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社会调查实施方案(推荐9篇)
社会调查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的综合实践环节之一。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了解。让学生接受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和训练他们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同时也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社会调查的内容应限定在本专业实践范围之内,有针对性地选题并实施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以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的情况、效果、撰写文字材料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调查单位的反馈意见等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完整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社会调查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问题,形成相关结论。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完成稿应统一用A4纸双面打印及装订。
《社会调查鉴定表》由调查单位签署意见并盖章,同时作为调查报告的封面。
社会调查的成绩评定同时采用百分制和等级制。指导教师对学生在选题是否恰当(占10分)、观点是否明确和正确(占35分)、材料是否丰富和翔实(占30分)、逻辑是否严密和结构是否严谨(占15分)、语言文字是否流畅和优美(占10分)等五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给出具体分数。90分(含90分)以上者为优秀,80-89分(含80分)为良好,70-79分(含70分)为中等,60-69分(含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凡字数不足、内容不全的调查报告或案例分析,给予不及格处理;凡抄袭造假者,取消社会调查成绩。社会调查由指导教师给出初评成绩,由市电大复审,省电大验收,中央电大抽查、终审。
社会调查报告的书写格式要求;
文章的结构层次用下列符号表示:
一、(一级标题,宋体、四号)
(一)、(二级标题,宋体、四号)
1、(三级标题,宋体、四号)
文章正文中:
(1)题目---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2)正文---宋体、四号。
内容结构包括:基本情况(社会调查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建议(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问题)。
潮州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
1 高校物流学科发展现状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本科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于2001年进行首次招生。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不过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和具体的教学安排,各个高校的理解和做法有所不同。“物流工程”专业往往是在理工科背景的高校设置,该专业侧重于用工程的方法来研究物流的问题,与生产运作、现代制造技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较为紧密;而“物流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偏重于文理科的大学设置,主要侧重于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规划物流系统。据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12月9日举办的关于“制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全国设置“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的高校有200余所。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有相当一些高校并不是在管理学院中发展或者设置物流类专业,而是在传统的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等与物流学科相关的学院中设置物流专业。这些高校的物流学科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因此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影响着该校物流学科的发展轨迹和特色,就连教材和课程的设置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如,在电子信息学院设置的物流专业,其方向偏向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设计、电子商务等;在机械学院设置物流专业的,其方向则偏重于企业生产作业规划,甚至一些带有某些传统学科色彩的管理学院所设置的物流专业,也是偏向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和设计等物流学科中的某些方面。这种现状必须引起重视,毕竟从现代物流的角度而言,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不足以体现出物流学科的内在要求与特点。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对该专业的定位有清楚的认识,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2 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整体教学水平
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2.3 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7年为止,我国共计2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4 课程设置不成体系
在物流专业主干学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和核心课程设置上各高校有较大分歧,由于本身的学科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等几门专业课,从而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构建
本文从培养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3.1 依据物流岗位群、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界定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审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等方面来确定,以保证其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中职层次,节点性、操作性初级管理人才;第二是高职层次,综合性、操作管理人才;第三是本科层次,学科性、物流策划、管理人才;第四是研究生层次,研究人才、学术性高级管理人才。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型,一种是应用型。大多数人认为研究生教育层次所培养的人才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它侧重于具体的岗位技能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从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来看,大多数停留在作业操作岗位,如物料保管员、车辆调度员、货车(叉车)司机等,对高职高专而言,就业岗位及其应用技能的要求可能是明确的,但对本科层次而言,除仓储、采购等岗位外,毕业后就能立即从事主管岗位工作的很少,所以物流管理本专科专业可以分领域设方向,如工业企业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等。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设计明确的物流管理岗位以及构建其应用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各高校应该是在物流专业目录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必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构建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强调课程体系符合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目标;其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相互协调的高素质人才;再者,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仅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还要着眼持久的发展潜力。
课程体系构架思想如图3所示。每个专业按照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遵循上述开发路线进行分析,分解成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对应课程响应,最终形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根据知识、技能的渐进教学规律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划分成三个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模块之间的理论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构成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内部贯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和依托。课程体系构架严密、环环相扣、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管理;本科;专业布局
G807.4
从目前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的专业定位角度可知,它属于新兴、交叉性发展的学科。尤其是在近年来,人们对健身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参与性。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可知,从一九九三年我国的天津体院首先开设此专业以来,截止二零零八年,此专业所招收的人数逐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各大体育院校也在积极建设此专业。然而在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处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这些问题,然后根据该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提出具体的建设意见,期待能够更好地提升社会体育对人才培养的能力,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带来积极帮助。
一、分析专业设置所出现的问题
(一)目标设置出现模糊性
根据我国教育部相关部门所主编二零一二年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的目录可知,将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技能角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能够使得学生更好从事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1]。通过阅读此目标可知,教育部只是对此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大的发展方向,而各个院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当前三明学院在此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定位是:更好促进社会体育人才能够参与组织、管理、策划以及表演等活动中,由此可知,这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在不同的院校中,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也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价值。
(二)职业教育目标不显著
根据我国9所院校对此专业设计情况分析,其中2所院校缺乏明确发展规划,而其他七所院校则主要在选修课程中稍微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目标。如某学院在课程设计方面,将肚皮舞、瑜伽以及拉丁舞所需要的学时均设置为32学时,在这些学时中,学生只能够掌握一些入门的技能,从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学生在学分的比例方面也较为偏低,难以满足学生在就业中所需要的各项专业能力。
二、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好专业发展的定位工作
根据社会体育发展逐渐走向产业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好定位工作,这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导向。经过实践思考,首都体育学院的赵立教授提出了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和学生的就业情况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结合学生即将从事的事业而积极做好规划。第一,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此背景下,体育产业与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因此,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就需要在层次结构日渐清晰的背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第二,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还有一类职位具有公益性,如体育指导员,这些职位进入一些街道或者是体育局才能够拥有就业的前景,除此之外,其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因此,这就需要体育院校严格地控制学生招录工作,并逐渐开发具有商业性和技能型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2]。
(二)做好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就需要根据体育事业发展情况而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从而使得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强调社会性和职业性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如在二零一二年中,我国教育部门对在本科专业介绍当中,就把“社会体育”的名称改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这就使得课程设计方面需要体现出应用型[3],不仅要重点考虑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体育院校在课程设计方面,还要结合职业教育的思想,把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放在重要位置上,构建出“通才加专才”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而有效提升体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专业课程方面,可以展现出模块化以及体系化,同时使得学生在此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及知识视野;最后,学校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还可以同时设计及选修课程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为选修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情况以及自己能力发展情况而自主选择,这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体系中更好地拓展学习内容,同时也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掌握能力。
(三)增加专业实践教学
这主要是根据当前体育市场发展情况分析,对应用型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学校在设计体育教育课程中就需要增加一定的实践性,并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而更好地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许多学校积极地构建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体系,如不断创新学生参与实践的途径,其中“工学结合”以及“校企合作”模式就重要体现。这不仅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学校教育逐渐走向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4]。除此之外,学生中自主组织和创办的健身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等,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并能够在校内、校外交叉、融合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根据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不断调整当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更好地提升学生体育知识的能力,并能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因此,本文中提出了具体的推动该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该专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广学,赵嘉宜.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05(05):132-133.
