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共8篇)
随之医疗市场的竞争逐渐上升为医院文化力的竞争,医院文化越来越成为医院凝聚力和创造力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医院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随着医疗市场的竞争逐渐上升为医院文化力的竞争,医院文化越来越成为医院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医院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医院发展观念的转变,推动医院发展模式的创新,促使医院发展质量的提高。
1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促进、保障和提高作用。对现代医院来说,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就是要从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一致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医院文化价值;从医院发展和员工进步相统一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医院文化价值。这对转变医院发展方式、调整医疗服务结构、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1医院文化价值管理日益凸现对医院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文化已经由一种“精神生产力”延伸为一种“生产力精神”。医院文化不仅仅是对医院经营管理的完善,而是由“精神生产力”延伸为“生产力精神”,使医院文化建设从政策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从自发到自觉,从“外包装”变为“软实力”,从人为推动转为制度使然,成为医院的灵魂。因此,必须从医院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医院文化价值的作用,并将其纳入医院改革发展的总体框架,使医院文化建设成为决定医院发展战略高度的重要因素。
1.2医院文化价值管理日益凸现对医院经营管理的活力作用。
医院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核心,首先变现为市场观、品牌观、人才观等经营理念,其次是医院管理制度体系的反应和演化,然后是医院员工的行为规范、行为向导。如果把医院经营管理比做医院的骨骼脏腑,医院所有文化因子就是医院的“遗传基因”。这些“遗传基因”通过对医院管理行为的引导和渗透,最终形成医院文化软实力,并从根本上决定医院经营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医院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医院的服务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工作绩效体现出来。因此,通过医院文化建设,使医院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并且获得新的活力。
1.3医院文化价值管理日益凸现对员工综合能力的发觉作用
医院经营管理不因要以医疗服务为生存、发展方式,而且还要具有文化影响力、道德魅力以及文化创造力。这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医院经营中减少信息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以弘扬主流价值为职责,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贯穿于医院经营管理之中,建立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规则,引导医院员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应用先进理念引领医院发展。并通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不断增强医院的凝聚力,营造医院和谐健康的发展环境。
2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强化医院文化管理与建设,打造医院文化的软实力,使医院的文化力有效地转化为医院的生产力。因此,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要为医院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对医院发展战略的影响,既通过医院核心价值观进行选择,以判断医院发展战略是否符合医院文化价值追求,会不会偏离医院发展的基本宗旨;又通过对医院发
展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形成统一的思想意志和行为模式,支持医院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医院价值管理对医院发展战略的干预、修正和保障功能,是保持发展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2.2要注重医院内部管理的深度融合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作为以医院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体现对医院管理制度、医疗流程、服务行为的影响和渗透作用,提倡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根本内涵,也是塑造医务人员形象的首要问题。医院文化价值管理的关键是医院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共创共融。只有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才能充分调动医院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员工和医院“人院合一”的境界。
2.3要突出对医院员工的培养和塑造
员工是医院生产力中做活跃和最富创造力的因素。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医院价值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向导。这就要求医院文化价值管理把员工的发展视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手段。既关注员工的需求,强调员工的主动性,为员工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又重视医院和谐文化建设,让员工分享医院发展的成果。
2.4要积极推动医院创新文化的建设
医院创新文化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和完善医院创新文化体系树立医院文化创新风尚,提炼医院创新文化内涵,提升医院创新文化水平,为推进医院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及经营模式创新等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医院创新文化成为建设创新型医院的动力源泉。
3、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路径
目前,医院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些医院只是口头重视医院文化,没有做到“真信,真行”,缺乏系统规划和长效机制,无法有效落地;有些医院认为医院文化是一种宣传手段和形象工程,造成文化和管理脱节;有些医院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发挥医院医院文化的独特功能。因此,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不断强化医院文化管理,培植一员工向价值观,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3.1提高医院文化发展新探索、新使命的认识
医院文化建设是提高医院管理效能、增强医院凝聚力和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把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当作医院文化发展的新探索、新使命,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发展医院先进生产力,大力提倡时代精神和拼搏精神,培育创新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保证医院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致性。
3.2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医院文化建设的不可控,对医院经营管理的干预力度不够大,是医院经营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与医院文化建设只关注目标系统的构建,缺乏考核、监督、反馈机制密不可分。要注重研究医院文化价值管理的目标体系、理念体系、规划体系和运行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医院文化理念分层、分级的培训、渗透、传播,注重通过管理机制的传导,培育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从理论上来说,完善的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是一个顺畅的闭环系统,包含审计评估、理念梳理、宣传灌输、落地转化、考核评价和反馈调整等六个主要环节,各个环节之间顺向促进、逆向反馈,有序、有机地组合和促进。尤其是通过建立医院文化的目标体系和运行体系,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散到系统的转变,使医院文化成为医院科学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3.3推进医院文化管理与建设的落地践行
