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创造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创造(通用8篇)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创造 篇1

院系:法英学号:0908021姓名:黄子倩

一、知识产权概述

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知识产权包括无形和有形财产,也包括一些人身权利,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知识产权分为两类:一类是版权,另一类是工业产权。版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使用以及许可他人使用和获得报酬等的权利;工业产权则是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或原产地名称等的独占权利。

从特点上看,首先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知识产权是权利人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是权利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并且成果依法受到保护,是权利人的一项专属权利,他人不经权利人许可不得行使其权利。其次知识产权的对象是人的智力的创造,属于“智力成果权”,它是指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其客体是人的智力成果,这种智力成果属于一种无形财产或有形财产。第三知识产权取得的利益既有经济性质的也有非经济性的。知识产权既包含了精神权利,比如发表权、修改权等,也包含了经济权利,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不可分。最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即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力、多边协定外,依一国法律取得的权利只能在该国境内

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分别规定了一定期限,期满后则权利自动终止。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我国除了在民法通则、刑法中有规定外,还专门制定了知识产权法,成立了一些组织、协会等促进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1982年、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我国商标法、专利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先后颁布施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建立。1978年、1980年、1985年,商标局、专利局、版权局先后成立,中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执法体系渐趋完善。199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发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详细阐述了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立场和态度。7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

二、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关系

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创造力是推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乃至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发展的动力。知识产权在保护创造力的基础上又推动并引导人们不断创新,使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知识产权制度赋予了创新者享有法律上的权利,阻止他人未经权利人许可而使用,从而成为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激励创新意愿和行动行之有效的一项制度。

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成果以智力成果即知识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知识产权制度正是以智力成果作为保护对象的,因此知识产权事实上是创新力和创造力的载体。小到文章、论文,大到科技发明,都是劳动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是劳动者的创新和创造。因此,对于知识产权的侵害,也正是对于权利人创新创造力的间接伤害。所以,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保护自主创新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激发创新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既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又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通过自己的创新与创造,用自己的智力成果获得财富利益。

三、我国知识产权和创新应用现状

虽然经过20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已经比较完善了,创造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必须承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盗版光碟、软件、服装设计剽窃等在全国各个城市屡见不鲜,期刊、学术论文的抄袭也大量存在,最严重的莫过于网络上的侵权,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的案件大量滋生。很多人通过这种形式获取利益或达到目的,缺少了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完全放弃了自我创新与创造。

同时,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也比较普遍。来自最高法院的司法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地方各级法院共受理一审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犯罪案件3567起,涉及侵犯知识民事案件16583起,比上年分别上升了28.36%和20.66%。在2005年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中,共判处5336人,其中有罪判决的达到99.68%,有2963人被判处有期徒刑,较上年上升23.9%。2004年底出台的司法解释,降低了对盗版者的定罪法律门槛。

谈到知识产权和创新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认为知识产权作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已经成为现实,我国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同时,国外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竞争中国市场,我国自主创新面临严重挑战。“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有几千家,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40%。这就是说,有高达60%的国内企业连自己的商标都没有。”田力普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他说,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甚至靠仿造过日子。我国在国际上一直处于“中国制造”的地位。

因此,尽管我国的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不断加强,创造力在某种成程度上也在提高,但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很严峻。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不良直接影响着我国自主创新和创造能力,影响着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创新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对我国而言,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仅是应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环境资源约束,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加快知识产权和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培养。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高校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意见》要

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专业人才的培训,积极为企业和中介机构培养知识产权专业工作者;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包括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建设一支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的高级专业人才队伍;高校要在《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增加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积极创造条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单独开设知识产权课程;高校将增设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点,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整合教学资源,设立知识产权法学或知识产权管理学相关硕士点、博士点,提升知识产权的学科地位。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为我国新时期各项知识产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意识是知识产权工作的思想基础,一国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该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和成败。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准确报道国内外知识产权重大事件,结合科普与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高层培训和研讨班,以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知识纳入各级党校领导干部学习和举办高层次专题报告会的内容,以加强对各级领导的宣传培训。

作为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应对知识产权保护,既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又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应该了解、熟悉并学会运用包括《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在内的WTO相关规则。一方面,要学会规避他人的知识产权,事前对自己的产品或

技术的出口国进行知识产权法律状态的调查。另一方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不同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企业进行创新的“突破口”:能力相对弱的企业可以先走引进-消化-吸收-改进性创新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路子;能力较强的企业则当尽可能研发出具有较高质量的乃至首创性、开拓性的发明创造,并且及时取得自己的知识产权。

参考资料:

1.《知识产权法》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创造 篇2

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机理

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是知识产权的两个子系统, 知识产权的创造产生技术创新成果, 即专利、商标和著作;创新成果经过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和资本化转化为知识产权价值;知识产权价值通过申请、授权和维权得到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的保护。简而言之, 知识产权的创造产生技术创新成果, 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了创新成果的权利归属, 两者缺一不可。因此, 知识产权整体优化的关键在于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是否协调。耦合作为物理学概念, 是指两个 (或两个以上) 的系统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两个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 能够产生协同放大效应, 二者之间存在着协同耦合关系, 如图所示。

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保护能力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构建了包含5 个二级指标和12 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三、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耦合评价模型

1.耦合度模型

设变量u1为知识产权创造系统的序参量, 变量u2为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的序参量, uij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 其值为xij (i=1, 2;j=1, 2......n) 。Aij, Bij是系统序参量的上、下限值。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对系统有序的功效系数uij可表示为:

式 (1) 中, uij为变量Xij对系统功效贡献的大小。uij (0<uij<1) 反映了各指标达到目标值的满意程度, 当uij趋近于1 时表示最满意。

由于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是两个不同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 u1和u2可以通过集成方法来实现, 一般情况下, 可采取几何平均法和线性加权和法, 这里采取线性加权和法:

式 (2) 中, u1为子系统对总系统有序度的贡献;λij为各指标的权重, 权重的大小根据熵值法予以确定, 如表1 所示。

耦合度的计算要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 推广得到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 即:

根据式 (3) , 得到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度函数:

