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的功能(精选8篇)
市场监管转变的思考
曾敏周立智
(江西省兴国县烟草专卖局)
摘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烟草行业提升“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烟草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传统烟草向现代烟草和可持续发展烟草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做好新形势下的烟草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全局理清治烟兴烟思路、着眼长远谋划治烟兴烟举措、与时俱进创新治烟兴烟机制,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加快推进传统市场日常监管向现代市场监管的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专卖日常监管传统现代思考
新形势下推进烟草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烟思路,围绕“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的新要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新型机制,确保专卖市场日常监管由传统制约型向现代开放型的转变。
一、市场监管的重要意义
(一)是新时期行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是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全行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卷烟上水平”,市场监管自然是专卖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现代烟草的奠基石。
(二)是县级局专卖执法主体向规范化、信息化、日常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市场监管不单单是管理卷烟问题,更是县级局执法主体向规范化、信息化、日常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体现在创建优秀县级局的具体工作中,为努力建设一支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卷烟打假队伍、敢于和善于开展内部监管的队伍的坚强支柱。
(三)是完善现行专卖工作模式的有效尝试。
现行专卖工作模式,不但是市场净化率的问题,也是专卖队伍建设水平提升的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基础中队建设,抓好“一个主体建设”的部署,理清思路,制定措施,保障县级局专卖管理基础性作用的有效发挥,推动基层建设的深入开展,夯实专卖管理基础。必须开展专卖队伍培训,提高管理层次的责任意识、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认真做好《县级局工作流程级规范》。必须加强专卖队伍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严格执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改进专卖队伍工作作风。
二、传统市场监管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思想观念上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
一是服务意识尚未完全夯实。一些单位与个人受传统强势、管制思想影响,工作角色尚未实现由“管理员”到“服务员”的转变,“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依然存在;管理与服务关系尚未完
1全摆正,讲监管,就放弃服务,常以“管理者”自居。讲服务,就削弱监管,放任自流,机械地把监管与服务对立起来;
二是法治意识不够牢固。部分单位与个人“人情大于天”的人治思想影响比较深,依法行政氛围不够浓厚。单位功利化现象比较普遍,重处罚、轻管理现象时有发生。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准确、不科学,坚持过罚相当原则不到位,重责轻罚或轻责重罚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创新意识不够强。基层中队开拓进取意识不够强,缺乏创新发展精神,习惯于用旧思维去想问题,用老经验去办事,用老办法干工作,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小进即满。
(二)履职能力上的制约因素。由于基层干部主要来源于“枪杆子”和“笔杆子”等途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面对科学发展的形势任务要求,一是理解力不够强。学习掌握上级指示精神不够透彻,把握大局和中心工作不够准确,工作走弯路、工作效率差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执行力不够强。工作方法不够科学,烟草业务“看家本领”不够高,履行岗位责任不够到位,工作质量不够高,甚至造成工作失误而被责任追究;三是创新力不够强。工作特点规律把握不好,破解影响科学发展难题能力弱、点子少,一方面在推动发展面前无能为力,“有想法、没办法”,不会改革或不敢改革,工作循规蹈矩;另一方面改革思路不清、措施不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姿势、没实际”,改革成效比较差,工作徒劳无功,创建意识不强。
(三)监管机制上的制约因素。监管模式上,仍然停留在突击性、专项性整治上,缺乏标本兼治长效机制,运动型比较明显,监管执法疲于应付;监管方式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重行政处罚、轻教育梳导,重事后监管、轻事前事中监管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监管手段上,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检测手段、现代统计方法和现代管理工具等手段,来对市场的准入行为、经营行为、退出行为实施全程有效的监管能力比较低,“一看二摸三闻”的经验式监管方法在基层单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监管手段科技含量不高,方式方法简单,客观造成基层中队市场监管嗅觉不灵、查获案源能力低,目前查办案件线索绝大部分来自于无证经营。
三、完善现代市场监管的措施和方法
(一)创新监管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效能。一个机制的形成需要相关制度的相互关联、综合运行才能形成。创新主体准入、市场监管、消费维权等市场监管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统筹兼顾、注重长效”的原则,立足于实现市场监管职能到位的需求,建立相关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相关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组织和手段。当前推动优秀基层创建活动,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市场监管机制的创新:
1、以推进基层中队服务窗口改革为重点。通过依法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完善服务举措、规范窗口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效率;
2、以推行市场巡查制为重点,创新市场规范管理机制。推进市场监管向综合式、动态式监管转变,适应全面监管统一大市场的需要;
3、以加强12313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为重点,创新消费维权机制。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消费维权体系,全力维护经营与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兴国烟草的和谐稳定;
4、以实行信用分类监管为重点,创新市场主体监管机制。建立诚信等级分类监管制度,推行网格化监管,增强卷烟零售户的诚信意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
5、以建立健全预警制度为重点,创新市场应急管理机制。市场监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的实际,坚持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业务学习为基础,以建立健全市场突发事件管理预警方案为重点,以开展内部监管体系为抓手,完善市场监管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专卖部门市场监督能力。
(二)创新队伍管理机制,增强稽查人员的归属感。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和干部管理权限规定,科学划分各级干部管理事权,清晰界定层级管理和任免的审批、备案权限。特别是明晰基层干部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中队长的任免、管理、考核、调配权限,以及破格(越级)晋升资格条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系统干部纵横交流力度,不断疏通干部成长进步出路,形成干部成长进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
1、要创新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专卖人员的潜在优势,使其在各自岗位上闪光是做好专卖工作的关键。一方面,管理者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专卖管理人员,通过从工作,为人,生活,交往,言谈,性格等多方面入手,切实真正地了解每个人的优势与劣势,然后,将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用在“刀刃”上,让他们大胆工作,不把人才当花瓶、当摆设,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如:把思想正派、业务精通、通晓管理,能“带兵打仗”的专卖人员充实到“指挥员”岗位上;另一方面,要优胜劣汰,为确保人才进出口关道畅通无阻,既要通过严格的考评实行末位淘汰,将一些业绩平庸,不能胜任专卖工作的人员淘汰出局,又要通过公开招聘将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专卖队伍中,打破身份制,同工同酬,提高专卖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2、要创新激励机制。要正面激励,运用先进集体或个人的模范事迹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示范,使员工焕发出工作热情和干劲,对打造“精品案件”或“精品工作”的部门和员工记功授奖,并作为提拔重用、晋职晋级的重要条件;对于反面事例,要敢于真抓实管,敢于批评处理。可设立专卖管理奖罚专用基金帐户,专款专用,对“打假破网”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专卖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也可定期奖励在“争优创先”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当月典型”、“季度明星”、“年度先进”人物,掀起工作中“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竞赛高潮。
