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篇1

9.感觉器官的功能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视觉器官:简化眼,眼的调节,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的功能,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及其代谢。

(3)声波传导的途径,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

10.神经系统的功能

(1)突触与接头传递:突触的分类、基本结构,传递过程及机理。

(2)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与变化。突触前易化。

(3)几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及受体: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递质与调质的概念。

(4)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内脏痛的特性与牵涉痛。

(5)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调节: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脊休克;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肌梭与腱器官。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的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1.内分泌系统

(1)激素作用的机制及细胞信号跨膜转导。

(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下丘脑的调节性多肽。

(3)腺垂体:腺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

(4)神经垂体: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的来源、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5)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储存、释放、运输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6)肾上腺皮质:皮质激素种类、生理作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12.生殖

(1)女性生殖:卵巢的功能及其调控,月经周期与下丘脑腺-垂体-卵巢的关系。

(2)男性生殖:睾丸及其功能调控;抑制素与激活素的作用及调控。

七年级(下)重点词语归纳 篇2

1) close v. “关闭,结束”。如:

Please close the door. 请关门。

2) close adj. 靠近的,亲近的。如:

The church is close to the school. 教堂在学校附近。

3) closed adj. “关闭的”。如:

The door is closed. 门关着。

4) open v. “开,打开”,与close意义相反。如:

Please open the door. 请开门。

The door opened slowly. 这扇门慢慢地打开了。

5) open adj. “开着的”。如:

The door is open. 门开着。

【小试牛刀】Don’t ____ the door. Please keep it ____.

A. close; openB. closed; openedC. closed; openD. close; opened

2. enjoy

enjoy常用作及物动词,意思是“喜欢”、“乐于”、“享受……的乐趣”。现将其用法简述如下:

1) enjoy后接名词或代词。如:

They are enjoying their dinner. 他们在津津有味地吃饭。

Do you enjoy the film? 你喜欢那部电影吗?

Alice doesn’t enjoy it. 爱丽斯不喜欢它。

2) enjoy后面可接动词-ing形式。如:

I enjoy listening to light music. 我喜欢听轻音乐。

Do you enjoy reading? 你喜欢读书吗?

He doesn’t enjoy singing. 他不喜欢唱歌。

Many students enjoy asking questions in English. 许多学生喜欢用英语问问题。

3) enjoy后面可接反身代词(oneself),构成固定搭配enjoy oneself,意为“过得愉快、玩得高兴”,相当于have a good time。如:

——Did you enjoy yourself at the party? 你在聚会时玩得高兴吗?

——I enjoyed myself very much at the party. 我在聚会时玩得很开心。

【小试牛刀】Do you enjoy ____ pop music?

A. listening toB. listeningC. listen toD. to listen

3. hope

1) 用于表示可能实现的事情,后接从句时,用陈述语气。如:

I hope I shall see him again. 我希望再见他一次。

I hope you haven’t hurt yourself. 但愿你没有受伤。

2) 用于指对好事的盼望、预想;对坏事的预想则多用“I’m afraid…”。如:

I hope it will be fine tomorrow. 我希望明天天气好。

I’m afraid it will rain again. 恐怕还要下雨。

3) hope 所希望的一般指将来或现在的事情,不用于指过去的事情。如:

I hope he will come. 我希望他会来。

4) 可用hope to do sth.句型,而不能用hope sb. to do sth.句型。如:

I hope to watch the football match again. 我希望再看一次那场足球赛。

5) hope后面还可以接that 从句,意为“希望……;能……就好了”。如:

She hopes that I will pass the exam. 她希望我能通过考试。

【词组搭配】

1) in the hope of sth. 怀着……的希望

2) live in hope(s) of 满怀希望

3) hope for the best 希望获得最好的结果

【小试牛刀】We hope ____ the book again very much.

A. us to readB. to readC. us reading D. reading

4. the other, another, other与others

1) the other指两者中的“另一个”,通常与 one搭配使用,构成one…the other(一个……另一个)。如:

Miss Gao has a book in one hand, and a pen in the other.