很多医院的文化建设发展在员工的认同程度、参与程度、精神风貌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医院所有的文化因子还没有很好的统一起来。究其原因,主要与医院管理者地文化自觉性、认识深度、推行力度不平衡密切相关。要保证医院文化管理的落地践行,必须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设计医院文化的实施纲要和路线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尤其是科学的医院文化目标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强调医院文化建设的可控性、规范性,并进行反馈评估。此外,通过学习培训、文化活动和传播等多种载体及组合工具,立足于基层建设、班组建设、岗位建设、队伍建设,在现场、细节中体现文化主张,使员工认知、认同、共享医院的简直观念,形成人人参与、上下同心、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保持医院文化的生机与活动。
3.4 打造医院文化的软实力
医院的文化基因和价值体系建设决定医院的健康状况和文化强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医院文化基因,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挖掘医院自身文化资源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博采众长,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升华,积极培育医院特色文化,形成医院特色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将医院文化的价值标准分解为工作目标,制定医院文化建设考核落实制度,将文化主张分布于医院各个管理模块,并纳入医院经营管理的考核中,用精细管理规范岗位行为,用走动式管理进行流程控制,用对每一人、每一天、每一事、每一物的管理进行现场改进,使文化进入现场、流程和岗位,实现文化的有序传播,把医院文化转化为医院软实力和竞争力。
1. 红色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
首先,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抵御外来的武装力量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当中,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 为了救国救民发动了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以后, 以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打破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文化运动等方面, 打击了统治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 加速了人民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其次,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研究“十月革命”的胜利经验, 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 向中国人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如中国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 在1918年, 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同时陈独秀等人也写了很多宣传马克思主义, 介绍“十月革命”胜利经验的文章, 在他们思想行动的影响和带动下, 一批又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产生了, 纷纷在各地成立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团体,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 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缔造者,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就没有中国红色文化, 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红色文化的思想基础。
2. 红色文化形成的主要特征
第一, 具有先进性。红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下, 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精华, 借鉴世界文明之优长, 继而红色文化是一种健康的先进文化。其形成的理论思想是毛泽东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时期, 以红色经典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已成为影响几代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深深嵌入红色文化的发展、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可见, 中国共产党把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大力弘扬积极向上为主导和主流思想,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是引导时代先进文化的显著体现。
第二, 具有大众性。红色文化渊源于人民大众, 人民大众是红色文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以代表着多数人民的利益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体现出红色文化服务于人民大众和向大众学习。中国共产党在实际工作中, 始终以关心群众疾苦为荣, 想群众之所想, 与群众打成一片, 与群众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正是在这一崇高思想的指导下, 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雷锋、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忘我工作的孔繁森等共产党人, 他们的共产党员行为就是对共产党人服务于人民思想的最好诠释。
第三, 具有时代性。20世纪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表明, 新文化引领了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 是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反映, 也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萌芽时已经表现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及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作用。抗日战争时, 红色文化成为激发及培养人民群众爱国和民主精神的有力武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红色文化的红色精神成为劳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红色文化与改革创新文化的新理念融为一体, 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也悄然在开发与保护之中。红色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其内涵与功能作用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第四, 具有价值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物的红色资源, 不仅引领社会思潮、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还承载着红色历史及红色精神。红色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阶段, 覆盖着思想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领域, 这些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及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并将其转化为精神动力服务于社会, 融入到中国国民的素质教育之中。因此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是时代及民族传统继承的需要。
二、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关系
1. 时代与先进性的统一
红色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西方优秀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三大文化。其三者关系即中华传统文化是根基, 外来优秀文化是补充, 红色文化是核心。一是红色文化作为以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为核心的先进文化,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源头, 并渗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的憧憬。二是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资源, 体现了红色文化所凝结的理想信念、道德操守、价值追求及坚定信仰,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资源。
2.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互衔接
