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精选10篇)
《庄子》这本书我看的遍数最多的是它的内七篇。内篇中的每一个小故事对我来说都具有很深的启发性。而我收获最大的就是明白了什么才是智慧,什么叫聪明,并且我对智慧下了一个明确性的定义。而以前我自认为是智慧的东西,如今看来,其实大多数也只能算作是聪明。
在这里我要写的不是我对智慧的领悟,而是我对书中“朝三暮四”的新的理解。
什么是“朝三”?什么是“暮四”?
其实“朝三”“暮四”就是指事物的两个面,就像“是”与“非”。在一个集合中,“是”是其中的一个子集合,“非”也是其中一个的子集合。在只有“是”与“非”的集合中,无论是看到“是”与“非”当中的任何一个子集合,其实我们都可以以此看出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如果证明出事物当中“是”的一部分,无须证明我们也可以看到事物当中“非”的一部分。
“朝三暮四”正是指事物的两面。没有改变事物的自身,从任何一面出发都可以达到目的。
其实“朝三暮四”对人真的有很大的启发性。比如说我曾经做什么事情都是想着要把它做好。但是好这个要求其实很高,没有上限。有句广告词说的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的好如同虚设,对人容易制造压力。如果反过来想,倒不如只想着别把事情做坏就行了。每个人对坏都有他自己的标准与限度,这样想可以很轻易地为自己指出方向,避害就利,压力也会相对地降低。其实不把事情做坏不就好了吗?对坏的标准要求越完善,事情就会被更好地完成。事情没变,目的没变,条件没变,只是改变了自己对做事的要求而已。
一、在导语中引用寓言故事, 设问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语文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应引用寓言故事, 寓教于乐, 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讲授《论语》一课时, 我引入《揠苗助长》、《青蛙和公鸡》这两则寓言故事, 设计如下:同学们, 《揠苗助长》和《青蛙和公鸡》这两则寓言故事你们一定都听说过吧!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同学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纷纷展开讨论, 发言都很积极, 从各个方面指出了这两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我顺势将话题导入今天的课文:《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 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不要急于求成, 欲速则不达;《青蛙和公鸡》告诉我们:在学习中, 少说漂亮话, 多读、多想、多写、多练, 光说不做, 是不可取的。今天, 我们学习《论语》这一篇课文, 虽然不是寓言故事, 但它的每一句话, 都像一句格言, 都隐含着一个道理, 下面, 让我们一起朗读《论语》, 看看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对他的弟子是怎样说的。当然, 教师在引入寓言故事后, 应让学生自己总结寓意, 明白故事的道理,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思维能力。另外, 我们还要多引导学生质疑探索,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 设计出若干有深度、循序渐进的问题, 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
二、在师生互动中引用寓言故事, 寓情于教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因此,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师生互动这个环节中, 多引入寓言故事,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设备——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等的直观优势, 放映寓言故事片断, 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教师就应放下架子, 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 只要言之有理, 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在讲授《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时, 中间有一个环节, 同学们都对伽利略不轻易相信权威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发现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思想有了极高的兴致, 要求我对伽利略作一下个人点评, 这时, 我因势利导, 将准备好的《鹦鹉学舌》这个寓言故事的光盘拿了出来, 同学们看完这个寓言故事之后, 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寓言故事中, 鹦鹉的特点和这个故事的寓意。同学们发言都很积极, 我在学生发言后作了个人点评, 在学习中, 有的同学就像鹦鹉一样, 看见别人说什么, 自己也说什么, 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今后, 同学们应多向伽利略学习, 不断去发现问题, 相信科学, 相信自己, 这样在学习上你才会有所突破。通过两件事情的对比,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讲授《七根火柴》这一节课时, 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同学们对无名战士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我给同学们引用了《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 让同学们将这两个人物进行对比, 同学们一下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不少学生畅所欲言。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 我又作了点评: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干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样我们才会成为生活和学习中的强者。通过多次引入寓言故事, 利用它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和优势去引导学生,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让创新实实在在地表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上。
三、在教给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中多引用寓言故事, 情真意切
语文学习, 除了要朗读较多的课文、课外读物、古今中外名著之外, 还要多思善思、多收集多写作等等。在教学中, 我引用《授鱼不如授渔》这则寓言故事,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展开讨论, 对文中的小男孩不要鱼而要钓鱼的方法和技巧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进行更深层的说明。当今教育对我们的古训“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又推陈出新了, 不仅要授学生以“渔”, 更要授学生以“渔场”。“渔场”就是学生活动的广阔天地。在美国, 教育者更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 让被教育者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试想, 如果学生空有一身的本领, 却没有实践的环境, 亦不能辨别渔场里鱼的多寡, 这无异于“纸上谈兵”的故事。
其实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每天结果都一样,猴子的态度却迥异,这里面其实就是“预期管理”的问题。“朝三暮四”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较高预期被延迟,风险增加,所以猴子不高兴;而“朝四暮三”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是较高预期提前实现,风险降低,所以猴子们喜欢。在股票投资的具体过程中,“朝三暮四”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短期业绩预期,可以采取财务粉饰手段美化业绩;部分基金公司为了迎合投资人追求短期回报心理,可以采取营销手段来兑现短期利润;部分投资者为了达到投资利润最大化目标,可以采取追踪市场热点题材而不愿深入价值挖掘;等等。毫无疑问,正是由于“朝三暮四”这种心理预期现象的广泛存在,导致了证券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波动进一步放大。
