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建设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建设 篇1

一、设置本专业的社会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计划部门逐步成为对国民经济进行总体战略规划和综合平衡协调的职能部门,过去的产业管理部门正在向经济实体转变。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管理和调控主要通过计划、金融、财政等综合职能部门,以及审计、统计、工商、海关等监测监督部门。在这种背景下,各类型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其经济活动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必须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指导性计划。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各级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而且各类企业都需要具有国民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水平和操作能力较高的综合型经济管理人才。

根据这种社会需求,部分高校对国民经济计划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逐步形成了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其主要变化有:(1)增设或强化了有关市场经济运行和宏观管理的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2)撤并了传统的计划管理和部门经济管理课程,突出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如开设国家发展计划、经济政策学、经济运行分析等课程;(3)加强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数学方法的应用研究,如开设计量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等课程。总之,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与计划专业相比,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以及服务范围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以发展经济学为依据,其学科定位不是一般经济学,而是在经济理论指导下,具体研究宏观战略问题、规划问题、调控问题、实施问题、监控问题等一系列管理问题。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学,它是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宏观经济运行问题。此外,这一学科建设还应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管理的特点。

纵观实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世界各国,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特别是宏观经济管理是普遍的现象。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放弃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管理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不需要政府管理。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 今后将在以下领域或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调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治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地区差别的解决,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协调,公共产品领域的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优化问题,市场运行中垄断与竞争关系的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总结,逐步探索出规律性,形成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应着重围绕3方面内容重塑专业特色。

第一,战略及规划的原理及方法研究。市场经济是有效配置资源的高效经济,但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市场信号来调节经济运行,只能是短期的,对长期经济运行不能产生积极效果。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资源压力较大,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这些都是经济发展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的环节。必须由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计划、产业规划和区域规划来协调解决。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应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寻找突破口,为经济建设培养懂战略、善规划的专业人才。

第二,经济运行的分析、评价及调控方法的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管理采用间接管理的方式。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指示等手段对经济主体发号施令,只能更多地依赖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调控经济。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应就如何对经济运行分析,采用什么方法及指标进行合理、客观地评价,借助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对经济运行实施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第三,公共产品产业领域的管理。公共产品产业领域包括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设施和服务、基础公共产业、福利产业和国土整治开发等。这一领域具有非市场性或公益性,以利己动机为动力的市场机制,在此领域往往处于失效的境地。但是,它又是现代市场经济最基础的产业群。政府对此产业群的经营及管理具有普遍性。然而,对国民经济管理专业而言,需要关注和深入研究的是,这一领域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政府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引导该领域的协调发展,以保持社会基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方面的平等与和谐。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作为我国现代经济管理教育学科群体中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系统学习,培养符合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在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研究机构从事预测、规划、政策分析和管理咨询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国民经济管理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智商、情商、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

1、智商。国民经济管理人才应有较高的智商,特别是两种智力非常重要。一是系统思考,能够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对经济运行的过程,能够看到各环节、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影响,善于见微知著,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本质;二是创新思维。国民经济管理人才应是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这种人才在个人品格上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想象力,善长于抽象思维,有锲而不舍、排除困难、取得胜利的信念和精神。

2、情商。情商是观察、分析、理解、判断和应对他人真实情绪的能力,发现、表达、控制自身情绪并加以引导的能力。情商高的人,善于驾驭自己和应对他人的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悲伤,能够超越自我,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人,在团体中能够搞好团结,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情商是国民经济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

国民经济建设 篇2

关键词: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互动作用

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当前, 在我国向着经济强国迈进, 国防建设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时期, 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国防是经济的保障, 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同时, 更要深刻认识到当今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关系所包含的新内涵:一是国防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方面被赋予的新职能, 国防建设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相对和平时期, 我们要进一步协调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 有机地把国防建设融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体系中, 加强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促进国家的经济与国防共同发展。

1 当今的抗险救灾赋予了国防力量为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增添了新内容

国防力量历来是保证民族生存、国家安全的基石。国防的职能就是应对侵略战争, 保卫国家的安全,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保障。一个国家只有处于和平稳定的环境,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 如果国家没有国防力量作保障, 就会给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建国以来, 我们的军队进行了几次自卫反击战, 消除了外患的威胁, 维护了边界的稳定、国家的安全, 为经济建设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前, 良好的和平稳定环境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强大的国防功不可没。

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大大减小, 而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 却很难幸免。我国在多次遭遇特大自然灾害侵袭中, 动用军队和国防科技装备应对自然灾害的侵袭, 进行抗险救灾, 大大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体现出军队抗险救灾的有效性。抗险救灾, 赋予了今天我国国防新的职能, 为国防保障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抗击自然灾害, 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国家经济建设正常秩序也是今天国防要担当的重任, 这一点, 在我国近年来遇到的一些特大自然灾害时充分地体现出来。

无论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涝还是2008年初年的大雪灾, 我们国防力量的主体军队在抗险救灾中,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中, 军队和国防装备的作用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 更是充分地体现出来。地震一发生, 是我们的人民军队最先赶到地震灾区现场, 迅速用先进的通信设备把灾区的情况及时传输出来, 军队的武装直升飞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 把物资和人员空降到灾区, 部队用先进的工程机械在灾区开山劈石、架桥铺路, 军队的冲锋舟冲过激流险阻打通水上通路, 及时抢救伤员, 运输物资, 武警水电部队的工程机械及时排除了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 等等。军队运用了先进装备, 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使企业的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严密的组织系统, 过硬的军事素质、良好的作风, 使军队对抗险救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在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 也组织军队, 利用国防装备器材进行抗险救灾。美国在遇到特大风暴袭击时, 就动用了它的国民警卫队进行救险。日本在遭遇地震时, 他们的自卫队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救险。军队运用先进的装备器材, 在抗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国民经济建设、民用高新技术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促进作用