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 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载体, 红色文化的传播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源头, 它体现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 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三是红色文化蕴涵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 是净化和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资源, 是20世纪民族精神的升华。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精髓和前进方向, 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来倡导和谐理念及培养和谐精神。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3. 红色文化的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主义时代化相辅相成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和开放的, 不是过时和封闭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分析解决时代课题, 且马克思主义也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姿态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而红色文化的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要求。红色文化不仅是开放的发展的文化体系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红色文化需要及时全面地反映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在内容上形式上不断创新, 实现红色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国红色文化是动态开放发展的文化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将文化作为政治和革命动员的重要力量, 担负着战争动员及引导人民大众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的功能, 并弘扬艰苦奋斗和为人民服务精神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 红色文化适应了革命时代需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红色文化出现了展现以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红色经典、新时代、新人物、新事物的红色文化形态。这一时期展现的红色文化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雷锋精神, 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人民精神风貌的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 体现党的干部优良作风的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 是这一时期红色文化的主流。新时期的红色文化是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 是以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文化即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体现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红色精神。弘扬以革命文化传统和革命优良作风为中心的红色文化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为此, 红色文化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 传承红色精神, 内化红色信仰, 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共同目标。
三、红色文化教育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有利于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首先, 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说, 红色文化是有关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宏大叙事, 它包含着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得以确立的历史认知与记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中形成思想文化和红色精神, 彰显了党和国家的基本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 突出以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取向, 并向人们宣传红色文化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 教育和引导人们在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 同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红色文化, 使红色文化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 从国家社会层面的认同度来说, 红色文化是致力于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先进文化, 有助于促进人们增强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运用红色文化教育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已成为人们向往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再次, 从个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度来说, 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 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进一步发展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拼搏奋斗、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诚信、友善关系等人生观和道德观的观念体系。无数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大量为实现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复兴而奋斗的革命先烈, 是践行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代表。在新时期继承好传承好我国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 引导人们追求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 增强人们的诚信、友善、敬业精神, 是展示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2. 有利于人们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指出, 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在文化发展上是否具有高度的自觉, 直接考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眼界和视野, 也是走向崛起和民族实现复兴的前提。
首先, 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觉悟, 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自觉的行动, 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对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对发展文化的社会与历史责任有主动的担当, 以及对文化建设的引领, 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对世界各种文化的判断与吸收, 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汲取, 对当代文化的定位与创建, 也就是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超越。这是文化自觉的主要内涵。由此文化自觉体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在文化发展方面承担的责任, 对自身文化所形成的一种觉悟。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是对中国文化繁荣的坚定信念, 即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 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也就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 红色文化是我党文化的鲜明特征的写照, 是中国共产党在95年来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及实践中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在不同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时俱进,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 对红色文化做到了“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坚信, 才能推动我党的事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使民族文化自信成为汲取营养的文化源泉。红色文化是我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 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结果。红色文化精神和传统文化将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并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之理想和信仰不断奋斗。