对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来说,证券市场的“朝三暮四”现象往往能够提供较好的买入或者卖出的时机。当一家上市公司由于短期因素导致短期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时,“猴子”型投资者就经常会不高兴而大肆卖出股票,这将导致那些具备中长期竞争力的优质公司的股价出现低估,为部分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买点。无论是当初的巴菲特以极低的价格买进华盛顿邮报,还是彼得林奇以超低的价格买入克莱斯勒汽车,都充分利用了“猴子”型投资者“朝三暮四”的坏脾气而获得了巨大的超额收益。同样,当一家上市公司由于短期因素导致预期向好时,“猴子”型投资者就经常会蜂拥而入大肆买进正在或者已经大幅飙升的股票,这将导致这类公司的股价往往严重脱离其中长期基本面所决定的合理价值。“朝三暮四”现象所带来的短期化预期行为,带来了郁金香泡沫、漂亮50泡沫、网络股泡沫等一系列资产泡沫,但是泡沫本身也往往给那些价值投资者带来了高位减持的绝好机会。
观察近期的市场特征,我们会发现现在正是令“猴子”型投资者欢欣鼓舞的时候。春节过后小盘低价股成为行情的主流,截至目前近300只股价翻番的股票中,大多数是消息股,借助各种诱人的题材如借壳、重组,带来了惊人的升幅,而这些表面风光的股票背后根本没有基本面的支持,业绩普遍微利或亏损,市盈率超过100倍的就有100多家。不过,就像猴子们最终会发现自己得到的栗子并没有增加一样,市场也不可能长期迷失方向。最近的“钢构事件”已经为题材股的炒作敲响了警钟。随着年报的公布,不少垃圾股、亏损股随时可能引发“地雷”爆炸的风险。与此同时,前期被市场忽略的三个因素也会将投资者的视线重新拉回到核心股票上:一是两税合并对多数蓝筹股构成现实利好;二是新基金的建仓将加强蓝筹股的吸引力;三是股指期货推出预期下的指数权重股筹码价值。
1.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4.文言字词积累。【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寓言《朝三暮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文识字。
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
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
3、出示生字词拼读。
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5、说明“曰”“皆”“然则”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6、齐读课文。
(二)练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如何断句。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①自读;
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④生竞读;点评。
三、精读课文,尝试翻译。
1、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生交流,师检测)
3、说故事(翻译)
四、发挥才智,探究寓意。
(一)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
(二)猴翁一天内喂给猕猴的橡子总数有变化吗?
(三)那么“众狙”为何“皆悦”呢?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四)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多角度)(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五、多读寓言,积累智慧。搜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布置作业
背诵《朝三暮四》。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2.了解“朝三暮四”的寓意,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积累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在学过的成语中,找出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1)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利用字典自学生字。
(2)写字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匀称,美观。2.朗读指导
文言文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读的时候可能有困难,教师要先范读、领读,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文言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注意断句。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3.阅读教学
(1)狙公赋芧。赋:给。芧:橡实,橡子。曰:说。这句的意思是:狙公给(猴子)橡实(吃)。
(2)朝三而暮四。朝:早晨。暮:晚上。这句的意思是:早晨(给猴子)三个(橡实吃),晚上(给猴子)四个(橡实吃)。
(3)众狙皆怒。众:许多。皆:都、全。猴子们都不高兴了。
(4)然则朝四而暮三。然则:古汉语虚词,“然”表示“如此”,“然则”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就”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那么就早晨(给你们)四个橡实,晚上(给你们)三个橡实。众狙皆悦。悦:高兴。这句的意思是:猴子们都很高兴。4.活动提示(1)朗读。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教师要先范读,领读再让学生自读,直至读熟。会背诵。(2)思考与交流。
“悦”的意思是高兴。回答这个题目时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只要意思对,可以各抒己见。(3)拓展与运用。
这段文字中的“朝三暮四”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意思不同。这段文字之中的“朝三暮四”是临时凑在一起的短语,就是早晨做三件事,晚上做四件事,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已经凝结成一个成语,而且意思已经固定下来了。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人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4)积累。
设计这道题,目的是复现学生以前学过的成语,并从中找出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了解它们的内容,了解它们的寓意。我们学过的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如: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南辕北辙、愚公移山、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不要求学生全找出来,能找出几个,了解寓言故事内容,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即可。
背诵课文。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比较短,学生有能力背下来。积累一点文言文。
5.课时安排:建议本课用1~2课时。相关资料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学说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连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等尤为后世传诵。
翻译:
自以为聪明的猴子们哪里知道,早上多出的那颗栗子,是从晚上那四颗中“挪”出来的,它们连半颗栗子都没多得到。?
