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主义教育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集体主义教育(共11篇)

集体主义教育 篇1

老师们、同学们:

爱国,必须做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其中,爱国行为是归宿,是目的。做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使受教育者在爱国主义方面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一、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思想观念。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个人的出路。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一事当前,做到想国家这所想,想集体之所想,先人后己。

第二,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热爱祖国要坚信自己民族的自立能力,不要只看到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无视自己祖国,近年来的巨大发展成绩,因而自暴自弃;也不要因为期望自己的祖国繁荣富强,而对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缺乏思想准备,一味地抱怨和哀叹;更不要因为羡慕西方的物质生活,而拜倒在金钱之下,把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统统抛到九霄云外,要在任何时候都维护祖国、民族的荣誉,不做有损祖国、民族和集体的事。

第三,要积极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热爱祖国,就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到有报国之心,更有报国之志,报国之才,报国之行,立足本职工作,发奋 图强,勇于奉献,为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谈到集体荣誉感,首先应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之中,就算是独在孤岛,也同样是和鱼、鸟、树木组成集体,没有什么人是例外的,否则就无法生活。谈到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也应搞清楚一个问题。这问题十分简单,无限大的万分之一等于无限大;零的一万倍仍等于零。

如果一个集体被大众尊为泰斗,而个人只在这集体中排倒数第一,而这个人在大众眼中,同样是泰斗中的一员。如果一个集体被人贬为鼠辈,而个人就算在这集体中排老大,在大众眼中,也一样是鼠辈一个。所以,先有集体荣誉,才有个人荣誉。集体有了荣誉,个人也自然就有荣誉。谈到小集体和大集体,还应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人眼中只能见到小集体,那么论是论非时,就会以自己的小集体的是非而为是非,而不管公理是非,看问题自不准确,这个人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所以,少年时就应该培养集体思维的能力,培养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这对成年后能功有所成,能够起很大的作用。

作为青少年学生,虽然今天还不能直接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但可以通过为祖国的明天刻苦学习、关注改革和社会生活,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等实际行动,表明自己诚挚的爱国热忱和赤热的爱国心。我们已经培养了、并且将要培养出更多的既具有报国之志,又具有报国之才的优秀人才,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老*的培养下,经过同学们的刻苦学习和积极努力,相信我们在场的同学都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栋梁材。

谢谢大家。

集体主义教育 篇2

第一, 教师要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意识

这是成为知识型和德育型教师的动力。教师是社会发展的先驱, 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使命, 教师必须自觉地跟上时代步伐, 走在时代的前列, 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不断地创造未来。因为“当今世界整体上演变如此迅速, 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 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 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更何况, 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摄取知识和锻炼思维的机会, 因而学生也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在本学科领域先于教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 教师应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并把自身置于教育型与知识型二重性终生学习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要形成一种集体主义品质, 让自己在知识领域里得到集体主义品质的熏陶:教师在实施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知识传播的同时, 必须有一个目标一致、组织严密、团结坚强、教风端正的教师集体, 这样才能以自己的内在品质给学生以榜样的示范、品格的熏陶、行为的引领, 从而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合力, 成为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先驱。

第二, 通过学生班级体进行知识传播和集体主义教育

所谓学生的学习, 是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过程, 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 则是进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渠道和主要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主义品质的培养是从基层集体开始的”, “集体主义作为一种品质, 首先是在与学生的利益密切相关的集体中, 在一个孩子总是跟其他孩子密切相关的集体中灌输给学生的”。我认为这个基层的集体就是指班级体。目前学校教育、教师教育, 就有不少忽略了这个基层教育的环节。面对当前社会多元趋势的日益明显, 社会大环境的日益复杂, 如何创造一个蓬勃向上、正直高尚的优良集体, 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师, 我更值得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

学习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 学生需要学习, 然而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智能, 提高自己的集体主义观念, 使其潜能得到开发, 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班级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劳动的“小社会”, 在他们的“小社会”里, 有着特定的智力、思想、心理、情感的共同性和相融性, 有着他们自己特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在这样的“小社会”中学习和生活, 如果引导得好, 一定会使他们得到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他人关系的亲身体验, 受到集体主义品质的熏陶, 在一个优秀班集体里同学们之间的学习、生活、劳动是进行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最优环境。