中国红色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 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 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在新时期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决条件和思想基础。所以, 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其次, 有助于引导人们坚定、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是要加大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把当代富有价值的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传播及展示出去, 推动红色文化价值的利用。近年来,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因子, 不仅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 也融入到了大众文化之中。以大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看红色影片、踏红色足迹等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现象, 引领当下文化发展。二是要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独有而又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用传承式创新型理念梳理红色文化资源, 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修复和转化, 在传承中利用互联网+创新红色文化, 着力提高红色文化产品的精准度及科技含量, 让无数先辈革命精神和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革命遗物等永远教育后来人。
党的十八指出, 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践行红色文化, 把自己教育好, 才能成为教育者和倡导者, 提升红色文化在广大群众心中的认同感, 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 有利于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定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在当今的条件下,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决条件和思想基础。2013年3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 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 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执政遵循。可见, 弘扬中国精神是新时代主旋律, 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指南, 推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首先,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中国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确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立场上, 把集体主义作为核心价值原则, 为中国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支撑。中国先进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 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也包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的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 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时期创造的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张丽莉精神, 以及跨时代的中国女排精神等。中国先进文化, 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进, 彰显出奋进的精神力量和新时代内涵。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反映着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 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和根基。通过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鼓励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所以, 中国梦作为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的有机统一。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必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其次, 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中国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是最有先进性的政党, 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梦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聚集中国各民族力量, 自强不息, 奋力拼搏, 排除万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发挥红色文化调动民心, 争取民心, 凝聚民心, 鼓舞士气, 增强活力的正能量, 必然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到20世纪以后,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 它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革命思想、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与革命作风等内容。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同的,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文化基础,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辅相成, 互为促进, 因此,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而红色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神力量源泉。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洪叶.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地域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7.
[2]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4.
[3]马静.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理论和实践概说[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5:9.
[4]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J].红旗文稿, 2010 (15) :4-8.
[5]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2-11-30 (1) .
[摘 要]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自2008年起在沪上首创了“医师节”文化品牌,八年来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引导职工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医院品牌文化中,促进医院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医院文化;医师节
[中图分类号] D41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5-0058-02
文化是医院的灵魂,创新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生命。要打造促进医院和谐发展的文化,就要根据医院自身定位,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大方向的前提下,探索和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文化。
(一)以文化品牌创新,实现医院文化“体”与“魂”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文化建设与医院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1]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自2008年将古代“医圣”孙思邈的生日——4月28日定为“医师节”以来,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体”与“魂”,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到这一全新的文化品牌中。多年来,“医师节”这一文化品牌,以它独有的文化魅力,把对患者的责任、医院的使命真正铭刻在职工心中,让医护人员具有尊严,心无旁骛地躬身医疗服务,让患者和家属在医院享受到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让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形成为社会称道的为人、为事、为学的态度和习惯。
