审议关于专项审计的工作报告。
第二十二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执行第三年的下半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提出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中期评估需作部分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调整方案提请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三条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计划、预算、审计等事项实施监督,本条例没有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节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二十四条常务委员会依照监督工作计划,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
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工作由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省、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同一领域的法律、法规,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进行执法检查。
第二十六条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委托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受委托的常务委员会应当将检查情况书面报送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七条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根据监督工作计划,对需要执法检查的事项进行调查研究,拟订执法检查工作方案,提请主任会议讨论决定。
第二十八条常务委员会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组织执法检查组。
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的组成人员,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确定,并可以邀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执法检查组组长由主任会议成员担任。
执法检查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协助执法检查工作。
被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机关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执法检查组成员。
第二十九条执法检查开始一个月前,执法检查组应当将执法检查工作方案通知被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机关。
被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机关应当根据执法检查组的要求,开展自查工作。
第三十条执法检查组应当听取被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机关关于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汇报。
执法检查组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公开征求意见、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实地考察、明查暗访、查阅有关材料等方式,了解法律、法规实施的真实情况。必要时,可以委托有关机构进行调查或者检验、检测并出具报告。
第三十一条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检查组应当提出执法检查报告。
执法检查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评价;
(二)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对改进法律、法规实施工作的建议;
(四)对有关法律、法规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五)执法检查组认为应当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二条常务委员会应当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组提出的执法检查报告。必要时,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被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机关提出的执法情况报告一并提请常务委员会进行审议。
第四节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第三十三条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及发布的决定、命令(以下统称规范性文件),应当按规定程序报送有审查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四条常务委员会经审查,认为规范性文件有下列不适当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一)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
(二)超越法定权限制定规范性文件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的;
(四)同上位法相抵触的;
(五)同本级或者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相抵触的;
(六)其他应当予以撤销的不适当情形。
第三十五条常务委员会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具体程序,按照《浙江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执行。
第五节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与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三十六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省、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第三十七条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第三十八条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决定撤销监督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有关人员的职务。
