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人》的读后感(精选11篇)
什么叫美?自古以来,多有诗句文章描述人类之美,无外乎两种,一为外在而倾倒,“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二为内在而歌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在《美的人》里,作者邱伟杰先生以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智者的独特角度,以12种形态各异的花品为载体,向我们诠释了一种全新的美的定义――本来美:人生而为美,无关乎“心灵”、“内在”和“气质”。
二、“本来的,都是美丽的”
“本来的,都是美丽的”,是的,就像人之初、性本善一样,人一出生就都拥有美的本质,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本质可能就会被入世的积习所遮蔽了,我们需要做的,是要去除尘灰,认识到本来美的本质,相信自己原初就拥有最好的,以此为起点,相信美的精神,相信美的条件,相信可以借助各样推力来驻守和焕发美的成就。
这是一种极具激励的自我认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的生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与不顺,如果迷失其中,便会陷入自我怀疑当中,但如果我们认知到本来美的本质,就会坚信自己,不为别人的评判而左右,便可获得不可战胜的力量和高度;这也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对他人认知,人际交往当中,尤其是在工作当中,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识到他人的本来美,就可以发现并有效运用他人的长处,融洽人际关系,提升工作效率,拔高自我能力。
三、本来美只是种子,种子需要浇灌培育才会成长。
当然,认识本来美只是第一步,本来美只是种子,需要浇灌培育才会成长。文中以大量的笔墨来引导我们怎样由抽象的本来美成长为现实中具体的美,又由具体的美去靠近抽象的理想标准。笔者将现实比作是养料,他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寻求适宜美的种子生长的养料,然后修缮自我,让美作为有活水源头的自行生长壮大的正途。就如我们中脉美丽,几位老板一直都在放大大家的梦想,只有梦想足够大了,我们才会去寻找、去吸收相对应的养料,才能更加快速的茁壮成长,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大美。
作者是看透了美,他不怕入世,讲最浅显的东西,以最常见的花,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消了我们的戾气,让我们学会思考和寻找人生的真谛。每当我们忘记了想要寻找的美的人生的时候,回头想想邱先生的话,相信便有了找路的引子。
四、结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 自由是主体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状态, 一种境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王国”的一系列论述从多方面阐述了这种状态和境界。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由必需和外在的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在物质生产领域, “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恩格斯认为, 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表现为:“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 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 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 那时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 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
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 人的自由可以看作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 自由活动就是自觉的、自为的、自主的活动。
自由活动是一种自觉的活动。自觉是相对于盲目而言的, 指主体活动具有自觉的意图或预期的目的。自由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依据“自我提出的目的”的活动。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围绕这种目的性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就是人的自由的主要表现和确证。人的活动之所以是自由的, 而动物的活动是不自由的, 就在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而动物活动是本能的、盲目的、无目的的。
自由活动也是一种自为的活动。自为是相对于自在、自发而言的, 活动从自发到自为, 活动者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 也就是从不自由到自由, 从不甚自由到比较自由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 自由表示的是活动的一种能力, 说明人通过对必然性的认识从而支配和控制外部自然。
自由的活动还是一种自主的活动。自主是相对于强制、被迫而言的, 表示活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是活动的真正的“主人”, 对劳动资料的占有、劳动方式的选择, 以及劳动产品的分配拥有一定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 自由是权利的同义语。马克思早就指出, 自由是“人权之一种”。我国宪法也规定, 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包括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婚姻自由, 以及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也正是在权利的意义上, 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的自由”, 指出这不是每个人在对待别人的关系上的自由, 这是资本榨取工人最后脂膏的自由, 主张要以共产主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来代替它。
所以, 自由作为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 也就是主体在认识、改造客体活动中目的、能力和权利的统一。人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 这有赖于正确的认识, 有赖于正确的目的, 有赖于采取正确的决定和手段, 有赖于现实的社会实践。所谓自由, 也可以理解为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 主体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能力、有权利做他应该做、能够做和愿意做的事情, 从而达到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
自由是活动主体的状态, 这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把自由仅仅看作主体自己本身的事情。自由是主体和客体双方之间的一种关系, 只有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证明主体的目的、能力和权利, 才能表现主体的自觉、自为和自主。自由不是主体的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 而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自由和责任的统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自由就是主体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既不是自然对人的奴役, 也不是人对自然的掠夺, 而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共同进化与和谐发展, 也就是人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那种掠夺自然、恣意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自以为是自由的, 实际是不自由的, 到头来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大自然的报复。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自由就是人与人的相互协调, 个人自由和集体自由的一致。这里, 集体不是个人自由的桎梏, 只有在集体中才有个人自由。个人也不是他人、不是集体自由的障碍,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些压迫、损害他人的人自以为是自由的, 实际上由于他们的自由是以他人的不自由为代价的, 他们并不是真正自由的。从根本上说, 他们同被压迫者、被损害者一样是不自由的, 最终无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由作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具体表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 追求自由也就是追求真、善、美。