其中, 耦合度值C∈[0, 1]。当C=1 时,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度最大, 说明两者达到了良性共振耦合。

2.耦合协调度模型

当两个系统的综合序参量的取值都较低且得分相近时, 使用耦合度指标会出现系统协同发展程度较高的伪评价结果。因此, 本文构造了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来衡量不同区域两者之间的交互耦合协调程度。其算法可表示为:

其中, 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U1为创造能力的序参量;U2为保护能力的序参量;H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交互耦合协调度。为保证D∈ (0, 1) , 必须使H∈ (0, 1) 。α、β 为待定系数。

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分析

1.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12 年我国31 个地区知识产权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部数据来源于《2013 中国知识产权年鉴》、《2012中国知识产权年鉴》、《2013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2013 中国统计年鉴》。

2.结果分析

本文在确定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参数 α、β 时,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同时吸取专家的意见, 赋予 α=0.6, β=0.4, 即综合协调和指数H=0.6U1+0.4U2, 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计算, 结果如表2 所示。

根据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及区域耦合协调度对比结果看,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整体来看, 各省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耦合协调度水平普遍较低。31 个省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均值是0.1864 (见表2) , 位于低度协调阶段。

(2) 各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根据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大小可以将我国31 个省市划分为三类: (1) 中度协调类 (0.3≤D<0.6) 。仅包括东部地区的5 个省市, 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对创造能力的激励作用明显, 但是耦合发展水平相对来说仍然较低。 (2) 低度协调类 (0.1≤D<0.3) 。包括东部地区的山东、辽宁、天津、福建、河北、海南;中部地区的全部省市以及除西藏以外的西部省市。表明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机制不完善, 保护能力对创造能力的支持不足。 (3) 极度失调类 (0≤D<0.1) 。只有西部地区的西藏省。表明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机制都不完善, 两者耦合度很低。

(3) 东中西三大区域耦合协调度基本呈递减趋势, 但也有个别省份表现异常。

摘要:论文构建了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体系, 运用耦合协调度函数评价了我国31个地区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各地区耦合协调度普遍较低,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中西三大区域耦合协调度基本呈依次递减趋势, 且大部分地区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发展滞后于创造能力, 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保护能力,耦合度,耦合协调度

参考文献

[1]单锋.知识产权系统优化论[J].管理世界, 2014, (9) :182-183.

[2]王永初, 王启志.耦合度的新定义及其应用[J].华侨大学学报, 1999, 20 (3) :273-277.

[3]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 (3) :18-21.

[4]ILLING WORTH V.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6:92-93.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创造 篇3

摘要:对知识产权切实充分的保护是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需要,是衡量国家法治是否建全的重要标准,人类经济突破增长的关键归结为四大因素:财产权、科学理性主义、资本市场和快速高效的通信与交通,他认为,当且仅当这四个因素全部具备时,一个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可见作为产权重要内容的知识产权对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程度。

关键词:知识产权;经济发展;保护机制

中图分类号:F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71-01

产权分为普通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产权的重要组成部份,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已进入高科技经济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以科技竞争为主,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产权在产权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可以说知识产权在产权中的比重是与国家科技发达程度成正比的,亦是衡量国家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亦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当今世界各国均已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应当认识到在当现高科技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对国家经济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产权保护主要是指的普通财产权利的保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认识上,重视程度上远远低于普通财产权利的保护,因此,十分有必要从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模式,实现大国崛起的重要措施。为落实创新经济的需要,其后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加快建立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缩短确权审查、侵权处理周期。集中查处一批侵犯知识产权的大案要案,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完善行政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途径。”,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措施,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推动创新经济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开宗明义提出:“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有恒产者有恒心,经济主体财产权的有效保障和实现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文件进一步明确规定“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加快推进民法典编纂工作,完善物权、合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将平等保护作为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原则。健全以企业组织形式和出资人承担责任方式为主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统筹研究清理、废止按照所有制不同类型制定的市场主体法律和行政法规,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加大对非公有财产的刑法保护力度。”,更是以顶层设计的方式提出产权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因此可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一步完善,是关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否能顺利推动及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而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无论是在制度设计、法律的完善、社会产权的意识、保护的措施还是实际所形成的社会效应等方面均存在重大缺陷和问题,亦与国际先进保护制度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便成为一个现实课题。

知识产权的保护在立法、执法上与普通财产权的保护存在重大差异,体现在科技性、技术性较强,从而体现在异常的复杂性和难度性。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它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一般认为它包括版权(著作权)和工业产权。知识产权保护狭义上通常被理解为通过司法和行政执法来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但这种局限于司法和行政执法双轨制的保护体系既不能完全有效地保护知識产权,也不能构成知识产权保护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因此就有必要将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扩展到更广的意义层面。广义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指依照现行法律,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打击的所有活动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通常包括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保护,知识产权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自我救济,舆论导向保护等。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早期法制建设并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通过借鉴国际公约、条约规定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初步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体系,这在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有历史的必然,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在市场经济的初期经济难免以粗放型、模仿型为主,为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知识产权保护流于形式亦在所难免,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粗放性经济模式己无以为继,现行阶段国家经济战略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国家举倾国之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因此在思想上应当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说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与全民的创造、创新的热情是成正比的,相反对知识产权保护流于形式,实际会上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根本上禁锢了民族的创新性,没有创新的国家只能是处于经济链条的底端,根本无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国家断无希望实现复兴。因此必须从立法、执法上改变认识,进行系统改进。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从立法、执法、健全保护机制、努力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等方面,切实完善相应对策,使得知识产权得到切实保护,从而激发出全民的创新热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才能得到持续的推进,国家实现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愿望才能根本实现。

王炜: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篇4

2009-9-10 10:44:52 来源:凤凰网 作者:生物谷 【】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明确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的战略基点。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这为我国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在自主创新中,知识产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障。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地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3200万,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国家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据统计,我国设备投资的60%用于购买外国产品,其中几乎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数控机床是外国产品。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

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我国自建立知识产权制度20多年来,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适合国情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从授权的知识产权看,自主知识产权很少,表现为“量多质差”。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我国的外贸总额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仅仅占外贸总额的2%。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一项报告,一个国家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大体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