3、要创新考核机制。一是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奖罚分明的专卖人员工作考核标准,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质量与效果有一个清楚的自我评价,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提高执行力;二是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原则,对员工进行类别划分,实行差异化绩效考核,实行异岗异薪、同岗不同酬的激约机制,加大考核力度,拉大收入差距,实施未位淘汰制,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三是公开考评结果,一方面建立考核档案,详细记录考核中的每件事情及结果,为发放专卖人员工资、资金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按月张榜公布每名员工考核情况,使其对自己及他人的工作业绩心中有数;以此,考出成绩,考出干劲,考出实效,做到罚你有根据、奖你有办法,切实调动专卖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创新惩防监察机制,促进队伍安全稳定。以构建烟草廉政文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廉政教育力度,构筑思想防线;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完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制度、监督失察责任追究制度、推行重大事故领导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构建廉政“高压”防线;创新监督方式,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报告制度、基层中队长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制度,健全义务监督员队伍、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社
会团体、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的监督,设立行政效能投诉热线,完善内外监督机制,落实诫免谈话,形成规避廉政风险的“低压电”;创新行政效能监察手段,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对政务公开、审批时效、流程规范、收费合理等情况进行实时、全程和自动监控,使行政监察由事后监察为主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监察相结合,促进监督监察由软约束转变为硬约束。
(四)创新沟通调协机制,构建内和外顺的发展环境。公共关系,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生产力。良好、密切的内外关系,是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烟草部门队伍庞大、监管服务领域大、任务重,加强队伍建设、实现职能到位,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关心、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与支持、离不开监管服务对象的理解与配合。要建立工作联席会议、情况通报、相互走访等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对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合力;要进一步健全义务监督员队伍,积极推行基层中队长向监管对象述职述廉制度,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对烟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有利于兴国烟草科学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五)创新构建“数字型向素质型”的人才转变,随着我国烟草行业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在卷烟专营方面已经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向规范经营的转变,建立了统一经营、专销结合、网络管理、电话订货、集中配送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使行业的服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落在专卖管理人员的肩上,把专卖管理工作推到了专销结合,以专为主的位置上。这种新情况、新问题对专卖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专卖管理工作如何与时俱进,适应这一要求,尽快实现由单一专卖管理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是摆在我们全体专卖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专卖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针对当前的实际,重点是提供服务意识、增强合作凝聚能力:
1、分清对象,区别对待。专卖管理、整顿秩序的重点对象是打击那些长期从事贩运、贩卖假冒卷烟和倒卖违规卷烟、搞黑批发的违法违规大户,而广大零售户是我们专卖教育团结、服务合作的对象。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区别对待。对违法大户要加大打击力度,死看死守,直至依法取缔,而对广大零售户则在依法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的同时,加大服务、团结、合作的力度,把他们凝聚到我们的卷烟销售网络内。即使查出了个别零售户有违规行为,也要依法管理,管在理上,以理服人,不伤感情,处理后能使他们入网订货,而且订货量增加才算成功。
2、放下架子,摆正位置。专卖稽查人员一定要放下管理者的架子,不能总是以管理者的面貌出现,进门就查,违规就拿,扣了就走。没有一点服务和帮助的意识是起不到好效果的,只能是越管越难管,越管对立面越多,与烟草的离心力越大。我们专卖人员要把自己摆在与广大零售户平等的位置,亲密合作伙伴的位置,不能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行为要文明,讲话有分寸,态度要亲切,处理要公正。管理中体现服务,帮助广大零售户守法经营,规范经营。要经常主动征求零售户的意见和建议,对专卖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分析,对的加以改进,不对的耐心说服。对卷烟经营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也要认真记录,及时传递给经营管理部门,并把采纳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反馈回去。只有这样才能使专卖管理起到服务、合作、凝聚广大零售户的作用。
3、掌握情况,主动服务。各级专卖管理人员都应对所辖区域内零售户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要掌握公司卷烟品种及到货情况和价格变动,以便在卷烟销售上有针对性地提供主动服务,帮助广大零售户在规范经营的前提下扩大卷烟
零售的销量,提高经营收入。同时,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力争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为零售户打扫一次卫生,摆放一次商品,提供一条信息,唠一次家常,宣传一次法律法规。通过这些活动,使专卖稽查人员增强服务意识,密切与零售户关系,树立专卖工作新形象。
四、当前几项加大市场监管的力度
一是加大对销售异常的卷烟零售户的监管力度。各专卖管理所向辖区客户经理了解目前各个品牌规格卷烟的投放情况,确定本辖区需要重点监管的品牌规格卷烟的销售动态。同时,对辖区卷烟零售户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清点登记各卷烟零售户的卷烟库存,认真分析各卷烟零售户销售卷烟的变化情况,仔细排查卷烟销量异常的零售户及其原因,分析零售户存在违法行为的可能性,确定需要重点监管和检查的对象。在明确重点监管的品牌规格卷烟和卷烟零售户后,制定详细可行的工作计划,细化每个工作日的工作内容,组织安排市管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和监控,严查违法经营卷烟行为。
二是加大对重点区域的检查力度。各县级局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抓住适当时机,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对各城镇和周边毗邻的农村卷烟市场等重点区域进行突击检查,保持对卷烟市场强力监管态势。专卖管理所密切关注周边毗邻农村市场的销售动态,与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所协作,定期联合对周边毗邻的农村市场的巡查,防止外地卷烟渗透、蚕食周边农村市场。
三是加大对卷烟销售大户的监管力度。各专卖管理所根据已掌握有违法经营记录或者有可疑经营迹象的销售大户的基本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加强对销售大户经营场所、仓库、运输车辆及人员进行监控,现场发现违法经营卷烟行为,立即予以查处,掌握有重大违法经营证据线索的,及时向稽查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汇报,由稽查部门接手经营案件,妥善处理好“露头就打”与案件经营的关系。四是加大清理无证经营卷烟的力度。各专卖管理所充分掌握辖区市场动态,仔细排查无证经营摊点,采取堵疏相结合的方法,区别对待。对符合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办证条件,有依法经营意愿的商户,责令其先停止经营卷烟业务,劝导其办证后再经营。对不符合办证条件的,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五是加大对卷烟零售户的宣传教育力度。在日常检查过程中,市管员积极向卷烟零售户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对违法经营行为举报途径和举报奖励政策,通报典型违法案例,提醒卷烟零售户务必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专卖管理所组织召开卷烟零售户自律小组会议,进一步对卷烟零售户进行宣传教育。
五是加大网上监管力度。各级内管部门随时掌握辖区卷烟货源分配办法、品牌投放策略,使内部专卖监管更有针对性。内管人员每天从内管信息系统上的预警排查出可疑订单,及时发现卷烟零售户订单总量、单品牌规格卷烟数量异常情况,采取电话与实地抽查相结合方式,或通知专卖管理所实地检查,了解掌握零售户订购卷烟销售的真实去向,防止烟贩子套购、倒卖卷烟。
一、金融创新背景下我国金融机构监管出现的问题
机构性金融监管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条件:第一, 证券、保险和银行的业务具有明显的区别, 在监管方面也理应得到不同的对待;第二, 证券、保险和银行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只有这两个条件存在, 机构性金融监管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这时的金融产品是“你是你, 我是我”。我国在建立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证券、保险和银行等业务存在明显不同, 对各个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是“分门别类”进行的, 因此我国实行了机构性金融监管。但随着金融创新浪潮的推动, 金融功能实现的方式出现变化, 金融产品的功能更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金融机构的金融功能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 处于变化之中, 金融机构性监管开始出现问题。