追求真, 就是认识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 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追求善, 就是在认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 使之符合自己的目的, 在这个意义上, 自由就是对世界的改造;追求美, 就是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条件下进行物质交换, 在这个意义上, 自由就是主体对世界的创造性的认识和改造。
因此, 真、善、美可以看作人追求、获得自由, 从而达到主客体统一的三个层面。真是第一层面, 表征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主观 (认识) 符合客观 (事物) , 是主客体在观念形态中的统一。善是自由的第二层面, 表征人的实践及其结果符合活动主体的预期目的, 是客观 (事物) 符合主观 (目的) , 是主客体在物质形态中的统一。美是自由的第三个层面, 是真与善的统一和升华, 是主客体在人性与物性方面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说过,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劳动, 道理就在于人的劳动是按照真善美的尺度进行的。马克思写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里, 马克思讲人的自由活动的尺度问题, 实际上就是讲真善美的问题。按照“物种的尺度”活动, 就是按照客体规律活动, 讲的是活动的合规律性问题, 即真的问题。按照“内在的尺度”活动, 讲的是活动的合目的性问题, 即善的问题。而按照“美的规律”活动, 就是既按客观规律又按主体目的活动, 讲的是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问题, 即美的问题。
根据马克思的这一看法, 自由离不开真善美, 自由活动就是真善美的活动, 自由状态就是真善美的状态, 自由王国就是真善美的王国。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 同假恶丑无缘。借自由之名行丑恶、罪恶之实, 是双倍的丑恶或罪恶。
摘要:自由不是主体的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而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自由和责任的统一。自由作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具体表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 追求自由也就是追求真、善、美。
关键词:自由,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蒋和森,笔者早就认识,但我们过去却未曾谋面,只是因为读了他的《红楼梦论稿》,钦羡不已,一直把他视为一位“神交”。
笔者这样喜欢《论稿》,是不是一种“偏爱”?对这件事自己也一直狐疑不定。但最近听说,“文化革命”的时候,这本已被谥封为“修正主义黑书”的旧著,有人却特意从收废纸的地方,拣起最初刊载此书的《人民文学》来读。可见类似笔者这样“偏爱”的人,还不是绝无仅有。那么,《论稿》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推崇?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它的写作经过谈起。
蒋和森开始研究《红楼梦》是一九五四年。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他还是个连学生服都没有被办公桌磨破的青年。是什么促使这位年少而又气盛的人,萌起对《红楼梦》探微寻秘的兴趣,并且很快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呢?是时代,是中国青年学者的志气和勤奋。蒋和森原来是学新闻的,一九五二年复旦大学毕业,又到了新闻单位。不久,他被调到《文艺报》当编辑,正碰上那场围绕《红楼梦》研究开展的批判运动,《文艺报》恰好又是首当其冲的单位。形势那么逼人,《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又那样诱人,蒋和森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到了一九五五年六月,他的《薛宝钗论》和《略谈曹雪芹的表现艺术》就同时发表了。一年以后《贾宝玉论》,再一年以后《林黛玉论》,差不多又是一年,《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也都相继问世。一九五九年初,他就将这些论著(包括若干未发表的)汇为一册,正式出版,这就是现在我们都已看到的《红楼梦论稿》。
笔者所以不厌其详地罗列这个时间表,用意就是要说明,《论稿》的写作过程,差不多是和那场运动相终始的。有人曾把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研究的历史分成三个时期,一九二一年以前为第一时期,他称之为《红楼梦》研究的“古代史”时期;从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到一九五四年则为“近代史”时期;一九五四年以后,不用说也就知道是“现代史”时期了。这个分法看来是很有讲究的。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还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把它们说得一无是处是不对的,实际上也办不到。但从学术思想的历史发展说,它们毕竟已经显得陈旧,理应从“红学”领先的宝座上落下。从这一角度说,当年出现的那场批判又不是偶然的,它客观上反映了“红学”要从“近代”跨入“现代”这一历史的必然趋势。虽然当时采取的形式是粗暴的,但这只是历史必然性一种外在的偶然机遇,它的真正果实不是那么粗暴简单的形式,而是一批从方法到内容都以崭新面貌出现的《红楼梦》研究论著。所以,《论稿》能够在那段时间写成,相当程度上倒是得幸于时代的赐福。
不过,历史造福人,并不就象阳光普照一样,只要在它下面的人,都会金光遍身。历史有时倒很会戏弄人,折磨人。二十年之后,有篇文章对一九五四年以来的《红楼梦》研究,从“路线”高度作了总结,竟把蒋和森和当年一直热情鼓励帮助他的何其芳,都当作了“修正主义红学”的代表,和胡适成了彼此彼此的一伙了。现在人们每念及兹,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到底它是场喜剧还是闹剧?难道这是历史存心对人的一种戏弄?五十年代那场批判中,有没有两条路线斗争?如果有,应该怎么个划法?这些毋需我们急忙妄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按照那篇文章所讲的“路线觉悟”,蒋和森倒确实没有。蒋和森其人,可以说是位较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在那场学术界几乎倾巢而出,一片“批判”声中,没有想到如何去搜集“炮弹”,却终日别有所思。在去年的《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上,他曾有个发言,说当时他只觉得我们中国有部《红楼梦》实在了不起,曹雪芹并不比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这些闻名世界的文学大师差,有些地方甚至还超过他们。奇怪的是外国人写的文章或世界文学史上,却很少提到曹雪芹的名字。想到这些,蒋和森总是愤愤然。“物之不得其平则鸣”,要为《红楼梦》出口气,叫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中国有这么一部天才杰作,而且它早在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作品一个世纪以前就出现了。蒋和森就是出于要为《红楼梦》在世界文学殿堂争一席地,才立志对这部古典杰作进行探掘的。动机是单纯的,它虽然是由那场批判直接诱发起来的,却又与那场批判的要求有相当距离,用后来曾经流行的一种说法,这就是搞纯学术,但比起将《红楼梦》研究当作“仕途经济”的敲门砖来,它就是相当高尚的。前人有谓,士贵立志。蒋和森就是怀着这样一种中国文学研究者的历史责任感,决心闯入红楼,扫除蒙落在这座中国文学艺术的巍峨高峰上的历史尘埃,好让它以光彩夺人的本来面目,跃居于世界文学之林。难道这竟是什么修正主义?扯淡!