主要以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导,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和低成本原材料;通过加大研发投资,推动了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出口;遭遇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壁垒,被迫付出高昂代价;吸取教训,加大在收购、自主开发和管理知识产权方面的投资力度;开始享受知识产权的互惠互利,有的企业甚至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获取竞争优势。

按照这种划分,日本、韩国在曾经落后于欧美的情况下,在知识产权发展方面都经历过这些阶段的“成长的烦恼”,他们正先后进入第五阶段。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目前仍处在第一阶段,只有极少数高新技术企业进入第二阶段。因此,我国企业只有在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才能利用其高附加值转化为高的商业利润,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正负效应

从创新以及自主创新的内涵来看,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又反映在正反两个方面。

首先是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互动的正效应。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智力成果和工商业业绩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对创新成果提供合理、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即可对自主创新发挥如下积极的功能:

激励功能。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激励投资和投智的制度。它确定了知识产品创造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权。这就化解了知识产品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所带来的外部性的负面影响,保证了知识创新主体的创新投资得到回报并创造收益,从而鼓励创新主体进一步加速新一轮的投资和投智。

保护功能。在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依靠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创新权益和技术成果,通过对假冒、仿造和非法复制等侵权行为的法律制裁,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功能。依法保护创新成果只是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阶段目标。知识产权法通过激励发明创新,保护创新成果的方式,使创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和传播,从而达到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

其次,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互动的负效应。知识产权是一把“双刃剑”,对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或者滥用知识产权会扭曲公平竞争,造成遏制、妨碍自主创新的恶果。这种对创新产生负面影响,构成限制公平竞争的行为被称为掠夺性创新。

在高新技术的竞争市场上,掠夺性创新的影响十分地突出。例如,高新技术市场上的网络效应问题即为明证。网络效应即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的价值会随着消费与该产品相兼容产品的其他消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网络市场下,创新者以这种“技术封锁”的手段扩张其技术创新版图,就意味着对其竞争对手创新资源的掠夺,从而违背竞争法。

当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利用“基础设施”获取专利、捆绑销售、拒绝许可等手段时,通常被认为构成滥用创新或滥用知识产权。这些滥用行为以限制或阻碍公平竞争为目的,也是需要严加防范和制止的。现阶段自主创新的基本设想

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宜着眼于不受制于他人权利支配的集成创新或模仿创新为主,特别是模仿创新应成为我国现阶段自主创新的主流模式。模仿创新是在广泛吸收现有创新成果,或充分消化吸收所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模仿进行的再创新或渐进性创

新。它以先进技术为基础,重在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完善,从而形成新的发明创造。

国外的实践证明,模仿创新是一国自主创新不可逾越的阶段。例如,日本在1970年以前,从欧美引进大量的先进技术,采取模仿创新技术政策,使日本迅速赶上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技术大国。韩国曾也是典型的“拿来主义”者,其企业的技术基础,主要是通过集中引进外国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韩国还大力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实用新型专利、工业外观设计专利等途径改进与模仿复制外国技术产品。这使得韩国的技术在短时间内超出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任何创造发明的产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科学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新技术的创新通常是建立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一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是创新的一个必经阶段。通过对率先创新者的模仿,并根据自身条件不断创新,是任何一个落后企业追赶先进企业的必由之路。

如前所述,自主创新不是关门创新。自主创新应主要建立在开放式创新的基础上。开放式创新,是以开放的理念、发展的心态充分整合创新主体的内外部资源,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学研合作乃至跨国研发合作所从事的创新。因此,我国在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政策中应当体

现开放创新的内涵,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承接国际产业链高端环节或高新技术向我国转移,从而培育创造自主知识产权。

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其自身产品和技术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创新模式。对于国外先进技术,国内企业要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于国内有一定技术基础、在产业内量大面广的产品,鼓励集成创新;对于长期以来一直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必须整合国内外研发资源,利用开放式创新,实现原创性突破。具体而言,传统的制造业、石油化工等领域应以封闭式创新为主;电子通信、计算机网络、软件、半导体、生物技术等领域应当以开放式创新为主。(生物谷Bioon.com)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创造 篇5

王琛

一,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促进了信息、知识、人才的跨国流动,推动了生产力要素的全球配置。对知识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已经成为各国取得竞争优势和提升综合国力的根本所在。特别地,企业作为一国之创新主体,由于知识的分工及其分布特征,使得企业要获取并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除了组织自身要创造并集成知识外,还必须探索和整合组织的外部知识资源。伴随企业间合作、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的日渐频繁,企业创新范式逐渐经由传统的对公司研发组织的控制,即封闭创新范式向开放创新范式转换,而这种范式的更迭使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开放式创新的大背景下,卓有成效的保护和管理自己的知识产权?

二,何谓开放式创新

在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企业基于“成功的创新需要控制”的理念,认为创新活动应该严格的控制在企业内部,R&D(内部研发)是公司非常有价值的战略资产,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在企业内部进行研发、生产、销售,并进一步提供售后服务和财务金融支持,以此获得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从而得到超额的边际利润。该创新模式被哈佛商学院的Henry Chesbrough称为“封闭式创新”。该模式的特点是研发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生产与市场化、售后服务等都内嵌于企业自身系统中完成,这种范式被许多大型企业成功验证。然而,进入21 世纪,全球创新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原来成功运行的封闭式创新模式遭遇新的挑战,逐渐由封闭式创新转向更开放的创新。

Henry Chesbrough在《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或组织

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将企业内、外有价值的创新资源集中起来创造价值,同时建立相应的内部机制分享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企业内部的创意可以通过外部渠道实现市场化,同样,外部的技术也可以被企业接受、采用。”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活动过程,创新可以跨越企业的传统边界,不再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开放的本质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强调企业对内外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借此提高创新效率,激发创新利润。

三,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及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 在当前,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中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了。下面将就这两方面分述开放性创新对其的影响以及企业可以采取的配套策略。

在开放式创新形势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已不再是对知识产权的控制,而更多地关注知识产权的权益配置、知识产权的利用和增值。这就要求相应地探索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商业模式,开发评估知识产权价值的工具和手段,并培育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一)构建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产权管理的商业模式