(二)以“医师节”为载体,确保医院文化“点”与“面”的融合。利群医院目前共有职工749人,其中卫技人员占医院总人数的84.9%。为了将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在每届“医师节”前,院党政工团负责人及活动总策划、牵头部门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和医院工作重点确立每年活动主题,针对老、中、青医师队伍设计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一是着力发挥专家、主任的引领作用,二是重点培养中年医师骨干力量,三是强化年轻医师的青春活力。通过全体医师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以点带面,使活动既具有层次感、时代感,又注重整体性和延续性。医院更加致力于医院文化推广与宣传,努力把“医师节”倡导的精神内化到职工心中,倡导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医院文化,大力推动以人文医学为核心的医院文化建设。通过《利群人》报、医院网站、宣传橱窗、微信等宣传渠道放大医院文化和医师节精神,让全院广大职工亲自接触、感受、感知医院文化和“医师节”精神。
(一)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提高职工综合能力。在每届“医师节”上,医院既会秉承经典节目,也会不断更新和增加新的活动项目,不断赋予其新的“活力”与“灵性”。通过设立“新技术应用奖”,鼓励更多的科室、更多的医师将新技术、新项目应用于临床,为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通过举办“医患沟通大赛”,不仅考量来自不同科室医师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更进一步倡导医患间的理解和信任,营造尊医爱患的社会氛围;通过开展医学论坛、学术沙龙、技术比武、病史书写比赛等活动,着力探讨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进展,提升医师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引导广大医护人员钻研业务、岗位成才,在创建学习型医院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同创共建,回馈于民,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作为窗口服务行业,病人满意是医院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医师节”期间,利群医院充分发挥二级综合性医院的优势,深入街镇开展“利群健康社区行”健康讲座和大型义诊,由临床科室主任、高年资医师组成专家团队,受到了周边广大居民的欢迎及好评;通过召开社区居民代表、居委会干部代表座谈会以及向周边贫困人群发放助听器、助医卡、与启星学校共建结对等公益性活动,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融入日常医疗工作中,充分营造了医生关心病人,病人尊重医生的良好氛围,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医院在注重公益事业的同时,也不忘感谢给予医师成长大力支持、给予医院发展无私奉献的医师家属们,医院在“医师节”上向每位医师家属发放免费体检卡,让家属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来参与和感受医院的文化建设。
(三)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将医师节精神内化到职工心中。每年的“医师节”上都会评出一些奖项,如“德技双馨医师奖”、“优质服务团队奖”、“十佳医生”等,充分展示医师职业风貌,进一步弘扬救死扶伤医师精神、和谐互助的团队精神。全体党员医师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开展“亮身份,践承诺”行动,佩戴党徽,亮明身份,公开服务承诺,努力践行希波克拉底“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的誓言。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创新医院文化品牌的同时,引导了广大医师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激发了广大医师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工作热情。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志愿者精神也已深入人心,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医院多次重大活动、多起危重病患者多学科联合救治中,坚持全院一盘棋,精诚合作,密切协调,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在医院广泛开展的“三好一满意”“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等活动中,广大医务人员恪守职业精神,使病人满意度不断提升,医院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五连冠。危急时刻,勇挑重担,医师们忠实履行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
(一)调整服务模式,创新服务理念,文化品牌效应彰显。医师是医疗卫生队伍的主体,是医院创新发展的推动力,更是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沪上首创的属于医师自己的节日,利群医院已先后成功举办八届“医师节”。活动推出至今,得到了来自区、镇、局相关领导,全院医师和家属,社区居民和病患等社会各界的好评。《东方文明》杂志、《新普陀报》、《真如报》以及普陀区电视台均作过专题报道。活动先后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医院(卫生)文化品牌(优胜)奖、普陀区卫生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工作品牌等殊荣。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医师节”的成功举办无疑对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良好风气,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医院文化的感召与影响下,全院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崇尚“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建设要结合医院体制、机制的改革进行,要在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方面显示其特有的魅力;医院文化建设是将先进的、具有自己医院个性特征的文化精神灌输给每一个职工,在医疗服务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职业习惯。[3]伴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的前行步伐,必须把“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医师节”所铸造成的医院精神支柱和文化之魂牢牢根植在广大职工心中,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成修,刘运祥,尹爱田等.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2010,26(1):27-29.
[2]沙志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09(5):44-45.
[3]高金声.使命的召唤——医院文化20年的回顾与思考[A].医院的魅力[C].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7.
作者赵嵘系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党办主任,作者万锡玲系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宣传科副科长
要成为百年企业,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初级管理靠人管理人,中级管理靠制度约束人,高级管理靠文化引导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面对新形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关键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不断增强企业“软实力”。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干部职工,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指引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才能不受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袭。因此,企业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企业员工,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引导广大员工为建设一流企业而奋斗。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效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有共同步调,形成合力。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要统一企业员工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目标,引导员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和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
