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一的教学计划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选修一的教学计划(通用5篇)

生物选修一的教学计划 篇1

相同点:

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

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③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生物选修一的教学计划 篇2

专题一: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在进行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如酵母菌的代谢特点,为什么果酒发酵过程中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繁殖? 规范实验操作,强调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安全。实验中需要的榨汁机、发酵瓶以及灭菌锅等,可以用75% 的酒精对手和发酵瓶进行消毒,用手代替榨汁机,玻璃瓶、矿泉水瓶等可以作发酵瓶( 未开封)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尽量将葡萄捏碎一些,瓶盖不应旋紧,以便发酵时排出CO2,加入少量活化的酵母菌使效果明显。制作完成,学生带回教室,每天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待有酒味后,自选几组拧开瓶盖,盖上无菌纱布,制作果醋。最后进行展示交流,分析实验成败与得失。

专题二:

课题1. 微生物的培养与运用

在进行专题二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学时,首先结合教材插图,让学生对固体和液体培养基有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关于无菌技术则在学生了解实验操作过程中如何防止杂菌污染的基础上,理解消毒与灭菌的区别,并了解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学生可以操作倒平板、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结合微生物分布的普遍性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意识到日常的生活环境中,每时每刻每处都存在着微生物,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将某种微生物引入到培养物中,从而深刻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再比如,进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这节实验课时,先要进行菌株筛选,然后再统计菌落的数量,可以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然后设置对照。进行土壤取样时,比较方便,可以就近去公园或者郊区的农田获取土壤。

专题三:

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在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这节实验时,步骤如下: 先制备MS固体培养基,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常用4℃保存的培养基母液来进行制备; 然后选取菊花茎段,要选择成长比较旺盛的嫩枝,然后在无菌水里进行清洗消毒;接下来就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时要特别注意消毒,每瓶应该接种6 - 8块外植体; 接种完成后就放在无菌箱中进行培养,每天应该确保12小时的光照; 待生出根后将其移栽到土壤中,每天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并做记录。由于这个实验所花的时间比较长,对于课堂上来说,可以运用交互式白板,向学生展示实验的过程,并进行讲解。

专题四:

课题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在果汁的生产中,经常会出现果肉出汁率低以及果汁黏度较高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的关于酶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果胶酶的特性及其作用。

进行实验之前,应该先回顾必修一“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此时自变量是温度或者PH,可以设置相应的温度梯度或者PH梯度;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在淀粉酶与淀粉混合之前应处于相应的温度下5MIN;而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用体积分数为0. 1% 的氢氧化钠或盐酸溶液调节反应液中的p H; 而因变量酶的活性则是通过测定果汁量来定量分析的。还探究了果胶酶的最适用量,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专题五:

课题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蛋白质是我们身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在大量的事物里都含有蛋白质成分,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学习初步的蛋白质分离法。

首先要进行取样,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猪或兔的血液来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经过对红细胞的洗涤、蛋白质的释放、透析等步骤,将蛋白质液收集起来; 接下来进行凝胶色谱操作。对于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凝胶色谱柱。这样既节省成本,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制作完成后,要进行凝胶色谱柱的装填工作,装填要按照步骤进行,且确保柱内不能有气泡产生。装填完成后,就要进行样品的加入和洗脱。加入时,应该使用吸管把1毫升透析之后的样品添加到色谱柱的顶部,确保样品不能渗透到凝胶床内。待样品完全进入凝胶层,然后就进行洗脱。最后等到蛋白质接近色谱柱的顶部时,就用试管收集留出的液体。

专题六:

课题2. 胡萝卜素的提取

本课题是必修1《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深化,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胡萝卜素的提取技术和纸层析的操作方法。采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就能较好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难点在于胡萝卜素的提取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首先要选择萃取剂,应该选择溶解度大、沸点高且与水不相容的萃取剂,如四氯化碳等,另外还要考虑影响的萃取的因素,比如,颗粒物的大小、含水量以及萃取的温度等; 胡萝卜应先处理成细小的颗粒,这样干燥时易除去多余的水分,然后再彻底粉碎; 萃取和浓缩时要注意先开冷凝水,再开酒精灯,操作时要确保安全,将获得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进行验证,看是否出现胡萝卜素层析带。

