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六单元试卷

2025-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六单元试卷(共8篇)

四年级语文六单元试卷 篇1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0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cuī mián cán sānɡ zhuānɡ shì shuài lǐnɡ yún tián

二、多音字组词。(4分)

yīng ( ) guān ( ) quān( ) sè ( )

应 冠 圈 塞

yìng ( ) guàn ( ) juàn ( ) sài ( )

三、请用“——”画出句中的错别字,改正后写在括号里。(3分)

运河之中,装满乃桶的船只在舒缓平隐地行使。 ( )( )( )

四、我会选。(3分)

跑 竖 翻

1、男孩子( )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 )跟头,( )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爬 搭 攀

2、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 )一瓜架,让那些瓜藤( )上棚架,( )上屋檐。

五、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3分)

( )前屋后 ( )肥体壮 默默无( )

成群( )队 辽阔无( ) 此起( )落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3分)

独特的( ) ( )地欣赏 微弱的( )

迷人的( ) ( )地歌唱 ( )的原野

七、按要求写句子。(6分)

1、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写一句拟人句)

2、人们进入梦乡。(扩写句子)

3、草地上有几只数不清的小鸡在悠闲地散步。(修改病句)

八、用线将左右两边相关联的句子连起来。(5分)

昼出耘田夜绩麻 悠然见南山

竹外桃花三两枝 青草池塘处处蛙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黄梅时节家家雨 村庄儿女各当家

采菊东篱下 春江水暖鸭先知

九、默写古诗《乡村四月》。(5分)

十、在“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请把你的学习收获写下来。(3分)

第二部分 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读《乡下人家》片段,回答问题(15分)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进水下去觅食。( )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 )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1、“谐”字是( )结构,部首是( ),音序是( )。(3分)

2、在第一自然段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倘若( ) 吃惊( )

4、用“——”画出文中你喜欢的一个句子。(2分)

5、第二自然段写作者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时看到的情景。作者看到了

(3分)

6、你对文中描写的哪处乡村风景最感兴趣?原因是什么?(3分)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我爱花城

我刚到花城,便陶醉在花的海洋里……

记得,春节时节,那昂立枝头的就是被誉为“英雄花”的木棉花。它色彩鲜艳,蓬勃向上,给人以坚定、凝重、朴实的感觉。

当热风吹走带有几分寒意的春季时,花城已成为白兰花的天地了。我漫步在白兰花盛开的树下,陶醉在白兰浓郁的清香里。

继白兰花之后,最美的要数凤凰花了。它的花似红云,像彩霞,一枝枝,一片片,开满了枝头,看上去一片红火,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火。

秋风飒飒,群花中的佼佼者要数菊花了。当我走进菊花园中,不禁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瞧!菊花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还有黑里透黄的……色彩各异,五颜六色。菊花的姿态更美,有的倒挂枝头,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千朵成群……真是千姿百态啊!

一阵风吹过,百花凋零。路边似乎看不到什么花了,其实不然,在每家的窗台上,不正有一盆亭亭玉立的水仙!它那碧绿的`叶子衬托着黄白的色的小花,散发出芬芳,越发惹人喜爱。

啊!我爱花城,我爱花城的一年四季,我更爱把花城点缀得如此绚丽的人们!

1、本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本文的中心句是:

(1+2分)

2、根据下列提供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下来。(3分)

(1)眼睛看着复杂纷繁的景物感受到迷乱。 ( )

(2)形容看的确良东西太多,看不过来。 ( )

(3)形容女子体态修美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 )

3、第五自然段,作者写了菊花的 和 。(2分)

4、用“﹏﹏”画出描写菊花色彩各异,五颜六色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菊花千姿态百态的句子。(4分)

5、你喜欢花城吗?为什么?(3分)

第三部分习作(30分)

乡村的生活多么富有情趣,田园风光又是多么迷人!这次的习作就让我们写一写与乡村有关的内容吧。

要求:

1、可以写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或者从其它方面了解到的关于乡村的生活、风光、人和事,还可以写自己的感受、体会。

2、把想写的内容写具体,表达清楚,注意用上积累的优美词句。

四年级语文六单元试卷 篇2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四年级语文六单元试卷 篇3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

