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篇1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

⑵危樯:高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⑷飘飘:漂泊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不安、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1)渺小、孤寂。(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1)雄浑阔大(2)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3)乐景写哀情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1)比喻、反衬将自己比成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用广阔天地反衬沙鸥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依的凄苦之情。

(二)课堂检测

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A)

A.咏怀诗B.山水诗C.记行诗D.旅游诗

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细草微风岸”是近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B)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总结

1.中心主旨:本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暮年天涯飘泊,孤苦凄凉的凄苦之情。

2.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格律。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下列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平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从中看出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

(五)拓展提高

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答:①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旷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平的情感也显露出来。通过这两句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只是较为形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观地表现出边塞景色的壮美,未能注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生命体验,所以王诗的两句不如杜诗。(若认为王诗的两句强于杜诗亦可,但须合理阐释与扎实论证。)

三、资料索引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篇2

首先, 从字义上分析。“危”的小篆字形上面是“人”, 中间是“厂”, 意思是人可以居住的山石之厓岩, 下面的“卪”, 像人扶着膝盖屈身下跪的形状。总之, 人站在山崖上, 心惊胆战, 害怕得屈身下跪。《说文解字》把该字解释为“在高而惧也。”[1]据此, 单纯释义为“高高的、高耸的”是不是舍掉了一层含义, 有些偏颇呢?

第二, 从对仗角度来看。这首诗为五言律诗, 律诗一般只要求颔联和颈联保持对仗, 但该诗首联也运用了对仗修辞, 还运用了“列锦”手法将一系列名词景物铺陈开来, 构成一幅图画。 “细草”对“危樯”, “岸”对“舟”, 一边是岸上陆地, 另一边是水中景物, 其中水中景物和岸上景物形成对比。并且岸上陆地和水中景物, 很明显构成了“反对”, 即上下句内容相反, 对比鲜明, 《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 正对为劣……反对者, 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 事异义同者也。”[2]“细草”纤细柔软, 听从外力的驱使, 随风摇摆, 难道不正是诗人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形象化描述吗?而后半句中, 诗人目光由低低的岸边抬高到江上孤舟和桅杆, 孤舟在大江中孑然独立, 桅杆高高, 极为醒目, 而且随着诗人视角的上升, 感情的内化, 不由自主比附到自身命运上来。高耸的桅杆, 令人心神不安, 如果说“细草”给人的感觉是“秀美”, 那么“危樯”便是以一种欺凌姿态, 携恐惧不安逼迫而来, 呈现出“崇高”之美, 恰与上半句给人的“秀美、渺小”之美形成对比。

第三, 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公元765年4月, 诗人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 乘舟东下, 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嘉州 (今四川乐山) 、榆州 (今重庆市) 至忠州 (今四川忠县) 一带时写的。诗人仕途不顺, 在旅行途中的夜晚萦绕心头的不是游山玩水, 而是个人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因为 “老病休”了, 如果说他面对星垂平野, 月涌大江而心情迭起、意气蓬勃, 那首句中细草微风和高高的桅杆就让诗人无动于衷吗?桅杆在风中孤独而立、动荡不安, 个人的渺小与不安呼之欲出, 诗人伤感、不安的心情与景物的状态相互融合, 达到内外合一、圆融不分的境界。再联系下文, 诗人“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同样抒发了一种飘零沉吟, 在天地之间寻求栖身之所的不安状态。这样看, “危樯独夜舟”不单单是描写桅杆之高, 还有比兴的意味。因此, 将“危”字理解为“高耸而令人不安”的意思, 是站在诗人处境、心情和全诗意境和谐角度上做出的合理阐释。

总之, “危”字“高耸而令人不安”的意思, 在字义、修辞和诗人自身以及诗歌意境各个角度上贯通无碍, 本人认为此解合情合理。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144.

杜甫《旅夜书怀》说课稿 篇3

《旅夜书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推荐作品的第二首诗。

本单元诗歌鉴赏的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我教的是两个普通理科班,学生不爱学语文,好多时间用于学习数理化,学习语文成了业余兴趣爱好,所以注重教法,讲究学法尤显迫切。

2.说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依据高考考试说明:“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作品形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作者情感”,結合单元指导与提示,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体现杜甫漂泊情感的意象及所运用的反语、比喻,乐景写哀情,直抒胸臆等表现方法,提高品味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2)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理解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境遇,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身世感慨及家国之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来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在阅读和训练中理解表现杜甫漂泊情感的具体方法,品味诗歌语言,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能力。

3.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要求:“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这课的教学,重视诵读,通过诵读、研读、赏读、美读、背诵等一系列步骤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课前准备:

我补充印发相关的材料,让所有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辅导资料,按照“七环节”(题目、作者、内容、思路、感情、写作技巧、语言)对杜甫《旅夜书怀》提前一周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备课形式准备好书面交流材料。

(2)课堂交流:

我对讲课作了分工。抽两个学生利用20~25分钟时间,按照“七环节”对杜甫《旅夜书怀》进行个性化解读课堂交流,让第一个学生分析题目、作者、内容,第二个学生分析诗的思路、感情、写作技巧、语言,生成基本的理解。

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内找意象,突出分析“垂”“涌”“岂”等字词,强化品味意境的能力训练。

(3)师生合作进一步研读文本:

通过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知人论世,宏观把握;联系具体诗句,研读、赏读、美读、背诵,分析诗歌学会把握诗歌意象,思考讨论诗歌意境,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完成文本鉴赏。

(4)课堂提升:

课堂板书设计,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分析理解诗歌意境。

(5)作业设计:

“当堂背诵课文和比较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的异同”。突出语感训练,在训练中提高了学生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说课堂教学具体过程

1.朗读诗歌,检查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2.研读、赏读、美读师生合作进一步研读文本

(1)通过“夜”字察实景。

学生细读诗歌,明确诗中写旅途之夜的所见之景的句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境)?

明确:草:细——孤弱 风:微——轻风 岸:江岸——宽阔 樯:危——高,孤立突兀 夜:夜晚——凄冷 舟:独——孤舟 星:垂——低垂 平野:阔——辽阔无边 月——明朗的月光 江——流水汹涌澎湃

小结:

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寓情于景(反衬、乐景写哀情)。

(2)通过“书怀”悟实情。

颈联融情于景凄凉孤寂,尾联比喻手法自叹身世飘零。

小结:

抒发凄凉自伤漂泊之情 直抒胸臆(反语 比喻)

3.课堂提升

(1)板书:

“景——‘独夜舟——情”

描绘孤舟夜泊河岸图景,寓情于景(反衬、乐景写哀情)。

抒发凄凉自伤漂泊之情,直抒胸臆(反语 比喻)

(2)作业设计:

当堂背诵课文。

比较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的异同。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讲解后师生交流,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缺憾,比如想一节课一下子把鉴赏诗歌的所有知识都讲清楚,练到位,欲速而不达……

学生讲课需要定时、定量、定法,抓落实。

定时:给足学生准备的时间,限定交流的时间,留给师生一起探究的时间。

定量:所有学生准备而交流的只需两三个,每次不同,争取最后所有人都参与;学生讲次数不可过多,一个单元一篇比较合适。

定法:学生最好在老师讲解例文后,注意讲究程序,按照“七环节”进行个性化解读。

抓落实:老师对学生准备的书面文字一定要检查指导。

旅夜书怀 篇4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知人论世,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2)熟读诗歌,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题

《旅夜书怀》

教材分析

《旅夜书怀》是杜甫的一首羁旅行役诗,这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读出诗意,读出诗味,读出诗情。2.背诵默写本首诗歌。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

2.比较鉴赏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旅夜书怀》。板书课题。

同学们能不能只看这首诗的题目就判断出它是哪一种题材呢? 生齐答:羁旅行役诗。

看来,一首诗的题目很关键,它能提供给我们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关于羁旅行役诗,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

点2-3生答,可相互补充,教师也可提醒,不必求全责备:①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②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思念、牵挂,或是对自身遭遇的感慨。③这类诗有一些常用的意象:如归雁、子归、圆月、客船、孤灯、晚钟、晚风、冷雨等。

下面,我们就带着对羁旅行役诗这些一般特点的了解,开始学习这首《旅夜书怀》。

一、初读——入境(读出诗意,情境感染)

1、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出声地读,或是大声地朗读一遍这首诗,初

步地感受一下。

学生自读。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说说看这首诗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感受?。学生自由谈。(凄冷、悲凉、孤独、忧伤)

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分析开头四句。一般的诗歌往往都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是通过什么的景来传达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

学生自由谈: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教师点拨:我们都知道诗歌中的景物,说得专业些,叫作“意象”,诗人都选了哪些意象呢?

学生分析:细草、微风、岸、危樯(追问:指高高的桅杆)、独舟、星、(广阔的)平野、月、(奔流的)大江。

教师引导: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

孤独无依(细草微风、独舟危樯),开阔宏大(广阔的平野、奔流的大江)。诗人选取这样的意象有什么用意吗?

一是(从微观看)在景物间进行相互的衬托(或答对比、映衬),用开阔宏大的背景来映衬出细草、危樯的渺小。二是(从宏观看)用景物来烘托诗人自身,人如江岸微风中的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的孤舟危樯一样寂寞,而平野、大江这开阔的背景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教师总结:或许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能够对自然景物如此敏感,不正暗示出诗人心中的寂寞与凄苦吗?不管怎样,明显地,作者是把自己的情绪、情感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中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情于景。现在,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诗人通过前四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一生点答:平野宏阔、大江奔流,细草在微风中摇摆,船桅在夜空独立。这样的意境正照应了诗题——旅夜。

二、诵读——入味(读出诗味,情绪感知)

我们通过以上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已经受到诗人营造的诗歌情境的感染了。要想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就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分析上,而得读进去,通过有感情、有技巧地诵读,读出诗歌的味道,从而感知诗人最真切的情绪。