在传统的商业战略中,知识产权通过合法手段来排除竞争对手,从而本身起到一种保护作用。在这个时代,专利被视为一种进入壁垒,而不是作为一种收益和盈利的资源。但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应将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作为能直接增加一个公司的市场价值的盈利资产,通过许可转让自己的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资产上升到公司的战略领域。这样,一种适宜于开放式创新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应该是将束之高阁的知识产权释放出来,并利用它们产生利润。因此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是将知识产权同商业模式联系起来,并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杠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产权。

(二)探索评枯知识产权价值的工具和手段

要有效地对知识产权进行战略保护,其保护的程度常常受到知识产权自身价值的影响。因此,准确而客观地衡量知识产权的价值,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将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企业的许多知识是嵌人在企业知识工人的大脑中的,而且这些知识是动态的,随时间变化其价值会产生很大的波动性,有的升值,有的则贬值甚至被淘汰,因此,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发评估知识产权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以便企业对自身的知识产权现状有清晰的了解。

(三)培育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减少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必须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有效促进知识产权权益的配置,引导产、学、研等机构遵循自愿平等、互利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科技开发和成果转让,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技术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分配方式,以“机构专业化、组织网络化、市场国际化”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发展方向,并规范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

四,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影响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建议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对知识产权主体与客体的管理,包括对知识产权资源的管理和知识产权成果的管理。知识产权资源即企业的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知识技术、资金、市场和信息。知识产权成果是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包括技术创新成果和非技术创新成果。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发生了明显地变化:

1、管理理念的更新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的配置与流动在更大的范围进行,知识产权成果的来源更加丰富,知识产权利益主体多元化,知识产权成果的占有和使用更为多样化,知识产权管理更加复杂,企业必须树立知识产权管理开放战略思想,对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有效地分析,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最大化利用。

2、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使用的知识产权资产的主体趋于多元化,知识产权主体以多种形式存在,主体之间的合作也更加频繁和广泛,知识产权管理的对象较封闭式创新更加广泛和复杂。

3、知识资产的外部化

在开放式的创新理念下,企业的边界被打破,创新成果能够穿越企业的边界进行扩散,内部的知识产权可以扩散到其它企业发挥作用,外部的知识产权同样也可以被企业接收利用。

4、管理成本重心转移

进行开放式创新,企业可以自己研发,也可以合作研发、委托研发甚至直接购买他人的知识产权,并且由于知识产权主体的多元化,管理的成本主要集中反映在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购买、分享和风险控制方面。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必须具备开放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建立并实施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管理制度,防范知识产权资产流失,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和交易获取收益和创造价值。

(一)开放战略

实现开放式创新的企业,要求利用多个领域的知识产权信息,从更为广泛的开放性渠道中获取知识产权资源,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因此,从全局来看,要促进企业间合作和共同发展,树立开放性战略管理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开放式创新推动了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实施公开资源战略,通过资源的部分公开和部分公开资源的方式开放资源,与外部建立良好的合作。同时,企业需要构筑一个开放性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获取知识产权资源,建立与外部的开放性信息网络,将更多知识产权主体涵盖到自身创新体系中来,获得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的资源,并不断向外部开辟新的市场,从系统的层面去利用内外部创新成果。

(二)自主创新

开放式创新并不是简单地依靠外部资源进行创新的模式,完全依赖于企业外部资源的创新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在不确定、复杂的环境下,完全依赖于外部创新,注定要失败。开放式创新更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但是自主创新不等于自我创新、独立创新,更不是关门创新,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全球化的创新和学习型的创新,自主创新的核心就是创造和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学习和吸收能力的培养,落实、提高自身获得、吸收和使用新知识的速度。同时应该建立对外交流机制,重视促进知识的流动,增强员工团队协作能力,并增强组织接受知识存量的能力,提高公司的领先知识的含量和优化知识

结构。

(三)制度革新

创建一个开放式创新系统,不仅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进行有益的资源分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企业知识产权利益,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商业化,这些都离不开企业的制度创新。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应该通过改善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规范企业内部人事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激励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人才选拔制度,以此稳定企业内部研发组织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企业内部创意的流失,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者的创新热情,并建立文件、激励机制等充分利用内外部专家的知识资源,有效地获取和分配资源,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率。

(四)合作共享

开放式创新实际上是创造性地使用广泛存在于产品价值网络的各个节点中的知识的过程。企业在开放式创新中,不但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资源,而且还可以达到双赢的知识创造和共享。但是企业选择开放式创新的目的,实际上是对创新成果所有权和创新成果使用权强烈追逐的产权欲望,而知识产权的许可已经成为基于新技术的企业的商业化战略。因此,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需要协调各参与主体对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创新成果的使用,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合作和许可制度,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创新机制以及新型的资源分配和共享体系,通过组织要素的充分联合和互动,调动价值网络中的各主体合作积极性,推动知识产权的创造效率和产权成果的转化利用。

(五)风险控制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为了防范知识产权资产的流失,企业应该引入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包括风险投资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风险投资机制特有的阶段性评估体系可以提高创新项目的运行效率,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成果的总体利用度和集成度,使合作方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提高产权成果的成功率和商业化运作的可能性。企业应该同时引入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企业对研发成果商业潜力的早期评估能力,充分评价流出和流入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的所有潜在商业潜能与价值,从而避免潜在的损失。

五,结语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能否真正融人经济全球化大潮,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变大变强,既需要整合各方面的知识、技术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需要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这是我国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在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确为发展规划的战略基点。但是自主创新不等于封闭式创新,企业的创新过程需要吸纳外部重要的知识和技术资源。我们从开放式创新这个大背景出发,提出了关于我国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和管理策略的几点意见。这对于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论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胡承浩 金明浩

 《开放式创新下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研究》刘名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创造 篇6

摘要:知识产权体制的适宜性对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和成功有重大影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动力,它作用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必须重视新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权衡问题,过于严格的知识产权规制同时可能会阻碍知识的传播。