坐在考场中,我不由想到了减负中的我们,多少和这群猴子有点相像吧??
我们曾经叫嚷着一天十二个小时在校学习的生活太苦太累。于是,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在校时间被压缩到八个小时。大家都拍手叫好。然而,渐渐地,比傻猴子聪明的我们发现了:“负”并没有凭空消失,它只是被偷偷转移到了家里。一张张的卷子,一本本的习题……我们在家里度过了一节又一节“大练习”“晚自习”。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就像那个故事中,栗子的总数没有变少一样,我们的考试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没有变,那么我们注定要付出和没有减负的上届、上上届……学生们一样的努力,才能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或许有人会问:“栗子的总数真的只能是七颗了吗?”唉,主人毕竟太穷了,他只有买七颗栗子的能力,不过,小猴子是他的宠物,无论如何他会想办法买更多的栗子。毕竟,减负是国家在教育方面一个崭新的举措,作为一个新事物,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国情的发展中国家,它还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从某种角度看,我们的减负,似乎就成了国家的增负。?
现在,我们中的许多人心头压着的都是“高考”这块大石头。如何减轻这种“升学”的心理负担?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能更轻松地升上大学?这毕竟是国家发展的问题,我自然不能多言。
然而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忽视对下代的培养,更何况我们走过了五千年沧桑的中华民族!我相信,随着各方面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减负”一定会冲破各种阻力,达到一种真正的“减负”,决不会任由“朝三暮四”的把戏上演下去。?
那么,在这种过渡时期,聪明的小猴子们为了不饿肚子,就该学会自己找栗子吃,不要满足于“朝三暮四”的把戏;聪明的我们也要把握自己,调整好心态,驾驶自己生命的小舟,去寻找一条有着适合自己风帆风向的海道,驶向胜利的彼岸。大海是辽阔无边的,我们知道,这样的路不会只有一条,何必非要醉享“朝三暮四”的虚妄??
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看到十几岁的孩子们在阳光下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时,我们的脸上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他们不再是沉醉于“朝三暮四”的傻猴子,因为主人给了他们更多的栗子,他们是真正幸福的“小猴子”。
[名师点评]?
作者审题准确,切入点小,入题巧妙,由“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引出现行教育中的“减负”,衔接自然贴切,比喻生动形象。并直斥“减负”存在的问题:“减负”并没能落到实处,未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考生雷厉风行、敢怒敢言的风格跃然纸上,令人折服。?
叙议结合,思维缜密,行文自然流畅,议论恣肆纵横,以理服人,饱含激情。前后照应,最后一自然段意蕴丰富,思想积极,深化中心。?
最难得作者思想的成熟:能高屋建瓴地认识“减负”不乐观现状的根源——高考制度和国家社会经济落后,洞察力敏锐;还能顾全大局,大而言之,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发展最终达到真正的减负,寄希望于美好未来,对教育的前途充满信心;小而言之,极有使命感,毫不怨天尤人,能懂得把握自己,调整好心态,一如既往地朝着胜利进取。?
韩非子寓言群中的寓言往往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描述故事内容, 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及世态人情道德伦理。这些组合在一起的寓言大部分都具有一定得客观性, 从客观上直接或间接的总结了当时现实社会的工作生产和政治斗争等经验教训, 并成为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代代相传的认识成果, 开辟了现实主义寓言的先河, 更丰富了文学艺术的创作, 很值得大家去分析探讨。
例如韩非子《说林》上中的“杨树毋生”的寓言:“夫杨横树之即生, 倒树之即生, 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 则毋生杨。”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失败容易成功难, 而取得成功不但要有一个吃苦耐劳的精神态度, 更要有一个好的方法和途径;“刻肖之道” (《说林》下) 又向大家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 不能绝对化, 方可有迂回缓冲的机会。而“夔一足” (《外储说左下》) 说的是夔精通乐器 (音乐) , 有夔这么一个人就足够了, 而非夔有一只脚。这个寓言批判了道听途说的草率轻浮的作风, 告诉人们要通过仔细调查认真研究再作出判断, 万不可断章取义;“画鬼容易, 画犬难” (《外储说左上》) “夫犬马人所知也, 旦暮磬于前, 不可类之, 故难。鬼魅无形者, 不磬于前, 故易之也。”这个俗语告诉我们对于现实存在东西总不如虚无飘渺的鬼画的容易, 足以看出韩非子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过程的亲身感受。“旦暮磬于前”也说明对现实主义深入的挖掘和精辟的概括, 他的文笔简洁传神, 可见作者文学功底之深。还有“一鸣惊人”中楚庄王的处心积虑, “和氏璧”中的和氏被砍两足所献宝玉被文王所识, 蔡桓公的“讳疾忌医”, 韩昭侯的刻薄吝啬, 南郭先生的不学无术盲目无知, 守株待兔的宋人, 自相矛盾的楚人等等现实人物形象。又如“老马识途”“买椟还珠”“远水不救近火”等寓言典故, 在现实社会中, 他们都以各自不同的特点为现实主义创作, 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并且将长久流传于人们的语言中, 醇厚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而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来讲, 韩非子寓言群更达到了文学创作的时代高度。如果说《庄子》寓言是闪耀着浪漫主义文学奇幻光芒的璀璨明星, 那么《韩非子》寓言群的寓言便是横空出世, 焕发着强烈时代气息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壮丽山河。二者犹如两峰相对, 双水分流。庄子寓言的内容多是光怪陆离的想象, 而韩非子则通过对普通的人, 常见的事仔细观察, 再加以朴实无华的写实手法, 塑造出众多现实生活中的寓言形象, 为寓言文学的创作留下无法泯灭的光芒。
二、韩非子寓言群的历史性特征
早上3个、晚上4个和早上4个、晚上3个有区别吗?好像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实质上并没变化,于是有人嘲笑猴子的愚蠢,上了养猴者的当。有人说猴子的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人也一样,在选择的时候多数凭感觉,不可能一直都是理性的。但有经济学家说猴子其实很聪明,为什么呢?
