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转移(通用8篇)
一、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 有限责任公司系年月 日经[键入省份/市] 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号:______.公司注册资本______元;法定代表人:[公司名称] ;经营范围为:[键入经营范围]
二、实收资本情况
公司注册资本______元。其中:股东[键入姓名] 以货币出资______元,并以实物资产出资______元;[键入姓名] 以货币出资______元;[键入姓名] 以货币出资______元;[键入姓名] 以货币出资______元;[键入姓名] 以货币
出资______元;[键入姓名] 以货币出资______元。 上述出资已经[键入名称] 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以
[审计所简字名称] 验字( )第 号文出具验资报告。
三、财产转移情况
用于出资的______元实物资产,转让各方已参照《公司法》 的有关规定,办理了财产转移手续。
根据财产转移协议:
转让方[键入姓名] 将在公司登记注册时认缴出资的______元实物资产,即逐月电脑 台,转移到受让方[公司名称] 有限责任公司的财产内。
四、帐务处理情况
经查验,贵公司已将上述实物资产记入固定资产、实收资本帐 户,帐务处理正确。
至此,贵公司的非货币出资______元已转移到公司财产内,其中:实物资产出资______元。
五、财产转移后的财务状况
截止 年月日,贵公司资产总额______元,负债总额______元,所有者权益______元,其中实收资本
______元,未分配利润为______元。
附件:
1、资产负债表
2、财产转移协议
3、股东会决议
4、相关记帐凭证、总帐及明细帐
[事务所名称] 会计师事务所 主任会计师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北京
年 月 日
中国注册会计师:
总结相关材料, 豪不夸张地说,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是一个新交易时代下的会计新天地的缩影。它将引领中国金融业会计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新旧准则对比变化如下:
一、填补了国内空白, 规范了相关核算
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缺乏对金融资产转移相应的会计规范指引, 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如何确认, 如何就相应的权力和义务纳入报表的会计处理问题困扰着企业, 这使得企业无法就资产转移涉及的风险有明确地认识, 更不能全方位控制可能产生的风险。《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主要就金融资产 (含单项或一组类似金融资产) 转移的确认和计量进行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出台为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依据, 也为金融资产衍生创新产品的定价提供了支持, 必将推动我国金融机构业务改革, 防范企业金融风险, 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在金融会计领域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接轨。
二、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更加注重交易实质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买断式回购卖出债券业务的处理更加注重转移交易的实质, 在附回购协议的债券出售中, 对于回购债券与售出债券相同、回购价格固定或在售价加上合理回报的买断式回购, 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相关规定, 不应视为终止确认 (卖出) , 因为买断式回购的正回购方仍然保留着与债券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 在约定的时间内要履行合同购回已卖出的债券, 债券所有权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移。因此, 这使买断式回购业务有章可循。
三、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做出了较完善的规定
资产证券化是二十世纪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项金融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以来, 迅速向全球扩展。由此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不仅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也给会计提出了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3月宣布, 经国务院批准,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资产证券化需要会计处理相应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规定, 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对金融资产的转让加以确认。金融合成分析法的核心在于控制权决定资产的归属, 而且承认金融资产和负债能分割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根据金融合成分析法, 对一项资产转让交易是否进行销售的会计处理, 取决于转让者是否放弃了对该资产的控制权, 而是取决于交易的形式。一项转让者失去控制权的金融资产转让 (全部或部分) 应确认为销售。此次《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资产证券化的确认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更能体现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种方法是在传统会计模式上的一大进步。因为对一项业务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不能只看交易的形式, 而更应该注重业务交易的实质。
四、形式更为独立和合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有关金融资产转移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例如:1、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定义;2、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标准, 都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 注重金融资产控制权的归属, 即注重金融资产转移的实质;3、金融资产转移的计量, 主要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 (IAS39) 的相关内容也是一致的。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单独的金融资产转移准则, 有关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都包含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相关条款中。我国本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 借鉴IAS39中有关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 又结合中国国情, 单独制定了金融资产转移准则, 充分体现了我国对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处理规范化的重视。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某些条款比IAS39更详细具体。比如企业因卖出一项看跌期权或持有一项看涨期权, 使所转移金融资产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应当在转移日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或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 并且分不同情况以不同的标准计量这些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这些条款是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 (IAS39) 精神的前提下,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具体应用, 是我国的相关业务处理更加规范化。