第一站:日积月累展示厅——我最棒

一、 一锤定音。(9分)

好奇(hǎo hào)______ 湖畔(pàn bàn)______ 颤动(zhàn chàn)

沼泽(zǎo zhǎo) 边缘(yuán yán) 纤细(xiān qiān)

淹没(méi mò) 暖和(huo hé) 埋怨(mái mán)

二、 书法展示。(11.5分)

1看拼音写词语。(6分)

()dài màn

( )cāi xiǎng

()cuī cù

()luàn kǎn làn fá

()sǎo xìng

( )wán qiáng

()fàng qì

()gān dǎn jù liè

()jiào shòu

()zàng lǐ

()lǜ zhōu

()mù dènɡ kǒu dāi

2选字填空。(5.5分)

(1)绝、决滔滔不()犹豫不()悬崖()壁

(2)耐、奈无可()何()人寻味()心忍()

(3)刻、克、需、须读书首先()要下苦功,持之以恒,()服困难,()苦钻研,还必()读许多种书,读许多人的书,才能不断进步。

三、 火眼金睛。(2分)

束:①捆,系;②量词;③聚集成一条的东西;④控制,约束。

(1)妇女节那天,我给妈妈买了束鲜花。 ( )

(2)和小鸟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有趣极了。 ( )

(3)一道光束照进深邃的山洞里。 ( )

(4)面对烈火,蚂蚁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迅速地扭成一团,向河岸突围。( )

四、 句型练兵。(8分)

1用比喻的手法在下列各题中填空。(5分)

(1)顺着风走着的火蛇活像______,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

(2)早上,弥漫在山谷和树林里的炊烟,好像______;晚上,漫山遍野闪耀着若明若暗的灯火,好像______。

(3)一进公园,我就被那美丽的荷叶迷住了,那荷叶像______托着那晶莹的露珠,在微风中摆动。小小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好像______,看上去让人赞叹不已。

2秋天来了,高粱害羞地涨红了脸。(注意画线部分,然后仿写一句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用画线成语的另外一个意思写一句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的邻里闹意见不和睦,请你引用一条古今名句劝解一下。(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文传真。(8.5分)

1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其实也是人类的“老师”。从______ 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______ 的可贵;从______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______ 的重要;从______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______ 的精神;而一群用身体破冰的天鹅则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到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地方,知道了森林有______、______等作用。云雀的心愿是______________。

3“______ ,孤掌难鸣。一根篱笆三个桩,______ 。一花独放不是春,______ 。”《古今贤文》中的这三句话都告诉我们:____________。

第二站:自主学习实践厅——我能行

六、 能说会写。(6分)

1“布谷,布谷”——“种田织布”,“勤奋刻苦”;“喳喳喳喳”——“喜事到家,喜事到家”……鸟儿的“语言”多么有趣!请你选择一种喜欢的鸟儿,细心观察它的样子,静心聆听它的“语言”,然后写下来与同学分享。(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写出多少带鸟类名称的成语?想一想,写一写,比比谁写得多!(2分)

2小明在电视里看到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觉得很好,就记在本子上。在小区的草坪看到一句标语:“同护一片绿,共赏朵朵红。”他觉得很好,也记了下来。你看到过什么好的标语或广告词吗?请写出一两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站:阅读理解感悟厅——我收获

七、 开卷有益。(30分)

(一)课内精品展。(16分)

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 底)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恶( ě è)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nán nàn)倒阿联酋人民。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 添)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阿拉伯朋友这样说。

1把括号中不正确的音节或汉字划去。(4分)

2先看看这两个成语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两个类似的成语。(2分)

源源不断闷闷不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并写下来。(4分)

培育 ( )奔流不息( )适合 ( )寸草不生( )

4这段话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请用“”在文中画出。(3分)

5请你写一句广告语号召人们自觉保护环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图。(1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非洲腹地的布隆迪共和国,我们住的一座(洁净、洁白)的小楼门前,有两(棵、颗)翠绿的大树。它们不同于一般的树,没有枝丫,树干①tǐng bá而修长,只在顶上长着一簇长长的②jiān yìng的阔叶,整齐地排成一片,像一把展开的羽毛折扇,又像孔雀正在开屏。

在非洲别的国家里,不少华丽的住宅和别墅门前也(裁、栽)着这种树。有了这种树,那些③jiàn zhù仿佛增添了不少幽雅的情趣。 我还以为这种树只能在阳光④míng mèi、土壤肥沃、雨水充足的地方生长, 后来有一次在沙漠中旅行,(发现、发觉)这种树竟然也生长在茫茫沙海之中。在黄沙的衬托下,它越发显得翠绿,充满了生机。

我问非洲朋友:“这叫什么树?”

