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中的炼句技巧(通用6篇)
应用文“因事成文”的特点要求应用文体的写作表意清晰、平实质朴、组句严密、措辞精炼,好的应用文不仅表述平实准确,易知易晓,而且语句明快不拖踏,逻辑清晰不混杂,不仅有内容美,更具形式美,是文质兼备,富于文采的,如何提高应用文特有的明朗晓畅的语体美,力避常见的乏味干瘪、繁琐冗杂的毛病,可以从学习炼句技巧入手。
一、长短结和,多用短句。
长句与短句的主要区别在句子的结构形式上,长句结构复杂,联合成分较多,修饰语较多,短句则相反。使用长句,可以使表意更加严谨细致,但其结构复杂容易出现语病,造成阅读接受障碍;而短句表意简洁明快,干净利落,阅读起来一目了然,更符合应用文沟通思想、办理政务的目的。因此,应用文写作中,除了要表达十分复杂严密的意思而采用长句外,能用短句尽量用短句。广为传诵的西晋李密的《陈情表》,文中用了大量的短句,开头既写:“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三个短句,二十四个字,就将自己真实的悲惨凄苦的境遇突出地展现出来,给晋武帝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像“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样表意清晰而明朗的短句和句群,随处可见,使文章读起来畅快无阻,朗朗上口。当代,邓小平同志的文章最大的特点也是善于大量使用短句,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诸如“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等等,因其简短形象而广为流传。
当然,应用文中有时也要使用长句,以表达严密精确的意思,并间杂在短句中,形成错落有致的效果。但需注意:一是不要长句用得太多,造成繁杂拖踏,读起来太累。二是要注意句子成分搭配合理,避免语误,如:“我院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从1996年建设至今,从未因出现技术障碍而耽误教学训练活动的现象,真正地实现了保障有力。” “从未……现象” 是错误的,“从未”是副词,不能带宾语,只能是“从未有过……现象”,或“从未出现……现象”,这个错句就是典型的因句子附加成份太长而忽略主要成份搭配造成的。所以,有的长句,能化为短句,就尽量化短。如:“为进一步摸清各单位新任务准备的底数及准备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各单位高标准落实好新任务准备工作”,就可以将前半句的长宾语拆开,变成三个短句:“为进一步摸清各单位新任务准备的底数,发现准备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各单位高标准落实好新任务准备工作”。改后,表意同样周全但却更清晰直白。
二、巧用整句,意蕴贯通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在应用文中适当地使用整句,可以使文章凝练新颖,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首先,可以用整句制作小标题。在应用文常见的部分式结构中,小标题运用是比较广泛的,小标题是结构提纲的直接体现,是对大量材料的直接概括,如果用形式相同的整句充当小标题,形成共同规律、固定格式,不断重复,回环出现,就会起到精练、醒目、突出事理的效果,从而加深读者印象,提高阅读兴趣。如某军队医院财务部门的年终总结《建立正规的财务秩序,编制合理的资金预算》,为了突出财务工作改革后,克服困难,解决超编现象的主题,设计了这样几个小标题:
(1)“逼”出一条路子
(2)算清“两笔帐”
(3)利刃切除“肿瘤”
(4)搅活一池春水
这几个动宾结构的小标题,简明概括了来自实践的经验,彰显了文章整体框架,自成一体,别具一格,给人鲜明的印象。
其次,使用意思基本相同、相对或相反的一串整句,可以起到突出强调,加强对比,表意透彻的良好效果。公元前168年晁错就粮食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及商人兼并和农民流亡的原因向汉文帝上奏书《论贵粟疏》,文中写道:“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用一组意思相近的整句透辟入理地说明了农民基本生存保障的重要性,接着又写:“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用几组整句构成一段,前半段用意思相近的整句组论述农民终日操劳却生活艰辛,后半段采用同样方式说明商人囤积居奇,生活奢侈,前后两段又构成意义上的鲜明对比,句式上也灵活多样,既有两句相对的短句“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也有三句相对 “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句相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的句组,条理清楚,文笔流畅。再如,2007年4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发表精彩演讲,从开始到结束,会场响起11次掌声,温总理在简短的问候语之后即讲“如果说安倍晋三首相去年10月对中国的访问是一次破冰之旅,那么我希望我的这次访问能够成为一次融冰之旅(掌声),为友谊与合作而来是我这次访问日本的目的,也是今天演讲的主题。”