摘要:金融资产转移及其涉及的终止确认是会计实务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对新旧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核算、转移交易的实质和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进行比较分析, 以期对更好的理解新准则有所帮助。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资产转移 真实销售
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转移是指发起人将拟证券化的基础资产通过一定方式让渡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以便SPV据此基础资产发行证券。根据各国证券化实践,资产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向SPV转移资产的方式
1.让与
让与是指债权让与,即发起人通过一定的法律手段把对原始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给特殊目的机构(SPV)。债务人对该转让行为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往往影响让与的效力,例如美国采自由主义,即债权转让无需经债务人同意,也不必进行通知。而《日本民法典》的规定则较严格,“除非让与人通知债务人或经债务人承诺,不得以之对抗债务人或其他第三人”。且此种通知或承诺,需“以确定日期的证书进行”。
2.更新
更新是指在资产的原债务人、发起人和SPV三方一致合意下,首先终止发起人与原始债务人之间的合约,再由原始债务人与SPV按原合约订立一份新合约,从而把发起人与原始债务人之间债权债务转换为SPV与原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此种方式的优点是转换彻底,缺点是与债务人一一签定合约,将会降低效率并增加成本。
3.部分参与
在这种方式下,资产不必从发起人转移到SPV,SPV与资产债务人之间无合同关系,发起人和原始债务人之间的基础合同继续有效。SPV先发行资产支撑证券,取得投资者的贷款后再转贷给发起人。这实质上是一种担保性的融资。
4.信托
信托方式下,发起人作为委托人,将基础资产作为信托财产,设立以SPV为受托人、以自己为受益人的自益信托。同时发起人享有的收益权又通过SPV的证券发行转让给普通投资者,投资者取得证券后回笼的资金先由SPV收集,再过手传递给发起人。
二、我国的模式
根据2005年4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公布之《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在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应当采用信托模式进行。其实上,无论采用何种资产转移方式,最终的目的是做到破产隔离,即使原始权益人的破产风险不会危及到投资者的受偿安全。一般认为,以真实销售的方式转让基础资产,使其从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破产隔离方式。但目前我国并没有直接的法律规定阐明真实销售的标准,也没有法律规定界定真实销售和融资担保的区别。
对于“真实销售”的认定,较为典型的有两类立法例:一类是以英国为代表的重形式而非实质主义。它们认为,只要证券化资产的转移采用的是销售的形式——即使交易在法律性质上与融资担保相同——法院也可将该交易视为销售。另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其界定标准是重实质而非形式。一般情况下,法庭在确定交易是否为真实销售时应考量:(1)当事人的意图;(2)损失风险转移的程度;(3)资产移转后卖方对资产的控制程度;(4)会计和税收处理;(5)对第三方当事人的通知等因素。
三、“真实销售”标准的法律认定
应当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规定的信托模式提供了真实销售的一种实现方式,但并非信托一旦设立,就可以做到对发行机构破产风险的隔离,可以自动实现“真实销售”。真实销售的实现,需要满足法律、会计、税收的相关要求。以下,我们将对真实销售的法律认定作以简要分析:
首先,要做到风险隔离,需要一个有效信托的持续存续。这里,务必注意《信托法》中关于信托效力瑕疵的情形。例如,《信托法》第12条规定,委托人设立信托损害其债权人利益的,债权人有权申请法院撤销该信托。因此,设立信托应以“不损害债权人利益”为底线,以免遭到债权人撤销权的干预。
其次,《合同法》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受托机构应发布公告,将通过设立特定目的信托转让信贷资产的事项告知相关权利人。但是管理办法并没有明确规定,该公告可以视为完成了对债务人的通知,也没有规定公告对抗债务人以及第三人的效力。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应以位阶高于该《办法》的法律明确规定公告的效力。
另外,根据现行《破产法》(2007年6月1日起实施)第3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破产人如有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往往以一定的折扣销售资产,如果这种销售行为发生在发起机构破产前一年内,就有可能遭遇欺诈性转移的审查,并可能否定真实销售的性质。
综上,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牵涉多方利益的金融安排,应由法律对真实销售以及 “欺诈性转让”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如此才能平衡债权人和发起机构、SPV以及投资者的利益,防止利益的天平发生倾斜。
参考文献:
[1]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85页
[2]何小峰:《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218页
学者们大多是从产业转出区效应和产业承接区效应的角度进行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而较少社会效应或环境效应的角度进行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
潘未名从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对母国的“产业空心化”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当今世界的国际分工类型开始发生转变,从垂直型国际分工向混合型和水平型国际分工转变,跨国公司开始构建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一条龙的海外生产体系,从而打破了国际产业转移主要转移国内衰退产业的传统模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资源配置体系。这样的产业转移就使得母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推动了“产业空心化”的形成。
卢根鑫从正负两个方面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效应。对发达国家而言,产业转移的正效应是有利其产业结构转换升级,负效应是降低就业率和造成技术流失和产业“空心化”等;对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正效应是推动产业成长和升级、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国民生产总值提高等,负效应是产生技术和产业级差,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及污染产业的转移与有害产业的扩散。
陈刚认为,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经济效应可以分解为:由于较高技术产业移入,引起承接地产业层次提升引致产业“优化效应”;由于高质量产业移入,引起产出水平上升引致就业“扩大效应”;由于高质量产业移入,引起承接地关联产业发展引致产业“发展效应”。
日期:2008年6月1日 来源:广东日报
http://
在全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5月29日〃根据录音整理)
汪 洋 粤办通报(第26期)