关键词:知识

产权制度;国家创新体系;技术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革[1]。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成为保持和提高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都把自主创新作为主要方向来考虑,但各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和水平,因此各国纷纷寻求适合本国自身的创新道路。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发布了改善其创新绩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美国提出了在科技前沿全面领先的战略,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韩国提出了以科技为基础的发展战略,这些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发展十分迅速。考察这些国家技术创新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创新成功背后的强大的驱动力。于是,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被提出,首次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英国著名学者Freeman。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使得国家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制度因素在推动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的作用,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体系演变的结果。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范围引申

国家创新体系迄今都难以得到准确的定义,它是一个国家复杂的制度和政策激励体系的统称[2]。有关这个体系的研究,不同的学者运用了多种不同方法,而每种方法的重点不同,并且都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已经解决,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运用了完全相同的方法论假设“国家体系的分析水平不能完全还原到每个要素”,换句话说,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加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开开展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1996年,该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定义为:公共和私营部门中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知识、技术扩散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和研究是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认识深化的结果。国际上,国家创新体系较通用的定义是: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公共和私有部门组成的组织和制度网络,其活动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其中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这一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国家创新体系中包含着各种相互作用的要素,就是具有经济效用的新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力。之所以强调国家体系,而不是区域或国际体系,是由于公共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仍然是一国政府部门的功能。国家创新体系的利益反映了一个信念:国内公司的创新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其次,任何政策的成功实施,都取决于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所以,当一个国家的国际责任同国内优先权利以及当地环境相冲突时,给政府带来了挑战。

所以创新体系、生产体系以及制度背景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国家现象,它们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所以,分析知识产权对任何一个行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时,都不能够脱离该体系的实施背景。在国家创新体系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为了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具体而言,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国家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功能、国家创新制度与政策体系构建功能、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和部分创新活动的执行功能。国家创新体系有系统性、网络性、制度创新性、组织学习性等几个基本特性。必须意识到,国家创新体系并不是有意构建起来的,它的组成要素也不是以一成不变的形式发挥效用。毫无疑问,如果这种国家体系想要保持并不断吸收国内外的创新活动,必然需要将一致性和稳定性保持在最低水平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科技的发展使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全球化以及企业间国际竞争的升级,发展中国家单纯依靠利用本国低成本的劳动力制造侵权、仿制产品的可能性大大缩小。因此,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有利于本国企业创新和获得专利的知识产权制度,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局面,以期获取经济增长的长期收益。

(三)知识产权制度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促进作用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3]。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动力,作用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知识

产权制度促进了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化、资本化和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创新成果本身不具有物质形态,不能像普通财产那样受到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对智力成果的有效产权安排。它是在对公有知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其创新点与公有知识往往交融在一起,产权边界不易判断;同时,它具有转移和扩散容易,不易识别,难以控制,以及复制成本很低的特点。因此,创新成果需要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来加以界定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度依法对创新成果进行科学审查、产权界定,明确产权的范围和归属,实现创新成果产权化,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现有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中,对于技术创新成果,除了著作权从作品完成之日起自动成立之外,其它的专利权、商标权等都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和审批程序才能生效。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复杂的、高风险的智力劳动。技术创新成果可以非常容易地共享、易于扩散和传播,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因此技术创新成果具有外部性,即他人可以不付代价地享有利益而权利人却不能得到回报。如果这种外部性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人们就可以任意地、无偿地利用他人的创新成果,创新成果的权利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其继续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的挫伤,社会整体创新活动就会受到抑制,从而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就是一种推动技术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创新成果的产权化使创新成果的权利人有了独立的利益,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享有排他独占权,从而使权利人与创新成果的产权发生最直接的经济利益的联系,同时使得创新成果的外部性减弱,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变小,可以独占一方市场,获得超额利润,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成果的价值,实现权利人利益最大化。知识产权制度的市场价值取向使创新成果的权利人和发明人的利益与创新成果市场价值的实现紧紧连在一起。创新成果越是符合市场需求,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权利人和发明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就越大,从而使人们从创新的开始到产业化的全过程,都始终瞄准市场,把创新活动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共同发展。

技术创新取得的成果,必须及时取得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智力财产权,这使得它极易受到侵犯,出现他人不付任何代价就可使用的“搭便车”现象。因此通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使得权利人对自己的智力成果获得一种合法的垄断权利。只有获得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才能真正实现和保证对其的权利,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创新成果的产权化,可以使所拥有的科技优势转化和提升为市场竞争优势。科技优势只表明在科技的制高点上可以达到的某一高度,但并没有占领这块阵地。要占领这块阵地,就必须通过获得知识产权来实现。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投入。如制药产业素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三高”之说,大型跨国制药公司一般会把利润的10-20用于研发。国际制药业巨头辉瑞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超过50亿美元,阿斯利康公司每个工作日的研发费用高达1400万美元。与此相反,仿制一种药品只需要很少的投资和很短的时间。再如,开发一个大型的软件系统要投入上千人长年的工作量,而复制一个软件只要点按一下鼠标就可完成。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会有投资者对高新技术进行前期的巨额投入,就难以形成各种高新技术产业。产权化的技术创新成果,不仅代表了科技水平,而且代表了市场的竞争水平。衡量一个企业的竞争水平,常常看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而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综合实力,同样要看国家整体拥有的知识产权。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和科技强国都是知识产权大国。

(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对知识产权制度种种缺陷的超越

Stiglitz(2002)的研究表明,必须重视新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权衡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如此,在发达国家亦如此[4]。一旦由于过于严格的知识产权规制使得知识的代价过高,就会阻碍知识的传播,结果就是无法发挥它在改善生活水平上的积极影响。虽然知识产权中的专利权理论以基础研究为基础,但是它并不一定是鼓励研究最恰当的工具。1980年美国的Baye-Dole法案通过之后,大学就可以为自己开发出来的技术申请专利,所以这些研究机构为了保护研究成果,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运用专利权。然而对于这种趋势颇有争议,由于大学研究越来越多地转向了商业价值,所以这样做无法激励基础研究和知识的共享。