“ 破冰之旅”与“融冰之旅”整齐搭配,映衬鲜明,引出主题,一下子激起了与会人士的热烈反响,赢得雷鸣般掌声。此外,李密的《陈情表》,陈琳的《讨曹操檄》,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汉景帝的《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同志的’98抗洪讲话等不朽篇章,均巧妙地采用了整句借以表达深刻的思想。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凡是富于文采和气势的优秀的应用文,总少不了凝练优美的整句。
三、多种句型,灵活运用
有些作者为了追求简洁明了的实用效果,在写应用文时一味使用陈述句,语气、声调毫无变化,文章平淡如水,索然无味。其实,一样的意思,百样说法,变式句、反问句、设问句、否定句、对比句等句型与陈述句一样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却具有不同的修辞功能。
首先,变式句可以起到强调句子中某个局部关键性词语或成份的作用。如《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一开头即是一个变式句:“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如果用陈述句,应该是:“现今伤农事的是雕文刻镂,害女红的是锦绣纂组”,两个句子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变式句将宾语提到了句首,改变了原有的语序,将某些地方长官追求的奢华的现象突现出来,收到了一目了然,触目难忘的修辞效果。
其次,设问句可以起到突出整篇或整段、整句话的意思,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的作用。如****同志在《发扬抗洪精神 重建家园 发展经济》的第一部分,先用了“这个伟大的胜利说明了什么呢?”这样一个设问句引起注意,然后用“这个胜利充分说明……”为每段的开头引出层层深入的四个段落,在整饬严谨的论述中收到重点突出,气韵生动的表达效果。再如《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中的第三段开头是这样写的:“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一个设问句既引起思索,又清楚地表明了本段论述的主要问题。
第三,对比句除了能起到强调语意的作用外,还具有鲜明生动、加重语气和声调,传递作者情感的作用。客观世界也是通过作者的视角去认识的,因此即使是较为客观的应用文也不可能完全摈弃作者的主观认识与情感,对某些事物,作者的主观体验越强烈,他的理性认识才会越深刻,而对比句可以很好地帮助作者表达内心的深刻认识。《诸葛亮前出师表》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用一个正反鲜明的对比句子谆谆告戒刘禅执政之道,透露出一片忠诚与希望。又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个对比句“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点明此段的主旨,将秦重物轻人的错误展示出来,理足辞胜,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运笔酣畅淋淳,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一、文学气质让新闻写作更生动
我国普遍采用的对新闻概念的界定是陆定一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根本要求, 但是, 报道事实与文气昂扬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简单说, 写出新闻的文气, 只不过是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而已。新闻特别强调形象化, 而要达到表现的形象化, 在文字的组织方面就离不开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此外, “一切文章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精神劳动的产物。”记者报道任何事物, 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爱憎。写某一方面而不写另一方面, 这样写而不那样写, 这除了遵循新闻规律之外, 实际上就有个人的主观认识和感情在里面。
什么是文气?文气, 就是文章的气势。它不是风格, 也不是文风, 而是“作者情感、气质通过语言手段反映出来的气势。”大凡优秀之作, 都讲究文气。文气对于文章, 如同贾宝玉那块通灵宝玉之灵气, 通灵则为宝玉, 不灵则依然是块石头。文学作品如此, 新闻写作也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 新闻的文气昂扬, 并不是说可以任意夸张、文过饰非, 动不动就“隆重”、“激动人心”, 而是用准确、优美的文字和事实本身的音响素材烘托、表现新闻事实, 使新闻事实活灵活现, 增强消息的可听性、可读性和可看性, 将听众、读者和观众带入新闻事件中。
