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读后感(精选9篇)
一天,汤姆和师傅一起去哈特霍福庄园(英国有名的庄园)打扫烟囱,打扫完时汤姆嫌着没事,便爬进一个富人家的烟囱,钻到了富人家里,这时,他被一位漂亮的女孩给看呆了,觉得她很美,可保姆一进来,女孩认为他是个小偷,便大声喊捉贼,一伙人向汤母追来,汤母拼命地逃跑,便逃到了一位老婆婆的家,老婆婆很善待他,给他水果吃,汤姆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当他醒来时,他的灵魂发现他的尸体在水中飘来飘去,他认为自己死了,但他并没有事,尸体飘到了一个仙女那里,仙女将汤姆的灵魂附体,把他变成了水孩子,来到了水孩子家。变成水孩子后的汤姆看见其他的水孩子像鱼儿一样在水里自由穿梭,非常欢快……后来汤姆翻山越岭,穿越了大海,过了种种难关,成为了一个坚强的男子汉,当仙女们给汤姆找了一个妻子,她叫爱丽,汤姆娶了她,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天上原来三颗天狗星在汤姆娶妻时烧坏了,害得人们没有热天,汤姆只好把他小时候的小狗放上去代表它。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要坚强,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像汤姆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娶到一个好妻子。
以上内容是大学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希望本文可以帮到你哦!更多优质内容,请关注大学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除了平时的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我们还有两个语文学科独有的“法宝”可以很好地利用———那就是读和写。课外阅读课堂是道德教育的阵地, 读经典文学作品, 写读后感, 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光辉、价值观念来影响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绝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学生通过先读再思后写的方式, 与经典文学对话, 从而产生思想与灵魂深处的交流,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崇尚真善美的性格品质, 树立远大理想,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指引孩子正确、文明、得体的言行举止。众所周知, 文学经典中孕育着人类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经验, 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一般都以较为完美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经典中的很多东西往往具有人类社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能超越种族、阶级、时代和地域的界限, 而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不仅是为了拓宽知识面, 积累词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而且能够修养身心, 启迪智慧, 净化心灵, 指引未来。学生通过阅读作品, 可以从中体验人生的不同生命情感, 体验人生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体验人生的不同人文心态和生活方式。学生通过作品感悟人生, 思考社会、历史、生命、个体以及未来, 并且用自己的心灵之笔写下与阅读文本对话后的种种感叹、诸多思索, 通过写作穿梭在不同的历史、人物、故事情景之中, 反思自己、思考他人、感悟生命, 从而完善自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在课外阅读课上读经典、写感受的这种方式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完善孩子健康的人格,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孩子有素养的言行举止。
一、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 写读后感可以完善孩子健康的人格
现在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 在千娇万宠中长大, 所以他们的性格总有一些缺陷, 比如怯懦, 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 不顾他人的感受;对待自己宽容, 对待他人苛责……作为教师有责任纠正孩子身上的这些错误和缺点, 而我们正好可以借助经典文学中的健康的人物性格来纠正孩子们身上不良的性格因素。针对孩子们这种现状, 在课外阅读课堂上, 我们经常开展“全班共读一本书”这样的阅读活动。我会精心选取一些具有鲜明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的小说, 例如《简·爱》、《鲁宾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 让全班学生一起读这本书。读完之后, 交流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受以及评价, 最后完成自己的读后感。读经典文学作品, 让孩子与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话、思索, 并用笔写下自己对所赞赏的人物的喜爱、崇敬之情, 发掘作品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一系列的优良品质、高尚情操, 在这样读—思—写的过程当中, 孩子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与这些人物形象作比较, 从而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久而久之, 必定能够完善自我, 培养健康的人格。在同学们读完《鲁宾逊漂流记》之后, 对他们的震撼和影响是很大的, 这从他们写的读后感中可以看出:“主人公身上具备了一系列让我钦佩的性格特点:具有冒险精神;有乐观向上的品质;最重要的是他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毫不畏惧!我也要做一个像鲁宾逊那样有勇气的人。”孩子们 (尤其是男同学) 在读完整部小说之后, 会被鲁宾逊身上的勇气所折服, 心中不自觉间充满了豪情壮志。那段时间我们班男生的口头禅就是“我们要有勇气面对一切!”一本经典文学作品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独立、勇敢的人格品质, 文学的力量真是神奇啊!有位女生读完《悲惨世界》后, 被冉阿让的悲惨命运深深打动, 但是更让她感动的是冉阿让高尚的灵魂。她在读后感中写道:“冉阿让的生命呈现了当时巴黎社会的不公平, 一个犯了错的人, 即使改过自新也是徒劳的。……人出身的卑微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灵魂是否纯洁, 是否高尚。读了这部小说, 我骄纵的性格改变了很多, 我试着去宽以待人, 谁人能无过呢?我努力去为别人着想, 帮助别人, 努力让别人幸福, 这样, 我的灵魂就会高尚。我们都是平凡的人, 那就用自己平凡的能力做出不平凡的奉献吧!”这位同学的文字也让我深深地感动了。读了《悲惨世界》之后, 同学们的灵魂都得到了一次洗礼, 他们摒弃了以往的自私自利, 心胸变得开阔, 学会了宽容, 学会了奉献。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影响了孩子们的性格, 完善了孩子们的人格, 在孩子的道德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 通过读经典写读后感这一方式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观念充斥着孩子们幼小而又纯洁的心灵, 使孩子们原本单纯的内心世界过早地沾染了社会的流俗: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推崇金钱至上的观念;有的孩子认为暴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有的孩子只看重人的外表、财富而忽视人的美德;有的孩子不讲奉献, 只求索取……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那就是引领他们走进经典文学的领域, 与经典对话, 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正确的道德观念, 重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能够帮助孩子们重塑价值观念, 在课外阅读课上, 我们定期推出一个与价值观念有关的主题, 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读相关的小说。例如:我们第一期推出的主题是“金钱观念”, 围绕这个主题我们读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 这两部小说都是体现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观的小说, 读后围绕“金钱”这一主题谈一谈自己的见解。一位同学在读完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 在读后感中写道:“在当今的社会中, 仍然有很多‘菲利普夫妇’, 他们推崇金钱至上的原则, 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的缺失。