2.1 国民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作用

战争和国防对经济有强烈的依赖性, 经济是国防的基础, 强大的国防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我们的国防力量在建设发展中, 历经曲折和艰辛。建国初期, 由于我们的底子薄, 经济实力弱, 我们的国防建设发展缓慢, 我们的武器装备和世界强国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 当时国家工作的重点放在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上,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把阶级斗争推向了极致, 使我们的薄弱的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摧残, 工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薄弱的国家经济, 更使我们的国防建设雪上加霜, 高尖端武器装备开发研制由于投入少, 几乎没有什么突破和进展, 军队建设仍以陆军、步兵为主, 技术、专业兵种很少, 海、空军发展缓慢, 且装备也很落后, 经济上的进一步落后, 加大了我们的国防与强国之间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的正确方针路线指导下, 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国民产值大幅提高。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 我国的国防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解放军的专业、技术兵种大大增多, 电子化、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 海、空军装备得到很大改观, 高尖端装备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

当前, 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 战争形态已由高技术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 战争的特点和样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军队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这场军事大变革, 对我国的国防建设也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2.2 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国防建设的促进作用

在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下, 我们除了要加大军事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的投入, 还要充分利用民用高新技术成果, 促进我国军品的发展, 加快我国信息化装备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 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军品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当前, 我国的民用高新技术发展迅猛, 特别是一些一流重点大学和地方的科研院所, 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上, 取得许多重大的突破, 这些科研突破对于我军信息化装备和其他尖端武器的研究与开发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科技型民营企业的科技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许多民营企业的科研成果和产品高新技术含量, 对推动我国军工开发、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我国在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 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材料等, 军用与民用的工业企业在技术水平上已难分高下, 甚至在有些技术领域, 民用的已超过军工部门。我们应充分发挥民用高科技资源优势, 把其融入到我国的军品研究开发体系中来, 提升我国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含量。我们只有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 利用民用高新技术的动能, 才能更好地占领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打造我们的锋利的信息化利剑, 在现代信息化战争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

3.1 发挥军工高新技术优势, 给国民经济建设注入新的增长点

在国防建设中, 我们许多国防科研单位、军工企业都是处在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 从事的是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制。在当前高新技术呈交叉化和边缘化非常显著的趋势下, 使得他们在进行武器装备的开发生产中所取得的一些技术专利、科研成果在民用上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国防建设利用高新技术优势在科研开发、科技创新上, 为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军工企业的科技成果为北京的科技奥运献上了许多丰富的大礼。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发挥自身优势, 采用了多项航天技术, 特别是燃烧技术的成果, 保证了奥运火炬在各种复杂气候地理条件下的传递, 让奥运火炬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船舶工业利用大型钢结构、先进焊接等技术承建了完全由保持钢铁原色编织而成的椭圆形的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工程——“鸟巢”体育馆, 向世人展示科技创造的奇迹。中国航天总公司发射的“鑫诺三号”通信卫星, 利用容量大、安全性高的优势, 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将电视公共信号全部采用高清格式制作进行传输的运动会。中国兵器集团总公司运用兵器装备技术, 成功打造出优质运动枪弹、猎枪弹、飞碟靶、迎宾礼炮、烟花弹的品牌, 使北京奥运会五彩缤纷, 更加绚丽夺目。

在国家推行的“节能减排”产业政策中, 军工高技术成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新能源技术上, 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多年来积累的真空技术, 表面真空镀膜技术以及热传导技术等, 开发出了在国内属于先进水平的太阳能平板型集热器和U形真空管型集热器。先进节能减排产品, 备受市场欢迎, 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些军工企业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技术上都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 在向民用推广发展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还有像北京航天卫星应用总公司将航天育种技术成果引入西部, 针对特殊区域气候及地理条件开发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 促进了重庆地区农业的发展。山西军工企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 自行开发、拥有核心技术的液晶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5%, 产品远销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还有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的军工企业在民品开发和科技创新方面都给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3.2 军民结合, 促进了军品、民品双丰收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 我国的军工企业完全依赖国家的投入, 生产完全服务于国防, 企业很难给国民经济产生效益。在市场经济下, 我国的军工企业进行了改制和转型, 许多军工企业在原来依靠国家投入、产品单一、市场狭窄、资金紧缺的情况下, 进行股份制改造, 成功上市。由于引入社会资本, 注入了优质资产, 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下, 这些军工企业提高了研发和生产能力, 增强了社会的竞争力,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在国防建设和民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原制造军用船舶的上海沪东重机公司注入了优质资产, 实行整体上市, 公司变更为“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主业由原来的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制造为主, 转变成为兼具造船、修船、造机三大业务的控股型上市公司, 并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核心企业。公司在提高了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情况下, 抓住军用船舶制造和世界造船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 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 成为众多上市公司中的明星。

诸如“西飞国际”、“航天科技”、“中国卫星”等军工企业都成功实施了转型, 引入社会资金, 扩大了生产规模, 在生产军品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民用产品, 在国防建设和民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双丰收。我国2008年5月成立的“大飞机公司”, 更是集合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等大型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 进行了行业和资本的整合, 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上, 依托国家经济的实力和高新技术优势, 力争做强、做大, 全力打造安全、经济、舒适、环保的大型客机, 提高国际间的竞争力, 创造中国品牌的飞机, 打入国际市场。实施大型飞机研制重大专项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大飞机制造生成的产业链、辐射面、连带效应, 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强大的国防力量, 对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国防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功不可没。

当今, 国防力量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和体现。在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当今世界, 许多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不惜重金发展高新技术, 以占领军事高科技的制高点, 使得国防力量的竞争更表现为高新技术和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当前, 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我们要加大对国防建设的力度, 加大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开发研制, 加速我军信息化建设。我们要充分发挥国防对国民经济建设的保障促进作用, 进一步协调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增强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互动, 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并肩发展, 使我国在经济和国防力量上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杜人淮.军工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策略[J].航天工业管理, 2005 (4) :78-80.