第三十九条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的调查以及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的具体程序,按照监督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审议意见的形成和处理
第四十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审议前,应当围绕监督议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审议意见,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第四十一条常务委员会可以举行分组会议、联组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对监督议题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有关问题有不同意见的,可以通过联组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进行专题讨论和交流。
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时,应当保证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必要的审议时间。
第四十二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审议意见,由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归纳整理。
归纳整理后的审议意见应当全面、准确反映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意见。
第四十三条归纳整理后的审议意见,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后七日内,由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必要时,可以召开审议意见交办会。
执法检查报告应当连同审议意见一并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
审议意见交办时,可以根据需要附送相关材料。
第四十四条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收到审议意见三个月或者主任会议指定的时间内,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报告。
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应当说明研究处理的过程、内容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应当事先送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第四十五条常务委员会收到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后,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交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
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以决定将研究处理情况报告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可以根据情况要求报告机关补充说明或者重新报告。
第四十六条常务委员会在实施监督中认为必要时,可以就相关事项作出决议。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决议的执行情况。
第四十七条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议意见和执法检查报告提出的意见的落实情况组织跟踪检查,也可以委托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组织跟踪检查。
第五章监督的公开
第四十八条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中的下列事项,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一)常务委员会监督工作计划;
(二)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的专项工作报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报告;
(三)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
(四)对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五)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
(六)对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执行情况的报告;
(七)其他应当通报或者公布的事项。
第四十九条常务委员会通过常务委员会公报、信函、电子邮件和召开通报会等方式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有关行使监督权的情况。
第五十条常务委员会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向社会公布有关行使监督权的情况:
(一)常务委员会公报或者其他公开发行的刊物;
(二)常务委员会机关的网站;
(三)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新闻媒体;
(四)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者记者招待会;
(五)其他途径。
第五十一条常务委员会可以通过常务委员会机关网站和新闻媒体公开征集监督议题。
常务委员会可以采取召开公民座谈会、监督听证会等方式,征求公民对监督议题的意见和建议。
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可以邀请公民旁听,也可以采取实时报道的方式,公开行使监督权的情况。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查询依法应当公开的监督工作有关报告和信息资料。
第五十二条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按照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承担监督公开的具体工作。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的涉法涉诉信访,由有关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信访工作机构及时转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要求将研究处理情况及时向有关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信访工作机构反馈。
