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闪耀智慧的光芒-德育(精选6篇)
德育面对的是人,是人心,是向善之心,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然而现实情况是:德育的魅力正在消退,而且日渐“变得面目可厌起来。因为它背离了真实的、鲜活的、丰富的源头而渐行渐远,背离了原本智慧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智慧,走向单调、枯燥,甚至走向愚蠢。
当下中小学德育的存在主要问题是:
首先是道德知识代替道德智慧。学生会说、会背、会考试;而面对多元文化现象和价值观不会辨别、不会选择、不会行动。最终结果是道德教育的知识胜利了,而人却失败了。
其次是忽视了道德能力的践行。经历、体验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但事实是,道德教育被文本所占领,儿童的经历与体验退避三舍。试想没有经历哪有体验?没有体验哪会有心悟之、行动之?无行动、无能力哪有智慧可言?
其三是封闭了道德智慧生长的空间。”早上起来得最早的是我,晚上睡得最迟的是我,作业最多的是我,负担最重的是我还是我。“学生对流行歌词的改编道出了逼仄生活中的无奈。无奈的生存状态扼杀了道德智慧。
其四是破坏了道德智慧的”表情“。智慧应该有自己的表情。智慧的表情是智慧的外部基本特征。愉快、欢悦、幸福应是智慧的表情。让学生智慧起来,首先让学生快乐起来、幸福起来。幸福感的消退,正是智慧的消退。
可以说,在当下的许多校园内背诵知识与争取分数成了中小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主导着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在这样的生存中,道德受到了挤压,智慧受到了逼迫,学生的道德生命逐渐萎缩。
当然,智慧的表情并不排斥刻苦地学习、深度地体验。如果原本充溢魅力的道德教育却使学生感到厌烦和拒绝,那么在厌烦与拒绝中,学生智慧的道德生命也就停止了生长。
诚然,学校德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让精神重树,着力构建一个贤有所敬、官有所贵、长有所尊、幼有所护、民有所信的社会,已是迫在眉睫。因为,只有一个社会有道、有真、有诚、有正、有爱、有义,社会才会走向远方!
面对一个个性格各异,活生生个体,德育并不轻松,迫切需要大智慧,需要解决”三个管“:
第一个是谁来管?也就是德育中的教师定位问题,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老师,唯有如此,德育才有进行下去的可能。要做到有专业能力,让人钦佩;有人格魅力,让人喜欢;有威慑力,让人敬畏。
第二个是如何管?也就是德育中的影响策略问题,要掌握引导学生的四大法则:一是脑的法则:从思想观念出发,教师做到言而有信,遵守承诺,通过赞美学生培养其自尊;二是心理法则:从情绪情感出发,教师在活动中激发情绪,在激动时实施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性,通过成功的喜悦达成学习迁移;三是脸的法则:从社会压力出发,教师要给学生面子,拉近彼此关系,实施德育影响;四是体的法则:从行为习惯出发,教师通过社会、物质、活动等强化措施,达到改变学生行为智慧之目的。
第三个是何时管?也就是德育的情境策略问题,一般来讲教师管理分指挥性行为和支持性行为两类:所谓指挥性行为就是告知学生做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支持性行为就是不直接给学生答案,鼓励他(她),你可以做得到。而就班级管理来说,则是在组建阶段宜采取指挥式,在磨合阶段采取教练式,在规范阶段采取支持式,在业绩阶段采取授权式。
关键词:德育,主体性,回归现实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试行) 》中也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思想政治课的方方面面。
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 在分数仍然是家长, 学生, 乃至学校主要, 甚至是唯一追求的目标的情况下,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往往就容易被忽略掉。而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也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又怎么能接受老师课上的说教呢!