假如猴子进化成了人,玉米变成了钱.早上3块钱、晚上4块钱和早上4块钱、晚上3块钱在一天之中可能没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把时间拉长了,钱增加了,年初3万块、年末4万块和年末4万块、年初3万块还没有区别吗?其实,区别很大。西方经济学家经常说“放在桌上的现金”,用中国人的话来讲,“放在桌上的现金”就是“压在床板下的钱”。它是一种隐喻,喻指人们错过了获利的机会。这是因为货币有时间价值,当前所持有的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也就是说,今天的1万元比1年后的1万元值钱。到底值多少呢?
如果这笔钱放在银行,假定银行的年利率为10%,则1年后总值为11000元;如果这笔钱投资某类股票基金.假设年平均回报率为20%,则1年后你的1万元总价值达12000元:但是如果你把这笔钱压在床板下,1年的通货膨胀率为15%,那么,1年后只能购买到相当于目前价值8500元的物品,相当于平白损失了1500元。同样的1万元,在年初和年末差距竟如此之大。
假设现在有两种方案:年初给你3万块,年末给你4万块:年初4万,年末3万。当你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年初拿到3万块,你觉得放在银行里保险,就把钱存了,银行利率是10%。1年后,你拿到了33000块,年末又给了你4万块,加起来一共是73000块。但是如果你选择第二种方案呢?年初拿到4万块,1年后,你从银行拿回来44000块,再加上3万块,一共是74000块,这种方案似乎更划算。
因此,在可以先多拿钱的情况下,应尽量多拿到,否则就错过了可能的获利机会。
金钱放在别人手上其实还有一个不确定性风险,比如那个养猴者应给猴子早上3根玉米,晚上4根玉米,但如果晚上,他穷得给不了,或者又赖账呢?所以猴子宁愿选择早上4根、晚上3根,先多拿一根是一根。
我也是一位搭讪爱好者,但都是在一些活动和朋友的聚会上,就当多交几个朋友,真心没想过大街上也能搭讪!平心而论街上遇到心动女生的几率确实最高,我也有几次错失的遗憾,悔不当初早点认识君!佩服并拜读了你大量帖子后我也开始了真正的搭讪之路。我是从我最有把握的书店开始的。现在发现一个问题:搭讪时光要手机号没聊的后续都聊得很好;搭讪时聊了很久的后续反而都很差,怎么回事?
前几天在书店搭讪两个女生。第一个OL,她当时在看旅行方面的书,刚好我很喜欢旅行,就和她聊了起来。她去过的地方我都去过,想去的地方我也去过一些,并且能说出很多见闻和贴士。后来又聊到工作,她在外企,我是做企业咨询的,对她的行业很了解。前前后后半个多小时,有说有笑,最后互留号码。但是后续很糟,发短信很久才回,而且很冷淡。相反后来搭的一个大学生,当时她很紧张,我也很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就先留了号码,回来后一直在发短信,回应相当积极,有时甚至说得比我还多。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家豪
家豪:
无他,筛选提前罢了。如果把你搭的这两位都列为最终失败的案例,只不过一个已经即时搜集够证据,“无须审判,即时枪决”;另一个因为聊得少,正慢慢搜集证据,慢慢套料,慢慢审理。如今她与你在短信中谈笑风生,正如前一个她与你在书架前谈笑风生如出一辙,待到哪一天也“发短信很久才回,而且很冷淡”时,或许你的问题会变成:之前聊得好好的,怎么变成这样了呢?