高老师一只手拿着一本书,另一只手拿着一枝钢笔。

The little girl slowly closed one eye and then the other.

小女孩慢慢地闭上了一只眼睛,然后又闭上了另一只。

2) another可以被看作是an与other两个词的融合,作“另一个”,“不同的”解,其后只能跟单数名词,指不确定数目中的“另一个”。如:

I don’t like this one, show me another. 我不喜欢这个,给我看看另一个。

They stood up one after another. 他们相继站起来。

但是,当another作“再”,“另外的”解时,可修饰复数名词,这时它后面大都跟有few或基数词。如:

There’s room for another few people in the back of the bus.

在这辆公共汽车的后部还能容纳一些人。

The farm already has ten cows, but they are buying another five (cows).

这家农场已有10头奶牛,但计划要再买5头。

3) other表示“别的”,“另外的”,只能与复数名词连用。others=other+可数名词复数。如:

There are other ways of doing this exercise. 做这个练习还有别的方法。

Ask some other people. 问别人吧。

Some students like English and others (other students) like physics.

有些学生喜欢英语,有些学生喜欢物理。

【中考回放】

——We have five kinds of schoolbags. Do you like this one?

——No. Can you show me ____?(09年广东省)

A. anotherB. each otherC. the otherD. others

5. stop, remember, forget后接doing和to do

1)stop doing sth.与stop to do sth.

stop doing sth.是“停止做某事”,doing是stop 的宾语,是要停止的动作;stop to do sth.是“停下来开始做某事”,to do是stop的状语,表示目的,是要开始做的事情。如:

The two girls stopped talking when they saw me. 那两个女孩一见到我就停止了讲话。

The two girls stopped to talk to me when they saw me.

这两个女孩一看到我就停下来和我讲话。

2)forget/remember to do sth.与forget/remember doing sth.

①forget/remember to do sth. 意为“忘记/记得要做某事”,这里的不定式所表示的动作还没有发生。如:

I forgot to lock the door. 我忘记锁门了。(门没有锁)

I remembered to do my English homework. 我记得要做英语作业。(还没有去做英语作业)

②forget/remember doing sth. 意为“忘记/记得曾经做过某事”,表示曾经做了,而忘记/记住了,这里的动名词所表示的动作已经发生过了。如:

I forgot locking the door. 我忘记锁过门了。(意思是门锁过而忘记了)

We remembered writing a letter to you. 我们记得曾给你写过一封信。(意思是写过信并且记住了)

【中考回放】

——Don’t forget ____ my parents when you are in Beijing.

——OK!I won’t. (09年长沙市)

A. to seeB. seeC. seeing

6. visit

1) v. 访问,拜访,探望,参观,游览,采访。 如:

Our headteacher visited America. 我们的班主任访问过美国。

We often visit our grandma. 我们经常探望奶奶。

2) n. 访问,往来,参观,游览。如:

The visit to an island is very interesting. 这一次岛屿游览非常有趣。

3) visitor n. 访问者,来宾,游客,参观者。 如:

He is an English visitor. 他是一名英国游客。

【小试牛刀】“What are they doing?”“They ____ the Great Wall.”

A. are visitingB. visitingC. is visitingD. visit

7. take与bring

bring 和take都含有“拿、带”的意思,但在使用时却有所不同。

1) bring意为“拿来、带来”,指把某物或某人从别处带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如:

Bring me a cup of tea, please. 请给我拿杯茶。

Please bring the CD to school tomorrow. 请明天把那张CD带到学校。

2) take意为“拿走、带到”,指把某物或某人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带到别处。有away的含义。如:

Could you help me to take the box to the classroom? 你能帮我将这个盒子拿到教室吗?

I’ll take you to see our teacher. 我将带你去见我们老师。

注意:bring与here连用,不与there连用;take与there连用,而不与here连用。bring/take sb. sth.=bring/take sth. to sb.。如:

Bring me a dictionary.=Bring a dictionary to me.

