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知识讲稿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法行政知识讲稿

依法行政知识讲稿 篇1

同志们:

根据依法行政培训班的安排,下面我就依法行政基础知识与各位共同学习。至于如何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04〕10号)、《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等文件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在这里就不在累述了。今天,我讲四个方面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依法行政概念及特征,第二个问题是理解依法行政需要把握的几个认识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依法行政必要性,第四个问题是依法行政基本要求。

一、依法行政概念及特征。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内,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事务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活动。依法行政如下特征:

第一,依法行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本义、实质是规范行政行为,重在治“官”,着力解决不作为或滥作为的问题,主要不是依法治“民”;是依法治权,而不是依法治事。

第二,依法行政的“法”要从广义理解,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这些法律规则建构起一套行政法律制度,既包括实体方面的制度,也包括程序方面的制度。其共同特点:一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二是具有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三是具有明确性、公开性,应当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条文具体明确、一目了然。

第三,依法行政中的“行政”,主要是指外部行政行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有外部行政行为和内部行政行为之分。外部行政行为是对社会实施的公共管理,体现国家意志,其管理行为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联系紧密,通常能引起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或义务的得失与变更。内部行政行为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部门的工作要求、部署,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协调,公务员和机关财务的管理等。这两类行政行为都应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重点是外部行政行为要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四,依法行政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公共行政纳入理性的轨道,确保公共行政的民主、理性、公正和效率。

二、理解依法行政需要把握的几个认识问题。准确把握依法行政的涵义,需要从下列三个方面深刻认识依法行政的本质。

第一,在人民与政府关系的认识上,必须从公民义务本位和政府权力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转变。依法行政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就是人民与政府的关系问题。现代政府是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受人民监督。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之本,是行政权力之源;政府责任是行政权力的核心,是政府属性的本质。对于政府而言,“法未授权不可为”;对于公民而言,“法未禁止即可为”。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我们应当明确不是人民为了政府而存在,而是政府为了人民而存在,人民政府应当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

第二,在法治理念上,必须从以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权转变。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依法治权而非治事,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而非扩大和强化行政权。依法治国的“国”首先是指国家机器,而不是指地理概念。我们必须摒弃法律仅仅治民、治事的工具主义意识,确立法律首先治官、治权的法治主义意识。

第三,在责任意识上,必须从片面强调公民责任向同时强化政府责任转变。过去我们一般比较重视公民责任,不太重视政府责任。现行行政执法过于重视行使行政权力,不太重视承担行政责任。现行的监督制度往往重视虚置监督形式,不太重视落实行政责任。内部监督由于部门“利益关联”,往往出现“相互礼让”;外部监督尽管主体众多,但难以形成监督网络;专门监督虽然制度不少,但实施起来阻力很大;监督者的监督责任同样缺失,很多监督都成了“软监督”。

三、依法行政必要性。

依法行政是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加深认识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第一、从社会历史发展上看,我国依法行政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1957年开始,特别是文革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为避免历史悲剧重演,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也逐步确立起来。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依法行政的要求。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上指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这是第一次将依法行政提到依法治国的高度。199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总结了我国依法行政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系统地规定了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具体任务和措施。并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2008年5月12日和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针对《纲要》贯彻实施以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展的不平衡,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等问题,对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二、从经济发展上看,依法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应当是法治经济。必须运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对经济主体的干预过多,有的甚至侵犯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市场扭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履行职责,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还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必须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依法行政对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严格限定政府的职权范围,既可以避免政府任意干预市场的有效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可以通过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节,弥补市场的失灵和不足。从而推进经济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二是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依法行政要求各级行政机关依法承担起为社会制定行为规范、严格执法、解决纠纷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以保障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治环境,营造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各类市场主体依法管理,依法提供服务,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三是通过建立精简、统一和效能政府,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三、从政治建设上看,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首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条件,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形式上看,依法行政确定的是法律与行政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行政对法律的服从和尊重,但其本质上指向的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行政权作为一种支配性权力,极易扩张和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依法行政正是通过对行政权取得和行使的控制机制,违法行政的责任追究机制,将行政权纳入法制轨道,使行政能够服从广大人民的意志和立场,从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利为民所谋的行政目的。

其次,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政府,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依法行政本身就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必然要求重塑政府职能,划清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边界和范围,改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结构,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依法行政所导向的正是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诚信政府、阳光政府和责任政府。当前,我国依法行政的推进客观上要求切实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的问题,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同时,依法行政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保障;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则需要上升为法律才能得以确认和巩固。

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法治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的共同努力。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核心。行政机关是法律法规的主要实施者。据统计,在我国,行政机关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约占全部法律、法规的80%左右。对于这样一个担负着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而言,其是否依法行政以及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不能走向法治,能不能实现全社会奉法、守法,固然要看公民能不能守法,但更重要的是政府首先要守法。行政权所具有的广泛性、主动性、强制性和自由裁量性,以及行政机关与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接触最经常、最密切的特点,也决定了监督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必然成为依法治国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将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尽早实现。