策划准备:未雨绸缪vs巧借东风
策划制胜已成为新闻界的共识。“两会”报道是一场战役, 媒体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这场战役的胜败。像“两会”这样的主题性报道, 规定性动作较多, 为让这些规定性动作深入人心, 把会议的精神贯彻下去, 报纸必须事先进行周密的策划, 才能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 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在报道准备阶段, 《人民日报》积极展开对热点关注话题的讨论, 《南方日报》则利用网络调查结果定下了报道重心, 同时定下了报道基调。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 《人民日报》就开展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利用人民网的优势, 就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网上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今年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集中在医疗改革、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就业问题、环境保护、住房问题、教育公平、社会保险等。报社据此制订了详细的报道计划, 对记者作了明确的分工, 以便在报道中准确掌握信息, 分清主次, 既能把握报道的广度, 又能把握报道的深度, 重点解读群众关注的话题, 强化报道。
《南方日报》也发挥自己的优势, 与搜狐网联合推出“两会”调查, 依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国两会”建立的网络第一直播室等资源, 在3月2日推出“盛会序曲”专版, 《南方日报》一向重视经济报道, 在“盛会序曲”中提出备受关注的房产问题, 从讨论“市民现在该不该买房?”拉开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另外, 整合人民网等关于“两会”的准备工作、关注热点等, 重点报道温家宝与网友在人民网上热议“两会”, 巧妙地利用了有效资源, 选出“反腐倡廉”、“医疗改革”和“收入分配”三大热点。另外, 花絮栏目中网民对温总理说“请喝口水吧”也成为网络流行语, 报道《娱记眼中的“时尚两会”》给《南方日报》“两会”报道定下了活泼的基调。
版面设计:稳定丰富vs灵活突出
版面制作方面, 《人民日报》稳中求变, 《南方日报》活中求新。
《人民日报》除了一版的固定版面外, 还将5至8版4个版制作成“两会特刊”, 9日起扩充到5个版面。领导人在“两会”期间活动的报道, 版面庄重大气, 既讲规矩, 又有创新, 在版面安排上体现领导同志与代表委员的互动, 取得良好效果。资料显示, 《人民日报》的人大开幕式报道第一版版式6年来都基本一致, 这是一种坚持, 这种稳定的版式设计给了读者规范大气的感受。《人民日报》没有给专版定主题, 而是设置了很多专栏, 并且各有特色, 规范而不呆板。第五版的主要栏目有两会进行时、时评、点睛, 在现场;第六版的栏目有中国信心、两会声音、会外点题、我发言;第七版的栏目有情暖民生、两会声音、直言快语、建有据之言、献务实之策;第八版的栏目有履职故事、两会声音、记者感言等。这些栏目有些是历年“两会”报道留下来的宝贵经验, 也有些是创新栏目, 有的是属于会场内的, 而有的则是属于会场外的。“会外点题”这个栏目, 很新颖, 它是由读者或网友问某个问题, 然后由专业人士作答。“点睛”这个栏目, 是代表、委员的观点集锦, 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在现场”栏目, 是记者从现场所采写的新闻。如3月8日, 这个栏目的主要稿件有5条, 稿件都是统一的格式, 是由记者从不同的现场采写而来的。另外, 《人民日报》的图片庄重又亲切, 如系列图片新闻《关注》、《聚焦》, 分别从普通民众和记者来反映“两会”的气氛。图表、漫画等综合运用, 图片的大小搭配匀称, 使得版面轻松活泼、整体视觉效果好。
《南方日报》设置了“两会”专版, 有盛会序曲、直通两会、热点透视、网尽两会、时政南方眼、京华传真、应对危机、焦点话题、落实纲要、报道摘登、热议报告、深度、殷殷嘱托、代表热议、南粤回响、民生热议、热点话题。《南方日报》在3月2日, 特设一版“盛会序曲”, 提前报道“两会”热点。3月3日至13日在4至8版之间不断调整, 根据“两会”进程的不断推进, 相应调整报道内容、篇幅和位置, 使读者不断有新鲜感。几乎每天的专版都有新的主题, 并且这些主题跟“两会”进程密切相关。“殷殷嘱托”“南粤回响”专版是在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审议后推出的。“落实纲要”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后特设的专版:《“一签多行”游港尽早推广至全省》、《广东发行债券方案已报国务院》、《落实〈纲要〉不能搞一刀切》等内容可以说是对纲要的具体解读, 让枯燥的《纲要》跟老百姓零距离接触。8日胡锦涛总书记来访代表团后, 9日及时推出4版“立足新起点形成新优势”系列专版, 既抓住了“两会”重点, 突出了《南方日报》及时跟进灵活的特点, 又彰显了地方特色。《南方日报》的图片、漫画显得非常具有亲和力, 大图、组图有冲击力, 例如3月5日李肇星答记者问的正面和左右两面共3张笑容照片组图, 是平民视角的影像记录。针对热点话题收集网络调查数据进行图表解读, 还配上了相应的漫画, 显得既直观又生动。
内容报道:统筹兼顾vs因地制宜
《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党报, 在报道内容上始终注重把握统筹兼顾的原则,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报道“两会”, 力争客观全面地呈现“两会”的整体原貌。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 更加体现了这一原则,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程序性报道与特色报道共举。“两会”商议的是发展大计, 程序性内容多, 但既定的程序性报道往往难有发挥。媒体在创新程序性报道的同时, 积极开展特色性报道, 才能使会议报道出新、出彩。《人民日报》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要闻版承担程序性报道任务, 而特刊则主要进行自主策划, 包括大会报告的解读、围绕热点话题组织代表委员讨论等。《人民日报》的大量程序性报道、领导人报道和指令性报道导向正确、把握平稳。今年的“两会”, 经济是重要主题、民生是热点话题、涉藏是敏感问题、政体是重大论题, 《人民日报》对此予以全面关注, 不失语、不乱语, 敢说话、会说话、说新话, 进行了大量自主策划, 形成了特色性报道。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经济在2009年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坚定信心、共克时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两会”期间, 《人民日报》除推出“感言·讲述中国信念”、“代表委员议国是”、“两会声音”栏目, 围绕坚定信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创业、保就业这些热门主题进行报道外, 还刊登了《2008, 我们这样走过》、《化中国信心为中国力量》等重点稿件。此外, 《人民日报》还在两会特刊中设置“中国信心”专栏, 为民众树立信心。