这次全省推进“双转移”工作会议,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充实,效果很好。会上,黄华华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作了一个很好的主题报告,大家对会议印发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7个配套文件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精神振奋、反响热烈、踊跃发言。一致认为,省委、省政府作出“双转移”的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会议的规模大、规格高,显示了省委、省政府抓好“双转移”工作的气魄、决心和力度;出台的《决定》以及配套文件,含金量高、指导性和操作性强;黄华华同志的报告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强调了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同时认为,推进“双转移”工作既是一次加快发 展的良好机遇,也是一种责任和压力。各地各部门的同志表示,回去后要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并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出台具体的落实意见和政策措施。与会代表还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推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先建后转,实现有序转移,避免珠三角产业“空心化”;要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大型工业园要有新的规划理念,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结合起来;劳动力培训不一定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可以在欠发达地区展开培训、到发达地区就业,等等。刚才,深圳、河源作了经验介绍,广州、东莞、韶关作了表态发言。
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统一了认识,增强了信心,明确了任务,凝聚了力量,必将形成促进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全省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希望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把这次会议精神认真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对于如何推进“双转移”工作,黄华华同志在报告中已经作了全面部署安排,我完全赞同。下面,从抓好落实的角度,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抓好“双转移”工作落实,必须厘清认识,明确方向
我们常说,认识有多高,行动就会有多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为此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实行“双转移”是对过去抓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 施的继承和发展,是这次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重大成果,是我省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事关全省发展大局,事关广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败。“双转移”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还有利于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可以一举多得。各地各部门必须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增强落实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具体地说:
第一,必须认识到,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制度安排,是政治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区位、政策优势和改革创新,奋力进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实现富裕。而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由于区位环境、基础条件差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社会仍处于相对欠发达的状况。目前,我省经济总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区域发展差距过大,“最富的区域在广东,最穷的区域也在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检验我省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主要标准,考验党委、政府能力、水平最重要的依据,不仅要看如何让珠三角健康发展,而且要看能否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不是施舍,而是责任,是制度的安排。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同时还要看到,过去欠发达地区在提供资源、生产要素、农副产品等方面,对发达地区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支持欠发达地区也是一种责任和回报。现在珠三角地区先富起来了,不但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省委、省政府推进“双转移”,就是要按照这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发挥珠三角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和促进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加快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全省协调发展。
同时,要用更广阔的眼界,从服务全国的要求出发,也要对周边省份、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施以援手,将他们也纳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范围,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制度上的责任。
另一方面,要强调的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先富帮后富不是先富包后富,依靠帮扶但不能依赖帮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欠发达地区同样要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克服“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消极思想,树立奋发图强、开拓进取、自主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推动本地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第二,必须认识到,打破按行政区域配臵资源的格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国从秦代废分封建郡县开始,就以行政区划来配臵区域发展的资源,这有很长的历史传统。解放以后我们又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更强化了这种格局。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自己划定的行政区划内考虑资源配臵问题,在发展问题上往往划地为牢,这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格格不入,造成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市场分割、恶性竞争等问题。市场经济强调开放性和统一性,鼓励市场主体多元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臵。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要增创发展的新优势,就必须在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上走出一条新路。必须破除那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思想和体制,跳出以物为本、划地为牢的束缚和局限,以人为本地研究资源的配臵问题;必须克服仅仅利用地缘优势和在本行政区域内配臵资源的思维定势。推进“双转移”实际上就是促进资源、要素和产业的跨区域流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各地要着眼长远,不要只看眼前,要算大账,不要只算小账,积极推动按行政区域配臵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臵资源转变。