非洲朋友仰望着那翠绿欲滴的阔叶,回答说:“它的名字很别致,叫旅行家树。”

“为什么叫旅行家树?”

非洲朋友解释说:“这种树原生长在沙漠里。人们在沙漠里旅行,受到热沙炙(zhì)烤(kǎo)而干渴难熬的时候,要是遇到这种树,只要用刀子在它身上划一道口子,它就会流出清香可口的汁液来让你解渴。它是沙漠旅行者的朋友,所以叫旅行家树。”

我台头仰望这旅行家树,不尽束然起经。

它出生于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给跋(bá)涉(shè) 沙漠的旅行者以甘泉般的希望。它移植于繁华富丽的通都大邑(yì), 给观光非洲的旅游者以土色土香的情趣。它造福于人,并不因环境不同而改变性格。

离开非洲时,我曾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的幼苗,移植到自己的庭院里。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到自己的心中。

1给短文加一个适当的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2分)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打上“√”。(2分)

3读文中的拼音,依次写出词语。(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圈出短文第七自然段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字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中找一个比喻句,用“_____”画出来并填空。(2分)

这个比喻句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旅行家树的外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7它能“造福于人”,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8“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在自己的心中。”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短文内容,用几句话把你的理解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站:妙笔生花抒情厅——我快乐

八、 妙笔生花。(25分)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了解周围的世界;通过眼睛,我们可以传递真情……在我们身边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以“眼睛”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四单元测试卷 篇4

róu zhòu chōu yē chú chuānɡ piě qún

()()()()嘴 围()

二、下面词语全对的一组是()。(2分)

A、游手好闲、落荒而逃、鱼贯而入B、天崖海角、闻所未闻、与世隔绝

C、欣喜若狂、撒腿就跑、衣杉褴褛D、满不在乎、诚心诚意、若无其是

三、用“ ”画出句子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2分)

1、小女孩多么想暖和(hé huo)暖和自己冻僵的小手,就在她擦燃火柴后,奶奶温和(hé huo)的脸出现了。

2、喷(pēn pèn)香的烤肉引得小弟弟直流口水。大家看着看着,笑得差点喷(pēn pèn)饭。

四、请用“望”字组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7分)

小凡卡()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了。

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

信寄出后,他整天()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

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了。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改为转述句)

2、鲁滨孙救了“星期五”。鲁滨孙救了船长。(用关联词并成一句话)

六、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英国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

2、凡卡的爷爷最终收不到凡卡的信。()

3、《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索亚成了小镇上的英雄。()

七、把句子补充完整。(4分)

1、()是最朴实的。戈尔丁 《 》

2、人是为了()才活着的。肖洛霍夫《 》

3、()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马尔克斯《 》

这么有哲理的话语你一定也积累了不少,请你也来写一句吧!

八、课外积累。(3分)

我认识外国的作家有、;知道的外国名篇有、;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是。

九、语文实践。(3分)

如果我们学校门口总是被接送家长的车堵塞,影响大家的通行,你打算写一条告示来解决这个问题,最简明得体的说法是:

第二部分:阅读与积累(30分)

一、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选段,回答问题。(12分)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的了的火柴梗。小学资源网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人们说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她曾经多么幸福 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试卷 篇5

姓名:分数

一、注拼音写词语(共10分)

yíjìxuányátâshūchán ràoānzhì()()()()()shēng cúnjǐng cháfànzuìjiàn zhùqīng chǔ()()()()()

二、字词练习。(共28分)

1、比一比再组词(6分)

锅()跺()锯()痕()建()博()祸()垛()剧()狠()键()膊()