在信息时代, 由于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趋丰富多样, 而学生们从多种媒体获得的信息多数没有经过社会专业部门的选择, 这就使得大量的信息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对学生是极有害的。尤其是他们在网上接收到的信息, 基本上是未经过筛选的。这些网上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在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
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来贯彻德育教育呢, 笔者就从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亲其师而信其道”——改变教学观念, 增强学科魅力
所谓“爱屋及乌”。一个学生往往是先喜欢这个老师, 然后才喜欢这个老师教的学科, 很难想象学生不喜欢你, 而会认真的上你的课。所以要想对学生在思想上有影响, 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情感人, 融洽师生关系
卢梭说“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课堂上, 一方面,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来看, 对待学生的弱点、缺点以至错误, 要给予真诚的、热情的、严肃的朋友式的批评、教育和帮助, 而决不能歧视、讽刺和挖苦, 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另一方面, 教师应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 允许学生发表意见, 要充分相信学生,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一点, 学生也才能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学生也就会尊重老师, 师生关系才能融洽, 课堂氛围也就融洽了。但这只是第一步, 要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吸引力还必须做到:
2、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科魅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 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要提高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科魅力, 首先就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
比如, 我在讲“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时候, 就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刘翔的成功, 一个是建国前我国运动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参加奥运会。两相对比, 很明显的得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国破则家亡, 国兴则家昌”, 为国争光, 不仅是为了国家, 对自己也是有利的。所以我们时刻要将自己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使大家既深刻的认识到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也将爱国主义的种子埋入了大家的心田。
二、“真实的最有力量”——摆脱片面说教, 回归现实生活
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对学生产生影响就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 德育的目标也不是要把大家都培养成圣人。那么他的标准也不该是高高在上, 让人觉得不可企及的, 而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 和这个时代是同步的。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德育才是真实的、有力量的。
比如我在上《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这一框时, 讲到要艰苦奋斗, 我就将这个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在一起, 指出班级几乎每个学生的桌面上都放着饮料, 有的还不止一瓶。课间休息的时候, 有的同学左手可乐, 右手烤鸡翅, 吃的一嘴油, 这是艰苦奋斗吗?很多学生都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就说明他们对我的观点有所认同了, 然后我进一步阐述, 为什么要艰苦奋斗, 怎样艰苦奋斗等问题, 将德育进一步贯彻。
三、“榜样的力量”——重视自身修养, 提高道德素质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要想让德育在学生心中扎根, 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以词源考究,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重“爱”,而非“智慧”本身。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思考运动,问辩永恒,是哲学的使命与特性。哲学教育是关乎学生思维的教育,更是关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它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企及的独特功能。
然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学哲学课堂遭遇许多不适与困境:教学价值的功利化、教学方式的公式化导致我们的哲学课堂远离了哲学的本性,哲学教学的庸俗化导致我们在社会现实问题面前应对乏力……这些不断消解了学生对哲学学习的兴味和情趣。哲学与生活的融合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还是一个教育命题;经由生活与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步入哲学殿堂,并以哲学理性阐释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生活与哲学》课堂也才能成为启迪与升华智慧的诗意栖居之所。
当霓虹灯闪烁在现代的街头,飘出风靡一时的流行音乐时,同学们,你可曾迷失了自己?当时尚的服装包裹你的躯体时,你可曾想过自己的灵魂究竟定格在哪里? 难道时尚的服装、流行的音乐、享乐的人生,这一切就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追求吗?你可曾为自己的年少而深思,可曾为自己稍纵即逝的青春年华勾勒一幅无梅的人生?!
古人曾有这样一段精辟论述:“期乎其上,方能及其中;期乎其中,方能及其下;期乎其下,则不及矣。”意思是说:对自己要求愈严,期望愈高,所能达到的程度就愈高。只有立下远大目标的人,才有成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拿破仑曾经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固然有些绝对,但也充分说明,有较高理想的人才能在各方面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并努务去做,以强于自己的人为榜样,不断进步,最终达到较高目标,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如那山鹰,从生下来,它们就向往蓝天,因此他们苦练飞行本领,艰苦锻炼。它终于能翱翔空中。然而,同样有翅膀的鸡,却满足于躲在屋檐下,过安逸的生活,没有对天空的向往它再也飞不起来,最终只能在地上找到食物填饱肚子即可。
没有鸿鹄之志,陈涉怎能在大泽乡一声怒吼,揭竿而起,燃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没有对科学执着追求的志向,居里夫人又怎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极强的毅力,从八吨沥青轴矿渣中提炼出0.12克氯化镭?没有实现********的伟大理想,马克思又怎能四十年如一日地查阅资料,写成光辉的著作《资本论》?