第一, 金融监管领域出现监管真空或监管重复。“机构模式”监管强调的是每一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都能够在与它存在明确对应关系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下进行金融活动。这种监管策略形式上保证了每一个被监管对象得到了监管, 防止了监管漏洞的出现。但是在现实的金融交易中, 尤其是在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 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日益模糊, 跨行业的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传统的做法已不能保证对这些金融创新产品进行有力监管。同时, 实践中金融创新产品的交叉现象使得各个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共同参与、协商。如果某一个金融创新产品发展态势较好, 那各监管部门对其监管的状态很有可能从互相推诿转变为争先恐后, 对该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则由监管真空转变为监管重复。
第二, 金融监管的风险由局限于各个行业趋向于整个金融业。在分业经营的条件下, 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不存在业务交叉的关系, 金融风险一般局限于各个行业内部。但在金融创新产品浪潮的推动下, 金融业逐渐走向混业经营, 金融风险伴随金融业务的跨行业经营而潜伏在不同的金融行业之间。一旦这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发生风险, 传统的监管模式并不能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这种情况极易诱发多个金融行业的风险, 进而引发整个金融领域的风险。
第三, 机构监管会阻碍金融创新的发展。在传统的机构监管模式下, 监管机构无法对跨行业的金融创新产品实施有效的监管。金融创新产品作为金融业务领域的新生事物, 它的成长、发展必定会遭遇到现有力量的束缚。同时, 金融监管者主观上厌恶风险, 具有规避风险和责任的本性。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监管机构的管理层大多会通过行政手段来限制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
第四, 机构监管模式落后于我国的金融实践, 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在金融创新产品日益涌现, 金融监管却没有与之相适应时, 金融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就会利用现有监管机构的漏洞实施损人利己的行为, 增加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面对一种金融创新产品, 原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金融机构的各种义务作出明确规定;出现问题时, 金融机构也能够以法律没有规定, 甚至是自己也不清楚为借口来推脱责任。这种落后的金融监管模式会加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使得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二、功能性金融监管的优越性
针对金融观点的缺陷, 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莫顿 (Robert C·Medon) 和滋维·博迪 (Zvi·Bodie) 于1993年提出功能观点 (functional perspective) 。他们认为, 金融机构的变化大于金融功能的变化, 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建立金融体系更能应对未来金融发展的趋势。与机构性金融监管相比, 功能性金融监管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 功能性金融监管能够防止金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功能性监管关注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 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 从而有效地解决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按照哈佛大学罗伯特·莫顿 (Robert C·Medon) 和滋维·博迪 (Zvi·Bodie) 的观点, 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的变化幅度和速度是远远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幅度和速度的。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按照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建立的功能性监管模式下的各项监管政策和监管规则是具有更好地稳定性和连贯性的。这样有助于构建一个国家稳健发展的金融体系。
第二, 功能性金融监管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功能性金融监管在面对金融创新产品时能够依据其具有的主要功能来确定它的监管机构。这样的监管模式使得新型的金融产品不再游离于法律规范之外, 而是受到了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机构可以减少因监管不力所造成的金融风险, 这种情况就会促进金融创新, 至少是不会阻碍金融产品的创新的。
第二, 功能性金融监管更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在分析这一原则时, 我们可以把金融监管的成本划分为三种:直接成本, 守法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在制定金融监管政策本身时所花费的成本, 又可以称之为“行政成本”。这部分成本将为实施金融监管政策所投入的硬件设施成本和对实施该金融监管政策的监管人员的培训成本包括在内。守法成本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履行金融监管机构指定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成本, 如金融机构为此多付出的管理时间、为此设立专门机构的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从资金流向的角度看, 由于监管的宽松或严厉, 限制被监管者的活力或创新所造成的风险扩散, 使整个社会福利水平降低的幅度。基于这三方面的成本分析, 功能性金融监管可以对现有的金融监管资源进行整合, 有效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利用, 降低公众对不同监管机构及其职责的识别成本, 进而降低金融监管的成本, 提高金融监管的收益。
三、我国实现金融功能监管的条件
研究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 一定要在我国特有国情的基础上进行, 不能只是在理论的层面上进行论证, 因为任何一种制度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理论上得到充分论证的制度不一定优越于正在被实践的制度。我国现有的金融机构性监管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功能性监管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我国现在仍然不具备实行功能性监管的条件。具体说来, 这些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我国金融业实行了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混业经营作为选择适用功能性监管的一个前提条件, 在我国的金融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成功。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混业经营的一种模式, 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过尝试。当时, 我国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通过全资或参股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参与了证券和投资业务, 尤其是1992年之后, 不仅各家专业银行, 甚至是人民银行各级分行都开始介入证券、股票、投资、房地产和保险等领域。但是实践结果是, 出现了金融秩序的混乱, 金融系统内部一系列腐败行为滋生, 最终以管理层提出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政策结束了短暂的混业经营实践。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已然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但是我国现在仍不具备其条件。
第二, 我国要建立与功能监管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主要为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这些金融法律法规与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模式相对应。如果我国要采用功能性金融监管, 这就意味着我国金融市场要经历一场系统性的法律改造工程, 就要对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整合, 如扩展对某些法律概念的理解以应对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下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
第三, 我国要具有更多、更具专业性的金融实践和研究人才。我国应培养一批既懂得金融业务, 又能洞悉资本市场运作规律, 具有完善的金融知识和金融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以期建立强大的金融人才市场。对于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在我国的适用, 需要具有金融知识的专业人士在综合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论证, 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没有前瞻性的政策不能得到长久实施。而且, 在金融监管政策实施过程中, 也需要专业金融人士的智力支持。不管是对金融功能监管政策的正确解读, 还是处理金融功能监管中出现的问题, 都离不开专业金融知识人士的指引。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一种国际趋势, 也是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种大背景下, 我国现行的是与金融业分业经营实践相适应的机构性金融监管。机构性金融监管的弊端日益暴露促进了我国学者对功能性金融监管的探索。但是, 制度变迁是有路径依赖性的, 我国从机构性金融监管到功能性金融监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等到我国金融业实行了混业经营, 建立了与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拥有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金融人才时, 我国才具有了实行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友苏, 廖笑非.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完善[J].清华法学, 2009, (2) :85-99.
