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困惑和出路(通用8篇)
饶爱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教,成了现在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模式,在课改的浪潮中,更是迷惑,于是常听他们感叹:“语文课怎么越来越难教了。”
那么,中老年教师在课改中常常会有哪些困惑呢?
一、难以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既然是改革,那么肯定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改”而“革”之。但是改哪些?怎么改?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总感很难把握。于是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
中老年教师习惯的课堂模式是:教学目标问题化,问题系列化,系列效益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于是他们的课堂往往是“满堂问”,教师只要用一些问题作牵引,机械地、一步步地把学生带进其预先设定的答案中就行。答案知道了,目标就达成了。在课改中,不少中老年教师还是固守陈旧的语文课堂模式,执著地延续着几十年不变的讲授方法,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法消耗着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
也有部分教师,很怕被戴上“守旧派”“老顽固”的帽子,于是为了赶上改革的步伐,盲目求新,完全抛弃了语文教学的一些优良传统,极力翻出各种新招,使出十八般武艺,结果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讨论却是信马由缰,教学目标不明确,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完不成,反而把很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内容引入语文课,还美其名曰“延伸拓展”。
二、难以处理知识落实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习惯了扎扎实实落实“双基”的中老年教师又有了一个困惑,即大力倡导培养能力,是不是基础知识不要落实了?该如何处理落实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呢?带着这些疑问,一部分老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三、难以处理知识补充更新与时间、精力不济间的矛盾。
进入课程改革,一些中老年教师会蓦然发现自己需要做的事情突然变多了。比如:课堂开放了,备课难度提高了。以前的备课,不少教师就是直接将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写到教材上或备课笔记上,以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教学的唯一依据,对作品只是粗粗读过一遍便可走上讲台,教师只要在课堂上直接的或者变着花样和形式,将现成的结论再传递给学生就行了。新的教学理念倡导个性化解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老师以昏昏然的情状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理解就会觉得心虚气短。这就逼得老师在课前不得不化很多时间去钻研教材。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而那些必读、必背的内容老师自己还有许多空白,这就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补充。还有网络知识更是需要恶补的„„而要完成这些事情,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伴随着电视机、电脑长大的一代,尤其城市里的孩子,他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不比我们成年人少,我们再用20年代传统教育方法教育现代社会的学生,他们肯定不会买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去恶补网络知识。
四、难以协调与学生的关系
从古至今,“老师”一直是一种权威的化身,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教师知识传授的对象。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严肃认真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专心听讲。直到现在“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中老年教师中仍然存在,而事实上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老师的权威地位已渐被打破。同时中老年教师在管理上更习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这种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也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也由于对网络的不熟悉,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这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于是,便会出现师生相互抱怨的情况。
那么,受诸多困惑困扰着的中老年教师该怎么办呢?
消极地逃避当然不是办法,改变自己的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地补充自己、提高自己则能找到出路。
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科理念,作为中老年教师首先要努力改变原有的旧观念,接受这些新理念。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认识上进入误区,行为上就会发生偏差。尽管这个蜕变的过程是痛苦的,但这是改革的大势所趋,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其次,还要把这些理念落实到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便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否则,理念再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落实,只是空头理念;方法再新,手段再新,服务于不良的教学行为,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必然对教师提出一些
较高的要求:首先是应该把握语文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还要把握科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时代发展到今天,学生要想获得准确的知识,打开互联网,什么都能看到。那么,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儿呢?也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他们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师就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摸索、自己发现的过程。新理念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强调了“过程观”。如果教师依旧只是演绎教案,注重讲授,依据教参生吞活剥地搬弄一般定性化的词语,把本该异彩纷呈的语文课“讲”成了“一花独放”的说教。那么学生的学习便会十分被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十分低下。
当然,课改并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从当年孔子的兴教办学到当今的教书育人,在几千年的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产生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传统的优良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中间有不少可以说是超越时空的即使是处在现在还是很有实用价值,作为中老年教师,不妨自信一点,对于自己在以往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办法要坚持下去。反之,则可能闹出邯郸学步的笑话,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教学个性。
课改强调能力的培养,于是有些人据此就高喊反对“死记硬背”,古诗文不背了,名言警句不背了,成语不记了,连新词、生字也不记了,语言积累失去了保障,错别字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如果这样一种基础,那又如何奢谈能力呢?可见,课程改革绝不是淡化知识与能力,而是进行整合、筛选。我认为语文是工具课,该教的基础知识还要理直气壮地去教,老师完全不必碰到知识就退避三舍。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握自我,正确对待继承和创新问题,既不做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传声筒”,又不做盲从所谓“全新”模式和方法的“追风族”。