就拿新闻要求简练来说, 跟要求有文气也不矛盾。简练不等于单调。即使是短短几言, 如果记者善于运用表现手法, 同样可以使一条短的新闻文气斐然。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当晚中国网在报道时就运用了众多华美的词句, 但它本身反映的正是世博会开幕的新闻事件:“喷泉奔涌, 激光四射, 彩灯闪耀, 不夜城的美景, 正立体呈现。江上破浪的航船, 升腾艳丽的礼花, 传递盛会的喜悦。天上缤纷的焰火, 跳跃蓬勃的活力, 诉说世博的祝福。激光灯放射着斑斓的线条, 这是世博会的华彩。探照灯交织成变幻的图案, 这是上海城的华光。多彩的焰火、绚烂的灯光, 一起在舞蹈、在闪烁。耀眼的激光、飞泻的喷泉, 一起在迸发、在流动。世界同欢庆, 我们携起友爱的双手。环球共此时, 我们同享热烈的狂欢。”记者通过简洁而富有文采的细描, 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景。其实这一段也很好地说明了中文功底和新闻写作是有必要融合的, 只要融合到位效果就能显现。
二、新闻写作如何添文气
如何通过增添文气使新闻能把受众的听觉调动起来?分析一些获奖的新闻, 可以感受到它的文气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新颖的表现手法;二是采访对象的典型报道;三是具有最能充分烘托气氛和深化主题的现场音响、图像、图片;四是精彩的语言表述。
新闻被认为是“易碎品”。但是, 有独特文气的新闻却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比如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等报道, 作者笔力遒劲, 豪气凌云, 情如江河直下, 成为新闻的经典之作。
毛泽东写的是电讯, 但他的构思技巧和写作手法对我们写好新闻同样是有启迪的。记者要写出有文气的新闻, 要努力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 别出心裁的构思。
构思, 就是谋篇布局, 包括导语的提炼、整篇报道的层次推进、信息外延的扩张等等。一篇报道形神兼备, 环环相扣, 有变有奇, 有理有情, 就能引人入胜。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章“因情立体, 即体成势”。文章的“体”最先是靠构思“构筑”起框架, 再有成篇。记者在写文章时, 应该习惯于先搭起几种架框, 再选择角度最好、布局最奇的一种。
2. 娴熟的调词遣句能力。
文章就是把文字组织成篇章。调词遣句的能力反映出记者本身内在文字功力的强弱。而这种“功力”的强弱, 又最终决定文章文气的强弱。一篇语言枯燥的报道, 给人的感受就像是“白水泡饭”、“清汤捞面”, 绝对是无味而且“短命”的。一般来说, 记者的文字表达能力, 就是要能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具象的描述, 将记者的观点、事件的意义和人间的情理等寓于事实的叙述之中, 并通过精彩的语言组织将消息的文气凸现出来。
3. 勤于笔耕
写出好的新闻稿件, 必须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方面, 一些著名文学家刻苦练笔、勤奋创作的精神, 很值得我们学习。鲁迅投身文学事业30年, 坚持天天记日记, 直至逝世前十几个钟头, 从未间断;老舍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天天练笔, 或是人物素描, 或是见闻录, 或是杂感, 形式不拘, 每天总写几百字;诗人陆游“日课一诗”, 据后人统计, “六十年间万首诗”, 被传为文坛佳话。由此不难发现, 新闻写作同其他文学艺术创作一样, 其技法训练是一项基本功。
三、结语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意思是如果朴实多于文采, 就不免粗俗, 文采多于朴实, 又难免虚浮, 朴实和文采要配合适当, 才算是登堂入室。写新闻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文质彬彬, 才称得上是好的新闻语言。一篇文章的立意有高下之分, 语言有文野之别。新闻的体裁多种多样, 新闻的写作方式多种多样, 但是所有这些都缘于中文功底在新闻中发挥的效力。中文理论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就可见一斑了。■
一、以小见大
喜剧小品的主题五花八门,时政热点、社会生活、人物百态,皆可入戏,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大到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意识形态规训,小到现实中丑陋行为的批判。无论剧作主题多么宏大,在进行题材选择时均从“小”处着眼。题材是小品的基础,是表达、深化主题的支柱。常言道“角度选得好,作品也就成功了一半”,创作者将对生活的独特观察与思考融入小品,在十多分钟内展示生活的一簇小浪花,力求真实朴素,接近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用真实可感的事件与形象使主题具象化,展现现实生活的生动性与无限丰富性。
