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材料分析

2025-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基础知识材料分析(推荐8篇)

公共基础知识材料分析 篇1

共建管护新模式

——东辽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经验材料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东辽河发源于境内,因河而得名,面积2186平方千米,辖13个乡镇,23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7万,先后被评为全国“四好公路”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县、省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县,2018年和2019年获得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类县,2021年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示范县。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老百姓看得见、享受得着的实惠,是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环节、基础任务,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近年来,一批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东辽大地上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为确保全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能够得到有效管护,东辽县多级多部门联动,结合实际探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有效形式,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谁受益、谁维护”的总体要求,聚焦“三个有”: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突出“五个明确”:明确管护范围、明确管护权属、明确管护标准、明确管护资金、明确管护责任;创新“三个模式”:专业管护、市场化管护、自行管护。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全民参与的维护管理模式。

一、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管护力度

2021年,东辽县共筹措资金4121万元,配备专职管护人员3122人,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领域中。涉及农村卫生厕所、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路管护等资金支出。一是农村卫生厕所现有管护人员261人,配备6台吸污车,管护经费53.9万元,农村户厕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二是配备专职环卫人员1072人,配备27台专业化垃圾清运车,管护经费2276万元,农村生活垃圾及时转运处理。三是7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并良性运行,管护人员30人,管护经费350万元,实现农村污水达标排放。四是现有公路管护人员1345人,配备专用管护设备337套,钩机、铲车等40余台,管护经费901万元,为百姓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和安全保障。五是村庄绿化亮化美化镇、村两级管护人员390人,管护经费540万元,真正做到村庄“三化”全覆盖、无死角。

二、开展改革试点,推进先行先试

为保证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工作及时收运处置,通过多方细致研究论证,在总结2017年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全县13个乡镇启动试点工作,东辽县金展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中标,服务范围涵盖13个乡镇

235个行政村1464个自然屯,配备人员1072人,清运车27台,铲车3台,翻斗车2台,240L分类垃圾桶2.35万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工作向精细化管理阶段稳步迈进,探索出符合东辽实际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模式。

三、打造服务团队,明晰管理范围

一是积极探索村民组织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营管护。

以金州乡双福村为先行试点并全县运行,设立农民自主服务团队,成立“8大员”服务团队,即政策法规宣讲员、环境保护巡查员、村务管理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环境保护巡查员、乡风文明宣传员、产业致富帮带员、志愿服务组织员。其中环境保护巡查员和环境保护巡查员承担着农村基础设施监督管理职责,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将各类农村户厕、垃圾污水处理、村组道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权属明确到村组,将日常管护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制定村规民约,全员参与日常管护。以行政村小组为单位,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台账,创建“民用、民管”的管护责任体系,泉太镇老营村创办“道德积分超市”,村民日常自发管护可以兑换道德分,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引导村民自行管护行为,形成人人监督的管护机制。

三是制定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细则。

确村集体经济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督促村集体加大管护投入力度。

四、切实转变观念,牢固建管意识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做好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广大干群的管护意识,应切实摒弃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与建设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建管并重,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条幅、张贴标语等方式,让农户自觉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让农户从垃圾乱丢乱倒发展到自觉投入到垃圾箱,自觉清扫院落、收拾室内外卫生的良好习惯。

公共基础知识材料分析 篇2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短缺一直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长期不足, 加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周期长、投资强度高等特性, 使公共基础设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中国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就需要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利用 BOT融资方式吸引私人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就成为加快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BOT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BOT模式, 近几年在我国引起广泛重视, 并且在各地的许多大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中得到了运用, 获得了相当的成绩, 但是,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项目运作程序不规范

其具体表现为:BOT项目特许权的授予普遍采用协商方式, 仅一部分项目采用招标方式;BOT项目洽谈的主体不明确或重叠, 有的项目省级政府出面洽谈, 市级政府也出面洽谈, 造成一定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

2.2 项目的确定缺乏系统的科学规划

其具体表现为:项目是否应该采用BOT模式或对项目采用BOT模式运作的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缺乏科学的判断。如果盲目地建设, 由于BOT项目一般都带有政府承诺收入补偿有限担保, 将会使当地政府增加财政负担。BOT项目的建设范围界定不科学。

由于许多基础设施的BOT项目是基础设施大系统中的一部分, 有些BOT项目由于项目建设范围界定不科学, 使项目系统配套不完善, 影响其效率的发挥。

2.3 缺乏标准的文本合同指导BOT项目特许权协议的签订

BOT项目特许权协议是政府与项目发起人签订的关于BOT项目的双方责任、权利、义务的约定, 政府在授予特许权的同时, 也将体现政府关于项目的意图和意志, 是项目采用BOT方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采用BOT模式建设基础设施方面的经验不足, 许多BOT项目特许权协议的内容过于简单, 造成了很多遗留问题, 因而急需有关部门颁布标准的文本合同规范指导BOT项目特许权协议的签订。