[2]曹凤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中国市场, 2010, (8) :31-36.
[3]王平.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完善[J].法学杂志, 2011, (10) :44-47.
[4]李文泓, 吴祖鸿.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和政策框架[J].中国金融, 2011, (3) :45-47.
一、加强国企审计功能的重大意义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主要包括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营规范性审计以及社会审计四个方面的内容,加强审计工作的的各个环节,对于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以及促进国有经济的全新发展具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更好的贯策执行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为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其任何的发展变化都会给我国整个经济格局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我国的经济结构布局以及经济发展方式都会随着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而发生重大的转变。所以加强对国有企业贯彻执行重要的发展战略以及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等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找出国家经济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依法治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2.有利于清查国有企业运营中的体制弊端,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进行。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各方面都处于转型期,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体制中的管理体制、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方式在发展中都存在尖锐的矛盾与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强化国有企业监管中的审计功能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改变国有企业运营的体制弊端,为国企创造一个新的发展面貌,保障国家对经济的有效治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监管职能。
国有企业的监管作为国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强化国有企业的审计功能能够有效的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监管职能,使国有企业在正常的运营中能够做到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从而发挥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维护全民的利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切实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二、强化国企审计功能的有效措施
国家审计作为我国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保证国家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揭露经济体制在发展中的弊端,为国有体制改革提供可靠的政策依据;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以及潜在的市场风险;全力解决民生中的尖锐问题,改善民生现状;强抓腐败现象,促进国企形成一个廉政的工作氛围等方面。通过强化国企监督的审计功能,揭露国有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强化国企审计功能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国有企业审计的预防性功能,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前提是国家安全,而国家安全又依赖于国家经济安全才能够实现,只有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审计的预防性功能,才能够实现国家经济安全,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国有企业在发挥审计的预防性功能时,要有尖锐的洞察力,来发现国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国有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市场经济和技术革新两方面,加强对市场经济动态的审计,改变传统审计预防性功能的局限性,而把目光转移到整个行业的风险、安全、发展,对于严重危害国家人民利益的违法行为要加以严惩并做到防微杜渐,把企业运营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2.强化国有企业审计揭示企业运营中重大问题的功能,促进国企的良性发展。
要使国有企业财务工作切实按照相关规定有效进行,真正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应更加注重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对于国有企业在政策执行中的不规范之处和偏离宏观调控行为加以揭露和制止,从而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提高我国经济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进而达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国有企业审计应该监督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并揭露阻碍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利因素。对于进行体制改革的国有企业,要确保体制改革政策的有效落实,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切实做到一切经济体制制度的科学、合理,从而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其次,国有企业审计要注重揭示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揭示那些浪费国有资源,经济犯罪和由于决策失误而给国有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的行为。最后,国有企业审计在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情况下,要注重国企的环境效益,对于那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国有企业要加以严惩和制止,真正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发挥国有企业审计的抗风险功能,提高国有经济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市场风险,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审计要发挥抗风险功能,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国有企业审计部门对于那些不符合新的经济发展形式的旧经营管理体制,要加以剔除,并制定出完善的改革措施,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还存在着一定的内部风险,由于经营管理上存在着一些弊端,没有完善的监督体制,国有产权缺乏人格化的主体,往往使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一人身上,长期的权力优越感,促使某些领导在价值观上发生严重的转变,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而不利于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国有企业审计部门就要严查国企中的腐败现象,不给这些腐败分子任何可趁之机,增强国企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结语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其任何的发展变化都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新形势下,推行国有体制改革,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以及重大问题需要解决。加强国企监管的审计功能,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性功能、揭示性功能、抗风险功能,从而促进国有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使国有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以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为加强农资管理,经中牟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2004年12月成立了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主要职责负责全县种子、农药、肥料市场管理、质量监督、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等工作。
2009年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药管理水平,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扎实推进农药监管年活动,按照农业部等十部委《关于打击违法制售禁限用高毒农药规范农药使用行为的通知》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中牟县2010年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中牟县2010、年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领导组织,明确了目标、责任、任务。具体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农业局组成由局长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业行政执法、植保、农产品质量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具体做好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日常开展工作。
(二)加大宣传,增强法律意识。一是深入开展打假维权法制宣传活动。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3月15日和12月4日分别在中牟大厦前同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职能部门共同举办打