在班集体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是所有成员的平等性, 班集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同学关系, 享有同等的义务和责任, 虽然设有班干部, 但班干部并没有特权和等级, 没有报酬和个人利益, 只是在班集体中扮演公益服务者的角色而己, 是义务为班集体服务的。有一点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班集体中, 绝对不能形成班干部有高人一等, 有“小特权”、养成一种“干部”的优越感, 一旦破坏了班集体里可贵的平等性, 将会从品格源头上影响集体主义品质的培养。

第三,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和集体主义教育

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活动, 如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脱离呆板僵化的“说教”模式, 这对于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的素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尝试着去做了。

其一, 通过学习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 占去了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是学生积极活动的基本形式, 这种活动从学生上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了, 它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为使他们在集体里获得生活和劳动方面的道德体验提供了巨大无穷的可能性”。集体主义教育首先必须要渗透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师要把在学习上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作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方法。其次要把争取优异的成绩作为整个班集体全体同学的奋斗目标, 把自己的学习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一致起来, 把全班同学的聪明才智汇集起来, 使全体同学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从而培养对集体负责的责任感。

其二, 利用“科技周”、“小发明日”等活动, 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寻找目标、查阅资料、思考突破点、亲身动手制作等以拓展学生知识面, 活跃思维, 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如果评比是以几个人或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出现, 并且这个“成果”是几个同学集体思考、研究和发现的, 这就更能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培养集体的意识和观念。

其三, 通过“艺术节”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艺术节的活动, 既要考虑到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又要达到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还要考虑到培养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以致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和意识, 珍惜和爱护集体的荣誉, 为集体增光、为大家做贡献。从此角度讲, 除了独唱、独舞、独奏等个人项目外, 更多的要组织以小组、班级、年级为单位的活动和比赛, 从合唱曲目和人员的选定、平时的训练到服装的统一, 都是对集体观念和意识的极好的培养。对未参加的同学, 也要为他们提供服务同学、服务班集体和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如果每个同学在艺术节里都有自己的一份工作, 都是主动的参与者, 那么, 爱集体、关心集体的思想泉水就能悄悄地沁入到同学们的心灵深处。

此外, 学校、班级中有许多的公共财物, 除了一般的桌椅、劳动工具、图书以外, 随着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教室里配置了电视机、计算机、投影仪等价值较贵的设备。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是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讲解爱护公物时, 特别要把按时关灯、及时关水龙头等这种“小事”重视起来, 从小处培养节俭的习惯。水电是以学校为单位计算的, 班级的“小集体”观念相对容易培养, 而学校这个大集体的观念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 只要及时把班级的“小集体”意识扩展到学校, 而后到社会、到国家这个“大集体”, 学生真正的集体主义观念就能逐渐形成。

第四, 通过创建优秀班集体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在实施集体主义教育时, 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就是全力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如何才能创建优秀的班集体呢?条件与措施如下:

其一, 树立全班同学共同奋斗目标是形成优秀班集体的基本条件, 它是班集体的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根源之所在。一旦确定了争当“优秀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主任就可以根据班集体的实际情况, 提出班集体分阶段的奋斗目标, 并将奋斗目标及时转化成这个班集体的意志和行动, 转化为每一个同学个人的内在的目标和行为, 成为每个同学个人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准则。

其二, 强有力的班委会是优秀班集体的核心支柱。班主任的一个重要任务, 是帮助同学们建设一个团结、和谐, 受学生拥护的并具有一定权威的班委会。班委会的产生一定要让全体同学来民主选举, 给每个同学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其三, 精心设计大量的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班级活动。通过集体活动把全体同学团结和凝聚在班级目标下, 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影响、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从而培养起爱集体的整体行为, 这是创建优秀班集体, 增强集体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和渠道。

其四, 及时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集体舆论。这是一个优秀班集体形成的最主要的标识。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一旦形成, 就会对班集体的建设和全班同学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极大的影响力量, 对集体主义思想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其五, 及时形成良好的集体纪律, 这是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的保证。严明的班级纪律是形成良好的班风, 是班集体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保证。班主任要根据校规校纪, 学生行为规范, 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行为水准的班级纪律、规范, 并能通过班委会变为全体学生的意志和要求, 成为同学们行为的自觉约束和准则。