2.给下列字加上部首再组词。(12分)

勿()并()某()直()鬼)舌)切)发)占()原()敬()京()

3.给下列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陨石(yǐnyǔn)突兀(lìwù)砸进去(zázhá)轮廓(guōkuî)冰碛岩(jìqì)携带(juànxiã)(biēbiān)(yǎnyàn)

三、补充词语(6分)

()多()广()不()心()而易()藕()丝()九()一()()()一粟

四、词语接龙。(3分)

微不足道——()——()——()

五、照样子写词语(3分)

下楼——楼下()——()()——()()——()

六、句子(14分)

A.例:小船远去了。(轻快的)小船(渐渐地)远去了。(8分)★ 泉水流着。

★太阳升起来了。

★老师对我说。★燕子飞走了。B.用词造句(6分)

1、2、如果„„就„„

3、尽管„„还是„„

八、选词填空,(3)分

1.科学家们()寻找动物的化石。(陆续 继续 连续)

2.人们模仿某些贝壳制造了外壳()的坦克。(坚定 坚强 坚固)

3.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明 发现 发生)

九、给下面的句子补充标点符号(6分)

1、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本来就有的呗一个孩子说

2、爸爸想了想说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叫陨石

3、我希望明天不要下雨可可说这样我就可以出去玩了

十、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2分)

1.《一块特别的石头》主要写的是在中国太行山东麓、山西大同盆地发现了的。由此了某些外国学者的。他取得这个成果主要靠的是。

2.《人类的“老师”》这一课中我们知道,根据蝙蝠发明了,根据发明了,所以说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3.请你写出两个关于努力学习的四字词语:、4.书山有路,5.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先迈出第一步的句子是。

6.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课内短文:7分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企图划破玻璃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值夜班的工作人员,()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人划破玻璃,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使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后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1.在()里填上恰当的词语。(1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2分)

安然无恙:

藕断丝连:

2.根据文段内容填表:(5分)

3.新型玻璃名称()()

4.特点()()

5.用途()()

(二)课外阅读 8分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她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就沉思起来,忘记自己在做什么了。结果,他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倒在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爱因斯坦想到这里,马上站了起来,一瘸一拐的走到桌边,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下来。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绩以后,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是他从来不图虚名,不爱金钱,生活一直简朴。

有一年,比利时王后邀请爱因斯坦访问比利时。为了迎接他,比利时特别组织了一个欢迎委员会,准备到火车站隆重、热烈地去迎接他。

火车到站以后,爱因斯坦避开了这些人,拎着一只小皮箱,夹着自己的小提琴,迈腿向王宫走去。欢迎委员会在火车站等着,等着,旅客都走了,他们也没迎到爱因斯坦,只好立即向王后报告情况。“什么?你们没有接到贵宾?” 王后着急地问。

★我们在火车到站之前就等着直到人都走光了也没有看到爱因斯坦欢迎委员会的人说“你们马上分头去找贵宾,一定要把他接到王宫来。” 王后吩咐道。

于是欢迎委员会的同志分散行动,到各处寻找。最后,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个头发灰白蓬乱的老人——爱因斯坦,只得和他步行到王宫。

比利时王后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乘我派去接你的车子呢?”“我觉得这样步行要比乘车愉快得多。”爱因斯坦微笑着回答。

1.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2分)启发——()荣誉——()

2.为带★ 的那一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2分)

3.摔倒在地上后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四年级语文六单元试卷 篇6

姓名:成绩:

一、看拼音写字,注意书写工整、正确。(4分)

qúnmājiǎochú

围()()平打()()窗

jiāngyēxiáróu

冻()抽()()子()皱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摩()锈()匣()筏()

磨()绣()匠()伐()

柔()飘()蜡()蜷()

揉()漂()腊()倦()

三、下面词语全对的一组是()。(3分)

A、游手好闲、落荒而逃、鱼贯而入、满不在乎

B、天崖海角、闻所未闻、与世隔绝、诚心诚意

C、欣喜若狂、撒腿就跑、衣杉褴褛、若无其是

四、给多音字组词。(3分)ēn()āmā)

喷挨摩

pèn()áí)mó(3

小凡卡()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了。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信寄出后,他整天()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 很()。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了。