假维权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接受农民咨询400余人次。中牟县电视台新闻频道专题进行宣传报道。二是加大对禁止生产销售甲胺磷等剧高毒农药的宣传力度;全年分两次在中牟县广播电台利用14天时间进行宣传报道;向社会公布农资打假热线电话(0371-62195119);向全县农资经营单位(户)各门店发放“关于严厉打击生产、销售甲胺磷等剧高毒农药的通知”400余份,悬挂全国禁止销售、使用剧、高毒农药宣传条幅20条。举办全县农药生产企业、农药批发户培训会议一期,参加人员50余人,发放学习资料50余份。出动流动宣传车利用农村集市、庙会,深入到农村进行广泛宣传,向农药经营户和农民发放《农药科学选购和安全使用宣传册》和《购买放心农药简明挂图》、《郑州市农业局公告》等宣传资料4500余份,与农药生产、经营单位(户)签订禁止生产销售高毒农药、假劣农药承诺书400余份。通过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农药市场监管年的良好环境。
(三)突出重点、严厉打击。针对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具有季节性特点,采取宣传教育和举报查处相结合、集中检查和暗访相结合,对全县农药生产企业、销售单位进行排查,不漏一门一店。重点对县北环路农药农资批发市场及仓库,尉氏、新郑与我县交界处等重点区域进行严格监控,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剧高毒农药和假劣农药违法行为。
全年共出动执法车辆120辆次,执法人员510多人次,协同工商、质检等职能部门集中整顿农药市场1次,检查农药生产企业7家,排查农药经营商户400余家,立案查处农药案件179起,其中高毒农药案件6起,收缴郑州市禁用农药320公斤,捣毁农药制假窝点2个。
大蒜药害发生后,农业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向县委、县政府做了专题汇报,迅速成立了受害大蒜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并要求执法大队依法调查此案,执法大队自2010年2月24日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始终把此项工作做为重中之重,共调查农药经营户11家,制作询问笔录15份,询问受害农民1026户,制作询问笔录1026份,抽取土壤、蒜苗样品3000余份,丈量受害面积 3499.7亩。大蒜药害发生后,执法大队3月1日将农民使用的白色无标签农药送农业部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进行检验,3月12日农业局组织省、市有关专家进行受害蒜田现场鉴定。经初步调查,认为案情重大,涉及农户较多,邀请河北省农业司法鉴定中心对我县大蒜受药害原因进行司法鉴定,及时移交公安部门调查处理,同时协调县物价局对我县大蒜受药害面积进行损失评估,及时向工商管理部门发函,建议吊销段聚伟、杨春燕、丁麦亮3家的营业执照。执法大队为维护我县蒜农的合法权益,做了艰苦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农药经销商段聚伟、杨春燕、丁麦亮已被刑拘,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对构不成刑事犯罪的,农业部门将依法进行处罚。
宋丽
濮阳县烟草专卖局
[摘要]:321市场监管模式对市场管理是科学有效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但是每个地市推广实行后的效果却不尽相同。如何才能有效的发挥321市场监管模式在日常工作中的合理运用,重点要做到三点:一是加强三级巡查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市场监管的效果。二是严格二层考核的机制,总结分析考核数据。三是加大联合执法的密切度,促进日常执法力度。
[关键词]:321市场监督模式 研究与实践
在321市场监管模式运行的这段时间里,各个地市对321市场监管模式都进行了积极的推广实施,实践证明321市场监管模式对市场管理是科学有效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但是每个地市推广实行后的效果却不尽相同。结合日常专卖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谈一下如何才能有效的发挥321市场监管模式在日常工作中的合理运用。
一、目前推广实行321市场监管模式存在的误区
(一)对3级巡查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
我们都知道“321”监管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三级巡查、两层考核、一个联合”,而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的单位往往把重点放在321市场监管模式的数字上,在工作过程中虽然实现了科室、稽查队、稽查员三级巡查制度,但是巡查结果却达不到上级的要求,这是为什么?最根本的原因就 1
是没有科学有效的把三级巡查结合起来,巡查结果也没有真正体现出市场的真实情况。主要表现在:三级巡查信息反馈不及实,不能从反馈结果,包括反馈数据中及时分析。再一个原因就是对3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造成工作上没有延伸。主要表现在:3级各自巡查各自级的,稽查队与稽查队之间缺少沟通,错误的认为稽查队上面是专卖管理监督科,下面是稽查员,听从上面的,管理好下面的,就可以了。稽查员之间的沟通更不用说,下乡驻队后,各管一个片区,沟通的机会就更少了。稽查队与稽查队之间脱离了三级巡查的联系,队与队之间缺少沟通。
(二)对2层考核执行没有落实到位
对考核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其实这是目前所有工作在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通病”,目前的考核工作不缺乏方案,不缺乏流程,也不缺乏细则,唯一缺乏的是对考核结果奖惩的落实。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2层考核具体没有落实到位的表现是:考核没有具体的规划方案,随机性比较大,考核结果也只是象征性的打打分,按得分排一下名次,没有汇总,没有归类,没有分析,整个考核忽视了最主要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考核,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看得分,而是为了从考核结果中得到市场真实情况的答案。其次科室考核与稽查队考核,两个考核只有结果,没有对比。仅仅以上这两种表现使得2层考核的结果是只有考核表、考核得分、考核通报,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很难看到月与月、年与年、队与队之间考核结果的对比。只考核,不分析,不对比,巡查工作的效果肯定上不去,没有效果就很难总结经验,没有经验就会造成工作方法创新机率不高。
(三)1个联合的密切度不够
长期以来,由于受执法权限、人员力量、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仅靠烟草专卖执法的力量十分有限,这就需要与公、检、法、工商、技术监督等执法部门的联合进行市场监管,借助政府的力量,取得政府支持联合打假,时间证明与职能部门联合打假取得的成效远远大与烟草单独执法。但是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烟草执法与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也仅仅局限与每次的专项行为上面。主要表现在:虽然制定了联合办案机制,但是在日常执行中往往有些偏差;对查获的些大要案的信息来源大部分都是烟草部门提供的等等。总之烟草执法与职能部门有合作,但是合作的密切度不够。
二、正确运行321市场监管模式,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一)加强三级巡查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市场监管的效果 目前我们的市场监督监管稽查队大部分都已经在乡下设立了办公与住宿的地点,建立的标准的市场监督稽查队。下乡驻队给稽查员服务商户、管理商户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仅节省了服务管理商户的时间,还收敛了一批不法商户的不法行为。如何加强三级巡查呢?
1、要制定符合日常工作实际的巡查方案
巡查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符合日常工作实际的需要,不然就会形同虚设,影响实际操作,影响巡查效果。巡查方案中要明确巡查内容、巡查周期、巡查的要求,以及要求巡查达到的效果等。巡查内容主要包括:商户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守法情况、意见或是建议、稽查员的服务管理周期;巡查周期包括:计划巡查的周期与实际巡查的周期,最重要的一点是计划
与实际不符的原因;巡查的要求包括:亮证、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服务与管理要符合法律法规的执法程序、文明用语等;巡查达到的效果,是最重要的,前面所有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效果,没有效果证明前面的工作做的不到位,或是有偏差。
总之一个好的方案就像一面旗帜,不仅能指准方向,还能带好道路。所以在321市场监督模式的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奠定321市场监管模式的预期效果。
2、严格按照巡查方案开展工作
响亮的口号,只是活动的前奏,一个活动的开展,关建在落实。三级巡查的开展也是如此,在巡查过程中要按照方案的要求做好以下内容:
一是记录好巡查内容,巡查内容是巡查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日后总结、分析的唯一材料,做好第一手资料的记录是整个3级巡查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记录好巡查内容?各级都要按照巡查的实际情况记录或填写巡查表内容,重点要记录商户的经营及守法情况、商户的意见或是建议,以及巡查周期计划与实际不相符的原因、巡查要求有没有做到这几种情况等。
3、严格按照巡查周期开展工作
在按照巡查周期开展工作之前,科室对市场的巡查、稽查队对市场的巡查,都要列出详细的计划。稽查员对市场的巡查要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零售业态、不同的商户按照上级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分类,实行分类动态管理,明确每个商户的巡查周期。同时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商户的业态分类,适时调整巡查周期。为巩固巡查效果,科室和稽查队要加强对一线人员的
工作指导,及时发现日常工作存在不足,及时进行有效的改进。
4、加强队与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由于稽查队设立在不同的乡镇,由于距离的原因,稽查队与稽查队之间的沟通却越来越少了,没有下乡驻队之前,在局里面还可以天天见面,下乡驻队后见面的机会也仅仅局限于到局里开会。我们办过网络案件的人都知道,商户与商户之间的信息很及时,商户与商户之间也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加强稽查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通过交流信息或是通过案件的调查信息,可以更好的掌握本辖区商户的实际情况。那么如何沟通与交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可以把距离相近的稽查队集合在一起开早例会,实现信息共享,可以把距离相近的稽查队与客户经理集合在一起召开每周的专销结合会,及时交流信息,也可以由科室汇总当日的情况,次日通报到各个稽查队,同时每周也可以开展一次交叉检查或是联合检查,这都是很容易做到的沟通方法。
(二)严格二层考核的机制,总结分析考核数据
要想使考核机制落到实处,首先要组成一支严格的考核队伍,同时要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如何才能使考核机制落到实处,使考核达到促进工作的最终目的。
1、成立考核组织,完善考核制度
考核队伍必须由领导牵头带队,参于考核的人员可由专卖人员组成,也可由各科室人员组成,但市场稽查队人员不得参与考核。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办法,制定操作性强的市场监管工作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严格对市场监管情况进行考核,促进监管工作责任落实。那么什么样的考核制
度,才能促进工作呢?