二是领导人活动报道和基层代表委员报道兼顾。做好领导人活动报道, 传达中央的政策、措施, 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能;对基层代表委员的报道则是最具“两会”特色的报道, 也是“两会”报道的具体要求。只有统筹好两者, 才能全面反映大会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风貌。《人民日报》今年在基层代表委员的报道上篇幅大、形式新。比如, “代表委员议国是”栏目10期共刊发45篇报道和6幅照片;《补贴到农民笑》、《粮满仓心不慌》等报道, 观点精粹、标题精练;近60位代表委员亮相《人民日报》头版, 有的还上了头条位置;“履职故事”栏目定位在基层, 主线是履职;《山区的百姓盼发展》等报道语言质朴、人物典型、照片生动, 很好地表现了基层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的风采和纯真质朴的精神境界。
三是国内与国外报道、会内会外报道融合。在“两会”报道中, 国内报道和国际报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年“两会”报道, 《人民日报》力求做到国内报道和国际报道双管齐下。比如, 发挥驻外记者的优势, 收集国外舆情、关注国际反映。特刊刊登综述《三月北京世界聚焦》, 驻美国、俄罗斯、瑞典等7国记者发回报道, 反映世界对中国“两会”的关注;国际要闻版刊发《海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国“两会”》等报道, 全面聚焦海外媒体和各界人士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经济政策等的积极评价, 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和信心。“两会”报道中, 会内报道是重点, 但会外报道同样重要。《人民日报》在“两会”特刊中推出“会外点题”、“会内会外”、“网友提问”等栏目, 充分展示了会内会外的良好互动。
搞好会议本身的报道, 是媒体的责任和义务, 但要让“两会”报道出重点, 更好地体现决策民主、会议开放的态势和民主协商的良好氛围, 更好地反映民情、解决民生难题, 需要依据“两会”内容, 进一步拓展报道空间, 延伸报道内容。《南方日报》根据自己的风格, 融合地方特色, 在地方党报中独树一帜。
第一, 精简程序性报道, 选择要点和新鲜点。《南方日报》对“两会”的程序性报道相对于《人民日报》来说, 就显得简略一些。地方纸媒采写会议新闻, 采用通稿较多, 并不占优势。《南方日报》及时报道“两会”的程序性进展活动, 但是用自己的方式, 通稿以自己的报道方式发表。例如, 3月6日, 人大会议开幕, 对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道, 《南方日报》的主标题是《全面实施促经济发展一揽子计划》, 并且排列了14个经济核心数据, 既简要醒目地概括了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 又突出表现了《南方日报》以经济文化报道为主的基调, 还打破了程序报道的条条框框。对珠三角规划纲要的报道,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报道比较多, 形成了上下呼应的效果, 议程设置效果良好。另外, 《南方日报》自己再采写现场特写、花絮, 丰富报道内容, 生动活泼的报道形式反映了代表委员的风采, 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魅力。例如“两会”花絮《老记大叹:今年发布会好雷》, 网尽“两会”专版将网友热议话题统计数据, 进行评价, 将特约博客进行转载。
第二, 突出重点报道, 结合地方特色。对于危机后出现的就业问题及信心重建问题, 《南方日报》在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后,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跟进相关报道《汪洋提炼总理报告三个“广东任务”》。3月6日推出“热议报告”专版, 并打出超大号标题《总理报告提振13亿人民信心》。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第一次参加广东代表团活动后, 8日推出“殷殷嘱托”“南粤回响”专版, 表现了“有总书记打气, 我们干劲十足”的信念。9日头版头条评论员文章《进一步提振信心激发斗志》, 并推出“立足新起点形成新优势”4个专版。主题报道, “两会”观察、专题等栏目从广东代表、企业、各地、机关的热烈回应危机突出信心主题。3月11日~13日, 在第一版推出“广东2009:立足新起点, 形成新优势”上、中、下集:《在进取中战胜危机再创辉煌》、《在应对危机中保增长促转型》、《南粤新30年, 以人为本再出发》这个系列报道向读者展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现状, 也展示了战胜经济危机的实力和信心。
第三, 集中热点亮点, 进行开掘深挖。面对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和厚报时代对新闻量的客观需要, 强大的新闻报道态势的形成, 热点集中、亮点突出尤为重要。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 依然围绕民生问题展开, 《南方日报》对民生话题的关注, 对社会热点、难点敢于报道。关于“三农”问题、医改、食品安全的报道, 报纸都敢于直陈出来。3月5日在“热点透视”专版关注《“代表问计”村镇银行怎样发展》, 3月6日推出深度报道《特殊的村镇银行》, 提出热点问题, 直面难点, 加上地域相关性, 显示了其民生的角度, 也显示了媒体的勇气。“两会观察”栏目《向三鹿索赔不立案确需解释》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解读, 深受读者推崇。由于地方党报的灵活性, 平民视角是其亮点。明星代言问题的争论, 倪萍关于打压山寨文化的议案, 关于刘翔委员参加本次“两会”, 进行一系列跟踪报道等, 从平民视角解读两会, 让“两会”报道显得人情味十足。
(作者为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中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推荐阅读:
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12-11
各级安全承诺书06-20
中国全体党员和各级09-20
各级护理人员资质要求10-30
各级人员岗位职责12-05
企业各级安全生产职责06-15
各级消防安全责任书07-25
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职责09-08
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10-29
医院各级人员工作职责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