Take him this story book.=Take this story book to him.

【中考回放】

——It’s raining, Daisy. Please ____ an umbrella with you.

——Thanks. I’ll return it to you when I ____ next week. (09年深圳市)

A. take; comeB. take; will comeC. bring; comeD. bring; will come

8. also, too与either

两者都是副词,also用法比较正式, 在口语中不常用,一般只用于肯定句,有强调的意味,常位于主谓之间,即实义动词之前,助动词之后;too一般只用于肯定句,通常置于句末,也可插到句中间,有时也可用于否定的陈述句中,但不能放在否定词的后面;either用于否定句句尾。例如:

They also like playing volleyball. 他们也喜欢打排球。

He is also a student. 他也是一个学生。

I can also do it. 我也能干。

I’m fine, too. 我也很好。

He likes comedies, too. 他也喜欢喜剧。

He isn’t in Class 3, either. 他也不在3班。

【中考回放】

——I am not sure which tie to wear for the party.

——God!I have no idea, ____.(09年泰安市)

A. tooB. neitherC. eitherD. also

9. wear; dress; put on与(be) in

这几个词都和“穿;戴”有关,但用法不同。

1) wear是“穿着;戴着”的意思。强调状态。如:

Lucy always wears a red coat. 露西总是穿一件红色大衣。

2) dress作及物动词,后接反身代词,表示“某人自己穿衣服”;后接sb.,表示“给某人穿衣服”。dress up意为“盛装;装扮”。如:

The boy can dress himself. 这个男孩能够自己穿衣服了。

3) put on指“戴上;穿上”,强调动作。如:

He put on his hat and left. 他戴上帽子离开了。

4) “(be) in+颜色”表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强调状态。如:

The girl in red is my sister. 穿红衣服的女孩是我妹妹。

【中考回放】

——I saw Ann ____ a green dress at the school meeting.

——I think she looks better ____ red. (09年烟台市)

A. dressed; in B. put on; wearC. wearing; inD. wear; put on

10. sound

1) n. 声音。如:

I heard strange sounds in the distance. 我听见远处有怪声音。

2) v. 听起来(连系动词,后跟形容词作表语)。如:

That sounds interesting. 那听起来很有趣。

【拓展延伸】sound, look, smell, taste, feel意思分别为“听起来、看起来、闻起来、尝起来、觉得或摸起来”。这五个动词均为连系动词,后面接形容词作表语。如:

The flower smells very sweet. 这花闻起来很香。

The cotton feels very soft. 这棉花摸起来很软。

【中考回放】

——Hi, Tony. The milk shake ____ good!

——I’m glad you like it. (09年济南市)

A. soundsB. fallsC. goesD. tastes

——Long time no see!

——Oh, it ____ like years since I last saw you. (09年安徽省)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篇3

 本节重点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 教育学的发展

苏格拉底——“产婆术”

亚里士多德——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著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 夸美纽斯——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荀子——性恶论代表,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力量加以调教

孟子、格赛尔、威尔逊——内发论代表,认为人的发展需要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形成与发展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2.卡洛夫——《教育学》,世界公认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 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功在流浪儿与违法者改造,核心集体主义教育

4.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 5.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的五条教学原则; 6.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教学法; 错题

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重点: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Ⅰ.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确定;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经济功能);2.再生产科学知识

Ⅱ.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性质)

1.决定教育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力;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可以对教育者进行选拔

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非识记)

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2.影响教育内容选择;3.影响教育方法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2.传播和交流文化;3.选择和提升文化。

/ 13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 重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启示——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不能揠苗助长

阶段性:启示——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并注意各阶段的平衡和过度;

不平衡性:启示——人有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此时施加教育影响,则能事半功倍。互补性:启示——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自身优势,促进个性化发展 个别差异性:启示——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重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

第五节教育制度

双轨制:代表为英国,两轨互不相通,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子女两类; 单轨制:美国,学制的进步,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分支制:苏联

壬寅yin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kui卯mao学制——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子kui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 重点:义务教育