举不胜举的例子告诉我们,志向是人们的灵魂,有了志向,人才有了奋斗的动力,才有成功的可能,才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生活就没有了方向,从此将在碌碌无为,空虚无聊中度过他的人生。相反,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高尚的品质在他们身上体现,无尽的力量将从他们的身上迸发,理想的光芒将在他们身上闪耀!可是,当我们确立了理想和目标种子,等待我们的一定会是成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没有肥沃的土地,没有精心的照料,种子不一会萌发,更不用提开花结果了。同样,在我们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自身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就如那滋养植物生长的肥料,有了不懈的努,不论道路如何曲折坎坷,穿越它们都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一、听朗读,辨音精“选”
汉字,有着美丽的外形,更有动听的声响。汉字的多音足以证明其与众不同,有着多重的身份代码。运用聆听来体味汉字其中丰富的表达内涵,更能够使得学生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丰富思维,找出自己所需的探学内容。
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首先来自听,是语言信息输入与解码的互动过程。如在人教版(下同)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教学中,我除了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外,更多的是通过播放录音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感受作者笔下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不同,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构想中形成认知的立体层次感。学习“冬天下雪捕鸟”环节,我要求学生静心聆听播放的录音,引导他们思考:百草园在冬天是荒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你能找出捕鸟中作者用的一些动词吗?学生通过听录音,能结合前后语境找出作者小时候的乐趣,更能体味到百草园之乐了。同时,在带着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努力把握住扫、露、支、撒、牵、拉等动词表达的内涵,能使得学生体味到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到其中人鸟之战的紧张氛围。
听录音使得学生将语言文字的静态主动转为动态感知,使得他们在发现其中表达深厚的语言感知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考过程。指导学生听录音可根据课程教学重点,摘录其中句式多变和语言表达丰富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倾听,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特有的韵味。同时,指导学生挑选出素材中表达精彩点,引导学生在反复揣摩构思的过程中拓展延伸认知深度,形成深刻的感思。
二、说词意,摘录精“华”
任何语言文字都需要借助表达来展现其鲜活的生命力,离开了“说”,汉字定会黯然失色。说词语,说出其在语句、语段以及语篇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意义,让学生在仔细思考中能予以识记。说出词意,更能使得学生在体味精华中找到值得记忆的东西。
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找到可认知的影子,更利于提高他们综合表达运用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指导中,我要求学生在主动表达标题、导语、主体的过程中,请他们主动摘录相应的词语,并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理解感知。有的同学对“西起九江(不含)”中括号里的“不含”产生兴趣,认为这是作者严谨的态度,也反映了新闻消息的准确性;有的同学认为“溃退”一词充分表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软弱无能以及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有的同学说“不料”一词,充分表明了作者对战犯汤恩伯作战心理的精确揣摩,表明了人民解放在战术上运用得当,可谓具有“不谋而合”的同工之效。
说出词意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内化语言和展现认知思维的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语言认知过程中的精巧构思。指导学生多说词语,让他们在聚焦重点的过程中不断揣想,更能够使得语言表达具有深刻性。关注学生说的方式,指导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反复体味,更能够使得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感知体验。
三、读语句,感悟精“言”
阅读是认知积累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有效途径。大声朗读语句,引导学生从有形的文本中感悟至深的情感,更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学生阅读语句也可为他们获取丰富语言感知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朗读语句,能帮助学生透过汉字捕捉丰富的思想情感。如在八年级下册第9课的《海燕》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作者借助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来临的表达意图,我结合阅读导引中介绍的“海燕”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预言者”的含义,要求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学生选取海燕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等不同时段展现的形态,反复朗读和细细咀嚼,透过“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感受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姿态。同时,要求学生摘录出碰、冲、叫喊等词,并揣想其中的表达内涵。建议学生就“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中描写与前面的不同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掠”字的表达准确性。
借助反复朗读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推敲,能使得他们在深刻感受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指导学生朗读语句,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进行朗读,学生更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感受。引导学生拓宽想象思维,主动与教材文本、作者、编者等进行对话,能使得学生在多元化理解互动中感受作者用字的精炼。
四、写同义,提炼精“度”
每个词语都有相似体,好似孪生姐妹。寻找同义词,寻找其他表达意思相似的词语,更能够帮助学生辨别词汇语义。引导学生写出同义词,让学生通过比较鉴赏的方式找出细微差别,更能够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
写同义词,让学生在开阔视野和思维的过程中生成丰富的语言感知。如七年级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文,对济南冬天山上下雪情景的描写最为漂亮。像“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中的“壤”字准确写出了白色与蓝色的巧妙搭配,形成了富有层次的立体感,达到了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对此,我要求学生改变用法,用上与“壤”字相似的词语。于是,有的同学写上“按”,认为是有意着色,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有的同学写了“嵌”字,认为是后来装上去的,起到配合蓝色的醒目作用;有的同学用上“补”字,认为这是有意的点睛之笔,值得揣摩学习。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得学生在准确辨析的过程中尝试其他词汇补充,从而生成更为精确的感知体验。