六、用直线把有关联的内容连起来。(2分)

法国笛福《汤姆·索亚历险记》 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国马克·吐温《鲁滨孙漂流记》 英国雨果《悲惨世界》

七、按要求完成:(6分)

1、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悲剧。(用不同的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强烈些)

2、宇宙飞船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换一种说法,不改变愿意)

3、《快乐王子》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写的。(修改病句)

八、下列句子中,语意最强烈的一句是()。(2分)

A、明天的会,你一定要去。B、明天的会,你能不去。

C、明天的会,你非去不可。D、明天的会,你不去不行。

九、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中的一些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补充完整。并指出是哪位

作家说的,再写一句你收集的外国名言。(4分)

1、,不应该随意虚掷。()

2、最伟大的风解是。()

3、。——(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

十、课外积累(3分)

我认识外国的作家有、;知道的外国名篇有、;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是。(写2个)

六、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5分)

1、《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记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的悲惨故事,揭露了(),表达了()。

2、《凡卡》这篇课文通过()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贫苦儿童的()。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中凡卡在写信过中主要回忆了()和()这两件事。最后,文章以凡甜蜜的梦结束,这样写的妙处是:()。

七、仔细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把它修正过来。(8分)

四年级语文六单元试卷 篇7

一、互动反馈系统及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互动反馈系统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简称IRS) 是指在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引入具有“1对1”特性的数字技术, 将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演示、信息反馈、师生及生生互动等环节进行高效整合的系统平台。[2]它作为反馈信息收集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 主要有以下优势: (1) 实时诊断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加强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3) 全体公平参与, 关注问题解决; (4) 随堂形成性评价, 减轻教师负担; (5) 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源展示, 方便教师灵活运用。[3]

二、互动反馈系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实例

分析对象是浙江省金华市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应用IRS执教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其教学按点与对应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三、基于个案的即时反馈信息分析与处理

IRS正以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准确的独特优势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 并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知。针对所收集到的数据, 教师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以下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两个角度, 对收集到的即时反馈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一) 从正答率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正答率是教师了解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IRS活动记录中的正答率统计表, 绘制如图1所示的柱形统计图。

由图1可知, 题目5的正确率远远低于60%。此时, 教师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络绎不绝”和“源源不断”间的联系与区别已达成共识, 但在具体运用阶段容易混淆。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利用IRS提供的即问即答功能临时设置题目6、题目7 (具有真实情境的例句) 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此外, 题目2的正答率稍有偏低, 表明少部分学生对引号作用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据此, 教师通过再次总结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引号作用的印象。

由此可见, IRS提供的正答率统计功能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查找作答错误的原因,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学生对易错知识点的把握, 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二) 从应答时间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应答时间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按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 同时, 也为教学策略调整以及教学行为分析提供了有力依据。根据IRS系统提供的历程与报表追踪功能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团体反应曲线图。

团体反应曲线是对原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到的, 反映应了作答时间与应答人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团体反应曲线, 教师可以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深入分析教学行为, 以下将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按点进行具体分析。

1. 调整教学策略

无应答时间是指从问题提出到第一个学生作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 在团体反应曲线中即为曲线起点所对应的时间。总体而言, 无应答时间越短, 题目越简单。由此, 教师可根据团体反应曲线的起点判断教学按点的难易程度, 从而有效调控教学步调。观察图2可知, 题目1、5、6、7对应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短, 同时, 结合正答率统计图可发现, 题目1、6、7的正确率普遍偏高, 据此可判定题目1、6、7所应对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应适当减少教学时间;而其中题目5的正确率却显著偏低, 此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所在, 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此外, 题目2、3、4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长, 但正确率却不低, 表明学生对此类知识点已基本理解, 只是掌握不够扎实, 教师可在今后教学中有意识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2. 分析教学行为

面对简单提问, 多数学生几乎可在同一时间做出反应, 理论上而言应答率应在瞬间达到100%,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总有部分学生因精力不集中、误解题意等原因导致应答迟缓, 此种情况在团体反应曲线中表现为指数函数图形。如图2所示, 题目1、3、4、6、7的反应时间曲线均呈指数分布, 教师可据此推测大部分学生对上述题目都能较好理解。而题目2、5的团体反应曲线趋向于S形, 表明此类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需经过充分思考与大量分析后才能做出反应。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寻找其本质原因, 并在今后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来促进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