1值。另一方面,要教育企业员工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企业精神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必须引导企业员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努力推进检察文化建设
株洲市人民检察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推进检察文化建设的基础。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着眼检察队伍的思想、能力、形象建设,全面提升了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检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执法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执法质量不断提高,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检察官肖玲、张展,“全国十佳反渎局长”朱四平、“首届湖南十佳检察官”王友武等先进典型,醴陵市院被省文明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单位,茶陵县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院并被高检院记集体一等功。
一、以确立正确的执法理念为重点,打牢干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
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是公正执法的根本前提。执法理念,是执法工作的先导,是执法的根本性问题。当前存在的执法不公正、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都与执法理念上出现偏差有着直接的关系。几年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学习、大讨论”等专题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网络、课堂、论坛、专刊等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精
神。把畅通民生诉求作为弘扬法治文化的重点,要求干警树立公正理念、效率理念、人本理念、程序理念,恪守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把公正执法不折不扣地贯穿到执法活动的全过程,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通过建立阳光台、开展举报宣传周、实行检察长接待日、强化首办责任制、开展下访巡访活动等拉近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及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关注人民群众诉求,倾听人民群众呼声。通过实实在在的办案成效,缓解民生诉求矛盾,破解民生诉求难题,形成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检察官与当事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五年来,我们依法严厉打击了一批黑恶势力犯罪和严重刑事犯罪,监督纠正了各种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执法、司法行为。查办了樊甲生、万善志、陈新年、赵金榜等一批社会影响较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大要案件,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3亿元。涉检进京上访继续保持零记录,市院控申举报接待室被评为全国文明接待室,市院反贪局被评为全国先进反贪局。
二、以特色历史文化教育为载体,培育干警良好的职业道德
株洲是建国后的新型工业重镇,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陵,有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的炎陵、茶陵,形成了独特的民主友爱,人人平等;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民无私心,道德淳朴的炎帝文化和星火燎原,坚韧不拨的红色文化。几年来,我们在检察文化建设中,坚持用株洲特色历史文化激励和鞭策干警净化思想,涤荡灵魂,培育干警勤俭朴实、艰苦奋斗、敬业爱岗、执法为民、服务大局的职业道德。一是建立分类教育基地。在炎帝陵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茶陵建立红色政权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醴陵建立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在网岭监狱、茶陵监狱建立警示教育基地,每年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干警前往教育基地开展党日活动,接受洗礼和熏陶,提高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时代集团、中国南方株洲电力机车集团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公司、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冶炼集团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对口联络点,强化干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二是做好典型引路示范。先进典型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催人奋进的旗帜,能激励广大干警以典型的力量去铸就人生。以先进典型为标杆,用典型所蕴含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去引路,能够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向上,勤奋务实的良好氛围,推动工作创新发展。五年来,我们先后推出了2名全国模范检察官,1名全国“十佳反渎局长”,1名全省“十佳检察官”,6名株洲市平安卫士等先进典型。今年,又在全省政法系统推出了石峰区院副检察长陈平等先进人物。通过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激发干警争先创优的自觉性、主动性,营造出一种“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的风清气正的环境。五年来,株洲市政法“110”、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89110”的投诉平台对检察机关的投诉均为零纪录,炎陵
县院连续30年无干警及家属受到纪律处分。
三、以促进业务和队伍建设为目标,培育干警和谐的团队精神
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检察队伍,是检察工作的发展之基、力量之源。因此,我们紧扣政治建检、业务兴检、文化育检、机制活检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为目标,努力构筑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和谐团队文化,明确提出“全市一盘棋,比学赶帮超,发展论英雄,个个扛大旗”的团队文化核心理念。在团队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打造责任型团队。通过开展“检察为我筑舞台,我为检察添光彩”、“我与检察事业同行”等主题讨论、演讲活动,牢固树立大局观,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干警形成“我强则团队强,团队强则检察工作强”的共识。通过目标管理考核,将对各基层院的考核分解到基层院的各个部门,对市院机关各部门的考核细化到每位干警,形成“人人有责任,个个是主人”的层级管理和考核模式。二是突出打造学习型团队。首先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市院明确提出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目标,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各基层院结合实际制定了学习计划,普遍建立学习奖励等制度。其次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全市广泛开展了练兵比武、演讲征文、检察长论坛、专家讲座、网上学习、案例点评等一系列活动。
今年又在全市检察机关组织开展“正理念,强素质,促发展”的读书活动,引导干警立志、读书、成才。再次是狠抓教育培训。通过学历教育、续职教育、业务培训、跟班学习等形式引导干警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实现学习和工作良性互动,个体和团队全面进步。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已有16人获硕士学位,有10人在读硕士,1人在读博士;近五年来,有 73名干警通过司法考试,占参考总人数的31.9%;在近三年全省执法质量考评中,成绩稳步上升。三是突出打造和谐团队。市院作为基层院建设的一线指挥部,对基层院的文化建设既提出整体要求,又不强求千篇一律。一方面实行市院领导对口联系基层院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指导,并通过对基层院巡视、干部协管和参加民主生活会,促进基层院班子和谐;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实际,贯彻和谐理念,实施个性化指导,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发挥先进院的引导作用。