一是明确责任岗位。考核前要对考核的项目进行责任化分,也就是说在哪个环节出了什么问题,应该由谁进行负责,责任人要落实在制度中或是文件中。
二是考核标准要合理、全面、易操作。考核标准不仅要侧重于工作实际,而且要贴近工作流程,对日常工作中的商户情况一口清、执法程序、法律法规的宣传、文明用语、亮证检查、商户的卷烟摆放、无证经营、服务态度,以及巡查结束后的巡查日志、例会记录、市场分析、工作总结等情况都要例入考核内容,根据侧重点划分不同的分值。这些内容在考核过程中可制作表格,不仅易操作,更可以让人一目了然。
三是考核要注重实际。考核注重实际是考核人员尊重岗位责任的表现,也是尊重自己工作职责的表现,在考核过程中发现有任何情况都要如实记录,好就是好,坏就坏,公平记录,实事求是,如果考核人员在考核过程中掺杂个人感情在里面,那么考核结果肯定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2、总结分析数据,研究市场实情
在考核过程中,大家注重的总是考核结果,谁第一,谁最后,往往都是考核的焦点,但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除了考核结果重要外,考核数据的分析也应该是重要的内容。比如:不同的市场出现相同品牌的违法卷烟,这说明了什么?同样的市场无证商户的数据差别很大,原因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总结分析的问题,这些问题总结好了,分析清楚了,我们对市场的实际情况也会得到更深一步的了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用在这里也应该是很恰当的,对市场越了解对我们今后的
工作就会有越有利。同时通过总结分析,我们可以调整工作重点,我们可以制定整改的措施,这样更会提升我们今后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加大联合执法的密切度,促进日常执法力度
烟草与职能部门联合执法,这不是一个新话题,经过近几年的联合执法,烟草打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321市场监管模式中,随着不断变化的市场行情,如何充分发挥1个联合的作用,加强联合执法的密切度,这是目前联合执法的重点。那么如何才加大联合执法的密切度,促进日常执法工作,我认为重点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1、适时调整工作机制
前期根据工作的需要,烟草与职能部门成立了由政府牵头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这些长效机制应该在短期内进行调整,其实调整的过程就是加强联合执法密切度的方法之一,调整需要商量吧,需要修改吧,商量、修改就是对工作的重视,每一次的讨论都会加重对工作过程的印象。所以要根据市场变化不定期的完善联合打假机制。与公、检、法、工商、质监等执法部门,建立联合打假长效机制,采取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城乡联动、毗邻联动等手段,重拳出击打击各种制售假烟行为。对重大案件查处,烟草部门要联合公安机关,制定预案,互通信息,共同实施侦破工作,提高大要案破获机率。要完善公安机关的提前介入制度,改变烟草部门孤军作战的局面,对重大物流涉假案件,烟草部门与公安机关共同实施案件的查处工作,在线索经营阶段加强与公安机关的配合,借助于技术手段,及时掌控涉假犯罪分子的活动情况,精准定位,准确查处,争取在第一现场控制涉案嫌疑人,并在第一时间内完成
案件的移送工作,为案件的深挖赢得先机。
2、指定专人负责信息的对接
指定专人负责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中的信息对接,确保各部门能有效进行沟通与协调,确保各部门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中能各司其职,从而提升联合执法的工作效率。例如,一些无证照的名烟名酒店、礼品回收店,简单的查扣其非法经营的卷烟只是治标不治本,检查之后这些非法经营现象仍然会死灰复燃。针对此问题,我们应该把打击放在源头上,对于无证照的名烟名酒店、礼品回收店,烟草部门、工商部门应依法查扣其非法经营的卷烟后,工商部门则再依法查扣其展示销售卷烟的陈列柜台,城管部门则要拆除其涉及有烟草字样的灯箱广告牌。只有各相关部门相互联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彻底打击那些涉烟违法行为,净化辖区的卷烟市场。
3、全方位加大协作力度
加大协作力度,可通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平台的运行使用,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有效衔接,整合执法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信息共享、线索移交、串并案件、跨省行动的合作,形成行动迅速快捷、技术支持有力、法律保障到位、配合协作密切的工作局面,做到纵向延伸办大案、横向拓展破网络,有效遏制贩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
4、开展集中打假联合行动
针对市场情况,不定期开展由各执法部门共同参与的卷烟市场集中整顿活动,采取错时检查、交叉检查、互检互查、联合检查、集中整治等具有实效性的市场治理整顿措施,定期通报活动进展成效,集中解决整顿存
在问题,推动活动扎实开展。配合工商部门加大取缔无证经营力度,继续铲除无证经营这块假冒卷烟赖以生存的土壤。
4、落实奖惩措施
要对联合执法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效果。要大张旗鼓的召开表彰会议,这项工作在省局的组织下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321市场监督模式的正确运用,各地还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专卖队伍的建设,抓好各项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提升321市场监管模式在市场管理中的作用。
文化市场监管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改善城市社会文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文化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对于区域经济文化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平凉作为陇东文化名市,文化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下,我市文化市场发展迅速,形成了包括演出市场、影视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图书报刊市场、艺术品市场、文博市场等在内的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市场和服务体系。截止今年9月,我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37家,其中印刷企业45家;复印打印场所248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49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4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34家;棋牌娱乐场所737家;游艺场所4家;歌舞娱乐场所116家;电影放映单位7家;文艺演出团体19家;演出经纪机构4家;演出场所经营单位8家;艺术品经营单位41家。这还不包括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音乐茶楼、主题酒
吧、火吧等新兴文化市场业态。在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背后,侵权盗版、违规经营等种种乱象时有发生,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等有害文化垃圾屡禁不绝,市场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近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将文化作为分裂的武器,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音像制品、光碟、书刊等篡改历史,歪曲党的政策措施,大肆宣扬反动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传播民族分裂、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思想。我省毗邻新疆、西藏等省,成为非法宣传、非法出版活动的重灾区。这些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把文化市场监管好,建立文化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要求把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陆续启动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执法队伍的组建工作。我省在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了改革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目前,全省14个市州、52个县市区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构建了统一高效、覆盖全省的文化
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在省委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关怀指导和平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及6县1区也相继组建了8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成立之后,通过开展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和“扫黄打非”专项整治,有力扫除了有害文化垃圾,严厉打击了文化市场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为我市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市文化市场监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大市场与文化执法小队伍的矛盾。文化市场涵盖面非常广,大体上包括音像、影视、演艺、出版、图书、游戏、动漫、网吧、会展、文物和艺术品交易等十多个门类,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每个门类的案件适用的法律法规不一样,调查取证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而我市综合执法队伍普遍编制不足,人员少,经费少,执法力量薄弱。面对数量庞大、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只能当救火队员,那里出事救哪里,往往是解决这个又冒出了那个,日常管理很难步入正轨。
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高标准要求与行政执法队伍人员专业知识欠缺的矛盾。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要处理好行政违法案件,不仅要求执法人员具有较高的法律知识,而且要求执法人员熟悉其他相关业务知识。文化市场的高速发展是以大量应用新技术为前提的。但新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也可以用于违规违法经营。激光排照、胶印技术的应用,使出版物的生产周期更短、成本更低,也使盗印、非法出版更为容易;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市场业态,也使有害信息传播更快、更广,影响更大;自动化、复刻技术,使侵权、盗版、造假大量产生。而目前的状况是,我市综合执法队伍成立后,执法人员均来自不同的岗位,所学专业五化八门,懂文化市场相关的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很少,信息化、专业性人才匮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执法办案的要求。