新课标把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因素要有自己的较深入的理解。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作为教师总应该首先读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的要求,作为教师总应该首先达到。21世纪语文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比以前大大提高了,这是有目共睹的。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国古代教师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而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新的形势下,语文教师孜孜以求,好学不倦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有成为古董的危险。而与之相反,我们面临的学生,却是头脑敏锐,视野开阔,见识广博。如果一味自信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学习就足以使自己在学生面前应付自如的话,是很无知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永葆生机,要保持心灵的澄净,必须及时地补充新知,否则在教学中就可能会感到江郎才尽,捉襟见肘。教师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桶
水”的要求,而应该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教师只有广泛涉猎,才能去伪存真,披沙拣金,才能真正做到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一直以来,作为教师的我们,太多地在乎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尊严,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他们喜欢什么?渴望什么?这些问题只有当我们所教的知识不被学生接受的时候,也许才会想到。其实,他们渴望人性中的亲切,渴望人格中的平等,希望被重视、被尊重,希望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生活,建立一种合作互助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想,未来社会一个成功教师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就是永远明白学生心里最渴望的是什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以人为本,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顺应学生的实际心理,切忌把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
教师不仅凭借教材去熏陶感化学生,还应该以自己的人格修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上,影响学生决没有时空的局限,你伏案苦读的身影,你严谨规范的板书,你认真细致的作业批改,你的勤学勉思、细致严谨会根植于学生的心田。你一个眼神透出的关爱,一个手势传递的温情,一句“谢谢”“对不起”体现的尊重,都会让学生铭记于心。
总之,你的年龄和严肃的表情不可能助你征服学生。只有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用你的才华和人品去打动学生,你才可能真正赢得学生。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 农村的发展对整个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农村的教育决定了民族振兴。因此, 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 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 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有些地区普及了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增加, 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还在不断产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行政效能不高
(1) 从国内外教育发展的经验看, 学校设施的奢、华、大并不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无论是哪种情况, 都不应该片面追求硬件上的奢华, 而是学校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政府对教育投入加大, 但给足了物质支撑, 却缺少了管理层面、软件建设方面的投入, 虽然也常派学校领导、教师外出学习培训, 但学校领导者及教师的素质、社会及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 依然让农村教育停滞不前, 无实际性变化。
(2) 对农村中学教育缺乏研究, 教育督导评估走过场、讲形式, 对农村教育无计可施, 一心一意抓“安全”, 不求改革和发展, 求得学校不出事就万事大吉成了学校管理者堂而皇之地管理门道。浮躁充溢着农村教育, 短视行为严重, 受升学率影响, 城区、民办教育做“实”, 农村教育做“虚”, 教育不公依然严重。
2.教育环境不和谐
(1) 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使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很难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受到市场经济冲击, 农民价值观向钱看的改变, 农村教育中,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结合, 家庭、社会不能给学校以大力支持, 彼此间不能很好地沟通, 家长学校无法开课, 使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变成“坡脚鸭”, 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2) 部分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 加上当前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上高一级学校造成了巨大经济负担, 而一旦不能就业, 或是低收入就业, 此经济负担靠父子两代人几年的努力才能还清。这样使得贫困家庭家长和子女达成一个共识:农民的孩子不想升官、发财, 也不想成名, 只初中毕业后能成个“家”, 就了却一生的心愿。有钱无需要读书的思想充溢农村, 农民腰包鼓起来了, 但对教育对民族振兴的重要性缺少认知, 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严重, 造成学生对读书无兴趣, 出现中途辍学现象。
(3) 大部分有钱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对教育和经济发展没有认识, 社会助学风气差, 民众宁愿出钱赞助开展足球、篮球等体育活动, 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没兴趣, 也不愿设立奖学基金。
(4) 大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过于兴旺, 导致企业无与学校有利益关联的必要, 也就无法存在企业与学校合作办特色学校的市场空间。
3.学校管理水平薄弱
(1)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些管理无序、质量落后的农村薄弱学校, 都与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不足或工作极不负责紧密相关。有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平均每周在校时间少, 爱好外出溜达, 打牌娱乐, 无所事事, 爱搞“遥控指挥”, 或学校工作则往下属一推了之;有的作风霸道, 民主意识差, 严重挫伤了班子成员乃至教师的积极性。部分管理能力差, 管理办法、措施、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 不求实际效果。在用人策略上任人唯亲, 在激励机制上、评价制度上不切实际。教育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2) 农村生活条件、生活水平与城市差距大, 农村教师待遇较低, 有水平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职, 导致农村中小学管理水平低下, 特别是小学教育。
4.教师整体素质欠佳
(1) 城乡教师配置不均衡、补充渠道不顺畅而造成的师资资源浪费, 农村教师配备随意性较大, 导致教师任课安排上专业不对口, 部分教师学非所用, 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不够,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 部分教师由于长期地处偏远地区, 没有竞争压力, 缺乏责任意识, 不思进取, 不求上进。一些农村学校教师来源复杂, 基础素质低。加上学校管理自主性低, 不合格教师充斥教师队伍, 部分教师缺乏师德师风, 从事教育却又违背教育规律, 加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能真正实施, 导致农村教师只有进口, 没有出口, 教育破窗效应突出。
5.课程结构不合理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 课程结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从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看, 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 也对提高自身素质作用不大。农村普通初中教育, 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 学习的基础文化课, 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 造成家长看不到送子女上学的好处, 群众看不到投资基础教育与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什么直接关系, “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思想影响了农民教育投入的积极性。
6.生源基础薄弱
近五至十年来, 农村的贫富差距在逐步加大, 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深感到在当今社会知识的重要和自身知识的不足, 使较富裕的农民急切地希望自己子女受到高层次的良好教育, 一大批学生纷纷流向城区学校。教师水平的悬殊以及教育的不公是造成农村优秀生源流失的主因。