自读——听读——指导诵读——互读——点读——领读——齐读 听范读:http:///2011/03/18/2192450.html

三、品读——入情(读出诗情,情思感悟)

通过刚才反复的诵读,我们读出了诗歌的味道,感触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绪。现在,让我们结合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了解,知人论世,读懂作者深层的情感。

展示背景介绍:杜甫年轻时满怀壮志,入仕后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期望,谨言慎行,等待朝廷的重用,可结果却是被挤出长安。他的一生大部分都在客旅漂泊中度过。晚年他流落四川,先在成都,继在梓州,又回成都,后又到夔州。有必要知道的是,杜甫在成都时依托老朋友严武(时任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本应知心而惬意,却又受到幕僚们的嫉妒。更不料严武又在756年4月忽然去世,杜甫感到在成都再无凭依,5月就带着家人乘舟东下,想去江南或回家乡。此诗即写于756年春,诗人最后离开成都到夔州的途中。

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的后四句,看看能否感悟到诗人究竟“书”了怎样的“怀”,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感?

学生自读。

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学生自由谈:①杜甫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立有造福于民的大志。他希望在这个志向下建立万世功名,可是一生追求却始终无就,他为此遗恨无穷。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志向,故说“岂”,他可怜自己以文章声望终了此生,他是借诗向世人表明,有谁知道我的志愿并不在文章之上呢?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②诗人辞去官职,难道是因老而多病吗?他想到此异常愤慨,用了一个“应”字,但语气是反问式的,意思是:“我的官职想必该是因为老病而休吧!”言外之意是:排斥我,使我辞官而去的那些人心里是明白我辞官的真正原因的,表达出愤慨(或言无奈)。

最后一联很好理解,作者说自己就像那只在天地间徘徊的沙鸥。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比喻作结呢?

学生自由谈: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才不为用,功业无成,流离漂泊,寄身无地。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形象的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总结: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懂、读好一首诗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反复的诵读。现在,我们带着充沛的感情,齐读一遍这首诗吧!如果你有足够自信,不妨尝试一下合上书、抬头、挺胸、两眼直视前方,背诵这首诗。

学生齐读(背)。

当堂检测: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鉴赏杜甫的另一首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1)“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落,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描图景)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首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点氛围)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析情感)

(2)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因为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已年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不怕老,不服老,仍希望为国效力。

或,同意表达诗人怨愤之情的说法,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匹老马都不如么?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通过诵读,读出诗意,读出诗味,读出诗情。

教后反思

《旅夜书怀》改写 篇5

无眠的夜,唯独舟与我作伴。

仰望星空,它低垂着,衬托着原野显得格外开阔。

多情的月,照亮了我的心门。汹涌澎湃的江流仿佛要把月吞入腹中,但这更显月之明亮。

我虽被迫离开,但想想:名声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吗?官道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吗?显然并非如此。夜知,月知,我知。

在这浩大的宇宙中,你,我属于其中的什么呢?回想自己,在宇宙中是多么渺小,多么微弱……

思绪虽飞,忽然一阵大浪引回了我的思绪。

《旅夜书怀》改写作文 篇6

拖着疲倦而又痛苦的心,行尸走肉般的身躯,我离开了京城……

黑夜的帷幕悄悄地拉了下来。那桅杆高竖的小船,犹如我一般,孤独地在月夜江面上漂泊着、此刻,微风四起,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吹拂着我蓬乱的头发,吹拂着我老病之身;不禁有些寒意。

悲慨之余,遥望那明星低垂的天空。

孤单影姿的我在这浩渺无边的星空之下,多么渺小;在这浩荡东流的江水旁,又是多么的渺小。生命是如此的旷远;而我呢?我的前方的路在哪?

难道就因为我的身体多病,难道就是因为我已经是日落年老之人,而前途无望?

浩渺的天地之间,难道我就是那只沙鸥,那随风而飞的沙鸥,那漂泊无望的沙鸥,那一事无成的沙鸥?

旅夜书怀全诗鉴赏 篇7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1、危樯:高耸的桅杆。

2、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3、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4、沙鸥:水鸟名。

译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

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赏析

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 篇8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①飘飘:不定的样子。

②何所似:所像的是什么。

③危樯:船上的高桅杆。

④独夜:孤独的不眠之夜。

⑤文章著:因文章而著名。

⑥老病休:因年老衰病而离职。

⑦星垂:星辰低垂。

⑧平野:天空和原野。

【译文】:

岸边微风低拂细草,旅夜孤舟桅杆高耸。广阔的原野上空星辰低垂,翻滚的江潮里月轮奔涌。名声难道要凭文章流播,官位只该因为年老多病断送。我漂泊一生,究竟象什么?就如同那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孤飞的沙鸥!

【赏析】: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段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读来虽觉凄苦,却不感颓废,所以清代纪昀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篇9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22.《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之凉,以华发、异乡写之凉。

23.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答案

22.天气心情(心境)(2分)

上一篇:我最喜爱的季节作文850字下一篇:说明文建筑物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