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 用爱与责任去铸造更有意义的生命, 因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 只有拥有亲情、友情等一切真情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从这位同学的读后感中, 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阅读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他否定了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 也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以及人情的冷漠, 同时发现人世间最可贵的还是真挚的感情, 从而建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还推出了“美丽和丑陋”、“奉献和索取”等一系列的主题, 都激发了同学们深刻的思索。他们纷纷拿起自己的笔, 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另一位同学在读完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之后写道:“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外表丑陋的卡西莫多给了我巨大的震撼!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拥有美丽外表的人不一定拥有美丽的心灵, 而外表丑陋的人却可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的外表无法改变, 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更美!”可以说《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用更直观的视角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这比教师们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有力。还有一位同学在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之后, 被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那种奉献于国家社会的精神深深感动, 他写道:“他勇于献身, 拼命工作;他酷爱学习, 如饥似渴;他嫉恶如仇, 爱憎分明;他不畏艰难, 挑战病魔;他永不言败, 顽强生活……这一切都可歌可泣!他身上表现的这种精神———乐于奉献, 意志坚定, 应成为我们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相信每个读过这部小说的同学, 从此都会在自己的心中默默地树立起这样的人生目标: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在课外阅读课上, 同学们围绕同一主题读一系列的文学名著, 深入探讨有关价值观念的话题, 这些“心灵的鸡汤”使得孩子们对善恶美丑有了清醒的认识, 对衡量价值观念有了正确的标尺, 帮助学生们重塑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对于指引他们人生的正确方向也十分有益。
三、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 写读后感可以培养孩子有素养的言行举止
我们不要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知道孝敬父母、不知道感恩老师, 也不要抱怨他们不懂得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儿, 或是因为一点小矛盾和同学大打出手……因为道德教育的缺失, 所以才导致孩子一系列不得体、不文明、不正确行为的产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其道德品质的外在体现, 只有道德素质提高了, 他的言行举止才会变得文明得体。所以, 我们要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光辉照亮孩子的内心世界, 照亮他们心中每一处黑暗的角落, 让他们的思想在文学的感召下升华, 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这样, 青少年的行为举止才会变得文明得体有素养。在课外阅读课上, 我们每学期都会开展名为“经典照亮人生”的总结性的读后感创作, 内容主要是同学们通过读经典文学, 在思想上发生了哪些转变, 在言行举止上有了哪些进步。然后在班级里对这些读后感进行朗读、评讲, 这样全班的人文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在潜移默化中, 整个班级的班风纯正, 学生们的行为文明得体。例如:一个孩子读了《爱的教育》, 这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他领略到“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 就在作品最平实的字里行间, 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 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这位同学把这些感受深刻的东西都写进自己的读后感里, 并在心中反反复复地体味爱的力量。他还写下这样的文字:“以前, 我曾经为了自己的所谓面子而在‘助残日’捐款, 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去帮助别人, 还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自己的同学恶语相向, 现在想想, 真是觉得惭愧啊!我的心中原本有爱, 爱这个世界, 爱每一个人, 我要为了心中的这无私的爱而随时去做任何有意义的事。”当我在全班朗读他的读后感时, 孩子们的眼中都有泪光在闪烁。通过他的读后感创作,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思想和行为在经典著作的熏陶下变得高尚了。
经典文学作品不但含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同时, 我们也要发现蕴含在其中的人文价值, 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品质。我们读经典, 不但可以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 更要传承经典文学中可贵的道德文明, 让孩子们在欣赏文学美的同时, 也接受了道德的洗礼。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书和笔, 如饥似渴地去读, 酣畅淋漓地去写, 去感受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 去寻找一个美好的人生坐标, 让经典文学的光辉伴随他们度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
参考文献
[1]李华, 张建永.文学经典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功能[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1, (14) .
叙述和文笔代入感极强,让人落泪并且反思。
一个败家子地主儿子,输光家产后。悔悟开始种地,父亲被气死,老娘病死,女儿生病聋哑,儿子输血救人过量死去,女儿生下孩子后死去,老婆最终病死,女婿干活意外死去,孙子生病吃豆子撑死,只剩下福贵和他花钱买牛时救下的一头老牛。故事时代背景穿插民国到解放战争xxxx,苦难一个接着一个到来,压迫的读者难以呼吸。
感受到了活着这个份量,为了活着而活着。读完很震撼,更加热爱生活,要好好活着。
从《伊索寓言》中看出古希腊人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事例中总结经验的,这三百多个故事就是他们积累起的生存技巧和生活智慧。如《驴子和买主》教人“从其交友知其为人”的道理,《大力神和马夫》告诉人“自助者,天助之”等等。由于处在较原始的特殊生存境遇,与自然、命运抗争的时代里,古希腊人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应的价值观。我觉得故事中就表现出了生命贵于一切,试图保持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强者具有优势,但也不能因此轻视弱者;赞誉机智、诚实、狡黠,讽刺虚伪、贪婪、恩将仇报;提倡着眼于现实,少幻想,追求眼前现世的幸福等涉及多方面的价值取向。也发现寓言不仅从正面宣扬古希腊人信奉的处世原则能带来的好处,也从反面揭露人类贪婪、虚伪、爱被奉承、好逸恶劳等劣性给自身带来的恶果。
总体感受是:《伊索寓言》将动物拟人化,使作品趣味性、讽刺性增强,并获得更多话语自由。虽然写动物是为表现人类,作者也很好地把握了动物的固有本性,如狐狸的狡猾,驴的愚蠢。寓言虽是几千年前的古人的智慧总结,于今日,大部分也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正因为人类本性中来自兽性的那部分还未被文明很好地“驯化”,需要智慧来给以警醒。想成为生活的智者,不一定要历尽沧桑、冷暖,在文明刚刚开化的时候,往往有大智慧的闪现,正如《伊索寓言》的出现。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著 罗念生译 《俄狄甫斯王》、《安提戈涅》(电子版)