2.4 BOT项目的担保, 目前尚无可依据的法律法规

BOT项目的实施涉及政府担保的问题, 但在我国无论是利用民营资本, 还是利用外资方面都没有政府如何对BOT项目进行担保的法规文件。尤其是在利用外资的工作中, 境内机构对外提供担保一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其原因是对外担保作为一种债务, 其风险性是很大的关于政府担保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都曾明文规定, 禁止政府部门对外担保应该承认BOT项目的政府担保同一般意义上的政府担保有所不同, 但是, BOT项目的政府担保能否实施、如何实施, 毕竟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条文。

2.5 对BOT项目发起人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

由于缺少相关的管理法规, 政府对BOT项目发起人的入资方式和项目资本金比例、建设过程、运营、移交等方面缺乏监管, 而且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出现了一些相应问题。

3 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BOT融资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上述这些问题, 究其根源是政府对于BOT项目的管理职责缺失造成的, 而导致政府对于BOT项目的管理职责缺失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3.1 认识方面存在偏差

一种认识是认为基础设施采用BOT模式会对国家主权产生影响, BOT项目的投资者从政府和公众方面获取利益, 因而对BOT项目的投资者要求收益担保和政策上提供优惠不太理解;另一种认识是将BO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绝对化, 许多地方政府认为BOT模式是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灵丹妙药, 是体制改革的标志。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尽管BOT融资方式可以作为弥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融资方式, 它并不能代替政府投资, 更不能喧宾夺主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要方式, 而只能是一种辅助性的融资方式, 这两种认识对于BOT模式在我国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推广发展都是不利的, 要予以纠正。

3.2 人才准备不足

BOT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 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套独特的运行规则和方法, 需要专业人员来实施, 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而我国引入BOT的时间不长, BOT的专业人员也比较匮乏。

3.3 BOT项目管理的法规和政策不健全

采用BOT方式融资, 涉及许多具体问题, 如国家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投资政策、监管政策及其相应的法律文件等。而目前我国既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对BOT融资项目进行管理, 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和指导BOT项目的实施。

4 BOT融资方式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建议和对策

4.1 政府要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BOT项目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政府要从以前对项目全包全管的总管家角色转变为项目的发起者和监督者, 为BOT融资方式的应用和推广建立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首先, 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来配合推进BOT融资方式在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从我国当前国情来看, 相关法律主要有以下几点亟待解决:

(1) 建立适当的担保立法

BOT项目的担保安排通常在项目协定和信贷协定中加以谈判。这种担保安排可能包括境外收入和留存账户、政府对公共机构履行项目协议义务的履约保证、向贷款人转让各种合同和在违约情况下贷款人接管BOT项目的权力等。通常情况下, 通过适当的担保立法对于保障BOT项目的成功实施往往至关重要。例如, 国家的现有立法框架中应设置防止其他债权人从中争夺利益的强制补救办法和立法的规定。

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中如果缺少关于对担保安排的规定, 会使得银行不愿意向BOT项目贷款。因此, 一个支持BOT项目的法律框架应该规定起码的、可实施的担保安排。

(2) 促进外国投资的立法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颁布了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外国投资促进法。虽然各国外国投资法的目的、范围和做法有很大不同, 但所有外国投资法均给予外国投资者广泛的鼓励和优惠。政府应该使外国投资法适用于对BOT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

(3) 一般性商业立法

一个国家的一般性商业立法虽然与BOT基础设施项目没有直接关系, 但对BOT项目的执行却可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产权不明确, 实施合同权利无保障, 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并存在着对商业活动和基础设施项目运营的其他法律障碍, 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并存在着对商业活动和基础设施项目运营的其他法律障碍, BOT项目将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4) 税收奖励和退让

政府的税收制度对BOT项目的融资有着巨大的影响, 虽然税收减让并非直接注入资本, 但通过减少运营费用所需要的现金流量, 税收减让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4.2 提高政府对BOT项目的管理水平

政府对BOT项目的管理中有可能存在的复杂的官僚主义程序和缺乏行政决定权, 会严重阻碍BOT项目的运作。因此政府对BOT项目的有效管理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私营部门对BOT项目的投资。政府为促进BOT项目融资所建立的行政框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行政规划和协调

因为BOT融资方式多运用于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 比其他一般项目政府在其中更应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而且BOT融资涉及国家的产业政策、外资政策和投资政策, 对于BOT项目的采用条件和审批程序、指导原则等更需要加强管理。不同政府机构之间执行政策的不统一可能给BOT项目的实施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和延误。政府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和机构的政策和责任, 形成一个行政规划和协调框架, 以简化BOT项目的审批环节和缩短审批时间, 为BOT项目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机构方面, 政府通常指定一个内部主管机构负责制定和协调政府的BOT政策。