但是,立志容易,立言还是相当艰难的。如果吃苦不够,功力不深,还是壮志难酬。蒋和森写《论稿》,几乎就和创作差不多,有时为了找一句妥贴词语,可以苦思几小时;为了说明《红楼梦》爱情主题的思想深度和创作手法的艺术成就,他不但和中国文学史上许多作品,而且还和世界许多名著进行逐一比较,斟酌它们的优劣高下,因而使你觉得它有一种立体感。果然,苍天不负有志人,蒋和森在短短的五年里,就用他的《红楼梦论稿》为实现向世界介绍《红楼梦》这一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有位朋友曾跟笔者谈起,说《论稿》的特点是人物论;或者说它的特点是重在艺术分析。这些说法都不错,但笔者总感到,“人物论”或“艺术分析”,似乎又都不足以概括《论稿》的特点,尤其不能把它和新、旧“红学”作一明确的区分。旧红学的“董小宛考”,新红学的自传说,虽然与蒋和森的人物论迥然不同,但同样也是一种人物论啊!可见特点不单是探讨问题的角度,还有理论上的重要界限。何其芳同志还在一九五六年就曾肯定了《贾宝玉论》,说它的优点是把文学作品,特别是象《红楼梦》这样的作品,贾宝玉这样的人物,当作比较复杂的对象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比较一般比较表面的议论上;同时文章很有文学的味道,有一种带着沉静的思索和对于作品的热爱的感情。笔者体会何其芳的这番话,就是肯定《论稿》是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高度,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古典文学的艺术典型,对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和作家创作手法,进行了历史的而又富有文学色彩的分析,从而揭示了《红楼梦》的高度艺术成就和它包含的深广社会内容。
《红楼梦》是小说,是作家的艺术创造,这应不成问题了。其实不然。历史上的旧红学、新红学,它们共同的错误就是不承认《红楼梦》是文艺作品,这样就完全抹煞了它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论稿》则始终把《红楼梦》当作一部文艺创作,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去揭示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和他们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同时阐述了作家塑造这些人物的艺术手法。作者的注意力只是放在《红楼梦》本身,议论的根据也只是《红楼梦》本身。笔者曾经从蒋和森那里听他说过,很多人开始读《红楼梦》,并不知道什么历史背景,作者经历,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津津有味地读下去,而且感到它写得很逼真,甚至为书中人物的不幸遭遇一掬同情之泪。笔者体会这一说法绝不是要否认考证时代背景、作者家世、版本源流、续书作者这些问题的重要意义,只是说这些问题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它们只是为了使人们能更好研讨、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而在这后一方面,应该承认《论稿》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蒋和森的这一尝试,如果说在《红楼梦》研究中仍然是一个有待更多人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那么对广大读者来说则是更为迫切的需要。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些人在读了《红楼梦》之后总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声:真美!至于美在哪儿,为什么美,那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了。确实,《红楼梦》塑造了那么众多的人物形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姿多采的美的画图。有一位美学家说过,艺术美就是情感。艺术如果没有情感,就不成其为艺术。艺术的情感性就是艺术的生命。艺术美既然是这样,对艺术美的探讨也应该是这样。正如鲁迅说的:“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了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蒋和森对此可以说是得其三昧的。他认为对《红楼梦》这样一部充满诗情的作品,不但要用理智来认识它,还要用感情来拥抱它。《论稿》向我们指出,《红楼梦》中那么多逼真的艺术形象,丰富的生活细节,它如同一幅历史生活的巨画,反映了封建社会许多带有本质的现象;曹雪芹如何以他天才艺术家特有的艺术力量,从多方面剖视了封建社会造成的种种罪恶,向人们展现了生活中美和诗意所具有的摧毁力量。《论稿》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红楼梦》美之所在,而且还用感情的语言为我们描述这种美,以致我们不只把它当作文学评论,甚而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
最能体现蒋和森这一美学见解的,还是他对《红楼梦》中爱情问题的分析上。《论稿》对爱情问题的论述是费了不少笔墨的,倾注的感情也相当地深。这当然不是主观偏爱,而是与《红楼梦》的主要内容相关联的。“堪叹古今情不尽,可怜风月债难酬。”《红楼梦》用了那么多的篇幅,写了那么多的爱情,不仅有贯穿全书的宝、黛、钗爱情悲剧,还有晴雯、司棋、尤三姐等人的爱情。所以《论稿》肯定,“《红楼梦》的主题,是人的美、爱情的美以及这种美被毁灭的主题”,“由于作家的主要力量,是用来发掘这种美,表现这种美,所以我们在读《红楼梦》时,不是只见晦暗,而是经常感到洋溢着一种青春的、爱情的明丽色彩。”《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曲“爱情的青春的颂歌”。
这是不是有点“爱情至上主义”?还在《论稿》出版以后不久,有人就曾这样说过。生活中动辄“主义”,是打杀人的最便当方法,可惜这次卫道者却抡了一个空棍。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两性之间的相爱和结合,是自从第一批人出现时就存在着的,而且它是最初人类三种关系之一。把爱情当作淫乱,那是阶级压迫出现之后的道德观念。当然,如果认为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爱情,任何一种爱情都是美的,那倒可能近乎“爱情至上主义”。但作者讲得很清楚,“只有站在反封建主义的立场上,用人类的精神财富把它充实起来,只有使它象水晶一般地纯洁和坚贞并且充满了热腾的生气,这才是美的爱情,值得歌颂的爱情。”《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作为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出现的。“正是因为这个叛逆,才把他们引向爱情;同时,又正是因为这个爱情才加强了他们的叛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爱情,“不仅在它的本身充满了诗意,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思想社会意义”。怎么能说这是“爱情至上主义”呢?