读后感:
剧本题材虽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不是自我创作,但把神话通过戏剧表现出来的想法是很值得肯定的,剧作家意识到了戏剧能使故事更具张力和感染力的功效。《俄狄甫斯王》同样也是选择了故事最具冲突的一部分,并做了倒叙结构的处理。人物间的对话使矛盾更加清晰、具体、生动及更加强烈,使我们看到俄狄甫斯在发现杀父娶母事实逐渐明晰时心里的直接的矛盾和挣扎,这与其之前的坚定形成鲜明对比。因为最近在看黑格尔的《美学》,一时受其中很多内容的影响,所以想结合黑格尔的一些观点谈谈对这个剧的看法。黑格尔在谈戏剧的时说到:“若干人一起通过性格和目的的矛盾,彼此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形成了戏剧性存在的基础。”俄狄甫斯(简称俄)的父亲企图保全自身,将俄抛弃,显示出其自私的性格;俄发誓一定得找到凶手,彰显着性格中的正义凛然;斯芬克斯不食言,奖励猜出谜语的俄娶一王后为妻,为人诚信。三者间独立来看,并不构成冲突,却还是通过一些奇妙的力量发生了一定联系,而就是这种联系导致悲剧的发生,这种力量就是所谓的命运,也即一种神性的伦理的力量。剧中俄的命运和多神世界及神的决断、意旨和行动交织在一起,但同时人和神保持各自独立的自由。这使得命运虽是必然,俄却仍然需要抗争,命运出其不然,而人类又带着问题或许能够解决的侥幸心理,采取一定行动。我想也许就在这种命运的必然和行动的偶然的碰撞中呈现出悲剧的爆发力。这也如黑格尔所说“悲剧人物性格和情节动作所遵循的目的是一种神性的伦理的力量在人世现实中的体现。”
想到这突然就产生一个疑问:这类昭示命运决定人命,个人抗争无效的悲剧是不是容易使人陷入悲观、消极的情绪?那么悲剧的意义在哪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的真正作用在于引起哀怜和恐惧而加以净化”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我。剧中俄父亲的弃子行为、俄刺瞎双眼的行为无不给人以震撼,引起人们的同情,俄始终维持着正义和抗争,显示出一种悲壮。现实中很多人很多时候也倾向于相信某些事是命运使然,但并不会完全消极以待,接受命运安排,也会进行一定的抗争。或许悲剧的意义之一在于告诉我们:命运的不确定性使人既不敢为所欲为,又不毫无作为。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享受那些美好的事,也在于在困境中表现出的顽强和抗争,在于以有限的生命探寻生命的永恒价值。
【意大利】薄伽丘 著 王林万萱译《十日谈精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 XX
读后感:
这本书只选取了《十日谈》100个故事中的三十余个,但还都比较有代表性,对故事的完整和我们读者对故事的理解没多大影响。也许是译本选的不好或是没读原著的缘故,几经翻译后,我没能体会到作品语言的某些魅力,反觉得语言通俗,缺乏表现技巧,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语及引言部分是大同小异的,形式比较单一。但整个的结构安排是让人觉得新颖、独特的,类似于《一千零一夜》。在阅读时我的注意力就是完全投在大框架下每个独立的小故事的趣味性及其背后蕴含的深意上。
作品中,故事题材是多样的,有涉及父亲对儿子的教育的、有关乎个人信仰真伪的、教会内部的腐朽、黑暗等等,很大一部分是讲男女间的情爱故事。但都是围绕几大主题进行表现的:
一、揭露教会的腐化、堕落,对天主教和宗教神学进行批判和讽刺(这点很明显);
二、对人欲的肯定;
三、展现人的智慧,发现小人物身上的智慧闪光点,提倡人人平等。情爱故事以传统伦理道德来审视,实难接受其中如妻子欺骗丈夫与情人偷会或是男的使诈报复女的等各种状况,看来有点纵欲主义。但又不得不被故事中人物的种种“聪明”的手段弄笑,并佩服人物的智慧。这种赋予趣味性的描述或许正体现了作者对待情爱的态度:不指责、不批评,人欲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情爱让人的智慧迸发,让人享受到快乐。但有时也会为此付出代价,或是造人报复、或是受到惩罚,就看处理得好不好。由此联系时代,进行深一层的解读我想就是大家公认的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宣扬、提倡个人的自由、平等、解放,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批判,以有技巧的纵欲的极端正面冲击严肃的、违背人性的禁欲主义。此外作者也从反面来表现,就是也以诙谐、可笑的方式道出教会人员、修女等的丑行。提倡平等这点主要通过小人物如马夫等面对阶级高的贵族的刁难,以机智的回答化险为夷的形式表现。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2
【英】莎士比亚 著 朱生豪译《哈姆莱特》 (电子版) 读后感: 读朱生豪的译本,让我体会到:作品尽管是经过翻译后一次间接的呈现,好的译本还是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接近原著的味道,戏剧的语言艺术及戏剧体诗的巧妙作用和魅力。朱生豪不仅很好地把握了原著的“神韵”,还使之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切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 对《哈姆莱特》的解读自是因人而异,丰富多样。上到学识渊博的智者,下到平民,读者众多;无论批评还是赞扬,都体现作品的广泛的关注度及内涵的丰富性。最近翻阅一本书的“西方莎士比亚批评史略”一节,了解到对莎士比亚的评论自他所处的当代就开始,以后一直延续。不同大家对《哈姆莱特》的不同的解读,使我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理解和了解,思维得到激发。伏尔泰对《哈姆莱特》严厉的指责,认为是个“即粗俗又野蛮的剧本”。歌德认为莎士比亚描写的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里指出《哈姆莱特》里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由心灵性差异面产生的冲突”。革命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则觉得哈的分裂是走向“雄伟的、自觉的精神和谐”的关键,指出“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个强有力的人”…… 然而,我还是想就老师上课提到的从基督教文化角度看作品中体现的“罪与罚”这点进行一点思考。我觉得第三幕的第一场 “城堡中的一室”是理解这点的重要一部分。这段主要讲国王得知臣子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试探哈姆莱特(简称哈)失败后,又安排奥菲利娅去和哈对话。其中的一些话是引发我思考前面那个问题的所在。(波洛涅斯向奥菲利娅):“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国王的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 ” ( 哈对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哈:“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 哈对奥:“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哈:“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还有后来哈本有机会借机复仇,但转念一想,在国王忏悔时杀他,等于把他送入天堂。哈姆莱特希望找一个让国王下地狱的机会,所以放过了他。在这部分表现出来的是波洛涅斯、国王、哈姆莱特都有对罪恶的认识,但在剧作中他们就都是莎士比亚的代言人。不难发现莎士比亚的创作与《圣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不仅在创作中体现《圣经》的一些观念和精神,有时也引用其中的典故。《圣经》强调每个人都有原罪,也强调对罪的宽恕、忏悔,爱对罪的感化。这些观念在哈姆莱特身上有一定的体现,从哈对自身罪行的深刻认识和忏悔可以看出,但也并不充分,因为也可以看出这时哈对美德对罪的感化持否定态度。这两方面的对立不统一因此产生了哈个人心底的多种矛盾和挣扎:一、自身都是有罪的,何能也去惩罚一个有罪者?二、一方面极想报仇,欲罢不能,一方面又还是企图有罪者(国王)能内省到自己的罪恶(《捕鼠机》这出戏的目的及哈认为国王会忏悔时不杀他的原因)。内心这种对罪罚、救赎的矛盾认识我想是导致哈行动犹豫的重要原因。哈本身是想往宽恕的道路上走的,但他走得不彻底。这也体现哈对基督信仰的一种既欣赏又怀疑的矛盾的思考和接受的过程,一方面他想达到圣徒的高度,一方面又仍困于俗人的爱恨情仇,还没有坚定的信仰。或许如果哈彻底选择宽恕或国王及时认识到了自己的罪,并有忏悔之心,哈就不会选择报仇,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发生了。作者安排悲剧的结局从罪与救赎角度来看可能是暗示如果人没有忏悔意识或没有对罪恶的宽恕精神,那么将会给自身带来悲剧。 【英】莎士比亚 著 朱生豪译《仲夏夜之梦》 (电子版) 读后感: 读完此剧又是一次很好的精神体验。戏剧的语言优美、简朴,浅显的语言又 (尽管有时有点夸张)往往折射出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哲理),不故作高深,而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雅俗共赏。同时作者在戏剧体诗中运用的众多自然意象如月亮、露珠、花、山谷等及小仙角色的加入,给作品增添不少自然浪漫、梦幻色彩及一种欢乐气氛。 虽说戏剧是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大结局,我却没感觉到多少作品中安排的大团圆所带来的喜剧性快感。总是不满足于那种运用外在偶然事故(爱懒花汁的作用)导致的情境的错综复杂的转变和目的的实现(这是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里谈“可以成为喜剧动作内容”的第三种情况)。