实际上,许多研究发展中国家模仿行为的人们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模仿过程就好比是发达国家的创新活动一样。实际上,知识具有一部分的隐性特质,这就决定了模仿和创新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中都包含着探寻的过程,这种探寻不完全区别于为了取得新发展而进行的探寻,并且往往需要花费较高成本(有时候甚至比初试的创新还昂贵),这个观点不仅可以运用到有专利的创新活动,而且可以运用到无专利的创新活动。同样为了更好地理解、解释并评价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必须具备研究能力。因此,引进或者改进外国的科学技术本身就带有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实际上,从企业进行这些活动的角度来看,改进现有技术的决策在本质上同创新决策没有区别。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模仿同发达国家的创新活动有着很多共同的特征,双方都具备独创性、科学技术能力、运用特殊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组织效率和灵活性。这些特征接下来会影响生产成本、市场竞争特征以及整个行业的进化发展。不仅如此,这两种活动都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所谓技术吸收能力,就是企业通过无形资产的投资过程而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自我加强的累积过程,这个事实也强调了创新和模仿之间的紧密关联。正是上述特征最终将创新和模仿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际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工业化水平和基础研发水平比较低,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制造商掌握了很多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技术,因此积累了很多科学技术能力。之所以可以获得这样的发展,关键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非常宽松或者甚至不存在知识产权,所以才能够使得科学技术更自由地传播开来。

(五)对我国的启示

虽然知识产权体制的适宜性对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和成功有重大影响,但是要想一直保持成功,仍然需要建立一个适当的支持性框架,避免经济陷于混乱的不均衡状态。因此,激进的财政预算缩减、货币贬值、由投机性兼并和收购带来的不稳定性都有可能摧毁积累的知识和科学技术能力。实际上,不利的政策和环境因素都可能轻易导致业绩萧条和学习停滞。如果在专利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没有考虑它的国内背景,那么它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从历史的观点讲,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在逐步引进更强的知识产权政策时,同时也必须大范围内实施相应的补充政策和制度改革才能够增强本国的技术能力,保证国内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2001年已经成为WTO成员,所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不仅是我国履行“入世”承诺和营造投资环境的基本方针和重大举措,更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需求。当前,我国面临的知识产权形势十分复杂:(1)国家的知识产权立法已经基本完备,知识产权执法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普法也已广泛开展;(2)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最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知识产权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还亟待全面提升。因此,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以知识产权战略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与经营。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创造 篇7

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挑战新机遇, 为了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正在加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旨在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多年实践证明, 只有改变以往依靠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增长模式, 努力把创新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我国才有希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抓住关键点, 掌握核心竞争力, 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顺利完成上述目标, 显然我们首先应该摸清影响创新的一些主要因素。对此, 已有研究表明, 普遍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创新环境、创新投入、激励机制等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变量, 这些因素中又以知识产权保护和研发投入影响较大。就我国而言, 两者对我国创新的影响效果究竟如何?创新对二者变化的动态反应有何不同?二者对创新的贡献度怎样?目前尚无学者对此做过深入探讨。不言而喻,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我国采取更富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优化研发投入结构, 充分发挥二者的创新促进作用。鉴于此, 笔者希望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 运用权威的数据, 经过严格的计量检验, 对上述问题逐一展开研究, 以期获得有益的发现。

二、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在数据可得的前提下, 为了尽量提高模型估计结果的精确性和可信性, 笔者选取1995-2014年作为研究样本区间。就各变量而言, 笔者以最能体现我国创新程度的专利申请授权数表示我国的创新水平, 具体以P表示;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采用每年的研发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表示, 以RD标示;以上两个变量的所有数据均采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1995-2013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取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亚星等 (2014) 的测算, 他们的计算方法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 更能反映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特点, 而且该指标在被运用到实证检验中时还具备一些优良的统计特性, 所缺少的2014年的数据用同样的方法测出, 以IP表示。

三、实证分析过程

由于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模, 让“数据自己说话”, 且可以以其为基础探析变量间的动态关系等, 正适合研究目的, 故选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来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研发投入强度对我国创新的各种影响。

下面的计量分析思路为:首先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其次进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然后构建VAR模型;最好展开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

(一) 变量平稳性检验

由于所使用的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 为了便于其后协整分析的顺利进行, 需要先对各变量做单位根检验。笔者选用常见的ADF检验,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注:本表中KPSS检验采用Eviews9.0, 检验形式 (C, T, K) 中各项依次代表检验方程中的截距项、时间趋势项, 最佳滞后期, 以AIC准则确定, “O”表示不包含该项, 变量前加D表示一阶差分, “*”表示在该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由表1可知, 三个变量的水平值均含有单位根, 但在一阶差分之后都在至少5%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单位根检验, 可见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过程, 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为此我们可进一步探讨变量间的协整关系。

(二) 协整检验

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on协整检验, 另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E-G两步法。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 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 所选变量在远低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至少存在两组协整向量, 这说明我国创新水平、知识产权保护与研发投入量之间在研究区间内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由正规化后的协整向量可得三者之间有如下关系 (括号内为标准差) :

上式系数表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 我国创新水平相应提升约0.3个百分点;我国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 我国创新水平则提高0.8个百分点;显然,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研发投入均对创新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比较而言, 研发投入的拉动力度更大。

(三) 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由于共有20年的观测值, 在充分保证自由度的前提下, 为了有足够的滞后阶数以尽量展现模型的动态特征, 在参考了各种信息准则的基础上, 最终将最佳滞后期定为3。模型指标结果显示, 各方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达到97.23%, 其余指标亦表现良好, 说明所建VAR (3) 模型可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平台。

(四)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VAR模型作为一种非结构模型, 通常不用来分析一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另一变量, 而是用其来刻画一个变量的误差项变化对系统的动态影响, 即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为此, 下面将着重分析当面临来自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研发投入的新息冲击时, 我国创新水平有着怎样的动态反应轨迹。为了避免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中因变量位置不同会对结果带来不同影响, 笔者选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下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 纵轴为变量对冲击的响应程度。