小品《乒乓轶事》表现的是改进干部作风这样一个较大主题,而剧作只是巧妙选取了师长与新兵战士打乒乓球这样一个生活场景。耿直的新兵子弟在比赛中将师长打得落花流水,裁判员文化部主任怕伤了师长面子,左右调度,多次暗示,要求新兵子弟打假球,自己判假球,小品以球说事,反映干部作风改进的主题。这种“以小见大”式的宏大叙述,通过打乒乓球这样一个生活小故事,来容纳一个宏大的主题,使剧作宏大主题传达的意旨摆脱说教的嫌疑,形象具体,可观可感,直接指向观众内心。
取材生活、以小见大,是学生作文常见的写作技巧。以最熟悉、感触最深、理解最透的生活事件为题材,以深见广,从小处、从局部、从侧面,去触及大问题,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以真实化的微型生活故事去打动读者,将宏阔的场面与重大主题推到幕后,文章便会有“温度”又有“深度”。
二、构思巧妙
喜剧小品、电影、小说,包括中学生的记叙文,都在讲故事,讲什么很重要,怎么讲更重要。喜剧小品之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其创作的精妙构思是分不开的,常见的构思技巧有以下几种。
制造悬念。剧作不是以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展开,而是截取事件中的高潮作为开端,以激烈事件为开端,生活平衡被打破,间以插叙或倒叙,将事件或人物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这种结构情节集中,强烈,开场便能抓住观众的吸引力。小品《新房》,一开场就是两个年轻人追着一个老人满屋跑,让老人当一回“骗子”,这个穿着不伦不类的老人是谁?为什么要当骗子呢?原来是老人的儿子和未来儿媳妇,想让老人装一回阔,表明自己给儿子买了婚房,好征得亲家同意两个年轻人的婚事,最终骗局败露,却也感动了岳母,得到了双方家长的认可。
先抑后扬。剧作在肯定某人、某事时先用嘲讽或曲解的态度去否定贬低它,抑为衬托,扬为重点,形成鲜明对比,使剧作更加精彩。小品《公交协奏曲》中一开场,冯巩饰演的小市民为省一块钱的公交费,死皮赖脸和乘务员攀关系,无奈乘务员不买账只好投币,结果错将五块当一块投了进去,为了不吃亏,硬生生拉上赶往相反方向医院的农民工,“请”他坐免费车。这样一个贪便宜、斤斤计较的小市民却在得知农民工兄弟有困难后,毅然将自已的存折给了他。剧作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先抑后扬的构思仍是值得借鉴之处。
利用误会来使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也是喜剧小品构思中常用的手法,将解开误会的过程作为剧作的发展过程,步步推进,最终云开雾散,水落石出。小品《爱的代驾》,以一名年轻貌美的醉酒女子误认代驾司机为老公开场,接着又引起了代驾司机的妻子的误会,以为醉酒女子是老公的情人,一连串的误会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文似看山不喜平,喜剧小品中蕴藏着的构思技巧,也适合篇幅短小的中学记叙文,在有限的篇幅内,如何构筑完整的情节,如何安排文章起伏都需要借助构思技巧。
三、巧用修辞
作为语言类文艺表演节目,修辞技巧的灵活运作是衡量喜剧小品创作者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制作幽默的重要手段。喜剧小品中最常见的三种修辞技巧为飞白、比喻、仿拟。
飞白是故意对词语进行讹读,曲解词语本意,从而达到趣味或讽刺的效果。可分为语音飞白、词义飞白、逻辑飞白、语法飞白几种不同类型。喜剧小品中飞白手法随处可见。如小品《形象代言》中憨直的乡村老太没听懂收购员的流行语,将“代言”理解成“袋盐”,这是语音飞白;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白云说“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将“秋波”一词分中析意为“秋天”与“菠菜”,是词义飞白,这看似合情合理的谬解,尽显人物的可爱之处,令人捧腹不已。而小品《落叶归根》中“谢谢”故意将“艾仑”说的“报销”的“报”理解为“抱一下”的“抱”,这属于飞白修辞中的逻辑飞白,被高昂的墓地价压得喘不过气的主人公谢谢为了不给艾伦报销机票而故意曲解词语的意思,机智狡黠中透出一丝无奈,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到沉重。
喜剧小品中的比喻,旨在制造喜剧效果,往往近似于揶揄、调侃,用法也简单明了,比喻的运用能达到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效果,对人物形象塑造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小品《想跳就跳》中潘长江用“小陀螺”来比喻自已,在对身高体型的自嘲中展现了人物豁达幽默的性格特征。用“鞋拔子”和“猪腰子”这两种农村常见事物来对长相进行比喻,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前者用于“白云”对“黑土”的嘲弄,后者用于“黑土”对自己长相自信的证明,这两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比喻,体现出人物的朴实幽默,营造出了喜剧氛围。