[2]罗曦光,林明洪.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10):931-933,930.
[3]王伯超,刘永光.“多位一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社会体育专业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4,04(21):3-4.
毕业论文实施方案
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吸收高等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试验,落实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本次行政管理本科参加毕业论文写作的班级为2011年春季、秋季行政管理本科。
一、时间安排
3月上旬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培训,培训教师为刘国锋。
3月底完成论文初稿写作。
4月底完成论文写作修改。
5月中旬定稿,成绩上报至省校。
6月底(具体时间省校确定)论文答辩。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政治学
1、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
2、党的执政能力研究
3、社会转型与政治稳定研究
4、公民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研究
5、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研究
6、政治合法性研究
7、民主化途径研究
8、村民自治与草根民主
9、政治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0、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1、村民自治制度与村务公开制度
12、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民的决策参与方式
(二)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
1、浅谈**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
2、**单位(事业、国有、民营)员工(农民工、技术人员、知识型员工)培训问题研究
3、**行业(高新技术、服务、制造)员工培训问题研究
4、服务型政府下的公务员培训
5、**单位(事业、国有、民营)员工(农民工、技术人员、知识型员工)招聘问题研究
6、**行业(高新技术、服务、制造)员工招聘问题研究
7、**单位(事业、国有、民营、)员工(技术人员、知识型员工)绩效问题
研究
8、**行业(高新技术、服务、制造)员工绩效问题研究
9、**单位(事业、国有、民营、)员工(技术人员、知识型员工)薪酬问题研究
10、**行业(高新技术、服务、制造)员工薪酬问题研究
11、**企业员工流失(流动)问题分析
12、试论**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实现
1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
14、**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研究
15、**行业(高新技术、服务、制造)员工(知识型、核心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16、**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激励结构探析
17、试述**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需求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在实践中的应用
18.试论**企业中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应用
19、试论**企业中内激励(外激励)的应用
20、试析领导与**组织凝聚力的关系
21、领导角色与危机处理
22.领导行为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以***为例
23、现代社会对行政机构领导者素质的要求(现代社会对领导机构管理者素质的要求)
24、领导决策失误的原因探讨
(三)行政法学
1、自由裁量权中的滥用职权行为
2、自由裁量的行政行为中的显失公平问题
3、行政越权与滥用行政职权
4、行政侵权及其赔偿责任
5、行政监督与反腐败斗争
6、农民工权益的行政法保护研究
7、城市房屋拆迁的行政法思考
8、行政法视野下的公共利益
9、网络冲击引发的行政法更新研究
10、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行政法分析
(四)行政管理、管理学
1、以行政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个社会问题
2、依法保护我国环境问题的几点探讨
3、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
4、提升政府公共行政职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
5、关于社会发展中的行政道德问题的思考(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
6、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7、浅论企事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途径
8、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
9、浅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10、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探讨
11、谈谈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的策略建议
12、谈我市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对策
13、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
14、城市化建设中的信访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15、论某地区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
16、浅谈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建设
17、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
18、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
19、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法制监督
20、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
21、关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思考
22、关于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23、浅析国有资产流失及管理体制的完善
24、试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25、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某一方面)
26、试论依法行政(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27、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
28、浅谈公共行政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29、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30、谈谈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31、略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32、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
3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34、浅谈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35、略论遏制吏治腐败的治本之策
36、创新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之我见
37、浅谈现阶段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
38、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
39、当前提高村级组织威信的几点想法
40、关于当前**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41、浅谈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其要求
42、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43、对我市实施小城镇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
44、浅谈政府保护自然资源的若干措施
45、浅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措施
46、浅谈我市(**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工作措施
47、正确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想法
48、尽快建立和健全我市农村社保体系的理由分析
49、浅析干部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50、行政效率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51、社区工作实践与探索
52、当前行政违法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与矫治
53、坚持人本管理,尊重员工价值
54、农村教育、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55、我市政府优化发展环境的对策探讨
56、我市目前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现状与措施
5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
58、浅谈当前我市社区民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59、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60、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内部开发
61、行政违法状况及其相关分析
62、浅议我国政府采购制度
63、中国“电子化政府”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64、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优先的原则
65、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城中村”改造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66、公用事业民营化中的政府管制