四、以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为了提升文化品位,陶冶干警高雅的个体素养和人文情操,我们从三个方面积极营造舒适优雅的人文生态环境,一是狠抓了“两房”建设规划。2002年,高检院下发《人民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建设标准》后,我市两级检察院抓住机遇,立足现实,克服“等、靠、要”思想,全面启动“两房”建设工程,从选址、设计到建设,始终贯穿体现庄重、大气、实用、兼具现代化特点和超前意识的检察建筑特色。通过艰苦努力,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两房”建设任务,总建筑面积达55700多平方米,总投资1亿余元。二是狠抓了办公环境布置。本着节约、实用、美化、亮丽的原则,市院和9个基层院先后逐步完善了荣誉室、图书室、健身活动室;邀请书画名家将体现检察工作特色的法谚法语、名言警句用书画艺术形式对办公场所进行美化,营造出高雅、严肃、活泼、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石峰区院建起了供干警工间休息的咖啡屋,醴陵市院与市纪委联合建立了醴陵市廉政教育基地。市院机关配套建立了室内外运动场地,对草坪隙地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市院和6个基层院均被授予园林式单位。三是狠抓了人文环境优化。为把思想性与艺术性、先进性与群众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入检察文化氛围,全市检察机关积极开展篮球、乒乓球、棋类比赛和摄影、美术、书法展览等活动,重大活动和节日组织干警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联欢。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文学、礼仪知识教育,提高干警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市院创作的《巍巍中国检察官》乐舞说唱节目,参加了省院和株洲市的文艺汇演。近三年,全市检察机关共有4件影视、新闻作品荣获金鼎奖。
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经历了曲折、艰辛之后,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正轨,逐渐成形,在这个社会转型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既是国家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没有思想文化共识,一个政党就要瓦解,一个国家就要解体,一个民族就要分裂。之所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因为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异常艰巨而复杂,严重影响制约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仅从国内目前来看,各种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并存、相互交织”的特征,既有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传统价值观、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文化共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对建设和谐文化、形成文化共识提出了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旗帜。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追求。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核。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核。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文化冲突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冲突。文化冲突使社会认同中心走向分化, 使人们有多样的价值认同中心。实践证明, 任何社会价值认同中心的不确定, 都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无序性, 使社会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当前条件下, 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就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就是要在全社会确立一个统一的价值认同中心。但是, 包含多样价值认同中心的多元文化并不会自行消亡, 它们总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兴风作浪, 阻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
一、文化冲突导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难被理解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坚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这个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它所指向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不仅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更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 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和最高信仰。但是, 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后, 只被政治家、知识分子等社会阶层所掌握, 而大多数普通群众却不理解或者不关心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何物。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更加剧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困难。这主要体现在, 多元文化冲突过程中蜂拥而起的各种社会思潮为人们提供了内容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信仰选择, 使有些人感觉到矛盾、困惑、无所适从, 在价值选择上陷入自我冲突, 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 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 甚至出现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情绪。
二、文化冲突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难被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共同理想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 它所指向的核心价值是共同富裕。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使一部分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怀疑。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也发生了变化。有些人对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等问题产生抱怨, 他们只关心个人利益、贪图享受、生活奢靡, 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抛在脑后;有些人拿现在和过去比, 宣传毛主席的时代要比现在好多了, 所有人都差不多, 贫富差距也没这么大;还有一些人经受不住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诱惑, 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奉为圭臬, 盲目地接受一些消极的价值理念。可以说, 上述这些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背道而驰的, 而持有这些思想的人不知道、不接受或者根本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文化冲突导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难入人心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所指向的核心价值是爱国创新。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影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些人盲目地推崇全球化, 把民族精神视为狭隘的民族保护主义;一些人认为民族精神就是大汉族主义, 视其它民族为蛮夷;还有一些人把民族精神推向极端, 使极端民族主义得以滋长和蔓延;可以说, 上述这些人对民族精神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与此同时, 文化冲突也影响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主要体现在, 一些人在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的变化和调整面前, 留恋于原有的价值目标和思想体系, 不肯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变化, 视它们为洪水猛兽, 缺乏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
四、文化冲突导致社会主义荣辱观难以生成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 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同时又蕴含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方向。文化冲突影响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成。其一, 在商业文化和庸俗文化的影响下, 人们的道德失控、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 直接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成。其二,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的条件下, 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诚信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人荣辱不分, 认为只要对自身有利, 可以不择手段, 不分善恶。其三, 还有一些人对急剧的社会变化无所适从, 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神灵的赐予上, 甚至在一些民间迷信中去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平衡”。