再次,依法行政是政府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腐败。而滋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会改变,就会“人亡政息”。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仅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

四、依法行政基本要求

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六项基本要求,即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这六项基本要求,是对我国依法行政实践经验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依法行政重中治官、治权的内在精髓,高度浓缩了依法行政追求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有力地支撑了法治政府的基本骨架,因而对指导和规范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依法行政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要坚持合法行政。合法行政理念是行政法中最基本、最古老的理念,是法治大厦的根基。它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二是要坚持合理行政。合理行政理念既源于合法行政理念,又独立于合法行政理念,是现代行政法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有力手段。合理行政要求行政行为不仅要符合形式正义,达到基本的合法性标准;而且要求符合实质正义,达到更高的合理性标准。它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求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要求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要求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这些规定反映了追求实质正义对于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三是要坚持程序正当。程序正当理念是现代行政法中实现形式正义的核心原则。没有程序公正,就不可能有实体公正;不仅要实现公正,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它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以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四是要坚持高效便民。公正与效率是现代政府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没有效率的公正,就如同“迟到的正义为非正义”一样,严重违背现代政府的价值追求。高效便民理念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五是要坚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现代政府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它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依法行政知识讲稿 篇2

知识产权侵权有它自己的特点,有职业化、暴利化、普遍化的倾向。在版权和商标领域都有职业化的侵权,在这种情况下仅通过司法手段,由权利人来主张权利,维权成本很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节约了诉讼资源,规范了经营活动和市场环境。从市场环境的维护和市场秩序的保护来看,行政执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众多,部门立法倾向明显,导致了很多重合和冲突,行政执法政策性比较强,特别是运动性执法,导致执法尺度不一;知识产权管理和行政执法一体化,这两个方面如何区分和协调,也产生了不少问题。除此之外,行政执法级别偏低,执法力度比较小。尤其是地方的执法部门都是在科技局、执法局,人数较少。建议应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第一是规范行政执法的尺度,统一尺度,避免小范围的执法导致不正当情况的出现;第二是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力度,应建立一个统一的行政执法部门,这样更有利于行政执法的力度;第三是协调知识产权保护和司法的关系。

基于知识管理的行政组织创新 篇3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行政组织;组织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027-03

KM-based Administration Organizing InnovationXie Bing

(Library,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Abstract〕Knowledge management is knowledge-centered and its direct aim is to enhance organizing innovative capacity.But innovation itself is a creation of new knowledge.This paper analyzed KM-based administration organizing concept innova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then put into establishing some measures of organization 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knowledge;knowledge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organizing innovation

近些年来,我们的社会逐渐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知识型社会,随之而来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其核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面对知识社会到来的挑战,我们需要把知识管理与行政组织创新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1 基于知识管理的行政组织理念创新

知识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已经成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1]。作为社会管理的行政组织机构,必须重视知识的价值,把知识管理的理论运用到组织管理活动中,以增强组织的活力、创新力、管理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因此在行政组织中实施知识管理,不仅顺应了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流,还有利于实现组织内外部知识信息的共享,促使组织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信息加工能力、应变能力和工作能力,提升组织的服务质量,使组织的各种资源效率达到最优。

知识管理和行政组织的密切结合,促使组织工作构建在知识化、科学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化、智能化、综合化、专业化的运行基础之上,组织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全新的理念,才能与之适应。

1.1 知识创新的观念

在知识信息时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组织机构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实施更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简单的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增减,而是借助网络技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建立一种全新的组织和制度,即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管理好组织和社会。

1.2 知识共享的观念

知识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共享知识财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传统行政组织的典型特征是把知识信息缩小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统治者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公开。如今,组织机构通过网络与社会连成一体,形成新型的组织模式,不仅要求组织公开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更要求组织机构充分利用内部的智力资源,并与外部进行知识交流、协作,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以便为组织管理和服务提供科学的支持。

1.3 个体价值发挥与团队合作并重的观念

人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最重要的知识资源,因此,组织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重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价值,采取一切措施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开发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完成组织分派的各种任务。与此同时,现代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多变性、挑战性和广泛性,单独一个人很难完成工作和服务。因此,每一个组织成员必须树立团队合作的观念,这里的合作有二层意思:一是在组织机构内部,既要职责分明,又要强调合作,避免个人主义;二是在组织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抛弃权利意识,视服务对象为合作伙伴。

1.4 终身学习的观念

当前知识和信息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急速变化的社会对组织成员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学习知识将成为组织成员一生的活动,成为组织机构发展的动力和基础。知识经济对人才教育的要求是不断地学习知识,综合知识形成较高的素质,但更为重要的是获取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每个人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通过终身教育把组织成员自身潜在的有利于发展的因素不断地、充分地发掘出来,并使之逐渐扩展和完善,使组织成员在价值观念、科技知识、工作能力等方面适应时代要求,形成具备管理创新、观念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组织机构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力量,确保组织机构在网络信息时代更具有活力[2]。