第三,必须认识到,实行不均衡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有先有后,有强有弱,不可能同步发展,不均衡发展是规律使然。从我省珠三角、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各区域的情况看,由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区位条件不同,也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因此,对不同的地区要有不同的发展要求,要实行不均衡发展战略。从我省欠发达地区来看,也要实行不均衡发展战略,要把提高城市和产业的集聚度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实现重点突破。推进“双转移”也要适应这个规律。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发展重点带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把有效的资源向城市配臵,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实力,以城市发展带动区域发展。另一方面,结合产业转移,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聚;通过抓好产业工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定位和方向,科学论证选择好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产品,进行集中、定向招商引资,提高产业集聚度,做大做强块状经济。如果大家都齐步走,各个县都发展工业,遍地开花搞工业园,结果可能会把有限的资源平分了,最终会扯住大家,谁也上不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东是全国发展最快的经济大省,但实际上也就珠三角七个市成为比较富裕的地区。如果当时是齐步走,那跟计划经济没什么区别。所以,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调整思路,放弃搞工业园,把培训和配臵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任务,采取其他的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四,必须认识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走的是一条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虽然它使我省实现 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了经济规模和总量的壮大,但随着发展阶段和形势的变化,忽视社会成本、忽视资源环境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影响我省科学发展的路径依赖。如果不超越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的发展将难以为继,科学发展无法实现。这在珠三角表现得更为突出。有些地方已出现“四个难以为继”,即“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源难以为继,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难以为继”。因此,珠三角地区要有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今天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所以这次转移产业,不是只对欠发达地区有利,也为发达地区创造了发展的空间。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通过“腾笼换鸟、造林引凤”,把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转移出去,腾出发展空间,创造优良发展环境和产业配套环境,吸引承接高端产业和人才。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减少人口数量特别是低素质的劳动力,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均水平。从东莞的情况看,GDP排全省第四位,但人均GDP排全省第六位,主要是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依附了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因此,“双转移”也为珠三角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地域空间,为减少城市人口,建设宜居城市创造了社会和环境条件。这对珠三角是一件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对欠发达地区来说,也有优化人口结构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承接珠 三角的产业转移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村人口,提高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人均差距。所以说,推进“双转移”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提高我省的产业竞争力。
二、抓好“双转移”工作落实,必须把握关键,突出重点
推进“双转移”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强分类指导,找准着力点,集中力量,力求在解决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一是营造优良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发展环境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加快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关键是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我们推动产业转移搞了多年,有的地方好一些,有的地方差一些。除了硬环境的原因外,服务等软环境也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最近,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对珠三角营商环境的问卷调查表明,近六成的回应公司对珠三角未来两年的营商环境感到悲观。在受访的港资企业中,由于营商环境的变化,36.3%的企业考虑将生产线搬迁。在有意搬迁的企业中,有52.3%希望迁移到我省较落后地区;就地转型的企业中,有52%准备提升设备与技术、44.1%考虑发展高增值产品、33.5%考虑拓展内销市场、25.7%考虑创建自己的品牌。无论是就地转型升级,还是将来生产线搬迁,都对营商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此,我们要像当年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创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珠三角各市一方面要适应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效能,加快建设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良好的金融、信息服务,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创业创新人才型升级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要为有意搬迁的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走得满意,也不一定都转到对口的县、市去。