当心人性论啊!又是吓人一跳。《论稿》中有没有人性论,有,只是说得遮遮掩掩,还不那么明确。这也难怪,二十多年前嘛。问题在于有了人性论是不是就大逆不道?不一定,要看它怎么个讲法。且如林黛玉,这是曹雪芹用全生命力量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作者也讴歌了她,说“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这倒真有点恋爱至上主义。可是作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在那个墨黑如漆的历史长夜里,一个少女除了从自身引出爱情的火光,来照亮她的人生之外,她能够更多地想到和做到什么呢?爱情,是她在生活激流里所碰到的一根浮木,她不能不用全生命的力量抓住它”。但是,“可诅咒的时代,从她的手中打落了这一根浮木,于是造成了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幸亏细心的作者并没忘记指出,这也是林黛玉性格的悲剧,包含她所依附的那个封建没落阶级的悲剧。可是,“在这一性格中,既反映着那一时代的历史生活图画,同时又熔铸着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以及为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共感、所激动的东西。”正是这种“东西”,把我们引入一种崇高的美的境界,使得这个阶级烙印很深,而又多愁善感、孤标傲世的贵族小姐,引起无数读者的同情。这种“东西”,据说就是人的共有本性,当年有人就是这么看的。可惜作者没有具体揭示它的内容。能不能说它就是人类共有的道德、情操,以及审美标准、生活理想?如果是的话,难道就是抽象人性论?如果不是,又如何解释文艺上很多现象?不错,阶级社会的人谁都在一定阶级地位中生活,阶级的烙印,历史的枷锁,曾使无数人不堪承受,但这并不能完全抹去人类本性中那些共同要求,包括美的判断。“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孟子讲的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而且还是一种伦理现象、审美现象。孟子的解释是错的,但不能说他讲的这事实也是不存在的。马克思说:“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这个审美心理学上非常困惑人的问题,美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们曾经为它争论不已。笔者没有解释它的奢望,但肯定这种事实总还是允许的吧。
的确,《红楼梦》很美。美在哪里?美在人间,美在生活。曹雪芹用他的艺术创作,将它凝聚在一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上。爱情在那个时代,是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曹雪芹歌颂的是一对叛逆者的爱情,而鞭挞的则是扼杀这一爱情的封建社会。尽管这个社会已经咽气了,但《红楼梦》美的价值却永在。因为生活中总是有爱情,而《红楼梦》展示的爱情问题那种人生应该追求的理想、情操和境界,它是美的升华。不错,在曹雪芹那儿,这些都还是朦胧的,甚至空洞的,不过,今天我们,与其从理论上刻意去责备二百年前这位作者,还不如在实践上用真正美的生活去充实它,使它真正明确、具体、丰满起来。有人把金钱、地位,甚至父母都当作“爱情”投标的筹码,选择爱人就象选择一条头巾那样随意,这种裹着权力交易、金钱买卖的爱情,不是令人作吗?对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不能光是鞭挞,更不能迷信惩罚,重要的还是疗治。如果从这一方面来谈文艺的社会功能,《红楼梦》比起现在某些把爱情当作胡椒面撒在生活中的作品,倒更容易引起人们脸红的。
《红楼梦》是我们民族一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本丰富的生活教科书。今天我们搞四个现代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提高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所以,不要以为现代化与《红楼梦》是不搭界的。《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和美的生命,是不会衰竭的,它将为我们提高精神文明提供很多的营养。我们多么热切地盼望红学家们有更多的阐述《红楼梦》思想和艺术的著作出世啊,这也就是笔者热心介绍这位红楼探美的当代学者和着意推崇《论稿》的初衷。
一、爱一个人到什么程度,通常只在分手时见分晓,这就是爱情的悖论。
二、当你走上不一样的路,你才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人生是条无名的河,是深是浅都要过。不要憎恨过去,没有它,你无法成为如今这么坚强的人。结如果真的打不开,就给它系成个花样儿。人生没有完美,幸福没有满分。
三、人这一生总会爱上那么一个人,他可能并没有多好,你只是刚好就喜欢那几分好。他的一分关心让你放弃了十分的甜言蜜语,一分坦诚放弃十分信誓旦旦,再加一分在意便像让你得了全世界。这叫偏爱。因为偏爱,所以一意孤行。没有理由,只因你灵魂缺失的一角只有他能补全。
四、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与失、隐与显,都是风景与风情。
五、越有本事的人越没有脾气。
六、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和你白头到老。有的人,是拿来成长的;有的人,是拿来一起生活的;有的人,是拿来一辈子怀念的。
七、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八、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所有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九、生活或许总有遗憾,但未来依旧美好。
十、愿意放弃才不会苦,适度知足才不会悔;人生长路,目的地虽然由不得我们选择,至少在每个路口,该往哪走,我们还是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断。执迷,还是看淡—人各有志吧。
十一、喜欢一首歌,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喜欢, 只是借一种方式去怀念一个人。
十二、感情一再疏远的原因或许就是我需要你的时候,而你恰好都不在。
十三、每个人内心最挣扎的时候都是一个人挺过来的,聚在一起的时候,只不过就是为了笑一笑。
十四、那年,我们觉得世界很小,如今,各奔东西后才知,也许一别就是一世。
十五、谁愿意孤苦一生:若不是情到深处难以自禁,又怎么会热血柔肠冷如霜。
十六、能开口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
十七、我们真的要过了很久很久,才能够明白,自己真正怀念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
十八、船停在码头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呆在家里是最舒服的,但那不是人生的追求。人生像十字绣,表面看着风风光光,又有谁能注意到背面交纵错杂的线头?
十九、生命是一首美丽的歌词,虽然歌词有些纠结。
就好像一个名叫华明的盲人资助贫困儿童上学,捐款1000元。同在一个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儿童上不了学,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上学是从小的梦,虽然1000元对于现在的人起不了什么很大的`作用,但是华师傅捐的这1000元是他的血汗钱,是包含了一个盲人的心的钱!我非常尊敬这样子的人,我也为这样的人而感到自豪!