2基于知识管理的行政组织制度创新

知识管理在给行政组织带来全新观念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行政组织,从而实现组织的制度创新。具体说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行政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

传统科层式组织,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形成了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它在工业化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知识社会,为了加快知识和信息在组织内的传递和防止它们在传递过程中的耗散和扭曲,许多大型组织都大刀阔斧地压缩管理层级——中间层等,扩大管理幅度,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美国公司在90年代的头两年已经迅速地将其中间管理阶层至少削减了1/3。总部设在东京的美国的A&I集团废除了营业、系统、管理等部门的“部长”、“副部长”、“科长”等普通管理头衔。本田公司于1991年发动了自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次内部机构改革,废除了属于中间阶层的“课级”组织。国际大公司的总部正在收缩[3]。在这样的组织中,工作将由跨部门的专门小组来完成,协调与控制将更多地依赖雇员的自律意识。

尽管网络技术为行政组织扁平化提供了技术可行性,但行政组织向知识型组织转型的过程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它会威胁到很多人的饭碗和升迁机会。尤其是中间管理层,他们多是工作时间长的中年人,渴望稳定,不希望自己的工作、职位、人际关系和行为发生大的变化。建立健全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对于行政组织真正成为知识型组织也是十分必要的。

2.2 行政管理方式更加民主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社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它按照不同的主题把人群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电子方式把这些公民链接在一起。由于利益的表达和聚合更加自由,兴趣爱好相投或意识形态取向一致的人们,在路线上即使通过跨国界的交流和组织活动也相当容易,不必提交申请或支付任何有形的管理费。网民们甚至可以进行民意测验,围绕各种争论组成自己“电子政党”或“电子院外集团”。这种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政治控制的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兴趣。政府依其性质向社会组织、企业公开使用非机密信息不仅可促使政府信息加值利用,更重要者便于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监督政府施政,起到透明和公开的作用,网上招标、网上采购等等对于促进政府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政府可以借助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等新兴的科技方式,与民众建立一个迅速、有效的沟通途径和意见反馈机制,从而实现和扩大公民对政府公务管理的参与。

可见,虚拟团队成员在各自的领域内充分发挥知识结构优势,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当然,这种封闭式工作单元必须及时跟上政策、市场、客户和技术的变化,形成一种不断学习的文化氛围。

2.3 政府服务方式更加方便化

政府职能的服务化是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大方向,向公民提供信息服务是政府的职能之一。政府信息是一种有重要价值的国家资源。政府一直掌握着最大量的公众信息,又是许多法规、规章、规范的制定者,凭借互联网络强大的技术支持,政府能够为公众提供有关政治、经济、社会一切公共领域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信息在网上是易于检索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面向知识管理的电子化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即透过电子媒体创新的服务。政府服务将朝“一窗口”、“跨机关”,“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电子化政府要求政府创新其服务的方式,使政府服务更为快捷、更为方便、更为畅通、更为直接、更为公平、更具有高的附加值[4]。

3 建立面向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体系的措施

3.1 加强知识管理重要性的宣传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在知识管理的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于行政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尚在探索之中,因此应当在行政组织机构大力宣传知识管理知识,提高组织成员对知识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吸引他们主动参加到知识管理活动之中。目前可以采取的宣传方式有:在组织成员的培训中增加知识管理的内容,邀请知识管理专家到行政组织机构举办讲座,组织工作人员代表到国内知识管理工作开展比较好的企业参观。

3.2 行政组织机构由经验行政转向知识行政

在计划经济时代,组织机构的管理活动偏重于执行上级的指令和决策,以日常事务活动为主,即使在工作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组织成员凭借自己的经验,基本能够解决问题。如今,不仅组织机构的科技含量很高,而且组织机构所服务的社会公众的知识素质也很高,显然,组织成员仅凭经验行政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在管理中必须贯穿着知识的理念,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社会知识,搞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当然,在强调知识行政的同时,经验并不能丢弃,关键是实现知识与经验的有机结合。

3.3 建立知识管理的组织

在行政组织机构中建立知识管理的组织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础,其组织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设立知识主管,主要负责整个机构知识管理工作和制定各种知识活动计划。

(2)成立专门的小组,小组成员由组织机构各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完成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活动。

(3)建立知识库,行政组织部门在建立组织机构的信息资源库时,应该把知识库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知识库可以扩大工作人员的能力,使一般工作人员可能变为很有知识的人。

(4)构建组织知识网络,利用该网络可以吸收外部的知识资源,组织成员通过网络彼此交流管理经验,并实现组织机构内部的知识共享。

(5)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普通组织成员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积极性。

