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次有趣的实验左右(精选12篇)
只见姚老师拿出一个装满水的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和一张硬纸板。姚老师拿杯子在水槽里舀了满满的一杯水,然后用教室里擦窗的干毛巾擦干杯子四壁的水。接着姚老师把硬纸板慢慢的从杯子的边沿盖过去,一会儿就把杯子口封得严严实实得了。姚老师在这时停下了动作,问起我们来:“同学们,如果我把杯子倒过来,让杯口朝下,你们说这水会不会流出来?”我们听了,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水肯定会流出来!”而有的却说:“才不呢!才不呢!这水一定不会流出来。”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姚老师不慌不忙地说:“安静下来,同学们,看了便见分晓了!”听了老师的话,我们地目光又转移到讲台上,注视着杯子,心里猜测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姚老师把杯子倒过来了,我们个个咬紧了牙齿,生怕水会破口而出,可是,这水就是不流出来。这一现象,让说水会流出来的同学原本神气十足地变成了垂头丧气;让说水不会流出来的同学原本寄有一丝希望地变得扬眉吐气地了。
实验过后,姚老师问我们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的道理,可是没有一个同学知道。作姚老师看见我们‘一问三不知’的样子,笑着讲解:“其实这个实验叫做大气压力,是空间的大气层在‘作祟’。”姚老师继续说着:“我们把杯子装满水,让原本空气充足的杯子里没有了空气,然后用硬纸板盖住杯口,阻挡空气进入杯中,于是,大气层的强大力量抵住了硬纸板,因此,水就不会流出来了。”我们听了姚老师的讲解,每个人都像如梦初醒一般。
我拿来一个蛋,接了一杯水,把蛋放下水,蛋一下子就沉下去了。我想:这蛋太重了,把蛋变轻不就成了。于是,我把蛋砸了个小洞,蛋清流出来,鸡蛋变轻了,我再把蛋放在水里。“哇!成功了!”我赶紧叫来妈妈,妈妈一看,说:“怎么可以这样呢?不能把蛋砸破。”唉,白高兴一场,看来减轻重量这条路行不通,这么说就只能加大水的浮力了。我想:一杯水的浮力可能不够,那我就来一桶水吧。提来一桶水,我把蛋往下放,鸡蛋又一下子沉下去。这也不行,怎么办呢?“有了,冷水不行,那我换热水试试”,试完结果还是失败。
正当我愁眉不展的时候,妈妈问:“为什么海水的浮力很大?”我突然眼前一亮,对呀,如果把食用盐加到水里,这样浮力不就大了吗?于是,我拿出盐,往刚才的杯子里加了一勺盐,再把鸡蛋放进水里,可鸡蛋还是一下就沉下去了,看来盐加得不够多,我又加了一勺,鸡蛋还是纹丝不动地待在水里,我就不停地往杯里加盐,渐渐地,鸡蛋就浮了上来。耶!这次我终于成功了。
这次的实验真有趣,虽然我失败了很多次,但是我最终成功了。我想:想要成功,不能光想,还要大胆地尝试。
今天中午,我与二胖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实验。实验前,我们捉了三只黑乎乎的蚂蚁装进瓶中。随后,我们准备了一个樟脑丸。我们选择了一块光线明亮又干燥的水泥地,双双蹲了下来,实验即将开始。
二胖打开装有小蚂蚁的瓶子,轻轻将蚂蚁倒了出来。我也不慌不忙地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又白又圆的樟脑丸,围着蚂蚁在地上画了个圈,将三只蚂蚁团团围住。随即,一阵刺鼻的樟脑气味在空中弥漫开来,三只蚂蚁也发现了异常,纷纷焦急地“乱”爬起来。
一只蚂蚁来回爬着,碰着了用樟脑丸画的线后就赶紧掉头,好像非常不安的样子;另一只则慢悠悠地四处溜达,可一走近那条樟脑线,也突然像受了惊吓似的,溜得远远的,头也不回;还有一只小蚂蚁,刚开始显得十分镇定,但它爬到有樟脑线的地方时,也依然退了回来。三只蚂蚁面对这么一个有樟脑气味的小圈子,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我们俩看见蚂蚁着急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我心想:小蚂蚁呀,我看你们怎么冲出我的防线。二胖笑过后似乎有点不忍心,脸色有些不自然。
过了一会儿,三只小蚂蚁聚在一起,仿佛在讨论着怎么出去。其中那只又黑又大的蚂蚁用触须碰碰另外两个,似乎在命令它们向周围寻找出口。另两只蚂蚁好像心领神会一样,立即向周围分散跑去,企图寻找突破口。忽然,那只小蚂蚁奋力摇触须,显得格外兴奋。我与二胖睁大双眼看着,只见三只蚂蚁好像深吸了一口气,一下子冲了出去。就这样,三只蚂蚁神奇般地冲破了我俩的封锁线,重获自由,立即逃之夭夭。