概念: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点: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

第六节教育目的

 重点:教育目的相关基础知识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核心要求,它规定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作用: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实际学要出发,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个人本位论(培养自然人,卢梭、罗杰斯、匹斯泰洛奇)、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我国当前教育方针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1996.6,《--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内涵:已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

/ 13 西方

我国 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 重点:课程类型及特征 1.2.3.4.(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学生需要)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课程开发、设计、主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重点:课程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出现最早、影响最广,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为其代表理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2.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特征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 3.社会中心课程论

4.学生、社会和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第二节 课程组织

 重点: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3.教材: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材编写采用螺旋式上升(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教科书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知识、方法和经验加深、拓广,逐级深化)和直线式(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编排)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 重点: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结果”上来。

课程开发: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代表拉尔夫.泰勒,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过程模式,情景模式。

第三节 基础教育改革

 重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 重点:教学内涵

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重点:教学意义

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2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的基本途径;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 教学任务

1.形势教育: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而忽视知识传送,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2.实质教育:强调知识传送而忽视能力培养,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现阶段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重点:教学过程的本质

1.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 重点: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2.3.4.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双方互为基础)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识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重点:五大基本环节

1.备课

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须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上课

中心环节吗,教师教和学生学直接体现,上好一节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3.课外作业布置与反馈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评价方法:观察法、测验法(测定考生最基本方法: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就一个测验的优劣势而言,效度比信度更重要)、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 13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

第四节 教学原则

 重点:八大教学原则 1.2.3.4.5.6.7.8.直观性原则:让学生直接感知对象,分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启发性原则:教师主动承认学生主体,调动其积极性;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量力性原则。

第五节 教学方法

 重点:常用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A.讲授法: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能短时间内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B.谈话法:向学生提问题,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C.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解决某个问题探讨、讨论;D.读数指导法:学生阅读参考书,培养自学能力。

2.以直观感知为主:A.教师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B.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A.欣赏教学法B.情景教学法 5.以探究为主:发现法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 重点: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其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特朗普制: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认知过程(单选为主)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是认知的起点,正常心理活动必要的起点。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感觉相互补偿、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2.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同一物体感觉相同但知觉会有差别,人脑对感觉的加工,分时间、空间、运动知觉。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3.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活动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相反:注意的分散(心),指注意离开了活动所制定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

注意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和分散的区别)。

注意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4.记忆:人脑对经验识记、保持、再现过程。分类:(时间)瞬时记忆:极为短暂的记忆;短时记忆:比瞬时记忆稍长,但时间不超过1分钟;长时记忆:记忆较长或终身不忘。

/ 13(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陈述性记忆-语言表达类;程序型记忆-复杂动作过程。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过程不均匀,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系列位置效应:近因和首因效应。影响记忆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方法、时间、识记态度。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詹金斯&达伦巴希。回忆和再认:回忆是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的事物的重新重新呈现,再认是经历的事物再度出现时的识别。5.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

6.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的区别p126如果幻想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么他就便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则为空想;理想能催人奋进,是人民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而空想往往会把人引向歧途。7.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 2.迁移:正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促进)和负迁移(阻碍或干扰);3.定势:使用原有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在原有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景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4.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5.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当前问题的启发。6.动机强度。除以上因素外,个体智力水平、性格、情绪、认知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也制约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第二节 学习概述(以单选为主)

1.学习概念: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实质: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2.3.1. 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知识学习:变式,如果实有可食的、漂亮的,还有不可食、丑的 技能形成: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第三节 学习动机(客观和主观都有)

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奥苏泊尔成就动机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

认知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多半由好奇而生,在有意学习阶段,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借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儿童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一种倒“U“型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完成任务,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耶克斯&多得森: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动机最佳水平还随任务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低;学习任务简单时,动机最佳水平高。 学习动机理论

A.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认为强化能促进学习动机。

B.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的行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人有生 6 / 13 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前四种为缺失需要,后一种为生长需要。