在行政方面, 最有效的方法是政府采用“一个窗口制度”来克服项目在行政上的延误。政府指定一个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来处理项目公司办理其建设和运营BOT项目所必要的审批程序, 这个部门通常拥有确保迅速办理项目公司申请的决定权。

(2) 行政人员BOT培训

政府通过对行政人员的BOT培训, 建立起一个处理BOT项目融资和私营部门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行政程序。

在BOT谈判的实践中, 由于公务人员缺乏经验或由于公务人员对BOT的极端立场会对BOT项目的实施造成极大的障碍。因此, 凡在决定采用BOT做法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国家, 政府往往实施一项教育方案, 通过培训使其行政人员了解和评估BOT项目安排, 并有效地谈判符合政府目标的项目条件。

在选择发起人和在同潜在私人发起人谈判中, 政府通常聘请富有经验的金融、法律和技术顾问对政府谈判代表予以协助。政府通过培训提高谈判人员素质, 聘请外部顾问的必要性将会减少。

(3) 谈判人员的挑选

许多BOT项目的特点是开发和谈判阶段的时间长, 并且谈判工作是复杂而艰难的, 因此, 谈判团人员的谈判水平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在协议中的利益和谈判工作的成败。政府通常指定一名项目管理人或一个项目工作组, 明确授权其谈判并执行BOT项目以及办理核准和许可事宜。同时政府应确保谈判团或项目工作组人员留在项目中, 直到融资结束, 以确保政府的立场前后一致。有些东道国政府定期向同一项目指派不同的谈判人员, 而前任又未充分介绍情况, 这显然不利于项目的实施。实践证明, 谈判团中途换人不利于双方建立起充分相互信任的关系, 会给一些BOT项目的实施造成一定的损害。

5 结 论

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BOT方式是一种较理想的基础设施融资方式。BOT方式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较其他方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公共基础设施体制改革, BOT方式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会越来越多, 在建设外资BOT项目的同时, 内资BOT项目和中外合资BOT项目都会有较快发展。

摘要:本文对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BOT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指出认识方面存在偏差、人才准备不足、BOT项目管理的法规和政策不健全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最后给出BOT融资方式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公共基础设施,BOT融资,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罗云毅.逆向BOT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J].宏观经济管理, 2001.

公共基础知识材料分析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收益;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3-0039-05

高职院校在其办学和发展中,坚持探索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积极推进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方案,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中其基础性、工具性和对专业课程的支撑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学校陷入了是否还要继续开设公共基础课以及是选修还是必修的困境中,教师和学生也处于对其重要性的困惑状态。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在改革过程中的收益,破解学校困境,解除教师和学生的困惑,促进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文理学生兼招,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距较大;入校学生以三校生和普高生为主,兼容其他渠道入学的学生。高职院校复杂的生源状况和薄弱的学习基础使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巨大挑战。教师因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且差距大而感到教学阻力越来越大,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很多高职院校为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应用课程,而像高等数学等理论型的公共基础课程却不断缩减课时量或改为选修课。学生则对高等数学的学习除了“难”和“恐惧”外没有其他任何积极的情感体验,更理解不了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则感到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转化能力、动手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差,与技校毕业生差别不大,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分析

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主要由两课(思想政治和社会科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计算机组成;两课和体育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其课时量和教学模式学校没有选择权。本文所说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为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这两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受到严重创伤,许多高职院校处于通过改革完善基础课的教学体系并继续开设基础课、把基础课改为选修课和不开设基础课的三种困境中。

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学校在以上三种策略中的收益。假设:某高职院校改革基础课的成本为2a,改为选修课的成本为a,不开设基础课的成本为0。改革基础课虽然会增加教学成本,但因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社会综合效益由学生的反作用力产生收益2h;而改为选修课时很多学生由于认为高等数学等理论课学习难度大等原因不选修,即使有少部分学生选修也会由于课时安排不足和师生都不予充分重视等原因使学生收益几乎为0,学校的收益也为0;不开设基础课虽然学校不需支付改革成本,但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下降致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效应整体下滑,收益为-2b。

可见,学校通过改革完善基础课的教学体系并继续开设基础课的总收益为2b-2a,把基础课改为选修课的总收益为-a,不开设基础课的总收益为-2b;一般地,学校要发展壮大就必须b>a>0,2b-2a>-a>-2b,即“学校通过改革完善基础课的教学体系并继续开设基础课的总收益大于把基础课改为选修课的总收益、大于不开设基础课的总收益”恒成立。学校在整个技能博弈中的“扩展形”如图1所示。