长痛和短痛哪个更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常常就像那群猴子,早上吃3个果子晚上吃4个就不高兴;早上4个晚上3个就很满足。虽然结果一样,“聊得多”的愉悦度甚至不及“聊得少”,但效率无疑要高得多。筛选掉一个“你喜欢,但最终不喜欢你”的人、不适合你的人,“聊得多”只需半小时;“聊得少”却令你牵肠挂肚好几天甚至一两个星期。
爱情路上,我们更像爱迪生。一个个去试你的灯泡,直到点亮那一个!当然一般也无需上千次,几十、上百次就够了。每搭讪100个人大概有5个有机会和你到暧昧程度。人的社交圈是有限的,而搭讪让你能大面积地用“你喜欢”去筛选,通过各种展示,吸引来也“喜欢你”的,终成眷属。你需要做的是在“一棵树上吊死”和“猴子摘玉米”之间平衡,工作量蛮大的,“聊多一点”提高效率确有必要。现在遇到的是聊得不好或表面上聊得很好其实不好的结果,下次遇到真正聊得好的,再约出来也很快哟。
一、深深植根于中唐社会的土壤, 彰显鲜明的社会讽刺主题
柳宗元寓言深深植根于中唐社会的土壤, 把先秦寓言的政治哲理主题转变为社会讽刺主题。他的寓言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内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官僚党争、皇帝昏庸, 外则异族侵扰、险象环生。
《罴说》就是一篇针对唐朝藩镇割据所写的寓言。一个没有实际本领的猎人, 企图利用动物之间相畏的这种自然现象, 用竹管吹出各种动物的声音来捕获猛兽, 最终被罴吃掉。从结句“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可以看出这篇寓言的针对性是很强的, 直言不讳地揭露了当时朝廷那种“以藩制藩”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如不革除弊政, 加强中央集权, 而继续采取“以藩制藩”的错误政策, 就必然会落个与猎人一样的可悲下场。其矛头直指朝廷, 嘲讽大胆, 批判尖锐, 揭露深刻。
《永某氏之鼠》则是对朝廷中宦官掌权这一现象的批判。通过描写在主人的庇护、纵容下作恶多端的老鼠, 嘲讽了那些抓住侥幸得到机会就任意胡作非为之徒。在文中, 柳宗元无疑是把“窃时以肆暴”、贪婪暴虐、恃宠放纵、无恶不作的宦官比作老鼠, 指出他们的丑恶。
《鞭贾》则揭露了官场腐败这一事实。其中写一个精通经商之道又善于玩弄权术的商人, 用诈骗的手段将一条用栀染成黄色并涂上一层蜡, 而“其内则空空”的马鞭以惊人的价格卖个一个富家子弟, 后来鞭子折断, 富家子弟落马摔伤, 险些丧命的故事。揭露了当时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善于自我吹嘘、阿谀奉承, 去猎取高官厚禄者。
此外, 《捕蛇者说》严格意义上虽是一篇有关政治的散文作品, 但其深刻寓意不容忽视, 一直以来, 其也被看作是广义上的寓言作品。柳宗元在文中通过记叙以捕蛇为业的蒋氏一家及其邻居的不幸遭遇, 反映了劳动人民悲惨的现实生活, 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现实。
柳宗元还有少数几篇寄寓精微哲理的寓言, 这些寓言从正面说理, 表达了政治改革思想, 把深刻的教训性与强烈的讽刺性自然地融会一体, 表现了朴素的辩证思想, 发人深省。例如《种树郭橐鸵传》, 作者巧妙地把郭橐鸵“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的种树之道“移之官理”, 说明做官治民必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和劳作规律, 使得他们“蕃吾生而安吾性”, 对那些“好烦其令”,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骚扰百姓的昏官庸吏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二、善于对动物进行人格化的创造
我们熟知的先秦寓言故事常用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或生活故事为题材, 除了庄子寓言有一部分以自然物为主人公的故事外, 其他寓言极少用拟人的写法写自然物, 寓言最有效的手法之一的拟人法在先秦以至汉魏时期寓言中都运用不充分。这成为中国古代寓言的弱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寓言的发展。柳宗元受到了印度佛教寓言的影响, 创造性地继承先秦寓言的传统, 借鉴并出色地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以动物为主体的寓言, 如《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黔之驴》等。柳宗元根据自己的视角, 在选取庞然大物的“麋鹿”、“驴”的同时也将视角关注于前人不轻易触及或未曾触及的鼠、屎壳郎的身上。在《骂尸虫文》中更是将寄生于人身上的“尸虫”作为选取的对象, 其选取形象之大胆在当时可谓开古今之先河, 令人叹服。
柳宗元在塑造这些寓言形象之时, 特别善于捕捉各类大小动物的特征, 采用白描手法勾画, 把动物拟人化描摹其各自的性格和行为。如写“虎”, 是“蔽林间窥之”、“远循”、“甚恐”、“荡倚冲冒”;写“狗”, 是“扬尾皆来”、“时啖其舌”。这些形象已深入人心, 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寓言形象。特别是《黔之驴》中的“驴”以“出技以怒强者”的可悲形象, 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为文学艺术形象画廊中不朽的经典, “黔驴技穷”这一成语也流传至今。
三、故事情节完整, 曲折有致
先秦寓言已经具备了寓言的基本要件, 即有故事情节, 有比喻寄托, 不过故事情节一般还比较简单。如我们熟知的《韩非子·五蠹》中的寓言“守株待兔”, 其只用了一个长句子讲述故事, 以讽刺“法先王”的保守主张。
柳宗元的寓言, 故事情节不但完整, 而且复杂曲折, 生动有趣, 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以最著名的《三戒》之一的《黔之驴》为例。文中先写一个好事者用船载了一头大驴到贵州, 因无用“放之下山”;接着写林中老虎见后的反应:由“以为神”到“窥之”、“稍出近之”;由“大骇远道”、“甚恐”到“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由“近出前后, 终不敢搏”到“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 终于发现驴只有“蹄之”的本领;最后写虎“断其喉”、“尽其肉”。整篇故事写得波澜起伏, 曲折多变, 扣人心弦。