仿拟是通过模仿现有的语言表达格式甚至是歌曲的唱腔,新创一种表达,来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与见解,话语给人新奇的陌生感。喜剧小品植根于日常生活,人物语言具有生活化的特点,而在这生活化的语言中掺杂典故、诗词、俗语、歌词等,使小品语言形式灵活多样,利用语言本身的不协调性来制造喜剧效果。部分剧作对一些特定行业领域术语的化用,达到反讽这一审美效果,给剧作抹上了浓重的解构色彩。如《昨天·今天·明天》中对歌曲名的引用:endprint
崔永元:行了行了,别说了,咱还是说您二老吧,我现在呢我把问题提的细一点,你们是哪一年结的婚?
赵本山:我们相约五八。
宋丹丹:大约在冬季。
《昨天·今天·明天》意在展现新型农民形象,白云、黑土自信满满地引用歌名来回答小崔的问题,关注潮流、幽默诙谐的新型农民形象便可见一斑。
除了飞白、比喻、仿拟三种常见的修辞外,喜剧小品还利用误读、错位、双关、夸张等修辞来制造笑料,塑造人物。喜剧小品中对人物的塑造没有叙述性的描写,只能通过一个动作几句台词来让人物鲜活起来,因此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为重要。多种修辞的灵活运用,折射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丰富了剧作语言表达。每一种修辞都承担了不一样的表达任务,文章要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便离不开对修辞的运用。掌握多样修辞的运用技巧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四、深刻有力
喜剧小品美学家陈孝英先生根据喜剧小品所显示出来的“喜剧”这一美学特征所涉及的不同分范畴,将喜剧小品划分为滑稽小品、机智小品、幽默小品、讽刺小品、怪诞小品、荒诞小品几种不同类型。幽默、讽刺、荒诞等既是美学概念,喜剧性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也是文学元素,现代写作技法。许多优秀的喜剧作品中便是借助这些表现手法,使剧作主题传达深刻有力。
第八届中央电视台电视小品大赛作品《落叶归根》,便巧妙借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融入“黑色幽默”这一文学元素,对楼市怪象进行了有力批判。作品以“坟”喻“房”,通过讲述在国外“饿死”的二大爷托人带回骨灰给侄子“谢谢”,让其购买天价坟墓的故事,小人物在生活压迫下滑稽、荒谬的行为得到放大,甚至扭曲、变形,使观众在滑稽可笑、荒诞不经中,又感到苦闷与沉重。
早期小品《写情书》,讲述卖茶叶蛋的小姑娘请研究原子弹的老教授代为写情书的故事,“研究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小品播出后,这句俗语一时成为观众生活中的流行语,卖茶叶蛋的小姑娘和研究原子弹的老教授谁都不是“丑”的代表,却成为人们的“笑”的对象,这并非出自他们个人原因,剧作借用这一荒诞的逻辑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与之类似的还有郭达的小品代表作《换大米》采用“荒诞”的表现手法,提出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换大米的农民被艺术团团长相中去表演,替换无人欣赏的美声艺术家,粗喊狂叫代替了声乐艺术,情节荒诞,却令人深思。荒诞与结构性反讽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对丑陋、反面、乖戾、落后,没有正面的宣告批判,只是加以艺术性的展示,是非对错,好坏美丑,且留给观众在欢笑之余去品味,评判,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剧作在令人发笑的同时,也显得深沉而耐人寻味。
象征、讽刺、反讽等手法是中学生常见、熟悉的写作手法,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体现,如《雨巷》《祝福》等,运用这些写作手法能让表达寓意深远、深刻有力。
喜剧小品篇幅短小,幽默有趣,在创作技巧上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取材生活,以小见大,巧用修辞,多种表现手法等等,这些写作技巧正是假大空的学生作文中所欠缺的。将喜剧小品作为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对象,丰富写作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写作教学应是值得尝试的做法。
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小学生初学作文时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写作文的作用及意义,并向学生说明写作其实也不是一件难的事,写文章和平时说话一样简单容易。说话前只要想清楚应告诉别人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如何,或者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按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哪些多说几句、哪些少说几句,把要说的话说给别人听,而写作文就是把所要说的话写成文字。学生即使写得不好也不要紧,这正如小孩学走路一样,开始时总有点摇摇晃晃,但越走步子越稳。虽然有时也会摔跤,但摔倒了爬起来再走,只要坚持走,坚持学,没有一个肢体健康的小孩学不会走路。同样,学生写作文只要坚持不断地写,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作文,还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扫除学生对作文的心理障碍。但是,扫除学生对作文的心理障碍还不够,还得找出困扰小学生作文的其他根源。