(三)模型分析

通过上述均衡的推导,一定程度可以解释高职院校学生不努力学习的原因。

一是由于学生的不努力学习概率与教师教改的成本C1和不教改的收益R2成正比,与教师教改的收益R1和不教改的成本C2成反比,而在现实学校生活中,教师教改的收益很小,甚至得不到学校任何奖励,而不教改的成本也很小。此外,学校考虑到继续招生和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控制补考人数,即使补考也只是走在形式。在上述两种背景下,P会变得很大。再加上教师教改需投入较多的精力,使得C1很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即使不教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所教学生的成绩,这样教师的收益R2会更大,P也随之变大。所以,学生不努力学习也就成为必然。

二是教师不教改的概率Q与G,和M成正比。对于大多数不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努力学习的收益往往较小,加之学校对成绩的管理又不十分严格,使得M也较小,Q也随之减小。又由于Q与G2成反比,而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通常把成绩与奖学金的评选、社团部长的竞选资格等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G2非常大,而Q却在减小。所以由于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管理中的缺失,为更多的学生不努力学习创造了条件。

公共基础知识材料分析 篇4

甲对乙享有60万元债权,丙、丁分别与甲签订保证合同,但未约定保证责任的范围和方式。戊以价值30万元的房屋为乙向甲设定抵押并办理了登记。

1.下列关于乙、丙、丁关系的表述何者正确?()

A.丙、丁的保证都为连带责任保证

B.丙、丁对乙的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但彼此之间不负连带责任

C.若丙与丁事后约定各自担保乙的30万元债务,该约定未经甲的同意不能生效

D.若丁代乙清偿了全部债务,应首先向乙追偿,若乙不能偿还再要求丙分担责任

2.下列关于丙、丁、戊关系的表述何者正确?()

A.若甲放弃对戊的抵押权,则丙、丁只对甲的30万元债权承担保证责任

B.若甲要求丙、丁承担保证责任,丙、丁可主张先诉抗辩,要求甲先行使对戊的抵押权

C.甲可以在丙、丁、戊中任意选择一人,要求承担担保责任

D.若甲、戊之间的抵押被宣告无效,丙、丁应对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3.若甲对乙的债权已过诉讼时效一年,下列说法何者正确?()

A.乙若对甲进行清偿,则事后无权要求甲返还

B.丙若对甲进行清偿,则无权对乙进行追偿 C.甲不能对戊的房屋行使抵押权

D.倘甲催告乙还款,乙在催款通知上签字,诉讼时效将因中断而重新起算

4.若乙的朋友己与乙达成协议,由其代替乙向甲还款,下列说法何者正确?()

A.该协议在通知甲后发生效力 B.如甲同意该协议,则丙、丁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C.甲同意该协议,戊无论同意与否均应继续承担抵押担保责任

D.若甲、戊都同意该协议,甲对戊的抵押权不因债务转移而受影响

5.若戊的房屋因意外灭失,则对于该房屋抵押的30万元部分,则()。

A.丙、丁只对30万元承担保证责任B.戊须变更为保证人对这30万元承担保证责任C.丙、丁应对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D.丙、丁、戊应对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参考答案解析

1.【答案】AD。解析:未约定保证责任的范围和方式的,推定为共同连带保证,故A正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9条规定: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以其相互之间约定各自承担的份额对抗债权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据此,B项表述错误。第20条规定: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向债务人不能追偿的部分,由各连带保证人按其内部约定的比例分担。没有约定的,平均分担。可以推出,共同保证人应先向债务人追偿,不足部分再向其他保证人追偿。

2.【答案】ACD。解析=《担保法》第28条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据此,A项表述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8条第一款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保证人或者物的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或者物的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承担了担保责任的担保人,可以向债务人追偿,也可以要求其他担保人清偿其应当分担的份额。”据此,B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正确。该条第2款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物的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或者担保物因不可抗力的原因灭失而没有代位物的,保证人仍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承担保证责任。”据此,D正确。3.【答案】ABC。解析=《物权法》第202条规定:“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可见,诉讼时效中断是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要求同意履行义务而发生的法律事实。本题中,甲对乙的债权已经超过诉讼时效一年,乙在催款通知上签字,并不导致诉讼时效中断,故D项说法错误。

4.【答案】BD。解析:《合同法》第84条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据此,A项说法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9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部分债务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部分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但是,保证人仍应当对未转让部分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据此,B项说法正确。该解释第72条规定:“主债权被分割或者部分转让的,各债权人之间可以就其享有的债权份额行使抵押权。主债务被分割或者部分转让的,抵押人仍以其抵押物担保数个债务人履行债务。但是,第三人提供抵押的,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未经抵押人书面同意的,抵押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担保责任。”据此,本题中,抵押人戊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担保责任,故C项说法错误:若甲、戊都同意该协议,戊对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仍承担担保责任,甲对戊的抵押权不因债务转移而受影响,故D项说法正确。