3.4 营造知识共享、传递和使用的良好环境

组织机构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一种新的工作氛围——知识共享、传递和使用的良好氛围来促进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

(1)组织部门领导带头与下属工作人员共享知识。这就要求,一方面领导主动向下公开国家法规允许公开的信息;另一方面,领导要放下架子,有不懂的知识,不耻下问,虚心向下属学习。

(2)加强组织工作人员隐性知识的挖掘。按照Buckman的观点,任何组织90%的知识都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5]。特别是一些组织工作人员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方法,实施知识管理以后,组织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行政方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所以积极挖掘组织成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变为组织机构的共有知识,对于提供组织机构的行政效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内部刊物、内部信息交流网络、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把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与此同时,应做好激励和奖励工作。

(3)拓宽利用外部知识资源的渠道。组织创新的知识管理网络把组织机构与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信息公司、社会公众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实现了双向互动,这些单位和社会公众把自己的知识传给组织, 经过知识管理系统的加工处理,能以很方便的形式提供给组织机构使用,既弥补了组织知识机构资源的不足,又使组织行政活动更加贴近社会。如在南京,老百姓发给市长的E-mail中,有1/3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设想、建议[6]。

(4)建立知识共享的机制。一是把各种知识资源数字化、网络化,通过办公网提供给各部门使用;二是建立知识共享的平台,为组织成员之间交流、学习、沟通提供一个场所;三是各部门加强协作、学习、交流和沟通。

3.5 建立学习型组织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就是端正组织成员学习的态度,培育不断学习的观念,在相互的学习竞赛中提高知识水平和行政能力。

(1)学习各种外部知识,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理论等。

(2)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边工作、边学习、边提高,现在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会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这方面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其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

(3)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学习。

3.6 建立以组织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管理应用系统

从国内外基于组织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来看,它不仅仅是数据的简单收集、加工和处理,而应该是以知识管理的理念为指导,融信息处理、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三者于一体的应用系统,其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组织机构通过网络可实现跨时间、地点、部门的协同办公。

(2)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支持组织机构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其不但收集网络上的一般数据、图片、影像、文字资料,还包括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数据、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并能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及时处理。还能根据组织工作的信息需求,建立知识结构分类,通过文本挖掘技术,自动在内外网上搜寻各类信息,自动归集到相关的分类中并存储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按服务对象的要求提供利用。

(3)具有较强的信息共享能力。系统在组织、企业和公众之间搭建起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不但能提供不同层面(如网络访问、手机接入、支持PDA等)的信息共享,还能充分利用各种协同工作手段(如文档共享、电子邮件等)提供在线共享。

(4)提供丰富的学习功能。系统不但提供了随时的自主向企业、公众、专家、内部现有知识学习功能,还模拟和实现了工作流的自动化,有利于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学习。

(5)具有较强的决策支持功能。把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平台与决策支持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深加工和开发利用,为组织机构决策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4 结 论

知识管理的理念引入行政组织,必将对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形成冲击。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组织机构信息化,使传统的科层组织朝着网络组织方向发展,打破了地域、层级、部门的限制,促使组织和职能的整合;组织机构信息化,促使组织机构的程序和办事流程更加简明、畅通;组织机构信息化,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组织机构信息化,提高了组织机构的办事效率。凡此种种,均对组织机构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组织的制度创新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尤克强.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2]刘焕成,孙晓玲.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中的知识管理与信息共享[J].情报科学,2006,(11):1651-1656.

[3]钟健.知识管理下的组织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1):32-33.

[4]赵晗.知识管理与行政组织创新[J].世纪桥,2003,(6):36-38.

[5]盛小平.论知识管理的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0,(7):39-41.

依法行政知识讲稿 篇4

组织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为提高建设街道城管队伍的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执法程序增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提高执法效率,树立城管队伍良好形象,6月8日下午,燕泉街道办事处邀请区城管执法分局法规科领导对街执法队员进行业务知识集中培训,同时街道各社区城管专干一并参加学习。

街道办事处雷华主任主持培训会,分局法规科领导进行培训讲课。培训内容包括:注意和预防违法建设案件在诉讼、复议案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商铺占道经营的处理方法、程序等。授课内容深入浅出,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参加培训的队员注意听讲,认真笔记,课后法规科还组织了对每个队员的测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队员感到这次培训非常及时,授课内容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很强,大家力争学以致用,为“建设我家园,家园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知识 篇5

(一)人民检察院民行检察部门的主要职能:抗诉

抗诉,是指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违反法定程序或审判人员存在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依法提起抗诉:

(二)人民检察院民行检察部们的其他职能:

1、执行监督:对人民法院执行活动违法或不当,依法进行监督:

2、支持(督促)起诉:督促受损害的国有集体单位行使诉权;支持弱势群体提起诉讼;