一、困扰小学生作文的根源
1.学生接触的环境、事物以及社会较少,缺乏写作素材。针对这一点,教师应教育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周围的新鲜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多积累写作素材,使学生有东西可写。
2.部分学生有了写作素材也不会写作。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在讲析课文时多提示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作者是怎样选择和组织材料的,让学生进行一些材料作文的练习,教师也可以把一些散乱的句子拿来叫学生整理成短文。这几种做法都可以提高学生选材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在作文讲评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写作中的材料选择不好或者组织不好的文章读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修改意见。也可以把一些写的较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让他们说出本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选择了哪些材料,是怎样安排的。
3.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差,用词不当、语言枯燥无味,或词不达意。针对这一毛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认真积累词汇,理解词的意义,多看课外书籍,熟背课文,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
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词汇犹如建筑房屋中准备了大量的砖块,而准确地使用词汇又如建筑师把一块块砖砌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建筑师必须要有熟练的技术才能建筑起高楼大厦。要写好作文必须掌握娴熟的写作技巧。
二、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写作技巧
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作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弄清作文中的主要环节。
1.学会审题。教师要求学生先读清题目,理解题意,弄清题目的写作范围。例如,三年级习作题中《我难过的一件事》题目第一个是“我”字,所以这篇作文应用第一人称写,写出自己经历过内心感到特别难过的事,并且只写一件事即可。再如,《难忘的一天》《难忘的日子》这两个题目有点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难忘的一天》时间范围是一天,而《难忘的日子》时间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几天。题目审清以后,按照题目意思编好写作提纲,提纲各个部分要切合题目要求。
2.突出中心。什么是文章的中心呢?一篇文章写好后总要说明一个道理或歌颂什么、喜欢什么、反对什么。文章中心,也就是表明作者的态度。如果一篇文章写好以后连自己读了之后都不知道写什么,那就说明没有突出中心。
3.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选择材料一定要围绕中心,选择有代表性、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并注意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在确定选择哪些材料后还应注意安排材料。安排材料着重要注意两点,一是哪些材料应安排在前面,哪些材料安排在文章的后面。二是哪些材料应详写,哪些材料应略写。