公共基础知识材料分析 篇5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被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近年来与之相关的知识在考试中也频频出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这样一个贴合度非常之高的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主要涵盖了以下5个方面: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

一、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的主体不是党和国家而是人民群众。治国所依的法必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民主程序制定的良法。该制度的目的在于克服人治带来的不稳定性,把人民的当家做主的地位用法的形式稳定下来予以保证。通过这样制度安排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同时,依法治国并不是简单的以法律为中心而是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二、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就是群众路线,要求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工作的宗旨和出发点。执法是一种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手段,也必然要体现出为民便民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三、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法具有自由、公正、秩序三大价值。此处知识在考试的时候会以案例的方式进行。比如:当河北冤案聂树斌案被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无罪之后,最高院院长说:“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正义永远不会缺席。”问此句话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一条?选择“公平正义”。同时,还应该去区分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最高法针对聂树斌案的判决很好地体现了实体正义,但是该案件在十多年前进行审判的时候却是违反了程序的正义。所以,刑讯逼供获取的口供证据不能定案也是因为公平(程序)正义的要求。

四、服务大局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现阶段工作的大局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依靠法律的实施,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多角度入手,努力地建立起和维护好稳定的社会秩序,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可靠的外部环境。同时,服务大局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还应有种不一样的解释:即要有政治、大局、核心和看齐四个意识。这里的大局就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了而是指党的事业。

五、党的领导

2018年保教知识材料分析4 篇6

2018年保教知识材料分析4

在中班幼儿的一次手工活动中,某老师为了教育孩子们注意用剪刀的安全,就告诉孩子们:“大家剪时要小心,今天这些剪刀都是新的,很锋利的,不能剪到小手,也不能剪到衣服。”结果是,一名幼儿真的悄悄剪了小手指上的表皮,虽不至于流血,但也是很危险了,另一个幼儿则把同桌一女孩的羽绒服剪了一个小口。问题:这是一位工作不久的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的事件,试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1)案例中的这位老师有基本的安全教育意识,却由于没能运用正确的安全教育策略而导致一节课发生两次意外事件。(2)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乐于去尝试,可是却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有的家长或教师喜欢用禁止的方法,例如本案例中的教师就告诉幼儿“不能剪小手,不能剪衣服”.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示例,如告诉幼儿“不要把手指插入电插座的孔内”等。但对于幼儿来说,禁止是一种消极的做法.很可能带来不良的效果,即幼儿原来并没有想到要做的事,经成年人一提起.反而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想尝试一下。结果弄巧成拙。3)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①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儿营造安全的环境。及时消除一些不安全的隐患;②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③坚持正面引导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策略。

公共基础知识材料分析 篇7

关键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调查,供给,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 历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加强农业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向可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六小工程”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倾斜。2001-2005年, 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投资中安排农业和农村建设方面的投资达3140亿元, 约占同期投资总规模的39%,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和农村投入最多、比重最高的时期。然而, 这些投入是否真正的满足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是否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笔者于2009年1-2月, 利用寒假时间, 在老师的指导和课题帮助下,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 对河南省不同位置的18个省辖市、57个县 (市) 、127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的246多位农民 (即农村务农人员, 包括村干部和普通村民) 进行了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6份。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中, 由村干部填写的21份, 占有效问卷的8.53%:由普通村民填写的225份, 占91.46%。本文仅从农民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需求意愿的视角进行分析、思考。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界定及供给模式变迁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建国前, 与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多根据“谁受益谁付费”原则, 主要由地主、乡绅或族长等政治经济精英人士出资或组织承办。人民公社时期,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走了用劳动力最大限度替代资金的道路。家庭承包制后, 农户成了经营主体、剩余索取者及基本核算单位, 因此, 国家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负担转嫁给了农户。目前, 由政府和农民混合供给, 实际情况是各级政府将供给责任推给村委会, 因而仍然是农民制度外筹资供给模式。

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情况问卷调查

农村基础设施总的来说属于农村准公共产品。本次调查问卷中关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单项选择题共14个。

(一) 乡村道路方面

乡村道路主要包括村民出行的道路和村里的街道等。在本次调查中, 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 (见表1) 。

(二) 农田水利设施方面

农田水利设施主要涉及水库、灌溉机井和主要渠道等 (见表2) 。

(三) 供水和排水、供电和通信方面

对供水和排水、供电和通信方面本次调查共设置了5个大问题 (见表3) 。

(四)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满意度

在村民对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总体状况是否满意问题的回答中, 30人选择了“满意”, 仅占12.20%;有157人选择了“基本满意”, 占63.82%;其余59人选择了“不满意”, 占23.98%。调查组了解到, 村民对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总体状况基本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较快, 而并非达到群众的要求 (见表4) 。