国民经济建设 篇3

【关键词】智能电网;能源战略;国民经济;能源地位

1.概述

1.1电力需求状况[1]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与深入,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产业以及各个城镇对电力的需求日渐增大。1992年前后我国总体电力需求量增幅达到了百分之十。即便在经济危机影响的“九五期间”,用电量增幅仍然达到了百分之六以上,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其中用电增长主要方面为城乡居民用电增长强劲,特别是人均用电量极其明显。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我国人居用电量稳步提升,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各种家用电器的大量普及,人居用电量开始快速增长。甚至在2009年增幅达到了百分之十以上。

1.2我国能源现状

随着电气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特别是作为我国能源战略中心的电力需求更是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发电产业主要为火力发电,并且主要产煤区为中西部地区。这种能源现状与我国能源需求状况分布有着截然相反的情况。所以,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事关我国能源战略的推行,决定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态。

2.智能坚强电网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开始由单纯的输电线路逐渐转变为调整具有资源配置、引导生产以及布局等多种功能的服务系统[2]。大力加强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有具体以下几点作用:

2.1优化现有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供应

由于我国人均煤炭数量以及人均传统能源数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传统能源数量。所以大量清洁能源的需求应该是我国能源发展重点。介于我国太阳能以及风能发电产区与用电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能够保证长距离输电,安全高效的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迫在眉睫。

2.2提升大范围能源转移能力

由于我国能源高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以及北部地区。所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能源运输性质极其严峻。这一严峻现状促使我国必须要重点建设我国的能源配置产业,降低我国在能源运输上的压力。电网则作为能源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大范围内实现能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从中国国情实际具体出发,加快建设具有坚强骨架的智能电网,可以实现电力的大规模大范围低损耗运输,促进能源基地的集约式开发,可以推动能源在国际上快速流通,实现国际能源优化配置,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3加大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

建设智能电网可以加大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为清洁能源的高效发展提供气体与基础。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但可以满足东南沿海经济区的能源需求也能大力带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智能电网全面建设后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整合了自动化以及储能技术。这样的电网可以将所有的能源接入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以及统筹安排。并可以有效的解决由于大量电能接入电网而产生的安全稳定运行技术问题,提升电网系统对于安全能源的接纳能力。

2.4满足用户实际需求,改进用户体验与电力系统服务质量

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可以有效地提升电力系统的服务能力。坚强智能电网可以保证电能质量与电力运用的安全性。智能电网不仅可以提升服务质量也可以加强供电方与用电方的积极互动,满足用户的个人需求,使服务更加多元化。通过运用智能电网可以更加方便的使用户方便地接入退出,可以极大地促进例如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3.电力投入与产出研究

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对电力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科学分析方法对投入以及产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具体得到影响投入及产出的具体几点因素[3]:

3.1新兴技术的发明以及创造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新技术新发明被创造并投产,例如电动汽车等行业逐渐成为主流。由于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兴盛,大量电能被消耗,而能源问题特别是电力能源问题成为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大电网建设投入可以增加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2新型能源结构的逐渐架设

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显现,大量传统的高耗能企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取决于电力系统的发展。大型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推动传统高耗能企业的能源战略调整。可以在环境问题如此严峻的今天仍然可以保证较大的产出。所以加大智能电网的投入可以保证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

4.智能电网对国民经济影响研究

我国智能电网的完全建设仍需将近10年左右。十年间电网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本文通过对文献查阅并通过运用科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预测[4]。

4.1运用影响力系数的分析

通过运用影响力分析对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分析我们得到07年以来电力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系数低于1。这说明07年以来,我国电网建设投入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小,但通过对数据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影响较小,但是每年增幅较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大。也通过数据显示在2020年左右具体系数大于1,也就是说在2020年左右可以在国民经济中产生极大的影响。

4.2运用感应度系数分析

通过运用感应度系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电网建设在感应度系数一直大于2。也就是说我国电网建设的投入一旦有较大变动便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地影响。特别是在这两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电荒的现象,可以明确地看到只有加大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投入方可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5.结论

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分析,并通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对我国能源战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解决我国能源分布与高耗能产业分布的问题。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但可以在电力调度上产生巨大的优势。智能电网也可以改善用户体验并促进互动,提升电力产业互动。

(2)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可以在保证传统高耗能产业的能源需求的同时,更加可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可以促进例如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3)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分析得到了几点影响电网投入对国民经济促进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新技术的发明及创造以及对传统高耗能产业的保证。

(4)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迫在眉睫,一旦投入下降便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等.智能配电网讲座[J].供用电,2009,26(3):81-84.

[2]余贻鑫,栾文鹏.智能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25(1):7-11.