3、公益诉讼:对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以原告身份提起公益拆讼;

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因犯罪行为导致国家集体利益损失,依法提起诉讼;

5、初查、侦查:对审判人员、执行人员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等职务行为进行初查、侦查;

6、调解监督:对法院调解结案的案件,当事人恶意串通以达成调解协议的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进行监督。

(三)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请检察院提起抗诉:

1、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2、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3、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4、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5、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6、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7、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

8、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9、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10、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11、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12、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13、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14、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四)人民法院在执行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检察院申请进行执行监督:

1、法院启动民事、行政执行程序违法,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不符合法院受理执行案件的规定;

2、有证据证明执行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定的;

3、擅自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财产给当事人造成一定损失的;

4、超标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财产给当事人造成一定损失的;

5、故意违法执行第三人或案外人财产的;

6、鉴定、评估、拍卖被执行人财产时为谋私利或者一方当事人利益,指使、暗示有关部门和人员违反规定故意压低或者抬高价格损害当事人利益的;

7、采取诉前财产保全和诉讼中的财产保全违法;

8、作出的不予执行、中止执行和终结执行等裁定违法;

9、擅自使用、截留、挪用、侵吞、私分案件执行款及其孳息或者其他财产的;

10、执行人员消极执行的;

11、执行人员存在贪污、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

12、其他需要进行执行监督的案件。

(五)人民检察院执行监督的方式有: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暂缓执行建议书等。

(六)向人民检察院申诉时需要提供的材料;

1、申诉状,申诉状内容包括:申诉书名称、申诉人和被申诉人基本情况、申诉请求事项、案件事实与申诉理由、申诉人签名或盖章、申诉时间;

2、人民法院生效的裁判文书或据以执行的文书;

3、证明申诉主张的证据材料;

4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及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当事人也可以委托他人代理申诉,如委托律师、法律服务所或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自己信任的人;委托申诉的,要有委托书。

(七)审查期限

对于申请抗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调(借)阅人民法院审判案卷,并在调(借)阅审判案卷后3个月内审查终结。

(八)受理费

工商行政管理知识 篇6

一、测试目的《工商行政管理知识》笔试,是根据从事工商行政管理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针对报考者进行的考试。通过测查报考者从事工商行政管理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达到对报考群体初步筛选的目的。

二、考试内容及范围

第一部分 工商行政管理基本知识

1、工商行政管理的特点和基本任务

2、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和职能

3、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性质、职责与权限

4、工商行政管理的体制

5、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行为规范

第二部分 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与管理

1、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主管机关及其职能

2、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原则

3、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法律体系

4、市场主体登记程序

包括公司登记、非公司企业法人登记、营业登记、个体工商户登记、私营企业登记、合伙企业登记、个人独自企业登记。

5、市场主体登记监督管理

包括检验制度、“经济户口”与企业信用体系建立

6、违反登记管理法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依法行政知识讲稿 篇7

一、知识经济相关理论概述

所谓知识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信息为依托, 实现知识向经济效益的扩散和应用而产生的经济, 实现知识的经济效益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远远超过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对经济的发展推动力, 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转移知识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提升就可以称之为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以及管理模式是迥然不同的。在农业时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劳动力、牲畜以及土地等有形资产开展生产, 农业时代的知识应用往往都是重复使用, 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为工作经验的代代相传, 同时有形资产所得到的回报率也往往都是呈递减的趋势, 比如说土地资源的日益贫瘠, 在成本效益方面体现为“多少付出, 多少回报”的对价关系, 农业时代主要的劳动生产者都是以农民为典型代表, 组织的典型代表也就是农村。在工业经济时代, 主要是通过依靠资本、机器以及厂房等有形资产实现经济的发展, 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源使用回报率也是呈现递减的趋势, 这个时期的知识应用表现为一些工作手册以及工作标准规则等, 工作的成本效率可以实现规模经济, 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是工人为主, 组织的典型代表是工厂。

而到了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对经济的生产方式、组织活动以及生产管理方式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经济生产需要实现对无形资产“知识”的转移, 对知识的应用方面应该是依靠创新的技术知识, 而不是一些代代相传的技术或者死板的工作章程, 由于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共享性和不可轻易损耗性, 同时知识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因此知识的使用回报率是非常高的,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递增趋势, 比如一些生物科学研究者在付出资本投入的时候, 得到实现知识的成功转化之后可以得到数倍的回报率。通常情况之下, 会计师、程序设计师以及教授等都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 当知识工作者逐步发展成为组织之后, 就可能发展到极致形成比如医院、学校、会计事务所等相关类型的组织, 这些组织的员工都是一些高度专业的知识分子, 领导者往往在其中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 保障知识工作者可以获得充分的工作自由和创新发展空间。由此可见,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行政管理也应该将知识管理作为关键点, 为企业行政管理决策优化做好充分准备。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正面影响分析