三、文化法规硬规定与文化执法软手段的矛盾。这些年国家为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行为陆续出台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等十多部法
规及其实施细则,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都制订了硬性的处罚办法,但在具体操作实施中却缺乏过硬的执法手段。许多经营业主不把综合执法人员当回事,有的软磨硬泡,有的态度蛮横,对执法工作不配合,甚至有意阻挠,加大了执法办案的难度。有些不法分子进行恶意举报、虚假举报,导致执法人员反复查而无果,却不得不按规定进行回复,严重分散了仅有的执法力量,浪费了执法资源,影响了正常执法工作。
四、文化市场监管多方位需要与综合执法体制机制不顺畅的矛盾。文化市场涉及方方面面,相应地,文化市场管理就需要各部门的齐抓共管,一些案件需要公安、文化、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查处,而现在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较为普遍,市场往往是各部门都在管,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另外,现在推行的审批与监管分离的管理办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审批的只管审批,监管的只负责监管,各部门“各行其是”的局面,难以形成管控合力。
五、新兴市场业态的监管空白与综合执法依据不足的矛盾。文化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环节上的非常
活跃的版块,其发展往往与时代新风向和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新需要紧密结合。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音乐茶楼、主题酒吧、火吧、桌游吧等文化市场的新领域、新业态,但是我国现行的文化市场法律法规中没有专门针对这些新领域、新业态的管理办法。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导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在日常监管当中难以进行有效管控,形成了监管空白。
文化市场管理中反映出来的上述突出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综合交织在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层次入手,建立文化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
一、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体制机制。一是要继续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在行政监管职能不断扩展的同时,要做好配套机制的完善工作,建立适应文化执法部门特点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与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县区综合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执法主体、执法权责、执法力量”的三个统一。二是要加强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包括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机制、联合执法机制等在内的协作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突出查处群众关注、上级关心的文化市场重点、难点案件,以联合执法的硬措施改变文化执法的软手段。
二、加强立法工作,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中央层面要根据全国文化市场发展的新动态、新形式,及时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将文化市场的新业态、新行业纳入综合执法监管范畴,确保执法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还应加强对旧法的修订完善工作,结合形势,从合理性、适用性、有效性等方面,对现有文化部门适用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对缺乏具体实施办法的,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办法,为综合执法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形象良好的执法队伍。一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力量,在人员编制、办案经费、执法设备上为综合执法提供保障,彻底扭转文化市场“大市场”“小队伍”的不利局面。要进一步捋顺人员身份,使执法人员无后顾之忧,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要抓好执法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工作,安排集中学习时间,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要按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五
年提升计划方案,做好与对口省市的交流培训工作,大力提升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三是要积极参加各级案卷评比活动。从办结的案件中,随机挑选案卷参与评比,同时组织执法人员开展自查,总结经验做法,进一步提升执法水平。
四、加强行业自律,强化业主培训机制。要加强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进一步强化文化市场分行业培训工作,开展文化市场违法案件警示教育,提高从业人员依法经营意识,规范行业行为,克服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行业新风尚。
五、加强群防群治建设。群众路线是我们工作的生命线。要将文化市场举报电话通过公共媒体向社会进行公布,在网吧、歌舞娱乐等场所显著位臵张贴“12318”举报警示标志,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市场监管中来。对群众投诉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确保有报必查,有查必果,努力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作者:买利军)
一、美国银行业的春秋战国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确立与其他制度的产生一样, 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同样是一个演进发展的过程。1781-1863年是美国银行业快速发展并引起人们广泛争论的时期。美国第一家现代银行是1782年建立在费城的北美银行。因为根据不成文法任何人有权从事银行业及其他企业, 随后由州注册的银行纷纷开业。这些州银行除了负责存贷款业务外, 还担负着发行货币的责任。1791年美国联邦政府批准设立美国银行, 并规定特许权为20年, 它不但接收存款、发行货币, 同时也担任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正因为它行使中央银行权力, 特别是限制州银行业务的权力, 使得该银行一到期, 国会便拒绝它延期。而摆脱了美国银行的抑制影响, 州银行随即迅速发展, 同时州银行的种种弊病暴露无遗。
二、美国银行业的现代监管时期
从1933年的《银行法》 (又称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Class-Steagall Act) 开始,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经历了管制—放松管制—再管制三个发展变迁阶段。
1、1933—1979年的金融管制时期美国金融管制产生的背景是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诱发的信用危机。公众对银行完全失去信心, 频繁发生挤兑, 银行倒闭风潮迭起, 银行数目从1929年以前的25000家减少到14000家。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整个银行体系一度陷入瘫痪状态。1931年美国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研究大危机的原因, 其调查得出如格拉斯议员所认为那样的结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对联邦储备体系造成损害, 使银行有悖于良好经营原则, 而且这种行为对股票市场的投机、1929年的股市暴跌、银行倒闭和经济大萧条都负有责任。为了防止金融灾难再次发生, 美国国会和监管当局于1933年制定并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它与1927年的《麦克法登-佩珀尔法》为限制银行过度竞争设置了严格的进入障碍。如何对银行业实施监管, 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成为当时金融业压倒一切的问题。其后, 美国又在相继颁布的《联邦储蓄制度Q条例》、《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中, 强化和完善金融市场的监管, 金融分业经营的制度框架也在此期间逐步形成与完善于是在1933年, 《银行法》正式出台, 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管制时期。
2、1980—1990年的放松管制时期。60年代开始出现金融创新,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又使美国金融业面临着汇率自由浮动, 面临着银行业的国际化竞争, 于是放松金融管制成为美国金融业的迫切要求。以美国国会1980年通过《对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 (DIDMCA) 及1982年通过《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 (DIA) 为标志, 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进入了第二阶段——放松管制时期。