67、谈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68、浅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69、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之我见
70、进一步推进我市依法行政工作的思考
7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析
72、浅论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及其改革策略
73、浅论提高我市农民收入的××对策
74、浅论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
75、谈我市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措施(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76、论政府作风的制度化建设
77、政府提高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的对策思考(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78、关于中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的思考
79、论社会公正与公共政策(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80、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81、税收征管改革后如何有效实施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82、谈行政监督体制改革中的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
83、当前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84、行政领导廉洁自律的现实意义与途径
85、我国现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问题与对策)
86、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87、“协调”功能在行政运行中充分发挥之案例分析
88、信息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89、建立行政信息网络的研究
90、行政信息的管理与应用
91、行政法规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就某一侧面)
92、行政监督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与发挥
93、反腐败斗争与政府职能的实现(就某一侧面)
9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就某一地区)
95、试论行政监督(就某一侧面)
96、浅析××单位行政管理的现状及改革(可泛论或就某一侧面)
97、寻租行为研究与治理(具体化)
98、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若干问题的探索
99、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公共政策研究
100、各种市场行为的规范与监督(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101、当前**地区城管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102、人口流动与户籍管理制度关系及改革研究
103、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城中村、城市治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就业培训、土地政策等)问题研究
104、**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05、地方政府问责制研究
106、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的影响研究
107、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
108、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109、试析危机管理中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110、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
111、政府税费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112、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113、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
114、城市拆迁的移民权益保护与政府责任分析
115、我国行政问责制探析
116、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
117、我国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政策研究
118、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公共政策研究
(五)社区管理
1、试论当前长沙城市社区面临的挑战
2、关于**社区治理中现存问题的思考
3、关于当前社区志愿者工作存在的问题思考
4、试论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
5、试论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
6、试论社区的公共事业管理
7、试论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物业公司的关系
8、对长沙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几点趋势研究
9、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10、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六)企业文化
1、**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2、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研究
3、我国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4、**企业企业文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5、中国酒店行业企业文化建设
6、核心竞争力导向的企业文化研究
7、企业文化对成长型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
8、民营企业文化家族化困境及其解决
(七)公务员制度
1、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研究
2、服务型政府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3、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有效性分析
4、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选拔晋升机制研究
5、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创新研究
6、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比较研究
7、转型期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8、我国行政改革背景下的公务员晋升机制研究
9、国家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10、公务员违法行政及其法律责任研究
11、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12、论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平性
13、我国公务员薪酬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14、我国公务员廉政保证金制度研究
15、中国公务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及完善路径研究
16、公务员考核的公平性研究
18、国家公务员竞争机制研究
(八)公共政策
1、试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公共政策目标决策
2、试论“入世”和国际新环境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影响
3、试论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影响
4、试论当前中国对非官方政策智囊的支持性政策
5、试论当前公共政策决策的体制类型
6、当前界定公共政策问题的一些认识误区
7、浅论决策方案调整中的常见误区
8、试论“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政策环境因素
9、试论当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分配
10、试论当前对公共政策评价的一些误区
11、试论当前公共政策评价面临的制度难题
12、在我国建立多者博弈的公共政策体制的若干思考
13、试分析某一公共政策案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本科(专科起点)工商管理专业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关于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暂行规定》及有关文件精神,参照《东北财经大学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结合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开放教育试点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 学位授予标准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3.完成本科开放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经审核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资格,并且统设必修课程平均成绩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其他课程平均成绩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免修、免考课程视同成绩达标,表明已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技术、业务工作的能力。
4.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并通过答辩,成绩良(含良)以上。
5.通过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开放教育学士学位英语水平考试,或在申请学位前四年内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含其他语种)四级考试,成绩合格。
第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1.反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经说服教育仍不悔改,政治审查不合格者。