后来,我到校图书馆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许多昆虫都很害怕樟脑丸的味道,那是驱赶虫子的好东西。但这次有趣的实验让我看到了蚂蚁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团结协作,它们坚强的毅力与顽强的精神令我感动,这件事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内心深处。
那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见证一下奇迹吧!看我半信半疑的样子,她又说道。
实验开始前,我们准备了一些回形针、水和一个透明的塑料杯。
终于万事俱备啦!在妈妈的指导下,我首先往杯子里灌满水,接着拿来了两盒回形针。妈妈问道:你猜一猜,要放多少个回形针才能使杯里的水溢出来?我觉得最多只能放10个!我望着那微微凸起的水面,肯定的回答道。好,那我们就继续开始吧!妈妈说道。然后,我小心翼翼的将回形针放入水中,回形针似银色的潜水艇,慢慢地沉了下去。1枚、2枚、3枚、4枚不知不觉,我已经投入了50枚。我看着越来越高的水面,根本不敢相信眼前发生地一切,水居然没有溢出来。紧接着,我继续往水里加回形针,心里默念着:51、52、53、54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多想知道实验结果啊,心里像有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水中的回形针纵横交错,已经有厚厚的一大层了,水面则像凸透镜一般,最后,当投到160枚回形针时,水终于从杯子里溢出来。天啊,太神奇了!水真的是有魔力的!我按耐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叫了起来。
后来,妈妈给我讲解了其中的科学道理。水满而不溢,说明了水的表面是有张力的。
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需要一张报纸和一只铅笔,把报纸平放在墙面上,用铅笔的侧面摩擦报纸,报纸就会吸在墙上。哈!这也太简单了吧!常见的材料,简单明了的步骤,岂能难得住我?
说干就干,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始了这次simple的实验,找了一张爸爸阅读过的报纸,用铅笔的侧面摩擦起来,摩擦了一阵子,我小心翼翼地松开手,生怕报纸掉下来,但怕什么来什么,就在我松开手的一瞬间,刷的一声,报纸从墙上掉了下来,那无数的小问号立马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应该是这样做啊!我又反复试了几次,还是不行,看来我轻敌了!我又仔细看了看老师发的要求,哦!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必须要在光滑的墙面上做这次实验,报纸也要小点才对呀!我重整旗鼓,整装待发,又拿起那张报纸,放在墙上,用笔按住,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成败在此一举哇!成功了!报纸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在了墙上,真是太神奇了!可这又是怎么做的.呢?我在网上查了查,原来是这样: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会产生静电。当铅笔在报纸上来回摩擦时,报纸表面就有了大量的静电荷,静电荷是会和物体相互吸引的,所以报纸就和墙壁吸引在了一起。
一年级的时候,我一进家门,吃完饭写完作业后,爷爷突然问我:“你知道动物和植物里,谁的力量大吗?”我想了想,说:“动物是大象,植物应该是食人花吧。”可爷爷却摇了摇头说:“动物对了,但植物不对。”我又猜了几个,爷爷还是摇摇头,然后不慌不忙地说:“是豆子。”我正在喝水,听了爷爷的话,差点把水喷出来,吃惊地问:“爷爷,您逗我玩呢,豆子一压就碎,怎可能力量大呢?”爷爷说:“你要是不信,就来做实验,由于时间关系,我已经准备好了。”只见桌子上像变魔术一样出现了一个小口瓶、一堆豆子、一个瓶塞子、半杯水。
实验开始了,我先把豆子一把一把地抓进瓶子里,留一点空间,然后把半杯水倒进瓶子里。“不能倒满,水的高度不能超过豆子。”然后我把瓶塞轻轻地塞住,“过几天你就会看到结果的。”爷爷说。
几天后,我去看瓶子。结果,我吃惊得下巴都快掉了。原来,豆子已经把瓶塞顶了出来,爷爷看见了,边走边过来说:“因为豆子一膨胀,就会越来越大,一大,豆子就会去挤塞子。如果放在很阴凉的地方,塞子都能被挤掉呢!”