7.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一些地方受资金所限, 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 不少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 其条件也大多非常简陋, 后勤配套设施及管理人员无法到位, 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 难以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 一些教学设备投放不科学, 许多设施并不是学校急需, 造成囤积浪费, 衍生出许多新问题。
8.教师培训不切合实际
教师培训制度落实不够, 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学习和工作地域小, 特别是小规模学校, 经费严重不足, 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从未走出过县域参加培训, 甚至有的乡村教师都没有进城听过课。有些的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跟不上, 与外界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 由于受经费困难所限, 教学中必备的报刊、参考书等教学参考资料极其缺乏, 教师难以及时获得相关的教育教学信息。一些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少。一些学校把开展课题研究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缺乏, 从事教学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对教研、科研方法不清楚。教学活动缺乏深入探讨能力。开展的网络教研不切实际, 或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成几篇文章就草草收场。使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知识老化、方法落后, 致使很多教育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 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
教育事业做的是人的事业, 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人的问题, 其次才是物的问题和体制的问题。农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只要统筹规划, 加强管理, 教育投入科学, 让农民、学生找到接受教育后的出路, 让农村教师不断提高素质, 提高幸福指数, 其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追根溯源, 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再那么神秘。
1.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 更应关注软件的投入, 也就是加强教育督导, 组织成立农村教育智囊团对农村教育现状进行督导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给农村学校把脉, 从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办学机制等方面提出学校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对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进行跟踪指导、督查, 并将之作为校长的评价指标。
2.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学评价存在对象窄化、手段单一化、主体局限性等不足。如课程评价对象已窄化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平均分、升学率成为评价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指标, 也成为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 考试成了评价的唯一手段。因此, 应树立新型的评价观, 以学校规范化建设, 人格教育,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为农村输送合格人才为重要指标, 自觉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以发展性评价思想为指导, 积极探索促进农村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3.适当放宽农村学校编制指标, 使农村教师有足够岗位, 采取就近原则, 真正腾出岗位让农村教师到本市城区好的学校跟班学习, 与城市教师结对帮扶, 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4.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 要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 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 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做实大学生村官改革, 让有文化知识的大学生管理农村,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并将联合社区、学校两轮驱动成立家长学校, 以法律形式制定义务教育的乡规民约, 保证农民的孩子受到较良好的教育, 真正落实《义务教育法》, 杜绝准辍学现象的发生。
5.千方百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重视小学教育。一些乡村可以尝试通过村民委员会推荐选举产生立志为振兴民族教育的有志知识分子担当校长,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6.加强对学校管理干部及教师队伍的约束, 以区教育局牵头建立农村教师行业自律协会, 建立社会支持和约束机制 (如教育受益方与施益方的联席议会制、教育听证制等) , 以法制思维、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7.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 优化学校人事管理。要加速实施“全员聘任、平等竞争、定编定岗、择优聘才、淘汰转岗、优化组织、强化培训、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真正实现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校内岗位目标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 用量化的方法, 对师德师风等不合格的教师从教师队伍中清理出去, 杜绝不合格的人员担任农村教师。
8.实际上, 乡村教师才是乡村教育的根本主体, 乡村教师意识的提升与素质的保障才是发展乡村教育的根本, 怎样吸引优秀的、赋予良好乡村情感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之中, 给予乡村教育事业以充分的保障, 这才是眼下发展乡村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可以采取特殊的激励策略挽留经济状况不好的乡村学校的教师, 如以教师服务换取贷款或债务豁免, 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 美化农村学校校园环境, 吸引留住优秀教师。
9.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为教师统筹配备提供必要条件, 针对农村教师配备的专业不对口现状, 加大力度在全区重新整合教师队伍, 配足配齐专业教师, 尽力使教师专业对口, 学有所用, 才能使课程开发和实施有效进行。
10.提倡农村学校中条件好的与薄弱的学校之间联姻, 可以考虑尝试教师跨校上课。对英语、美、音、体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可选派专业教师跨校上课。一可解决教师编制超员问题, 二可实现专业对口, 避免非专业教师教专业课的尴尬局面, 三可减少其他科教师的教授科目数量, 让农村教师都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集中地投入到所任教的科目。相互异地兼课或代课, 促使资源共享, 以达到以强扶弱, 共同提高。
11.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农村中学真正能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并不多, 从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 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现有的高职院校, 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优惠、特殊政策, 如加分、就近、优先录取政策。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 发展效益农业, 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 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针对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 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 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有一技之长, 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因此, 应该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的七、八年级阶段加入有当地特色的农村职业课程, 九年级可不予安排。如在山区可安排种植类、畜牧兽医类的课程, 在沿海地区可安排海产养殖类、旅游等课程, 通过使用乡土教材, 农、教结合, 从而使农村学生学有所用, 提高农村教育的投资效益。