偶然事故的发生是一种巧妙的`合理的安排,与整个故事也融合,没多少破绽,另一方面也恰好揭示这种偶然于现实的虚幻性,正如作者要阐释的“梦”。也许正因为我耽于现实,知其虚幻,而无法有种面对喜剧结局的乐感,反而更有感触于戏剧中表现四人情感冲突的前部分,感觉前一部分蕴含着作者对爱情这一主题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且时不时感到一种隐隐的悲哀。海丽娜对狄米特律斯穷追不舍,也不惜使自己变得卑微,两人在森林中的那段对话将“你情我不愿”的感情宣泄得无比炽烈。作为局外人,我们可能会觉得痴恋的人儿海丽娜的可笑,如深入其内在体会,则会感觉到爱情中爱与不爱的矛盾给爱情中的人带来的理性难以控制的痛苦和折磨。爱情让人失去理智,让人如痴如颠,甚至走向极端,让人时而无比快乐,时而痛彻心扉,让人迷路……作者在短短的戏中表现了丰富多样的爱情魔力。然而作者应是赞同一种较理智的、不过分盲目的,因为他揭露出爱情中誓言的多变,盲目的、单方面的爱情给人带来的痛苦,也指出爱情中很多因素的虚幻性,他说:“疯子、情人和诗人都是幻想的产儿。”“强烈的想象往往具有这种本领,只要一领略到一些快乐,就会相信那种快乐的背后有一个赐予的人。” 戏剧中一伙靠作工生活的汉子们排的那出弱智的戏,我觉得是颇有趣味和意味的。这种安排,使得“戏中有戏”,借戏释戏。国王忒修斯等观戏者口中评论的观点看似全是对戏的评价,也恰投射出作者对整部戏爱情主题的一些看法。如看戏过程中希波吕忒说“忠诚因为努力的狂妄而变得毫无价值”(这可以算作是对海丽娜和狄米特律斯的警言,追求一个你很爱,对方却不爱你的人,这时的忠诚和努力都是白费的),还说“在诚惶诚恐的忠诚畏怯上表示出来的意味,并不少于一条娓娓动听的辩舌和无所忌惮的口才”(在爱情中不能尽信甜言蜜语),忒修斯也有一句评论“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最坏的只要用想象弥补一下,也就不会坏到什么地方去”(始终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人们在爱情中往往期待最好的,顺利时就常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失利时就万念俱灰,垂头丧气,不会用想象去弥补遗憾。对于人生的顺境和逆境也能这样理解)。戏角自嘲自己排的戏是“悲哀的趣剧,冗长的短戏”,整部《仲夏夜之梦》也带给我整体的这种感觉。 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中论喜剧一节,说到:“作为真正的艺术,喜剧的任务也要显示出绝对理性,但不用本身乖戾而遭到破坏的事例来显示,而是把绝对理性显示为一种力量,可以防止愚蠢和无理性以及虚假的对立与矛盾的现实世界中得到胜利和保持住地位。”这段话对我理解《仲夏夜之梦》很有帮助,我想作者通过此剧,借助其天才的创作力,就是想诠释“爱情”的某些哲理,融哲理、趣味、技巧等于一体。他意识到了爱情的虚幻因素,提倡较为理性的思考和选择。迫克在结尾时说的“这种种幻影的显现,不过是梦中的妄念”也揭示出爱情让人体会到与真实对立也并存的虚幻。一部精心雕琢、编排合理的喜剧,能够让读者开心于它的诙谐,意外于它的情节,受教于它的真谛、情理。《仲夏夜之梦》就是这样一部。 【法】莫泊桑 著 盛澄华译 《一生》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读后感: 高中时期,接触了莫泊桑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被其笔下细腻描绘的那些小人物感动过。“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是对其作品的普遍定性。《一生》也体现了“描写平凡人物生活的真实”这一点,作者也试图通过展现一个正常的、普通的女人(主人公约娜)一生平凡而辛酸的经历,来剖析和探索人生(更确切地说是女性的人生)。 《一生》虽是莫泊桑对小说长篇形式的第一次尝试,作者对结构也把握得比较好,小说始终以女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平铺直叙日常生活及处于常态的感情的发展变化。没有波澜起伏的叙事手法恰贴合了主人公平凡、平庸的一生。主人公约娜是普通的、平凡的女性典型,一生经历几次角色的转换,由天真、单纯、充满梦幻的少女,经闪电般爱情的洗礼,成为丈夫于连的妻子,再在丈夫背叛、离弃她,她生下孩子后,成为一位寡妇及溺爱孩子的母亲,后儿子离家游荡在外,自己孤独一人,到最后成为儿子和一不知名的女人生的女儿的奶奶。这是约娜的一生,也可能是现实中众多女性的一生。 作者作为一位男性试图站在女性角度,去描绘一个女性的一生,他达到了他的目的。作者把握女性的性情、心绪、心理等十分到位,也擅于表现女性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女性的懦弱,以及女性为人妻、为人母后所承受的欢乐与痛苦的交替、矛盾的折磨,希望与失望的交错。作为女性,我极其同情书中的女主人公,但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是作品引发的共同感,说明作者能“以单纯的真实感动人心” )作者没有掺入个人的同情和主观看法,只是冷静地表现女主人公的种种辛酸,在最后借一个女仆之口点出“人生从来不如
关键词:文学,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动机,影响
文学能够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 享受情感的洗礼。可以说, 在世界文学领域, 英美文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化元素, 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都是由于英美文学往往能够体现出极其丰厚的内容涵养, 同时作品本身还都具备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水平。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英美文学作品中, 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到来自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特色, 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真切的体会到来自英美地区特殊的情感。所以,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用的深入阅读与感受, 所收获的不止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并且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接受精神上的洗礼与升华。
一、文学作品阅读对英美文化学习的影响意义
英美文学具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背景与思想内涵, 对于英美文学的了解与认知就需要从英美文化的了解开始, 英美文学作品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渠道。文学作品中不仅对语言有很仔细广泛的介绍, 同时对于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所介绍, 所以, 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英美文化重要的艺术瑰宝。
阅读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英美文化的了解正是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开始的。阅读可以接触大量原汁原味的英语词汇及语法规则, 感受英语语感, 同时, 也可以开拓视野, 扩大知识面, 培养思维创造力, 提高自我的审美价值。因此, 如果能够使文学作品中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字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使他们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 就能够真正自觉地投入到其中, 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提升审美情趣, 进而培养自我的跨文化意识, 以实现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最终目的。
文学语言来源于生活, 但是又高于生活, 不仅通俗易懂, 而且朴实自然, 非常易于学生的学习与吸收。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正是英语的精华所在, 在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 都可以看到经典的英语语言, 英语的发展离不开英美文学作品, 二者相互促进, 又相互渗透。读者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来掌握英语语法知识与词汇量, 进一步了解英美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 对于语言的学习极为有利。
二、英美文学阅读动机相关概念及获取动机的关键