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研究 篇3

[摘 要]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是我国普通高中首次开设的生物选修模块之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高中生物选修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基于此,主要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获取、实验完成的条件和操作实践三方面的研究来探讨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 选修1 实验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117

一、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获取实验材料

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开展实验教学时需要完好的实验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受到教材内容编排、地方性和季节性等因素的限制。

本地农村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有野生的,也有人工栽培的。动物有驯养的,也有野生的。因此,农村是一座丰富的生物资源库。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的实验材料,

如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所用到的主要材料——葡萄,在本地就可以随做随取;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实验流程中的配制卤汤所用的香辛料在本地的种类很多,如胡椒、八角、桂皮、姜、辣椒等,且很容易获取;专题1——课题3“制作泡菜”所用的萝卜、黄瓜、豆角等也容易获取。农村学生从小就与插秧、割麦、摘果等农村劳动有接触。且田边地头都长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学生接触它们的机会多,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应利用好本地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选取选修1中很多课题的实验材料,以促进选修1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改善不利条件,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由于实验课费力费时费钱,且效果不明显等原因,许多学校不愿意开设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课。在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方面,农村高中所面临的困境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教学设备落后,实验器材欠缺;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职实验教师。实行课改后,很多教师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精力来组织实验教学;上完必修3后学生已分文理科,很多学校都开始忙着高考备考,无心顾及选修1教学。因此,按课程标准来完成选修1实验教学的少之又少。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有效开展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成为目前普通高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

笔者认为,

生物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备新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对于这些基本功,要做到心中有数,力争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应亲自动手,熟悉实验的全过程,规范自己的操作,一举一动都要做好学生的榜样,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向学生讲清楚,使实验教学按要求顺利完成。每一次的实验,应该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严明的思维习惯。另外,实验之前生物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预习,选出实验小组长,帮助教师在实验前准备材料用具,实验时协助教师等。

由于实验步骤有时候比较复杂,可采取让学生边看教科书边分步操作的方法。实验后指导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与教科书的图或参考数据作对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分析自己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实验中常出现部分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实验结果的现象,教师要引导他们分析原因,指出取材、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加强教师的实验指导

1.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实验中一些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步骤,教师需精心指导,并让学生反复练习。比如显微镜和放大镜是生物实验中使用较多的仪器,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在真正使用时有充裕的时间观察标本,提高实验效果。

2.教会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时,先要向学生交待观察、记录、分析的任务和目的。例如,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实验过程中需要适时观察发酵液的颜色、体积、液面等微小变化来初步判断发酵的程度,这一步很关键,最后再用化学方法等加以鉴定。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和专题1——课题3“制作泡菜”学生的观察很重要。

3.教师演示关键实验步骤

受教材篇幅的限制,高中生物选修1教材中并没有介绍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知道原理,但对整个过程如何操作,却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教师补充,演示关键实验步骤。比如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实验过程中发酵瓶的冲洗和封闭充气口;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装瓶的步骤;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装坛的步骤。

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在农村中学的实施还是有很多的局限性,随着以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发展,及教师对教学的优化与改善,相信定能更好地完成相关的实验教学。

生物选修一的教学计划 篇4

一人教版选修一模块

以“课题”的形式编写教材。将《标准》中列出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归纳为6个专题, 下设16个课题。各个专题相对独立, 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除非特别说明, 各个课题也相对独立, 所以, 师生在选择实验时, 无需顾虑教材编排的顺序, 只需先从专题层面选择某项生物技术, 再从课题层面选择实验就可以了。本教材对《标准》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 把“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内容分成两个专题, 同时也把“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分为两个专题, 使内容排列更为条理化。在呈现方式上, 各个专题和课题都遵循以下原则:

1“课题背景”创设了初始的探究情境, 通过突出生物技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实验设计”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和设计实验方案。此外, 教材还有大量的旁栏问题, 大多是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对于探究的结果, 教材以“结果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和表达, 不断进取。“课题延伸”和“相关链接”则体现探究的开放性, 鼓励有潜质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栏目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为学生自主探究留下较充分的空间, 避免让学生“照方抓药”。

3鉴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需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并通过画出操作流程图等方式, 引导学生理清探究思路, 操作中需特别注意的地方给予适当提示。

4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浙科版选修一模块

完全按照《标准》中内容标准的顺序来安排教材内容, 围绕《标准》活动建议编排实验, 体现“实验”模块特色, 共分四部分, 13个实验。在呈现方式上, 教材的版面和栏目非常简洁明了, 遵循以下原则:

1开宗明义, 提出实验室工作守则,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这不仅是科学研究工作所必须的, 也有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包括日常生活, 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2介绍了生物技术的定义, 概述生物技术的内涵、历史、发展过程、应用、前景、以及与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关系, 让学生对于生物技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技术的热情, 培养学习兴趣。

3每一部分开篇点明研究的现实意义, 每一部分都由若干个实验组成, 每个实验首先指明实验目的, 包括知识方面和技能方面的。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也有利于学生的自评、他评和老师的评价。

4以很少的文字进行了简单的知识铺垫, 然后介绍实验的设备及用品、材料和步骤, 步骤介绍的比较简单, 而且和其他版本的教材比较, 省略了很多步骤及技能的指导。

三中图版选修一模块

以“章节”的形式编写教材。内容全面具体, 增加了更多可选择的探究内容。各章节的编写按照以下模式进行:

1每章的开始都设有“课题研究”, 开篇点题, 在“研究计划”中明确本章的主要内容, 在“总结交流”中指出本章的重点, 这样让学生从宏观走进去, 又知道具体要做什么、掌握什么, 从而明确本章的学习目标。

2每节通过“背景知识”栏目为后面的实践活动做好知识的铺垫, 包括最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等, 叙述简洁、图文并茂。通过“相关链接”栏目做好技能的铺垫, 在“实践案例”中完成相关实验。“实践案例”是该教材的特有栏目, 包括材料器具、活动程序、结果分析等。通过介绍较为详尽的实验操作过程,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提供一个可参照、可借鉴或者可模仿的具体案例, 其目的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动手的机会, 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教学条件尚差的学校, 可基本按照“实践案例”的程序, 完成实验操作。而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 则可参照“实践案例”, 选择性地进行重组和调整, 设计出可行性更强的实践活动方案。

3中图版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每节都有若干个“探究活动”, 具有较强探究性和开放性。如果说“实践案例”是属于模仿水平的技能训练, 那“探究活动”则是对“实践案例”的一种变通和认知层次上的提高, 属于独立操作水平的技能训练, 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育, 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形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在“探究活动”栏目中, 提供2~3个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建议”。该栏目的设计,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方式, 扩大实验研究的范围, 拓展思维的空间。

四河北版选修一模块

以“章节”的形式编写教材。各章节的编写按照以下模式进行:

1本套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发展史的教育。每章的开篇设置了“技术发展历程”栏目, 介绍相关的技术的发展历史。每章开篇还介绍了每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每节的学习目标。

2河北版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是采取先呈现“实验”或“探究”, 然后总结知识, 后面又安排了“课外实践”栏目, 秉承了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思想。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技能卡”的设置, 突出了对实验技能的指导。如, 手提式高压蒸汽消毒器的使用、环境中微生物的接种方法等都是以“技能卡”的形式呈现的。

五苏教版选修一模块

以“章节”的形式编写教材。苏教版教材内容的确定, 主要根据《标准》的体系, 但有较明显的创新之处。不只是按照《标准》提出的13个实验的具体内容编排教科书, 而是重新将实验内容进行分类, 分为生物无菌培养技术实践、发酵技术实践、酶的应用技术实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践”4个部分。各章节的编写按照以下模式进行:

1教材的开篇是“学习指南”栏目, 通过和学生一起阅读,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要求,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帮助学生利用好教材,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绪论”中介绍了生物科学是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强调实验是开启生物科学王国的大门, 激发了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 明确了科学实验对于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学习目标”和“关键词”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具有显著特色的小栏目, 对于学生初步确定“核心学习”这一意识有好处。关键词一般出现在正规的学术论文中, 中学教材中设置关键词还是罕见的。通过关键词与《标准》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对比研究, 发现它们之间相互对应程度是比较高的。作为“学习目标”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具有更简洁、明了、易记的特征, 而且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使用关键词进行阅读和检索的良好习惯。

4苏教版基础知识介绍得比较详细、全面, “边做边学”和“课题研究”的栏目实践活动采用身边容易取得的材料, 降低了实践活动开展的难度, 提高活动的开出率, 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训练学生动手的能力。

5苏教版延伸相关链接, 链接了权威文献, 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 有心的同学可以便捷地搜寻到此书籍。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五个版本教科书各具特点, 形式多样, 均渗透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 新教材在设计和编写上给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感受, 为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支持和帮助。作为教师, 应该充分研究教材, 利用好教材, 看到每个版本教材的特点,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毕鹏.山东省高中生物新教材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郭永峰.中图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特点简析[J].生物学教学, 2006 (10. (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吴兢勤, 朱正威.人教版“生物技术实践”简析和教学建议[J].生物学通报, 2005, 40 (6) :28-30.

[5]王宪国.中图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色[J].生物学教学, 2006 (5) .

[6]吴相钰, 刘恩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 2007 (3) .

[7]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生物选修一的教学计划 篇5

生物  选修课程  调查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选修课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19世纪20年代由德国大学传入美国大学,得到较快发展。19世纪末,其由大学移植到中学,揭开了中学选修课的序幕。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将选修课列入《课程方案》,揭开了高中选修课新的一页。

2006年秋,安徽省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一些制约高中生物选修课程建设的深层问题逐渐凸显,各个学校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困难也越来越大,涉及教师、教材、教学等各方面。面对诸多的问题,国内外虽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进行论述,但焦点大多集中于选修课开设前期的理念宣传与理论探索,并没有在实施环节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特别是以学科为例的实施建议更是凤毛麟角。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探讨与调查研究,对高中选修课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深层次的原因,结合安徽省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以生物学科为切入点,力图对学校制订选课方案、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授课、课程评价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选修课在中学实践的真实情况,了解阻碍选修课开展的真正原因。

一、调查设计

1.研究方法设计

本研究以对安徽省部分学校教师问卷调查为主,访谈、查阅文献为辅的方式,对目前安徽省普遍开设的高中生物选修I模块的课程设置、教学情况、师资情况及课程评价与管理等实施现状进行抽样调查。最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加以统计分析与讨论。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选修课分为选修Ⅰ和选修II。选修Ⅰ主要是指在国家课程范围内的选修课程,选修II主要是指校本课程。针对目前选修课的开设现状,我们将调查的重点侧重于选修Ⅰ。

问卷调查法的目的是调查分析生物教师对生物选修课程Ⅰ实施、进程和效果的态度,生物教师对新课改下的选修课程Ⅰ教学的认识,教学资源对选修课程设置的影响等。通过数据分析,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生物选修Ⅰ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理性的描述,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发现影响生物选修Ⅰ课程教学效果的瓶颈,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2.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填表人基本情况,包含所在学校名称以及学校所属区域,填表人性别、教龄、学历。

第二部分为调查问卷的封闭性题目,分5部分:(1)课程设置(设7道题);(2)选修模块教材情况(设1道题);(3)选修模块教学情况(设1道题);(4)师资情况(设4道题);(5)课程管理和评价(设1道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生物教材选修Ⅰ进行设问。

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设1道题),此题让被调查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一些对目前高中生物选修Ⅰ课程的实施建议,从而集思广益为日后工作寻找突破。