四、寄寓机智巧妙, 灵活多变
寓言不同于一般故事的显著特点是比喻寄托, 言在此而意在彼。故事是寓体, 寓意是本体, 而寓意就暗含在故事之中。柳宗元寓言通过各种方法将寓意寄托在故事之中, 机智而巧妙, 灵活而多变, 含蓄而深沉, 使得寓言形象的描写和讽刺内涵的深刻寄托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且其极善于抓住寓体与寓意的契合点, 用一两句话就能使得内涵得以深化。再以前面所举寓言《鞭贾》为例, 从故事的内容层面来看, 是讽刺那些平庸无能的小人求其过分的欲望, 然而作者笔锋陡转, 又从商场联想到官场, 对那些玩弄市侩手段骗取朝廷信任的世家豪族、宦官等政治投机分子进行了抨击, 甚至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当朝皇帝。
柳宗元寓言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内容丰富, 思想深刻, 形象生动, 结构完整, 语言凝练, 体现出其独有的艺术特色, 也有着很高的成就, 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标志着中国古代寓言由政治哲理寓言转变为社会讽刺寓言;第二是标志着中国古代寓言在文体上完全独立。
首先, 柳宗元寓言促成了寓言文学的独立性。所谓寓言文学的独立性, 就是指寓言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 它不附属于其他非文学, 也不是作为实现非文学目的的手段。它所要实现的只是教育、感化或审美的单纯的文学目的。中国早期寓言的载体是以诸子书为代表的哲学著作和历史散文。他们的创作无一出于纯文学的教育、感化和审美动机, 而是以一种具有故事情节和性格形象的高级比喻形式出现在散文中, 是诸子散文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些穿插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与所著述的观点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 难以截然分出独立成篇。中国古代寓言文体的独立是到唐代柳宗元时才得以实现的。柳宗元的寓言有了全新和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化的形象、十分讲究的语言表达形式, 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 使寓言成了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立的样式。柳宗元把寓言从别的文体之中分离出来, 自称篇章, 单独命名, 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地位的新颖别致的文学样式, 使中国古代寓言产生了质的飞跃, 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
其次, 柳宗元寓言促进了寓言创作方向的转化。先秦寓言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不同学派的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 以阐述政治哲理为主, 可称为“哲理寓言”。如庄子寓言宣传“逍遥”、“齐物”, 韩非子寓言宣传“因时变法”、“法术势”结合。他们的寓言都是为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服务的, 其目的不在于塑造现实形象, 而在于批判对立的理论。其后的两汉、六朝寓言基本沿袭先秦寓言这一传统。柳宗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结合自身对封建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生活的体验, “发之以激愤”, 创造出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独特风格的寓言文学, 促进了中国古代寓言创作由政治哲理寓言向社会讽刺寓言的转化。
最后, 柳宗元寓言塑造了众多丰满的经典艺术形象。我们熟知的先秦寓言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故事, 使用比喻的方法, 说明某种哲理, 提供某种借鉴, 如人们所熟悉的“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它们既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 又没有丰满的形象。而柳宗元创作的寓言故事则塑造了众多的正面、反面形象, 如种树者、捕蛇者、工匠、猎人、耕牛、尸虫、王孙、驽马、驴、鼠等。其通过塑造各种类型的形象, 广泛地概括社会生活的内容。从其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形象的丰满程度看, 其成就是非常显著的。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既异于魏晋的鬼神戏谑格调, 又不拘泥于对历史资料的加工改造, 而是直接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赋之于寓意, 揭露社会黑暗, 讽刺统治者。他创作的极多蕴含丰富、技巧精妙的寓言, 为寓言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柳宗元在寓言创作上的成就是巨大的, 对中国古代寓言在唐代的复兴所作出的贡献有口皆碑, 对唐以后的寓言创作的影响更是深远。
摘要:柳宗元的寓言创作继承了先秦寓言的创作经验, 借鉴了印度寓言和六朝传奇的艺术手法, 深深植根于中唐社会的土壤, 彰显鲜明的社会讽刺主题;善于对动物进行人格化的创造;故事情节完整, 曲折有致;寄寓机智巧妙, 灵活多变, 体现出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柳宗元的寓言促成了寓言文学的独立性、促进了寓言创作方向的转化, 对中国古代寓言在唐代的复兴所做出的贡献有口皆碑, 对唐以后的寓言创作的影响更是深远。
关键词:柳宗元寓言,艺术特色,创作成就
参考文献
[1]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2]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的范畴、起源、分期新探[J].求索, 1994, (4) .