13.在现在机制下, 我们既要巩固好教师培养中的“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帮扶工程”, 完成好“支教动作”“援边动作”和“自选动作”, 也要尝试城里的委托管理, 让优质学校和发展中学校自由恋爱, 两相情愿, 达成委托意向, 由政府买单, 以期产生“牵手效应”;尝试走名校集团化之路, 在政府无钱买单, 出现教育“圈地运动”“牛奶”稀释、简单复制等问题时, 化敌为友, 联盟壮大, 以期产生“坐电梯效应”;尝试优质项目推广, 走出去, 引进来, 借鉴创新, 以期产生“涟漪效应”;尝试一校多区, 利用品牌效应, 扩充优质资源, 以期产生“孵化效应”。
14. 教育投入是影响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部分农村学校小规模, 按学生人数划拨教育经费, 导致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公。政府有必要设计更系统、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育经费划拨制度, 要从多层面核算和拨付农村学校教育经费。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计算:从学校层面计算学校作为一个单位承担的费用, 如接待费、电话费、报刊费、办公费、电费、办公用品购置费等。从班级层面计算课堂教学产生的费用。这些以班级为单位产生的费用不会因为班级人数多少而变化, 如教师上课的耗费品粉笔、教具、学具、电教设备等教师用教学辅助设备。以学生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产生的费用, 如学生上课时教室的灯光照明费、学生实验的材料消耗, 住校生水电费。以这样的思路给学校核拨教育经费, 会比刚性的“一刀切”按学生数量核拨教育经费合理得多。针对农村走读生较为突出的问题, 可以由学区提供校车, 免费接送, 解决农村孩子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住校生管理难问题。
15.规范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实事求是, 还学校一片净土, 让校长安心管理, 教师安心教学。农村学校往往是多管单位, 学校领导及教师既要忙于各种验收材料的整理, 又要参加各种会议, 搞形式的培训, 分散了教学精力。我们应该从农村的实际出发, 学校急需做什么, 教师急需培训哪些, 由谁负责, 不做多余无效的事, 解决实际问题, 做能做到的现实需要的事, 这样学校才能安静, 教师才能安心。
16.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 按农村规范化学校的办学标准, 推进农村学校建设, 保证学校教师、教育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达标。具体的建设思路应该是:在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 如果学校的生源长期相对稳定, 则应该全面提高学校教师质量, 充实教育投入, 改进办学条件。如果农村学校规模太小, 生源在减少, 将来可能被撤并, 则应该在其办学和教育投入达到国家和地方要求的标准后, 重点加强其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内蒙古 农村中小学 音乐教育 困惑 出路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71-02
农村音乐教育的落后作为有失教育公平的一个问题,正逐渐成为相关学者、领导、家长、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针对内蒙古包头农村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师教学、学校音乐课的开设情况,通过相关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包头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急需相关领导和教员们谋求切实可行的出路。
一、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困惑
剖析包头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困难现状,探究根源并抓住主要矛盾,是加快摆脱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人口、经济发展不均衡带给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的困惑。
具2005年统计,包头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2个旗。各市、县、旗所有土地和人口、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
(注: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7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7)》,人口截止2004年底。)[1]
内蒙古包头市各区、县、旗所有土地和人口极不均衡。昆都仑区、东河区、青山区的人口较为集中,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建设快。这些因素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城市化”,如青山区的赵家营村、张家营村和曹家营村以逐步成为“城中之村”。人口集中带给这部分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三个重要优势:一是便于管理、便于交流、便于改革;二是教育经费保障及时;三是信息传达及时。如青山区教育局“针对该区新接收的四所农村小学,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保障农村小学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办法,从校领导班子建设、师资培训、学校基础设施改造、经费投入等方面全面进行规划,确保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提升。[2]”因此,这三区的周边及市内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较好,音乐教育的发展也较为乐观。
而另外六个区、旗、县(九原区、白云鄂博矿区、石拐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典型的“牧区”中的农业,“地广人稀”成为这六个区人口分布的突出特点。各区中的各农村小学具有离城镇远、分布零散、农村学校大于城镇学校比例的特点。例如,固阳县农村乡镇中心小学15所,村中小学18所,而城镇小学只有7所[3]。这项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的比例远大于青山区城乡小学之间的比例。这六个区的乡村教育无论从学校硬件、投入资金等各个方面都和临近的城乡教育相比相去甚远。因此这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面临着管理不便、交流不便、信息传达闭塞等困难。尽管近年来我区、市级财政加大了对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但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和生活设施条件依然十分艰苦,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根本保证。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即使坚持留下来的教师也面临着教师老龄化和教学方法老龄化的现实问题。2004年,教育部便下发了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但是在笔者2009年的调查得知,这六个区的农村音乐教师很少有人对此深入进行学习,10%的老师学习过,时至今日再没有接受过深入学习课改的培训;72%的老师知道新课程标准,而18%的老师根本不知道新课程标准是什么。这项调查中突出体现了合格的农村音乐师资严重缺乏和教学方法落后的严峻问题。在此现状下,音乐教育很难讲求质量,甚至在人口稀少的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根本不开设音乐课。
因此,人口、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包头农村音乐教育发展困难的主要根源。它带给农村一线教师“显现”的困难大致可以总结为:音乐教学设备简陋、教学经费缺乏、教师评价及鼓励机制不适用、没有继续教育的机会、教育观念滞后等。
(二)音乐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带给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的困惑。
关于中小学学生音乐兴趣及音乐素质现状,笔者进行了专门的调查。
从以上两项结果看:非常喜欢音乐的要比非常喜欢音乐课的高48%;喜欢音乐的要比喜欢音乐课的低3%;不喜欢音乐的要比不喜欢音乐课的低出22%;无所谓喜欢音乐的要比无所谓喜欢音乐课的低23%。内蒙古包头农村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矛盾突出。通过笔者访谈得出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除了由于教师本身能力有限,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外,最为主要的是农村学生对现行音乐课程设计、教材内容非常不感兴趣。包头农村中小学使用的教材不统一,初步统计有近五家出版社的教材在使用,而相关部门对课改后的教材使用培训极少,缺乏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材统一筹划管理与培训。
据相关部门统计得知: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有近五成以上的学生返乡务农,有些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达到八成。而在校学习的音乐课程内容与城乡经济文化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笔者的调查显示:包头农村中小学生通过音乐课学习歌曲的只占7%;通过社会实践、媒体广播、网络等学习音乐达到93%。农村学生在校学习音乐的教学资源贫乏,缺乏乡土音乐课程设计及乡土音乐教材,这些都迫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在校学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因此,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现行音乐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村实际相脱节是包头农村学生课堂音乐学习困难的另一个重要障碍。