[3]刘振亚.智能电网知识读本[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国民经济建设 篇4

**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集山区、库区、边缘区为一体,是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798平方公里,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辖17个乡镇(街道),520个行政村(社区),74万人。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主要淹没区和渠

首所在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使**的发展空间严重萎缩,人地矛盾突出,发展成本加大,新上项目受到严格限制,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为发展腾空间,是**县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两年来,我们不气馁、不退缩,积极应对南水北调带来的困难和压力,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思路。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经济强县统揽县域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原旅游名县、区域经济强县”目标,高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旋律,强力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带动、块状发展、扶优扶强四大战略,突出工业发展、文化旅游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五个重点,自强不息,拼命发展, 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第一,围绕生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找出路。面对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必须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路子。我们坚持在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点上调结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大力构筑以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路子。在农业发展上,提出了建设渠首绿色农产品基地的目标。按照“调优产业、调高效益、调出生态”的思路,放弃黄姜种植,大力发展林果、花椒、辣椒、湖桑等绿色产业。目前,全县林果、花椒、辣椒、湖桑的种植面积已分别达到50万亩、40万亩、20万亩和5万亩。经过认证的无公害产业基地已达到104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辣椒产销基地、全省最大的桑蚕基地。“香花”牌辣椒、“渠首”牌花椒和“丹水鱼”分别被评为国家、省名牌农产品。香花辣椒市场年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双百市场”建设工程。在工业发展上,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长期以来,**依托丹江直供电优势,发展了一批冶炼企业,工业结构极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我们按照“关劣扶优、做强大个、培育群体”的思路,痛下决心关闭一批高耗能企业,重点培育了炼钢辅料、汽车配件、医药化工、电力等优势工业。铝业集团淘汰了落后的电解铝产能,重点提高后续加工能力,先后上马了铸轧、冷轧、铝箔和ps板基等30多个铝产品深加工项目。目前该企业电解铝和铝加工产能比已达到1:1.5,产值从2005年的10亿元发展到现在的33.6亿元,成为南阳市民营企业中第二大赢利企业。汽车减振器厂上马了400万支汽车减振器扩能项目,产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昌盛酒业集团关闭制酒生产线,上马了新型材料无纺布,产品供不应求。淅水集团立窑淘汰后上马了日产45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底投产后产值可达5个亿。福森药业研发的佛波双脂为国家一类新药,临床试验已进入最后阶段。电业局供电量达到31亿千瓦时,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县级供电企业第一位。在大批优质项目的拉动下,**工业连续7年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年均在20%以上。2007年**产值超30亿元的企业达到1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家,超亿元企业达到6家,利税、入库税金双双突破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家。与2005年相比,限额以上工业产值两年增加32亿元,税利增加5.8亿元。在旅游业发展上, 强化“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理念,推广生态游模式,对所有游船配套了环保设施,使所有游客“近水、观水、不触水”。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高标准建设了坐禅谷、福森生态苑等6大精品景区,初步形成了以丹江景区为中心,辐射渠首、香严寺、坐禅谷、小三峡、荆紫关等景区的生态旅游线路,成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加入武当山旅游网络,实现了“山水互动、佛道互动”。两年来,接待游客年均递增40%以上。

第二, 着眼节约转变发展方式,主动为县域经济发展腾空间。**地处调水源头,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能耗产业结构,使发展空间更加狭小。我们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从解决关键要素入手,关劣扶优,节能降耗,着力为发展腾空间,一切为发展让路。在环境容量上,关停取缔了冶炼、造纸、皂素、大理石等近百家企业,淘汰了酒精生产线、水泥立窑、化肥生产线等落后生产力;强力推动企业环保达标升级,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进行环境容量置换。同时,上马了铝业集团2.3万吨冷轧、ps版基、淅水集团干法水泥、福森药业大输液等80余个重大技改项目,工业规模效益和产业层次同步提升,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在建设用地上,大力开展粘土砖瓦窑厂、空心村、工矿企业废弃地“三项整治”,年均置换建设用地1000亩以上,主要用于发展工业项目;实施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产业集中,大大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县城、荆关和渠首工业园区内,限定土地最低投资强度,全面推广建设标准厂房,拒绝入驻高耗能项目,为质量好、投资大的项目建设提供了

用地保障。在财税金融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的财力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优势产业和大个企业发展。政府出资成立企业担保中心,定期组织政银企座谈会,解决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三,立足开放抢抓调水机遇,不断为县域经济发展添活力。南水北调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清醒认识到,错过一次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为此,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这一历史机遇,把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略,用足用活政策,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充分发挥渠首县、移民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比较优势,围绕南水北调,大力向上争取项目。先后争取到南水北调工程复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政策性项目140多个,总投资达到90亿元,到位资金11亿元以上。二是大力招商引资。把京津冀、环渤海、珠三角等调水受益区作为主攻点,实施块状发展战略,把资源禀赋较好的县城、渠首、仓房、荆关四大板块作为招商的平台。目前,已与世界杰出华商会等一批知名商会建立了密切联系,吸引了韩国艾特公司、香港李锦记集团、香港光大集团、中联水泥、红旗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两年来,共落实招商项目150余个,吸引县外资金13亿元。三是全力激活内资。坚持招商引资与激活内资双轮驱动,大力倡导全民创业。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创办企业。最大限度的激发民力、吸引民资,形成了全民创业热潮。每年均有超过5亿元的民间资本投入县域经济发展。

两年来,我们高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旋律,坚持以生态立县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初步探索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生态经济模式。一是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两年来,共完成人工造林46.6万亩,封山育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2.8%提高到3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5平方公里,年减少水土流失4000万吨。建成治污设施160台(套),年处理废水340万吨、废渣1.3万吨。建成沼气池3万余个, 沿库乡镇80%的农户实现了通沼气。建成县城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场。目前,丹江水库水质中的25项指标均优于二类水质标准,完全符合调水要求。二是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4.7亿元,同比增长17.8%,比2005年净增23.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22.9%,比2005年净增5600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5亿元,同比增长20.5%,比2005年净增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7元,同比增长30%,比2005年净增1014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8:55.1:21.1。综合实力在南阳市处于先进位次。三是经济后发优势初步显现。两年来,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出县通道全部建成为二级以上油路,提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建成了3座220kv输变电站、10座110kv输变电站,供电负荷达到60万千瓦时以上。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2.6%提高到38.8%。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基本解决。下步随着开放带动、块状发展、扶优扶强战略的实施,承载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经济板块正快速崛起;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群体将逐步形成。**县域经济将步入城镇化、工业化的快车道。