故事中的学生帮助了别人,也从中学到了不少。我看完了这篇文章后,也学到了我为人人的到理:虽然他只是一个盲人,虽然他从未曾见过光明,但是,他却拥有着一颗炽热的心,那是一种某一些健全人士所没有的爱,它叫做关爱!他关爱每一个人,所以才将下水沟的盖子盖上,这是一些人所不能达到的一种伟大的情感,这种情感让人敬仰,那是这一个盲人心灵深处的美丽,那种让人敬仰的美丽就叫做心灵美
一天,我像往常一样,读完了补习班,就去赶公交车回家了。我站在车站等着“5”路车,我左等右等,公交车就是不来。象是专门和我作对似的,我都有些不耐烦了。
“嘀——嘀——”车子终于来了,我第一个踏上车子,刷了卡,便寻找座位。可是,公交车上人山人海,根本没有坐的机会。我只好站在一位坐在座位上的妇女旁边。我看见这位妇女的面貌,简直令人恶心:她的脸上的皮肤一块是黑的,一块是黄的,象是被火烤了似的。她的鼻子很小,在远处看,像是没有一样。她的嘴皮一块是紫色的,一块又是红色的。真是令人害怕啊!我便想躲到千里之外,离她远远的。可车上太挤,我只好忍受着,尽量不去看她那副尊容!不一会儿,一位年迈的老奶奶上车了,她还拄着一根拐杖... ...
这时,我万分着急,心想:这位老奶奶真是可怜,走路都要依靠拐杖,在公交车上还没有座位,真希望有一位好心人能给她让个座位啊。正在这时,我身边一个声音传来:“老太太,您坐我这吧。”原来是刚才那位面貌丑,令人恶心的妇女在热情的招呼老奶奶。老奶奶激动地说:“那真是太感谢你了!”那位妇女说:“不用谢。这是应该的!”说完,还亲自把老奶奶扶到了座位上!
在喧嚣的都市中, 有一片宁静的“蓝色海洋”, 这就是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它把创造适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和谐教育环境, 让孩子像泡桐树一样成长作为育人理念。校园从教学楼到运动场, 从教室到厕所, 从办公桌到课桌, 全部是温馨的蓝色。好一个祥和的校园!
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 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做人;创设符合家长理想的教育, 使家长共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创设促进教师发展的教育, 让教师充分体现人生价值是“青羊实验”的不懈追求。校园中央一个硕大的求阙鉴, 师生可以在镜前正衣冠, 时刻提醒师生的言行举止;“博文”、“灵慧”、“畅翔”, 三栋教学楼文化底蕴深厚, 主教学楼那幅“做小事, 做好事, 做善良事”、“每日做, 经常做, 看到就做”的对联格外显眼, 教学楼的楼梯、过道清一色铺上红色地毯, 地面找不到一个口香糖印迹, 校园充盈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高雅而温馨。
树人先树德是树德中学的最大特色。“树德广才”的办学思想是对“树德”二字的最好诠释, 即“成才要成人, 树人先树德, 树德以广才”, 充分体现了“树德”和“广才”相辅相成, 互为目的、途径、方法和保证:“树德”益智、“广才”积德, 二者相得益彰。走进树德中学, 如同走进高新科技园区, 建筑气派而高雅, 学生课间操口号响亮、精神抖擞。学生宿舍4人一间, 床铺上层睡觉, 下层是书桌, 人性化设计, 格调高雅。
学校的育人目标就是要办成适合学生成长的地方, 学校内涵中最值得人们品味的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有一种说法, 三流学校靠校长, 二流学校靠制度, 一流学校靠文化, 可见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认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整合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较高境界。说它是深层次的, 是因为它不仅涉及人的行为, 而且从价值观这个深的层面引导人、塑造人, 使人学会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从而学会怎样做人。说它是高品位的, 因为它是智能发展的超越, 不局限于具体地规范人的行为, 而是以高尚的民族精神培养人, 促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 提高人文修养, 熔铸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校园文化和德育体现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校园文化厚实的学校里, 每个师生都懂得尊重自己———他不是只顾眼前, 得过且过;每个人都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 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每个师生都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 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持续的生命过程。通过这次考察, 我觉得德育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教育都应该是一种美的教育, 而这个美的核心就是文化, 因此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创设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环境育人”已是教育界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文化建设包括:一是校园绿化环境, 构建以绿色校园为背景的环境设施, 使校园成为学生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二是学习生活环境, 包括完善的体育设施、休闲设施和服务设施, 让学生培养更多的情趣。三是人文景观环境, 包括适当设置人文景观, 如休闲广场、文化墙、装饰小品设计与建筑群体等紧密结合, 做到实用、艺术、有趣味、有特点、数量足;为校园内的道路、建筑命名, 体现深遂的文化内涵, 提高校园的文化品味, 将悠久的学校历史文化浓缩在美丽的学校中;设立宣传设施, 如建设广播站、电视台, 设置名人名言或科学家语录匾牌、宣传灯箱语录牌;不定期举办专题艺术展览, 如摄影、绘画等, 为师生提供一种高雅和浓郁的艺术氛围。“青羊实验”在这一点上确实花了不少的功夫。校园文化通过它的规范性、陶冶性、感染性、影响性, 持久地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观念、规范行为、精神境界, 对形成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要力求做到校园建筑、绿化美化要优美和谐, 文化设施要丰富多彩, 适合更多的人培养兴趣爱好, 校园传统要积极向上, 人际关系要真诚、公平、民主, 有利于发扬团结奉献的精神。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体现和谐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一要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规范、评价体系多元等。二要建立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 制订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务实的发展规划, 建立科学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机构。三要加强综合治理工作, 创建平安校园。总之,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民主的、法制的、学习型的现代学校制度。