三、对问卷调查的分析

(一) 乡村道路建设的投入仍需加大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河南省很多农村道路交通设施落后, 一半以上的出行道路和街面道路处于土路和沙土路, 村街道的规划也并非整齐, 通村公路也绝大多数没有使广大农民满意, 而大多数农村街道没有路灯。“要致富, 先修路”, 这是农村以及城市的致富心经, 但现实中农村道路缺乏有效的专人管理, 很多自然村的村内街道虽经过多次规划、整修, 但路面质量不高, 排水设施仍然很差, 多数自然村街道狭窄、路面坎坷、垃圾成堆、污水横流, 到了阴雨季节, 车辆、行人根本无法行走, 严重地干扰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河南省农民基数大, 尽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总量较大, 但人均投入并不乐观, 从投资主体来说, 比较单一的依靠上级和地方政府, 如道路的整修, 通讯和电力的维护。从基础设施的建设效果来看, 近年来,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农村道路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观。如表1中对村民出行的主要道路类型的回答中, 有101人选择“柏油或水泥路”, 占88.60%。在对通村或附近公路 (柏油或水泥路) 状况问题的回答中, 有94人选择“良好”, 占82.46%。这说明, 被调查地区村民出行的主要道路总的来说较好。村街道的建设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在对村街道规划是否整齐问题的回答中, 有26人选择“整齐”, 占22.81%;39人选择了“比较整齐”, 占34.21%;其余49人选择“不整齐”, 占42.98%。在对村街道路面类型的回答中, 59人选择“土路”, 占51.75%, 大多数乡镇村屯仍是土泥路, 缺少硬面路。在对村街道是否有路灯问题的回答中, 95人选择了“没有”, 占83.33%。

尽管国家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公共财政的投入仍然明显不足。“九五”以来, 特别是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 国家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农业基本建设投资。1998-2003年, 中央累计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量超预算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均达到30%左右。在2005年的国债投资和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当中, 用于大农业方面的投资比例比2004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主要投向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六小工程”建设。但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 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量仍然明显不足, 从投资的结构看, 仍偏重于大江大河的治理, 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偏低。

(二)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需求加大

在对农田水利设施建成使用年限问题的回答中, 有98人选择“10年以上”, 占39.84%;其中86人选择了“20年以上”, 占34.96%, 有62人选择了“更久”。在对农田水利设施是否需要修整问题的回答中, 有207人选择“需要修整”, 占84.15%, 在对农户各家田间地头的灌溉渠该由谁整修问题的回答中, 有159人选择“集体和个人一起”, 占64.63%;64人选择了“集体”, 占26.02%;17人选择了“个人”, 占9.35% (详见表2) 。

调研时发现, 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防汛抗旱能力不强。特别是一批病险水库亟待加固, 一些灌区和小型水利设施急需改造和建设。由于农业水利设施历史欠账多,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近几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降低, 而每年地表水截流能力不足, 水库调蓄能力较差,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增产增收问题。

农村的经济增长完全取决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需求是对农业经济增长需要的需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提高, 农民对农田水利基础等供给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政府尽可能以各种方式提供这些农村公共产品, 在原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上整修、更新, 适应农业经济增长的新要求。

(三) 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环境投资需求加大

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 在对村民饮用水是否安全卫生问题的回答中, 有144人选择了“是”, 占58.54%;其余102人选择了“不是”, 占41.46%。在对村民饮用水来源问题的回答中, 有88人选择了“自来水”, 占35.77%;153人选择了“自备的井水”, 占62.20%;5人选择了“窖水”, 占2.03%。被调查地区的排水问题不尽如人意。在对本村有没有专门的排水设施问题的回答中, 有74人选择了“有”, 占30.08%, 有172人选择了“没有”, 占60.92%。在对本村全年停电次数问题的回答中, 有181人选择了“停电次数较少”, 占73.58%, 有39人选择了“经常停电”, 占15.85%, 有26人选择“不停电”占10.57%。可见, 被调查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状况基本良好。在对村民家里是否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问题的回答中, 有231人选择了“是”, 占93.90%。说明农村的通讯设施的覆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详见表3) 。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没有垃圾处理场, 几乎所有农民家庭都没有污水处理设备, 没有干净卫生的厕所;饲养家畜家禽缺少隔离设施, 人、畜、禽同处一院, 家庭卫生环境普遮较差。虽然前几年农村电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但仍存在电压不稳、电价偏高等问题。

河南是农业大省, 应从农民要求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进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 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突出主攻方向, 采取缺啥补啥的方法, 如在缺水严重的地方, 以兴修水利为主, 加快人饮水工程建设和现有塘库的整治配套和清淤;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方,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 在有水有林、交通不畅的地方, 则以解决交通为重点, 新修乡村公路, 确保交通便利。