东西北地区要树立“重商、亲商、敬商、扶商”的服务理念,致力于打造投资“洼地”,营造一个公正、安全、高效的发展软环境。要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该落实的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该放的权必须坚决放,该开的“绿灯”必须坚决开。各地各部门都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政策门槛,克服“事难办、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适当时候要在全省开展整治机关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的活动。 推进“双转移”过程中,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理念,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来安排产业发展,优化产业资源的空间配臵,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珠三角重点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东西两翼地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临港工业、装备制造业。粤北山区要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定向发展制造业,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要 遵循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通盘考虑,精心谋划,有序转移,梯度推进。第一步,先把珠三角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制造环节向粤东、粤西和粤北转移,向泛珠三角地区转移;第二步,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转移出去,珠三角重点从事这些产业的研发、设计以及销售等。这样,既能够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珠三角的产业,又可以带动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
二是加强培训,创造条件,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臵。推进“双转移”,坚持产业合理布局与人力资源优化配臵相结合,这是既重“物”,又重“人”,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具体体现。我在韶关调研时强调过,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更好的条件配臵物质资源,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便可以面向全省全国配臵人力资源,实现人民生活的较快改善。如过去五年,江苏省通过推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臵,转移了苏北的农村劳动力近四百万人,有效地促进了苏北人均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又如深圳福田区,这几年通过发展高层次服务业,实现了土地零扩张、人口负增长、经济还在高位运行。这充分说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是可以实现人口减少的,在人口减少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可以继续提高的。目前我省人口规模庞大,劳动力总量过剩,但技能型劳动力短缺;全省吸纳了1000多万外省劳动力就业,而本省还有几百万剩余劳动力未能实现转移就业。究其 原因,就在于我们相对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配臵,本省劳动力素质不高,创业意识和竞争力不强。
因此,要把控制甚至减少常住人口作为广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我省的人均水平和产业水平,有利于提高自然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有利于减少公共服务的压力。要下决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人力资源配臵,注重建立有利于配臵人力资源的制度保证。要注重提高装备自动化水平,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减少用人,用高素质的人。各地各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像抓物质增长、抓GDP增长一样,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办好各类教育,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高等教育等,尤其是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为我省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长期以来为珠三角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优秀农民工,各市要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做好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工作的意见》文件(“双转移”《决定》的配套文件)精神,切实保证符合条件的优秀农民工能够在工作的城市安家落户,这不仅可以提高珠三角各市的市民素质和城市竞争力,也会进一步增强优秀农民工对所工作城市的归宿感、认同感,进一步激励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优秀农民工在珠三角落户,可以带出一个家庭,有利于减少欠发达地区的 人口。这一点,珠三角各个城市一定要认真贯彻,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必须落实。有关部门对此要加强监督。同时,优秀农民工落户珠三角所形成的示范效应,会激励家乡青少年的文化学习,以及其他农民参加技能培训,这样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有条件的市要把在城镇入户的优秀农民工纳入享受廉租房的范围,这些人户籍转出后,如本人要求保留在农村的承包地,可以先不退。
三是改革创新,建立合作互动机制。推进“双转移”是互利共赢的事业,要坚持互相帮助,建立互动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建立区域合作、互动发展新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固有利益格局。从目前一些发达地区的情况看,政府对产业转移还是有积极性和紧迫性的,但有一些阻力,主要来自基层特别是村级和当地一些群众,担心原有的既得利益受损,而不愿意产业转移。对这个问题也要高度重视,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搞好政策和制度设计。其次,要创新政府扶持机制和方式。省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要从扶持经济增长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转变,从缩小经济总量差距向缩小生活水平差距转变。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完善激励型财政政策,增加和规范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要创新扶持方式,鼓励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双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么干,不取决于上面怎么计划。省里决 定推进“双转移”的扶持资金,要采取竞争方式来投入,面向各市招标,请专家进行论证,谁的方案好,谁的效益大,谁就先用这些资金。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各市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再次,要完善互动合作机制。发达地区要继续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一方面要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发达地区创造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搞好劳动力培训,为发达地区提供高素质工人。要利用好“山洽会”、粤港澳等合作平台,推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协作和人才、技术合作。