其六, 建立和谐宽松的、团结一心的集体氛围。这是优秀班集体形成的情感基础和心理环境。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要要强大的凝聚力, 有团结一心的集体氛围。只有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统一、亲密无间、团结友爱, 才能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从而心理上产生对集体的亲和力和感情上的依存感, 进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才能油然而生, 学生们的集体主义思想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巩固。

中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责任;中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74-01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新的教育文化,一种新的教育生活,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迎面吹来。更新教育观念,把人文教育、责任感的教育放到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位置,教育才是有效的、有益的、完善的教育。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应该首先是一个有着健康、健全人格的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意识,培养学生向上的人格,成为我开展教育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建立完善的班集体组织,培养学生履行义务的习惯。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班集体建设的根本,它对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成长起到积极指导和约束的作用。每接任一个班级,我总是以“抓好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为主要课题,以形成“团结、向上、勤奋、守纪”的班风、“认真、勤学、善思、进取”的学风作为班级工作的主要目标。将学生的清洁、纪律、学习、活动直观形象的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制定《学习公约》《纪律要求》《清洁标准》《文明条例》等。充分利用班会课,抓住班集体成员接受教育的最佳时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认识个人的言行对集体富有的责任,集体的荣誉也包含着个人的一份荣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履行义务的习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在集体中所有成员共同担负起形成良好班风、创建优良班级的责任。

二、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学生为集体奋斗的精神。

班级奋斗目标代表了班集体的成长和发展方向。为了使学生成为班集体的合格成员,并凝聚成强有力的整体,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还必须分阶段、有层次地向班集体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让班级的每个学生清楚地了解班集体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把对集体的感情升华为对集体的责任。在培养学生为集体奋斗的精神时,我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确定班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并将学生的个人奋斗与集体的目标融为一体。先后开辟了“奋发向上”“勤学苦练”“守纪模范”“书法竞赛”“闪烁的星星”等目标激励栏。开展以“看变化、重进步、鼓干劲、见行动”为主题的竞赛活动。伴随着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一个个活动的开展,班级的面貌发生了一次次的变化。在共同的奋斗中,“为他人,为集体尽心出力”、“集体的荣誉就是我的荣誉”的奋斗精神,基本形成。学生共同担负为班级目标而奋斗的责任感增强了。

三、建立良好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应是平等民主、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多年来,我将雷锋的名言“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融入班级工作中。我告诉学生: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我们是班级的主人 ,就应该时时处处为班集体着想。 渐渐地,学生明白了: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班级的许多工作都要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大到国家的建设,小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在与别人的交流合作中完成。班集体里,学生懂得了相互尊重,团结协作,以谦逊的态度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力地促进了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

四、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增强集体教育的力量。

积极健康的舆论是培养人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及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每接任一个班级,我总是将“播种平常,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人生;播种人生,收获永恒”的名言出现在教室最醒目的地方;用“让知识转化为智慧,让文明积淀成人格”这句富有哲理的话,作为班主任寄语;以“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作为班训;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热爱集体,更愿意为集体的荣誉做出奉献。这样,集体教育的力量大大增强了。

集体主义教育暨支部工作计划 篇4

一、活动背景

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为了增强班级形象,增强集体观念,为丰富校园课余活动。我班班委经讨论决定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和举办支部工作计划——支部大会。

二、活动主题

以班级口号:不抛弃,不放弃为理念的集体主义教育,并讨论支部工作计划内容。

三、活动时间

2012年09月02日19:30-21:00

四、活动地点

1407教室

五、活动对象

2011级10班全体同学

六、活动组织单位

11级10班班委

七、活动形式

集体学习集体主义,讨论支部工作计划内容。

八、活动开展

1.班长宣读集体主义教育相关内容

2.同学踊跃上台关于增强集体观念讲话。

3.集体主义教育总结。

4.讨论支部工作计划内容。

5.总结。

集体主义教育 篇5

活动对象:2013级行政管理二班

活动主题:感受祖国山水、传承中华文化,宣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集体主义团结精神.活动内容:

一、管理学院行政二班全体同学游览沙湖。

二、全班同学进行自由拍照、采集秀丽风景图片。

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项娱乐活动,以小组为核心统一安排编制成员,保证同学的安全。

活动分组:第一组 组长:冯思洲 王丽荣

组员:赵雷 马梓淇 陈兴平高伟 俞蓉

宋明兄 刘晓兰 马晓婷 梁湘 蒙

秋婷

第二组 组长:张妍 艾可旦

组员:孙碧山 韩喜卿 刘喜记 王寒亮

张尚婷 黄小娟 海彩霞 范志勃

肖丹丹

第四组 组长:阿尔斯兰 南丁

组员:张涵熙 冯诗元 王婷 米继圣 杨

晓兰 徐小梅 杨丽婷 蔡玲玉 张

成元 唐忠英

第五组 组长:杜亚恒 李颖

组员:成芳慧 马晓芹 马晓芹 郝严严正式活动时间:中午

爱国主义教育 篇6

为切实提高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丽水学院成教院组织全校学生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力求通过此举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的结合、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的结合,理想目标教育与学风教育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

2011年10月17日,伴着缕缕晨光,我院师生在体育场举行了首次升旗仪式。7:00分,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缓缓上升,在晨风中高高飘扬,师生目送着国旗升起,心中默默祝福祖国明天更美好。升旗仪式结束后,升旗手饶园园(学生会主席)谈了升旗的感受,她表示作为升旗手感到很光荣,很骄傲,并认为升旗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作为一名丽水学院的学子,会以此为激励,始终牢记“明德笃行”的校训,不断进取向上,做一名合格的学生。

集体主义教育 篇7

一、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持。很多当代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从小便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远离集体环境, 这些客观因素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从自我开始考虑, 关注自我价值, 而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当他们远离父母和家乡, 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 难免会因为生活和学生上的不适应产生孤独感。这时, 如果不能很好的走近集体, 融入集体, 将对个体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 从而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树立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对新世纪人才的高尚道德情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集体主义品德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优良品德, 对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他们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 提倡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

随着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打开了崭新的一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要求我们在在大学生中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形成互相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群体意识, 从而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 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信仰的人们之的间利益关系, 以便构建和谐繁荣的社会。

二、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1、在实践中增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大学生富有蓬勃的朝气, 喜爱各种集体活动, 而这些活动对于大学生集体思想和行为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高校教育中, 一方面, 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 如各类比赛、晚会、运动会、义务劳动等等。劳动育人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它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性格,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学生们通过参加社会志愿劳动服务, 充分感受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不仅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高尚的体现, 而且也是维护和发展赖以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使大学生在这些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集体活动中, 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增进集体主义观念;另一方面, 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走出校门, 深入社会, 了解社会, 对社会增强自主认识, 进一步强化对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认识, 在实践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鼓励人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把价值认同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之中, 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 增强价值认同, 养成良好习惯, 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将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 在广大青年中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在集体主义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集体主义教育, 提高民族凝聚力, 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竞争, 更表现为民族凝聚力的竞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我们更需要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3、加强班级建设, 提高班级凝聚力

班级是大学生接触的第一个集体, 也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空间。大学班集体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在班级集体建设中, 将创优争优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真正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主人, 热爱集体、关心集体, 维护集体利益, 珍惜集体荣誉, 敢于同玷污集体荣誉、损害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作斗争。成员内部相互包容、相互照顾, 形成开诚布公, 以诚相待的友好关系, 自觉维护班内团结, 努力壮大集体力量, 使每个成员对班级集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并从中充分体验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三、教师带领广大学生一起走进集体、融入集体

教师要做好榜样带头作用, 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教师是学生在家长之外接触到的对自身成长成才最有影响力的人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或好或坏得作用。做任何事情以理才能服人,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必须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以身作则。如果教师自己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尚不够全面、深刻, 势必无法让学生心悦诚服。因此, 教师本身首先应该牢固掌握集体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 其自身也应具备对集体的高度热情, 只有这样才能言行一致, 以身示范, 才能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形成一致的认识。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转型, 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面临着新的冲击, 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如何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 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尚道德情操, 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新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关键词:冲击,集体主义观念,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119) 。