2.在读期间受过两次以上(含两次)警告或一次以上(含一次)记过及其以上处分者。
3.外语成绩未达到规定要求者。
4.开放教育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统设必修课程平均成绩未达到75分、其他课程平均成绩未达到70分以上者。
5.毕业论文未通过答辩或成绩在中等以下(含中等)者。
6.考试作弊者。
7.未获得毕业证者。
8.未交纳学位申请费者。
第三条 授予学位的工作程序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负责审核、汇总其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及思想政治表现情况,向东北财经大学择优推荐拟授予学士学位的申请者名单并提供相关书面材料。
2.学位英语水平考试每年举行两次(5月一次,11月一次)。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由东北财经大学负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负责制卷并组织考试,省级电大组织阅卷,考试后一个月内将成绩单报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保留抽查和复查的权利,对未按要求阅卷的省级电大将取消其阅卷资格。
3.东北财经大学负责提供毕业论文题目,制定论文评审和答辩标准,并监督、指导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审核论文成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负责组织学生选题,安排指导老师,并负责毕业论文答辩的组织和成绩评定工作。
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应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一个月内将符合条件的学位申请者名单、课程成绩报告单、外语成绩单(或证书)、毕业论文成绩(含答辩成绩)及其他相关书
面材料一并交到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由工商管理学院对中央电大提交的学位授予建议名单逐一进行复核,复核通过后提交东北财经大学学位委员会,由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学士学位获得者名单。此项工作在中央电大提交学位相关材料后两个月内完成。
5.毕业审核与学位申请必须同时进行,学位只接受一次申请。
第四条 学位名称及学位证书
1.本科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2.经东北财经大学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由东北财经大学颁发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位证书,未通过者不再补授学士学位。学位证书的发放工作由中央电大负责。
3.学位证书是一次性证件,如有遗失只补发相应的证明。
第五条 学位申请费及学位英语测试费
1.收费标准
(1)学位申请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收取的费用暂定为每人400元,以后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由双方协商确定,报经有关收费管理部门批准。
(2)学位证书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收取的费用暂定为每人20元。
(3)英语测试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收取的参加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英语水平测试的费用暂定为每人30元。
2.收费方法
各试点电大代收学位申请费、证书费及英语测试费,并分别于提交学位申请者名单及参加英语水平测试者名单时,将相关费用汇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指定的帐号。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30101 专业名称:法学(Law)
二、所属一级学科
代码:0301 名称:法学
三、培养目标
法学本科教育要培养系统掌握当代中国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法律事务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具有较强法律意识,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尤其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受到良好的法学思维和法律事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法律事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
3、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法学分析方法和技术。
4、正确解读我国现行法律和党的现行政策。
5、具备法律事务所需要的良好语言表达和表述能力。
6、具有较强的正确运用法律知识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7、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学、历史、社会学等知识。
8、具有法律职业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修养。
9、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五、主要(核心)课程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劳动法学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实习、法律咨询、专业讨论和辩论、参与法律援助、社会调查、模拟审判、法律诊所教育等。
七、学制和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学分要求:最低学分152学分。
八、毕业条件
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包括各实践环节(公益劳动、军训、社会调查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合格;须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取得相应成绩;须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水平(或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五级水平)考试并取得证书;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水平;体育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九、学位授予
经审核,符合《青海民族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十、学分计算
1、课堂教学。普通理论教学(含实验教学)课程18学时计1学分;公共外语课程24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计算机上机课36学时计1学分。课时换算为学分时,四舍五入,小数点后不保留数字。
2、实践环节。以教学周数为基数,原则上每周计1个学分。
3、课外学分:(1)阅读专业书籍20本计1分。(2)听学术讲座20次(不限法学院组织的)计1分。(3)社会调研2次并写出两份调研报告计1分。(4)《学生课外学分登记册》中课外学分登记要求核算记载的其他计1分。
十一、学分(学时)构成1、总学分、课堂教学总学时构成课堂教学学分(学时)实践环节学分课外
学分总学分课堂教学
总学时
理论教学学分(学时)实验教学学分(学时)
学分学时学分学时
***5224962、课堂教学学分构成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意选修课
专业任选课公共任选课
4157141010
十二、课程设置流程图
十三、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别课程名称学分课内学时周学时分配
学时讲授学时课内实践学时实验(上机)学时设计学时第一
学年第二
学年第三
学年第四
学年备注
12345678
14周18周18周18周18周18周18周随机
课
堂
教
学必
修
课
程公
共
基
础
课
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15642143+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17254183+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17254183+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15436182+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2828
2就业指导118181
英语11272272444
4计算机基础492464642
体育41361362222
普通话训练236362
大学语文2/036/036/02二选一
写作2/036/036/02
军事理论114141
 
;公共基础课程合计4***
专业课程法理学4564
宪法学342
3中国法制史3543
刑法学712643
民法学712643
刑事诉讼法学3543
民事诉讼法学354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3543
国际法3543
国际私法3543
国际经济法3543
劳动法学3543
环境与资源法学3543
知识产权法学3543
经济法学3543
商法3543
必修课程合计57998
课程
类别课程名称学分课内学时周学时分配
学时讲授学时课内实践学时实验(上机)学时设计学时第一
学年第二
学年第三
学年第四
学年备注
12345678
14周18周18周18周18周18周18周随机
课堂教学选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法律文书23622学生在所列科目中选修14学分即7门课
犯罪学23622
房地产法23622
婚姻法23622
物权法23622
合同法23622
外国法制史236112
西方法律思想史236112
金融法23622
证据学2362
专业限选课程合计14252
专业任选课程犯罪心理学2362学生在所列科目中选修10学分即5门课
中国法律思想史2362
刑事法律诊所2362
民事法律诊所2362
公司法2362
证券法2362
税法2362
法文化236&n
bsp;(美)A•L•科兵中国大百科全书1998
7欧洲合同法(德)海因•克次法律2001
8格式合同研究杜军群众2001
9合同法新论•总则王利明、崔建远中国政法大学2000
10合同法要义隋彭生中国政法大学200
311国际经济法论何力上海人民200
212WTO法律的国内适用孔祥俊人民法院2002
13国际贸易法文选(英)施米托夫中国大百科全书1993
14国际货物买卖杨良宜中国政法大学1999
15最新国际货币金融法赵威人民法院2002
16国际货物多式运输法律问题研究贺万忠法律2002
17国际投资保护的国际法制刘笋法律2002
18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朱榄叶法律2002
19国际服务贸易法律的多边化与中国对外服务贸易法制陶凯元法律2000
20信用证杨良宜中国政法大学1998
21市场法制论邱本中国检察2002
22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肖江平人民法院2002
23自由市场与社会正(美)凯斯•R•孙斯坦中政法大学2002
24探究经济和法互动的真谛史春际法律2002
25环境侵权法曹明德法律2000
26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美)大卫•D•弗里德曼法律200