国民经济建设 篇5

提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着重解决好六个方面影响行风建设的关键问题

1、解决好全局的工作纪律和办公秩序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上班迟到,下班早退现象;二是擅离岗位、擅离职守、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工作纪律散漫,工作秩序混乱;三是对服务对象态度冷漠生硬,言行举止不文明;四是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做法不便民,不能兑现承诺事项;五是办公场所脏、乱、差,办公用品摆放无序。

2、解决好行政执法队伍在公正执法、文明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行政执法队伍对行政相对人不能一视同仁,存在“一杆称、两个砣”现象;二是重罚款、轻监管,只罚款、不监管和监管不到位;三是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野蛮执法,吃拿卡要;四是违反法定程序执法办案,不正当行使权力,越权执法,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五是在执法办案中营私舞弊,以案谋私,隐案不报,压案不查,为违法单位或个人通风报信、开脱责任、包庇、纵容制假售假违法活动等问题。

3、解决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或变相提高收费标准、搭车收费;二是只收费,不检验、不检测;三是乱出质量证明、出具虚假检验报告;四是没有做到全项检验,而收取全项检验费;五是乱挂牌、乱发证等问题。

4、解决好单位工作人员亲属经商、办企业的依法经营问题。一是严禁单位干部、职工为其亲属经商办企业充当保护伞;二是对干部、职工的亲属所经办的企业登记造册,并加大巡查监管力度。

5、围绕着全局利益,解决好只顾部门利益的问题。一是克服科室局部利益,自觉维护全局利益;二是正确引导和协调下企业的频率,尤其是对县域骨干企业,尽量减少检查与收费的次数,实实在在的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三是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加大对本系统各项业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但让企业感受到我们良好的服务,更认识到质监部门的工作职能是不可缺的。

6、围绕着严肃纪律,解决工作日中午饮酒、吃拿卡要问题。为严防工作日中午饮酒和酒后驾车以及吃拿卡要等问题的发生,县局领导除每天都有局领导带班监督外,纪检组还要经常进行明查暗访和走访企业,发现违规者严格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处理好监督与优化发展环境关系,重点抓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这个环节。突出重点,围绕关系安全健康、影响国计民生、群众反应强烈、质量问题突出的产品为重量,认真组织好专项整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规范经济秩序。一是深入开展“打假保优”活动,联系一批易受假冒伪劣侵害的名优企业,将企业的产品纳入“数码电话防伪查询系统”,进行重点保护,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产品时常被假冒的状况,有效地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名优产品的流通优化发展环境;二是充分发挥“12365质监热线”的作用,积极受理投诉举报,本着“受理一件,解决一件”的原则,及时圆满解决各类投诉、举报、纠纷,为企业、用户和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三是对阻挠执法,暴力抗法的行为,要严惩不贷,性质恶劣、危害较大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

2、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重点抓好与企业关系这个环节。在对企业监督与服务中,将实行宣传教育在先,检查指导在先,服务帮扶在先的原则,时刻牢记在监督中热情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监督的宗旨。在服务上,一是对新开办的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前可免费提供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资料,对确有困难的企业免费提供信息资料的时间可适当延长;二是对需要建立化验室的企业,积极搞好技术服务,并免收一切技术服务费用;三是对不具备检验、检测条件的企业,利用技术机构的人才和设备优势,开展计量检测、进货检验和出厂检验,对特困企业实行减免收费。在监督检查上,一是对非涉及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一般性质量问题,一律不进行经济处罚;二是对新开办的企业因不懂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质量问题,坚持教育为主,上门指导,帮助企业解决问题。通过人性化的监督与服务,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

国民经济建设 篇6

竞聘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规划处处长演讲稿

今天我在这里竞聘经济规划处的处长。

首先要感谢各位同事和院领导对我的信任,感谢我们规划所的全体同仁对我的支持,让我有机会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在过年的两年中的工作情况和对未来两年的设想。

其次我要表达一个意思,支持和理解院领导关于处室负责人竟聘上岗的改革措施,因为这一举措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文章来自http://极性,发现人才,鼓励人成才,正是因为支持和拥挤这一改革措施,我才站到了这个讲台上。今年是第一年,作为规划院的老同志,我应该带个头,希望下一次有更多的人站出来,那个时候我便能跟大多数人一样坐在下面来当裁判了。

下面我先汇报一下过去两年的工作情况。

首先,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

2002年虽然只增长了20左右,但我们都很努力,因为,这一年,傅总调到院里任全职副总,对处里的影响是很大的,高级职称人员一下子下降了一半,到年底才破格恢复到两人。今年的业务增长更快,达到了50左右,可以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第二,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得到加强。

在工程咨询和城市规划业务额稳步上升的同时,经济规划的比例大幅增长,从2001年的不到10上升到去年的20,今年达到39,两年翻了两番。业务领域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规划院的发展趋势。

经济规划类项目的影响也在逐年增大。从规划对象看,以前不少是小镇的规划,现在有很多是区域性的和地市级的;从合同额看,2001年时经济规划的平均单项收费为6万元,今年上升到18万元,增加了200。可以看出,正在走向“有影响、有地位”,正在接近“谋划全省”。

第三、职工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总量扩张―――人员从2001年的11位发展到今年的14位。

结构优化―――专业结构上增加了经济类的人员,学历结构上,平均学历有所上升,高级职称人员从1人增加到3人。

学习气氛浓郁―――鼓励岗位学习,三人次通过学习在学历上比以前上了一个台阶,有二位正在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

以上取得的成绩首先要归功于处里年轻的处员们,在这里要向他们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周世锋同志,他不仅承担了大量的管理工作,也具体承担了大量的项目工作,没有他的配合和帮助,我们处的工作是不可想象的。也要感谢其他处室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包括办公室、综合处、开发处和各业务处室,我们与一处、二处、研究所都有很好的项目合作。也要感谢院领导,特别要感谢傅总,他任规划处长多年,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即使是在离开规划处以后,还是在各个方面给我们以帮助,我想我们的处员们都是能感受到的。