解决文化冲突问题, 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 它们并不适合我国。如丹尼尔·贝尔希望用宗教来解决西方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企图恢复和重建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即新教伦理。社会主义文化矛盾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它主要是在我国的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 所以不能用建构资本主义精神来解决社会主义文化矛盾。解决社会主义文化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就可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构起被人民群众所共同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认同中心, 就可以构建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全方位的文化冲突, 导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难被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难被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难入人心;社会主义荣辱观难以生成。解决社会主义文化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就可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构起被人民群众所共同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认同中心, 就可以构建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石油;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1.石油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再认识
1.1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思想。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自我约束,对整个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思想,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第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观管理的过程。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是指在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整合应用文化这个特殊资源,让价值观在企业组织中有序渗透、聚拢、转化、强化、评估的过程,是价值观的选择、认知、认同、共享的过程,也是价值观管理的过程。
1.2石油企业文化营造“精神乐园”,可以加速提高职工队伍战斗力
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决定着企业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职工精神面貌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管理行为的指导思想,也是提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作为石油企业,它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原油产量,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益最大化。构建石油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促使职工与企业树立共同的发展目标、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等观念,建立共同的“精神乐园”,靠这种精神“粘合剂”的作用,可以把职工与企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国内某石油企业在认真总结分析过去团队精神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的“安全优质,奋发超越”的企业精神,这是对其职工精神意识的高度概括,也是生产经营理念、管理创新、职工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2.石油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与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企业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变革与创新是核心价值观之一。要建立和发展现代企业,创新是关键环节。而创新与风险相伴而行,这就需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开拓性企业文化,以形成不畏风险、勇猛精进的良好氛围。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 石油企业要想创造新业绩、实现新发展、谱写新篇章、再铸新辉煌, 必须在继承过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把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之中,把创新精神作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产品的竞争力。正像其它生命体有其自身的基因一样,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也有自身的基因,这个基因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核心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此,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要把创新精神根植于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创新——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才是真正能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许多国际百年企业之所以生存之今,原因就在于其创新精神长盛不衰,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将企业文化像基因一样置入到企业的细胞当中去。
3.构建石油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策略
第一、构建石油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以人为本”。健康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现代企业不断发展的航灯。企业的“企”字,上面一个人字;下面一个“止”字,“无人则止”。它形象地说明了企业的最主要的构成是人。那么企业的一切活动就应以人为重,以人为本。构建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人,不但要通过人的实践创造文化,而且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导引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第二、石油企业经营理念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服务全社会。“以消费者为中心”, 是对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的要求, 是企业文化的基础。第三、石油企业的生存在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要靠人。企业的生存在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要靠人,石油企业更是如此。21世纪最珍贵的资源是人才,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已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本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核心就在于尊重人、理解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石油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他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中,人必须要居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王新军,浅议石油企业文化体系创新[J].经济师,2010年03期
【医院文化价值体系】推荐阅读:
核心价值文化11-17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07-03
百度企业文化价值观07-17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10-03
新常态下如何提升医院内部审计的价值10-10
饮食文化体系10-03
医院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07-09
医院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方案10-17
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07-03
联想企业文化之核心价值观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