二、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出路
根据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总结问题展望未来,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当前所有关注此问题人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包头农村音乐教育应该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切实建立城乡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扶贫助困”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为包头农村在校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音乐教科书提供保障。兴建九年一贯寄宿制农村中小学中心校,以此改善农村学校音乐教学条件。对无法实现九年一贯寄宿制的中小学应全面改善其音乐教学设施,定期筹拔专项资金,根据音乐教学目标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农村各个中小学建立相应层次、相对专业的音乐教室,购买相应的乐器和音响设备。教育信息化让包头市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实现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方式。
(二)加强包头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材编写及相关课程的培训力度。
包头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是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并存,因此,定购或自行翻译编写多民族语言或体现地方特色的音乐教材,诸如内蒙的长调、短调,蒙汉调,二人台音乐等都可编入农村乡土音乐教材中。购置各种民族乐器和具有地方特色音乐的乐器,开设相应的音乐课程。聘请和培养符合包头农村音乐发展的专业音乐教师,例如可聘请符合条件的部分乌兰牧骑的演员或民间艺人。同时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福利待遇,适当降低农村教师评职称的“门槛”,调动农村音乐教师的积极性,解决农村音乐教师资源不足和因为不安心农村工作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的问题。把城市超编的音乐教师鼓励到农村去工作,给新毕业的大学生更多走向农村教书育人的工作机会。
(三)搭建包头农村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平台。
首先,包头教育厅(局)要将农村中小学音乐活动纳入年度教育工作规划,定期举行中小学生歌咏、器乐等比赛,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选拔其中优秀者到专业地方学习或选送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其次,市、县(旗)、乡(镇)要根据地方特色,在包头农村中小学也建立一定规模的中小学音乐团体,比如合唱团、管乐团、童心演出队等。利用“五一”、“六一”、“十一”或地方风俗节日庆典活动、文娱晚会,让这些团体参与其中。第三,加强城乡音乐活动交流。每年,由教育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农村中小学学生或音乐团体到城市学校来,让城市学生到农村中去,以一帮一、手牵手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以达到城乡学生至少在音乐方面的互补和共识。
(四)依托地方师范院校提高包头农村中小音乐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依托包头师范学院为包头农村音乐教育事业长期“服务”,形成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新特色。第一,利用包头师范院校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较多的优势,为包头农村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同时开展农村音乐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并培训包头农村音乐现代远程教学点管理人员和维护设备人员 。第二,利用包头师范学院的科学研究优势,开展有效的农村地方音乐课程实施和教材编写等科研。为包头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进而从根本上帮助农村中小学改进音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利用包头师范学院的图书资源丰富、信息来源广范、科研成果密集、教学设备较好的优势,可为包头农村音乐教育建立音乐教育调查和音乐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包头师范学院的教师可与农村基础音乐教师建立稳定的关系,提供音乐教学指导和咨询,参与教改实验,推广适合当地师资、设备条件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并根据当地对基础教育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新要求,改进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
总之,解决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存问题将是一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除了积极呼吁相关领导大力重视,积极促成改革之外,作为从事少数民族农村基初音乐教育的教师们更需要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不畏艰难的积极的寻求改变自我的现实出路。
参考文献
[1] 引自:2009年1月12日 包头日报 《青山区教育局关注农村学校和农民工子女》
[2] 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777.htm 百度百科 包头概况
生本课堂进入我校已经一段时间了,结合自己的教学所思,写了一下这段时间里实施生本教学的感受:
1、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究”的机会
生本课堂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去学习并从中得到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2、全员参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活动,一起讨论探究,可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避免出现少数学生占主导地位的课堂局面。生本“的指导思想下,由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让全体学生都尝试观察、讨论,人人参与探究过程,人人动脑思考问题。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那将会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全员参与,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
3、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恰当的练习,有利于发现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要求”使学生感受生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生物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生物和理解生物,体会到生物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生物这门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生物的魅力。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股强烈的内动力,推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再说说,在生本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1、刚开始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感觉合作学习的效率很低,学生发言的组织性比较差,依然存在差生当旁听,没有参与的现象,即使老师极力推动,但是仍有学生不敢发言;
2、作业如何安排,按照生本的设计,作业是做和例题相仿的题型,在当前效率较低的情况下,如何安排作业的内容和时间显得困难重重。
以上是我在生本课堂中的一些感悟和困惑,不足之处还希望老师们多批评指正,我坚信生本教育之路在我校会走的更长、更远。
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既是未知的,也是已知的。我们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想在下一秒做什么。在这条茫茫人生路上,我们充满了困惑,同时,我们也坚守着我们的信念。
青春
青春,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永远焕发着活力。世界上最不乏的就是年青的生命,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生命中美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青春亦如此。忽然想起朱自清老先生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时间若白驹过隙,青春也就短短那么几年,我们怎能不好好把握?