记得那天上课,老师带我们来到展示台上,刚开始我很紧张,因为台下坐着那么多的老师看着我们,但我又想,反正是上课,没什么好怕的。
上课了,我们端端正正的坐好,老师笑着对我们说:“桌上有一些小馒头,你们尝尝,但这次是实验,所以你们要慢慢咀嚼啊”,我们都高兴地点了点头。我把馒头含在嘴里,慢慢地咀嚼,吃完后老师问我们感觉怎么样?我说道:“馒头是甜的”,“那你的哪个器官感到甜呢?”老师问,这下我答不出来了。老师说:“人的舌尖是感觉到甜的,而舌头的两侧中部能感到酸,舌的两侧前部能感到咸,能感到苦的部位是舌根,大家知道了吗?”“知道了”,我们大声说道。老师接着说:“那你们想想看我们是怎么消化食物的,你们自己做实验吧。”
我们首先拿起一个动物的肠子,给肠道一头灌上东西,然后再打个结,完成。接着,科学老师提醒我们道,“食物是需要排泄的,你们再研究一下吧。”
我把肠子用两只手抓住,只见那些食物残渣也都一点点地往下滑落,就像沙漏一样。“成功了,成功了!”我们小组的成员兴奋地喊。
老师看了我们一眼,说:“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我们是如何消化的。”我们顿时安静下来屏住呼吸,看着老师,老师指着大屏幕说:“食物首先会被吞咽后进入食管,然后通向胃,胃像个袋子……最后食物的残渣会到肛门里,由肛门排出来。”
“叮铃铃”,随着一阵悦耳的铃声,同学们的说话声还没有平息,科学老师便拿着一些行头走进了教室。
只间老师手拿了一个纸杯,一只小蜡烛,一包苏打粉和一瓶食用醋。老师这是要干什么呢?同学们都瞪大了双眼,好奇地看着老师,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老师首先提问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让蜡烛熄灭有哪些方法吗?”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着答案。“ 用杯子盖住蜡烛。”“还可以吹熄。”……老师等大家平静下来,才说:“今天,我不用你们大家所说的那些方法,也可以使蜡烛熄灭。”“不可能!”同学们异口同声。
老师什麽也没说,神秘的笑了笑,她先把点燃的蜡烛放进纸杯中,在众目睽睽之下,用苏打粉撒在蜡烛根部一周。慢慢的,老师又把醋倒在苏打粉上,“ 刷” 的一声,苏打粉与醋迅速溶解,形成了浅咖啡色的泡沫,从蜡烛根部往上涌。涌到与蜡烛一样高时,泡沫不动了。但火苗微弱起来,忽闪忽闪,经过几秒的“挣扎”,蜡烛终于熄灭了。泡沫也在此同时消失了,只剩下醋与苏打粉微量的一点混合体留在杯底。
咦?这是怎麽回事呢?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纷纷骚首挠耳,皱起了眉。真是“解铃还需系铃人”,还是老师揭开了这其中的奥秘:苏打粉与醋溶解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它们融合时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任何物体燃烧都需要氧气,所以杯子中充满二氧化碳时,火苗自然而然就熄灭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做一个科学实验。我拿来一个大水杯接满水,然后把一个鸡蛋放进去,鸡蛋晃晃悠悠地沉到了水底。我想:是不是水越咸,浮力就越大呢?为了证明这一点,我拎过一袋精盐,往水中倒了一些。鸡蛋微微地晃了晃,可又纹丝不动了,好像进入了梦乡。是不是水不够咸呢?
我狠狠心,又把一些流沙似的精盐溶入水中。我紧盯着水底的那个小懒蛋,只见他好像受了惊吓,翻了个身,要起床了。啊,胜利在望啦!我的眼睛都快瞪圆了,脸都快要贴到水杯上了。可那不争气的鸡蛋刚刚浮起,又打了瞌睡,躺在杯底又纹丝不动了。
这时,水已经变为乳白色,杯底沉积着厚厚的精盐。
啊!盐还没有溶化呢!怪不得鸡蛋浮不起来。我拿一根筷子在水中搅起来。不一会,鸡蛋仿佛穿上了救生衣,摇摇晃晃地向水面浮去,可当浮到一半的时候,我开心地大叫起来。不料,乐极生悲,我的手把杯子给碰倒了。无奈,我只能重新再做。
我还是先把鸡蛋放入水底,再倒入一些盐。我把鸡蛋也放入杯中,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之后,鸡蛋随着盐的溶化也渐渐浮到了水面上,耶,我做的实验成功了!