四、利用互动反馈系统开展教学的策略调整建议

(一) 根据正答率调整教学策略

1. 调整教学方案,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教学方案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预测而设计的最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内容编排及时间分配过程, 实施过程中, 需要结合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当IRS显示的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间, 以留出更多时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而正答率低于60%时, 有必要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 选择一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另外, 根据正答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也同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例如:当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针对该知识点布置的课后练习, 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 开展同侪教学, 解决认知冲突

同侪教学是指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讨论具有严重认知分歧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 开展前提是同伴间产生较大的思维冲突, 全体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点处于概念模糊状态。[4]

利用IRS的直观统计图, 教师可了解每位学生的思维倾向, 并对认知分歧现象一目了然。当发现学生产生认知分歧时, 即可开展同侪教学, 为所有学生提供向同伴解释自我观点的机会, 引导他们在互动环境中相互说服, 彼此精益概念, 加深认知印象, 牢固新知识记忆。

总而言之, 教师应根据正答率的高低, 并结合课堂实况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促使学生形成并巩固对相关知识点的正确认识。

(二) 根据应答时间调整教学策略

1.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答题过程中, 应答时间往往因少数学生反应较慢而延长, 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慢智型思维学生。相比于其他学生, 慢智型学生的思维过程相对缓慢, 经常在教师、同学的催促下仓促完成作答, 不仅不利于正答率的精确统计, 而且还容易使这类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自信。面对慢智型学生, 教师应采取列举案例、分析优势等方法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学会有效学习。

2. 分析思维过程, 实施分层教学

利用IRS提供的追踪与统计功能, 可及时明确全体学生的作答情况, 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分层教学。针对反应快但作答错误的学生, 教师可在按键后要求其说明理由, 阐述思考过程及思路以检验其学习态度。若经过认真思考, 只是思维过程出现错误, 教师应予以鼓励;相反, 可进行适当批评, 使其认识到自己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促使其及时改正。另外, 若该类学生较多, 教师还可不定期调整学生座位, 将此类学生安排在同一组或同一方向, 便于教师于按键前进行观察与提醒。而对于作答速度快且选择正确的学生, 教师应鼓励其在完成作答后进行自主学习, 或给予这部分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以做到兼顾全局, 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教师并不能全靠IRS收集的统计数据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实情, 还需在课后对数据加以深入分析, 挖掘其中隐藏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这无疑会增加教师工作量,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并保持足够的耐心。但从另一方面而言, IRS的应用也为教师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决策依据,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结论

利用IRS及时准确收集学生的作答信息, 并进行自动化统计处理, 最终以视觉化图表形式呈现反馈信息的方式,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从而做到适时分层,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 但要将IRS拥有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还在于按点设计及教学过程实施。可见, 完全依靠IRS来改变教学效果显然不可取, 教师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亲身体验IRS的独特价值, 形成个性化的使用风格。

此外, 除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还可以根据IRS提供的学生按键频率、平均分数、标准差等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找到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 力求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立新.教学传播过程中反馈信息的精细处理[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7) :16-20.

[2]林建祥.互动反馈教学培训材料[M].北京:北京松博科技有限公司, 2007.

[3]张晓彬, 李霜爽.互动反馈系统 (IRS) 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J].中小学电教, 2007, (9) :26-27.

四年级语文六单元试卷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所选课文除《诗五首》外,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浏览山水名胜并记录所见所感,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风雅韵事。

本单元的山水游记均系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入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超越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重心放到纵议政治理想上,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则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在《满井游记》中,作者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和古诗文名句;理解、把握这个单元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语言和意境。

2.方法与过程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能根据要求查找一般的资料,初步懂得利用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的细雨飘洒在静静的长安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不经意间,你放眼远眺,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抹抹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但毕竟还太小、太嫩。是的,早春是春天的开始,大地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