[3]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苔丝》是一部悲剧小说, 本文在对文本的细究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发生在苔丝身上的故事的代表意义和典型性
一、爱的错位
苔丝的悲剧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女人的爱的悲剧, 一个女人被爱情所愚弄的故事, 一个女人被自称是爱她的男人所毁掉的故事。小说的情节主线可以归结为这样一句话:“A young girl’s violation by one man and abandonment by another leads to tragic consequences for all.”[1] (P149) 即一个姑娘被此男所欺占而又被彼男所抛弃所导致的悲剧结局。当纯真的苔丝第一次遇上亚历克时, 悲剧的命运就已经开了头。作者在小说中感慨道:“为什么她一定要遇上这个不适合却如此垂涎于她的男人?而她留给那个适合于她的男人的, 只不过是一个来自乡间黄昏舞会的已经模糊了的印象。不当的人儿亚历克捷足先登, 适合的人儿克莱尔却浑噩蹉跎, 独自游荡。两个无法完美结合的一半相遇了, 而丢失的另一半还在别处徘徊, 姗姗来迟, 这样的延误将导致悲剧的结局。”[2] (P33)
在生活中, 适合于爱的男人很少在适合于爱的时间出现。上天总是无视人们对爱的呼唤, 直至人们呼唤得精疲力竭。陷入热恋的克莱尔向苔丝求婚了, 沉浸在幸福之中的苔丝忘记了过去的悲伤, 但是她知道这些悲伤就像伺机等候的狼一样, 在等待出击的时机。她忍不住对克莱尔大声喊道:“为什么当我十六岁的时候, 你不留在我的身边爱我?”[2] (P155)
悲哀总是在眼睁睁地目睹错误发生却又无力阻拦之时产生。苔丝本来是个快乐的姑娘, 她的生活本来应该非常幸福, 然而谁知道可怜的苔丝不能在合适的时间遇上合适的男人, 这错位的爱情使她与幸福无缘。本该远离的男人在身边转来转去, 本该守护在身边的男人却跑得远远的。发生在苔丝身上的故事只不过是这世间无数个阴差阳错的故事中的一个。
二、灵与肉的选择
爱情, 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 是所有女性都渴望的, 然而在对爱的追求中, 又有多少人真正获得了幸福呢?苔丝正是千万个为爱所伤, 为爱付出了惨痛代价的代表。苔丝把身体交给了自己不爱的亚历克, 把自己对幸福的憧憬建立在对克莱尔的爱情上。在爱情面前, 苔丝迷失了自我。在牛奶场的劳动中, 在炎热的夏日里, 苔丝和克莱尔热切地相爱了。苔丝忧伤地不能抑制地爱着克莱尔, 她对他的感情就如同维系苔丝身心的呼吸或生命一样。得到了爱情的苔丝处于道德的考虑, 决定要把自己的过去告诉给心爱的人儿。在把自己与亚历克的过错坦白给克莱尔之后, 克莱尔觉得苔丝不够纯洁, 苔丝哭诉道:“既然爱上了你, 我就会永远爱着你。不论遇到什么变故, 遭受什么困难, 我都会爱你, 因为你就是你呀!我别无他求。那么为什么你, 我自己的丈夫, 会不再爱我了呢?”并且跪求克莱尔的宽恕:“我会像是你可怜的奴隶, 绝对服从你, 哪怕你叫我倒地死去, 我也会从命。”[3] (P218) 苔丝爱得如此彻底, 如此奋不顾身。可是克莱尔却硬起了心肠, 他对苔丝的爱情迅速改变了。
克莱尔不能接受失贞的苔丝而远走他乡, 留下苔丝苦苦守候。当姗姗迟归的克莱尔终于出现在苔丝面前, 为了表明她不贪恋亚历克舒适的物质生活, 为了表明她对爱情的忠贞, 她向亚历克举起了复仇的尖刀。苔丝把她的身躯同她的灵魂分离开了, 她的灵魂永远保持着忠贞, 她的肉体选择了毁灭。在苔丝的爱情中, 她没办法做到灵与肉的和谐共处。苔丝以这种极端的并且是最高的形式来向世人表明:她是纯洁的, 她的灵魂是纯洁的。
三、吃亏的总是女人
不论是在与亚历克的不情愿的不体面的关系之中, 还是在与“完美的爱人”克莱尔的感情之中, 苔丝都是遭受伤害的, 都是付出太多的一方。柔弱纯真的少女苔丝无力抵挡亚历克送给她家新的马匹, 也无力抵挡亚历克对她身体的侵占。从这以后, 苔丝的生活就截然不同了。作者感叹道:为什么苔丝会失去少女的贞操?为什么不合适的男人要与不合适的女人结合?为什么美丽总被邪恶践踏?数千年来的哲理无法给予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2] (P66)
这些事情发生着, 总在发生着。但我们不能认为这是苔丝的过错, 应由她来偿还。也许就像她村子里的人们说的那样:“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但是“Punishmen awaits you.”惩罚等着你, “The woman pays”, 吃亏的总是女人。没有爱过后来也不会爱上亚历克的苔丝在失身之后选择离开亚历克。可是后来, 苔丝在遭克莱尔所弃, 一家人流落街头走投无路之时, 又被迫再次委身于亚历克, 从而铸成大错。
爱克莱尔就像爱自己生命的苔丝, 不能从克莱尔那里得到对等的爱。克莱尔的离弃使得苔丝陷入了更深的痛苦, 苔丝在给他的信中抱怨道:“你为什么对我这么残忍啊?这不是我应受的对待, 你真是太狠心了!你对我真是太不公平了!”[3] (P354) 在异地他乡经受了磨难的克莱尔, 终于回心转意, 回到心碎的苔丝面前, 然而一切都太晚了, 生活并不给人们太多时间来挽回错误。苔丝最终用她的性命来对所有的错误进行了偿还。
四、命运的捉弄