当我们从懵懂少年蜕变成有梦想,有激情,有思想的青年时,我们血气方刚,我们敢说敢做。都说年少轻狂,也只有在青春这段岁月里,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疯狂地尝试,不计后果地失败,因为我们有被原谅的理由,那就是,青春。
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我们挥洒汗水,嬉笑怒骂,只为我们的青春。对于稚气未脱的少年,当他们真正步入青春,困惑,迷茫,激动,壮志,充满了内心,像是水面,时而翻江倒海,时而平静如镜;时而雄心满怀,时而感叹世事。
青春是多样的,青春它也会发光发热,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故事里面有很多的不一样的主角,有时候分不清自己是主角,还是配角,那个时候的自己,是身在局中不知情,或是在局外观战看战言。在炎炎的夏日,会穿着一双球鞋,而在操场上跑得气喘吁吁,会在夏日的大榕树下面,听着知了声而沉沉地入睡。夏日的星星会觉得永远是那么明亮,都会不期然地望着天上的星星,希望会有那么的一颗流星,可以许下心中的一个心愿,这个心愿却是埋在自己心底中的永远的一个小秘密,不许别人去问起,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心中的那一团热火把自己燃烧了也不知道。
无情的岁月毫不客气拉着你度过青春,让你还来不及看清它的样子,青春就这样过去了,你一定会很努力地想着青春到底是什么样子吧?告诉你,迷茫,才是青春应该有的样子。
梦想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梦想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梦想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破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独自仰望夜空,从古至今,不知多少人面对着浩瀚的夜空,满天的繁星而放飞梦想,放飞希望、放飞未来。斑斓璀璨的星空又见证了多少伟大梦想的实现,人类就在梦想中一步步从荒蛮走向文明,从过去走向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又是一年绿粽飘香,那投身汨罗的屈原怀揣着梦想,把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自己高尚的情怀付与滔滔流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李贺,“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的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梦想,用生命为之奋斗。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篇章,莘莘学子满怀希望和憧憬:人生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好奇和兴奋的同时,却又充满了不安与烦恼。
年轻人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青春的誓言总是会挂在嘴边。不管是在哪里都能够体现出我们年轻人的朝气,而大学是一个年轻人最聚集的地方。这里面发生的事情会更多,而里面的想法会更加的丰富。
来到大学,我们总是会有太多的想法,每天都是在匆匆忙忙中度过。看起来是那样的忙碌,可是当自己静下来的时候,却会发现自己也不知道在忙一些什么。自己都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感。
当这个时候来临,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这个时期的不一样了。因为是年轻人,所以一些怪异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会出现。有的人开始成天的打游戏了,有的人开始不上课而去买东西了,有的人开始整各种社团而旷课了。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明白自己成天都做了一些什么,只知道青春宝贵,不能浪费,可是却不知道怎么样真正的珍惜。
青春易逝,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理想,确立好目标,尽早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爱情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人生话题,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如此唯美而坚定的爱情让人不禁动容。
爱情的艳丽花朵,要精心照料才会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爱情的渴望越来越深,大学生对爱情应该持慎重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避免在恋爱问题上把握和处置失当。
在恋爱中,应当彼此尊重,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无论对方处在顺境还是逆境,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伤病,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要自觉地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的担当,不是单纯的“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反复吟唱,而是需要见诸行动的自觉。责任常常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爱情是风雨共同撑起的一把伞,是暮色里急切盼归的一种情,是寒夜灯影下温暖的一杯茶……
在我们身边不乏一些人,把友谊,欣赏当成爱情,结果给双方平添许多烦恼。也许刚接触爱情,我们不能准确区分友情和爱情的感情体验,从而闹出了一些乌龙,在岁月的磨合中,我们应当更加谨慎地对待爱情。还有些人把爱情放在人生最高的地位,真可谓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啊”,这种奉行爱情至上主义,沉湎于感情缠绵之中,这样的恋爱观,很容易导致对人生目标的误解。
在爱情中,同样也充满了困惑,与其说困惑,不如说不确定心理更多,人们总是怀疑另一半的真心,想出各种方法来测试,然而,爱情需要信任,既然拥有了,就应付出真心,坚守诺言。
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大学时代与爱情相逢,那就用心呵护,倍加珍惜,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是对爱情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祝福,更是对人生的祝福。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在一个多月的教学过程中,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应该说基本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转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首先加强集体备课,备重难点、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同时还坚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局面,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精心编写单元练习,力求每一份单元练习能覆盖该单元的全部重点内容。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全部收回批改。评讲练习时,不是单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抓住“题干”(关键词)等,以及如何更规范,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表述来回答问题。
二、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困惑
1.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我们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所以在教学中应试的观念还依然存在。
2.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
一、辅导员的工作优势
年轻辅导员之所以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跟他们自身的优势有关,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活跃
年轻辅导员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相对于他们的父辈而言,他们不喜欢那种传统的讲究平安的生活教条,在接收新事物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天生对新事物比较敏感,而且愿意积极的去尝试,正是这些举动使得他们对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样的优势使得他们在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中能够以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开展。现在的年轻辅导员更倾向于使用微博、微信、飞信等传播方式进行工作,而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使得思想教育的效果得到了保障。