选题困扰着各种年龄的写作者,并成为写作开始阶段主要的障碍。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与教学计划进行协商。在我看来,学生自己负责选题写作与他们自己负责选书阅读同样重要。在写作过程中,我也从学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因为我将一个有丰富的故事开场白的题目转变成一个写作的“技巧话题”,所以我的学生写作质量有了明显的变化。现在,他们的写作有了语态和丰富的描写,因为作品反映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我的学生中最好的作品不是关于北极或是其他奇异地方的描写,而是有意义的家庭情景和个人经历。许多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因为他们认为写作的话题应该是非同寻常的。在写作教学中,我把生活中的平常事都作为写作的对象,例如,傍晚散步时看到的三只小鸭子和两只小鹅,或者我试图引来喂养的叽叽喳喳的小鸟。我也知道,尽管我的学生有很多话题可以写,但还有很多学生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弄清楚那些话题是什么。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后,还应坚持多看、多读、多写、多练。写好后反复地修改,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熟能生巧。写作之路就在脚下,只要学生迈开步伐,勇往直前地坚持走下去,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通俗生动的语言就会像涌泉一样流畅地跃然纸上。一篇篇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的文章就会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学生的写作困境也会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将是无限的写作乐趣。
参考文献
尢芳:唐代僧齐已《早梅》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算早,改为“一枝”才是“早梅”,所以被称为“一字师”。
小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变动达上千处,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部分描写的删除、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正是有了对《围城》的精心琢磨,才使得这部作品总体上日趋精致,最终导致了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经典的诞生。
郭老师:关键是要学会炼词炼句。如大家学过的《荷花》一文,“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我们可以思考一番:能不能否换成“长、钻、探”等字?结果是:不能!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充分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
尤芳:这就是说,写作文,用词一定要准确、恰当。
郭老师:是的。修改作文时对每个词反复推敲,就叫炼词。我们来分析一小段例文,看哪些词需要推敲。例文:《烟花之夜》
要放烟花啦!潮水般的人群,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大街上,耐心地等待着,老人蹲着身子,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望着放烟火的大楼;姑娘领着妈妈,手挽着手,还买了几样好吃的;壮年男子嘴里吸着烟,正在议论着放烟花的事;两三岁的小孩在妈妈怀里玩玩具;大些的孩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大家的脸上,都流露出喜悦的神情
小梳:我觉得题目需要改——文章是写放烟花前人们的动作、态度,并没写放起烟花和放完后的事,所以,题为《烟火之夜》太宽了,应改为《放烟火之前》为好。
尤芳:把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的人们,比喻成“朝一个方向涌的潮水”不恰当,应删去“潮水般的”四个字。
小辆:在“耐心”前加上“焦急而又”,才能更准确地写出当时人们的心里。还有,“姑娘领着妈妈”中的“领”,应改成“扶”、“搀”、“陪”等词语更准确。
尤芳:烟,只能用嘴吸,所以,“壮年男子嘴里吸着烟”一句中,应删去“嘴里”二字。
郭老师:从你们说的修改意见能看出,你们懂得了——词语的锤炼、修改,需要仔细推敲,才能简练确切。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你们自改作文的能力。还有“反复修改法”等等,咱们以后再说。
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大家对“与郭老师聊作文”的支持,希望大寐积极踊跃给我们投稿,记得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噢来稿请寄合肥市长江中路57号《家教世界》杂志
郭老师收
邮编:230001
(郭老师邮箱:glszwlb@163.com)
诗歌意境鉴赏题,既考查了再造想象能力,也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既要正确作答,还要使描绘意境的语言做到生动形象、启人遐想、美妙动人,这样才能得高分,怎样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诗歌意境呢?