知识经济总的来说具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一是知识经济带动了技术和品味的不断创新, 知识经济使得竞争归结于知识的产生和有效利用, 如果要提升综合竞争力, 企业行政管理就需要不断地丰富知识、创新知识并提升知识的利用价值, 因此企业行政管理者应该将知识经济作为竞争的关键元素, 二是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来说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有效推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 也给未来企业行政管理的长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正面影响主要包含如下几点:

一是知识经济促进了企业行政管理理念的革新, 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理念。长期以来企业行政管理活动不管是在内部行政部门或者公共行政机构等方面往往都会被认为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过程, 即是以日常事务活动为主的, 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往往都会被认为是不要什么专业技术的人。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即便是企业行政管理人员, 如果没有创新的技术能力是无法在激励的竞争市场环境之下生存的, 因此, 知识经济要求企业行政管理需要开展一些创新性的企业行政管理活动, 与此同时, 需要在知识更新高速发展的时代, 实现企业行政创新管理水平与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契合,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促进了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理念的转变。除此之外, 由于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已经开始成为企业行政管理的关键资源, 行政管理人员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可以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的创新发展, 他们的作用也开始日益凸现出来, 另一方面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希望自己的知识得到应用, 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这样就有利于实现企业加强对“人”的关注度,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也开始在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是知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行政管理运行手段的革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 并在信息技术领域以及社会经济的企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企业行政管理运行手段已经开始印上了科学技术痕迹,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之下, 人造卫星、国际互联网、电视直播等各类通讯设备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 将世界打造成了一个密切相关的地球村, 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在社会各大领域的普及发展, 使得技术、企业、个人以及政治机构等可以实现快速直接联系, 对各大组织运行情况得到及时了解。由此可见企业行政管理已经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 并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联系, 是企业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标志。

在企业现代行政管理运行手段不断革新的技术背景之下, 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可以提升企业行政管理决策效率, 而且可以对企业行政管理决策过程以及执行等进行有效监督, 而对企业行政管理执行是政策执行落地的关键性保障, 但是对执行的监督也是应该建立在政策制定、内容制定以及执行过程等各个环节规定前提上。在以往的经验中, 由于企业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行政管理政策的出台过程, 因此也无法对其提出有效的监督意见, 即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也难以被群众所知晓, 那么对企业行政管理的监督更是无从谈起。监督的难以执行也给企业行政管理的顺利执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问题说明了我们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良好的监行政管理监督体系, 同时没有发挥其应用的监督效果。

而网络技术在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企业行政管理决策走向网络化方向, 行政管理决策的网络化也将大大提升企业行政管理过程的透明度,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对企业行政管理决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并将企业行政管理决策与利益相结合进行分析, 确定正确的个人立场并发表相应的意见, 从而有效避免企业行政管理决策暗箱操作, 实现企业行政管理决策的透明化和民主化。民众参与到企业行政管理决策可以为监督提供一定的条件, 网络化技术也进一步方便了监督反馈流程, 提升了广大民众进行行政管理监督的积极性。

三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大提成了企业行政管理的综合效率。在企业现代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 可以通过电脑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实现公文制作处理, 为企业内外表格制定、年报和相关材料制定、呈报等提供便捷, 使得传统的资料整理、保存、传递等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实现与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人员之间的联系, 从而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 这样就可以从各个角度最大效率提升企业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效率和传递效能, 最小化企业时间成本和经营成本。

三、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挑战分析

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工作价值观以及工作技能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知识创新时代的经济, 传统的企业行政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需要工作人员首先在工作理念上得到革新, 需要始终对知识有强烈的追求欲和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也是一个国家得以兴旺、富强的永恒动力, 这是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宏观背景。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该详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并能够实现技术在行政管理办公中的应用。比如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 计算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数的计算机信息都是离不开网络传输以及相应的计算机处理技术, 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处理, 实现管理信息的网络沟通、传递以及信息获取、发布等。但是从当前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技术运用现状来看, 诸多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计算机技术知识、网络应用知识等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 这给企业现代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等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是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更新速度等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给予社会经济的一大影响是知识和信息的激增。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量的猛烈增长, 诸多的企业行政工作人员都不能及时进行知识的丰富和更新。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自身观念的负面影响以及企业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少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 有的企业行政管理决策人员甚至也没有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在以往的行政管理人员观念中, 都是认为行政管理工作并不需要一些专业性知识, 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比较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而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健康运行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更新知识, 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化管理知识接轨, 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不断更新的新技术和新知识。除此之外, 知识经济时代给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出了难题。

四、小结

知识经济时代总的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企业需要在这个时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等, 不断丰富知识、更新知识, 重视对知识技术的应用、人才的培养等, 有效通过各种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平台之上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革新, 才能在激励的国际化竞争市场上取得制高点, 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行政管理环境。

尽管当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知识管理理论以及相关实践还存在着较大的弱势, 但是企业行政管理需要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前方, 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掌握知识创新主动权, 主动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宝清.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治理的影响[J].企业活力, 2007, (03) :59-60.