427反垄断法原理孔祥俊中国法制200
128环境法(日)原田尚彦法律1999
29竞争法研究王晓晔中国法制1999
30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与立法于安中国法制2001
31金融监管吴志攀中国政法大学2003
32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贺小勇法律2002
33WTO与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马卫华中国人民大学2002
34美国银行法陈小敏等法律2000
35WTO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周辉斌中国方正
36财政法新论杨萍等法律2000
37财税法论丛刘剑文法律2002
(四)法理、宪法学应读书
序号书名著者出版社版本
1比较宪法沈宗灵北京大学200
12宪法监督论李忠社会科学文献200
23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莫纪宏法律2002
4宪法诉讼原论胡肖华法律2002
5比较宪法与行政法龚祥瑞法律2001
6中国行政法学新理念刘莘、马怀德中国方正200
17论行政相对人方世荣中国政法大学2000
8行政权研究王学辉、宋玉波中国检察200
29国家、公民与行政法董炯北京大学200
310比较行政法张正钊、韩大元人民大学1999
11行政法的价值定位关保英中国政法大学2003
12中国走向行政法治探索应松年中国方正1998
13中国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林莉红武汉大学2003
14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徐晓光贵州民院2002
15民族法学评论吴大华华夏文化艺术2002
16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徐晓光华夏文化艺术2002
17民族法学讲座吴大华民族1997
18民族法学通论吴大华中国方正 1997
19法人类学基础(日)汤浅道男 等华夏文化艺术2001
20少数人权利的法理周勇社会科学文献2002
21民族区域自治法学赵秀玲华夏文化艺术1990
22法律文化理论刘作翔商务印书馆1999
23法哲学范畴研究张文显中国政法大学2001
24人权研究徐显明山东人民2001
25法律帝国德沃金中国大百科全书1996
26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认(奥)凯尔森中国大百科全书1996
27奥本海国际法(英)詹宁斯 百顿中国大百科全书1995
一社会学本科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1. 发展现状
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拓展的现实条件和需要, 2004年9月, 湖北民族学院迎来了第一届社会学专业新生。如今经过9年的积累与发展, 社会学专业的设置符合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 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已发展成为一个基础条件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办学实力较强、教学管理规范、专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本科专业。社会学专业在以后的发展中, 要在积极探索专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反思工作中的不足, 以谋求社会学专业的较快发展。
2.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第一, 就业状况。从整体上说, 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状况比较好, 其主要就业渠道有公务员、考研、村官、支教、企业等, 平均就业率都在85%以上。如2012届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6人, 有30人找到工作, 就业率达82%。
第二, 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调研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 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感到不太乐观,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当问到“你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时, 有46.60%的大学生认为“调整个人心态, 降低择业标准”;有44.60%的大学生要求“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还有30.40%的大学生希望“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35.80%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3. 人才需求分析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学发展的永久生命力,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小康社会建设实践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据有关资料预测, 社会学专业人才在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深受欢迎的人才, 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有社会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 社会学专业人才潜在的巨大需求为社会学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 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社会学在中国是个新兴专业、紧缺专业, 就学科性质而言, 其专业性似乎不是特别强, 没有特别对口的职业渠道, 因而, 其社会的认知度也还有待提高。但是, 调研表明,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学学科的综合性等特征, 知识涉及面比较广, 就业的路子还是比较宽的。据统计, 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家公务员、编辑、教师、企业主管、秘书、销售人员、市场调研、政策评估与咨询、人力资源助理、市场信息员、村官等。
第二, 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秉承现代教育理念, 以“德育为先、能力导向、提升素质”为原则, 社会学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本科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和社会统计学知识综合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培养全面掌握社会学基础理论与调查研究基本知识, 具备一定的科学认识、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在党政机关、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社会团体胜任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社会管理与规划、社会工作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调研与借鉴情况
1. 基本情况概述
本次专业调研采取网上收集材料及走访相关院校社会学专业的主要就业单位等方式。从收集到的高校培养方案及调研资料分析来看, 似乎也没有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或许在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上有所不同,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不同, 在专业知识面上有差别;也可能在学习氛围等方面有所差异, 在学校提供的信息方面有差别, 在学校整体环境的熏陶等方面有所不同。具体走访的学校有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电话咨询了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学校的培养方案和评论意见, 网上收集了10余所学校的培养方案。同时, 利用教师读博和开会交流的机会, 收集到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师的意见。调研学校时, 有意识地考虑学校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即东中西部高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社会学专业。
2. 其他学校的培养方案分析
国外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异, 不便比较, 但是方案中体现的思路还是有一些启发意义, 一些相关的论文分析对做好修订工作也大有帮助。下面主要以国内高校社会学专业为例来加以分析讨论。
第一, 专业的学分数不完全一致 (单位:分) 。学分数较多的约180, 如华中农业大学的173;学分中等的约155, 如华东师范大学的160、中山大学的155, 150的有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有的学校甚至都不到150, 如武汉大学社会学的学分只有140。多数高校的学分在150左右。
第二, 课程设置的组合方式形式多样, 但实质基本相近。即使课程名称有所不同, 但一般都可以划分为公共 (含通识) 基础课、专业课 (含选修课) 、特色课及实践环节。
三社会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1.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紧密结合民族地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坚持“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升内涵”的原则, 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突出应用、分类培养”的基本思路, 着力制订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2. 专业培养目标及依据
第一, 培养目标。社会学本科专业要“立足湖北, 着眼民族地区, 辐射全国”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 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 具备较扎实的社会学理论知识与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等技能, 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事社会调查研究、社会保障、政策研究、行政管理、社区发展规划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又可在企业或媒体行业从事市场调查与分析、社会调查、公共关系等工作;又可通过攻读社会学及其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或到教育部门从事科研、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 基本依据。 (1) 社会学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根据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以学校的《指导意见》为基础, 其实现路径表现为设置“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个性模块课”。 (2) 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以国家对合格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基础, 通过专业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 大学生素质结构的要求。通过培育, 使社会学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与身体素质等, 促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课程结构