2. 精力充沛
精力充沛也是年轻辅导员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的年轻辅导员大部分都是高校优秀的应届毕业生留校担任,这些辅导员可以发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战斗精神,时刻奋斗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没有家庭的羁绊,也没有生活中其他事物的干扰,这些优势可以使他们长时间和学生们待在一起,正是有了时间的保障,才使得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也能够通过和学生们长时间相处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逐渐明朗,而这样的深厚情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深刻性。
3. 受教育程度较高
有调查显示,现在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的学历普遍都是本科以上,一些重点院校的辅导员已经达到了硕士,甚至是博士的水平,这样的高学历教育使得年轻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以游刃有余。众所周知,在面对现阶段缤纷复杂的社会环境,当前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受到巨大影响和冲击,而这又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权威性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通过新的手段、新的方式、新的渠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而这些要求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辅导员来说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虽然年轻的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其他的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局面却不容乐观,年轻的辅导员们一方面要承担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另一方面来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误解和歧视,同时还要面临着未来不知何去何从的困惑,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严重挫伤年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二、辅导员面临的困惑
具体而言,当前年轻辅导员面临的困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1. 职业认同感较低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强,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不少毕业生会将辅导员岗位作为其骑驴找马的过渡性工作,从而缺乏对该工作的认同和热爱,另一方面则是基于辅导员和高校教师的双重标准,辅导员虽说也是属于高校教师序列,但是其“高级保姆”的角色使得社会上对该职业有一定的误解,再加上辅导员在高校所处的社会地位使得其话语权常常被行政或学术话语权所淹没。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部分辅导员普遍缺乏对所从事工作的认可,最终导致缺乏对自身职业的认同。
2. 发展空间狭小
大学毕业生从事辅导员工作一般是出于过渡性的心理,希望能借辅导员岗位的跳板向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发展。而在现阶段,这些发展方向却被限制,虽说现在许多高校也开始允许辅导员参与职称的评定,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基于辅导员岗位与其所评定职称专业存在差距,辅导员无法在保证本职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进行专业的提升,另一方面囿于事务性工作的限制,辅导员无法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其专业的发展之中,最终结果就是辅导员在与专职教师进行竞争时处于绝对的劣势。而辅导员在职务的晋升上也毫无优势可言,长期处于话语权缺失的发展环境中,辅导员在高校的角色定位也渐渐脱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最终导致在职务晋升上被边缘化。
当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虽然一些年轻辅导员对本职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但是大部分辅导员还是能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的,只不过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改善的话,从宏观层面上不仅会严重的影响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进程,也会对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措施和方法
从微观层面不仅会扼杀许多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把原来激情满怀的年轻辅导员推进了尴尬迷茫的工作夹缝中,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避免这种困境的持续恶化。姑且以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 对辅导员来说,要坚定职业理想,提升职业幸福感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深远浩大的系统工程,辅导员工作是个良心活,即使现在的辅导员考核制度无法衡量一些软指标,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还是无法被抹去的。当经过辅导员的耐心说服,一些学生克服了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一个心理上完全正常的人的时候,辅导员内心的成就感是别的东西无法取代的;在辅导员的精心策划安排下,一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生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时候,辅导员心中的满足感也是无以伦比的;而当学生毕业离开的时候,他们对辅导员的深情拥抱也是对辅导员工作的高度认可。当然,任何工作都会存在不顺心的时候,辅导员工作也不例外,这就要求辅导员一定要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以“桃李满天下”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学习科学教育理论和方法,将自己满腔热血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当前高校的年轻辅导员如果能以此目标为职业追求,将会大大增加工作兴趣,避免好高骛远和无意义攀比造成的心理失落。
2. 对学校来说,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明确职责范围。
目前一些年轻辅导员之所以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职业倦怠,这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关系不明确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辅导员来说,高校的学生工作好像都和辅导员有联系,“上头千根针,下面一条线”,各项工作的最终落实都要辅导员来负责,而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善。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辅导员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与范围。不能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找辅导员,让辅导员能够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逐渐解脱出来,能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学生职业发展的助力者”、“学生事务的管理者”。
3. 完善职务职称晋升机制