C.成就动机理论:趋向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可以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会保证成功,避免失败,选择非常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挫败感。

D.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E.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  重点:学习动机培养

A.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产生 B.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C.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D.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 重点: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第四节 学习迁移(单选)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重点:迁移分类:

A.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阻碍作用;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学习的对后学习的影响,前——后,如举一反三 逆向迁移:后学习的对先学习的影响,后——前,C.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D.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同一水平的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垂直迁移:不在同一水平的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活动之前的影响 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A.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B.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C.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五节 学习策略(单选)

 重点:学习策略分类

1.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

复述策略(如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

/ 13 A.B.C.D.工策略,如做笔记、提问)

组织策略(整合所学知识或新旧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列提纲、利用图形、流程图)

2.元认知策略:认知的认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努力管理、资源利用策略

第六节 学习理论

1.桑代课尝试错误说:学习过程是刺激与反映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在尝试”而形成,是教育心理学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正强化和负强化(回避条件作用和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作用类型)、惩罚(与负强化区别:惩罚是厌恶刺激的呈现,负强化厌恶刺激的排除,来降低概率发生的概率)、消退(曾经强化的反应,后来不再有强化物,致使反应发生概率降低)

 重点:认知学习理论(易考主观题)

A.完型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学习的实质是在主题内部构造完形。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联系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B.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是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的认知结构。学习观:学习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以发现要学习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不能只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学习环境。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单选为主)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是构建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图式:个人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适应客观变化,同化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平衡—自我调节机制使自我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更高平衡状态的过程。

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1-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与教育观:强调人的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最近发展区: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单短和材料分析)

情绪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中学生常见情绪问题:抑郁、恐惧、孤独、愤怒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心境化和持久化 指导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2.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单选和简答)

人格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社会性。

/ 13  重点:人格结构

1.气质和性格;2.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和场依存行、冲动型和沉思型);3.自我调控系统 2.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权威型教养、放纵型、民主型);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 重点:人格发展理论

1.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完美原则即道德原则,重要特点一是强调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理和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口腔期12-18个月,肛门期12~18-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2-成年 2.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P184

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 重点:特点

过渡性、锁闭性、社会性、动荡性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单选)

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常见障碍性心理问题:抑郁、恐惧、焦虑、强迫、网络成瘾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单选)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试(基本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重点:心理辅导方法

1.强化法: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是中小学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对行为态度表扬。2.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特定情况下超出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三部——

一、松弛肌肉;

二、建立焦虑层次;

三、诱导求治者暴露导致神经焦虑、恐惧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恐惧的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3.理性-情绪疗法: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要点: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单选和辨析)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验,是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平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品德和道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目的相同,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重点: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行为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2.道德情感: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要达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行为,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德育方法: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法;3.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5.价值辨析

/ 13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单选)

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道德分为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顾不得外界关系,自我为中心; 权威阶段:5-8岁,他律期,该时期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 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期,不在无条件的服从权威; 公证阶段:10-12,开始倾向于公正平等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单选和辨析)

 重点: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单选和辨析)

中学德育:是教育者按照德育目标对学生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德育方法,对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 重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

以知开端,以行终结,知即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情感是内部动力,意即意志是精神力量,行即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修养。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各题型都有)

 重点:中学德育的原则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 6.7.8. 知行统一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德育途径

最基本的德育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 重点:各原则的基本要求也要记忆P226  重点:德育方法

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践锻炼法:

/ 13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 熟悉各方法的基本要求P230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建设(单选)

班级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  班级的发展阶段: 1.2.3. 1.2.3.4.5. 1.2.3.4.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

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重点: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重点:班集体建设的重点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先决条件 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材料分析)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分积极、消极和对抗三种。 重点:课堂氛围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因素;2.学生的因素;3.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 重点: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条件

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有些调控和机智应对影响课堂气氛形成的因素,还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营造策略。

1.准确的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立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师范积极引导学生;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重点:课堂纪律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学生、学习因素和学习情境 课堂问题产生的因素:学生、教师、环境  重点: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和矫正 1.2.3.4.5.6.7.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 协同伙伴关系; 与家长合作。