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 哈代认为人世间充满了忧患和痛苦, “没有一条通向幸福的路, 甚至也没有一条避免不幸的路”, “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 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人类悲剧的原因不是人类本身的行为造成的, 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人们在情势以及支配情势的命运面前是软弱无力的”。正是这种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思想为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命运奠定了悲剧基调, 苔丝的悲剧人生在作者的笔下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命中注定的, 无论她如何与命运抗争都无法彻底摆脱这种悲惨的结局。
哈代在这部作品的情节发展中制造了一系列偶然性的巧合事件, 使故事一步步向高潮发展。偶然事件总是与主人公的命运密切相关。克莱尔在舞会上没能结识纯洁的苔丝做舞伴, 邮车又碰巧撞死了苔丝家的马, 致使全家生活面临危机, 因而导致了苔丝认亲失身的终生遗恨。苔丝婚前的坦白信因为塞在了地毯下面而没能被克莱尔看到, 致使新婚之夜苔丝再坦白时, 他觉得自己遭受了欺骗, 便冷酷无情地遗弃了苔丝。苔丝病入膏肓的母亲脱离了危险, 微感不适的父亲却离开了人间, 从而导致了他们流落街头, 为了家庭苔丝不得不屈从于亚历克。如果克莱尔在苔丝再次委身于亚历克之前就能回归的话, 也许故事就会以喜剧而结局。可是苔丝在一连串的巧合的摆弄下陷入了困境, 无法挣脱, 最后走向毁灭。“这些接二连三的偶然事件似乎证明了命运那种变化无常的性质”。[4] (P61) 在这些偶然事件中, 苔丝茫然无知地前行着, 苔丝的命运似乎被事先埋伏着的恶的力量决定了, 苔丝的一生是注定的, 在神秘的不可知的命运的捉弄下, 她无法选择, 无从把握。
五、绝望的抗争
贫苦弱小的苔丝在这冷漠的世界里受苦, 沦落, 死去了;她挣扎过, 妥协过, 最终以绝望的反抗而告终。苔丝为爱而活, 为爱而死。对爱的追求的彻底以及命运的捉弄使她选择杀死她认为是毁了她的亚历克, 从而自己也做了祭坛上的牺牲品。这无疑是一种绝望的反抗, 是对阴差阳错的爱情的抗争, 是对受尽苦楚却得不到幸福的归宿的抗争, 也是对无力改变的命运的抗争。苔丝在这变动中的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行时, 在一系列偶然因素的作用下, 她一方面要肩负起家庭的重担, 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去接受一切, 对命运一再妥协, 另一方面, 又一再鼓起勇气, 去追求自身的幸福, 与命运进行搏斗。然而这微薄的幸福对苔丝来说也是奢侈品, 是她无力承受的。苔丝在挣扎反抗中, 没有变得麻木, 但是她绝望了, 不再希冀爱情了, 也不再希冀幸福了, 她以毁灭来表现, 以死亡来抗争她对这尘世的理解。
苔丝离去了。神明对苔丝的戏弄就此告终了, 世人看到的正义得到了伸张。可怜的苔丝也永久解脱了。
“纯洁的女人”苔丝在这冷漠残酷的世界上消失了。苔丝不想寄身于不爱的人, 又不能在所爱的人的怀抱里找到栖身之所。无处容身的苔丝在这里安息了:“可怜你这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卧榻, 要供你栖息。”——作者哈代借用莎士比亚的话在题记中对他笔下所塑造的主人公表达了这样深切的同情。可是发生在苔丝身上的令人忧伤的故事依然在上演着, 在另外的女性身上, 在另外的时间, 在另外的地点, 也许就在昨天, 就在明天。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主要讲述的是纯洁而又贫弱的小人物苔丝在变动的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行着, 阴差阳错地遇到了克莱尔和亚历克, 合适的人儿犹豫着, 不当的人却捷足先登。苔丝的人生被那些自称是爱她的人给毁了, 而她也用生命对这一切做了偿还。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代表意义,典型性
参考文献
[1]Dale Krame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omas Hardy[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0:149.
[2]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
[3]孙致礼译.苔丝[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推荐阅读:
寓言的故事作文10-31
细心的寓言故事07-07
初中的寓言故事07-09
寓言故事阅读指导里的故事07-16
有寓意的寓言故事07-02
关于目标的寓言故事07-04
猪的本领寓言故事07-20
黑猫的作用的寓言故事10-12
狼和狐狸的寓言故事05-26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