第四、存在问题

城市规划业务没有大的起色(跨行业经营,受行业歧视;机制不够灵活;努力不够)

内部管理和对同事的关心上做得很不够。

这是对前两年处室工作的简单回顾,下面谈一下今后两年工作的设想。总体上可以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就是以发展为中心,以事业和效益为基本点。

首先,是以院的定位为指导,实行一体两翼发展,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主体,以城市规划和工程咨询为两翼,做大、做强、做优主体,丰满两翼。

经济规划:要做出几个在省内有影响的精品。国家正在进行规划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增加空间规划的内容,我们处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能够在省内做出规划的特色,扩大影响,新开辟一到二个根据地。

工程咨询:巩固阵地、提高质量。

第二是实现业务量的稳步增长。

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作用,用地紧张、园区控制,业务上会有一些影响,我们要克服困难,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业务的稳步增长。

可能的方向是经济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结合点,一是区域规划,二是城市的战略规划。

第三是加强队伍建设。

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继续引进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区域规划和经济规划方面的人才,并考虑人才的适应性。

进一步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大发挥,实现自我价值。

根据我们处现有人员的特点,不主张每个人都能独立做好一个项目,而是强调专业化分工,培养团队精神,让每个人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这样,形成一个项目组,便能做出好项目来。

第四是加强内部管理。

经济新闻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篇7

加强对外宣传, 提升地方品牌形象

黑龙江省在装备、粮食、木材、石化、医药等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但是目前, 全省仅有24个驰名商标。黑龙江省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也仅有4个。黑龙江省品牌战略促进会会长陈文志认为:“虽然拥有丰富的创造品牌的潜在资源, 但目前黑龙江省品牌现状仍是弱、散、少, 在品牌战略实施、品牌保护、品牌培育规划、品牌战略推进等方面, 与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另外, 品牌的整合效果甚微, 光大米就有30多个牌子, 仅安宁县, 大米就有四五个牌子。五大连池火山矿泉水世界稀有, 也出现了健龙、泉山、五大连池等牌子互相竞争的局面, 至今形不成规模, 更未能凝聚成强势品牌。部分已被消费者认可的牌子被抢注, 外商为推动自己的品牌而吞食黑龙江省驰名品牌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黑龙江经济新闻报道应该加强对外宣传, 围绕该省知名品牌, 进行进一步提升并且整合其他小品牌, 实施品牌保护。同时也为拓展地方形象、招商引资作进一步的宣传。

例如今年西南五省干旱, 黑龙江水稻需求旺盛, 价格不断攀升, 针对这一现象, 《黑龙江日报》、东北网、黑龙江新闻网都进行了跟踪报道。4月7日, 东北网黑龙江频道经济新闻栏目报道了《全国首家稻米产业理事会成立打造世界级稻米产业航母》一文, 文中指出北大荒米业集团在哈尔滨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理事会, 通过以理事会形式组建稻米产业集团, 形成品牌联动效应。4月10日, 《黑龙江日报》报道了《“龙江米贵”催生“水稻经济”推动黑龙江经济发展》一文, 提出要打好“水稻经济”牌, 创品牌抢占制高点。省内媒体通过多篇文章报道建设龙江水稻品牌, 并且被网易等多家门户网站转载, 使龙江水稻品牌走出省内, 面向全国, 也为招商引资作了很好的宣传。

地方媒体在开展对外宣传时, 要注重科学统筹。根据宣传的主题、内容, 运用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新技术, 选择合适的时段、合适的画面、合适的密度开展宣传。充分运用当地多家媒体的舆论宣传优势、文化优势, 真正体现出黑龙江省的特色, 出品牌、出精品、出效益, 切实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把握舆论方向, 给予正确指导

作为地方媒体, 在面对重大经济事件时, 要及时把握方向, 深入详细地报道, 给予正确指导, 让百姓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相, 充分发挥媒体的影响力, 稳定民心。

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给很多的市民带来了恐慌。尤其在哈尔滨当地, 许多贷款买房的市民担心中国会不会也发生类似的金融危机, 哈尔滨的房产会不会大幅下降。针对这一现象, 黑龙江信息网经济预测栏目就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了连续专题报道, 很多当地媒体也纷纷进行了转载。栏目在《专题一:次贷危机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中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次贷危机, 产生的原因及其最新发展趋势。随后, 《专题二: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从中国的国情分析, 中国很难发生美国式“次贷危机”。但是同时提出中国住房贷款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紧接着《专题三:次贷新风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较少, 间接影响则相对较大, 并主要通过人民币汇率变化、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美国国内需求减少等方式, 使得我国出口、投资和消费等三大需求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此报道经过大量转载, 使得普通民众真正了解了什么是次贷危机, 清醒地认识到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 尤其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最终安定了民心。

又如2009年7月哈尔滨市东方莫斯科楼盘开工8个月后被勒令停工。此时, 20多栋楼房大部分都建到了十二三层, 并卖出近2000套房。消息一经传出, 立即在市民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尤其是购买东方莫斯科楼盘的市民。市民们对于楼盘停工猜疑不断, 小道消息更是随处都是, 也有一部分购房市民打算集体上告。针对这一现象, 东北网做了一期题为《东方莫斯科违法售楼何以蒙混过关?》的专题。专题主要分为事件、调查、结果、质问等几个栏目。在调查栏目中揭示了市民们的购房合同竟然是抵押书, 而东方莫斯科楼盘并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也不具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该新闻在第一时间发布, 有效地制止了谣言的散布和传播。在结果栏目中, 公布了哈尔滨市政府对该楼盘的处理办法, 相关部门将在指定时间、地点对已购房群众进行登记, 并决定2010年春季复工。同时, 涉嫌犯罪的相关人员也已经被检察机关批捕。这一消息的报道, 极大地稳定了民心, 给购房市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也给想要借此闹事的人无可乘之机。整个专题集合最新报道和背景资料, 层层挖掘, 层层深入, 将事实真相第一时间曝光, 最终疏散了谣言, 稳定了民心。