由图1可以看出, 我国创新活动在受到来自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增强的冲击后, 当期为负向反应, 随后上扬并于第3期转正, 之后再次向下滑入负向区间, 于第6期探至谷底后反弹, 在第7期再次踏入正向区间后明显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虽然前6期内表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 但总体反应处于正向区间。由此可见,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增强, 短期内似乎并不利于创新,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升对创新的正向推动作用会渐渐体现出来, 且力度愈来愈大, 整体为积极作用。这一点同时也印证了前面协整分析时所得出的结论。探其原因,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提高, 一方面这意味着模仿的各种成本在增加, 风险在加大, 从而降低了模仿的吸引力, 但同时却会激励社会加强自主创新;另一方面,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趋强, 势必鼓励国外对我国的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等, 外部技术的进入既会带来技术溢出效应也会加剧市场竞争, 降低创新成本, 所有这些将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创新活力 (Daniel, 2010) 。总之, 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不仅会通过巨大的预期收益激励创新, 还会以提高模仿成本、促进市场竞争等方式激发我国创新潜力。

如果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是通过确保获得创新的预期回报来推动创新, 那么研发投入则是以具体行动把创新的预期收益变为现实, 即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来切实促进创新。从图1可知, 当面临来自研发投入的新息冲击时, 我国创新水平即期也为负向反应, 在第2期触及谷底后便迅速走高, 第3期之后迈入正向区间, 随后虽有波动, 但总体呈攀升之势, 且反应力度大于知识产权保护。据此可知, 我国研发投入对创新的驱动短期内有一定的滞后性, 但在中长期将显现出不断增大的正向作用。这是因为, 虽然研发投入是创新的直接动力, 但从开始到最终成果的出现, 显然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创新主体能力的提升, 创新资源的增加, 创新成果才会陆续出现。不仅如此, 创新还会产生滚雪球效应, 即一项创新会触发关联创新, 当然关联创新不一定只出现在原始创新项目中, 也可能因原始创新所带来的示范效应, 由其他主体做出。总之, 研发投入是创新的硬动力, 是把创新由理念转为现实的正向积极因素。

综上可知,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研发投入都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因素, 后者的推动力度更大。

(五) 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形象描绘了VAR模型中一个变量对来自其他变量冲击的动态反应轨迹, 而方差分解可用来剖析每一变量的冲击对其他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率, 来进一步明确不同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为此, 我们使用该方法来比较知识产权保护和研发投入对我国创新增长在贡献度上的差异。

如图3所示,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冲击对创新波动的贡献度前3期内稳步提升, 之后依旧增势不减, 并与第6期升至极大值12.5%, 其后略有降低后再次攀升, 并在第11期达到最大值14.2%, 其后稍有下滑, 从第16期开始整体贡献度较为平稳, 基本维持在9%上下小幅波动;相较而言, 研发投入变动对我国创新水平的贡献度前7期内快速上升, 第8期后增速略有回落, 但仍为向上势头, 并于第15期达到最大值44.1%, 之后虽有回落, 但基本保持在40%以上的水平。综合而言, 知识产权保护与研发投入对我国创新增长的贡献度都表现出在短期内逐渐攀升, 中长期内维持在一个平稳水平。值得注意的是, 研发投入对我国创新的贡献度整体上远高于知识产权保护。究其原因, 研究期内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虽逐年加强, 但年变化率还是只有2.8%;相比而言, 同一时期内我国深刻认识到研发投入对创新的巨大作用, 科技研发投入迅猛增长, 1995年我国研发投入仅348亿元, 2014年则高达13312亿元, 年均增速21.2%, 占GDP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0.5%增加到2014年的2%。可以说, 研发投入较快的增长率是其比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贡献率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如此, 正如上文所述, 知识产权保护仅为创新提供了一种制度保障, 真正的创新要靠各种实际投入特别是针对性较强的研发投入才能实现。概而言之, 方差分解分析进一步表明, 知识产保护是创新制度上的软激励, 而研发投入为创新物质上的硬动力, 且后者的创新贡献度更大。

四、结论及建议

笔者运用1995-2014年间的数据, 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研发投入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研发投入和创新水平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两者均对创新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但研发投入对我国创新的推动力度更强, 对创新的贡献度更大。受经济发展阶段所限,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研发投入仍是我国创新的主要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认为, 从内部看,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要素、投资驱动为主逐渐转入以创新驱动为主的新阶段, 创新的经济增长作用必将日益凸显;从外部看, 随着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出现, 知识产权保护表现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因此, 为了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变化, 我国应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今后特别要完善针对服务贸易细分项的知识产权保护。鉴于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依然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以及研发投入对创新的直接作用, 我国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的同时, 应注重优化投入主体, 完善投入结构, 尤其是要提高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这些举措将从软硬两个方面有力推进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王亚星, 周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量化测评与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2) .

[2]蔡红, 吴凯, 蒋仁爱.中国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4 (9) .

[3]顾晓燕.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创新驱动的影响——一个文献研究视角[J].学术月刊, 2014 (9) .

[4]姜南, 单晓光, 漆苏.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4 (8) .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创造 篇8

随着我国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知识产权意识的加强,展览会期间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不仅受到海外企业、也日益受到国内企业的关注。知识产权制度是现代科技、文化和经济活动中通行的游戏规则,也是企业竞争的利器,会展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综合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会展业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法的规定,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对其智力创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精神成果所享有的权利。一般认为,知识产权是由专权利、商标权和著作权组成。

会展业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展览过程中产生和涉及到大量的精神成果,其中大部分是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象。在一个展览会中,可能受到保护的精神成果包括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等等。在展览过程中还可能会使用到他人的一些产品,如产品说明书、现场演示用软件或背景音乐等,若处理不当容易侵犯当事人的著作权。展览会中的一些标记可能已经通过注册获得商标权,如若不当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容易侵犯当事人的商标权。参加展览的产品一般都是最先进的成果,所以其中很大一部分具备专利性。在展览过程中发明的一些设备、器械及外观设计,也符合专利法的条件受到保护。

目前,我国的会展业尚不能完全适应国际竞争。其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最易被忽视的环节,维护知识产权关系到中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出台的重要意义