[2]贾英健:《多样价值观态势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 《山东社会科学》, 2002 (1) 。

[3]帅萍:《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青年集体主义价值观变迁与趋势研究》,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5) 。

[4]韩旭峰:《论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 《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集体主义教育 篇8

【关键词】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现状;路径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要求。

一、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与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网络更是以其快捷的信息传递模式、日新月异的技术渗透到人们生产与生活的角角落落,给高校的集体主义教育带来挑战。

(一)客观需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一方面带来了面向世界的开放思维和全球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开放性、自主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深刻变化,使他们面临着多元化的选择。

此外,因特网的普及,一方面拓宽了当代大学生了解时事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同时,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很多学生长期沉迷于虚拟空间,这不仅弱化了大学生个体对集体的依赖,淡化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本应该有的深厚情感,削弱了他们的集体意识,而且他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也因为网络的影响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二)主观需求

当代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备受家庭与社会的呵护,从小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处事方式,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对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缺乏参与热情,奉献精神、集体观念淡薄。而大学时期作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人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非常大,这个阶段中无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长远的,此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因而更应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二、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路径分析

当前,很多高校重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但由于教育手段的单一性等各种原因,使得集体主义教育过分立足于理论层次而脱离了实际,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在实效性上有所突破,必须整合各方资源,优化教育路径。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创新教育教学内容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用科学研究成果去支撑教学。集体主义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但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类课程任课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二)优化教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文明向上的积极校园环境的营造对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强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需要各种途径突出校园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方面,将集体主义教育融入教师的活动与培训中,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坚定教师队伍的集体主义精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品质在无形中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范本,因而要发挥好言传身教和积极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领头羊,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他同学。

其次,将校园环境与家庭、社会环境相结合,学校要重视与学生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让家庭加入集体主义教育队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合作,特别加强与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企业之间的联系,将集体主义教育融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以切实推动集体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创新教育载体,提高教育效果

第一,与时俱进,抢占网络阵地,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网上论坛、网络活动、思政微博等丰富多样的途径,将思想性与趣味性相融合,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集体主义教育。

第二,以班级、社团、公寓为依托,丰富集体活动。在班主任的参与与引导下,丰富班集体活动,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三,将集体主义教育切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识,提高实践集体主义的能力。

集体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长期的考评激励机制,才能形成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高校集体主义教育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怡梅.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思考[J].科技咨询,2007,(25).

[2]新时期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4).

[3]郑湘晋.集体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4]刘明伟,宁茉玲.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集体主义教育 篇9

参加人员:全体在岗民警 授课内容:

1、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

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马克思的“五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爱国主义教育讲稿 篇10

----在新学期升旗仪式上的讲话

新学年的大门已经开启,发生在雅加达亚运会赛场上的一件事,充满了爱国情怀和正能量,与大家分享。

这是一位奥运冠军与国旗之间的故事,是一名中国人对国家荣誉的捍卫,是一个可以打100分的举动。

8月19日晚,雅加达亚运会赛程正酣,游泳赛场捷报频传。在2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以1分45秒43强势摘金,在亚运会赛场实现“大满贯”。

值得点赞的,除了孙杨的成绩,还有他的爱国精神。

在随后进行的颁奖仪式上,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观众起立行注目礼。但在国歌即将结束、国旗即将升至旗杆顶部时,戏谑的一幕发生了。悬挂国旗的横杆断裂,三面国旗一齐掉下,观众席发出不满的嘘声。

面对突发情况,孙杨立即走下领奖台,和主办方交涉,要求重升国旗、重奏国歌。他在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

“one more time”。

最终,在孙杨的坚持下,现场工作人员重新整理国旗,重新举行升旗仪式。于是,亚运会游泳场馆内,再次奏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再次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

“one more time”,再升一次国旗!

这是对国旗的尊重,更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

那一刻,孙杨是国旗的骄傲,国旗,更是孙杨的骄傲!

中国人,真正的帅气、霸气、硬气,不就应该是这般模样吗?

关于国旗的故事,温暖的,感人的,励志的,还有哪些呢?