高校辅导员职业身份比较特殊,它既不同于专业教师,也有别于行政干部,要想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提高辅导员的收入和地位,必须进一步完善现在的职务职称评审机制,明晰年轻辅导员的发展前途。2006 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 按各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给处于迷茫和困惑中的年轻辅导员点亮了一盏前进的明灯,也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年轻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年轻辅导员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出色,而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金龙.我国高校兼职辅导员优劣势分析和思考[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2]张金发.做当代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论辅导员工作的沟通艺术[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3]孙玫贞,谢萍.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关键词:数学;教改;困惑;出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66-01
近年来各地掀起了数学教改的热潮,教改成果不断出现,这是很令人鼓舞的。笔者近年来对我国数学教改的理论与实践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发现在取得教改成果的同时,由于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数学教改未能全部按计划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在教改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必要提请教育界人士引起重视的困惑,这些困惑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数学教改便难以寻到走上正轨的出路。
一、数学教改的困惑
(一)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目前数学教改活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重视知识和解题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极为令人担忧的现象,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则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通过自学来获得。所以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不仅仅只适用于语文教学。
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冲击,在高、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迫于各种社会压力,目前教改实践中很多采用的是灌知识,讲题型,遨游于题海,教改老师有口难言,学生疲惫不堪。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问题。
(二)教改活动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数学教改的参与者多是各级教研员及数学教师,在这些教研员中,很多教研员很有理论知识,但却很少进行实践活动,多数教研员通过书本方面的学习掌握了很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教改方面的能力,但通常却是“关起门来做学问”,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另一种情况是很多数学教师,由于通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总结了一些教改经验,并且有些经验具有宣传、推广的价值,但限于自身的文化素质,难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这些教师的教改活动一直处于自发的低级阶段,且容易出现“坐井观天”,成为“狭隘的经验主义”,以致于固步自封。
此外,很多教师的教改在盲目地进行,缺乏理论的指导,结果只能是理论的模糊导致实践的盲目,没有达到教改应该达到的目的。
(三)教改过程中遇难而退或浅尝辄止
教改,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事业,有些教师缺乏对改艰巨性的认识,缺少迎战困难的精神准备,一旦遇到困难,便不再进行教改,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的教师缺乏事业心,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改,正当在向纵深发展时,却浅尝辄止,悄然收兵,使本应结出硕果的教改不能深入下去。
(四)教改过程中方向不明,缺乏创新或急于标新立异
很多教师对教改的认识不足,因此在教改问题上方向不明,对于教学、教研、教改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此外,有些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不作深入思考,便将别人的教改经验盲目地加以移植,结果只能导致失败。在教改问题上,有些教师由于理论知识不丰富,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急于标新立异,故弄炫虚,开口便是自己的“什么法”或“什么式”等。
以上便是在教改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使人感到困惑的现象,要使教改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必要通过对以上困惑现象作些探讨,以寻求教改的出路,使数学教改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数学教改的出路
(一)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及业务的学习
对教师而言,加强理论及业务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教学中的无效劳动主要是由于理论上的偏颇所致。
首先,教师要加强哲学的学习,教改过程中要以辩证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要使教改取得成功,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以进行,否则便不能使教改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业务学习方面,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本学科的学习,同时还应了解数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动向,这样才能与教材同步,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
(二)教师必须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教改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它需要教师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年或几年的劳动,而应当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的求索和奋斗,教师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知难而进。同时教师教改的方向要明确,目标宜具体,要通过教改实验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三)同科教师通力协作,联合攻关
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使教改活动能顺利地实施进行,同科教师要通力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全体教师能参加教改,联合攻关,有利于教改向纵向深入发展,这就必须杜绝和防止文人相轻,同行相嫉妒的不良现象,老教师不要以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而自居,青年教师也不要因为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自傲。
(四)有关方面为教改提供和创造条件
教改工作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程,它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因此,有关部门应多给教改工作者提供条件,积极支持教改,使教师能安心于教改,且无后顾之忧。对教改成果的鉴定,要较为客观、公正而科学地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情况,智力开发情况等各方面作全面而具体的考查,切忌以分数论成败。
【基础教育的困惑和出路】推荐阅读:
特殊教育的困惑和思考06-18
《教育教学基础》和《教育教学技能》07-28
基础教育的工作计划07-19
山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09-18
教育学的4个社会基础07-23
教育教学的基础,平等和谐论文10-19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11-01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头脑06-26
谈《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方法教育论文10-25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