/ 13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单选)

 重点:课外活动的内容

班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及其他活动。 重点: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选题;2.制定活动计划;3.活动实施与总结

第四节 班主任(单选)

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2.3.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是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2.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对先进生的教育工作:A.严格要求、防止自满;B.不断激励、战胜挫折;C.消除嫉妒、公平竞争;D.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A.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其人格;B.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C.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D.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3.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4.组织知道班级活动的开展  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第四节 教师心理(单选和简答)

 重点:教师角色形成阶段 角色的认知、认同和信念阶段  教师威信建立途径: 1.2.3.4.5.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重点:教师的心理特征

1.教师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包括:专业学科知识内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对学生困难诊治能力、教学媒体使用能力、教育机智。2.教师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包括:教师职业信念、教师性格特点、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两个教师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3.教师的行为特征

4.教学效能感 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判断

5.罗森塔尔效应 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重点:教师的成长心理

/ 13 福勒和布朗

1.关注生存阶段

一般是新老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因此有些新老师会花大量时间花在与学生搞好人际关系上 2.关注情景阶段

教师已完全适应,把自己的精力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3.关注学生阶段

是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小型课堂教学,录成录像,课后分析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重点名著导读篇目知识点归纳 篇4

一、《呐喊》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1.内容辑要: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4部小说。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

2.主要小说简介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表现压抑的愤懑。本篇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药》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作者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作品围绕“辫子”的危机,提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复辟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沉滓短暂泛起之后,终究要被重新淘汰。主要人物有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无知的七斤,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赵七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形象。其他如七斤嫂的精明泼辣九斤老太的固执保守等等,众多人物都是性格鲜明,语言极富个性,真实体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虽然所花笔墨有限,而其中人物如九斤老太,赵七爷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不朽典型形象。

《故乡》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作者采取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写故乡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了兵匪官绅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写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了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写迅儿哥和闰土之间感情前后二十年的对比,反映了贫困农民因生活的折磨而导致的精神上麻木、愚昧。这些都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振撼力,显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广忧愤。《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作品采用了改造过的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分九章讲述了一个个既独立又关联的故事,形象的刻画了”阿Q“的性格特征。

《社戏》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形象,展示了其个性: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都只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作者用抒情的笔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演社戏看社戏的 1

习俗风情都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风的描述起了陪衬作用,使作品读来饶有情趣,亲切感人。

二、《雷雨》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剧作家,语言艺术大师。原名万家宝。《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具有突出地位的多幕话剧。

1.故事简介

四凤是周家女佣, 周萍, 周乃同父异母兄弟, 同样爱上四凤。周萍本与繁漪(即周的母亲)有染, 自与四凤偷偷相恋, 便不再理会繁漪, 繁漪伤心欲绝。繁漪知周冲喜欢四凤, 邀请四凤的母亲鲁妈到访, 希望鲁妈立即带四凤离开。鲁妈离开之际, 却遇上周老爷, 繁漪才知道三十年前, 鲁妈在周家打工, 与老爷怀了周萍和大海, 但终被抛弃, 鲁妈带着大海改嫁鲁贵, 生了四凤.。因而鲁妈对老爷恨之入骨。鲁妈计划带四凤远离周家, 四凤却因已怀孕, 要求周萍带她走, 鲁妈几欲晕倒, 事到如今, 只有催促两人快走, 繁漪阻止周萍离去不成, 抖出各人错综复杂的关系, 周萍和四凤知铸成大错, 周萍吞枪自杀, 四凤触电自杀, 周冲为救四凤同样触电身亡。

2.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周朴园——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鲁侍萍——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旧中国劳动妇女,正直、善良、刚毅、倔强。蘩漪——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但她对旧制度的反抗

是用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

周萍——周公馆的大少爷。胆小怯懦,冲动又好内省。

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

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

鲁大海——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作为工

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

3.《雷雨》的结构特色

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

第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剧作从事件的危机开幕,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浓缩在早晨至半夜的二十四小时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和鲁贵的家中发生。