3、1991年底颁布了《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 在扩充联邦存款保险基金、限定存款保险范围以及强化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规定, 其目的在于抑制银行由于存款保险制度造成的道德风险行为和减轻FDIC的压力。鉴于1991年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的破产事件, 联邦政府于1991年颁布了《1991年加强对外国银行监管法》, 对1978年制定的《国际银行法》作出了新规定, 加强了对外国银行在美国境内经营活动的监管。对于呼声最高的解除对跨州经营和放宽金融产品经营限制的要求, 出于谨慎考虑, 美国国会没有同意彻底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但分别通过了《里格—尼尔:1994年银行跨州经营和跨州设立分行之效率法》以及《1995年金融服务竞争法》, 这两个法案对此问题作出了大幅度的修正。前者允许美国银行从1997年6月1日起通过三种途径来设立分行;即银行控股公司跨州收购、联邦保险系统银行跨州兼并以及各州允许外州银行在本州设立分行。以上对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持续60多年的金融监督体系是否应该整合的争论, 对全部金融法律进行了突破性的修改和整合, 提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模式, 从法律上解决分散风险与效率和竞争的关系问题, 为美国金融现代化奠定了法律基础, 同时也为其他各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提供了可供参照的蓝本。该法案是美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转到混业经营的标志, 其立法宗旨就是准许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混业经营, 推倒阻隔它们相互联系的“防火墙”, 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联合经营提供机构、人员保证, 并在修改《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的基础上, 规定凡是金融业务或附属于这些金融业务的活动, 符合条件的控股公司都可以依法经营, 从而加强了金融服务业的竞争。该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首先, 为了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偏远乡村, 都有权获得金融服务;在市场体制下, 应该加强金融业的竞争, 使得消费者能以最合理的价格获得更广泛的金融产品。其次, 在加强金融业竞争的同时, 维护和加强商业与银行业相互分离的做法, 在立法上堵塞了商业公司可以控制参加联邦存款保险储贷协会的行为。最后, 金融业应支持和促进美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 规定进入美国的外国机构享有与美国公司同等的待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除对银行从事证券业铺平了道路外, 还为银行从事保险业经营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其基本要义是准许国民银行及其联营机构从事产权保险, 以及货币管理署确认的“授权产品”范围内的保险销售。在管理体制上强化了全国保险管理专员协会和全国保险代理商和经纪人协会的管理职能, 在保留各州对保险业管理的基础上, 正式设立了两个相互制约的联邦一级的保险管理机构。
自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之后, 美国政府已经同意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 但分业监管的模式并未改变, 由此造成更多的政策漏洞。例如, 次级抵押贷款本身由美联储监管, 但在次级抵押贷款基础上衍生出来的MBS和CDO, 从理论上既属于美联储监管, 也属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但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金融衍生产品打擦边球, 最终美联储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都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 美国财政部提出了美国金融监管新蓝图。方案的主旨就是将多头分业监管的格局收缩为混业综合监管的格局, 将授予美联储综合监管金融机构的权力。
现如今, 美国政府正打算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 赋予美联储更大的权力, 使其成为金融监管的核心, 同时合并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正如《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说的那样:话说天下大事, 分久必和, 合久必分。
参考文献
[1]、臧绥平编译: 《巴塞尔委员会最新推出利率风险管理十二原则》, 载《国际金融研究》1997 年第6期。
[2]、《巴塞尔委员会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 (摘译) 》, 载《国际金融研究》1997 年第7 期。
[3]、Becker, G. S. (1968) :“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6: 169- 217..
在功能视角的监管框架下,金融监管关注的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所能发挥的基本功能,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农村金融的监管结构和监管规则,实行跨产品、跨行业、跨市场的监管,因而更能适应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的要求。与机构视角的金融监管相比,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防范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
功能视角的金融监管着重预测在未来实现中介功能的组织结构。有了这些预测,政府就能针对机构的必然变化设计政策和监管方案,而不是试图保护现有的机构形式。这样,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有效率地实现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制度结构上,目标是促进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构成,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必要变化,而不是试图保护和维持现有的制度结构,因而能有效地解决各种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问题,不必再通过限制金融创新来维护金融业的安全,更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
同时,由于金融混业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将不再局限于单个行业,农村金融极易产生系统性风险。而功能视角的金融监管强调的是跨产品、跨行业、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对金融业实施整体监管,以总体评价和监管不同行业之间产生的系统风险,因此能有效地控制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更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整体安全。
二、有利于实现监管功能模块化
模块化理论的先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卡利斯·鲍德温和吉姆·克拉克曾指出,模块化使得企业能驾驭日趋复杂的技术。通过把产品分解为模块这一子系统,设计者、制造者和用户都获得了很高的灵活性。
同样,模块化也可以运用在农村金融监管中,但只有在功能视角而不是在机构视角下才能进行。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功能模块化就是不再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特征进行监管,而是着重于其金融业务的分类,划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且不论涉及这些功能模块业务是何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通过这种金融监管功能模块化分解,如负责各种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模块、负责监督农村金融机构财务比率的模块等。这样就把复杂的农村金融分解为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各子系统相对独立地运作,体现较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顺应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态势。
图/摄图网
三、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
从功能金融的角度来理解,金融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更有效率地实现金融功能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基于功能视角的金融监管就应为更有效率地实现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营造效率优先的监管理念。有专家认为,金融监管的效率就是达成金融监管目标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金融监管的目标一般意义上说是维护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具体而言包括保护金融消费者,即投资人和存款人的利益;创造和维护金融业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农村金融的监管效率就是指以尽可能低的交易成本促进农村金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其最佳效用。
有“金融鳄鱼”之称的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把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理解为该国的金融结构。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可以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性的金融安排,动员储蓄资源,将其有效配置并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效率。同时,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有利于平衡货币政策在农业经济中的效果,促进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资本流动,以便及时调整农村金融结构与农业经济结构,保障农业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另外,由于金融交易技术的发展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模糊了不同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界限,但从功能的角度看却是同质的,并且在长时间内相对稳定。因此,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必要的变革,从而提高监管效率。
四、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
【市场监管的功能】推荐阅读:
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10-27
网络市场监管07-26
市场监管举措11-22
区市场监管局年度行政监管工作总结06-10
道路运输市场监管07-24
市场监管协管员09-10
招投标市场监管对策06-28
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方案11-10
市场监管局普法工作计划09-10
创新市场管理建设长效监管机制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