调查分布在安徽芜湖、黄山、池州、阜阳、合肥、安庆等9个地区40多个学校。为确保此次调查结果的普遍性、代表性和可信性,笔者充分考虑了被调查人员的结构、被调查学校的性质、安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被调查学校有省示范高中、省(市)标准化高中、普通高中等,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6份,回收率为91.2%。其中城市(198份)、城镇(206份)、农村(52份),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3.4%,45.2%,11.4%。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课程设置情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将高中选修课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应是目前选修课程研究的重点。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和课程内容是否适应是一门课程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本课题亦将课程设置作为首要的调查内容。

(1)课程文理安排

表1 课程文理设置对比结果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文科班几乎不会上生物选修课,因为安徽省高考近几年一般只考选修一和选修三,故理科班绝大部分仅选修生物选修一和选修三。在高考命题和高校招生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只要是高考内容,教师和学生都会比较关注;而对于选修课程中非高考内容,学校或者不开设,或者在实践操作中很难保证教师及学生会用心对待。

(2)课程周课时安排

调查数据显示:在课时安排方面,所有被调查学校生物选修Ⅰ的周课时保证3课时的只有不到20%。城市、城镇选修课实施情况较好,农村较差。此外,选修内容一般不会全部都考,以致学生“选择性的听课”,遇到高考要考的内容便认真听,不考的则选择不听;不依据课程本身进行选择,而是依据授课教师脾性听课,对要求严格的教师端正态度好好听,对要求松懈的则随便听听。学校自动剪除高考不考的这部分内容,缩短选修课程课时,以增加必修课程的课时。

(3)课程年级设置

表2  生物选修课程年级分配调查结果

表2显示: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较为灵活,有32.8%的学校选择在高二开始,有35.9%的学校选择在考试说明出来之后才开始教授生物选修Ⅰ的内容。这与广大教师的选择一样,有46.9%的教师认为应该在高二开设选修课更合适。究其原因,教师要在周课时平均仅为三节的情况下,将选修I教授完,且要保证学生考试能过关。那么,大部分教师将会选择在高考考试说明出来以后再上。

2.课程教学情况

表3  生物选修课程教学方式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各种教学方式并存,但被使用最多的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及讨论法,90%的教师上课的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法还存在着意见,认为“课时原本就紧张,新课改后更没有课时安排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待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态度具有很大的不一致性和个性化选择。

表4  生物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开展情况调查结果

对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的调查则显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做探究性实验的机会还很少,大部分生物选修课程Ⅰ都未能开展实验课,这与不具备实验设备条件有关。

尽管绝大多数被调查学校都配备了生物教学实验室,但因学校区域差异,资源利用差别很大。省示范高中、城市标准化高中、城市普通高中渠道多,利用情况较好;农村学校渠道单一,可利用资源非常少,总的趋势是课程资源建设不但缓慢,利用率也不高,亟待改善。引起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学校发展时间、所处地域、建设条件等的差异,导致对生物选修课程建设投入的资金少、精力少、感情少,没有挖掘潜力,发展没有后劲。一小部分能在有限条件下开展1~3个实验,几乎没有一个学校和老师开展3个以上实验。

3.师资基本情况

(1)教师培训情况

表5  教师的培训情况调查结果

在选修模块实施赖以支撑的软资源——师资条件的调查中发现,在教师专业培训方面,有40%以上的教师在教授选修课时没有接受培训,并且随着城市、城镇、农村依次有递增趋势,分别达到了40%,43%,58%。对于城市中学,因有先天的优势,资源较好,因此对教师的统一培训做得更好一些,达到了35%,而相比之下农村中学却仅有17%,相差一倍之多,这也说明教育资源差距带来的影响。但同时学校及领导部门也作出努力,通过教研组、学校组织、市里培训等不同方式来适应新的内容教学。

(2)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情况

表6  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情况调查结果

表6数据显示:对教材的熟悉情况农村教师做得较好,90%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城市及城镇教师对教材熟悉情况45%左右为一般了解。本题数据较为主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与教师的自我认知有关。即,假使A、B两位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相差无几,但A教师对自己要求严格,故认为自己了解情况一般或不了解;而B教师自我要求较松,故认为自己已非常了解教材。