第一, 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设置以课程群为逻辑主线, 按课程模块的方式进行构建, 其基本思路是:通识通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与个性课程模块四大类来设计。
第二, 课程的基本结构。 (1) 通识必修课以学校的基本安排为准, 其课程模块主要由道德修养课程、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与体育课程等构成。 (2) 学科基础课以专业能力训练为基础, 主要由社会学概论、逻辑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社会统计学等课程构成。 (3) 专业核心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 主要由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实践与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构成。 (4) 个性模块课程主要由方向课与能力提高课程构成。
四结束语
本次人才方案的修订是在学校、教务处和法学院的指导下, 通过社会学专业教师深入地讨论和商榷, 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在借鉴国内相关院校社会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逐步完成的, 其核心思路是:通过课程群的建设, 以课程模块为载体, 加强通识教育基础, 打通学科基础课程, 夯实专业基础, 力图制订专业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务处的《关于修订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符合度较高。“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我们深信, 通过对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必定会使得社会学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顺应社会的新变化,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已成为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在较好地把握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 结合相关院校社会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 合理修订了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指出课程群的合理构建及其建设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摘要: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兴起,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在保障人才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本科不同,应用型本科所培养的人才定位于面向生产和建设的一线管理人员,人才方案的制定与改革也围绕着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而展开。本文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对XX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出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本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
一、前言
XX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从2011级到2014级均是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作为招生方向。房地产市场受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因素等影响,近年来波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招生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是能选择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很少,因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大多是基于项目招聘人才,少有对人才进行长期储备,而建筑施工、造价咨询、工程项目管理等企业对工程管理/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而我院毕业生普遍缺乏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只有少数优秀毕业生进入了大型建筑企业。本文针对以上存在问题,通过向26家企业发放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的贯彻“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了解社会各单位部门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云南省范围内的建筑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招投标公司、监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估价以及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与工程管理就业面向相关企业发放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发放26份,收回26份,所有问卷调查结果全部有效。问卷调查涉及到专业主干课选取、专业方向课选取、与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的选取、用人单位所重视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出的意见等几个方面。现就问卷调查结果做如下分析:
1、发放问卷调查的企业类型包括云南省在内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招投标/监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估价/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经纪公司等,共26家公司。其中建筑公司13家,占比50%;工程招投标/监理公司3家,占比11.53%。其他公司包括玉溪供电局、岩土工程有限公司等5家与工程管理就业面向相关企业,占比19.23%。
2、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选取19门课程进行专业主干课的调查,调查结果具体如下:
①票数最多的五门课程分别为:工程管理实务19票、建筑识制图与AutoCAD18票、建筑工程预算16票、房屋建筑学15票、土木工程概论11票。
②除以上课程外,用人单位还提到部分可增加的主干课,如:工程测量、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建设监理、工程法律法规、合同管理、施工技术管理等课程。
3、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选取19门课程进行专业方向课的调查,调查结果具体如下:
①票数最多的八门课程分别为(除去主干课之外):项目规划与设计15票、项目策划12票、项目投融资11票、工程经济学11票、建筑材料10票、城市经济学8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7票、房地产测量学7票、住宅区规划7票。
②除以上课程外,用人单位还提到部分可增加的方向课,如:统筹学、建筑设计,BIM运用等课程。
4、结合毕业生可考取的证且对用人单位有用的职业资格证,选取6个资格证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①票数最多的职业资格证为二级建造师22票,占总票数的30.55%,其次是建设工程造价员20票,占总票数的27.78%。
②除以上资格证外,用人单位还提到其他资格证书,如:测量员、试检员、质检员、安全员。
5、专业工作能力当中,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能力有工程造价能力、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制图能力以及整理、完成工程资料的能力。除此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到其他能力,如:书面表达能力、掌握建筑法规、合同管理能力、广联达运用软件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现场应变能力等。
三、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措施
根据以上的问卷调查,XX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因素,根据学院总体培养目标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分解,提出相應要求,继而设置相应课程体系来实现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
根据XX学院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了解工程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工程造价、工程制图等相关技能与方法,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项目开发基本工作能力,能在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及中介企业、工程招投标及咨询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资料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项目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围绕本目标展开。
2、整合优化专业课程