四是加强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臵和要素的快速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有序推进“双转移”的基础与前提。当前,我省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配套,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许多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难以转移出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承接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我们必须从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出发,加快建立全省一体化交通网络,尤其是要加大对东西北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加大公路、铁路等传统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尤其要注重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占领经济社会发 展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全省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突破“地理空间“的传统思维,积极构筑“网络空间”,打破时空距离的限制。如沃尔玛是全球性大公司,总部设在阿肯色州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上,但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全世界资源的调度,没有什么时空界限。
三、抓好“双转移”工作落实,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推进“双转移”,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形成省级统筹、部门配合、地市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稳妥推进,才能取得实效。
一是要深刻领会《决定》精神。会议讨论中,大家对《决定》里扶持“双转移”的400多亿元资金比较关注,感到精神振奋,很受鼓舞,但《决定》中比这些钱更有含金量的,是这个文件所体现的思想和思路。如,《决定》明确人均水平的考核目标,这是非常有含金量的,而且是对珠三角地区非常有压力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会促使大家有动力去转移产业。《决定》还明确了缩小各地区的差距主要是缩小地区间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这也是个重要的思想和思路,文件里好多措施都是围绕这个考虑。过去我们讲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这在有些地方是永远做不到的。如和广东相比,西藏发展再快,将来经济总量差距仍难缩小。能做到的,是缩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差距。地区间经济总量差距可能继续扩大,但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财政转移支付等,人均生活水平差距可以相对缩小。《决定》还明确了政府手里的资源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去配臵。《决定》中的400亿几乎都是政府掌握的资源,但是这里面很多资源都是用市场经济的方式竞争去配臵的。这也是新的思路。竞争来的钱与分配来的钱,使用效果是不一样的。你参加竞争,你就要作承诺,承诺了你就要负责。因此,通过竞争配臵的资源才能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再比如《决定》强调要继续实行不平衡发展的战略,不是齐步走。把这些东西都理清楚了,将来大家在制定实施办法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贯彻这些思想。这也需要解放思想,而不是只盯着这里面有多少钱。怎么把这些政策用足用活,对大家也是一个挑战。总之,要贯彻好这个文件,就要理解好这个文件的精神,不但要看到有形的东西,还要看到无形的思想和思路。
二是要不断探索实现协调发展的新举措。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双转移”会议精神和省里出台的政策,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关的实施意见和细则。这个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省里一个文件,只能解决一般不能解决个别,21个市、67个县(市),各自情况都不一样。各地必须把精神和实际结合起来,探索解决本地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的政策措施。落实“双转移”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还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完善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什么要解放思想?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好多东西都是下面创造的,好多制度创新都是自下而上的。只要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事,就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做,不一定非要上边来要求。比如现在搞产业转移,如果你建一些标准厂房租给中小企业,转移成本很低,过去就能生产,就会很快转出去了。同时,还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和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根据工作情况,与时俱进地调整政策,如下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均生活水平。先富帮后富既然是制度设计,珠三角各市将来还可以多尽一点责任。江苏的做法是,由苏南五市与苏北五市根据实力强弱,分别一对一建立挂钩合作关系,从2002年开始,每年签署一次挂钩合作协议,制定产业转移项目、干部交流、县区挂钩帮扶、共建开发区等方面的具体目标任务以及落实措施。南北17个县(市、区)之间也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根据工作进度,我们将来也不排除一对一帮扶,共同富裕。
三是要加强统筹与协调。各地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组织上、制度上、措施上抓好工作落实。省里正在考虑将来要建立一个领导机构。对于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反映的问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合作的组织层次偏低,领导同志没有挂帅,组织比较松散,没有约束力。对此要认真考虑,否则考核目标过不去。加强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把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工作要求逐一分解落实到地市和省直部门,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同时,要加强工作督促检查,及时反馈信息,总结推广经验。
四是要制定落实考核奖惩措施。江苏省推进“双转移”成效大,很关键的一条,就是省里对各地各部门制定了一套奖惩考核措施。在这方面,我们也拿出了举措,将来要严格考核、严格执行。除评价与考核地方各级的工作外,还要评价考核省直部门的工作。要实行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被扶持地区对扶持地区的评价,并面向社会机构和社会公众进行民意测评。省委、省政府每年要召开会议,与各地各部门进行一次“秋后算账”,每年要算一次账,看你们到底干得怎么样。通过年年考核,年年算账,鼓励先进、批评后进、改进工作。要根据每年对账情况,完善相关文件。如今年通过检查“双转移”的效果,完善“双转移”的政策举措,后年再看围绕区域协调发展还需要出台什么举措。