2012年,关于成立空军总医院皮肤病专科医院的报告已经完成,一个富有部队医院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皮肤病专科医院正在紧张有序地筹备中。刘玮早已为专科医院勾画好了蓝图——计划成立10个皮肤病专科;医护人员由现在70人扩编到150人;学科建设上新台阶,在非战时军事行动皮肤病防治研究等重大课题上有所突破。
刘玮很忙。
约定上午十点的采访,他匆匆赶来,一路小跑着上楼,旁人难以跟得上。由于另外一个紧急病人,采访又被迫推迟了一个多小时。访谈结束已是中午十二点半,刘玮还没有吃饭,下午一点半,他又要到另一所医院去开专家鉴定会。走过皮肤科的走廊,能隐约听到有的医生还没下班,有的护士还在监测患者的皮肤过敏测试……
作为空军总医院的特色科室,也是北京公认最好的皮肤科之一,眼下季节皮肤科每天门诊量超过2000人。
刘玮与所有的医护人员似乎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工作忙、压力大、责任重。
主任刘玮需要承担更多。
尽心皮肤病学研究
1978年刘玮考入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医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首批入学的大学生,1983年,刘玮考入第四军医大学,又成为全国统招的首批研究生。
父母都是教师,他立志从医,“因为‘文革’中看到教师太窝囊了”。被蹉跎的岁月,被耽误的宝贵时光,令大学生们在进入校园后爆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和能量。刘玮也在其中,勤奋、刻苦、扎实地完成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业。8年学习,医者仁心、军人使命,深深镌刻在刘玮心中,不可磨灭。
1991年,刘玮博士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空军总医院。他所学专业为矫形外科,又有两年临床工作经验,其博士论文曾在1990年全国中青年论文评奖中获一等奖,母校曾为此专门贴喜报表扬。无疑,刘玮是极其难得的人才,领导希望他去骨科,他却坚决要求进入皮肤科。“当时看到很多皮肤病治不好,自己想有所突破。”他是带着挑战的心走进皮肤科的。
然而命运安排刘玮在这里转了一个弯。
空军总医院皮肤科组建于1980年,时任主任是新中国第一代军医、皮肤科专家蔡瑞康。他为刘玮安排的第一个课题便是化妆品皮肤病研究。
这样的课题看上去似乎平平淡淡,刘玮暗下决心一年“攻下”皮肤科专业知识。
然而真正端坐桌前,翻开皮肤科专业书的第一页;真正进入门诊,看完前来就诊的第一个病人,刘玮发现,自己错了。他说:“皮肤科有自己的内涵和深度,想要成为专家级,需要毕生精力去努力。”被欲望激发的兴趣往往带有无穷的能量。刘玮开始尽心于皮肤病研究和化妆品检测,再无旁念。
曾经有一位患者,之前脖子、身上都曾长肿块,先后在北京几大医院看过门诊、住过院,还手术两次,但始终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找到病根。患者极其痛苦,花钱,遭罪,看不好病,还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怀疑自己染了不治之症。后来,这位患者脸上也出现肿块,无奈之下找到空军总医院皮肤科,挂了刘玮的号,在门诊,经过详细诊断,确诊为结节病,排除恶性肿瘤,最终在刘玮的精心治疗下病情得到缓解。
三十年行医生涯中,这样的病例数不胜数。每次被问起,刘玮总是哈哈一笑,说“太多了”!目前刘玮已是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峰会副会长、全军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照明学会光生物及光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皮肤科学会会员,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化妆品行业把关人
刘玮衣着朴素,深褐色的外套,暗灰色裤子,都不是名牌。他的办公室也相当简单,除了白色的资料柜、白色的电脑桌、素雅的白窗帘,连一点装饰品都没有。他的生活与工作,严谨朴素,实在与时尚不沾边。
然而,翻开履历却会发现,刘玮是国家化妆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化妆品卫生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部化妆品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委,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名牌化妆品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委,身兼《中华皮肤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华医学美容杂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麻风与皮肤病杂志》《皮肤科时讯》《中国化妆品杂志》等专业期刊编委。
对这一长串的名词与头衔,只需一句话便能解读清楚:刘玮是中國化妆品行业的把关人。
1991年,刘玮在时任科室主任蔡瑞康的指导下,涉足化妆品行业研究领域。当时中国化妆品行业刚起步,市场才放开不久,化妆品种类少,构成也很单一。成天与女人用的瓶瓶罐罐打交道,崇尚军人刚毅凛然的刘玮心里不是特别高兴。然而军令如山,他不能违抗,只能做好。国内化妆品企业不断推出新品,国外品牌渐渐进入中国市场,化妆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普通民众身体健康,国家急需推出行业规范,需要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