数据也显示,大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尚可。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不足。课程资源匮乏,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投入的资金少、精力少、感情少,致使其开发缓慢、利用率不高;安徽省各个学校反映的主要困难还在于教师自身时间和能力有限和学校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

(3)课程管理及评价

表7  生物选修课程评价方式的调查结果

表7显示,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方式单一且操作性不强,56.3%的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利用闭卷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36%的学校则是利用平时作业以练代考的方式来巩固学习。

三、现状分析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在高中课程结构中加入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改革十年,选修课实施中困难重重,不断暴露着种种问题:学校选课制度不健全、选课指导不到位,学生选课带有功利性、片面性和盲目性,课程资源匮乏、教师开发课程能力不足,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唯分数是瞻。为此,我们必须对目前高中生物选修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1.我国的教育现状限制

部分教育者仍固守着传统教育模式和理念,未认识到选修课的实施对于当代及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能真正接受这一新的教育思路,并在潜意识里把高考科目与选修课程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容的对立面,从而导致其在实施中的行为力度大打折扣。此外,在很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看来,语文、数学、英语是主课,其他的(如政治、生物、地理等)都是副课,生物再开选修课程,那就是副课中的副课,是不重要的,不必花太多精力,跟着老师随便学学就行。

2.选修课实施资源缺乏

首先,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室跟不上。从高中课程内容来看,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可能会依据自身的发展和需求选择不同领域、不同时段的课程。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型的跨班、跨级选课的实施是不可避免的。跨班、跨级的选课就产生了教室问题,高中不同于大学,高中学生的教室是固定的,甚至座位也是固定的,大多数学校都没有独立的流动教室供学生上选修课。其次,作为课程开发的软资源——师资条件跟不上。选修课程的设置对教师的知识深度、广度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对广大教师来讲,选修模块多,每一模块涉及的知识面宽、内容新,要求也不一样,尽管他们实施必修课程的经验十分丰富,但大多缺乏开设选修课的经验,可能一时很难胜任。此外,对于某些选课人数特别少,涉及内容较窄、较深的课程,单凭一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往往难以开设。最后,选课制度不完善。学校的选课宣传不到位,课程管理工作滞后,方法陈旧。师生均只注重学生在校的近期需要,忽视其毕业后的长远发展,以致学生能力的结构性失衡。

3.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家虽一直在呼吁减压,呼吁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但若我国的基本教育评价模式不转变,基本的人才选拔模式不转变,高考的指挥棒不变,仍旧只考必修课和指定的少量选修课,那么就会致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校和教师都选择谨慎应对的态度,即采取“重必修,轻选修”的策略。那么,美好的愿望很有可能变成空中楼阁。

四、相关建议

虽然新课程所倡导的选修课开设理念是先进的,目标是清晰的,从均衡教育的高度,“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3],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适合在所有高中开设选修课,不论是在课程设置、教育观念、师资条件、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虽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也不能削足适履。我国制定的很多教育改革规划借鉴了国外模式,其中有些是并不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我们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冷静地分析现状,积极地完成准备工作。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选修课利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让学生主动的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不是被学校、教师、家长、学分以及分数迫使着去选修某些已定的课程。其次,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如开发网上选课,选课前让学生全面了解每门选修课的内容,方便学生选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课程。再次,加大资金投入。为选修课的实施提供硬件设施,建立流动教室。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拓宽其知识宽度,挖掘其知识深度,全面提高选修课质量,使学生上课犹如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而非在浅涸的沟渠里挣扎,让学生花时间和精力修习的选修课物有所值。最后,建立一套选修课程的评价模式。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方式,而是根据学生在此课程的学习中,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模式的转变和提升来评定。循序渐进地开展选修课程,并在实施中根据我国国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杨宝山.试析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途径.中国教育学刊,2010(7).

[3] 周应章,黄敏.浙江高中选修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教学月刊,2012(11).

[作者:韩菲(1960-),女,天津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硕士;涂德珍(1990-),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鲁亚平(1962-),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上一篇:《中国神话故事》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生关于爱心讲话稿