这里我们所提到的阅读动机说的就是可以引发读者阅读愿望的一种作用力。就像是读者想要通过阅读去从中得到乐趣以及挖掘到对自己有用的讯息, 这就属于阅读动机的范畴。而就正在学校接受学习的学生而言, 阅读动机更为单纯, 一般都是想要借助阅读文学作品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以及应对考试内容所需, 像学生的这种动机属于工具范围, 是和自己的发展前景有着必然关系的, 相对来说是一种硬性需求。从英美文学阅读动机里我们能够看出, 其中一个较为直接的动机就是想要通过考试, 达到成绩要求而进行的阅读, 就像是学生想要借助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增强自己对语言的表达及运用技能, 获取更加优秀的考试成绩, 并给自己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动机在学生的阅读中较为常见, 那就是想要借助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得到更多的乐趣, 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
不过,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 要想强化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动机, 最关键的让学生正切的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阅读的积极性, 这才是文学阅读所有价值最真实的体现。因此, 在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时候, 注重针对学生动机的强化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外语能力的关键所在。如果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实的感受到文学作品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满足他们对于审美与精神的需求, 那么他们就可以对阅读投入更多的精力, 并逐渐的养成自主阅读的意识与习惯,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心灵得到了洗礼, 阅读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因此,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积极性的提升,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英美文学作品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的养成并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动机。
三、文学作品对英美文学阅读动机的影响分析
1、帮助提升读者的语言组织及运用能力
当进行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时候, 提升读者的语言组织及运用能力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英语属于除我们母语之外的一门语言, 其语感并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够获取到的, 是需要长时间的累积与感悟, 而我们所缺少的正是一个可以去熟悉与感受的语言环境。这就需要在接触英语的过程中, 多加实践去完成对语感能力的提升, 通过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恰好能够满足我们对英语语感培养的实践需求。往往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 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解, 学生被动的听、记忆, 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适合当前的教育标准, 其枯噪乏味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积极性的丧失, 不能深入的去了解掌握知识多包涵的实质意义, 知识点记忆也不能十分深刻, 更不能正确灵活的加以应用, 从而造成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相反的, 假如说学生能够借助对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这一渠道去学习, 那么所取得的英语成绩将是明显提高的, 学生会真切的感受到英语学习所带来的趣味性, 解决之前学生枯燥乏味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借助文学作品的阅读去深刻的感受到英美文化的熏陶, 把握每部作品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一个个鲜明人物的带领下, 去接触英语语法及词汇, 并理解这些知识实际运用的方法, 从而逐渐的提升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
所以, 我们一定要正视当前所面对的对题, 我们没有学习英语的有利环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水平本身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假如可以借助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就能够更好的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及需求, 为学生设计最合理的阅读计划, 让学生在最开始的时候先去接触一些较为简单易于理解的英美文学文章, 慢慢的接触英美文学名著, 在一点点的强化与感受中, 培养出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 同时去深入发现潜在的英语知识, 结合人物与情节去理解这一知识的正确运用方式, 最终实现对语言组织及应用能力的提升。
2、能够有利于强化读者的跨文化意识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 能够让读者对英美文化特征和社会发展背景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假如说在阅读的过程中, 读者无法对英美文化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那么就不能真切的感受到作品想要传递出的情感, 从而不能理解作品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当读者对于英美文化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及正确认识的时候, 就可以真正的融入到文学世界中, 切实的体会到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 让自身得到文学美的享受。对于各个地区的国家或者民族而言, 价值观是有很大差异性的,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从中对西方的价值观有更全面的了解, 并以此来感受跨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审美价值的体现。读者在阅读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时, 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英美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以此来提升个人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有效提升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总的来说, 获得动机能够有利于实现人们学习的高效性。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 确保一个人获取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动机最关键的还是让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学所带来的乐趣, 这正是文学作品阅读价值最直观的表现。在学习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 一般情况下都有着较为清晰的阅读目标及动机, 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与目的实施正确的对策加以完成。英美文学绝对是世界文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因素, 它往往体现出明确的思想特征, 通过优美的文笔刻画出一个个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 更为重要的是英美作品能够向读者传递出深刻的思想情感, 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言实际应用技能, 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采取多变的学习途径能够极大的激发起学生对于文学作品阅读的热情, 提升作品于都所体现出的趣味性, 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开展阅读的积极性及投入性, 更加主动的去阅读去感受。这样一来, 慢慢的就能够真正发现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够逐渐增强, 在文学美的熏陶中, 为学生对英美文学学习探究动机的强化带来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孙萍.《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探析[J].芒种, 2012 (23) :71-72.