五是要加强干部人才支撑。思想路线决定后,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要加强省直部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地市干部交流,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县一级的干部交流。发达地区要加强选派干部到对口扶持的欠发达地区任职、挂职。欠发达地区的后备干部、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也可组织到发达地区锻炼和学习。同时注意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 省属企业选派干部到欠发达地区任职或挂职。
六是要形成推动“双转移”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积极宣传“双转移”《决定》及其配套政策,对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进行专题报道,对贯彻执行中的焦点、难点问题可以发动社会各界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一些创新性的做法要有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让大家对推动“双转移”形成广泛社会共识。
跨省转移须知
(一)办理转移的身份证明:自行办理提供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单位办理应填写相应表格并盖公章;委托办理提供参保人身份证复印件、受托人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二)申领《参保缴费凭证》:
1、将办理转出的人员才需办理;
2、填写《参保缴费凭证申请表》;
3、原单位已进行停保登记(未停保的应提供解除劳动合同证明材料由单位先办停保);
4、无欠费记录或已进行欠费核销。
(三)即将转入人员办理转移申请:
1、提供转出地社保《参保缴费凭证》;
2、填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申请表》(简称“转入申请表”)。
(四)全国转移系统实现联网前,转移过程可由社保经办机构点对点联系邮寄资料,也可由参保人或其代办人亲自领取传递资料。
(五)工作人员须在转移前一环节完成、转移相关材料收集完备后15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本环节业务。
临时缴费账户:依据国办发【2010】66号文和琼府【2010】51号文规定,2010年1月1日后流动到我省就业参保时男满50岁、女满40岁的外省户籍参保人员(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调动的人员除外),为临时缴费账户人员。外省籍临时缴费账户人员到达退休年龄后不得在我省继续参保缴费,应转回原籍所在地办理退休。
省内转移须知
(一)省内流动人员可保留各段缴费记录清单,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6个月前才办理转移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归集,省内转移以新就业地或者户籍所在市县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入地。
(二)办理转移的身份证明:自行办理提供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单位办理应填写相应表格并盖公章;委托办理提供参保人身份证复印件、受托人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三)全省转移系统实现联网前,由参保人或其代办人亲自领取、传递转移资料。
(四)系统条件不成熟的社保经办机构办理转出时,转出资料仍出具《个人账户清单》、《缴费基数清单》,2010年1月1日以后由外省转入本省又进行省内转移的,附省外转入记录说明(转移时间、转移对应缴费等)。条件成熟后应按规定统一出具《转移接续信息信息表》。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 63 岁, 因左侧腮腺肿瘤术后复发8 年, 颈部肿块1年入院。1973 年患者因左侧腮腺肿块, 行肿块及部分腮腺切除, 术后肿块病理诊断为“混合瘤”。随后于1977、1987、1999 年因肿瘤复发在我院3 次手术, 行残留腮腺及局部复发的肿块切除, 肿块病检诊断皆为“混合瘤”。1999 年术后3 个月发现左耳屏前无痛肿块, 逐渐增大。2006-07发现左下颌角区及颈部肿块。2007-07以“左侧腮腺混合瘤术后复发”收住院。专科检查:两侧面部不对称, 左侧腮腺区大部分凹陷, 耳屏前、颌后及颌下区见线状手术瘢痕, 左侧耳屏前、下颌角部、颈侧胸锁乳突肌中下1/3交界处可见隆起, 分别可扪及1.5 cm×1.5 cm、1.0 cm×1.0 cm、1.5 cm×1.0 cm大的肿块。耳屏前肿块表面有结节, 前2 处肿块质硬, 无压痛, 边界清晰, 不活动;颈部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浅面, 活动度好, 左颈深部未扪及明显肿大的淋巴结。胸片报告:肺内未见明显转移灶。入院诊断:左侧腮腺混合瘤术后复发, 恶变待排。入院后行左腮腺区包块切除术, 备颈淋巴清扫, 术中见肿块包膜浅白色, 剖面鱼肉样, 送冷冻活检, 诊断为“混合瘤, 局部细胞增生活跃” (图 1) , 遂放弃颈淋巴清扫, 单纯切除颈部肿块。术后颈部肿块病理诊断为“混合瘤结节, 局部细胞增生活跃” (图 2) 。根据患者的病史, 临床检查及病检报告, 最后确诊为:左侧腮腺MPA, 颈部转移。
2 讨 论
唾液腺MPA自1942 年报道以来, 文献报道有80 多例[1,2]。目前发现其转移可在1 个部位也可在多个部位发生, 转移最常见部位为骨, 其次为颈部、肺部 [3]; 头颈部可见颈部淋巴结、非淋巴结性颅外组织及颅内转移。从首次诊断到发生转移为3~22 年不等 (平均13年) [2]。发现转移病灶前, 局部至少有1~2次复发的占81%, 3次以上的占19%[3]。本病例在发现转移病灶前曾4次局部复发和手术史, 从首次诊断到转移却长达33 年。
MPA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典型多形性腺瘤无区别。由于MPA患者死亡率约为37%[4]。有学者认为应将MPA考虑为低度恶性肿瘤[2]。2005 年出版的WHO肿瘤分类将其归于恶性多形性腺瘤类[5]。MPA的转移机制仍不清楚, 目前尚无明确的分子标志物预测转移[6]。有学者推测反复外科处理可能导致肿瘤细胞种植到脉管而发生转移[7]。
MPA的转移病灶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与转移的部位相关。由于转移潜伏期长, 术前临床确诊比较困难, 绝大多数是在术后病理确诊。对转移灶应积极治疗, 外科扩大切除可达到控制疾病, 无瘤生存的目的; 对有复发灶的病例应同时手术切除。放化疗对MPA的治疗和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价值有限, 多数学者不主张。由于64%的MPA患者有多形性腺瘤手术不彻底的病史, 在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方面第一次手术是最重要的, 首次精确彻底切除多形性腺瘤是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最佳方法[3]。
参考文献
[1] Perrin TL.Mixed tumor of the parotid with metastases[J].Arch Pathol, 1942, 33:930-934.
[2] Bradley PJ.Metastasizing pleomorphic salivary adenoma′should now be considered a low-grade malignancy with a le-thal potential[J].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5, 13 (2) :123-126.
[3] Nouraei SA, Ferguson MS, Clarke PM, et al.Metastasizing pleomorphic salivary adenoma[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6, 132 (7) :788-793.
[4] 于世凤, 高岩.口腔组织学与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323.
[5] Barnes L, Eveson JW, Reichart P, 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Head and Neck Tumours[M].Lyon, France:IARCPress, 2005:242-245.