在蔡瑞康的指导和推荐下,刘玮曾参加编制有关化妆品皮肤病的七项国家标准,负责编写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人体试验部分,负责编制《防晒化妆品SPF值人体测定方法》国家标准,负责筹建全国范围内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2002年,空军总院皮肤科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化妆品人体安全性与功效检验机构。市场上所有进口化妆品种类,上市之前务必经由其进行安全性及功效性检测。繁重的临床工作,加上密集的化妆品检测项目,刘玮更忙了,但是只要力所能及,他就从不推脱。医生的天职与军人的责任交织在一起,他不敢懈怠。
采访的前一天,刘玮刚刚代表中国专家,参加了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欧盟对华化妆品质量标准的谈判。“关系到中国人身体健康的事,我们不能让步。”
近十余年来,随着美容业的兴起和普及,刘玮又将主攻方向调整到皮肤美容、化妆品不良反应以及化妆品功效研究。
目前,刘玮正承担卫生部化妆品标准委员会科研课题7项,主要涉及中国九大类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功效研究,建立标准的功效评价程序和方法,为中国化妆品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一诺千金承载军医使命
“军医首先是军人,同时是医生。平日里看不出来,关键时刻则要顶上去。”无需声若洪钟,也不用豪言壮语,同样掷地有声,一诺千金。
2008年6月,第十四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在江苏南京隆重召开。大会开幕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洪铎发言之前,首先要求参加大会的全体代表向深入灾区抗震救灾的皮肤科同志起立致敬,然后给与会人员读了这样一段文字:“头一次住帐篷,睡木板,枕大衣,晚上没电。部队住大路边,帐篷搭在农民的大蒜地里……昨夜余震多次,感觉大地哆嗦了一下。”
当时刘玮还和空军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奋战在极重灾区汉旺镇。这些日记是他用手机记录下来的。在地震中;汉旺镇遭到重创。震后15天,刘玮带领空军总医院四名医生,组成小分队进入重灾区汉旺镇,进行灾区皮肤病预防、治疗工作。每天,他跟同伴冒着余震的危险,跋涉于塌方的山体之间,攀爬在残破的废墟之上,不畏艰险,不怕疲劳地开展救助。灾区气候潮湿、闷热多雨、粉尘飞扬,卫生条件差,常见皮肤病多发,他们就在巡诊中对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多发常见皮肤病进行一线诊治,并对一些少见、疑难皮肤病进行会诊。赴灾区前连夜编写的《灾区皮肤病防治手册》,也发放到了救灾官兵和受灾群众手中。
这不是刘玮第一次奔赴救灾一线。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他带队进驻长江荆江段,坚持驻守46天,直到七次洪峰险情全部过去,才随主要部队撤离重灾区。回京后,他被授予三等功。
刘玮说,这是传统。“当年蔡瑞康主任一年8次前往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进猫耳洞,穿越敌人封锁线,一次次深入到最前沿,最终针对战场多发皮肤病研制出“抗灭癣霜”,成为官兵们的必备品,有效减少了部队非战斗减员。
高山仰止。前辈之风,刘玮铭记在心,实践于行。当空军总院皮肤专科的接力棒传到他手上,刘玮立足和平年代军、民医疗需求发展的双重需要,带领空军总医院皮肤科再出发。
2012年,关于成立空军总医院皮肤病专科医院的报告已经获批,一个富有部队医院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皮肤病专科医院正在紧张有序地筹备中。
刘玮早已为专科医院勾画好了蓝图——计划成立10个皮肤病专科;医护人员由现在70人扩编到150人;学科建设上新台阶,在非战时军事行动皮肤病防治研究等重大课题上有所突破。
现在,空军总医院皮肤科日均门诊量超过2000人,占空军总医院日门诊量三分之一,已经超过一家普通医院的规模。70人的医护人员队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每天,刘玮看着候诊室里焦急的患者,既有欣慰,更多隐忧。这些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赶来的患者,往往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此,可是局限于现有条件,他们只能挤在密不透风的屋子里候诊,而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分配给患者的时间也远远不充足,很多病症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的,可是庞大的门诊量确实让医生十分为难,也难以让患者满意。
“医生太超负荷了,太累了。”刘玮觉得,这对医患关系而言隐含着巨大风险。他寄希望于即将成立的专科医院,能够使患者就医环境、科室整体学术水平双双上一个新台阶。
只要不出差,刘玮每天清晨七点多到岗,会诊,查房,完成行政工作,同时带领科室班子进行专科医院各项工作的协商、讨论。刘玮清楚,这不是他一任之内能完成的工作。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用三年时间,建成设施齐备、架构完整的皮肤专科医院。
“建医院,创品牌。”刘玮说,“既然担起了担子,就要努力向前多走一步,让下一代传承的起点,站得更高,视野更辽阔。”
那一次,我在学校扫地,扫到了很晚。我看看天,天已经暗了,学校的门要关了,我迫不及待地冲出校门。在幽静的.小路上,我时而迈着大步,时而缓慢的走,时而停下来。那是因为我害怕,现在是吃饭时间,想到这里,我也有些担心。噼一阵闪电吓了我一跳,看看天,就下起了毛毛雨,噼又是一阵闪电,更加大声了。我趁着还是毛毛雨,急忙地跑着,可是雨越下越大,我只好躲在屋檐下,心想︰爸爸妈妈都那么忙,哪有时间来接我呀!只能等大雨停了再走。
雨中,我突然看到了一个人撑着一把小花伞,我看得不大清楚,但是,我已经感到了她那灿烂的笑。越走越近了,越走越近了,我可以看清楚她的样子了,这位阿姨好慈祥啊!我真希望她可以送我回家。她看见我,用手拍拍我,然后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小妹妹,你家在哪里?你是不是在学校扫地了?她看看表,毫不犹豫地说:这雨还要下很久呢。我送你回去吧。我不好意思,还是点了下头。她抖抖小花伞,笑了笑,两个小酒窝露了出来,那笑温暖了我。在路上,她不但关心我的学习,而且给我讲了一些感人的故事,我入神的听着。可是,雨越下越大,她总是把雨伞朝我这边,为了不让我淋湿,她却淋湿了。这让我十分感动。到了家,我跟她说声谢谢,她抚摸我的头,又笑了。但是,我们还是依依不舍地分开了。
------《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读后感
南山中学1401班孙明
辅导老师黄明雄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阅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的活动,我受益匪浅。
“沐浴着阳光雨露,让我们天天向上!让我们每天提高一点,每月进步一点,每年优秀一点!让我们养成好习惯,锻炼好身体,始终阳光向上!让我们与真善美一路同行,成就美好人生!”