[2]温宏兰.文学作品对英语阅读动机的影响[J].文学教育 (中) , 2012 (12) :64.
[3]程敏.英美文学作品标题翻译浅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6) :38-40.
《长腿叔叔》是一部充满阳光、充满笑声、充满爱意的经典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简·韦伯斯特(Jean Webster),原名爱丽丝·简·韦伯斯特,是美国著作的小说家,也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孙侄女。简·韦伯斯特于1876年生在纽约州弗里多尼亚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19,她于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毕业,获得英国文学和经济学双学位。毕业后简·韦伯斯特即从事小说创作,因她在大学期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孤儿院等慈善机构做社会工作,所以她的作品多以孤儿为主题。19出版了首部小说《帕蒂去上大学的时候》,获得了成功。19,她创作的《长腿叔叔》问世,脍炙人口,轰动全球,因此简·韦伯斯特从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但是,天不遂人意,简·韦伯斯特于196月11日因难产去世,一颗文学女新星就此陨落。
《长腿叔叔》的主人公是一个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女孩朱蒂。在她十八岁那年,由于她的作文出色而幸运地获得了神秘理事的资助,得到了一个上大学的机会。神秘的理事要求她每个月写信汇报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表明自己不会回信。因为朱蒂在一次夜里看到神秘理事的背影,他的腿很长,所以朱蒂调侃而亲切地称之为“长腿叔叔”。在大学里,她认真读书,奋发向上,欣喜地吸取着她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知识,积极地成长着,同时也不停地给“长腿叔叔”写信,把他当做自己最亲的人。在认真求学的同时,朱蒂的浪漫初恋也美好的开始了,她爱上了杰出的杰维少爷。当她向“长腿叔叔”倾诉这一切的时候,“长腿叔叔”却终于邀她见面了。而令朱蒂万分吃惊的是,“长腿叔叔”就是她深爱着的杰维少爷……
《长腿叔叔》无疑是一部充满幽默与温馨的作品。它深受成长中、恋爱中、迷失中的年轻男女的喜爱,让10岁到101岁的读者都为之喝彩。《长腿叔叔》是一部伟大的世界名著,历经百年却依然畅销不衰,还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等艺术作品,真的是一部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
学院:文学院教学号:12120153 姓名:呼延思雯
读《驿站长》有感
记得老师讲到普希金的时候,首先便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短篇小说——《驿站长》,应该说我是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来读这部作品的吧,因为自己对于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了解得也不多,甚至于说对其没有什么太大的阅读兴趣。不过当我读完这部《驿站长》的时候,我却被它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却带给我无尽的感伤和震撼。
“小人物”主题应该算是这部作品最具有开创性的特点了。作者以满腔同情描写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遭遇,描绘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痛苦与无奈,他的卑微与不幸,引起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驿站是官方设置的行旅中转站,驿站长常常被人们误解、诽谤。这个职务在普通人眼里也许是一个耀武扬威的差事,有的诗人甚至称他们为“驿站的独裁者”。可是作者在一开篇就提到,“什么是驿站长呢?一个真正的十四级的受气包”。紧接着,作者简单描绘了驿站长一天的生活:冒雨寻马,忍受旅客的怨气、叫嚷和推搡,刚浑身发抖地送走将军信使就把驿马使用证往桌上一扔„„嘈杂而忙乱,白天黑夜都不得安宁。也就是说,是“一种真正的苦役”。
当然,最核心的矛盾发生在驿站长维林和骠骑兵明斯基之间,根据维林后来的讲述,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场尊贵与卑微,情爱与亲爱的较量。一个冬日的黄昏,明斯基来到了驿站,只因暂时没有可用的马匹便大发雷霆,幸好冬尼娅急忙出来解了围。其实,这里已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为什么每次冬尼娅一出现总能化险为夷呢?还不是男人们的好色心理在作祟。虽然从前冬尼娅无数次起到了这样的效果,但这一次,不小心成了她人生的转折。明斯基和冬尼娅愉快地聊天,却在后来装病骗走了冬尼娅。当驿站长终于反应过来女儿被骗走时,他的精神险些崩溃,当他后来三番五次的去寻找女儿时,却发现女儿已然变成一位贵妇人。事情到这里似乎变得更加复杂,女儿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挣扎,相反却很享受这样的富贵生活,这不仅让驿站长心寒,也让我感到悲哀。当然,我理解她的无奈和纠结,可是我不禁想问,造成这一切的,到底是男人的狡诈,身份地位的悬殊,还是女人的悲哀?
我想作者是想表达他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吧。他们一贫如洗,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甚至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维林去寻找女儿时,并没有以一个父亲的身份,而是以一个老兵的身份来求见大人,这怎能不让我们替他难过和无奈,低三下四,无尽的屈辱,一步步摧毁了维林的精神。女儿终究离开了他,离开了他给的生活,他一夜间老了很多,最终借酒浇愁,离开了这个带给他绝望的人世间。
怎样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取文学作品的文本意义, 学会阅读这一类文学作品呢?王荣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1]王教授认为, 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 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这两者中, “教什么”看起来是已经确定而不需要思考的, 实则不然。从表面上看来, 语文教学的内容早已被编者确定, 但实质上编者所确定的, 还只是“语文教材内容”, 即给我们提供了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一个个例子。任何一篇文章的“可教点”即教学内容都很多, 尤其是文学作品。那么教师该如何选择确定文学作品“教什么”呢?