指导学生写出同义词,要求学生在准确把握词汇表达意思、情感以及词性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多给学生自我构思机会,让他们在反复推敲的过程中能有所发现。多给学生提供指点,引导他们通过替换和比较的手法,分析同义词使用的效果,让他们能够有更为明确的整体理解感悟。结合词汇的使用,建议学生能在主动选择中,针对不同语境表达进行综合研判,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运用综合性和准确性。
总而言之,关注汉字教学,就是关注语文原生态课堂,让语言文字在深度解读中闪耀着睿智的人文性和开放性。围绕“精”字,突出听说读写等技巧培养,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主动感思和自觉归纳的基础上通晓汉字的音、形、义,帮助他们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更能够提高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和灵活综合运用能力。
一、深挖教材,捕捉情感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可见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将情感教育置于首位,养成发现的慧眼,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素材,将其适时放大,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如《孔繁森》、《最后的站姿》、《船长》、《爱之链》等课文蕴涵的道德感;《卧薪尝胆》、《滴水穿石的启示》、《轮椅上的霍金》、《海伦·凯勒》中表达的抗挫感;《狼和小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狐假虎威》等流露出的是非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主题特点挖掘情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方法切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和意。当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其蕴含的情感也就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作用于学生,学生的情感也就自然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人物同喜共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情境,丰富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世界犹如一池宁静的水塘,如果我们不去撩拨,永远也只能是毫无生机的一潭死水,但如果我们投入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荡起层层的涟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课文中的细节,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如我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前,通过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搜集并整理了一篇充分体现谈迁一生坚毅不屈、自强不息精神的短文。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谈迁事迹的画面,在音乐声中,师生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读,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中,很多学生都被谈迁坚强的品质所震撼,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试想,此时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怎能不波涛汹涌,生成的情感体验怎能不丰富而深刻?再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头饰、道具,让同学们到讲台前来表演。由于头饰营造了表演气氛,学生们兴味盎然,跃跃欲试。特别是对狼的奸诈,凶蛮和小羊的善良、无助表演得淋漓尽致,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激起了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是非曲折的的价值判断也油然而生。
三、真情演绎,铺就语文课堂的情感基础,滋养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真情体悟课文,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语文课堂是真情流淌的课堂,离开了真情,语文课堂犹如干涸的河水,了无生气。
1.教师真情演绎,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堂上,教师真诚的微笑、饱满的状态、悦耳的嗓音、亲切的话语无不在学生幼小的心中产生巨大的作用,但教师真情朗读课文,全情讲解课文,全身心的投入课文情境,更能带到学生步入课文的意境,吸引他们充分感悟课文内在。教师根据不同课文的风格,或高亢激扬,或舒缓低沉,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将文章的情感尽情释放出来,可以充分展示和延伸作品的意韵,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境界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激起内心的情感波澜。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在范读“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一句时,笔者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激发了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引导真情品味,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的生成需要内心感受,没有感受就不会产生情感。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在品味中体会,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如在教学课文《爱之链》时,在临近结束时,我引导学生真情互动: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下面大家就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说身边的真情故事。从而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升华了自身的情感。
总之,情感让小学语文课堂生机盎然,充满迷人的魅力,情感更让语文课堂彰显生命的色彩,透露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本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挖掘教材内涵,激活学生情感,拨动学生的心灵心弦,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心智健全的新时期合格人才。
【让德育闪耀智慧的光芒-德育】推荐阅读:
闪耀着光芒作文06-25
智慧德育管理06-05
智慧德育论文10-05
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07-04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600字11-01
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07-22
德育渗透-德育05-25
德育网络的建设06-11
简述德育的途径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