(四)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使农民意愿最大程度满意

计划经济条件下, 农村公共及相互设施的建设并不是农民需求的表达, 也没有体现农民意愿, 而是由上级指令决定的。在这种决策机制下, 农民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很难达到满意。这就产生了上级指令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 并非是农民真正需求的。政府和农民之间应该建立一个共同商讨的机制, 农民需求什么, 政府应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 考虑实施。为此目的, 政府应做到: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加快路、水、电、气、厕的改造, 已经成为改变中国农村落后面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任务。在当前形势下, 利用部分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 加快建设乡村公路, 改善农村供电质量, 实施改水、改厕, 发展清洁能源, 逐步推进垃圾处理和供气供暖, 完全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

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拉动农村消费。目前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难点在农村。从调查情况看, 扩大农村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困难, 特别是农村消费水平低、增长滞缓, 其根本原因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收入渠道单一, 缺乏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直接扩大农村投资需求, 并间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一般会有40%转化为消费的规律, 农民通过投工投劳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获得劳务报酬, 拓宽增收渠道, 特别是能够较多增加现金收入, 直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四、结束语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比重很大, 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也很大, 从调查访谈来看,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喜忧参半, 农民基本满意。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继续更好更快建设新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 政府和地方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去抓, 根据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真实、迫切需求, 有效充分供给农村公共产品, 提升河南省农业大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 2005-10-19.

[2]、承建文.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4) .

[3]、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 1997 (6) .

[4]、杨林, 韩彦平等.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J].宏观经济研究, 2005 (10) .

刍议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应用体系 篇8

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和户外建筑材料及展厅空间的关系

从一般意义上讲博物馆建筑设计师对建筑外观的材料体系较为重视,牵涉到建筑立面的质感肌理、结构控制、色彩配置等基本设计内容,尤其是这些设计内容和博物馆建筑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由贝聿铭设计新落成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多哈的一个人工岛屿上,博物馆外墙用乳白色石灰石干挂堆叠而成,石材规格模数巨大,密拼的铺装方法强调了立面的整体性;建筑的细部采用典型的阿拉伯地域传统拱形窗和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又使这座建筑增添几分柔美,尤其是多种灰色檐口的开窗使建筑立面灵动有致,当建筑映射在多哈近海时,犹如阿拉伯之魂荡漾和浸印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艺术力量。博物馆中庭设计成银色的穹顶,环绕构造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将户外建筑立面的材质导入室内中庭,模数的变化,色彩的统一,都加强了和博物馆建筑外观材料的统一性和关联性,同时将这个材料体系逐渐导入到展厅内部,堪称讲究至极、无与伦比,不愧是大师的收山之作。在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选址上,大师怕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该馆填海建立一个独立的人工岛。在这个案例上,我们不难看出贝聿铭大师的建筑设计系统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综合自然环境--建筑结构立面--室内公共空间--室内展厅陈设的关联序列。

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的物理功能

1.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的环保性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装饰材料首先要注重品质的环保性,在选用这些材料时应认真评估和测试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环保质量标准,在执行这些标准时尽量满足和达到在国家标准,避免因造价条件限制和其他因素影响,使用环保评测不达标的装饰材料。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装饰材料品质的环保性应从设计环节、采购环节、施工环节、验收环节层层把关,始终把材料的环保性要求和达标放在建设质量要求的第一位。在设计环节要求设计师避免使用环保测评容易出问题的装饰材料,了解各类装饰施工材料审美属性的同时也了解材料的环保属性。在采购环节要求采购人员采集多个材料小样,先进行环保评测,选用评测指数最佳的材料商,然后才进行价格谈判,优质优价,将材料小样封存作为大宗材料的验收样板,避免材料供应商以次充好,确保装饰材料的环保安全性。在施工环节,要求施工班组严格按材料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安装,避免装饰材料的环保封护层破损,造成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的释放。在验收环节应整体评估博物馆公共空间装饰材料的综合环境评测,如遇不达标的情况应分析出那些材质出现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调整和处理解决方案,实施材料的更换和其他封护处理技术手段,直至复评合格满足博物馆公共空间的环境保护要求。

2.博物馆公共空间声环境

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因为其衔接接引、驻留等候、疏导人流等建筑功能,是通过参观人群最多的场所,有些时候常常被形容为“人声鼎沸”,因此该空间的声环境设计是尤为重要的。首先,设计师应在满足博物馆公共空间审美需求的条件下,对结构立面做声环境塑造,如在立面反射体的设计上,将声音的反射引导向地面、顶面,拉长声音反射距离,在声反射过程中弱化反射声音,灭失反射声音。尤其是在距地面4米高的立面材料选择上审慎考虑,在材料选择上多采用各类洞石、各类砂岩、各类瓷板、各类陶板、各类木多层板、各类吸音板等;在选用其他石材和瓷板、陶板时,则将这些材质的表面做机理处理,如火烧板、机刨板、打孔板、毛石、蘑菇石、片岩叠石等,使墙面材料产生吸音效果和声音的漫反射效果,弱化噪音,减少声反射,达到较好的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声环境条件。