解析经济政策, 发挥“消化”功能

国家年年都会颁布一些经济政策, 所用经济词汇都极其专业。在专业性极强的经济政策中, 普通市民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 很难领会政策精神, 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为了能够让普通市民更好地了解经济政策, 地方媒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 应该充分发挥其“消化”功能。黑龙江信息网专门设立了“决策参考”频道, 其中包含“领导专送”、“报纸头条”、“高层声音”、“产业经济”、“数据报告”、“预测分析”等栏目。在“领导专送”栏目中, 专门就房地产调控、农民增收、稳定物价、对外贸易等焦点问题进行解析。并对当下一些热门的经济名词, 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

2010年4月14日, 国务院出台了二套房贷新政。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东北网等媒体就纷纷对房贷新政进行了解读。尤其是针对哈尔滨各银行、房产商以及购房者分别进行了调查采访, 并邀请了业内人士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新晚报》、《生活报》等媒体也都专门开设热线栏目, 针对国家颁布的经济政策, 收集相关的信息,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解读, 让百姓的疑问得到专门及时的解决。

扮演“中介”角色, 实现双向互动

如果说传统媒体只是单一的线性传播方式, 那么网络媒体则是点线面结合的网状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 使得互动真正成为现实。作为地方媒体, 也需要在第一时间了解读者的想法和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编排出适合受众的报道, 更好地发挥地方媒体的各项功能。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黑龙江新闻网,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哈尔滨经济广播电台、哈尔滨电视台联办的哈尔滨新闻网, 以及黑龙江电视台网站等都分别设置了互动性较强的栏目, 以弥补传统媒体互动性不强的缺陷。

比如:东北网的民生热线频道的定位就是“听网友呼声, 为百姓维权”。在其频道内还设置了“我要爆料”的栏目, 网民可以通过QQ爆料、在线爆料、记者热线等形式来挖掘新闻线索, 栏目还对爆料者制定了具体奖励细则以进行鼓励。同时, 黑龙江新闻网也设立了“百姓有话说”栏目, 建立起民生互动的平台。哈尔滨新闻网则创建了“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 论坛中主要设置了“市民第一现场”、“时政要闻热议”、“民生话题”、“我说时风”、“八面来风”等多个互动性板块。

在2010年黑龙江两会期间,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为了扩大两会的影响力, 利用两会精英聚集的机会, 在黑龙江新闻网设置了“代表说”、“委员说”及“网民说”栏目, 从医疗、房产、社会保障、教育、城市建设等多方面, 通过网络交流平台, 将代表和普通市民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就黑龙江某些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并寻求答案。除了通过电话、网络交流外,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还每天派出记者深入不同地点、现场收集大家对民生、对两会和今后生活的期待和建议, 通过多方互动, 扩大了社会影响力。网络平台使得代表与网民这种几乎“面对面”的交流成为可能。此时, 媒体扮演着一种“中介”的角色, 在普通公民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之间, 在公众与政府之间, 搭起沟通和互动的新桥梁, 成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新通道。

做强地方媒体, 实现信息产业的经济增长

我国传媒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仍呈现小、散、弱的状态。作为信息产业的一分子, 传媒产业本身的内涵和外延覆盖多个行业, 在现代经济中已然占有极重的比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近几年随着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的异军突起, 大大带动了当地的知名度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做好做强地方媒体, 也将促进该省信息产业的经济增长。

首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部分地市级传媒业市场正处于快速崛起阶段, 为身处其中的媒体和其他媒体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2009年12月17日,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生活报品牌为纽带, 整合鹤城晚报、三江晚报、林城晚报、鸡西晚报、绥化晚报等资源, 创建生活报西部版、三江版、伊春版、鸡西版、绥化版, 并与黑河日报、七台河日报共同创办新的生活报地方版。通过资源整合, 实现省市两级报业优势互补, 创新黑龙江省内传媒运营模式, 争取成为跨区域、跨行业发展的强大市场主体。

其次, 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新媒体满足了读者快速、便捷、展示性等需求。2006年10月, 在省、市、区三级政府的扶持下, 创建了哈尔滨新媒体产业基地。目前已引进、培育了一大批骨干、龙头企业集团, 形成了较为齐全的产业类型, 主要涵盖了信息网络运营、广告创意、影视动画、网络游戏、数字出版发行等多个领域, 2008年实现生产销售收入29.7亿元, 利税2.1亿元。

最后, 由于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 我国在监管上把传媒视为特殊的企业, 在投融资体制上有特殊的管制, 绝大多数传媒单位尚未成为上市公司, 传媒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全国统一、有序竞争的传媒业大市场。2010年5月9日, 《上海证券报》报道, 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媒体的发展, 更好地利用资本运作方式做大做强, 拟推动新华网、央视网、东方网等官方新闻网站上市。东北网作为黑龙江省影响力最强、访问量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网站, 是黑龙江省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也是黑龙江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头军。东北网可以尝试通过多种渠道拓展资金来源, 引进国有战略投资者, 在确保主办单位控股的前提下,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组建股份公司, 条件成熟时在国内上市。并且, 从某些方面也可以带动黑龙江省当地传统媒体的经济发展。 (本文为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我省经济新闻报道如何为龙江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项目编号:08E09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经济新闻要对地方经济建设起到服务、推进、促进的作用。而黑龙江省地方媒体如何更好地通过经济新闻报道服务于龙江经济建设, 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跳出经济新闻报道写作方式研究的单一思路, 将研究视点落在对外宣传、舆论引导、解析政策、双向互动及媒体自身产业发展几个方面, 从经济学和新闻传播学两方面探求黑龙江省经济新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龙江经济建设。