这是《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的序言,它激荡着我们的求真之心、向善之情,尚美之意,让我们心潮澎湃。
阅读全书,我们的收获多多。
一个名叫黄禹锡的人,一开始被人们称为“克隆之父”,因为他培育出了许许多多克隆的生物,韩国人民以他为荣。然而不久后,韩国调查委员宣布他造假。最终调查结果证实了他只是培育出了一只克隆狗,其余全部造假。于是韩国政府免去了他一切公职,他也在电视上向韩国人们鞠躬道歉。
什么是求真?求真,就是“求真知,做真人”。我们要做品质端正、真实可靠的人,就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17岁的郭秦姐姐家里虽然并不富裕,但她捐物长达之久,让我很是感动。她创作了100多部童话,收到的稿费全部捐给孤儿,自己却顾不上打扮。她被我们评为“中华爱心慈善青少年第一人”。
善就是善良。善良是永远的美德。我们要有善心,做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不计报酬、名利。我感到善良是做人不可缺少的美德。我们要存善心,养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诚待人,谦和处世,用爱心孝情感恩父母,用忠心赤诚回报祖国,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多么和谐。
一位名叫柳传志的董事局主席很讲信誉,很少迟到。有一次,他因电梯故障而迟到了7分钟,他便自己罚站了30分钟。他为他的同事树立了讲信誉的生动的美的标杆!
我认为“美”,它不仅是外在条件的美,不仅是外表的华丽美艳,更在于内心品质,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我们的校园中,总有一些非真、非善、非美的东西出现。考试时,有些人利用各种手段舞弊;有人对有身体缺陷的同学起外号;刚打扫完的卫生区,就有同学拿着毛笔在瓷瓦墙上乱画;在教室里,看看我们的地面,总有同学想丢就丢;打过学校上课预备铃后,有的同学还在叽叽喳喳,甚至高声喧哗;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有的同学却在左顾右盼,窃窃私语;还有一些同学受-些不良习惯的影响,讲粗话、脏话、争吵、追逐、哄闹。
以上的种种现象,不仅严重的违反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且破坏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美和谐的环境。
真善美是文明的具体内涵,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要弘扬我们的传统文明,我们学生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要求真、向善、尚美。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真善美永伴我行。
黄明雄
美的历程的优秀读后感一
“美”这个词太抽象了,因其本身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它只能依附于某种物质,比如人、自然,当然还有人类创造出来的种种艺术品(建筑、绘画、雕塑、诗歌、瓷器、园林等等),本书也就是围绕这些各擅其美的艺术形式以时代为线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欣赏。
我没有从开篇的远古时代之龙凤艺术看起,而是从中间向前后延伸开去。因为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一体,所以这样看也并不觉得混乱。其中我最喜欢的有两部分。
一是写初唐诗歌和苏轼,书中对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很能引发共鸣,少年意气风发,虽然心头偶尔划过的无常感给人生蒙上了一层浅灰,却是同整个国家一样处在欣欣向荣的上升的时期,让人觉得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而苏轼作为词人在文学上的地位我是了解的,但是没想到他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是那些绝妙的文字,更重要的是从屈原、陶渊明以来文人的自我精神救赎到他那里终于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对人生无常的彻底勘破。
二是佛陀世容,结合当时的历史去看那些千百年前巍峨的佛像和石窟,一下子便让这些静穆威严的雕塑有了丰富厚重的内涵。佛像愈高大,人在现实中的地位就越渺小;佛像愈和蔼,人的苦难就越深重。一旦有了这种对立的视角,你会发现艺术和美有时纯粹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信仰。
此外其它如讲魏晋、宋元山水画等等章节,无一例外地都能从思想上给人以启发,从语言上给人以享受。
美的历程的优秀读后感二
贯穿《美的历程》全书的思想是“故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故意味的形式” 的闻名观点上加以继续发展和美满的。红岩读后感100字 认为“故意味的形式”决定于可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情绪”,而“审美情绪”又泉源于“故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认为他的这一观点“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克不及自拔”,因此李泽厚先生在这一基础上将其发展美满为“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降服了这一实际限于自己的缺陷。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紧张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三个火枪手读后感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因此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接洽起来,点面联合,揭示出种种社会因素对付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阐发与说明。
如今,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付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英俊的图片,我花这个价格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另外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东方的智慧》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 便是半价买的。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闻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俯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职位地方。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准绳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此中最紧张的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根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秘密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墨客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
《美的历程》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龙蟒主义”我为什么活着。
美的历程的优秀读后感三
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
——题记
曾单纯的以为,美只不过是一种客观存在;曾天真的以为,自己早已明白了美的真题;曾可笑的以为,美是遥不可及的;曾简单的以为,美就是秋日梧桐静静洒落的身影,就是金黄的银杏叶缓缓飘落的画面。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看着喧闹的人群,浮华的城市,阑珊的灯火,斑驳的光影,如昼的黑夜,我十分迷茫、困惑而又矛盾。美到底是什么,美究竟在哪里?美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李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只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一点点堕落与沉沦,那欢笑过后的苍凉,幻灭,空虚,虚妄,在黑夜里,在月光下一点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探讨,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以来悬于灵魂深处的感动。在美的感召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平静而深邃。
作为人感性认识中自觉触发的一种意识知觉,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乳交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是一种永恒静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假设。生命成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识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如此抽象的内在的美的感动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价值的提升与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美的人》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人美的作文500字满分优秀10-02
美的集团存在的问题12-12
以美的瞬间为题的作文07-14
平凡事物中的美的作文06-22
美的期限作文06-21
美的品牌策略09-09
环境美的作文12-11
很美的古风句子06-15
好美的声音作文06-16
美的集团创新战略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