[2]赵勇.试析国有企业行政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强化策略[J].经营管理者, 2012, (09) :118-119.

[3]蔡步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影响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1, (03) :49-50.

依法行政知识讲稿 篇8

关 键 词: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56-03

管理学上将“体制”定义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 ① “管理”从过程上来看,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 15 基于以上含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可以理解为:中央和地方各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组织结构及其为实现知识产权协调管理的目的在管理权限和职责方面的分配,其核心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到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率高低,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化利用程度以及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步伐。

一、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概况

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由中央和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组成。

在中央层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其下设的专利局是管理专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及统筹协调知识产权事宜的机构;商标和著作权分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和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负责。除上述外,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其他客体则由其他相关的国家部门负责:不正当竞争行为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的反不正当竞争处管理;地理标志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农业部管理;植物新品种权由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植物新品种办公室负责;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由国家商务部负责;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管理;与进出境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由国家海关总署负责;互联网域名则由信息产业部管理等。

同时,地方层面也是采取分别管理的方式,将专利、商标、版权等客体归属不同的与中央管理部门对应的机构负责,涉及地方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新闻出版局)、科技局(科技厅)、技术监督局、海关等多个部门。 [1] 37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管理机构设置也是多元化。以专利为例,管理专利工作的机构有的地方归知识产权局或专利局负责,有的归科学技术局或其下设机构负责,有的则是地方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这些管理机构有的是行政机关(如河北、江苏知识产权局,为省科技厅下属局),有的则是直属事业单位(如北京、天津知识产权局,为政府直属独立局)。 [2]

纵向来看,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可以分为多个管理层次。 著作权由国家版权局实行垂直领导,商标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统一注册,分级管理,有较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专利方面,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有正厅级的机构(如北京、上海、湖南知识产权局),也有副厅级(如天津、河北、浙江知识产权局)、正处级(如山西、西藏、青海知识产权局)的机构,级别设置不统一。

总体来看,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专利、商标、版权等归属不同部门管理。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呈现“多层级”的特点,不同地方层级和编制设置不同。

二、 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分散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虽有利于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开展专项活动,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1. 管理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我国管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多达十几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又从中央到地方设置若干级对应机构。除此之外,还设有多个协调机构、联合执法机构等。每一个机构都有其独立的组织机构、办公设施、人事编制和工作程序。运行如此庞大的机构组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成本过高,国家财政负担较重。同时,分散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资源的配置不均,客观上导致了某些部门的资源闲置,另一些部门的资源匮乏。如2006年的“陶小京‘电动执行机构’案”,历时11年经过一系列程序才取得专利权,其原因除了复审和诉讼的拖延,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于专利审查人员相对不足、专利申请积压较多。 [3] 因此,行政管理资源的分散管理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集中利用, 易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较低。

2. 信息交流不畅,效率偏低。效率是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信息交流,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需要一个统一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当前各行政管理机构各自为政,虽然国家设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小组等协调机构,但仅为非常设性的组织机构,联合执法机构和联席会议等也是临时性的行政管理组织,都未制度化,无法起到高效统筹管理的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虽被赋予统筹协调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能,但实践中还是以专利管理为主,相关知识产权的管理仍分属其他部门。当前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缺失不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客观上增加了行政管理协作和贯彻行政执法计划的难度,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3. 产生权利冲突和灰色地带。知识产权分散管理体制下不同部门管理范围存在交叉和重叠,同一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可能被赋予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知识产权,不同权利主体依据各自被授权的知识产权进行不同的权利主张,便会产生权利冲突。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对同一客体认定为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如外观设计和著作权、商标与域名、商标和地理标志或原产地名称的权利冲突等。“金华火腿”、“白蒲黄酒”、“贵州茅台酒” 等权利冲突案件的产生便是源于同一名称既被授予了商标权,又被相关机构认定为地理标志。面对权利冲突的存在,由于缺乏相应解决的规定,相关管理部门只能寻找权宜之计,如“水井坊酒案”中,驰名商标“水井坊”被授予原产地名称保护,但将其原产地名称保护限定在水井街附近的狭小区域。随后“水井坊”商标持有人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便迅速买下受保护地域的地皮,从而独享“水井坊”原产地名称权。在这种情况下,商标所有人和原产地名称权利人为同一人,虽避免了权利冲突,却仍存在重复授权,背离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理念。 [4] 同时,各部门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进行条块分割,出于权利扩张和责任承担上的考虑,可能会产生有利争办、无利推诿的局面, [5] 进而导致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灰色地带,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