关键词:黑龙江,经济新闻,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全中:《传媒经营变革》,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肖珊:《县级电视台要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 新华网发展论坛。

国民经济建设 篇8

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支撑

要改善民生、实现中国梦,中国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必须寻找新引擎,长江经济带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建设长江经济带表明我国在提升东部沿海发展质量的同时,重视做好内陆开发开放。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要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城镇化,让更多的农业人口有序进城,加强城际间联系,把发展潜力和空间释放出来,进而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将改善区域内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推动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就业容量,增加老百姓收入,同时也将发挥大城市的引领作用,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根据2012年数据测算,沿海经济带的城镇化率达到61.67%,而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率只有51.65%,长江经济带低于沿海经济带10个百分点。长江通道沿江有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都是中国重要的发展轴线。通过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引领作用,大力建设江淮、两湖、成渝经济区等跨江联动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发展,是携手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同时在发挥好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也要加快发展一批区域性大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集镇,形成多层次城市发展格局。

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使我国经济发展形成“T”型结构:30多年来“沿海一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支撑格局,而现在“沿江一横”长江横向经济带,贯穿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将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构造东中西联动新棋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布的数据,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11个省市 GDP总量接近26万亿元,占GDP总量的41.2%。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将长江经济带纳入一体化的通盘考虑,形成国家经济地理的新布局,实现在更大空间下的资源流动和配置的新突破。不过,从区域发展来看,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的发展本身并不均衡。长江经济带既覆盖了像江、浙、沪这些发达地区,也包括了像云南和贵州等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其经济发展非常悬殊。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而溯长江而上,最西部的贵州人均GDP则只有3000多美元。

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只有以长江经济带为一体化通盘考虑,提高基础投资的规模效应,发挥产业衔接和生产要素结构的互补效应,打造统一市场,才能有望形成一个开放融合、分工协作的新的经济生态系统。这11个省市之间表面的这种GDP的悬殊本身恰恰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个比较优势,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一个更加科学的规划,尤其是更高层面上形成一个省与省之间、或者部委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以更快的动作来推进这一项工作尤其重要。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李克强强调,要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与依托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接,构建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实施产业合理转移新布局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密度最高的经济走廊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可开放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升级为国家战略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建设长江经济带,发挥其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动能”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让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进入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过去以政府资金和国企投资为主导的领域,长江经济带的项目建设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营运,同时还要扩大更多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其次,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不是走粗放式增长的老路,长江流域各省市都面临这个难点。目前东部地区的很多产业正在向中部地区转移,比如安徽正在发展的皖江经济带。而成渝地区现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新产业,还打通了开往欧洲的铁路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都在形成新的局面,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加速了这一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现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在要素价格普遍上涨的当前,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展开更高层次的分工合作,对符合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应加以优化升级,对比较优势错位的产业则可以利用天然的长江航道和发达的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实施产业转移,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现关停并转,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从产业定位来看,上、中、下游各具特色,转型升级的方向也不太一样。长三角作为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实力雄厚,改革开放较早,应该成为高科技研发中心、金融贸易中心和高端产业、总部经济的集聚地;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装备制造基础,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强。而且区位条件好,交通四通八达,物流成本低,应将其打造成我国的制造业中心;上游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应依托资源加快科学发展,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从产业分工合作方面来看,要发挥好各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推进沿线产业梯度转移,也要在局部地区和若干领域实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率先突破,加快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集约高效、互动共赢的产业分工合作态势。同时,随着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的无缝对接,加上中上游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本身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能够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引进,促进内陆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耗能向低耗能低污染产业升级。

例如湖南省近期就制定了2014年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相关要点,即按照“一带一部”新定位要求,抢抓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国际沿海产业转移的短暂机遇期,加大对接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力度,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依托园区等功能性平台,紧紧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等专题,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对接、推介、考察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加快推进湘南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创新方式,加大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对接力度;进一步加大外向型企业引进力度,强化园区产业集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主阵地的作用;进一步降低综合运营成本和强化要素保障,抓好重点转移企业和重大转移项目服务。

制定经济带统一协作新政策

由于长江经济带横跨的区域很大,且上、中、下游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因此,打造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如何打造,怎样才能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的示范经济带,需要长江沿岸地区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其中,实现“三个一体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一,要实现区域一体化。虽然长江沿线分布成了若干个区域,从地理位置来说,就有上游、中游和下游,从经济区域来说,则有上海经济圈、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还有长三角经济圈。也就是说,过去的发展,都是相对独立和分割的,是联系不太紧密的。也正因为如此,各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紧密度很差。即便是长三角经济区、上海经济区、武汉都市区等,也都明合暗不合,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因此,区域合作的效果不好,整体效率也不高。

第二,要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一段时间以来,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都提出了沿江发展战略,也都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但是,在打造长江经济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二次布局和二次搬迁等方面的问题,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一定非常巨大。所以,如何从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出发,在产业布局方面实现一体化,是长江经济带能否打造成功的关键。且产业布局不能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顾需要、不顾可能,而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编制相对统一和规范的产业布局规划,且各个区域的产业必须有所侧重、有所分工,而不是高度雷同。

第三,要实现管理一体化。虽然从整个长江区域的情况来看,各地的情况存在较大不同,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管理。但是,从整合长江经济带的需要来看,还是应当实现管理一体化,亦即通过相对松散的管理机构,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部署、统一安排。

上一篇:麦克白读后感1000字作文下一篇:学校开展母亲节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