XX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三大模块,其中专业素质、技能的培养主要从专业课模块体现。专业课模块分为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专业见习课以及专业综合实训5个方面。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其中专业主干模块突出职业岗位群的业务流程和相关知识,课程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实务、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制图、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课模块突出关键岗位技能和相关产业、行业信息,课程包括: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项目投融资、房屋建筑学、项目规划与设计、建筑材料、房地产测量学、工程经济学、资产评估;专业任选课模块服务学生的考证需要,证书包括:施工员、助理项目管理师、建造师造价员;专业见习课以及专业综合实训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出发点,让学生学以致用。
3、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建立高职本科院校与企业的良好、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对本科院校专业的灵活设置、模块课程的改革、管理模式改革等领域,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将准职业人的学习范式落到实处,为学生毕业求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10)
[2]刘国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04)
[3]刘国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04)
[4]唐未兵.地方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06)
学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08-11-5,发布IP:210.42.198.210,浏览次数:1657
字体
减小字体 增大
为了全面具体地落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教学计划,切实搞好法学专业本科阶段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达到相当于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1、本科法学专业招收应届及历届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法学类或相关专业专科及其以上学历者。
2、本专业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实行完全学分制。本专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71学分。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三、入学与毕业
凡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法学类或相关专业专科及其以上学历者经省校及教委审查后,通过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的入学水平测试者均可注册入学。入学水平测试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文化、专业基础,便于进行分类指导和教学,也为了在招生名额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择优录取的目的。
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本专业最低学分为71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可准予毕业。由中央电大和中国政法大学共同颁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高等教育本科学历。学生具有毕业资格,并达到有关要求,还可以由中国政法大学学位委员会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毕业证书颁发及学位授予的条件和具体流程按中央电大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课程性质有统设课程、统服课程和省开课程等。
统设课程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校准。
统服课程由省校负责,中央电大可提供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指导书、音像磁带等教学资源的支持服务、省校负责授课方式、教学进度、期末复习资料、统一命题考试和评分标准。省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安排、授课方式及考核办法,均由省校确定。
限选课程由中央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教学大纲(或者教学要求),并推荐教材,尽可能提供教学服务,省校负责授课方式、教学进度、期末复习资料、统一命题考试和评分标准。
(1)必修课:13门,共47学分。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国法制史、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合同法、商法、知识产权法、法律文书、劳动法、英语Ⅱ(1)(2)等13门。
(2)限选课:1门,证据学(4学分)。(3)选修课:9门,共32学分。
中国法律思想史、犯罪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税法、大学语文、婚姻家庭法、公司法、律师实务、湖湘文化等9门。
(4)集中实践环节:共8学分,其中法律实践3学分,毕业论文5学分。
五、教学资源介绍(列表)
本专业的所有课程都配有两种媒体以上教学资源,具体查询每门课程的资源,请登陆湖南电大在线平台的《资源超市》栏目查看。地址:http://210.42.192.3/
六、教学媒体与学习支持服务
(一)总体教学模式:123教学模式:即突出一个中心,夯实两大基础,开展三种导学。一个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两大基础:网络学习环境配套体系、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体系。三种导学:引导、辅导、督导。
(二)教学媒体的类型、功能
1、文字教材:是课程教学媒体的核心,是传递教学信息及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基本依据。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含学习指导,例题,作业)和实验指导书。
2、音像教材(含VCD光盘):与文字教材在内容上密切关联,用于解决学生自学较为困难,需要加以必要的归纳、概括,提示或者解释的问题。
3、CAI课件(含网络版):帮助学生自学,加强自我练习与自我检测,为学生提供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开展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的途径。
(三)学习支持服务
1、面授辅导:各门课程应当适当安排面授辅导,由教师解答学员在自学过程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组织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面授辅导由各试点单位组织实施,辅导方式及时间由试点单位自行确定,面授时间不宜过长,但必须加大知识密度和辅导力度,加强辅导效果,每门课程的面授辅导时间为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
2、函授辅导:函授辅导由中央电大、省电大和试点单位共同实施,函授形式为杂志、报刊、信件。函授辅导的内容应包括学习方法指导,课程重点、难点、疑点辅导,讲解练习自测题,学科发展动态介绍及期末复习指导等。
3、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辅导、参考资料、练习题及IP课件和其他视频资源等。网上辅导主要是专题讲座、重点、难点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方便学生和老师交流,及时给学生提供学习帮助。
相关网址:
中央电大在线: 湖南电大在线:
4、VBI:利用VBI技术,使没有上网条件的地方电大可接收大量不断更新的电大教育教学信息并能随时下载信息。VBI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信息、课程辅导、自测练习、期末复习。
5、电话答疑:省校和分校及教学点的老师和学员之间要保证电话畅通,设立专门的教学热线电话,定时答疑和反馈教学信息。湖南电大文法部电话:2821703
6、电视直播教学:中央电大和省电大每学期都将组织一定课程的电视直播教学,主要内容有教学信息、学习辅导、疑难问题解答、期末复习辅导以及法学动态专题讲座。试点电大应及时组织学员收看。
7、网上讨论:各分校和教学点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中央电大、省电大组织的实时BBS,集中讨论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交流学习经验与体会。学员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在省电大教学平台的互动社区中提出,以便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对本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各分校每学期应组织适当的实时BBS讨论。
8、电子信箱:中央电大、省电大和地方电大的教师都设立了专门电子信箱,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答疑,布置、抽查、批改学生作业。在每一门课程的实施方案中都公布了责任教师的邮箱地址,学生也可以通过发邮件的形式与老师交流。
七、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一)教学计划:由专业责任教师组织有关专家依据中央电大的教学计划,结合我省法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论证、制定符合我省的教学计划。
(二)教材版本:中央电大的统设课程由中央电大统一指定教材,统服课程由省电大的课程责任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指定教材。
(三)教学实施方案:省电大文法教学部根据法学专业教学计划,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各分校及教学点根据中央电大和省校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教学实施细则。每一门课程由课程责任教师组织有关专家根据教材、教学大纲和具体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我省学生的实际情况讨论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意见。主要是为了满足学员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设计方案:由课程辅导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后,根据各教学班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教学实施方案。
(五)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1、面授辅导:由各教学点聘请专业教师进行面授,包括学习方法的辅导、重点难点的辅导、学习小组活动的开展、组织案例讨论等。辅导方式及时间由各教学点自行确定。