一、文本体式和学习起点———“我的心里只有你”
笔者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入手, 开始研究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经过多篇文学作品的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 作为教者, 心里一定要有“文本体式”和“学习起点”两个关注点, 这样确定的教学内容才不至于“胡子眉毛一把抓”。
(一) 从文本体式的角度分析
文本体式为什么重要?笔者认为, 阅读某一篇文学作品, 必然需要针对该体式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际上是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学生抱着合适的目的去看待特定的文本。比如说, 按照诗歌的方式去阅读诗歌, 按照小说的方式去阅读小说, 按照文学欣赏的方式去阅读文学作品等等”[2];二是“指导学生在特定体式的文本里, 能从重要的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2]。当然, 我们依据文本体式教学文学作品, 不是在教授文体知识, 而是以此为“手段”, 教学生用适合该文体的方式来读这一篇作品。
如笔者对人教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内容的确定, 就是先从文本体式的分析开始的。
《短文两篇》包含《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其文本体式是神话。神话是人们想象中的故事, 发生在比有历史记载的时期更加遥远的人类纪元之外。也可以说人类最早的叙事往往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因为当一个文明渐渐发展, 人们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并试图作出解答时, 神话往往是许多民族不约而同选择的形式。所以说, 神话是远古人类不断探索、征服自然的生动写照, 也是人类逐渐成长发展足迹的真实记录。另外, 神话作为表达、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孕育了各民族早期的文化命运, 积淀着民族精神的最初内涵, 折射出各民族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与西方神话不同的是, 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坚毅的品格。夸父, 在他长眠的最后一刻, 依然没有忘记追日的伟大梦想;共工, 为了自己的事业 (理想) , 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延绵至今的正能量。
神话的这些特点, 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忽略其瑰丽奇特的想象和所传承的民族文化内涵, 这是神话阅读教学特有的价值。所以, 笔者认为, 从文本体式层面来说,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择首先应该考虑引导学生阅读、欣赏神话中先祖们用大胆离奇的想象、幻想来诠释变幻莫测的自然和人力不可控制的现象这一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促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其次应该关注文化内涵, 神话阅读的教学价值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 还在于其可以让学生重温人类的早期记忆, 追寻民族精神 (灵魂) 的源头, 破译民族的原始文化密码, 清醒地认识民族的精神与性格的本色。
(二) 从学习起点的角度思考
学习起点为什么重要?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生的学习起点, 对此不了解的话, 可能花了大量时间在教的是他们一读就懂或者已经读懂的内容, 而需要精雕细琢的地方却因为不清楚学情而并没有下功夫, 最终做了很多无用功。在教学中, 学生学的应该是自己不懂的东西, 而教师要教他们读懂;学生学的是自己似乎能读懂但读不好读不深的东西, 教师要教他们读好读深。因此, 可以从学生学什么的角度来思考, 把“学什么”作为“教什么”的主要依据。
如笔者对《短文两篇》教学内容的确定, 也是建立在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的。
笔者的教学班共44名学生, 其中有42人在预习时明确写出“本课的想象力奇特”, 有35人对夸父、共工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有所感触。这说明学生对读神话要读什么不是全然懵懂, 而是有一定敏感度的。但从学生写的阅读感受和所提的问题来看, 一方面几乎每个学生都看到了神话里想象奇特的现象, 可神话文本这种奇特想象的作用和目的却鲜有学生思考, 更谈不上明白了 (全班只有三四个学生提出“夸父为何要追太阳”“里面蕴含着什么”“夸父逐日的意义何在”“夸父和共工都是神话中的英雄人物, 他们有哪些共同点”这样的问题) 。这说明, 他们自己阅读时能读到神话要读的一些东西, 但对如何才能更好地阅读神话并不清晰, 对神话阅读的价值意义不了解也不关注。换言之, 他们在阅读时虽然对文章体式有一种天然的敏感, 但具体到何种文体要读什么、怎么读以及怎么才能读好等阅读策略的运用上是有欠缺的。
所以, 笔者认为, 从学习起点层面来说,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得考虑用何种方式教给学生哪些必备的神话阅读的策略, 如想象联想、猜想追问等。
二、文本体式和学习起点———“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从选择教学内容这个角度看, 文本体式和学习起点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文本体式不是读者认定的, 而是作者的选择。对所读文本作出怎样的反应, 是每个学生都必须了解并且付诸实际行动的。成熟的读者在阅读时, 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判断, 进而调整阅读策略, 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而作为非成熟读者, 学生在面对教材中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传记、神话等这么多各有特质的文本体式时, 反应如何?他们的学习起点是否一样呢?