纵观展会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发展历史,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内容从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开始呈现越来越专门化的趋势。在此之前,包括1 851年世界上首届世博会—伦敦世界博览会,其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都是基于当时国内既存的法律和一定的知识产权专门法律而提供的。1873年在维也纳举办国际发明展览会(世博会的前身)的时候,奥地利制定了一项特殊法律,以对展览会展出的外国人的发明、商标和外观设计提供特殊的临时保护。之后,专利改革会议提出了国际专利制度的基本原则,并呼吁各国尽快就专利保护问题达成国际谅解。在此基础上1883年正式诞生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公约确立了国民待遇、优先权等共同原则以及对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等工业产权给予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

随着21世纪以来新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所体现的立法精神均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我国在相关法律体系下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条例、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以及相对于近几年在我国蓬勃兴起的各类展览会的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我国已经制订的相关法律主要有:《著作权法》、《专利权法》、《商标法》、《软件保护法》以及《合同法》、《民法通则》中有关条款等。但是,如果想要按照法律的具体规定去解决会展业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真正可以叶院湃胱的条款又比较少。

近日,中国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商标局、国家版权局四部门专业人士在京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草案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据介绍,《办法》将在网上公布,供社会公众讨论,并于年底前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联合下发。

该《办法》分6个部分,包括总则、投诉机构、展会期间专利保护、展会期间商标保护、展会期间著作权保护和法律责任。主要规定了展会参展单位或个人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便捷程序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特别是对展会主办方明确提出了注意义务,要求在展会期间设立知识产权技诉机构,以便于进一步加强会展期间专利、商标、版权管理部门的执法效率。适用于我国境内举办的各类经济技术贸易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展示会等。该《办法》对于加强展会期间知识产权保护,规范会展业秩序,进一步推动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增强知识产权法制意识

会展是企业技术创新、产品交易和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与场所。我国每年举办各类会展上万次,会展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科技经济的发展。同时,会展中时有发生的冒充、假冒、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欺骗了广大消费者,给权利人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影响了名优产品声誉,扰乱了会展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如不采取措施及时加以制止,将影响我国的投资环境,制约经济贸易的发展。

《办法》出台之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将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展会市场的经济秩序,充分认识会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各类会展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及时查处、制止会展中冒充、假冒、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

2促进了名牌展会的培育和发展

目前各类雷同主题展会竞争无序。出现的比较多的情况是在展会题目、展出内容等方面进行重复。只要一个展览会办得好,模仿者不进行经济基础、区域性市场和购买力的分析,不进行对别人办好展览如何投入人力物力的分析而盲目跟进,造成同类展会过多、过滥,好的展会被分流,差的展会被投诉,无序竞争。

2004年我國展会数量排在前十位的行业是:房产建材、生产设备、人才招聘、文化体育、新兴技术、医疗保健、纺织服装、旅游酒店、食品饮料、综合展览。据粗略统计,印刷类的展览有一百多个,包装类的展览有近百个,汽车类展览几十个,房产建材展览几十个,缝制机械展40多个,在40多个广告类展会中,冠名夜愀嫠男抡褂的就有15个;高尔夫在我国仅有不长的历史,也有了十几个展会。在这些繁多的项目中有相当多的展会不乏盲目跟风,缺少策划理念。有的展会拿来现成的名字加上地区就使用,产生明显的侵权行为。

另一种情况是,冒用较有名气的主办方名义招展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据有关方面粗略统计,2004年全国冒用名义的展会有10余起,情节严重者发生骗展事件。例如一个经营了十年的“石材展”,名声传播在外,却被他人盗用其名义进行招展;一个与中国国际机床展的英文标识“CIMT”相似的机床展标识“CIME”,赫然出现在展览会的名单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仅仅依靠现有的《商标法》等有关规定是不够用的。而且,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行政机关很难依职权直接有效地处理会展期间出现的各种知识产权纠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展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天的时间,一般的行政处理和行政查处程序无法适应。

《办法》的出台将限制不规范的展会的举办,规范展会的审批制度,使行政处理和查处有法可依,促进名牌展会的培育和发展。

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展会。一个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除了展会名称外,还有策划理念和办展特色的完美结合。品牌展会在不断增强开发能力的过程中打造了不可仿造的独有资源与核心竞争力。这些商誉、形象是举办商辛辛苦苦经营得来的,不允许其他展会经营者通过剽窃、假冒等不正当手段挪用,搭顺风车。

我国的会展业还处在初级水平,要为展会争取一个较长的稳定的发展时期,保护知识产权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品牌展会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走出国门更是要把维权意识放在第一位,才能为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3 规范了会展业的市场秩序

使目前无序的展览市场,能有法可依,有利于建立展览经济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将展览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上来。

一些省市的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此项工作:深圳贸工局下发了《关于实行品牌展会排期保护的通知》;浙江义乌市会展业下发了《关于做好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见》;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也在就制订《保护知识产权公约》征求意见。这些举动无疑对维护我国会展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各类问题

就国内来说,实行这样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还存在一些难度,实施过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一些展会正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参展商的知识产权,但从根本上解决展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首先需要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国家要完善相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因此,《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加强展会期间知识产权保护,规范会展业秩序,进一步推动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就行政执法而言,在涉及各类展览会中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查处和处罚中,行政管理机关的管理难度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进驻各展览会现场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不具有行政执法的职能,而只能作为主办方邀请参与的专业服务部门,行政管理机关在展览会中的法律地位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即使某些博览、展览会中行政管理部门被赋予一定的执法权力,但现有的专利法中规定的相对原则,甚至一些具体规定的缺失,给展览会中处理常见的涉嫌侵权行为造成了障碍,严重影响了对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利的保护与实现。国外完善的诉讼机制和司法水平为相关的权利保护提供了较为完备的保障,我国行政执法的运作机制和执法力度是强化还是弱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诉讼中的权利,它的实现往往需要通过比较专业化、比较技术化的诉讼活动才能得到最终的维护。而我国当前法治环境与国民的法律意识,诉讼能力均比较令人担忧。一方面,执法不力、司法不严的状况仍然存在,诉讼成本与诉讼效率而产生的司法公信力还不够高;国民通过诉讼外途径和解、调解以及仲裁的方式解决各类纠纷的居多;怕打官司,被动应诉、回避、放弃的居多;主动维权,积极应诉,有知识产权预警处理机制的居少。

上一篇:强化发展战略管理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下一篇:网站设计实习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