第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

最后,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这一结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它既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雷雨》的独特结构,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这是作者在借鉴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并照顾到我国群众艺术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出色地创造而成的。

三、《论语》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首先,《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孔子对“仁”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表达了他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的仁政思想。其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论。如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态度,提倡“温故而知新”(《为政》)的学习规律,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的学习方法。再次,《论语》中还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重在记言,因此,对《论语》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的认识,首先是从其语言特征开始的。鲁讯认为《论语》有“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的语言艺术特色。蒋伯潜认为《论语》有“章既简短,辞已质朴”的语言风格。

四、《红楼梦》

1、《红楼梦》内容提要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生活为描写对象,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人情世态,全面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表达了作者进步的社会理想。

贾府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贾府的面貌。

①揭露了贾府生活上的穷奢极欲,挥霍浪费。

②揭露贾府理家的腐败。

③描写贾府经济上的日益枯竭,入不敷出。

④揭示了贾府精神上的空虚。堕落,一代不如一代。

⑤批判了贾府政治上的残酷统治,橫行霸道。

⑥描写了贾府少男少女间的儿女真情,批判了贾府上下的淫乱关糸。

⑦揭示了贾府与四大家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糸和贾府内部的重重矛盾。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它以宝、黛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宝、黛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腐朽,荒淫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2.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贾宝玉——爱憎分明,性格叛逆。

林黛玉——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

薛宝钗——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

王熙凤——贪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

3.艺术特色

《红楼梦》在艺术上叹为观止,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此外,他还特别擅于通过人物特征鲜明的语言、人物之间的对比、环境描写等多种手段表现人物的性格。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五、《哈姆莱特》

1.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2.主要人物

哈姆莱特:乔特鲁特和先王的儿子,新王克劳狄斯的侄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先王的弟弟。哈姆莱特的叔叔。

乔特鲁特:哈姆莱特的母亲,先王的妻子,后续嫁新王,即先王的弟弟克劳狄斯。

奥菲利亚:波各涅斯的女儿,雷欧提斯的妹妹,哈姆莱特的恋人。最后因疯癫落水而死。波各涅斯:御前大臣,雷欧提斯与奥菲利亚的父亲,克劳狄斯的帮凶。被哈姆莱特误杀。雷欧提斯:波各涅斯的儿子,奥菲利亚的哥哥。最后在与哈姆莱特的比剑中身亡。

3.故事梗概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维腾贝格大学读书,得知父王暴死,匆匆回国,却发现其叔父克劳狄斯与原来的王后即哈姆莱特之母成婚并继承了王位。哈姆莱特悲愤交集。后来,哈姆莱特父亲的鬼魂显灵,告诉他克劳狄斯是杀己夺取王位的凶手。哈姆莱特用戏中戏影射其叔父杀兄夺嫂的罪行来获取证明,同时决定要为父王报仇。奸王克劳狄斯不断试探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只好以装疯的方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在如何复仇问题上犹豫不决,奥菲利亚因为父亲被哈姆莱特误杀身死以及她本人与哈姆莱特恋爱失败,导致精神失常,溺死水中。后来在国王的挑唆下,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比武,双双中了毒剑。王后则误饮奸王为谋害哈姆莱特而设下的毒酒而死。哈姆莱特临死前刺死了奸王,报了父仇。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反象征着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王权之间的严酷斗争。故事虽然发生在丹麦,但实际上是16、17世纪之交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

4、思想内容: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人文主义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这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莱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5、艺术特点:

《哈姆莱特》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

(1)在人物塑造上,通过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来揭示人性的深层内涵

(2)善于运用内心独白将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欲望等多层次展示出来。

(3)多层次的情节线索,和生动复杂的故事,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4)成功的对比手法。这尤其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如老王与新王,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霍拉旭、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哈姆雷特、奥菲利亚等。

上一篇:新婚婚礼上的祝福语下一篇:《玲玲的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