【赏析】

这首小诗是韩愈写给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表达新巧,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句诗中,绝妙佳句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没见。不着急,一番小雨滋润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田间山野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的颜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燃起了希望。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疏的极为纤细的芽,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墨的妙笔,隐隐泛出的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是一抹新绿,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二、课文导读:

柳宗元在游记《小石潭记》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融入寻访山水胜景的闲情雅趣之中,使情与景水乳交融,别具一格。因而,作者的游山玩水实则是烦闷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似与游者相乐”等句子,看似写潭中游鱼的自由、欢快,实际也折射出作者的孤寂与忧伤。

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声朗读,当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课文大意。在诵读时,不妨放声朗读或是摇头晃脑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一)文题理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石(quán)参差(cēncī)寂(liáo)摇(zhuì)

(chuàng)尔(chù)然(yǐ) (kān)

忽(xī) 幽(suì)(chí)

2.文言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示承接,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小石潭的位置,描写其特点和潭边景色。

第二部分(第2~4段):从三个方面写小石潭。①写潭中游鱼;②写潭水的来源;③写潭水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三部分(第5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

(五)《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文章采用多种手法,有声、有形、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幽美和宁静。

1.内容驳杂,题旨鲜明。文章以游踪为序,依次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如鸣佩环),后写“形”;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清;石,怪;树,美;鱼,乐),后写远望(岸势,犬牙差互;水源,不可知);最后写潭境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抒发凄苦孤寂的心境。纵观全文,作者不是因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来抒情,主旨鲜明,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手法灵活,结构井然。文章采用先声夺人、动静结合等手法,把景写得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无论写潭的出现,还是写游鱼、竹树、岩石、溪水都惟妙惟肖,形神毕现,富有诗情画意。写小潭出现时,先写隔竹林听到流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第二段用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以实写虚,以动写静,其中以写鱼为实,以写潭水和天气为虚;以写鱼在水中游为动,以写日光照映下的鱼影投在水底石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为静。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名为写动,实则衬出潭之静。作者用一“乐”字,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欢乐。

全篇从发现小潭到概括石潭全貌,从写潭水到写气氛感受,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景到人,结构井然有序。

3.摹形言事,造语典雅。文章运用修辞手法,精巧传神。开篇形容水声清脆悦耳用“如鸣佩环”;第三段作者把镜头推向远方,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为喻;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为喻;用“犬牙差互”为喻来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用“亻台然”“俶尔”“翕忽”把鱼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写出了潭边的景物。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取喻,使得文章语言精当贴切,生动传神。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虽把小石潭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实际上渗透着作者惨遭不幸的感受和无比失落的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环抱,清静幽美,却不被世人所闻,这正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内心写照。作者来到这过于清冷的环境,触景伤情,激起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可久居”便真实地流露出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六)问题探究

1.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里除了对鱼的刻画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这一段正面描写游鱼,侧面表现水清。仅“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便将水之至清若无的境界表达了出来,另外从“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五句描写来看,或静或动尽显游鱼形态,也可见水之清。另外,“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看来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快乐的外化。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小石潭周围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表现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实际上透露出作者贬居期间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流露出来。

4.品味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融入观景的感受中: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被竹树环抱,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触景伤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然而,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反衬出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三、阅读精品屋

(一)阅读郑板桥的《靳秋田索画》,然后答题。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窗外竹②良朋

不知乐在何处④用以天下之劳人

2.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篇文章,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是一类人,请你说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段文章中你可以看出郑板桥擅长画______,其依据是 _______。

(二)阅读《小石城山记》,然后答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选自《柳河东集》)

6.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和韩愈倡导了__________,因而同被列入____________ 。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往北 )

B. 其旁,堡坞(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这样)

8.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土断而川分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奇而坚②二者③久乃已 ④未信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全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石城山上的石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山一定有水,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石城山也有树,树长在什么地方?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文章中,作者怀疑什么?责怪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结尾作者说“余未信之”,他不相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长 ;②就;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2.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

3.①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②不是用来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的。

4.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5.兰、竹、石;画兰画竹画石。

6.柳宗元;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7.B8.C9.①更; ②这; ③很; ④我。

10.①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②来慰藉那些被贬在这个地方的贤人。

上一篇:四2班升旗手护旗手简介下一篇:公路运输经济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