2、网上教学:包括网上的文本辅导以及各种音像资源的教学、实时与非实时的讨论。网上的文本辅导有“八项”,每门课程配有IP、或CAI课件或直播课堂,另外省校与分校针对各门课程的疑难问题进行实时辅导,如BBS答疑、期末复习指导,具体时间会在网上公布,各分校应认真组织学生观看和参加讨论。课程责任教师还通过邮箱和公开讨论区答疑。各课程责任教师邮箱地址都发布在每门课程的实施方案中,学生随时可通过邮件与老师沟通。
3、学员自主学习:根据学员的地区分布情况以及学员的素质水平合理组合学生小组,一组或多组共同开展活动。各分校及教学点管理教师、面授辅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小组讨论活动的指导,提高小组讨论活动的水平。每位学员必须加入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必须有明确的主题,每次小组讨论活动都应有详细的记录,每次活动结束都必须写出学习总结报告。学生参加小组讨论活动的情况作为形成性考核的内容,计入形成性考核的成绩。
学习小组的活动分常规活动和自由参加的活动。常规活动学生必须参加,原则上每门课程每学期均应开展2-3次小组讨论。学习小组成员随时可自由交流学习情况、讨论学习问题、进行互帮互学等活动。
4、教学教研活动:每一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全省法学专业的教学教研活动,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网上研讨。如:课程导学模式、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法律实践的实施、学习小组活动的开展等。
5、师资培训:所有从事开放教育的专业老师都必须经过培训,省电大也会不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实践教学培训等。
6、实践教学:开放教育的学员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实践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实践环节;二是集中实践环节。不得免修。课程实践应在课程开出当期完成,具体要求以课程实施方案为准。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法律实践和毕业论文,各试点分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法律实践的形式,可采取模拟法庭、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专业实习等形式。中央电大统一制定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省电大制定实施细则(操作流程),各试点分校根据细则组织实施。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成绩合格者可取得相应学分,未取得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者不得毕业。集中实践环节要求参见《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实践环节实施方案》。
八、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教学机构分级辅导
分级教学:课程主讲教师,由合作高校和中央电大教师担任。课程主持教师,由中央电大教师担任。课程责任教师,由省校的专、兼职教师担任。分校及教学点配备专业管理教师,聘请课程辅导教师。
分级辅导:在课程主讲老师和中央电大主持教学的教学和辅导的基础上,省电大教师各课程责任教师将定期进行集中辅导、答疑,并定期收集分校及教学点师生的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反馈给中央电大主持教师。各分校课程辅导教师负责面授辅导,个别辅导及答疑,并及时将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给省校课程责任教师。
(二)教师的配备及职责
1、省电大按中央电大要求配备法学专业责任教师及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全省法学专业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
法学专业责任教师由省校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教师担任,课程责任教师由本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责任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应具有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的工作经历和较为丰富的教学及教学管理经验,熟悉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具备开展网上教学工作的能力。
2、各电大分校及教学点应按省电大要求配备法学专业管理教师,聘请合格的课程辅导教师。
专业管理教师原则上应具有法学本科以上学历,法学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且具有一定的专业学术水平。管理教师的主要职责:组织学前教育;指导学员制定学习计划;掌握每位学员的基本信息;指导学习小组的成立及活动的开展;指导学员选择学习课程和利用学习资源;负责其他教学活动及管理工作。课程辅导教师由具有法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兼职教师担任。辅导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水平;熟悉远程开放教育规律。
分校专业管理教师和课程辅导教师均须参加专业知识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培训。同时,省校成立法学专业中心教研组,对教学进行指导与监督,每期至少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
(三)教学资源的编制
1、统设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的主要教学资源由中央电大负责组织编制,省电大建立配套资源。
2、统服选修课的教学资源由省电大在中央电大提供的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完善;省开选修课的教学资源由省电大负责组织编制。
3、各分校应在中央电大、省电大提供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建设配套的学习资源。
(四)教学过程的监控
1、平时作业:每门课程均须安排平时作业,统设课程的平时作业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选修课程和省开课程的平时作业由省电大布置,一般以作业本的形式发放。各课程的面授辅导老师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酌情布置一定量的作业。
各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负责平时作业的批改、评定成绩、登记造册。成绩给分校核定后上报省校,中央电大和省电大对平时作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2、法律实践:法律实践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法律实践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学员必须按中央电大和省电大规定的实践要求完成实践学习环节,法律实践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书面材料为依据,书面材料的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成绩合格者,可获得3个学分, 没有参加法律实践、未交法律实践书面考核材料者或成绩不合格者不计学分。具体要求按省电大下发的相关意见执行.3、课程考核:各门课程的考核均由形成性考核与课程终结性考核共同组成。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五部分的内容:网上学习与交互、参加面授辅导、阶段性学习测验、教学实践活动、学习记录。形成性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5%,没有形成性考核成绩或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的,不得参加课程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核以文字教材和期末考核说明为依据,统设必修课程终结性考核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选修课程一般由省校统一命题。终结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85%。
4、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是实施法学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每个学生都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在修完法学专业80%的主干专业课程之后开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大纲由中央电大统一制定,省电大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各分校和教学点应按照中央电大和省电大的要求认真组织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成绩合格者可获得5个学分,未取得毕业论文学分者不得毕业。具体要求参见省电大关于毕业论文的相关文件说明。毕业论文成绩由省电大负责审核,中央电大进行检查。
5、教学测评
各教学点每一学期要对每一位教师进行教学效果的测评,通过组织听课评课、学生问卷调查、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等方法进行测评,对不认真负责的或学生不满意的辅导教师,应及时更换。
省电大文法部对分校及教学点的教学安排和组织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助分校及教学点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九、其他
1、入学水平测试
参加法学专业本科学习的学员原则上都必须参加入学水平测试。入学水平测试试卷分为语文试卷和专业综合试卷,分别以百分制计算。
入学水平测试由省电大统一命题,专业综合试卷内容主要包括宪法、法理、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分校组织入学考试与评分,考试完后应及时分析学生的测试情况,将分析报告上报省电大。
2、补修课程
为了顺利实现非法学专业专科、本科或以上学历与法学本科的衔接,根据中央电大的规定和法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非法学专业学员参加法学专业本科学习,需补修刑法、民法、法学基础知识三门课程。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社会调查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年论文选题方向参考10-26
电大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10-28
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工作实施方案10-01
08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实习实习方案07-03
奥鹏行政管理本科论文07-04
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09-12
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06-27
行政管理专业的见解07-19
行政管理专业简历模板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