胡爷爷弯腰捡起国旗贴纸

2012年6月,G20峰会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开幕。领导人合影时,主办方在地上贴上国旗贴纸,以此来标示各国领导人的位置。合影完毕,领导人散去,脚下的国旗贴纸被踩来踩去,唯有中国的五星红旗没有被踩,因为她的主人——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爷爷弯腰把她捡起并细心地收了起来。

面对国旗,“00后”们停下了脚步

2017-09-20,沙坪坝区教委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一个男童背著书包,站在校门外立正敬礼。据悉,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是:一个迟到的小男孩,背著书包快速向学校跑去。当他刚到校门口,学校的广播已开始播放国歌,升旗仪式开始了。小男孩立即停在原地敬队礼,直至国歌播放完毕才跑进学校。

无论是国家主席,还是普通学生,都没有彩排,没有强制命令,却在细微的行动中,表达出对国旗的爱护和尊重。

集体主义教育 篇11

关键词: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基础,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荣辱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通俗地说,荣辱观也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从其基本内涵来说,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古往今来,思想家们都强调荣辱观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假如没有这种羞恶和崇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做不出伟大优美的事来。”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喻荣晓辱、尊荣斥辱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人们评价、判别并从而鼓励或约束自身或他人行为的重要道德标杆。

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荣辱观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是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在道德上的反映。因此,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观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上获得了一致性,因此,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根本区别于剥削阶级社会的荣辱观,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荣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辱观又具有继承性,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乐善好施、团结互助、明礼诚信等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荣誉”与“耻辱”问题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3月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四次会议期间的一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集中概括。他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要求,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的精辟概括;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荣”是积极奋进的追求目标,“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调节和改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对维护道德秩序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理论上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八荣八耻”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方面教育的促进作用。

其次,从现实来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偏差和行为失范等问题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中的优秀群体,思想特别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和价值观念都容易在大学校园找到市场,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和“90后”,他们个性鲜明、視野开阔、思想敏锐,但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成熟的心理品质。正是基于这种成长期的心理特点,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上流行的某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缺乏独立的判断,容易效仿,造成价值偏差与行为失范。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扩大而出现的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物质利益至上等消极的荣辱观念在一些大学生中滋生蔓延,冲击着健康积极的荣辱观。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主流是健康、积极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相符合的。但是,毋庸讳言,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崇高、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从媒体对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荣辱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信息时报》报道:2010年4月12日,由广州市妇联主办的首届女大学生论坛发布了《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占59.2%的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瞭望东方周刊》于2010年8月6日发布的女大学生性、婚恋、择业观调查称:“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52.7%的已就业女生表示理解,而在未就业女生中则有62%表示理解,比已就业女生高出近10%。”这些调查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对“劳动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不以为然。“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是大学生应该奉行的荣辱观,对那些迷恋金钱、贪图享乐的生活方式应该鄙视和抵制。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以追求金钱和享乐为荣,淡漠自我创造、艰苦奋斗的倾向,高校必须充分关注。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明辨荣辱、是非、美丑的正确价值判断,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必须看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的社会风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离不开学校育人环境的熏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培育。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主要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重视其他课程的参与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地位,使大学生明白并自觉奉行这一社会主义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中,教学设计都应该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婚恋、义利、诚信、法纪等,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创新思路,避免简单的灌输说教,注重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实际效果。使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受到感染和启发,触动其内在的思想情感,让“八荣八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也是高校全体教师的职责。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思想政治课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的教育,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都应该渗透荣辱观教育,激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事实上,那种只管教书、不问育人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

其次,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

大学生的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应当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把对大学生的基础道德和文明修养教育与他们日常的行为养成、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高校从事学生管理的部门和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其日常表现与评先评优、提干入党挂钩,促使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中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推动者,也使大学校园里每个行为习惯都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调节和控制、激励和约束。

最后,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荣辱观的养成,是与其学习和生活的校园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对人的培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促使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注重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友爱、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等价值观念,营造尊荣戒辱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广泛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播、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传播媒介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形成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爱祖国、爱劳动、懂礼貌、守诚信、尚节俭、守法纪、乐奉献的校园风尚。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高校还要通过校内相关部门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贴吧、论坛、聊天室等网络媒介的管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柏拉图.会饮篇.

[2]礼记·中庸.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2.

[4]胡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上一篇:英语四级作文常用词下一篇:派出所2019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