3.博物馆公共空间光环境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光环境一般是由自然光源、人工光源以及自然光和人工光结合的光源所构成的,光源、光色、光照度都是重要的公共空间材料。现代建筑的自然光是经由玻璃幕墙、大型门窗、天井和桁架式玻璃顶棚导入的,随着气候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该光源和室内公共空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是动态的光源,好的建筑设计通过自然光的导入,可以使博物馆公共空间产生意想不到的感染力。人工光源多用在博物馆公共空间不具备自然光导入条件的情况下和夜间晚场照明,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光源、光色、光照度对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塑造和影响。通常的设计原则是普通照明和重点照明的结合、泛光照明和点式照明的结合、常规照明和装饰照明的结合等,这些照明体系强化了空间的表现力和材料质感,使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光环境较为准确的传达设计意图,从属性上来说自然光源是动态的,人工光源是静态的。也可以将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结合使用,根据自然光源的变化,配合和辅助人工光源,人工光源多用在自然光源照射不到的空间和由于天气变化照度不足的空间,在人工光源的控制系统应充分智能化,巧妙地对应设计和控制有效地补充了自然光源的不足,从而营造出最佳的博物馆公共空间光环境。

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的艺术感受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材料体系不能够忽视空间的艺术感受,应着重的表现出材料质感的美,使之在视觉上与空间结构高度协调,产生富有感染力的空间结构材质语言。材料质感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质感粗粝的材质使人感受稳重、沉着和粗犷的视觉效果;细腻的表面质感则使人感觉轻巧、精致、高贵和华丽的视觉效果。正确地选用装饰材料,在质感处理上充分考虑质感的均衡和搭配,能增加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材料体系的整体性直接影响最终设计效果的实现,材料的合理配置是设计的根本,材料使用的统一性贯穿空间始终。既要注重不同空间材料和材质的变化,又要考虑变化之间的衔接和延续,既富于节奏又整体化一,这些要素包含了材料的选择类型、质感肌理、色彩效果、板块模数、加工技术、安装方法等细节,是考量设计师控制能力的一道大题。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性也是空间材料体系构成的关键,除了在空间里配置反映博物馆地域特色的艺术品(壁画、浮雕、圆雕、其他大型艺术装置),还应该在造型语言上反映地域的文化特质,如当地的建筑、文物、习俗及其他造型特点。在材料体系上尽可能选用当地材质和营造技术,响应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建设“三贴近”的设计原则,实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建筑的建设需求。

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的保洁和养护

博物馆空间材料应具有保洁和养护的便易性,尤其是博物馆的共享大厅地面材料应当耐磨、耐腐蚀;不适宜使用软的材质和易污染的材质,不适宜使用机理复杂的材质和密度粗粝的材质,设计师在材质选用时就应给后期保洁和养护留下可能和余地。其中石材养护是为了突出石材的优良品质、延长石材的使用寿命,利用先进的技术及方法,对石材采取的系统专业化和规范的保洁和养护措施。除了石材打磨抛光、石材打蜡封护、石材晶面处理的基本养护技术外,还吸收引进了国外石材改性研磨、石材无缝处理、石材釉面处理、石材皮革面处理、石材返碱治理、石材无痕修补、石材空鼓治理、石材抗渗透处理、石材色差调整、石材覆膜保护整等工艺技术。无论是石材、瓷板、陶板、木材质、人造板材质等装饰材料,保洁和养护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保持原材质特点、维持原材质清洁、延续原材质使用寿命,使设计师意图最佳的呈献给观众。

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的新颖性

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的新颖性主要是通过材料的改性、加工技术的提升、运用新的合成技术和安装技术来实现的。如石材的染色技术,在石材材质不变的前提下,拓宽了石材的色彩谱系,使之能准确的表现空间的设计构想;石材和陶瓷板的复合板是将名贵石材刨切成薄片和陶瓷地板粘接,有效的节省了名贵石材的使用量,降低了石板材的造价,又展现出名贵石材的面层;也可以将石材和金属板、复合船甲板等多种板基结合,应用到不同的空间。人工合成的石板更是将材质拓展到变化无穷的可能,在注重材料环保的前提下,广泛应用到博物馆公共空间;近年来,纳米技术对装饰材料的导入,即增加了各类板材的耐磨性,又增强了材料的灭菌性、抗氧化性和抗辐射性,提升了材料的环保性能,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随着建筑装饰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保障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的新颖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传统材料和新的技术材料相结合,将会给博物馆的建设和设计带来新的突破,以确保博物馆建设和设计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上一篇:暑假工厂的打工实践报告下一篇:妈妈的背影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