[6] Takeuchi E, Shimizu E, Sano N, et al.A case of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lung with multiple distant metasta-ses———Observations on its oncogene and tumor suppressor gene expression[J].Anticancer Res, 1998, 18 (3B) :2015-2020.
关键词:钢铁工业;转移;转移原因
世界钢铁工业地域自“西”向“东”扩散打破了过去高度垄断局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50年代中期,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极为迅速,一度赶超过法国、英国、原联邦德国后又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位。同一时期的原苏联也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于1971年排名世界第一名。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第四位,而日本跃居首位。1974-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经济危机,使其经济持续停滞,加之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各国的产业结构都进行了大调整,使得其开工不足产量下降,对钢铁的需求量锐减。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工业自70年代以来日益壮大,产量逐年翻番。其中亚洲的中国、韩国、印度发展极其迅猛,尤其是中国,接连超过原联邦德国、俄罗斯、美国后成为第二生产大国;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了1亿吨,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一。亚洲的钢产量从1988年占世界总产量的1/5增加到1/3以上。排名世界第八位的巴西年产2510万吨,阿根廷、墨西哥产量增加也极为迅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过去非洲除南非外其他国家几乎空白,近些年,埃及、阿尔及利亚的产量都明显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钢铁工业的地域结构了除了发生了自“西“向“东”的变化,同时也呈现出了由“北”向“南”扩散的新趋势。
19世纪初期现代钢铁工业开始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但长久以来,钢铁工业主要集中于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的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高度垄断的局面。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高速发展,钢铁生产的格局发生了了显著的改变,工业地域自西向东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即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体制的变革以及各个不同区域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世界经济活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开始重新布局。经济发展的的基础产业——钢铁工业也随着发生了改变。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钢铁产量逐渐减少,而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产量大大增加。1980年美国钢产量为10146万吨,2009年美国的钢产量下降为5810万吨。美国由全球最大的钢材净出口国转变为了最大的净进口国。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钢铁的钢铁需求越来越依赖进口,其钢铁工业也逐渐开始向境外转移。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近30年,世界钢铁的需求总体上仍旧保持持续上升的状态,而新增的产能几乎全部都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根据工业区位论分析钢铁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比较优势变化是促使钢铁产业中心转移的表层动因。伴随着钢铁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钢铁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之从前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是钢铁工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仍就是一个需要密集劳动力的产业。在影响区位选择的众多因子中,劳动力因子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因子。作为社会生产发展保证的劳力资源也具有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价格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地理分布是确定产业区位的重要因子。2010年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发展中国家的20倍多,如2010年美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38560美元,而印度仅为1340美元,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发达国家其劳动力日益昂贵,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且廉价高效,便吸引许多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大型钢铁公司便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2003年,澳大利亚最大的钢铁生产商BLUESCOPE钢铁公司相继向中国、泰国和越南投资,投资总额达62亿澳元。除此之外,韩、日钢铁世界也想从中国和印度市场分一杯羹。2004年韩国浦项制铁在印度建设年产1000万吨的炼钢厂,投入资金84亿美元,[1]。廉价的劳动力只是吸引钢铁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最表层、最简单的因素之一,廉价的劳动力仅仅只是钢铁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的基础。
第二,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钢铁产量已经达到历史顶峰,国内市场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呈现相对饱和的状态,于是其将目光转向了高速发展的对钢铁需求
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寻找更大的利润空间。市场因子对区位的影响包括:①市场与产业的相对位置与距离,②市场的规模,即其商品或服务的容量,③市场的结构,即其商品或服务的种类。后二方面往往构成市场和城市的等级序列。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工业化阶段,汽车,建筑机械,计算机,水利建设等等都对钢铁有巨大的消费需求,为了将利益最大化,许多的跨国公司纷纷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以缩短市场与产业的相对位置与距离和占领发展中国家巨大的消费市场。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合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钢铁工业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化程度较低的产业之一,在大环境的驱使下,钢铁产业也加快了资本重组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大公司、大集团通过并购的形成的钢铁巨头不断出现使全球钢铁产业进入了战略同盟时代。比如当今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阿赛勒集团公司便是由法国的齐诺尔、卢森堡阿尔贝德和西班牙的阿塞雷利亚三大世界级钢铁公司组建成的。
参考文献:
[1]张晓平,张青云:《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及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02期
【资产转移】推荐阅读:
债权转移协议07-06
散文:爱情转移10-28
职工档案材料转移06-02
转移委托书10-16
危险废物转移申请01-14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政策06-27
转移联单管理制度07-01
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09-15
单位社保转移接收函10-16
承接产业转移调研文章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