一、抽象词语具体化,使其形象饱满。
一些点名季节、时间、地点的词,如果把它们仅仅理解为叙述的要素从而只做客观冷静的交代,就会缺乏形象色彩,所以在描绘图景时应当努力使其变得形象饱满,通过突出其温度、色彩、质感、甚至动感,让它们成为描绘出生动形象意境的手段和方式。如说“秋”,代之以“秋风萧瑟”“秋雨绵绵”“天高云淡”“红衰翠减”“层林尽染”“大雁南飞”等,这些词语极能渲染秋的色香形态,把秋描绘得生动逼真。
同样,“傍晚”则描绘成“夕阳西下”“霞光消褪”“暮色苍茫”“暮霭沉沉”“华灯初上”“夜幕笼罩”等动感极强且具空间感的词语。
唐代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有句“寒灯独可亲”,“灯可亲”虽然极抽象,但有学生用这样的语言描绘它:“在这个孤独凄凉的夜晚,只有黄黄的灯光陪伴着诗人,它摇曳着,让诗人倍感温暖。”多美的语言,多美的情调!拟人的手法,色彩、温度、动态的刻画,寥寥数语,把灯光写得生动形象,极有情味儿。
二、描绘场面时,安插人物,用来激活意境。
描绘诗歌意境,还必须“见到”人物形象。有些人物并非诗人自己,但他们却是诗人自我审美价值的替代者。这时,只要捕捉住他们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种神态、一个侧影,就可以起到以小显大、激活意境、升华主题的作用。
《沁园春·雪》捕捉住一个“望”字,就能写足诗人形象,指引人看到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想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感受到他博大的胸怀。
同样,捕捉住《雪晴晚望》里诗人一个平淡无奇的“倚杖”孤影,就能想象出一个屡试不第、仕途偃蹇、独行踽踽的人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深情回望和冷峻思考,从而阐发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幽微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诗人并不直接现身诗中,他创造了意境,就把自己隐身于自己创造的意境中,这时,他就成了他自己创造的意境的神,等待我们去发现他,倾听他。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谁能说画面里没有诗人?你看,他正在那里深情地目送,他在想些什么?是对行者而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插入失落孤独、倚窗感叹时光流逝的杜甫形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不再清新明快;插入突遇大赦、一身轻松的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他此刻喜从天降的心境。
三、单个意象巧加定语,突出其特定意义。
意象的色彩和意义既有传统内涵,更有特定内涵。所以,描绘意境时,要精选词汇,巧加修饰,通过区分意象的定语,来区分诗歌不同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同是乌鸦,把“昏鸦”描绘成“黄昏倦归的乌鸦”,能反衬出了飘泊天涯之人的孤独凄楚、思乡愁情;“飞尽的寒鸦”就正衬友人离去后的孤独、落寞之情。
古人讲究练字,“着一字而全境界全出”,描绘意境亦然。“白烟”“青烟”“轻烟”“孤烟”“断烟”“寒烟”,形色情状各不相同,情感内涵便不相同。“白屋”之于“茅屋”、“寒江”之于“春江”、“微雨”之于“斜雨”、“扁舟”之于“小船”、“斜阳”之于“残阳”,各具况味。
描绘意象准确具体,诗歌的情感思想才能理解得具体深刻。
四、众多意象以诗人情感“聚焦”,水乳交融。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描绘此类意象时,要用作者的思想情感连缀,如果彼此割裂开来,就成了单个意象内涵的简单相加,韵味顿失。
描绘《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里“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诗人此刻的感情连缀并列的两个意象“青山万里”“一孤舟”,于是,迢迢青山,悠悠江水,便是裴郎中此行的旅途;一叶孤舟,随波漂流,就是他此行的陪伴。于是,两个意象,统一于对友人的牵挂、担忧,“言外之意”尽显。
以柳永酒醒后孤身一人、伤感至极的独特心理审视“杨柳岸”“晓风”“残月”,任何一个意象都那么清冷凄婉;以王维怀形单只影、孤身一人之伤,感同身受荒凉辽阔的黄沙大漠、笔直飘升的漠边人家炊烟,滚滚的长河、缓慢下滑的夕阳,“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便略带苍茫之感以及天地浩瀚之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