nlc202309030457

4. 管理标准和执法力度不一。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和管理方式不同,对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管理标准不同,其保护力度亦有所差异。如版权盗版案件,不仅国家版权局有权进行保护和处罚,文化机关和工商机关也都可以进行查处,不同机构有不同的处罚手段和标准,导致同案不同处理。植物新品种权的管理同样存在此问题,我国农业部和林业局分管农业新品种权和林业新品种权, 对国家制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分别有各自的实施和保护办法,导致认定方式、申请程序和审查标准不一致。在地理标志的保护上,国家商标行政管理部门以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保护,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农业部以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保护。因此,各部门不同的管理政策导致管理标准、执法力度不一,不利于树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5. 不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开展国际交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我国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倡导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管理理念,把政府定位于公民和社会的服务者。 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也应顺应改革方向,建成便利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服务型机构。应当明确各机构管理范围,创新文化激励机制,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简化行政申请程序,建立维权服务中心,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亲民、便民、为民”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但当前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分散,政策不一,给相关市场主体带来不便。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或违法行为时, 知识产权权利人经常要求助于多个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多个程序,增加了其维权成本。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而我国当前的机构设置过于分散,使得其他国家在与我国进行知识产权合作时不得不判断应与众多机构中的哪一机构洽谈,或者要分别进行协商和签订协议,这为我国知识产权国际发展带来不便,不利于开展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 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一)改革的思路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呈现出现代化、体系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1] 303

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也应及时做出变革。除了要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更需要简化管理程序,完善管理政策,创新管理方式,从而节约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便利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注册申请,满足知识产权现代化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进程加快,使得知识产权的权利体系不断扩张,域名权、商品化权、信用权等新的权利类型不断出现。在此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随之愈加体系化,对行政管理系统的统一性要求更高,这无疑增加了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的难度,更需要有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来进行科学管理。

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也需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TRIPs协议等国际公约鼓励各国管理机构有效管理本国知识产权事业,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有学者统计得出:全球约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二合一”体制,7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三合一”体制,而类似我国采取“分而治之”的分散管理体制的只有不到10个国家。 ① 所以从全球范围来看,设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为主流,这样更有利于国家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国内外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合作,顺应知识产权管理国际发展规律。

(二)改革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是知识产权管理事业的基石,任何体制的构建都需要一定的原则来指导。作为体制构建的核心和基础,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需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 综合管理、相互协作。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多个方面,需要有统一的综合领导机构,合理设置、分工明确的管理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惟此才能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我国现有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繁杂, 各部门分散管理,各司其职,易出现权力重叠和管理空白等现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构建需要设立统一的综合领导机构,从而合理分配管理权限,避免机构重叠、管理冲突以及条块分割导致的灰色地带。各部门之间也要加强信息交流和相互配合,建立沟通和协调机制,努力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的、高效的、协调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系统。

2. 精简建制、高质高效。精简行政管理体制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精简和规范各管理机构,减少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可以有效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我国正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行政管理机构高质高效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为最大程度地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和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应合理设置,讲究工作效率,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性。

3. 分工合理、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知识产权管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要求在统筹管理下合理划分管理范围,明确管理职责,促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并相互协作,以产生最大化的合力效应。同时,根据依法行政原则,有权必有责,职权和责任需一致。一个机构有多大责任,就应赋予多大职权;有多大职权,就应承担多大责任。权责一致是行政管理法治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知识产权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等行为要加强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行政管理制度,以解决某些方面权力过于集中,权力滥用、保护不力、执行不力等问题。有效地监督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保障。因此,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明确各机构管理权限和责任,合理分配管理任务,科学制定管理方案和程序,完善各部门协调机制,完善行政执法机制,设立督促有力的监管部门,促进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三)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选择

为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制度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大部门体制”的改革趋势,须改革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二合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增强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 [6] 需建立一套“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部门,对全国知识产权事业进行宏观领导和统一管理,下设工业产权局和版权局分管工业产权(专利权、商标权、地理标志等)和著作权及邻接权,同时可根据需要设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协调部门,促进各部门的沟通和协作。

参考文献:

[1]罗国轩. 知识产权管理概论[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2]刘小成,张珏,赵静. 关于完善地方管理机构的思考[J]. 安徽科技,2005(9).

[3]陶小京的“诉讼情结”[N]. 中国经济时报,2006-10-11.

[4]魏丽丽. 地理标志与地名商标的冲突及法律适用[J]. 商场现代化,2008(29).

[5]戴琳. 论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及行政管理机构设置[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6).

[6]沈荣华. 积极稳妥地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N]. 光明日报,2008-02-28.

[7]朱雪忠. 知识产权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孙波. 欧洲专利管理体系[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11).

[9]董希凡. 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中外比较研究[J]. 知识产权,2006(3).

(责任编辑、校对:龙会芳)

上一篇:手术室压疮的预防及护理下一篇:2023年暑期外贸公司实习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