笔者通过大量调查发现, 学生针对不同体式的文本, 其着眼点、兴趣点以及疑问点会有不同。阅读《秋天的怀念》, 学生多被文中“我”的伤感和母亲对孩子的深爱所打动, 可见其关注的是情;阅读《我的早年生活》, 学生多关注的是“丘吉尔是不是真的交了白卷”或“这样一个读书差的人怎么后来会取得那样大的成就”以及文本语言的幽默风趣上, 可见其关注的是文本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特点;阅读《皇帝的新装》, 有不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的骗局却把皇帝、大臣、百姓都骗了”或“为什么骗局最终由小孩子揭穿”, 也有学生高度评价了骗局, 可见其关注的是文本的主旨;阅读《最后一课》, 学生多被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等人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过程中所传达的爱国情感所触动, 可见其关注的是情节、人物和主旨。
与《短文两篇》的情况相似, 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呈现出两个同样的特征。
一方面,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不同体式是有一定敏感度的, 对不同的文体, 他们的学习起点显然有所不同。《秋天的怀念》是散文, 所以学生被情打动;《我的早年生活》是传记, 所以学生被传记主人的经历以及人格魅力吸引;《皇帝的新装》是童话, 所以学生关注的是寓意;《最后一课》是小说, 所以学生关注的是情节、人物和主旨。
另一方面, 他们在阅读时对文章体式虽有一种天然的敏感, 却又是非自觉非系统的, 具体到何种文体要读什么、怎么读以及怎么才能读好等阅读策略的运用上是有欠缺的, 所以他们自己阅读时能读到不同体式文章要读的一些东西, 但对如何才能更好地阅读并不清晰, 对这类体式文章阅读的价值意义也不了解。如阅读《秋天的怀念》, 一个44人的教学班, 能明确感受到“文中写出了母爱伟大”的有30人, 感受到但没能点明的有10人;能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怀念”或“‘我’在母亲的感召下决心好好活”的只有9人, 其中特别关注到“看花”“好好活”这句话的少得只有3人。也就是说, 在自己阅读这篇散文时, 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表达的母爱, 但不明白散文其实要表达的是作者“我”的情感, 因此对于“看花”以及“好好活”这两个重点内容, 往往忽略。而这些就应该是教师在选择确定该课教学内容时要关注的。教师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明白散文的特质, “作者之所以写散文, 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 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 是感受作者所见所闻, 体认作者所感所思”[3]。因此, 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使学生了解本文是写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怀念什么以及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再如阅读《最后一课》, 大部分学生关注的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人们的爱国情感, 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提问“为什么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心情与态度有如此大的变化”或“为什么在前几段写了那么多‘我’的心理、行为和人们的反应”, 但没有一个学生意识到这是由小说叙述视角形成的独特效果。“叙述者不同, 叙述出来的东西的面貌就大不相同”, 作为一篇小说, 其叙事者的选择是小弗郎士还是韩麦尔先生, 抑或是郝叟老头, 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从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原本不爱读书、调皮顽劣的孩子的眼睛里看出去, 侵略者的野心在剥夺儿童学习母语进而从根本上抹杀民族认同的叙事中昭然若揭, 由此引发的人们的思考更深刻, 所激发的读者的情感共鸣更强烈。因此, 本课的教学应该要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个独特视角的内容。
三、文本体式和学习起点———“也许我手比脚笨, 但我愿不停探寻”
“也许我手比脚笨, 但我愿不停探寻”, 一年来, 笔者通过多篇文学作品的教学来实践并验证“文本体式”和“学习起点”这两个原则, 发现自己在选择确定教学内容时, 它们真的能帮助自己厘清繁杂的思绪, 获得更清晰的教学思路。比如《短文两篇》, 笔者依据这两个原则, 最终确定了如下三个相对合宜的教学内容:
一是挖掘神话文本神奇想象力的教学价值。
学生自读时人人都能感觉到神话文本的想象奇特夸张, 但这种感觉往往很表层,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 本课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神话的想象力, 并理解它的神奇妙用。
前者, 笔者通过把握神话文本的故事性来落实。《夸父逐日》的教学, 通过讲 (复) 述故事情节, 理出关键词, 让学生发现文中夸张离奇的地方, 如与太阳赛跑、饮尽大江大河、手杖变成桃林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教学, 则紧扣文眼“怒”, 引导学生追溯共工“怒”的全过程, 发现其结果的夸张离奇之处, 如共工撞山导致天塌一方、地陷一角、日月星辰都改变了位置。另外, 笔者考虑到本课是文言文, 要给学生理清故事发展脉络的支点, 也要落实字词教学, 所以教学都有理出关键字的环节, 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 直至熟读成诵。
后者, 则具体在两个环节里落实:一是教学《夸父逐日》时, 通过学生 (模仿) 想象描写练习, 开启学生的想象, 并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中发现这个神话里所要褒扬的至死无悔、献身精神等正能量的东西;二是教学《共工怒触不周山》时, 抓住撞山结果的惊天动地、不可思议, 运用学者对神话的定义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认同先民的这种大胆奇特的想象、幻想的积极意义, 即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探求精神。
二是挖掘神话文本中经典人物形象的教学价值。
从文章体式来说, 中国的神话故事里往往有一些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光辉形象。那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生生不息的经典神话里, 补天的女娲、填海的精卫、射日的后羿以及牛郎织女, 能让人们看到中华民族的所有美德:献身、英勇、坚韧、执着, 勤劳、正直、善良……《短文两篇》收录的两篇神话故事里也有两个经典的形象, 夸父、共工是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理想和力量的化身,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笔者认为, 两篇神话被编排在同一课中, 其教学也应该有一个整体性, 应找到它们的交集点, 而人物形象的精神价值这一点可算是两篇神话能自然交集的较好的收束口了。这样做既尊重了文本和文体的特点, 又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核心, 渗透文化内涵, 能体现神话教学的真正价值。
具体在教学设计里, 笔者用猜想两个原因 (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共工为什么要争帝) 的环节完成这一教学构想, 第一篇重点在猜想中体会夸父的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献身精神, 第二篇重点着眼于共工的有勇气、献身精神, 以此引导学生追寻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灵魂) 的源头, 潜移默化地学会坚强、勇敢, 为理想永往直前, 从而“踏上回家的路”。
三是倡导神话文本的课外阅读, 拓展神话阅读的教学价值。
学习神话故事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热爱神话, 思考神话背后的文化内涵。
神话不仅是一个民族早期文化的象征符号, 更是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中国神话传说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 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其中对诗歌和小说的创作影响尤为明显。如果说一篇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是一叶精致的小舟, 那么神话教学要让学生能驾着这一叶时空之舟, 驶入神话的河流, 领悟神话最深邃、最广博的精义。因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在课外读一些中国的、外国的神话故事, 一周后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交流 (或开个神话故事会, 或举行一个小型的神话研讨会, 或说一说读神话故事的感想) 。其目的是让学生广开视野, 真正进入神话故事的广阔天地, 感悟神话的神奇魅力。
综上所述, 对于“如何选择确定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这个问题, 笔者的观点是:教师对该课的文本体式要有意识, 要构建完整的文体知识, 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就如沙中淘金、蚌中取珠一样;而“教什么”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或者说学习需要, 即明确了解学生需要“学什么”才确定“教什么”。这样选择确定的教学内容才是合宜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文学作品教学才能既有文学味儿又有语文味儿。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J].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 , 2005 (1) :4-6.
[2]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 2009 (10) :33-38.
【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文学作品《围城》读后感06-01
儿童文学作品读后感07-18
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06-27
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07-12
比喻文学作品07-14
关于马的成语俗语历史故事文学作品09-15
英美文学作品欣赏06-03
英语文学作品教学06-08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09-08
介绍中国优秀文学作品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