那一天,老师让我们去学校后花园,做一个个关于土地侵蚀的实验,实验分为四个小组,哪个小组最先成功,哪组获胜。为了获得成功,我们小组设计了完美的计划:
1、先准备两个盆,一个盆里只摆放泥土,另一个盆里放长着草的泥土。(注:盆底要有洞)
2、往两个盆中倒水,把杯子放在盆下的洞口。
3、相比结果。
因为有了精确的计划,我们小组开始准备材料,下午,期待已久的实验开始了,大家迫不及待的找了一块空地,然后告诉对手们:“本地已占为已有,外人不可侵占!”说着,大家便开始往土里倒水,水越来越多,变成了一个小湖,小组成员之一 ——罗婉婷,不断收集已经成功的泥土,小组成员——倪学颖说:“怎么越看越象便便呀!”听了她的话,大家不禁都笑了起来,长长的说了一声:“好恶心啊!”
当我们组做完了试验,其它组早已经完成了实验,我们虽然输了,可我们尽力了,并从实验中找到了乐趣。下课后,我和同学们来到了实验场地,那场地已变成了沼泽,上面还飘浮着几片落叶,哈!好像郑和下西洋时的壮观情景啊!
某天的实验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小喷泉”的制作程序,经过一系列的制作后,完美的“小��泉”诞生,真是神奇不已,于是,在回家后,我迫不及待的来尝试,希望能够制作出像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小喷泉。
要成功制作出“小喷泉”,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我发动了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实际上,“小喷泉”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利用水柱之间的压力差,让水在上升之后,再流入到低处,由于大气压力不同,水就会从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到压力小的一边,直到容器中的水高度相同,便会停止流动。
我们先制作出了外盒,外盒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我和爸爸一起用锯子制作出了三块长木块,长度为1550cm,再分别举出一块1510cm、1515cm、1540cm的木板,虽然制作过程简单,但是却累的我们满头大汗,将木板组装在一起,就成功的制作出了外盒。为了让“小喷泉”更加漂亮,我们在木板上涂上了红色的油漆。
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我准备好了制作“小喷泉”需要的3个瓶子(分别为A瓶、B瓶、C瓶)、3个橡皮塞、硬管、剪刀等。我先将A瓶的底部剪掉,3个橡皮塞,每个钻出两个孔,确保硬管能够顺利通过,组装橡皮塞,在完整的硬管中,塞入橡皮塞,再将剩余硬管剪成适宜的长度,塞入2个剩余橡皮塞孔中,裁剪硬管,在剩余橡皮塞孔中,分别塞入一根硬管。最后,将橡皮塞组装起来,长软管部分,连接橡皮塞宽头硬管。在B瓶中装水,C瓶设置于距离B瓶高度40cm以上的地方,在A瓶中倒入水,于是,一个“红色的小喷泉”就这样诞生了。虽然实验花费了3个多小时才顺利完成,但是看到自己的成果,我内心深处充满了成就感。
为了验证这句话的真伪,我便从家里拿出了大大小小的纸,有颜色鲜艳的彩纸,有比彩纸大一点的A4纸,还有宽大的报纸和软绵绵的湿巾。
我先从最普通的彩纸入手,不费吹灰这力就轻轻松松地折好了第1次;第2次,我快速地过了关;第3、4、5次时,我稍一用力也顺利通关;到第6次时,我使劲用力才过关;但是到第7次时,不管我怎么用力也折不过去。
我没有灰心,换了A4纸来闯关。前6次和用彩纸一样,到第7次了,我闭上眼使劲一压。耶!成功了!瞬间,我的信心又回到了心里。第8次里,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过关。
然后,我用了软软的湿巾,但还是在第8欠这个小阴沟里翻了船。
最后,我不得不用我绝招-报纸。报纸很大,一定能折过9次。果然,不一会儿就轻松地到了最后关卡-第9次对折。我屏住呼息,闭上双眼,踮起脚尖,用尽全身力气猛力一压。“哇!第9次成功了”我兴奋地叫了起来。可是,后面我想尽各种方法,也没完成第10次对折。
看来,“一张纸用手对折,对折的次数不会超过9次。”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呢?我带着疑问,在网上查找答案。原来,折第一次时,纸的厚度就会乘2,第2次时厚度就是纸张厚度的4倍,如此直到第9次,厚度就达到了原来纸张厚度的256倍,多么惊人的数字,难怪无法完成第10次对折。
【写一次有趣的实验左右】推荐阅读:
写有趣的实验作文450字左右09-08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650字07-24
一次有趣的实验300字周记02-16
二年级作文一次有趣的实验10-09
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作文400字10-13
一次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周记700字11-04
有趣的一次实验_作文350字12-05
一次有趣的小实验作文500字01-03
有趣的一次实验_作文600字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